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丘戒的意思-比丘戒是什么意思

比丘戒的意思-比丘戒是什么意思

比丘戒的意思-比丘戒是什么意思
比丘戒的意思-比丘戒是什么意思

比丘戒的意思|比丘戒是什么意思

尼三十)、单堕(比丘九十,比丘尼一七八)、波罗提提舍尼(比丘四,比丘尼八)、众学(比丘一百,比丘尼一百)、灭诤(比丘七,比丘尼七)。其余十诵律、五分律、善见律毗婆沙、巴利戒本、西藏戒本等所传各异。受此戒时每有特别受戒之作法,例如具备三师七证、白四羯磨等条件。又由具足戒中抽取五戒、八戒等,相应于根机而令遵守之,并次第诱导,乃持具足戒之前方便,称具戒方便。受戒之资格则不得与十三难十遮互相抵触。

我国僧尼自隋唐以降,皆依四分律受戒;并特于受持具足戒外,加受四重四十八轻戒之菩萨戒。此外,欲受此等具足戒者,当得身体强健,诸根具足,无有聋盲等众患,身器清净,无有边罪、犯比丘尼、贼住等杂过,具出家之相,剃除须发,披着袈裟,已受沙弥(尼)戒,且年龄已满二十岁而未逾七十岁之间。盖具足戒亦仅标示主要之戒律,令持戒者由此而于一切境界中远离罪恶,趋于圆足,故谓具足戒。若就戒数而言,实系无量无边,须于一切境界中精勤修持,择善离恶。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比丘经典总有三藏。在家俗侣得闻二藏,谓论及经。毗奈耶教是出家轨式,俗不合闻。《戒本疏行踪记》(引十住毗婆沙论)云三藏为言,律藏胜故、蜜故、为佛独说,制必僧中,不许余众之所读诵;非所学故。《大智度论》毗尼中说白衣不得闻律,《分别功德论》:毗尼者禁律也,为二部僧,非沙弥清信士女所可闻见。杨仁山居士在《大藏辑要》序例中说小乘律,声闻调伏藏,非受具戒者,不宜检阅。释道安在《增一阿含经》序中说:此经往往有律语,有些在外国不许沙弥与在家人阅读。而今以后,幸共护之,使与律同,此乃兹邦之急者也。斯谆谆之悔,幸勿藐藐听也。戒律是如来秘宝,古来不轻以示人。小众不得听大众的说戒羯磨,所以古德多认为未受具足戒者,亦不得阅读大戒,否则便成贼住而障受大戒。即不得听,也不得读。《僧祗律》中规定,比丘若向未受具人说五篇七具之名,便犯越毗尼罪,这是比丘不应鼓励小众及俗人看律的有力根据。

四分比丘尼戒本(诵戒专用)

四分比丘尼戒本出曇無德部 姚秦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寶華山傳戒比丘讀體依藏重刻 稽首禮諸佛及法比丘僧 今演毗尼法令正法久住 戒如海無涯如寶求無厭 欲護聖法財眾集聽我說 欲除八棄法及滅僧殘法 障三十舍墮眾集聽我說 毗婆尸式棄毗舍拘留孫 拘那含牟尼迦葉釋迦文 諸世尊大德爲我說是事 我今欲善說諸賢咸共聽 譬如人毀足不堪有所涉 毀戒亦如是不得生天人 欲得生天上若生人中者 常當護戒足勿令有毀損 如御入險道失轄折軸憂 毀戒亦如是死時懷恐懼 如人自照鏡好醜生欣戚

說戒亦如是全毀生憂喜 如兩陣共戰勇怯有進退 說戒亦如是淨穢生安畏 世間王爲最眾流海爲最 眾星月爲最眾聖佛爲最 一切眾律中戒經爲上最 如來立禁戒半月半月說 僧集不。答己集。和合不。答和合。未受大戒者出不。有者依言遣出。無者答言已出。不來諸比丘尼說欲及清淨。有者依言說之。如無答云。無說欲者。僧今和合。何所作爲。答言。說戒羯磨。 大姊僧聽。今十五日。前半月云白月十五日。後半月云黑月十五日。月小云十四日。眾僧說戒。若僧時到。僧忍聽。和合說戒。白如是。 諸大姊。我今欲說波羅提木叉戒。諸比丘尼共集在一處。當諦聽。善思念之。若有犯者應懺悔。無犯者默然。默然故。知諸大姊清淨。若有他問者。即應如實答。如是諸比丘尼在於眾中。乃至三問。憶念有罪。不發露者。得故妄語罪。佛說妄語是障道法。若彼比丘尼自憶知有

罪。欲求清淨者當懺悔。懺悔則安樂。諸大姊。我已說戒經序。今問諸大姊。是中清淨不。三說 諸大姊。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諸大姊。是八波羅夷法。半月半月說戒經中來。 若比丘尼。作婬欲。犯不淨行。乃至共畜生。是比丘尼波羅夷不共住。一婬戒 若比丘尼。在聚落。若空處。不與。懷盜心取。隨所盜物。若爲王。若王大臣所捉。若殺。若縛。若驅出國。汝是賊。汝癡。汝無所知。若比丘尼作如是不與取。是比丘尼波羅夷不共住。二盜戒 若比丘尼。故自手斷人命。若持刀授與人。若歎死。譽死。勸死。咄。人用此惡活爲。寧死不生。作如是心念。無數方便歎死。譽死。勸死。此比丘尼波羅夷不共住。三殺人戒

四分尼戒本

四分尼戒本(并序) 西太原寺沙门怀素集 夫戒者,乃是定慧之宏基、圣贤之妙趾,穷八正之道、尽七觉之源。然既树五制之良规,传须获实;扬六和之清训,学者知诠。窃寻流行,总有四本,据其理虽复同、会其文则有异,致使弘扬失于宗叙、修奉乖于行仪,亏鹿野之微言、紊龙城之要旨。故今详捡律本,参验戒心,依于正文录之如左,庶使顺菩提之沙业、成实相之嘉谋,作六趣之舟航、为三乘之轨躅者也。 四分比丘尼戒本 后秦三藏佛陀耶舍译 稽首礼诸佛,及法比丘僧, 今演毗尼法,令正法久住。 戒如海无涯,如宝求无厌, 欲护圣法财,众集听我说。 欲除八弃法,及灭僧残法, 障三十舍堕,众集听我说。 毗婆尸式弃,毗舍拘楼孙, 拘那含牟尼,迦叶释迦文, 诸世尊大德,为我说是事, 我今欲善说,诸贤咸共听。

譬如人毁足,不堪有所涉, 毁戒亦如是,不得生天人。 欲得生天上,若生人间者, 常当护戒足,勿令有毁损。 如御入险道,失辖折轴忧, 毁戒亦如是,死时怀恐惧。 如人自照镜,好丑生欣戚, 说戒亦如是,全毁生忧喜。 如两阵共战,勇怯有进退, 说戒亦如是,净秽生安畏。 世间王为最,众流海为最, 众星月为最,众圣佛为最, 一切众律中,戒经为上最, 如来立禁戒,半月半月说。 “僧集?”(答云:“僧集。”) “和合?”(答云:“和合。”) “未受大戒者出?”(有者,遣出。遣已,答言:“已出。”无者,答:“无。”)

“不来诸比丘尼,说欲及清净?”(有,依法说。无,答言:“无。”) “僧今和合何所作为?”(答言:“说戒羯磨。”) “大姊僧听!今十五日,众僧说戒。若僧时到,僧忍听,和合说戒。白如 是。”(“作白成不?”答云:“成。”) “诸大姊!我今欲说波罗提木叉戒。汝等谛听,善思念之。若自知有犯者,即应自忏悔;不犯者,默然。默然者,知诸大姊清净。若有他问者,亦如是答。如是比丘尼在众中,乃至三问,忆念有罪,不忏悔者,得故妄语罪。故妄语者,佛说障道法。若彼比丘尼,忆念有罪,欲求清净者,应忏悔。忏悔得安乐。诸大姊!我已说戒经序。 “今问诸大姊:是中清净不?(如是至三)。 “诸大姊!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诸大姊!是八波罗夷法,半月半月说,戒经中来。 “若比丘尼,作淫欲,犯不净行,乃至共畜生。是比丘尼波罗夷,不共住。 “若比丘尼,在聚落、若空闲处,不与,怀盗心取;随所盗物,若为王、若王大臣所捉,若缚、若杀、若驱出国:‘汝贼!汝痴!汝无所知。’若比丘尼作如是不与取,是比丘尼波罗夷,不共住。 “若比丘尼,故自手断人命,若持刀授与人,若叹死、誉死、劝死:‘咄!人用此恶活为?宁死不生。’作如是心念,无数方便,叹死、誉死、劝死。此比丘尼波罗夷,不共住。 “若比丘尼,实无所知,自叹誉言:‘我得过人法,入圣智胜法,我知是,我见是。’后于异时,若问、若不问,欲求清净故,作如是言:‘诸大姊!我实不知、不见,而言我知、我见,虚、诳、妄语。’除增上慢。是比丘尼波罗夷,不共住。

比丘戒的意思-比丘戒是什么意思

比丘戒的意思|比丘戒是什么意思 尼三十)、单堕(比丘九十,比丘尼一七八)、波罗提提舍尼(比丘四,比丘尼八)、众学(比丘一百,比丘尼一百)、灭诤(比丘七,比丘尼七)。其余十诵律、五分律、善见律毗婆沙、巴利戒本、西藏戒本等所传各异。受此戒时每有特别受戒之作法,例如具备三师七证、白四羯磨等条件。又由具足戒中抽取五戒、八戒等,相应于根机而令遵守之,并次第诱导,乃持具足戒之前方便,称具戒方便。受戒之资格则不得与十三难十遮互相抵触。 我国僧尼自隋唐以降,皆依四分律受戒;并特于受持具足戒外,加受四重四十八轻戒之菩萨戒。此外,欲受此等具足戒者,当得身体强健,诸根具足,无有聋盲等众患,身器清净,无有边罪、犯比丘尼、贼住等杂过,具出家之相,剃除须发,披着袈裟,已受沙弥(尼)戒,且年龄已满二十岁而未逾七十岁之间。盖具足戒亦仅标示主要之戒律,令持戒者由此而于一切境界中远离罪恶,趋于圆足,故谓具足戒。若就戒数而言,实系无量无边,须于一切境界中精勤修持,择善离恶。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比丘经典总有三藏。在家俗侣得闻二藏,谓论及经。毗奈耶教是出家轨式,俗不合闻。《戒本疏行踪记》(引十住毗婆沙论)云三藏为言,律藏胜故、蜜故、为佛独说,制必僧中,不许余众之所读诵;非所学故。《大智度论》毗尼中说白衣不得闻律,《分别功德论》:毗尼者禁律也,为二部僧,非沙弥清信士女所可闻见。杨仁山居士在《大藏辑要》序例中说小乘律,声闻调伏藏,非受具戒者,不宜检阅。释道安在《增一阿含经》序中说:此经往往有律语,有些在外国不许沙弥与在家人阅读。而今以后,幸共护之,使与律同,此乃兹邦之急者也。斯谆谆之悔,幸勿藐藐听也。戒律是如来秘宝,古来不轻以示人。小众不得听大众的说戒羯磨,所以古德多认为未受具足戒者,亦不得阅读大戒,否则便成贼住而障受大戒。即不得听,也不得读。《僧祗律》中规定,比丘若向未受具人说五篇七具之名,便犯越毗尼罪,这是比丘不应鼓励小众及俗人看律的有力根据。

道安之佛经翻译及翻译思想考述

佛教研究 道安之佛经翻译及翻译思想考述 俞森林 提 要:道安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佛教学者和僧团领袖。虽不通梵语,但他整理考校旧译佛经,主持并参与佛经翻译,对佛教中国化功不可没。他从亲身实践中总结出的五失本,三不易!等翻译思想也为后世佛经翻译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佛经翻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考察道安对佛经翻译事业的贡献及其翻译思想。 俞森林,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西南交通大学副教授。 主题词:道安 佛经翻译 翻译思想 道安(312-385),常山扶柳(今河北省冀县境)人,12岁出家,20岁受具足戒!,24岁师事佛图澄。他一生博览众经,注经作序,编撰经录,注释佛典,制定僧尼轨范,主持佛经翻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佛教学者和僧团领袖!?。正是在道安及其众多弟子的努力下,中国佛教逐渐扎根中国,并开始走向隋唐发展的高峰。本文拟考察道安对佛经翻译事业的贡献及其翻译思想。 一、整理、考校旧译佛经 大约公元335年,道安师事佛图澄,在禅修、戒律、毗昙、般若等佛学理论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佛图澄去世后,为避石氏内乱,道安在河北、山西一带山居,与竺法济、竺僧辅和竺道护等共同研究安世高翻译的#阴持入经?、#道地经?和#大十二门经?等禅学经典,并为之作注。公元364年以后南下襄阳,集中研习般若学。除每年讲两次#般若经?,并对#般若?#道行?#密迹?和#安般?等经作注之外,道安收集整理前朝旧译佛教经典,其#综理众经目录?便是在此期间产生的。 道安是中国佛教史上最早系统整理译经,编纂经录的佛教学者。佛教传入中国以来,许多印度、西域及汉族僧人把大量佛经译成汉文,社会上流传的各种手抄经本已经很多。有的佛经有多种不同译本(异经!),有的已不知译者(失译!)和译出年代,并且出现不少中国人编撰的伪托佛经。道安以前,虽有一些佛教学者编撰经录,对已有的佛典进行过整理,然诸录但列经名!,对品类时代盖阙而不纪,使得后人披览莫测根由!%,传经之人,名字弗记,后人追寻,莫测年代!。在此背景之下,道安着手撰写#经录?,以总集名目,表其时人,铨品新旧!&。 道安视外来译经为真经,中国人编撰者伪经!。他据此标准对当时已有佛经进行对照考证,编纂经录,其所著#综理众经目录?,或称#道安录?、#安录?,虽已佚失,但从梁僧祐的#出三藏记集?中可知其概貌。 #安录?包括古异经录(收录早期译出且已散失不全的佛典残篇92部92卷)、失译经录(收录译者姓名不详的佛典142部147卷)、凉土异经录(收录遗失译者姓名、流传于甘肃黄河以西地区的佛经59部79卷)、关中异经录(收录遗失译者姓名、流传于陕西关中地区的佛经24部24卷)、疑经录(收录道安鉴定为伪托的佛经26部30卷)等五部分,以译人年代为次,自后汉安世高至西晋末法立,共著录17家,343部、372卷。 #安录?开中国佛典目录学之先河,为后来长安译经作了很好的铺垫。僧祐评价#安录?云:爰自安公,始述名录,诠品译才,标列岁月,妙典可征,实赖伊人!,众经有据,实由其功。!?

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传授三坛大戒管理办法(2016修订)

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传授三坛大戒管理办法(2016修订) 【法规类别】宗教事务综合规定 【发布部门】中国佛教协会 【发布日期】2016.09.20 【实施日期】2016.09.20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行业规定 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传授三坛大戒管理办法 (2016年9月20日中国佛教协会第九届常务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修订) 第一条为了贯彻落实《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和《汉传佛教教职人员资格认定办法》中汉传佛教教职人员须圆具三坛大戒的规定,使传戒工作得以如法如律地进行,确保中国佛教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举办传戒法会,须经中国佛教协会统筹安排、审批。特殊情况下,须由中国佛教协会商得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同意。未获中国佛教协会正式批准,不得发布与传戒法会相关的公告。

第三条中国佛教协会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佛教协会为传戒法会的主办单位,寺院为传戒法会的承办单位。 第四条全国汉传佛教传授三坛大戒,每年掌握在十次左右。 第五条传授三坛大戒的新戒人数,每期规定在三百五十人以内(同期传授二部僧戒的两座寺院,每寺不超过三百五十人)。 第六条传授比丘尼戒一律实行二部僧授戒制度。 第七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佛教协会对符合条件并同意其受戒的人员,须同时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提交备案要求的相关材料。举办传戒法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佛教协会,应及时将外省受戒人员是否取得比丘、比丘尼资格的情况函告其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佛教协会。 第八条传戒寺院所需戒牒一律由中国佛教协会统一印制、编号、颁发。 第九条传戒期间,必须分别讲授戒本,组织新戒学习戒相律仪,不得举办与传戒法会无关的其他活动。戒期不得少于四周。传戒仪轨中烫香疤的习俗,应予废止。

佛法有五种缘起(五台山比丘果戒)

佛法有五种缘起(xxxx果戒) 师开示: 藕益大师重制毗尼的时候就说过,玄奘法师当年去印度求学的时候,就看到印度有大乘、声闻各种不同的寺庙,这和我们国家的禅宗、净土宗、律宗各种道场共同存在是一回事。像我们国家的律宗道场就是以学修声闻戒为根本,重在树僧相,为了自利,类似于印度的小乘道场。而菩萨戒是以利生为根本,禅宗就是以大乘菩萨戒为主,相当于印度的大乘道场,而净土宗还是摄在大乘里面。 所以,我们国家的三坛大戒重在利生,但是在利生之前你首先得自利,因此在受菩萨戒之前必须先受比丘戒,如果没有比丘戒,你连僧相都树立不起来,你连自利都拿不下来,你怎么能利益众生呢? 居士问: 有人说,过午吃饭是畜生的种性,这个对吗? 师答: 贪著物欲是饿鬼的种性,贪著情欲是畜牲的种性,求知而解惑是人道的种性,知见坚固、争强好胜是修罗的特点,清高傲慢不染俗流是天道的特征,噌恨炽盛、心狠手毒是地狱的种性。除此之外,佛法有五种缘起,分别是业感缘起,属于藏教;阿赖耶缘起,属于通教;真如缘起,属于别教;法界缘起,属于圆教。此外就是密宗的六大缘起。 佛在上午应供,畜生在下午应供,饿鬼在晚上应供,这是业感缘起。修什么因就感什么果,这对修行人们来说不能不谨慎,所以佛教的每个戒律都会感应相应的果报,三皈、五戒最为重要,受八关斋戒和菩萨戒的居士及所有的出家人等,对持午、不贪金钱等,所有的戒都如果能努力守护的话,果报岂在人天?当知如来制戒,不为增生,只为一切众生令得正觉菩提。 当然,通教对藏教而讲是了义的,所以我们就依通教,而不依藏教。如果把别教和通教放在一起,别教就是了义的,我们就依别教而不依通教。当别教和圆教放在一起,我们就依圆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