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美术教学工作计划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美术教学工作计划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美术教学工作计划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美术教学工作计划

八年级下册美术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担任八年级四个班的美术教育教学工作。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较为系统的美术学习,美术基础知识、审美能力和美术技能有了一定的进步。八年级这一届,我任教已是第二年,对他们的美术学习我是了解的。例如大部分学生的造型能力还可以,对美术学习感兴趣,审美能力较强,设计完成作业自主独立性较强,创新意识也有大幅度提高。但很多方面还要加强和提高:美术整体欣赏能力有待提高;美术术语运用还有较大偏颇,教学中还要加强学习运用;绘画技能提高较慢,作业过程中要重点辅导;美术创造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要着重提高。这些,都要于这一期的美术教学中加强训练与辅导。

二、教材分析

八年级采用湘美版教材,八年二期的课程单元有:《文明之光》、《以形写神》、《画故事》、《视觉中的红屋顶》、《方寸之间》、《变废为宝》、《我喜爱的书》,共七个单元课目。

偏重于“造型·表现”:4个单元

《以形写神》:(包含“欣赏·评述”内容)通过欣赏作品、学习技法和尝试水墨人物画表现等教学活动,体会中国人物画的表现特点和意境。在学习和了解中国人物画表现技法的同时,领略祖国文化独特的精神风貌。

《画故事》:(包含“欣赏·评述”内容)学习插图、连环画的基本创作方法,运用绘画表现的方式讲故事,拓展学生绘画表现的空间。

《视觉中的红屋顶》:(包含“欣赏·评述”内容)介绍西方现代绘画,通过欣赏和绘画活动了解现代绘画的多种表现手法,丰富对美术的认识。

《方寸之间》:(包含“欣赏·评述”内容)一通过欣赏作品、学习技法和尝试印几个方面设置教学活动,从类型、刻印的基本步骤、镌刻技法和章法等方面介绍了篆刻这门艺术,使学生对篆刻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帮助学生在学习和了解篆刻艺术的同时,领略祖国文化的精神风貌,感受民族文化的特殊魅力。

偏重于“设计·应用”:1单元。

《我喜爱的书》:(包含“欣赏·评述”内容)了解书籍装帧的基本知识,尝试书籍装帧设计。

偏重于“欣赏·评述”:1单元。

《文明之光》(包含“造型·表现”内容)通过对彩陶、青铜器、瓷器的欣赏,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工艺美术发展不同时期的现象、历史源流以及审美特点,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

赏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祖国传统文化艺术兴趣,增强弘扬民族文化意识。

偏重于“综合·探索”:1单元。

《变废为宝》: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感受体验、交流、制作尝试等教学活动,将触觉感受和视觉感受进行联系和转换,使学生形成对材质表现的感染力的认识,并能够创造性的运用于在制作中,同时,形成珍惜物质资源的意识。

三、学期教学目标

能够联系时代,从时代社会生活、造型、纹饰、质地、制作工艺等方面认识古代工艺品;能够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描述古代工艺品,在欣赏活动中运用相关美术知识和历史知识。

能够表述中国人物画的主要特点,并运用中国画基本知识分析具体作品。能够在欣赏、绘画活动中大胆表述自己得见解,形象的描述作品表达的意境。并通过临摹学习笔墨技法,能够将它运用于中国画人物造型表现中。

能够为文学作品绘制插图或连环画。

能够通过造型、色彩分析,表达对现代派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参照现代派美术作品。

对篆刻艺术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通过尝试掌握篆刻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并合理的运用章法。

能够利用材料的质感、肌理、形状和色彩,以材料蕴含的社会生活信息进行造型表现。

四、学期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描述古代工艺品。

在欣赏、绘画活动中大胆表现,表述自己的见解,形象地描述作品表达的意境。

(二)难点

运用中国画笔墨方法表现人物。

为文学作品绘制插图或连环画。

运用书籍装帧知识尝试设计制作。

三、教学情况分析

初二阶段的学生独立意识日益增强,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逐渐突出,对探求事物的认识倾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这一学段中,应该逐步加强思维方式训练,注重造型表现的意趋,以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和创造水平;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为学生展示自身才艺提供舞台或机遇,激发其成就感和学习兴趣。

基于年龄特点,在知识学习方面应注意到选择适合学生生活经验的传达方式,深入浅出,回避

生硬、冷僻的知识术语。初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教学中运用生动直观的形象在这一时期仍旧非常重要。

美术知识的掌握要通过不断积累和反复运用,教学活动应该注重运用已有的美术知识。

活动方式与教学组织要注重实践运用,知识与技能有机融合,注重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中要注重尊重学生的理解方式,鼓励大胆表述独立的见解。

五、课时安排

学期教学安排

2014年2月16日

最新湘教版八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同一首歌 §1.1 歌曲《同一首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在音乐活动中回忆、抒发、诉说同窗之情,感受同学间的真挚情感,乐于与人交往,学会演唱《同一首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唱歌曲,激发对人间真情的追求,学会与人沟通,关爱他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用真挚、深情的歌声表达人们对人间真情的渴望、呼唤,并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来体验、深化歌曲的意境、内涵。 【教学重点、难点】 学唱歌曲时各个声部之间的配合。能够正确理解歌词的内涵,并能与歌曲产生共鸣。 【课前训练】 1.发声练习: 3/4 5 3 1 | 5 3 1 ‖ lu lu lu la la la 2.歌曲《同一首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六年的小学生活早已结束了,在其慢慢的人生旅途中,小学的六年只是短短的一瞬,但同窗的情谊却是难以忘怀的,大家曾经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迷惘、一起长大,今天就让我们在同一首歌的旋律中,回忆述说我们走过的美好时光。 二、教授新课 1.介绍歌曲 师:歌曲创作于1990年,作为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电视直播的片头曲。播出后受到人们热烈的欢迎。《同一首歌》由陈哲、迎节作词,孟卫东作曲。1996年,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曾和孩子们在上海举行的特奥会上唱过这首歌,以后中央三台又设置了“同一首歌”栏目,《同一首歌》就是此栏目的主题歌。由此,《同一首歌》就像长了翅膀一样,飞进了千家万户,成了一首风靡全国的歌曲。 2.学习歌曲 师:这首歌曲大部分同学都熟悉,但是否真正了解歌曲的内涵呢?并且是否

能用歌声真切地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呢?5.12汶川大地震、4.14青海玉树大地震,全国人民齐心合力度难关,而最能表现此情此景的就是《同一首歌》!因此,我们应该学习一下,为灾区人民加油!下面我就跟大家一起,把这首歌深入的了解一下。 3.在歌曲旋律的背景中,师生共同有表情地朗诵歌词。 4.学生分组思考 (1)你对歌词“大地知道你心中的每个角落”,“同样的感受给了我们同样的渴望”中的“角落”、“渴望”是如何理解的? (2)歌词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师:角落——失意、孤独、无助感受——对人间真善美的感悟沟通、理解、鼓励渴望——友谊、友情、真情主题思想——人间真情 5.教师有表情的范唱,同时请同学们思考回答: (1)A、B前后两段的旋律,在节奏、音区上有什么不同? (2)教师在演唱过程中,A段与B段有什么不同的处理? 师:(1)A段节奏疏缓,起音在5旋律起伏不大,B段节奏相对紧凑,旋律起音在1,且有几处是八度、九度大跳。 (2)A段情绪较为平缓,是用叙述的口吻演唱的,B段情绪较为激动,是用呼唤的口吻演唱的。 6.学生跟琴演唱并纠错 提示: (1)句尾长音,时值要足;#4记号要唱准; (2)八度、九度大跳时,声音、情绪要有思想准备; (3)演唱时要真诚投入。 7.跟着伴奏演唱一遍 师:歌曲象师长的谆谆教诲,又象同学之间的款款深情,既象充满阳光的母爱,又象儿女敬慕长辈之情,但是歌词中没有出现一个“爱”字,却以充满深情的口吻,表达了人间的真情-----浓浓的爱。特别是“春天把友好的故事传说”让人人沐浴在爱的阳光里 8.师:现在同一首歌已经唱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有多种演唱形式,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首不同版本的同一首歌,边听边思考采用了怎样的演唱形式? 师:合唱,下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用“WU”演唱第二声部。 (1)老师唱第二声部,学生唱第一声部 (2)老师唱第一声部,学生唱第二声部 (3)加入歌词演唱

2012湘教版美术八年级下册全册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1.能够联系时代及社会生活认识彩陶。 方法与过程目标:2、能够从时代、造型、纹饰、质地、工艺等方面描述彩陶的特点。 情感与态度目标:3、能够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彩陶,并运用相关美术知识和历史知识。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彩陶、青铜器、瓷器的欣赏,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工艺美术发展不同时期的现象、历史源流以及审美特点,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祖国传 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增强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彩陶大致出现在什么时代? 你能描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场景吗? 关于彩陶的联想,想象舞蹈纹盆中这组人物的装扮,说明他们为什么跳舞。 这个彩陶罐的装饰纹样会让你联想到什么? 你能尝试根据彩陶器物的造型和纹样装饰推断其用途,并由此想想、象原始人类的生活情景吗? 新课讲授: 尝试:以彩陶蛙纹为参照,用抽象的方式设计两个与之不同的蛙纹图形。 总结:通过学习活动我们对彩陶艺术有了什么新的了解和认识。彩陶与我们今天的生活用品的造型装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对古代工艺美术继续深入的了解,我们还会有更多新的发现。 课后作业:建议按照不同时期、不同题材收集、归类整理彩陶纹样。媒体运用:具象纹样与抽象纹样的彩陶装饰; 2 鱼纹具象、抽象变化;鸟纹具象、抽象变化。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够辨识青铜器的主要纹饰。 方法与过程目标:能够联系时代与社会生活,运用相关美术知识和历史知识赏析青铜器。情感与态度目标:.能够比较、归纳青铜器纹饰的特点,并大胆表述自己的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彩陶、青铜器、瓷器的欣赏,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工艺美术发展不同时期的现象、历史源流以及审美特点,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祖国传 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增强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依据或引用历史资料介绍青铜器。青铜是红铜加锡或铅制作的合金,色相为青,故称青铜。早在夏初,华夏先民就开始制作青铜器,进入中国历史上长达16个世纪的青铜时代。青铜器的造型、纹饰、铭文体现了高度的艺术成就。 新课讲授: 赏析:后母戊方鼎。用途猜想赏析:四羊方尊青铜器的主要纹饰。 收集资料方法讨论 简要介绍: 青铜器的主要纹饰。 2.尝试描述兽面纹、夔纹、龙纹、凤纹的造型特点。 3.云雷纹、蟠蝙纹作为底纹使器物形成怎样的效果? 莲鹤方壶:识别蟠躏纹: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张口、卷尾、蟠曲。连续排列纹样,一般都作主纹应用,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赏析引导:壶身腹部至颈部逐渐收紧,在口部花瓣处展开,烘托立鹤;怪兽、飞龙攀缘向上,形成轻盈升腾的势态。后母戊方鼎与莲鹤方壶比较两件器物,归纳其不同特点和感受。 作业与课堂评价:作业及活动建议:尝试用几何形绘制或对折剪贴兽面纹图形。小组或个人为校园网站编辑介绍青铜器的网页。 总结·思考:你对青铜器有什么新的了解?青铜器的出现为社会进步带来了哪些变化? 为瓷器欣赏作课前准备,通过博物馆网站收集你喜爱的瓷器资料

2014年新版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已整理)

纳雍县**中学2013-2014学年度八年级 地 理 教 案 拟写人: 时间:

第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 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2、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材料和图片,培养学生提炼有效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 (3)通过让学生上台阐述,培养学生正确表述事物现象和阐述本质规律的能力主。 (4)通过读图,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 1、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2、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读图法、谈话法、分组活动法 教学过程: 引入 中国东西横跨5200多千米,南北纵贯5500余千米,涵盖了从沿海到内陆、从寒温带到热带的各种自然景观,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地理差异。中国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让我们来认识祖国各地的面貌,畅游神州大好的河山吧! 秦岭—淮河线 1、秦岭—淮河线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地理界线。在它的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等有着明显的差异。

2、阅读P3秦岭和淮河的阅读材料 3、活动 (1)读图5—1,完成下列任务。 找出秦岭和淮河,看一看,秦岭的走向和淮河的流向有什么特点? 找出秦岭和淮河所在或流经的主要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2)1955年1月发生强寒潮时,秦岭北侧的西安最低气温为-20。6℃,而秦岭南侧的安康最低气温为-7.6℃。读图5-6、5-7,请解释造成两地气温差异的原因。 三、四大地理区域 1、在中国地图上,按照秦岭—淮河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和青藏高原边缘线这三条重要的地理界线,并根据实际情况作一定的调整,把中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2、阅读: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3、活动: (1)结合“秦岭—淮河线”的学习,说一说中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有哪些显著的地理差异,以及产生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 (2)议一议,确定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界线的主导因素是什么?确定青藏地区与其他三大地理区域界线的主导因素又是什么?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最新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各章节知识点汇编教学提纲

C B A B c b a C B A D C B A P F E D C B 2 1A P E D C B A F E C B A B A D C 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 直角三角形 1、角平分线: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如图,∵AD 是∠BAC 的平分线(或∠1=∠2), PE ⊥AC ,PF ⊥AB ∴PE=( ) 2、线段垂直平分线: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 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 如图,∵CD 是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 ∴PA=( ) 3、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①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 、b 的 平方和等于斜边c 的平方,即。a 2+b 2=c 2 求斜边, 则c=( ); 求直角边,则a=( )或b=( )。 ②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 有关系a 2+b 2=c 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 分别计算a 2+b 2和c 2 ,相等就是直角三角形,不相等就不是直角三角形 4、直角三角形全等:方法SAS 、ASA 、SSS 、AAS 、HL 5、其它性质 ①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CD 是斜边AB 的中线,∴CD=( ) ②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 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如图,在ABC 中∠c=90°,若∠A=30°则BC=( ) ③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那么这条直角边所对的角等于30° 如图,在ABC 中∠c=90° 若BC=( ),则∠A=30°。 ④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 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如图,在⊿ABC 中,∵E 是AB 的中点,F 是AC 的中点 ∴EF 是⊿ABC 的( ) ∴EF ‖BC ,EF=( )BC 第二章 四边形 1、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n 边形的内角和=(n -2)·180o 2、多边形外角和都是360°(记住:与边数无关) n 边形的对角线共有( )条 3、中心对称:(在直角坐标系中即关于原点对称,其横、纵坐标 都互为相反数)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中,对应点得连线经过对 称中心,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会画与某某图形成中心对称图形 会辨别图形、实物、汉字、英文字母、 扑克等是否中心对称图形 4、特殊四边形的判定 ①平行四边形: 方法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如图,∵ AB ‖CD ,AD ‖BC ,∴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如图,∵ AB=CD ,AD=BC ,∴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3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如图,∵∠A=∠C ,∠B=∠D ,∴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4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如图,∵ AB ‖CD ,AB=CD ,∴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或∵AD ‖BC ,AD=BC ,∴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湘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全册

八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世界用图画和我说话,我的心灵以音乐应答。---------泰戈尔 执教者:

八年级音乐下册教学计划 新学期已经开始,为了更好的深化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成绩,特做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教育事业,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工作中要勤奋刻苦,尽职尽责,为人师表。在教学内容及方法上进行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培养青少年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学习兴趣,有效的促进学生的艺术修养,全身心的投入到课改中去,将课改新理念运用到教学 中去。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的乐理知识存在一定的差距,有少数学生对音乐课根本就没有兴趣,不愿参加音乐活动;更有甚者连一首完整的歌曲都不能唱出来,不要说其它的音乐知识了。因此,想在短期内将学生的素质提高,那是有一定的困难的。 分析本年级学生的基本情况,掌握学生的思想情况,学习音乐的兴趣,学习态度,音乐知识,技能基础,音乐能力水平。做到上课之前认真备课,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积极运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做到寓教于乐。 三、教学要求 1在原唱歌习惯的基础上,再次强调正确唱歌姿势,加强培养良好唱歌习惯。 2以提高全民族的音乐素质为目标,极力加强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综合,刻意追求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3、在音乐课的教育教学中,力求把“唱”、“听”、“认”、“写”、“动”等栏目贯穿于其中,提高音乐素质。 4、继续培养学生正确的练声习惯,力求发言准确而且清晰。 四、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1、表现要素:对自然界和生活的各种音响感到好奇和有趣,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乐器进行模仿。能随着熟悉的歌曲或乐曲哼唱,或在体态上做出反应;能听辨不同类型的女声和男声。知道常见的中国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并能听辨其音色;在感知音乐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节拍的不同,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能够感知音乐主题、乐句和段落的变化,并能够运用体态或线条、色彩做出相应的反应。 2、情绪与情感:听辨不同的音乐,能用语言作简单描述;能够体验并简述音乐情绪的变化。 3、体裁与形式:聆听少年儿童歌曲、颂歌、抒情歌曲、叙事歌曲、艺术歌曲、通俗歌曲等各种体裁和类别的歌曲,能够随着歌曲轻声哼唱或默唱;聆听不同体裁和类别的器乐曲,能够通过律动或打击乐对所听音乐做出反应。能够区别齐唱与合唱、齐奏与合奏。能够初步分辨小型的音乐体裁与形式,能够聆听音乐主题说出曲名。 五、任务目标 (一)、唱歌部分 1、紧抠新课标,教唱书本上的歌曲 2、遵循每节课前先教10分钟乐理知识,再教唱歌曲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 知识点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 1、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表现有规律的变化,反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差异显著。 (1)自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2)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3)自西向东,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2、在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表现明显的差异。 (1)我国农业具有西牧东耕、南稻北麦的分布特点;(2)人口、城市、交通线表现为东密西疏的分布特点;(3)经济发展水平东部高,西部低 3、秦岭—淮河一线就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以北和以南地区均有明显的差异。 (1)秦岭——淮河以北农田多为旱地,以种植小麦、大豆为主,一年收获一次或两年收获三次。交通运输以陆路运输为主,;民居屋顶坡度较小,墙体较厚 (2)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农田多为水田,以种植水稻、油菜等为主,一年收获二至三次。水运仍然是人们常用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民居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3)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以北地区主要植被不同的原因:气温和降水的影响(气候);河流流量不同的原因:降水的影响 (4)秦岭—淮河一线是温度带中(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是干湿地区中(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四大地理区域 1、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能够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重点记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和名称) 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黑土地黄土地 1、位置:我国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2、地形: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东部有面积广阔的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西部有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最新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计划讲课稿

八年级第二册美术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较为系统的美术学习,美术基础知识、审美能力和美术技能有了一定的进步。八年级这一届,本人任教已是第二年,对他们的美术学习我是了解的。例如大部分学生的造型能力还可以,对美术学习感兴趣,审美能力较强,设计完成作业自主独立性较强,创新意识也有大幅度提高。但很多方面还要加强和提高,美术整体欣赏能力有待提高;美术术语运用还有较大偏颇,教学中还要加强学习运用;绘画技能提高较慢,作业过程中要重点辅导;美术创造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要着重提高。这些,都要于这一期的美术教学中加强训练与辅导。 二、教材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八年级采用湘美版教材,八年二期的课程单元有:《文明之光》、《以行写神》、《画故事》、《视觉中的红顶屋》、《方才之间》、《变废为宝》、《我喜爱的书》、《美术作品概览》,共八个单元课目。 《文明之光》一课主要尝试“欣赏·评述”为主。 《以行写神》一课是以“欣赏·评述”为主,并结合作品欣赏的综合课型。主要学习中国人物画表现技巧,并试图结合上期的花鸟画深化教学活动,将人物技巧与情感主题的艺术表现有机结合,让学生初步中国人物画作品的形式特点与艺术魅力。 《画故事》是造型、表现课主要进行插画和连环画的教学,学会

创作方法,并进行表现。 《视觉中的红顶屋》一课主要是通过将表现相似题材的现代绘画作品进行相关比较,从中寻找多种绘画表现手法,初步了解一些现代派绘画的面貌特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本课是以题材的个案——红屋顶来搭建认识、分析、综合的桥梁。了解、认识现代派绘画的发生时段、历史背景、发展情况、形式特点等,可以从多维度丰富学生的视觉感受及文化记忆,有助于学生建立多元化的审美感、文明感和历史感。 《方寸之间》一课从篆刻的基本样式、写刻印的基本步骤、基本技法和章法等方面介绍了篆刻这门传统艺术,目的是使学生对篆刻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在欣赏学习和动手尝试中感受中国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特殊魅力。从教材呈现的编写思路分析,本课强调对工具使用特性的把握入手,再强调形式美感处理的技巧运用。 《变废为宝》一课教材选择“变废为宝”为主题,从美术知识的角度来讲,是试图通过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品来表现,提高学生立体造型与表现的能力。引导我们的学生留心观察这些或许只是丢弃的物品的型体而创造有用的物品,增强感受生活的能力。 《我喜爱的书》一课以“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为主要学习内容。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对书籍结构有初步的认识,从而丰富学生的设计表现语言,提高运用设计表达个性的能力。教材以介绍书籍特点入手,进而把对书籍分析作为学习侧重点,为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教材从多角度,有层次地引导学生感受不同书籍给我们的感受,尝试不同的

新湘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014-2-16

第1章直角三角形 §1.1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Ⅰ)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定理。 2、掌握“有两个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定理。 3、掌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定理以及应用。 4、巩固利用添辅助线证明有关几何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定理的应用。 难点: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定理的证明思想方法。 教学方法: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探索.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1)什么叫直角三角形? (2)直角三角形是一类特殊的三角形,除了具备三角形的性质外,还具备哪些性质? 二、新授 (一)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1 请学生看图形: 1、提问:∠A与∠B有何关系?为什么? 2、归纳小结:定理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3、巩固练习: 练习1 (1)在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锐角为520,那么另一个锐角度数 (2)在Rt△ABC中,∠C=900,∠A -∠B =300,那么∠A= ,∠B= 。 练习2 在△ABC中,∠ACB=900,CD是斜边AB上的高,那么,(1)与∠B互余的角有(2)与∠A相等的角有。(3)与∠B相等的角有。 (二)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 1、提问:“在△ABC中,∠A +∠B =900那么△ABC是直角三角形吗?” 2、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进行推理

3、归纳:有两个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练习3:若∠A= 600,∠B =300,那么△ABC是三角形。 (三)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2 1、实验操作:要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直角三角形的纸片 (l)量一量斜边AB的长度 (2)找到斜边的中点,用字母D表示 (3)画出斜边上的中线 (4)量一量斜边上的中线的长度 让学生猜想斜边上的中线与斜边长度之间有何关系? 归纳: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三、巩固训练: 练习4:在△ABC中,∠ACB=90 °,CE是AB边上的中线,那么与CE相等的线段有_________,与∠A相等的角有_________,若∠A=35°,那么∠ECB= _________。 练习5:已知:∠ABC=∠ADC=90O,E是AC中点。 求证:(1)ED=EB (2)∠EBD=∠EDB (3)图中有哪些等腰三角形? 练习6 已知:在△ABC中,BD、CE分别是边AC、AB上的高, M是BC的中点。如果连接DE,取DE的中点 O,那么MO 与DE有什么样的关系存在? 四、小结: 这节课主要讲了直角三角形的那两条性质定理和一条判定定理? 1、 2、 3、 五、课后反思:

【精品】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全期数学教案(整理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全期数学教案(整理)

八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章因式分解 第1节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一、背景介绍 因式分解是代数式中的重要内容,它与前一章整式和后一章分式联系极为密切。因式分解的教学是在整式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因式分解方法的理论依据就是多项式乘法的逆变形。它不仅在多项式的除法、简便运算中有直接的应用,也为以后学习分式的约分与通分、解方程(组)及三角函数式的恒等变形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因此,学好因式分解对于代数知识的后续学习,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因式分解的概念是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它是因式分解方法的理论基础,也是本章中一个重要概念。教材在引入中是结合剪纸拼图来阐述这一概念的,也可以与小学数学里因数分解的概念类比予以说明。在教学时对因式分解这一概念不宜要求学生一次彻底了解,应该在讲授因式分解的三种基本方法时,结合具体例题的分解过程和分解结果,说明这一概念的意义,以达到逐步了解这一概念的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1)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和意义 (2)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相反变形,并会运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 2、能力目标:由学生自行探求解题途径,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智能,深化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接受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因式分解的概念,难点是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并运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㈠、情境导入 看谁算得快:(抢答) (1)若a=101,b=99,则a2-b2=___________; (2)若a=99,b=-1,则a2-2ab+b2=____________; (3)若x=-3,则20x2+60x=____________。

新湘教版八年级初二地理下册知识点归纳

欢迎阅读 页脚内容 八年级下册地理 第五章 中国的地域差异 一、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一) 秦岭—淮河线 1. 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1)1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3)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4)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 1.分界线:秦岭—淮河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青藏高原边缘线 2.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3.确定分界线的主导因素: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气候 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夏季风 青藏地区和其他地区:地形地势(或平均海拔) 二.北方地区 1.位置: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青藏高原、大兴安岭以东。 2.面积和人口:面积约占全国的20﹪,人口约占全国的40﹪.3.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西安、兰州等。 16:着名古都:西安、北京、洛阳、开封。 三.南方地区 1.位置: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2.面积和人口: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口约占全国的55﹪. 3.民族:本区拥有30多个民 族,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 的省区。 4.地形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 5.气候: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 6.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 7.作物熟制:一年两熟到三熟。8.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热量充足、降水丰沛。 成都平原素称“天府之国”、长江中下游平原是“鱼米之剑麻、 矿产资 湾日月潭等 四.西北地区 1.位置:长城--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一线以北,大兴安岭以西。 2.面积和人口:面积约占全国的30﹪,人口约占全国的4﹪. 3.民族:汉族约占全国的2/3,

少数民族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4.地形:高原和盆地为主。5.自然环境特征:干旱 6.干旱原因:地处内陆,又有山岭阻隔,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降水稀少。 7.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并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减少的趋势。 8.地面植被:东部为肥美草原,中部为荒漠草原,西北为荒漠。 9. 10. 11. 矿, 12. 短缺。 14. 1. 西部。 2. 的25 左右。 3.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4.自然环境特征:高寒(原因是海拔高) 5.河流特点:是亚洲众多大江大河的源头(发源地),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恒河、印度河都发源于这里。 6.珍惜动物:藏羚羊、雪豹、野驴。 7.环境问题:自然环境严酷,生态脆弱。 8.保护环境的意义:防止生态破坏和草场退化,保护珍稀动物。 9.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 护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 发源地)。 10.农业类型:主要以畜牧业 为主,农作物一般分布在地势 较低的河谷地带,农业为河谷 农业(地势较低,气温较高)。 11.主要农业区:湟水谷地和 雅鲁藏布江谷地。 12.主要农作物:青稞、豌豆、 小麦、油菜等。 13.主要牲畜:牦牛、藏绵羊、 省(简称东北三省),位于中 国东北部,地处东北亚的核心 位置,东、北两面与朝鲜及俄 罗斯为邻;西接内蒙古自治 区,南连河北省,与山东半岛 隔海相望,战略地位十分重 要。 2.地形特征:东北地区的地形 以平原、丘陵和山地为主,地 表结构大致呈半环状的三带: 外围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图 们江和鸭绿江等流域低地,中 间是山地和丘陵,内部则是广 阔的平原。 3.气候特征:东北地区属温带 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 季温暖短暂。东北地区自南向 北跨暖温带、中温带与寒温 带,冬季南北气温差异明显。 降水多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 较多,地表积雪时间长,是中 国降水较多的地区。 4.人口分布:(1)东北地区人 口分布不均。中部和南部平原 地区人可多,工业和交通运输 发达的地区人可多,其中松嫩 )东北 最大的综合性中心城市和交 通枢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工业部门:以机电、重型机械、 有色冶金着称。 (5)大连:职能:是东北地 区的重要门户,着名的避暑旅 游胜地,全国重要的水产基 地。工业部门:造船、机车制 造、石油化学、服装等工业发 达。 6.农产品生产基地 (1)农业发展条件:土地资 源丰富,气候温和湿润。 页脚内容

湘教版美术八年级下册全册资料

第一课《文明之光》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1.能够联系时代及社会生活认识彩陶。 方法与过程目标:2、能够从时代、造型、纹饰、质地、工艺等方面描述彩陶的特点。 情感与态度目标:3、能够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彩陶,并运用相关美术知识和历史知识。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彩陶、青铜器、瓷器的欣赏,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工艺美术发展不同时期的现象、历史源流以及审美特点,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增强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彩陶大致出现在什么时代 你能描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场景吗 关于彩陶的联想,想象舞蹈纹盆中这组人物的装扮,说明他们为什么跳舞。 这个彩陶罐的装饰纹样会让你联想到什么 你能尝试根据彩陶器物的造型和纹样装饰推断其用途,并由此想想、象原始人类的生活情景吗 新课讲授: 尝试:以彩陶蛙纹为参照,用抽象的方式设计两个与之不同的蛙纹图形。 总结:通过学习活动我们对彩陶艺术有了什么新的了解和认识。彩陶与我们今天的生活用品的造型装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对古代工艺美术继续深入的了解,我们还会有更多新的发现。 课后作业:建议按照不同时期、不同题材收集、归类整理彩陶纹样。媒体运用:具象纹样与抽象纹样的彩陶装饰; 2 鱼纹具象、抽象变化;鸟纹具象、抽象变化。

第一课《文明之光》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够辨识青铜器的主要纹饰。 方法与过程目标:能够联系时代与社会生活,运用相关美术知识和历史知识赏析青铜器。情感与态度目标:.能够比较、归纳青铜器纹饰的特点,并大胆表述自己的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彩陶、青铜器、瓷器的欣赏,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工艺美术发展不同时期的现象、历史源流以及审美特点,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增强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依据或引用历史资料介绍青铜器。青铜是红铜加锡或铅制作的合金,色相为青,故称青铜。早在夏初,华夏先民就开始制作青铜器,进入中国历史上长达16个世纪的青铜时代。青铜器的造型、纹饰、铭文体现了高度的艺术成就。 新课讲授: 赏析:后母戊方鼎。用途猜想赏析:四羊方尊青铜器的主要纹饰。 收集资料方法讨论 简要介绍: 青铜器的主要纹饰。 2.尝试描述兽面纹、夔纹、龙纹、凤纹的造型特点。 3.云雷纹、蟠蝙纹作为底纹使器物形成怎样的效果莲鹤方壶:识别蟠躏纹: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张口、卷尾、蟠曲。连续排列纹样,一般都作主纹应用,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赏析引导:壶身腹部至颈部逐渐收紧,在口部花瓣处展开,烘托立鹤;怪兽、飞龙攀缘向上,形成轻盈升腾的势态。后母戊方鼎与莲鹤方壶比较两件器物,归纳其不同特点和感受。 作业与课堂评价:作业及活动建议:尝试用几何形绘制或对折剪贴兽面纹图形。小组或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全册单元试卷及答案

【若缺失公式、图片现象属于系统读取不成功,文档内容齐全完整,请放心下载。】 单元检测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 A .4,5,6 B .2,3,4 C .1,1, 2 D .1,2,2 2.若三角形三个内角的比为1∶2∶3,则它的最长边与最短边的比为( ) A .3∶1 B .2∶1 C .3∶2 D .4∶1 3.如图,∠ABC =∠ADC =90°,点 E 是AC 的中点,若BE =3,则DE 的长为( ) A .3 B .4 C .5 D .无法求出 第3题图 第4题图 4.如图是某商场一楼与二楼之间的手扶电梯示意图.其中AB ,CD 分别表示一楼、二楼地面的水平线,∠ABC =150°,BC 的长是8m ,则乘电梯从点B 到点C 上升的高度h 是( ) A.8 3 3m B .4m C .43m D .8m 5.如图,OP 平分∠MON ,P A ⊥ON 于点A ,点Q 是射线OM 上的一个动点,若P A =3,则PQ 的最小值为( ) A. 3 B .2 C .3 D .2 3 第5题图 第6题图 6.如图,在△ABC 中,∠ACB =90°,∠A =30°,AB 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B 和AC 于点D ,E ,AE =2,则CE 的长为( ) A .1 B. 2 C. 3 D. 5 7.如图,在△ABC 中,∠AC B =90°,A C =12,BC =5,AM =AC ,BN =BC ,则MN 的长为( ) A .2 B .2.6 C .3 D .4 8.如图,AB ∥CD ,BP 和CP 分别平分∠ABC 和∠DCB ,AD 过点P ,且与AB 垂直.若AD =8,则点P 到BC 的距离是( ) A .8 B .6 C .4 D .2

新湘教版八年级下数学教案完整版

新化十五中学数学教案 八年级下册 肖志光

第一章 直 角 三 角 形 课题 第1章直角三角形 §1.1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Ⅰ) 主备教师使用教师 教学目的 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定理。 2、掌握“有两个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定理。

3、掌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定理以及应用。 4、巩固利用添辅助线证明有关几何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定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定理的证明思想方法。 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探索. 教学方法 教学课时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个性化设计 一、复习提问:(1)什么叫直角三角形? (2)直角三角形是一类特殊的三角形,除了具备三角形的性 质外,还具备哪些性质? 二、新授 (一)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1 请学生看图形: 1、提问:∠A与∠B有何关系?为什么? 2、归纳小结:定理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3、巩固练习: 练习1、 (1)在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锐角为520,那么另一个锐角度数 (2)在Rt△ABC中,∠C=900,∠A -∠B =300,那么∠ A= ,∠B= 。 练习2 在△ABC中,∠ACB=900,CD是斜边AB上的高,那么,(1) 与∠B互余的角有(2)与∠A相等的角有。 (3)与∠B相等的角有。 (二)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

1、提问:“在△ABC中,∠A +∠B =900那么△ABC是直角三角形吗?” 2、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进行推理 3、归纳:有两个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练习3:若∠A= 600,∠B =300,那么△ABC是三角形。(三)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2 1、实验操作:要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直角三角形的纸片 (l)量一量斜边AB的长度。(2)找到斜边的中点,用字母D 表示。 (3)画出斜边上的中线。(4)量一量斜边上的中线的长度让学生猜想斜边上的中线与斜边长度之间有何关系? 归纳: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三、巩固训练: 练习4:在△ABC中,∠ACB=90 °,CE是AB边上的中线,那么与CE相等的线段有_________,与∠A相等的角有_________,若∠A=35°,那么∠ECB= _________。 练习5:已知:∠ABC=∠ADC=90O,E是AC中点。 求证:(1)ED=EB。 (2)∠EBD=∠EDB。 (3)图中有哪些等腰三角形? 练习6 已知:在△ABC中,BD、CE分别是边AC、AB上的高, M 是BC的中点。如果连接DE,取DE的中点 O,那么MO 与DE有什么样的关系存在? 四、小结: 这节课主要讲了直角三角形的那两条性质定理和一条判定定理? 1、 2、

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下)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直角三角形 一、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1?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 三角形角和等于180° 三角形中线:连接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与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 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A.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B.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C.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D.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那么这条直角边所对的角等于 30°3?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A. 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B. 如果三角形一边的中线等于这条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二、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c的平方,即a2+ b2=c2 2?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任意两条边长,可以根据勾股定理求出第三边的长。 3.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有下面关系:a2+ 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三、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1.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 )。 2.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A表示对应角相等、S表示对应边相等)

1.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角的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叫的平分线上。 第二章四边形 一、多边形 1?多边形:在平面,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多边形。 A. 组成多边形的各条线段叫做多边形的边。 B. 每相邻两条边的公共端点叫做多边形的焦点。 C. 连接不相邻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D ?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作多边形的角,简称多边形的角。 2?多边形的角和 n 边形的角和等于(n — 2) *180 ° 3?多边形的外角和 A. 多边形外角的定义:多边形的角的一边与另一边的方向延长线所组成的角。 B. 多边形外角和的定义:在多边形的每一个顶点处取一个外角,它们的和。 C. 多边形外角和定理: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 360° D. 多边形外角和定理的证明:多边形的每个角与跟它相邻的外角是邻补角,所以 n 边形角和 加外角和等于 n*180° 外角和等于 n*180°—( n — 2) *180° =360°。 4?正多边形 A. 在平面,边相等、角也相等的多边形叫作正多边形。 CD 正多边形必须满足:各边相等、各角相等。缺一不可 C 正多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正 n 边形有n 条对称轴,当n 为偶数时,正n 边形既是轴对称 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二、平行四边形 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作平行四边形。用 表示。 2?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 3.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②各角相等,所以每个角为 (??-2)?180 ° ?? 360 ° 一人宀, 每个角为 360 180° ——— n ③各外角相等,外角为

最新湘教版音乐八年级下《让世界充满爱》word教案

让世界充满爱 项目创意: 1、让学生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懂得爱别人和被别人爱都是一种幸 福,学会爱,尤其是对弱者的同情和关爱。 2、培养搜集、组织材料,用生动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一个真实的故事》 2、教师讲述关于这个女孩和丹顶鹤的故事 这个女孩名叫徐秀娟,生长在养鹤世家,17岁就随父亲养鹤,新闻界曾称她为“中国第一位驯鹤姑娘”。1986年她走出东北林业大学后,就接到盐城自然保护区的邀请希望她到射阳工作,当时的鹤场是一个废弃的哨所条件极差,秀娟没有退缩,没有孵化设备就砌起土炕,把从扎龙带来的鹤蛋放在炕上,她与她的两个助手日夜守护在这些鹤蛋旁边,一天深夜有一只弹壳里终于发出了“笃”的一声,一只小鹤诞生了,随着这只小鹤的诞生,丹顶鹤在低纬度越冬区孵化成功——这个世界级的难题被攻克。 1987年,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馈赠给盐城自然保护区两只天鹅,一只叫“黎明”一只叫“木仁”。这是两只野性十足的天鹅。9月15日,徐秀娟为两只天鹅洗澡,“黎明”突然飞走了。秀娟急忙跟踪寻找,直到深夜找回了“黎明”,可是“木仁”又飞走了。第二天保护区的职工闻讯赶来和秀娟一起寻找,下午5点钟,秀娟听到“木仁”隔河的叫声,顾不得病弱又极度疲倦的身体,跳下河,向对岸游去,快到河心时,极度劳累的秀娟因体力不支,被寒冷的河水吞噬了。(就是我们在刚才的画面中看到的情景)她去世后射阳市老人们说她“驯鹤乘鹤去,鹤姑化鹤神”,老人的话寄托了人们对秀娟姑娘永生的哀思和期冀。 徐秀娟用自己年仅23岁的生命谱写了一曲“爱”的篇章。 第一章、走进爱的世界 1、引导过渡:现实生活中像徐秀娟这样充满爱心的人还很多:雷锋关心身边每一个战友,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徐洪刚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勇敢地和歹徒搏斗;孔繁森为了阿里人民的生活,一腔热血献给了西藏人民。他们爱生活、爱集体、爱自然、爱身边的每一位朋友和亲人。 2、我知道同学们已经阅读了许多关于爱的故事,昨天我还看过你们摘抄的笔记,你能讲一段在阅读中让你最感动的故事和大家分享吗? 3、刚才同学们的故事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爱的世界。 提问:那些得到爱的人幸福吗?那些献出爱的人幸福吗?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 小结:爱是人类一种美好的感情,有亲情之爱、朋友之爱、人类之爱等等,所有的爱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祝福自己所爱的人生活的幸福。从这个意义上说被爱的人是幸福的,会爱的人也是幸福的,因为我们用自己的行为参与到这一创造幸福的过程中,使自己的爱与对方的爱融为一体,在一个真善美的境界中完成了生命的升华。 第二章、呼唤“爱”的回归 在今天商品经济发展的社会中,人类物质文明已经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准,但关于爱的本能,却似乎需要经常被提醒。(出示第二章) 日益激烈的竞争,让我们忽视了下岗工人生活的艰辛; 五颜六色霓虹灯色彩缤纷的广告牌下,往往看不见畏缩在街边墙角弱势群体的生存; 鳞次栉比的高楼中,忘记了在灾区、在贫困的山区还有寝食难安的人民。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主备人:王勇合备人:周谧洋钟猛教学时间:月日第节总第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定理 2 能应用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几何问题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讲评”的学习过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活动中的多向思维、合作交流的价值,主动参与 数学思维与交流活动。 教学重点: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定理的推导与应用。 教学难点:“操作—探究—讨论—交流—讲评”得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定理。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回答。 2、什么是直角三角形?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品与直角三角形有关?请举例说明。 3、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 二、探究新知 1、探究直角三角形判定定理: ⑴观察小黑板上的三角形,从∠A+∠B的度数,能说明什么? ——两个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⑵讨论: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是什么关系? 2、探究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

⑴ 学生画出直角三角形ABC 斜边的中线CD 。 ⑵ 测量并讨论斜边上的中线的长度与斜边的关系。 ⑶ 学生猜想: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3、 共同探究: 例 已知:在Rt △ABC 中,∠ACB=90°,CD 是斜边AB 上的中线。 求证:CD=1 2 AB 。 [教师引导:数学方法——倒推法、辅助线] (分析:要证CD=1 2 AB ,先证CD=AD 、CD=AD ,在同一个三角形中证 明CD=AD ,必须找∠ACD=∠A ,但是题目中没有我们要怎样做呢?作∠1=∠A 。学生注意在作辅助线时只能作一个量。因此,我们要证明∠1与AB 的交点就是中点。) 三、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练习: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条边的一半,求证,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已知CD 是ABC ?的AB 边上的中线,且CD=1 2AB 。求证ABC ?是 直角三角形。 提示:倒推法,要证明ABC ?是直角三角形,只有通过定义和判定定理,定义与判定定理都与角有关系。现在我们只有边的关系,我们学过的边与角能联系起来的就是等腰三角形。还要找到与90°有关的角,但是我们只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通过提示,请同学们自己写出证明过程。 四、课堂小结 1、两个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反过来讲也正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