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壤肥料学实习报告

土壤肥料学实习报告

土壤肥料学实习报告
土壤肥料学实习报告

土壤肥料学实习报告指导大全(一)实验(习)目的:

(二)实验(习)原理:简要地用文字和化学反应式说明。对特殊仪器的实验装置,应画出实验装置图;对于性质实验,建议用列表法写报告。

(三)主要试剂和仪器:列出实验中所要使用的主要试剂仪器。

(四)实验(习)步骤:应简明扼要地写出实验(习)步骤流程。

(五)实验(习)数据及其处理:应用文字、表格、图形,将数据表示出来。根据实验(习)要求及计算公式计算出分析结果并进行有关数据和误差处理,尽可能地使记录表格式。

(六)问题讨论:包括思考题和对实验(习)中的现象等进行讨论和分析,尽可能地结合土壤肥料学中有关理论,以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以后的科学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

实习一地貌观察与成土岩石矿物的采集及识别(3天)

一、实习要求:

通过地貌观察与成土岩石矿物的采集及识别,掌握陇东地区地貌特点及主要成土岩石矿物的种类和特性。

二、实习内容:

陇东地区地貌及主要成土岩石矿物的采集与识别。

主要成土岩石的成分和组织

一、实习要求:

通过土类识别及土壤剖面观察,掌握陇东地区七种土壤类型的特点及剖面特性。

二、、实习时间及地点:

11月5-7日,西峰-庆阳-合水-正宁。

三、实习仪器与试剂:

1.实习仪器设备:土壤养分速测箱、土壤标本盒等。

2.使用的试剂及药品:盐酸、蒸馏水等。

四、实习内容:

陇东地区七种土壤剖面观察。

(一)土壤剖面的设置和挖掘

土壤剖面点的选择一定要有代表性,应选在一个地形部位的中心典型地段,使其能反映所研究的土壤的性态。

土壤剖面要挖成长1.5米,宽0.8米,深1.5米,(盐渍化土壤要挖到地下水,山区挖到基岩)。过意要使观察面阳,对面要修成阶梯状,以便上下观察方便。挖出的土堆于两则。观察面上方不要堆土,亦不要在上面走动,保持土壤的自然状态。土壤剖面的挖掘和格式见图。

(二)土壤剖面的观察和记载

对土壤剖面观察之前,要在观察面上用小刀修一毛面,光观察土体构造,然后观察土壤的性态。土体构造即土壤剖面中各种土层,组合的总称。观察记载土体分几层及其各层的厚度,此外要特

别注意土层中有无障碍层次,及其位置和厚度。另外在冲积质上要注意土壤质地层次及其排列。

实习三植物营养大实验

(测土配方施肥及植物营养诊断)(15天)

一、实习要求:

通过测土,确定施肥量,观察肥料效应、营养诊断、总结施肥结果。

二、实习内容:

以小麦为研究对象,定量测土、据需肥量配方施肥、观察肥料效应、营养诊断、总结施肥结果。

1.测土

测定黑垆土速效N、P、K含量。

2.确定施肥量。

据小麦需肥量配方施肥。

3.观察肥料效应、营养诊断

4.总结施肥结果。

三、实习时间及地点:

9月15-21日、10月7日、12月20-26日,西峰。

四、实习仪器与试剂:

1.实习仪器设备:定氮仪、721分光光度计、火烟光度计、有机质浓度仪、计算器、农具、日光温室等。

2.使用的试剂及药品:0.8000mol/L重铬酸钾标准溶液、

0.2mol/L硫酸亚铁溶液、邻啡罗啉指示剂、浓硫酸(比重1.84,化学纯);1.2mol/l的NaOH溶液、2% 硼酸溶液、0.01mol/lHCl标准溶液、碱性甘油;0.5mol/l碳酸氢钠溶液、硫酸钼锑贮存液、钼锑抗混合显色剂、磷标准溶液、无磷活性炭;1mol/L中性醋酸铵溶液、标准曲线的绘制、钾(K)标准溶液。

实习四地质罗盘仪的使用及岩层产状测量

一、目的与要求

学会使用地质罗盘仪测量方向和测量岩层的产状。

二、主要内容

1.观察与了解地质罗盘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2.用地质罗盘在地形图上定点;

3.用地质罗盘测量岩层产状要素。

三、仪器用品

地质罗盘仪、地形图、记录本等。

四、地质罗盘仪的构造

地质罗盘仪的外形有长方形、正方形和八边形。主要构件有:磁针、顶针、制动器、方位刻度盘、水准气泡、倾斜仪(桃形针)、底盘等。方位刻度盘的刻度从00—3600,按逆时针方向刻制,东与西位置和实际相反。刻度盘上的N表示北(为00),E表示东(为900),S表示南(为1800),W表示西(为2700)。

方位刻度盘的内圈有倾角刻度盘,刻度盘上与东西线(E—W)一致的为00,与南北线一致的为900。

五、地质罗盘仪的使用方法

1.测量方向盘

用罗盘测量任一目标的方向时,永远以00(即N方向)对准目标,使水准气泡居中,然后读磁针北端所指方位刻度盘上的数字,即所测目标的方位角。记录时,除记方位角值外,还要冠以所处象限名称,如SW2300,其中2300是方位角,SW是象限称呼。

2.在地形图上定点

(1)利用地形地物:如果所在地点地面有明显地形地物标志(如房屋、塔、山头、三角架、河沟、桥梁或道路拐弯处等),可利用该点的标志物在地形图上找到其位置。

(2)利用交会法:如果所在地点地面附近无明显地形地物标志,则可以利用罗盘仪测定不在同一方位上的2—3个目标物的方位角,然后在地形图上通过所测的2—3个目标物作出2—3条方位线,其交点即为所求地点。

3.测量岩层的产状要素

(1)测量走向:将罗盘的长边与岩层面贴触,并使罗盘放水平(水准气泡居中),此时罗盘长边(或S—N)与岩层的交线即为走向线,磁针(无论南针或北针)所指的度数即为所求的走向。

(2)测量倾向:把罗盘的N极指向岩层的倾斜方向,同时使罗盘的短边(或与东西方向平行的边)与层面接触,气泡居中,罗盘放水平,此时北针所指的度数即为所求的倾角。

(3)测量倾角:将罗盘长边或与南北方向平行的边与走向垂直,并贴紧层面,此时桃形指针在倾角刻度盘上所指的度数,即为所求的倾角。写法:∠350。其中350是倾角角度,是∠倾角符号。

表示走向和倾角都用方位角,但走向有两个指向,可用两个方位数值(南会和北会所指数值)来表示,如NE450—SW2250。倾向只有一个指向,只用一个方位数值表示,如SE1350。

倾向与走向方位角之差为900。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简便,只要测量和记录岩层的倾向和倾角即可,写法如SE1350∠350,因为走向与倾向相差900(夹角),如果知道了倾向,加减900就是走向度数了。例如,

1350+900=SW2250,或1350-900=NE450。如果要将走向、倾向和倾角三者标在图上时,写的符号是∠300,长线方向表示走向,短线表示倾向(SE1350),数字代表倾角。

实习五喀斯特地貌观察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实习进一步认识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类型特征,初步掌握喀斯特地貌的野外调查和室内航片判读的方法,为合理开发利用打下基础。

二、主要内容

选择典型地段,野地外实地观察喀斯特地貌类型特征;室内解释航空像片判读各种喀斯特地貌类型及其组合特征。

三、原理方法

喀斯特地貌是指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和改造后所形成的地貌类型。可溶性岩石在世界上广泛分布,面积达5200万km2,约占全球总面积的10.2%。喀斯特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喀斯特地貌景观奇特,是优良的旅游资源;喀斯特洞穴常常埋藏有古生物和古人类化石,具有重大科学价值。但喀斯特地区存在地表水缺乏,水库容易渗漏,常发生地陷等问题,要采取科学的治理措施。因此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意义重大。

喀斯特地貌观察包括以下几方面:

1.岩性和构造

主要观察石灰岩的岩性,确定石灰岩的类型、成分、结构等特征;测量石灰岩的节理,了解节理的疏密、大小、分布及延伸方向。还要查明石灰岩岩层与不可溶岩层的接触关系,以及石灰岩的厚度、产状和构造形态。

2.地下水循环

测量地下水位的季节性变动,了解地下水水平流动带的流动方向;观察地下水出口的类型、位置、高程、水量、数目及其分布特征;测量地下河的流量、流速、流向、补给源和流动途径,确定地下河的出口。

3.喀斯特地貌形态

喀斯特地貌调查可采用填图的方法,详细描述和测量各种喀斯特地貌的形态特征,如石芽石林、峰林石山的形态、高度、分布,喀斯特漏斗的规模、密度、发育位置,以及落水洞的位置、溶蚀洼地的形态等等,并将其标示在地形图上,作为基本资料。

4.溶洞与溶洞堆积

溶洞调查必须配备专业探洞、测洞装备,如罗盘、经纬仪、测距仪、电筒、绳索等,掌握有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测绘溶洞的平面图和枞剖面图,观察记录洞穴中石笋、石钟乳、石幔等各种堆积地貌形态及分布,注意洞壁有无古人类的绘画、文字等文明遗迹。洞穴堆积物经过埋藏有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旧石器等,且多被钙质胶结,质地较坚硬。洞穴堆积物研究一般得开挖沉积层剖面,对其岩性、结构、化石等进行描述和分析,测定沉积物的形成年龄,推断洞穴的发育演变过程。

对上述几方面喀斯特地貌观察获得的基本资料,要加以分析、综合,并结合研究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如降雨、温度、湿度、植被的类型及其覆盖率等,判断是否有利于其喀斯特的发育,分析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基本条件,确定喀斯特地貌所处的发育阶段及发育前景。在此基础上,对喀斯特地区的开发利用提出科学的建议。

四、课堂实习

解译航空像片(图2-1),判断各种喀斯特地貌类型及其组合特征,分析、推断该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有关条件。

图2-1喀斯特地貌航空像片

实习六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实习进一步认识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主要类型特征;初步掌握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的野外调查观察方法和解译航空像片的方法。

二、主要内容

选择典型地区野外观察风蚀地貌、风积地貌、黄土地貌的地貌形态,组成物质,收集实习地区的气候资料,分析各类地貌形成的原因。

三、原理方法

1.风成地貌观察

沙漠是指地表覆盖有大面积风成砂的地区,是荒漠中分布最广的一种类型。全世界沙漠总面积约700万km2。沙漠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植被贫乏,基岩裸露,物理风化强烈,风沙活动盛行,形成各种风成地貌形态。沙漠主要分布在内陆盆地巨大的山间盆地里,以及干燥剥蚀的高原上。

风成地貌的调查,以收集研究区的气候气象资料为基础,包括年降水量、年降水过程,暴雨特征,年蒸发量,年平均气温,气温年较差,气温日较差,主要风向、风速等。观察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两方面:

(1)风蚀地貌观察

调查风蚀地貌的分布范围和特征,如形态、岩性等。观察风蚀洞穴的方位、直径、深度、密度、分布高度等。观察风蚀柱、风蚀城的形态、分布和岩性。观察形成雅丹地貌的沉积物性质,雅丹地貌的分布、高度、长轴方向、风蚀洼地和风蚀沟的深度、方向等。

(2)风积地貌观察

观察和测量沙丘剖面,沙丘组合形态,测量沙丘的高度、迎风坡和背风坡的坡度,沙垄的起伏、延伸方向,结合航片分析确定沙丘的类型。根据气候气象资料,分析沙丘形成的气候气象条件,沙的来源、移动的方向和速度。通过观察现代沙丘与古沙丘的叠覆关系,沙丘所埋没的古迹、古墓、古文物分析,以及查阅有关历史文

献,来推断沙丘的形成年代、移动途径和移动速度,提出改造意见。

2.黄土地貌观察

黄土是一种灰黄色或棕黄色的土状堆积物。在世界上,黄土主要分布于北半球较干燥的中纬地区,如西欧莱茵河流域、东欧平原南部、北美密西西比河中上游经及我国西北、华北等地,面积约1300万km2,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10。我国是世界上黄土最发育的地区,黄土分布面积达63.1万km2,占全国面积6.6%。其中,我国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黄土覆盖面积约40万km2,大部分地区的黄土厚达50—100m,是世界上黄土与黄土地貌最发育、规模最大的地区。

黄土形成于第四纪更新世时期,是典型的风成沉积物。例如我国的黄土,其土层由下而上划分为早更新世午城黄土、中更新世离石黄土和晚更新世马兰黄土等三个形成时期,是由于亚洲内陆干旱荒漠、半荒漠区强大的反旋风从中部吹向外围,不断把大量的黄土物质吹送到外围的草原地带堆积下来而形成了厚层的黄土,属于荒漠黄土。由我国的黄土分布区向西北方向依次逐渐过渡到沙漠、戈壁地区,并成带状排列的特点,表明黄土是由西北风带来的。黄土的矿物成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与所在地方下伏基岩成分无关;黄土颗粒自西北向东南由粗变细,厚度逐渐变薄;黄土披覆在多种成因、形态不一的各种地貌之上,并具有相似的厚度;黄土层中含有

陆生草原动、植物化石,并埋藏着多层古土壤层。这些特征充分证明了我国黄土是风成的。

黄土质地均一,以粉砂为主;结构疏松,多孔隙;无沉积层理,垂直节理很发育,直立性较强;富含碳酸钙。黄土的这些特性对黄土地貌的发育有着重要影响,千沟万壑、丘岗起伏、峁梁逶迤是黄土地貌的突出特征。沟谷和沟间地是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形态,前者如细沟、切沟、冲沟、坳沟,主要由现代冰水侵蚀作用形成,后者如塬、梁、峁,主要受古地形和古黄土堆积作用控制。

黄土地貌观察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观察古地形、确定黄土地貌类型

首先,选定出露良好的黄剖面进行观察、分层和描述,确定黄土层厚度与形成时代。再通过冲沟、河流切出的剖面了解黄下伏地层的岩性、产状与出露状态,确定古地形的基本特征。最终确定实习地区的地貌类型及其组合。

(2)观察黄土沟谷地貌

观察黄土细沟、切沟、冲沟、坳沟等出现的地貌部位、坡度与坡向,沟的长度、深度、排列组合以及沟的纵、横剖面形态等,计算研究区的沟谷密度,在此基础上对黄土侵蚀作出评估。

(3)观察黄土区阶地

测量阶地上黄土堆积的厚度、河流沉积的厚度以及基岩高度等,确定阶地的类型,并与沟谷的发育过程、年代进行对比。

(4)黄土区水土保持调查

调查实习区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环境特征,如防水量、蒸发量、侵蚀模数等,以及防治水土流失的各项措施。

图3-1风沙地貌航空像片

四、课堂实习

1.根据航片(图3-1),判断风沙地貌类型,在图上圈绘其范围,标出盛行风的风向。

2.根据航片(图3-2),判断黄土地貌类型,在图上圈绘出其范围。

图3-2 黄土地貌航空像片

实习七土壤剖面的观察记载

一、目的与意义

土壤剖面是土壤内部性质的外在表现,是土壤长期发育过程中现阶段的标志。研究土壤剖面,现场观察土壤的各种形态特征,可以了解成土因素的影响和土壤特性,是土壤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生产实践中,为了建立苗圃和各种种植园。以及在进行各种自然资源调查时,土壤条件是必不少的调查内容。为了取得必要的土壤资料,必须首先对土壤进行现场观察。本次实习,旨在使学生初步掌握土壤剖面观察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二、土壤剖面的选择与挖掘

1. 土壤剖面的选择

土壤剖面应根据植被、小气候、小地形、岩石和母质类型,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一般不要以路边的断面做观察剖面,也不要在人为影响较大的地方(如肥堆、沟边、陷井边、路旁等)设置观察剖面或采集土样、水田不能设置在田角和田基旁。林地土壤调查时,应考虑下列几点:

地面植被分布均匀(包括更新幼林、下木、草本及苔藓等),应避免开枯立木、虫腐木等非代表性植物,在疏密度和林冠郁闭度中等,离优势树种干茎1-2米的地方挖掘剖面。应避开林中空地,林班线和林内道路,设置在较平坦和无积水的地方。在采伐迹地设点时,应考虑残留树、更新幼树的分布和长势情况。2. 土壤剖面的挖掘

土壤剖面的点选定后,即可开始挖掘,规格一般为:1.5~2m,宽0.8~1m,深度以达到母质、母岩或地下水面。观察面上方不要踩踏和堆土,以保持植被和枯落物的完整,观察面应向阳,丘陵山地的观察面应与坡向同向。较平坦的地方,观察面对面应修成阶梯状。以利于观察者上下土坑。

在山坡上挖掘剖面时,应使剖面与等高线平行(与水平面垂直)。农田、苗圃、果园等种植园挖掘剖面时,应将表土与底土分别堆放在剖面两侧,观察结束填埋土坑时,不应使土层搅乱。

剖面挖好后,应用小锄修理观察面,尽量使土壤的自然结构面表现出来,以便正确判别土壤特征。

三、土壤剖面的观察与记载

通常包括对土壤剖面进行观察、记载、简易化验、现场讨论等。

1.观察点基本情况的记载

(1)对剖面编号,可按所调查的一系列剖面顺序编号,也可自行编号。

(2)观察点要写明观察剖面的详细位置。

(3)海拔高度可根据地形图上标高点或海拔仪指示的高度来记载,也可根据附近已知海拔高度来估算。

(4)地形可分为大地形和小地形两种类型。大地形指相当大面积内,某一种地形占据很大的地段,海拔高度变化可从数十米至数百米以上。小地形则指某一种地形面积较小,相对高差10米以下,可分为平坦(高差1米以下),较平坦(高差1-2米),起伏(高差>2米)等。

(5)坡向、坡度都根据手持罗盘仪确定,坡向均用方向角表示,方向角的读法为自南或北起读偏东或偏西若干度。如南偏东35°应写成“南35°东”或“S35°E”,北偏西60°写成“北35°西”或“N35°W”,方向角均不超过90°。

(6)地类指土地现在的利用情况。如林地、迹地、农田等。

(7)地面侵蚀情况:自然侵蚀主要有水蚀、风蚀、重力蚀三种。一般主要记载水蚀情况,如遇风蚀和重力蚀则另行详细记载。水蚀分为片地(土壤流失)和沟蚀(冲刷)两类。

侵蚀程度标准分级:

①片蚀等级:无侵蚀:枯落物保留完整;轻度:枯落物部分流失;中度:A 层部分流失;强度:B层部分流失;剧烈:母质或母岩层出露。

②沟蚀等级:轻度:侵蚀沟占地面积<10%;中度:侵蚀沟占地面积10—20%;强度:侵蚀沟占地面积20—50%;剧烈:侵蚀沟占地面积>50%。

(8)地下水位可根据剖面挖掘地下水出露的深度来记载或从附近水井中观测。(9)排灌情况:土壤排水根据地表径流、土壤透水性及土内排水情况分为:

①排水不良:在土壤中地下水面接近地表,土质粘重,呈兰灰色,或具有大量锈纹锈斑。

②排水良好:水分在土壤中容易渗透,多为质地较轻的土壤。

③排水过速:在较陡斜的山坡或丘顶,水分沿地表流失,很少进入土壤中,或在某些砂土及砾质土壤中,大孔隙较多,水分一经渗入即行排出,土壤常干燥,植物因缺水面临生长不良。

土壤灌溉情况指有无灌溉条件,以及灌溉方式(沟灌、畦灌、漫灌、喷灌或滴灌)和种类(井水、河水、污水、湖水)等。

(10)土壤母质可分为

①残积母质:未经搬运残留原地的母质,多分布在山区或丘陵地带的顶部,风化产物磨圆度差,层次较薄,且表层细,下层粗。

②洪积母质:山洪夹带的砂石、碎屑、粘土、沿山脊的陡坡下泻到山前的平缓地带形成的洪积物,其分布与冲沟相联,多呈扇形。

③冲积母质:河流上游受雨水冲刷,其夹带的泥沙在下游沉积而成,多分布在河流两岸或古河道。

④湖积母质:大湖四周湖水涨落的沉积物,沉积物在嫌气或还原条件下呈青灰色。

⑤海积母质:海水带到岸上或回移到江河岸上的沉积物。

⑥风积母质:风力般运土粒,减速时沉积形成,如沙丘、沙漠等。

⑦冰积母质:风化的母质随冰川移动,当冰川溶化后沉积形成,与冲积物不同的是卵石上有冰擦痕,多分布在四川盆地和西藏高原。

⑧坡积母质:重力作用下形成的坡积物。多分布在坡的中下部,土层厚,无分选性。

在客土或人为堆积情况下,应注明物质种类及来源。

(11)剖面位置:可用绘制断面草图示意

(12)植被情况:包括天然植被及栽培作物的主要种类,生长情况及复盖度等各项内容。

乔木树种应按各树种数量由多至少,依次记载。自然植被总覆盖度是指所有植物的冠幅投影面积的百分数。

(13)土地利用情况:包括土地经营管理、种植、耕作、灌溉、施肥、抛荒等情况。

2.土壤剖面形态的记载

(1)层次深度及其代表符号:根据土壤颜色、质地、结构、紧密度及根系分布状况等综合表现,把土壤剖面划分成若干层(如图4-1),然后根据层次量出各层的厚度,从地面开始算起一直往下量,如0~5cm,5~12cm,12~38cm,38~84cm,84cm以下至110cm为母质层等,把各层厚度逐层记载下来。

森林土壤的层次还须标明代表符号:

表4-1 森林土壤层次代表符号

当遇有上下两层综合特征的层次时,可用过渡层的

符号表示,如AB、BC、C(潜育化的母质层)等。

耕作土壤层次没有代表符号,一般分为四层;耕作

层(表土层或熟土层)、犁底层、心土层(半熟土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