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视基础知识

影视基础知识

影视基础知识
影视基础知识

影视艺术基础知识

一、影视构成的基本单位

第一节景和镜头的基本含义

1.景:指银幕和屏幕的单个画面图像,是一种瞬间的空间呈现。

2.景别:不同的画面叫“景别”,即摄影机和摄像机从各自不同的视距对拍摄对象进行拍

摄时,所获得的各种大小和内容不同的画面。(景和景别都是一种空间概念,即一种空间上的瞬息呈现。)

3.镜头:主要是一个时间概念。一个镜头就是指摄影机或摄像机从开拍到停止所拍下的全

部影像。(所以一个镜头可以是一个景,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景。一个镜头可以由全景推出中景,近景乃至特写,也可以由特写或近景、中景全景乃至远景。)

4.决定一部影片所使用的镜头数量的因素有哪些?

多种因素决定:a.与影片的长短有关,规模大,放映时间长的影片,镜头的数量当然多一些;b.与片种样式有关,戏曲片、生活纪录片、打斗片、惊险片镜头数量相对多些;

c.与导演的美学追求和影片的艺术风格有关,如导演崇尚长镜头和纪实美学,那镜头用

的就少。如果崇尚蒙太奇,追求戏剧性风格,所使用的镜头数就多。

第二节各种景别的拍摄及造型功能

1.景别大体分五类:特写、近景、中景、全景、远景。

2.特写:即视距最近的景。它是影视艺术中进行细节描写的一种重要手段,是用来突出地

表现某一细节及细节动作的。它常用来表现人物的内在情绪,给这种情绪以形象性的强浓度表现。就像音乐中的重音一样,通过给观众以较强的刺激和震撼来留下深刻的印象。

特写:将主体的某一局部都充满画面,重视提示对象内在的动感和本质。有利于刻画人的心理活动和情绪情况。常被用来做转场组接时的过渡画面。

3. 近景:视距较特写较远的画面,即将摄影机从特写拍摄的镜位向稍加拉开而拍下的画面。

其取景范围,就人体而言,约为人的小半身,即主要表现人物胸部以上的活动情节和脸部表情。表现人物的脸部表情、说话神态和事物的细节、质感,它是描写人物情感和事物细节的主要景别。

4. 中景:取景范围,就人体来说,一般是拍摄人的大半身,主要表现人物双膝以上的活动

情形,让观众既能看清任务的神态,又能看到人物的形体动作,一般是表现人物的半身活动的。中景:常常以动作,情节取胜,并配合语言,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和相互关系。

5.全景:视距又比中景远,用以拍摄表现主体的活动及周围的景色,把主体放在一定的环

境范围内加以表现。其取景范围除人的全身外,还包括主体周围的背景。但背景在画面上所占比例较小,并不能完全说明环境。

6.远景的含义及其艺术功效?

远景:即镜头在距离被拍摄对象比较远的情况下所拍摄的广阔空间和广大人群。其特点是画面开阔,景深悠远,一般用来交待环境,渲染气氛。

远景的艺术功效:

A.描写环境。许多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影片和人物传记,一般都要进行环境描写。在

许多影片的开头,便常用远景和大远景交待故事发生或人物生长的时代背景或自然

的和社会的环境氛围。

B.营造气势和气氛。战争片、灾难片一般会多处用到远景拍摄,用来营造不可阻挡的

气势和恢弘的场面。

第三节镜头的拍摄方法及其艺术功效

一、摄影机的外部运动(这主要是指摄影机与被摄录对象之间的距离变化的运动。这包括摄

影机跟随摄录对象移动的运动,以及摄像机镜头上下左右换动及变化角度的运动。)1.推:指被拍摄对象处于某一固定位置,镜头由远处向拍摄对象逐渐推进的拍摄方法。这

样拍摄既可以表现出空间层次的递进变化,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又可以引导观众更具体地感受到人物的情绪变化的内心活动。突出场景内起重要作用的人和物,以及他们的情感、细节、使主体从环境中分离出来有使观众接近被摄对象进行观察的效果。

2.拉:摄影机的运动方式与推相反,即将摄影机从近处拍摄向后拉开拍摄方法。因为对被

摄对象做特写和近景拍摄,能进入画面的景物范围是十分有限的。若要展示出一定的人物之间以及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就得把画面拉开。作用是展示镜头开始时画面上的人物或事物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及其空间位置。这种逐渐展开的环境,对烘托主体有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

3.摇:摄影机固定在某一个位置,让镜头向上下或左右做摇动拍摄。摇镜头的主要作用是

展现观众多的事物和人物,使观众对眼前的场景或事物的各个部分逐一进行观察。

4.移:即摄影机跟随着表现主体的行动而做的移动拍摄。一般是将摄影机放在车子或者升

降机上,作横向运动或垂直移动。用这种方法拍摄,可以突破镜框四边的限制,扩大画面的空间。其艺术功效与摇镜头相同,是通过镜头的外部移动来扩大观众的视野。

5. 跟:作用是能更好地表现人物,物体在运动中的形态及其运动过程。如:飞翔的雄鹰、奔跑着的人、行驶的人、船等。跟摄像、摄像机位不动,镜头始终跟着运动着的被摄对象,使它一直保留在镜头画面内。

二、运动镜头

在镜头中,画面是可以变化的。这种变化,除了被摄对象的运动之处,摄像机镜头的运动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摄像机镜头为什么要运动呢?因为它可以使静止的画面构图发生变化,产生动感、使之更加生动。(如拍固定景物、用推、拉、摇的运动)。

二、镜头的内部运动

1.变焦距镜头:即在不改变摄影机及被拍摄对象的未知的情况下,通过镜头内部焦距的变

化来改变被拍摄对象与观众的距离,使画面变大或变小的镜头。运用变焦距镜头,可以模拟推、拉的拍摄方法,产生移动的错觉效果。

2.慢镜头:改变镜头在拍摄时的运转速度,对拍摄对象进行高速拍摄,即摄影机以每秒

48.72或96画格的速度运转(正常运转时每秒24格),比正常拍摄快2.3.4倍,放映时

候以每秒24画格放映,演员的动作就会变慢,仿佛是腾云驾雾、飘飘欲仙,这样叫慢镜头或慢动作。

3.快镜头:拍摄时放慢摄影机的运转速度,使每秒拍摄的画面不到24画格,放映时便出

现了画面的快速转换。这种拍摄又叫降格拍摄,一般用来制造紧张气氛,如一半飞奔的马,风驰电掣般的列车给人势不可挡之感。

4.空镜头:即画面中没有出现人物的镜头。其艺术功效,主要是通过景物或道具来揭示某

种思想或抒发某种感情。巧妙地运用空镜头,对揭示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有着巨大的作用。

5.主观镜头:摄影机的镜头当做剧中人的眼睛,并依据剧中人的主观视线和心理感受而拍

摄的画面。这类镜头为的是表现角色在规定情境中所见到的实况,并把角色的内心感受巧妙地传达给观众,把观众导入影片的规定情景中。

第四节镜头的组接方法

(在导演的分镜头剧本的某些影视文学剧本中,常常标有显、隐、化、切等字样,这就是指的镜头与镜头之间的不同的组接方式。)

1.显:又叫渐显、渐现、淡入,就是画面从空白或全黑中渐渐现出。

2.隐:又叫渐隐、淡出,与渐显正好相反,就是画面逐渐隐退直到完全消失。

3.化:又称“溶”。前一个镜头还在“渐隐”中,后一个镜头便渐显了。好像是在模模糊

糊的印象中由前一个画面转化成了后一个画面。前后两个镜头这种“变”的过程是一个“溶化”的过程所以又称溶或叠化。(化出化入的组织也是一种交替,也能给人以一种时间递进的感觉。所以化出化入通常是用来表现一些不完整段落之间的时间分割。)

4.划:与“化”相类似的一种组接方式。指前一个画面向一旁迅速推出,后一个画面逐渐

伸张,直到完全代替上一个镜头,占满银幕。(“划”一半也是用来连接各种比较完整的场景的,但在使用时与“化”有所不同。倘若前后两个场景在内容上是属于同时异地的展开或平等发展的事件,用“化”来转接就不那么流畅自然了。在这种情况下,一般都用“划”。)

5.切:又叫“切换”。就是将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两个不同的镜头(画面)直接来粘接起来,

这种组接方式中间没有任何递变过程,不用任何光学及技巧,镜头的组织简洁紧凑,使场景得到迅速的变换,是当今电影艺术中最基本的镜头转换方式,具体讲,又可分为连续性切换和穿插性切换。连续性切换,即后一画面中所表现的动作是前一画面中动作的继续,或者是前一画面中所展现得内容的一部分。穿插性切换,它与连续性切换不同,后一镜头不是前一画面中某一动作的继续,不包括前一画面的某些部分。

二、影视构成的基本手段

电影和电视之所以能通过画面而说话,成为能讲述故事的叙事艺术,只因为它们具有一种最基本的构成手段——蒙太奇。

1.蒙太奇:原是法语montage的译音,是法国建筑学上的术语,即构成、装配的意思,借

用到电影艺术中后,便是剪辑和组合的意思了。

狭义:是作为一种影视语言符号系统而出现的,专指镜头画面、声音、色彩等元素编排组合的手段。

广义:不仅指画面、声音、色彩等元素编排组合的方式,也指从剧作构思到作品完成过程中,艺术家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

2.蒙太奇为何能成为影视艺术的基本构成手段?

A、符合于人们视觉感受的规律。(我们都有这种体验,我们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时,

常常不会把目光固定在某一个点上,而是根据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的需要,跳动于

“远景”、“中景”、“近景”乃至“特写”之间。而且眼睛这种运动又往往不是以统

一的速度进行的。如一个人的心境处于平静安适的时候,眼睛的运动是缓慢而悠闲

地,当某人处于内心激动或受到突然的刺激时,目光变换的节奏就会大大加快。影

视的镜头调度及画面转换的节奏,便正是基于人们的这种视觉感受的基本规律而诞

生的。

B、符合人们思维活动中联想习惯。(客观事物之间常常有着某些相互的内在联系。因

此,在人们思维活动中,便常常做出某种能够联想,并因此得出某些结论。影视艺

术中运用对比、双关、象征、隐喻等手法,正是从人类这种自然联系活动中产生的。

C、符合艺术对生活进行概括反映的要求。影视要对生活作艺术的反映,就得进行必要

的选择和提炼。通过强调和省略才能达到高度概括的目的。影片中删掉一些次要的

东西,目的要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向更重要的细节。蒙太奇的重要作用就在于这种去

粗取精的可能性。

3.蒙太奇的主要功能?

A、可以使镜头画面产生出新的含义。(把某些段落或画面重新安排,就能激起观众不

同的心理反应,产生不同的情绪感染。“库里肖夫效应”实验,面部特写,与三个

不同镜头组接在一起,获得了完全不同的意义。充分证明了蒙太奇在电影拍摄中确

实有种奇特功效。

B、可以激发观众对比、联想,积极参与影视艺术的再创作活动。(通过蒙太奇组接,

常能使观众在镜头所传达的原有的信息基础上,进行多种多样的对比、联想。)

C、可以营造各种节奏。在镜头的连接中,可以产生影片所需要的蒙太奇的节奏,这

种节奏,其实就是电影的脉搏。影片有脉搏则是通过镜头的组织和运用而产生的。

其构成元素主要是人物的运动的强度、镜头的组接和转换速度、音乐的旋律、环境

气氛以及影片的叙述风格等。优美的节奏,将使影片刚柔相济,张弛合度,借此可

以感染观众的情绪,迫使观众的感情脉搏同它一起跳动。

4.蒙太奇的分类及其表现形式

蒙太奇结构模式主要有两大类:即叙事蒙太奇和表现蒙太奇

A、叙述性蒙太奇:把一系列能表现事态进程和剧情内容的镜头,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和

逻辑顺序有机地组织起来。主要作用是讲述故事、展开和发展情节。它是以镜头的

连续性组接为特点的,所以又叫连续性蒙太奇。按其组织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以

下各种形式。1平行式:好比小说中的“话分两头”的叙述方式,常被用来展开故

事情节,让同一情节中的两件或三件事同事展开。镜头时而交代这一头,时而交代

那一头,起到相互呼应,彼此补充、烘托、促进的作用。2交叉式:主要特点是把

同一时间内,在不同空间发生的两种或三种动作线交叉剪辑,以此造成悬念,使剧

情逐步趋于紧张,推向高潮。3复现式:体现同一内容的镜头画面在影片中反复出

现,或者说代表着主题思想的事物在关键时刻一再出现在银幕上。4对话式:上一

画面中某个人物的话,仿佛是对下一场景的某人说的,可实际上它并不构成一种直

接的对话。但由于其间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使得这种“对话”衔接得十分自然生

动,简洁明快地推动了剧情的发展。通过这种对话时组接,直接把许多不必交代的

过程巧妙地省略了。5叫板式:“说曹操,曹操到。”即上一场景叫道某人或某物,

下一镜头便是那人或那屋的出现。它的作用是前呼后应,推动剧情发展。

表现性蒙太奇:特点是以镜头的对列为基础,通过不同画面在其内在含以上的相同、相近或相对的画面因素的联系或撞击,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

B、表现蒙太奇主要作用:制造美学效果,使画面着力表达情感、思想、情绪、气氛和哲理。

表现蒙太奇有以下几种具体形式:

1.并列蒙太奇(积累蒙太奇):仿佛文章修辞中的排比句,它把若干性质内容或形象相同的主体前后组接在一起,造成一种效果的积累,常用于渲染气氛,强调情节。如:爆破、铲土、装车、运输的连续出现形式繁忙的工地气氛。飞机、坦克、大炮镜头的堆砌则形成战争气氛。

2.对比蒙太奇:它如同对比的修辞手法,将两个镜头或场面或段落或形象之间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强烈反差组接在一起,产生相互加强,相互冲突的作用,以达到对比的效果。

对比的内容可以是画面的内容,如贫与富、苦与乐、生与死、美与丑、高尚和卑下,胜利和失败等。也可以是画面的形式,如景别的大小,角度的仰俯、光线的明暗、色彩的冷暖、声音的强弱等等。如:《巴黎圣姆院》美女与丑陋人在形象上的对比,丑陋人与教士在心灵上的对比,黑与白的对比等等。

3.比喻蒙太奇(象征蒙太奇):它也和修辞学上的比喻有相同之处,它通过不同主体内容镜头的组接,让它们形成一种比喻关系。如:《高考1977》中,燎原的野火象征着当时的青年对知识的渴望,势不可挡。

4.节奏蒙太奇:它的作用是表达紧张、活跃、轻松、悠闲的情绪和气氛。

以较多较长镜头为基础的结构容易形成慢节奏,而以较多较短镜头(或者说多用分切)为基础的结构则容易形成快节奏。

如:一对情人湖边漫步,切切思语,为慢节奏。

激烈的枪战、两侠士的武功对擂为快节奏。

5.长镜头

A、长镜头:在一个镜头内部通过演员的场面调度及镜头的运动,在画面上形成各种景

别和构图的镜头。(它是以基本的等同于时空的镜头画面来表现所摄对象的全过程

的,由于它可以保持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完整性,因此,能达到一种没有经过加

工的真实。所以,长镜头理论又叫“纪实派理论”,记录性是其根本的美学特征。

用长镜头拍摄的镜头画面在表意上往往带有更大的客观性、多义性。)

B、长镜头就艺术功能分两类:纪实性长镜头(主要特征是侧重于强调时间的连续性和

空间的整体性,使一个镜头能够在一个与现实相一致的时空里完成对一个动作或事

物的完整过程,让画面本身说话,不加导演的主管意念和暗示。)场面调度长镜头

(通过导演精心设置的景别、场面、人物、构图及光影、色彩等造型因素变化,来

体现创作者的意图。这实际上是一口气拍下来的一种多场面的镜头,所以又叫镜头

内部蒙太奇性质的长镜头)。

三、电影的拍摄

(一)电影摄制的前期——案头准备阶段

电影的前期创作,又称之为案头准备阶段,这一阶段大体包括三个步骤:

1.确定好文学剧本。电影文学剧本是一部影片的基础,这个基础越好,即主题思想越深刻,

结构越新颖,严谨,人物的典型化程度和电影化程度越高,这部影片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电影文学剧本的来源?

编剧专门为电影创作;编剧根据各类文学作品改编,当剧本定稿并被制片公司接收后,编剧的任务就完成了。

●电影导演接触文学剧本的途径有三种不同的方式:

A 兼任式:导演自己动手写剧本。这样,导演就是完全意义的“电影作者”了,这样拍

摄出来的影片,较容易体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

B 介入式:在剧本的编写阶段,导演就参与进去。这种编、导共同构思写作的方式,可

以提供“电影化”程度较高的文学剧本,给未来影片拍摄带来一些有利条件,风格也比较统一。

C 接力棒式:导演从编剧手中接过一个已经定稿了的文学剧本,然后再作导演的构思和

处理,这种方式是目前国内外都普遍采用的。

2.写出分镜头剧本。分镜头剧本是对未来影片设置所作的总体设计,可以说是未来影片的蓝图。导演在拿到剧本以后,就要对原作进行分析研究,并与原作者交换意见,大胆地做出必

要的修改于补充,然后再进行电影化的再创作,写出分镜头剧本。

* 分镜头剧本除了对原剧本作明显改动外,还需在文学剧本的基础上做出如下五项决定: A 将文学剧本中叙述的故事情节分成许多不同的镜头,并把每个镜头的内容进一步视觉化(具体化)。

B 计算出每一个镜头的长度。

C 给每一个镜头规定各自的景别与拍摄方法。

D 将场面调度具体化。

E 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配上音乐效果。

分镜头剧本是导演在文学剧本的基础上进行的“二度创作”。

与分镜头剧本的写作相联系的,还有外景的选择。许多导演总是将分镜头与选景同时进行,有个甚至是先选景而后再分镜头。

2.组织摄制班子,叫“某某影片摄制组”。包括与导演合作的主要摄影师、电影作曲家、

美工师、化妆、服装、道具设计师,剪辑师,演员。

(二)电影摄制的中期——实拍阶段

实拍阶段首先要做好一件事,将镜头分割归类。一部故事片有五六百个镜头,但是任何一部影片都不会是从一号镜头开始一次从头拍到尾。这主要由于电影时空的跳跃性决定的。拍摄过程中,导演是统帅一切的核心人物,整个摄制组像架庞杂的机器,能否正常运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演的组织调度才能。

(三)电影制作的后期——从剪辑、混录到合成

1.剪辑,如果说实拍必须将镜头分解,化整为零,那么剪辑就是将镜头整理组装,聚零为整。就是将分散拍下的镜头按故事的情节发展组织装配成一部完整的影片。剪辑既是一项技术性的工作,同事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剪辑师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正确而巧妙地运用各种剪辑的方法,并准确地把握电影的节奏。

2.混录,是影片后期处理中的又一个重要步骤。主要是将对白的磁带、音乐磁带、效果磁带根据画面交代的长度相应地分别剪辑以后,再混合录制在一条磁带上的一道工艺。声音包括对白、音乐、音效的录制。现有录音方式一般有“前期录音”、“后期录音”和“同期录音”。前期录音主要用于戏曲片和音乐片的录制。录音师先把唱词、乐曲等录制好,在石牌画面是做现场播放,让演员们根据播放的长短或乐曲作同步表演,使演员把精力集中在表演上,提高表演的质量。后期录音是在镜头画面拍摄完成以后,由演员在录音棚里根据银幕上的无声画面对口型念台词,同时由拟音人员按画面的要求复制各种音响效果。目前影片制作,趋向采用同期录音,在实拍画面同时,把演员的对白和环境音响同时录下来,使影片获得更为逼真的音响质量。

3.合成洗印,混录以后制成的影片叫“双片”,一片是画面,一片是磁带。在经过审查通过以后,还需将双片合成然后才能洗印拷贝交付发行放映。

四、影视鉴赏

影视艺术鉴赏:是以影视艺术欣赏为基础,以影视艺术观赏为前提,以影视艺术批评为方法,它通过影视艺术鉴赏主体,对影视艺术符号信息的全面意义接受和判断,完成了对影视艺术文本的具体阐释和权威评价。

影视艺术鉴赏与影视艺术欣赏的区别?

1.鉴赏是在影视艺术欣赏基础上的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影视艺术接受活动。而欣赏则是

一种无明确目的的、随意性较强的影视艺术接受实践活动。鉴赏的特点是具有强烈的思辨性、逻辑性和判断性,或者说具有强烈的理性色彩;而欣赏“纯粹是一种直觉的活动”,特点是有着深刻的本能性、体验性和感受性,具有浓烈的感性意味。

2.鉴赏对审美主体的要求是苛刻的,它要求主体审美时将自我融入到作品中去,用全部的

生活积累、生活经验、人生体验和艺术理论修养去捕捉、感受作品中的每一个意义闪光点,并且要求主体寻觅到这些闪光点背后的实在意义,决不放弃任何一个艺术细节。欣赏却非这样,既不要求主体对影视作品作深层次的理论分析、理性思考和理性判断,也不要求主体在得到审美欢娱的同时,一定观有所得。

鉴赏要求审美主体在观看影视作品时,必须用理性去看,用理智去看,用智慧去看;而影视艺术欣赏则要求主体用情感去看,用体验去看,用感觉去看。前者看的是门道,后者看的是热闹。

五、影视批评

(一)影视批评的作用

1.影响和提高观众

影视批评对影视艺术欣赏者、影视艺术创作者以及影视文化导向都有极大的作用。影视批评是影视艺术本身与观众发生联系的桥梁,也是检验影视作品社会效益的途径。影视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创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主观性和创造性,创作者以自己的方式说着、笑着、哭着,在曲折形式中显现人生理想、审美理念和艺术观念等等。因此,影视评论目的在于把已溶化在作品中的思想观点、艺术美等揭示出来,而这一目的的实现的过程,也就是艺术形象再创造的完成过程。因此,评论一方面是“联系艺术家与观众的纽带“以提高观众的审美素养,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以准确、生动、有深度和高度的评论加深对银幕艺术形象的再认识和再创造。如果前一方面是提高观众的审美素养,那么后一方面则可以说是重塑了观众的审美素养。

首先,提高观众对影视作品社会意义的理解。

其次,提高观众对影视作品艺术性的理解。包括作品的形象生动性、主题概括性、情节丰富性、艺术独创性、美感自然性、形式完美性等诸多方面的理解与提高。

2.帮助作者提高

影视批评是对电影检验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对电影艺术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的有益活动。而这种分析和评价,总是在一定的时代条件下进行的,总是从一定的立场、观点出发的,它往往要对作品及电影艺术家的成败、优劣、得失等做出明确的判断。

影视批评对电影的创作本身能起到促进作用。电影评论家通过从各种角度对电影作品或电影现象加以分析、评价,必然会帮助电影的作者找出不足,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探索电影创作的普遍规律,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创作水平。高质量、高水平的影视评论,不但能指导电影艺术家的创作活动,有时还能影响一个时代、一个阶级、一个流派电影创作者的创作思想、创作倾向、创作风格。

3.对影视理论建设起促进作用

影视评论可以直接上升为电影理论,探索和阐明电影艺术的创作规律及美学原则,对影视创作予以理论上的总结和探讨,探索影视艺术构成及其规律,指导和影响整个电影艺术的发展方向。

总之,没有影视批评对观众和作者的帮助,对影视理论的推动,就不会有影视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二)影视评论文章的写作从其内容的表达上说,应遵循的原则。

1.强烈的艺术精神。影视评论所面对的对象是艺术,而且是迄今为止具有最丰富、最

复杂形态的现代艺术。影视艺术是融现代科技手段与众多艺术元素于一身的本体特

性,使他们的艺术传达包容了相当丰富的信息。同时,其艺术构成相应地表现出复

杂性。影视鉴赏要真正地渗透一部合格的影视作品,本来就不容易,何况有相当多

的影视现象,其本身还联系着很广泛、很微妙的社会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因此,

轻率为之的态度,尤其是非艺术的和反艺术的态度,是影视评论写作的大忌。

2.严肃的科学态度。坚持严肃的科学态度,充分发挥理性的指导作用,并做到一切从

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点出发。必须做到用历史的、美学的观点依照文艺学和影视学的

基本原理,通过严格的、一丝不苟的科学程序去研究和衡量自己的评论对象,从而

形成自己应有的结论,并对之做出有理有据、合情合理、周密翔实、明确清晰的论

证。

3.正确的思想立场。有正确的先进的思想立场,注意体现影视评论写作的指导性。就

影视评论的社会性质和终极价值,只有在帮助读者获得对审美对象的正确认识之

后,才能得以实现。不但应当始终坚持以有利于国家、民族、人民的整体利益为原

则,注意从特定的社情、国情、民情出发来进行实际操作,而且应当努力用先进的

思想体系,健康的现代观念,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正确地区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

否则,写作本身就可能变成对读者的误导。

六、(一)电影

1.产生背景:19世纪后期,欧洲工业革命带来的科技进步,促成电影艺术的诞生。

2.世界电影诞生

1895年12月28日,法国巴黎卢米埃尔兄弟首次售票放映自己拍摄的《火车进站》、《拆墙》等影片。

3.中国电影诞生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自购摄影机,拍摄由京剧名伶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中“请缨”、“舞刀”等片断。

4.世界有声电影诞生:1927年美国摄制并公映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

5.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1931年,明星影片公司和百代公司联合摄制的故事片《歌女红牡丹》。洪琛编剧,张石川导演,胡蝶主演。蜡盘配音的方式。

6.有声电影的发展:

①20世纪30年代,光学录音技术被采纳应用。②40年代末,磁性录音技术被普遍采用到电影中。③60年代以后,电声学及现代录音技术进一步改进,声音的清晰度和保真度达到较高水平,同期录音亦更加完善。特别是多声道立体声环绕音响系统的出现,产生了70毫米电影六声道立体声系统的道尔贝(光学)电影立体声系统,在影院里创造出使观众身临其境的音响环境。

7.彩色电影的诞生

《战舰波将金号》人工涂出来的颜色。①20世纪30年代初,彩色感光材料的发明,为彩色影片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1935年,美国好莱坞影片《浮华世家》。②50年代末60年代初,普及世界各国,色彩逐步由单纯地表现颜色到成为电影的又一个重要的艺术元素。

8.电子计算机时代的电影

20世纪90年代,影片使用计算机合成技术。美国三维动画片《玩具总动员》没有动用一人一笔,完全由1500多个电子计算机制作的镜头组成的。

9.科技对电影的贡献:

科技的发展,不仅为电影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技术手段和艺术语言,而且还直接影响到电影艺术各个流派的产生与发展。

①.声音进入电影,促成了戏剧化电影美学观的诞生;

②.轻便摄影机、高速感光胶片和磁带录音机的出现,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流派实

现了“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去”的美学追求。

(二)电视

1.电视的产生:

电视与电影、广播相比,是最年轻的传播工具,却比其它艺术门类、传播媒介发展得快。

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市郊的亚历山大宫,开办了世界上第一座正规的电视台,开始定期播出黑白电视节目。

法国1938年,美国和苏联1939年相继建立电视台,并定期播出电视节目。

2.彩色电视的产生:

1954年,美国正式开办了彩色电视节目,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播出彩色电视节目的国家。苏联也于这一年试播彩色电视节目。

3.中国电视的诞生:

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试验播出黑白电视节目。同年6月15日,播放了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

4.新型电视出现:

20世纪80年代以来,家庭录像机、有线电视、卫星直播电视,以及多功能电视、多声道立体声电视、数码电视、声像立体化电视、高清晰度电视等为代表的新型电视产品层出不穷。

家庭录像机在70年代问世,80年代大批投入生产,如今普及到千家万户。尤其是90年代中期家庭影碟机,即VCD机、DVD机等相继问世,使“家庭影院”逐渐成为现实。这加快了电影与电视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的进程。

5.新型电视出现的意义:

①.有线电视的出现,不但解决了电视图像、声音保真的问题,而且也极大地扩充了电视的内容。众多的频道,满足了广大观众的收视选择。

②.卫星直播电视,改进了过去只有地面接收站才可以接收并传送电视讯号的传送方式;家庭只要拥有一个专门天线,便可以接收卫星直播节目。

6.电子时代的影视

21世纪,电视、电子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缆通信、信息高速公路、国际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拓宽了人们的视听渠道,丰富了人们的视听内容。

七、影视摄制的分工及其职责

编剧

影视文学剧本的创作者。一个好的影视编剧,除了拥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以及对生活有正确的认识和评判之外,还应该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并能够熟练地掌握影视艺术的特性和基本技巧。要繁荣影视创作,既需要有尽可能多的专业影视编剧,也需要有广大的业余编剧。实践证明,要写出优秀的、能提供拍摄的影视剧本,编剧必须懂得一定的影视专业知识和基本技巧。

导演

把影视剧本搬上银幕或荧屏的,在艺术方面的总负责人。导演负责指导影视片的摄制工作;编写分镜头剧本;会同摄影师、美工师等决定影视片的造型处理;负责特色演员,帮助演员排演,直至一部影视作品全部摄制完成。

副导演

导演的助手。其主要任务是协助导演写好分镜头剧本和挑选演员。拍摄前,负责检查现场,做好创作方面的一切准备工作。如根据导演的意见完成演员的排练,检查演员的表演质量,以及服装、道具、化妆等方面的工作情况等等。

摄影(摄像)

指摄影师和摄像师。他们是影片造型艺术的体现者。一部影视作品是全体创作人员的劳动结晶,但最终都要通过摄影(摄像)师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拍摄出来。摄影(摄像)师要根据导演的意图,确定拍摄角度,提出布光要求,指挥照明。他和导演一起创作。因此,摄影(摄像)师的成就往往是一部影视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

美工

指美工师。他负责整部影视片的美术工艺。他同摄影师保持密切联系,使影视片的布景在形式和色彩方面,都能适应布光等诸方面的要求。美工师还要与导演共同确定整部片子的布景、美术构成的风格。他还需要承担绘制内景、外景,以及外景搭建物、陈设和道具设计的全部草图,并负责布景搭建和外景选择工作。

置景

协同美工师、美工助理绘制布景制作图。负责领班进行搭景,督促检查布景制作,以及现场临时增添或修改布景等工作。此外,置景师还要提出用料计划,与美工共同编造预算开支等。

照明

指照明师。他负责运用各种光源和灯具,给影视片拍摄时布光、照明。照明对人物的塑造、环境的渲染、气氛的烘托极为重要。照明师还需要参与现场镜头角度与位置的确定等项工作。

作曲

指影视作曲家。他负责整部片子的音乐创作。影视的音乐创作,要受到影视剧本内容与风格的制约,它紧密地为表现影视作品的主题、塑造人物、渲染情绪和烘托气氛服务。影视音乐是一种既有独创性、又受影视片主题严格规定的乐曲创作。

录音

指录音师。他负责片子全部声音构成工作,对影视片的音响、对白、音乐作统一的、有机的艺术处理。录音师还负责影视片声音的艺术和技术质量,并与导演、作曲、拟音共同审查和确定音乐和音响的构成计划。

剪辑

指剪辑师。他要根据分镜头剧本,把按导演意图拍摄下来的所有镜头,以及已录制的对白、音乐、音响加以组接。剪辑是影视艺术创作的重要环节。一个优秀剪辑师的创造性劳动,往往会使一部片子,或者片中的某场戏、某个段落,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化妆

化妆师负责一部影视片中人物的化妆和人物的服装。他是人物形象造型艺术的重要参与者之一。化妆的得失成败,对片子的思想、艺术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化妆师还负责主要演员的造型设计,以及演员的服饰和外表形象的特殊效果。他还须掌握每场戏演员化妆的连接。

服装

指服装设计师。他依据影视片造型的总体构思,进行人物衣着服装的设计,提供具有鲜明特点和时代感的人物装束。他需要掌握一定的服装裁剪和制作的技能,并能对新制的服装根据人物的特定情境进行生活化的处理以及各种特殊效果的艺术加工。

道具

指影视片道具部门的美术创造人员。道具师根据美工师总体造型设计意图,负责设计和组织所需要的各种道具,编制道具预算等。他要有制图能力,并了解不同历史时期有关道具的样式,并负责监制与验收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而又难以解决的特定的道具。

场记

场记员负责填发排戏通知单,维持拍摄现场的秩序,记录场记表,帮助导演和演员记忆。

他要细致而准确地记下场面调度,使摄制、演出有条不紊地进行。最后,他要负责编写出完成镜头台本。

演员

影视片中角色的扮演者。他们是影视文学形象和导演分镜头剧本中艺术形象的直接体现者。演员表演成功与否,是片子成败的关键。导演选择演员是否恰当,更是片子成败的要害。影视演员的工作条件和戏剧舞台演员是完全不同的。后者的演出,是在观众面前连续地沉浸在他的角色之中依序表演的,而影视演员却常常在寂静的摄影棚里或喧闹的拍摄现场,对着拍摄机器的镜头,表现出某种情绪,要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影视演员的表演是间断的表演、反程序的表演、没有表演的表演。

制片主任

指影视片的行政管理负责人。他负责同导演、美工等一起拟定片子的全部工作进程计划,共同批准布景、服装、道具设计的预算。他还要参与导演选择演员,确定外景地点,负责摄制组的一切对外联系事宜和影视片有关的各种物资供应工作。最后,制版主任还要负责影视片的成本核算,在摄制组内执行奖惩制度等。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后期影视剪辑人员必备理论基础知识

后期影视剪辑人员必备理论基础知识 一、电影、电视的景别景别,根据景距、视角的不同,一般分为:极远景: 极端遥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小如蚂蚁。 远景: 深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在画面中只占有很小位置。广义的远景基于景距的不同,又可分为大远景、远景、小远景(一说为半远景)三个层次。 大全景:包含整个拍摄主体及周遭大环境的画面,通常用来作影影视作品的环境介绍,因此被叫做最广的镜头。 全景:摄取人物全身或较小场景全貌的影视画面,相当于话剧、歌舞剧场“舞台框”内的景观。在全景中可以看清人物动作和所处的环境。 小全景: 演员“顶天立地”,处于比全景小得多,又保持相对完整的规格。 中景: 俗称“七分像”,指摄取人物小腿以上部分的镜头,或用来拍摄与此相当的场景的镜头,是表演性场面的常用景别。 半身景: 俗称“半身像”,指从腰部到头的景致,也称为“中近景”。 、匕曰. 近景: 指摄取胸部以上的影视画面,有时也用于表现景物的某一局部。 特写: 指摄影、摄像机在很近距离内摄取对象。通常以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为取景参照,突出强调人体的某个局部,或相应的物件细节、景物细节等。

xx: 又称“细部特写”,指突出头像的局部,或身体、物体的某一细部,如眉毛、眼睛、枪栓、板机等。 二、摄影、摄像机的运动(拍摄方式) 推: 即推拍、推镜头,指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前的运动拍摄,取景范围由大变小,分快推、慢推、猛推,与变焦距推拍存在本质的区别。 拉: 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后的拉摄运动,取景范围由小变大,也可分为慢拉、快拉、猛拉。 摇: 指摄影、摄像机位置不动,机身依托于三角架上的底盘作上下、左右、旋转等运动,使观众如同站在原地环顾、打量周围的人或事物。 移: 又称移动拍摄。从广义说,运动拍摄的各种方式都为移动拍摄。但在通常的意义上,移动拍摄专指把摄影、摄像机安放在运载工具上,沿水平面在移动中拍摄对象。移拍与摇拍结合可以形成摇移拍摄方式。 跟: 指跟踪拍摄。跟移是一种,还有跟摇、跟推、跟拉、跟升、跟降等,即将跟摄与拉、摇、移、升、降等20 多种拍摄方法结合在一起,同时进行。总之,跟拍的手法灵活多样,它使观众的眼睛始终盯牢在被跟摄人体、物体上。 升: 上升摄影、摄像。 降: 下降摄影、摄像。

电影影视基础知识

电影影视基础知识 一、电影基础知识 一、电影:由活动照相术结合幻灯放映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现代艺术。发明于19世纪末。1895年12月28日法国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首次对观众放映,故将这一天定为世界电影诞生日。 二、电影的本性: 1.作为大众文艺样式的艺术观赏性; 2.作为实现利润、扩大再生产手段的商品性; 3.作为意识形态载体的工具性。 三、对电影事业的要求: 1.体现个性力量的艺术创造性; 2.适应时代与社会需要的思想性; 3.实现经济价值的功利性。 四、电影的两大风格类型: 1.纪实风格:源于路易·卢米埃尔兄弟放映的《工厂大门》《婴儿喝汤》《水浇园丁》等影片对生活的纪实。二战后意大利掀起“新现实主义”创作思潮,产生《偷自行车的人》《罗马十一点钟》等影片,中国三、四十年代时早于意大利就运用这种方法,强调真实客观地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 2.戏剧风格:源于美国用电影对舞台演出的纪录,注重场面繁华、情节曲折、明星效应,形成好莱坞式电影风格,对故事片创作产生重大影响,成为电影市场中主要的影片样式。(江泽民98年3月9日对《泰坦尼克号》和美国电影的看法)。 五、电影主要表现手段: 蒙太奇:将片断镜头加以组合,并与声音配合,创造出特殊电影时空的结构方式。 英国梅里爱的发现与探索。美国格里菲斯在《一个国家的诞生》中成功的运用。苏联电影家森斯坦、普多夫金等将蒙太奇上升为理论。“库里肖夫实验”,一个毫无表情的脸与喝汤、棺村、小孩的画面连接,产生不同的效果。 蒙太奇强调剪辑的作用。有多种表现手法,如镜头~、音响~、对比~、平行~、声画分立、声画对位等。蒙太奇极大地增强了电影的表现力。 长镜头:指对一个运动志面较长时间的连续不间断地表现,保持运动着画面的整体性。这是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反对蒙太奇造成的虚假而提出的一种电影闰美学理论。强调电影的照相本体属性,强调生活的真实性。 二、电影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一、电影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1、从产生以来逐渐成为最普及、最重要的艺术样式(电视只是传输方式的改进,其以声画为手段的表现特,质与电影一致),列宁说:“对于我们来说,在一切艺术样式中,最重要的就是电影。”电影对人的行为、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美国现在人均每年看6次电影。2、对人类文化信息传输方式的巨大变革,使人类进入影视文化(信息文化)的发展阶段。西方学者认为人类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以语音为载体的口头语言文化,以文字为载体的书面语文文化,以音像为载体的影视文化。 二、电影评论的作用: 1、影评是一种科学的活动,是电影艺术与观众的桥梁,是实现电影三重价值(艺术的、社会的、经济的)的重要手段。国外影评主要作用于票房价值,中国影评侧重于社会性,形成

影视欣赏校本课程总结

影视作品赏析校本课程总结 附:课程说明 影视网络的迅猛发展和日益普及,使人类向往已久的信息时代逐渐成为现实。教育部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发挥现有各种教育资源优势”明确纳入我国教育振兴的行动计划。近来报刊杂志上抨击影视网络冲击教学的文章不少,然而我认为就影视网络对语文学习而言,的确具有很大促进作用,并且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拓展。 [1]首先,影视网络的全球性和多元化有利于语文教学内容的拓展。其次,影视网络的综合性和交互性有利于语文教学模式的拓展。第三,影视网络的开放性和随意化有利于教学时空的拓展。第四,影视网络的虚拟性和自由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最后,更重要的是影视网络的直观性教育性有利于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一、课程设计背景 现实依据: 时间进入了21世纪,影视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以先进的科技作为传播媒介,具有崭新的艺术语言和丰富的表现功能,使之在审美教育方面较之其它艺术门类有着自己显著的特点。影视能把教育、认识、审美、娱乐融为一体,而这对于开阔学生的生活视野,发展审美能力,培养健全的文化心理结构起着其它艺术形式所难以企及的作用。影视艺术的这一功能与现代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吻合的,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影视的艺术规律和审美功能,将影视艺术介入语文教学,这可以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2]运用影视语言解读课文内容文字和影视两者虽然没有直接关系,但影视的许多地方还是可以借鉴的。 学情分析: 影视是学生喜欢的媒体,也是传播民族文化、寓教于乐最有效的媒体。学生不喜欢看外国小说,却喜欢看外国电影;不喜欢读古诗文,却喜欢看古装片和历史记录片。因此,我们有必要开展影视选修课。将影视文学引进教育,把它作为校本课程内容来进行开发、探索,这样可以丰富学科教学资源,推进学校的课程改革;可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德育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德育内化。 二、课程目标

摄影摄像基础知识

一、摄影 摄影有两种含义: 一是指摄制人员。摄制人员是一部电影造型艺术的体现者。一部电影——全体创作人员的劳动结晶,都是通过摄影人员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拍摄出来的。他与导演一起进行“创作”,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摄影人员,职责就是在导演的创作思想指导下,用摄影手段、技巧去实现导演的创作意图和艺术构思。 二是用电影摄影机摄取景物影像的过程。通常包括三个步骤: 首先使景物形态通过透镜在感光片上曝光,构成潜影; 其次将曝光后的感光片经显影和定影等化学处理,得到明暗程度与景物相反或色彩与景物互成补色的负象,即底片; 最后,使另一感光片通过底片曝光,再经显影和定影等化学处理而得到明暗程度或色彩与被摄景物一致的正象,即透明正片。也有使用反转感光片拍摄的,经过显影和定影等化学处理,直接得到透明正片。 二、摄像 摄像有两种含义: 一指摄像人员。摄像人员是一部电视教材造型艺术的体现者。其职责是在导演创作思想指导下,用摄像手段、技巧去实现导演的创作意图和艺术构思。 另外,指用电视摄像机摄取景物影像的过程。 三、录像 录像有两种含义:指使用录像机的人员。 将电视摄像机摄取的景物影像用录像机记录在录像磁带上的过程。 四、曝光 感光材料受光作用的过程。曝光量的大小取决于感光材料受光的照度与曝光时间,即:曝光量= 照度×时间。照度可用光圈大小来调节,曝光时间可用遮光器(铱烀庞)速度来控制。电影摄影机中的胶片是恒速连续运转的,一般除使用光圈外,有时也配合使用装在机身内部的俗称乙蹲影逵的遮光器的开角度大小调节曝光量。 1.曝光点 电影底片上获得中级密度的景物亮度控制点,也是曝光组合选择的基准点。在电影生产

电影知识理论基础

电影理论知识总结 二、经典电影理论 在一战前后,对电影的艺术地位、特征、规律的研究; 著作: 1、1911年,卡努杜《第七艺术宣言》第一次论证了电影作为艺术,是在时空之间填补鸿沟的艺术;《第七艺术美学》“光与影的交响乐”。 2、1915年,美国的林赛《活动画面的艺术》,他把“活动画面”看作电影的根本特征。 3、1916年,美国的雨果·明斯特贝格《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探讨了电影手段的心理根源、艺术特征、美学特征。 概念: 1、“上镜头性”—— 是20年代法国流行的时髦词眼儿,卡努杜创造,先锋派重要用语。1920年,路易·德吕克在《上镜头性》一文中探讨电影的艺术特征,阐述其涵义:指适宜于用电影这一新表现手段所独有的方法来表现人或物的诗意状态; 视觉表现:布景、照明、节奏、化妆;通过照相来表现神采——上镜头性,通过上面四个手段。是早期电影特征概念。 2、早期蒙太奇—— 爱森斯坦指出:电影与舞台不同,电影导演更主观,能选择不同时空的重点现实片段。 电影选择和组合这些片段,集中表现剧情。 把现实压缩具有特征的东西,展现经过压缩、重整、剪裁的电影的时空。 3、爱森斯坦(1898~1948)和普多夫金在早期的不同—— 爱森斯坦讲究冲突,如“杂耍”、“理性蒙太奇”等手法;普多夫金强调连接作用。 爱森斯坦认为冲突是蒙太奇的特性,冲突后产生新的表象和概念。普多夫金强调连贯性,他认为蒙太奇意味着多个镜头组成一个场面,多个场面组成一个段落,多个段落组成一个部分,一个个片段间具有显而易见的联系。人们不觉得中断和跳跃,得到一种无意的刺激。 爱森斯坦在晚期对蒙太奇有新的理解: 他认为蒙太奇应该表达一种连贯的、有条理的主题、情节、动作、行为,以及一种最大限度赋予感情的叙述。研究涉及到了声画蒙太奇和色彩的问题。 4、库里肖夫效应—— 为控制蒙太奇表现力所做的试验。 5、杂耍蒙太奇—— 爱森斯坦在1923年,从戏剧创作中总结的一个原则,“杂耍”构成一场演出独立的原始因素,是戏剧效果和任何戏剧的分子单位。杂耍和噱头没有任何共同之处,杂耍更注重表现主题和思想。 ~是把一切因素汇到一起传达和表现思想的一种感染手段。不合乎剧情发展,甚至脱离剧情发展,实际是有内在联系的。 自由剪辑一起造成有目的的主题效果。产生奇迹性、超越叙事,展现真正要表达的主题。 6、理性电影—— 爱森斯坦在20年代后期提出的概念。他认为电影的艺术目的不仅在于形象表现之实,还要能表现概念,增加电影手段表现力,增加认识现实手段可能性。但在具体的创作中,这种想法与创作过于超前,结果不能成功,受到理论家的否定。 如匈牙利批评家巴拉兹指出这种“电影艺术征服纯观念”的想法是行不通的。 爱森斯坦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代表作是1927年的《十月》和1929年的《总路线》(《新与旧》)。 爱森斯坦试图用蒙太奇表达从视觉形象达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他曾在30年在一所大学讲课时提出要把《资

《影视鉴赏》课程标准-(3364)

《影视鉴赏》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学时数:先修课程:开课单位:批准人:适用专业:全院学生学分: 后续课程: 制订人: 制订时间: 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培养学生视野的一门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 使学生了解各种电影类型,培养学生的情感、审美能力 与正确的价值观。 三、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 旨在使学习者能掌握作为电影读解 的方法:分别从数字媒体的视角、文化的研究、技术特点、 叙事分析等角度对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 技能目标是使通过对这门课的训练,经典影片的一些基 本知识如:分类、题材、手法、导演、演员等。 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形 象思维能力,并能够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培养学 生对电影的审美能力。 其他目标是世界经典影片非常之多, 选择其中最有代表性、最有借鉴意义的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 , 通过这些精彩影片的分析解读 , 从各个不同的视角为学生勾画出经典影片创

作的思路。 四、课程设置与设计思路 课程设置依据是根据广大学生的爱好与最新电影的结合来满足学生的要求,系统讲每种电影类型的代表作与著名导演的特点,并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赏析的能力。 课程设计思路是:设计思路是通过对广大学生的调查。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能正确引领学生的价值观的优秀电影。有过去的有现在的,有喜剧的有恐怖的, 有探讨人性的,也有谴责那些不道德的。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序学习内容 能力要求知识要求 号学习模块教学单元 1家庭伦理 饮食男女了解李安的三部曲了解亲情片 2喜剧片反斗神鹰了解美式黑色幽默反战也可以这么可爱3恐怖片生化危机了解美式恐怖片生化污染 4音乐片音乐之声了解音乐片反战也可以这么浪漫 5动作片黄飞鸿了解徐克的其他动作 中国人的自立自强片 6科幻片最先进数字媒3D 动画制作了解世界最先进数字媒体作品科幻片体 7自然地理 候鸟的迁移了解候鸟的生活了解候鸟的生活纪录片 8中国动画大闹天宫了解中国动画风格了解中国动画代表作 9美国动画机器人瓦利3D 动画制作探讨地球的污染,人之 间的沟通。 10日本动画千与千寻了解宫崎骏的动画日本动画鼻祖人的坚强 11机动 合计 学时安排 3 3 3 3 3 3 3 3 3 3 2 32

影视制作基础知识

一、色彩知识 (一)色彩模式 1、 RGB色彩模式:是由红、绿、蓝三原色组成的色彩模式。所谓三原色是指不能由其他色彩组合而成的色彩。 2、灰度模式属于非彩色模式。 3、LAB模式是用来从一种颜色模式向另外一种颜色模式转变的内部颜色模式。由三个通道组成:一个亮度和两个色度通道A和B组成,其中A代表从绿到红,B代表从蓝到黄。 4、HSB模式色相:区分色彩的名称。饱和度:某种颜色的浓度含量。饱和度越高,颜色的强度也就越高。亮度:颜色中光的强度表述。 (二)图形、像素和分辨率 1、计算机图形可分为两种类型:位图图形和矢量图形。位图图形也叫光栅图形,通常也称之为图像,它由大量的像素组成。位图图形是依靠分辨率的图形,每一幅都包含着一定数量的像素。矢量图形是与分辨率无关的独立的图形。它通过数学方程式得到的,由矢量所定义的直线和曲线组成。例如徽标在缩放到不同大小时都保持清晰的线条。 2、像素:像素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它是位图图形的最小单位。像素有以下三种特性:像素与像素间有相对位置;像素具有颜色能力,可以用位来度量,像素都是正主形的;像素的大小是相对的,它依赖于组成整幅图像像素的数量多少。 3、分辨率:分辨率是指图像单位面积内像素的多少。分辨率越高,则图像越清晰。 (三)颜色深度 图像中每个像素可显示出的颜色数称作颜色深度,通常有以下几种颜色深度标准:1、24位真彩色:每个像素所能显示的颜色数为24位,也就是2的24次方,约有1680万种颜色; 2、16位增强色:增强色为16位颜色,每个像素显示的颜色数为2的16次方,有65536种颜色; 3、8位色:每个像素显示的颜色数为2的8次方,有256种颜色。 (四)Alpha通道 视频编辑除了使用标准的颜色深度外,还可以使用32位颜色深度。32位颜色深度实际上是在24位颜色深度上添加了一个8位的灰度通道,为每一个像素存储透明度信息。这个8位灰度通道被称为Alpha通道。 二、视频基础 (一)非线性编辑

影视表演基础知识:影视基础知识

影视表演基础知识:影视基础知识电影的四大片种 (一)故事片数量最大、社会影响最广泛 基本特征:由演员扮演片中人物;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运用蒙太奇思维进行典型化的艺术概括。 (二)纪录片严格的真实性,不容许弄虚作假与无中生有 (三)科教片严格的、准确的科学性,也讲究艺术性 (四)美术片 动画片、剪纸片、木偶片、折纸片的总称。 法国人埃米尔雷诺为动画片的先驱。 20年代,美国人华尔特迪斯尼摄制了以米老鼠与唐老鸭为主角的系列动画片。?“万氏兄弟”就是中国动画片的先驱,1926年无声动画短片《大闹画室》 影视艺术的形式要素与艺术手段 空镜头:画面里不出现人物或动物的镜头,又叫景物镜头。 主观镜头:影片中通过某一人物的视线来观察、表现对象的镜头。这种镜头表示的就是片中角色的视角,反映她的心理状态与感情色彩。 客观镜头:用不参与剧情的旁观或中立的视角拍摄的镜头。一部影片中的绝大部分镜头都就是客观镜头,它担负着叙述剧情、介绍环境、刻画人物、烘托气氛等剧作任务与通过画面体现风格的艺术表现功能。 影视画面的造型元素——造型元素包括构图、光、色。 场面调度——源于法文Mise-en-sence,意为“摆在适当的位置”,或“放在场景中”。最初这个词只用于舞台剧方面。被引入到电影创作后,就是指导演对画框内事物的安排。 演员调度与镜头调度 演员调度与镜头调度的完美结合,即就是影视的场面调度。 演员调度:导演对演员扮演的人物在剧中的行为、运动方向、所处位置以及演员与演员之间相互交流时产生的动作与位置的变化的调度。 镜头调度:即就是指摄影机的调度。 声音 电影的声音包括人物声、自然声、音乐与画外音。 人声主要由对话、独白、旁白组成。

影视特技制作课程标准

《影视特技制作》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况 注:课程类别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岗位方向课。 二、专业对课程要求 影视特技制作是一门应用前景广阔的视频技术,是一门为网络数字视频技术服务的岗位方向课程,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专业课程。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兼顾技术与艺术的课程。这门课程集技术、艺术、文学于一体,实践性与应用性都很强,与时俱进,该课程的教学为设计与开发优秀影视作品奠定技术基础。 三、课程培养目标 1、总体目标 本课程着重介绍影视节目制作特技操作知识,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使学生系统掌握影视特技制作的基础知识,设计概念;熟悉影视制作片头、片尾及特效设计的工作流程、创作技术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熟悉一部影视专题片的整体设计与实现过程,提高学生影视特技设计和创作能力、影视作品欣赏能力,培养他们对影视媒体制作的敏感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在影视创作中培养视频后期特技制作的能力。 2、知识目标 (1)掌握影视特技制作基础知识。 (2)掌握时间线、遮罩和层的操作。 (3)掌握滤镜特效的操作。 (4)掌握综合片头片尾实例的创作手法。 3、能力目标 (1)掌握影视作品后期特效设计的能力。 (2)掌握特效合成的能力。 (3)掌握运用特技编辑创作综合数字短片的能力。

4、素养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期望学生培养具有独到眼光的影视作品欣赏能力,并能从镜头出发对作品进行特效包装,揣摩并体会影视特技的设计手法。要求学生达到以下培养预期:(1)具备爱岗敬业的精神。 (2)具有胜任影视后期特效制作工作的良好业务素质。 (3)具备一定的美学知识和审美观念。 (4)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用户提出的特效要求能力。 四、课程设计思路 《影视特技制作》课程目标的设计主要遵循学生学习视频后期特技制作的规律和不同学生个体能力发展方向的需求与特点,也适当考虑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产生不同类型的特效制作方向,如广告类,影视特效类等。此设计旨在体现《影视特技制作》课程标准的灵活性。 以视频后期特技制作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 1、基于影视技术学习需求设计教学方法,力求使教学过程符合高校教育理念。《影视特技制作》课程的主要教学点为:影视特技制作基础知识、层和遮罩的应用、滤镜特效应用以及综合实例等,采取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研究性学习等方法,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案例的大小、顺序,使得案例任务之间是相互关联、循序渐进的,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理解和认识。 2、注重职业岗位能力培养: 影视特技制作岗位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岗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注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作热情,培养学生的影视特技的设计及创作技术。基本达到职业性基本需求:(1)职业性:体现为满足影视特技制作的需要,多安排实际拍摄项目,以项目为导向,让学生能通过练习熟练特技的设计手法,并且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特效创作。避免进行单一的理论教学。 (2)实践性:为了体现职业技术学院特点,课程安排更注重职业需要和技术实践。课程组织实践性教学,理论部分少而精,用大量实例和练习辅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拍摄的技巧与手法。 在进行本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路: (1) 以岗位就业为导向的实践项目教学方法,课程设计将面向岗位需求,将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教学的教学思想融为一体,并不追求形式上的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或案例教学,而是重点体现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的精神实质。 (2)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根本,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综合

类型电影赏析 课程标准

《类型电影赏析》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课程类别:公共选修课 适用专业:授课单位:数字传媒系 学分:2 学时: 32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卞轶男 2011.11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 一、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面向我院所有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选修课。 课程的作用:拟从认识电影的基本语言和构成形式入手,了解电影的景与镜头,进而熟悉电影创作的综合艺术特征,达到对于各种门类、各种样式影片的不同欣赏方法的把握,掌握对电影艺术欣赏、评论及写作的方法,培养大学生具备全面的电影审美修养。 二、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 课程设计理念:坚持贯彻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方针和思想,以一定的理论知识为指导,以电影作品为媒介,采用赏析同步的讲授方法,从而提高学生们的电影鉴赏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进而达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课程设计思路:本门课程根据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当前电影艺术的发展状况,选取了十个典型的电影类型进行赏析,具体的每一部影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经典之作,将这些电影作品从类型电影的角度进行剖析和讲解,使学生们在了解电影类型的划分及风格等基本影视常识的同时,也得到了电影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 四、课程的教学目标 使学生们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能够在电影艺术审美和艺术修养层面有所提高。

知识目标:了解一定的电影类型基础常识以及电影艺术的鉴赏理论。 能力目标:能够独立界定电影所属类型,并且具备一定的电影鉴赏能力。 素质目标:能够培养起对于电影艺术的热爱,从而关注电影艺术当前的发展状况,并进行一些有价值的电影赏析活动。 五、课程的内容与要求 按照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我校学生的现实情况和认知特点,设计了十个教学单元,每个单元为一个电影类型,选取至少一部本类型的影片进行鉴赏,采取赏析同步的方式进行讲解。

电影电视拍摄技术入门及常识理论知识

视音频技术基础 课程目的: 熟悉并掌握基本影像制作流程与技能 能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时长15分钟的短故事片和记录片的拍摄与后期制作 主教材:罗伯特.穆斯伯格《单机拍摄与制作》 辅助参考:(美)琳恩.格罗斯等著 《拍电影——现代影像制作教程》 第一章影视制作概论 第一节电影与电视关系总说 一、电影与电视:差异从介质开始:赛璐珞胶片磁带蓝光盘数字电影16格-24格25帧高速慢动作 数字电影:数字电影是指以数字技术(“0”、“1”信号)和设备摄制、制作存储,并通过卫星、光纤、磁盘、光盘等物理媒体传送,将数字信号还原成符合电影技术标准的影象与声音,放映在银幕上的影视作品。 画框比:电影胶片的标准画框比(宽高比)4:3或者.33:1(标准电视画框比是4:3)美国标准宽银幕为1.85:1 高清电视为16:9 这2个数值比较接近 胶片规格:胶片的规格由其宽度来表征,如最常见和通用 的35毫米胶片,科教、农村放映的16毫米,以及超8毫米, 70毫米胶片等。胶片越宽,单位成像面积越大,成像越清晰。 关于imax:IMAX(即Image Maximum的缩写,意为“最大影像”)是一种能够放映比传统胶片更大和更高解像度的电影放映系统。标准的IMAX银幕为22米宽、16米高,但不断有更宽、更高的imax银幕出现,如中国内地最大的imax银幕是东莞万达影城(22米,宽28米,总面积616平方米)IMAX影片的每格画面的感光面积是普通35毫米胶片每格画面的10倍、传统70毫米胶片的3倍。从而决定了在“巨幕”上投放出的影像比一般电影更清晰、更亮丽。 3D影片:人的视觉之所以能分辨远近,是靠两只眼睛的差距。人的两眼分开约5公分,两只眼睛除了瞄准正前方以外,看任何一样东西,两眼的角度都不会相同。虽然差距很小,但经视网膜传到大脑里,脑子就用这微小的差距,产生远近的深度,从而产生立体感。根据这一原理,如果把同一景像,用两只眼睛视角的差距制造出两个影像,然后让两只眼睛一边一个,各看到自己一边的影像,透过视网膜就可以使大脑产生景深的立体感了。3D电影就是利用这个原理。 imax+3D 营造的就是扑面而来的影像感,影像对个体的压迫感,真正的身临其境,消除了非影像内容的视角冗余信息,所谓电影是窗户的概念消失了,因为连窗框也看不到了,而代之以置身景中。 磁带规格:模拟格式和数字格式 传统的模拟格式有VHS、SVHS、BETAMAX、BETACAM 等等,后2个为广播级。 数字格式有索尼研发的Mini—DV (简称DV)、DVCAM等,松下研发的DVCPRO 二、数字技术的发展与电影和电视的媒介融合态势 视听效果的逼近磁转胶数字格式 数字电影的优势在于存储方便、成本低、不易损耗 三、当下电影与电视的竞合性关系 互为死敌还是互为补充?

影视制作基础知识

影视制作基础知识

影视制作基础知识 一、色彩知识 (一)色彩模式 1、RGB色彩模式:是由红、绿、蓝三原色组成的色彩模式。所谓三原色是指不能由其他色彩组合而成的色彩。 2、灰度模式属于非彩色模式。 3、LAB模式是用来从一种颜色模式向另外一种颜色模式转变的内部颜色模式。由三个通道组成:一个亮度和两个色度通道A和B组成,其中A代表从绿到红,B代表从蓝到黄。 4、HSB模式色相:区分色彩的名称。饱和度:某种颜色的浓度含量。饱和度越高,颜色的强度也就越高。亮度:颜色中光的强度表述。 (二)图形、像素和分辨率

1、计算机图形可分为两种类型:位图图形和矢量图形。位图图形也叫光栅图形,通常也称之为图像,它由大量的像素组成。位图图形是依靠分辨率的图形,每一幅都包含着一定数量的像素。矢量图形是与分辨率无关的独立的图形。它通过数学方程式得到的,由矢量所定义的直线和曲线组成。例如徽标在缩放到不同大小时都保持清晰的线条。 2、像素:像素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它是位图图形的最小单位。像素有以下三种特性:像素与像素间有相对位置;像素具有颜色能力,可以用位来度量,像素都是正主形的;像素的大小是相对的,它依赖于组成整幅图像像素的数量多少。 3、分辨率:分辨率是指图像单位面积内像素的多少。分辨率越高,则图像越清晰。 (三)颜色深度

图像中每个像素可显示出的颜色数称作颜色深度,通常有以下几种颜色深度标准:1、24位真彩色:每个像素所能显示的颜色数为24位,也就是2的24次方,约有1680万种颜色;2、16位增强色:增强色为16位颜色,每个像素显示的颜色数为2的16次方,有65536种颜色;3、8位色:每个像素显示的颜色数为2的8次方,有256种颜色。 (四)Alpha通道 视频编辑除了使用标准的颜色深度外,还可以使用32位颜色深度。32位颜色深度实际上是在24位颜色深度上添加了一个8位的灰度通道,为每一个像素存储透明度信息。这个8位灰度通道被称为Alpha通道。 二、视频基础 (一)非线性编辑 简单地说就是使用计算机对视频进行处理通

电影理论知识点

电影理论知识总结 相关概念直接参考《电影艺术词典》 电影理论部分 选择、填空;概念和术语;问题的回答和阐述; 出题原则:以基本知识为主,一般知识为辅,个别偏僻知识。 对作品、术语、观点、人物、流派的了解; 作品:著作、论文、电影作品;电影理论研究和电影批评 复习建议:点面结合;自我提问; 答题技巧:要凝练概括、准确全面;要从各个角度考虑回答问题的内容;检查、补充和推敲; 外国电影理论部分 一、电影理论发展概况 80年代总结观点:经典和现代理论(20年代~75年左右); 经典:传统美学来表述电影,作品与社会背景分离。研究的主题都是——电影是艺术?电影与其它艺术的关系; 现代:符号学、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等的混合;研究的主题都是——电影是不是语言?观众和影像的关系是什么; ※邵牧君的概括: 1、 30年代以前称为早期电影理论; 2、 30年代~二战前; 3、二战后~60年代前; 4、 60年以后; (其实就是60年以前是经典,60年以后是现代) ※96年鲍德威尔和卡罗尔提出把现代理论分为两种:(见《后理论——重建电影研究》) 1、 60年~70年主体位置理论;主要内容是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符号学、女性主义、意识形态批评; 2、 80年~至今文化主义理论;主要内容是法兰克福文化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等; 以上两种理论共称为宏大理论(Grand Theory)。他们认为真正的电影理论研究只开始了30年,即从60年到90年。 80年以后,他们又开始了一种“中间层面的研究”(middle level),反对宏大理论。即在主体位置理论和文化主义理论崛起时,另一种中间层面理论出现,坚持既要对理论从经验出发的研究,又不排除理论性。 ※结论: 1、 60年前,是小(低)理论,经验性强; 2、 60年~70年,宏大理论; 3、 80年~至今中理论; 形成多姿多彩的别具一格的电影研究,如叙事电影研究、文体电影研究、文类电影研究、民族电影研究、后殖民电影等研究等。 二、经典电影理论

英语电影赏析__选修课课程标准

英语电影赏析选修课课程标准撰写人:审核人: 撰写日期:2011-12-14 审核日期:2011.12.14 一、课程的地位与任务 本课程是针对英语专业学生所开设的选修课程,每周两节。 该课程强调“文化鉴赏和评论”,精选历史文化价值高、思想内涵深刻、观赏性较强、贴合本班学生实际的经典影视作品供学生欣赏讨论,另辅以影视类型、艺术手法、电影奖项庆典的适当介绍,最后布置学生撰写评论。本课程通过对不同类型的英文经典影视作品的欣赏,促进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高对语言的运用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独立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 《英语电影赏析》课程汇视、听、说为一体,熔英语语言学习及西方文化历史了解于一炉,是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英语课程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于异国文化氛围中熟悉地道的英语,以求开拓视野、拓宽胸襟;不仅利于英语语言的学习,更能帮助学生提高文化素养,跟上文化交流时代的步伐。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西方历史、文化(主要是英语文化),掌握一些影片中使用的经典表达,学习地道的英语口语;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影视欣赏的一般方法,掌握对影视作品做出一般性评论的技巧,并从口头和书面两方面提高对影视作品进行分析和评论的一般能力;

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主要英语影视类型,理解影视语言和方法;4.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英语影视文化在主要英语国家大众文化发展中的地位; 5.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性电影盛典和奖项。 三、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重难点在于影片所涉及传达的英美文化学生能否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提醒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影片的相关内容。 2.课堂中让学生去分析经典片段意思,以及对这段影片的理解。 3.让学生课后去反思你观赏这部电影的感想,从影片中或人物身上能学到什么。 4.学习影片中的经典歌曲,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五、教材与主要参考文献 这个教学以多媒体为主,教材只是配套。大致分为一下几部分: 一.影片介绍(背景,人物,评价等) 二.经典对白的讲解。 三.经典歌曲欣赏。 四.对于影片主题的理解和对人物个性的挖掘。 参考:奥斯卡获奖影片 六、考核形式与成绩计算 不再依照传统的以考试为主的形式,本课程考核方法如下: 1.课堂出勤率占20% 2.课堂表现占10%

(完整word版)电影拍摄基础知识

————————场记———————— 现场记录员,导演部门最低职位,工作量大,报酬少。需要细心认真,还要能熬夜。电影入门最易上手的职位,脚勤手快的话一部戏便可速成副导演。熟悉整个拍摄过程,也是洞悉导演的最佳位置。很多导演都是从场记、副导演出身。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坚持住啊,可别半途而废. ————————副导演———————— 千万别以为副导演跟导演差不远了,为了去掉这个副字,花你十年八年也不嫌多!这不是人干的活,虽说是辅助导演工作,但全是跑腿的干活,挨骂是家常便饭。(要知道,剧组是一个最践踏人格的最粗俗的地方,别以为那里的人在搞艺术,通常剧组里的人平均文化水平为初中毕业,但文凭高也没人会特别看得起你,一切全看你有没有料。每一项工作都需要超长的体力,呆得久了,清纯女孩子也会随口带出那些框框叉叉的字。) 副导演通常需要有拍摄经验人士担当,是晋身导演的常规途径。 -————————制片———————— 影片生产的工作与工序虽然数不胜数,但一些基本步骤在各种影片的制片中都是相同的。但没有绝对,大制片公司雇佣成百的专业人员,搭建昂贵布景,小制片商则用几个人的摄制组,独立制片则可能一个人包揽全部工作,特别是DV的兴起,使得普通人也可制作自己的电影。无论什么规模的制作,复杂程度和预算如何,无论职位为何,只片工作都是必须的,这些基本工作分三个阶段: 1.前期准备 剧本写作组织摄制组成员准备工作 电影开拍前应有一个计划并仔细筹备,剧本出来以后便有一个依据,制片主任要分门别类把剧中每一人物、道具、特技效果和拍片所需要的项目挑选出来,再将剧本印成若干份分发到包括布景设计师、置景人员、摄影、道具、服装、运输等各部门手中,请他们分析详细计划,然后制定拍摄计划和预算。一部电影的赚与赔,在筹备期已经决定了八成以上,所以准备工作至关重要。 2.影片拍摄拍摄画面并录音 拍摄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先制定计划时的认真程度与每一个人和每一件设备是否按时到达现场。制片组要确保通知各部门开工时间地点,并预先联络好拍摄场景和电源,为工作人员提供运输工具以及饮食。总之,剧组的吃喝拉撒睡都要负责。为剧组提供群众演员也是制片部门的职责范围。 3.后期制作 后期制作包括停机后完成该片所必须的一切工作。停机后,工作只完成了20%,工作样片还需要剪辑,音响效果需要录制成声带,所有声带,包括对白、音响效果、音乐、解说等要混录合成,字幕需要设计并拍摄,光学效果需要制作,底片要按照样片搭配好,最后要送审,并合成拷贝洗印,然后发行。 4.制片还担任一项重要工作:拉赞助,此活动可贯穿整个制作过程。 ————————烟火枪械———————— 合法的非执法持枪者,可放炸弹打机关枪,炸什么都可以,只要电影里需要。香港已经开始发放枪械师执照,大陆则由电影厂垄断,你可到电影厂拜师。 ————————电影特技———————— 在影片摄制生产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难度大成本高或危险性大及难以在生活中拍摄的一些镜头和景象。由于常规摄制技术难以完成,这就必须用特技方法来完成。 早期的电影特技使用一些常规的特技摄影的手法,除了快速摄影、慢速摄影、倒拍、停机再拍(画面多次暴光)。 如今数字技术的发展,使电影特技的制作有了极大的飞跃。电子影像的形成、数字技术、计算机图形学的发展为数字特技奠定了基础,数字特技即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化后的音视频信号的方法,来实现视觉和听觉上的特殊效果。

《影视欣赏》课程标准

《影视欣赏》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 教学时数:32 学分:2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这是一门综合素质拓展课程,本课程精选若干部中外影视经典名作,简要介绍影视艺术的历史发展,就每一部影视名作的产生背景、制作情况、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等各个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的品评。重点进行主题思想解读和艺术手法欣赏,挖掘其中的人文因素,引导学生正确欣赏影视名作。本门课程对于改善高职学生知识专一、知识面狭窄,拓宽其知识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面向与任务 本课程面向全院各专业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电影发展史,了解影视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特征,掌握影视艺术的审美鉴赏方法,学会写较简单的影视评论。从而达到丰富学生的美育知识,提高学生影视艺术作品欣赏能力、审美水平,并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目的。 (三)教学方法 1、随堂提问、课堂讨论; 2、课堂讲授、实例分析; 3、理论学习、独立评价; 4、自主选择、课外观赏。 二、课程目标要求 (一)总体目标 通过介绍相应影片故事背景、创作情况、主题人物等,欣赏经典台词、评析影片所表现的主题等环节,使学生能掌握作为电影读解的方法:分别从数字媒体的视角、文化的研究、技术特点、叙事分析等角度对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增强我校学生欣赏电影的能力和水平,加深他们对电影的了解,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本门课程以对经典影视作品的赏析为主,通过对这些影视作品的欣赏和评价,使学生学习了解电影的发展过程,了解影视艺术的基本特征,学会对影视艺术的鉴赏与评价;学会对影视作品进行主题思想解读和艺术手法欣赏。 2.能力目标 (1)了解什么是影视欣赏; (2)学习从哪些角度欣赏影视作品(时间维度、空间维度、技术层面、美学层面); 3.素质目标 通过影视作品赏析,提高学生对影视艺术作品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培养学生对电影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并能够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 (三)与本专业其它课程的关系 与《大学美文》、《音乐欣赏》等课程有密切关系。 (四)教学中应注意和处理的问题 1、教学方法上,理论讲授与作品分析相结合,以作品欣赏和作品分析为主,对一些重要作品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进行深入分析,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得出总结性的认识。 2、在影片欣赏中设计了作品介绍、精彩片段、欣赏探究、资料链接四个环节,以精彩片段和欣赏探究为重点,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对这四个环节进行适当的调整。 3、经典作品可安排学生课堂讨论,对其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各抒己见,进行独立思考,鼓励独特见解和发散性思维。 4、影视欣赏的角度很多,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以分析主题、人物和部分艺术手法为主。 5、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从声、光、色各个方面强化“欣赏”。 6、影视艺术是不断发展更新的,因此同类型的影片各位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案例,不同时期案例也可不同。 7、安排一次作业。任课老师可根据实际情况任意布置写作一篇影评。

影视拍摄入门、常识理论

影视拍摄入门、常识理论

视音频技术基础 课程目的: 熟悉并掌握基本影像制作流程与技能 能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时长15分钟的短故事片和记录片的拍摄与后期制作 主教材:罗伯特.穆斯伯格《单机拍摄与制作》 辅助参考:(美)琳恩.格罗斯等著 《拍电影——现代影像制作教程》 第一章影视制作概论 第一节电影与电视关系总说 一、电影与电视:差异从介质开始:赛璐珞胶片磁带蓝光盘数字电影16格-24格25帧高速慢动作 数字电影:数字电影是指以数字技术(“0”、“1”信号)和设备摄制、制作存储,并通过卫星、光纤、磁盘、光盘等物理媒体传送,将数字信号还原成符合电影技术标准的影象与声音,放映在银幕上的影视作品。 画框比:电影胶片的标准画框比(宽高比)4:3或者.33:1(标准电视画框比是4:3)美国标准宽银幕为1.85:1 高清电视为16:9 这2个数值比较接近胶片规格:胶片的规格由其宽度来表征,如最常见和通用 的35毫米胶片,科教、农村放映的16毫米,以及超8毫米, 70毫米胶片等。胶片越宽,单位成像面积越大,成像越清晰。 关于imax:IMAX(即Image Maximum的缩写,意为“最大影像”)是一种能够放映比传统胶片更大和更高解像度的电影放映系统。标准的IMAX银幕为22米宽、16米高,但不断有更宽、更高的imax银幕出现,如中国内地最大的imax银幕是东莞万达影城(22米,宽28米,总面积616平方米)IMAX影片的每格画面的感光面积是普通35毫米胶片每格画面的10倍、传统70毫米胶片的3倍。从而决定了在“巨幕”上投放出的影像比一般电影更清晰、更亮丽。 3D影片:人的视觉之所以能分辨远近,是靠两只眼睛的差距。人的两眼分开约5公分,两只眼睛除了瞄准正前方以外,看任何一样东西,两眼的角度都不会相同。虽然差距很小,但经视网膜传到大脑里,脑子就用这微小的差距,

影视剪辑基础知识

影视剪辑基础知识 1 镜头语言后期影视剪辑人员必备理论基础知识 一、电影、电视的景别 景别,根据景距、视角的不同,一般分为: 极远景:极端遥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小如蚂蚁。 远景:深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在画面中只占有很小位置。广义的远景基于景距的不同,又可分为大远景、远景、小远景(一说为半远景)三个层次。 大全景:包含整个拍摄主体及周遭大环境的画面,通常用来作影影视作品的环境介绍,因此被叫做最广的镜头。 全景:摄取人物全身或较小场景全貌的影视画面,相当于话剧、歌舞剧场“舞台框”内的景观。在全景中可以看清人物动作和所处的环境。 小全景:演员“顶天立地”,处于比全景小得多,又保持相对完整的规格。 中景:俗称“七分像”,指摄取人物小腿以上部分的镜头,或用来拍摄与此相当的场景的镜头,是表演性场面的常用景别。 半身景:俗称“半身像”,指从腰部到头的景致,也称为“中近景”。 近景:指摄取胸部以上的影视画面,有时也用于表现景物的某一局部。 特写:指摄影、摄像机在很近距离内摄取对象。通常以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为取景参照,突出强调人体的某个局部,或相应的物件细节、景物细节等。 大特写:又称“细部特写”,指突出头像的局部,或身体、物体的某一细部,如眉毛、眼睛、枪栓、板机等。 二、摄影、摄像机的运动(拍摄方式) 推:即推拍、推镜头,指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前的运动拍摄,取景范围由大变小,分快推、慢推、猛推,与变焦距推拍存在本质的区别。 拉: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后的拉摄运动,取景范围由小变大,也可分为慢拉、快拉、猛拉。 摇:指摄影、摄像机位置不动,机身依托于三角架上的底盘作上下、左右、

旋转等运动,使观众如同站在原地环顾、打量周围的人或事物。 移:又称移动拍摄。从广义说,运动拍摄的各种方式都为移动拍摄。但在通常的意义上,移动拍摄专指把摄影、摄像机安放在运载工具上,沿水平面在移动中拍摄对象。移拍与摇拍结合可以形成摇移拍摄方式。 跟:指跟踪拍摄。跟移是一种,还有跟摇、跟推、跟拉、跟升、跟降等,即将跟摄与拉、摇、移、升、降等20多种拍摄方法结合在一起,同时进行。总之,跟拍的手法灵活多样,它使观众的眼睛始终盯牢在被跟摄人体、物体上。 升:上升摄影、摄像。 降:下降摄影、摄像。 俯:俯拍,常用于宏观地展现环境、场合的整体面貌。 仰:仰拍,常带有高大、庄严的意味。 甩:甩镜头,也即扫摇镜头,指从一个被摄体甩向另一个被摄体,表现急剧的变化,作为场景变换的手段时不露剪辑的痕迹。 悬:悬空拍摄,有时还包括空中拍摄。它有广阔的表现力。 空:亦称空镜头、景物镜头,指没有剧中角色(不管是人还是相关动物)的纯景物镜头。 切:转换镜头的统称。任何一个镜头的剪接,都是一次“切”。 综:指综合拍摄,又称综合镜头。它是将推、拉、摇、移、跟、升、降、俯、仰、旋、甩、悬、空等拍摄方法中的几种结合在一个镜头里进行拍摄。 短:指短镜头。电影一般指30秒(每秒24格)、约合胶片15米以下的镜头;电视30秒(每秒25帧)、约合750帧以下的连续画面。 长:指长镜头。影视都可以界定在30秒以上的连续画面。 对于长、短镜头的区分,世界上尚无公认的“尺度”,上述标准系一般而言。世界上有希区柯克《绳索》中耗时10分钟、长到一本(指一个铁盒装的拷贝)的长镜头,也有短到只有两格、描绘火光炮影的战争片短镜头。 反打:指摄影机、摄像机在拍摄二人场景时的异向拍摄。例如拍摄男女二人对坐交谈,先从一边拍男,再从另一边拍女(近景、特写、半身均可),最后交叉剪辑构成一个完整的片段。 变焦拍摄:摄影、摄像机不动,通过镜头焦距的变化,使远方的人或物清晰可见,或使近景从清晰到虚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