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麻醉后监测治疗专家共识(全文)

麻醉后监测治疗专家共识(全文)

麻醉后监测治疗专家共识(全文)
麻醉后监测治疗专家共识(全文)

麻醉后监测治疗专家共识(全文)

目录

一、麻醉后监测治疗

二、麻醉后监测治疗室

三、PACU的功能

四、PACU的管理和人员职责

五、PACU的设置原则

六、患者从手术室转入PACU

七、麻醉恢复期的评估与监测

八、麻醉恢复期的治疗

九、患者转出PACU

十、转至普通病房、特护病房或ICU

十一、小儿患者的麻醉后监测

十二、非全身麻醉的术后恢复

十三、质量控制

十四、“共识”适用范围

在麻醉恢复过程中,由于麻醉的作用和手术创伤的影响,患者易出现生理功能紊乱,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的生命,需要加强监测和治疗。

麻醉后监测治疗的主要任是监测疗疗全麻后苏醒的患者、镇静镇疼术后或麻醉手术后全身情况尚未稳定的患者,保障患者在麻醉恢复期间的安全,改进麻醉后监测质量,改善预后。本专家共识不作为强制性标准。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或部分采用。

一、麻醉后监测治疗

麻醉后监测治疗是指对住院或非住院患者在麻醉或镇静镇痛下实施外科手术或诊断性、介入检查或治疗,在麻醉苏醒和恢复期观察和处理麻醉和手术后早期并发症为重点的医疗活动。

二、麻醉后监测治疗室

麻醉后监测治疗(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是现代医院麻醉科的独立医疗单元。它具有以下特性:①靠近手术室或其他实施麻醉或镇静镇痛的医疗场所,以减少手术后病情不稳定患者转运时间。②需配备专业人员及相关医疗仪器设备。③为刚结束麻醉和手术的患者在转入普通病房、特护病房或ICU、直接出院回家之前提供监测与治疗。

在没有设置独立PACU的医院和某些医疗单位,所有接受麻醉或镇静镇痛的患者都应该在指定区域由专业训练的医护人员进行麻醉后监测治疗。

三、PACU的功能

1、麻醉后患者的苏醒和早期恢复。

2、术后早期治疗,包括麻醉和手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现和治疗。

3、改善患者情况,以利于其在ICU、特护病房或普通症房的进一步冶疗。

4、评估和决定患者转入ICU、特护病房、普通病房或者是直接出院回家的指征和时间。

5、特殊情况下(如需要紧急再次手术)对患者状况进行术前处理和准备。

四、PACU的管理和人员职责

PACU由麻醉科管理,应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应有患者转入、转出标准与流程。医护人员在合作的基础上,应该明确各自的专业范围和职责。指定一名具有执业资格的麻醉科主管医师负责目常管理和监测冶疗。必要时,其他麻醉医师和上级医师给予紧急支援和指导。麻醉科主任或主管PACU的负责人决定特殊情况下的协调与快策。

PACU主管麻醉医师应对其团队进行必要的职责划分,负责在PACU 拔除气管导管中其他人工气道装置,也可以援权具备资质的医师实施。

大型医院的PACU可设立为独立的护理单元,一般PACU也可由数名护士负责。根据工作情况配置护士,护士与PACU内床位比一般不低于1:3,护士的日常工作包括:①PACU内医疗设施、设备、床位以及急救药品、急症气道工具车的准备与日常维护;②接收转入PACU患者,连接监

护设备及给氧装置或呼吸机;检查和妥善固定各种导管;③根据医嘱为患者进行血气分析、血糖检测或其他快速室验室检查;④对患者重要生命体征的监测和危急值的识别、报告,对疼痛的评估;⑤对患者是否适合转出PACU进行初步评估;⑥医疗文书的记录与保管。

必要时应通知外科医师到场,以识别和早期处理可能的手术并发症;视情况可请其他科医师进行紧急会诊。

五、PAVU的设置原则

(一)位置

PAVU应与手术区域紧密相邻,以减少患者转入时间。如有多个独立的手术室或其他需要麻醉医师参与工作的诊疗区域,可能需要设置多个PACU 并配备合适的医护人员和设备。医院在建设和改造过程中,应考虑将需要麻醉医师参与的内镜检查/治疗室、介入治疗中心等区域适当集中,以提高麻醉科及PACU 人员和设备的利用率,保障患者的安全。

(二)规模

平均PACU床位与手术与匹配比为1:(1~3)。PACU所需的床位数与平均手术时间相关,如果以长时间手术为主、患者周转缓慢则所需床位较少,如以短小手术或日间手术为主则所需床位较多。

(三)工作时间

取决于择期手术的比例、ICU的收治能力及各医院的人力资源。如果手术安排许可,晚间PACU可以在一定赶时间内关闭,职责由ICU部分替

代。长时间开放的PACU应保证医院人员适当的休息时间。(建议在条件充许的情况下,中心手术室内的PACU应24小时开放,以保证夜间结束手术患者的安全)

(四)床位

应尽可能采用可移动式的转运床,有可升降的护栏和输液架,且能调整体位。每一床位周围应有一定的空间,以方便工作人员、急救推车及便携式X线机无障碍通过。床头应配备一定量的电源插孔、氧气管道接口、医用空气管道接口、抽吸管道接口、紧急呼救按钮系统及生命体征监护仪。开放式的床位可以更方便观察患者,但应配备床帘在必要时能保护患者隐私。

(五)监护设备

必备的床旁监护设备包括:脉搏氧和度、ECG、无创血压监测、心电图记录仪、呼吸末二氧化碳、神经肌肉刺激器及体温监测要处于备用状态,中心手术室的PACU 至少需有一台麻醉机或呼吸机。根据个体化评估原则,有些患者或者有些特定手术后可能需要特殊监测设备,如直接动脉测压、中心静脉测压、颅内压监测、心排血量测定、某些生化指标检测。应配备足够的便携式监护仪;中心监护站可用于资料的记录和储存,同时应重视床旁监护仪的使用。

(六)其他设备和设施

心电除颤仪、急救车、困难气道车、超声仪及纤维支气管镜、加温毯、空气净化装置和消毒装置等。

(七)有必要的生活、休息、办公和物品储存区域。

(八)医护人员配备

取决于各医院的实际情况和PACU的转入标准

1、当PACU有一位患者时,应有两名有资质的医护人员在场。

2、PACU主管麻醉医师应没有PACU外的麻醉任务。

3、带气管导管入PACU 时,患者需要相应的医护人员监护;如果进入PACU的患者拨除了人工气管处于清醒式可唤醒状态时,护士管理的床位可适当增加。

4、可以根据医院的外科特色,建立专科化的PACU 区及儿童PACU 区,配备经过培训且相对固定护士。

5、PACU护士的工作时间应以床旁护理为主。

六、患者从手术室转入PACU

患者离开手术间时,应能够进行充分的通气和氧合,血流动力学稳定等。应由该手术组麻醉医师、外科医师、手术室护士等护送;麻醉医师负责指导转运,确保患者安全;估计患者转过程中情况可能恶化、或者PACU 距离手术室较远时,建议使用便携式监护仪,辅助吸氧装置,备好抢救药物;转运过程中应注意预防坠床、缺氧、人工气道、引流管及导尿管移位及意外脱出。

到达PACU时应交接:①提供完整的麻醉记录;②对术前重要病史、重要的内科合并症及其处理、困难气道、留置导管、术中输血、输液量、

特殊用药等等情况特别提醒;③外科医师需提供重要的手术细节、开出术后早期医嘱,对特殊外科情况观察如引流量等进行交班;④恢复室医护人员确定安全接管患者后,手术组麻醉医师才能离开;⑤责任手术医师提供联系方式。

七、麻醉恢复期的评估与监测

患者应由PACU主管麻醉医师和护士持续监护。应记录麻醉恢复期的生命体征,至少每15分钟记录一次,有特殊情况,随时记录。有条件的应建立麻醉信息系统,并与麻醉中的自动记录系统联网。

麻醉苏醒和恢复早期患者应观察与记录的基本信息包括: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和对光反应、气道是否通畅、呼吸频率和通气量、给氧情况、脉搏血氧和度、血压、心率和心律、疼痛评分、恶心和呕吐情况、静脉输液、创面出血情况、患者用药情况、体温、尿量和排尿功能、中心静脉压、呼末二氧化碳、引流量。椎管内麻醉还应观察麻醉平面、下肢感觉运动恢复情况。

(一)呼吸功能

苏醒和恢复早期应监测呼吸道是否通畅、呼吸频率和脉搏和脉搏血氧和度,尤其是脉搏血氧饱度和呼吸道通畅状态;人工通气和可能由药物导致的通气不足的患者可监测呼吸末二氧化碳。

(二)神经肌肉功能

对使用了肌肉松驰剂和合并神经肌肉功能障碍相关疾病的患者,应评估神经肌肉功能。评估神经肌肉功能首选物理检查,必要时可以使用肌松监测仪。

(三)体温

低体温是苏醒和恢复早期常见情况,应注意测量体温,尤其应该警惕小儿体温异常(包括低体温和体温升高)。

(四)容量状态和液体管理

应常规动态监测和评估围手术期的容量状态和液体管理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液体治疗。血液制品的使用参考相关指南,避免随意性。

八、麻醉恢复期的治疗

(一)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防治

对于高危患者选用合适的麻醉方法,选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防治PONV 药物单用或联合用药,用药应考虑药物的起效时间和作用时间,常用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氟哌利多5-HT3受体抑制药,参见相关指南。

(二)低氧血症

PACU患者易发生低氧血症(原因包括舌后坠、喉痉挛、反流误吸等),需紧急处理。应加强巡视、管理和监护。常用的处理措施:氧疗、保持气道通畅、支持呼吸和循环功能、纠正存在的低氧状态。

(三)保持体温正常

室温保持在24℃左右,注意患者保暖。如患者有低体温的征象时(如寒颤、肢体末端凉等)应采取主动升温措施,如暖风升温和加温静脉输液等。如监测发现体温升高,应采取降温措施。

(四)治疗寒战

低体温是寒战的首要原因,除对患者进行加温处理以外,必要时,可采用药物治疗,曲马多和哌替啶可以作为治疗寒战的一线药物,应该注意其导致呼吸抑制、恶心呕吐、意识抑制等副作用。

(五)术后躁动与谵妄

应分析原因(可参考血气分析结果),采用镇静镇痛措施,适时拔除气管导管,充分给氧,防止坠床,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六)术后疼痛冶疗

应该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并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推荐多模式镇痛措施。医护人员应熟悉患者自控镇痛装置的使用,对患者术后留置硬膜外或区域阻滞导管镇痛应进行交接和加强管理(详风相关指南)。警惕外科医师使用镇痛药与麻醉科术后镇痛措施的叠加作用。

(七)药物拮抗

1、拮抗苯二氮

类药物氟马西尼不应常规用于苯二氮

类药物的拮抗,特殊情况下可用于拮抗其引起的呼吸抑制和镇静。用氟马西尼后,患者有再次出现抑制的风险,应观察较长时间。

2、抗阿片类药物阿类类药物拮抗应常规使用,特殊情况下可以拮抗阿片类药物引起的呼吸抑制这应从最小剂量开始。拮抗后患者可再次发生呼吸抑制,应观察较长时商。应注意阿片类药物拮抗剂可导致疼痛、高血压、心动过速和急性肺水肿等。

3、神经肌肉阻滞的拮抗患者苏醒和恢复早期,应个体化评估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有指征时,建议使用肌松拮抗剂。

九、患者转出PACU

1、PACU应建立明确评判将患者转出至ICU、特护病房、普通病房或直接出院回家的标准。

2、患者从PACU转入普通病房的基本标准(可参出照Steward苏醒评分表,见表22-1;Aldrete评分表见表22-2):①意识完全清醒;②能维持气道通畅、气道保护性反射恢复,呼吸和氧合恢复至术前基础水平;

③循环平稳,没见有不明原因的心律不齐或严重的出血。心输出量能保证充分的外周灌注;④疼痛和术后恶心呕吐得到控制,并有转出PACU后的镇痛措施;⑤体温在正常范围内;⑥提出对术后氧疗和神液的建议;⑦完善所有麻醉后苏醒与恢复早期的记录,包括从PACU转出的记录单;⑧患者在PACU停留时间不应少于20分钟,除非有麻醉医师的特殊医嘱。

3、日间手术室或内镜中心等场所麻醉恢复后直接出院的患者,除满足上述基本标准外(见表22-1表22-2),还应向患者和家属交代离院后注意事项,包括书面基嘱;告知医护人员的联系电话,以务特殊情况时联系。

4、危重患者的转出PACU偶尔被用于暂时管理的手术麻醉后危重患者,少数患者术后可能要转入ICU。PACU主管麻醉师和护士庆接受对危

重患者管理和转运的培训,或由ICU医护人员在PACU管理危重患者。应建立协调机制,尽早将危重症患者转入ICU接治疗。

十、转至普通病房、特护病房或ICU

1、明确患者从PACU转至各不同医疗区域的接送人员。

2、一位患者需要两名或以上人员陪同、其中应有一名医护人员。

3、交接麻醉记录、PACU记示等。

4、到病房后,对要关注的重要临床问题需详细交待。

5、对留置导管、引流管、输液及注射泵等进行交接。

6、推荐使用正式的交接清单。

十一、小儿患者的麻醉后监测

1、最好设小儿患者早期苏醒和恢复的专门PACU区域,并营造良好的周围环境。

2、可考虑允许父母/其他监护人在患儿苏醒后在PACU陪伴患儿。

3、应配备适合小儿的各种型号气道工具和监护设备,可以配备单独的儿童急救车。

4、因小儿术后更容易躁动和失去定向力,应注意预防坠床及其他意外伤害。

5、小儿更容易发生心动过缓、喉痉挛、体温异常,小儿术后低氧血症常常比成人发展更快,应迅速外理。

6、对小儿的疼痛评估较为困难,应采用适当的评估方法,及时处理小儿术后疼痛,而不应该因为担心副作用而忽视小儿的术后镇痛。

十二、非全身麻醉的术后恢复

1、并非只有实全身麻醉或镇静镇痛术的患者才需要进入PACU。

2、接受区域阻滞、神经阻滞麻醉或复合全身麻醉/镇静镇痛的部位麻醉患者也应该接受麻醉恢复期监测与治疗;接受局部麻醉的患者,如病情需要,在手术室医师或麻醉医师认为有必要时也应转入PACU观察;门诊手术患者,病情不稳定这、需短期观察者也可转入PACU观察。

3、实施麻醉的医师向PACU医护人员提供的信息应包括:部位麻醉的部位、方法、药物、剂量、用药时间,椎管内麻醉应提供麻醉平面、循环状态、膀胱功能等。PACU医护人员与普通病房交接班应交代对体位的特殊要求,进一步的镇痛措施等建议;对患者应交代感觉、运动功能恢复的大致时间及其他应注意的情况。

十三、质量控制

1、记录所有麻醉后复患者的苏醒质量和转归数据。

2、记示患者在PACU的监床不良事件,并反馈到相关病房和管理部门。不良事件包括:心脏骤停、严重的气道并发症、苏醒延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意外坠床、需要心血管支持、非预期二次手术、非预期二次插管、意外脱管等各种不良事件。

3、建议对转入、转出的PACU的患者进行表格式的交接。

4、建议对麻醉苏醒和恢复早期患者评估选择合适的评分表。

十四、“共识”用范围

麻醉后监护专家共识(2014)适用于所有进行麻醉和或镇静镇痛的患者,适用于所有实施麻醉和或镇静镇痛的区域,包括手术室、日间手术室、内镜检查室/内镜中心、介入治疗中心、产科等。

22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2017)

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2017)曲元刘志强刘野(共同执笔人) 李师阳李爱媛杨承祥沈晓凤陈新忠赵晶胡明品姚尚龙(负责人)徐世元徐铭军(共同执笔人) 黄绍强黄蔚屠伟峰 近年来,产科临床麻醉和研究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产科麻醉学组的专家结合我国国情和仔细评价相关证据,在2008版专家共识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新观点、新理念,如:择期剖宫产麻醉前禁食水的要求、高危产科麻醉及并发症的处理原则、产科困难气道的处理原则、产科围术期血液保护等,撰写了2017版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 一、妊娠期生理改变 1.心血管系统 (1)孕妇总循环血容量增多,妊娠33周(32~34周)达高峰。血容量增多加重了循环系统的负荷,对有心脏疾病的产妇,易诱发心力衰竭、肺充血、急性肺水肿等并发症。 (2)第一产程时子宫收缩可使回心血量明显增加,心排血量可增加20%左右,第二产程时孕妇屛气动作可使腹内压显著升高,增加回心血量,加重心脏负担。心排血量在产后最初阶段达峰值。心排血量增加,子宫动脉血流量增加约500ml/min,甚至达到700~800ml/min,是导致产科出血短时汹涌的主要原因。 (3)妊娠24周以后增大的子宫可能压迫下腔静脉,5%~10%的

孕妇由于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 使回心血量减少,从而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当从仰卧位改成侧卧位时,心排血量可增加20%左右,症状即解除。 (4)妊娠期高动力性循环使心音加强,正常妊娠中可出现心脏收缩期杂音、心肌轻度肥厚、后期心电图检查电轴左偏,ST段以及T 波非特异性改变等体征,但均属正常现象。 (5)剖宫产时,娩胎后腹腔压力骤降,回心血量骤减,导致血压明显降低;子宫收缩后大量的血液又被挤入有效循环,使心脏负荷加重。 2. 呼吸系统 (1)在妊娠期间,孕妇功能残气量减少20%~30%,使孕妇氧的储备能力明显减少。同时,由于孕妇本身代谢增加,孕妇氧耗比非妊娠妇女增高约20%。储氧能力的减少和氧耗的增加使孕妇更容易发生缺氧,因此麻醉时应保障孕妇充足的氧供。 (2)分娩疼痛可致孕产妇每分钟通气量增加达20L/min,PaCO2下降10~15mmHg,血pH可达到以上,存在过度通气和呼吸性碱中毒现象。 (3)妊娠期间,孕妇呼吸道黏膜的毛细血管处于充血状态,容易出血和水肿。因此,气道可能比评估的更加困难,全麻气管插管操作容易引起黏膜出血,推荐选用比非妊娠妇女常规使用气管导管直径更细的型号(如~),尽量避免经鼻吸痰。 3.血液系统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完整版)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完整版) 一、引言 临床麻醉学是最具风险的医学领域之一。研究显示麻醉期间未实时全面地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是围术期发生麻醉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于1986年首次制定了麻醉期间的监测标准,并于2010年进行了修订,2015年再次确认。英国也于2015年更新了麻醉与恢复期间监测标准的建议。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于2009年第一次颁布了临床麻醉监测指南,并于2014年进行了更新。近年来,临床监测技术也在不断进展,因此中华麻醉学分会组织专家参考其他国家麻醉监测标准或指南,结合我国国情对指南进行了更新。该指南是作为选择监测手段的参考,适用于所有麻醉方式,以期提高麻醉的安全和质量。 二、定义与适用范围 临床监测(clinicalmonitoring)是通过相关设备对患者生命体征及生理参数进行实时和连续的物理检测或化学检验,并以数据或图像形式呈现出来,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临床麻醉监测实时监测麻醉期间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帮助麻醉医师做出正确判断和及时处理,以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保证手术期间患者的生命安全。 本指南适用于全身麻醉、区域阻滞、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监测管理以及术后恢复监管等临床麻醉。任何监测设备和设施都不能取代麻醉医师实时的临床观察和判断,不能低估视、触、听等临床技能的重要性。 三、基础监测 在麻醉期间,所有患者的通气、氧合、循环状态等均应得到实时和连续的监测,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维持患者呼吸和循环功能正常。 1.心电图 所有患者均应监测心电图。常规心电图监测可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传导异常、起搏器故障以及电解质紊乱等异常情况。

肥胖患者麻醉管理专家共识

肥胖患者麻醉管理专家共识一、肥胖的定义 肥胖是由于环境、遗传以及内分泌等原因所引起的机体生理功能障碍,当长期摄入的食物热量超过能量消耗时,可发生肥胖。 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评估患者体重状态最常用的衡量指标,即患者的体重(以kg计算)除以身高(以m计算)的平方(BMI=kg/m2)。世界卫生组织定义BMI>=25kg/m2为超重,>=30 kg/m2为肥胖,针对亚太地区人群的体质及其与肥胖有关疾病的特点,BMI23-24.9 kg/m2为肥胖前期,>=25 kg/m2为肥胖(表1)。BMI是一种较为粗略的指标,定义肥胖特异性高,敏感性低。相等BMI值的女性体脂百分含量一般大于男性。 表格1 在临床中使用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 ,WC)而不是BMI来定义促成代谢综合征的脂肪重要成分。腰围是腰部周径的长度,是衡量

脂肪在腹部蓄积程度的最简单、实用的指标。脂肪在身体内的分布,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积的程度,与肥胖相关性指标有更强的关联。腰围的测量采用最低肋骨下缘与髂嵴最高点连线的中点作为测量点,被测者取直立位在平静呼气状态下,用软尺水平环绕于测量部分,松解应适度,测量过程中避免吸气,并应保持软尺各部分处于水平位置。我国提出了中国人肥胖诊断的BMI界值,并结合腰围来判断相关疾病的危险度,见表2.CT和MRI可以较精确的测定体脂的百分含量,但较为昂贵,难以普及。 表2中国成人超重与肥胖的体重指数和腰围界限值与相关疾病*危险的关系

*相关疾病指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危险因素聚集:**体重过低可能预示有其他健康问题 二、肥胖的流行病学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膳食结构的变化,肥胖已成为第六大疾病危险因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并呈现全球流行的态势。根据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全国18岁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比2002年上升了7.3和4.8个百分点。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9.6%,肥胖率为6.4%,比2002年上升了5.1和4.3个百分点。 三、肥胖的病理生理学 1.脂肪分布腹部肥胖在男性更为常见,髋部、臀部周围的外周脂肪更多见于女性。如脂肪主要在腹部和腹腔内蓄积过多,称为“中心型肥胖”。中心型肥胖相关的代谢紊乱发生率较高,更易合并代谢综合征。目前认为腰臀比男性>1.0、女性>0.8是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糖尿病的一项强的预测指标。 2.代谢综合征肥胖患者多合并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MS),伴有腹型肥胖、血脂代谢异常、血糖升高或胰岛素抵抗、高血压以及其他特点,MS与心血管事件显著相关。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提出代谢综合征的新诊断标准(表3)。控制肥胖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将有益于MS的预防。 表3 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临床麻醉学试题及答案新

临床麻醉学试题及答案(10)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项不是麻醉前检诊的目的(E ) A、获得有关病史 B、完善术前准备并制定合适的麻醉方案 C、指导病人配合麻醉 D、解除病人的焦虑和恐惧 E、取得病人的同意和信任,确保麻醉无任何风险 2、在评估病人的呼吸系统时,有关对其肺功能的评估,下列哪项不正确(D) A、可为术前准备及术中、术后的呼吸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B、肺活量低于预计值的60%,术后有发生呼吸功能不全的可能 C、通气储量百分比<70%,术后有发生呼吸功能不全的可能 D、第1秒用力呼出气量<70%,术后有发生呼吸功能不全的可能 E、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50%,术后有发生呼吸功能不全的可能 3、1994年美国NYHA对心功能分级方法进行了修订,下列哪项不是修订内容(C) A、心电图 B、运动试验 C、中心静脉压测定 D、超声心动图 E、x线检查 4、麻醉本身的风险因素不包括下列哪项(B) A、麻醉前评估失误 B、必须的设备运转和药品供应等有可靠保障 C、急症手术的麻醉 D、麻醉者缺乏相应的经验和技术水平 E、临时改变麻醉方式 5、服用MOAI者,术前停药的时间,下列哪项正确(C) A、1周 B、1-2周 C、2-3周 D、3-4周 E、4-5周 6、麻醉前准备的首要任务是下列哪一项(A) A、做好病人体格和精神方面的准备 B、给予病人恰当的麻醉前用药

C、麻醉用具、设备、监测仪器的准备 D、药品(包括急救药品)等的准备 E、麻醉医生自己做的准备 7、下列哪一项不是气管插管即时并发症(B) A、牙齿及口腔软组织损伤 B、呛咳动作(麻醉过浅) C、颅内压升高 D、气管导管误入食管 E、高血压和心律失常 8、下列哪项是最常用的麻醉诱导方法(A) A、静脉快速诱导 B、吸入麻醉诱导 C、保持自主呼吸的诱导 D、清醒插管后再作静脉快速诱导 E、肌注氯氨酮诱导 9、下列哪项是椎管内麻醉最严重的并发症(B ) A、头痛 B、硬膜外间隙及蛛网膜下隙感染 C、异常广泛阻滞 D、脊神经根或脊髓损伤 E、穿刺针或导管误入血管 10、下列哪项不是胸科手术麻醉的基本要求(E ) A、消除或减轻纵隔摆动与反常呼吸 B、避免肺内物质的扩散 C、保持PaO2和PaCO2于基本正常水平 D、减轻循环障碍 E、保持低温 11.缩短非去极化起效时间可以采用预给法,预注给药剂量一般为插管剂量的(C) A 、1/2 B 、1/3~1/4 C 、1/5~1/10 D、1/15 E、1/20 12.有关腰麻下列叙述哪项错误(E) A、穿刺部位在脊髓终止以下部位 B、小儿脊髓终止位置较低,新生儿在L3 下缘 C、成人脊髓终止在L1 椎体下缘或L2椎体上缘 D、成人穿刺位置可在L2~L3 以下 E、L3~L4穿刺可避免损伤脊髓和马尾 13.影响硬膜外麻醉平面最主要的因素是(B)

2021年22 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

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2017) 欧阳光明(2021.03.07) 曲元刘志强刘野(共同执笔人) 李师阳李爱媛杨承祥沈晓凤陈新忠赵晶胡明品姚尚龙(负责人)徐世元徐铭军(共同执笔人) 黄绍强黄蔚屠伟峰 近年来,产科临床麻醉和研究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产科麻醉学组的专家结合我国国情和仔细评价相关证据,在2008版专家共识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新观点、新理念,如:择期剖宫产麻醉前禁食水的要求、高危产科麻醉及并发症的处理原则、产科困难气道的处理原则、产科围术期血液保护等,撰写了2017版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 一、妊娠期生理改变 1.心血管系统 (1)孕妇总循环血容量增多,妊娠33周(32~34周)达高峰。血容量增多加重了循环系统的负荷,对有心脏疾病的产妇,易诱发心力衰竭、肺充血、急性肺水肿等并发症。 (2)第一产程时子宫收缩可使回心血量明显增加,心排血量可增加20%左右,第二产程时孕妇屛气动作可使腹内压显著升高,增加回心血量,加重心脏负担。心排血量在产后最初阶段达峰值。心排血量增加,子宫动脉血流量增加约500ml/min,甚至达到700~800ml/min,是导致产科出血短时汹涌的主要原因。

(3)妊娠24周以后增大的子宫可能压迫下腔静脉,5%~10%的孕妇由于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 使回心血量减少,从而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当从仰卧位改成侧卧位时,心排血量可增加20%左右,症状即解除。 (4)妊娠期高动力性循环使心音加强,正常妊娠中可出现心脏收缩期杂音、心肌轻度肥厚、后期心电图检查电轴左偏,ST段以及T波非特异性改变等体征,但均属正常现象。 (5)剖宫产时,娩胎后腹腔压力骤降,回心血量骤减,导致血压明显降低;子宫收缩后大量的血液又被挤入有效循环,使心脏负荷加重。 2. 呼吸系统 (1)在妊娠期间,孕妇功能残气量减少20%~30%,使孕妇氧的储备能力明显减少。同时,由于孕妇本身代谢增加,孕妇氧耗比非妊娠妇女增高约20%。储氧能力的减少和氧耗的增加使孕妇更容易发生缺氧,因此麻醉时应保障孕妇充足的氧供。 (2)分娩疼痛可致孕产妇每分钟通气量增加达20L/min,PaCO2下降10~15mmHg,血pH可达到7.5以上,存在过度通气和呼吸性碱中毒现象。 (3)妊娠期间,孕妇呼吸道黏膜的毛细血管处于充血状态,容易出血和水肿。因此,气道可能比评估的更加困难,全麻气管插管操作容易引起黏膜出血,推荐选用比非妊娠妇女常规使用气管导管直径更细的型号(如6.0~7.0mm),尽量避免经鼻吸痰。 3.血液系统

5-麻醉后监测治疗专家共识(2017)

麻醉后监测治疗专家共识(2017)邓小明朱涛李天佐李伟彥李金宝严敏张卫杨承祥姚尚龙胡浩郑宏郭曲练(负责人/执笔人)黄文起黄宇光董海龙在麻醉恢复过程中,由于麻醉的作用和手术创伤的影响,患者易出现生理功能紊乱,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的生命,需要加强监测和治疗。麻醉后监测治疗的主要任务是监测治疗全麻后苏醒的患者、镇静镇痛术后或麻醉手术后全身情况尚未稳定的患者,保障患者在麻醉恢复期间的安全,改进麻醉后监护质量,以改善预后。本专家共识不作为强制性标准,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或部分采用。 一、麻醉后监测治疗 麻醉后监测治疗是指对住院或非住院患者在麻醉或镇静镇痛下实施外科手术或诊断性、介入检查或治疗,在麻醉苏醒和恢复期以观察和处理麻醉和手术后早期并发症为重点的医疗活动。 二、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 PACU) PACU是现代医院麻醉科的独立医疗单元。它具有以下特点:①靠近手术室或其它实施麻醉或镇静镇痛的医疗场所,以缩短手术后病情不稳定患者的转运时间。②需配备专业人员及相关医疗仪器设备。③为刚结束麻醉和手术的患者在转入普通病房、特护病房或ICU、直接出院回家前提供监测与治疗。 在没有设置独立PACU的医院和某些医疗单位,所有接受麻醉或镇静镇痛的患者都应该在指定区域由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医护人员进行麻醉后监测治疗。 三、PACU的功能 1.麻醉后患者的苏醒和早期恢复; 2.术后早期治疗,包括麻醉和手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现和治疗; 3.改善患者情况,以利于其在ICU、特护病房或普通病房的进一步治疗; 4.评估和决定患者转入ICU、特护病房、普通病房或直接出院回家的指征和时间; 5.特殊情况下(如需要紧急再次手术)对患者状况进行术前处理和准备。 四、PACU的管理和人员职责

最新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

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 近年来,产科临床麻醉和研究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产科麻醉学组的专家结合我国国情和仔细评价相关证据,在2008版专家共识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新观点、新理念,如:择期剖宫产麻醉前禁食水的要求、高危产科麻醉及并发症的处理原则、产科困难气道的处理原则、产科围术期血液保护等,撰写了2017版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 一、妊娠期生理改变 1.心血管系统 (1)孕妇总循环血容量增多,妊娠33周(32~34周)达高峰。血容量增多加重了循环系统的负荷,对有心脏疾病的产妇,易诱发心力衰竭、肺充血、急性肺水肿等并发症。 (2)第一产程时子宫收缩可使回心血量明显增加,心排血量可增加20%左右,第二产程时孕妇屛气动作可使腹内压显著升高,增加回心血量,加重心脏负担。心排血量在产后最初阶段达峰值。心排血量增加,子宫动脉血流量增加约500ml/min,甚至达到700~800ml/min,是导致产科出血短时汹涌的主要原因。 (3)妊娠24周以后增大的子宫可能压迫下腔静脉,5%~10%的孕妇由于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 使回心血量减少,从而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当从仰卧位改成侧卧位时,心排血量可增加20%左右,症状即解除。

(4)妊娠期高动力性循环使心音加强,正常妊娠中可出现心脏收缩期杂音、心肌轻度肥厚、后期心电图检查电轴左偏,ST段以及T 波非特异性改变等体征,但均属正常现象。 (5)剖宫产时,娩胎后腹腔压力骤降,回心血量骤减,导致血压明显降低;子宫收缩后大量的血液又被挤入有效循环,使心脏负荷加重。 2. 呼吸系统 (1)在妊娠期间,孕妇功能残气量减少20%~30%,使孕妇氧的储备能力明显减少。同时,由于孕妇本身代谢增加,孕妇氧耗比非妊娠妇女增高约20%。储氧能力的减少和氧耗的增加使孕妇更容易发生缺氧,因此麻醉时应保障孕妇充足的氧供。 (2)分娩疼痛可致孕产妇每分钟通气量增加达20L/min,PaCO2下降10~15mmHg,血pH可达到7.5以上,存在过度通气和呼吸性碱中毒现象。 (3)妊娠期间,孕妇呼吸道黏膜的毛细血管处于充血状态,容易出血和水肿。因此,气道可能比评估的更加困难,全麻气管插管操作容易引起黏膜出血,推荐选用比非妊娠妇女常规使用气管导管直径更细的型号(如6.0~7.0mm),尽量避免经鼻吸痰。 3.血液系统 (1)妊娠期血容量开始增加,但血浆容量的增加(1000ml)超过红细胞的增加(500ml),孕妇多呈稀释性贫血状态。 (2)白细胞在妊娠8周起轻度上升,之后稳定在10~12×109/L

7临床麻醉监测技术全解

临床麻醉监测技术 麻醉监测能及时了解术中病人生命体征和重要脏器的病理生理变化,发现及防止并发症和意外,提高麻醉和手术的安全性。麻醉和术中常规监测心电图(ECG),无创血压(NIBP)及无创脉率-血氧饱和度(SpO 2 ),大手术和重危病人用有创血压(IBP)及中心静脉压(CVP)监测,气管内全身麻醉应该使用呼气末 CO 2(P ET CO 2 )监测。小儿麻醉大手术应有体温监测。 1.呼吸功能监测 1.1呼吸运动与呼吸音 1.1.1 呼吸运动包括呼吸运动形式、幅度、吸/呼比值、节律与频率。正常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2-20次,大于每分钟25-30次,提示有呼吸功能不全,常见于脓毒血症、ARDS和肺梗死,呼吸频率减慢多见于颅内高压和药物引起的呼吸抑制。上呼吸道梗阻时出现三凹症状和吸气时间延长,下呼吸道梗阻表现为呼气时间延长。 1.1.2呼吸音气管狭窄出现管样喘鸣音,小气道梗阻时有喘息声,肺水肿、肺炎可闻及湿啰音,气管导管插入过深、肺不张、气胸和胸腔积液时患侧呼吸音降低或消失。 1.2 潮气量(VT)和每分钟通气量(VE) 可用呼吸容量表(spirometer)和麻醉机上通气量表(volumeter)测定。正常值:成人潮气量(VT)350-500ml,每分钟通气量(VE)5000-8000ml。机械通气时应监测呼出气量。 1.3 气道压力(Paw) 气道压力与潮气量、吸气流速、呼吸道阻力和肺顺应性有关,潮气量和吸气流速稳定时,气道压力直接反映呼吸道阻力和肺顺应性,在机械通气时,吸气时的气道内压峰值成人为1.18-1.47kPa(12-15 cmH 2 O),儿童约为0.98-1.18kPa(10-12 cmH 2 O),增加潮气量和吸气流速,使用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均可使平均气道压力升高。气道压降低或等于零时,指示呼吸回路漏气或气管导管接头脱落。 1.4无创脉率-血氧饱和度(Sp0 2 )

2020年麻醉医师协会(英国)(AA) 恶性高热指南主要内容(全文)

2020年麻醉医师协会(英国)(AA) 恶性高热指南主要内容(全文)指南建议 1.出现无法解释的进行性增高的ETCO2,应该高度怀疑恶性高热。 2.必须在术前访视时记录所有需要全身或局部麻醉的患者个人和家族麻醉史。 3.管理恶性高热的原则是立即逆转反应并处理反应的后果。 4.逆转恶性高热过程的三种方法应同时应用:消除触发剂;静脉注射丹曲林;冷却身体。 5.在所有进行全身麻醉的地方都应该有活性炭过滤器。 6.丹曲林的初始剂量为2–3 mg/kg,此后每5分钟追加1 mg/kg,直到达到治疗目标。 7.恶性高热治疗目标是ETCO2低于45mmHg,核心体温低于38.5℃。 8.当患者出现疑似恶性高热反应时,负责该病例的麻醉医师有专业责任将患者直接转诊至该国的恶性高热三级评估单位。 9.出院前,应告知患者恶性高热对他们及家人的影响。

10.患恶性高热风险增加的患者不得接触强效吸入麻醉剂或琥珀胆碱。 指南速览 01恶性高热诊断特征 MH主要的临床特征是由过量的二氧化碳产生,这在机械通气患者中表现为ETCO2增加(即使麻醉师试图通过增加分钟通气量来控制ETCO2),在自主呼吸患者中表现为呼吸频率增加,随后ETCO2增加。无法解释的、意想不到的二氧化碳产量增加应该会提醒麻醉师注意MH反应的可能性。在MH过程中,不可能通过增加微小通气量来轻松控制ETCO2。排除使用β-受体阻滞剂或瑞芬太尼的情况,二氧化碳生成增加将伴随着心率增快——心率的上升趋势比达到特定值更有用。无法解释的二氧化碳蓄积和心率增加足以诊断为疑似MH,应当积极开展MH治疗。 如果在MH反应开始时已监测了患者的体温,我们会发现在高度怀疑患者发生MH之前其体温已经开始升高,但在开始治疗前体温不会超过正常上限。在二氧化碳产量增加之前的温度升高不会由MH反应引起,但是已经发热的患者也有发生MH反应的可能性。

低体重新生儿麻醉指南

低体重新生儿麻醉指南 【定义】 低体重新生儿(low birth weight infant LBW)指出生1小时内体重不足2 500g的新生儿,不论是否足月或过期。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低体重新生儿接受外科治疗的机会增多,存活率日趋增加。由于低体重新生儿的解剖、生理发育不成熟,术前合并症多,对麻醉手术的耐受性差,麻醉风险大,术中术后并发症和意外的发生几率高。因此,要求麻醉科医师,除了要掌握麻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掌握低体重新生儿特殊的生理特点,尽可能保障低体重新生儿围术期的安全。 【与麻醉相关的病理生理特点】 1、呼吸窘迫综合征 低体重新生儿呼吸中枢及呼吸器官未发育成熟,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少,肺泡表面张力增加,肺容量减少,可并发肺气肿以及肺间质水肿。呼吸功能不稳定、易发生呼吸暂停,易导致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上表现为缺氧和高碳酸血症。 2、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低体重新生儿由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肺局部过度膨胀或膨胀不良,可表现为持续性呼吸困难。机械通气如设置不当,可引起压力性或容量性肺损伤以及氧中毒,导致肺部

进一步病变。 3、胎粪吸入性综合征 表现为呼吸功能不全、肺炎和窒息。当呼吸停止超过15~30秒时,常有心动过缓和紫绀。 4、持续性肺高压 低体重新生儿的肺血管反应性增高,低氧血症和酸中毒可增加肺血管阻力,肺高压和血管高反应性可导致右向左分流和发绀。心脏发育异常、呼吸窘迫综合征、胎粪吸入性综合征、膈疝和链球菌B败血症等。 5、动脉导管未闭 低体重新生儿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的动脉导管仍然开放,保留着胎儿循环导致左向右分流,常常引起心力衰竭。 6、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小肠结肠粘膜缺血损伤可以导致肠管坏死、肠穿孔,临床表现为肠管扩张、血便、酸中毒和感染性休克。 7、胃食管返流 所有新生儿都存在生理性返流,而病理性返流可以导致生存困难、呼吸异常,包括支气管痉挛或窒息、食管炎、溃疡和胃肠出血。 8、黄疸 主要是由于胆红素生成过多、胆红素结合障碍或排泄减慢造成。低体重新生儿黄疸时血清总胆红素常超过15mg/dl。

日间手术麻醉专家共识

日间手术麻醉专家共识(2017) 万茹马正良马虹邓小明朱涛严敏李天佐(共同执笔人)杨承祥闵苏张洁张铁铮欧阳文(共同执笔人)周星光(共同执笔人)周燕丰郑宏闻大翔,姚尚龙徐军美徐建国郭曲练(负责人/共同执笔人)黄文起黄宇光董海龙程智刚潘楚雄 1909年英格兰James Nicoll医师最早提出日间手术(ambulato ry surgery/day surgery)概念,随着国际日间手术协会(The Inter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mbulatory Surgery,IAAS)成立,日间手术已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手术管理模式。日间手术具有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加快外科床位周转、降低院内感染、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的优势,已得到患者、医护人员及卫生行政部门的关注和肯定。由于日间手术患者住院时间短、流动性大、周转快,对麻醉及围术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日间手术麻醉专家共识,为临床麻醉提供指导和帮助,以利于日间手术的顺利开展。 一、日间手术的概念 患者入院、手术和出院在1个工作日(24h)之内完成的手术,除外在医师诊所或医院开展的门诊手术和急诊手术。特殊病例由于病情需要延期住院,住院时间最长不超过48h。 然而,在日间手术时间界定上,应考虑我国国情及不同地区医疗水平的差异,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日间手术模式。 二、开展日间手术及麻醉的基本条件 开展日间手术的手术室环境、设备、设施等条件应与住院手术室一致。必须配备各类常规麻醉与围术期管理用药及抢救药品,以及具备成熟的抢救流程。手术医师、麻醉科医师、手术室护士及相关人员应具备相应资质,获得医院及相关部门授权。 三、日间手术种类 总的原则:宜选择对机体生理功能干扰小、手术风险相对较小、手术时间短(一般不超过3h)、预计出血量少和术后并发症少、术后疼痛程度轻及恶心呕吐发生率低的手术。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2017年度)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2017) 于布为王国林邓小明刘进许学兵李民(共同执笔人)吴新民(负责人)佘守章(共同执笔人)岳云孟凡民郭曲练黄宇光熊利泽衡新华 一、引言 临床麻醉学是最具风险的医学领域之一。研究显示麻醉期间未实时全面地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是围术期发生麻醉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于1986年首次制定了麻醉期间的监测标准,并于2010年进行了修订,2015年再次确认。英国也于2015年更新了麻醉与恢复期间监测标准的建议。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于2009年第一次颁布了临床麻醉监测指南,并于2014年进行了更新。近年来,临床监测技术也在不断进展,因此中华麻醉学分会组织专家参考其他国家麻醉监测标准或指南,结合我国国情对指南进行了更新。该指南是作为选择监测手段的参考,适用于所有麻醉方式,以期提高麻醉的安全和质量。 二、定义与适用范围 临床监测(clinical monitoring)是通过相关设备对患者生命体征及生理参数进行实时和连续的物理检测或化学检验,并以数据或图像形式呈现出来,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临床麻醉监测实时监测麻醉期间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帮助麻醉医师做出正确判断和及时处理,以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保证手术期间患者的生命安全。

本指南适用于全身麻醉、区域阻滞、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监测管理以及术后恢复监管等临床麻醉。任何监测设备和设施都不能取代麻醉医师实时的临床观察和判断,不能低估视、触、听等临床技能的重要性。 三、基础监测 在麻醉期间,所有患者的通气、氧合、循环状态等均应得到实时和连续的监测, 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维持患者呼吸和循环功能正常。 1.心电图 所有患者均应监测心电图。常规心电图监测可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传导异常、起搏器故障以及电解质紊乱等异常情况。 2.无创血压 所有接受麻醉患者都应进行无创血压监测。血压反映器官血流灌注压,提示器官血流灌注情况。测量方法和时间间隔取决于患者情况和手术类型。如术中仅进行无创血压监测,间隔时间不应超过5min。有血管异常(如透析动静脉瘘)或静脉输液的肢体尽量避免袖带测压。某些情况下,如烧伤患者,因缺乏测量部位不用这种方法测量血压。 无创血压的测量方法有多种,临床常用无创袖带血压即振荡测量法。袖带大小会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度,袖带宽度应能覆盖上臂长度的三分之二,袖带内气囊至少应能包绕测量部位80%。 3.脉搏血氧饱和度 所有麻醉患者均应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 pulse oxygen saturation, SpO2)。血氧含量是血液中氧与血红蛋白结合为氧合血

气道异物取出术麻醉专家共识(2017年版我国麻醉学指南和专家共识)

气道异物取出术麻醉专家共识(2017) 左云霞,春,金柱,天佐(负责人/共同执笔人),文献(共同执笔人),丽伟,梅,连庆泉,吴震(共同执笔人),旭,诗海,溪英,金立民,胡智勇,蔡一榕,裴凌 一、定义 所有自口或鼻开始至声门及声门以下呼吸径路上的异物存留,都可以称之为气道异物(airway foreign body)。异物位置对于麻醉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共识将气道异物按其所处的解剖位置分为以下四类:①鼻腔异物(nasal foreign body);②声门上(声门周围)异物(supraglottic foreign body) ;③声门下及气管异物(subglottic and tracheal foreign body);④支气管异物(bronchial foreign body)。狭义的气道异物是指位于声门下、气管和支气管的异物。 此外,按照化学性质可将气道异物分为有机类和无机类异物。有机类异物以花生、葵花籽、西瓜子等植物种子多见,无机类异物则常见玩具配件、纽扣、笔套等[1-4]。按异物来源可分为源性和外源性异物,患者自身来源或接受手术时产生的血液、脓液、呕吐物及干痂等为源性异物,而由口鼻误入的外界异物为外源性异物。医源性异物是指在医院实施诊断、手术、治疗等技术操作时造成的气道异物,常见的有患者脱落的牙齿、医用耗材和医疗器械配件等。

二、流行病学 临床上的“气道异物”一般多指狭义的气道异物。气道异物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所占比例约为70%~80%,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农村儿童发病率高于城市儿童[1-4]。80%以上的气道异物位于一侧支气管,少数位于声门下及主气道,极少数患儿异物位于多个部位。右侧支气管异物多于左侧[1,3,4],但也有文献报道左右两侧支气管异物的发生率相似[5]。气道异物是导致4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国报道的入院后死亡率在0. 2%~1%[4,6],美国报道的入院后死亡率为3.4%[7]。 三、病理生理学 异物吸入气道造成的损伤可分为直接损伤和间接损伤。直接损伤又包括机械损伤(如黏膜损伤、出血等)和机械阻塞。异物吸入后可能嵌顿在肺的各级支气管,造成阻塞部位以下的肺叶或肺段发生肺不或肺气肿。异物存留会导致不同的阀门效应[8],如双向阀(bypass valve)效应,指气流可进可出但部分受限(图1A);止回阀(check valve)效应,指气流进入多于流出,导致阻塞性肺气肿(图1B);球阀(ball valve)效应,气流能进入但不能流出,导致阻塞性肺气肿(图1C);截止阀(stop valve)效应,指气流无法进出,肺气体吸收导致阻塞性肺不(图1D)。间接损伤是指存留的异物导致炎症反应、感染或肉芽形成等。 四、诊断 1. 病史、症状和体征

麻醉后监测治疗专家共识(全文)

麻醉后监测治疗专家共识(全文) 目录 一、麻醉后监测治疗 二、麻醉后监测治疗室 三、PACU的功能 四、PACU的管理和人员职责 五、PACU的设置原则 六、患者从手术室转入PACU 七、麻醉恢复期的评估与监测 八、麻醉恢复期的治疗 九、患者转出PACU 十、转至普通病房、特护病房或ICU 十一、小儿患者的麻醉后监测 十二、非全身麻醉的术后恢复 十三、质量控制 十四、“共识”适用范围

在麻醉恢复过程中,由于麻醉的作用和手术创伤的影响,患者易出现生理功能紊乱,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的生命,需要加强监测和治疗。 麻醉后监测治疗的主要任是监测疗疗全麻后苏醒的患者、镇静镇疼术后或麻醉手术后全身情况尚未稳定的患者,保障患者在麻醉恢复期间的安全,改进麻醉后监测质量,改善预后。本专家共识不作为强制性标准。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或部分采用。 一、麻醉后监测治疗 麻醉后监测治疗是指对住院或非住院患者在麻醉或镇静镇痛下实施外科手术或诊断性、介入检查或治疗,在麻醉苏醒和恢复期观察和处理麻醉和手术后早期并发症为重点的医疗活动。 二、麻醉后监测治疗室 麻醉后监测治疗(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是现代医院麻醉科的独立医疗单元。它具有以下特性:①靠近手术室或其他实施麻醉或镇静镇痛的医疗场所,以减少手术后病情不稳定患者转运时间。②需配备专业人员及相关医疗仪器设备。③为刚结束麻醉和手术的患者在转入普通病房、特护病房或ICU、直接出院回家之前提供监测与治疗。 在没有设置独立PACU的医院和某些医疗单位,所有接受麻醉或镇静镇痛的患者都应该在指定区域由专业训练的医护人员进行麻醉后监测治疗。 三、PACU的功能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2019).doc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2019) 一、引言 临床麻醉学是最具风险的医学领域之一。研究显示麻醉期间未实时全面地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是围术期发生麻醉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于1986年首次制定了麻醉期间的监测标准,并于2010年进行了修订,2015年再次确认。英国也于2015年更新了麻醉与恢复期间监测标准的建议。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于2009年第一次颁布了临床麻醉监测指南,并于2014年进行了更新。近年来,临床监测技术也在不断进展,因此中华麻醉学分会组织专家参考其他国家麻醉监测标准或指南,结合我国国情对指南进行了更新。该指南是作为选择监测手段的参考,适用于所有麻醉方式,以期提高麻醉的安全和质量。 二、定义与适用范围 临床监测(clinical monitoring)是通过相关设备对患者生命体征及生理参数进行实时和连续的物理检测或化学检验,并以数据或图像形式呈现出来,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临床麻醉监测实时监测麻醉期间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帮助麻醉医师做出正确判断和及时处理,以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保证手术期间患者的生命安全。 本指南适用于全身麻醉、区域阻滞、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监测管理以及术后恢复监管等临床麻醉。任何监测设备和设施都不能取代麻醉医师实时的临床观察和判断,不能低估视、触、听等临床技能的重

要性。 三、基础监测 在麻醉期间,所有患者的通气、氧合、循环状态等均应得到实时和连续的监测, 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维持患者呼吸和循环功能正常。 1.心电图 所有患者均应监测心电图。常规心电图监测可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传导异常、起搏器故障以及电解质紊乱等异常情况。 2.无创血压 所有接受麻醉患者都应进行无创血压监测。血压反映器官血流灌注压,提示器官血流灌注情况。测量方法和时间间隔取决于患者情况和手术类型。如术中仅进行无创血压监测,间隔时间不应超过5min。有血管异常(如透析动静脉瘘)或静脉输液的肢体尽量避免袖带测压。某些情况下,如烧伤患者,因缺乏测量部位不用这种方法测量血压。 无创血压的测量方法有多种,临床常用无创袖带血压即振荡测量法。袖带大小会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度,袖带宽度应能覆盖上臂长度的三分之二,袖带内气囊至少应能包绕测量部位80%。 3.脉搏血氧饱和度 所有麻醉患者均应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 pulse oxygen saturation, SpO2)。血氧含量是血液中氧与血红蛋白结合为氧合血红蛋白结合的氧量和溶解于血浆中氧量之和,其中结合氧量占绝大部分。因此SpO2通常能及时、可靠地反映机体的氧合状态。成人SpO2正常值为≥95%,SpO2 90%~94%为失饱和状态,< 90%为低氧血

影像引导肝脏肿瘤热消融治疗技术临床规范化应用专家共识(最全版)

影像引导肝脏肿瘤热消融治疗技术临床规范化应用专家共识(最全版) 肝脏肿瘤热消融是指通过热效应原位灭活肝脏肿瘤的局部治疗方法,包括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微波消融(microwave ablation, MWA)、冷冻消融(cryoablation, Cryo-A)、激光消融(laser ablation, LA)、超声消融(ultrasound ablation)等。多在影像引导下经皮穿刺实施,具有操作简便、微创、精准、疗效确切等优点,也可在腹腔镜下或开放术中完成,临床应用日益广泛。肿瘤消融在我国属于限制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为规范肝脏肿瘤热消融技术操作,确保医疗安全,国家卫计委委托中国医师协会组织国内肿瘤消融治疗领域的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认真讨论,最终形成本共识。本共识以射频消融为代表,同样适合于微波消融,并可为其他消融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一、适应证[1,2,3,4,5,6,7,8,9,10,11,12] (一)肝脏恶性肿瘤 1.完全消融(complete ablation):(1)原发性肝癌:单发肿瘤,直径≤5 cm;多发(数目≤3)肿瘤,最大直径≤3 cm。(2)肝脏转移瘤:原发病灶已得到有效控制、无肝外其他部位转移或肝外转移灶稳定、肝内病灶预期能完全消融。 2.姑息消融(palliative ablation)目的在于最大限度消减肿瘤负荷、缓解肿瘤引起的症状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1)原发性肝癌:无法完全消融、无消融治疗禁忌证,射频消融可单独应用,也可联合其他疗

法进行综合治疗。(2)肝脏转移瘤:存在肝外其他部位转移时可在全身治疗的同时行肝内病灶消融。 (二)肝血管瘤 直径>5 cm、有临床症状。 二、禁忌证[1,2,3,4,5,6,7,8,9,10,11,12] 1.肿瘤弥漫分布。 2.侵犯邻近空腔脏器。 3.肝功能Child-Pugh C级。 4.无法纠正的凝血功能障碍。 5.合并活动性感染,尤其是胆系感染等。 6.顽固性大量腹水、恶液质。 7.心、脑、肺、肾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 8. ECOG分级>2级(表1)。 表1 ECOG体力状况分级 9.意识障碍或不能配合治疗。 三、消融手术室要求与布局[13] (一)要求

2014麻醉质控专家共识

麻醉科质量控制专家共识(2014) 2015-02-11 03:22 来源:编辑:麻晓点击: 769 麻醉科质量控制专家共识(2014) 于布为,王保国,田鸣,朱斌,严敏,李天佐(执笔人),姚尚龙,黄宇光(负责人) 麻醉科作为临床二级学科,承担着临床麻醉、急救复苏、重症监护、疼痛治疗等临床工作和相应的教学、科研任务,其业务场所包括手术室内和手术室外。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麻醉科在医疗机构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凸显,特别是在医疗安全保障、运行效率方面发挥着平台和枢纽作用,在舒适化医疗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安全与质量管理是麻醉学科管理的重点内容,涉及制度、规范、流程、硬件、人员管理等多个方面。 一、基本要求 (一)总体要求 1. 麻醉科应设立“科室质量与安全工作小组”。科主任(或负责人)为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应有专人负责麻醉质控相关报表及登记。科室应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召开质量控制小组会议并有开展工作的记录。定期开展麻醉质量评估,将麻醉并发症的预防措施与控制指标作为科室质量安全管理与评价的重点内容。 2. 建立麻醉信息系统并纳入医院信息系统,并以此为麻醉科质量控制的技术平台。麻醉科质量控制小组应对涉及麻醉质量的相关指标建立月年度统计档案,并促进各项指标不断改进和提高。 3. 麻醉科质量控制工作应涵盖麻醉及其相关的工作场所,包括手术室、手术室外实施麻醉的医疗单元、麻醉科门诊、疼痛门诊、PACU、恢复室、麻醉准备室等。 (二)人员要求 1. 人员资质 (1)从事临床麻醉及相关工作的医护人员应具有相应的资格证书、执业证书和相关岗位培训的合格证书,定期考核合格。 (2)按照医疗机构的分级实行相应的麻醉科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并落实到每一位麻醉科医师。麻醉科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应执行良好、无超权限操作情况。定期对麻醉科医师执业能力评价和再授权,并有相关记录。

最新临床诊疗指南麻醉(精品收藏)

目录 第一章麻醉科建制,任务及临床工作常规制度 第一节麻醉科的建制 第二节麻醉科的任务 第三节临床麻醉日常工作常规 第四节麻醉仪器设备 第五节麻醉科工作常规制度、麻醉质量控制、各级医师和护技人员职责 第二章麻醉前病情估计和术前准备 第一节麻醉前病情分级 第二节常见伴随疾病的评估与准备 第三章麻醉前用药和辅助用药 第一节麻醉前用药 第二节辅助用药 第四章麻醉装置 第五章麻醉监测 第一节呼吸功能监测 第二节心电图监测 第三节血压监测 第四节中心静脉压 第五节血气分析 第六节肌肉松弛药作用监测 第七节全麻药浓度监测 第八节体温监测 第六章麻醉药品管理 第一节麻醉性镇痛药 第二节全身麻醉药和麻醉辅助药 第三节一般药物的管理和使用 第七章部位麻醉方法及选择

第一节神经阻滞适应证与禁忌证 第二节常用神经阻滞 第三节蛛网膜下腔阻滞 第四节硬膜外阻滞 第五节骶管阻滞 第八章全身麻醉 第一节吸入麻醉 第二节静脉麻醉 第三节肌肉松弛药 第四节麻醉性镇痛药 第五节拮抗药 第六节气管内麻醉 第九章气管插管术 第十章全身麻醉并发症及处理 第十一章输液 第十二章输血与自体血回输 第十三章颅脑外科麻醉 第十四章胸内手术的麻醉 第十五章分娩镇痛的麻醉 第十六章小儿麻醉 第十七章休克病人的麻醉 第十八章创伤病人麻醉 第十九章氧治疗 第二十章疼痛治疗 第二十一章麻醉恢复室 第二十二章重症监测治疗室 第一章麻醉科建制,任务及临床工作常规制度 第一节麻醉科的建制 1. 麻醉科是一个重要的临床科室,独立建制,直属院领导。

2. 麻醉科医护人员的编制按所承担的临床、教学、科研任务和国家有关规定配备,手术科室的床位与手术台比例为20 :1,手术台与麻醉科医师比例为 1 : 1。5。开展疼痛门诊治疗增加编制2人.麻醉恢复室的床位与手术台比例不低于1:3。应配备麻醉科护士和工程技术人员,以加强麻醉药品、器械用品、麻醉机、监护仪器的管理维修保养工作. 3。麻醉科应有良好的人才梯队,且结构比例合理,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各职称比例以1:3: 5:7较为恰当.科主任应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担任. 4. 医院应建立麻醉后恢复室,亦称麻醉后监护室(post anesthesia care unit,PACU),对麻醉手术后的病人进行短时间严密观察和监护,待呼吸、循环功能稳定,意识淸醒,保护性反射恢复后方送回病房.对保证麻醉手术后安全和提髙医疗质量非常重要。 各医院麻醉科应建立疼痛门诊或开展疼痛治疔。 第二节麻醉科的任务 根据卫生部1989年12号文件精神,麻醉科是二级学科,一级临床科室。担负以下四项基本任务: 1. 临床麻醉接受各种手术及诊断性检査的麻醉,维护病人麻醉和手术期间的生理功能。 2。急救复苏参加各科危重病人和呼吸心跳停止病人的急救工作,即心肺脑复苏。 3。重症监测治疗和麻醉恢复负责管理病人麻醉后的恢复,待病人苏醒无异常,送回病房,如病情危重需进一步加强监测治疗则直接送入ICU,并参加和管理重症监测治疗。 4. 疼痛治疗进行术后镇痛及慢性疼痛和癌性疼痛的诊治,开设疼痛门诊和病房。

新生儿和低体重新生儿麻醉指南

新生儿和低体重新生儿麻醉指南(2017版) 新生儿是指产后28天内的小儿,孕龄<37周出生者为早产儿,孕龄>42周者为过期产儿,介于之间的为足月儿。孕龄23~27周出生为极低胎龄新生儿。低体重新生儿(low birth weight newborn, LBW)指出生1小时内体重不足2500g的新生儿。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生儿和低体重新生儿接受外科治疗的几率增多,存活率日趋提高。由于其具有特殊的解剖特点,生理发育尚不完全成熟,生理储备功能低下,且常并发各种合并症,新生儿对手术麻醉的耐受性差,麻醉风险大,术中术后并发症和意外的发生率高。因此,要求麻醉科医师除要掌握麻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掌握新生儿和低体重新生儿特殊的病理生理特点以保障患儿围术期安全。 一、新生儿期与麻醉相关常见疾病的病理生理特点 1.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和低体重新生儿呼吸功能常不稳定,容易发生呼吸暂停,主要与呼吸中枢及呼吸器官未发育成熟有关。尤其是低体重新生儿,由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少,肺泡表面张力增加,因而容易导致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表现为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可并发肺气肿、肺容量减少以及肺间质水肿。 2.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是早产儿的一种慢性肺部病变。诊断依据包括胸部X片的异常及矫正胎龄36周仍需氧气支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可能与慢性炎症或感染有关。部分患儿存在肺外周血管的肌层发育异常、肺动脉高压及右心室肥大。早产儿肋间肌发育极差,加之膈肌I型纤维少,因此易发生呼吸衰竭。 3.胎粪吸入性综合征 也称为胎粪吸入性肺炎,主要是胎儿在宫内或出生过程中吸入染有胎粪的羊水,发生气道阻塞、肺内炎症和一系列全身症状,严重者发展成呼吸衰竭或死亡,多见于足月儿和过期产儿。主要表现为呼吸功能不全和窒息。当呼吸停止超过15s~30s时,常有心动过缓和发绀。 4.持续性肺动脉高压 出生后肺血管阻力持续性增高,肺动脉压超过体循环动脉压,使由胎儿型循环过渡至正常“成人”型循环发生障碍,而引起的心房和(或)动脉导管水平血液的右向左分流,临床出现严重低氧血症、心力衰竭等症状。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常发生于肺小动脉中层平滑肌发育良好的足月儿和过期产儿。高危因素包括缺氧、高碳酸血症、酸中毒、感染、低体温和早产等。临床上可合并见于心脏发育异常、呼吸窘迫综合征、胎粪吸入性综合征、膈疝和B型链球菌脓毒症等患儿。 5.动脉导管未闭 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存在的动脉导管保留着左向右分流的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