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乳腺癌影响因素

乳腺癌影响因素

乳腺癌影响因素
乳腺癌影响因素

1地域、年龄和性别

就我国而言,东部沿海地区的乳腺癌发病率高于内陆,大城市的高于农村,主要是因为东部沿海城市经济水平较高,有足够经济能力购买高脂肪、高蛋白食品的能力,他们的生活水平较高。同时,沿海城市或其他大城市人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了东部沿海地区的乳腺癌发病率比内陆高。但在林杰的研究中,采用多因素LDgistic回归对慈溪市女性乳腺癌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农民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主要是较差的农村卫生条件和农民薄弱的保健意识增加了其患乳腺癌的风险。通过定期检查可以尽早检出乳腺癌以降低乳腺癌的死亡率,而农民的乳腺自身保健意识薄弱,加上大部分农村家庭经济水平低,很少有人知道或者有经济能力为预防乳腺癌到医院做定期检查。

年龄是乳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不同年龄阶段乳腺癌的发生率不同,我国乳腺癌发病集中的年龄阶段为40~60岁,并有年轻化的倾向。Jernal等在2008年的癌症统计中显示年龄大导致了12.28%的乳腺癌患者,而绝经前的妇女的发病率仅为4%。在美国大约1/9的妇女会发生乳腺癌,研究其年龄分布发现患者中50%以上是65岁以后的妇女。年轻女性患乳腺癌的危险性很低。

性别因素,由于女性自身的内源雌激素水平远高于男性,再加上很多女性在绝经前口服避孕药,在绝经后采用激素替代治疗等原因,女性患乳腺癌的危险性是男性的100倍。

2.月经、婚育史和哺乳史

很多研究结果显示:女性的初潮年龄越小和绝经年龄大(即行经时间长),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大大增加了患乳腺癌的患病率。有研究结果显示,受到雌激素的刺激,乳腺细胞会增生和有丝分裂,雌激素的代谢产物也可诱导基因突变。妇女体内的激素和初潮年龄、月经周期和绝经年龄有关,初潮年龄小、月经周期短、绝经晚的妇女,其体内的激素水平比较高,个体暴露于雌激素的剂量较多和持续时间较长。据美国的研究报道:初潮年龄推迟降低乳腺癌的危险度,而绝经年龄推迟则会增加乳腺癌的患病概率。月经初潮年龄每推迟一年,乳腺癌的危险度降低20%,绝经每推迟1年,则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为3%,55岁后自然绝经者患乳腺癌的危险性为45岁前人工停经者的2倍。初潮年龄大于15岁和小于12岁患乳腺癌的危险性之比是1.3。国内学者袁剑敏的调查结果显示:月经周期小于25 d与大于31 d者相比,OR增高60%。月经初潮年龄早,OR显著增高。初潮年龄小于13岁与大于18岁者相比,OR为2.2。绝经年龄大于53岁者患乳腺癌

与45~48岁者患该病相比较,OR增高1倍。袁剑敏等的研究显示:行经40年以上罹患乳腺癌的危险性是行经30年以下者的2倍。

众多学者的研究均发现:首次足月分娩的年龄、是否有生育史、足月产次数均是乳腺癌的发生影响因素。乳腺癌上皮会随着首次足月妊娠的完成而变得成熟,同时抗基因突变能力也随之增强。研究表明:首次足月妊娠的年纪越小,乳腺组织突变的几率就会越小。张宏等认为妊娠(尤其是初次妊娠)可加快乳腺癌细胞的分化和成熟,可延长细胞周期,进而助于修复受损的DNA和减少对致癌物的易感性。马尼拉的实验研究得出:未生育(OR=5.0,95%(2/:2.5~10.0,未生育的与生育5个或更多孩子的相比),首次足月妊娠年龄大(年龄大于30岁与年龄小于20岁相比,OR=3.3,95%(2/:1.3~8.3)。谢彦良的研究得出患乳腺癌的危险性随着初产年龄的推迟而逐渐增加。终生未生育者比有过生育史的危险性高2倍,初产年龄在35岁以后的危险性明显低于终身无生育者。高产次极大地降低了患乳腺癌的可能性,有研究结果显示,产次大于7胎的妇女OR值是没有生育过的女性的1/5。

Minami等学者的临床研究证明哺乳是降低乳腺癌发生的影响因素之一。这可能是因为卵巢在哺乳期间的某个时间段内,

月经周期的组织学停止了改变,卵巢功能也随之相对静止了,哺乳作为清除致癌物质的一种途径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乳腺癌发生的风险度。苏光庆认为其主要的原因可能是:乳腺癌组织的发育通过哺乳的方式得以完善,排卵及月经的重建获得推迟,导致哺乳期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较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乳腺上皮细胞的癌变。一份对30个国家的47项研究的回顾性分析显示:经产妇女每增加12个月的哺乳时间,其乳腺癌总体的发病危险率降低4%。但有研究表明哺乳史与乳腺癌的关系并不是很密切,而Martin等认为哺乳期的长短与绝经前的妇女患乳腺癌的关系更为紧密拉“。MacMahon等在七十年代否定了哺乳与乳腺癌有联系,最近MacMahon等又经产次校正后,证实哺乳与乳腺癌无关。

3.家族恶性肿瘤史和遗传因素

Adami等的研究表明乳腺癌家族史是乳腺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无家族史女性相比,有家族史的妇女患乳腺癌的风险增加了2.7倍,有一级亲属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具有更大的患病风险。随着患乳腺癌的一级亲属每增加一名,女性患该病的风险就增加约2.15倍。且亲属患病年龄越年轻,其患乳腺癌的危险越大。在唐益清等人的研究中,采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得出乳腺癌家族史和卵巢癌家族史均为

乳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OR值、9596a)分别为3.09(1.61,5.94)、2.27(1.51,10,2)。乳腺癌的遗传易感性与基因的遗传和突变相关。约5%的乳腺癌归因于熟知的遗传因素,有10%~15%的病例与家族遗传史有关。目前研究最多是位于17号常染色体的长臂的BRCAI和位于13号常染色体的长臂BRCA2基因。其突变基因携带者的患病风险分别为36%~87%和45%~84%。顾源通过PolychUtomous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肿瘤家族史明显增加存在RB基因相应外显子缺失或突变的概率。得出结论:RB基因在女性乳腺癌发生程中有一定的作用。而有肿家族史的乳腺癌患者有较高的RB基因缺失或突变的携带率。在朱晓灵的研究中:对照研究CLOCK 基因有CC型、CT型和1vr型,与CC型相比,杂合型CT可以显著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OR=1.41,95%(2/:1.07~1.87),携带T等位基因(CT/TT)的个体乳腺癌风险增加35%(OR=1.35,9596C/:1.04~1.76)。分层分析显示,携带T等位基因绝经后、无肿瘤家族史者、无乳腺良性病史的个体患乳腺癌风险增加。他的结论是CLoCK基因1"3 3805151 C>T可增加乳腺癌发病风险,但是这一结论有待于进一步通过不同种族人群的关联研究以及功能学研究的证实。

4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有基础研究表明,绿叶蔬菜摄入量多有微弱保护作用,经常吃大豆制品可明显降低乳腺癌发生的危险性。这是因为被证实含有大量能使体外肿瘤组织血管的增生得到抑制的大豆,同时也可以抑制DMBA或放射线照射诱发大鼠患乳腺癌。由于胡萝h素和维生素C都是膳食抗氧化剂,作为大量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的重要提供者的蔬菜,可阻抑体内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反应,从而降低乳腺癌发生的风险性。在我国慈溪市的研究显示,吃海鲜类食品、水果、干净卫生的饮用水等健康食品能减少乳腺癌发生的可能性,而吃霉变食品和食糖摄入量较高可使乳腺癌风险显著增加。如进食大量高热量、高脂肪、高糖、低纤维食品,容易导致营养过剩等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容易改变内分泌环境,加强或延长雌激素对乳腺上皮细胞的刺激,从而增加了患乳腺癌的风险度。另外,高热量高脂肪饮食和烘烤食物中含致突变和致癌物这些致癌剂均有一个双键的碱基之间能插入的片层结构并能诱导染色体畸变和姐妹染色体的改变而致肿瘤形成。侯为开的研究表明营养素脂肪可加速儿童的生长发育、令其性早熟,致使雌激素及催乳素更长时间的刺激乳腺上皮细胞,从而增加癌变机会。当前,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等原因导致了肥胖现象普遍存在。许多研究表明:肥胖也是乳腺癌的危险因

素。吸烟、被动吸烟及饮酒等行为也能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被动吸烟女性患乳腺癌的危险性比无被动吸烟者的增加了1.54倍;每天饮酒3次以上的妇女患乳腺癌的危险性至少可增加50%。Steven的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每天饮酒超过15 g和30 g者罹患乳腺癌的风险分别增加1倍和2倍…J。但是,有不少研究显示肥胖、饮食、吸烟和酒精摄人等因素对乳腺癌发生仅有弱的或中度的影响,并不是患乳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苏庆光等人的临床研究中指出开展体育锻炼有调解月经周期、改变卵巢激素的产生的作用,从而降低乳腺癌的发病率。BernsteinL451等的回顾性研究发现:排除一些混杂因素的干扰,月经来潮至确诊前一年,每周参加体育锻炼平均时间是降低乳腺癌发病的重要预测因素(P<0.001)。在张宏的研究中:参加体育锻炼为保护性因素(R<1,P<0.05)。国外多个大规模流行病调查发现昼夜节律紊乱与乳腺癌发生相关。MegdalⅢ1等针对多项流行病学调查进行Meta分析发现长期轮换班夜间工作以及长期工作于跨时区飞行航班的性乘务员因昼夜节律经常被打乱,乳腺癌的发病率较之对照组增高约48%(OR=1.48,95%C/:1.36~1.61)。就其发生机制,国内外大多数学者支持褪黑素假说,乳腺癌是激素依赖性肿瘤之一,夜间光暴露使褪黑素分泌减少,而褪黑素具有抑制雌激素分泌的功能,昼夜节律紊乱最终导致雌激素分泌增加,从而增加乳腺癌发病风险。

5精神、心理

近年来,关于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变得越来越深刻和透彻,明确了精神心理卫生与人体多数疾病发生的关系。有资料显示,不少的乳腺癌患者在发病前存在一定程度的抑郁症状。重大负性生活事件可给人的精神上的刺激甚至重创,影响人体内分泌、神经核免疫系统的改变,最终会导致身心疾病以致肿瘤。生活刺激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应尽量避免生活精神刺激,培养健康乐观的性格,提高对精神打击的耐受能力,以降低乳腺癌的发生风险。Jasmin等1990年调查了18例乳腺癌和59例良性肿瘤的患者,用多变量分析对年龄、家族史、初产年龄及产次进行调节后,发现那些具有过分自尊和歇斯底里性格的妇女更易患乳腺癌。BleikerI圳等进行了大样本前瞻性的病例对照研究,发现那些行为较多受情感支配和不相信她们的感受的妇女患乳腺癌的风险性有所增加(19%)。

6环境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存环境也日益遭到了严重的污染,高压电磁场或电离辐射、饮用水质量差、有机溶剂或某些农药等都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现代职业妇女长期接触电脑、手机等高辐射的电讯设备、在疾病的诊疗过

程中,经常接受许多现代化诊疗设备等,这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大大增加了肿瘤发生的可能性。研究表明过度诊断(x线摄片的人口数目、筛查次数、持续时间、年龄)、怀孕及哺乳期间经历诊断(尤其是高龄产妇),乳腺癌发病率增加。临床观察发现接受放射线治疗和检查者,乳腺癌发生的几率增加。

7外源性激素

国内外女性绝经前普遍地口服避孕药((ks)和绝经后普遍应用外源性雌激素替代疗法或新近用药(HRT)。因为Ocs和HRT 可用于月经周期的控制、生活质量以及症状的控制。而大量研究表明,Ocs和HRT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Ocs和HRT含有与乳腺癌相关的性激素成分,最近的数据提示接受E1服避孕药1年的妇女与从来没服用过或者短期服用过的妇女相比乳腺癌的相对危险度达1.5。一般来说,接受HRT的患眷比没有接受HRT的患者乳腺癌年发病率高2%。相关的流行病学研究均发现绝经前妇女乳腺癌的发生与雌激素的剂量有关,应用激素替代治疗使患乳腺癌风险达到最高¨1。。但也有大量的研究充分证明了口服避孕药几乎不会增加乳腺癌发生的可能性,有研究甚至得出这样的结果:服用避孕药超过10年并没有增加患此癌症的风险性152。

8致癌性病毒

最近不少研究表明,一些病毒,尤其是人乳头瘤病毒(HPV)参与了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人乳头瘤病毒与宫颈癌、头颈部癌的相关性已被广泛认可。I-[PV感染人的上皮组织,诱发产生包括尖锐湿疣和宫颈癌在内的多种良恶性增生性疾病。1990年,Band等在实验室中发现HPVl6、18可永生化正常人乳腺上皮细胞。从此,科学家对这一病毒是否存在于乳腺癌中的研究广泛重视。2006年,Kroupisl5刮对107例乳腺癌组织的检测研究中,发现14例HPVl6阳性,3例HPV59阳性,2例HPV58阳性,1例mV73阳性,1例HPV82阳性,证实了高危型HPV在乳腺癌组织中存在。2009年,de L_eOrr等应用PCR技术检测了乳腺癌患者51例,乳腺癌良性肿瘤43例,检NN-%腺癌组中10例HPVl6阳性,3例HPVl8阳性,2例船V16、HPVl8双重感染,而良性肿瘤组中没有检测到HPV感染,也得出HPV与患乳腺癌有关。

9良性乳腺疾病史

乳腺良性疾病包括乳腺良性肿瘤、乳腺囊肿乳腺增生症等,

以小叶增生为多。研究表明,良性乳腺疾病史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苏庆光等认为乳腺良性疾病可刺激促癌物质的产生,从而增加致癌的可能性,其临床研究显示良性乳腺疾病者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的2倍。方亚筛选出了乳腺癌危险因素相关文献22篇,发现良性乳腺疾病的OR值(95%CI)为3.39(2.97~3.86),居众多危险因素的首位。崔静等的调查发现有良性乳腺病史的妇女患乳腺癌的危险性远高于无病史的妇女,相对危险度为6.97。

10其他因素

国内外流行病学专家研究当中乳腺癌的危险因素还有:受教育和文化程度、体重和流产等。Swaminathan等对印度南部农村人口患乳腺癌的研究表明:乳腺癌发病与教育程度有关,高的教育程度可增加患乳腺癌的危险性。但另有研究者认为受教育和文化程度较高的群体患乳腺癌的风险较小,因为该群体对乳腺癌的危险因素认识比较多和深刻,有更高的自我保健意识,他们懂得更多规避患该癌症的方法。从唐益清等的研究中得出:体重、BMI是该上海社区女性患乳腺癌的影响因素。体重增加可增加其患乳腺癌的危险度,BMI>30则是绝经前女性患乳腺癌的危险因素。但有研究者对体重是乳腺

癌的危险因素的观点存在着疑义。因为体重与饮食习惯、缺少锻炼等生活方式相关,而饮食习惯等生活方式调查的难度大,女性患乳腺癌危险性增加可能是由于饮食习惯的不好或者由于缺乏锻炼而引起的,与体重无关,故不足以得出“BMI>25是该社区绝经后女性患乳腺癌的危险因素,BMI≥30是绝经前女性患乳腺癌的危险因素”这一结论。Daling等对845例乳腺癌病人进行了研究表明:流产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怕“。这与国内外的一些研究结论类似。但流产史与乳腺癌的确切关系还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如何看懂乳腺癌常见免疫组化指标

如何看懂乳腺癌常见免疫组化指标 很多乳腺癌患者和家属都苦于看不懂乳腺癌常见的免疫组化指标而无法对医生的治疗进行判断,今天海南亚洲制药集团的小编就这个问题为您详细阐述。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它的发病常与遗传有关,以及40-60岁之间、绝经期前后的妇女发病率较高。仅约1-2%的乳腺患者是男性。通常发生在乳房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治疗乳腺癌主要有手术、化学药物治疗、放射治疗和现代中药治疗等手段,临床必须根据病期早晚,选择不同方法联合应用,选择合理时,比单一方法疗效好。近年来研究发现人参皂苷Rh2(最佳含量16.2%)抑制癌细胞增殖作用的能力最强,是人参皂苷中的最主要抗癌活性成分。人参皂苷Rh2通过抑制癌细胞增殖和诱导癌细胞分化凋亡对多种肿瘤有效,也为应用于乳腺癌治疗提供了新的武器。 乳腺癌为激素依赖性肿瘤,就是说乳腺癌细胞的生长依赖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刺激,雌孕激素通过与乳腺癌细胞上相应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免疫组化表现为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阳性。PR的形成直接受ER的控制和调节,故PR阳性的乳腺癌,ER大多为阳性。但有些细胞在癌变过程中,其受体系统保留很少或完全丧失,不能再作为激素的靶细胞,其生长不再受激素的控制与调节,表现为ER阴性乳腺癌。 乳腺癌常见免疫组化指标: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 临床上可以通过对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检测,得出肿瘤细胞内激素受体含量的水平,从而提示乳腺癌的预后信息和指导内分泌治疗。据报道高分化肿瘤或临床分期较低的肿瘤ER、PR更可能阳性;乳腺癌ER阳性率约为50%~80%,PR阳性率约为50%。ER及PR阳性肿瘤对内分泌治疗反应性高,有效率达55%~60%,受体阴性者有效率5%~8%。ER和(或)PR阳性患者较ER和(或)PR阴性患者有较好的预后。 乳腺癌常见免疫组化指标:雌激素调节蛋白PS2 雌激素调节蛋白PS2是由激素依赖细胞分泌的,可以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起作用,是预测乳腺癌预后和内分泌治疗疗效的另一项重要指标。通常ER阳性乳腺癌细胞,PS2也呈现高水平表达。PS2在乳腺癌表达的阳性率在43%~58%之间。PS2与ER表达的正相关性,在绝经前的妇女(50岁以下)表现更为明显。PS2(+)ER(+)病例大约占83%,很少ER(-)和PR(-),而PS2(+)(约4%)。作为乳腺癌抗雌激素治疗预测指标,PS2可能优于ER、PR,若三者结合则可达到满意的预测效果。 乳腺癌常见免疫组化指标:预后指标PS2 PS2作为预后指标,对无淋巴结转移者的意义尤为重要。No(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在采取单纯手术治疗的情况下,约20%~30%的患者会复发。有研究发现,PS2阳性与阴性两组在N0患者复发率相差31%,死亡率相差13%。因此PS2成为确定N0组患者属于危险组或非危险组的参考指标之一。PS2检测对淋巴结阳性(N+)患者也同样可分成危险组和非危险组,两组预后差别非常明显。乳腺癌ER(-)、PR(-)、PS2(-)的患者预后差,治疗失败率为83%,5年存活率仅为41%。 乳腺癌常见免疫组化指标:标记细胞增殖状态的抗原Ki67 Ki67是一种标记细胞增殖状态的抗原,其功能与有丝分裂密切相关,在细胞增殖中是不可少的,阳性说明癌细胞增殖活跃。Ki67的监测多用于判断肿瘤的良、恶性及恶性程度,也用于探讨细胞增殖活性、细胞周期与肿瘤的生长方式、浸润方式、复发、转移等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系。 乳腺癌常见免疫组化指标: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 细胞周期是由细胞周期素(cyclin)、细胞周期素依赖蛋白激酶(CDK)和细胞周期素依赖蛋白激酶抑制蛋白(CKI)来进行调控的。不同时相(G1、S、G2、M)间存在关键的调控点。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 与特定的CDK结合构成复合体,可在G1/S 交界处将信号转导途径与细胞周期调控联系起来,完成各个时期的转换。其过度表达可缩短G1 期,并减少对生长因子的依赖

乳腺癌病理分型

乳腺癌的病理组织学分型 中国抗癌协会1999年 分型原则 全部原发癌切片观察后,综合判断分型。当几种形态并存时,以其中占优势的成分诊断命名,次要成分可在其后注明。 分型标准 (一)非浸润性癌 1 ?导管内癌癌细胞局限于导管内,基底膜完整?导管内的癌细胞可排列成实性、筛状、低乳头状、管状3管腔中央的癌细胞坏死则成粉刺样,一般不再分亚型。 2?小叶原位癌发生于小叶内,癌细胞充满末梢乳管或腺泡,基底膜完整。小叶增大,管、泡增多,明显变粗,管、泡腔及肌上皮细胞消失,癌细胞体积增大、形态大小一致,胞浆较丰富、淡染,胞核稍大,染色质细致、分布较均匀,核分裂象少见。 3.乳头佩吉特病乳头表皮内有散在或成巢的咆浆淡染的佩吉特细胞。早期佩吉特细胞位于基底层,尔后可侵至表层,但不侵犯真皮。乳头佩吉特病皆继发于导管内癌?伴发浸润性癌者,不在此列。(二)早期浸润性癌 1 ?导管癌早期浸润导管内癌局部少量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开始向间质生芽浸润。 2?小叶癌早期浸润小叶原位癌的癌细胞突破末梢乳管或腺泡基底膜,开始向小叶内间质浸 润,但仍局限于小叶内。已浸出小叶者,归浸润性小叶癌。 (三)浸润性特殊型癌 1乳头状癌癌实质以乳头状结构为主,乳头中部常见纤维脉管束. 若病变局限于导管内者, 归非浸润性癌。 2.髓样癌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癌细胞大,胞浆丰富、淡嗜碱,胞膜不清,常互相融合,胞核空泡状,核仁明显,分裂象多见;癌细胞密集,呈片块状,偶见弥漫分布;间质纤维组织少,癌周边界清楚,癌巢周围有厚层淋巴细胞浸润。 3?小管癌(高分化腺癌)癌细胞立方或柱状,大小相当一致,异型不明显,核分裂象少见; 癌细胞排列成比较规则的单层小腺管,无肌上皮围绕。癌性腺管呈浸润性生长;常引起明显 的纤维组织反应。 4.腺样囊性癌由基底细胞样细胞形成大小,形状不一的片块或小梁,内有数目不等、大小较 一致的圆形腔隙,腔面及细胞片块周边可见肌上皮细胞。 5.黏液腺癌癌实质中,上皮黏液成分占半量以上。黏液在细胞外,形成黏液湖,罕见在细胞内。癌细胞排列成腺管状、小乳头或巢状,漂散于黏液中。 6?鳞状细胞癌癌实质绝大部分为典型的鳞状细胞癌结构,即可见细胞间桥和(或)角化。其他型癌发生部分鳞状上皮化生,则不在此列。 (四)浸润性非特殊型癌 1?浸润性小叶癌小叶癌明显向小叶外浸润包括小细胞型浸润癌。癌细胞形态似小叶原位癌

乳腺癌标志物对评估预后意义

乳腺癌标志物对评估预后的意义 发表日期:2003年5月17日出处:Internet 作者:张涛已经有98位读者读过此文 张涛综述,张保宁审校(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北京100021) 近些年乳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发病高峰提前,严重危害女性健康,在乳腺癌的治疗中,筛选出高危患者进行相应的放疗和(或)化疗,会使治疗更加有的放矢。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预后指标如下:淋巴结转移状况、原发肿瘤大小、组织学分型及分级、年龄、绝经状态、类固醇受体等等,但这些指标远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所以人们一直在寻找其它更好的预后标志物,本文将对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概述。 1Her-2/neu Her-2/neu位于17q21,编码分子量为185kD的跨膜蛋白,该蛋白与EGFR高度同源,具有细胞内酪氨酸激酶样活性,可以促进细胞分裂和蛋白水解酶的分泌,并增强细胞的运动能力,从而促进肿瘤侵袭和转移。高表达者表示细胞增殖旺盛,侵袭力强。 在正常乳腺组织中,Her-2/neu呈低表达,当呈高表达时有致癌性,该基因的激活仅是数量上的增加,并无基因的突变,在乳腺癌中的高表达率约为20%~40%[1]。Her-2/neu高表达与瘤组织分级高、淋巴结转移、分期晚呈正相关,与ER、PR呈负相关,且表达越高,预后越差[2];另外Her-2/neu的表达情况还可以预测对化疗和内分泌治疗的疗效[3],高表达预示着对化疗尤其是CMF方案的抵抗,而对以阿霉素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相对有效,且呈量效关系[4];ER(+)病人服用三苯氧胺,Her-2/neu(-)时有效率为48%,Her-2/neu(+)时为20%,因此对Her-2/neu高表达者,应加大治疗强度。 2PS2 PS2是Masialowski于1982年从激素依赖性乳腺癌MCF-7细胞株中提取出来的雌激素诱导蛋白之一,在乳腺癌中表达阳性率约为43%~58%,其基因位于21 q ,该蛋白由84个氨基酸组成,富含半胱氨酸,其结构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相似,与细胞分化有关。测定PS2可用免疫组化、放免和Western Blot法。PS2主要在小于2cm的肿瘤和分化好的肿瘤(组织学评分为Ⅰ、Ⅱ级)中表达,与组织学类型、淋巴结状态、年龄无关,与ER、PR表达呈正相关;Gillesby等[5]报道ER(+)者中有59%,PR(+)者中有60%PS2呈阳性。检测PS2对判断预后及指导内分泌治疗均有价值[6],阳性者预后好,复发率及死亡率均较低,且内分泌治疗有效。如果PS2配合ER、PR进行判断,则更加准确,当三项均阴性时,内分泌治疗很少有效,预后甚差。

一般公认的预后指标

一般公认的预后指标: 1 癌基因1 Her-2阳性,蒽环类化疗药有效 对Her-2 高表达的乳腺癌可用Hercoptin 2 上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EGFR)低表达对内分泌治疗有效。 2 抑癌基因:1 p5 3 2 nm23 3 BRCA-1.2 乳腺癌的治疗 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免疫治疗……….) 一、三明治方案:化疗—手术或放疗—化疗 二、鸡尾酒方案 理论的转变:Halsted理论:1894年第一例乳腺癌,认为乳腺癌的转移是按照解剖学模式,即由原发灶----区域淋巴结-----血行转移-----全身,他主张要广泛切除。 Fisher理论:1986年以来对乳腺癌生物学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乳腺癌从发病开始即是一个全身性疾病。即使肿瘤很小,也可能全身有微小转移灶,因而力主缩小手术范围,转而加强全身系统治疗。 手术方式:1 经典乳腺癌根治术 2 扩大乳腺癌根治术 3 改良乳腺癌根治术{保留胸大小肌Auchincloss术,保留胸大肌Patey} 4 保乳手术 保乳手术1 欧美85%乳腺癌保乳 我国大型三甲医院15%保乳 观念肿瘤功能美容 2Ⅰ、Ⅱ期乳腺癌保乳和根治术后20年生存率分别58.3% 58.8% 湘雅医院123例15年生存率91.3% 适应症: 1 肿瘤直径≤3cm 2 距乳头>2cm 3 淋巴结N0--N1 4 30-60岁 5 患者自愿要求 6 具有放疗、其它综合治疗及随访的条件 方法:1 切口:切口直接置于肿块之上,弧形切口,腋窝淋巴结清扫另做切口进行。 2 区段切除:切缘≥1cm正常组织,术中快速冰冻,切缘无肿瘤浸润(内外左右上下);淋巴结清扫至水平Ⅰ水平Ⅱ;清除15枚以上淋巴结。 前哨淋巴结(SLN) 定义:是首先接受原发肿瘤淋巴引流的一个或一组数枚淋巴结。 意义:如果SLN无转移,理论上腋淋巴结不会发生转移。通过对SLN活检,避免不必要的腋窝淋巴结清扫,从而避免不必要的上肢水肿、功能障碍。适应于T1T2N0M0病例。 方法:肿瘤周围注射蓝色染料,循蓝染淋巴管找到蓝染淋巴结活检。 乳腺癌的放射治疗: 适应症:1 乳腺癌根治术后,原发肿瘤5cm以上或术前皮肤有溃烂,腋窝淋巴结阳性3个以上。 2 保乳手术后应行根治性放疗。 3 晚期乳腺癌并转移的姑息治疗。 4 局部区域复发补救治疗。 普放适型调强(IMRI)调强调能电子束放疗。

乳腺癌的病理类型

乳腺癌的病理类型 1■非浸润性癌包括导管内癌(癌细胞未突破导管壁基底膜)、小叶原位癌 (癌细胞未突破末梢乳管或腺泡基底膜)及乳头湿疹样乳腺癌。此型属早期,预后较好。 2■早期浸润性癌包括早期浸润性导管癌(癌细胞突破管壁基底膜,开始向 间质浸润),早期浸润性小叶癌(癌细胞突破末梢乳管或腺泡基底膜,开始向间质浸润,但仍局限于小叶内)。此型仍属早期,预后较好。(早期浸润是指癌的浸润成分小于10 %) 3.浸润性特殊癌包括乳头状癌、髓样癌(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小管癌 (高分化腺癌)、腺样囊性癌、粘液腺癌、大汗腺样癌、鳞状细胞癌等。此型分化一般较高,预后尚好。 4■浸润性非特殊癌包括浸润性小叶癌、浸润性导管癌、硬癌、髓样癌(无 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单纯癌、腺癌等。此型一般分化低,预后较上述类型差,且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占80%,但判断预后尚需结合疾病分期等因素。 乳腺癌的危险度分级 1. 低度危险的定义患者术后淋巴结阴性,并同时具有以下特征:pT W2cm病理分级1级、未侵犯肿瘤周边血管、HER-2 (-)、年龄》35岁。化疗方案可以选择CMF< 6 或AC/EC X4-6 个周期。 2. 中度危险的定义①腋窝淋巴结阴性,并至少具备以下特征的一项:pT> 2cm、 病理分级为2-3级、有肿瘤周边血管侵犯、HER-2基因过表达或扩增、年龄V 3 5岁。②腋窝淋巴结转移1-3和HER-2 (-)。可选用的方案有FAC/FECX6。 3. 高度危险的定义:①腋窝淋巴结转移1-3和HER-2 (+);②腋窝淋巴结转移> 3。可选用的方案有:AC -T,FEC X 3- T X3, TAC X 6,也可用密集化疗。 如何评估一个乳腺癌病人复发和转移的危险度? 乳腺癌病人都担心自己的病是否会复发?是否会转移?那么如何评估一个具体的乳腺癌病人复发和转移的危险度?下面作一些介绍。 首先要了解病人的年龄、肿瘤最大直径(T)、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癌细胞组织学分级、有无广泛的肿瘤周围血脉及淋巴管浸润、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ER)、原癌基因HER-2三者表达状况。 专家们根据上述情况,将复发和转移的危险度分三级,分别是低危、中危和高危。 1. 低危 腋窝淋巴结阴性,且具备所有下列特征:肿瘤最大直径三2cm,且癌细胞组织学分级I 级(分化良好)、且没有广泛的肿瘤周围脉管浸润,且雌激素受体(ER)和/或孕激素受体(ER)阳性,且无原癌基因Her-2过分表达,且年龄>35岁。 2. 中危:分两种情况 (1)腋窝淋巴结阴性,且至少具备一项下列特征:肿瘤最大直径>2cm,或癌细胞组织学分级II级(分化中等)?III级(分化差),或有广泛的肿瘤周围脉管浸润,或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ER)阴性,或HER2过表达,或年龄<35岁

Ki67高表达与乳腺癌恶性程度成正相关

Ki67高表达与乳腺癌恶性程度成正相关 乳腺癌起源于各级导管及腺上皮,发展过程由腺上皮增生→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早期浸润性癌→浸润性癌,腺上皮细胞的异常增生是乳腺癌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乳腺导管和腺泡由二层细胞构成,即内层的腺上皮细胞和外层的肌上皮细胞(myoepithelialeell,MEC),肌上皮细胞构成正常乳腺上皮结构的基底细胞层。乳腺MEC缺失是诊断导管、小叶增生还是原位癌变,是乳头状瘤还是乳头状癌,是原位癌还是浸润癌,是良性假浸润性病变还是癌性浸润等的重要参考指标。一般说来,儿乎所有的乳腺良性增生病变(除微腺性腺病外)和部分原位癌在乳腺EC和原位癌的外围都有一层连续的MEC围绕,而绝大多数乳腺浸润癌(腺样囊性癌等少数癌除外)通常查不到MEC。免疫组织化学(如肌上皮染色)常能对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Ki67是Hodgkin’s淋巴瘤所产生的L428细胞系粗核部的鼠单克隆抗体,Ki67蛋白存在于增殖细胞核,是一种非组蛋白性核蛋白,由345kd、395kd的两条多肤链组成,分别由二个衔接的9768bP和395bp的mRNA所编码。Ki67抗原在Gl中期到晚期出现,S期和G:期逐渐增加,M期达到最高值,M期后迅速降解或丢失抗原决定簇,其半衰期短,在细胞脱离增殖周期后迅速降解。Pki67在有丝分裂期要经历磷酸化和去磷酸化然后才易被蛋白酶水解,它的结构暗示它的表达受蛋白酶旁路调控。Ki67在细胞核内的定位形式复杂又有特异性,并随细胞周期改变。Ki67作为一种与细胞周期相关的增殖细胞核蛋白,只与增生细胞核反应,无组织特异性,是一个界定细胞

凋亡和增殖的有价值的标记物。Ki67能准确地反映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并与多种肿瘤的发展、转移及预后有关,除细胞周期的G0期外,在每个有丝分裂期都可检测到Ki67,尤以M期为最高,可直接、敏感地反映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并能较全面地反映增殖细胞的数量。Ki67和其他的肿瘤分子标记物相结合,能较好的反映肿瘤增殖活性、对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预后和指导肿瘤的术后辅助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乳腺癌原发病灶较大、有腋窝淋巴结转移和UICC分期较晚者中,Ki67的阳性表达率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高阳性表达可反映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强,恶性程度高。在浸润性乳腺癌中发现Ki67与肿瘤细胞增殖及侵袭转移密切相关。部分学者认为Ki67表达与乳腺癌肿瘤临床分期有关,即分期越晚,Ki67阳性率越高。Ki67与肿瘤恶性程度呈正比与肿瘤的生长、侵袭及转移能力密切相关,是乳腺癌诊断和预后判断的一项重要指标。Ki67表达阳性的乳腺癌肿瘤细胞的恶性程度大,细胞增殖活跃。因此肿瘤生长速度快侵袭性大,转移的机会高,预后差。Ki67高表达是乳腺癌预后不良的指标。 Ki67还可作为乳腺癌化疗敏感性指标.肿瘤细胞增殖率降低.比肿瘤的肿块缩小更能反映肿瘤对化疗敏感程度。有研究证明,NACT前后不同疗效组乳腺癌组织中ki67表达情况的比较:NACT后临床完全缓解组乳腺癌组织中Ki67阳性细胞阳性区面积百分比与NACT前相比有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组织器官细胞在诸多因子的调控下,增殖、凋亡间处于动态平衡,而恶性肿瘤的发生

乳腺癌有那些类型

乳腺癌有那些类型 女性乳腺是由皮肤、纤维组织、乳腺腺体和脂肪组成的,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乳腺癌中99%发生在女性,男性仅占1%。 乳腺癌有那些类型?乳腺并不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原位乳腺癌并不致命;但由于乳腺癌细胞丧失了正常细胞的特性,细胞之间连接松散,容易脱落。癌细胞一旦脱落,游离的癌细胞可以随血液或淋巴液播散全身,形成转移,危及生命。目前乳腺癌已成为威胁女性身心健康的常见肿瘤。 全球乳腺癌发病率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一直呈上升趋势。美国8名妇女一生中就会有1人患乳腺癌。中国不是乳腺癌的高发国家,但不宜乐观,近年我国乳腺癌发病率的增长速度却高出高发国家1~2个百分点。据国家癌症中心和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2012年公布的2009年乳腺癌发病数据显示:全国肿瘤登记地区乳腺癌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1位,女性乳腺癌发病率(粗率)全国合计为42.55/10万,城市为51.91/10万,农村为23.12/10万。 乳腺癌的病理类型很多,有的以组织来源命名:如小叶腺癌、导管腺癌;有的以病变组织特点命名:如髓样癌、硬癌、单纯癌;有的以病变程度命名:如原位癌、早期癌、浸润癌;有的以癌细胞的分化程度命名:如未分化癌、低分化癌、中分化癌、高分化癌。 随着病理组织学与临床医学的密切结合,病理类型逐渐向依据癌细胞对周围组织的侵犯程度和远处转移可能性的大小而归类。大体分为:非浸润性癌、早期浸润癌、浸润癌。 非浸润性癌:又称原位癌,指癌细胞局限在上皮基底膜内生长,癌灶没有转移。包括小叶原位癌、导管内癌。常伴发各种乳腺病,有时也可在浸润癌的旁边见到。原位癌发展缓慢,变成浸润癌需要几年时间。 早期浸润癌:是从原位癌发展到浸润癌的早期阶段,癌细胞突破上皮的基底膜,但浸润程度尚浅,较少发生癌灶转移。包括小叶原位癌早期浸润、导管内癌早期浸润。 浸润癌:癌细胞已经突破上皮基底膜的限制,广泛侵犯周围组织,容易发生癌灶转移。依据癌的原发部位是来源于乳腺上皮组织,还是其他组织,又分为浸润性特殊癌、浸润性非特殊癌。 ①浸润性非特殊癌:包括有浸润性小叶癌、浸润性导管癌、单纯癌、髓样癌、硬癌、腺癌。 ②浸润性特殊癌:包括乳头状癌、髓样癌、粘液腺癌、腺样囊腺癌、大汗腺癌、鳞状细胞癌、乳头Pagets病。

乳腺癌分型、预后和治疗

乳腺癌分型、预后与治疗 声明:本文为作者个人学习体会,仅供读者参考。谬误之处欢迎指正,但诊疗应以正规大医院医疗文书为准,以免延误病情。 一、病理分型 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了乳腺癌的国际组织学分类。1983年我国乳腺癌病理工作者根据国内情况,制定了国内乳腺癌分类方法。 国内分 类WHO 分类 1、非浸润性癌1、非浸润性癌 (1)导管内癌(1)导管内癌 (2)小叶原位癌(2)小叶原位癌 2、早期浸润癌2、浸润性癌 (1)导管癌早期浸润(1)浸润性导管癌 (2)小叶癌早期浸润(2)以导管内癌为生的浸润性导管癌 3、浸润性特殊型癌(3)浸润性小叶癌 (1)乳头状癌(4)粘液腺癌 (2)髓样癌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5)髓样癌 (3)小管癌(高分化腺癌)(6)乳头奖癌 (4)腺样襄性癌(7)腺管癌(5)沾液腺癌(8)腺样襄性癌 (6)大汗腺样癌(9)分泌型[幼年型]癌 (7)鳞状细胞癌(10)大汗腺癌 (8)乳头派杰氏病(11)化生性癌4、浸润性非特殊型癌①鳞状细胞型 (1)浸润性小叶癌②梭形细胞型

(2)浸润性导管癌③软骨和骨型 (3)硬 癌④混合型 解读:一般来说,浸润性乳头状癌、髓样癌、粘液腺癌、腺样囊腺癌、大汗腺癌、鳞状细胞癌恶性程度相对较高,预后较差。 二、基因分型 2000年,Peron和Sorlie等利用基因微阵列分析技术将乳腺癌分成5型。 1、Luminal A 型(乳腺腔内A型) 2、Luminal B 型(乳腺腔内B型) 3、HER-2 HER-2 过表达型 4、Basal-like 基底样型 5、Normal-like 正常细胞样型 解读:Luminal型。LuminalA型(ER+PR+Her-2-)和LuminalB型(ER+PR+ Her-2+)占乳腺癌的三分之二,50岁以上常见。A型中ER+、PS2、BCL-2也多呈阳性,预后较好,对内分泌治疗敏感。B型中ER+、PR+、Her-2(+)都是阳性者,用TAM(他莫昔芬)效果不好,但Als(芳香化酶抑制剂,现指第三代,常见的是来曲唑)更好。HER-2(+)型:是指ER-/PR-/HER2+者,组织学分级差,Ki67 增殖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阳性,预后差,内分泌治疗基本无效,化疗效果好,靶向治疗好。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均短。HER-2异常指:HER-2基因突变,HER-2磷酸化状态,信号传导通路异常。Basal-like型ER--PR--Her2--,是最主要的三阴性乳腺癌的一种类型。基底上皮分子标志物高表达CK5/6,或CK17、HER -1组织学分化较差,且多伴P53突变,预后极差,但对化疗敏感,约占总的15%,好发于40岁以下女性,5年生存率<15%。Normal-like型高表达脂肪组织和非上皮细胞的基因高表达基底上皮基因、低表达腔上皮基因如PIK3R1,AKRICI。 三、临床分型 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是临床分型 1、激素受体(ER、PR)阳性 2、HER2/neu受体阳性 3、ER、PR、HER2/neu受体均为阴性(三阴性乳腺癌)

Her2过表达与乳腺癌治疗的相关性研究进展_刘尧

H e r 2过表达与乳腺癌治疗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刘 尧 1,2 ,刘文超1,陶玉荣 1 T h e 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 o v e r e x p r e s s i o n o f H e r 2a n d t h e t h e r a p y o f b r e a s t c a n c e r L I UY a o 1,2,L I UW e n -c h a o 1,T A OY u -r o n g 1 1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C l i n i c a l O n c o l o g y ,S t a t eK e y D i s c i p l i n eo f C e l l B i o l o g y ,X i j i n gH o s p i t a l ,T h e F o u r t hM i l i t a r yM e d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X i 'a n 710032,C h i n a ;2 M e d i c a l O n c o l o g y o f B a o j i C e n t r a l H o s p i t a l ,B a o j i 721008,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H e r 2o n c o g e n e c a n e n h a n c e t h e i n v a s i v e p o t e n t i a l o f c a n c e r c e l l s b y i n h i b i t i n g a p o p t o s i s a n d u p -r e g u l a - t i n g t h e e x p r e s s i o n o f V E G F .I t i s o v e r e x p r e s s e d i n 20%-30%o f b r e a s t c a n c e r ,a n d t h e o v e r -e x p r e s s i o n o f H e r 2i s a n e g a t i v e m a r k e r f o r t h e p r o g n o s i s o f b r e a s t c a n c e r .A s a ni m p o r t a n t b i o m a r k e r o f b r e a s t c a n c e r ,H e r 2i s a l s o a nc r u -c i a l t h e r a p e u t i c t a r g e t i no v e r e x p r e s s e db r e a s t c a n c e r .T h i s a r t i c l e r e v i e w e dt h el a t e s t s t u d i e s a b o u t 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 o v e r e x p r e s s i o no f H e r 2g e n e a n dt h e t h e r a p yo f b r e a s t c a n c e r .【K e y w o r d s 】b r e a s t c a n c e r ;H e r 2;o v e r e x p r e s s i o n ;t h e r a p y M o d e r n O n c o l o g y 2010,18(01):0182-0184 【指示性摘要】乳腺癌H e r 2基因通过抑制凋亡、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 E G F )而增加肿瘤细胞的侵袭力,原癌基因H e r 2过表达见于20%-30%乳腺癌,H e r 2过表达与乳腺癌患者预后不良密切相关,H e r 2分子作为乳腺癌重要的分子生物学标记物之一,是乳腺癌基因治疗的重要靶位点,对乳腺癌的治疗和预后都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本文就目前乳腺癌H e r 2基因过表达与乳腺癌治疗方面的相关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关键词】乳腺癌;H e r 2;过表达;治疗【中图分类号】R 73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992-(2010)01-0182-03 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最新统计数据,全世 界每年约有120万乳腺癌患者,其中54万为新发病例,每年约有50万死于该病。美国癌症协会最新数据表明,在美国乳腺癌发病率约为111/10万,全世界2007年有大约46.5万女性死于乳腺癌。我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杨玲等人的研究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率为24.8/10万,居各类癌症之首,并导致48164人死亡;2000年至2005年,我国乳腺癌发病人数增加了38.5%。2008年3月8日,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最新的癌情监测数据显示,乳腺癌成为上海女性现患病例最多的恶性肿瘤,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年发病率超过50/10万。2009年3月4日武汉市卫生局首次发布《女性健康报告》,调查显示武汉市乳腺癌的发病率为82.51/10万。专家预测,20年后乳腺癌将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 H e r 2(h u m a ne p i t h e l i a l g r o w t hf a t o r r e c e p t o r -2,人表皮生 【收稿日期】 2009-05-07 【作者单位】 1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肿瘤中心,细胞生物学国家重 点学科,陕西 西安 710032 2 宝鸡市中心医院肿瘤中心,陕西 宝鸡 721008 【作者简介】 刘尧(1974-),男,湖北荆州人,主治医师,在读硕士 研究生,主要从事肿瘤化疗及生物治疗研究工作。E -m a i l :b a o j i l i u y a o @163.c o m 【通讯简介】 刘文超(1962-),女,天津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 导师,主要从事肿瘤内科临床工作,擅长肿瘤的综合治疗。E-m a i l :l i u c h @f m m u .e d u .c o m 长因子受体-2)在包括乳腺癌在内的多种上皮源性肿瘤中 过表达[1] ,与肿瘤发生、转移、放化疗敏感性下降关系密切,是极具发展前途的基因治疗靶位。H e r 2已作为肿瘤免疫治疗的靶点诱导机体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H e r 2单抗H e r c e p -t i n (赫赛汀,一种人源化的p 185胞外区的重组单克隆抗体)用于H e r 2/n e u 过表达乳腺癌取得良好的疗效,使1/4顽固性乳腺癌患者得到挽救和生存期延长[2]。本文就目前乳腺癌H e r 2基因过表达与乳腺癌治疗方面的相关性研究进展,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全面、系统的综述,进而探讨乳腺癌治疗新策略。1 H e r 2分子的结构、功能及其检测 1.1 H e r 2分子的结构 H e r 2位于染色体17q 21,编码分子量为185K D 的跨膜糖蛋白,由胞内酪氨酸激酶结构域、跨膜区和胞外结构域(e x -t r a c e l l u l a r d o m a i n ,E C D )三部分组成,是具有蛋白酪氨酸激酶(p r o t e i nt y r o s i n e k i n a c e ,P T K )活性的跨膜蛋白,属于表皮生 长因子受体家族的成员[3] 。 1.2 H e r 2分子的功能 生长因子受体属于原癌基因家族,由H e r 1、H e r 2、H e r 3和H e r 4组成,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4]。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能与H e r 2直接结合的配体,与其他受体结合成异二聚体后能发挥信号转导功能,与不含H e r 2的二聚体相比其信号更强[5];另一方面,H e r 2的异二聚体使E G -F R (E p i t h e l i a l g r o w t hf a t o r r e c e p t o r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细胞膜过表达,加速了细胞的增殖,导致肿瘤形成和生长加快[6]。 ·182·M O D E R NO N C O L O G Y ,J a n .2010,V O I .18,N O .01

三阴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评估

三阴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评估 目的:探讨针对三阴乳腺癌患者来说,其主要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相应的预后评估方法,旨在提高三阴乳腺癌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三阴乳腺癌患者40例,这40例患者为观察组患者,另外选择同一时间段内接受体检的非三阴乳腺癌患者40例,设为对照组,研究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且明确患者相应的预后评估影响因素。结果:经过临床观察和对比可知,在患者实际年龄上,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在患者肿块发生率上,对照组明显低于观察组。结论:明确三阴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评估因素十分必要。 标签:三阴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预后评估;影响因素 为了探讨三阴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评估影响因素,本文主要选取我院收治的三阴乳腺癌患者40例和非三阴乳腺癌患者40例,作为研究参与人员进行相关研究和相关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相关资料和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三阴乳腺癌患者40例和同一时间段内接受体检的非三阴乳腺癌患者40例,分别对应的是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40例,主要包括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小叶癌患者、原位癌患者、囊腺癌患者、鳞癌患者,对应的患者例数分别为20例、10例、2例、5例和3例;对照组患者例数也为40例,患者年龄范围为25~80岁,平均年龄达到了(52.0±6.0)岁。两组患者都为女性患者,且都进行了临床专业疾病诊断并确诊。 1.2 方法 针对本研究当中的两种患者来说,在实施临床手术之后,加强对患者的后期病情变化情况随访,随访时间为一年,在实际的病情随访过程中,要全面检测和观察患者的病理特征变化情况,还要全面掌握患者的预后评估情况和影响因素,在全面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相应有效的深入研究和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相关研究和相关分析,计量资料主要选择t 进行相关检验,计数资料选择χ2检验,(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乳腺癌治疗策略与HER2过表达的关系

乳腺癌治疗策略与HER-2过表达的关系 李洪州,陆佩知,薛寒,任洪军 宿迁市分金亭医院集团肿瘤医院(223900) 第一作者简介:李洪州出生:1980年05月学历:硕士研究生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中的HER- 2的表达及意义,研究患者的腋窝淋巴结转移、T NM 分期、组织学类型、PR和ER间的关系以及HER-2 过度表达的药物治疗策略。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确诊为乳腺癌的患者84例,医院对这84例患者进行了检查,并将其病情分类,通过应用免疫组化法(SP法)对其进行检测,将其检测的结果与正常乳腺组织的样本进行对照。结果:乳腺癌患者乳腺组织内的HER-2因子受体要高于正常的乳腺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乳腺癌组织中HER-2受体的表达与其TNM 分期、组织学类型无关(P值分别为:0.256、0.157)。结论:HER-2在标识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对该因子的监控可以更好的为乳腺癌患者的诊断、治疗提供依据,并且该检测指标可以为靶向治疗、内分泌、化疗提供依据。 关键词:乳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药物治疗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and significance of HER-2 breast cancer factors, the study of patients with axillary lymph node metastasis, T NM staging, histological typ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 and ER and HER-2 overexpression medicationstrategy. Methods: diagnosed 84 cases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 the hospital of these 84 patients were examin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08 to May 2012 and its condition classification by applying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 (SP method ) detects it and its detection result is compared with a sample of normal breast tissue. Results: HER-2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within the breast tissue factor receptor is higher than normal breast tissue,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in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tissue factor receptor HER-2 expression and its TNM staging , histological type (P values were: 0.256,0.157). Conclusion: HER-2 identify the incidence of breast cancer development played a key role in monitoring this factor can be better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and the detection of indicators for targeted therapy, endocrine, chemotherapy provide the basis. Keywords: breast cancer;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 medication 乳腺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女性疾病。乳腺癌是女性癌症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HER- 2能够在肿瘤细胞中有明显的表达[1],这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恶化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因而,探讨该因子的表达与乳腺癌发展的关系能够在临床中更好的对此类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2]。选择我院2008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确诊为乳腺癌的患者84例,医院对这84例患者进行了检查,并将其病情分类,通过应用免疫组化法对其进行检测,将其检测的结果与正常胃组织的样本进行对照。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确诊为乳腺癌的患者84例。其中,男性2例,女性82例。年龄在26~83岁,平均年龄44.5±6.7岁。所有病例在此之前均为进行过化疗和放疗。其组织学分型主要包括:低、未分化腺癌30例,高、中分化腺癌56例。再选择正常胃组织的样本,将其与乳腺癌组织样本进行对照。病患在临床症状上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乳腺癌样本由穿刺活检和手术切除获得,全部为常规的石蜡切片,病理确诊后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ER-2。

乳腺癌的病理类型

乳腺癌的病理类型 乳腺癌的病理类型 乳腺癌的病理是临床诊断与治疗的基本条件,乳癌的病理变化十分复杂,类型较多,大致上分为非浸润性乳腺癌、早期浸润性乳腺癌、浸润性乳腺癌及罕见乳腺癌。 1.非浸润性癌乳腺癌:又称原位癌,是乳腺癌的早期阶段,当癌瘤局限在乳腺导 管或腺泡内,未见突破其基底膜包括小叶原位癌、导管内癌。常伴发各种乳腺病,有时也可在浸润癌的旁边见到。原位癌发展缓慢,变成浸润癌需要几年时间。 1)导管内原位癌是指发生于乳腺小叶的终末导管,导管明显扩张,癌细胞局 限于扩张的导管内,导管基底膜完整的乳腺癌。根据组织学改变分为粉刺癌和非粉刺型导管内原位癌。 2)小叶原位癌:发生于小叶导管及末梢导管上皮细胞的癌,多见于绝经前妇女,发病年龄较一般乳腺癌早5-10年。小叶增大,管、泡增多,明显变粗,充满无极性的癌细胞。小叶原位癌发展缓慢,预后良好。 2.早期浸润乳腺癌:是从原位癌发展到浸润癌的早期阶段,癌细胞突破上皮的基 底膜,但浸润程度尚浅,较少发生癌灶转移。包括小叶原位癌早期浸润、导管内癌早期浸润。 1)小叶癌早期浸润:癌组织突破管壁基底膜,开始向小叶间质浸润,但仍局限于 小叶范围内。 2)导管癌早期浸润:导管内癌的癌细胞突破管壁基底膜,开始生芽、向间质浸润。 3.浸润性乳腺癌:是癌细胞已穿破乳腺导管或小叶腺泡的基底膜并侵入间质。 依据癌的原发部位是来源于乳腺上皮组织,还是其他组织,又分为浸润性特殊乳腺癌、浸润性非特殊乳腺癌。 1)浸润性非特殊乳腺癌:有浸润性小叶癌、浸润性导管癌、单纯癌、髓样癌、 硬癌、腺癌。 (1)浸润性小叶乳腺癌:小叶癌明显向小叶外浸润,包括小细胞型浸润癌。(2)浸润性导管癌:导管癌明显浸润间质,但浸润部分不超过癌实质一半。若超

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

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1例 背景知识 【定义】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资料统计,发病率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常与遗传有关。40—60岁之间、绝经期前后的妇女发病率较高,仅约1%-2%的乳腺患者是男性。通常发生在乳房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早期乳腺癌经过综合治疗,治愈率可高达97%,但是有超过1/3的患者会发展成为晚期,它是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流行病学】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快,乳腺癌已成为女性生命健康的一大杀手,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每年约有120万妇女发生乳腺癌,有50万妇女死于乳腺癌,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致病因素】 乳腺癌发病是遗传与生活习惯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遗传因素 如果患者的一级直系亲属中有乳腺癌病史者,那他的发病危险性是普通人的2-3倍。P53,BRCA 1-2基因突变的人群发病率较高。 (二)内分泌因素 月经情况:(初潮年龄<13岁/>17岁:2.2倍,绝经年龄>55岁/<45 :2倍);哺乳情况、不孕及初次足月产的年龄(<20岁/>30岁:1/3)均与乳腺癌发病有关。 (三)饮食因素:

大量长期酒精及脂肪的摄入,因为这可以使脂肪组织中的雌激素增加 (四)物理因素:电离辐射 【病理类型】 1.非浸润性癌-包括导管内癌,小叶原位癌,及乳头湿疹样癌,属早期,预后好。 2.早期浸润性癌:包括早期浸润性导管癌,早期浸润性小叶癌,属早期,预后好。 3.浸润性特殊癌:包括乳头状癌,髓样癌,小管癌,粘液腺癌,大汗腺样癌,鳞状细胞癌等。预后尚好。 4.浸润性非特殊癌:包括浸润性小叶癌,浸润性导管癌,硬癌,髓样癌,单纯癌等,预后较差。 5.其他罕见癌。 【分期】 国际抗癌联盟(UICC)对乳腺癌进行了TNM(T umor, Lymph N odes, and M etastasis.)分期

乳腺癌预后评估

乳腺癌预后评估 一、概述 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近年来,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肿瘤死亡率呈现上升趋势,癌症已经成为严重威胁健康的头号杀手。就我国而言,癌症为农村居民的第二位死因,城市居民的首位死因。在全球范围内,我国的癌症发病率与美国、英国、法国接近,高于多数亚洲国家。肺癌、肝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膀胱癌死亡率及其构成呈上升趋势,其中肺癌和乳腺癌上升幅度最大,肺癌已代替肝癌成为我国首位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目前外科手术仍是恶性肿瘤主要治疗手段,但中晚期患者术后生存率很低,故癌症的早期诊断、疗效监控及复发监测是有效治疗的关键。 预后是指对发病后,疾病未来过程的一种预先估计。在医学上,“预后”是指根据经验预测的疾病发展情况。预后主要涉及到三方面,将发生什么结果、发生不良结局的可能性有多大、什么时候会发生。 预后分析是对疾病发病后发展为各种不同结局的预测;是临床非常实用、对临床很有指导作用的临床研究。研究和评价预后的目的,为了便于了解各种疾病对人类危害性的大小、探索影响预后的因素、研究改善预后的具体措施。特定分子式新的个体化的预后评估,及时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进一步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一)乳腺癌与Onco type DX 21基因: 乳腺癌是威胁女性的恶性肿瘤之一,近20年来,以手术为中心,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为辅助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得到长足的发展,使乳腺癌的复发和死亡率显著降低,但仍然缺乏有效的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患者的复发风险并给予相应的治疗。近几年来,随着基因组学的研究深入,已发现几个能够比临床病理学指标更能准确预测肿瘤复发的多基因标记物。针对雌激素受体阳性患者的“21基因检测(Oncotype DX)”已经被证实比临床病理学指标更能准确预测雌激素受体阳性、腋下淋巴结阴性且降低服用他莫昔芬患者的远处转移风险。南加州大学Keck医学院的霍姆斯(Dennis Holmes)教授在第四届欧洲乳癌大会上说,虽然接受乳房肿瘤切除术患者病情复发的危险较高,但长期生存的机会不变。霍姆斯强调,患者必须接受严格的监控,以便在病情复发时尽早发现并治疗。 21基因检测项目: 检测背景: 2005年,获得FDA批准;2007年,ASCO,NCCN联合推荐检测;在美国、欧洲、日本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近6年,已有超过135000位乳腺癌患者从中获益;6种疗效相关基因检测为乳腺癌患者选择药物提供最可靠的依据; 检测目的: 临床和病理学的疾病分期是早期乳腺癌风险预测的基础。疾病分歧对于病情程度的描述虽有限制,但却是目前最为广泛的预测手段。21基因检测技术能够对肿瘤的生物学特性提供更为详尽的信息,从而为个体病例提供更为详尽的信息,是临床医师能够选择出真正能够从内分泌或化疗中获益的患者。 21基因的价值: 低复发指数(RS)与最小化疗获益相关; 高复发指数(RS)与较好的化疗获益相关。 (侵袭性乳腺癌患者10年复发风险评估;侵袭性乳腺癌患者他莫昔芬及他莫昔芬联合化疗疗效预测) Onco type DX复发指数提供了简洁、定量的个体预后信息,是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和肿瘤分期分级无关的独立指标。利用他莫昔芬治疗乳腺癌的过程中,并不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