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7(1)《答谢中书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27(1)《答谢中书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27(1)《答谢中书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27(1)《答谢中书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27短文两篇(1)

(三)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18—20题。(10分)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呜;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l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四时俱备四时:②晓雾将歇歇:

③夕日欲颓颓:④与其奇者与:

19、把下面的文字翻泽成现代汉语。(2分)

①五色交辉译文:

②沉鳞竞跃译文:

20、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以两种视角,写,用笔洗练,境界清新。

②“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句感慨,赞叹山水之美,传达出自己的志趣,将在山水之中流露于笔端。

答案:18.①四季。②休息。这里指散尽。③坠落。④参与,这里指欣赏。(4分,一词1分)

19.①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②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跳出水面。(2分,一句1分)20.①仰观俯察山之高、水之净。②归隐林泉、与自然相融合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4分,一空1分)

27短文两篇(2)

阅读古文《记承天寺夜游》,回答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苏轼与张怀民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解: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zhé)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1.解释划线的字词。

1)念无与为乐者步于中庭。()()

3)盖竹柏影也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5)解衣欲睡。()6)遂至承天苏轼与张怀民寺。()

7)庭下如积水空明。()

2.翻译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作者为什么去找张怀民?(用原文回答)。

4.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5.品析文中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的妙处。

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

二句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并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7.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它有什么言外之意?

8.本文的写作思路先是写夜游的缘起,接着是写(),最后

写(),采用主要的表达方式有()()和()。

9.说说本文的语言特色。

10.写出二句关于描写月色的诗词。

附答案:

1.解释红色的字词。

①考虑,想到。②共同、一起到。③原来是。④只清闲的人。⑤脱下。⑥于是,就

⑦形容水的清澈

2.翻译句子。

①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

的影子。

②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3.念无与为乐者。

4.表现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5.“积水空明”用比喻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如真如幻的美妙境界。

6.如: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7.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言外之意:那些在官场上追名逐利的人是领略不到这种情趣的。

8.夜游的所见夜游的所思叙事描写抒情

9.朴素自然,富于诗情画意。

10.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明月松间照。带月荷锄归。烟笼寒水月笼纱。

明月何时照我还。

附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照在门上,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答谢中书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27短文两篇(1) (三)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18—20题。(10分)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呜;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l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四时俱备四时:②晓雾将歇歇: ③夕日欲颓颓:④与其奇者与: 19、把下面的文字翻泽成现代汉语。(2分) ①五色交辉译文: ②沉鳞竞跃译文: 20、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以两种视角,写,用笔洗练,境界清新。 ②“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句感慨,赞叹山水之美,传达出自己的志趣,将在山水之中流露于笔端。 答案:18.①四季。②休息。这里指散尽。③坠落。④参与,这里指欣赏。(4分,一词1分) 19.①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②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跳出水面。(2分,一句1分)20.①仰观俯察山之高、水之净。②归隐林泉、与自然相融合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4分,一空1分) 27短文两篇(2) 阅读古文《记承天寺夜游》,回答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苏轼与张怀民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解: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zhé)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1.解释划线的字词。 1)念无与为乐者步于中庭。()() 3)盖竹柏影也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_记承天寺夜游)

总课时序数: 《短文两篇》教案 主备人:陈良煜审定: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Array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 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描绘了优美的山川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 小景,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教学中宜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 教学环节。 2.比较法。两篇短文作者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在 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注意比较两篇文章,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品 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本课时序数】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指导朗读,力求美读课文;在反 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想像,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 文章的诗情画意;背诵课文;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

答谢中书书练习题

答谢中书书试题 9.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歇:() ②月色入户:()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0.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2.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____________,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____________。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______”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______”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9、①消散(或“消歇”“散去”)②门③院子(或“庭院”)④只是(或“只”,2分,每对一处给0.5分) 10、B(2分) 11、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表达与此相近即可)②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表达与此相近即可,“盖”是发语词,可译为“原来是”,也可以不译出,直接翻译出“也”字判断句也可,2分,每对一小题给1分)12、①描写、议论(答“抒情”也可)(1分,每对一处给0.5分)②闲、仙(1分,每对一处给0.5分) 以上共8分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4分) 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答案:19.B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4分)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20. ⑴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⑵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的山谷(就)流连忘返。评分标准:4分。每小题2分。整句意思正确,语言通顺即可。2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评分标准:2分。只要答对其中两处,即可得满分。若多答“千百成峰”,不扣分;多答其他短语,扣分。22. 答案要点:热爱自然,娱情山水;避世退隐,鄙弃名利。 开放探究 试比较下面两段文字在写景抒情上的异同。 27课 一、为下列字注音 颓()鳞()遂()荇

答谢中书书期末复习题

《答谢中书书》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 (1.)交辉:(2).歇: (3).沉鳞:(4).与: (5)四时:(6)颓: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五色交辉 4、《答谢中书书》一文体现了作者__________的志趣,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字点明了全文中心。 5、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按要求默写: (1)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 (2).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 (3)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 (4)全文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7.“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谢中书书》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 (1.)交辉:(2).歇: (3).沉鳞:(4).与: (5)四时:(6)颓: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五色交辉 4、《答谢中书书》一文体现了作者__________的志趣,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字点明了全文中心。 5、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按要求默写: (1)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 (2).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 (3)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 (4)全文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7.“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答谢中书书》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 1.根据课文填空并解释字词。 两岸石壁,五色():晓雾将(): ()竞跃:未复有能()其奇者: 2、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 ①四时俱备()②晓雾将歇()③夕日欲颓()④沉鳞竞跃()⑤念无与为乐者()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解释下列各组一词多义现象 (1)欲:夕日欲颓()(2)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实是欲界之仙都()念无与为乐者() 欲穷其林()相与步中庭() 4、文学常识填空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字通明,号。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 5、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7.翻译下列句子。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3)实是欲界之仙都。 (4)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课文理解题。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句子是: 3、文中的静景是:,文中的动景是: 4、文中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画的赞美之句是: 5、文中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的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 6、“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7、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 8、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 9、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 10、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 11、“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2、《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字子瞻,号,是 朝的家。他与父亲、弟弟合称为“”,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2、填空:

《答谢中书书》复习题

《答谢中书书》复习题(含答案) 一.基础知识 1.根据课文填空并解释字词。 两岸石壁,五色():________________ 晓雾将():________________ ()竞跃:________________ 未复有能()其奇者:________________ 2.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 ①四时俱备()②晓雾将歇()③夕日欲颓() ④沉鳞竞跃:⑤念无与为乐者: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 解释下列各组一词多义现象 (1)、欲:夕日欲颓(将要)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欲穷其林(想要)(2)、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念无与为乐者(和) 相与步中庭(连词)选贤与能(通“举”,推荐,选拔)4.文学常识填空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陶弘景______,字通明,号___华阳隐居____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信 _____。 5.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对偶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对偶,借代 6.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7.翻译下列句子。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早晨的雾气即将消散,猿猴和鸟的叫声杂乱无章。 (3)实是欲界之仙都。实在是人间天堂 (4)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第27课《答谢中书书》教案

第27课《答谢中书书》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教学重点: 1、文章字词的梳理。 2、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3、朗读训练。教学难点: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教学设想:这篇文章极其短小精悍,而所蕴涵思想深度却比较深刻。要让学生真正意义上从作者个人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等来领悟文章对中学生来说显得过于苛刻,所以教学上准备以读为方法,以品为重点,以练习为手段。教学课时:1~2课时《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分析: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却给人一种启示: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的作者,对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作者所写的是其隐居地——句曲山。可以想见,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谙心中,而凝聚于笔端的定是反复观赏、饱览胜景后的精辟之见。分析: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分析:这一句是动态描写。所写之动态,时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别,可谓多姿多彩,丰富无比。这里有晨雾将散时的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有夕阳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鱼出没,竞相跳跃。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分析:最后,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于此景——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晓雾、夕阳、猿鸟、沉鳞等景物之中,能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吗?难怪作者以“人间仙境”誉之。作者似乎还意犹未尽,于是又举出诗人谢灵运。表示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美妙,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五、文章主旨和结构这是作者写给梁中书鸿胪谢征的一封信。信中以清丽的文辞,极力称道江南山水之美,并抒发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练习题含答案

短文两篇跟踪检测 (一)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3.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 _ ”。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答案: 1.(1)消散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睡觉 (4)只是 2.(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 3.(1)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山川;月色(月夜)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答谢中书书》与《三峡》比较阅读。 4.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2分) 5.两文都写到了“猿呜”,请分别说明“猿呜”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分) 答案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分) 实是欲界之仙都(1分) 5·《三峡》:猿鸣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1分) 《答谢中书书》:猿呜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1分) 三、) 阅读《短文两篇》 6.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7简答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十七课《答谢中书书》(第一课时)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山水美文,也是浅易文言散文,内容为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全文共68个字,以“美”字统摄全篇。突现了山川景物的勃勃生机,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置身于情境当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学情分析 初一阶段已经学了一些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基本内容,能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赏析,加强对文章艺术价值的理解。八年级学生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向逻辑思维转化,独立思考意识逐渐增强。但鉴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差异,欣赏作品清幽的意境和体会作者流露的情感存在一定难度。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美读全文,背诵全文,体会作品清幽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合作探究,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大意,背诵课文,体会作者忘情山水,期与谢公比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答/谢中书/书(板书标题) 题目解读:友人谢中书即谢徵,曾任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即书信,古人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走近作者:陶弘景,南朝梁时人。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

二、初读感知 1.读准字音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读懂书信内容。 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句,划出疑难词句,全班交流解决。 四时俱备:俱,全都。晓雾将歇:歇,消散。夕日欲颓:颓,坠落。 沉鳞竞跃: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出水面)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yù,参与,文中指欣赏。 三、意境探究 1.想象描写:全文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那作者是通过哪些句子来描写山川美景的呢?请想象这个句子表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绘。 小组合作探究后,小组代表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从文中句中,读出了之美,【画面描 绘】。” 如: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读出了山水相映之美。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译文,下同】。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出了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自然美不胜收。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2.词句鉴赏: 【问题一】我们欣赏了整篇文章的景物描写,优美和谐,但“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一句中间的“乱”字,让人想到混乱、乱七八糟,这个字是否该换一换,比如用 “齐”“共”等等? 参考:“乱”表现一种自由,一种活力,是一种不规则美,通过“乱”字,写出了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 【问题二】有人评说,“作者将晓雾、夕日与猿鸟、沉鳞形成静动相衬之美。”这样的动静相衬的意境之美,文中还有体现吗? 参考: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问题三】这几句景物描写句间有一定的顺序吗?

27课导学案(答谢中书书).doc

答谢中书书 【学习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屮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2 ?作者简介 陶弘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庾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岀”。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3.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 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自主学习】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猿鸟乱鸣() ■实是欲界之仙都( ? ?)( )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臬奇考( 2感知课文,?行诵课文 )( )( )( (1)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用课文原句回答)(2)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用原文回答)(3)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山水石的成就?(用课文原句回答) (4)全文可分三部分,请分段落并写岀大意。

(完整版)答谢中书书练习及答案

《答谢中书书》 1、解释下列词语 (1)交辉:(2)四时:(3)歇:(4)夕日:(5)颓:(6)沉鳞:(7)欲界:(8)仙都:(9)奇:(10)与:2、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4)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5)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 (7)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重点问题: ⑴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引原句) ⑵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引原句) ⑶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 ⑷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山水石的成就?(引原句) ⑸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描写的? ⑹“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 的? ⑺、“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

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8)“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你能说一说好在哪里? (9)“沉鳞竞跃”的跃意思是,“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 (10)《答谢中书书》一文体现了作者的志趣,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字点明了全文中心。 教师版参考答案: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1)五色交辉。青林翠竹,(2)四时俱备。晓雾将(3)歇,猿鸟乱鸣;(4)夕日欲(5)颓,(6)沉鳞竞跃。实是(7)欲界之(8)仙都。自(9)康乐以来,未复有能(10)与其(11)奇者。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 (2)四时:四季。 (3)歇:消散。 (4)夕日:夕阳。 (5)颓:坠落。 (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 (7)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指人间。 (8)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9)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10)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11)奇:指奇山异水。 2、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a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满分100分) 姓名 得分 1.注音(12分) 颓( )鳞( )与( )其奇者 遂( ) 藻、( )荇( ) 2.解释加点、线的字词(38分) ①五色交辉: ②晓雾将歇: ③夕日欲颓: ④沉鳞竞跃: ⑤念无与为乐者: 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⑦相与步于中庭: ⑧庭下如积水空明: ⑨四时俱备: ⑩欲界之仙都: ?欣然起行: ?水中藻荇交横 ?如吾两人者耳:?月色入户 : ?但少闲人:3.翻译句子(12分)①盖竹柏影也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③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文学常识填空(22分)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 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 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 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10分) 6. 《答谢中书书》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一.1.tuí lín yù suì zǎo xìng 2.①交相辉映歇②早晨// 消散③坠落④潜游在水中的鱼⑤考虑、想到 ⑥再//参与,这里指欣赏⑦共同,一起//院里⑧形容水的澄澈⑨四季⑩人间?愉快地,高兴地?指水生植物?罢了?门,这里指门窗,居室?只是//清闲的人 3.翻译 ①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③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不再有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4.陶弘景;华阳隐居;信。 东坡志林;苏轼;东坡居士;宋;文学;苏洵;苏辙;三苏 5.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 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 足和自慰。 6.表达了作者对秀美山川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7-1课《答谢中书书》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7-1课《答谢中书书》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本文的特点首先表现在优美的意境上“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大自然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主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己相融合的生命愉悦。另一方面,本文结构缜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另外,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以四言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虽然没有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 2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③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3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已经到了八年级,但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在理解感知的基础上悬着恰当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4重点难点 ①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 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②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5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合作探究。 6教学工具 PPT演示稿 7教学过程

《山川之美》练习题

⑷星汉灿烂 (银河 ) ⑸秋风萧瑟 (风吹草木的声音) ⑹造化钟神秀 (大自 然) 聚集) ⑺阴阳割昏晓 (山北和山南) ⑻会当凌绝顶 (应当,定要) 登 上) ⑼水光潋滟晴方好 (波光闪动的样子) (正) ⑽山色空蒙雨亦奇 (细 . .. .. 古诗三首赏析练习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东临碣石( 登 ) ⑵水何澹澹(水波摇动的样子) ⑶山岛竦峙(通“耸”, 高) ( 立 ) .. .. ... .. ... .. . .. . 雨迷茫的样子)(奇妙)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树木丛生,野草茂密又繁盛。秋风吹来,大海涌起千层浪 。 2、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远望层云叠起,不禁使心胸激荡,目送归鸟,眼眶几乎睁裂。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看群山像小丘伏在脚下一样。 4、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想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的话,(她)不管是淡妆还是浓妆总是很得体的。 三、内容理解: (一)《饮湖上初晴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本诗作者是宋朝苏轼(人名)。诗歌描写了杭州西湖的晴姿雨态,抒发了作 者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的思想感情。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作者把西湖比作西施,两者的相似 之处是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淡妆”与前面空蒙相照 应,”浓抹”与前面潋滟相照应,“相宜”与好、奇相照应。 3、下面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C ) A 、“水光潋滟晴方好”一句描写了西湖晴天湖水的美丽风光。 B 、“山色空蒙雨亦奇”一句描写作者身处西湖远观雨中山色的美。 C 、这是一首婉约派的七律诗。 D 、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 优美风姿。 (二)《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免费教案(可打印修改)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弄懂句子的含义。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提高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1.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描绘了优美的山川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教师 应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 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教学中宜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 2.比较法。两篇短文作者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注意比较两篇文章,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学习了《三峡》,我们无不为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现在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过之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诗﹗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听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2)四时:四季。(3)歇:消散。(4)夕日:夕阳。(5)颓:坠落。(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7)与:参与,这里指欣赏。(8)奇:指奇山异水。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3)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四、作业:

10答谢中书书练习题及答案

《答谢中书书》同步练习 1.给汉字注音。 颓()与()歇() 2.加点词语解释。 (1)五色交.辉交:() (2)四时.俱备时:()俱:() (3)晓雾将歇.歇:() (4)夕日欲颓.颓:() (5)沉鳞竞.跃竞:() (6)古来共.谈共:() (7)实.是欲界之仙都实:()欲界:() (8)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 3.理解性默写。 (1)统领全文的语句是: (2)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 (3)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 (4)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重点语句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四时俱备() (2)夕日欲颓() (3)晓雾将歇()() (4)古来共谈() 6.一词多义。 与: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念无与为乐者:() 书: ①谢答中“书”:() ②谢答中书“书”:() ) 7.课文内容理解。 (1)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3)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8.开放性试题。

《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美不胜收。你能否再找出两句写山或水的优美诗文?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达标: 1. tuíyùxiē 2.(1)五色交.辉交:交相 (2)四时.俱备时:四季俱:都 (3)晓雾将歇.歇:消散

(4)夕日欲颓.颓:坠落 (5)沉鳞竞.跃竞:争相 (6)古来共.谈共:共同 (7)实.是欲界之仙都实:实在欲界:人间 (8)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3.理解性默写。 (1)统领全文的语句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4)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1)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 (2)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早晨的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 (4)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5. (1)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2)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 (3)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晓古义:清晨今义:知道 (4)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 6. 与: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2)念无与为乐者:和。 书: (1)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2)谢答中书“书”:书信,是一种文体。(与之类似的有《与朱元思书》吴均)(3)乃书诗四句:动词,书写(来自《伤仲永》王 课后能力提升: 7.课文内容理解。

【八年级】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答谢中书书第一二学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1

【关键字】八年级 答谢中书书(第一二学时) 课题:答谢中书书(第一二学时)课型新知预展 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内容。 2、能够当堂背诵课文。 3、通过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说出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至少两点)。学习重点:1.背诵并默写全文。 2.说出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至少两点)。 知识链接: 1、资料交流: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征的一封问信。 2、写作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书》《与朱元思书》,都属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念,但却以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3、作者: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后隐居句曲山,课时“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为“山中宰相”。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自主预习: 1、熟读课文,给不认识的字标上注音: a读准字音和节奏,四字句两两停顿,导入: 1、美:对全文的概括,以美点明中心,引起下文。 2、先仰视“高峰如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结合,视觉听觉结合。 3、实欲界之仙都、自谢灵运以

《答谢中书书》练习题

《答谢中书书》练习题 一、填空 1、本文选自,作者,字号,朝代人。 2、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或“”,是一种的文体。 3、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的一封信。谢中书即。曾任中书鸿胪,所以称为 。本文也是一篇。文中既有对,又写了 。 二、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古来共谈五色交辉四时俱备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欲界之仙都 三、原文语句填空 1、文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 2、作者仰视所见景物是;俯视所见的景物是 。 3、文中描写山水相映之美的句子:。 4、作者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所见景物是、 、、。景物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 5、由静景转入对动景描写的语句是,;, 。 6、写出山林景色的一日之美,用了两组对偶句:, ;,。 7、写出山林景色的一年之美,用了两组对偶句:, ;,。 8、写出山林景色瑰丽的语句:、、、 。 9、点明全文中的词语是:。 四、阅读分析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高峰入云”写出了山的什么特点?“清流见底”又写出了江水什么特点? 3、文中哪些句子是描写山川景色的?这些语句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征? 4、作者是怎样描绘景物的? 5、文中“交”“乱”“竟”几个副词的使用,有何表达效果? 6、绮丽的自然风光,构成了本文优美的意境,再加上作者饱含感情的语言,使文章具有 诗一般的韵律美,请说说本文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7、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8、文章以感叹发端,又以感慨收束,从结尾一句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怎样理解首句和本句的含义?

27《答谢中书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27短文两篇(1) (三)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18-20题。(10分)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 备。晓雾将歇,猿鸟乱呜;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四时俱备四时:___________ ②晓雾将歇歇: ____________ ③夕日欲颓颓:___________ ④与其奇者与:______________ 19、把下面的文字翻泽成现代汉语。(2分) ①五色交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沉鳞竞跃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以 ________ 两种视角,写 ________ ,用笔洗练,境界清新。 ②“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句感慨,赞叹山水之美,传达出自己__________________ 的志趣, 将在山水之中_____________ 流露于笔端。 答案小8.①四季。②休息。这里指散尽。③坠落。④参与,这里指欣赏。(4分,_ 词1分) 19.①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②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跳出水而。(2分,一句1分) 20.①仰观俯察山之高、水之净。②归隐林泉、与自然相融合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4分,一空1分) 27短文两篇(2) 阅读古文《记承天寺夜游》,回答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苏轼与张怀民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特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解:苏轼(1037 —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化汉族,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zh◎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1.解释划线的字词。 1)念无与为乐者()2)相与步于中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