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刑事诉讼模式的比较与我国的选择

刑事诉讼模式的比较与我国的选择

刑事诉讼模式的比较与我国的选择
刑事诉讼模式的比较与我国的选择

第3卷第2期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3№2 2001年6月Journal of Shandong U niversity of Science&T echnology(Social Science)J un.2001

刑事诉讼模式的比较与我国的选择

Ξ

李光禄,闫召华

(山东科技大学人文科学系,山东泰安 271019)

摘 要:刑诉模式的构建过程实际上就是国家根据社会优势价值理念进行刑事诉讼价值选择的过程。

刑事诉讼模式的价值包括其外部价值、内部价值、经济效益价值等方面的内容。我国现行的职权主义刑事诉讼模式存在诸多弊端,以对抗式为主、审问式为辅的“第四模式”应是我国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理想选择。

关键词:刑事诉讼模式;价值比较;第四模式

中图分类号:D91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99(2001)02-0033-05

Comparison of Criminal Procedure Pattern and Our Choice

L I Guang2lu,Y AN Zhao2hua

(Depart ment of 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S handong U 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i’an S handong 271019,Chi na)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criminal procedure pattern is a process that one state chooses its criminal procedure pattern accord2 ing to its social dominant value.The value of criminal procedure pattern may be divided into exterior value,interior value and e2 conomic benefit value.There are many abuse in the present criminal procedure pattern.It is a reasonable choice to set the Fourth Pattern.

K ey w ords:criminal procedure pattern;value comparison;the Fourth Pattern

诉讼模式本质上就是控诉方、承控方、听讼方在诉讼的各个阶段的地位及相互关系,在刑事诉讼(以下简称“刑诉”)中表现为控诉方、辩护方、审判方诉讼过程中权利义务的分配。相对于民事、行政诉讼,刑诉模式因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的切入更容易受到一国政治、经济、法律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更能反映各国不同的基础性法律理念和诉讼目的观。本文拟通过对刑诉模式予以比较并进行价值分析,提出构筑我国刑诉模式的方向和策略。

一、刑诉模式的价值比较分析

通常认为,目前,大陆法系国家实行的刑诉模式是“审问式”(又称职权主义),英美法系国家实行的则是“对抗式”(又称当事人主义)。“审问式”模式中,检查官、被告人、以及辩护人同法官相比都处于次要的地位,对查明案件仅起补充辅助作用,国家追诉机关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然很难实现地位平等。相反,“对抗式”模式中,“法官虽然主持整个庭审过程,但只仿佛足球赛场上的裁判员,本身并不踢球而是最大限度地让对立的双方竞赛,哪一方最终表现优势,则宣判该方获胜”。[1](P87)控辩双方是平等对抗的诉讼主体,许多程序性法律规定也都旨在保护被告人利益,平衡控辩力量。

刑诉模式的构建过程也即国家根据社会优势价值理念进行刑诉价值选择的过程。从实体意义上说,刑诉模式首先应注重实现社会正义,公正实施实体法并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最终维护国家的法治秩序。如何组织刑诉法律关系主体的诉讼活动,最大限度地实现实体法的规范功能,并引导公平、正义等刑诉终极目标的实现,是刑诉模式的旨趣,也是评断刑诉模式效果的价值准则。就此而言,刑诉模式应体现刑事法律的精

Ξ收稿日期:2000-09-15 

作者简介:李光禄(1962-),男,山东济阳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法学教学与研究.

神,并以之为自身存续的目的和意义。然而,从程序意义上考虑,刑诉模式是诉讼制度化和权利平衡的产物,它要解决刑诉系统内部各诉讼主体的地位及相应的权利义务问题,避免发生职能错位和混同现象。刑诉是由许多单元要素构成的多层次、复杂的动态系统,控诉、辩护、审判以及侦查、执行、诉讼监督各职能需要一个功能完备、高效健全的调节机制对其统摄协调,使其互相耦合,发挥出整体作用。充足理性要求的刑诉模式应该能准确界定刑事诉讼的起始时间,各阶段的主导力量,各阶段各主体的任务、权利和义务,以及整个刑诉过程中防止程序不效率的措施。

法律价值分析方法是与法律解释方法、法律的经济分析方法相对而言的。以下将分别从“审问式”与“对抗式”刑诉模式的外部价值、内部价值以及经济效益价值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外部价值。比较“审问式”与“对抗式”的外部价值也就是比较两者哪一个更具有形成良好裁判结果的能力。我们承认,两者在外部价值上的可比性是以忽略两者在好的结果认定标准上的差别为代价的。实行“对抗式”刑诉模式的国家由于以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为立法的指导思想,重视法的自由价值,所以更趋向追求个案公正,即在法官毫无偏私的权衡下,个案经过法定程序所实现的正义。而实行“审问式”模式的国家偏重于裁判的平衡、教育、防范、社会引导的功能,在形成个案的裁判之前,首先进行社会利益的权衡,法官的思维方向和社会利益、整体利益一致,其所追求的好的裁判结果,为与“对抗式”相区别,暂时称之为“修正的公正”。当然,我们不能排除个案公正和修正的公正在某些情况下重合的可能性,但当两者冲突时,个案公正就是“审问式”刑诉模式的牺牲品。例如,在“审问式”下,就不可能出现类似于“辛普森案件”的裁判。审问式下,法官坚信,程序不是形成裁判结果的唯一参照系,甚至认为法律在创造和谐社会方面的作用不如伦理道德。结果,法律调整里强行加入了道德调整,程序理性里混杂了法官理性,大大降低了个案公正产生的可能性,得出的多为不温不火,社会、国家、辩护人均能接受的判决。

“对抗式”模式规定了较为完善的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的保障和对公诉机关权力的限制,因为“任何掌握权力的人,都有滥用权力的可能性”。[2]个人同拥有强大权力的国家相比,其权利很容易为权力所吞噬。“对抗式”通过规定陪审团制度、法官的中立性、承控方的自我保护条款,使国家与个人成为名副其实的当事人,从而产生相同的对最终裁判结果施加影响的能力,这种裁判结果不仅实现了法定正义,而且会对双方产生更大的拘束力。而“审问式”诉讼模式下,法官往往和检察官发生职能混同,成为单纯追究刑事犯罪的机关,把被告人置于更孤立的地位,不利于保护其合法权益,直至影响实现个案实体公正、程序的安全。

2.内部价值。通常认为,“程序结果是否符合正义、程序、安全、社会公共福利等实体价值,并不能完全证明程序本身是否正当、合理”。[3]有人更加细致地为程序公正(即程序本身的善,也即程序的内部价值)确立了具体标准:①程序的效率;②控诉方与承控方的对话性和平等的发言机会;③法官的公正无偏私;④程序自身的理性。具体的刑诉模式,归根结底是限制恣意的责任机制,每种诉讼模式都应成为一个有独立价值并符合理性的有机系统。“对抗式”诉讼模式,控辩双方的平等对抗和法官的消极公断是程序的内在要求,法官仅作为法律的适用者,是司法过程中唯一偶然性的因素,而且这个偶然性能够通过赋予“法官独立”以宪法保障加以克服。而审问式模式虽然也逐渐重视程序公正,但“审问式”模式职权主义的特色,是对刑诉模式内部价值的歧视。

在效率问题上,有不少论者认为“审问式”优于“对抗式”,原因是“审问式”下,侦察、起诉、审判机构的“流水线作业”,职权的强制性能等,能够保障刑诉的顺利进行;而“对抗式”模式中,承控方往往通过滥用诉讼权利(例如沉默权、对陪审团成员的质疑权)妨碍诉讼的进行。笔者认为,“审问式”中职权的滥用更易造成诉讼的不效率,我国大量隐性违反诉讼期间的规定、久侦不诉、久审不判现象的存在就是最明显的例证。而“对抗式”下当事人沉默权、质疑权的使用则一方面充分体现了法律对个性自由的张扬和对个人权利的倾斜,另一方面这些诉讼权利的行使也是以相应的诉讼投入以及滥用权利的不利后果为有效制约的。

3.经济效益价值。人们总是期望以较小的投入获得最佳的实际效果,在刑事诉讼问题上亦是如此。但在不同国家,不同刑诉模式的实际效

43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3卷

果是不同的。“审问式”刑诉模式由于不重视辩护人的作用,而且当事人没有在“对抗式”下所调动起来的举证质疑的积极性,加上无须阵容庞大的陪审团的参与,成本相对要少一些。相应地,人们对“对抗式”刑诉模式的批评也往往集中在承控方聘请律师的高昂费用、组成陪审团的费用、公诉机关调查取证的费用,以及被告人证明无罪或罪轻的支出方面。这些观点在成本分析上无懈可击,而且有的学者已经提出,实行“对抗式”改革,如果从整个社会的角度观察,诉讼成本不是减少了,而是转移了,甚至可能导致诉讼成本的增加。[1](P87)然而,如果成本大小和刑诉模式的效益大小等同,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成本和收益是效益的两个因子,决定效益大小的是成本与收益的比率,而非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对抗式”虽然可能投入较多,然而却能从立案侦查到审理终结都能充分保护诉讼参与人的人权,利于形成较为公正的判决,而且调动了侦控方、辩护方参加诉讼的积极性,减轻了法官的讼累。“审问式”则难以解决司法能动性与良好裁判结果的固有矛盾,与其投入相对应的收益当然也微乎其微。

当然,任何制度的生存都需契合于实体的、结构的、文化的环境,刑诉模式也不例外,其产生与完善均需要实现与社会优势价值理念、实体法及其它法律制度的照应与和谐。而且,制度的操作者也应成为制度生存环境的一部分。任何一种制度都会要求制度操作者有驾驭能力,如果不能满足这个条件,制度只能停留在构想的层面上。“对抗式”刑诉模式需要具有较高法律专业素质、良好的道德品质、有能力压抑自己偏私倾向的法官;需要异常重视程序的自由价值和个性弘扬的法律文化、对抗色彩的侦查模式、辩论主义的庭审机制、古老的分权思想和法官至上的权威。而“审问式”模式则追求“安全价值”,实行“审问式”的侦查模式和辩论原则,而且试图通过审级的划分和法院组织法及相关法律、内部管理章程限制法官的恣意;法官的选任通常比行政机构更加随意,法官队伍鱼龙混杂,法官的权威、程序的正当性难以保证。

二、我国刑诉模式的重构

(一)我国刑诉模式的现状与改革的整体思路

中国当前的刑诉模式以职权主义为主,又带有少许当事人主义的色彩。刑诉法修改以后的刑诉模式既总结了过去的审判经验,又借鉴了近代西方在刑诉方面的一些合理做法,对审前程序、法庭调查与辩论等方面都做了较大的变革,克服了原刑诉模式中存在的弊端,但在实践和理论上仍存在诸多不和谐的现象。主要表现在:第一,程序理念与程序立法不和谐。法律表现为根据一定习惯、道德、理性并以一定权威作后盾的权利义务的宣示,归根结底是一种秩序,而且,只有当司法者把它转变为人们的行为规范时,它才现实地发挥作用。由此,我们不能仅以法制建设的好坏或者法制是否完善来确定一国刑诉模式及法治建设的水平。在我国有几千年历史并仍在发挥作用的“重实体、轻程序”的观念,不仅使我国刑诉模式与刑诉模式的目标和理想背道而驰,而且忽视程序独立性价值的最直接后果是使刑诉法中某些条款形同虚设。最明显的表现是,我国各级地方人民法院中存在大量违反刑诉期间、主管与管辖规定的现象。当然,立法上的粗泛、缺乏可操作性、应然性规定过多而又没有相应的司法解释,也是出现这些现象的潜在因素。第二,法院角色与诉讼精神的不和谐。我国法院的内部设置及内部管理工作同人民检察院、行政机关大同小异。经费的划拨,人员的任命、调动都与地方权力机构、行政机构息息相关。这种组织上的无差别性直接影响人民法院角色定位,甚至导致行政机关职能和审判职能的混同。从理论上讲,法院是诉讼中的听讼之人,是中立的裁决者,而非同检察机关同质的代表政府追究犯罪的专门机构。检察院和被告都是刑事审判中广义的当事人,法官在处理他们之间的纠纷时,不应带任何偏私。有人认为,刑事审判中角色不能平衡,国家利益与个体利益不可能平等。但却不能很好地回答:地位平等和机会平等是否一样?保护被告人的利益这种国家义务是否属于国家利益?第三,法律原则与法律实践不和谐。“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是我国刑诉模式中的特色原则。其中的“事实”即客观事实,这实际上是法律原则与法律理想的混淆。刑事案件中最终作为量刑依据的是证据证明的事实即法律事实,所有证据所构成的证明体系不可能完全回放已经发生的客观事实,最多也只能是无限的接近。所以,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等于没有依据。第四,法院独立与公正裁决的不和谐。我国的司法独立是指法院独立,即人民法院在依法行使审判权时,任何

53

第2期 李光禄,等:刑事诉讼模式的比较与我国的选择

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均无权干涉。法院独立而非法官独立是和我国传统的“集体决策”观念分不开的,这种观念认为,权力集中于个人容易产生垄断,法官的审判易受其它可能引起司法不公因素的影响,最终威胁司法公正。但换个角度讲,集体决策也增加了干扰司法公正的途径,影响刑诉的效率。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先定后审,外审内定(合议庭审,审判委员会定,或称暗箱操作)等不正常现象,在现行刑诉模式下有其存续的内在原因,虽然目前有些法院(例如邵阳中院)通过设置法官隔离带,实行立审分离、审书分离、审执分离,排期开庭,完善回避和对法官的约束制度,力图公正办案,但只要现行刑诉模式不改变,就不可能完全祛除这些现行刑诉模式的伴生物。

因此,改革现行刑诉模式是规范刑诉制度、建设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但在确立改革方向时,我们认为应考虑以下因素:第一,符合刑诉模式的目标与理想;第二,符合世界刑诉模式的发展趋势,并有适当的超前性;第三,在当前国情下,更利于实现刑诉模式的内部价值、外部价值、经济效益价值;第四,必须能实现和其他社会、文化、法律制度的协调,而且要在不损害刑诉基本价值的前提下实现刑诉资源的最合理配置。基于以上要求,我们提出改革现行刑诉模式的两种方案:①进行根本制度的改革,建立“对抗式”为主、“审问式”为补充的刑诉模式(为便于论述,我们简称“第四模式”)。②保持现有刑诉模式不变,进行小制度的改良,包括取消审判委员会、立审分离、加强新闻监督、司法监督和法官的内部约束。第二种方案的优点是成本低、见效快,而且改革的风险较小,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司法不公”等问题,仅是操作方法上的改良。第一种方案虽然见效慢,而且需要较大的先期投入,但不失为解决现行刑诉模式存在的问题的根本途径。

(二)“第四模式”的运行机制

“第四模式”是“对抗式”与“审问式”相结合,并以“对抗式”为主的模式。这是其区别于“审问式”、“对抗式”以及“混合模式”的本质特征。“对抗式”为主主要体现在,在刑诉模式的观念层次上构建正当程序观念,培养程序意识、控辩双方平等对抗意识,增强法官居中公断的能力和自觉性。同时,也注重利用我们的本土资源,吸收“审问式”的合理成份使法官的裁判

符合社会的优势价值。

建立“第四模式”,必须改革一系列法律制度,尤其是修改刑事诉讼法。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重建刑诉原则体系。刑诉原则是贯穿于刑诉的全过程或在某特定阶段发挥重要指导作用的,司法机关、诉讼参与人进行刑诉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刑诉原则重建的内容包括:保持和确立职权原则、司法独立原则、平等对抗原则;修改检察机关在证据不足时不起诉的自由裁量权,提高对得出判决推理过程的要求。增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权的规定,改革检察机关的检察权和侦检关系,以丰富和完善疑罪从无原则,无罪推定原则,控审分离原则,三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和辩护原则;去除司法领域行政色彩较浓的群众工作路线,废止专门机关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

2.构造新型侦检、检法关系。公安机关与检察机关的“分工负责、互相制约”带有根本性缺陷,仅靠调整难以解决问题,更不应成为刑诉的基本原则。侦检一体化是世界刑诉发展的必然趋势,检察官应该始终成为侦查活动的主导力量。检察监督应受到限制。现行模式下,检察监督很容易成为法官独立的桎梏,而且也容易陷入“监督情结”之中。第四模式意味着在诉讼中实行“对抗式”,强调公诉人和被告人地位平等,检察官只是政府一方的律师,自然无法对法官实行完全的监督。由于受职权观念的影响,有人认为检察机关不可能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平等,但我们应该看到,实现个体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终极发展目的,片面理解国家利益与个体利益甚至将两者对立的观点是有悖于历史发展潮流的。

3.健全法官制度。法官是刑诉活动的中心环节。“制而用之存乎法,推而行之存乎人”,法律适用的过程就是法官适用法律知识解决社会冲突的理性思维过程。有的学者提出,法官制度是制度移植的绊脚石。所以,对法官的要求是整个“第四模式”的核心内容。我国人民法院组织法和新颁布的法官法,对此虽有规定,但却过于粗泛,标准也不合理。为了保障法官素质,“第四模式”要求建立法官考试制度,法官任命、定期培训制度,使其足以胜任社会正义最后一道防线守门人的要求。而为了保障法官独立,必须摆脱“俭以养德,淡泊以明志”的为人处世古训的束缚,确立高薪养廉及法官退休制,并保障其不随意受到

63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3卷

更换或其他惩罚。而且,必须要求法官在政治上保持独立,以保障其毫无偏私。法官制度改革还应和审判制度改革、法院机构调整同步。在法院内部实行助理审判员、审判员、一级审判员的划分,用以决定薪水和工作的提升、调动;充实名存实亡的人民陪审制度,确立可行的陪审员候选机制、随机抽选办法及陪审员、审判员正当的职能分工;废止阻碍法官独立的审判委员会制度。

4.“第四模式”的一些具体环节。第一,侦查过程应注重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修改刑诉法,赋予被告人有限的沉默权,并进一步限制口供的证据力。增加侦查人员的数量,提高刑侦技术和办案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加大法律监督力度,克服刑讯逼供现象。公安机关逮捕、追加犯罪嫌疑人,撤销案件,延长侦查羁押期限均应受到原批准逮捕的检察院的制约。修改刑诉法第129条,侦查终结时对案件的要求应为“公安机关认为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而不是“应当做到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避免发生侦查、审判机关的职能错位。第二,各级检察院取消对不起诉案件的数量限制,使这一符合诉讼经济原则和现代刑法思想的制度充分发挥作用,以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刑诉法欲利用扩大自诉案件的范围加强对不起诉的监督,但没有正确甄别对不起诉决定的审

查和对错误不起诉决定的纠正两个性质迥异的诉讼活动,没有注意到救济制度具有纠误与维正的双重职能,已经使得人民检察院的不起诉权力濒临无意义。鉴于此,应当修改刑诉法第145条对自诉案件范围的不适当扩大。第三,应明确规定证据的可采性、证明责任、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被告人供述的证明力以及确立证人保护制度和证人不出庭作证的制裁措施,并在《法院解释》中列明各种证据的采证规则和效力,建立庭前证据公示制度。第四,我国刑诉法虽赋予律师侦查阶段提前介入权,但律师阅卷难,律师会见当事人也受到过多限制。“对抗式”为主的刑诉模式需要对抗性的诉讼氛围。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及监所的诸多规定阻碍了律师正当权利以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辩护权的行使,应予以修改完善。另外,建立辩论主义的辩护机制及以审判为中心控审独立的控审关系,也是建立“第四模式”必须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贺卫方.司法的理念与制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

出版社,1995.87.

[2]〔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

馆,1985.66.

[3]樊崇义.刑事诉讼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

社,1996.31..

(上接第13页)

项工作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为我国现阶段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思想舆论环境。

第二,必将有力地促进我国生产关系领域改革的深入,极大地解放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说,一是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完善。按照十五大的要求,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在充分发挥公有制经济主体作用的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二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因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和公有制主体作用的发挥,而且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意义极其重大。三是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的完善。按照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同时,要依法保护合法收入,打击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规范收入分配,防止两极分化。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完善。必须适应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尽快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以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步伐。

笔者认为,上述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领域的调整、改革和完善,必将更加充分地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推动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1.

[2]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1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3

第2期 李光禄,等:刑事诉讼模式的比较与我国的选择

《刑事诉讼法》专题考试试卷(一)

《刑事诉讼法》专题考试试卷(一) 姓名: 考试成绩: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计20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任务,是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应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积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2、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由公安机关负责。检察、批准逮捕、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的侦查、提起公诉,由负责。审判由人民法院负责。 3、国家安全机关依照法律规定,办理的刑事案件,行使与公安机关相同的职权。 4、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依靠群众,必须。对于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许有任何特权。 5、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 6、各民族公民都有用进行诉讼的权利。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于不通晓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应当为他们翻译。 7、刑事诉讼中,在少数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应当用进行审讯,用当地通用的文字发布判决书、布告和其他文件。 8、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实行终审制。 9、未经,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 10、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的和其他诉讼权利。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计20分) 1、对于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许有任何特权。() 2、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 3、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 4、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实行两审终审制。() 5、人民法院审判案件,除本法另有规定的以外,一律公开进行。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人民法院有义务保证被告人获得辩护。() 6、未经人民检察院起诉并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

试述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不起诉种类

试述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不起诉种类我国规定了三类不起诉, 即法定不起诉、酌定不起诉和证据不足不起诉。但无论是哪一种不起诉决定都将导致刑事诉讼程序的终结,其效果都是对犯罪嫌疑人的无罪认定。 1、法定不起诉 法定不起诉又称绝对不起诉,是指在法律规定的某些情况下人民检察院只能作出不起诉的决定,而不享有自由决定是否提起公诉的裁量权。法定不起诉的情形就是《刑事诉讼法》第15条规定的6种情形。 该种不起诉决定根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288条的规定,由检察长决定。 2、酌定不起诉 酌定不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通过行使自由裁量权对那些其认为不需要追究刑事 责任的犯罪嫌疑人可以作出的不起诉决定。人民检察院只能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可免除刑罚的犯罪嫌疑人适用酌定不起诉。依照规定免除刑法的情形主要是指: (1)在外国已经受过刑事处罚的; (2)又聋又哑,或者是盲人犯罪的; (3)正当防卫或者紧急避险过当; (4)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 (5)在犯罪过程中自动中止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 (6)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 )被胁迫或者被诱骗参加犯罪的;7(. (8)犯罪嫌疑人自首或者在自首后有立功表现的。 特别强调对未成年人 3、证据不足不起诉 证据不足不起诉是指在案件经过补充侦查之后,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情况下所作出的不起诉决定。证据不足不起诉的决定只能在经过补充侦查之后才能作出,但补充侦查的次数不是必需两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不能确定犯罪嫌疑人构成犯罪和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属于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 (1)据以定罪的证据存在疑问,无法查证属实的; (2)犯罪构成要件事实缺乏必要的证据予以证明的; (3)据以定罪的证据之间的矛盾不能合理排除的; (4)根据证据得出的结论具有其他可能性的。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证据不足不起诉的案件,如果后来发现了新的证据从而使得案件符合起诉条件的,人民检察院可以重新提起公诉。 酌定不起诉和证据不足不起诉根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286和289 条的规定,由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

刑事诉讼法作业参考答案

刑事诉讼法作业答案 第一章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 .... 二、多项选择题 .... ... 三、名词解释 .诉讼 诉讼是指由国家司法机关依法处理案件的活动。 .刑事诉讼 刑事诉讼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参加下,依照法定的诉讼程序, 处理刑事案件的全部活动。 .刑事诉讼法 刑事诉讼法是国家的统治阶级按照自己的意志制定的有关刑事诉讼程序和法律规范的 总称。 四、简答题 .答:划分刑事诉讼历史类型常见的标准有两个。 以刑事诉讼的阶级实质为标准,可以将刑事诉讼分为奴隶社会的刑事诉讼、封建社会 的刑事诉讼、资本主义社会的刑事诉讼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刑事诉讼。这些被称为刑事诉讼本质的历史类型。 以刑事诉讼的表面特征为标准,可以将刑事诉讼分为弹劾式诉讼、纠问式诉讼和混合 式诉讼。这些被成为刑事诉讼形式的历史类型。 .答:资本主义两大法系是指以法、德等欧洲大陆国家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和以英、美等国 为代表的英美法系。两大法系的刑事诉讼虽然都属于混合式,但它们各自还具有一些彼此不 同的特点,鉴于它们各自的特点,大陆法系的刑事诉讼模式被称为职权主义诉讼,而英美法系的刑事诉讼被称为当事人主义的刑事诉讼。二者的区别主要存在于法庭审判阶段。 英美法系国家法庭审理所采取的方式是交叉询问,即由检察官和辩护律师彼此对传唤到 庭的证人,交替进行所谓的“主询问”和“反询问”的方式。在进行交叉询问的过程中,法 官一般只是处于主持者的地位,而不是处于审问者的地位。法官主要是控制和指挥法庭的活动,控制询问的辩论的范围,而不是负责在法庭上讯问被告人,调查核实证据,查明和证实 案件事实。法庭的调查和辩论始终是在控诉人和辩护人之间进行,控辩双方之间的对抗、辩论等特点体现得比较充分。 大陆法系国家法庭的审理方式与英美法系国家法庭的审理方式显然不同。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官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是处于审问者的地位,特别是在法庭调查阶段,法官始终是依其职权审讯被告人、询问证人和查对核实各种证据的审问者。在法庭调查证据、讯问被告和询问证人,是法官的职责,而不是检察官和辩护律师的职责。检察官和辩护律师经法官同意后,虽然也可以对证人、鉴定人直接发问,但是这种发问只能作为对法官审讯的一种补充。 另外,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庭在开庭审理前就能了解全部案件事实和证据材料,同时可 以在庭审前讯问被告,可以对证据进行查对核实工作。而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官,在开庭审理前只能了解起诉书中所列举的事实,对案件的证据材料并不清楚,同时也不能对被告人进行

关于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历程

关于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历程,我们一般分为前30年和后30年。 前30年特别是文革十年,如果说我们国家刑事诉讼法的颁布实施,对我们国家刑事诉讼制度构建有影响的话,主要是以下两点: 一是为什么十年动乱之后,作为国家颁布的七部法律里,最重要的刑法和刑诉法,为什么这么快能够出来,就是文革的前30年的基础。 二是我们前30年的司法实践,尤其是十年动乱期间,给人们留下了惨痛的教训。小平同志提出十六个字: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在新中国的法治史上有一个重要的领导人,那就是彭真同志。刑法和刑诉法都是在他直接领导下起草的,现行的基本思想都是他最后敲定的。 79年的刑事诉讼法有一些时代的烙印,有一些中国的特色,这一直影响着我们现在的制度,也影响着这次正在进行的对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决定了我们现在诉讼制度就是和别人不一样: 第一就特征,是借鉴了十年动乱之后,为什么第一批把刑法和刑事诉讼法颁布制定出来的经验,重要的原因是统治阶级的需要。 第二个特征,是如何看待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关系。 第三个特征,在国家公权力行使方面,我们有一个中国特色,就是办案机制,公安司法机关实行分工配合,互相制约。 第四个特征,是如何看待被告人,如何看待辩护人。 第五个特征,主要反映在我们对客观案件事实查明的要求上,或者说是在我们证据的标准上。 第二阶段是96年对刑事诉讼法做了比较大的修改。修改可以从两方面来描述,一个是立法取得的辉煌成就,这是我们引以自豪的,健全了我们的基本原则,特别是增加了三个重要原则;一个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审查权、检察权,有点独立行使职权的意思。人民检察院对司法活动进行监督。非经法院判决,任何人不得确认有罪。第三个成就,是强化了辩护制。除此之外,我们还改革了刑事审判程序,特别是把审判的程序吸收进来了。我们的起诉制度也做了一些调整。针对公检法和侦查起诉阶段,各自解决了一个96年不得不解决的问题,而且为此立法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第一就是取消了公安机关的收容审查。第二是扩大了拘留的对象,延长了拘留的时间。另外我们还改革了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制度。第三,在上一个五年规划,刑诉法再修改进入了立法规划,正在进行当中。这次修改立法,和上次相比而言,一个是关于立法的背景,一个是关注的热点问题。 立法的背景方面,和96年刑诉法修改相比而言,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法治也在不断的健全。在96年修改刑诉法之后,我们加入了两个重要的人权公约,其中一个现在已经完全批准了,另一个正在批准之中。这两个人权公约,对于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意义重大。 热点问题,尽管现在刑事诉讼法动静不大,但是上一个五年计划,经过立法机关、实务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努力,把要改的问题都心中有数了。第一是关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保障的问题,要不要有沉默权和反对自我规制的权利,要不要取消讯问应如实回答的规定。第二是强化律师的作用,这个很多,会见权、阅卷权等,大家可以看看已经有的律师法。第三就是规范侦查机关的取证行为,杜绝非法取证。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自1997年1月1日实施至今,从中得到了贯彻和有效的实施,基本解决了原刑事诉讼法出现的问题,引起国际国内社会的良好反应,从实践的角度证明了这次修改是成功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又出现了不少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分析研究并逐步克服和改进。我们应当从中国国情出发,参考刑事司法国际标准,发现我国立法和实践中存

新刑事诉讼法题库及解析(司考必备)

1.【简单】请根据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判断下列选项属于中级人民管辖的案件是: A.危害国家安全的案件 B.恐怖活动案件 C.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案件 D.外国人犯罪的普通刑事案件 1.【答案】AB 【解析】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第20条规定,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刑事案件:(一)危害国家安全、恐怖活动案件;(二)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案件。故AB选项正确,C选项错误。 D选项外国人犯罪的普通刑事案件这次修改从中院管辖的一审案件中拿掉了,所以此错误不当选。 2.下列主体中,有权申请符合法定条件的办案人员回避的有: A.当事人 B.当事人的法定代理人及近亲属 C.辩护人 D.诉讼代理人 2【答案】ACD 【解析】修改后《刑事诉讼法》第28条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一)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的近亲属的; (二)本人或者他的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三)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 (四)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的。 所以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申请回避,所以A当选,B不当选,因为近亲属无权申

请回避。 该法第31条第2款规定,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可以依照本章的规定要求回避、申请复议。乙是辩护人,丁是诉讼代理人,所以CD选项当选。 4.【简单】请根据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判断下列关于委托辩护人的说法错误的是:A.犯罪嫌疑人自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有权委托辩护人B.在侦查和审查起诉期间,只能委托律师作为辩护人,在审判阶段,可以委托律师或非律师辩护人 C.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押的,也可以由其监护人、亲属代为委托辩护人 D.辩护人接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托后三日内,应当告知办理案件的机关 4.【答案】ABCD 【解析】《刑事诉讼法》第33条第1款规定,犯罪嫌疑人自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有权委托辩护人;在侦查期间,只能委托律师作为辩护人。被告人有权随时委托辩护人。所以A选项当选,因为“第一次讯问后”中的“后”字没有去掉,这是原刑诉法的规定,也是在刑诉修改一读稿和二读稿中的规定。B选项当选,因为只有在侦查阶段委托辩护人的限制于律师,而在审查起诉和审判阶段,可以委托律师和非律师辩护人。 该条第3款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押的,也可以由其监护人、近亲属代为委托辩护人。故C选项当选,因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押的,其亲属可以委托辩护人是原刑诉法司法解释的规定,和新法抵触而不再具有效力。 该条第2款规定,侦查机关在第一次讯问犯罪嫌疑人或者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的时候,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权委托辩护人。人民检察院自收到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材料之日起三日以内,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权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自受理案件之日起三日以内,应当告知被告人有权委托辩护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押期间要求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及时转达其要求。该条第4款规定,辩护人接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托后,应当及时告知办理案件的机关。故D选项当选,因为公检法和律师对告知的时间要求是不一样的。 5.【中等难度】请根据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判断下列关于法律援助的说法正确的是:

刑事诉讼法之证据

专题七刑事证据 1、关于证据的关联性,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关联性仅指证据事实与案件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B、具有关联性的证据即具有可采性 C、证据与待证事实的关联度决定证据证明力的大小 D、类似行为一般具有关联性 2、法院审理一起受贿案时,被告人石某称因侦查人员刑讯不得已承认犯罪事实,并讲述受到刑讯的具体时间。检察机关为证明侦查讯问程序合法,当庭播放了有关讯问的录音录像,并提交了书面说明。关于该录音录像的证据种类,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犯罪嫌疑人供述和辩解 B. 视听资料 C. 书证 D. 物证 3、张某、李某共同抢劫被抓获。张某下列哪一陈述属于证人证言? A.我确实参加了抢劫银行 B.李某逼我去抢的 C.李某策划了整个抢劫,抢的钱他拿走了一大半 D.李某在这次抢劫前还杀了赵某 4、(不定项)甲女与乙男在某社交软件互加好友,手机网络聊天过程中,甲女多次向乙男发送暧昧言语和色情图片,表示可以提供有偿性服务。二人于酒店内见面后因价钱谈不拢而争吵,乙男强行将甲女留在房间内,并采用胁迫手段与其发生性关系。后甲女向公安机关报案,乙男则辩称双方系自愿发生性关系。乙男提供了二人之前的网络聊天记录。关于这一网络聊天记录,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属电子数据的一种 B必须随原始的聊天时使用的手机移送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 C只有经甲女核实认可后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

D因不具有关联性而不得作为本案定罪量刑的依据 5、张某伪造、变造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案的下列哪一证据既属于言词证据,又属于间接证据? A.用于伪造、变造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的设备、工具 B.伪造、变造的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 C.张某关于实施伪造、变造行为的供述 D.甄别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真伪的鉴定意见 6、下列哪一选项既属于原始证据,又属于间接证据? A.被告人丁某承认伤害被害人的供述 B.证人王某陈述看到被告人丁某在案发现场擦拭手上血迹的证言 C.证人李某陈述被害人向他讲过被告人丁某伤害她的经过 D.被告人丁某精神病鉴定结论的抄本 7、甲涉嫌盗窃室友乙存放在储物柜中的笔记本电脑一台并转卖他人,但甲辩称该电脑系其本人所有,只是暂存于乙处。下列哪一选项既属于原始证据,又属于直接证据?() A、侦查人员在乙储物柜的把手上提取的甲的一枚指纹 B、侦查人员在室友丙手机中直接提取的视频,内容为丙偶然拍下的甲打开储物柜取走电脑的过程 C、室友丁的证言,内容是曾看到甲将一台相同的笔记本电脑交给乙保管 D、甲转卖电脑时出具的现金收条 8、(多选题) 甲驾车将昏迷的乙送往医院,并垫付了医疗费用。随后赶来的乙的家属报警称甲驾车撞倒乙。急救中,乙曾短暂清醒并告诉医生自己系被车辆撞倒。医生将此话告知警察,并称从甲送乙入院时的神态看,甲应该就是肇事者。关于本案证据,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甲垫付医疗费的行为与交通肇事不具有关联性 B乙告知医生“自己系被车辆撞倒”属于直接证据 C医生基于之前乙的陈述,告知警察乙系被车辆撞倒,属于传来证据

刑事诉讼法的制定目的

刑事诉讼法的制定目的 为了保证刑法的正确实施,惩罚犯罪,保护人民,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维护社会秩序,根据社会规范 刑事诉讼法的任务 一,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运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保证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 二,尊重和保障人权 三,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 弹劾式诉讼制度特点 1.不告不理 2.法官在诉讼中处于消极仲裁者地位控诉职能与审判职能分开 3.当事人双方在法庭上的地位权力平等,可以进行对质和辩论,审判一般公开并通过言辞辩论的形式进行 纠问诉讼特点 1.主动追究不告也理 2.受害人和被告人都不具有现代意义上当事人的诉讼地位 3.注重经验的运用,相对于神视证据是一大进步,但过于注重形式,死板 审判机关 性质,人民法院是代表国家统一行使审判权的司法机关 上下级关系,审判监督关系 检察机关 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代表国家行使检察权 上下级关系,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侦查机关的类型 公安机关 国家安全机关 军队保卫部门 监狱 刑事诉讼主体 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侦察机关等国家专门机关 当事人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自诉人 其他诉讼参与了包括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辩护人,证人,鉴定人,翻译人人员 被害人的权利 (1) 申请回避权: (2)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倾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时,有权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由人民检察院要求公安机关说明理由,并予以纠正(3)自案件移送审春起诉之日起,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 (4)不服检察机关的不起诉决定时,有权向上一级检察机关申诉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4不服检察机关的附条件不起诉决定时,有权向上一级检察机关申诉,请求提起公诉; (5)对有证据证明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自诉; (6)有权出席法庭,参加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行使当事人在法庭上享有的一切权利; (7)对一审判决不服,有权请求检察机关抗诉;(8)有权对已生效的裁判提出申诉; (9)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10)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有权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达成刑事和解; (11) 法定情形下有权请求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保护其本人或者近亲属的人身安全; (12)在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中,被害人对强制医疗

2019年刑事诉讼法相关司法解释

2019年刑事诉讼法相关司法解释 针对社会各种犯罪现象,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是为了降低和防止公民的犯罪行为,虽然没有完全防止但是也有了一些明显的效果,而刑事诉讼法就是这样的一个存在,那么2017年刑事诉讼法相关司法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下文来了解一下。 ▲最高人民法院刑诉法解释 ▲第一章管辖 第一条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自诉案件包括: (一)告诉才处理的案件: 1、侮辱、诽谤案(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的,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2、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案(刑法第二百五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的);

3、虐待案(刑法第二百六十条第一款规定的); 4、侵占案(刑法第二百七十条规定的)。 (二)人民检察院没有提起公诉,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 1、故意伤害案(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 2、非法侵入住宅案(刑法第二百四十五条规定的); 3、侵犯通信自由案(刑法第二百五十二条规定的); 4、重婚案(刑法第二百五十八条规定的); 5、遗弃案(刑法第二百六十一条规定的); 6、生产、销售伪劣商品案(刑法分则第三章第一节规定的,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7、侵犯知识产权案(刑法分则第三章第七节规定的,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8、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规定的,对被告人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案件。 本项规定的案件,被害人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对其中证据不足、可以由公安机关受理的,或者认为对被告人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应当告知被害人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者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三)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且有证据证明曾经提出控

刑事诉讼法试卷三

第 1 页 共 4 页 铜 陵 学 院 学年第 学期 《刑事诉讼法》考试试卷( 卷) (适用班级: )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总分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某检察院以李某涉嫌故意伤害罪,并有可能判处无期徒刑而向某中级法院提起公诉。该法院受理后,认为李某犯罪行为轻微,至多可能判处5年有期徒刑。该法院应当如何处理? ( ) A .应当移送下级法院审理 B .既可以移送下级法院审理,也可以不移送 C .可以进行审理,不再交基层法院审理D .经检察院同意后,交下级法院审理 2.对于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我国在所承担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这类案件由哪一法院管辖? ( ) A .被告人人境地的基层法院 B .被告人人境地的中级法院 C .被告人被抓获地的中级法院 D.被告人被抓获地的基层法院 3.袁铭因黄某对其进行人身伤害提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对于其哪些请求法院不予支持?( ) A.医药费 B .误工费 C 护理费 D .精神损失费 4.某基层检察院在侦查某区派出所所长刘某涉嫌受贿罪一案时,发现刘某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对此应如何处理? ( ) A .不起诉 B .撤销案件 C .中止审理 D .免予起诉 5.下列事项中,应适用裁定的是什么? ( ) A .宣告被告人无罪 B .对审判人员的回避申请 C .对违反法庭秩序人员实施的罚款、拘留 D .二审法院撤销一审法院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判决 6.下列哪一人员不能充当辩护人? ( ) A .具有律师职业资格的蒋某 B .被告人单位的法律顾问 C .被告人的丈夫(正在被执行管制) D .被告人的好友许某(无业) 7.下列哪一案件中,法院应当为被告人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 A .被告人周某是文盲 B .被告人许某家境困难 C .被告人林某可能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 D .被告人何某刚满18周岁 8.公诉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 ( )起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 A .自案件立案时起 B .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时起 C .自案件提起公诉时起 D .自法院受理该案时起 9.根据刑事诉讼法的原理和有关规定,逮捕应符合有“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的法定证据条件。这一法定证据条件的完整、准确含义是指什么? ( ) A .有证据证明发生了犯罪事实并有证据证明犯罪事实系该犯罪嫌疑人实施 B .证明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的证据已经查证属实 C .上述A 、B 两项条件至少应具备其中的一项 D .上述A 、B 两项条件应同时具备 10.扈某因受贿被某检察院依法拘留,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可以对扈某拘留的最长期限是多少天? ( ) A .7日 B .10日 C .14日 D .37日 11.对人身伤害的医学鉴定有争议需要重新鉴定或者对精神病的医学鉴定,由( )的医院进行。 A .省级人民政府 B .省级人民检察院 C .省公安厅 D .高级人民法院 12.某法院在开庭审理叶某交通肇事一案时,叶某的辩护人请求通知新的证人到庭并请求重新勘验。法院应当如何处理? ( ) A.可以终止审理 B .可以中止审理 C .应当退回补充侦查 D .可以决定延期审理 13.丁某以侮辱罪向某法院提起刑事自诉。在审判中,经法院调解丁某与梁某达成协议,调解书合法送达后,丁某反悔。在此情况下,丁某有权采用哪种做法? ( ) A .要求一审法院重新审理 B .向二审法院提出上诉 C.提出申诉,要求再审 D .重新起诉 14.在开庭审判中,下列有关证人参与诉讼活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未成年人作为证人时,可以不出庭作证 B .审判人员认为有必要时,可以询问证人 C .向证人发问时可以分别进行 D .证人不得旁听对本案的审理 15.涂某因犯故意杀人罪被法院判处死刑,执行死刑的法院在接到执行命令后,应当在( )内将涂某交付执行。 A .3日 B .5日 C .7日 D .10日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在审查起诉阶段,辩护律师可以查阅、摘抄、复制的材料可以是( ) 得分 得分 班级 姓名 学号 ―――――――――装――――――――――订―――――――――线―――――――――――

全国2010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刑事诉讼法学试题及答案

全国2010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刑事诉讼法学试题及答案 全国2010 年7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刑事诉讼法学试题及答案 课程代码:0026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 小题,每小题1 分,共20 分) 1.在我国刑事诉讼中,有权全程参与的机关是(C ) 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机关 D.国家安全机关 2.与其他诉讼参与人相比,当事人特有的诉讼权利是(B ) A.对于专门机关工作人员侵犯其合法权利的行为有控告权 B.对于与自己所承担的诉讼义务有关的情况享有知情权 C.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 D.申请回避权 3.下列陈述中,属于纠问式诉讼特点的是(D ) A.法官在诉讼中处于消极仲裁者的地位 B.实行不告不理 C.当事人在法庭上的地位和权利平等 D.控诉职能与审判职能不分弹劾式诉讼的特点: 1.“不告不理”。诉讼的进行主要是依靠当事人双方的积极性,诉讼是否提起完全取决于受害人。 2.法官在诉讼中处于消极仲裁者的地位,法官只负责审判不执行控诉职能。 3.需要依靠神明裁判时,就会采用决斗等办法并根据所谓神示的结果作出判决。 4.当事人双方在法庭上的地位和权利是平等的,可以进行对质和辩论。 5.弹劾式诉讼形式下的审判一般都是公开的,并通过言词辩论的形式进行。纠问式诉讼的特点: 1.国家官吏依其职权主动地追究犯罪。 2.无论是原告还是被告实际上都不具有现代法律意义上的当事人的诉讼地位。 3.控诉职能和审判职能不分,法官集审判权、起诉权和侦查权于一身。 4.同野蛮的刑讯、拷问始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5.一般都是秘密进行的。 4.我国刑事诉讼的目的是( A) A.保证刑法的正确实施,惩罚犯罪,保护人民 B.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积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C.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 D.实现刑事诉讼的公正价值与效率价值第一条为了保证刑法的正确实施,惩罚犯罪,保护人民,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秩序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任务,是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应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积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以维护社会主义法制,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5.法庭审理过程中,对公诉人的书记员享有回避决定权的主体是(C ) A.审判长 B.人民法院院长 C.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D.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 6.下列刑事案件中,依法由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是(C ) A.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 B.盗窃罪 C.报复陷害罪 D.偷税、漏税罪 7.中国货轮由韩国釜山港驶往新加坡,行至公海时,韩国公民朴正男酗酒行凶,将中国公民张亮打成重伤,为及时救治被害人,货轮紧急停靠山东威海港,将伤者送往医院救治,后经由上海港驶往新加坡。对于此案享有管辖权的法院是(A ) A.威海港所在地中级人民法院 B.上海港所在地中级人民法院 C.韩国釜山地方法院 D.新加坡地方法院 8.辩护律师在刑事诉讼中(D ) A.受委托人要求的约束 B.受指定人民法院意见的约束 C.受公诉人意见的约束 D.有权独立发表辩护意见 9.下列证据种类中,属于人证的是(B ) A.勘验、检查笔录 B.鉴定结论 C.书证 D.视听资料人的陈述:以人的语言表述作为存在和表现形式的证据。《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以及鉴定结论,都属于人的陈述。鉴定结论划入人证范围的理由:此种证据是鉴定人对有关案件的某个专门问题的看法,这种看法是通过书面意见来表达的人的陈述。 10.被害人某甲,在上班途中被一辆汽车撞死。刑事诉讼中对该案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主体是(D ) A.某甲所在单位 B.人民检察院 C.某

刑事诉讼法教案【实用】

第十章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 第一节刑事诉讼法 教学目的 1、了解刑事诉讼的基本含义及刑事诉讼法的基本概念。 2、掌握刑事诉讼法与宪法、相邻部门法的关系。 3、了解刑事诉讼法的研究对象。 [教学重点]刑事诉讼法的基本概念及其与宪法、相邻部门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刑事诉讼法与相邻部门法的关系。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内容] 一、刑事诉讼 1、诉讼的含义:“诉,告也”,“讼,争也” 其定义是:诉讼是讼争一方或双方将讼的原因、内容、主张及理由告知、倾述于听讼之人,以求讼的息解活动。 我国的诉讼是指在国家司法机关的主持下,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解决讼争的全部活动。 诉讼是伴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阶级、国家的产生而不断地赋予特殊含义。按照诉讼纷争的内容,可将诉讼划分为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三大类。 2、刑事诉讼:是指在国家专门机关的主持下,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查明犯罪和追究犯罪的活动。在我国,刑事诉讼是指公共安全专家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查证、核实被告人是否实施了犯罪,是否应当受到刑罚的处罚以及应当受到何种刑事处罚的活动。 刑事诉讼有广义和狭义有区别,我国的刑事诉讼属于广义的。包括:立案、侦查、起诉、审判、执行等。狭义的专指审判程序。刑事诉讼有六个方面的特点(P4-P5)。 二、刑事诉讼法 1、刑事诉讼法的概念:是指国家制定的调整公共安全专家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诉讼参与人进行刑事诉讼所必须遵守的法律规范。属于程序法。

2、刑事诉讼法的调整对象:刑事诉讼活动。 3、刑事诉讼法的内容:共有七个方面(P6)。 4、刑事诉讼法的表现形式:存在于广义及狭义的刑事诉讼法之中。 刑事诉讼法通常是指广义的。 三、刑事诉讼法与宪法、相邻部门法的关系 1、刑诉法与宪法的关系: A、宪法是制定刑事诉讼法的根据。即宪法是“母法”,刑事诉讼法是“子法”。 B、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内容,务必符合宪法的基本原则及其所规定的刑事司法制度、组织和原则。 C、刑事诉讼法是宪法所规定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的具体体现。 2、刑事诉讼法与刑法的关系 A、二者都属于刑事法律,都是用于解决犯罪问题的法律。 B、二者之间是形式的统一,也是方法与任务的统一。 C、在刑事案件的处理中,……,失去了目的和意义。P9 3、刑事诉讼法与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异同: A、都属于程序法,三个诉讼法规定的许多诉讼原则、制度和程序都是相同的。 B、三大诉讼法各自解决的的实体问题的性质是不同。 C、在主持诉讼的专门机关上、在诉讼程序上、在证据制度上在诉讼结果上都有区别。 四、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三个方面) 1、刑事诉讼法律规范 2、刑事诉讼的基本理论 3、刑事诉讼实 五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 外国刑事诉讼法的沿革 (一)外国古代刑事诉讼制度的沿革 1、弹劾式诉讼制度 弹劾式诉讼是指在禁止原始的血亲复仇基础上,由国家垄断纠纷裁判权而逐渐发展而成的一种诉讼模式。

刑事诉讼构造模式理论(谷风资料)

刑事诉讼构造模式理论 刑事诉讼构造是对刑事诉讼程序的一种静态描述, 是一国刑事诉讼制度最直接、最具体也是最全面的体现。不同类型的刑事诉讼制度往往有着不同模式的诉讼结构。有关刑事诉讼结构模式的主要理论在刑事诉讼结构这一问题的研究上, 国内外的学者提出了许多理论观点, 划分了不同的模式。 (一)帕卡的犯罪控制模式与正当程序模式 美国著名的刑事法学家赫伯特·帕卡提出了犯罪控制模式与正当程序模式的两个模式理论。这一理论根据刑事司法目标优先顺序的不同, 将强调犯罪控制和强调正当程序区分开来, 形成了犯罪控制和正当程序两种模式的诉讼结构。犯罪控制模式诉讼结构主要强调刑事诉讼的效率, 强调如何控制犯罪。它以社会安全为优先考虑的价值目标, 是一种以社会、团体为本位的模式。在具体程序中它对侦查机关充分信任, 对被告方的权利限制较多, 并带有罪推定的倾向。正当程序模式则更强调程序的正当性, 对个人的自由与人权十分关注, 优先考虑个人安全, 是一种个人本位模式。在具体程序中奉行无罪推定, 赋予被告方充分的权利以对抗司法机关的追诉, 并极力主张限制追诉机关的权力, 认为最大效率就是最大暴行。这种模式理论首先是从价值取向的不同来划分两种不同的诉讼结构的, 它描述了两种极端的刑事诉讼结构。实际上任何一种刑事诉讼都不可能采取两者中任何一种极端结构, 肯定两个方面都会考虑, 只是何者处于优先地位而已。另外, 帕卡在其模式学说中, 阐述了犯罪控制模式与正当程序模式在自由排除法则和违法证据排除法则问题上的不同主张, 从而揭示出作为辩护方的被告人及其辩护律师与作为控诉方的警察在这两个十分重要的证据法则中的对立, 这一点值得我们注意。o 尽管帕卡的两种模式理论在学术界影响很大,但是还是受到了一些学者的批评。戈德斯坦认为,帕卡的两个对立模式只能用于概括刑事诉讼目的,用于概括刑事诉讼模式及刑事诉讼构造并不妥当。帕卡的理论实际上反映了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这两种诉讼目的观,而且主要强调它们不可调和的对立关系,没有看到两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地方。还有学者提出,帕卡的理论忽视了被害人的存在,单纯的强调国家与被追诉者之间的关系无助于确定被害人在刑事程序中的角色。 (二)格里费斯的争斗模式与家庭模式 1970 年美国学者格里费斯提出了争斗模式和家庭模式学说,他认为帕卡的两个模式实

关于刑事诉讼法基本理解.

关于刑事诉讼法基本理解 中国是一个法治社会,我们作为国家的主人,自然而然要遵守国家制定的各种法律法规。同时,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也要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刑事诉讼法对于我们来说十分重要,因为当我们的自身利益被侵犯,一旦牵扯到了刑事案件,必然会用到此种法律。 诉讼,是一种解决社会冲突的机制,是一种专门性法律活动,它主要有5个特征:它产生于社会冲突;它是一种“三方组合”;它有一套法定的程序;是一个运作过程;是一种“公力救济”的有效方式。以诉讼的方式,由诉讼机关来解决社会冲突问题的主张和实际做法,在诉讼法理上被称为“诉讼主义”。 刑事诉讼,是以追究犯罪者刑事责任为使命的诉讼形式,既具有各类刑诉的共同本质,又具有刑事诉讼的特质。是国家机关行使国家刑罚权的活动;刑事诉讼中国家权力的动用具有主动性、普遍性和深刻性的特点;刑事诉讼是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采用诉讼的方式进行的活动;它必须严格依照法定的程序进行。刑事诉讼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概念仅指起诉的诉讼程序。广义的是指国家为实现刑罚权所实施的全部具有诉讼意义的行为,其程序分为侦查、起诉、审判、执行四个阶段。在刑事诉讼的基础上产生了刑事诉讼法。 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确认的,规范执法、司法机关和诉讼参与人诉讼行为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和判例。判例是刑事诉讼法的法

律渊源,只存在于实行判例法的国家。它的基本内容包括:对犯罪和犯罪嫌疑人进行侦查尤其是采取强制性措施的方式和程序,对刑事案件进行起诉和审判的方式和程序,对一审判决有异议而提出上诉或抗诉以及第二审审判的程序,对已决犯执行刑罚的程序等。 我国的刑事诉讼法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单指国家指定的刑事诉讼法典。广义的包括刑事诉讼法典在内的一切法律、法规、司法解释中关于刑事诉讼法律规范的总和。 社会十分复杂,为了让其有序的运行,人们制定了各种程序,我们必须遵守这些程序。例如在解决刑事纠纷案件时,就要运用相应的法律来解决,在进行诉讼时,就要遵照刑事诉讼的程序,因为刑事诉讼关系到社会最重要的价值——人的生命、财产和自由的剥夺,在诉讼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尖锐的对抗和各种复杂的情况。正是因为这样,刑事诉讼程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程序作为一种手段体系,体现一定的价值目标,具有深刻的实质性内容。 刑事诉讼是控、辩、审三方共同活动的过程。关于刑事诉讼法的基础理论,我对此有如下理解。 它的基础理论中有谈到刑事诉讼的目的,它是指立法者预先设定的、进行刑事诉讼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它的目的是整个诉讼程序的灵魂,目的不同,表明在刑事诉讼中保护的利益侧重点不同,体现出国家与个人之间法律上的相互关系不同。追求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统一,是现代各国刑事诉讼的共同目的。 总而言之,刑事诉讼法致力于保障我们的人权,与我们的生活

试论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确立直接言词原则的必要性

目录 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Ⅰ) Abstract and keywords (Ⅱ) 文献综述 (Ⅲ) 一、直接言词原则概述 (1) (一)直接言词原则的具体含义.......................... .. (1) (二)各国有关直接言词原则的立法体现................... . (2) 二、直接言词原则的诉讼价值 (2) (一)直接言词原则在发现实体真实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 .. (2) (二)直接言词原则对实现程序正义方面有着独特的诉讼价值.... . (3) (三)直接言词原则在提高诉讼效率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4) 三、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确立直接言词原则的迫切性 (4) (一)我国刑事诉讼制度中关于直接言词原则的立法与司法现状分析... ... ..4 (二)没有确立直接言词原则造成的消极影响.................. . (5) 1、在庭审中未能严格贯彻直接言词原则影响程序公正的实现..... . (5) 2、我国的证人制度还很不完善,证人权利无保障..... .. .. ..... .. . (5) 3、法庭审理的质证程序及其必要规则未建立..... . .. ... . ..... .. . (5) (三)在我国刑事诉讼制度中建立直接言词原则的现实意义......... . (5) 1、是现行抗辩式庭审方式有效运作的客观需要... ..... .. ....... . (5) 2、是实现刑事诉讼目的和刑罚目的的要求... ...... .... .... .. (6) 3、是切实保障被告人诉讼权利的要求. ...... .... . ... . (6) 四、在我国刑事诉讼制度中确立直接言词原则的设想........ ...... .. (6) (一)明确将直接言词原则确立为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 .. (6) (二)全面建立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出庭作证制度和当庭宣判制度... . (6) (三)限制书面证词的使用,建立言词证据采信制度............... (6) (四)改革审判委员会制度,切实保障法官的独立审判权............ .. (7) 参考文献 (7) 致谢 (9)

刑事诉讼法简答题63题

刑事诉讼法简答题63题 1、什么是刑事诉讼?刑事诉讼有哪些特点? 答:(1)法定的专门机关主持进行(2)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3)依法进行,即必须严格按照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程序和方式进行。(4)内容是解决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是否犯罪、犯了什么罪,是否应当受到刑事处罚,处以什么样的刑罚的问题。(5)特定的诉讼形式下进行。(6)目的是通过准确、及时、合法地揭露犯罪、证实犯罪、惩罚犯罪,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从而维护社会主义法制,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财产权利和其他权利,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顺利进行。 2、简述外国刑事诉讼制度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答:将弹劾式诉讼的优点和纠问式诉讼制度的优点结合而成的一种诉讼制度。特点1、侦控审分离;2、对被告人实行无罪推定,被告人享有广泛的诉讼权利;3、自由心证制度。 3、中国刑事诉讼制度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答:(1)加强惩罚犯罪,同时重视保障人权。(2)建立公、检、法三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诉讼机制。(3)确立了一系列科学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刑事诉讼原则。(4)实行职权主义与当事人主义相结合的诉讼模式。(5)赋予人民检察院对刑事诉讼的法律监督权。(6)规定了一些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诉讼程序和证据制度。如两审终审制、死刑复核程序、审判监督程序等等。 4、简述人民检察院在刑事诉讼中的主要职权 答:(1)侦查;(2)审查逮捕、起诉或者不起诉,侦查监督(3)提起公诉,支持公诉,审判监督; (4)执行监督. 5、简述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及其诉讼权利 答: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权利有:(1)请求立案;(2)申请回避;(3)委托代理人;(4)要求赔偿损失;(5)对不立案和不起诉的;决定向检察院提出申诉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自诉;

2012最高院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2012年11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59次会议通过)目录 第一章管辖 第二章回避 第三章辩护与代理 第四章证据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二节物证、书证的审查与认定 第三节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的审查与认定 第四节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审查与认定 第五节鉴定意见的审查与认定 第六节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的审查与认定 第七节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的审查与认定 第八节非法证据排除 第九节证据的综合审查与运用 第五章强制措施 第六章附带民事诉讼 第七章期间、送达、审理期限 第八章审判组织

第九章公诉案件第一审普通程序 第一节审查受理与庭前准备 第二节宣布开庭与法庭调查 第三节法庭辩论与最后陈述 第四节评议案件与宣告判决 第五节法庭纪律与其他规定 第十章自诉案件第一审程序 第十一章单位犯罪案件的审理 第十二章简易程序 第十三章第二审程序 第十四章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和特殊假释的核准 第十五章死刑复核程序 第十六章查封、扣押、冻结财物及其处理 第十七章审判监督程序 第十八章涉外刑事案件的审理和司法协助 第十九章执行程序 第一节死刑的执行 第二节死刑缓期执行、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的交付执行第三节管制、缓刑、剥夺政治权利的交付执行 第四节财产刑和附带民事裁判的执行 第五节减刑、假释案件的审理 第六节缓刑、假释的撤销

第二十章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二节开庭准备 第三节审判 第四节执行 第二十一章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 第二十二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 第二十三章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 第二十四章附则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为正确理解和适用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结合人民法院审判工作实际,制定本解释。 第一章管辖 第一条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自诉案件包括: (一)告诉才处理的案件: ⒈侮辱、诽谤案(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的,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⒉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案(刑法第二百五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的); ⒊虐待案(刑法第二百六十条第一款规定的); ⒋侵占案(刑法第二百七十条规定的)。 (二)人民检察院没有提起公诉,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 ⒈故意伤害案(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 ⒉非法侵入住宅案(刑法第二百四十五条规定的); ⒊侵犯通信自由案(刑法第二百五十二条规定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