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化学】 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 人教版

【初中化学】 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 人教版

【初中化学】 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 人教版
【初中化学】 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 人教版

【初中化学】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人教版

一、燃料及其利用选择题

1.如图是微信热传的“苯宝宝表情包”,苯(化学式C6H6)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有关苯的说法正确的是()

A.苯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B.苯由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构成

C.苯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1

D.苯完全燃烧产物有CO2和H2O

【答案】D

【解析】

【详解】

A.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到几万、甚至几十万,而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6+1×6=78,不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苯是由苯分子构成的,而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C.由苯的化学式C6H6可知,其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6)=12:1,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D.苯是由碳元素与氢元素组成的,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苯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考查了化学式的意义以及有关化学式的计算,特别注意质量比和个数比是否混淆。

2.一辆严重超载货车在急速下坡时轮胎发生燃烧,导致货车起火,造成人员和财产的重大损失.造成货车起火的直接原因是()

A.货车轮胎与空气接触

B.超载货车轮胎与道路摩擦温度升高达到着火点

C.货车在下坡车速较快

D.制造轮胎的橡胶是可燃物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中的叙述及燃烧的条件可知,在急速下坡时超载货车轮胎与道路摩擦温度升高达到着火点,故答案选择B

考点:燃烧条件

3.如皋是国内首个“联合国氢经济示范城市”。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电解水可以制氢气

B.氢气在空气中的燃烧产物会污染环境

C.空气中氢气的体积分数为0.94%

D.用氢气代替化石燃料会加剧温室效应

【答案】A

【解析】

【分析】

A、根据水的电解产物分析;

B、根据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进行分析;

C、根据空气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

D、根据温室效应的成因进行分析。

【详解】

A、电解水所得到氢气和氧气;故A正确;

B、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只生成水,不产生空气污染物,故B错误;

C、空气中不含有氢气,故C错误;

D、由于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是导致温室效应的原因,用氢气代替化石燃料不会加剧温室效应,故D错误。故选A。

4.下列关于保护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A.废旧电池中汞的回收可减少环境污染B.化工厂加高烟囱排放废气,防止酸雨C.使用车用乙醇汽油,防止温室效应D.用土填埋废弃塑料,防止白色污染

【答案】A

【解析】

【详解】

A. 汞是有毒的金属,废旧电池中汞的回收可减少环境污染,此选项正确;

B. 化工厂加高烟囱排放废气,只是将废气排向高空,并不能除去废气,此选项错误;

C. 乙醇中含有碳元素,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温室效应是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较高引起的,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并不能防止温室效应,此选项错误;

D. 用土填埋废弃塑料,并不能除去废弃塑料,不能防止白色污染,此选项错误。

故选A。

5.下列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福尔马林浸泡鱿鱼B.用明矾净水

C.品红在水中扩散D.一次性餐盒降解

【答案】C

【解析】

【分析】

物理变化是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

【详解】

A、福尔马林浸泡鱿鱼,福尔马林有毒与鱿鱼成分发生反应,属于化学变化,故A不正确;

B、用明矾净水是利用明矾与悬浮杂质形成胶体,发生了化学变化,故B不正确;

C、品红在水中扩散,是分子运动的结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正确;

D、一次性餐盒降解是分解生成了易挥发性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D不正确。故选C。

6.类推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以下类推结果中正确的是

A.铝与盐酸反应生成AlCl3和H2,则金属铁与盐酸反应生成FeCl3和H2

B.碱的水溶液显碱性,所以NaOH的水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C.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所以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一定是酸的溶液

D.燃烧一般都伴随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就是燃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金属铁与盐酸反应生成FeCl2和H2,错误;B、碱的水溶液都显碱性,NaOH 的水溶液是碱性溶液,正确;C.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一定是酸性溶液,但不一定是酸溶液,错误;D.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燃烧一般都伴随发光、放热现象,但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不一定是燃烧,比如:电灯亮时发光、放热,无新物质生成,没有发生化学变化,错误。故选B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酸与碱的化学性质、燃烧

7.目前,哈尔滨公交车都已换成电、气两用车辆,大大改善了人们出行的环境,据此,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

A.电、气公交车就是电能转化成化学能的汽车

B.制造公交车使用了大量的有机合成材料

C.改换后的公交车减少了PM2.5的排放

D.汽车尾气能影响地球的“温室效应”

【答案】A

【解析】

【详解】

A、电、气公交车就是电能转化成机械能的汽车,故A不正确;

B、制造公交车使用了轮胎等大量的有机合成材料,故B正确;

C、改换后的公交车减少了PM2.5的排放,故C正确;

D、汽车尾气主要污染物为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含铅化合物,能影响地球的“温室效应”,故D正确。故选A。

8.下列关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①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元素组成相同,性质相同.②二氧化碳能使染有紫色石蕊的干燥纸花变红.③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与压强成反比.④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应进行灯火实验.⑤一氧化碳、木炭、氢气都具有还原性和可燃性.⑥一氧化碳能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缺氧窒息死亡.

A.①②③B.②⑤⑥C.④⑤⑥D.③④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

①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元素组成相同,分子构成不同,性质不相同,故不正确;

②二氧化碳能使湿润的染有紫色石蕊的干燥纸花变红,故不正确;

③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成正比,所以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量跟压强成正比,故不正确;

④久未开启的菜窖或深洞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不能支持呼吸,故要做灯火实验,故正确;

⑤一氧化碳、木炭、氢气都具有还原性和可燃性,故正确;

⑥一氧化碳能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缺氧窒息死亡,故正确。故选C。

9.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活性炭可以吸收装修材料释放出的甲醛

B.用水灭火是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C.在碱性土壤中不能施用铵态氮肥

D.金刚石可刻划玻璃、切割大理石

【答案】B

【解析】

A、活性炭可以吸收装修材料释放出的甲醛,正确;

B、对于一定条件下,物质的着火点是固定的,不能降低,错误;

C、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产生氨气而降低肥效,故在碱性土壤中不能施用铵态氮肥,正确;

D、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硬度最大的物质,故金刚石可刻划玻璃、切割大理石,正确。故选B。

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后使其充分燃烧,其目的是减少煤的浪费

B.当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时,就可发生燃烧

C.石油、天然气是可再生能源

D.为扑灭森林火灾而设置隔离带,是为了隔绝氧气

【答案】A

【详解】

A、工业上将煤块粉碎能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其充分燃烧,其目的是减少煤的浪费,正确;

B、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时,不一定就能燃烧,还需要与氧气接触,错误;

C、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错误;

D、为扑灭森林火灾而设置隔离带,是为了移除可燃物,错误。

故选A。

【点睛】

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因此,只要破坏燃烧的条件,就可以实现灭火。

11.下列有关燃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发生森林火灾要开辟隔离带,目的是清除可燃物

B.白磷保存在冷水中目的是为了隔绝氧气

C.将煤块制成蜂窝煤是为了使其燃烧更充分

D.用水灭火目的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答案】D

【解析】

A、发生森林火灾要开辟隔离带,目的是清除可燃物,正确;

B、白磷保存在冷水中能隔绝氧气,防止白磷自燃,正确;

C、将煤块制成蜂窝煤能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其燃烧更充分,正确;

D、用水灭火目的是为了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不是降低着火点,错误。故选D。

点睛: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灭火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

12.将两支燃着的蜡烛罩上玻璃杯,可观察到高的蜡烛先熄灭,且杯内壁变黑,由此可以得到启发:从失火的高层楼房逃生,应选择的正确方法是()

A.用干毛巾捂住口鼻,往楼下冲B.尽量往楼顶跑

C.尽量贴近地面爬行撤离D.若得不到及时救援,可跳楼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湿毛巾捂住口鼻可以滤出有害气体,但是不能直接往楼下冲,看火势而定,选项说法不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楼房失火产生的二氧化碳受热密度变小,二氧化碳会上升,不能向楼顶跑,选项说法不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受热密度变小会上升,从着火燃烧的高层楼房逃生时,尽量贴近地面爬行撤离,选项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

D、因为是高层着火,跳楼会造成身体伤害,选项说法不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点睛】

人的生命是可贵的,学会火场逃生的技巧是保障生命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要了解燃烧和灭火和知识,了解火灾致死的原因,理解逃生技巧运用的原理。

13.人们常在可燃物建筑材料中添加阻燃剂以防止火灾。Mg(OH) 2是一种常见的阻燃剂,在380℃时分解成水蒸气和耐高温的MgO,并吸收大量的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Mg(OH)2分解吸热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Mg(OH)2分解吸热能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C.Mg(OH)2分解的产物能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D.MgCO3比CaCO3易分解,也可作阻燃剂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灭火的原理: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详解】

A、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的属性,是不会改变的,只能改变可燃物的温度,故A错误;

B、Mg(OH)2分解吸热能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故B正确;

C、Mg(OH)2分解的产物水蒸气和耐高温的MgO,可以隔绝氧气或空气,故C正确;

D、碳酸镁和碳酸钙都不具有可燃性,受热都会分解出二氧化碳,都可作阻燃剂,故D正确。故选A

14.下列有关燃烧、灭火的分析正确的是()

A.火上浇油: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

B.钻木取火:提高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C.吹灭烛火:降低着火点

D.电器着火:用水浇灭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火上浇油”的化学意思是向燃烧的物质中增加可燃物﹣﹣油,可以使燃烧更旺,故错误。B、钻木取火的过程是钻木时要克服摩擦力做功,物质的内能增加,从而使得温度升高,当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而燃烧,故正确;C、用嘴吹灭蜡烛的火焰,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而不是降低着火点,故错误;D、向着火的电器上浇水,可能会因水的导电性而使扑火者触电,或引发电路短路布引起更大面积的燃烧,故错误。故选B。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5.下列是探究灭火原理的四个实验,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Ⅰ中蜡烛熄灭、实验Ⅱ中蜡烛不熄灭,说明隔绝空气可以灭火

B.通过上述实验能得出,灭火原理包括隔绝氧气、降低温度、隔离可燃物

C.实验Ⅲ中蜡烛熄灭,因为稀盐酸与小苏打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隔绝了空气

D.实验Ⅳ中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答案】B

【解析】

A、实验Ⅰ中蜡烛因为没有氧气,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实验Ⅱ中因为氧气充足,蜡烛不熄灭,说明隔绝空气可以灭火,正确;

B、实验Ⅰ中蜡烛熄灭、实验Ⅱ中蜡烛不熄灭,说明隔绝空气可以灭火;实验Ⅲ中蜡烛熄灭,是因为稀盐酸与小苏打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隔绝了空气;实验Ⅳ中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但没有降低温度灭绝空气,错误;

C、在实验Ⅲ中蜡烛熄灭,是因为稀盐酸与小苏打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隔绝了空气,正确;

D、实验Ⅳ中蜡烛熄灭,可以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正确。故选B。

点睛:掌握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二氧化碳的性质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6.煤的气化是提高煤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煤的气化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反应C+H2O(气)H2+CO,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的是

A.元素的种类B.分子的种类C.原子的数目D.物质的总质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在化学反应中元素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和物质的总质量都不发生改变,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

考点:化学变化的实质;

点评:参加反应的各种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各种物质的质量总和,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特征和本质是解题的关键.

17.采取正确的措施,能够避免火灾发生或减少灾害损失。下列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A.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

B.酒精灯着火——用湿抹布盖灭

C.森林起火——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

D.汽车油箱着火——用水浇灭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利用隔绝空气的原理,正确;

B、酒精灯着火——用湿抹布盖灭,利用隔绝空气的原理,正确;

C、森林起火——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使燃烧物与可燃物隔绝,正确;

D、汽油、酒精着火不能用水灭火,错误。

故选D。

18.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可燃物只有在空气中才能燃烧

B.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灭火

C.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时可能发生爆炸

D.任何燃料完全燃烧时,一定会生成二氧化碳

【答案】C

【解析】

【详解】

A、镁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发生了燃烧,没有氧气参加,说明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与,可燃物不一定在空气中才能燃烧,故错误。

B、物质的着火点一般不会发生变化,故错误。

C、空气中有氧气混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达到着火点可能发生爆炸,正确。

D、氢气燃烧只生成水,故错误。

故选C。

19.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A.炒菜时油锅里的油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灭火的一条途径

C.煤矿矿井、大米加工厂、加油站等场所应严禁烟火

D.钻木取火是因为摩擦生热,使温度达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答案】B

【解析】

【分析】

燃烧需要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物质有可燃性、温度达可燃物的着火点、与氧气充分接触;灭火时只需要破坏一个条件即可。

【详解】

A.炒菜时油锅里的油着火,可用锅盖盖灭,原因是隔绝氧气;

B.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性质,不能改变;

C.煤矿矿井、大米加工厂、加油站等场所应严禁烟火,防止发生爆炸;

D.钻木取火是因为摩擦生热,使温度达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选B。

20.依据如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①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改通O2片刻,熄灭酒精灯后,b中红磷燃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实验过程②的a中无明显现象

C.对比①、②中b处现象,可知燃烧需要氧气

D.对比②中a、b处现象,可知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答案】A

【解析】

【详解】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而非白雾,故错误;

B、②中a处无明显现象,因为温度未达到着火点,故正确;

C、①中a处无氧气、温度未达到着火点。①中b处无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②中a处有氧气、温度未达到着火点,②中b处有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只有②中的b能燃烧,故对比①、②中b处现象,可知燃烧需要氧气,故正确;

D、对比②中a、b处现象,可知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故正确。

故选A。

2020九年级化学考点复习演练——专题六:燃料及其应用(带答案)

2020九年级化学考点复习演练——专题六:燃料及其应用 考点一:燃烧的条件 1.燃烧前常将汽油(含C8H18等)喷成雾状,可以() A.减少O2消耗量 B.增大汽油与空气的接触面 C.减少CO2生成量 D.使C8H18等分子变得更小 2.下列混合气体点燃可能会发生爆炸的是() A.氢气、氮气B.二氧化碳、氧气 C.氢气、氧气D.二氧化碳、氮气 3.下列关于化学知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蜡烛燃烧的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化合反应 B.催化剂在反应前后其本身质量不变,化学性质可以改变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灭火的途径之一 D.天然气可以作燃料 4.如图所示为实验室模拟粉尘爆炸试验。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下列干燥的粉末,点燃蜡烛,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肯定观察不到爆炸现象的是() A.煤粉B.面粉C.镁粉D.大理石粉 5.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 6.A实验中热水的作用是(1)(2)。通过对比铜片上和水中白磷的实验现象得出燃烧条件之一是。

考点二:灭火原理 1.下列安全措施不正确的是() A.油锅着火,用水浇灭 B.桌上的少量酒精着火,迅速用湿布盖灭 C.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 D.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2.下列与生活相关的事件中处理正确的是() A.室内着火应开窗通风 B.电器着火立刻浇水 C.打开生锈的锁可以用铅笔芯粉末 D.发现煤气泄漏,应打开排风扇通风 3.以下是常用的危险品标志,装运酒精的包装箱应贴的标志是() 4.某机关的一间档案室突发火灾,较适合在此情况下灭火的器材是() A.泡沫灭火器B.干粉灭火器 C.消防水龙头D.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5.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图书档案着火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B.家用煤加工成蜂窝煤是为了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燃气泄漏时,应立即关闭阀门,开窗通风 D.不慎碰倒了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水来灭火 6.2010年4月20,位于墨西哥湾的一个石油钻井平台发生爆炸并引发大火,然后慢慢沉入海底。之后发生漏油,每天多达5000桶以上,已持续了一个多月。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020—2021学年度初中化学第一学期人教版九年级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测试卷(解析版)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下列能量的转化过程中,由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是() A.蓄电池放电 B.风力发电 C.水力发电 D.太阳能发电 2.能源问题是当今世界三大问题之一,下列有关能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乙醇汽油中添加的乙醇属于可再生能源 B.人类通过化石燃料获得能量的过程是物理变化 C.将煤球制成“蜂窝煤”是为了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其燃烧更充分 D.我国南海海底储藏了大量“可燃冰”,它将成为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 3.下列化学变化中吸收热量的是() A.高温煅烧石灰石 B.红磷在氧气中的燃烧 C.锌和稀硫酸的反应 D.生石灰与水反应 4.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下列燃料中最理想的是() A.氢气 B.天然气 C.酒精 D.汽油 5.油锅起火,迅速用锅盖盖灭,其主要灭火原理是() A.降低食用油的着火点 B.清除可燃物 C.隔绝空气 D.防止食用油溅出 6.用一块棉布手帕浸泡在盛有质量分数约为70%的酒精溶液中,待均匀湿透后取出。将浸透的手帕

舒展开,用镊子夹住两角,用火点燃(如图所示)当手帕上的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对于这一现象,下面解释正确的是() A.这是魔术,你所看到的是一种假象 B.火焰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C.手帕上的水和酒精的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D.酒精燃烧后使棉布的着火点升高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溶液中溶剂不一定都是水 B.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一定会燃烧 C.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验纯 D.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8.今年一季度,我市因治霾成效显著获得省治霾奖励。PM2.5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之一,下列行为不会增加大气中PM2.5的是() A.燃放烟花爆竹 B.为城市主干道洒水保洁 C.露天焚烧落叶 D.燃煤火力发电 9.甘肃电网新能源装机容量已达1415.29万千瓦,跃居全国首位。下列不属于新能源的是()A.煤 B.风能 C.太阳能 D.地热能 10.下列有关化学反应与能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 B.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吸热现象 C.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 D.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11.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此话的意思是说:做人必须脚踏实地,才能事业有成;燃烧木柴需要架空,才能燃烧更旺。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导学案

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常用的化石燃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属于__________能源。 3、使燃料充分燃烧通常需要考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4、各举两例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 学习目标 1、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2、知道石油炼制出的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3、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课内探究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人们使用化石燃料,是利用它燃烧产生的热量,是不是只有通过燃料燃烧才能得到热量? 结论: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还伴随_______,而_______的变化通常表现为__________,即吸热现象或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 跟踪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人类只有通过燃料燃烧才能获得热量 B 水蒸法吸收热量,这是吸热现象 C 能源都是燃料 D 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常伴随放热现象或吸热现象 2.(2012年福建泉州)许多变化都产生热量,下列放热现象主要由物理变化引起的是() A 中和反应放热 B 燃料燃烧放热 C 生石灰与水化合放热 D 灯泡通电发热 二、化石燃料 阅读课本化石燃料第一段,填写下列内容: ①生活中常用的化石燃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石燃料的___________能源。 ②煤是________等被埋于土中经长期复杂变化形成,石油和天然气经__________________复杂变化而形成。 1、煤和石油 活动与探究 小组讨论: (1)你家中做饭、洗浴用什么燃料? (2)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使用什么燃料? (3)炼钢厂、热电厂等使用什么燃料?

初中化学燃料及其燃烧

初中化学燃料及其燃烧 一:燃烧及灭火 1、通常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 (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 2、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1)要有足够多的空气 (2)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但镁和二氧化碳,钠和氯气的燃烧现象告诉我们可燃物在特殊条件下即使没有氧气参与也可以发生燃烧。只要有剧烈的发光发热现象的化学反应都能称作燃烧。 3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 (1)完全燃烧的条件:优点:碳完全燃烧的方程式: (2)不完全燃烧的条件;缺点:碳不完全燃烧的方程式: 4、灭火的原理:(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 (1)消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5、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一切可燃性气体、可燃性液体的蒸气、可燃性粉尘与空气 (或氧气)的混合物遇火种均有可能发生爆炸。 6.几种常见的灭火方法和原理 (1)用水扑灭,水起的主要作用: (2)电器失火时不能用水来扑灭,应先,然后再用不导电的物质来灭火,例如:四氯化碳。 (3)酒精洒在桌面上失火时用: (4)油锅失火时用: (5)油失火时不能用水灭火,原因: ,可用 灭火剂或者扑灭。 (6)森林失火时,常围绕火场原理是: 7.几种常见的灭火器 ①泡沫灭火器:使用时能喷出大量的二氧化碳附在可燃物 上,使之与隔绝,由于灭火时喷大量的泡沫,只 能扑灭木材、棉花等燃烧引发的火灾。 ②干粉灭火器:在受热时碳酸氢钠会发生分解反应 其中二氧化碳能起到灭火的作用,还能吹动干粉,具有不 腐蚀容器和不易变质等优良性能,除了扑灭一般火灾外,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和习题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考点1 燃烧的条件 1、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高频考点) (1)可燃物; (2)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3)温度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注意: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有的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如: 2Mg + CO22MgO + C 3、探究燃烧的条件 考点2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原理:破坏燃烧的条件,使燃烧反应停止。 2、灭火的方法(高频考点) (1)清除或使可燃物跟其他物品隔离。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注意:(1)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就可达到灭火的目的。 (2)着火点是物质固有属性。灭火只能降低温度,不能降低着火点。 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 器 灭火原理隔绝氧气隔绝氧气降温和隔绝氧气 适用围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引 起的失火 扑灭一般的失火外,还可以扑灭 电器、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扑灭图书、档案、贵 重设备、精密仪器等 处的失火 4、火灾自救措施(高频考点) (2)如果被困在火灾区,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下身子跑出火灾区。 (3)若是燃气炉灶失火,应迅速关闭燃气阀门,再灭火。 (4)电器或线路失火,要先切断电源,再灭火。 (5)救火时,不要贸然开门窗,以免空气对流加速火势蔓延。 实例灭火方法灭火原理 油锅着火锅盖盖灭让油与空气隔绝 熄灭酒精灯灯帽盖灭隔绝氧气 酒精洒到桌面上燃烧用湿抹布盖灭隔绝氧气,使温度降低到着 火点以下 森林火灾设置隔离带隔离可燃物 电线着火先关电闸,后用二氧化碳灭 火器扑灭 隔绝氧气,使温度降低到着 火点以下 图书馆档案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隔绝氧气,使温度降低到着 火点以下 天干物燥,容易引发火灾用高压水枪灭火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1、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

燃料及其应用知识点填空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1、燃烧定义:。 燃烧与缓慢氧化共同点是:、;不同点是:; 2、燃烧的条件:①;②;③; 3、广义的燃烧指的是伴有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不一定需要氧气;如: ①H2在Cl2中的燃烧,化学方程式: ②Mg在CO2中的燃烧生成氧化镁和碳,化学方程式:4、灭火的原理:; 灭火的方法:①,如森林着火,开辟隔离带等; ②,如油锅着火,盖锅盖等;③,如油锅着火,放青菜;水灭火等; 5、泡沫灭火器:木材、纸制品等一般火灾; 干粉灭火器:油、气等火灾; CO2灭火器:精密仪器、图书馆等火灾; 6、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热而引起。 7、易燃易爆物:包括①可燃性气体,如煤气、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等):②可燃性液体,如酒精,汽油等;③容易燃烧、自燃或遇水可以燃烧的固体,如镁粉、硫磺、白磷、钾、钠、面粉、炭粉等。 8、三大化石燃料是,是能源。 常把煤称为“黑色的金子”和“乌金”;把石油称为工业的“血液”。 9、煤:主要含,还含有氧、氢、氮、硫及其他无机物,是混合物; 加工:隔绝空气加强热,分解成焦炭、煤焦油、煤气等,是化学变化。 10、石油:主要含碳元素和氢元素,是混合物; 加工:根据各物质沸点不同,加热分离成汽油、柴油、沥青等,是物理变化; 11、天然气:主要成份是;海底的甲烷水合物叫“”; 12、CH4是最简单的有机物。 ①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溶于水。 ②CH4的化学性质:可燃性 现象:发出、生成气体、放出热量; 化学方程式: 13、化学反应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热量的变化,有和现象。 14、燃料的用途:炒菜做饭、取暖、冶炼金属、烧制陶瓷等。 15.H2、CO、CH4的比较: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总结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的条件 1.燃烧的概念: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2.燃烧的条件 (1)探究燃烧的条件 (2)燃烧需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①可燃物; ②氧气(或空气) ; 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二、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1.原理:破坏燃烧条件中的任何一个都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2.灭火方法 (1)清除或隔离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 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三、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1.气体的爆炸极限: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达到一定含量时,遇到火源就会发生爆炸,这个能发生爆炸的含量范围,称为爆炸极限。 2.一些与燃烧爆炸有关的图标 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有些反应放出热量,如氧化钙与水的反应、镁与盐酸反应等;有些反应吸收热量,如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二、化石燃料的利用 1.煤 主要含 C 元素,此外还含有H元素和少量的N、S、O等元素以及无机矿物质。

2.石油 主要含C、H 元素(还含少量S、O、N等元素)的混合物。 3.天然气 (1)组成:主要由C、H元素组成的气态碳氢化合物,主要成分是甲烷。 (2)物理性质 (3)化学性质 三、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1.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的空气污染 2.酸雨的形成及危害 (1)形成:化石燃料燃烧时会排放出NO2、SO2等污染物,这些气体溶于雨水,形成酸雨。

新九年级化学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及参考答案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7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一、燃烧和灭火 1、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 (1)(2)(或空气)(3) 2、灭火的原理:(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 (1);(2);(3) 3、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氧气的、与氧气的面积。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1) (2)。 4、燃烧(一定、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5、爆炸(一定、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气球爆炸是变化,天然气爆炸是变化。 1、6、通过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对比,得出燃烧需要。 2、通过铜片上的白磷和热水中的白磷对比,得出。 7、为什么加油站、纺织厂、煤矿的矿井要写有“严禁烟火”的字样? 。 二、燃料和能量 1、三大化石燃料:、、(均为物、均为再生能源) (1)煤:俗称“工业的”(主要含元素); 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引起酸雨)、CO、烟尘等。 酸雨的危害:①②③。 (2)石油:俗称“工业的”(主要含、元素); 汽车尾气中污染物:CO、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 (3)天然气是气体矿物燃料(主要成分:),是较清洁的能源。 2、甲烷 (1)沼气的主要成分是。 (2)甲烷的化学式: (最简单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 (3)物理性质:溶于水。密度比空气。 收集甲烷可以用法。 (4)化学性质:性。化学方程式(发出色火焰) 3、乙醇 (1)俗称,化学式: (2)化学性质:性。化学方程式 (3)乙醇汽油的优点①②。 4、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放热反应:如所有的反应及等。 (2)吸热反应:如一般条件为“高温”的反应。如。 5、新能源:、、、、、等。 6、氢气是最理想的燃料(1)优点:、、。 (2)需解决问题:①②。 7、实验室制氢气的化学方程式。 收集氢气的方法是或。 8、除杂(写出除杂方法,化学反应的写出化学方程式) H2(H2O) H2(HCl) CO2(HCl) 9、鉴别H2、CO和CH4根据进行鉴别。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7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一、燃烧和灭火 1、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 (1)可燃物(2)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或空气)(3)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 (1)清除或隔离可燃物(2)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绝(3)将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3、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1)燃烧时要有足够的空气 (2)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4、燃烧一定(一定、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5、爆炸不一定(一定、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气球爆炸是物理变化,天然气爆炸是化学变化。 6、通过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对比,得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通过铜片上的白磷和热水中的白磷对比,得出燃烧需要氧气。 7、为什么加油站、纺织厂、煤矿的矿井要写有“严禁烟火”的字样?因为这些地方的空 气中常混有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它们遇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二、燃料和能量 1、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均为混合物、均为不可再生能源) (1)煤:俗称“工业的粮食”(主要含碳元素); 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SO2、NO2(引起酸雨)、CO、烟尘等。 酸雨的危害:①影响植物生长②腐蚀大理石等建筑物③腐蚀金属制品。 (2)石油:俗称“工业的血液”(主要含碳、氢元素); 汽车尾气中污染物:CO、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

初中化学燃料及其应用单元测评,有答案.doc

初中化学燃料及其应用单元测评,有答案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共19题) 1.通常所说的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 ) A.只要有充足的氧气 B.只要是可 燃物 C.只要可燃物达到一定的温度 D.可燃物达到一定的温度并有充足的氧气 【答案】思路解析:燃烧需要两个条件:(1)达到着火点;(2)有充足的氧气。二者缺一不可。 答案:D 难度:容易 知识点:燃烧和灭火 2.国家早已决定推广乙醇汽油的应用。乙醇汽油是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混合而成的一种燃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乙醇汽油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B.汽车使用乙醇汽油能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C.乙醇汽油是一种混合物 D.用玉米、高粱发酵可以制得乙醇 【答案】思路解析:乙醇汽油是一种混合物,是汽油中加入部分乙醇得到的新型燃料;该燃料能够有效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其中乙醇是由玉米、高粱发酵得到的。 答案:A 难度:中等 知识点: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3.某物质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生成CO2和H2O ,则该物质( ) A.只含碳元素 B.只含氧元素 C.只含碳、氧两种元素 D.一定含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氧元素 【答案】思路解析:燃烧后生成CO2和H2O ,说明该物质中含有C 、H 元素。至于是否含有氧元素则不能判断,条件不足。 答案:D 难度:中等 知识点:燃料及应用单元测试 4.煤和石油中都含有的主要元素是( ) A.氧元素 B.氢元素 C.碳元素 D.硫元素 【答案】思路解析:煤和石油都含有的主要元素是C ,其次是氢。 答案:C 难度:容易 知识点: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5.下列燃料不是采用煤或石油为原料加工制得的是( ) A.汽油 B.煤焦油 C.柴 油 D.沼气

初中化学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总结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总结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的条件 1.燃烧的概念: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2.燃烧的条件 (1)探究燃烧的条件 (2)燃烧需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①可燃物; ②氧气(或空气) ; 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二、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1.原理:破坏燃烧条件中的任何一个都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2.灭火方法 (1)清除或隔离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 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三、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1.气体的爆炸极限: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达到一定含量时,遇到火源就会发生爆炸,这个能发生爆炸的含量范围,称为爆炸极限。 2.一些与燃烧爆炸有关的图标 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有些反应放出热量,如氧化钙与水的反应、镁与盐酸反应等;有些反应吸收热量,如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二、化石燃料的利用 1.煤 主要含 C 元素,此外还含有H元素和少量的N、S、O等元素以及无机矿物质。

2.石油 主要含C、H 元素(还含少量S、O、N等元素)的混合物。 3.天然气 (1)组成:主要由C、H元素组成的气态碳氢化合物,主要成分是甲烷。 (2)物理性质 (3)化学性质 三、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1.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的空气污染 2.酸雨的形成及危害 (1)形成:化石燃料燃烧时会排放出NO2、SO2等污染物,这些气体溶于雨水,形成酸雨。

(2)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造成水体酸化,严重影响水生动植物的 生长;③破坏土壤、植被、森林;④腐蚀金属及建筑物。 (3)防治:①减少向大气中排放SO2等气体;②开发新能源;③使用脱硫煤或天然气替代煤。 四、能源的利用与开发 1.能源的分类 (1)根据是否可再生分为不可再生能源,例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等。 (2)能源类型——根据直接或间接利用可分为一级能源和二级能源。2.清洁能源 (1)氢能源 ①本身无毒,极易燃烧,燃烧产物为水;氢气作为未来能源的三大优点: 原料来源广泛,可由水分解制得; 发热量高;产物是水, 不污 染环境; ②氢气作为无污染的能源不能被普及的原因:制取成本高、储存、运 输困难。 (2)乙醇 化学式为C2H5OH ,俗称酒精。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2H5OH+ 3O22CO2+3H2O 。 (3)正在利用和开发的其他能源有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等。

初三化学化学燃料的利用基础练习

课时8 化学燃料的利用 自学导航 1.世界上最重要的三种化石燃料中被人们称为“工业的粮食”的是 ;被人们誉为“工业的血液”的是 ;我们在“西气东输”工程中主要输送是 。 2.人们把一定量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称为该燃料的 。例如:柴草的热值约为 ;液化气的热值为 ;煤气的热值为 ;天然气的热值 为 。 3.化学燃料在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燃烧时产生的 、 以及 所造成的。空气的污染物中主要有气体和 两大类,而气体主要有 、 、 ;二气化碳气体虽然不污染空气,但CO 2浓度过高,能导致 。 4.煤的干馏可以得到 、 、 _________等,石油经过加可得到人们日常生活、生产、交通运输中的常燃料有 、 、 、 、 。 5.你周围的邻居所使用的燃料有哪些?给周围的环境都带来哪些污染?有没有防治的措施和方法。请举例: 指点迷津 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在地球上已探明的蕴藏量是有限的,从人类目前利用这些能源 的消耗估算,石油和天然气不过几十年,煤不过一百年就会消耗尽。因此,进一步开发利用新能源已显得十分迫切。 氢气是一种高效而无污染的理想能源,下列(1)—(6)是某化学小组的学生查阅资 料归纳的工业上制氢气的方法,其中包括正在研发的方案。 (1)电解水法:2H 2O 2H 2↑+O 2↑ (2)甲烷转化法: CH 4+H 2O CO ↑+3H 2↑ (3)水煤气法C+H 2O CO ↑+H 2↑ (4)含碳化合物热裂法 CH 4 C+2H 2↑ (5)设法将太阳光聚焦产生高温使水分解 2H 2O 2H 2↑+O 2↑ 通电 高温 高温 100℃

(6)寻找高效催化剂使水分解产生氢气 如果将来人类广泛使用氢气作为能源,那么上述6种方法中你认为可行的且很有发展前途的方法是哪几种?并逐条说明理由。 思路分析:氢气作为理想燃料有许多突出优点:资源丰富、无污染、热值高。但是用电解水法制氢气不可行因为电解水消耗的电能远大于氢气燃烧产生的能量;甲烷转化法、水煤气法、含碳化合物热裂法要消耗能源有的产生有毒气体CO也不可行;将太阳光聚焦产生高温使水分解此法可行,但不如直接利用太阳能;寻找高效催化剂使水分解产生氢气是可行的且很有发展前途的方法。 基础评价 1.导致下列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与煤燃烧排放SO2有关的是() A.酸雨B.化学烟雾 C.臭氧空洞 D.温室效应 2.有关环境问题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A.机动车尾气的排放不会污染大气 B.大量燃烧化学燃料会导致温室效应 C.植树造林有利于遏制沙尘暴的发生 D.大量使用含磷洗衣粉会污染水源 3.不属于自然界中的化学燃料的是() A.煤 B.石油 C.酒精 D.天然气 4.下列各种气体中①H2②CH4③CO2 ④SO2⑤CO ⑥O2 (1)属于化学燃料的是 (2)导致酸雨形成的是 (3)导致温室效应加剧的主要气体是 (4)有毒的气体是 (5)最理想的燃料是 5.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的国家是,早在1800年前就发现了,现代社会将石油称为,石油炼制的原理是 6.下列各项操作或措施,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或破坏的是() A.过量砍伐森林树木 B.某化工厂大量使用含硫煤作燃料 C.利用风能、太阳能发电 D.将CO还原CuO的尾气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大气中 7.近年来:许多城市在公交车和出租车中推行用天然气代替汽油作燃料的改革,取得了显

九年级化学第7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临沭县东盘中学2011~2012学年度九年级化学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此话的意思是说:做人必须脚踏实地,事业才能有成;燃烧固体燃料需要架空,燃烧才能更旺。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 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B.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D.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低能耗”、“低废水”、“低废弃物”是低碳理念的重要内涵。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理念的是 A.推广利用太阳能B.家庭电器长期处于待机状态 C.循环使用生活用水D.回收有机垃圾用于生产沼气 3.2010年4月20 ,位于墨西哥湾的一个石油钻井平台发生爆炸并引发大火,然后慢慢沉入海底。之后发生漏油,每天多达5000桶以上,已持续了一个多月。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石油燃烧属于物理变化B.石油是纯净物 C.此事件已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D.为杜绝环境污染,人类应停止一切石油开采 4.2010年6月7日《海南日报》载:科学家发现“土卫六”表面遍布“湖海河流”,这些“湖海流”中的液体并非水,而是液态甲烷和液态乙烷(C2H6)。甲烷和乙烷均属于: A.有机物B.氧化物C.混合物D.单质5.下列措施安全的是 A.进入煤矿的矿井时用火把照明 B.到溶洞里探险时用火把照明 C.启用闲置的沼气池前先进行灯火实验 D.用点燃木条的方法检查液化石油气罐是否漏气 6.既洁净又高能的理想燃料是() A.煤B.石油C.氢气D.天然气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就是燃烧B.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能放出热量C.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燃烧获得的D.有些化学反应会吸收热量 8.在节能减排的措施中不可行的是() A.公共汽车改用清洁燃料B.禁止使用空调以节约能源 C.家庭提倡使用节能日光灯D.严禁使用含硫高的烟煤 9.鉴别H2、CO及CH4常采用的方法是() A.根据燃烧产物的不同B.根据燃烧时火焰的不同

初中化学上册《燃料及其利用》全章复习与巩固(提高)初三巩固练习题附加答案

《燃料及其利用》全章复习与巩固(提高)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氢氧化镁在温度达到380℃时,能够分解生成耐高温的氧化镁固体和水蒸气,将它添加在塑料等易燃性建筑材料中能起阻燃作用。所以,氢氧化镁是一种新型的阻燃剂。根据灭火原理你认为氢氧化镁能做阻燃剂的原因是() A.氢氧化镁是一种碱 B.受热分解的产物能使燃烧物与氧气隔绝 C.氢氧化镁不溶于水 D.可以降低易燃性建筑材料的的着火点 2.燃着的酒精灯不慎打翻可用湿抹布盖灭,湿抹布在灭火中不能起到的作用是( ) A.隔绝空气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C.降低温度D.防止火势蔓延 3.镁不但能在空气中燃烧,也能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燃烧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B.燃烧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 C.镁等活泼金属着火不能用二氧化碳来灭火 D.镁在空气、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都是放热反应 4.一种新型绿色电池—燃料电池,是把H2、CO、CH4气体和空气不断输入直接氧化,使化学能转变为电能,它被称为21世纪的绿色发电站,这三种气体可以作为燃料电池所需燃料的理由是( ) A.都是无毒无害气体 B.在自然界都大量存在 C.都可以燃烧并放出大量的热 D.燃烧产物均为CO2和H2O 5.汽油加油站必须贴的标志是( ) 6.在下列蜡烛燃烧的实验中,对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实验1中蜡烛火焰逐渐熄灭 B.实验2白瓷板表面无明显变化 C.实验3外焰部分的火柴杆最先炭化 D.实验4烧杯内有气泡生成,蜡烛火焰熄灭 7.(2015·福建中考)下列措施或事故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A.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扑灭

九年级化学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教学设计及反思

九年级化学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设计思路 在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切实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就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设计中也应以学生所求、所需为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学生研读、质疑、思悟为主体,以教师启发、辨析、点拨为主导,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二、教材分析 “燃料及其利用”是人教版九年级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共2个课题:燃烧和灭火;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其中1课题是重点,也是难点,并且配有大量的实验来解决重点和难点。本单元从多见的燃烧现象入手,介绍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以及一些安全知识。利用燃烧反应的实例很多,而生活中利用最多的是燃料的燃烧,所以,在介绍燃烧等知识之后,又介绍了燃料及其用途,以及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并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联系实践的科学理念。 三、学情分析 本单元在内容的安排上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 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多见的知识和现象,并配合图像,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同时,注意通过与探究、调查研究、讨论和实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中还合适的编入与社会发展、新科技等相关的资料,以开阔学生的眼界。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严重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严重作用;同时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严重性。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严重性。 3、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认识使用和开发纯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严重性。 过程和方法:1、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从化石燃料的元素组成及其变化角度,分析化石燃料燃烧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 3、通过对燃料的选用和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学习,培养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学习对现象,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认识燃烧的条 件;认识灭火的基本原理;掌握灭火的常用措施;了解多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 2、以化石燃料的利用为载体,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3、体会化石燃料的宝贵性和开发新能源的严重性,树立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认识使用和开发纯洁能源及各种能源的严重性。 六、难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七、教学方法:实验、归纳、练习设计相结合。 八、教学过程: 课题1燃烧和灭火

初中化学第五章 燃料 检测题及答案.doc

初中化学第五章燃料检测题及答案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题型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xx题xx题xx题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共20题) 评卷人得分 1.下列气体中,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是() A.氮气 B.氧气 C.氢 气 D.空气 【答案】C 难度:基础知识点:燃料和热量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氢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液态氢气是蓝色的 C.氢气难溶于水 D.同条件下氢气的密度约是氧气密度的1/14 【答案】C 难度:容易知识点:燃料及应用单元测试 3.下列对于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说法,错误的是() A.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火焰 B.氢气燃烧时会产生浓烈的刺激性气味 C.氢气燃烧时会放出大量的热 D.氢气燃烧属于化合反应 【答案】B 难度:容易知识点:燃料及应用单元测试 4.氢气是一种具有广泛用途的物质,下列关于氢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用氢气充灌探空气球是因为相同条件下,氢气的密度最小 B.氢气具有可燃性,可以做燃料 C.点燃氢气与氧气的混合气体时,一定会发生爆炸 D.氢气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最小微粒是氢原子 【答案】C 难度:基础知识点:燃料及应用单元测试 5.氢燃料电池是当前为保护环境各国积极发展的一种新型的能源装置,它的基本原理是:以氢气和氧气为原料,通过化学反应直接产生电能,运行时产生的温度一般不超过80 ℃,反应后的产物只有水。以下对氢燃料电池的叙述,不符合事实的是() A.氢燃料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B.氢燃料电池使用的燃料是H2 C.氢燃料电池的特点是无毒、热值高

中考化学复习燃料及其应用专题卷(附答案)

中考化学复习燃料及其应用专题卷(附答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 一、选择题 A.降低油的着火点 B.让油与空气隔绝 C.降低温度至油的着火点以下 D.清除了可燃物 2.下列场所挂的图标与“消防安全”不相符 ...的是 3.(2015秋?东莞市期末)通过下列图示实验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A.图1所示实验既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又说明甲烷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B.图2所示实验既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小,又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C.图3所示实验既说明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又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D.图4所示实验既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4.用嘴吹灭燃着的小木条,其主要灭火原理是 A.清除可燃物 B.使温度降到小木条的着火点以下 C.降低小木条的着火点 D.呼出的气体中含有CO2,隔绝了氧气 5.根据下列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图 1 比较 Zn 和 Fe 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B.图 2 探究铁钉生锈时 O2 是否参与反应 C.图 3 比较红磷和白磷的着火点 D.图 4 测定空气中 O2 的含量 6.如图实验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A.有可燃物 B.有助燃剂 C.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可燃物与火焰直接接触 7.煤、石油、天然气是重要的化石燃料,下列关于化石燃料的叙述错误的是() A.石油是一种化工产品 B.将石油分馏可得到多种产品 C.将煤隔绝空气加热可制得焦炭 D.煤、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 8.下列有关的图示或图标中不正确的是() 9.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汽油清洗油污是溶解现象 B.“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的熔点高 C.集中回收废旧电池能减少土壤污染 D.煤制成蜂窝煤是为了提高燃烧效率 10.小东发现野营篝火的火焰很小,于是将木柴架空了一些,他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 A.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 B.升高木柴的温度 C.降低木柴的着火点 D.方便添加木柴 A.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B.铁能在氧气中燃烧C.白磷的着火点比 红磷的低D.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①②③④⑤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评卷人得分 二、填空题 250mL 的集气瓶

初三化学第16讲燃料及其应用汇总

课题燃料及其应用课次第16次 授课教师上课学生应到人,实到人,请假人,旷课人 教学形式课室上课日期和时段 学生签名 一、教学温故: 1、C单质的性质,用途,碳的还原性; 2、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二、新知导航: 研习点1 燃烧条件及探究 1.我们所见到的燃烧一般都是可燃物在或中的燃烧。 2.影响燃烧的因素 (1)内在因素:。不同种物质燃烧的现象不同。例如,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细铁丝在空气中却燃烧。 (2)外部因素:与氧气接触面积越,氧气浓度越,燃烧越剧烈。同种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燃烧现象也不同。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与在空气中不同。 3.着火点:达到燃烧所需的。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属性,因此不能说用降低着火点的方法来灭火,而只能是。 4.物质燃烧的现象一般从以下三个方面描述: (1)物质燃烧发出的或的颜色及其强度。 (2)物质燃烧均放出。 (3)生成物的、、及特征反应现象。 (4)(1)燃烧与发光、放热的关系:燃烧一定、,但发光、放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因而不一定是燃烧,如原子弹、氢弹的爆炸。 (2)燃烧与火焰的关系:火焰是燃烧所特有的现象。液体物质的燃烧主要是的燃烧,因而产生火焰:若固体物质的沸点较高,燃烧时无逸出,则无火焰。 (3)发光与放热的关系:光源有两种,一类是热光源,一类是冷光源,冷光源发光时不放热,如萤火虫发光就不放热。化学反应放出热量瞬间较多,就以光的形式出现,反之则不发光,因此,发光不一定放热,放热也不一定发光。 例题1根据图7-1-1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现象①③说明白磷的着火点高于红磷的着火点

初三化学 燃料及其利用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及燃烧的条件 (1)通常所说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着火点。 (2)着火点: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固有属性,因此不能说明降低着火点的方法来灭火,而只能说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1)由燃烧的条件推理得出灭火的原理:①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跟其他物品隔离。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2)几种常用灭火器的适用范围 泡沫灭火器:用来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而引起的失火。 干粉灭火器:除用来扑灭一般火灾外,还可用来扑灭石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二氧化碳灭火器:用来扑灭图书馆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处的失火。(使用时,手一定要先握在钢瓶的木柄上,否则会把手冻伤。) 四、缓慢氧化、自燃、爆炸 (1)缓慢氧化:还原剂与氧化剂发生不发光、不剧烈甚至不易察觉的氧化反应。如铁生锈、食物腐败等都是缓慢氧化。 (2)自燃:有些可燃物堆积在一起,在常温下发生缓慢氧化,产生一定热量,如果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失,就会越积越多,引起物质的温度升高,如果温度达到了这种物质的着火点,不经点火也会自动燃烧起来,从而引发火灾。如:白磷自燃 (3)爆炸:一切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在空气中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高温或撞击就易发生爆炸,家用煤气一旦泄露,千万不要开动电器开关,以免电火花点火发生爆炸。 五、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1)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发生急剧燃烧,使气体体积发生迅速膨胀而引起的。 【提示】罐内含有大量空气,鼓气时使塑料瓶中面粉充满金属罐,这是罐内就是空气和面粉的混合物,遇到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就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热,引起气体体积膨胀。 (2)可燃性气体能发生爆炸外,面粉、煤粉等粉尘也能发生爆炸。 (3)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就越剧烈。 【点拨】爆炸(化学上)其实质是氧化反应。 【提示】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和煤矿的矿井内,都标有“严禁烟火”字样或图标

初三化学 燃烧与燃料

燃烧与燃料 1、下列物质的燃烧产物,不会污染空气的是( ) A.柴油 B.氢气 C.硫 D.煤 2、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梗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A.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B.火柴梗着火点较高 C.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 D.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3、为减少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北京市有大量清洁燃料公交车投入运营,其中清洁燃料车CNG的燃料是天然气,CGN的主要成分是() A..氢气B.一氧化碳C.甲烷D.二氧化碳 4、宇宙飞船内充满了人造空气,可是宇航员在舱内划燃火柴后,火焰会马上熄灭,这是由于() A.舱内氧气不够 B.在失重情况下,空气不对流 C.舱内温度过低 D.没有达到着火点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燃烧不一定有火焰产生 B.物质跟氧气的反应就是燃烧 C.物质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可能会引起爆炸 D.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6、我国正在推广使用乙醇汽油。所谓乙醇汽油就是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一般为10:1)混合而成的一种燃料。下列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乙醇汽油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B.汽车使用乙醇汽油可以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C.由石油可以制得汽油 D.由玉米、高梁发酵可以制得乙醇 7、下列关于石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石油是一种可以再生的能源 B.石油是混合物,炼制后能得到多种产品 C.石油是一种纯净物 D.石油燃烧后的产物只有二氧化碳 8、汽油属于易燃物,敞口放置一瓶汽油,虽然与空气接触,但并未燃烧,这是由于() A.汽油具有挥发性 B.汽油的着火点较低 C.与汽油接触的氧气少 D.周围环境温度低于汽油的着火点 9、人类生活需要能量。下列能量主要由化学变化产生的是() A.电烫斗通电发出的热量 B.电灯通电发出的光 C.水电站利用水力产生的电能 D.液化石油气燃烧放出的热量 10、下列所采取的灭火方法中,不恰当的是() 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B.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用湿抹布扑盖 C.电器因短路起火时,用水浇灭 D.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等着火 11、当天然气发生泄漏时,由于处理不当,常常酿成惨祸。若室内发生天然气泄漏时, 首先应采取的安全措施是() A.拨打120求助 B.关闭天然气管道阀门 C.切断电源 D.打开门窗 12、木材燃烧时,把木材架空一些,目的是() A.使热量散失 B.使木材着火点降低 C.使木材变成易燃物 D.使木材与氧气充分接触 13、大庆开采出来的石油(原油)没有固定的沸点.在分馏塔中给石油加热,不同温度 时分别有液体汽化出来,再冷凝分离,这种操作称为分馏.石油分馏可得溶剂油、汽油、 煤油、柴油等,由此可判断,石油是( ) A.化合物B.纯净物C.单质D.混合物 14、学习化学的目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敞口放置的酒精没有燃烧的原因是没有达到酒精的着火点B.家用电器着火时,应先切断电源再灭火 C.森林发生火灾时,砍倒树木是为了隔离可燃物D.野炊时,在锅底下多塞些木头、树枝,可以使燃烧更旺15、酒精燃烧与食物腐烂的相同点是( ) A.都发光B.都剧烈地产生热量C.都是氧化反应D.都是分解反应 16、1854年5月30日,英国战舰“欧罗巴”的船舱里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航行途中突然草料着火,整个战舰 瞬间变为火海。则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草料舱没有氧气B.草料舱通风不好 C.草料发生缓慢氧化积累了大量的热D.草料温度达到了草料的着火点 17、两同学围绕蜂窝煤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其中依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A.当煤燃烧正旺时将炉门关上,煤层上方发现蓝色火焰。解释:此时氧气不足而产生的CO在燃烧 B.煤燃烧完后煤灰质量比煤的质量轻。解释:煤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气体逸出 C.在煤炉上方放一壶水不能防止CO中毒。解释:CO难溶于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