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

七年级历史期中测试

(时量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把所选答案填在下面表格中)

1.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距今()

活动②制作弓箭、烧制陶器③使用天然火④人工取火

A.④③①②

B.②③①④

C.③④②①

D.①②③④

3.《礼记》中所说的“天下为公,选贤任能”的社会局面最早出现于什么时期?

A.尧舜禹时期

B.黄帝、炎帝时期

C.山顶洞人时期

D.半坡氏族时期

4.世界上的农作物最早在我国开始种植的是

A.水稻、棉花

B.水稻、粟

C.水稻、玉米

D.粟、烟草

5.下面对西周分封制的叙述正确的有①目的是为了巩固政权②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封给诸侯让他们镇守疆土,保卫王室③诸侯国受分封同时必须向周天子进义务④分封制使周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6.青铜文明灿烂的时期是指我国的()

A.原始社会后期 B.夏、商、西周C.夏朝D.西周

7.齐桓公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的最主要原因是:

A.领土广阔经济富庶

B.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

C.提出“尊王攘夷”的旗号

D.召集诸侯会盟

8.战国时期的下列四国中,地理位置在最东面的是:

A.楚国

B.齐国

C.秦国

D.燕国

9.孔子的活动中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A.创办私学B.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

C.因材施教D.提出“仁”的学说

10.李冰修建都江堰主是为了

①造旅游景点②防洪③给缺水的成都平原供水④灌溉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1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社会不断变革,最终导致奴隶制度的瓦解,封建制度的确立。那么,最能代表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

A.青铜器的广泛使用B.水利事业的发展

C.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D.耕作技术的提高

1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

A.会不会说话B.能不能直立行走

C.会不会制造工具D.会不会使用工具

13.假如战国时期一个楚国的农民给远在齐国的朋友写信,最可能写在什么材料上?

A.竹简

B.青铜器

C.纸

D.丝帛

14.俗话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从所学知识看,最早指出类似观点的是: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韩非

15.战国时期由晋国分裂出来的是下列哪三个诸候国()

A.燕、赵、魏B.韩、赵、魏

C.楚、赵、魏D.韩、赵、卫

16.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A禹传位给伯益B禹传子,家天下C舜传位给禹D启打败了有扈氏

17. 中国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定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的是

A.哥白尼

B.孔子

C.拉伯雷

D.屈原

18.同学们来到殷墟,讲解员指着一段文字残片告诉同学:“这文字记录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的价值。”由此判断,文字应该是( ) A.甲骨文B.小篆C.隶书D.行书

19在某一博物馆中,一讲解员说:“这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它应是

A.四羊方尊

B.编钟

C.青铜立人像

D.司母戊鼎

20.西周众多的诸侯,是通过下列哪个制度产生的

A.奴隶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禅让制

21. 西周“国人暴动”发生时,哪一个国王在位()

A.周文王B.周武王C.周厉王D.周幽王

22.下列关于北京人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生活在距今70-20万年

B、会人工取火

C、过着群居生活

D、能制造和使用工具

23. 标志齐桓公霸主地位确立的是()

A.葵丘会盟B.城濮之战C.长平之战D.桂陵之战

24. 下列人物中,哪一位的学说被秦始皇吸收并加以实践()

A.孔子B.董仲舒C.老子D.韩非子

25.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劳役和免受惩罚,最好的办法应该是

A.当兵立军功B.不隐瞒犯法行为C.合法经商致富D.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

26. 商朝最后一个国王,有名的暴君是()

A.桀B.汤C.纣D.厉王

27.下列哪一家的学说对战国时期封建统治者最有用( )

A法家B道家C儒家D墨家

28. 甲骨文的书写方式是( )

A用刀刻B用毛笔写C用铅笔写D用碳笔写

29.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是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与商周同期,盛行于

A.成都平原 B.黄河流域 C.长江流域 D.东北平原

30. 饮用水对人类来说一直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原始居民很早就已经懂得开挖水井并过着定居生活,他们是

A.山顶洞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31.(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司马迁《史记?商鞅列传》

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回师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1)材料一中“卫鞅”指谁?“孝公”指哪国国君?这一理论属哪家学派?(3分)(2)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其作用是什么?(6分)

(3)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有何联系?材料二中的秦王是谁?“扫六合”是什么意思?起止时间?有何意义?(6分)

32. (8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阅读材料回答:

(1)上述内容出自哪一作品?(1分)

(2)这一作品是谁创作的?他生活在什么时期的哪个国家?(3分)

(3)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