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教材分析

利通八小鲁月桃

一、教学内容

背景: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长短、高矮,会用直接和间接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但都不是从量化的角度比较。如这个东西长多少,这个东西比那个东西长多少并不知道。本单元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从量化的角度进行比较。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认识线段

二、编排特点

1.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它在呈现时,常常省略了其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小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但是个体的认识应遵循人类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作为教学内容的数学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2.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他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

率。比如,学生形成了1厘米、1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就不至于产生“1米=10厘米”的错误。再比如,即使有些学生熟记进率,并能正确进行名数的化聚,但在完成诸如“一张床长2(),一个文具盒长2(),一本书厚2()”之类的练习时,却不能正确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这样的例子从另一个侧面提醒我们,应当重视计量

单位观念的形成,并将这方面的要求落到实处。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教材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

(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比如,教学1厘米时,借助图钉、手指的宽度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教学1米时,伸开两臂比划1米有多长,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一方面可以丰富测量的经验,体会数学知识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有关长度单位的观念。如测量铅笔、身高、黑板等各种物体的长度,测量跳远的长度。让他们认识一些不同的尺子,实际练习读取厘米尺与皮尺等尺上的数值,充实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长度观念。

(3)培养估测意识。估测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用到,这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估测既可以巩固长度观念,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教材在学生积累了足够的实际测量经验后,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

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量感与估测策略。如第6、8题。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线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过去是利用“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来教学的。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无限的特点学生不容易理解,实际生活中无法借助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采取给出线段、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

三、具体编排

1.长度单位

(1)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源。

(2)从量化的角度测量物体的长度:选一个物品作测量标准,了解所测物体有多少个测量标准那么长。

(3)通过两方面体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用不同的测量标准测量同一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量不同。

※用不同的测量标准测量不同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量可能相同。

得出结论:用同一测量标准度量同一长度,得到的单位长度数量相同,用同一测量标准度量不同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不同。所以,在测量、比较长度时,必须使用同一测量标准。

(4)使用1厘米见方的正方体,一是学生的学具里都有1厘米见方的正方体,二是为了后面引出1厘米的概念。其实,还可以使用其他的单位长度,如曲别针、硬币等。在实际生活中,根据测量、比较的需要,可以选用不同的单位长度。不同的国家选用的单位长度也经常是不同的,如我国的寸、尺、丈,英国的英寸、英尺,国际通用的有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1)例1中已经引出了将正方体作为统一的单位长度,但每次都拿正方体不方便,由此引出直尺,向学生说明直尺是人们为了方便测量而发明的,尺上的刻度都是统一的。并用一条线段引出1厘米的长度。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把正方体、直尺、线段放在一起,使学生初步感受1厘米有多长,同时也为用直尺测量长度做准备。教学时,要让学生拿出一把尺子观察一下,认识一下尺上的刻度及实际长度。

※学生初步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后,设计了估计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和量量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两个活动,使用多种直观物体帮助学生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1厘米的表象。教学时,还可以让学生想想还有什么东西大约是一厘米长。

教材中给出了量纸条长度的正确方法,但只是其中一种方法,教学时如果学生能够发现更多的方法,要给以鼓励,如从1厘米量到6厘米,可能有的学生知道用6—1=5厘米,但也要引导学生避免看成6厘米。

(1)米尺的引入不再像以前那样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通过用学生尺量黑板,感觉到很麻烦,很自然地引出。

(2)与“1厘米”的认识一样,教材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

※实际观察米尺

※量身高

※量臂展

借助自己的身体,又有横向,又有纵向,把一年级上册学习的长短、高矮统一成“长度”的概念。

(1)通过用不同的工具量1米长的绳子,让学生通过活动,自己去发现米和厘米的关系。例如,教学时可以提出问题“你知道1米等于多少厘米吗?”然后提供各种各样的工具,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去探索,教材上量绳子的活动只是提供一个范例。

(2)教材上开始出现卷尺、皮尺(做一做),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测量工具,并理解根据不同的测量需要可以选用不同的测量工具。

2.线段

以前:先讲直线,再引出线段“在直线上点两个点,这两个点间的一段叫做线段”。

修订教材就改过来了。

(1)用三个直观图直接形象描述出线段的特征:直、有两个端点。

(2)让学生运用量长度的方法量出线段的长。

与量长度一样,教材只是给出了最基本的画线段的方法,学生如果有其他方法也可以。

四、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1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尽量不要把直线和线段进行对比。)

过去线段是从“线段是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来教学的,现在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改编了教材。因此教学线段时,不应再从线段与直线的关系来教学,而应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如果教师要补充线段的练习,尽量不要将直线与线段进行对比。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单元测试题

第一单元自测优化练习 姓名班级 一、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8分)。 1、一头大象高约2厘米。();4、小明比小红高3米。() 2、一枝铅笔长16厘米。();5、教室的宽是60厘米。() 3、连接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6、刻度0破损的直尺不能使用。() 二、填空题(42分)。 1、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厘米”或“米”(12分)。 (1)课本长26();(2)一根跳绳长3();(3)果树高3(); (4)课桌高是70();(5)教室里的门高是2();(6)妈妈的一个手指长7()。 2、在○里填上“〉”“〈”或“=”(12分〉。 15厘米 12厘米 4米 5厘米 98厘米 1米 20米 15米 1米 100厘米 3厘米 3米 3、把30厘米、25厘米、1米、90厘米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列(8分)。 ()<()<()<() 4、在直尺上从0刻度到8刻度是()厘米,在米尺上,从刻度0到刻度100是( ) 厘米,等于( )米. 5、数一数下面的图形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8分)。 ()条()条()条()条 6、30米+8米= 1米-20厘米= 27厘米+6厘米= 17米-3米= 三、操作题(33分)。 1、画一画,第一条线段画3厘米,第二条线段画8厘米。 第一条:第二条: 第一条比第二条短()厘米

2、按要求画线段或图案(12分)。 (1)画一条7厘米长的线段。(2)画一条比3厘米短1厘米的线段。 (3)先画一个,再在距离月亮3厘米处画一个,6厘米处画一个。 四、列式计算。17分(4×3+5) 1、一块布,第一次截去8米,第二次截去3米,最后还剩下6米。这块布原来长多少米? 2、一棵大树高10米,另一棵大树高8米,两棵大度相差多少米? 3、一根绳子对折后是4米,这根绳子长多少米?这根绳子剪去2米后,还剩多少米? 4、

长度单位教案第一课时数学长度单位教案

长度单位教案第一课时数学长度单位教案 全册教学内容:本册教材包括下面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进一步认识时间,数学广角,数学实践活动等。 本册的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6.进一步认识钟表,了解钟表内一大格表示的时间意义。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本册重点:1.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2.表内乘法。本册难点: 1.进位加、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乘法的含义。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教材分析:1.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单元学情分析:学会用实物测量,并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教学注重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获取知识。因此,在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时,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量一量、说一说、细想一想等活动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其对生活的重要意义。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一、单元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

二年级上数学(认识长度单位)练习题[1.2]

第一单元认识长度单位练习题 一.填一填。 1.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来量。 2.图钉的长大约是1()。 3.回形针的长是3()。 4.量比较短的物体,通常用()作单位。 5.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作单位。 6.1米=( )厘米,操场跑道长时200()。 7.量一个物体时,米尺的()刻度要对这物体的左端。 8.一张床大约是2(),手指的宽大约是()厘米。 9.你的尺子上,从0到1是()厘米,从0到8是()厘米,从6到13是()厘米。 10.三角形是由()条线段围成的,正方形是由()条线段围成的。 11.一条线段长是100个1厘米,这条线段长()米。 12.小红今年上二年级,她的身高时125()。 二.在 里,填上“ > ”“< ”或“ =”。 5 32厘米8 355500厘米54厘米 20厘米5米1米8厘米 99厘米4厘米6厘米 2米10厘米678米108米1厘米 3米10400厘米厘米5米 三.小小画家。 1.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3.先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再画一条比它短2厘米的线段。 4.在两点之间画线段,最多能画()条,在图上画出所有的线段。 (1)(2) 5.画一条比4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6.画一条比9厘米短1厘米的线段。 7.画一个边长为3厘米的正方形。 四.排一排。 1.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12厘米2厘米21厘米32厘米 2.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11厘米4厘米1厘米17厘米 五.下面图形哪些事线段,是的在()里打“√”,不是的打“×”。 ()()()()( ) ( ) ( ) ( ) ( ) ( ) 六.小小神算家。 8厘米+12厘米=()厘米3米+6米=()米 54米+12米=()米40厘米-30厘米=()厘米 13厘米+31厘米=()厘米39米+7米+2米=()米 20厘米+()厘米=1米1米+4米+()米=15米 26厘米+8厘米=( )厘米70厘米-7厘米=( )厘米

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单元测试题

二年级数学: 长度单位 单元测试题 班级 姓名 等级 _ ________ 一、填一填。 1.在直尺上 1 个大格就是( )厘米 2.在直尺上,从刻度“ 0”到刻度“ 5”是( )厘米,从刻度 “ 7”到刻度“ 10”是( )厘米。 3.在米尺上,从刻度“ 0”到刻度“ 100” 是( )厘米,也 就 是( )。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36米 四、算一算 4. 1 米=( )厘米 7 米=( )厘米 300 厘米=( )米 600 厘米=( )米 1.圆珠笔大约长 15 ); 2 .旗杆大约高 12( ); 3.小拇指大约长 4( ); 4 .教室的门大约高 2( ); 5.床长大约长 2 ); 6 .黑板的长约 4( ); 7.一座楼房高约 25 ); 8 .文具盒长约 21( )。 三、在○里填上“> 1 米 7 米 5 米 1 6 5 米 16 厘米 厘米 <” 或者 或者 99 厘米 厘米 =”。 26 厘米 米+2米 米+2米 米+3 厘米 12 2 米 12 23 米 8 厘米 75 厘米-20 厘米

37厘米+8 厘米=( 25厘米+9 厘米=( 1米-78 厘米= ()厘米)厘米厘米 70 厘米+30厘米=(厘米= ( )米 五、下面各图中是线段的在()里面 画 √”,不是的画 “×”。 六、数一数, ③ 面各图中由几条线段组成。 )( 七、按要求画线 段。 1.画一条长 4 厘米的线 段。 2.画一条比 4 厘米长 2 厘米的线段

3.画一条比 4 厘米短 2 厘米的线段 八、量一量,比一比,再计算。 ① ()厘米 ② ()厘米 ③ ()厘米 (1)第三条线段比第一条线段短多少厘米? 2)第二条线段和第一条线段一共多少厘米? (3)把三条线段的序号按从长到短的顺序排列。排列:九、问题解决。 1.一根绳子长15 厘米,用去8 厘米,还剩多少米?2.小芳身高为96厘米,她再长高多少厘米就是 1 米?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1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的过程,认识并理解使用统一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以及主动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主要教学,加上直观教学,和学生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情景设置。 (1)出示教材第2页主题图进行介绍:古人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进行估计和测量。 (2)提问:仿照古人的办法,你能量一量你的课桌或数学书有多长吗?分小组测量课桌、数学书的长度。 提示:想一想用你身体的哪部分去量比较方便。

2、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3、引导质疑:为什么你们测量结果中得到的数会不同呢? 如果你们都用同一种工具来量,结果会怎样? 4、导入新课: 师:因此,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生:尺子) 师:那究竟用什么单位表示一样东西有多长呢?今天我们就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 (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猜一猜 师:那1厘米有多长呢? 2、认识刻度尺。 师:“ 那刚才小朋友猜得对不对呢?我们认识刻度尺后就知道了。”师:“请小朋友们同桌互相观察一下,你们的尺子上都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尺子上都有长短不同的线,都有一些不同的数字,还有CM两个英文字母。)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我们再一起看大屏幕上的尺子。”课件同步师:“它上面的线叫刻度线,”“尺的左端的刻度线对着几?”“对着0,这叫做尺的0刻度。这也是起点。” 3、认识1厘米、几厘米。 a)初步认识1厘米、几厘米。 教师在米尺上从0指到1,说:“从0刻度到1刻度的长度是1厘米(板

新人教二年级上册数学三维目标教案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5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P2~3及P4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 2、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生1:5拃。生2:5拃半。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

第一章认识长度单位教案

第一单元 1.1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一庹( tuǒ)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生1:5拃。生2:5拃半。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长度单位单元测试试卷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测试试卷 一、填一填。 1、我们知道常用来测量长度的单位有()和()。 2、我们在量一个物体时,米尺的()刻度要对这物体的左端。 3、尺子上,从0到1()是厘米,从0到5是()厘米,从5到12是()厘米。 4、我们在量较短的物体时,通常用()作单位;在量较长的物体时,通常用()作单位。 5、1米=()厘米,500厘米=()米。 二、填空题 1、一条线段长是100个1厘米,这条线段长()米。 2、小明今年上二年级,他的身高是135()。 3、三角形是由()条线段围成的,正方形是由()条线段围成的。 4、一张床大约是()米,操场跑道的长度是()米。 5、1厘米1厘米地数,数5次是()厘米,数10次是()厘米。 三、在横线上填“>、<或=”。 5米___6米38___41厘米6米___600厘米 99厘米___1米4米___300厘米6米___590厘米 四、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支粉笔的长是7()铅笔的长度是21 () 教室宽6()一棵树高6 () 操场宽70()一条毛巾宽30 () 东东身高130()一本数学书厚1() 五、判断对错。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画“×” 1、小明画一条线段长10厘米。() 2、一根手指长5厘米。() 3、比85米少25米的是60厘米。() 4、一棵树高6米。() 5、10米和100厘米同样长。() 六、选一选。 1、教室内的黑板长() 米米厘米 2、李军身高是() 米40厘米米厘米 3、1米是()厘米 B50 4、一根跳绳长() 厘米厘米米5 5、给出两个点能画()条线段. 七、小小神算家。 46米+14米=()米30厘米+70厘米=()米 28厘米+9厘米=()厘米99厘米+1厘米=()米 1米-20厘米=()厘米77米-59米=()米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长度单位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安排了8个例题:例1(统一长度单位);例2、例3以及相关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例4、例5以及相关内容(认识米,用米量);例6、例7以及相关内容(认识线段,量画线段);例8(估测、解决问题)。 1.统一长度单位。 在呈现测量情景时,先让学生观察一个长度单位(1庹、1拃、一个脚长)的长度;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长度单位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同一单位“拃”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同样是一拃,但长度也因人而异,测量结果也会不同,从而得出结论:统一长度单位很有必要; 2.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1)认识厘米。 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再让学生量一量一个田字格的宽度和图钉的长,让每个学生都清楚1厘米到底有多长,建立1厘米的直观表象。 (2)用厘米量。 注意指导学生具体量的方法:要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这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从而领会测量时,尺的刻度“0”要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 3.认识米,用米量。 (1)认识米。 借助米尺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实际表象。如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知道1米=100厘米。 (2)用米量。 通过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身高、黑板、教室门等建立米的长度概念。 4.认识线段。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时应注意用语的科学性。不能将实物或实物的“边”等同于“线段”。让学生体会到:线段是直的。用尺子画给定长度(限整厘米)的线段时,要注意画法的指导:注意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几厘米的地方。 5.解决问题。 利用长度单位的表象,引领学生以熟悉的长度为标准判断物体的长度。在学生积累了足够的实际测量经验后,让学生尝试进行长度估测,并通过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观察,亲身体会1庹、1拃、1个脚长活动,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使学生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和整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会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 5.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6.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建议 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2.应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 3.应全面了解学生对长度单位观念建立的能力。

长春市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测试卷(有答案解析)

长春市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测试卷(有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量小强身高1米33厘米,小丽比他高一些,小丽身高()。 A. 138厘米 B. 130厘米 C. 1米67厘米 2.下图中火柴长()厘米。 A. 1 B. 3 C. 4 3.下面线段中长为2厘米的是()。 A. B. C. 4.用左边的木块搭出右边的图形,搭出的图形高()。 A. 17厘米 B. 15厘米 C. 13厘米 5.图中小刀长()厘米 A. 9 B. 5 C. 4 6.下面物体中厚度最接近1厘米的是()。 A. 文具盒的厚度 B. 液晶电视机的厚度 C. 食指的宽度 7.下图中的钢笔长()厘米。 A. 6 B. 7 C. 8 8.2米长的绳子和200厘米的长的线段比()。 A. 2米长 B. 200厘米长 C. 一样长 9.下面()的测量是错误的。 A. 铅笔比6厘米长 B. 铅笔长10厘米

C. 铅笔长大约20厘米 10.王军身高180()。 A. 分米 B. 厘米 C. 毫米 11.小红像下图那样错误的量了这只钉子的长度,下面关于长度的叙述中()正确。 A. 比4厘米长 B. 正好4厘米 C. 比4厘米短 12.一棵大树高14() A. 米 B. 分米 C. 厘米 D. 毫米 二、填空题 13.在横线上填上“米”或“厘米"。 教学楼高大约12________ 一支粉笔长大约7________ 一张书桌高大约70________ 衣柜高大约2________ 14.铅笔长________厘米。 铅笔上面的回形针长________厘米。 15.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________。 16.下面这枝铅笔长________厘米。 17.下面的彩条长为________厘米。 18.在横线填上合适的单位.(厘米或米) 一本书厚1________ 手掌的宽约8________ 操场长约60________ 课桌的高65________ 一条跳绳长2________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一、单元教材分析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二、地位与作用: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这一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三、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和1米=100厘米,并初步认识线段。 2、能力目标:会用刻度尺量、画物体的长度及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3、德育目标: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四、单元教学重点: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五、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六、单元教法设计 1、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2页 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量物体的正确方法,知道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摆放,要放平摆直 2、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3、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4、鼓励学生先估测再测量,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测量方法教学重点:学会用实物测量,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并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课件,一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小刀,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演示“小马过河”课件,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能不能帮帮小马,让她顺利过河?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小学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单元测试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检测题 (内容:长度单位) _________班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 一、填一填。(34分) 1、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可以用()作单位。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可以用 ()作单位。 2、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把尺子的()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物体的另 一端对着几。 3、1米=()厘米400厘米=()米 4、看一看,填一填。 这支回形针长( )厘米这支铅笔长( )厘米。 5、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①一本书厚1()②手掌的宽约8() ③操场长约60()④课桌的高65() ⑤一条跳绳长2()⑥哥哥的身高1()28() 6、30米+8米=()米12厘米-7厘米=()厘米 27厘米+6厘米=()厘米54米-4米=()米 二、选一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2分) 1( )是线段。 ①②③ 2、要知道学校的操场有多长,应该用( )来量。 ①三角尺②米尺③卷尺 3、你的椅子大约高( )。 ①45厘米②45米

4、一棵树的高度大约是3( )。 ①厘米②米 三、辨一辨(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15分) 1、一张单人床长2米。……………………………………() 2、一块橡皮擦的厚10厘米。……………………………() 3、一枝自动水笔的长是16厘米。………………………() 4、小红爸爸的身高有170米。…………………………() 5、长1米的木棒要比长100厘米的铁丝短一些。………() 四、量一量。(24分) 1、先量出下面每条线段的长度填在右边的括号里,再回答问题。 第一条 ( )厘米 第二条 ( )厘米 ①两条一共有( )厘米。②第二条比第一条长( )厘米。 2、估一估,量一量,填一填。 估计长( )厘米估计长( )厘米 实际长( )厘米实际长( )厘米 五、画一画。(10分) 1、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下面线段短2厘米的线段。 六、找一找: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你能举出三个例子吗?(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

第1单元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 认识厘米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2.让学生会使用刻度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学习重点、难点: 认识厘米,并学会用厘米测量。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咱们做一个猜谜游戏,老师手里拿的信封中有一支笔,请你猜一猜里面是一支什么笔? 学生可能会有多种猜测,根据学生猜的情况进行互动对话。 ?如果学生猜铅笔,教师把一支铅笔放进信封中,铅笔露出来了。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会是铅笔吗? 生:不会,铅笔比信封长。 ?如果学生猜粉笔或蜡笔,教师分别把粉笔和蜡笔放进信封中,比一比。 师:为什么猜粉笔或蜡笔呢?

生1:因为蜡笔比信封短。 生2:粉笔比信封短,装在信封中就看不到。 师:(揭示谜底)看!原来是一支蜡笔,这支蜡笔究竟有多长呢?这就需要有统一的工具来进行实际测量才能准确知道。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 生:尺子。 师:对,要用尺子量,我们必须知道尺子上的刻度所表示的实际意义,那就是长度单位,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用厘米和米去测量。(板书课题:认识厘米和米、用厘米和米测量) 二、组织活动,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组织学生用身体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每个人的手不同,所以量的结果不同。因此,有必要用一个统一的长度来测量物体。 三、认识尺子 1、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 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

小学二年级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第1讲认识厘米和米及数线段【例1】 下面哪种测量方法是正确的 (1) ( ) (2)()(3)() 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试一试】 指一指,下面测量方法错在哪里 【例2】 请同学们自己动手量出1米长的纸条.塑料绳等,看一看,再闭上眼睛想出1米的实际长度,然后再把自己的两臂伸平,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如图小朋友这样做: 1.把尺的“0”刻度线对准物体的左端。 2.把尺沿物体放平。

1米=100厘米 动手测量 (1)自己的身高是()米()厘米 (2)自己坐的椅子腿高()厘米。 (3)自己使用的课桌面长()厘米,宽()厘米。 (4)教室的黑板长()米()厘米。 【试一试】 1.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1) 一支粉笔长75厘米。() (2) 萌萌的小床长5米。() (3) 一棵白杨树高7米。() (4) 小刚身高140厘米。() (5) 1支铅笔长13厘米。() 【例3】

一段布长13米,做了2套衣服后还剩7米,做衣服用去多少 【试一试】 1.一枝铅笔用去8厘米,还剩12厘米,原来长多少 2.把79厘米.3米.4厘米.1米.90米.900厘米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例4】 认识线段 1. 2. 【试一试】 (1)画一条直线和一条厘米长的线段。 (2)画一条7厘米长的线段。 【例5】 数一数,下面的图形中有几条线段

A B C D E 【试一试】 数一数,下图中共有多少条线段 【习题训练】 一.换算单位。 5米=()厘米 100厘米=()米 1米25厘米=()厘米 500厘米=()米 3米30厘米=()厘米 415厘米=()米()厘米 101厘米=()米()厘米 110厘米=()米()厘米 二.在○里填上>.<或=。 3米○30厘米 60厘米○100厘米 2米○20厘米 1米○100厘米 4厘米○1米 50米○5米 5米○5厘米 1米20厘米○100厘米 100米○1厘米 200厘米○2米 98厘米○1米 1米○1厘米 5米○50厘米 3米○13厘米 70厘米○1米 1米-30厘米○60厘米 4米+5米○10米 200厘米○2米+3米三.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一枝蜡笔长10()(2)姐姐身高是1()46();(3)一条裤子长1()(4)一把剪刀长13() (5)一幢大楼高56()(6)一根丝瓜长60() (7)教室门高2()(8)写字台高80() (9)一条成人围巾长2()(10)习字本长32() (11)河水深8()(12)学校操场长200() (13)一个茶杯高11() (14)电梯高18()

(常考题)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测试(包含答案解析)(1)

(常考题)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测试 (包含答案解析)(1) 一、选择题 1.这支铅笔的长度是()厘米。 A. 7 B. 9 C. 8 2.下图中火柴长()厘米。 A. 1 B. 3 C. 4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小猫比1米高 B. 房间高4厘米 C. 跳绳长2米 4.100厘米长的铁丝和1米长的绳子的长度()。 A. 铁丝长 B. 绳子长 C. 一样长 5.下面物体中厚度最接近1厘米的是()。 A. 文具盒的厚度 B. 液晶电视机的厚度 C. 食指的宽度 6.把2米9厘米改成用米作单位的三位小数是() A. 2.090米 B. 2.009米 C. 2.09米 D. 2.900米7.下列物体中,高度约是2米的是()。 A. B. C. 8.下图铅笔长为()。 A. 5cm B. 5cm5mm C. 4cm5mm 9.小华家到学校大约800米,估计一下,他在上学的路上可能走了()步。 A. 16 B. 160 C. 1600 D. 16000 10.长1米的木棒和长100厘米的铁丝相比,()。 A. 铁丝长 B. 木棒长 C. 同样长 D. 无法比较11.2米长的绳子和200厘米的长的线段比()。 A. 2米长 B. 200厘米长 C. 一样长 12.看图列式,算式正确的是( )。

A. 3+5=8 B. 3+7=10 C. 3+4=7 二、填空题 13.在横线上填上“米”或“厘米"。 教学楼高大约12________ 一支粉笔长大约7________ 一张书桌高大约70________ 衣柜高大约2________ 14.在括号里填上厘米或米。 桌子高约80________ 床长2________ 牙刷长约l5________ 15.把1米5厘米、1米50厘米、1米15厘米、2米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6.在横线上填厘米或米。 火柴棒长4________ 大树高9________ 身高136 ________ 17.一只蚂蚁从尺子的17厘米处爬到8厘米处,它爬了________厘米。 18.下面的彩条长为________厘米。 19.30米+8米=________米 12厘米-7厘米=________厘米 27厘米+6厘米=________厘米 54米-4米=________米 20.在横线上填上“厘米”或“米”。

长度单位的换算(教学设计)

第3单元测量 第3课时长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目标: 1、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 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2)提问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是什么。把这些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达的顺序进行排列。 2、学生口答下列问题。 1厘米=()毫米10毫米=()厘米 1分米=()厘米10厘米=()分米 1米=()分米10分米=()米 3、思考后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2个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 (2)5个10厘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 4、谈话:刚才我们复习了前面学习的知识,接着就来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单位之间的换算)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厘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5角硬币的图片。 提问:从图中我们知道一个5角硬币的直径长度是多少?(板书:2厘米)如果换成用毫米作单位又是多少呢?(板书:2厘米=()毫米) 我们可以怎样想?根据提示讨论。 (1)1厘米是()毫米? (2)2厘米是()个10毫米? (3)就是()毫米? 让学生讨论,并指名回答。(让同学连起来说一说。) (4)学生回答2厘米就是2个10毫米,即20毫米厚,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2厘米与20毫米的长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毫米微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厘米等于10毫米,想几厘米就是几个十毫米,也就是几十毫米就可以了。 2、厘米与分米之间的换算。

二年级数学上册.1 长度单位(1)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爽爽文库汇编之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地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教材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各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懂得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3.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学会画线段。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1)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1课时 (2)认识米和用米量1课时 (3)认识线段1课时 (4)解决问题1课时 (5)练习课1课时

在长度单位的教学中,主要用启发式、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课题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 1.联系生活实际,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直观且有效的学习手段,也是《课程标准》提倡的学习方式。本节课的设计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手段,通过测量物体的长度等具体操作活动,使学生建立1厘米长度表象。通过体验认识——动手操作——应用,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知数学活动对学习数学知识的有效性。 2.建立1厘米的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注重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借助观察尺子、图钉等实物,通过不断感知、思考、测量、判断和验证的活动过程,加深1厘米的表象,逐步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3.练习形式多样,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课堂活动中,通过全面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的学习,全面巩固新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变枯燥为有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学习目标 1.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同时,尝试地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初步学会用尺子量长度是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认识测量单位。 4.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合作意识,探索并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 学习重 1.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测量物体的方法。

(必考题)小学数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测试卷(答案解析)(1)

(必考题)小学数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测试卷(答案 解析)(1) 一、选择题 1.下面的物体中,()的高度最接近1米。 A. 台灯 B. 写字台 C. 教室的门 2.一拃大约是() A. 10厘米 B. 2分米 C. 30毫米 3.测量教学楼的宽用()作单位较合适。 A. 米 B. 厘米 4.下图铅笔长为()。 A. 5cm B. 5cm5mm C. 4cm5mm 5.长1米的木棒和长100厘米的铁丝相比,()。 A. 铁丝长 B. 木棒长 C. 同样长 D. 无法比较6.下图中的钢笔长()厘米。 A. 6 B. 7 C. 8 7.有一条90厘米长的绳子,第一次用去了22厘米,第二次用去了48厘米,现在比原来短了多少厘米?列式正确的是()。 A. 90-22-48 B. 90-(22+48) C. 22+48 8.一根彩带长60米,李叔叔剪去7米,钱叔叔剪去18米,一共剪去()米。 A. 35 B. 25 C. 42 9.这根铁钉长()。 A. 4厘米8毫米 B. 48毫米 C. 2厘米8毫米 10.100张纸的厚度约1厘米,推想一下,一百万张这种纸的厚度约是() A. 10米 B. 100米 C. 1000米 D. 10000米11.王军身高180()。 A. 分米 B. 厘米 C. 毫米 12.小美沿着操场跑了一圈,大约跑了()。 A. 400米 B. 200千米 C. 200厘米 二、填空题 13.在横线上填上“米”或“厘米"。

教学楼高大约12________ 一支粉笔长大约7________ 一张书桌高大约70________ 衣柜高大约2________ 14.直尺上从刻度0到4是________厘米,从3到11是________厘米。15.在横线上填上“厘米”或“米”。 一支粉笔长约9________。 大树高约6________。 教室高约4________。 小明身高约120________。 16.在括号里填厘米或米。 一棵大树高大约9________ 一根火柴长4________ 小红身高1________35________ 17.量一量。 ________厘米 ________厘米 ________厘米 18.直尺上从0到2长________厘米。 19.72米-66米-5米=________米=________厘米 20.他们的身高各是多少厘米?(填在表格里) 姓名小龙小虹小虎小兰 身高(厘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人教版长度单位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课本P2、3,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

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 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