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第2课时)》学案新人教版

【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第2课时)》学案新人教版

【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第2课时)》学案新人教版
【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第2课时)》学案新人教版

山东省宁阳县第二十五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第2课时)》学

案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1、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2、懂得本文所寓含的道理。

3、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

理解方仲永由五岁能诗,到“泯然众人”这一变化的原因。

一、快乐预习

【明确任务】

翻译课文完成预习

1、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其”所指代的内容:

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④稍稍宾客其父()

3、用原文填空:

①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预习质疑】通过本节课的预习,你还有哪些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请把你的想法和要求写在下面。

二、合作探究

1、阳光展示:

﹙1﹚小组内交流:解决上述疑问,检查上述答案

2、预习检查

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导学点拨

(1)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分组讨论)

(2)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述了什么道理?

(3)品读课文,探究本文简洁精练语言和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

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例]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请同学们尝试着到文中发掘发掘。

三、拓展提高:

1、阅读以下典故,说说自己的探究性结果

南北朝时,有一位名叫江淹的人,他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江淹年轻的时候很有才气,会写文章也能作画。可是当他年老的时候,总是拿着笔,思考了半天,也写不出任何东西。因此,当时人们谣传说:有一天,江淹在凉亭里睡觉,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一个叫郭璞的人对他说:“我有一支笔放在你那里已经很多年了,现在应该是还给我的时候了。”江淹摸了摸怀里,果然掏出一支五色笔来,于是他就把笔还给郭璞。从此以后,江淹就再也写不出美妙的文章了。因此,人们都说江郎的才华已经用尽了。

你觉得会是什么原因江淹写不出好文章了呢?

2、我的收获(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

四、感恩达标:(10分)

1、唐宋八大家是指唐韩愈、_______,宋欧阳修、王安石、_____、______、_______、曾巩。(4分)

2、最后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4分)

3、本文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