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热敷疗法注意事项

中药热敷疗法注意事项

中药热敷疗法注意事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中药热敷疗法注意事项

导语:中药在治疗疾病上,有很好效果,选择中药治疗疾病,也需要注意,这样的治疗方法比较慢,但是对调理身体中药有很好帮助,因此选择这样治疗方

中药在治疗疾病上,有很好效果,选择中药治疗疾病,也需要注意,这样的治疗方法比较慢,但是对调理身体中药有很好帮助,因此选择这样治疗方法,不仅可以很好治疗疾病,同时对自身各方面也有作用,那中药热敷疗法注意事项都有什么呢,也是有很多方面要注意的。

中药热敷疗法注意事项:

中药乱敷疗法在应用中首先应注意温度的掌握,以免烫伤。其次热敷所用中药,一般用量大,药物毒性大,千万叮嘱病人不得误服,以免药物中毒。

还应注意中药热敷疗法虽然使用广泛,疗效卓着,但也有不宜中药热敷的疾病,如皮肤破损、开放性损伤等疾病不适宜采用热敷疗法冷敷是一种常用的养生防病方法。常用的冷敷法有干、湿两种。一般情况下,干冷敷法不如湿冷敷法效果好,而在湿冷敷时如能加入适量中草药,则往往会事半功倍。具体的方法是:首先将药水过滤,再将毛巾浸湿后拧干,然后在皮肤表面覆盖一层纱布或涂抹凡士林,再用湿毛巾冷敷。

中药冷敷的用药

冷敷眼部,缓解疲劳,明安。可轻闭双眼进行冷敷。此法对白内障、青光眼有辅助治疗作用。运用此法时可配以桑叶、密蒙花、菊花、夜明砂、谷精草、金银花、鱼腥草等清热消炎的中草药,能起到清热明目的作用。

热敷小脑,健脑益智,缓解头晕。可用菊花、远志、菖蒲、决明子、

中药湿热敷流程

中药湿热敷操作流程 接到医嘱,转抄(床号,姓名,湿敷部位。如:1号1床,张玲,右侧手背中药湿敷一次)。 查阅病历,对病人进行初次评估(姓名,现病史及主要临床表现,伴随症状,既往史,药物过敏史,如:张玲,右侧手背发痒,诊断:右侧手接触性皮炎。生命体征平稳,无糖尿病史,无药物过敏史,重点注意有无糖尿病史,因为正常湿敷的温度为50-60°,糖尿病病人皮肤耐受性差,要适当降低湿敷温度)。 七步洗手、戴口罩、携带治疗盘(内置有效期内手消和治疗单)→病房。 三核对(床尾卡、床号、姓名、手腕带,如:一床,你好,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请把你的手腕给我看一下)→核对手腕带→手消—解释(患者的病情,操作的方法及目的,不良反应,如:张玲,你的手背不知接触了什么东西出现红肿发痒,医生诊断为接触性皮炎,开了中药湿敷,它是把无菌纱布用药液浸透,敷于局部,以达到疏通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只是中药有些发黄,容易在你的皮肤上留下颜色,但此较容易清洗干净,中药是温热的,没有太大的刺激性,你能否接受此项操作,请把你的手给我看一下)→评估湿敷部位的皮肤情况(有无破损、皮疹、红肿、清洁度,如不清洁需协助清洁),→手消→询问(患者在以前接触的中药中有无过敏史,对热的耐受性,对温度有无特殊要求,是否需要协助排便)→评估周围环境(环境清洁、明亮、安静、适宜操作)→交待病人(你稍等一下,我准备好用物就来帮你敷药)。 回治疗室,备物:清洁治疗车,治疗盘,弯盘两个(一个弯盘内置镊子两把,纱布两块,另一弯盘内放纱布一块),量杯,水温计、一次性中单,内置药液的药壶,必要时备敷布及大毛巾。检查药液:1床,张玲,外用中药制剂。打开壶盖,倒适量药液于量杯内,用水温计测温度(一般50-60°),将量杯置于治疗车上。 携用物至病房→三核对,解释→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暴露湿敷部位→手消→检查中单有效期,铺于湿敷部位,置弯盘于适当位置,倒药液浸湿纱布,用镊子轻扭纱布以不滴药液为度,轻触患者手背试温,询问患者温度合适吗?将纱布敷贴于患者手背上→核对时间(15-20分),交待(张玲,有特别痒或者疼痛要

中药的服法

中药的服法 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有过用药的经历,用药过程中,除了要选对药物外,还应注意药物的服用方法,以达到提高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目的。中药因其剂型或治疗目的不同,其服用方法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严格掌握中药的服用方法尤为重要。下面分别介绍中药汤剂、免煎中药和中成药的服用方法常识。 一、中药汤剂 在服用中药汤剂时,应根据病情需要,严格按照医生或药师的指导用药,掌握服药的温度、服药的方法、服药的剂量、服药的时间和注意事项,从而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用药。 (一)服药的温度 根据病情需要,中药汤剂可分为温服、冷服和热服。 1、温服:一般来说汤剂均需要温服。特别是一些对胃肠道有刺激作 用的药物,如瓜蒌仁、乳香等,温服能和胃益脾,减轻刺激,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2、冷服:即将煎好的中药汤剂放凉后服用。一般来说,寒剂宜冷服,适用于热证。凡是解毒药、止吐药、清热药均应该冷服。 3、热服:将煎好的中药汤剂趁热服下。一般而言,热剂宜热服,适 用于寒证。比如外感风寒时一定要热服,并且服后还须盖好衣被,或吃点儿热粥,以帮助出汗,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药效。 (二)服药的剂量 根据病情需要,有的是分服(分次服用),有的是顿服(一次性服用),还有一些特殊情况等。 1、分服:适用于慢性病、病情轻的,可慢慢调治的患者。一剂汤药 可分2~3次口服,每次100~200ml。呕吐的患者要先少后多,分多次服下。小儿口服汤剂时,应将汤剂浓缩,从而减少服用量。以少量多次为好,不要急速灌服,以免咳呛。 2、顿服:适用于急性病及病情较重的,应急速治疗的患者。一剂汤 药可1次服下。这样药力大而猛,能充分发挥药效。 3、危重病人应该少量多次服用;呕吐患者可以浓煎药汁,少量频服。在应用发汗、泻下、清热药时,若药力较强,要注意患者个体差异,一般

中药热敷法

中药热敷法 热敷法简史 热敷法是用纱布浸吸药液,敷于患处的一种外治法。古称溻法。从现有文献看,湿敷(溻)方首见于《肘后备急方》,该书载:“又丹痈疽始发浸淫进长并少小及擒方”。《刘涓子鬼遗方》称本方为“擒汤方”,并叙述有“令极冷,擒肿上”及温洗疮上,“令恒湿”的冷敷和热敷两种方法。到唐·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已载有数种溻方,如“揄肿方”,“治痈疽始作,肿赤掀热长甚速方”,“升麻揄汤方”,“大黄擒洗方”等,对于具体应用方法也有论述:“故帛四重内汁中”,“故帛两重内汁中”,“擒肿上,干易之,日夜数百度”,“常令湿”。这和现在临床常用的湿敷法是完全一致的。 辩证原则 中药热敷是中医常用的外治法之一,使用安全、操作简便、近期疗效明显。它主要是通过芗与势力的协同作用。使药物更有效地经皮肤吸收,以达到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祛瘀消肿、温经通络等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中药热敷疗法在软组织损伤疾病的治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中药热敷疗法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局部代谢的作用,有益于疾病的恢复。中药热敷本身也可缓解肌肉痉挛,促进炎症及瘀血的吸收,中药热敷还可使药物通过局部吸收,直达病所,使治疗更直接、更有效。 适用范围 1.各种软组织损伤痛。 2.糖尿病足。 3.急性皮炎、皮肤感染、皮肤溃疡。 4.各种骨科外伤中、后期的疼痛、肿胀等。 禁忌症 1.实症、热证、局部无知觉。 2.腹部包块性质不明,月经期、孕妇禁敷腹部、腰骶部。 3.大血管处、皮肤有破损处。 4.出血性疾病。 注意事项 1.敷药包前嘱患者排空小便。 2.随时观察,防止烫伤,患者感到局部疼痛,出现水泡应停止操作,给予适当处 理。 3.布袋、毛巾、塑料布用后清洗消毒备用(或专人专用),一副药可连续使用3-4 天。 4.夏季应防止药物变质,将药包的药物倒入盆内置阴凉处或放入冰箱冷藏。 操作程序 【目的】 1.缓解治疗颈、腰痛,关节痛,脘腹痛等。 2.减轻跌打损伤引起的局部淤血、肿痛(肿痛48小时后)。 【评估】 1.了解患者疾病的主要症状、部位。

中药颗粒剂服用方法

中药颗粒剂服用方法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中药颗粒剂服用方法: 1.取一适当大小容器,将“一日量”的所有药包都撕开并把颗粒倒入同一杯中,用约 300毫升“沸水”冲化,搅拌调匀后加盖密封3分钟,再二等分早、晚服用。如医师无特殊制定服用方式,一般为早、晚饭后半小时,各温热服用一次。 2.若经沸水冲后颗粒还未完全溶化,可用小火煮片刻至其完全溶化。而颗粒剂经小 火煮片刻后,药物之间发生反应,产生协同作用,可提高疗效。 3.部分贵重中药是经过特殊工艺处理后打粉入药,故不易冲化溶解。可以像服用散 剂般,连同汤药一并服下,疗效颇佳,切不要将未溶解的药物当作杂质丢弃。4.若小儿嫌药味太苦不愿服药,可在冲药时加入少量白糖,以改变药味利于服用; 也可适当减少冲药的水量,提高药物浓度;或少量多次服用,同样可达到治疗效果。 ●提示: 1.装药容器宜用搪瓷、玻璃、陶器或不锈钢等材质。不宜用铜、铁或铝等材质,否则影响疗效。 2.多数药宜用“沸水”冲服,否则药不容易溶化。不宜用自来水、矿泉水、茶、咖啡等冲服。 3.少数药宜用“温开水”冲服,如紫河车、乳香、没药等,如用沸水冲服,其腥臭味特别重,许多人会感到恶心欲吐;若用温开水冲,腥臭味则会大减。 中药颗粒剂服用方法: 5.取一适当大小容器,将“一日量”的所有药包都撕开并把颗粒倒入同一杯中,用约 300毫升“沸水”冲化,搅拌调匀后加盖密封3分钟,再二等分早、晚服用。如医师无特殊制定服用方式,一般为早、晚饭后半小时,各温热服用一次。

6.若经沸水冲后颗粒还未完全溶化,可用小火煮片刻至其完全溶化。而颗粒剂经小 火煮片刻后,药物之间发生反应,产生协同作用,可提高疗效。 7.部分贵重中药是经过特殊工艺处理后打粉入药,故不易冲化溶解。可以像服用散 剂般,连同汤药一并服下,疗效颇佳,切不要将未溶解的药物当作杂质丢弃。8.若小儿嫌药味太苦不愿服药,可在冲药时加入少量白糖,以改变药味利于服用; 也可适当减少冲药的水量,提高药物浓度;或少量多次服用,同样可达到治疗效果。 ●提示: 1.装药容器宜用搪瓷、玻璃、陶器或不锈钢等材质。不宜用铜、铁或铝等材质,否则影响疗效。 2.多数药宜用“沸水”冲服,否则药不容易溶化。不宜用自来水、矿泉水、茶、咖啡等冲服。 3.少数药宜用“温开水”冲服,如紫河车、乳香、没药等,如用沸水冲服,其腥臭味特别重,许多人会感到恶心欲吐;若用温开水冲,腥臭味则会大减。

煎中药方法大全

煎中药方法大全 煎中药方法大全:煎中药方法大全:一元一教你如何煎中药煎中药最好用 砂锅、砂壶或搪瓷锅,忌用铁锅。砂锅受热均匀,不会使中药的有效成分起化学变化而降低药效。一剂中药是由多味药物配起来的,每味药的性能各不相同,凡注明“先煎 煎中药最好用砂锅、砂壶或搪瓷锅,忌用铁锅。砂锅受热均匀,不会使中药的有效成分起化学变化而降低药效。一剂中药是由多味药物配起来的,每味药的性能各不相同,凡注明“先煎”者要先煎15分钟,再加入其他药。“后下”者要在药煎好以前5~10分钟放入。“包煎”者要用布袋包好再放入锅内同煎。“溶化”者则置于煎好的药液中稍加文火使其溶解。“冲服”的药是用煎好的药液送服。煎头煎药时,加冷水超过药面1~2横指,浸泡半小时,其有效成分易于煎出。用大火煎沸后,再用小火煎20~30分钟,滤渣备用。煎二煎药时水量要少些,沸后再煎15~20分钟。药品质地坚实者要多煎5~10分钟。滋补药可煎煮40~60分钟。清热解表药应少煎5~10分钟。头煎和二煎药液的量,以共计一茶杯左右为宜,混合后分两次服用。 中药汤剂,因其适应中医辨证施治,随症加减的原则,具有制备简单,容易吸收等特点,在中医临床上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但是,拿到一包包的中药,很多人还是会问:中药怎样煎煮呢?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其实很简单,对一般中药来说,煎煮中药无非就是通过加热煎煮使中药的有效成分溶解到水里去,然后通过喝药汤达到用药的目的。 只是,整个煎煮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一煎前的浸泡药物在煎煮前最好能浸泡1~3小时,令药材变软,细胞膨胀,使煎药时更易煮出其有效成分。 二煎药的器具最好是选用砂锅。此外,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但是不能使用铁锅,铜锅,因为铁、铜化学性质不稳定,在煎煮中药时容易发生化学反应。 三煎药的水量加水太少,可导致药物煎煮浸出不透或容易煮干;加水太多,又会导致药液太多,服用不方便。因中药质地数量的不同,不可能规定出一个统一标准的加水量,只能说做到加水适量。一般来说,可以参考下面的加水方法:将药物放入锅内,第一次煎煮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3~4厘米,第二次煎煮的加水量以超过药物表面2~3厘米为宜。 四煎煮的次数实践证明,汤剂煎煮两次能够煎出所含成分的80%左右,所以一般药物最好能煎两次。煎好第一次以后,倒出药液,其药渣加水再煎一次,然后把两次煎得的药液混合起来。 五煎药的火候一般在未沸腾前采用武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

热敷疗法,流程,考核标准

热敷疗法 热敷炉法是指利用热性药物及物品,敷于体表局部或穴位,给子热剌激,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疗法,如:石块炉法、青盐热敷疗法、鸽粪热敷疗法、热砖疗法、热水疗法,泥土疗法等。 [适应范围] 1.巴达干病、血寒凝结病等患者。 2.不消化病、寒性痞块、痧症、寒性协日乌苏病等患者。 3.肝血迹结、肾寒疼痛及小便不利,赫依性刺痛病等患者。 [禁忌] 1.体质虚弱者、出血倾向者。 2.表皮损伤性疾病、开放性损伤、血栓性静脉炎、浮肿等患者。 3.皮肤知觉障碍者、中毒症患者等。 4.热耐受力差者。 [评估] 1.病室清洁、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2.患者意识状况、活动能力、心理状况及合作程度。 3.患者主要临证、生命体征、年龄、局部皮肤情况,如颜色、温度及有无硬结、瘀血及开放性伤口等。 4.知觉障碍及对热的耐受程度。 [告知患者] 1.解释热敷疗法的目的、方法,取得患者配合。 2.告知患者施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如有烫、热、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物品准备] 1.治疗盘、热敷所用物品或药品。 2.治疗单、消手液,记录本。 [操作程序] 1.核对医嘱,评估病室环境及患者,做好施疗解释工作。 2.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携至床边,再次核对医嘱及患者信息。 3.施疗前告知,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需要施疗的部位,注意保暖。 4.将热敷物品置于施疗部位,每次施疗时间根据患者病情或遵医嘱执行。 5.施疗期间,要观察患者面部表情及局部皮肤情况,询问有无不适感。 6.施疗后,清洁、消毒物品,医疗垃圾分类处理,并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整理床单。 7.再次核对医嘱,告知惠者注意事项,安抚患者。 8.洗手、记录、签名。 [操作流程] (见下页流程图) (注意事项] 1.使用过程中检查所用物品的完整性。 2.施疗过程中,定期检查局部皮肤变化,如发现皮肤潮红或异常,应立即停止热敷疗法,并通知医生,对症处理。 3.施疗完毕,嘱咐患者保暖,注意受风着凉,防止感冒。

中药服用方法常识

中药服用方法常识专题讲座 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有过用药的经历,用药过程中,除了要选对药物外,还应注意药物的服用方法,以达到提高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目的。中药因其剂型或治疗目的不同,其服用方法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严格掌握中药的服用方法尤为重要。下面分别介绍中药汤剂、免煎中药和中成药的服用方法常识。 一、中药汤剂 在服用中药汤剂时,应根据病情需要,严格按照医生或药师的指导用药,掌握服药的温度、服药的方法、服药的剂量、服药的时间和注意事项,从而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用药。 (一)服药的温度 根据病情需要,中药汤剂可分为温服、冷服和热服。 1、温服:一般来说汤剂均需要温服。特别是一些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的药物,如瓜蒌仁、乳香等,温服能和胃益脾,减轻刺激,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2、冷服:即将煎好的中药汤剂放凉后服用。一般来说,寒剂宜冷服,适用于热证。凡是解毒药、止吐药、清热药均应该冷服。 3、热服:将煎好的中药汤剂趁热服下。一般而言,热剂宜热服,适用于寒证。比如外感风寒时一定要热服,并且服后还须盖好衣被,或吃点儿热粥,以帮助出汗,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药效。 (二)服药的剂量 根据病情需要,有的是分服(分次服用),有的是顿服(一次性服用),还有一些特殊情况等。 1、分服:适用于慢性病、病情轻的,可慢慢调治的患者。一剂汤药可分2~3次口服,每次100~200ml。呕吐的患者要

先少后多,分多次服下。小儿口服汤剂时,应将汤剂浓缩,从而减少服用量。以少量多次为好,不要急速灌服,以免咳呛。 2、顿服:适用于急性病及病情较重的,应急速治疗的患者。一剂汤药可1次服下。这样药力大而猛,能充分发挥药效。 3、危重病人应该少量多次服用;呕吐患者可以浓煎药汁,少量频服。在应用发汗、泻下、清热药时,若药力较强,要注意患者个体差异,一般见出汗、泻下、热降即可停药,适可而止,以免出汗、泻下、清热太过,损伤人体的正气。 在使用峻烈的药物以及有毒性的药物时,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取效即止,切勿过量,以免发生中毒反应或伤及人体正气。 (三)服药的方法 汤剂一般是一天1剂,即将两次或三次煎煮的药液合并,分2~3次温服;但对急症重证,可一次性服用(顿服)以使药力集中,也可一天数次服用、或煎汤代茶多次服用,以使药力持续,甚至一天可连服两剂以加强疗效。 对于服汤药后出现恶心呕吐者,可在药液中加入少量姜汁,或用鲜生姜擦舌,或嚼少许陈皮,然后再服汤药,或采用冷服,小量而多次饮用的方法。对于昏迷病人,吞咽困难者,也可用鼻饲法给药。 (四)服药的时间 汤剂一般每天一剂,分早晚二次服用,用药时可根据病情增减次数。 至于饭前还是饭后服则主要决定于病变部位和性质。一般来讲,病在胸膈以上的(心、肺),如眩晕、头痛、目疾、咽痛等应在饭后服用;如病在胸腹以下,如胃、肝、肾等疾患,则要饭前服用;某些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要在饭后服用;滋补药要空

320例腰腿痛患者中药湿热敷治疗的护理体会

320例腰腿痛患者中药湿热敷治疗的护理体会 目的腰腿痛患者中药湿热敷治疗的护理体会。方法对我科近3年来应用自拟的中药方湿热敷治疗的320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160例。两个组均行针灸、推拿、火罐、牵引等中医传统治疗。对照组中加中医湿热敷治疗。结果本组320例,疗程最短3d,最长60d。临床治愈156例,显效92例,好转6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7.81%。结论腰腿痛是常见的中老年疾病,近年来有年轻化发病趋势,应用自拟的中药方湿热敷治疗,此方法操作简单、方便、患者无痛苦,乐于接受。 标签::腰腿痛;中药湿热敷;护理 我科室自2010年3月~2013年7月,采用中药热敷治疗腰腿痛320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治疗方法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320例,均为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两个组均行针灸、推拿、火罐、牵引等中医传统治疗。对照组中加中医湿热敷治疗。治疗组160例中,男性92例,女性68例,年龄12岁~80岁,平均年龄为46岁;对照组160例中,男性87例,女性73例,年龄17岁~83岁,平均年龄为50岁。 1.2方法 1.2.1本科室自拟药方方药由白附100g、独活200 g、羌活200 g、肉桂100 g、三七200 g、白术200 g、茜草50 g、干姜100 g、细辛50 g、花蛇2条组成,以上诸药研磨成粉,加10斤生醋,适量酒煮沸,煮沸后将热敷毛巾投入药液中同煮10min后启用。 1.2.2操作方法取患者俯卧或侧卧位,充分暴露患处。术者戴外层为隔热橡胶的双层手套,用长镊子从锅内夹起毛巾并拧干,抖开摊平,待温度降低至患者可耐受时敷于患处。1~2次/d,30min/次。 1.2.3热敷时间与温度的控制严格控制热敷时间,常规30min/次,疼痛严重患者或患者局部肌肉紧张痉挛可延长至45min。热敷温度一般控制在55℃左右。注意及时更換热敷毛巾(通常每10min更换1次)。临床经验表明[1],热敷温度不应超过55℃,特别是对于年老体弱患者、或首次接受热敷治疗患者,热敷温度则不宜超过50℃,以避免发生烫伤。为避免热敷时散热,保持持续有效的温度,可采取重叠覆盖4~5块热敷毛巾,并于外层包裹塑料布。 1.2.4热敷后的处理热敷操作完毕,应立即擦干药液,叮嘱患者4h内不要用清水洗患处,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药用效果。同时指导患者根据自身条件进行

中药汤剂煎煮和服用方法

中药汤剂煎煮方法 一、一般煎煮方法 1.煎药器具宜用砂锅、砂罐等陶瓷器皿。忌用铁、铝、铜等金属器皿。因为金属容易与中药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可能使疗效降低,甚至产生毒副作用。 2..煎药水量头煎将饮片适当加压后,液面应高出饮片 1.5-3cm, 二、三煎水面没过药材即可。 3.煎前浸泡一般药物宜冷水浸泡30分钟左右。以种子、果实为主者可适当延长浸泡时间。夏季气温高,适当缩短浸泡时间以免药液变质。 4.煎煮火候一般宜用武火使药液迅速沸腾,然后改用文火使药液保持沸腾。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矿物类、骨角类、介壳类药物及补虚药,一般宜文火久煎1小时左右,使有效成分能充分溶出。解表药及其他挥发性有效成分的药,宜用武火迅速煮沸,改用文火维持沸腾10分钟左右即可。 5.及时滤汁将药煎好后趁热滤取药液,防止药液温度降低后有效成分反渗入药渣内。取汁时宜绞榨药渣,充分利用药物有效成分减少浪费。 6.煎煮次数一剂药一般煎煮2~3次,将煎好的药液混合后分次服用,急性病则一煎一服。 注:煎煮过程中视情况可以补加适量开水,并适当搅拌,防止溢锅、糊锅。糊锅的药禁止饮用 二、特殊煎煮方法 一般药物可全方同时入煎,但部分药物因药材理化特性及临床用途不同,需要特殊处理: 1.先煎----有效成分不容易煎出的药,与不宜久煎的药同入汤剂时,前者应先煎30分钟左右,再纳入后者同煎。如龙骨牡蛎(粉碎后无需先煎)、磁石、紫石英、等。久煎可使其毒性降低的药也必须先煎。如川乌、附子等。 2.后下----一般在药熬好前5-10分钟入锅共煮。 3.包煎----入汤剂时应当用纱布包裹入煎。 4.单煎----人参、西洋参等名贵药材与其他药同用,入煎剂时宜单煎取汁,再与其他药物的煎液兑服,以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药物的药渣吸附,造成名贵药材的浪费。 5.烊化----胶类药物放入开水中或已煎好的药液中加热溶化,用黄酒蒸化与药同服效果更佳。 6.冲服----芒硝等入水即化的药,与蜂蜜等液体类药,以及羚羊角粉、熊胆粉等药,不需入煎剂,直接用开水水或药汁冲服。

十一、冷热疗法

十一、冷热疗法 一、A1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第1题热疗的目的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A、促进炎症的消散和局限 B、减轻深部组织充血 C、解除疼痛 D、制止炎症扩散或化脓 E、保暖 标准答案:D您的答案: 第2题昏迷病人用热水袋水温不可超过 A、30℃ B、40℃ C、50℃ D、60℃ E、70℃ 标准答案:C您的答案: 第3题面部危险三角区感染时禁用热的原因是 A、加重病人疼痛 B、引起局部出血 C、掩盖病人病情 D、造成面部烫伤 E、导致颅内感染 标准答案:E您的答案: 第4题冷疗控制炎症扩散的机制是 A、增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 B、降低细菌的活力 C、降低神经的兴奋性 D、溶解坏死组织 E、增强免疫功能 标准答案:B您的答案: 第5题高热病人用乙醇擦浴时冰袋应置于 A、头部 B、枕部 C、颈部 D、腋下 E、足底 标准答案:A您的答案: 第6题在伤口部位进行热敷时应特别注意

A、在床单上铺橡胶单 B、伤口皮肤周边涂凡士林 C、保持合适水温 D、掌握无菌技术 E、及时更换敷料 标准答案:B您的答案: 第7题用冷疗可减轻疼痛是因为降低了 A、神经末梢的敏感性 B、痛觉神经的兴奋性 C、局部细胞的新陈代谢 D、细菌的活力 E、血液流动 标准答案:A您的答案: 第8题禁用冷疗的病人 A、烫伤 B、牙痛 C、慢性炎症 D、鼻出血 E、中暑 标准答案:C您的答案: 第9题腹部禁用冷是为了防止 A、体温骤降 B、引起腹泻 C、心律失常 D、冻伤 E、心率减慢 标准答案:B您的答案: 第10题为高热病人乙醇擦浴不正确的做法是 A、乙醇温度为27~37℃ B、禁擦前胸、腹部 C、擦浴中随时观察病人情况 D、擦浴后30min测体温 E、体温低于37℃取下头部冰袋 标准答案:E您的答案: 第11题乙醇擦浴前置冰袋于病人头部的目的是 A、防止脑水肿 B、防止心律失常 C、防止体温继续上升 D、减轻头部充血

中药湿热敷疗法

中药湿热敷疗法 热疗法是一种采用温热的方式来改善局部经络气血的运行,消除风寒湿邪、气血郁滞、痰湿凝滞等病邪,达到邪去正安目的的治疗方法,古代称为熨法。《厘正按摩要术.熨法》曰:“每遇病者食积痰滞,结于胃脘,宜辛开苦降以治之。设误服攻下大剂,正气已伤,积滞未去,此时邪实正虚,无论攻下不可,即消导破耗之剂,并不敢施,惟有用熨法外治。”热敷可以分为湿热敷与干热敷。目前我院已开展的中药湿热敷疗法,有温热肌肤、行气活血、舒筋通络、解表散寒、祛瘀止痛、调和脏腑等功效。我科在老年病专病专科建设中,积极开展中药热敷疗法,是我科具有较好的中医特色治疗特色手段之一,它在高血压病、糖尿病并末梢神经病变、中风、颈腰椎骨关节病、软织损伤疾病及各种痛证的治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一、中药湿热敷的原理及其适应症 中药湿热敷法使药物直中药热敷接透过皮肤,通过经络血脉信息传递,并利用不同药物的性味作用,由经脉入脏腑,输布全身,直达病所,并利用适宜温度刺激,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局部药物的强度,改善周围组织的营养,从而起到行活血化瘀、运行气血、清营凉血、消肿止痛、促进血管新生的功效。中药湿热敷疗法适合于各种闭合性损伤、肢体经络病、各种痛证。 二、中药湿热敷方法 操作时可直接将草药放入大盆内煎煮,也可以将药物包入口袋内再放入盆中煎煮,煮好后,可先用热蒸汽熏蒸患处,待药液温度下降适中时,用毛巾或纱布蘸取中药液敷于患处,或直接将装药的口袋敷于患处,每次治疗时间为20~30分钟,每日1~2次。 三、中药湿热敷的注意事项 中药湿热敷疗法在应用中首先应注意温度的掌握,以免烫伤。其次热敷所用中药,一般用量大,药物毒性大,千万叮嘱病人不得误服,以免药物中毒,务必遵医嘱使用。还应注意中药热敷疗法虽然使用广泛,疗效卓著,但也有不宜中药热敷的疾病,如皮肤破损、开放性损伤等疾病不适宜采用热敷疗法。重点询问有无糖尿病史,有无药物过敏史,重点注意有无糖尿病史,因为正常湿敷的温度为50-60°,糖尿病病人皮肤耐受性差,要适当降低湿敷温度)。 1

中药湿热敷疗法简介

中药湿热敷疗法简介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中药湿热敷疗法 热疗法是一种采用温热的方式来改善局部经络气血的运行,消除风寒湿邪、气血郁滞、痰湿凝滞等病邪,达到邪去正安目的的治疗方法,古代称为熨法。《厘正按摩要术.熨法》曰:“每遇病者食积痰滞,结于胃脘,宜辛开苦降以治之。设误服攻下大剂,正气已伤,积滞未去,此时邪实正虚,无论攻下不可,即消导破耗之剂,并不敢施,惟有用熨法外治。”热敷可以分为湿热敷与干热敷。中药湿热敷疗法,有温热肌肤、行气活血、舒筋通络、解表散寒、祛瘀止痛、调和脏腑等功效。中药热敷疗法具有较好的中医特色治疗特色手段之一,它在高血压病、糖尿病并末梢神经病变、中风、颈腰椎骨关节病、软织损伤疾病及各种痛证的治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一、中药湿热敷的原理及其适应症 中药湿热敷法是利用药物及纱布(或者热敷导子)中药热敷透过皮肤,通过经络血脉信息传递,并利用不同药物的性味作用,由经脉入脏腑,输布全身,直达病所,并利用适宜温度刺激,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局部药物的强度,改善周围组织的营养,从而起到行活血化瘀、运行气血、清营凉血、消肿止痛、促进血管新生的功效。中药湿热敷疗法适合于各种闭合性损伤、肢体经络病、各种痛症。 二、中药湿热敷方法 操作时可直接将草药放入热敷装置容器内煎煮,也可以将药物包入口袋内再放入盆中煎煮,煮好后,可配合先用热蒸汽熏蒸患处,待药液温度下降适中时,取出热敷装置容器内的热敷导子(袋)敷于患处,或直接将装药的口袋敷于患处,每次治疗时间为20~30分钟,每日1~2次。 三、中药湿热敷的注意事项

中药湿热敷技术操作流程(9分钟)

中药湿热敷技术操作流程(9分钟) 一、仪表:仪表端庄,戴表。 二、核对:核对医嘱。 请老师帮忙核对医嘱:1床,王红,女,30岁,住院号:123456,诊断:湿疹(湿热内蕴型)。医嘱予三黄洗剂中药湿热敷30分钟日一次。医嘱准确,谢谢老师。 三、评估:口述:敲门进病室。携带医嘱执行单,核对床头卡,1床,王红,女,30岁,住院号:123456。王女士您好,我是您责任护士XX,请您说一下名字,我看一下腕带,1床,王红,女,30岁,住院号:123456。(注意核对腕带时医嘱执行单与腕带距离不可过远,在同一平面,勿压迫患者,注意保暖)。 王女士您感觉哪里不舒服?根据您的症状我将遵医嘱为您进行中药湿热敷,使用的药物是三黄洗剂,我刚刚看过您的病例,您既往健康,无过敏史,也不在妊娠期,对热的耐受程度良好,那我看一下您的皮肤情况(注意保暖,保护患者隐私),您右手臂有一片红色的皮疹,没有破溃。 四、告知:王女士,您以前做过中药湿热敷吗?那我为您介绍一下,中药湿热敷是将纱布用药液浸透,敷于局部,以达到疏通腠理,清热利湿的目的。操作过程中您局部有温热感,操作时间20-30分钟。您需要去卫生间吗?请您稍等,我准备一下,马上过来。 五、用物准备:检查手消毒液,口述:检查手消毒液在有效期内,可以使用。洗手(手背按压取手消毒液,每步不少于5次,时间不少于15秒),戴口罩。物品准备:处置车上层:医嘱执行单、治疗盘、记录单、手消毒液、中药液、湿敷垫(6-8层纱布)、剪刀、水温计、治疗巾、治疗碗、镊子、弯盘、纱布。处置车下层:医疗垃圾桶、生活垃圾桶、回收桶。口述:药液在有效期内,可

以使用。水温计、治疗碗、镊子、纱布、剪刀、治疗巾,所有物品已检查完毕,符合要求。 六、环境与患者准备 推车至病室 (一)评估病室环境:病室环境整洁,光线充足,温湿度适宜,必要时屏风或围帘遮挡。 (二)为患者取舒适体为,暴露操作部位(注意保暖,保护患者隐私。治疗巾垫于手臂下),您这个体位还可以吗? 七、操作过程 (一)核对医嘱,请说一下您的名字好吗?1床,王红,湿疹(湿热内蕴型),三黄洗剂湿热敷30分钟日一次。 (二)药液,测量温度,口述温度40度(浸湿纱布,拧至不滴水为宜)。(三)现在为您敷药,您感觉怎么样,有什么不适吗? (四)镊子放入回收桶,看表计时。 (五)我会根据您的情况定时过来淋药,我们一会见。 (六)倒药液,测量温度,口述温度40度。 (七)将弯盘置于手臂下,药碗置于患者手臂旁,王女士我来为您淋药,您有什么不适吗?淋药时观察局部皮肤,您的皮肤微红无破溃、水疱,您有痒痛的感觉吗?因为使用的是中药,可能会使皮肤色素沉着,但数日后可自行消退,您不用担心。 (八)洗手,核对,请再说一下您的名字?1床,王红,湿疹(湿热内蕴型),三黄洗剂湿热敷30分钟日一次。 (九)看表时间到,王女士,为您撤去敷料。(用镊子撤敷料,同时撤出弯盘。)

中药煎煮方法--专业整理版(全)

中药的煎煮方法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和医疗保健的药物,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其来源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三大类。据统计,迄今为止中药种类的总数量已近13000种 中药煎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药物治病的疗效,我国历代名医都十分重视中药煎煮方法。汉代医家张仲景将煎煮用水分为雨水、千扬水等多种;徐灵胎认为:“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李时珍指出了药液煎煮不当的不良后果:“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这些都说明古人已认识到煎煮过程中有诸多因素影响煎煮质量,而煎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中药药效的发挥。 中药煎煮过程中要发生两种变化:一是药物有效成份的溶出;二是药物中各种生理活性成份进行化合反应。因此,汤剂的煎制方法有许多特殊的讲究。 可见中药的煎煮方法对于有效地利用药物和提高治疗效果十分重要。中药的合理煎煮可以充分地发挥药物的作用,对于防治疾病均有重要意义。中药的煎煮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一.清洗: 中草药大都是生药,在出售之前一般都进行了加工炮制,煎煮之前一般没有必要淘洗。如果的确觉得草药有些脏,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冲洗,以防易溶于水的糖、甙类水解流失,还有炮炙添加的酒、醋、蜂蜜等有效成份大量丢失,从而影响中药疗效。 二.器具: 煎药器具以砂锅为好,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份发生化学反应,导热均匀,热力缓和,锅周保温性强,水分蒸发小,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但砂锅孔隙较多易“串味”,且易破碎。此外,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具有抗酸耐碱的性能,可以避免与中药成份发生反应,大量制备时多选用。铜、铁质煎器虽传热快但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在煎煮药时能与中药中多种成份发生化学反应而影响质量,不能使用用铜、铁、铝锅、锡等器具,铝锅虽传热快、化学性质较稳定,但铝锅不耐强酸强碱,对酸碱性不很强的药可以选用,但不是理想的煎药用具。 三.浸泡时间与水温 中药饮片煎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份的充分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避免因煎煮时间过长,导致部分有效成份耗损、破坏过多。多数药物宜用冷水浸泡,把药物倒入药锅内摊平,然后加常温水--室温水浸泡,轻压药材时水高出药平面约2厘米。这样对于质地坚硬的药物可浸出一些有效成分;对于质地轻清的药物又可避免临煎加水时漂浮在水面上。以把药材浸透为原则。夏天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腐败和酶解变质,冬季可以长些。 在煎煮中药应先用冷水浸泡中药,不能直接加热水浸泡中药或冷水煎熬,这种方法极不可取。浸泡中药绝对不能用沸水浸泡,因为中药大多是干品,是含有淀粉、蛋白质的植物类,有效成份以结晶、无定型沉淀存在于药物细胞内,生物的外层组织细胞,如果骤然受热,会立即皱缩、凝固,蛋白质凝固、淀粉糊化,阻碍了水分透入到药材的组织细胞中去,蛋白质在细胞壁上形成一层不可逆的变性层,使组织内部的药物成分难以析出,影响药物有效成分的渗出、溶解。一些具有硬壳的果实或种子类药物,如荔枝核、桔核、带壳苡仁、金樱子、山栀子等,煎前应打碎,以便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第一煎加水量以淹过药物二横

中医热敷疗法妙用多

热敷疗法妙用多 热敷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内经》中所述的“熨”法就是热敷法。古代应用热敷的方法很多,如药熨、汤熨、酒熨、铁熨、土熨等。根据不同的病情,选用不同的药物,以加强温通经络,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等作用。 热敷疗法分为药物热敷,药物热敷又分为药包热敷,即将药物在锅内煮熟,用白布或纱布2-4块,包药置于患部或穴位上,一般每次约30分钟,每日1~2次;药液热敷,即将已配好的中药置于药锅内,加水适量,煎煮40分钟,弃渣取汁,用2-4块纱布垫,浸泡于药液中,待充分浸泡后,取出挤去多余水分,置于患处,每次30-60分种,每日1—2次;姜、葱、醋热敷,即分别将含有生姜、大葱的水或醋加热,趁热敷于患处,每次30分钟,每日1-2次。其次,还有水湿热敷法,即将纱布或毛巾浸泡于热水中5分钟,病人取合适的体位,将毛巾或纱布捞出,拧去多余的水后,敷于患处;一般根据病情确定热敷时间,但不宜时间过长。 在这里补充的是,许多人用盐、沙、米和热水袋等热敷,即将盐、沙、米炒热或将热水装入袋中,敷于患处,也可达到一定的效果。 热敷法对眼部炎症有辅助治疗作用,其目的在于使血管扩张,加强局部营养,消炎、消肿及减轻疼痛。热敷法有敷布法,即将敷布用小毛巾或纱布垫均可。热敷时先把敷布放入水温约45度-55度的热水中湿透或置于锅内煮沸5分钟,用钳子或筷子取出绞干,待温度适宜(以病人能耐受为限)即敷在患眼上,盖上千棉垫或干毛巾保温,每次20分钟。为了保持敷布一定温度,应每2-3分钟更换一次。热敷次数可按病情而定,以每日2-3次为宜。每次热敷后需用干毛巾擦干眼周皮肤。此外,在热敷前,应涂一层凡士林或其它油膏于眼睑及其周围皮肤上,以免皮肤烫伤。一般所用的敷布须经常消毒。

中药的煎制与服用方法(强烈推荐)

中药的煎制与服用方法 现在,中医药正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但是,当您把一包包中草药拿会家以后,到底该怎样正确地煎煮和服用呢?下面我们来谈谈。 首先,我们要选择好煎药的工具,现在有些朋友对此不大在意,用平时煮饭的铝锅来熬中药,这是不对的,一般情况下,中药不能用金属器皿来煮,因为金属器皿中所含的各种金属成份会与某些中药的成份产生化学反应,而且其中某些重金属被析出后会被人体吸收,从而影响人体的健康。大家请记住,也不能用搪瓷盆来熬中药,因为搪瓷盆也会在熬药的过程中析出化学物质,所以最好是选用砂锅或者药壶来煮中药,一般中药店都有卖药壶的,十多元钱一个,也不贵,日杂商店也会有卖的。但是,有的朋友会发现,药壶在开始煮的时候会漏水,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用泥渣烧制的药壶会有一些缝隙,传统的做法是,在第一次使用以前,先用药壶熬些玉米面,熬好以后,药壶的缝隙就会被堵住了。如果您用砂锅煮药,那么记住,一开始不要使用大火,否则砂锅会出现裂锅现象,要先用小火,等砂锅整个都热了,再适当加大点火力。 在熬药之前,您需要先把药物在水中泡半个小时左右,这样熬出的有效成份更多,否则药熬好后,您再检查,好多药(比如茯苓)的里面还是干的呢,当然也就浪费了。 熬药的时候,您一定要先注意看看有没有医生嘱咐的先煎的,在中药里,有些药物如:生龙骨、生牡蛎、龟板、鳖甲、磁石、生石膏等药物有效成份难以煎出,所以是要先煎的,一般药店会给单包,您需要把它们在药壶里先煮半个小时以上,然后再下其它的药物。 中药里面比较特殊的药物,比如附子,这个药有一定的毒性,主要的有毒成分是乌头碱,这个毒性成分在熬到一个小时左右的时候,就被破坏了,所以大家要记住,附子一定要先熬半个小时左右,然后下入其他的药物,再熬半个小时,这样熬满一个小时就可以了。如果药量大的时候,一定要熬到以附子用嘴尝,不再感到麻为好。 另外还有比如灶心土等药物,因为要取的就是它的厚重淳香之气来和中祛秽,所以中医传统的方法是先用它熬水,然后把药渣滤出,再用它熬出的水来再煎煮其它药物。 有些药物则是需要后下的,比如藿香、佩兰、白寇仁、砂仁等一些气味芳香的药物,它们的挥发物质很容易散掉,所以需要药快要熬好的时候,再把它们下到药里面,稍微煎煮越四、五分钟就可以了。 有的时候,需要根据病情来考虑煎煮的方法,比如有的感冒患者是外寒里热,那么我的经验是将清里热的药物如黄芩、连翘、双花、生石膏等药物先煎,等快煎好的时候,再把解外寒的药物如苏叶、葱白等放到药中,然后立刻闭火,再闷五分钟,就可以了,这样疗效就明显比把药物放在一起煎要好许多。

中药湿热敷操作规范

中药湿热敷操作规范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中药湿热敷操作规范 湿敷法是将无菌纱布用药液浸透,敷于局部,以达到疏通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目的 减轻局部肿胀、疼痛、瘙痒等症状。 注意药液温度,防止烫伤。 物品准备 治疗盘、遵医嘱配制药液、敷布数块(无菌纱布制成)、凡士林、镊子、弯盘、橡胶单、中单、纱布等。 操作程序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取合理体位,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 遵医嘱配制药液,药液温度适宜并倒入容器内,敷布在药液中浸湿后,敷于患处。 定时用无菌镊子夹取纱布浸药后淋药液于敷布上,保持湿润及温度。 操作完毕,擦干局部药液,取下弯盘、中单、橡胶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 整理用物,做好记录。 注意事项

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释,以取得合作。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治疗过程中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苍白、红斑、水疱、痒痛或破溃等症状时,立即停止治疗,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三、中药湿敷疗法禁忌 (一)禁忌证 1、一般内科疾病不宜使用。 2.大疱性皮肤病及表皮剥脱松解不宜使用。 (二)注意事项 l. 纱布从药液中捞出时,要拧挤得不干不湿,恰到好处。过干了效果不好,过湿了药液漫流。 2.药液不要太烫,防止烫伤。 3.药物组成可根据不同的疾病,作适当的调整和化裁。 4.在应用湿敷疗法的同时,还可根据病情适当配合熏洗、药物内服和针灸等疗法,以增强疗效。 5.注意保持敷料湿润与创面清洁。

正确服用中成药的方法

正确服用中成药的方法 在中成药的服用方法上,须注意以下几点: (1)严格按量服用:中成药治病,药量有一定的灵活性,有时不易准确掌握。由于中医师处方时,对中成药的每次药量往往不专门注明,故在具体使用时,病人首先应看清药品标签或说明书。有时,中成药小粒丸剂的说明书上写着每次服多少多少克,而又不标明多少粒药为多少克,这常常会给病人带来困惑。遇此情况时,病人不可怕麻烦,应向药师问明换算方法或每次服药粒数(不要问医生,因非其本职,否则可能误服),中药不是绝对无毒的,有些药性峻烈的药,多服是会伤身体的。故而,不仅对中成药的服药量须认真对待,而且对有关药物的禁忌症也丝毫马虎不得,用药前必须详阅药品说明书,以排除禁忌症。遇小儿或年老体虚者,凡药性猛烈的成药还须减量慎用。 (2)注意服药时间:根据古医籍规定,中药服用时间的选择,应按“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而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的原则进行。对于特殊服药时间规定的中成药,通常宜选在饭前或空腹时服。因为大多数食物可对中药的吸收产生干扰,故而饭前服药有利于药物吸收和药效发挥。对于慢性病需长期服药者,宜养成定时服药的习惯,而对治疗特定病症的成药则无须强调空腹或服药定时,如治冠心病的苏合香丸、治胃痛的胃乐片等,均可随时服用;安神药则安排在睡前服为最适宜。 (3)注意服药方法:中成药的服用方法也有讲究。中成药中常见剂型之一大粒丸剂,常常给服药者带来不便,初次使用该剂型者往往不知该怎样吞服才好。要知道,任何一口将其吞下的企图都是应当严格禁止的,因为这有可能造成药丸卡在喉咙里上下不得,甚至引起心律紊乱等严重后果。正确的服法是用清洁的小刀将药丸切成小粒,而后分几次用温开水送服;对于出厂不久、质地较软的大粒丸剂,可用清洗过的手直接将其分裂搓制成小丸服下。一颗大丸通常至少分成20粒以上的小丸、分2-3次吞下较为合理,否则同样会引起噎阻。生活中,有些人在服大粒丸剂时,爱将药丸嚼食,这其实不宜提倡。因为虽然多数药丸因在制作中加入了蜂蜜而带甜味,但不少丸药仍带有浓厚的中药异味。嚼服者一旦因药丸异味而引起恶心反应,往往来不及咽下口中稠厚的药浆而会引起呕吐,这可就事与愿违了。如果为了加快药物吸收、加速药效产生,则方便的做法是取少许温水将药丸捣调成稀糊状后,用温开水送服。 (4)注意服药反应:随着中成药的广泛应用,更多的不良反应必须会越来越多见,服用中成药者应对此有所警惕。凡服药后出现皮疹、瘙痒、发热等过敏反应者,均应立即停药,并去医院诊治。凡有过服用某种中药而致过敏史者,还须牢记以后再不可使用该药。 中医治未病 1.健康的概念是什么?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还应有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只有当一个人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处在一个良好状态时,才是真正的健康。现代健康观的核心思想是“人人为健康,健康为人人”。这种健康观是“机体一心理一社会一自然一生态一健康’的一种整体观,是一种社会协调发展型的健康观。 2.什么是亚健康? 人体除了健康状态( 第一状态) 和疾病状态( 第二状态) 外,尚存在一种介于这二者间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即亚健康。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集中、精神不振、疲劳、耐力下降、用脑后疲劳、多梦、困倦、情绪不稳定、健忘、虚弱、烦躁、活动后疲劳、易激动等症状。 3.“未病”是什么? “未病”即“疾病未成”,定义应该是“体内已有病因存在但尚未致病的人体状态”,即疾病前期。但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结合临床实际,未病的概念不断扩展,已经包括了无病期、欲病期、“既病防变”期、愈后防复期,这些都称为“未病”状态。也就是说,“未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不全是没有病。 4.“治未病”的思想内容包括哪些?“治未病”的具体内容包括4个方面:①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指未病

热敷用什么敷

热敷用什么敷 文章目录*一、热敷用什么敷1. 热敷用什么敷2. 热敷疗法的原理3. 热敷治什么疾病*二、热敷的注意事项*三、热敷的功效热敷用什么敷 1、热敷用什么敷热敷常常用热水袋,也可以用热毛巾敷,但毛巾冷的比较快。热水袋内灌入1/2-2/3的热水,斜放水袋将气排出,而后拧紧塞子,用布擦干水袋表面的水,倒提起来抖动,检查无漏水后,用布或毛巾包裹好,放在宝宝需要热敷的部位。使用中应注意水温不宜过高,用开水时应加入适量的冷水,使袋中水温在50-60℃较为合适,并要仔细检查有无漏水。在给宝宝使用热水袋后,要随时观察,以防宝宝烫伤。如果发现皮肤潮红时应停止。做热敷时可根据需要及时换热水,以保持一定的温度。 无热水袋时也可用葡萄糖空瓶或塑料壶(瓶)代替,只要遇热水不变形、不漏水就可以用。施热时间一般超过20~30分钟。此法方便常用,但其穿透力不如湿热敷法。 2、热敷疗法的原理 2.1、单纯的物理(温热)作用。皮肤层充满血管和毛细血管,当热的物质接触皮肤时,皮肤的血管即扩张充血,使机体代谢加快,促进炎症的消散、吸收。热敷后肌肉内的废物也加快排泄而减少疲劳,缓解僵硬和痉挛,使肌肉松弛而舒服。热也可使汗腺分泌增加,促进身体散热。

2.2、药理和物理的双重作用。由于热敷的作用,增强了局部新陈代谢,可使伤口迅速修复,形成新的皮肤。如用药液敷于患部,因水分和药液与皮肤的直接接触,药物有效成分就会渗透到组织 中去,起到外治给药的作用。 3、热敷治什么疾病热敷法特别是应用中药热敷适应证十分 广泛,对于痹证,如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疼痛;跌打损伤,尤其是 软组织损伤;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痛、胃胀、粘连性肠梗阻、肠胀气等以及妇女痛经、乳腺炎等病症有较好的疗效。 热敷的注意事项1、热敷主要是针对寒性病症,所以温热病症的患者不宜热敷如易上火,特别怕热,或有口臭、便秘等。 2、热敷温度不宜过高,以患者能耐受、避免烫伤为度,通常40~50摄氏度即可以免皮肤起疱。 3、皮肤感觉不敏感或异常的人群,如老人、小孩、糖尿病(内分泌科)伴有神经病变及中风(脑外科、血管外科、神经内科)患者,不宜盲目热敷。如果需要热敷注意控制温度,否则很容易烫伤。 4、皮肤有溃烂或皮肤病者,要避免在皮损表面进行热敷,以 防感染或刺激皮肤病,加重症状。 5、扭伤、拉伤等急性软组织损伤初期,皮下有瘀血,24~48 小时之内不宜热敷的,否则会加重局部肿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