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能》说课稿1份

《内能》说课稿1份

《内能》说课稿1份
《内能》说课稿1份

《内能》说课稿

惠农中学王玲

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

课型:新授课

教学课时:1课时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内能是热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教材通过对比、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等多种形式,从宏观的机械能拓展到内能,再从物体分子热运动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讨论内能的改变,进而引出热量的概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分子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内能和热量的概念,还为下一章学习内能的利用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2.教学目标及确定目标的依据: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对教材的分析,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观察,能简单描述同一物体其内能随温度变化的关系。(2).通过实验和体验活动,知道通过做功和热传递的方法可以改变内能。能判断热物体内能是否发生改变,和用什么方法改变内能。了解热量的概念。(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和体验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与人合作的意识。

(2).通过分析具体实例,促使学生尝试应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去解释具体的问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人类认知内能过程的几个片段,感受人类认知内能过程中从宏观跨越到微观的伟大,和人类认知过程中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精神。(2).通过学习,感受到用微观理论去解释宏观现象的奇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和相关科学技术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助于建立正确的科学观。

3.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及依据

首先,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内能的理解上有困难,其次,学生对改变

内能的方式缺乏生活经验,没有具体的认识,因此,我确定本节的重难点为:重点:1.了解内能的概念,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举出相关事例。

难点:1.用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本质。

2.了解热量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发展。虽然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感性认识比较匮乏。因此,教学中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借助实验等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从学生的体验、经历和身边的事物来建立和强化内能的概念,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内能的存在、什么是内能、内能有什么特点、内能是怎样变化和量度的。

三:说教法、学法的确定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这一理念,要求物理教学要贴近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亲身体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物理现象,揭示物理的本质和规律。

由此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讨论法、演示实验法、列举法、学生实验体验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学法:观察、操作、思考、讨论、应用等

四:实验器材的准备

多媒体课件、若干根50 cm的细铁丝、压缩点燃演示器、气体膨胀做功演示器五、说教学过程

我计划本节课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教学: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认识内能

一、新课引入:向学生展示三幅有关人类对“热”充满渴望的图片。展示人类对“热”的基本认知过程。

1.钻木取火;

2.小女孩点燃火柴取暖;

3.警察在冰雪天向过路司机递上一杯热水;

提出:热是一种能量吗?

第二环节:分析类比,建立概念

[观察一下]“分子”和“孩子”是否有相似之处?(见幻灯片)

物体宏观运动而具有机械能。微观世界的分子虽小,同样具有质量,由于分子在不停的做热运动,同样具有动能,而分子间的作用力,又使得它们具有势能。2.给出内能的定义: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

3.以问题的形式提示学生注意两个问题。

①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所以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

想一想,冰山有内能吗?

②因为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冰山也不例外。

第三环节: 深化提高,应用概念

首先让学生体验对手呵气和搓手时手的感觉,再从能量转移和转化的角度分析它们分别是通过什么方法使手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为了进一步触发思维的兴奋点,引发探究的欲望和动机,打开探究之门,我计划先组织学生做演示实验A:压缩空气做功的实验(这个实验在空气压缩仪里放入半颗火柴头,现象就会非常的明显和震撼),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讨论分析,得出外界对气体做功,筒内气体内能的变化。接着让学生猜想,如果气体对外界做功,气体的内能会怎样变化?并通过演示实验B:气体对外界做功,让学生感受瓶塞被气体冲出去的过程。

最后组织学生演示气体膨胀对外做功的实验,以及用“冰露”矿泉水瓶分组实验、观察、体验气体膨胀对外做功,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该实验中通过做功使内能变化的两个过程。

知识的应用最终还是要回归现实生活。因此这一环节的教学,借助了学生体验性实验、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用日常生活中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观察、实验,使学生感受到瓶瓶罐罐皆学问,物理来源于生活,

深化和提高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并让他们通过亲历科学实践活动,体会到科学实践活动的魅力与乐趣,从而乐于参与各种科学实践活动。

第四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小结。谈一谈本节有什么收获或感想?并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通过该环节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思想、观点,实现思维飞跃的舞台,同时也帮助学生养成反思的好习惯。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布置课外小实验:自制弹射器

找一段两端开口的小塑料管,从塑料管的一端塞进一个用水浸湿了的纸团(要塞紧),从另一端推进一个用橡皮塞制成的活塞,一个简易的弹射器就做成了。试试推进活塞,比比看谁能把纸团弹射得最远。

布置这一作业目的是:让学生尝试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小制作,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并为后面热机的学习做个铺垫。

六、板书设计:

第2节内能

一、认识内能

1.什么是内能?

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内能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J。

2.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

二、物体内能的改变

1.判断一个物体内能发生了改变——观察其温度变化。

2.热传递:

①发生的条件——存在温度差;

②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

内能教学设计(1)

《内能》教案 【教学背景】 作为学习主体的九年级学生,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处于由感性向理性发展阶段,感性理解仍占主要地位,理性理解上还存有一定困难。为此,本课应注意适合学生好奇心,以感性理解为基础,再通过理性分析和判断,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水平。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九年级的第十六章第二节,教学内容包括内能的概念,影响内能的大小的因素,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教材上通过各种图片提示、引导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及内能和温度的关系。通过想想做做提出疑问引发学生思考,再利用一些事例让学生知道改变物体的内能的两种方法,进而明确了热量的概念。通过形象的实验使学生体验到做功能够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培养学生实验观察水平和分析实验得出结论的水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升。 【教学设计理念与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属于物理基本概念教学,及探究实验和小组讨论得出基本规律的教学。开课以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瞩目成就为感性理解基础,利用类比、分析、总结的方法知道什么是内能。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知来理解到用做功和热传递的方法能够改变物体的内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既完成了本节重难点教学,又锻炼和培养了科学的探究水平和创新思维水平。教学中让学生从实验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建构完整的知识系统,本课要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3.知道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能够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观察、实验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与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 3.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水平,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和内能变化的关系。 3.通过度析、类比、学会用类比的方法研究问题。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协助学生树立勇攀科学高峰的理想和志向。 【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内能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难点:准确理解内能的概念。 关键:做好探究实验,从实验中分析,总结完成知识的建构。 【教学资源】 多媒体电脑、PowerPoint课件、网络视频、酒精灯、铁丝、钳子、布、火柴、热功互换器、压缩空气引火仪、铅笔、砂纸、冰块等

功和内能 说课稿 教案

功和内能 一、教材分析: 本节从演示实验出发,追溯到19世纪30年代的焦耳所做的研究功和内能的实验,引入系统内能的概念,最终得出做功与系统内能变化之间的关系。 二、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绝热过程。 2.从热力学的角度认识内能的概念。 3.理解做功与内能改变的数量关系。 4.知道内能和功的单位是相同的。 过程与方法 从焦耳的实验理解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焦耳实验了解功与内能变化关系的得来,学习科学家探究过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绝热过程中的功与内能的关系 难点:内能的概念 四、学情分析 本章的特点是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会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分析系统内能的变化,会用能量守恒观点解释有关的自然现象,了解熵是反映系统无序程度的物理量。 五、教学方法: 实验、自主阅读与思考、小组讨论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课前准备 预习学案阅读课本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二)情景引入、展示目标 课本演示实验或多媒体投放 观察,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播 我们知道能量的单位是焦耳,是以英国物理学家焦耳的名字命名的。1818年12月24日生于英国曼彻斯特,起初研究电学和磁学。 1840年在英国皇家学会上宣布了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的定律,即焦耳定律。焦耳测量了热与机械功之间的当量关系——热功当量,为热力学第一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建立奠定了实验基础。 1、焦耳的实验 阅读“焦耳的实验”,说出焦耳热功当量实验的原理? 回答:通过重物下落带动叶片搅拌容器中的水,由于叶片与水之间的摩擦而使水温升高。 要完成多次实验测量,可以改变什么呢? 回答:改变悬挂重物的质量和下落高度。 通过这个实验,焦耳的得出什么结论呢? 只要重力做的功相同,容器中水温上升的数值是相同的,即系统的状态变化是相同的。 说出焦耳的第二个实验原理? 回答:通过重物下落使发电机发电,电流通过电阻丝,使液体温度升高。 要完成多次实验测量,可以改变什么呢? 改变电阻丝阻值,改变电流大小,改变通电时间。 焦耳的结论? 只要所做的电功相等,系统温度上升的数值是相同的,即系统的状态变化是相同的。 两个实验的做功方式有何不同? 一个是机械功,一个是电功。 两个实验装置有没有和外界交换能量?

4.3 热力学第二定律 说课稿完美版

4.3 热力学第二定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人教版必修教材第三单元第3个课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热力学的基础知识,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①、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发展简史, ②、了解什么是第二类永动机,为什么第二类永动机不可以制成。 ③、了解热传导的方向性, ④、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表述方法,以及这两种表述的物理实质, ⑤、了解什么是能量耗散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质,定律的两种不同表述 2、知道什么是第二类永动机,以及它不能制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物理实质 四、说教法。 情景激学法,目标导学法,演示实验法,讨论法,归纳法

本节课采用了目标导学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有目标的进行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说学法:观察法;归纳法;阅读法;联想法;推理法 1、教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的方法 为了适应高一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发展水平,注意根据所讲授的每项知识,确定其演示观察的重点,有序地引导学生逐项观察,逐项分析,再综合观察,再综合分析,使学生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完成认识上的飞跃。 2、教学生用较简单的器材做实验,以发挥实验效益,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如在引入新课时,引导学生根据课本做实验,可以增强感性认识,复习相关知识,克服错误定势,激发学生的观察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为进行新课做好知识上和情感上的准备。 3、通过设疑,启发学生思考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练习强化有意注意,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评价鼓励学生,重在让学生弄清楚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而不是死记硬背一个结论。复习提问 ①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②第一类永动机为什么没有制成? ③能量守恒定律是怎样表述的? 1. 导入新课:(2~3分钟)由上节课演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的未知欲望。这是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 讲授新课:(35分钟)

最新12.1动能-势能-机械能说课稿

《12.1动能势能机械能》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包括了动能势能机械能三大知识点,其中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八年级已经接触过一些实例,现在是全面的认识它们.能又是与功紧密联系的一个物理量,所以本节具有承上的作用.又由于它为认识内能打下了基础,故它同时也有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知道动能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2)知道动能和势能能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2.方法与过程: (1)体验物理知识的探究过程和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3)体验用类比方法,加深对物理概念理解的过程,学会迁移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演示实验实例分析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2)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在实验的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敢于质疑的科学素养和合作交流的人文素养。 (3)学会自己查找资料,培养自学的能力。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决定动能弹性势能重力势能的因素 难点:解释有关动能弹性势能重力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物理现象. (四)教具: 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斜面,力学小车,砝码,斜槽,钢球,木块,橡皮筋,压缩弹簧,单摆,滚摆等。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加进步。但是初三的学生往往是不爱发言,不主动表现自我,课堂气氛比起初二的学生沉闷。需要教师的积极、灵活的调动。他们不喜欢枯燥的理论分析和教条式的计算,但乐于参与动手实验、观察现象、了解与物理规律有关的图片。在玩中学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在初二学生已经接触过,可以按通过实验自己探索动能势能的决定因素,并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的生活现象、科学事件。这样才更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三、教法 本节课以学为本,因学论教.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分析讨论,归纳结论.运用的方法有提问法,谈话法,讨论法,观察比较法,探究法等. 四、学法 以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分析事例发现问题动手实验分析归纳巩固练习.运用了讨论法,类比法,控制变量法.

《内能》说课稿

《内能》说课稿 《内能》说课稿 《内能》说课稿1 一、说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内能是热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教材通过对比、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等多种形式,从宏观的机械能拓展到内能,再从物体分子热运动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讨论内能的改变,进而引出热量的概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分子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内能和热量的概念,还为下一章学习内能的利用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难点: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 (三)教材的处理 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组教材的教学资源和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体验等学生资源,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和实验出发,让学生深入浅出的了解内能和热量的概念。 二、说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发展。虽然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思维还是

以形象思维为主,感性认识比较匮乏。因此,教学中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借助实验等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从学生的体验、经历和身边的事物来建立和强化内能的概念,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内能的存在、什么是内能、内能有什么特点、内能是怎样变化和量度的。 三、说教学目标 (一)课标要求 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了解内能和热量。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和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了解热量的概念及单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2)通过对生活事例的分析,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2)通过分析事例,逐步形成用能量的观点看世界的意识。

机械能说课稿完整版

各位评委好!我是17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机械能及其转化》。我的说课主要从这六个方面进行,1说教材,2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3说学生,4说教法,5说教学过程,6说板书。 一、说教材 《机械能及其转化》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四节的内容,是前面所学《动能和势能》的延伸,又为后面《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节内容由“机械能及其转化”、“水能和风能的利用”两部分组成,后面的“科学世界”之“人造卫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关注科技发展,并认识到高科技成果中也包含着丰富的基础物理知识。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计划达到这样的三维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重点是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难点是对机械能守恒的理解。 三、说学生 通过近一年的物理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实验、观察、分析概括能力,他们对问题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学生的抽象思维还不成熟。 四、说教法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在本节课中主要采用了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自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鉴于学生特点,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应用多媒体视频、现场实验等为学生创设情景、增强直观性和形象性,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形式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根据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四题,预先准备好实验器材,为了使学生能更明确认识到这个现象的反常,我先用一个普通罐子从同一斜坡上滚下来的现象做铺垫,然后向学生视频展示这个“奇怪的罐子”。通过前后两个现象的对比,吸引学生注意力,用看似违反常规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惊讶,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极大兴趣。 (二)探究新课释疑解惑 1、机械能:因为课本中给出的机械能的概念比较模糊,而且课本中的第一句话就直接告知学生“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机械能。”所以,我在讲机械能的概念时,采取了先复习动能和势能的相关知识后,直接讲授的方法,并用图形结构的方式展示给学生,方便学生理解记忆。 2、机械能的相互转化: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是本节的重点,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我在此分了三步进行。 (1)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为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注重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在实验室滚摆数量有限的情况下,我在课前布置学生用硬纸片或者其他物品如萝卜等,自制滚

《内能》教案上课讲义

学习资料 仅供学习与参考《内能》教案 教学目标 1、建立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与内能的关系。 2、知道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并能解决相关问题。 3、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做功可以改变内能, 4 、知道两种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及实质。 新课讲授: 知识点一利用类比法建立内能概念 1、运动的足球、篮球和乒乓球等物体都具有内能,那么运动的分子也具有动能。其影响因素是温度。 2、石块、杠铃、吊车等物体如果被举高了,他就具有重力势能,被压缩的弹簧的各部分互相排斥而具有弹性势能,分子之间也有类似弹簧形变时产生的作用力,所以分子也具有势能,我们把他叫分子势能。 引领学生总结:构成物质的所有分子的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之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3、提问思考: 500℃的铁水具有内能,那么-30℃的冰块是否具有内能?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有内能。 4、小组讨论: (1)机械能和内能有何区别? (2)物体的内能大小都与什么有关? 达标检测 1、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运动得越快,内能越大B.物体举得越高,内能越大 C.物体运动得越快,举得越高,内能越大 D.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知识点二内能的改变 探究一:热传递改变内能 情景分析: 将一铁块放入热水中过一段时间铁块和热水温度变化(学生思考讨论) (1)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低温物体铁块温度升高,内能增大,高温物体水温度降低。能量从热水传递到铁块,直至温度相等为止。 (2)归纳总结: 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有温度差; 传递的是热量 传递方向是:高温物体传递给低温物体 (3)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少;低温物体温度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因此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法。其实质是内能的转移。

粤沪版-物理-九年级上册-九上14.2热量和热值说课稿

沪粤版九年级上册《14.2认识内能与热量》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有:内能的概念,物体的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本节内容是在前面学习机械能概念及其转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更为抽象的内能概念,认识内能的转化及其作用,这些内容是解释许多常见热现象的必备基础,也是学习本章后面热量、比热容、热机等内容必不可少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全章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的单位焦耳。 2、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知道对于同一个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多;温度越低,内能越少。 3、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机械能认识内能,领会其中的类比方法。 2、经历用做功和热传递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活动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和实例,养成联系实际学习物理的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内能的概念是全章乃至整个热学的基础;通过温度高低来判断一个物体内能的多少,在后面学习中会经常用到;改变内能的方法,尤其是通过做功来改变物体的内能,更是分析许多常见现象和汽油机工作过程的理论依据。因此以上内容都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内能概念比较抽象,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关键 学生活动要充分,教师总结要精练。 教学准备 挂图、多媒体、铁丝、酒精灯、热水、锤子、铁砧、砂布 二:说教法 本节知识点均属“了解”“认识”“初步认识”的层次,考虑到农村初中的学生刚刚接触热学知识,内能热量等概念都比较抽象,因此教学时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采用“类比”“联想”等方法引入概念,不追求概念过分严密的表述。教学时不比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概念的文字表述,而要注重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对相关现象进行归纳概括,进而形成概念。具体教法安排如下:本节课我首先通过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做功的能量来源问题引入新课,然后通过与机械能的类比,建立内能的概念,再结合分子动理论说明物体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最后通过学生活动展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我个人觉得教学方法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教学思路比较顺畅,有助于学生逐步建立内能的概念。

《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分子热运动》是人教社新课标九年级物理全册中第十六章《热和能》的第一节。从所在位置来看,它被直接安排在《机械能》之后,作为内能的基础知识,讲述了内能的本质,引出一种区别于机械能的另一种主要形式的能量——内能。 其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通过宏观的扩散现象验证物质微观世界的分子热运动本质,二是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材一开始复习了本册教材第十一章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知识。接下来,以香皂的香味引出扩散现象,再由扩散现象引出分子的热运动,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接着用一个简单易懂的演示实验说明了分子热运动与温度有关。然后,用一句“既然分子在运动,那么固体和液体中的分子为什么不会飞散开,而总是聚合在一起,保持一定的体积呢?”导出分子间的作用力。整节内容衔接自然,浑然一体。 根据教材安排及新课程标准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同时参考初中生特别是我所在的农村初中生的认知能力,我制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2、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3、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4、初步认识分子动理论。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从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并培养学生想象力。 2、通过对实验的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实验和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重点是分子的热运动,因为他揭示了内能的本质,将是下一节内能学习的前提;教学难点:难点让学生明白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如何同时存在的。

《认识内能与热量》说课稿

《认识内能与热量》说课稿 《认识内能与热量》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有:内能的概念;物体的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本节内容是在前面学习机械能概念及其转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更为抽象的内能概念,认识内能的转化及其作用,这些内容是解释许多常见热现象的必备基础,也是学习本章后面热量、比热容、热机等内容必不可少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全章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的单位焦耳。 (2)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知道对于同一个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多;温度越低,内能越少。 (3)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机械能认识内能,领会其中的类比方法。 (2)经历用做功和热传递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活动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和实例,养成联系实际学习物理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内能的概念是全章乃至整个热学的基础;通过温度高低来判断一个物体内能的多少,在后面学习中会经常用到;改变内能的方法,尤其是通过做功来改变物体的内能,更是分析许多常见现象和汽油机工作过程的理论依据。因此以上内容都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内能概念比较抽象,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学关键:学生活动要充分,教师总结要精练。 (五)教学准备:挂图、多媒体、铁丝、酒精灯、热水、锤子、铁砧、砂布 二、说教法: 本节知识点均属“了解”“认识”“初步认识”的层次,考虑到农村初中的学生刚刚接触热学知识,内能热量等概念都比较抽象,因此教学时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采用“类比”“联想”等方法引入概念,不追求概念过分严密的表述。教学时不比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概念的文字表述,而要注重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对相关现象进行归纳概括,进而形成概念。 具体教法安排如下: 本节课我首先通过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做功的能量来源问题引入新课,然后通过与机械能的类比,建立内能的概念,再结合分子动理论说明物体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最后通过学生活动展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我个人觉得教学方法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教学思路比较顺畅,有助于学生逐步建立内能的概念。

九年级物理内能优质课教案

物理:二、内能教案(九年级人教版)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学习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基础上引入的,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比较注重联系生活、社会实际能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科学的探究兴趣,从而使其产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为下一节“内能与机械能的相互转化”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对内能一无所知,本节首先通过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做功的能量来源问题引入新课,然后通过与机械能的类比,建立内能的概念,再结合分子动理论说明物体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最后通过学生活动展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思路比较顺畅,有助于学生逐步建立内能的概念。通过类比的方法使学生更形象的认识和理解内能。 教学目标:(课件展示)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 改变。 ●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 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课件展示) 重点: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难点:内能与温度有关。 教学器材:教材、烧杯、开水、冷水、红色墨水、多媒体及幻灯片,展示分子间势能随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的曲线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复习机械能的知识。通过事例说明物体怎样才能具有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要特别强调由于地球和地面上的物体相互吸引,才使地面上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 (二)、情景导入

《物体的内能》说课稿

23 《物体的内能》说课 一、说教材 (一)课标要求 一级主题:能量 二级主题:内能 三级主题:了解内能和热量。 (二)教材分析 《物体的内能》是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与热机》第一节内容,教材安排了“物体的内能”、“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和“热量”三个方面的内容,它们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在学习了分子的热运动之后,教材适时安排了本课题,类比机械能建立内能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讨论内能的改变,进而引出热量的概念。本课题也为后续学习比热容、热机、电热器等作了准备,在物理学知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初中热学的重点内容。 (三)学情分析 1、学生认知水平 (参考范文1) 2、学生知识经验 学生对摩擦生热,物体吸放热引起温度的变化等现象比较熟悉,学过了分子热运动,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且九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这些都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了基础。由于概念的抽象性和规律的概括性,使学生对内能及其改变由零散的感性了解上升到系统的理性认识,需要本节课的深入学习。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初步概念,能简单描述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2、知道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内能的改变量,单位是J。 3、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做功和热传递。 过程与方法: 1、根据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用类比法建立内能的概念。 2、借助内能与温度的关系,通过实验探究和实例分析,归纳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个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探究生活现象中的物理道理,在探究中养成交流、合作、分享的习惯;形成用能量的观点来分析物理现象的意识。 重点及确定依据:建立内能的初步概念;探究并归纳出改变内能的两种途径。内能的概念是热学的基础,而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是分析常见热现象的理论依据。 难点及突破策略:理解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热量与内能的区别。对外做功实质是负功,超出了初中学生的知识范围,通过实验验证+分析推理解决;内能是状态量,而热量是过程量。 二、说教学方法 教有法,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课时主要采用实例分析法,辅以教师启发引导、多媒体的直观显示。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按照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引导学生采用:实验、观察、分析、归纳;交流、合作、讨论;类比法;实例分析、反馈练习等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资源 - 1 -

九年级物理《内能》说课

内能说课稿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学习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基础上引入的,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比较注重联系生活、社会实际能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科学的探究兴趣,从而使其产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为下一节“内能与机械能的相互转化”打下基础。本节内容由“内能”“物体内能的改变”两个部分构成。 教学思路: 本课教学设计应注意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以感性知识为依托,通过理性分析和判断,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教学中根据教材设计思路,用与机械能中动能和势能作类比的方法来建立内能的概念,降低了新知识的起点难度,应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新知识,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理解内能的概念。通过对生活中常见实例的分析,说明了内能的普遍性,并给出了内能与温度的关系。在改变物体内能的二种途径的教学上,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课堂实验,总结归纳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同时引入热量的概念。让学生学会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方法。 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宗旨是通过类比的方法学习微观的物理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分析、归纳、学习新知识,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对内能一无所知,本节首先通过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做功的能量来源问题引入新课,然后通过与机械能的类比,建立内能的概念,再结合分子动理论说明物体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最后通过学生活动展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思路比较顺畅,有助于学生逐步建立内能的概念。通过类比的方法使学生更形象的认识和理解内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 ●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内能》教案

《内能》教案 教学目标 1、建立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与内能的关系。 2、知道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并能解决相关问题。 3、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做功可以改变内能, 4 、知道两种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及实质。 新课讲授: 知识点一利用类比法建立内能概念 1、运动的足球、篮球和乒乓球等物体都具有内能,那么运动的分子也具有动能。其影响因素是温度。 2、石块、杠铃、吊车等物体如果被举高了,他就具有重力势能,被压缩的弹簧的各部分互相排斥而具有弹性势能,分子之间也有类似弹簧形变时产生的作用力,所以分子也具有势能,我们把他叫分子势能。 引领学生总结:构成物质的所有分子的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之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3、提问思考: 500℃的铁水具有内能,那么-30℃的冰块是否具有内能?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有内能。 4、小组讨论: (1)机械能和内能有何区别? (2)物体的内能大小都与什么有关? 达标检测 1、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运动得越快,内能越大B.物体举得越高,内能越大 C.物体运动得越快,举得越高,内能越大 D.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知识点二内能的改变 探究一:热传递改变内能 情景分析: 将一铁块放入热水中过一段时间铁块和热水温度变化(学生思考讨论) (1)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低温物体铁块温度升高,内能增大,高温物体水温度降低。能量从热水传递到铁块,直至温度相等为止。 (2)归纳总结: 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有温度差; 传递的是热量 传递方向是:高温物体传递给低温物体 (3)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少;低温物体温度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因此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法。其实质是内能的转移。

九年级物理上册《14.1认识内能》说

九年级化学上册《14.1 认识内能》说课稿沪粤版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来自清溪中学的程羽玄,我说课的内容是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第十四章、第一节《认识内能》。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有:内能的概念,物体的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本节内容是在前面学习机械能概念及其转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更为抽象的内能概念,认识内能的转化及其作用,这些内容是解释许多常见热现象的必备基础,也是学习本章后面热量、比热容、热机等内容必不可少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全章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的单位焦耳。 2、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知道对于同一个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多;温度越低,内能越少。 3、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机械能认识内能,领会其中的类比方法。 2、经历用做功和热传递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活动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和实例,养成联系实际学习物理的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内能的概念是全章乃至整个热学的基础;通过温度高低来判断一个物体内

能的多少,在后面学习中会经常用到;改变内能的方法,尤其是通过做功来改变物体的内能,更是分析许多常见现象和汽油机工作过程的理论依据。因此以上内容都是本节的重点。难点:内能概念比较抽象,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关键 学生活动要充分,教师总结要精练。 教学准备 挂图、多媒体、铁丝、酒精灯、热水、锤子、铁砧、砂布 二:说教法 本节知识点均属“了解”认“识”初“步认识”的层次,考虑到农村初中的学生刚刚接触热学知识,内能热量等概念都比较抽象,因此教学时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采用“类比”联“想”等方法引入概念,不追求概念过分严密的表述。教学时不比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概念的文字表述,而要注重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对相关现象进行归纳概括,进而形成概念。具体教法安排如下: 本节课我首先通过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做功的能量来源问题引入新课,然后通过与机械能的类比,建立内能的概念,再结合分子动理论说明物体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最后通过学生活动展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我个人觉得教学方法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教学思路比较顺畅,有助于学生逐步建立内能的概念。 三:说学法 本节课中,学生在认真阅读分析的基础上充分交流讨论,亲身实验,感受体验,例举实例,强化应用。 四:说教学过程 〔1〕本课我是这样引入的:利用挂图展示各种热机,让学生看图比较,讨论交流,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学生的发现可能很多,这时教师要点拨引申在交流的基础上形成共识。把图片作为引入的主体,避免了枯燥、冗长的文字陈 述。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与体验,这个引入比较容易贴近学生,调动他们的

热力学第一定律--说课稿--教案

热力学第一定律--说 课稿--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水,直至水沸腾。在这一过程中,铁块从周围水中吸收了热量使它温度升高,内能增加。这过程中水的一部分内能通过热量传递使铁块内能增加。铁块吸收多少热量,它内能就增加多少。公式Q=ΔE 表示吸收的热量与内能变化量的关系,也反映出铁块增加的内能数量与水转移给铁块的内能数量相等。 一般情况下,如果物体跟外界同时发生做功和热传递过程,那么,外界对物体所做的功W加上物体从外界吸收的热量Q,等于物体内能的增加ΔE,即W+Q=ΔE 上式所表示的是功、热量和内能之间变化的定量关系,同时它也反映了一个物体的内能增加量等于物体的机械能减少量和另外物体内能减少量(内能转移量)之和。进而说明,内能和机械能转化过程中能量是守恒的。 2.其他形式的能也可以和内能相互转化 (1)介绍其他形式能:我们学习过机械运动有机械能,热运动有内能,实际上自然界存在着许多不同形式的运动,每种运动都有一种对应的能量,如电能、磁能、光能、化学能、原子能等。 (2)不仅机械能和内能可以相互转化,其他形式能也可以和内能相互转化,举例说明:(同时放映幻灯片) ①电炉取暖:电能→内能 ②煤燃烧:化学能→内能 ③炽热灯灯丝发光:内能→光能 (3)其他形式的能彼此之间都可以相互转化。画出图表让学生回答分析: 3.能量守恒定律 大量事实证明:各种形式的能都可以相互转化,并且在转化过程中守恒。 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

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其总量不变.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 在学习力学知识时,学习了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有条件限制的定律,而且实际现象中是不可能实现的。而能量守恒定律是存在于普遍自然现象中的自然规律。这规律对物理学各个领域的研究,如力学、电学、热学、光学等都有指导意义。它也对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都有指导作用。 4.永动机不可能制成 历史上不少人希望设计一种机器,这种机器不消耗任何能量,却可以源源不断地对外做功。这种机器被称为永动机。虽然很多人,进行了很多尝试和各种努力,但无一例外地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是设计者完全违背了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任何机器运行时其能量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如果它对外做功必然消耗能量,不消耗能量就无法对外做功,因而永动机是永远不可能制造成功的。 5.运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进行物理计算 例题:用铁锤打击铁钉,设打击时有80%的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内能的50%用来使铁钉的温度升高。问打击20次后,铁钉的温度升高多少摄氏度?已知铁锤的质量为1.2kg,铁锤打击铁钉时的速度是10m/s,铁钉质量是40g,铁的比热是5.0×102J/(kg·℃)。 首先让学生分析铁锤打击铁钉的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归纳学生回答结果,指出铁锤打击铁钉时,铁锤的一部分动能转化为内能,而且内能中的一半被铁钉吸收,使它的温度升高。如果用ΔE表示铁钉的内能增加量,铁锤和铁钉的质量分别用M和m 表示,铁锤打击铁钉时的速度用v表示。依据能的转化和守恒定 律,有 铁钉的内能增加量不能直接计算铁钉的温度,我们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数量等效为以热传递方式完成的,因此等效为计算打击过程中铁钉吸收多少热量,这热量就是铁钉的内能增加量。因此有 Q=cmΔt 上式中c为铁钉的比热,Δt表示铁钉的温度升高量。将上面两个

《内能》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内能》说课稿 一、使用教材 沪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热与能》第三节《内能》 二、实验器材 (一)学生实验器材: seek热成像仪(如图1)、铁丝、烧杯、热水、冰块、砂纸、气球、打气筒、黑板贴、水粉笔、丝带。 (二)演示实验器材: seek热成像仪、温差风扇(如图2)、热水、冰块、气球、打气筒。 (三)拓展实验器材: seek热成像仪、铜棒、钢棒、热水、火柴、酒精灯、铁架台、凡士林。 图1图2 三、实验创新要点/改进要点 在沪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热与能》这一单元的教学中,经常需要测温,而传统的测温方式有触觉感知、使用温度计和DIS温度传感器进行测量。随着科技的发展,热成像仪横空出世,它可以更有效直观地对物体及周围的环境进行测温,是本单元教学的核心仪器。

热成像仪测温较之以往的测温方式有如下四个方面的优势: 优势一:测温精准化。普通热成像仪的精度就可以达到1℃,更专业一些的热成像仪的精度则可达0.1℃,故而热成像仪对于微小的温度变化很灵敏,可以测出我们以往测不出的温度;优势二:测温过程化。通过热成像仪学生可以看到物体动态的温度变化过程,实验现象更形象生动,印象深刻令人信服; 优势三:测温全面化。由于物体各个部分的温度其实并不是统一的,在以往的测量方式中,我们只能知道物体中某一点的温度,而通过热成像仪学生可以看到物体各个部分温度的分布情况,对物体各部分温度的分布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优势四:测温便携化。热成像仪小巧轻便易携带,直接插入装有应用程序的手机上即可以使用操作便捷,将摄像头对准测量物即可进行实时测量,拍照录像功能一应俱全,学生在课上学会使用热成像仪后,就能利用热成像仪去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下面,我以沪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热与能》第三节《内能》为例,展示热成像仪在这一课时中的突出作用以及出色表现。 1、抽象概念具象化 在以往的课例中,通常是通过复习分子动理论,类比机械能得到内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但是,内能这个概念非常抽象,初二学段的学生只通过理论推理并不便于理解,为了突破内能的概念这一难点,本节课在内能的引出上进行了一些改进,增加了一个演示实验——温差风扇。 一般风扇都可以用电池来提供能量,而温差风扇只需将风扇下部的两个金属片放入温度不同的两杯水中,就能转动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立悬念。通过热成像仪,学生可以更形象直观地观察到两杯水的温度,以及热量在温差风扇中的传递过程,从而理解使风扇转动的能量来自于这两杯温度不同水,而这种能量就是水具有的内能。 通过该演示实验,学生可以较为形象地认识到温度不同的两杯水可以对外做功、具有能量,而这种形式的能量与之前学习的机械能是不同种形式的能量,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结合分子动理论、类比机械能等理论知识,建构起内能这个概念。 2、能量改变直观化 物体内能的改变是本节课的重点,在以往的课例中也会让学生进行小组探究,但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知内能的变化方式是以体感触觉为主,而人的感觉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不够准确,特别是温度变化很小、变化过程短暂时,人体的感觉并不明显,如“气球放气”实验

《内能》说课稿1份

《内能》说课稿 惠农中学王玲 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 课型:新授课 教学课时:1课时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内能是热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教材通过对比、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等多种形式,从宏观的机械能拓展到内能,再从物体分子热运动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讨论内能的改变,进而引出热量的概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分子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内能和热量的概念,还为下一章学习内能的利用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2.教学目标及确定目标的依据: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对教材的分析,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观察,能简单描述同一物体其内能随温度变化的关系。(2).通过实验和体验活动,知道通过做功和热传递的方法可以改变内能。能判断热物体内能是否发生改变,和用什么方法改变内能。了解热量的概念。(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和体验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与人合作的意识。 (2).通过分析具体实例,促使学生尝试应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去解释具体的问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人类认知内能过程的几个片段,感受人类认知内能过程中从宏观跨越到微观的伟大,和人类认知过程中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精神。(2).通过学习,感受到用微观理论去解释宏观现象的奇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和相关科学技术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助于建立正确的科学观。 3.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及依据 首先,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内能的理解上有困难,其次,学生对改变

内能说课稿

16.2认识内能说课稿一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叫杨晴,来自楚雄师范学院,我说课的题目是内能,它选自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六章第二节,我说课的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分析 2学情分析 3教法学法 4重难点分析 5教学目标 6教学过程 下面我们首先说一下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有:内能的概念;物体的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本节内容是在前面学习机械能概念及其转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更为抽象的内能概念,认识内能的转化及其作用,这些内容是解释许多常见热现象的必备基础,也是学习本章后面热量、比热容、热机等内容必不可少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全章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二)学情分析 本节知识点均属“了解”“认识”“初步认识”的层次,考

虑到初中的学生刚刚接触热学知识,学生对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有着浓厚的兴趣,内能热量等概念都比较抽象,因此教学时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采用“类比”“联想”等方法引入概念,不追求概念过分严密的表述。教学时不必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概念的文字表述,而要注重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对相关现象进行归纳概括,进而形成概念。 (三),教法学法, 1、教法选择:具体教法安排如下: 本节课我通过讲述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来展示有关内能的相关知识 2学法指导:本节课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验观察来获取知识,本节课中,学生在认真阅读分析的基础上充分交流讨论,亲身体验,例举实例,强化应用。我个人觉得教学方法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教学思路比较顺畅,有助于学生逐步建立内能的概念。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内能的概念是全章乃至整个热学的基础;通过温度高低来判断一个物体内能的多少,在后面学习中会经常用到;改变内能的方法,尤其是通过做功来改变物体的内能,更是分析许多常见现象和汽油机工作过程的理论依据。因此以上内容都是本节的重点。难点:内能概念比较抽象,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关键:学生活动要充分,教师总结要精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