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道课本问题的解决引发的思考

一道课本问题的解决引发的思考

一道课本问题的解决引发的思考
一道课本问题的解决引发的思考

一道课本问题的解决引发的思考

摘要:数学课程改革应倡导教学探究,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理解数学的本质。笔者认为这里的探究的含义是多方面的,对我们一线教师而言对课本上的知识生成、例习题解法以及涉及的思想方法的探究意义尤为重要。

关键词:探究;课本问题;多种方法;数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3-068-1

选自苏教《选修1-1》p90 练习8:已知海岛a与海岸公路bc的距离为ab为50km b,c间的距离为100km.从a 到c,先乘船,船速为25km/h50km/h

分析:易知点p一定在b,c之间,可设bp=x,则水路ap=2500+x 2公里,陆路pc=(100-x)公里,将这里的总时间y表示成关于x的函数,得y=2500+x225+100-x50,这里由题意可知x∈(0,100),下面就是如何解函数的最小值问题了。

方案1 由于我们刚刚学习过导数,我们可以对函数进行求导

y′=12(2500+x2)′252500+x2-150=x252500+x2-150,令y′=0则x2500+x2=12,

x=5033(负值舍去)

当x∈(0,5033)时,y′0。

传热学第四版课后思考题答案(杨世铭-陶文铨)]

第一章 思考题 1. 试用简练的语言说明导热、对流换热及辐射换热三种热传递方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答:导热和对流的区别在于:物体内部依靠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热量传递现象,称为导热;对流则是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宏观相对位移及冷热流体的相互掺混。联系是:在发生对流换热的同时必然伴生有导热。 导热、对流这两种热量传递方式,只有在物质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而辐射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辐射换热时不仅有能 量的转移还伴有能量形式的转换。 2. 以热流密度表示的傅立叶定律、牛顿冷却公式及斯忒藩-玻耳兹曼定律是应当熟记的传热学公式。试 写出这三个公式并说明其中每一个符号及其意义。 答:① 傅立叶定律: dx dt q λ-=,其中,q -热流密度;λ-导热系数;dx dt -沿x 方向的温度变化率,“-”表示热量传递的方向是沿着温度降低的方向。 ② 牛顿冷却公式: )(f w t t h q -=,其中,q -热流密度;h -表面传热系数;w t -固体表面温度;f t -流体的温度。 ③ 斯忒藩-玻耳兹曼定律:4T q σ=,其中,q -热流密度;σ-斯忒藩-玻耳兹曼常数;T -辐射物体的热力学温度。 3. 导热系数、表面传热系数及传热系数的单位各是什么?哪些是物性参数,哪些与过程有关? 答:① 导热系数的单位是:W/(m.K);② 表面传热系数的单位是:W/(m 2.K);③ 传热系数的单位是:W/(m 2.K)。这三个参数中,只有导热系数是物性参数,其它均与过程有关。 4. 当热量从壁面一侧的流体穿过壁面传给另一侧的流体时,冷、热流体之间的换热量可以通过其中任何 一个环节来计算(过程是稳态的),但本章中又引入了传热方程式,并说它是“换热器热工计算的基本公式”。试分析引入传热方程式的工程实用意义。 答:因为在许多工业换热设备中,进行热量交换的冷、热流体也常处于固体壁面的两侧,是工程技术中经常遇到的一种典型热量传递过程。 5. 用铝制的水壶烧开水时,尽管炉火很旺,但水壶仍然安然无恙。而一旦壶内的水烧干后,水壶很快就 烧坏。试从传热学的观点分析这一现象。 答:当壶内有水时,可以对壶底进行很好的冷却(水对壶底的对流换热系数大),壶底的热量被很快传走而不至于温度升得很高;当没有水时,和壶底发生对流换热的是气体,因为气体发生对流换热的表面换热系数小,壶底的热量不能很快被传走,故此壶底升温很快,容易被烧坏。 6. 用一只手握住盛有热水的杯子,另一只手用筷子快速搅拌热水,握杯子的手会显著地感到热。试分析 其原因。 答:当没有搅拌时,杯内的水的流速几乎为零,杯内的水和杯壁之间为自然对流换热,自热对流换热的表面传热系数小,当快速搅拌时,杯内的水和杯壁之间为强制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大,热水有更多的热量被传递到杯壁的外侧,因此会显著地感觉到热。 7. 什么是串联热阻叠加原则,它在什么前提下成立?以固体中的导热为例,试讨论有哪些情况可能使热 量传递方向上不同截面的热流量不相等。 答:在一个串联的热量传递过程中,如果通过每个环节的热流量都相同,则各串联环节的总热阻等于各串联环节热阻的和。例如:三块无限大平板叠加构成的平壁。例如通过圆筒壁,对于各个传热环节的传热面积不相等,可能造成热量传递方向上不同截面的热流量不相等。 8.有两个外形相同的保温杯A 与B ,注入同样温度、同样体积的热水后不久,A 杯的外表面就可以感觉到热,而B 杯的外表面则感觉不到温度的变化,试问哪个保温杯的质量较好? 答:B:杯子的保温质量好。因为保温好的杯子热量从杯子内部传出的热量少,经外部散热以后,温度变化很小,因此几乎感觉不到热。 第二章 思考题 1 试写出导热傅里叶定律的一般形式,并说明其中各个符号的意义。 答:傅立叶定律的一般形式为:n x t gradt q ??-=λλ=-,其中:gradt 为空间某点的温度梯度;n 是通过该点的等温线上的法向单位矢量,指向温度升高的方向;q 为该处的热流密度矢量。

浅谈小学科学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浅谈小学科学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众所周知,小学科学课程包罗万象,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各个学科的知识。所以说,小学科学课程是学生今后学习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课程的启蒙。 由于小学科学课程面对的是小学生,所以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式等方面不同于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 6 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就要求小学科学教师在理解好课程标准的同时,还要深刻领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在使用教材时,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水平,改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探究之中,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采用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把握好与初高中相关知识的衔接【1】。 一、强化科学素养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弱化单一知识层面的传授。从新课改施行以来,小学科学课程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从进行《自然》的学科教育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材从内容的选择组织到呈现方式都紧密围绕培养科学素养的宗旨,努力摆脱以科学知识为中心的旧有模式,全面关注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二、提高课堂参与度 首先,教师要清楚什么是课堂参与,课堂参与是指学生个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性行为,主要指学生通过动口、动眼、动手等外显的行为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具体表现为学生倾听、举手回答问题、观察、参加讨论、实验、评价等。教师在进行教材分析时就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对于本堂课的兴趣点在哪里,由此兴趣点引发学生对本堂课程的学习兴趣。并可以考虑围绕这些点来提出教师想要引出的问题。以《有趣的食物链》一课为例,有些老师是这样激趣导入的: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猜谜游戏吗?老师准备了几个谜语,有没有兴趣试试? “一片草地”———猜一种花卉名称。(没花———梅花) “一片草地,来了一只羊”———猜一种水果名称。(草没———草莓) “一片草地,有一只羊,又来了一只狼”———还是猜一种水果名称。(羊没———杨梅)或(羊逃———杨桃) 过渡:这几个谜语中出现了三种生物———草、羊和狼,是什么把不是同类的它们联系在一起的呢?(草是羊的食物,羊是狼的食物;狼吃羊,羊吃草;草被羊吃,羊又被狼吃)师:也就是说它们之间是一种“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狼和羊为什么需要食物?(食物中有生长所需的营养、能量) 师:原来草也要吸收能量,草被羊吃,那草的能量传给了谁?羊被狼吃,羊的能量又传给了谁?所以生物“吃”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能量传递的过程。就是这样草、羊、狼被一环一环地连接在了一起,生物之间普遍存在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这种关系像链条一样,把一些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生物学家把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叫做食物链。 利用学生喜欢猜谜语进行激趣,在生活中找原型,能引导学生透过概念体会“食物链”的本质,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的同时,也为后续研究埋下了伏笔,为学生进入本课角色做好了准备。此时,学生已被教学内容所吸引,主动参与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 三、注重动手实验

课后思考题答案1

第一章 1、试解释用1kg干空气作为湿空气参数度量单位基础的原因? 答:因为大气(湿空气)是由干空气和一定量的水蒸气混合而成的。干空气的成分是氮、氧、氩、及其他微量气体,多数成分比较稳定,少数随季节变化有所波动,但从总体上可将干空气作为一个稳定的混合物来看待。为了便于热工计算,选一个稳定的参数作为基础,方便计算。(湿空气=干空气+水蒸气,干空气不发生变化,水蒸气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干空气作为基准是不能发生变化的) 2、如何用含湿量和相对湿度来表征湿空气的干、湿程度? 答:含湿量表示空气的干湿方法:取空气中的水蒸气密度与干空气密度之比作为湿空气含有水蒸气的指标,换言之,取对应于1Kg干空气所含有水蒸汽量。(表示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 相对湿度表示空气干湿的方法:湿空气的水蒸汽压力与同温度下饱和湿空气的水蒸汽压力之比。(表示空气接近饱和的程度)

3、某管道表面温度等于周围空气的露点温度,试问该表面是否结露? 答:该表面不会结霜。因为判定是否结霜取决于是否在露点温度以下,当空气温度大于或等于露点温度时是不会结霜的。 4、有人认为:“空气中水的温度就是空气湿球温度”,对否? 答:错,空气湿球温度是空气与水接触达到稳定热湿平衡时的绝热饱和温度,而空气中水的温度就是水蒸气温度(空气的干球温度),所以是错的。 8、写出水温为t w时水的汽化潜热计算式。 解:汽化潜热的计算式为:r t=r0+1.84t w-4.19t w=2500-2.35t w 10、为什么喷入100摄氏度的热蒸汽,如果不产生凝结水,则空气温度不会明显升高? 答:这种情况叫等温增焓加湿,当蒸汽温度为100摄氏度时,热湿比等于一个常数ε=2684,该过程近似于等温线变化,所以空气温度不会明显升高。

传热学课本思考题

第一章 思考题 1. P23试用简练的语言说明导热、对流换热及辐射换热三种热传递方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答:导热和对流的区别在于:物体部依靠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热量传递现象,称为导热;对流则是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宏观相对位移及冷热流体的相互掺混。联系是:在发生对流换热的同时必然伴生有导热。 导热、对流这两种热量传递方式,只有在物质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而辐射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辐射换热时不仅有能 量的转移还伴有能量形式的转换。 2. 以热流密度表示的傅立叶定律、牛顿冷却公式及斯忒藩-玻耳兹曼定律是应当熟记的传 热学公式。试写出这三个公式并说明其中每一个符号及其意义。 答:① 傅立叶定律: dx dt q λ-=,其中,q -热流密度;λ-导热系数;dx dt -沿x 方 向的温度变化率,“-”表示热量传递的方向是沿着温度降低的方向。 ② 牛顿冷却公式:)(f w t t h q -=,其中,q -热流密度;h -表面传热系数;w t -固体表面温度;f t -流体的温度。 ③ 斯忒藩-玻耳兹曼定律:4 T q σ=,其中,q -热流密度;σ-斯忒藩-玻耳兹曼常数;T -辐射物体的热力学温度。 3. 导热系数、表面传热系数及传热系数的单位各是什么?哪些是物性参数,哪些与过程有 关? 答:① 导热系数的单位是:W/(m.K);② 表面传热系数的单位是:W/(m 2.K);③ 传热系数的单位是:W/(m 2.K)。这三个参数中,只有导热系数是物性参数,其它均与过程有关。 4. 当热量从壁面一侧的流体穿过壁面传给另一侧的流体时,冷、热流体之间的换热量可以 通过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来计算(过程是稳态的),但本章中又引入了传热方程式,并说它是“换热器热工计算的基本公式”。试分析引入传热方程式的工程实用意义。 答:因为在许多工业换热设备中,进行热量交换的冷、热流体也常处于固体壁面的两侧,是工程技术中经常遇到的一种典型热量传递过程。 5. 用铝制的水壶烧开水时,尽管炉火很旺,但水壶仍然安然无恙。而一旦壶的水烧干后, 水壶很快就烧坏。试从传热学的观点分析这一现象。 答:当壶有水时,可以对壶底进行很好的冷却(水对壶底的对流换热系数大),壶底的热量被很快传走而不至于温度升得很高;当没有水时,和壶底发生对流换热的是气体,因为气体发生对流换热的表面换热系数小,壶底的热量不能很快被传走,故此壶底升温很快,容易被烧坏。 6. 用一只手握住盛有热水的杯子,另一只手用筷子快速搅拌热水,握杯子的手会显著地感 到热。试分析其原因。 答:当没有搅拌时,杯的水的流速几乎为零,杯的水和杯壁之间为自然对流换热,自热对流换热的表面传热系数小,当快速搅拌时,杯的水和杯壁之间为强制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大,热水有更多的热量被传递到杯壁的外侧,因此会显著地感觉到热。 7. 什么是串联热阻叠加原则,它在什么前提下成立?以固体中的导热为例,试讨论有哪些 情况可能使热量传递方向上不同截面的热流量不相等。 答:在一个串联的热量传递过程中,如果通过每个环节的热流量都相同,则各串联环节的总热阻等于各串联环节热阻的和。例如:三块无限大平板叠加构成的平壁。例如通过

一道课本例题的探究开发

一道课本例题的探究开发 663312云南省广南县篆角乡中心学校 陆智勇 课本的例题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巩固方法、培养能力、积淀素养的载体,如果我们对它们进行特殊联想、类比联想、可逆联想和推广引申,这些例题也可作为探究教学的重要材料。笔者尝试着从课本例题入手,合理开发课本例题,引导学生反思、深化与推广,并结合数学探究教学作了初步的探讨. 题目:如图(1),AD 是△ABC 的高,点P,Q 在BC 上,点R 在AC 上,点S 在AB 上,边BC=60cm ,高AD=40cm,四边形PQRS 是正方形. (1)相似吗?与ABC ASR ?? (2)求正方形PQRS 的边长. 分析:由于四边形PQRS 为正方形,所以SR ∥BC ,故ASR ?∽ABC ?.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列方程求解. 解:(1)ASR ?∽ABC ?.理由: 是正方形,因为PQRS 所以SR ∥BC. 所以 .,ACB ARS ABC ASR ∠=∠∠=∠ 所以ASR ?∽ABC ? . (2)由(1)可知ASR ?∽ABC ?.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可得 设正方形PQRS 的边长 为 AE=(40- χ )cm, 所以 解得: 所以正方形PQRS 的边长为24cm. 此题是北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数学下册第147页 .BC SR AD AE =,cm χ. 24=χ60 4040χχ= -

的一道例题。该题是典型的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解决实际问题的例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停留在问题的解决上,而是以此题为切入口,精心设计了一组变式,恰当设置问题梯度,使难易程度尽量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设计的问题触及学生的兴奋点,把学生从某种抑制状态下激奋起来,使之产生一种一触即发的效果。 变式1:如图(2),△ABC 的内接矩形EFGH 的两邻边之比EF :FG=9:5,长边在BC 上,高AD=16cm,BC=48cm,求矩形EFGH 的周长。 分析:因为EFGH 为矩形,则AN ⊥HG.这样△AHG 的高可写成AD-DN=AD-FG.再由△AHG ∽△ABC ,即可以找到HG、FG与已知条件的关系,求出矩形EFGH 的周长. 解:因为EFGH 为矩形,所以HG ∥EF,HG=EF. 所以△AHG ∽△ABC. 所以 则 解得: 所以矩形EFGH 的周长为56cm. 变式2:如图(3),已知边长为10cm 的等边三角形ABC ,内接正方形HEFG 。求正方形HEFG 的面积。 分析:因为AD 是等边三角形ABC 的高,所以根据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可以求出AD 的长,由△AEH ∽△ABC,可得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即可求出正方形的面积。 . AD AN BC HG =.5,9χχ==FG EF 设16516489χχ-=. 2=χ

最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学内容仍然属于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的范畴,但是探究的重点有所不同,主要指导学生对变化的事物进行观察,观察其变化的过程并探究其变化的规律。本册教学还要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生物与环境、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物质状态变化与热量、物体性质和用途的关系等。 在科学探究方面,本册的教学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如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坚持观察、记录的习惯和能力,并学习用流程图、循环图等方法记录观察结果。同时重视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和实证意识的培养。例如指导学生学习定量的观察,经历“观察现象一提出问题一做出假设(解释)一分析、检验假设一寻求新的证据以做出新的假设……”的科学探究过程。使其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所提升。 一、科学概念 1、植物生长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生长需要适宜的条件,都有相应的器官,每个器官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并具有自己的功能,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2、人和动物都是不断生长变化的,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寿命的长短与生活环境有关,通过繁殖使其物种不会随着个体的衰老死亡而灭亡,并得以不断延续。 3、什么是温度,温度是可以测量的;温度与物体的热量变化有关;水有三种状态,三态之间的变化与热量有关;三态变化,使水在自然界循环运动。 4、认识磁铁的性质;磁铁的两极及其相互作用;磁力大小的变化;磁铁的用途;用途与性质是相联系的。 二、科学探究 1、种植培养动植物,对动植物进行观察和测量,根据观察的现象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预测,并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或新的变化,用适当的方式对观察的现象进行记录,并用适当的方法处理相关信息,描述所发生的变化,运用查阅分析资料的方法解决问题,获得问题的答案,认识人和动物的生命周期。 2、观察温度计的结构,会使用温度计,观察水的三态变化及其温度的变化,经历“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解释)--------分析、检验假设-----寻找新的证据-----做出新的假设……”的过程,完成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对水是否可以在气态和固态之间的转化进行验证,对水的各种状态之间是如何发生变化的进行整理和概括。 3、在讨论和交流中,表达和倾听、贡献和分享方法,用简单的材料和方法做探究磁铁性质的实验,用记录表记录实验,用实验获得的证据思维加工得出结论,想办法解决简单的磁铁问题,使用指南针确定方向,制作磁针,合理设计制作指南针。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形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树立科学要讲求实证的思想;激发关注和研究生命现象的兴趣;培养坚持性和合作能力。 2、认识到较长时间坚持不懈进行观察记录的重要性;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认识到动物和人的生长变化,生命周期是有规律的,是不可违的;生命周期与环境因素及其疾病有关,养蚕缫丝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值得我们自豪。 3、认真、细致的观测、记录,认识到观测数据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初步认同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观念,初步建立物质不灭(循环)的认识。 4、培养乐于表达和交流的态度,体验认真实验、收集证据,根据证据寻求结论的科学过程和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体会在探究中学习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了解我国古代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中,增强热爱祖国的感情;培养发展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造精神。

由一道课本例题带来的日常教学思考

由一道课本例题带来的日常教学思考 发表时间:2013-06-13T09:29:21.560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3学年36期供稿作者:张进辉 [导读] 从学生能力发展的要求来看,形成数学概念(或定义),提示其内涵与外延,比数学概念(或定义)本身更重要。 江西省抚州市东乡二中张进辉 对数学问题多种解法的不懈追求,体现了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发散性、变通性、灵活性、流畅性和开放性.本文介绍一道课本习题的多解、推广、反思. 一、课本上的一道例题: 浙教版八上《3.2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P58 书本例题:如图,有一长方体形的房间,地面为边长4米的正方形,房间高3米.一只蜘蛛在A处,一只苍蝇在B处. ⑴试问,蜘蛛去抓苍蝇需要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 ⑵若苍蝇在C处,则最短路程是多少? 问题解决——谜底: 二、例题教学后的反思: 对于立方体表面展开图这个概念的形成,由于很难下一个简洁明了的定义,所以课本先安排了一个合作学习的栏目,让学生把一个立方体纸盒沿某些棱剪开,且使六个面连在一起,然后铺平,得到一些平面图形,然后再通过体例、练习和作业题来理解概念,进一步迁移到其他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 从学生能力发展的要求来看,形成数学概念(或定义),提示其内涵与外延,比数学概念(或定义)本身更重要。当学生对于概念、定义有了初步理解(或了解),但这种理解还不十分稳定、清晰的时候,可以在变式中辨别是非。在复习概念(或定义)的教学过程中,利用问题变式可加速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观察与分析、抽象与概括等能力。 三、题目变式教学 题目变式包括条件的探究(增加、减少或变更条件)、结论的探究(结论是否唯一)、数与形的探究、引申探究(命题是否可以推广)等。在解题复习课或试卷讲评课的教学中,利用问题变式可使学生掌握姊妹题甚至一类题的解法,从而使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探究创新的能力得到发展。. 变式1:如图1,有一个圆锥粮仓,其正视图为边长是 6em的正三角形。粮仓的母线AC的中点P处有一老鼠正在偷吃粮食。此时,小猫正在B处,它要沿粮仓侧面到达 P处捕捉老鼠,求小猫所经过的最短路程的长。 变式2:如图2所示的圆柱体中,底面圆的半径是 1,高为2。若一只蚂蚁从A点出发沿着圆柱体的侧面爬行到C点,则蚂蚁爬行的最短

数据库课本例题

Use basetest 【例1】查询全体学生的记录 【例2】查询全体学生的姓名和性别。 【例3】查询全体学生的姓名和出生年份。 【例4】在例3的基础上,将字段名替换成中文名显示。 【例5】显示学生表student中前5行数据。 【例6】查询学生课程表sc中选修了课程的学生学号。 【例7】查询SC表中选修了课程的学生学号、姓名、院系、课程号和成绩。 【例8】以student为主表查询例7。 【例9】查询表student中年龄大于20岁的学生姓名性别和各自的年龄大小。 【例10】查询年龄在21岁到23岁(包括21和23岁)之间的学生信息。 【例11】查询所有姓黄的学生的姓名、性别、年龄、院系 【例12】查询数学系(MA)学生的姓名、性别和年龄。 【例13】查询没有选修课(cpni)的课程名和学分。 【例14】查询cs系中男生的学号和姓名。 【例15】查询在sc表中选课了的女生的学号和姓名。 【例16】按学生年龄的降序对学生进行排序。 【例17】按院系、学号等对学生情况进行分组。 【例18】按院系、学号等对女学生情况进行分组。 【例19】按院系、性别查看学生的平均年龄。 【例20】在例19的基础上使用WITH CUBE关键字。 【例21】在例19的基础上使用WITH ROLLUP关键字。 【例22】求sc表中选修了课程的学生的总成绩。 【例23】计算选修了课程学生的平均成绩。 【例24】查询选修了课程的学生选修课程的数目 【例25】查询CS系中年龄最大的学生的姓名以及年龄 【例26】查询学号为05007的学生的选修课程的平均成绩和最高成绩 【例27】查询选修了课程5的学生信息,并计算平均成绩和最高成绩,以成绩高低排序。 查询所有系中年龄最大的学生的姓名以及年龄 【例28】查询选修了课程6的学生学号和姓名 【例29】查询选修了数据库的学生信息。 【例30】查询选修了课程6的学生学号、姓名和性别。 【例31】查询除了IS系的其他系中年龄不大于IS系中最小年龄学生的学生信息。 【例32】查询IS系的学生以及年龄大于20岁的学生。 【例33】对例32使用UNION ALL子句。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 (1) 2

考试题型1、单选题(无多选题) 2、背诵题(20分) 3、简答题(5个简答题)(可能会从课后的思考与练习出题) 4、阅读理解(30分)(分两种类型,古文与现代文PS均在教材里出题) 5.作文(20分) (如下是我们上学年考试的范围,不知道你们这次会不会变动,仅供参考) 第一讲《蒹葭》思考题 1. 你还能举出几首临水怀人的诗词作品吗? 如《诗经·陈风》中的“东门之池”、“泽陂”,《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温庭筠的《梦江南》等。 2. 有的诗内容十分确定,有的诗可以多种理解,请你结合本文分析其中的原因何在。 诗内容确定,主要是所写对象具体;而含蓄的诗歌,力图使诗歌表现的对象给人以不确定性,难以指实,如本篇中的“在水一方”的美人,可以指情感世界的恋人,也可以指家国渴慕的贤人。 3. 本诗的复沓形式与表现的思想感情之间有什么关联? 它的艺术作用在于很好地表现事物进展的顺序和程度,协调诗的韵律节奏,强化诗的音乐美和抒情气氛,增强表情达意的审美效果。 4. 在当代文艺作品里,有没有采用这种方式表达情思的?请举几例。 当代作品中经常运用复沓形式表达情思,而且是很普遍的艺术手法。如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他》、康白情《江南》、沈尹默《月夜》等。 5.独特的艺术魅力 风诗的艺术特征:(1)复沓章法、灵活句式(2)和谐韵律、生动语汇(3)艺术风格,朴素自然朦胧美:中国第一首朦胧诗。全诗扑朔迷离、烟水苍茫,在模糊的意象中,展示出一种神秘莫测的朦胧美。 ①“伊人”作为中心意象,朦胧不清、飘忽不定; ②“秋水”的意象也是朦胧凄迷,具有多重寓意; ③抒情主人公的意象模糊不定; ④“伊人”所在空间位置游移缥缈,难以捉摸。 第二讲《无题》李商隐思考题 1.无题二首(其一)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首联:“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诗人由今夜忆及昨夜,触景伤情,叙写别后相思之苦。从艺术方法来看,这一联全是物象的并置,诗人不着一个动词,也完全省略了人物的活动,而让读者从星辰、晚风、画楼、桂堂所构成的画面中去展开审美联想,体味诗人的惆怅。含蓄蕴藉,深情绵邈,这正显现出李商隐笔调之高妙。 颔联“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言承上,就今夕相隔之苦而生发出缠绵深刻的爱情体认,并提炼与升华出人类爱情生活中无比深情动人的语言。 这一联对仗精工,设喻精妙,而用情至深。上句写形分,下句写神合。 细致而又深刻写出了有情人因为某种原因造成的爱情阻隔的痛苦、渴望相见的期盼、无计重逢不能厮守的憾恨,与心有默契的欣喜、两情久长的慰藉。 一“无”一“有”相反相成,互相映照,互相生发,内蕴丰厚,富有艺术张力:越是身受阻隔,就越是体会到心灵相通的喜悦和珍贵;越是心灵契合,就越是感到身不能接的苦恼和惆怅。两种情愫互相渗透,互相交融,互相映照。 颈联“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展开,写身不能接的阻隔与想望。 对这两句,有几种解释: 其一,谓诗人眼见别人通宵宴饮游戏的情景。

传热学思考题题文全文

第1章《绪论》思考题 1、一维大平壁稳态导热傅里叶定律的形式与牛顿冷却公式颇相似,那么为什么导热系数λ是物性,表面传热系数h却不 是物性? 2、导热傅里叶定律的写法(指负号)与问题中坐标的方位有没有什么关系?思考题 1.1附图中两种情形所对应的热流 方程是否相同? 3、试分析一只普通白炽灯泡点亮时的热量传递过程。 4、试分析一个灌满热水的暖水瓶的散热全过程中所有环节,应如何提高它的保温性能? 5、请说明“传热过程”和“复合换热过程”这两个概念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6、对导热热流密度q和对对流换热时热流密度q的正负规定是否相同?为什么? 7、你能正确区别热量,热流量,热流密度(或称热流通量)几个不同称呼的准确含义吗?它们哪些是矢量?在针对控 制体积求和时,上述三个量是否处理方法相同? 8、把q写成Φ/A,需要附加什么条件,还是无条件? 9、你认为100 ℃的水和100 ℃的空气,哪个引起的烫伤更严重?为什么? 10、酷热的夏天,用打开冰箱门的方法能不能使室内温度有明显的下降? 11、热对流与对流换热有何根本的区别? 12、列举你所了解的生活中或工程领域中传热的若干应用实例,并分析他们的基本传热原理。 13、为什么针对控制容积和针对表面的能量平衡关系有根本的差别? 14、你认为传热学与热力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15、三十多年以前,一名叫姆贝巴(Mpemba)的非洲学生曾经发现,同等条件下放在冰箱中的热冰琪淋汁反而比冷冰琪 淋汁先开始结冰。他请一位物理系的教授解释这个现象。教授作了实测:用直径45 mm,容积100 cm3的玻璃杯放入温度不同的水在冰箱中冻结。实验结果证明,在初始温度30℃~80℃范围内,温度越高,结冰越早。你对这个问题如何认识? 16、一位家庭主妇告诉她的工程师丈夫说,站在打开门的冰箱前会感觉很冷。丈夫说不可能,理由是冰箱内没有风扇, 不会将冷风吹到她的身上。你觉得是妻子说得对,还是丈夫说得对? 17、夏季会议室中的空调把室温定在24℃,同一个房间在冬天供暖季内将室温也调到24℃。但是夏季室内人们穿短裤、 裙子感觉舒适,冬天则必须穿长袖长裤甚至毛衣。请问这是为什么? 第2章《导热理论基础》思考题 18、傅里叶定律表示导热物体内的温度梯度与导热热流q之间的定量数学关系。其中未曾出现时间变量。那么,你如何 理解并解释在分析非稳态导热问题时也可以应用傅氏定律? 19、应用傅里叶定律时有哪些限制? 20、现代宇航工程和超低温工程中应用的超级绝热材料的导热系数甚至可以低到10-4 W/(m?℃)以下,该数值已经大大 低于导热性能最低的气体介质。试分析它是如何实现的? 21、在一定温度区间内,物质的导热系数大都可以表示为温度的线性函数: 22、λ=λ0(1+b t)。式中t为摄氏温度。有人认为,“b为导热系数随t变化的斜率。而λ0则代表0℃时该材料的导热系 数。因为代入t = 0℃,得λ=λ0。”你认为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有时会把方程写作λ=λ0+bt。这个b、λ0又代表什么意义? 23、对于一维稳态导热,?t /?x>0,?t /?x <0分别具有什么含义??2t /?x2 >0又具有什么含义? 24、已知某个确定的热流场q = f (x, y),能否由此唯一地确定物体的温度场?或者需要什么条件?反过来从温度场能否唯 一地确定热流场? 25、某二维导热物体,常物性,部分边界q = 常数,另一部分绝热,能否确定其温度场? 26、如思考题2.8附图所示的二维控制体积,导入热流量分别是Φx和Φy,另外的两面绝热。导入的总热流量等于: (a)(Φx2+Φy2)1/2;(b) Φx + Φy;(c) q x A x + q y A y;(d) (q x2A x+ q y2A y)1/2 27、请分析第三类边界条件的数学表达式(2-3-11)是否适用于所有的情况? 28、导热微分方程从导热物体内部的微元体分析得到。那么它是否能够用于导热物体的边界上?为什么? 29、无源大平壁一维稳态导热,温度场的通解等于t = c1x + c2,积分常数由边界条件确定。这是否意味着c1,c2都与平壁

人教版五年级课本例题及课后作业1-4单元

第一章小数乘法 一、计算 1、直接计算。 3.5×3= 0.72×5= 2.05×4= 12.4×7= 1.2×0.8= 0.56×0.04= 6.7×0.3= 0.29×0.07= 0.86×7= 0.37×0.4= 7×0.86= 0.6×0.39= 2、竖式计算 2.3×12= 2.4×6.2= 3.7× 4.6= 6.5× 8.4= 3.5×16= 12.5×42= 1.8×23×= 1.06×25= 27×0.43= 3、近似数 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0.8×0.9 1.2×1.4 0.37×8.4 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1.7×0.45 0.86×1.2 2.34×0.15 4、脱式计算 72×0.81+10.4 7.06×2.4-5.7 50.4×1.9-1.8

5、简便计算 4.8×0.25 2.33×0.5×4 1.5×105 1.2×2.5+0.8×2.5 0.25×4.78×4 0.65×201 0.034×0.5×0.6 102×0.45 二、填空题 1、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 2、根据简便计算方法填空: 0.7×1.2= ×0.7 (0.8×0.5)×0.4= ×(×0.4) (2.4+3.6)×0.5= ×0.5+3.6× 3、根据65×39=2535,在下面的()里填上合适的数。 25.35=()×() 2.535=()×() 253.5=()×()0.2535=()×() 4、在下面的○里填上“>”或“<”。 756×0.9○756 1×0.94○1 4.25×1.1○4.25 31.4×1.2○31.4 三、解决问题 1、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56千米/时。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呢? 2、蓝鲸的体重是150吨,体长25.9米。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巨杉,质量是蓝鲸的18.7倍,高是蓝鲸体长的3.2倍,这棵巨杉重多少吨?高多少米? 3、小娟加印了14张照片,每张照片0.55元,她一共花了多少钱? 4、要下雨了,小丽看见远处有闪电,4秒后听到了雷声,闪电的地方离小丽多远?(雷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0.34千米/秒) 5、宣传栏的长为1.2米,宽为0.8米。现在宣传栏的玻璃碎了,需要换一块玻璃,已知玻璃每平方米为16.5元,买这块玻璃要多少钱?

工程热力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基本概念与定义 1.答:不一定。稳定流动开口系统内质量也可以保持恒定 2.答: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工质在越过边界时,其热力学能也越过了边界。但热力学能不是热量,只要系统和外界没有热量地交换就是绝热系。 3.答:只有在没有外界影响的条件下,工质的状态不随时间变化,这种状态称之为平衡状态。稳定状态只要其工质的状态不随时间变化,就称之为稳定状态,不考虑是否在外界的影响下,这是他们的本质区别。平衡状态并非稳定状态之必要条件。物系内部各处的性质均匀一致的状态为均匀状态。平衡状态不一定为均匀状态,均匀并非系统处于平衡状态之必要条件。 4.答:压力表的读数可能会改变,根据压力仪表所处的环境压力的改变而改变。当地大气压不一定是环境大气压。环境大气压是指压力仪表所处的环境的压力。 5.答:温度计随物体的冷热程度不同有显著的变化。 6.答:任何一种经验温标不能作为度量温度的标准。由于经验温标依赖于测温物质的性质,当选用不同测温物质的温度计、采用不同的物理量作为温度的标志来测量温度时,除选定为基准点的温度,其他温度的测定值可能有微小的差异。 7.答: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传热和位移或系统与外界之间的热量的交换与功的交换都是促使系统状态变化的原因。 8.答:(1)第一种情况如图1-1(a),不作功(2)第二种情况如图1-1(b),作功(3)第一种情况为不可逆过程不可以在p-v图上表示出来,第二种情况为可逆过程可以在p-v图上表示出来。 9.答:经历一个不可逆过程后系统可以恢复为原来状态。系统和外界整个系统不能恢复原来状态。 10.答:系统经历一可逆正向循环及其逆向可逆循环后,系统恢复到原来状态,外界没有变化;若存在不可逆因素,系统恢复到原状态,外界产生变化。 11.答:不一定。主要看输出功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排斥大气功是否有用。

传热学部分思考题

教材上的思考题 第8章??思考题? 1.试说明热传导(导热)、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热量传递基本方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它们的传热机理不同。导热是由于分子、原子和电子等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热量传递现象,其本质是介质的微观粒子行为。热对流是由于流体的宏观运动,致使不同温度的流体相对位移而产生的热量传递现象,其本质是微观粒子或微团的行为。辐射是由于物体内部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使物体向外发射辐射能的现象,其本质是电磁波,不需要直接接触并涉及能量形式的转换。?联系:经常同时发生。? 2.试说明热对流与对流换热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热对流是由于流体的宏观运动,致使不同温度的流体相对位移而产生的热量传递现象。对流换热是流体与固体表面之间由热对流和导热两种传热方式共同作用导致的传热结果。 3. 从传热的角度出发,采暖散热器和冷风机应放在什么高度最合适?? 答:采暖器和冷风机主要通过对流传热的方式使周围空气变热和变冷,使人生活在合适的温度范围中,空气对流实在密度差的推动下流动,如采暖器放得太高,房间里上部空气被加热,但无法产生自然对流使下部空气也变热,这样人仍然生活在冷空气中。为使房间下部空气变热,使人感到舒适,应将采暖器放在下面,同样的道理,冷风机应放在略比人高的地方,天热时,人才能完全生活在冷空气中 4.在晴朗无风的夜晚,草地会披上一身白霜,可是气象台的天气报告却说清晨最低温度为2℃。试解释这种现象。但在阴天或有风的夜晚(其它条件不变),草地却不会披上白霜,为什么 答:深秋草已枯萎,其热导率很小,草与地面可近似认为绝热。草接受空气的对流传热量,又以辐射的方式向天空传递热量,其热阻串联情况见右图。所以,草表面温度t gr 介于大气温度t f 和天空温度t sk 接近,t gr 较低,披上“白霜”。如有风,hc 增加,对流传热热阻R 1减小,使t gr 向t f 靠近,即t gr 升高,无霜。阴天,天空有云层,由于云层的遮热作用,使草对天空的辐射热阻R 2增加,t gr 向t f 靠近,无霜(或阴天,草直接对云层辐射,由于天空温度低可低达-40℃),而云层温度较高可达10℃左右,即t sk 在阴天较高,t gr 上升,不会结霜)。 5.在一有空调的房间内,夏天和冬天的室温均控制在20℃,但冬天得穿毛线衣,而夏天只需穿衬衫。这是为什么 答:人体在房间里以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的方式散失热量,有空调时室内t fi 不变,冬天和夏天人在室内对流散热不变。由于夏天室外温度0f t 比室内温度fi t 高,冬天0f t 比fi t 低,墙壁内温度分布不同,墙壁内表面温度wi t 在夏天和冬天不一样。显然,wi t 夏 >wi t 冬 ,这样人体与墙壁间的辐射传递的热量冬天比夏天多。在室温20℃的房间内,冬天人体向外散热比夏天多而感到冷,加强保温可使人体散热量减少,如夏天只穿衬衫,冬天加毛线衣,人就不会感到冷。 第十一章(基本概念较多,就交给你了!!) 第十二章 没找到现成的。。

一道课本例题的探究与拓展

在运动中探索在变化中思考 江苏省东台市五烈镇中学杨荫林 (获2013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数学组二等奖) 摘要在我们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要认真观察、实验、归纳,大胆提出猜想。为了证实或推翻提出的猜想,我们要通过分析,概括、抽象出数学概念,通过探究、推理,建立数学理论。我们要积极地运用这些理论去解决问题。在探究与应用过程中,我们的思维水平会不断提高,我们的创造能力会得到发展。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我们将快乐成长。 在我们的教科书中设计了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内容,包括思考、探究、链接,以及习题中的“思考〃应用”、“探究〃拓展”等,以激发我们探索数学的兴趣。在掌握基本内容之后,选择其中一些内容作思考与探究,我们会更加喜欢数学。 关键词命题运动变化两圆内切、外切、外离、内含。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有一部分例题和习题,它本身提出的的问题是非常明确具体的,但如果我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是以得到例习题所提问题的解答为满足,而是进一步加强合作、探索实践创新,交流我们的学习成果,我们发现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例习题的背后还有好多资源有待去研究与拓展。本文以(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1.2圆的进一步认识,1.2.2圆的切线,2.弦切角例4为例P32,作初步的探究与拓展。 一. 原题中两圆内切 命题1如图1,两圆内切于点P,大圆的弦AD与小圆相离,PA、PD交小圆于点E、F,直线EF交大圆于点B、C,求证:(1)EF∥AD;(2)∠APB=∠CPD. B D 如图1 如图2 变化1如果大圆的弦AD与小圆相离,变化为与小圆相切,那么有 命题2如图2,两圆内切于点P,大圆的弦AB切小圆于点C.求证:∠APC=∠BPC. 设PA,PB交小圆于E,F,则请你探究下列各等式是否成立? (1)CE=CF;(2)⊿ACE∽⊿CPF;(3)PC2=PA·PF;(4)PE·BC=PF·AC;(5)PA·PB-PC2=AC·BC; (6)S ⊿ACE :S ⊿BCF =PE:PF. 变化2如果大圆的弦AD与小圆相离,变化为与小圆相交,那么有 命题3如图3,两圆内切于点P,大圆的弦AD交小圆于点B,C.求证:∠APB=∠CPD

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的设计和特点

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的设计和特点 教材设计方红峰《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国家教育部颁布的综合科学课程标准,因而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作为率先尝试开设综合科学课程的浙江省,申请了编制初中《科学》课程的项目,目前教材已经在多个国家级和省级实验区试用并得到认可。 一、教材设计上力求实现的突破 为了达成《标准》所规定的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解等四个纬度的目标,在教材设计上,我们力求实现以下2个方面的突破。 1.从知识本位走向知识、过程和文化的统一。以往的理科课程的教育目标基本定义为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思想教育。很多事实和证据表明这种对科学教育的目标界定是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因此,必须做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过程和方法并重,这样既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 2.从学科本位走向将科学本质和教育本质的统一。学科本位过于偏重学科知识的获得,忽视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求。因此,必须强调课程应基于学生思考和学习的方式、语言发展和文化背景,重视学生的经验及其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这就将科学本质和教育本质统一于科学探究之中。 二、教材的整合设计 在我国,综合科学课程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认为综合科学课程以结构形态出现可能更易于被广大教师和学生所接受和理解,也更能得到较好的实施。 综合科学的最大特点就是综合,即学生将自然界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在了解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同时,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并关注科学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关系。为此课程应突出“整合”与“探究”,因为这是实现上述目的的有效途径。我们从统一的科学概念与原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科学探究活动三条基本途径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 1.通过现代自然观和统一的概念进行整合 由于现代自然观是一种整体和有机的自然观,它将自然界解释为具有不同层次的具有一定结构的物质系统;系统具有边界和要素,要素间相互作用使物质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同时具有一定的功能;物质系统时刻发生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和转化、信息的传递;系统一般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内外因素的作用等原因,系统是会演进的。现代自然观是能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自然的,因此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对内容进行整合的思路。

由一道课本习题引发的思考

由一道课本习题引发的思考 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数学上配套练习册 P 65第11题: 已知:如图1,点C 为线段AB 上一点,△ACM, △CBN 都是等边三角形, 思考 由命题的条件,根据平行线判定定理易知: AM/CN MC/ NB,由此得命题1: 命题1已知:如图1,点C 为线段AB 上一点,△ACM, △:BN 都是等边三角形, 求证:AM CN ,MC /NB 思考二 由命题的条件结合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可知,有三对全等三角形,故得命题: 命题2已知:如图2,点C 为线段AB 上一点,△ACM, △:BN 都是等边三角形,AN 、 CM 交于点E,CN 、BM 交于点F. 求证:△ACN 也血CB, △AEC 也 JMFC, △ECN 也△CB 思考三 由命题2的结论,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到一些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 从而得到 命题: 命题3已知:如图2,点C 为线段AB 上一点,△ACM, △:BN 都是等边三角形,AN 、 CM 交于点E,CN 、BM 交于点F. 求证:⑴ AN=BM,CE=CF,AE=MF,NE=FB, (2)/NAC= /BMC; ZANC= JMBC; ZAEC= / MFC; 山东省五莲县洪凝初中 王爱仁 求证: 图1

JCEN= /CFB

思考四 因为/ ACM # NCB=60 ,所以/ MCN=6D ,再由命题3的结论可知CE=CF 则△ ECF 为等边三 角形,得命题: 命题4已知:如图3,点C 为线段AB 上一点,△ACM, △CBN 都是等边三角形,AN 交 思考五 _ 由命题4的结论知,/ EFC=60°,故/ EFC=/FCB ,所以EF I AB ,得命题: 命题5已知;如图3,点C 为线段AB 上一点,^ACM, ACBN 是等边三角形,AN 交MC 于点 BM 交CN 于点F. 求证:AN=BM MrzT -[y 、. 思考八 由^ ACN^A MCB 可知,/ CAN=/ CMB 所以/ A0B2 MAO £ AMO ^ MAO £ AMC :+ CMB ^ MAO 乂 CAN # AMChMAC+^AMC=60 +60° =120° ,可得命题: 命题6已知;如图4,点C 为线段AB 上一点,AACM, ACBN 是等边三角形,AN,BM 相交于 点O. MC 于点 E ,BM 交CN 于点F. ⑴求证: AN=BM; (2)求证: △CEF 为等边三角形 若AN 、MC 交于点E,BM 、 NC 交于点F ,求证:EF IAB 图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