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体诗对仗

近体诗对仗

近体诗对仗
近体诗对仗

海西诗词网校课件

近体诗对仗

律诗要求对仗,使得诗的结构匀称、圆满,体现律诗的整齐美,避免结构过于单调枯燥乏味。

一、九品词:

按汉语词性,词可分成九种,称为九品词,它们是名词、代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叹词、助词。

二、名词十四小类:

名词又可细分十四小类,它们是:天文类、时令类、地理、宫宝、器物、衣饰、饮食、文具、文学、草木、动物、形态、人事、人伦。

三、对仗一般的要求

1、一联上下两句,句式与词性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状词对状词;又如单字词与单字词相对,双字词与双字词相对,三字词与三字词相对等。

2、排律之对偶,则除首联与末联不对外,中间不论句数多寡,皆须用对。

3、对仗位置原则上颔联和颈联,但也有特殊的:

●全篇不对者,

如李白之【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杨慎【升庵诗话】云:五言律八句不对,太白、浩然集中有之,乃是平仄稳贴古诗也。

●全篇仅颈联相对,颔联不对,谓之”蜂腰格”;

如贾岛【下第诗】

下第唯空囊,如何住帝乡;

杏园啼百舌,谁醉在花旁;

泪落故山远,病来春草长;

知音逢岂易,孤棹负三湘。

●起联成对而颔联不对者,称”偷春格”,谓似梅花之先偷春光而放也。

如杜甫【寒食月】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仳离放红蕊,想象颦青娥;

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四、对仗宜忌

对仗须诗意贯通;贵在自然,宜避免雕斲之病,妙手偶得之天然工对固佳,然如求工太过而刻意雕琢,殊失自然之妙,诗家所谓斧凿痕是也。

最忌同义相对,如”室”对”房”、”别”对”离”、”住”对”宿”等,两句同一意思,即诗家所谓”合掌”之病。

颔联颈联对仗结构雷同。又叫“同律”,指颔、颈两联句式相同,即节奏、结构雷同,两联四句都成一个模式。

不规律重字:指对仗中两句出现同字互对。

五、常见对仗种类

对仗的种类历来众说纷纭,尚无统一说法。刘勰之【文心雕龙】举出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四种,【诗苑类格】引唐上官仪言曰:”诗有六对,一曰正名对,天地日月是也;二曰同类对,花叶草芽是也;三曰连珠对,萧萧赫赫是也;四曰双声对,黄槐绿柳是也;五曰迭韵对,彷徨放旷是也;六曰双拟对,春树秋池是也”。又云:”诗有八对,一曰的名对『送酒东南去,迎琴西北来』是也;二曰异类对『风织池间树,虫穿草上文』是也;三曰双声对『秋露香佳菊,春风馥丽兰』是也;四曰迭韵对,『放荡千般意,迁延一介心』是也;五曰联绵对『残河若带,初月如眉』是也;六曰双拟对『议月眉欺月,论花颊胜花』是也;七曰回文对『情新因意得,意得逐情新』是也;八曰隔句对『相思复相忆,夜夜泪沾衣;空叹复空泣,朝朝君未归』是也。后来则愈析愈详,愈分愈细,共分二十九种之多。

然不论何种分法,约言之,不外乎”工对”者如天对地、日对月、春对秋、朝对暮、山对水、大对小、远对近、有对无、来对去……再次为”邻对”者如天文类对地理类、文事类对文物类、飞禽类对走兽类等,最宽者为”词性对”,如名词与名词相对,状词与状词相对,动词与动词相对等。

或者变成唯于数目、颜色、方位、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则必须成对,不得马虎。如运用典故或成语,则其中字面、型态亦须铢两悉称方为稳当。至若诗钟与对联则更为严格,且初学亦应由工对作起,技巧方能纯熟。

1、工对:上下句除符合一般要求,名词小类也要相同,即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如李白【塞下曲】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2、邻对:比工对宽松,比宽对严。名词小类允许采用邻类,如天文对地理,宫宝对器物等,如杜甫【曲法对酒】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3、宽对:符合一般要求即可。

4、连珠对如:

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王绩:野望)

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杜甫:滟滪)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杜甫:暮归)

此即”迭字”对法。

5、隔句对(扇面对):

昨夜越溪难,含悲赴上兰;

今朝逾岭易,抱笑入长安。

此即第一句与第三句相对,而第二句与第四句相对。此种对法,又称扇对格。【苕溪渔隐丛话】云:”律诗有『扇对格』,第一与第三句对,第二与第四句对。如杜少陵【哭台州司户苏少监】诗云:『得罪台州去,时危弃硕儒;移官蓬阁后,谷贵殁潜夫』。东波【和郁孤台】云:『邂逅陪车马,寻芳谢朓洲;凄凉望乡国,得句仲宣楼』。又唐人绝句,亦用此格,如『去年花下流连饮,暖日夭桃莺乱啼,今日江边容易别,淡烟衰草马频嘶』之类是也”。

6、流水对: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唯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杜甫:野望)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怨落晖;(杜牧:九日齐山)

此种句法,两句只言一种意思,且互为因果。葛立方【韵语阳秋】云:”梅圣俞五字律诗,于对联中,十字做一意处甚多。如【碧澜亭】诗云:『危楼喧晚鼓,惊鹭起寒汀』;【初见淮山】云:『朝来汴口望,喜见淮上山』;【送俞驾部】云:『何时鹢舟上,远见炉峰迎』;【送张子野】云:『不知从此去,当见复何如』;【和王尉】云:『度鸟不曾下,新文谁寄评』;【昼寝】云:『及尔寂无虑,始知机尽空』。如此者不可胜举,诗家谓之『十字格』。老杜亦时有此格,如【放船】云:『直愁骑马滑,故作泛舟回』;【对雨】诗云:『不愁巴道路,恐湿汉旌旗』;【江月】云:『天边长作客,老去一沾巾』。今人用之者殊少也”。7、问答对: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秦韬玉:贫女)

永夜思家在何处,残年知汝远来情;

此种对法,以一问一答方式为之。然答语不可过于直率,须把诗意荡开,方能显出含蓄与蕴藉。

8、借音对:

根非生下土,叶不坠秋风;

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

此种对法,乃是借同音字以为对仗。如借”下”为”夏”,以对下句之”秋”,借”迁”为”千”,以对上句之”十”字,故言借音。

9、借义对:

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的某一种意义与相应的词构成对仗,但诗里所用的并不是这一种意义,而是另一种意义。如杜甫《曲江》诗:“借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的意义。故言“借义”。

10、虚实对:

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孟浩然:访天台)

舳舻为实字,来往为虚字;利涉为虚字,而风潮为实字。如此相对,称为”虚实对”,亦有以”交股对”目之者。

11、交股对【错综对】:

春深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王安石)

出句之第四字”密”,对下句第七字之”疏”;出句第七字之”少”,对下句第四字之”多”。如此交互相对,称之为”交股对”。”裙拖六幅湘江水,髻耸巫山一段云”亦同于此类。释惠洪【冷斋夜话】载介甫诗云:”春深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多”字当作”亲”字,世俗传写之误。洪之意,概欲以”少”对”密”,以”疏”对”亲”。予作荆南教官,与江朝宗偶论及此,江云:”惠洪多妄诞,殊不晓古人诗格”。此一联以『密』对『疏』字,以『多』字对『少』字,正交股用之,所谓蹉对法也”。

12、浑括对: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杜甫:武侯祠)

“伯仲之间”与”指挥若定”,在字面上虽不甚工整,然整联看来,意思却铢两悉称。如此只对意不对字面者,称之为”浑括对”。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古体诗与近体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1、区别: 近体诗就是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也称为今体诗。在唐以前的诗称为古体诗(不包括所谓的“齐梁体”),还有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诗。那么古体诗与近体诗有什么区别呢?总的来说可以从句法、用韵、平仄上来区别。 在句法上,古体诗每句的字数不一,每首诗的句数也可以不一样。而近体诗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绝句为四句,律诗为八句。超过八句的为排律或称为长律。)在用韵上;古体诗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二个或二个以上的韵,也就是说可以在一首中换韵。而近体诗每首只可以用一个韵,再长的排律也不可以换韵。古体诗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在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诗只在偶数句上押韵(除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古体诗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而近体诗一般只可用平声韵。 在平仄方面,古体诗不讲究。而近体诗是十分讲究的。 在律诗中,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是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句形一样,词性相对,平仄相反。十分工整。实际上三、四、五、六就是二副绝好的对联。 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汉魏以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 2、联系: 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 南北朝后期有一部分诗作开始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体到近体间的过渡形式,或称“新体诗”。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如王勃《滕王阁》为古体诗,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声律上近似分押仄、平两韵的两首七言绝句。唐代律诗格律定型之后,诗人们的古体作品中更常溶入近体句式。如王维、李颀、王昌龄、孟浩然等人的五古中颇有律句、律联。歌行体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而有的诗作者则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李白、杜甫、韩愈等均有所创造。后来明、清学者自觉注意到古诗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现象。清代王士□更认为古诗有平仄,于是赵执信、翁方纲等人专门研究古诗声调。他们的研究,对于诗歌创作时自觉区别古体、近体声律不无贡献,但由于忽视古诗实以自然音节为主,因此颇有牵强,以至被讥为“不见以为秘诀,见之则无用”(崔旭《念堂诗话》)

五言律诗的平仄

五言律诗的平仄 五言律诗的平仄 律诗必须讲究平仄,这可以说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使用平仄的规则,一直影响到后来的词、曲。在五言律诗中,平仄只有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就是:仄仄平平仄a,仄仄仄平平 A。平平平仄仄 b,平平仄仄平 B。 每句后的英文字母表示每种格式:a、A都是仄头(仄声开头),b、B都是平头(平声开头)。有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仄起式仄仄平平仄 a,平平仄仄平 B。平平平仄仄 b,仄仄仄平平 A。仄仄平平仄 a,平平仄仄平 B。平平平仄仄 b,仄仄仄平平 A。 季秋苏五弟缨江楼夜宴 [唐] 杜甫 对月哪无酒,登楼况有江。听歌惊白发,笑舞拓秋窗。尊蚁添相续,沙鸥并一双。尽怜君醉倒,更觉片心降。 从军行 [唐]杨炯烽火照五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云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平起式平平平仄仄 b,仄仄仄平平 A。仄仄平平仄 a,平平仄仄平 B。平平平仄仄 b,仄仄仄平平 A。仄仄平平仄 a,平平仄仄平 B。春日登楼怀归 [宋] 寇准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答白刑部闻新蝉 [唐] 刘禹锡 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晴清依露叶,晚急畏霞天。何事秋卿咏,逢时亦悄然。 一、三、五、七这四个出句开头两个字如果是平头,那么二、四、六、八四个对句开头两个字就必须是仄头;出句如果是仄头,对句就必须是平头。这叫做“对”。律诗共八句,出句和对句合称为一联。一共有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上一联的对句如果是平头,,下一联的出句必须也是平头;上一联的对句如果是仄头,下一联的出句必须也是仄头。这叫做“粘”。五言排律是五言律诗的延长,五言律绝是五言律诗的减半,因此,五言排律或五言律绝都只要依照五言律诗的平仄,不违反“粘”“对”的规则就可以了。

近体诗的概念

近体诗 一、概念 近体诗亦称“今体诗”。诗体名。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押韵等都有严格规定。近体诗这一叫法在中国明代就已经非常流行,例如明人董其昌《袁伯应诗集序》:“今秋,伯应(袁可立子袁枢)自睢阳寄近体诗一帙,亦以重九至,且属余序。” 二、类别 观点一: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绝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诗。排律则是律诗的延长)。 观点二:近体诗包括绝句(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律诗(一般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则称为长律或排律。)。 三、特点 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和对仗(绝句不要求对仗)几个方面,主要有三点: 1、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即“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 2、除首尾二联外,中间几联必须对仗; 3、一般来说,诗韵必须押同部到底的平声韵。 四、基本格体 一、五绝 类型一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诗:山中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秋晚,山中黄叶飞。 类型二 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韵)⊙仄⊙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类型三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例诗:南行别第韦承庆 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不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 类型四 ⊙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例诗:塞下曲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二、五律 类型一 ⊙平⊙仄仄,⊙仄仄平平(韵)。⊙仄⊙平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仄仄平平(韵)。⊙仄⊙平仄,平平⊙仄平(韵)。 例诗: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孤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类型二 平平⊙仄平(韵),⊙仄仄平平(韵)。⊙仄⊙平仄,平平⊙仄平(韵)。⊙平⊙仄仄,⊙仄仄平平(韵)。⊙仄⊙平仄,平平⊙仄平(韵)。 例诗:晚晴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回,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格律诗创作基本要求

近体诗(格律诗)创作基本要求 一、概述: 近体诗是在初唐定型的一种在字数、句数、声调、对仗、押韵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的传统诗体。又 称今体诗,或格律诗。 二、近体诗的分类 (一)绝句:①每首四句,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为二十字;七言绝句(简称七绝)为二十八字。②限押平声韵,五绝以首句不入韵为常例,首句入韵为变例;七绝以首句入韵为常例,首句不入韵为变例。③每句平仄都有固定格式,并且要求粘对。 (二)律诗:①每首八句,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为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为五十六字。②限押平声韵,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在同一首七律中不能重用同一韵字。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常例,首句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常例,首句不入韵为变例。③每句平仄都有固定格式,并且要求粘对。④中间两联(即3、4句和5、6句)必须对仗。 三、近体诗的押韵 (一)什么叫“韵”?所谓韵,就是指音韵相同的读音。用汉字来表达,就是韵母相同的字。一个汉字,用拼音来表示,由声母和韵母两部分合成。凡韵腹、韵尾相同的字,如方、昌、皇、郎的韵腹(a)、韵尾(ng)相同,即为同韵。没有韵尾的字,韵腹相同亦为同韵。介音不论,如“方”和“乡”是同韵。“韵”可分为平声韵(旧四声中的平声字,新四声中的阴平、阳平字)和仄声韵(旧四声中的上、去、入声字,新四声中的上、去声字)。

(二)什么叫押韵?押韵就是诗词的某句句末,用同一韵部的字来收尾。因其位置在句末,而叫“韵脚”。首句入韵的绝句,其同韵字在1、2、4句的末位;首句不入韵的律诗,其同韵字在2、4、6、8句的末位。押韵是传统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不押韵不为诗。押韵是为了声音的协调、和谐,使诗词具有韵味,富于音乐美。 (三)韵的分类和选择。韵分为旧韵和新韵两种: 1.旧韵。比较流行的为“平水韵”。平水韵系南宋人刘渊1252年根据前人韵书修订而成,共107韵。 2.新韵,又叫今韵。即按今天推行的普通话读音为标准,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依据,按照“同身(韵腹、韵尾)同韵”的原则划分韵部来押韵。今天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阳平作平声押韵,上声、去声作仄声押韵。旧声韵中的入声字已在普通话中分别派人今四声中。因此,对入声字应按《新华字典》对其声调的标号,判明其阴、阳、上、去,予以使用。《中华诗词》2004年第6期发布的《中华新韵(十四韵)》,分为一麻、二波、三皆、四开、五微、六豪、七尤、八寒、九文、十唐、十一庚、十二齐、十三支、十四姑韵(见附录)。用新声新韵写诗的作者,应以此为依据。 声韵改革,势在必行。应积极贯彻“倡今知古”、“双轨并行”的方针,大力倡导新声新韵,同时力求懂得、掌握旧声旧韵。用何种声韵创作,要尊重作者的自由,但新声韵和旧声韵在一首诗中不得混用。 (四)押韵的要求: 1.位置固定。首句入韵的绝句,1、2、4句末字押韵;首句不入韵的绝句,2、4句末字押韵;首句入韵的律诗,1、2、4、6、8句末字押韵;首句不入韵的律诗,2、4、6、8句末字押韵。

【教程】近体诗“平仄”要义—30分钟教你掌握平仄 (1)

【教程】近体诗“平仄”要义——30分钟教你掌握平仄 近体诗平仄要义 诗,就是讲求节奏的语言,词、曲、歌、赋与之同源。 诗作为语言中与美学结合最紧密的一种形式,其魅力就在节奏,所以王力先生有言,“诗写下来不是为了看得,而是为了吟的”。节奏和谐,诗就琅琅上口。 近体诗(即律诗、绝句)讲究“平仄”,其实就是对诗节奏的规定,跟乐谱相似。 只要掌握了规则,近体诗“平仄”其实非常简单。我常费解于古时蒙童皆知的东西,现在为什么要到大学才讲。如果你能用30分钟的时间认真看完本贴,相信你也这么认为。 一、几个概念 1.什么是“平”、“仄”?可以简单理解为,“平”就是长、高音(联想普通话当中 的一声、二声)。“仄”就是短、低音(联想普通话里面的三声、四声)。 古今语音变化很多,各地方言亦多不同,所以历史上对每个字的“平仄”曾有过很 多次规定,即“韵书”。 如果要求精确,查韵书即可。现在常用的,最严的是“平水韵”,较松的是“词林 新韵”,最松的是“中华新韵”。还有个简单的办法,上“诗词吾爱网”在线检测。 2、近体诗分律诗、绝句,律诗八句,绝句四句。五个字的叫“五言”,七个字的叫 “七言”。 近体诗都是两句两句地写,其中逗号前面的叫“出句”,句号前面的叫“对句”。 “出句”尾字必须用“仄”声,“对句”尾字必须用“平”声,即应“先抑后扬”。 整首诗的第一句叫“首出”,也叫“起句”,其中第二个字若是“平”声,叫“平 起”,若是“仄”声,叫“仄起”(平起、仄起无甚大用,因为大家用惯了才予以 保留,了解即可)。整首诗的第二句叫“首对”。两句联在一起,叫做“首联”。 依次类推,三四、五六、七八句也都是一出句一对句。两两联在一起,分别叫“颔 联”、“颈联”、“尾联”。律诗的“颔联”和“颈联”一般需要对仗,绝句无要 求。 整首诗的最后一句叫“末句”,对于绝句就是第四句“颔对”,对于律诗就是第八 句“尾对”。

格律诗的变体

五种特殊平仄变体 格律诗在四种基本平仄谱式和三种基本拗救方式以外,还有五种定型的平仄变体,即特殊律诗体式。 (一)丁卯体 此体为唐代诗人许浑所创,因他晚年定居丁卯桥,故得此句。它固定用在七律中的首句仄起入韵式的颔联,将“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两句的第五字平仄互换,变成“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我认为,这本是一种对句相救的拗救方式,如果故意把它搞成固定体式,拟有点舍本求末,自缚手脚,实无必要。 (二)折腰体 这种体式首见于绝句,如王维的《渭城曲》。上下联中的出句与对句,均能平仄相对;但下联的出句与上联的对句,却平仄失粘。这使上下两联如同中腰折断了一般,故名折腰体。 折腰体的七绝扩充为七律,仍存在颔联与首联失粘的问题,则称之为八句折腰体。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三)顺风体 这种体式,全诗各联重复使用相同的平仄对立句型,比如每联均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像顺风吹过一样,故名顺风格,又叫顺风调,如岑参的《使君席夜送严河南赴长水得时字》。 若全诗前三联平仄重复,联间失粘,而尾联与前联能用平仄粘对形式,这是一种半对半不对的顺风体,是介于古风与律体之间的一种体式。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四)古律诗 这是押韵、对仗同律诗,而平仄似古风,不尽合律的诗体。如崔颢的《黄鹤楼》。 (五)吴体 出句与对句平仄大体相对,唯平仄不依定式,粘连不守规矩。此体原是仿效民间歌谣,文人一般不屑为之。但杜甫曾写此体,如《》愁注明“强戏为吴体”。皮日体、陆龟蒙诗集中亦偶见,其他诗人集中则罕见,唐以后少有人提及。 以上五种变体,非律诗之常体、正体,知道即可,不必仿效。 七、对仗位置的六种变格 律诗通常在中间两联即含联和颈联上用对仗,这是对仗的正格。除此之外,对仗可以用在任何一联、两联、三联直至全诗四联上,或者全诗四联都不用对仗,这就是对仗的变格。 古人给出名称的对仗变格有六种。 (一)蜂腰体 颔联不用对仗,只在颈联上用对仗,古人称为蜂腰体或蜂腰格。 (二)偷春体 把本该用在颔联的对仗,挪用到首联上,就构成偷春体,又叫换柱对。 (三)贫对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讲解学习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是讲近体诗的格律。一般来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

格律诗基本知识入门培训讲稿

格律诗基本知识入门培训讲稿 受子洲县诗词学会委托,我就格律诗的一些基本知识,与大家一起共同交流、探讨。由于水平所限,很难满足大家的期望,就我个人而言,能给大家一个启示,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就满足了。所讲的格律诗的基本知识,由于时间关系,只能点到为止。如有错误,敬请指正。 一、学习古典诗词的必要性 为了说明学习古典诗词的必要性,我想引用毛泽东同志关于旧体诗词的几段谈话来说明。因为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一个伟人,而且是当代少有的诗词大家,他的话最有说服力。 1957年在中南海,毛泽东会见词学专家冒广生在谈到旧体诗说:形式的定型不意味着内容受到束缚、诗人丧失个性。同样的形式,千多年来真是名诗代出,佳作如林。固定的形式没有妨碍诗歌艺术的发展。毛泽东还说:不论平仄,不讲叶韵,还算什么格律诗词?掌握了格律,就觉得有自由了。 1965年夏,毛泽东与梅白的谈话中指出:旧体诗词源远流长,不仅像我这样的老年人喜欢,而且像你这样的中年人也喜欢。我冒叫一声,旧体诗要发展、要改造,一万年也打不倒。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 我个人理解,汉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产物,旧体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宠物。只要有汉字,旧体诗这种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的文学形式,就一定会存在! 二、什么是诗? 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那末什么是诗呢?诗是抒发感情的语言文学,是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感情的一种文学体裁。一位名家说过:由于心臓的搏动而咏唱出来的真理,是诗。 根据我自己的体验,诗就是情感之舟。诗的灵魂是情,诗的风韵是美。 第一、诗是诗人激情的喷发,是情感堤坝闸门打开的渲泄。无病呻吟不行!凝结在笔尖的必须是诗人内心独有的东西!《中华诗词》2011年第七期刊登我的拙作《渔歌子·华山寄语》:西岳横空出世奇,云浮绝壁岭西移。临绝顶,展襟期,人生历险几多回。这首词就是我攀登华山的切身体验。 第二、情是诗的本质,美是诗的内在需要。诗源于情,美于言!光有情,没有形式美,也不能算诗!比如:啊!黄河,我爱你!就不成其为诗。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李白以浪漫的想象,夸张的比喻,优美的语言,

近体诗的特点

同学们,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很多古诗,这些古诗有些是古体诗,有些是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在形式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学生容易混淆。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近体诗的特点。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近体诗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 近体诗在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近体诗的第一个特点是句数、字数固定。 近体诗可分为三类,分别是绝句、律诗和排律。 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绝,二四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没有对仗要求。 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排律一般是十句以上,最多可至三百多句,不论是绝句、律诗还是排律,句数都是偶数。 近体诗一般是五言或七言,六言的很少见,所以字数固定可以说是近体诗的一个共同特点。 近体诗的第二个特点是用韵严格。一首诗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近体诗的第三个特点是讲究平仄,第四个特点是讲究对仗。其中讲究平仄和对仗是近体诗的本质特点。

汉语声调有四声,是齐、梁时期文人的发现。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机拍了一下马屁:“就是‘天子万福’的意思。”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 没有平仄限制的诗不能称做近体诗或格律诗,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分辨一首诗是古风还是近体诗,最主要的标志就是该诗是否区分平仄。我们对平仄的要求可以不如古人那么严格,但不能完全丢弃。 “平仄”常被称为“绝学”,大概因为难以捉摸,历来能说的人都不愿多说,以致知音稀少,几近失传。下面只作简单介绍: 我们现在普通话里有四个音调,分别是: 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而古时却多一个声调:入声 这个入声现在混进了普通话中的平(阴阳)、上、去声调中了,所谓“入派三声”。 入声的消失导致了古、今音声调的不同。一部分古入声字变成了现在的上、去声字,还属于仄声,我们可以不管;但是另有一部分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却变成了平声字(阴平或阳平),因此这四声中,最成问题的是入声! 但入声在某些方言(如白话)中保留着,因此通过某些方言就可判断古入声字。如:

律诗与对仗部分讲义

律诗及其对仗 各位好,前些时候讲过了格律诗的律以及拗救。今天给大家讲律诗的结构及其对仗的关系。 大家都知道,格律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按句子的字数看,又分为五言和七言。今天主要讲的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的对仗。 在习惯上,五言格律诗首句不入韵多于七言格律诗首句不入韵。首句不入韵,可以方便在第一联做对仗。因此,五言格律诗(五言绝句和五言律诗)第一联也对仗的比较常见。七言格律诗(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第一联很少有对仗的。 律诗,无论是五言的还是七言的,都是四联(每联两句),共八句。中间两联(第三句和第四句;第五句和第六句)都要求必须对仗,这是律诗的特点。 对仗,是我国诗歌独有的最有魅力的格律元素。它会聚了结构形式美和声韵音乐美,使表现的内容鲜明精美,富有张力。一首律诗的优劣成败往往取决于律诗的闪光部分,而对仗恰恰是闪光点之一。 律诗的对仗有三项要求: (一)平仄声相对。即:上下句同一位置,平声字对仄声字;仄声字对平声字。 (二)词性词义相对。即:上下句同一位置上的词一般是同类词相对。比如:名词对名词; 代词对代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数量词对数量词等等。 有的词类,主要是名词还分若干小项,往往需要按照这些小项对仗。如:天文对; 时令对;地理对;地名对;宫室对;植物对;动物对;形体对;人事对;人名对; 方位对;数目对;颜色对;虚字对。这些对仗,我都列举例子。如果要看整首诗,请大家自己去百度。(这些当然都是律诗了,我以五律为例子,七律与之类似) (a) 天文对“营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月=云《闻笛》张巡 (b) 时令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夜=年《次北固山下》王湾 (c) 地理对“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关=海《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许浑 (d) 地名对“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太华=中条诗名和作者同(c) (e) 宫室对“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阁=窗《晚晴》李商隐 (f) 植物对“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莲《山居秋暝》王维 (g) 动物对“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鹰=马《观猎》王维 (h) 形体对“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眼=蹄《观猎》王维 (i) 人事对“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姓=名《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 (j) 人名对“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庾开府=鲍参军《春日忆李白》杜甫 (k) 方位对“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北=东《春日忆李白》杜甫 (l) 数目对“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一=十《淮上喜会梁州故人》韦应物(m) 颜色对“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青=绿《次北固山下》王湾 (n) 虚字对“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同=共《新年作》刘长卿 此外,还有器物对、衣饰对、饮食对、文事对、史事对、人伦对、代名对、干支对、叠字对、连绵字对,等等。这些就不一一举例了。 词类同小项的词相对叫工对,不同小项的词相对叫宽对。但有的词虽不同小项或者类别,用作对仗,习惯上也认为是工对。如“天=地”、“兵=马”、“诗=酒”、“无=不”等。

近体诗平仄律

海西诗词网校课件 近体诗平仄律 一、近体诗定型历程 1、四声及永明体: 沈约周颙提出四声论,把汉字声调分为平上去入,沈约、王融、谢眺、范云等创立了永明体,将四声应用于诗歌,提出了“八病”,为近体诗格律奠立了基础。 2、四声二元化 刘韬将四声分为平声和非平声,使得汉字在声调上划分成两个单元,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平仄”。为近体诗平仄律迈出了重要一步。 3、换头术 元兢提出了换头术,确立了近体诗诗句与诗句之间的平仄关系,也就是后来所说的“粘对”。 4、对仗 上官仪提出了“六对”和“八对”,明确了近体诗的对仗要求。 5、唐律定型 经王绩、沈佺期、宋之问践行推广,形成科举应试用的近体诗。以诗作为科举应试题目在盛唐初期,多数人认为在公元713年,开元元年,即唐玄宗即位的第2年。 二、两个概念 1、格律诗 诗可以分格律诗和自由诗 格律诗:除每行字数一样以外,还要符合一定押韵和声调规则 近体诗是唐代科举应试的格律诗;是格律诗的一种,也是格律诗最典型的代表。但近体诗不等于格律诗。 下面就会讲到 2、平仄 汉字声调有古四声和新四声,按平声和非平声分为两种,非平声称为仄。在唐之前不叫仄,大家都称呼,平声和彼三声,到了盛唐才有“仄”的概念。“彼三声”后来被叫做“仄声”。 大家看平仄律书籍注意这点 以七言诗为例,简单讲解一下平仄律

三、句型结构 诗由诗句组成,诗句由哪些单元组成呢? 我们看一首诗 杜甫【秋兴】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不难发现,句型结构是2+2+3,这种结构几乎就是标准 如: 玉露凋伤枫树林 寒衣处处催刀尺 当然也有例外的: 如:出山雲各行其志,近水梅先得吾心 四、诗句的平仄 根据诗歌句型,两个字一个节拍,来确定平仄规则。尾字是韵脚,尾字的平仄与押韵相关,先搁下它后面再讲,这样七言诗每句就成了6个字,两个字一个节拍,六个字就成三个节拍。为了体现诗歌的节奏感,所以每个拍声调要有所变化,如果声调分成平仄两类,那么平仄交替就是一种必然的选择,这个今人也叫交替,一拍两个字,着落点自然就是后一个字,这样就有了2 4 6分明的说法,也就说单一诗句第2、4、6字的平仄要求—交替。 如:玉露(仄)凋伤(平)枫树(仄)林, 巫山(平)巫峡(仄)气萧(平)森。 上面诗句第2、4、6字的平仄是:仄平仄或者平仄平,这就是平仄交替。 五、律联平仄要求 上下两个诗句我们称为律联,绝句由两个律联组成,七律由四个律联组成,排律由四个以上律联组成;唐代科举应试最常见是六个律联12句,这也可以说科举应试的基本标准 下面讲一个律联上下诗句的平仄要求,律联的上句与下句平仄要异声相对(平仄相反),前人称之“换头”,“换头”是专业术语,大家要记住,重点也是在于第2 4 6字。异声相对(平仄相反、换头)使得律联上下诗句声调富有变化,不会显得单调呆滞。如:寒衣(平)处处(仄)催刀(平)尺, 白帝(仄)城高(平)急暮(仄)砧。 上面上下诗句第2 4 6字,平仄相反。

第二章第四节律诗的对仗(下)

第二章:律诗的格律 第四节律诗的对仗(下) 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今天晚上我们继续讲对仗。上节课我们讲了律诗对仗的几种形式和修辞方法上的对仗,今天我们接着讲对仗。从我们上节课讲的内容可以看出,对仗理论讲究: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但实际上有大量的特例,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诗词中有词性、结构不对应的句子。这就是所谓的半对仗、半不对仗的现象。一般也称之为义对。下面我就来讲讲义对。 四、义对 那么到底什么是义对呢?所谓的义对指的是只重其义而不拘其词性。词性是现代汉语的概念,古人是不可能这样学习汉语的。大体上说,古人只论实词、虚词。名词为实词,其它都是虚词。义对的“义”为字义、词义。可延伸到字意,词意,句意。义对之“对”有两层意思。主要是成双结对的“对”,但亦包含“不同、相对”之意。 义对是用“义”构成匹配。这里说的匹配,就是义对上下内容不同,却有着共同的目的。 比如:唐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北归去,淮上对秋山。 “一别后==十年间”写的是别离。 比如:唐杜甫《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几时到==秋水多”写的是怀念。 此外,强调“不同”是避免合掌,比如“神州振奋/华夏腾飞”其意十分近似,就浪费诗句了。 故“义对”是以“意义”构成“对儿”,有着共同的目的,但上下意思不能合掌。 我们不妨这样归纳:格律诗中的义对是对偶方法的总称,所有的对偶都可以归根于义对。只是诗人们在义对的前提下更追求字面上的匀称和对应,讲究词类,甚至讲究结构。于是就有了所谓工对和宽对。 再举一个例子: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是讲近体诗的格律。一般来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一)句数 近体诗按句数多少可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类。律诗一般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超过八句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排律的句数是不限的,但它的句数必须是双数。 律诗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五言排律。五言律师每句五字,每首四十字;七言律诗每句七字,每首五十六字。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和绝句都是由两句组成一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律诗的四联中,第一联叫"起联"或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附带讲一下:古体诗的句数是不限的一首古体诗可以很长,例如《孔雀东南飞》有357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杜甫的《永怀》有100句。古体诗也可以很短,如傅云的《杂言》只有两句。 (二)押韵 押韵是格律诗的特征之一,不论是绝句和律诗都要押韵。所谓押韵,就是在一定位置句子的韵脚都要用韵母相同的字。所谓韵,一般指韵母或韵母中主要元音及韵尾和声调相同的字。如东(d ōng)、公(gōng)、龙(lōng)红(hōng)电灯字的韵母都是ong,又都是平声,所以这些字

近体诗的界定

一、近体诗的界定: 《诗经》《楚辞》以后,诗歌的形式不断有新的发展。唐代律诗兴起以后,诗歌更有了严密的格律。不了解诗歌的格律,将影响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谈不上充分地欣赏。 为了更好地理解律诗,我们有必要在学习律诗的格律之前,先了解一下诗体的分类。 下面是跟格律有关的了,狭义的诗体分类从声韵、格律等方面。 诗体之体,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指文学体裁,是体制之体,即形式,如声韵、格律等;广义的只文学、文化之体,指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切特征,不只是形式,还有内容即题材、主题、风格、技艺等。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诗体的概念其实有二:一是指诗之类别,属于文体论的范畴;一是指诗之派别,属于风格论的范畴。前者侧重于篇章结构体制,讲诗歌布局谋篇的规制和范式,如五言、七言、柏梁、连珠之类是也;后者侧重于从诗歌表现风格,指群体或个体在诗歌创作活动中,受时代、地域、个人气质、生活环境等因素影响所形成的具有稳定性持续性特征的创作特色,即如以个人命名的体派(风格),其生前身后也往往有大批的追随者,如元和体、李长吉体、西昆体之类是也。诗体区分的意识在《诗经》中即以出现,历经汉魏六朝,至宋代渐趋成熟。在这一过程中严羽的《沧浪诗话》对于诗体理论研究的体系建设具有集大成的意义,堪称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但是《沧浪诗话》也有自身的问题,严羽只是罗列出了某某体,但对其是属于体制之体还是体派之体,以及这些诗体的内涵和外延均缺乏准确阐释和严格界定,给后人理解和接受带来了混乱和分歧,有必要进行细致辨析。 我国古代诗歌分为古体和近体两大类。从广义说,唐代以前的诗歌,包括《诗经》、楚辞、乐府和汉魏六朝的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古体所作的诗歌,统称为“占体诗”。 从宽泛一点的角度来看,古乐府、四言、五言、七言包括《诗经》、楚辞、乐府和汉魏六朝的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古体所作的诗歌都可以看作‘古诗’,只是乐府创作另有要求,因而‘古诗’狭义地说指‘五言’、‘七言’等不入格律的诗体。” 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五字一句的五言古诗,简称“五古”如《古诗十九首》四言古诗(如曹操《观沧海》); 七字一句的称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如曹王《燕歌行》)。此外,还有字数多寡不一的杂言诗(如李白《蜀道难》)。三言、六言较少见,杂言有一字至十宇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

格律诗的基本特点

【诗教讲义】 近体诗的基本特点 以及相关知识

【诗教资料】 近体诗(格律诗)的基本特点以及相关知识 杨昌盛 一、诗有定句。绝句为四句,律诗为八句。 二、句有定字。各句字数相等,五言或七言。 三、讲究押韵。在律绝中,用同一个韵的字放在句尾,使之产生一种声音回环的和谐感,这就叫“押韵”。由于押韵的字放在句末,所以又叫“韵脚”。具体来说:a)必须押平声韵,不能押仄声韵;b)偶句必韵,奇句不韵;c)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格,不入韵为变格;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格,入韵为变格。(详见附件1:《押韵依据的一些韵书简介》和附件2:《中华新韵》) 四、讲究对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对仗以《联律通则》为依据。(详见附件3:《联律通则》) 五、合乎平仄。即必须遵守平仄格律。(详见附件4:《平仄格律范式及范例》) 六、起承转合。结构上,讲究起承转合。“起”是起因,律的首联,绝的首句;“承”是是事件的过程,律的颔联,绝的第二句;“转”是结果是转折,律的颈联,绝的第三句;“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律的尾联,绝的第四句。 附件1:押韵依据的一些韵书简介 (一)、《平水韵》(106个韵部)。由其刊行者宋末平水人刘渊而得名。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7个韵部。每个韵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绝诗用韵,其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不能错用。同期山西平水官员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为106韵。 (二)、《佩文韵府》(106个韵部)。是清代官修大型词藻典故辞典之一,专供文人作诗时选取词藻和寻找典故,以便押韵对句之用的工具书。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开始编写,康熙五十年(1711年)成书。“佩文”是康熙的书斋名。 (三)、《诗韵新编》(18个韵部)。是按照现代汉语规范化读音用韵而为旧体诗作者编写总结的一套“新韵”。采用这样的新韵将会让我们写诗填词的用韵范围更加广阔,无疑这是广大古典诗词爱好者的福音。该书1965 年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1978 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修订,1984 年再修订,1989年10月第二版。 (四)、《中华新韵》(14个韵部)。中华诗词学会于2004年“为促进声韵改革和推行新声韵”,组织学者、专家整理而成。目前一些大中学生诗词大赛常规定以此为依据。 (五)、《词林正韵简编》(19个韵部)。由海上名诗人、近现代十大女词家之一、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及古籍整理工作古籍整理专家张珍怀女士根据依据清戈载著《词林正韵》一书删去僻字而成,一如《词林正韵》原书。此书为填词押韵的依据。 附件2:《中华新韵》 中华新韵 十四韵部表 一、麻(a,ia,ua)

近体诗格律(平仄格式)

教學活動 第七至九課節 學習重點 聆聽範疇: ?安靜、耐心、專注地聆聽 ?有禮貌,不隨意插話 ?仔細聆聽,認真思考 說話範疇: ?按表達需要確定說話內容 ?聯繫生活經驗及已有知識以構思話語 ?主動發言,積極參與討論 寫作範疇: ?聯繫生活經驗及已有知識以構思寫作內容 ?樂於嘗試不同類型的寫作,把想像和感受寫出來:嘗試創作至少有─句 合乎帄仌的五言古詩 ?與其他說話、聆聽、閱讀活動結合,欣賞他人的作品,分享寫作心得與 樂趣 其他: ?文學:分辨帄仌; 初步認識(1)近體詩的格律特點:帄仌安排、押韻、對偶; (2)輔助作詩的古書 ?品德情意:友愛同儕──培養學生珍惜友情的態度 ?中華文化:認識對聯在中國人社會的廣泛應用 ?思維:高層次思維能力及創造性思考能力 ?語文自學:主動尋找閱讀材料,培養閱讀古詩的興趣

教學步驟

近體詩格律(帄仌格式) 五絕 1. 仌起式首句不押韻 仌仌帄帄仌, 帄帄仌仌帄。 帄帄帄仌仌, 仌仌仌帄帄。 首句押韻則改為「仌仌仌帄帄」 2. 帄起式首句不押韻(將五絶仌起式不押韻的第三、四句,變為第一、二句, 而本來的第一、二句,則變為第三、四句) 帄帄帄仌仌, 仌仌仌帄帄。 仌仌帄帄仌, 帄帄仌仌帄。 首句押韻則改為「帄帄仌仌帄」 七絕 在五絶的每句開頭,加上兩字,如該句開頭是「仌」,加上去的便是兩個「帄」,如此類推。 1. 帄起式首句不押韻 帄帄仌仌帄帄仌, 仌仌帄帄仌仌帄。 仌仌帄帄帄仌仌, 帄帄仌仌仌帄帄。 首句押韻改為「帄帄仌仌仌帄帄」 2. 仌起式首句不押韻(將七絶帄起式不押韻的第三、四句,變為第一、二句; 而本來的第一、二句,則變為第三、四句) 仌仌帄帄帄仌仌, 帄帄仌仌仌帄帄。 帄帄仌仌帄帄仌, 仌仌帄帄仌仌帄。 首句押韻改為「仌仌帄帄仌仌帄」

格律诗基础知识

格律诗基础知识: 格律,就是格和律的合称。 格∶平仄、字数、对、粘、对偶、压韵、起、承、转、合,合称为“格”。 对,即平仄相对。 粘,也是平仄相粘 都是指每一句在2、4、6位置上相对或相粘的平仄规则。 对偶,是指词性的对仗,词语或短句结构的相称。 押韵,是为了达到诗词整体的音律和谐,而人为地要求诗句尾字要符合统一的韵字法度。简单地说就是指诗句韵字的选取。 那么,今天在讲律诗的起承转合之前,我们先学一下流水对(对联的一种),这对写诗很有帮助。 流水对:是指对偶的诗句在诗意上就像流水一样,上流下接,不能截断。因此,在形式上虽然分成两句,但意思却互相连贯,换句话说就是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说,上下紧密结合,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如果去掉上句或下句意义就不完整了, 如杜甫: 如:忽闻哀痛诏,又下盛明朝. 又:可惜欢吴地,都非少壮时.

又: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再举例说明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典型的流水对上下句用连词串接,或根本是一句话分两半说。例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骆宾王)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杜甫) 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元稹) 很多流水对上下句分别是两个连贯的动作。 例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孟浩然)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孟浩然)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 与流水对相反,对偶时如对出了两个意思不相贯通的句子,则称为并肩对,往往显得板正生硬。并肩对跟犯了相隔的对联差不多。 流水对在律诗对联中最受人欣赏,艺术性较高,是比较不容易弄

律诗中的对仗

作者:枣庄市第十一中学冯建峰许增辉【学习内容】 一、律诗对仗的位置及对仗的规则。 二、律诗中对仗的作用即表达效果。 【分析讲解】 一、律诗对仗的位置及对仗的规则 1、中间两联对仗 为了说明的便利,人们把律诗的第一二两句叫做首联,第三四两句叫做颔联,第五六两句叫做颈联,第七八两句叫做尾联。 律诗中的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即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以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为例: 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诗中的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两句对仗, 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对仗。 2、律诗对仗的变例 在一首诗中,两联对仗是基本的,多则不限。有的诗,有三联对 仗,也有四联全用对仗的,这都是允许的。

(1)首联也用对仗的颇为不少,尤其多见于首句不用韵的诗。例如: 送友人李白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2)作为变例,律诗的对仗也有单联的。 这种只用一联对仗的律诗,盛唐、中唐比较多见。其对仗一般用在颈联,颔联则不用,例如: 塞下曲(第一首)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3)首联和颈联对仗 还有一种变例,诗中虽然存在两联对仗,但不是都用在中间,而是用在首联和颈联。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