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康复科-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康复科-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康复科-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康复科-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肩手综合征(卒中后)的住院患者。

一、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1.中医诊断:同时符合第一诊断为中风(TCD:BNG080)及第二诊断为中风后肩痛,且本次住院主要表现为肩痛。

2.西医诊断:同时符合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I63)或脑出血(ICD-10:I61),及第二诊断为肩-手综合征,且本次住院主要表现为肩-手综合征症状。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风病的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2)中风病(急性脑血管病)的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写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7年)标准,符合急性脑梗死或脑出血的诊断标准。

(3)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参考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的诊断要点。

①单侧肩手痛,皮肤潮红,皮温上升;

②手指屈曲受限;

③局部无外伤、感染的证据,无周围血管病的证据;

④多发生在脑血管病1~3月内。

2.疾病分期

(1)Ⅰ期:急性期

(2)Ⅱ期:营养障碍期

(3)Ⅲ期:萎缩期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协作组制定的“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临床常见证候:

气虚不运,血瘀水停证

痰湿阻络,血瘀水停证

阳虚寒凝,血瘀水停证

阴虚热灼,血瘀水停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协作组制定的“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中医内科常见病临床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及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写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7年)标准。

1.诊断明确,同时符合第一诊断为中风及第二诊断为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本次住院主要表现为肩-手综合征症状。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康复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3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同时符合第二诊断为肩-手综合征的患者,本次住院主要表现为肩-手综合征症状。

2.昏迷、合并心肌梗塞、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重症感染、控制不良的糖尿病等,不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尿常规;

(3)大便常规+潜血;

(4)肝功能、肾功能、血脂四项、电解质、血糖;

(5)心电图;

(6)凝血功能;

(7)影像学检查:肩关节正侧位、胸部正侧位片、头颅CT或MRI;

(8)康复评定项目。

2.可选择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上肢静脉彩超、头颅MRA或CTA、C反应蛋白、TCD、心脏彩超、全身骨密度测定等。

(八)治疗方法

1.预防

2.康复治疗

(1)Ⅰ期的康复治疗

①良肢位摆放

②减轻水肿

③针灸治疗

④新肩三针穴位注射疗法

⑤中药外敷及熏洗疗法

⑥耳穴压豆

⑦通络止痛推拿治疗

⑧物理因子治疗

⑨运动和作业疗法

⑩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合并肩关节半脱位的辅助治疗(2)Ⅱ期的康复治疗

①温针治疗

②运动灸

③巨刺疗法

④中药薰药治疗

⑤穴位埋线

⑥推拿治疗

⑦物理因子治疗

⑧运动和作业疗法

(3)Ⅲ期的康复治疗

①推拿手法

②灸法

③小针刀治疗

④功能训练

⑤辅助用具配置和使用练习

⑥神经阻滞治疗

⑦物理因子治疗

3.辨证使用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气虚不运,血瘀水停证:补气化瘀,行气利水。

(2)痰湿阻络,血瘀水停证:健脾化痰,行气利水。

(3)阳虚寒凝,血瘀水停证:温阳散寒,化瘀利水。

(4)阴虚热灼,血瘀水停证:滋阴清热,活血利水。

4.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5.内科基础治疗

6.护理调摄

(九)出院标准

1.肩痛减轻、手及上肢肿胀好转、关节活动度改善、皮温恢复正常等主要症状改善。

2.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改善。

3.没有需要进一步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康复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或出现严重并发症,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2.合并有较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及其他系统疾病,导致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

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同时符合第一诊断为中风(TCD:BNG080)及第二诊断为中风后肩痛,且本次住院主要表现为肩痛。西医诊断:同时符合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163)或脑出血(ICD-10:I61),及第二诊断为肩-手综合征,且本次住院主要表现为肩-手综合征症状。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岁住院号:

发病时间:年月日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中风病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急性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编码:。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2.疾病分期 (l)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3.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临床常见证候: (1)痰蒙清窍证:素体阳虚,突发神昏,半身不遂,肢体松懈,瘫软不温,甚则四肢逆冷,面白唇暗,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2)痰热内闭证:起病骤急,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鼻鼾痰鸣,肢体强痉拘急,项背身热,躁扰不宁,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突然神昏或昏愦,肢体瘫软,肢冷汗多,二便失禁,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缓,沉微。 (4)风火上扰证: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舌强语塞,甚则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 (5)风痰阻络证: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蹇,甚则半身不遂,舌苔白腻,脉浮数。 (6)痰热腑实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不语,腹胀便干便秘,舌质暗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 (7)阴虚风动证:平素头晕耳鸣,腰酸,额红,潮热,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甚或半身不遂,舌质红,脉弦细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中医治疗方案: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西医治疗方案: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编码:BNG080)和脑梗死(ICD-10编码:I63)的患者。 2.病期属于急性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

肩手综合征的早期康复体会

肩手综合征的早期康复体会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是中风后的一种并发症,常伴有肩手疼痛、肿胀以及运动障碍。一般发生在中风后1~3个月,主要的临床表现是:患侧肘、肩、手指疼痛,手指僵硬、多汗、皮肤颜色以及温度受到影响而改变,患者的关节活动也受到阻碍。一般分为III期。I期的肩手综合征的患者会持续大概3~6个月,此时,如果没有及时的发现并且采取有效地治疗,会很快的转入到II期以及III期,一旦进入到III期,根本无法控制其病情,手可能会完全废掉,落下终身残疾。本科对I期的患者进行了早期的康复训练,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现将具体的做法介绍如下。 标签:肩手综合征;早期康复训练;体会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是由Keen和Morehead在1864年首先报告出来的,它的发病通常与上肢创伤有关[1]。但是也有患者上肢并没有创伤史,这类患者通常伴有心脏病、脑损伤或者类风湿性关节炎、精神性疾患等。它是中风后的一种并发症,常伴有肩手疼痛、肿胀以及运动障碍。一般发生在中风后1~3个月,主要的临床表现是:患侧肘、肩、手指疼痛,手指僵硬、多汗、皮肤颜色以及温度受到影响而改变,患者的关节活动也受到阻碍。一般分为III 期[2]。I期的肩手综合征的患者会持续大概3~6个月,此时,如果没有及时的发现并且采取有效地治疗,会很快的转到II期以及III期,一旦进入到III期,根本无法控制其病情,手可能会完全废掉,落下终身残疾。本科对I期的患者进行了早期的康复训练,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现将具体的做法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2012年来我院就诊的60例(男35例,女25例)肩手综合征的患者,年龄51~86岁,平均(63.4± 2.35)岁;其中脑出血34例,脑梗死26例;病程15~50d;所有的60例患者均符合肩手综合征I期的评定标准[3]。 1.2方法 1.2.1正确摆放良肢位正确摆放良肢位,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腕部屈曲,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以及消除患者手部的肿胀。及时指导患者正确的坐位方式,让患者24h保持腕关节背屈;仰卧位时,患者患侧肩胛骨下方要垫上枕头,患侧的下肢也要垫上枕头,掌心向上,呈伸展状;患者的患侧上肢也要伸直有支撑,保持掌心向前伸位;患侧卧位时,患者的患侧上肢要伸直、掌心向健侧、肩胛骨要前伸。 1.2.2提高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认知意识通过各种途径以及方式让患者以及患者家属正确认识了解进行早期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如个别指导、讨论、讲解、提问等。在护理的过程中,要时刻帮助患者有意识的提高康复水平,让患者不要因为疼痛而拒绝锻炼,鼓励他们能够持之以恒的锻炼下去。

(推荐)中风病(脑梗死)临床路径

一、中风病(急性脑梗死)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急性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I63.9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国中医药管理局印发。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中华医学会脑血管学分会。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3.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4. 证候诊断:参照诊疗方案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诊疗方案。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和脑梗死(ICD-10 编码:I63.902)的患者。 2.病期属于急性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 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 (六)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3)凝血功能检查。 (4)心电图。 (5)胸部DR片、腹部B超。 (6)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7)血管功能评价(颈动脉B超)。 。 (8)头颅影像学检查(CT)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头颅MRI、心脏彩超检查、双下肢血管B超、血粘度检测、肿瘤三项检测等。 (七)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中脏腑:醒神开窍为主,按照阳闭、阴闭分证论治,及时扶正固脱。 (2)中经络:以活血通络为主,辨证予以平肝、清热、化痰、通腑、益气、养阴等法。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中医特色治疗:根据病情需要选择。 (1)针灸治疗--石氏醒脑开窍针刺法,(2)中医推拿治疗,(3)中药熏洗疗法,(4)穴位注射治疗,(5)穴位贴敷治疗,(6)中药盐包外敷治疗,(7)耳穴压豆。 4.西医基础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抗凝、血压血糖的调控、颅内高压和脑水肿的预防和治疗,及合并感染、发热的处理原则与方法等。 5.护理:辨证施护。 (八)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主要症状有所改善。 2.病程进入恢复期。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九)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4. 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最新中风病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急性期患者。一、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编码:BNGO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I63 )。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 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 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 周至6 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 个月以上。 3.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临床常见证候: 痰蒙清窍证 痰热内闭证 元气败脱证 风火上扰证 风痰阻络证 痰热腑实证 阴虚风动证 气虚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W 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编码:BNG080和脑梗死(ICD-10编码:163 )的患者。 2. 病期属于急性期。 3. 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护理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护理 发表时间:2012-03-23T14:55:08.18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期供稿作者:隋爽程广红[导读]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如果诊治不及时,将会造成很高的残疾率,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存质量。 隋爽程广红(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36)【中图分类号】R47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0285-02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是指在中风急性期或恢复期,病侧上肢出现浮肿、疼痛及肩部疼痛,使肩手的运动功能受限及血管运动性改变的疾病。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属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的范畴。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脑血管病及其所并发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升高。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如果诊治不及时,将会造成很高的残疾率,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健康 和生存质量。笔者所在科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给以康复护理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0年5月我院收治的中风恢复期患者60例,均经CT或MRI确诊为脑出血或脑梗死,均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1]及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1],排除心肌梗死或脑脊髓外伤所引起的肩-手综合征及卒中前明显疾病所致疼痛或运动障碍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康复护理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65.1岁;对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63.2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及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等,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两组患者根据不同病情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康复护理组入院后即给予康复护理,包括心理护理、正确的体位摆放和康复治疗方法。 心理治疗与护理是中风单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风患者出现愠怒心理及过度期望等一些心理改变,还可发生抑郁、焦虑等情感方面的问题。通过观察和沟通,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多鼓励、多安慰,使患者对康复有信心;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消除恐惧心理,配合康复活动;安排适当的娱乐,使其分散对疾病的注意力,培养积极乐观态度。 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的肢位摆放,为防止肢体挛缩,要及早做与挛缩相反方向的动作,以充分牵伸肌肉,肌腱和关节周围的软组织。正确的肢位摆放:(1)仰卧位时患侧上肢适当外展、外旋,适当抬高,避免上肢受压,肩下垫软枕,避免肩后缩。(2)患侧卧位时患侧上肢前伸,掌心向上。(3)健侧卧位时胸前放软枕,患肢在上面。(4)坐位时防止患侧手下垂,注意托手,保持患肢的舒适位,腕关节轻度背伸,防止腕关节掌屈。 改善患肢静脉回流,手部做向心性按摩。肿胀的患手用细线做向心性缠绕,缠绕的顺序为大拇指、其他逐个手指、手掌、手背、腕关节,并教会患者及家属。也可采用冰疗法:将患者手浸泡于冰与水之比为2:1的冰水中。时间以患者耐受程度为准,难以耐受者可改为温水-冷水交替浸泡法,冷-热-冷20分钟左右。 被动活动患侧上肢被动活动可防治肩痛,维持各个关节的活动度,活动时操作者应动作轻柔,以不产生疼痛为宜。主动运动法鼓励患者做患手主动运动,也可用健手协助患手及患侧上肢活动。患者仰卧上举患侧上肢,刺激伸肘肌活动,肌肉的收缩可产生肌泵效应,促进静脉回流。在有疼痛和水肿时不宜进行肘伸展位负重练习。 2 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30例,显效17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7%;对照组30例,30例,显效4例,有效15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63.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 5)。 3 讨论 关于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至今尚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方法。合理的治疗应该基于对疾病病因的彻底的认识,然而当前肩-手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了。虽然当前的一些治疗方法仍然存在争议,但有一个共识就是早期治疗。Chu Ds[3]指出:如果肩-手综合征出现后没有及时的治疗和特殊的护理,将导致严重的肢体功能的障碍。对于脑血管疾病患者,早期诊断和全面的护理对于成功的治疗和预防严重的肩、手关节挛缩是非常重要的。只要一出现手部水肿、疼痛和运动受限时,就立即予以治疗,效果最佳。即使在数月之后,若仍有上述表现,治疗仍然有效。一旦发生实变,手的大小、颜色已恢复正常,将很难改变手的挛缩。肩手综合征由于长时间的腕关节强制性掌屈;腕关节过度伸展,可产生炎症样的浮肿及疼痛。这些并发症不仅对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带来不良影响,而且给患者造成痛苦,影响其康复积极性,因此,应给予足够重视,早期预防,进行有效的预防,尽早实施康复训练,不但可以控制或阻止病程进展,防止手部出现不可逆转的功能障碍,而且对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特殊的意义。参考文献 [1]黄运训,梁绣龄.临床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59-261. [2]缪鸿石,朱镛连主编.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M].第一版,北京:华厦出版社,1999.236. [3] Chu Ds,Petrillo C,Davis SW,Eichberg R. Shoulder-hand syndrome:importance of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J].J Am Geriatr Soc, 1981,29 (2):58-60.

-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治疗

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治疗 肩手综合征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是脑血管病偏瘫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常于脑血管意外发病后1-3个月内发生。患者主要表现为肩关节及手部肿痛、活动受限或伴有皮色改变。一般分为III期,I期肩手综合征患者持续约3-6个月,此时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治疗,会很快转入II期、III期,一旦进入III期,将无法控制病情,可能落下终身残疾。 临床表现 肩手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患者患侧肘、肩、手指疼痛,手指僵硬、多汗、皮肤颜色以及温度受到影响而改变,患者的关节活动也受到阻碍。 I期:急性期,肩部疼痛、活动受限,常伴指、腕关节的疼痛;手指大多保持轻度屈曲位,且屈曲的可动范围受限;手部肿胀、皮肤潮红、皮肤温度增高等血管运动性改变;腕关节活动尤其是屈曲时疼痛加重;X线片多可见肩手部骨骼局灶性脱钙。 II期:营养障碍期,肩手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症状持续或减轻,手及上肢皮肤菲薄、皮肤温度降低;手部小肌肉明显萎缩,手掌筋膜肥厚。 III期:肩手部疼痛减轻或消失,手部血管运动性改变消失,而肌肉萎缩明显,形成挛缩畸形;X线片可见患肢广泛骨质疏松。但不典型的形式也可只表现为其中的某一期或受累的肢体远端或近端的某一部分。 只要一出现水肿、疼痛、运动受限,应立即给与治疗。一旦发生实变,将很难改变手的挛缩。因此,肩手综合征早期诊断和康复治疗是卒中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关键。 诊断 (1)肩部静止或活动时出现疼痛; (2)手和腕部水肿; (3)手部血管舒缩功能改变; (4)腕、掌指关节、指间关节触痛。 上述肩和手的症状全部出现为临床确定的肩手综合征,若仅有手部症状而肩部不受累或仅出现手部肿胀伴掌指关节和/或腕部触痛为临床可能的肩手综合征。 康复治疗 加强对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治疗和护理,促进患者上肢功能、手功能、手指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康复至关重要。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

————————————————————————————————作者:————————————————————————————————日期: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恢复期的住院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4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 2、证候诊断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 痰瘀阻络证 痰热腑实证 阴虚风动证 气虚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脑梗死)的患者。 2、病期属于恢复期。 3、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血型、肝肾功能、血脂血糖、凝血功能检查、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试验、电解质、传染性疾病筛查、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心电图、胸部X线片、颈动静脉彩超、头颅CT或MRI。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头颅影像学检查(MRA、DSA 或CTA等)、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超声心动、双下肢血管彩超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痰瘀阻络证:化痰通络 (2)、痰热腑实证:化痰通腑 (3)、阴虚风动证:滋阴熄风 (4)、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其它中医特色治疗 (1)、针刺治疗 (2)、推拿治疗 (3)、熏洗疗法 (4)、诊疗设备 4、饮食疗法 5、康复训练 6、西药治疗 7、护理调摄要点 (九)、出院标准 1、病情好转,主要症状有所改善。 2、无需继续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3、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个体化的二级预防方案。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或出现严重并发症如上消化道出血等,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严重者可退出本路径。 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及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治疗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治疗 【摘要】我国每年新发中风患者200万人,每年直接医疗支出超过97亿元人民币。因中风死亡人数已超过全国总死亡人数的20℅,其中2∕3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和劳动能力的丧失,需要长期护理,无法重返社会。这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也给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中风后患者存有各种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情感障碍等。其中肩手综合征较为常见,发病率为12.5%-70%,仅有1/5的病人能够完全恢复的病人能够完全恢复以前的正常活动功能。有研究表明,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不仅疼痛、肿胀,关节活动受限给患者带来疼痛,而且还影响上肢功能,手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本论文通过阐述中西医的各种康复手段,对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做一个综述。主要有其发病机制,如何对其功能评定和治疗。其中治疗包括中医针灸、推拿以及西医的物理治疗法和作业治疗法。 【关键词】中风肩手综合征康复治疗 一、理论链接 (一)现代医学的认识 肩手综合征是偏瘫后突然出现的手肿胀疼痛的继发性并发症。根据Davis 等的统计,其发生率约占偏瘫患者的12.5℅,常在中风后1-3个月内发生,而由Braus报告的发生率甚至高达27℅。严重的疼痛将影响患者进行全面康复,如果不予以治疗,将导致永久性手及手指的畸形,影响手的功能,甚至有更严重的后果,其发生,不但严重阻碍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也是其残存的功能再次丧

失。[1] 1、分期标准 Ⅰ期(早期),肩部疼痛、活动受限,同侧手腕、手指肿胀,出现发红、皮温上升等血管运动性改变,手指多呈伸直位,屈曲时受限,被动屈曲时引起疼痛。Ⅱ期(后期),肩手的自发痛和手的肿胀消失,皮肤萎缩,手的小肌肉萎缩日趋明显。手指活动范围日益受限;Ⅲ期(末期或后遗症期)疼痛肿胀完全消失,手的皮肤和肌肉明显萎缩,手指完全挛缩,畸形僵硬。[2] 2、诊断标准 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的标准:瘫手部疼痛、皮肤潮热、发凉、发紫,伴肩、肘、腕关节活动受限,掌指关节局部无外伤、感染等;X线及其它相关检查排除肩周炎、关节肌肉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及肩关节活动受限等疾病。 3、病因病机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西医的发病机制尚未明了,目前一般认为:脑血管病急性发作影响血管运动中枢,可直接引起患肢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及血管的痉挛性反应,产生局部组织营养障碍,出现肩胛周围和手腕部水肿、疼痛;而疼痛刺激又进一步经末梢感觉神经传至脊髓,引起脊髓中间神经元的异常兴奋,造成血管运动性异常的一种恶性循环的病变,其诱因为:(1)患肢长时间处于非良肢位;(2)过度掌屈位;(3)患肢未进行被动或主动运动;(4)患肢输液时渗漏至血管周围组织诱发水肿;(5)手的过度牵拉或意外损伤诱发水肿疼痛。[3] (二)中医学的认识

88 康复科 中风后运动性失语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

中风后运动性失语临床路径 (2017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住院患者。 一、中风后运动性失语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后运动性失语。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编码为:I63)或脑出血(ICD-10编码为:I6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2014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2.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风后运动性失语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风痰瘀阻证 气虚血瘀证 肝肾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风后运动性失语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后运动性失语。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且伴有运动性失语的住院患者。 2.由脑肿瘤、脑外伤等非脑卒中疾病引起的运动性失语患者不进入本路径。有昏迷、脑疝、并发心肌梗塞、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重症感染、严重认知功

能障碍等情况者不能进入临床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言语功能评定(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头颅CT或MRI、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电解质、血糖、心电图、心脏彩超、凝血功能等。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12水平、叶酸水平、甲状腺功能、胸部正侧位片、TCD、颈动脉和双下肢血管彩超、头颅MRA、DSA或CTA、动态心电图、脑电图、事件相关电位(P300)、功能核磁共振(fMRI)、全腹B超等。 (八)治疗方法 1.康复治疗方法 (1)针刺治疗 体针 头针 舌针 (2)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穴位注射 推拿疗法 (3)运动康复 (4)物理因子疗法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风痰瘀阻证:搜风化痰,化瘀通络。 (2)气虚血瘀证: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3)肝肾亏虚证:滋养肝肾。 3.护理调摄要点 (九)出院标准 1.语言听理解、口语表达功能有所改善。 2.日常交流能力改善。

1、中风病(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脑出血的住院患者。 一、中风病(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出血。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4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 2、证候诊断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风病(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痰热内闭证 元气败脱证 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 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 阴虚风动证 气虚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风病(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出血)。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脑出血)的患者。 2、适合内科保守治疗,无手术指征者,即壳核出血≤30ml,丘脑出血≤15ml,小脑出血≤10ml或直径≤3cm,无合并重症全脑室出血(脑室铸形)。 3、继发于脑梗死的出血,颅内-颅外血管交通性动静脉畸形、肿瘤性出血,血液病、淀粉样脑血管病、感染性动脉炎、动脉炎引起大动脉炎、药物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引起的脑出血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

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头颅CT、血常规+血型、尿常规、粪便常规及潜血试验、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凝血功能、D-二聚体、C反应蛋白、传染性疾病筛查、高同型半胱氨酸、心电图、心电监测、颈动静脉彩超、胸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眼底检查、头颅MRA、DSA或CTA、腹部彩超,超声心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心理测评及智能测评、双下肢血管彩超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痰热内闭证: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2)、元气败脱证:益气回阳,扶正固脱。 (3)、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平肝潜阳,熄风清热。 (4)、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清热化痰,熄风通腑。 (5)、气虚血瘀证:补益元气,活血通络。 (6)、阴虚风动证:滋养肝肾,潜阳熄风。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其它中医特色治疗 (1)、针灸治疗 (2)、推拿治疗 (3)、中药熏洗 (4)、设备治疗 4、西药治疗 5、康复训练 6、护理调摄要点 (九)、出院标准 1、病情平稳,主要症状如神昏、肢体无力、肢体麻木、口角歪斜、言语不利等有所改善。 2、影像学提示脑水肿完全控制,或脑血肿绝大部分吸收。 3、无需继续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 (2015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脑出血的住院患者。 一、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 161.902 )。 (二)诊断依据 1 ?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饶明俐主编,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2 ?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3. 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出血性中风(脑出血)协作组制定的“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临床常见证候: 痰热内闭证 元气败脱证 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 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 气虚血瘀证 阴虚风动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出血性中风(脑出血)协作组制定的“出血性中风(脑 出血)中医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临床诊疗指南》 卑微如蝼蚁、坚强似大象

(ZYYXH/T121-2008)。 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出血性中风(脑出血)。 2.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w 1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出血性中风(脑出血)的患者。 2. 适合内科保守治疗,无手术指征者,即壳核出血w 30ml,丘脑出血w 15ml, 小脑出血w 10ml或直径w 3ml,无合并重症全脑室出血(脑室铸形)。 3. 继发于脑梗死的出血,颅内- 颅外血管交通性动静脉畸形、肿瘤性出血,血液病、淀粉样脑血管病、感染性动脉性、动脉炎引起大动脉炎、药的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引起的脑出血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4. 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 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 态变化。 (七)住院检查项目 1 .必需检查的项目 (1)头颅CT; (2)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3)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4)凝血功能检查; (5)血压、心电图; 6胸部X线透视或胸部X线片; (7)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必要时加做颅外段)。 2. 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眼底检查、头颅MRA DSA或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常出现患者肩关节及手部肿痛活动受限或伴有皮 色改变其早期常表现为患手出现肿胀产生明显的运动受限手指变粗皮纹消失皮肤呈粉红色或紫红色关节活动受限表现为手被动旋后腕背伸受限手指间关节处于伸展位屈曲时受限被动活动时可引起疼痛 按照病情演变分为三期: I 期:急性期肩部疼痛活动受限常伴指腕关节的疼痛;手指大多保持轻度屈曲位 且屈曲的可动范围受限;手部肿胀皮肤潮红皮肤温度增高等血管运动性改变;腕关节活动尤其是屈曲时疼痛加重;X线片多可见肩手部骨骼局灶性脱钙 II 期:营养障碍期肩手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症状持续或减轻手及上肢皮肤菲薄皮肤温度降低;手部小肌肉明显萎缩手掌筋膜肥厚 III 期:肩手部疼痛减轻或消失手部血管运动性改变消失而肌肉萎缩明显形成挛缩畸形;X线片可见患肢广泛骨质疏松但不典型的形式也可只表现为其中的某一期或受累的肢体远端或近端的某一部分 对于本病的治疗有三个环节分别是:控制病程进展积极进行功能锻炼避免和减小畸形发生 对本病的患者应给抗炎药物如保太松衍生物(phenylburazone derivatives)和颈星状神经 节反复封闭手指动力性夹板有助于防止发生畸形和恢复手指手的肌力使用皮质类固醇尤其在疾病早期不仅可减轻疼痛而且可控制病情发展改善疾病预后对情绪不稳精神忧郁的患者要引导身心健康适当用安定(valium)和利眠宁(librium)避免长期使用麻醉剂和镇静剂请精神科医师会诊协助治疗止痛功能锻炼和颈星状神经节封闭(0.5%~1% sylocain)均有助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的恢复血管扩张药也可采用 本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较为公认的机制是脑血管病急性发作影响到运动中枢前方的血管运动中枢血管运动神经麻痹引发患肢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及血管痉挛反应末梢血流增加产生局部组织营养障碍从而出现水肿疼痛疼痛刺激又进一步经末梢感觉神经传至脊髓引发脊髓中间神经的异常兴奋性刺激造成血管运动性异常的恶性循环 肩-手综合征(shoulder hand syndrome, SHS)是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影响中风患者的上肢康复。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防治方法及治疗机制等相关方面的研究进展。治疗方法包括健康教育,康复训练(如体位摆放、运动疗法、物理因子疗法、向心性加压缠绕和支具的应用),药物和脊髓刺激疗法对疼痛的处理,交感神经阻滞,针推及中药疗法等多综合应用,并强调了预防的重要性。提出参考与预后相关的临床因素和临床特征,评价各种疗法的作用,进行合理的优化组合,发挥中医药疗法的优势,提高诊疗水平。 【关键词】肩-手综合征脑卒中防治进展

中风病临床路径

中风临床路径 ( 2010 年版) 、中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中风(TCD编码:BNG080 )。 (二)诊断依据。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田德禄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年2 月第一版)进行。 (1)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发病年龄多在40 岁以上。 (2)主要表现为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具备2 个主症,或1 个主症、2 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年12 月第1 版)进行诊断。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头颅CT或MRI 明确出血或梗死病灶。

3.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 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 周至6 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 个月以后。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医内科学》及《新针灸学》。 1.急性期(发病2 周内) (1)西医治疗 缺血性中风(脑梗死) ①内科综合支持治疗。 ②抗脑水肿、降颅内压。 ③血压调控。 ④溶栓治疗 ⑤抗血小板制剂。 ⑥抗凝治疗。 ⑦神经保护剂 ⑧强化降脂制剂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 ①内科综合支持治疗。 ②抗脑水肿、降颅内压。 ③血压调控。 ④神经保护剂。

⑤微创血肿清除术。 (2)中医治疗 ①朱琏针灸治疗方案。 ②中药辩证施治。 ③其它中医外治综合疗法。 (3)康复治疗 2.恢复期(发病2 周至6 个月) (1)西医治疗 脑梗死 ①内科综合支持治疗。 ②血压调控。 ③抗血小板制剂。 ④抗凝治疗。 ⑤降脂,稳定斑块。 ⑥神经保护剂。 脑出血 ①内科综合支持治疗。 ②血压调控 ③神经保护剂。 (2)中医治疗①朱琏针灸治疗方案。 ②中药辩证施治。③其它中医外治综合疗法。(3)康复治疗

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合订本

(合订本)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二零一○年 总目录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1 急诊科中医临床路径...................................................39 心血管科中医临床路径................................................45 精神科中医临床路径...................................................57 肺病科中医临床路径...................................................69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89 针灸科中医临床路径...................................................137 内分秘科中医临床路径................................................145 肾病科中医临床路径...................................................167 外科中医临床路径......................................................193 风湿科中医临床路径...................................................229 皮肤科中医临床路径...................................................265 肿瘤科中医临床路径...................................................287 血液病科中医临床路径................................................293 眼科中医临床路径......................................................313 肝病科中医临床路径...................................................347 传染科中医临床路径...................................................365 肛肠科中医临床路径...................................................377 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407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449 耳鼻喉科中医临床路径................................................491 妇科中医临床路径 (511)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分析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分析 发表时间:2017-08-04T16:16:21.230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10期作者:罗国晖 [导读] 肩手综合征又称作反射性交感神经型营养不良,多是在患者出现脑卒中后伴随有患侧的上肢的肩胛带和手部位的关节活动受限和疼痛。 (郴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湖南郴州 423000) 摘要:目的探究在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中西医结合的综合应用效果。方法2015年3月至2016年6月期间,我院接受诊治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接受诊治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其中单号设定为对照组,双号设定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在治疗中结合西医和常规康复训练进行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自拟通络活血汤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相应的评分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对应VAS、Fugl-Meyer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结合中西医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优化相应的症候评分,对患者的治疗转归非常有利,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风;肩手综合征;中西医结合;康复训练 肩手综合征又称作反射性交感神经型营养不良,多是在患者出现脑卒中后伴随有患侧的上肢的肩胛带和手部位的关节活动受限和疼痛,随着时间的延长还会出现血管运动型改变,患者会出现肌肉萎缩和晚期的皮肤症状,在患者发病后的一年半内较为多见,或者在脑卒中后一个月内及两年后出现[1]。本研究对一段时间内在我院接受诊治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的综合分析,取得了显著效果,现做相关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5年3月至2016年6月期间,我院接受治疗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通过CT检查确诊有脑出血或者脑梗塞病症,排除有精神障碍的患者以及有风湿性关节病变等导致的上肢运动障碍的患者。结合患者接受诊治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其中单号设定为对照组,双号设定为观察组,两组分别58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26例,其年龄在42~70岁,平均年龄为60.3岁,其病程在5~45天,平均为17.5天;观察组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27例,其年龄在41~70岁,平均年龄为59.8岁,其病程在5~46天,平均为17.4天。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资料无显著差异,本研究内容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中结合西医和常规康复训练进行治疗,对患者的原发疾病进行处理,并且结合循环、神经营养因子辅助改善等常规方法,同时进行康复治疗,首先做好肢体位置摆放,防止患肢上肢在较长的时间内处于下垂的状况,并且让腕关节保持背曲状态,同时进行促静脉回流处理[2];对患者进行向心性压缩缠扎,要结合小线绳从患侧肢体的末端向近端做相应的缠绕至指根,让后将其松开,反复进行;结合冷热交替法进行温水和热水的浸泡,每天三次;对患者进行主动和被动运动,不要让患者感受到明显的疼痛,并且鼓励其进行主动运动,在此过程中要避免对肩关节的牵拉[3]。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自拟通络活血汤进行治疗,方剂中包含益母草、薏苡仁、川木瓜分别30g、白芍、白芷和赤芍分别20g,红花、独活、羌活分别15g,胆南星10g,甘草、制半夏分别9g,细辛分别3g[4],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相应的评分改善情况。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为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其中痊愈为患者的关节活动和疼痛情况均完全恢复正常,并且水肿完全消失,肌肉也无萎缩存在;显效为患者的水肿、疼痛均完全消失,但是关节的活动受到限制,手部小肌肉没有萎缩症状;有效为患者的水肿病症基本消失,同时疼痛有所缓解,其关节活动有轻度的首先,但是手部的肌肉萎缩不显著[5];无效则为患者的相关症状和活动受限均未见任何改善。治疗有效率为痊愈、显效和有效的比率和。 1.3统计学处理方法 本研究中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基础资料和观察指标结合SPSS22.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表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的组间对比分别进行t检验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的评估标准。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同时观察组患者的对应VAS、Fugl-Meyer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2。 3.讨论 中医上将其归于痹症,其发病机制有所不同,将肩手综合征归于中风范畴。中医认为中风后出现气血的运行不畅,并且经脉肌肉失去了相应的给养,气滞血瘀,同时风寒乘虚而入,导致静脉阻塞和气血梗阻,经脉失养导致。但是中风后出现肩手综合征的西医发病机制目前并不十分明确,临床认为其发病发展是很多因素的共同作用所致,涉及周围性神经、交感神经、神经源性炎症以及相应的中枢神经系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