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说课稿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说课稿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说课稿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说课稿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说课稿

广利小学王伦兴

我说课的内容是《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下面我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新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电》的第一课。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从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新鲜静电现象,来认识到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多余的电荷如果在一个物体上静止不动的话,就会产生静电现象,如果电荷沿着导线定向移动,就会产生电流。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基础。本课一共由三部分组成:体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研究不一样的电荷;让电荷流动起来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教材特点,针对四年级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三、说教学准备:

为了让学生感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体现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理念,量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如:塑料梳子、塑料尺子、塑料笔杆、气球,并且变废为宝将塑料包装绳制成小章鱼。为了保证实验效果,可以课前将这些材料用吹风机吹干或教室开空调保持干燥。

四、说教法学法:

课标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所以本课主要采用探究实验法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小组的合作,体现静电现象,发现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为了突破重难点,使学生更好理解、解释物体间的静电现象电荷的作用,我还采用了谈话法、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得好:“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教师在课的开始就要激活主体,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我采用魔术导入。

1、魔术导入

摩擦塑料绳,使其吸引泡沫粒,让绳子站起来。学生会猜测是静电现象,揭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开篇通过静电小魔术,直接切入主题,简洁、明了,

而且实验器材来源于生活,随手可得,让学生感受到静电现象就在我们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激活了学生思维,学生会迫不及待地想说一说、做一张自己在生活中经历过的静电现象,就进入了第二阶段。

2、制造静电现象

(1)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利用自己身边的物体包括自己的头发、衣服等,小组合作制造一些静电现象,让学生切身体验身边的静电现象。组织汇报找静电方法,使用引导性问题,如“你是怎么知道这种方法的?”“你怎样知道物体带电了?”“你能对你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吗?”让学生认识到:有些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主要是摩擦)时,会产生静电,加深学生对静电现象的认识。

(2)接下来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有趣的静电现象:

1、莱顿球

2、水变弯

3、听话的报纸

4、闪电等。

这些现象不止让学生感受到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中,而且让学生在惊讶中领略科学的神奇,播下科学的种子,激发继续探究的兴趣。引出新的问题::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物质之中,我们为什么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

3、认识电荷

学生自学课本第3页第一段话,并播放视频。

教师谈话:为什么物体摩擦后会带有电,这样的问题在很久以前一直是个谜!经科学家们的不断探索与研究终于为我们揭开了这个谜!多媒体播放视频:

当物质受到外力作用(如摩擦)时,物体表面的电荷发生了转移,正负电荷数量不一样了,物体就显示出了电性。

四年级学生尚不具备对电荷知识的理解能力,所以通过阅读课文资料、多媒体辅助,完成了从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原始认识到对静电现象进行科学解释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以此达到对本课教学难点的突破。

4、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知道物体具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那么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有什么秘密吗?请出我们的神秘嘉宾——怪爪“小章鱼”一起来研究。

小组合作根据实验记录单完成实验

1、想办法唤醒小章鱼,让其张开触角活动活动

你们小组利用了什么?怎样做的?(气球、塑料梳子、手等)

2、用使小章鱼张开的物体,再次接触小章鱼,观察现象如果摩擦后,梳子带负电荷,章鱼应该带电荷?当梳子(或气球)再去接触章鱼时,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3、两个张开的小章鱼(或两个分别和羊毛摩擦的气球)互相靠近,观察现象 ,这时章鱼的每条触角带的电荷(相同/不同),它们互相(吸引/排斥)两个小章鱼带的电荷(相同/不同),它们互相(吸引/排斥)归纳总结电荷之间的作用,类似磁铁。

设计意图:实验是科学的生命线,实验器材是上好科学课的前提,一套好的实验器材可以成就一节好的科学课。在教学中,经过多次下水实验,对教材中的实验做了以下改进:(1)将头发和梳子相接触改为小章鱼和梳子,解决了学生观察不到自己头发和梳子(气球)相吸的现象,使学生更加清晰地看到实验现象,直观地感受到异种电荷相互吸引;(2)将两个气球改为两个小章鱼,材料非常容易获取,使实验操作起来更加简单方便,效果也更加明显。通过这些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进行分析比较,发现电荷之间相互关系,和以前的磁铁进行类比,加深学生对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解,顺利完成本

课重难点。

5、认识电流的形成

再次将梳子靠近小章鱼,相吸的现象消失,物体又恢复了不带电的状态。

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带静电的物体中,电荷不能持续流动。观察生活中常见电器,发现要使电荷流动起来,要有电源和电路。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电器,帮助学生对电流、对电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后面的一系列活动打下基础。

6、课后研讨、深化拓展

设计两个课后研究问题:1、静电的危害,如何消除静电?2、静电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科学探究是无止境的。通过科外延伸活动,可以培养的科学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用科学改善生活的意识,体现“从科学走向社会”的理念,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进行实验,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塑料梳子、碎纸屑、泡沫、吸管、静电章鱼、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实验一:体验静电现象,认识电荷 1.小组实验:用摩擦过的实验器材,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2.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二、电荷性质 1.实验二:两个带电物体相接触 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 同一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三年级数学轴对称-一说课稿

三年级数学轴对称(一)说课稿 头道河中心小学贡洁冰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轴对称一是北师大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图形的运动的第一课,对称是现实生活中普遍现象,在认识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动手操作,了解“对称”对称轴的概念,并初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2会直观判断轴对称图形,能用对折的方法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结合图案的欣赏,培养对图形的知觉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2.会直观判断轴对称图形,能用对折的方法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三)教具准备 教学准备:课件,各种图形 二、学情分析 学生的年龄小,好动,好奇,思维活跃,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形象而直观的教学容易被他们接受。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必要基础,了解轴对称图形,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对空间图形已经初步的了解,再加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不算困难。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教学轴对称时,教师应准备一些轴对称图形的图片和剪纸,让学生结合实物进行观察、分析,找出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点。 2、多组织“折一折”“猜一猜”等活动,以增强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拿出一张彩纸,对折后描出“爱心”图的一半。 谈话:老师把这张彩纸对折一下,沿着这条边剪一个图形,你能猜出老师剪的是什么图形吗?(演示:剪出图形并展开),原来是一个“爱心”图。我希望咱们班的同学们每人都有一颗爱心。(把“爱心”图贴在黑板上)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个图形的左右两边是怎样的? 预设:(1)左右两边是一样的;(2)左右两边是对称的…… 小结:像这样的图形,两边是对称的。有趣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像这样的图形。(板书:对称) [设计意图:同学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对称的物体,对对称现象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课的开头,用剪纸的形式导入,容易吸引同学的注意,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为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作好铺垫。] 二、操作实践,探索新知 1.感知对称。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说课稿.pdf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尊敬的各位评委,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本节教材是人教版高中新课标物理选修3-1第一章第1节的内容。我将从学习任务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阐述教学设计。 本节由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三部分内容组成,它们是本章的预备性知识,关于静电现象方面的知识,初中已有介绍,而高中更侧重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对于静电感应现象要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清楚地知道什么是静电感应现象,并在此基础上,知道感应起电与摩擦起电和接触起电一样,不是创造电荷,而是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这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从而对电荷守恒定律有进一步的认识。 我们知道各种守恒定律都是物理学的基本定律,它们不是科学家盲目摸索中得来的,守恒始终是物理学家追求的目标,本节要进一步突出守恒的思想。另外教材中还安排了元电荷与比荷这两个概念的介绍,这是基于今后的学习需要。 学生在初中学习过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电荷量的概念、摩擦起电等,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应在初中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充分利用形象直观的静电演示实验,尽量让学生参与到实验的操作与思考中来。并且经过高一一学年的学习,已有一定的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已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和实验技能。 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确定为结合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具体情景,理解电荷守恒定律是。 根据三维教学目标及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结合当前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现有的知识水平,通过课本的学习来实现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并且只存在两种电荷。 2.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说出让物体带电的三种起电方式。 4.掌握电荷守恒定律 5.说出元电荷和比荷的概念,知道电荷量不能连续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验过程,了解是物体带电的方法,能从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物体带电的本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用守恒的观点看待世界,形成多样统一的物理观。

第2课时生活中的轴对称(一)

第2课时生活中的轴对称(一)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通过动手实验,掌握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的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轴对称图形的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难点:两个图形成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评讲 1.复习轴对称图形的定义。 2.评讲上节课的作业,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二、新课 1.什么是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试验:发给每位同学右边两个图形的纸张,把纸张 沿着虚线折叠,观察对折后的左边部分和右边部分 是否完全重合? 像这样,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翻折过去,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即两图形重合时互相重合的点)叫做对称点。 练习:在上图的(2)中,把A、B、C的对称点标出来。 试验:在纸上滴上墨水,把纸张对折,随后打开,看看形成的两块墨迹是不是关于折痕对称?它的对称轴是哪一条?把它画出来。 2.轴对称图形(或关于某条直线成对称的两个图形)沿对称轴对折后的两部分完全重合,所以它的对应线段(对折后重合的线段)相等,对应角(对折后重合的角)相等。 3.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与联系. 如图(1),如果沿着虚线对折,直线两旁的部分会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若把这个图形看成是左右两部分,则这两个图形就是关于虚线这条直线成轴对称。 如图(2),如果沿着虚线折叠,右边的图形会与左边的图形完全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虚线这条直线成轴对称,若把(2)中的左右两个四边形看成是一个整体的图形,那么这个整体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因此,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本质是相同的,只是怎么看图形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哪些选项的右边图形与左边图形成轴对称?

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说课稿

《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淹底一中初一数学教师赵晓敏,我说课的内容选华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第十章《轴对称》第一节。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课后反思五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前后联系: “生活中的轴对称”这一节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轴对称的知识在小学已有初步的渗透,在初中阶段,它不但与图形的运动方式中的翻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又是今后研究等腰三角形、轴对称性及其相关性质的重要依据和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并能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画出对称轴,找到对称点;让学生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与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折叠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轴对称现象的共同特征,建立“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概念的过程。通过实践操作,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动手实践中学会与人合作、彼此交流。 (3)情感与态度目标:初步获得动手的乐趣和成就感,欣赏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体会数学中的对称美,感受轴对称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3、教学重点: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地位,重点确定为:通过对生活实例和典型图片的观察与分析,认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会找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及对称点。 4、教学难点: 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二、教学设计理念 本节课力争做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把学生活动放在首位,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动手操作、实践验证,投入到形成知识的过程中去。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既要发挥学生个体独立性,又要发挥群体协作性。 三、三维目标的落实

静电现象的应用教学设计

静电现象的应用教学设计 《静电现象的应用》是高中物理选修3的内容,是对静电感应的深入研究和具体应用。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静电现象的应用》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静电感应是电学内容的一个难点。在静电感应过程中,电荷如何移动,达到静电平衡状态时,正、负电荷如何分布。这些都是学生所难以掌握的。对于静电场中的导体达到静电平衡状态时,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零,带电导体上的静电荷只分布在导体的外表面上。通过采取分组实验与演示实验相结合,实现课堂教学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设计方案】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静电平衡产生原理。 2、知道静电平衡状态的特点。 3、知道导体上的电荷分布。 4、知道尖端放电和静电屏蔽。 过程与方法: 一、通过小组讨论掌握导体达到静电平衡的过程。 二、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联系生活,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

2、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重、难点】 理解导体达到静电平衡状态时的特点。 【教具】 演示:塑料板、装有小鸟的铁鸟笼、电子感应圈、法拉第笼 分组:起电机、金属笼、导线、验电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演示1)静电吸附 生产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很多,比如(静电吸附演示)老师用毛巾擦塑料板,请看,刚才老师用静电吸附展示了我们的课题,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个小实验。 (演示2)电击铁笼中的小鸟实验 这是一个金属笼,笼中有一只小鸟,小鸟落脚的地方都是用金属丝和金属盘制成,是不是都应该是导电的?(是)下面我用高压电去电击小鸟,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小鸟会怎么样?(死掉)是不是我们一起来做一下。 这是一个电子感应圈,它可以产生上万伏的高压,接通电源,请同学们注意观察。 这是高压电,小鸟为什么还能安然无恙?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新课教学: 《板书》一、静电平衡

第五章生活中的轴对称知识要点及练习题_北师大版

第五章生活中的轴对称 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分类 轴对称 角平分线 轴对称实例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生活中的轴对称 轴对称的性质 轴对称的性质 镜面对称的性质 轴对称的应用:图案设计 一、轴对称图形 1、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理解轴对称图形要抓住以下几点: (1)指一个图形; (2)存在一条直线(对称轴); (3)图形被直线分成的两部分互相重合; (4)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有的只有一条,有的则存在多条; (5)线段、角、长方形、正方形、菱形、等腰三角形、圆都是轴对称图形; 二、轴对称 1、对于两个图形,如果沿一条直线对折后,它们能互相重合,那么称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可以说成:这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 2、理解轴对称应注意:

(1)有两个图形; (2)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 (3)轴对称的两个图形一定是全等形,但两个全等的图形不一定是轴对称图形; (4)对称轴是直线而不是线段; 三、角平分线的性质 1、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该角的对称轴。 2、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四、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又叫线段的中垂线。 2、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五、等腰三角形 1、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2、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 3、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与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 4、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 5、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除外),其底边上的高或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6、等腰三角形的三条重要线段不是它的对称轴,它们所在的直线才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 7、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顶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简称为“三线合一”。 8、“三线合一”是等腰三角形所特有的性质,一般三角形不具备这一重要性质。 9、“三线合一”是等腰三角形特有的性质,是指其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和中线,这三线,并非其他。 10、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11、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常用的两种方法: (1)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新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来认识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多余的电荷如果在一个物体上静止不动的话,就会产生静电现象,如果电荷沿着导线定向移动,就会产生电流。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基础。 本课一共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体验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材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去接近碎纸屑和观察用梳过干燥头发的梳子再去接近头发,这些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能让学生感受到静电的存在。接下来交流学生知道的静电现象。使学生们感受到静电存在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中,包括人体自身在内的生物体和非生物体。 第二部分:认识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由于学生尚不具备原子结构的知识,教材中以资料的形式呈现,对静电的知识做了简单的介绍。教材到这里其实是完成了从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原始认识到对静电现象进行科学解释的过程。 教材接下来通过对两个实验现象的观察,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的推理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活动一:用充气的气球和头发摩擦后分开,再用经过摩擦的气球的一侧去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活动二:将两个充气气球分别系在约1米长的木尺上,并让它们紧挨着挂起来。用羊毛制品或头发分别摩擦两个气球相互接触的部位,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第三部分:初步认识电流 这部分内容帮助学生发展对电荷的认识,也是后面学习电流的基础。教材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如果让电荷持续地流动起来就会产生电流,“电荷的流动就像缆绳上的缆车,导线上所有的电荷都同时流动”,而要使电荷持续地流动必须有供电荷流动的通道——电路和为电荷持续流动提供动力的电源。 二、学情分析: 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动;在干燥的季节脱毛衣,会听到啪啪的响声,夜晚甚至可以看到电火花;在干燥的季节用手去触摸门把手会有触电的感觉;阴云密布的天空,常常有雷电产生……这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每一个学生都经历过。他们知道其中的一些现象是静电现象,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过深入的探究。本课将为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供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活动。在一课时内要让学生对静电现象进行全面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所以学生对静电现象的认识只能是初步而又概括的。这些认识将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的本质,是学生学习其他电的知识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电荷在电路中能够流动起来并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认识轴对称图形》 说课稿 小学数学 二年级下册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 说课稿 一、说材料 1、教材分析:《轴对称图形》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对称是大自然的结构模式之一,它广泛存在于我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且有多种变换形式。认识轴对称图形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审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剪刀剪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感悟对称轴,会画对称轴。 能力目标:通过看一看、折一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情感目标:在认识,制作和欣赏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和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3、教学的重点是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难点是画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4、教具准备:图片、纸、剪刀。 5、学具准备:长方形纸、剪刀。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结合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情景教学法:新课开始,让学生通过比较的方式,初步感知对称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设计剪对对称图形的情景,又激起了探索对称图形的热情。 2、演示法:充分借助图片进行直观演示,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更好地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三、说学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观察法也是本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法。 四、说教学流程 合理安排教学流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本节课的教学我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合作探究,动手操作为手段,针对二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我将安排以下五个步骤完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导入新课时,我出示两幅图像,第一幅图像不对称,第二幅图像对称,让学生通过观察比一比,哪幅图像美,为什么?学生肯定会说,第二幅图像美,因为第二幅图像的脸左右两边完全一样,这时我巧设悬念——像第二幅图像一样,从中间开始,左右两边完全一样的图形在教学上称为什么图形呢?通过本书的学习,同学们一定会弄明白的。(这个环节我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初步感受了对称美,让学生说说,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看一看、折一折,探究对称 首先我出示一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对称物体(蜻蜓、树叶、蝴蝶、面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看看这几个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接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小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

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下面我将从教学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说这堂课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新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从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新鲜静电现象,来认识到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多余的电荷如果在一个物体上静止不动的话,就会产生静电现象,如果电荷沿着导线定向移动,就会产生电流。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基础。本课一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体验静电现象,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静电的现象,使学生们感受到静电存在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中,第二部分:认识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到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第三部分:初步认识电流,这部分内容帮助学生发展对电荷的认识,也是后面学习电流的基础。电荷在电路中能够流动起来并产生电流。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四年级的学生对静电现象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有着丰富的感性经验和一定的理性认识,他们也生活中也接触过静电现象,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会随着

梳子动;在干燥的季节脱毛衣,会听到啪啪声;在干燥的季节用手去触摸门把手会有触电的感觉;阴云密布的天空,常常有雷电产生……他们知道其中的一些现象是静电现象,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过深入的探究。本课将为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供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活动。在一课时内要让学生对静电现象进行全面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所以学生对静电现象的认识只能是初步而又概括的。这些认识将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的本质,是学生学习其他电的知识的基础。 根据教材的活动内容,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通过本课的教学研究活动,我的学生将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收获: 科学概念: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电荷在电路中能够流动起来并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的达成要求,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是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难点是对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我们都知道,科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

第五章《生活中的轴对称》综合测试题(一)及答案

图 2 第五章《生活中的轴对称》综合测试题 知识点:1、等腰三角形的特征: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2).等腰三角形的 重合(也称“三线合一”),它们所在的直线都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 3).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2、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 . 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4、角的平分线性质: 一、选一选,牛刀初试露锋芒!(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图形中,轴对称图形的个数是( ).. A .4个 B .3个 C .2个 D .1个 2.下列分子结构模型平面图中,有三条对称轴的是( ). 3.如图1,将长方形ABCD 纸片沿对角线BD 折叠,使点C 落在C '处,BC '交 AD 于E ,若22.5DBC ∠=°,则在不添加任何辅助线的情况下,则图中45?的角(虚线也视为角的边)的个数是( ). A .5个 B .4个 C .3个 D .2个 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两个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图形一定能够完全重合 B .对称图形的对称点一定在对称轴的两侧 C .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其对应点的连线的垂直平分线是它们的对称轴 D .平面上两个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不一定关于某直线对称 5.如图2,△AOD 关于直线l 进行轴对称变换后得到△BOC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DAO=∠CBO ,∠ADO=∠BCO B .直线l 垂直平分AB 、CD C .△AO D 和△BOC 均是等腰三角形 D .AD=BC ,OD=OC 6.将一个正方形纸片依次按图a ,图b 的方式对折,然后沿图c 中的虚线裁剪, 最后将图d 的纸再展开铺平,所看到的图案是( ) . a b c d E C ' 22.5 图1

科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具: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课件 教学目的: 1、科学概念: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一带电。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电荷在电路中能够流动起来并产生电流。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内容: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打算用手里拿着的漂亮小气球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想不想看呀?生:想看! 师:小气球与纸片接触,很显然不能将纸片吸起来。那么,我把小气球在头上摩擦几下再与纸片接触,同学们注意看,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纸片被吸起来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板书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二)体验静电现象 实验1: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慢慢靠近碎纸屑,你发现了什么? 生:摩擦过的塑料梳子能吸起碎纸屑。 实验2:用梳过头发的干燥梳子再次靠近头发,你发现了什么? 生:头发飘起来了。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生:塑料梳子经过摩擦,产生静电,就把纸屑和头发吸起来了。 师:你还见过那些类似的现象呢?利用身边的物品(如:文具、书本、头发、桌椅、衣服等)通过摩擦等方式体验静电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解释自己体验的静电现象:你用了什么材料?你是怎么做的?发生了什么现象? 指名学生谈谈自己的体验。 小结:通过摩擦的方法可以使一些物体带上静电,其实生活中还有一些静电现象不是通过摩擦产生的,比如:电视屏幕带电。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中,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和非生物。 (三)认识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1、认识电荷 师:我们找到也看到了这么多的静电现象,同学们不觉得奇怪么?既然静电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 (1)出示课件:正电荷和负电荷 讲解:物质同时具备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由于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物体不显示带电,当物体受到外界影响(如:摩擦)时,物体表面的电荷发生了转移,正、负电荷数就不一样了,物体就显示带电了。 (2)出示课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 讲解:当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梳子和头发摩擦,头发上的电荷发生了转移,跑到了梳子上,梳子有了多余的电荷显负电;头发因缺少电荷而显正电。 2、认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活动一:用充气气球摩擦头发。 师:用充气气球摩擦头发,气球带负电,头发应该带什么电?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生活中的轴对称》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课题:生活中的轴对称 一、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轴对称”是七年级下册第十章《轴对称》中的第一节内容,它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轴对称的知识在小学已有初步的渗透,在初中阶段,它不但与图形的三种运动方式(平移、翻折、旋转)中的翻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又是今后研究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及其相关性质的重要依据和基础。轴对称的知识分为六个课时,本节属于第一课时,主要学习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对轴对称已经有了初步的接触。学生从生活中接触了轴对称图形。 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欣赏、折叠等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共同特 征,能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通过实践操作,理解轴对称 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折叠、剪纸等活动,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空 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动手实践中学会与人合作、彼此交 流。 (3)情感与态度目标:初步获得动手的乐趣和成就感,欣赏并体会对称美, 感受轴对称的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2、 教学重点: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地位,重点确定为: 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识别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3、 教学难点: 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 四、法分析学法指导 【课堂组织策略】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疑,解疑,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猜想,积极思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有关知识。 【学生学习策略】 明确学习目标,在教师的组织,引导,点拨下进行主动探索,实践,交流等活动。 【辅助策略】利用多媒体演示,迅速和直观的出示知识内容。 学具:剪刀、已裁好的图片(圆、矩形、五角星等)、白纸。 五、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对称的世界之中,对称给人以平衡与和谐的美感。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探索第九章《轴对称》,这节课先来认识生活中的轴对称。 (以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作为本节课的自然引入。) 欣赏生活中的轴对称图片。 (以生活中尽可能多的丰富实例,让学生欣赏并体会轴对称图形,发展学

幼儿园科学活动《奇妙的静电》说课设计

活动内容:奇妙的静电
活动内容:奇妙的静电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充分动手操作感知、发现物体摩擦后产生静电现象,初步了解静电的相吸、 排斥、放电现象及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静电的利用与防止。 b5E2RGbCAP 2、使幼儿用观察记录的方式,交流探索摩擦起电现象的过程和结果,并用完整的语句进 行表达与描述。 3、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鼓励幼儿积极思维,大胆尝试与他人不同的方法,不但 增强其自信心。 活动准备: 操作材料:碎纸、泡沫、丝巾带、海绵、尺、笔、木梳、毛皮、橡胶棒、丝绸、玻璃棒。 活动过程: 1、“变魔术”活动导入课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用“神奇”的魔棒吸起小碎纸。 2、幼儿尝试。 (1)想办法用玻璃棒吸纸屑,探索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能吸起纸屑。丰富词汇:摩擦。 (2)幼儿再次尝试,感受成功的喜悦。 (3)向幼儿介绍玻璃棒吸起碎纸屑的原理,揭示课题。 3、尝试用不同材料操作,感知静电的相吸、排斥现象。 (1)幼儿分组操作,并做操作记录。 (2)幼儿讲述操作过程。 (3)教师小结:生活中有很多材料摩擦以后都能产生静电现象。 (4)小实验,发现静电的排斥现象。 5 幼儿讨论,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静电现象,了解静电的利用与防止 大班科学《转陀螺》说课稿 作者: 苗青枝 来源: 宝宝龙幼教网 2007-10-15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科学《转陀螺》。 一 说教材 (一)说设计意图 现实生活中转动的现象随处可见,像风车的转动,车轮的转动……,在我们成人看来是理 应如此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却深深吸引着我们的孩子,转动的奥秘让孩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 探索欲望,为了顺应孩子的心理,我选择了转陀螺这一科学探索活动来帮助幼儿去发现探索并 体验转动的乐趣。 p1EanqFDPw (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及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活动目标: 1 探索学习彩色陀螺的制作方法。 2 再做做玩玩中,观察陀螺旋转时色彩的变化。 3 体验自制玩具的愉悦和成功感。

北师大版《生活中的轴对称》章节经典测试题

北师大七下《生活中的轴对称》单元测试题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一、填空题: (每小题2分,共28分)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内角之比是1:2,那么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度数为___________. 2.ΔABC 和ΔA ’B’C’关于直线L 对称,若ΔABC 的周长为12c m,ΔA’B’C’的面积为6cm 2,则ΔA’B’C’的周长为___________,ΔABC 的面积为_________。 3.△A BC 中,AD ⊥BC 于D,且BD=CD ,若AB=3,则AC=_____. 4.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2 cm,其中一边的长是8 c m,则其余两边长分别为_____. 5.轴对称图形_____有一条对称轴,_____有两条对称轴,_____有四条对称轴,_____有无数条对称轴.(各填上一个图形即可) 6.如图,是用笔尖扎重叠的纸得到的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则AB 的对应线段是 , EF 的对 应线段是 ∠C 的对应角是 连结CE 交L 于O,则 ⊥ ,且 = 7.如图,OC 平分∠AO B,D为OC 上任一点,DE ⊥OB于E,若DE =4 cm,则D 到OA 的距离为_____. 8.如图,在△ACD 中,AD =BD =BC ,若∠C =25°,则∠ADB = . 9.如图,裁剪师傅将一块长方形布料ABCD 沿着AE 折叠,使D点落在B C边上的F 点处,若∠BA F=60°,则∠DAE= . 10.如图,在△ABC 中,∠C=90°,DE 是A B的垂直平分线,∠A=40°,则∠CDB= ,∠CBD = . 11.如图,在ΔABC 中AB =AC ,∠A=36°,B D平分∠A BC ,则∠1=_______, 图中有______个等腰三角形。 12.如图,ΔAB C中AB=AC ,AB 的垂直平分线MN 交AC 于点D.(1).若∠A =38°,则∠DBC=______________。 (2).若AC +BC=10cm,则ΔDBC的周长为___________。 13.如图,从镜子中看到一钟表的时针和分针,此时的实际时刻是________。 14.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25 cm,一腰上的中线将周长分为3∶2两部分,则此三角形的底边长为_____.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如图所示,下列图案是我国几家银行的标志,其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有( ) B D D A B C N M D B 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1.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物理选修1-1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了解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并解释一些简单的静电现象,知道避雷的方法,了解应用静电和防止静电的事例。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学习了电荷及电荷的性质,知道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学生的障碍:对电场的概念比较抽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够举出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简单的静电现象。 (2)知道火花放电、接地放电和尖端放电,了解雷电的危害和益处以及避雷方法。 (3)了解静电的应用和防止的实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电荷在导体上的分布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一些静电现象和避雷方法,认识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如何适应自然,建立人类必须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发展的认识。 【重点难点】 重点:静电现象及静电的应用和防止 难点:尖端放电和避雷原理 【教法学法】 教法:讲授法、实验法、分组讨论法 学法:主动探究、相互协作 【教学准备】 起电机、导线、验电器2个、带绝缘棒的金属杆、异型导体、气球【教学过程】

1.雷电是“天然肥料” 雷电产生的高温促使空气中的氧和氮化合成氮氧化物,随雨水降至地面,成为天然的氮肥。 2.雷电能“修复”大气层 闪电产生的臭氧留在大气中,能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遭紫外线的伤害。 静电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我们要加以利用,缺点我们要努力去防止,才能让经典最大程度的为人类造福。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静电的应用和防止。 1.静电除尘。教师展示静电除尘电路图,讲解静电除尘原理。 2.静电喷漆。学生阅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静电喷漆的原理及优点,播放宝马工厂静电喷漆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静电喷漆的特点及优势。 3.静电复印。教师讲解复印机工作原理。 课上老师就简单介绍静电的这三方面的应用,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搜集静电的应用,与同学交流。 静电的防止: 1.手术台上静电会引起麻醉剂爆炸,伤害医生和病人。 2.煤矿中静电会引起瓦斯爆炸,导致工人死伤,矿井报废。 3.电视屏幕的静电会吸引空气中的灰尘。 4.长期过量的静电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三、习题训练 1.如图所示,运输汽油等易燃易爆物品的车辆总有一条铁链拖在地上,这样做的目的是() A.发出声音,引起路人注意 B.减缓车速,保证行车安全 C.把静电引入大地,避免因放电引起爆炸 D.与地面发生摩擦,在运输车上积累电荷了解,记忆。 理解,整理笔 记。 做题,答题, 并讲解题目。 本节课的知 识点记忆。 直观感受静 电的应用, 了解原理。 知道哪些实 例是静电的 应用,哪些 实例是静电 的防止。会 解释简单的 静电的应用 和防止。 试着用学过 的知识解 题。

八年级数学《轴对称图形》说课稿

八年级数学《轴对称图形》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第一节“轴对称”第一课时。对称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教科书中人生洛的图形入手,学习轴对称及其性质,通过图片及空间想象,归纳他们的共同特征。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训练学生初步的审美水平和初步的图案设计操作技能,拓展学生的空间想象水平。 所以,这个节课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对学生观察水平的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所授班级学生活泼好动,思维发散,归纳总结水平弱。根据学生小学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课教材的地位、作用依据课标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水平: ①理解轴对称图形,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概念. ②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对称轴、对应点. ③了解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习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进一步理解几何图形的本质特征.(因为后面在研究很多几何图形和函数图像时,对称性是研究的重要方面。)②通过学习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抽象概括的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学习,让学生注重生活,学会观察,增强交流,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3、教学重点: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概念. 难点: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准确区分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两个不同概念,原因有两点: (1)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比较熟悉,但往往不能够完全掌握它的定义; (2)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联系,体现了中学数学中的整体思想,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思维水平,这对于初二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转换角度看待事物也是学生今后处事必备的。 二、教学方法与教材处理 鉴于教材特点和学生模仿水平强,思维信赖于具体直观形象的特点,我选用的是引导发现教学法,充分使用教具、学具,在实验、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师生的共同活动引导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思维,实行“创造性”的学习,另外,在教学中我还注意利用图片的不同颜色的对比来启发学生,使用投影仪提升教学效率,动态演出直观生动的教学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应用意识。 三、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 首先,为学生展示多幅彩色图片,为学生创设优美的学习情境,根据学生好动、

静电现象说课稿

《静电现象》说课稿 实验中学曹云云 1.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时是苏科版初中物理新教材八年级下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第二节,本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及简单静电现象的解释等,摩擦起电现象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已经学习过,应该说学生对这一现象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而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则需要在学习了“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理解,应该说,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需要注意的是,新教材把本节内容安排在这一章,主要还是为物质可以再分做准备的,这一点与它在以前老教材中所起的作用不太一样。 1.2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和本节教材内容的教学要求,并且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通过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带电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推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2)能力目标通过演示实验与学生探究性实验相结合,指导学生观察现象、阅读资料,引导学生分析交流、归纳规律,锻炼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创设条件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 (3)情感目标①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通过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②鼓励学生自己查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3难点和重点前面我说过,摩擦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一.放电现象 问题:什么是放电现象?有哪些种类? 带电物体失去电荷的现象叫做放电.常见的放电现象有以下几种: 1.接地放电 地球是良好的导体,由于它特别大,所以能够接受大量电荷而不明显地改变地球的电势,这就如同从海洋中抽水或向海洋中放水,并不能明显改变海平面的高度一样.如果用导线将带电导体与地球相连,电荷将从带电体流向地球,直到导体带电特别少,可以认为它不再带电。(如果导体带正电,实际上是自由电子从大地流向导体。这等效于正电荷从导体流向大地。) 生产中和生活实际中往往要避免电荷的积累,这时接地是一项有效措施. 2.火花放电 当高压带电体与导体靠得很近时,强大的电场会使它们之间的空气瞬间电离,电荷通过电离的空气形成电流.由于电流特别大,产生大量的热,使空气发声发光,产生电火花.这种放电现象叫火花放电. 火花放电在生活中常会遇到.干燥的冬天,身穿毛衣和化纤衣服,长时间走路之后,由于摩擦,身体上会积累静电荷.这时如果手指靠近金属物品,你会感到手上有针刺般的疼痛感。这就是火花放电引起的.如果事先拿一把钥匙,让钥匙的尖端靠近其他金属体,就会避免疼痛.在光线较暗的地方试一试,在钥匙尖端靠近金属体的时候,不但会听到响声,还会看到火花. 在一些工厂或实验室里,存在大量易燃气体,工作人员要穿一种特制的鞋,这种鞋的导电性能很好,能够将电荷导入大地,避免电荷在人体上的积累,以免产生火花放电,引起火灾. 二.雷电和避雷 问题雷电属于哪一种放电现象?电荷分布与放电的关系? 1.通常情况下空气是不导电的,但是如果电场特别强,空气分子中的正负电荷受到方向相反的强电场力,有可能被“撕”开,这个现象叫做空气的电离。由于电离后的空气中有了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空气就可以导电了。空气电离后产生的负电荷就是电子,失去电子的原子带正电,叫做正离子。 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导体上的静电荷总是分布在表面上,而且一般说来分布是不均匀的,导体尖端的电荷特别密集,所以尖端附近空气中的电场特别强,使得空气中残存的少量离子加速运动。这些高速运动的离子撞击空气分子,使更多的分子电离。这时空气成为导体,于是产生了尖端放电现象. 尖端放电在技术上有重要意义.高压输电导线和高压设备的金属元件,表面要很光滑,为的是避免因尖端放电而损失电能或造成事故。 2. 闪电 带电云层之间或带电云层和地面之间发生强烈放电时,产生耀眼的闪光和巨响,这就是闪电.闪电的放电电流可以高达几十万安培,会使建筑物遭受严重损坏.这就是雷击。 为了避免雷击,人们设计了避雷针.避雷针是针状金属物,装在建筑物的顶端,用粗导线与埋在地下的金属板相连,以保持与大地的良好接触.当带电云层接近时,大地中的异种电荷被吸引到避雷针的尖端,并由于尖端放电而释放到空气中,与云层中的电荷中和,达到避雷的目的. 闪电也有积极的意义.闪电产生的高温使空气中的氮和氧化合,随雨水降至地面形成硝酸盐.这些硝酸盐是天然的氮肥.闪电过程中产生的臭氧,能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受过量紫外线伤害。原始生命起源于有机物分子,有一种生命起源学说把最初有机物分子的产生也归功于闪电. 三.静电的防止和应用 静电有哪些表现?危害?怎么防止?应用? 在干燥的秋冬季节,我们常会遭到静电的“骚扰”:早上梳头时,头发会越梳越乱,甚至立起来;脱衣服时,常会噼啪作响,还伴有蓝光;摸门把手、拉铝合金窗户,甚至开水龙头时,手都会感到电击似的刺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