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工原理 电子教案 第十章 固体干燥

化工原理 电子教案 第十章 固体干燥

化工原理 电子教案 第十章 固体干燥
化工原理 电子教案 第十章 固体干燥

13.干燥

13.1概述

一、物料的去湿方法

1. 机械去湿:含水较高时,机械分离方法;

2. 吸附去湿:含水较低时,用干燥剂 CaCl 2、硅胶;

3. 供热干燥:加热汽化水分;

二、干燥分类

1. 按操作方式分

连续干燥:工业常用;间歇干燥:小批量;

2. 按操作压强分

常压干燥 真空干燥:要求处理后物料湿分低或热敏性物质;

3. 按传热或供热方式分

(1)传导干燥 (2)对流干燥 (3)辐射干燥

(4)介电加热干燥 (5)联合干燥

三、对流干燥过程的条件及特点

干燥介质—热空气 汽化湿份—水分

1. 对流干燥的必要条件:物料表面水汽分压>W P 空气中水汽分压W P (传质推动力),

反之,则为干燥逆过程—吸湿;

2. 特点

气固两相之间将发生

(1)热量、质量同时传递 物料水分→干燥介质;干燥介质热量→物料;

一般两者方向相反

(2)过程的方向和极限

A 方向

温度梯度为传热方向判据:低高t t →(热量传递方向)

水汽分压为传质方向判据:低高

W W P

P →(质量传递方向) B 极限情况

取决于干燥条件 包括(平衡条件:相平衡、热平衡

两相的相对流量)

3. 因目的不同,可以分为如下两大类

(1) 以传热为目的,伴有传质过程。如空气的直接水冷,目的是为了提高水温,

利用余热降低空气温度;

(2) 以传质为目的,伴有传热过程。如空调中空气的增减湿; 四、本章重点

1. 湿空气的性质表征、状态参数及计算

2. 掌握湿度图的应用及干燥过程计算;

3. 掌握恒速及降速干燥的机理;

13.2 湿空气的性质及湿度图

湿空气是干空气和水气的混合物。在对流干燥过程中,最常用的干燥介质是湿空气,将湿空

气预热成热空气后与湿物料进行热量与质量交换,可见湿空气既是载热体,也是载湿体。在

干燥过程中,湿空气的水气含量、温度及焓等性质都会发生变化。所以,在研究干燥的过程

之前,首先要了解表示湿空气性质或状态的参数,如温度,相对湿度、干球湿度、露点、湿

球温度、比容(湿容积)、比热、焓及绝热饱和温度等的物理意义及相互间的关系。

13.2.1湿空气的性质及表征

一、空气中水汽含量的表示方法

1.水汽分压W P a P 表示绝干空气分压 P 表示总压

干空气的摩尔数水汽的摩尔数=-=

W W a W P P P P P / (1) 2.空气的湿含量(湿度或绝对湿度)H 及饱和湿度S H W W W W a W W W P P P P P P M M P P P kg kg H -=-?=?-==

622.02918)()湿空气中干空气质量湿空气中水汽质量(

W W P P P H -=622.0 P 一定,H 仅受W P 影响 (2)

S H (饱和温度)若W P 等于同温度下水的饱和蒸汽压S P ,则此时湿度为饱和湿度,

以S H 表示 S S S P P P H -=622

.0 (3) S P 仅为t 之函数,当P 一定,S H 仅与t 有关; 3.空气的相对湿度? 表该状态空气接受水分能力,

S W S W P P P P ??==

(4) ?与t 有关。当相对湿度?=100%时,表示湿空气中的水汽已达到饱和,此时水

汽的分压为同温度下水的饱和蒸汽压,亦即湿空气中水汽分压的最高值。相对湿

度Ψ越低,则距饱和程度越远,表示该湿空气的吸收水汽能力越强。故,湿度H

只能表示出水汽含量的绝对值,而对相湿度?值却能反映湿空气吸收水汽的能力。

因S W P P ?=,将其代入式(2)中,得 S S P P P H ??-=622.0 (5)

由上式可见,当总压一定时,空气的湿度H随着空气的相对温度及湿度而变,即

)(t f H ,?= (6)

二、湿空气的焓I 和湿比热H C

以1kg 干空气为基准,以0℃为基准,并设湿空气湿度H ;

kJ/kg 干空气 (7)

a C —干空气比热1.01kJ/kg.℃ ,W C —水汽比热

1.88kJ/kg ℃。 0r —水在0℃下的汽化潜热 2492kJ/kg

所以 H r t C t C I W a )(0++=

令湿比热 H H C C C W a H 88.101.1+=+=

H

i t C I W a +-?=)0(1

所以H r t C H r t H C C I H W a 00)(+=++=

即H t H I 2492)88.101.1(++=kg kJ / (8)

三、湿空气的比容H υ(湿比容)

湿空气的比容为单位质量干空气及其所带水汽的总体积,以符号H υ表示。

MP RT

nRT PV =

=ρ1 υρ=1 由此:干空气 )273(1083.2273273294.22300+?=+?==-t t T T a a υυ

Hkg 水汽的体积为

)273(1056.4273273184.222732734.223+?=+?=+?-t H t H t M H

W 常压下温度为c t ο、湿度为H 的湿空气的比容为

)273)(10

56.41083.2(33+?+?=--t H H υ (9)

四、绝热冷却过程和绝热饱和温度 右图所示为一空气增湿塔,设有温度为t ,湿度为H 的饱和空气在塔内与大量水接触,水用泵循环,若设备保温良好,则热量只在汽液两相之间传递,而对周围环境是绝热的。这时可认为水温完全均匀,故水向空气中汽化时所需的潜热,只能取自空气中的显热,这样,空气的温度下降,而湿度增加,即空气失去显热,而水汽将此部分热量以潜热的形式带回空气中,故空气的焓值可视为不变(忽略水汽的显热),这一过程为空气的绝热降温增湿过程及等焓过程。

绝热增湿过程进行到空气被水汽所饱和,则空气的温度不再下降,而等于循环水的温度,称此温度为该空气的绝热饱和温度(adiabatic saturation temperature),用符号

as t 表示,其对应的饱和湿度为as H ,此刻水的温度亦为as t 。

现进一步分析这过程,在空气绝热增湿过程中,空气失去的是显热,而得到的是汽化水带来的潜热,空气的温度和湿度虽随过程的进行而变化,但其焓值不变。

在塔内任意取一截面AA ,空气在该

截面处的状态为t H ,,湿质量热容为H C 。

以1kg 干空气为基准,在截面AA 和塔顶之间

列热量衡算式。以as t 为基准温度,则补充水

所带入的焓为零。在稳定情况下,空气释放出

的显热等于水分汽化后带回空气的潜热,

所以有:

as as as H r H H t t C )()(-=-

as as H as as r H r C t t H H 88.101.1+-=-=-- (10

as r —温度as t 下水的汽化潜热。 五、露点

空气

不饱和的空气在湿含量H 不变的情况下冷却,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温度,称为该湿空气的露点(dew piont),用符号d t 表示。

露点是湿空气的一个物理性质,当达到露点时,空气的湿度为饱和湿度。若已知饱和湿度H 则用式(3)求出饱和蒸汽压S P 。 当空气从露点继续冷却时,其中部分水蒸汽便会以露点形式凝结出来。

空气的总压一定,露点时的饱和水蒸汽压S P 仅与空气的湿度S H 有关,即

)()(S d S S H f t H f P ==或 (11)

湿度越大,d t 越大,如已知空气的总压P 及湿度S H ,可由式(3)求得饱和水蒸汽压S P ,然后,由饱和水蒸汽压表查得对应的温度,即为空气的露点。同样,已知空气的总压和露点,即可求得空气的湿度,此即露点法测定空气湿度的依据。

六、湿球温度

1.干球温度

温度计A的感温球露在空气中,称为干球温度计,所测得的温度为空气的干

球温度t ,简称为空气的温度。

2.湿球温度

温度计B 的感温球用纱布包裹,纱布用水保持湿润,这支温度计称为湿球温度计,

它在空气中所达到的平衡或稳定的温度称空气的湿球温度(wet bulb temperature),用号W t w

表示。不饱和空气的湿球温度w t 低于干球温度t 。 3.湿球温度计测定空气湿球温度的机理

设有大量的不饱和空气,其温度为t ,水汽分压为W P ,湿度为H 。该空气以高速(通常气速>5m/s ,以减少辐射和热传导的影响)通过湿球温度计的湿布纱表面。若开始时设湿纱布水分的初温高于空气的露点,则纱布表面的水蒸汽压比空气中水汽分压高,水汽便自湿纱布表面汽化,并扩至空气主体中去,汽化水分所需的潜热,首先只能取自湿纱布中水的显热,因而使水温下降。当水温低于空气的干球温度时,热量则由空气传向纱布中的水分,其传热速率随着两者温差增大而增大,当由空气传入纱布的传热速率恰好等于自纱布表面汽化水分的传热速率时,则两者达到平衡状态,这时湿纱布中的水温即保持恒定。称这恒定或平衡的温度为该空气的湿球温度。因湿空气的流量大,在流过湿纱布表面时可认为其温度和湿度均不改变。

应指出的是:湿球温度实际上是湿纱布中水分的温度,而并不代表空气的真实温度,由于此温度由湿空气的温度、湿度所决定,故称其为湿空气的湿球温度,所以它是表明湿空气状态或性质的一种参数。对于某一定干球温度的湿空气,其相应的温度越低,湿球温度值越低。而对于饱和湿空气而言,其湿球温度与干球温度相等。

假设湿空气的温度为t ,湿球温度为W t w

,则空气向纱布表面的传热速率为 )(1W t t A Q -=α (12)

式中 1Q —传热速率,W ;

α—空气至湿纱布的对流传热系数,)/(2k m kW ?;

A —空气与纱布的接触面积,2

m ;

同时湿纱布中水分向空气的传质速率为 )(H H A k N W H -= (13)

式中

N —传质速率或水分汽化速率,s kg /; H k —以湿度差为推动力的传质系数,)./(2s m kg ;

A —空气与纱布的接触面积,2m ;w H —湿空气在温度为w t 下的饱和湿度,

干空气水kg kg /

—H 空气的湿度,干空气水kg kg /;

因湿球处的热量达平衡状态,空气向湿纱布表面的传热速率应等于水分汽化所需的热量,即

w Nr Q =1 (14)

w r —水在湿球温度W t 时的汽化潜热,kg kJ /;

由以上各式可得: W W H W r H H A k t t A )()(-=-α (15)

整理上式可得: W H w

W r k t t H H α-=-- (16) 对于空气—水系统,在绝热条件下,H H C k ≈/α,上式可以写成 W H

W

W r C t t H H -≈-- (17) 式(10)与式(17)比较,可得:对于H 和t 相同的湿空气

W as t t =,可认为绝热饱和温度as t 和

湿球温度W t 数值相等,但对于其他物系,则H H C k ≠/α,这时湿球温度W t 比绝热饱和温度as t 要高。

不过应强调指出的是:绝热饱和温度as t 与湿球温度W t 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两者都是湿空气状态(t 和H )的函数。特别是对空气-水汽系统,两者在数值上近似相等,这给干燥计算带来很大的方便。因湿球温度

W t 是比较容易测定的,而W as t t =,则可根据空气的干球温度t 和绝热饱和温度as t (因W as t t =), 从空气的湿度图中,查得空气的湿度H 。

从上述结论可看出,表示空气的性质的三个温度

d as w t t t t 及或、)(的大小,对于不饱和湿空气为 d W t t t >>;对于已达饱和的湿空气则有d w t t t ==

13.2.2空气湿度图及其用法

一、空气湿度图

在总压P 一定时,湿空气的各个参数)(w W t I H P t 、、、、、?中,只有两个参数是独立的,即规定两个相互独立的参数,湿空气的状态就被唯一确定。工程上为了方便起见,将各参数之间的关系在平面坐标上绘制成湿度图。根据目的和使用上的方便可以选择不同的独立参数作为坐标,由此所得的湿度图的形式也不同。

目前工程计算中用得比较广泛的是采用温度t 作为横坐标、湿度H 作为纵坐标所绘制的湿度图,也称H t ~图。

图中包括五种线,其意义如下:

1. 等干球温度线 简称等t 线,所有与纵坐标平行的直线都是等t 线。

2. 等湿含量线 简称等H 线,所有与横坐标平行的直线都是等H 线。

3. 等相对湿度线 简称等?线,由

S S

P P P H ??-=622.0

当?为一定值时,由于饱和蒸汽压S P 仅系温度t 的函数,可以标绘出许多H

t -的点而连接成等?线。1=?的线称为饱和线,线上各点代表的空气为水蒸气所

饱和。此线以下为未饱和区域,在这个区域中的空气可以作为干燥介质。在此线

以上则为超饱和区域,空气中含雾状水滴,不能用于干燥物料。

4. 湿质量热容线

可以按湿质量热容的定义标绘:

H C H 88.101.1+=

由此可以知道,湿质量热容仅随湿度而变。

5. 绝热冷却线 )(H H C r t t r C t t H H as H as as as H

as as -+=-=--或

上式表明,空气在绝热冷却过程中,其温度t 和湿度H 沿着)(H t ,和

)as as H t ,(两点之间的一条直线而变化,此线成为绝热冷却或绝热饱和线,其斜率为as H

r C -

。 二、湿度图的用法

化工原理干燥试题及答案

干燥 一、填空题: 1、空气湿度的测定是比较麻烦的,实际工作中常通过(),然后经过计算得到。 2、一定状态的空气容纳水分的极限能力为() 3、物料与一定湿度的空气接触,不能被除去的水分称为()。 4、干燥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和(),两个干燥阶段的交点称为(),与其对应的物料含水量称为()。 5、恒速干燥阶段又称为(),其干燥速率的大小取决于()。 6、降速干燥阶段又称为(),其干燥速率的大小取决于(),与外部的干燥条件关系不大。 7、临界含水量X 随()的不同而异。 8、平衡水分X*与()有关。 9、在连续干燥中,常采用湿物料与热空气并流操作的目的在于(),代价是()。 10、干燥过程中采用中间加热方式的优点是(),代价是()。 11、干燥过程中采用废气再循环的目的是(),代价是()。 12、干燥速率是指(),其微分表达式为()。 13、恒速干燥阶段干燥时间T=() 14、若降速干燥阶段的干燥速率与物料的含水量X呈线性变化,干燥时间T=() 15、干燥器按加热的方式可分为(),(),()和介电加热干燥器。 16、干燥器中气体和物料的流动方式可分为()、()和()。 17、结合水分和非结合水分的区别是()。 时,若水的初温不同,对测定结果()影响(有或没有)。 18、测定湿球温度t W 二、判断题: 1、只要知道湿空气的性质参数(如湿度H,相对湿度φ,比容vH,比热CH, ,绝热饱和温度tas,露点td)中的任意两个焓IH,干球温度t,湿球温度t W 就可确定其状态。() 2、温度为t的湿空气,增大湿度其湿球温度升高。() 3、同一房间内不同物体的平衡水汽分压相同,温度相等。() 4、物料的平衡水分与物料的堆放方式有关。() 5、物料的平衡水分是物料与一定状态的空气接触能被干燥的限度。() 6、结合水的蒸汽压低于同温度下纯水的饱和蒸汽压。() 7、平衡水分必定是结合水分。() 8、一定的温度下,物料中结合水分不仅与物料有关,而且与空气的状态有关。() 9、等温干燥过程必定是升焓干燥过程。() 三、选择题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水吸收氨填料吸收塔设计正式版分解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水吸收氨气过程填料塔的设计学院 专业制药工程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13 年 1 月 15 日 目录 设计任务书 (4)

参考文献 (15) 对本设计的评述及心得 (15)

附表:附表附表

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水吸收氨气过程填料吸收塔的设计 试设计一座填料吸收塔,用于脱除混于空气中的氨气。混合气体的处理量为7500 m3/h,其中含氨气为5%(体积分数),要求塔顶排放气体中含氨低于%(体积分数)。采用清水进行吸收,吸收剂的用量为最小用量的倍。 (二)、操作条件 (1)操作压力常压 (2)操作温度 20℃. (三)填料类型 选用聚丙烯阶梯环填料,填料规格自选。 (四)工作日 每年300天,每天24小时连续进行。 (五)厂址 厂址为衡阳地区 (六)设计内容 1.吸收塔的物料衡算; 2.吸收塔的工艺尺寸计算;

3.填料层压降的计算; 4.液体分布器简要设计 5.吸收塔接管尺寸计算; 6.绘制吸收塔设计条件图; 7.对设计过程的评述和有关问题的讨论。 (七)操作条件 20℃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系数为H=(m3kPa)。 第一节前言 填料塔的有关介绍 填料塔洗涤吸收净化工艺不单应用在化工领域 ,在低浓度工业废气净化方面也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工程实践表明 ,合理的系统工艺和塔体设计 ,是保证净化效果的前提。本文简述聚丙烯阶梯填料应用于水吸收氨过程的工艺设计以及工程问题。 填料塔是以塔内的填料作为气液两相间接触构件的传质设备,它是化工类企业中最常用的气液传质设备之一。 填料塔的主体结构如下图所示: 图1 填料塔结构图 填料塔不但结构简单,且流体通过填料层的压降较小,易于用耐腐蚀材料制造,所以它特别适用于处理量小、有腐蚀性的物料及要求压降小的场合。液体自塔顶经液体分布器喷洒于填料顶部,并在填料的表面呈膜状流下,气体从塔底的气体口送入,流过填料的空隙,在填料层中与液体逆流接触进行传质。因气液两相组成沿塔高连续变化,所

化工原理教案(下册)

化工原理教案(下册) 第一章蒸馏(下册) 1.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蒸馏的基本概念和蒸馏过程的基本计算方法。 2. 教学重点 (1)两组分理想物系的汽液平衡关系 (2)蒸馏过程的原理 (3)两组分连续精馏过程的计算(物料衡算与进料热状况的影响、理论板层数的计算与回流比的影响、塔板效率) 3. 教学难点 进料热状况参数及对精馏的影响;多侧线的精馏塔理论板层数的求解;间歇精馏的计算。 4. 本章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汽液平衡关系是精馏过程计算的基础,要理解平衡常数、相对挥发度等基本概念,熟练地运用汽液平衡关系进行有关计算。 (2)两组分连续精馏过程计算的主要内容是物料衡算、理论板层数的计算及塔高和塔径的计算,涉及到进料热状况、最小回流比和回流比、塔板效率等诸多概念,要理解上述概念,熟练地掌握各计算公式之间的联系。 (3)两组分连续精馏过程计算所涉及的公式较多,学习时不要机械地记忆,应注意掌握其推导过程。 (4)塔板效率计算通常需联立操作线方程、汽液平衡方程及塔板效率定义式,应注意给出有关组成可计算塔板效率;给出塔板效率亦可计算有关组成。计算时应注意所求塔板的位置和类型(是理论板还是实际板)。 5.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课堂讨论和习题课进行巩固和强化训练。 6. 本章学习资料 (1)夏清等.化工原理,下册. 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5 (2)姚玉英等. 化工原理,下册. 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9 (3)大连理工大学. 化工原理,下册.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2 (4) 贾绍义,柴诚敬.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5) 蒋维钧,雷良恒,刘茂林.化工原理,下册.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3 1-1 蒸馏过程概述与汽液平衡关系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吸收塔汇总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课题: 设计水吸收半水煤气体混合物中的二氧化碳的填料吸收塔设计者:王涛 学号:1043082002 指导老师:曹丽淑

目录 第一章设计任务????????????????????????????????????????????????????????????????????????????????????????????3 1.1设计题目????????????????????????????????????????????????????????????????????????????????????????????3 1.2设计任务及操作条件???????????????????????????????????????????????????????????????????????????3 1.3设计内容???????????????????????????????????????????????????????????????????????????????????????????????3 第二章设计方案???????????????????????????????????????????????????????????????????????????????????????????4 2.1设计流程的选择及流程图??????????????????????????????????????????????????????????????????????4 第三章填料塔的工艺设计??????????????????????????????????????????????????????????????????????????????4 3.1气液平衡关系????????????????????????????????????????????????????????????????????????????????????????4 3.2吸收剂用量???????????????????????????????????????????????????????????????????????????????????????????5 3.3计算热效应???????????????????????????????????????????????????????????????????????????????????????????5 3.4定塔径??????????????????????????????????????????????????????????????????????????????????????????????????6 3.5喷淋密度的校核?????????????????????????????????????????????????????????????????????????????????????6 3.6体积传质系数的计算??????????????????????????????????????????????????????????????????????????????7 3.7填料层高度的计算??????????????????????????????????????????????????????????????????????????????????8 3.8附属设备的选择???????????????????????????????????????????????????????????????????????????????????9第四章设计结果概要??????????????????????????????????????????????????????????????????????????????????15第五章设计评价 ?????????????????????????????????????????????????????????????????????????????????? 17

化工原理的教案

化工原理教案 ★每章编写概要: 1、本章内容大串联:包括主要内容简介、重点难点提示、突出“三基”内容和工程观点。 2、典型实例:密切结合生产实例,重在理论联系实际,拟补相关教材“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突出知识的灵活运用;考研题解。 3、工程观点及概念补充练习题。 ★课程特点: 化工原理是一门工程性、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在课程内容中,既有详细的过程分析,又有大刀阔斧的粗描概略;既有详尽的理论分析,又有许多的经验总结。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于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工程观点、培养专业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化工原理也是化工类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课,由于它讨论的各种单元操作也广泛地被应用于其它工业过程,同时也是制药、食品、冶金、纺织、材料等类专业的选考课。目前全国开设此课的院校有百多家,教材种类繁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华东理工大学、天津大学、谭天恩、清华大学等所编的教材。这些教材编写格局大致相同,局部内容有差异。因此同学在报考不同院校时,首先应注意选择教材,其次应熟悉各院校的出题思路。各院校的命题指导思想,命题原则是基本一致的。即:是否牢固地掌握了基础知识;是否具备定量计算能力;是否树立了工程观点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无论升学考试还是专业学习,化工原理的教学目的是一致的。因此,教学中,我们十分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工程观点的建立,在每一章后都补充相应的概念题,主要是把重要的工程观点和基本概念通过练习题书面化加强学生这方面的学习。另外在具体知识的讲解中,再三强调方法的重要性。通过具体知识的学习,将实验研究方法、因次理论下的实验研究方法、数学模型法介绍给学生。 化工原理主要研究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典型设备的设计及操作调节等,又称为化学工程基础或化工单元操作。化工生产中涉及到大大小小几十种单元操作,在有限的学时内,不可能一一介绍,那么对于一个新的单元操作应如何分析和掌握哪些内容呢? ★如何着手分析某一单元操作? 一、单元操作的目的是什么? 二、单元操作的依据是什么? 三、采取什么措施? 四、典型设备的操作与调节 五、过程的经济性 单元操作从理论上分析,可归结为三大类:遵循动量传递规律、遵循热量传递规律、遵循质量传递规律。因此化工原理的重点内容为:流体流动及输送、传热、精馏、吸收、干燥等。这也是课程学习中需加深理解、重点掌握的内容。 第一章流体流动及输送

清水吸收二氧化硫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摘要 在化工生产中,气体吸收过程是利用气体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液体中溶解度或化学反应活性的差异,在气液两相接触是发生传质,实现气液混合物的分离。在化学工业中,经常需将气体混合物中的各个组分加以分离,其目的是: ①回收或捕获气体混合物中的有用物质,以制取产品; ②除去工艺气体中的有害成分,使气体净化,以便进一步加工处理;或除去工业放空尾气中的有害物,以免污染大气。根据不同性质上的差异,可以开发出不同的分离方法。吸收操作仅为其中之一,它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液体中溶解度或化学反应活性的差异,在气液两相接触时发生传质,实现气液混合物的分离。 一般说来,完整的吸收过程应包括吸收和解吸两部分。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原料气的净化,气体产品的精制,治理有害气体,保护环境等方面都要用到气体吸收过程。填料塔作为主要设备之一,越来越受到青睐。二氧化硫填料吸收塔,以水为溶剂,经济合理,净化度高,污染小。此外,由于水和二氧化硫反应生成硫酸,具有很大的利用。 本次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我设计的题目是:炉气处理量为m3 4200炉气吸过程填料吸收塔设计。本次任务为用水吸收二氧化硫常压填料塔。具体设计条件如下: 1、混合物成分:空气和二氧化硫; 2、二氧化硫的含量:0.05(摩尔分率) 3、操作压强;常压操作 4、进塔炉气流量:h 4200 m3 5、二氧化硫气体回收率:95% 吸收过程视为等温吸收过程。

目录 摘要 .................................................................................................................................................. I 第一章 设计方案的确定 (1) 1.1流程方案 (1) 1.2设备方案 (1) 1.3流程布置 (1) 1.4吸收剂的选择 (1) 第二章 填料的选择 (2) 2.1对填料的要求 (2) 2.2填料的种类和特性 (2) 2.3填料尺寸 (3) 2.4填料材质的选择 (3) 第三章 工艺计算 (4) 3.1气液平衡的关系 (4) 3.2吸收剂用量及操作线的确定 (4) 3.2.1吸收剂用量的确定 (4) 3.2.2操作线的确定 (5) 3.3塔径计算 (5) 3.3.1采用Eckert 通用关联图法计算泛点速率f u : (5) 3.3.2操作气速 (7) 3.3.3塔径计算 (7) 3.3.4喷淋密度U 校核 (7) 3.3.5单位高度填料层压降(Z P )的校核 (8) 3.4填料层高度计算 (9) 3.4.1传质系数的计算 (9) 3.4.2填料高度的计算 (12) 第四章 填料塔内件的类型与设计 (13) 4.1 塔内件的类型 (13) 第五章 辅助设备的选型 (16) 5.1管径的选择 (16) 5.2泵的选取: (17) 5.3风机的选型: (17) 第六章 填料塔附属高度计算 (17) 第七章 分布器简要计算 (18) 第八章 关于填料塔设计的选材 (18) 参考文献 (19) 附录 (20) 附图 (21) 致谢 (22)

化工原理干燥实验报告.doc

化工原理干燥实验报告 一、摘要 本实验在了解沸腾流化床干燥器的基本流程及操作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沸腾流化床干燥器的实验装置测定干燥速率曲线,物料含水量、床层温度与时间的关系曲线,流化床压降与气速曲线。 干燥实验中通过计算含水率、平均含水率、干燥速率来测定干燥速率曲线和含水量、床层温度与时间的关系曲线;流化床实验中通过计算标准状况下空气体积、使用状态下空气体积、空气流速来测定流化床压降与气速曲线。 二、实验目的 1、了解流化床干燥器的基本流程及操作方法。 2、掌握流化床流化曲线的测定方法,测定流化床床层压降与气速的关系曲线。 3、测定物料含水量及床层温度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 4、掌握物料干燥速率曲线的测定方法,测定干燥速率曲线,并确定临界含水量X0及恒速阶段的传质系数kH及降速阶段的比例系数KX。 三、实验原理 1、流化曲线 在实验中,可以通过测量不同空气流量下的床层压降,得

到流化床床层压降与气速的关系曲线(如图)。 当气速较小时,操作过程处于固定床阶段(AB段),床层基本静止不动,气体只能从床层空隙中流过,压降与流速成正比,斜率约为1(在双对数坐标系中)。当气速逐渐增加(进入BC段),床层开始膨胀,空隙率增大,压降与气速的关系将不再成比例。 当气速继续增大,进入流化阶段(CD段),固体颗粒随气体流动而悬浮运动,随着气速的增加,床层高度逐渐增加,但床层压降基本保持不变,等于单位面积的床层净重。当气速增大至某一值后(D点),床层压降将减小,颗粒逐渐被气体带走,此时,便进入了气流输送阶段。D点处的流速即被称为带出速度(u0)。 在流化状态下降低气速,压降与气速的关系线将沿图中的DC线返回至C点。若气速继续降低,曲线将无法按CBA继续变化,而是沿CA’变化。C点处的流速被称为起始流化速度(umf)。 在生产操作过程中,气速应介于起始流化速度与带出速度之间,此时床层压降保持恒定,这是流化床的重要特点。据此,可以通过测定床层压降来判断床层流化的优劣。 2、干燥特性曲线 将湿物料置于一定的干燥条件下,测定被那干燥物料的质量和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可得到物料含水量(X)与时间(τ)的关系曲线及物料温度(θ)与时间(τ)的关系曲线(见下图)。物料含水量与时间关系曲线的斜率即为干燥速率(u)。将干燥速

化工原理干燥教案

H w a H υυυ+= 273273773.027********.22t t a +?=+?= υ 273273244 .12732731841.22t t w +=+?=υ ) ,(273273)244.1773.0(t H f t H H =++=υ 另一关系: ??? ? ?+???? ? ? =??? ??+???? ??-= 273273184.22* 273273294.22t p p H v t p p p v W H W H (四)温度类性质 1. 干球温度 t 干球温度t 是用普通温度计测得的湿空气的真实温度。 2. 湿球温度w t 湿球温度计:温度计的感温球用纱布包裹,纱布用水保持湿润,这支温度计为湿球温度计。 湿球温度(w t ):湿球温度计在温度为t 、湿度为H 的空气流中,在绝热条件下达到稳定时所显示的温度。 不饱和空气的湿球温度w t 低于干球温度t 。 ) (H H r k t t r k t t H H w w H w w H w w -- =-=--α α

第二授课单元 教案容备注* 一.教学目的 1.绝热饱和温度、露点温度 2.熟悉空气湿度图的绘制方法 3.掌握空气湿度图的用法 二.教学内容 绝热饱和温度、露点温度;空气湿度图的绘制、空气湿度图的用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其处理 1.重点 空气湿度图的用法 2.难点及其处理方法 空气湿度图的绘制、某些用法 四.教学方法、手段 讲解、练习 五.板式设计 第一节湿空气的性质与湿度图(续) 一、湿空气的性质(续) 3. 绝热饱和温度as t 定义:空气绝热增湿至饱和时的温度。 绝热饱和器工作原理分析: 经过以上分析可知,在空气绝热增湿过程中,空气失去的显热与汽化 水分的潜热相等。

化工原理干燥习题

《化工原理》 第九章干燥 一、填空题: 1.按操作方式分类,干燥可分为和 . 答案:连续干燥,间歇干燥 2..干燥进行的必要条件是物料表面所产生的水汽(或其它蒸汽)压力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大于干燥介质中水汽(或其它蒸汽)的分压。 3.干燥这一单元操作,既属于传质过程,又属______________。 答案:传热过程 4.相对湿度φ值可以反映湿空气吸收水汽能力的大小,当φ值大时,表示该湿空气的吸收水汽的能力_________;当φ=0时。表示该空气为___________。 答案: 小;绝干空气 5.在一定温度下,物料中结合水分和非结合水分的划分是根据___________而定的;平衡水分和自由水分是根据__________而定的。 答案:物料的性质;物料的性质和接触的空气状态 6.作为干燥介质的湿空气,其预热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降低相对湿度(增大吸湿的能力)和提高温度(增加其热焓) 7.除去固体物料中湿分的操作称为。 答案: 干燥 8.空气经过程达到饱和的温度称为绝热饱和温度。 答案: 绝热增湿 9. 在一定空气状态下干燥某物料,能用干燥方法除去的水分为__________;首先除去的水 分为____________;不能用干燥方法除的水分为__________。 答案: 自由水分;非结合水分;平衡水分 10.湿空气的焓湿图由等湿度线群、等温线群、、水气分压线和相对湿度 线群构成。

答案:等焓线群 11.在进行干燥操作时,湿空气不可作为干燥介质。 答案:饱和(或φ=1) 12.表示单位质量绝干部空气中所含空气及水气的总容积称为湿空气的。 答案:比容 13. 某物料含水量为0.5 kg水.kg绝干料,当与一定状态的空气接触时,测出平衡水分 为0.1kg水.kg绝干料,则此物料的自由水分为_____________。 答案: 0.4 kg水.kg绝干料 14. 表面的温度等于________________,而在干燥的降速阶段物料的温度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最大或恒定、水分、热空气的湿球温度,上升或接近空气的温度 15.不饱和的空气在总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等湿冷却至饱和状态时的温度称 为。 答案: 露点温度 16. 当干燥一种易碎的物料,可采用_______________干燥器。 答案: 厢式 17. 在进行干燥操作时,湿空气不可作为干燥介质。 答案:饱和空气 18.表示单位质量绝干部空气中所含空气及水气的总容积称为湿空气的。 答案:湿度 19.湿空气通过预热器预热后,其湿度___________,热焓______________,相对湿度 __________。(增加、减少、不变) 答案: 不变、增加、减少 20. 对于不饱和空气,表示该空气的三个温度,即:干球温度t,湿球温度tw和露点t d间 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t>t w>t d> 二、选择题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水吸收氨填料吸收塔设计)(正式版)分解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水吸收氨气过程填料塔的设计 学院 专业制药工程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13 年 1 月 15 日

目录 设计任务书 (4) 第一节前言 (3) 1.1 填料塔的有关介绍 (4) 1.2 塔内填料的有关介绍.............................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填料塔主体设计方案的确定 .. (5) 2.1 装置流程的确定 (5) 2.2 吸收剂的选择 (5) 2.3 填料的类型与选择 (7) 2.4 液相物性数据 (6) 2.5 气相物性数据 (8) 2.6 气液相平衡数据 (7) 2.7 物料横算 (7) 第三节填料塔工艺尺寸的计算 (8) 3.1 塔径的计算 (8) 3.2 填料层高度的计算及分段 (9) 3.2.1 传质单元数的计算 (10) 3.2.2 传质单元高度的计算 (10) 3.2.3 填料层的分段 (11) 第四节填料层压降的计算 (12) 第五节填料塔内件的类型及设计 (13) 第六节填料塔液体分布器的简要设计 (13) 参考文献 (15) 对本设计的评述及心得 (15) 附表: 附表1填料塔设计结果一览表 (15) 附表2 填料塔设计数据一览 (15) 附件一:塔设备流程图 (17)

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水吸收氨气过程填料吸收塔的设计 试设计一座填料吸收塔,用于脱除混于空气中的氨气。混合气体的处理量为7500 m3/h,其中含氨气为5%(体积分数),要求塔顶排放气体中含氨低于0.02%(体积分数)。采用清水进行吸收,吸收剂的用量为最小用量的1.5倍。 (二)、操作条件 (1)操作压力常压 (2)操作温度 20℃. (三)填料类型 选用聚丙烯阶梯环填料,填料规格自选。 (四)工作日 每年300天,每天24小时连续进行。 (五)厂址 厂址为衡阳地区 (六)设计内容 1.吸收塔的物料衡算; 2.吸收塔的工艺尺寸计算; 3.填料层压降的计算; 4.液体分布器简要设计 5.吸收塔接管尺寸计算; 6.绘制吸收塔设计条件图; 7.对设计过程的评述和有关问题的讨论。 (七)操作条件 20℃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系数为H=0.725kmol/(m3?kPa)。

化工原理电子教案固体干燥

讲授内容教学设计∕备 注 14 固体干燥 14.1 固体去湿方法和干燥 1. 物料的去湿方法 化工生产中的固体原料、产品或半成品为便于进一步的加工、运输、贮存和使用,常常需要将其中所含的湿分(水或有机溶剂)去除至规定指标, 这种操作简称为"去湿"。"去湿"的方法可分为以下三类: (1)机械去湿 当物料带水较多时,可先用离心过滤等机械分离方法以除去大量的水; (2)吸附去湿 用某种平衡水汽分压很低的干燥剂(如CaCl2、硅胶等)与湿物料并存,使物料种的水分相继经气相而转入干燥剂内。 (3)供热干燥 向物料供热以汽化其中的水分。供热方式又有多种。工业干燥操作多是用热空气或其它高温气体为介质,使之掠过物料表面,介质向物料供热并带走汽化的湿分,此种干燥常称为对流干燥,是本章讨论的主要内容。 本章主要讨论以空气为干燥介质、湿分为水的对流干燥过程。 2. 对流干燥的特点 (1)对流干燥流程: 如图14-2所示,湿空气经风机送入预热器,加热到一定温度后送入干燥器与湿物料直接接触,进行传质、传热,最后废气自干燥器另一端排出。 干燥若为连续过程,物料被连续的加入与排出,物料与气流接触可以是并流、逆流或其它方式。若为间歇过程,湿物料被成批放入干燥器内,达到一定的要求后再取出。 经预热的高温热空气与低温湿物料接触时,热空气传热给固体物料,若气流的水汽分压低于固体表面水的分压时,水分汽化并进入气相,湿物料内部的水分以液态或水汽的形式扩散至表面,再汽化进入气相,被空气带走。所以,干燥是传热、传质同时进行的过程,但传递方向不同。

讲授内容 教学设计∕备 注 ) ( w w H w H H r k t t- - = α 式中 H k、α——分别为气相的传质系数与给热系数; w H、 w r——分别为湿球温度 w t下的湿度与汽化热。 对空气-水系统,当被测气流的温度不太高,流速>5m/s时, H /k α为一 常数,其值约为1.09kJ/(kg?℃),故 ) ( 09 .1w w w H H r t t- - = 由湿球温度的原理可知,空气的湿球温度 w t总低于干球温度t。 w t与t差 距愈小,表示空气中的水分含量愈接近饱和;对饱和湿空气t t= w 。 2.与过程计算有关的参数 上述参数尚不足以满足干燥过程的计算的需要,为此补充定义如下两个参 数。 (1)湿空气的焓 为便于进行过程的热量衡算,定义湿空气的焓I为每kg干空气及其所带 H kg水汽所具有的焓,kJ/kg。焓的基准状态可视为计算方便而定,本章取于气 体的焓以0℃的气体为基准,水汽的焓以0℃的液态水为基准,故有 H r t H c c I pv pg ) (+ + = 式中 pg c——干气比热容,空气为1.01kJ/(kg?℃); pv c——蒸汽比热容,水汽为1.88 kJ/(kg?℃); r——0℃时水的汽化热,取2500 kJ/(kg?℃); H c c c pv pg pH + = 对空气-水系统有 H t H I2500 ) 88 .1 01 .1(+ + = (2)湿空气的比体积

化工原理实验—吸收

填料吸收塔的操作及吸收传质系数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填料吸收塔的结构和流程; 2.了解吸收剂进口条件的变化对吸收操作结果的影响; 3.掌握吸收总传质系数K y a 的测定方法 4. 学会使用GC 二、实验原理 吸收操作是分离气体混合物的方法之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同时具有净化与回收双重目的。因而,气体出口浓度y 2是度量该吸收塔性能的重要指标,但影响y 2的因素很多,因为吸收传质速率N A 由吸收速率方程式决定。 (一). 吸收速率方程式: 吸收传质速率由吸收速率方程决定 : m y A y aV K N ?=填 或 m y A y A K N ?= 式中: Ky 气相总传系数,mol/m 3.s ; A 填料的有效接触面积,m 2; Δy m 塔顶、塔底气相平均推动力, V 填 填料层堆积体积,m 3; K y a 气相总容积吸收传质系数,mol/m 2.s 。

从前所述可知,N A 的大小既与设备因素有关,又有操作因素有关。 (二).影响因素: 1.设备因素: V 填与填料层高度H 、填料特性及放置方式有关。然而,一旦填料塔制成,V 填就为一定值。 2.操作因素: a .气相总容积吸收传质系数K y a 根据双膜理论,在一定的气温下,吸收总容积吸收传质系数K y a 可表示成: a k m a k a K x y y +=11 又有文献可知:a y G A a k ?=和b x L B a k ?=,综合可得b a y L G C a K ?=,显然K y a 与气体流量及液体流量均有密切关系。比较a 、b 大小,可讨论气膜控制或液膜控制。 b .气相平均推动力Δy m 将操作线方程为:22)(y x x G L y +-= 的吸收操作线和平衡线方程为:y =mx 的平衡线在方格纸上作图,从图5-1中可得知: 2 12 1ln y y y y y m ???-?= ?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氨气填料吸收塔设计)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设计题目填料吸收塔设计—15 主要内容1、设计方案简介:对给定或选定的工艺流程、主要设备进行简要 论述; 2、主要设备的工艺设计计算:物料衡算、能量衡算、工艺参数的 选定、填料塔结构设计和工艺尺寸的设计计算; 3、辅助设备的选型 4、绘流程图:以单线图的形式描绘,标出主体设备和辅助设备的 物料方向、物流量、能流量。 5、吸收塔的设备工艺条件图 6、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设计参数用清水吸收空气中的NH 3 气体,混合气体处理量5000m3/h,其中NH 3 含量为0.14kg/m3干空气(标态),干空气温度为25℃,相对湿度为 70%,要求净化气中NH 3 含量不超过0.07%(体积分数),气体入口温 度40℃,入塔吸收剂中不含NH 3 ,水入口温度30℃。 设计计划进度布置任务,学习课程设计指导书,其它准备……………0.5天主要工艺设计计算…………………………………………2.5天辅助设备选型计算/绘制工艺流程图……………………1.0天绘制主要设备工艺条件图…………………………………1.0天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考核)……………………………1.0天合计:(1周)………………………………………………6.0天 主要参考文献1.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贾绍义等编,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08 2.《化工原理》(上、下册),夏清,陈常贵主编,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5.01 3.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大连理工大学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4.07 4.《化工工艺设计手册》(第三版)(上、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08 5.《化学工程手册》(第二版)(上、下卷),时钧等主编,化学工 业出版社,1998.11 6.《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董大勤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01 7.《化工数据导引》,王福安主编,化工出版社,1995.10 8.《化工工程制图》,魏崇光等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1994.05 9.《现代填料塔技术指南》,王树楹主编,中国石化出版社,1998.08 设计文件要求1.设计说明书不得少于7000字,A4幅面; 2.工艺流程图为A2幅面; 3.设备工艺条件图为A3幅面; 备注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填料吸收塔的设计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填料吸收塔的设计

课程设计 题目:填料吸收塔的设计 教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精细化工方向)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年5月31日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年第2学期 学生姓名:专业班级:化学工程与工艺( ) 指导教师:工作部门:化工教研室 一、课程设计题目:填料吸收塔的设计 二、课程设计内容(含技术指标) 1. 工艺条件与数据 煤气中含苯2%(摩尔分数),煤气分子量为19;吸收塔底溶液含苯≥0.15%(质量分数);吸收塔气-液平衡y*=0.125x;解吸塔气-液平衡为y*=3.16x;吸收回收率≥95%;吸收剂为洗油,分子量260,相对密度0.8;生产能力为每小时处理含苯煤气m3;冷却水进口温度<25℃,出口温度≤50℃。 2. 操作条件 吸收操作条件为:1atm、27℃,解吸操作条件为:1atm、120℃;连续操作;解吸气流为过热水蒸气;经解吸后的液体直接用作吸收剂,正常操作下不再补充新鲜吸收剂;过程中热效应忽略不计。 3. 设计内容 ① 吸收塔、解吸塔填料层的高度计算和设计;

② 塔径的计算; ③ 其它工艺尺寸的计算。 三、进度安排 1.5月14日:分配任务; 2.5月14日-5月20日:查询资料、初步设计; 3.5月21日-5月27日:设计计算,完成报告。 四、基本要求 1. 设计计算书1份:设计说明书是将本设计进行综合介绍和说明。设计说明书应根据设计指导思想阐明设计特点,列出设计主要技术数据,对有关工艺流程和设备选型作出技术上和经济上的论证和评价。应按设计程序列出计算公式和计算结果,对所选用的物性数据和使用的经验公式、图表应注明来历。 设计说明书应附有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 设计说明书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封面;目录;绪论;工艺流程、设备及操作条件;塔工艺和设备设计计算;塔机械结构和塔体附件及附属设备选型和计算;设计结果概览;附录;参考文献等。 2. 图纸1套:包括工艺流程图(3号图纸)。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月日

化工原理——干燥

第七章 干燥 【例7-1】 已知湿空气的总压p t =101.3kPa ,相对湿度?=0.6,干球温度t =30℃。试求: ①湿度H ;②露点t d ;③绝热饱和温度;④将上述状况的空气在预热器中加热至100℃所需的热量。已知空气质量流量为100kg (以绝干空气计)/h ;⑤送入预热器的湿空气体积流量,m 3 /h 。 解:已知p t =101.3kPa ,?=0.6,t =30℃。 由饱和水蒸气表查得水在30℃时的蒸气压p s =4.25kPa ①湿度H 可由式7-4求得: 016025 46031012546062206220.......p p p .H s t s =?-??=-=??kg/kg ②按定义,露点是空气在湿度不变的条件下冷却到饱和时的温度,现已知 55225460...p p s =?==?kPa 由水蒸气表查得其对应的温度t d =21.4℃。 ③求绝热饱和温度t as 。按式(7-18) ()()H H c r t t as H as as --=/ (a ) 已知t =30℃并已算出H =0.016kg/kg ,又c H =1.01+1.88H =1.01+1.88×0.016=1.04kJ/kg ,而r as 、H as 是t as 的函数,皆为未知,可用试差法求解。 设t as =25℃,p as =3.17kPa ,H as =0.622 02.017 .33.10117 .3622.0=-=-as t as p p p kg/kg , r as =2434kJ/kg ,代入式(a )得t as =30-(2434/1.04)(0.02-0.016)=20.6℃<25℃。 可见所设的t as 偏高,由此求得的H as 也偏高,重设t as =23.7℃,相应的p as =2.94kPa ,H as =0.622×2.94/(101.3-2.94)=0.0186kg/kg ,r as =2438kJ/kg ,代入式(a )得t as =30-(2438/1.04)(0.0186-0.016)=23.9℃。两者基本相符,可认为t as =23.7℃。 ④预热器中加入的热量 Q =100×(1.01+1.88×0.016)(100-30) =7280kJ/h 或2.02kW ⑤送入预热器的湿空气体积流量 8825.46.03.1013.10127330273294.22100=?? ? ???-??? ??+?? =V m 3/h 【例7-2】 已知湿空气的总压为101.3kPa 相对湿度为50%,干球温度为20℃。试用I-H 图求解: (a )水气分压p ; (b )湿度H ; (c )焓I ; (d )露点t d ; (e )湿球温度t W ; (f )如将含500kg/h 干空气的湿空气预热至117℃,求所需热量Q 。 解:见本题附图。

化工原理第七章干燥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七章 干 燥 湿空气的性质 【7-1】湿空气的总压为.1013kPa ,(1)试计算空气为40℃、相对湿度为%60?=时的湿度与焓;(2)已知湿空气中水蒸气分压为9.3kPa ,求该空气在50℃时的相对湿度?与湿度H 。 解 湿空气总压.1013p kPa = (1).06?=,40℃时水蒸气的饱和蒸气压.7375s p kPa = 湿度 ..../ (067375) 0622 0622002841013067375 s s p H kg kg p p ???==?=--?.水干气 焓 ()..1011882492I H t H =++ (...)../= 10118800284402492002841133kJ kg +??+?= (2) 湿空气中水汽分压.93V p kPa = 50℃时水的饱和蒸气压.1234s p kPa = 相对湿度 ..93 07541234 V s p p ?===. 湿度 . (93) 0622 =062200629101393 V V p H kg kg p p =?=--.水/干气 【7-2】空气的总压为101.33kPa ,干球温度为303K ,相对湿度%70?=,试用计算式求空气的下列各参数:(1)湿度H ;(2)饱和湿度s H ;(3)露点d t ;(4)焓I ;(5)空气中的水汽分压V p 。 解 总压.,.101333033007p kPa t K ?====℃, (1) 30℃时,水的饱和蒸气压.4241s p kPa = 湿度 ...? (074241) 0622 06220018810133074241 s s p H kg kg p p ???==?=--?..水/干气 (2) 饱和湿度 (4241) 0622 062200272101334241 s s s p H kg kg p p ==?=--.水/干气 (3)露点d t 时的饱和湿度.00188s H kg kg =水/干气 .0622s s s p H p p =- (1013300188) 2970622062200188 s s s pH p kPa H ?= ==++ 从水的饱和蒸气压为 2.97kPa 查得水的饱和温度为23.3℃,故空气的露点.233℃d t = (4) .3000188t H kg kg ==℃,水/干气时,空气的焓为 ()..1011882492H H t H =++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吸收塔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吸收 塔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课题: 设计水吸收半水煤气体混合物中的二氧化碳的填料吸收塔 设计者:王涛 学号: 02 指导老师:曹丽淑

目录 第一章设计任务?????????????????????????????????????????????????????????????????? 3 设计题目?????????????????????????????????????????????????????????????????? 3 设计任务及操作条件?????????????????????????????????????????????????????????????????? 3 设计内容?????????????????????????????????????????????????????????????????? 3 第二章设计方案?????????????????????????????????????????????????????????????????? 4 设计流程的选择及流程图?????????????????????????????????????????????????????????????????? 4 第三章填料塔的工艺设计?????????????????????????????????????????????????????????????????? 4

气液平衡关系?????????????????????????????????????????????????????????????????? 4 吸收剂用量?????????????????????????????????????????????????????????????????? 5 计算热效应?????????????????????????????????????????????????????????????????? 5 定塔径?????????????????????????????????????????????????????????????????? 6 喷淋密度的校核?????????????????????????????????????????????????????????????????? 6 体积传质系数的计算?????????????????????????????????????????????????????????????????? 7 填料层高度的计算?????????????????????????????????????????????????????????????????? 8 附属设备的选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