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缺铁性贫血吃什么补血快

缺铁性贫血吃什么补血快

缺铁性贫血吃什么补血快
缺铁性贫血吃什么补血快

缺铁性贫血吃什么补血快

铁、维生素A、碘缺乏是由单一微量营养素失衡所致的营养性疾病,是世界范围的影响健康的3个微量营养素缺乏。维生素A与碘缺乏可通过调整食物结构或强化食物预防。而发生铁缺乏的原因较多,食物、身体因素影响铁的生物活性和铁的吸收,铁的摄入量往往不能代表机体铁营养状况,并且铁摄入不足发展为缺铁性贫血仅需数周至数月。经调查在我国,患缺铁性贫血的人数量极大,并且妇女随着年纪的增长,缺铁性贫血的患病率明显增高。那么,缺铁性贫血吃什么补血快呢?

首先,大家想到的肯定是食补,这是一种健康又容易做到的方法。

常见的补血食品有黑豆、胡萝卜、面筋、菠菜、金针菜、龙眼肉等,补血饮食有炒猪肝、猪肝红枣羹、黑木耳红枣饮料等。金针菜铁质含量丰富,还有维生素A、B1、C和蛋白质、脂肪及秋水仙碱等营养素。咸萝卜干所含的维生素B极为丰富,铁质含量很高。黑豆又称乌豆,可以生血、乌发,产后也可用乌豆煮汤。发菜色黑,内含铁质,所以能补血,妇女产后也可用发菜煮汤做菜,作为补血之用。胡萝卜,含有维生素B、C,且含有一种特别的营养素胡萝卜素,对补血极有益,所以胡萝卜煮汤是很好的补血汤饮。菠菜含铁质、胡萝卜素极为丰富,所以菠菜可以算是补血蔬菜中的重要食物。

用补血剂进行缺铁性贫血的治疗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了。但一

般认为这一类性质不太稳定,容易引起变色和铁腥味,并且这类不容易被人体吸收,吸收率低,容易造成胃肠道反应。

在日常饮食时多吃一些含铁高的食物如瘦肉、猪肝等,并且结合中药一起调理改善更好。世纪本草阿胶地黄口服液采用传统的中药补血方法并且与现代的工艺相结合,浓缩天然营养,它可以微量补充铁与蛋白质营养,补铁补血提高血红蛋白数量和活性,改善血气,有效纠正贫血,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健康有效药物。

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教案

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 ②熟悉缺铁性贫血的定义、病因、治疗。 ③了解铁的代谢。 2.能力目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缺铁性贫血病人实施整体护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应具备的职业修养。 教学重点 缺铁性贫血病人的临床表现和护理措施。 教学难点 铁的代谢——铁的吸收利用。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问题引导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教学情境 二、旧知回顾,导入新课 1.贫血的概念 2.贫血的一般表现 三、新课讲解(问题引导法) (一)概述(问题引导法) 1.概念 缺铁性贫血:是体内贮存铁缺乏,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导致红细胞生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铁的代谢 (1)铁的来源 人体铁来源有两种:内源性铁来自红细胞破坏;外源性铁来自食物。 (2)铁的吸收 食物中三价铁在胃酸及还原酶作用下还原成二价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被吸收。肠黏膜吸收铁的量与体内贮存铁量保持动态平衡。

(3)铁的分布 正常成人体内含铁量男性50mg/kg,女性35mg/kg,其中65%的铁存在于血红蛋白中, 30%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的形式贮存于肝、脾、骨髓等器官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称为贮存铁,其余为组织铁。 铁的需要量增加而摄入相对不足 3.缺铁性贫血常见原因铁吸收不良 铁丢失过多 (二)护理评估(问题引导法) 1.健康史 询问病人有无慢性失血、慢性胃肠道疾病和胃肠手术病史;有无需铁增加而摄入不足的情况,幼儿及儿童病人有无偏食和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2.身体评估 (1)贫血共有表现 疲乏困倦、软弱无力,皮肤黏膜苍白,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活动后心悸、气短。 (2)特殊表现 皮肤干燥,毛发干枯,反甲;黏膜损害;消化道症状、神经精神系统异常;少数有异食癖。 (3)缺铁原发病表现 3.心理-社会状况 长期轻度贫血病人,因缺血缺氧引起的不适和活动无耐力病人自觉工作效率低,常有自卑感。一旦贫血加重,症状明显时,病人常有焦虑和烦躁。 4.辅助检查 (1)血象: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红蛋白减少较红细胞减少更为明显。 (2)铁代谢检查:血清铁、血清铁蛋白降低。血清铁蛋白是反映贮存铁的敏感指标,可用于早期诊断。 (3)骨髓象:细胞外铁消失细胞内铁减少,红细胞内含铁颗粒减少或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试题及答案

第五章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A1型题】 1.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常见于 A.巨幼细胞贫血 B.缺铁性贫血 C.溶血性贫血 D.失血性贫血 E.再生障碍性贫血 2.我国最常见的的贫血类型为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巨幼细胞性贫血 C.缺铁性贫血 D.恶性贫血 E.溶血性贫血 3.含铁量最少的食物是 A.蛋黄 B.牛奶 C.豆类 D.黑木耳 E.瘦肉 4.体内铁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A.胃 B.十二指肠及空肠上端 C.空肠下端 D.结肠 E.直肠 5.缺铁性贫血的主要病因是 A.慢性失血

B.铁的摄入不足 C.铁的吸收不良 D.铁的需要量增加 E.骨髓造血功能下降 6.导致女性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原因是 A.妊娠 B.胃大部分切除术后 C.育龄妇女 D.月经过多 E.缺乏维生素B12 7.最能反映贫血的实验室检查指标是 A.红细胞计数 B.红细胞沉降率 C.网织红细胞计数 D.血红蛋白定量 E.血清蛋白定量 8.可准确反映贫血患者体内贮存铁情况,能作为缺铁依据的指标是 A.血清铁蛋白 B.含铁血黄素 C.血清铁 D.总铁结合力 E.骨髓铁染色 9.彻底治疗缺铁性贫血的关键在于 A.给予含铁丰富食物 B.口服铁剂 C.注射铁剂 D.去除病因 E.应用应用糖皮质激素 10.补充铁剂治疗贫血最佳给药途径是

A.静脉注射 B.肌肉注射 C.皮下注射 D.皮内注射 E.口服 11.口服硫酸亚铁必有的不良反应是 A.黑便 B.便秘 C.腹泻 D.破坏牙釉 E.腹痛 12.贫血最突出的体征是 A.头晕 B.记忆力减退 C.皮肤黏膜苍白 D.心悸 E.耳鸣 13.贫血病人皮肤粘膜苍白最易观察的部位 A.面颊 B.口腔粘膜 C.前胸 D.睑结膜、口唇、甲床 E.手背 14.缺铁性贫血患者脑组织中铁依赖酶活性降低会出现 A.面色苍白 B.疲乏 C.头晕 D.耳鸣 E.异食癖

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

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 缺铁性贫血是体内贮存铁缺乏,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导致红细胞生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铁的代谢 人体铁来源有两种:内源性铁来自红细胞破坏;外源性铁来自食物,食物中三价铁在胃酸及还原酶作用下还原成二价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被吸收。肠黏膜吸收铁的量与体内贮存铁量保持动态平衡。正常成人体内含铁量男性50mg/kg,女性35mg/kg,其中65%存在于血红蛋白中, 30%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的形式贮存于肝、脾、骨髓等器官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称为贮存铁,其余为组织铁。 缺铁性贫血常见原因 铁吸收不良 铁的需要量增加而摄入相对不足 铁丢失过多 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 询问病人有无慢性失血病史、慢性胃肠道疾病和胃肠手术史;有无需铁增加而摄入不足的情况,儿童患者有无偏食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二、身体评估 1.一般表现 疲乏困倦、软弱无力,皮肤黏膜苍白,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活动后心悸、气短。2.特殊表现 皮肤干燥,毛发干枯,反甲;黏膜损害;消化道症状、神经精神系统异常;少数有异食癖。 三、心理-社会状况 因缺血缺氧引起的不适和活动无耐 力病人自觉工作能力下降而感到不安 易激动和烦躁。因宗教信仰而素食、饮食结构不合理、知识缺乏、生活异常贫困是其社会因素。 四、辅助检查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红蛋白减少较红细胞减少更为明显。 血清铁降低;血清总铁结合力增高;血清铁蛋白降低。细胞外铁消失细胞内铁减少,红细胞内含铁颗粒减少或消失。 五) 治疗要点 1.改变不合理的饮食结构与方式,预防性增加含铁丰富的食物或铁强化食物;积极治疗原发病。 2.口服铁剂:硫酸亚铁 注射铁剂:对口服铁剂后胃肠反应严重而无法耐受、消化道疾病导致铁吸收障碍及病情要求迅速纠正贫血的病人可注射铁剂。常用科莫菲和右旋糖酐铁。 护理诊断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体内铁不足有关 活动无耐力与贫血致组织缺氧有关

缺铁性贫血患者的护理措施

缺铁性贫血患者的护理措施 发表时间:2011-05-31T17:50:08.06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8期作者:于守艳[导读]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是由于体内贮存铁缺乏,血红蛋白合成不足。于守艳 (黑龙江省林口县人民医院 157600)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8-0267-01 【摘要】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是由于体内贮存铁缺乏,血红蛋白合成不足,红细胞生成受到障碍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体内贮存铁主要存在于骨髓、肝、脾、肠粘膜等组织中。本病是我国最常见的一种贫血,各年龄组均可发生,以婴幼儿、妇女更多见。 【关键词】缺铁性贫血护理 一、临床资料 缺铁性贫血患者68例,男25例,女43例。年龄8~44岁。头晕乏力42例,胸闷、心悸气促14例,上腹不适呕吐、腹泻4例,黑便1例,无自觉症状7例。 二、临床表现 本病发病多缓慢,常有原发病的表现,如溃疡病、痔疮导致黑便、血便,妇女月经量过多等。缺铁加重才出现贫血及含铁酶活性降低的表现。缺铁性贫血早期多无症状,贫血明显时可具有一般贫血的症状体征,如面色苍白、疲乏无力、头晕、耳鸣、心悸气短、严重可发生贫血性心脏病。部分患者可伴组织缺铁表现: (一)舌炎、口角炎表现为舌乳头萎缩、舌痛、舌质淡而光滑,口角皲裂等。由于咽部、食管粘膜萎缩、变性可引起吞咽困难(plummer-vinson综合征),表现为吞咽时感觉有食物粘附在咽部,此表现在我国患者中少见。 (二)缺铁所致外胚叶营养障碍常表现为皮肤干燥、皱缩、毛发干枯、易脱落,指(趾)甲变平,指甲条纹隆起,严重呈“反甲”、薄脆易裂。 (三)神经、精神系统易激动、烦躁、兴奋、头痛,多见于儿童。此外,儿童可有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少数病人有异食癖。喜吃泥土、生米、冰块、石子等。以上表现与脑组织中铁依赖酶活性降低有关。 三、护理措施 (1)饮食护理:让病人了解铁缺乏是引起贫血的原因,饮食可补充部分铁元素.故应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铁质食品。含铁多的食物如肝、瘦肉、豆类、紫菜、木耳、海带等,动物食品含的铁更易被吸收。长期不吃肉食的习惯,可引起缺铁致贫血,指导病人应保持均衡饮食,不挑食是重要的;食用鱼、肉类及富含维生素C食品,有利于铁的吸收。注意餐后即刻饮浓茶会影响铁的吸收,由于茶叶中含鞣酸与铁结合形成不易吸收的物质,饮茶在餐后2小时较合适。此外,补充铁剂的同时需要给予蛋白质,若蛋白质缺乏,也会影响血红蛋白合成。 (2)药物护理:①让病人了解口服铁剂易引起胃肠道反应,故应饭后服用,从小剂量开始,若仍有不适可及时告诉医护人员,以便调整药量或更换制剂;②口服液体铁剂时,病人要使用吸管,避免染黑牙齿;③服铁剂同时忌饮浓茶及牛奶;④服铁剂期间大便会变成黑色,这是由于铁剂在肠道细菌作用下变成硫化铁所致,应向病人说明以消除顾虑;⑤注射铁剂时,首次给药须用0.5ml作为试验剂量,1小时后无过敏反应可给足量治疗。抽取药液后更换针头,采取“Z”型注射法以免药液溢出。需要深层肌肉注射,以促进吸收减轻疼痛。副作用:极少数病人可有注射局部疼痛、淋巴结肿痛。全身反应轻者面红、头昏、荨麻疹。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注射后10分钟至6小时之内要观察副作用,最好备有肾上腺素1支;⑥铁剂治疗时间:直至血红蛋白正常后,病人仍需继续服用铁剂4~6个月,目的均是补足体内贮存铁。 (3)病情观察:有无头晕、头痛、纳差,听心率,测呼吸频率,观察皮肤、粘膜及活动耐力变化。了解血红蛋白、血清铁及铁蛋白水平。 (4)适宜活动量:本病病程较长,患者对日常活动均可耐受。但剧烈运动时较同龄正常人易感疲乏,甚至头昏目眩。因此,应让患者生活有规律,做适合个体的运动。勿需卧床。对严重贫血者,应根据其活动耐力下降程度制定休息方式、活动强度及每次活动持续时间。贫血严重或贫血发生速度快者,应卧床休息为主,轻中度贫血或贫血发生速度缓慢者,可活动与休息交替,根据病人体力帮助制定每日活动计划,让病人参与制定,贫血改善后,应逐渐增加活动量。 (5)出院指导:本病病因明确者要求病人认真彻底治疗,否则以后可再发。出院后坚持上述饮食,遵医嘱继续服铁剂,定期门诊复查。 四、健康教育 1.预防措施在易患人群中开展预防缺铁性贫血的卫生教育,对婴幼儿强调改进喂养方法,应及时增加辅食,如蛋黄、青菜、瘦肉和肝等含铁丰富食品。妊娠期、哺乳期妇女除食用含铁多的食物外,还可每日服少量硫酸亚铁0.2g。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在孕妇和婴幼儿食品中加入少量铁剂,在瑞典首先实行,效果极佳,目前认为可以推广应用。对青少年应纠正偏食、定期检查,治疗寄生虫感染等。 2.疾病知识的指导向本病患者说明贫血的病因及积极根治病因的重要意义,以提高对疾病的认识,便于主动配合治疗。本病预后取决于原发病根治情况,若能根治,则贫血可彻底治愈。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叶任高.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3田玉琴.杨存珍.贺金文妊娠期常规补铁的研究进展 1999(01

第二节贫血病人的护理

第二节贫血病人的护理 一、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存在于骨髓、肝、脾等组织中的贮存铁缺乏,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红细胞生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本病是我国最常见的一种贫血,以婴幼儿和育龄妇女发病率较高。 人体铁有2种来源:外源性铁主要来自食物,内源性铁主要来自衰老和破坏的红细胞。食物中铁必须在胃的酸性环境中,或在有还原剂如维生素C存在下才能稳定在溶解状态而便于吸收。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的肠粘膜是吸收铁的主要部位。铁的吸收量由体内贮存铁量来调节,当体内铁贮存量不足时,铁的吸收就增多,反之则减少,以保证体内铁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普通饮食每日含铁量约10~15mg,其中约10%被吸收(动物铁较易吸收)。被吸收的铁与血浆转铁蛋白相结合,形成转运铁蛋白复合体,将铁转运到全身组织中。正常人每日排铁量甚微,主要通过胆汁、粪便排泄;育龄妇女主要因月经、妊娠、哺乳而使铁的丢失增多。 临床表现包括贫血的一般表现,缺铁所致的营养障碍而出现的特异性表现,以及缺铁性贫血原发病的表现。治疗原则是去除病因和补充铁剂。病因治疗是治愈本病的关键,积极预防缺铁的有关病因可以预防本病的发生。补充铁剂包括食物和药物,口服铁剂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常用琥珀酸亚铁及富马酸亚铁等,每日服元素铁150~200mg。特殊情况下可使用注射铁剂。常用右旋糖酐铁或山梨醇铁肌内注射,在严格计算总量后,成人首量50mg,如无不良反应,第2次可增加到100mg,之后每周2~3次,直至完成总的注射剂量。 [护理评估] (一)致病因素 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原因是慢性失血,如消化性溃疡出血、月经量过多、钩虫病、痔出血等;其次是铁吸收不良,如胃肠手术、萎缩性胃炎、慢性胃肠炎等;也见于需铁量增加者如婴幼儿、孕妇和哺乳期的妇女。此外,铁补充不足如偏食、挑食等也可引起缺铁性贫血。因此应询问病人的既往健康状况、饮食习惯、进食情况等,婴幼儿要了解喂养情况。 (二)身心状况 缺铁性贫血起病缓慢,早期无症状,缺铁加重时才出现贫血表现。①贫血的一般表现如面色苍白、疲乏无力、心悸、气短、头晕、耳鸣、记忆力下降等,重度者可形成贫血性心脏病;②严重缺铁而出现的特殊表现如皮肤干燥、皱缩,毛发干枯、易脱落,指(趾)甲变平或反甲、薄脆易裂;口腔炎,舌炎,甚至吞咽困难或咽下时有梗阻感;易怒、兴奋、烦躁、头痛、多动等;少数病人有嗜异食癖,喜食泥土、石子、煤炭、生米、冰块等。 长期轻度贫血病人大多对疾病未给予足够重视,部分病人可因记忆力差、工作效率低而有自卑感。一旦贫血加重,症状明显时,又常引起病人焦虑不安、容易激动。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象典型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红蛋白比红细胞减少更明显。血片中可见成熟红细胞体积较正常为小,形态大小不一、中心淡染区扩大。白细胞、血小板多无改变。 2.骨髓象增生活跃或明显增生,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骨髓铁染色检查示体内贮存铁减少,可见细胞外含铁血黄素消失,红细胞内含铁颗粒减少或消失。 3.其他血清铁降低(血清铁即血浆转铁蛋白复合体);血清总铁结合力增高(总铁结合力即为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试题及答案(三)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试题及答案 第一节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A1型题】 1.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常见于 A.巨幼细胞贫血 B.缺铁性贫血 C.溶血性贫血 D.失血性贫血 E.再生障碍性贫血 2.我国最常见的的贫血类型为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巨幼细胞性贫血 C.缺铁性贫血 D.恶性贫血 E.溶血性贫血 3.含铁量最少的食物是 A.蛋黄 B.牛奶 C.豆类 D.黑木耳 E.瘦肉 4.体内铁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A.胃 B.十二指肠及空肠上端 C.空肠下端 D.结肠

E.直肠 5.缺铁性贫血的主要病因是 A.慢性失血 B.铁的摄入不足 C.铁的吸收不良 D.铁的需要量增加 E.骨髓造血功能下降 6.导致女性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原因是 A.妊娠 B.胃大部分切除术后 C.育龄妇女 D.月经过多 E.缺乏维生素B12 7.最能反映贫血的实验室检查指标是 A.红细胞计数 B.红细胞沉降率 C.网织红细胞计数 D.血红蛋白定量 E.血清蛋白定量 8.可准确反映贫血患者体内贮存铁情况,能作为缺铁依据的指标是 A.血清铁蛋白 B.含铁血黄素 C.血清铁 D.总铁结合力 E.骨髓铁染色 9.彻底治疗缺铁性贫血的关键在于 A.给予含铁丰富食物

B.口服铁剂 C.注射铁剂 D.去除病因 E.应用应用糖皮质激素 10.补充铁剂治疗贫血最佳给药途径是 A.静脉注射 B.肌肉注射 C.皮下注射 D.皮内注射 E.口服 11.口服硫酸亚铁必有的不良反应是 A.黑便 B.便秘 C.腹泻 D.破坏牙釉 E.腹痛 12.贫血最突出的体征是 A.头晕 B.记忆力减退 C.皮肤黏膜苍白 D.心悸 E.耳鸣 13.贫血病人皮肤粘膜苍白最易观察的部位 A.面颊 B.口腔粘膜 C.前胸 D.睑结膜、口唇、甲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