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精细挖潜方法研究

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精细挖潜方法研究

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精细挖潜方法研究
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精细挖潜方法研究

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精细挖潜方法研究

【摘要】注水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复杂,挖潜难度大,为提高水驱采收率,提出了将研究单元细化到油砂体的剩余油精细挖潜方法。在精细地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动态数据和测试资料,根据油砂体上井网控制情况、水驱特征和边水能量特征,将油砂体划分为弹性驱、注入水驱、注入水+边水驱、边水驱和未动用等类型,详细解剖不同类型油砂体的动用情况,分析不同类型油砂体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和潜力,提出了不同类型油砂体的剩余油挖潜方法。利用该方法对注水油田的剩余油进行了挖潜,水驱效果大大提高。研究表明,以油砂体为对象的剩余油挖潜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注水油田高含水期的开发效果,为剩余油的挖潜提供了新的思路。【关键词】挖潜油气藏高含水期油砂体剩余油

油藏具有断层多,构造复杂,含油面积小等特点;沉积类型复杂、砂体横向分布稳定性差;纵向油层埋深差异大,分布井段长;油水关系复杂,以多套油水系统为主;储层物性较差、非均质性严重。受地质、开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注水油田进入高含水采油阶段时间较早。注水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地下剩余油分布十分零散和复杂,挖潜难度大。目前,针对注水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大部分都是针对油田、区块、层系或井组进行的剩余油整体分析和整体挖潜。难以适应高度分散的剩余油挖潜的需要,且工作量大。通过研究单元细化到油砂体,分析不同类型油砂体的剩余油分布模式,提出了不同类型油砂体的剩

剩余油分布研究

1 剩余油成因类型 地质条件是形成剩余油的客观 素,而开发因素是形成剩余油的主观因素。所谓地质条件,是指储层本身表现出的物理、化学特征。从沉积物开始沉积到油气运移、聚集、成藏以及成藏后期的改造,破坏作用的全过程。地质条件包括(油藏的类型、储集层的非均质性、粘土矿物敏感性、流体性质、油藏驱动能量等)开发因素包括(井网密度、开发方式、布井方式等)。 1.1 地质条件是形成剩余油的先决条件血) 地质条件相同的油田采用的井网和井距不同,剩余油的分布状况就存在差异。相反,相同的井网对不丰廿同的油藏来说其剩余油的数量和类型也不一致。不同沉积类型的油田,剩余油分布表现出各自的特点。 孤岛油田中区馆3—4层系为曲流河相沉积,高含油饱和度区分布零散,平面上以镶边状或点状存在,纵向上受井网控制和油层边界、断层影响明显、小层储量主要集中在主力油层中,剩余储量仍然以主力油层为主 主力油层以其面积大、厚度大、所占储量多的优势而继续成为开发调整挖潜的重点。 辽河欢26块为扇三角洲沉积,剩余油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的构造较高部位,呈零星状或局部小面积片状和零星点状分布。 1.2 开采条件是决定剩余油分布状况的外部因素 对一个具体油田而言,地质条件是客观存在的,客观条件一定后,不同的井网和井距以及开采方式就决定了剩余油的存在形式。从剩余油分布的一般规律来看,富集在现有井网未控制作的边角地区、注采并网不完善地区以及非主流线的滞流区的剩余油,主要是受到了开采条件的影响所致。在大庆油田,注采不完善是形成剩余油的最主要原凶,若把二线受效型、单向受效型及滞留区则也包括在内,其剩余油所占比例在4o 以上,辽河油田欢26块西部,存在相对较大面积的高含油饱和度区,主要是由于该地区注采系统不完善造成的 1.3 剩余油成因类型大体分为两类 平面剩余油成因类型有: ①在注采井之间压力平衡带(滞留区)形成的剩 余油; ②落井网失控的剩余油; ③ 由于注采系统不完善形成的剩余油; ④薄地层物性极差和薄油层形成的剩余油; ⑤在主河道之间或油藏边缘薄地层形成的剩余 油; ⑥断层阻隔形成的剩余油;

高含水后期剩余油挖潜

2012年第15期广东化工 第39卷总第239期https://www.doczj.com/doc/8a15392019.html, · 9 · 高含水后期剩余油挖潜研究 桂阿娟1,王艳艳2,闫建岭2 (1.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 710054; 2.中原油田采油二厂,河南濮阳 457532) [摘要]近年来,由于大规模的勘探开发和强注强采,各大油田已近入高含水开发后期。油藏开发中存在一系列问题,怎么样提高采收率成了首要任务。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介绍了高含水开发后期提高采收率的方法。(1)实施事故井的大修恢复,完善二三类注采井网;(2)建立高效的注水开发方式;(3)开展二氧化碳驱油技术,提高采收率。 [关键词]高含水;采收率;周期注水;二氧化碳驱 [中图分类号]TQ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65(2012)15-0009-01 Tapping the Potential of Remaining Oil in High Water Cut Period of Study Gui Ajuan1, Wang Yanyan2, Yan Jianling2 (1.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of Geology and Environment, Xi’an 710054; 2. Two factory of Zhongyuan Oil Field Production, Puyang 457532,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massive exploration development and strong injection and production, big oilfields have entered the high water cut development period. There are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reservoir development, how to improve oil recover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ask. The paper was main from three respects proceed with, introduced in later high water cut stage of enhanced oil recovery method. (1)Implementing accident well overhaul recovery, improve two or three kinds of injection-production pattern; (2)To establish a highly efficient water flooding; (3)Carry out carbon dioxide flooding, enhanced oil recovery. Keywords: high water;recovery;water injection cycle;carbon dioxide flooding 近年来,由于大规模的勘探开发和强注强采,各大油田已近入高含水开发后期。油藏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层间动用状况差异较大,主力小层厚度大,物性好,渗透率相对较高,是主要的吸水层和产出层,而物性较差的层启动压力高,吸水量少甚至不吸水,导致Ⅰ类主力油层已严重水淹,而Ⅱ、Ⅲ类差油层又驱动不充分。油藏开发过程中由于综合含水高、剩余油分布零散、层内非均质性强,严重影响油藏的整体完善和措施挖潜。对潜力油层的重新认识与利用,不仅能有效提高油藏开发水平,同时也为高含水油藏寻找剩余油的分布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和方法[1]。 1 油藏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1 事故井多,局部井网不完善 油藏经过长期高压注水,频繁的井下作业,使油水井套管严重损坏。尤其是对开采时间长的油田,油水井套管寿命逐渐接近报废期。油田开发向高含水后期发展,套管损坏更为加剧[3]。由于大量的事故井损坏后未及时修复,造成水井无法正常注水,局部井网不完善,二三类储层失去控制,而无法水驱动用,油井高含水低能。 1.2 层间矛盾突出,二三类层驱动用不充分 油藏高含水开发过程中,由于主力小层厚度大,物性好,渗透率相对较高,表现为单层突进,对应油井表现为含水高、采出程度高,加剧了层间矛盾,其它小层吸水少或不吸水。由于层间吸水差异大,导致对应油井含水高,二三类油层动用相对较差。 2 治理思路 在油田开发高含水后期,由于在注水开发中、高渗透砂岩油田为主体,主力油层已大面积遭水淹,而二、三类油层动用相对较差。针对目前高含水开发后期,二三类层动用程度较低、剩余油分布连片性差的状况,通过事故井大修恢复,水井降低无效注水,建立高效注水开发方式,应用二氧化碳驱油技术等,充分启动差层,强化分类储层动用,从而达到改善油藏开发效果,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3 主要做法 3.1 实施事故井的大修恢复,完善二三类注采井网 高含水油藏开发后期,由于井况的大量损坏,油藏井网遭到破坏,有注无采和有采无注现象严重,这就给油田的开发带来一系列的麻烦。通过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找出剩余油的主要集中层位,通过实施事故井大修等手段逐渐建立和完善一些潜力差层的注采井网。例[4]濮城油田事故水井濮3-389实施卡封分注,油管加强注水S2S2.3-2.6;对应油井濮2-57H实施补孔。措施后日产液26方,产油5 t。含水80 %.随后实施措施濮138-6及濮3-309补孔S2S2.3-2.6日增油4 t。 3.2 建立高效的注水开发方式 高含水油藏开发后期,主力采油层已严重水淹,而二三类差油层又驱动不充分,这就需要一套高效的注水开发方式。周期注水是周期地改变地层注入和地层液体的状态,可以提高驱替效率和采收率。国内某油田[5]X6-7区块由于进入高含水期开采后,在稳定注水条件下,注入水很难扩大波及体积,大部分水沿已经形成的水窜通道采出至地面,使注入水的利用率越来越低;而且伴随油田采出水量逐渐增加,开发工作量逐渐加大,措施效果逐年变差,井况也越来越差。因此要控制油井含水上升速度,减缓老井递减尤为重要。 该区块于2002年下半年开始开展了基础井网主力油层周期注水,采取整体异步周期注水方式,即PI2、PI3两油层交替周期注水,半周期定为6个月。从两周期执行下来的效果可以看出,产量递减和含水上升速度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无效注水也得到控制,见表1。 表1 基础井网周期注水后受效油井情况统计 Tab.1 Basic well pattern of cyclic water injection after producing wells statistics 生产情况 阶段注水阶段 液/m3油/t 含水/% 产液强度少注水/m3少产水/m3多产油/t 周期前 PI 4424 303 93.2 7.645 0 0 PI3 4410 335 92.4 7.741 5.4×104 1.67×104 0.51×104第一周期 PI2 4252 302 92.9 7.335 10.5×104 4.05×104 0.29×104 PI3 4069 311 92.4 7.031 6.8×104 7.62×104 0.17×104第二周期 PI2 4035 304 92.5 7.012 6.8×104 3.28×104 0.05×104 (下转第16页) [收稿日期] 2012-09-20 [作者简介] 桂阿娟(1979-),女,陕西咸阳人,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石油开发地质。

水平井挖潜技术在PB油田高含水后期厚油层剩余油开发中的应用

水平井挖潜技术在 PB 油田高含水后期 厚油层剩余油开发中的应用 X 齐 婧 (大庆油田第七采油厂地质大队,黑龙江大庆 163411) 摘 要:目前利用水平井挖潜厚油层剩余油的技术已成为油田后续开发的重要手段。PB 油田处于长垣老区,目前已进入高、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高度零散,挖潜困难。本文应用地震反演预测成果、测井、地质、生产、测试等动静态数据,对油藏进行精细描述,充分认识构造、储层特征等,建立精细三维地质模型,优选水平井部署有利区域和有利层段,应用水平井适应性筛选对有利区域和层位进行水平井优化设计;对高含水期油田后期开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含水;水平井;厚油层;剩余油 中图分类号:T E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10—0087—02 PB 油田葡萄花油层经过三十多年的注水开发,已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开发实践表明,油田进入高含水期,以河道砂岩为主的储层内依然存在一定程度未动用或含油饱和度较高的部位,这些剩余油的存在大部分是由于储层的非均质性造成的。水平井技术已成为世界石油工业发展的主要热点,它在高含水老油田第三次采油阶段,挖掘剩余油潜力,和经济有效开发薄差储层,提高采收率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本文中,我们将开展水平井开发技术研究,建立一套系统的老区剩余油开采挖潜的技术思路和研究方法。 1 水平井潜力区精细地质分析 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直井资料,应用地震解释技术和综合地质研究方法, 开展三维构造精细解释。 图1 压前井温的90%。因此,压后应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立即测井温。 由于在同一区块、同一层位进行施工测试的井数有限,解释结论很难具有横向对比性,导致数据有可能与实际不符,建议分区块进行井温测井监测数据的解释研究工作,建立区块化的解释标准,以便有效指导临盘油田的压裂现场工作。 井温测井监测数据只能解释裂缝高度在纵向上的延伸,如果能够结合裂缝方位监测,求取到裂缝的长度及走向,通过多组监测数据得出裂缝的实测三维形态,对于了解区块的油藏特性乃至压裂机理研究都将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 王鸿勋水力压裂原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 版社,[2] Michael Economides.油藏增产措施(第三 版). [3] M J 埃克诺米德斯,K G 诺尔蒂.康德泉,周春 虎,向世琪译.油藏增产措施[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1. [4] 万仁溥.采油技术手册(第九分册,压裂酸化工 艺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5] 张守谦,李占诚.石油地球物理测井[M ].北 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0.131~133. [6] 万仁溥主编.采油技术手册(第九分册,压裂酸 化工艺技术)[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589~623. [7] 闵安东,吕维民.油井温度压力测量[J ].自动 化仪表,1998,19(11):22~24,28. [] 栾庆油井温度测量实例记载[]国外油田工 程,3,()6~87  2012年第10期 内蒙古石油化工 X 收稿日期31..:1988. 8.J .19991:120. :2012-0-18

国内外高含水、特高含水油田采油工程技术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a15392019.html, 国内外高含水、特高含水油田采油工程技术研究 作者:钱爱萍 来源:《中国化工贸易·上旬刊》2016年第10期 摘要:随着油田开采时间的增长,国内陆上油田总体上都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阶段, 油藏生产动态复杂,稳产期短,油井见水快,产量递减快,油田开发指标预测难度大,预测结果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但对于老油田而言,地下仍含有大量的剩余油,如何准确地描述剩余油的分布和提高油气采收率是当今油田勘探和开发的主要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就需要科学地进行精细油藏述、油藏数值模拟、开发方案调整、精细地质模型的建立和剩余油的分布,不仅是油藏描述的主要内容,也是有效地开发油气藏的基础,在整个油气藏的勘探和开发过程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含水;剩余油;采收率 已开发的油田进入高含水后期开发后,随着开采程度加深,地下油水关系、剩余油分布越来越复杂,非均质性更严重,给油田稳产和调整挖潜带来的难度越来越大。目前我国东部许多主力油田已成为高含水油田,经过一次、二次采油后,仅能采出地下总储量的30%左右,“三高二低”的开发矛盾突出,即综合含水率高、采出程度高、采油速度高、储采比低、采收率低,仍有约较多的剩余石油残留在地下,这些残留在地下的剩余石油储量对于增加可采储量和提高采收率是一个巨大的潜力。据估计,如果世界上所有油田的采收率提高1%,就相当于增加全世界2~3年的石油消费量。因而通过技术手段提高高含水油田的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 1 国内外情况 在油藏精细描述和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基础上,除采取强化采油措施外,国际高含水油田开发技术主要有:井网优化技术(包括细分层系、加密调整井、井网重组)、注水调整技术(包括不稳定注水、选择性注水、优化注水压力、提高产液量、调整注采井网、注污调剖等)、特殊钻井技术(包括水平井技术、大位移多靶点定向井、侧钻井技术等)、油层深部调剖技术等。改善高含水期油田注水开发效果一直是国外油气开采领域的研究重点,国外在不稳定注水技术、水平井技术、油层深部调剖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控水稳油及区块综合治理工作是实现老油田稳产、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2 采油工程技术研究 2.1 不稳定注水技术

浅析剩余油研究现状

浅析剩余油研究现状 摘要剩余油研究是世界性难题,在油藏描述的研究基础上开展更精细的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本文针对剩余油技術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调研国内外资料,研究了相关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油藏描述;剩余油分布;数值模拟 中国老油田已陆续进入开发中后期,大量剩余油因储层强非均质性的影响而滞留地下,成为了实现老油田稳产的重要物质基础. 剩余油分布研究尤其高含水条件下剩余油潜力区预测是一项高度综合性的研究难题[1],此相关领域的理论与实践一直在持续向前发展。 高含水期的油藏剩余油的分布比较零散,但仍然存在相对富集区。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受油藏非均质性及井网条件因素的控制,而油藏非均质性又受沉积、成岩、构造、流体多种因素的控制[2]。剩余油与油水相对渗透率参数密切相关,相对渗透率受储层性质多种因素的影响。相对渗透率曲线随岩相的不同而不同,而且随着注水开发过程中孔隙结构的变化而变化。 1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高含水、特高含水期油田面临着严峻开发形势,宏观研究不能解决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研究的机理问题,微观剩余油研究技术显得越来越重要。微观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主要有含油薄片法、微观仿真模型技术。必须在剩余油研究的微观技术手段上实现突破,通过开展剩余油微观分布特征的细致深入研究,将宏观和微观研究相结合。 国内各油田研究表明,陆相油藏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主要以下几种:井网不完善型、层间干扰、油层污染损害严重造成剩余油、未列入原开发方案的未动油、构造高部位型、断层遮挡型、厚油层层内非均质程度造成的剩余油分布、黏度差和密度差造成的剩余油分布、气锥和水锥造成的剩余油分布、水淹层中微观规模的剩余油分布、以薄膜形式覆于储层岩石表面上的剩余油及局部不渗透的遮挡处的剩余油。 在高含水后期剩余油呈“总体高度分散,局部相对富集”的格局,因此老油田提高采收率应该通过深化油藏描述、准确量化剩余油分布来重构油藏地下认识体系,结合油藏井网系统的重组。对剩余油相对富集区和分散的剩余油采取不同的挖潜对策和方法。 应以剩余油分布主控因素为基础和依据,从油藏的静态、动态两方面综合考虑,结合各个油田或者区块的自身特点,认识其分布规律,描述其分布状态,因地制宜的选取适合本区块的剩余油研究方法。针对性地开展三次采油,能进一步挖潜注水驱替不出的原油。

特高含水油田高耗水层带识别方法研究——以双河油田为例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9年7月PETROLEUM GEOLOGY AND ENGINEERING 第33卷第4期文章编号:1673–8217(2019)04–0065–04 特高含水油田高耗水层带识别方法研究 ——以双河油田为例 李远光1,方越1,石璐1,朱浩1,韩吉璞2 (1.中国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南郑州450048; 2.中国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采油一厂,河南南阳474780) 摘要:受储层非均质性及长期注水开发的影响,特高含水油田高耗水层带发育,注水低效无效循环,不利于提高采收率且大大增加运行成本。为了准确识别出高耗水层带分布状况,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定量表征油藏不同位置的驱替倍数,先根据驱替倍数与采出程度、驱替倍数与含油饱和度的关系对驱替倍数进行分级评价,将驱替倍数大于50倍的区域界定为高耗水区,再根据数值模拟评判结果形成高耗水层带识别方法。该方法在双河油田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高耗水层带治理对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双河油田;高耗水层带;驱替倍数;识别方法 中图分类号:TE341 文献标识码:A Identification method of high-water consumption zone in super high water cut oilfield -- by taking Shuanghe oilfield as an example LI Yuanguang1, FANG Yue1, SHI Lu1, ZHU Hao1, HAN Jipu2 (1. Exploration &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of Henan Oilfield Company, SINOPEC, Zhengzhou, Henan 450048, China; 2. No.1 Oil Production Plant of Henan Oilfield Company, SINOPEC, Nanyang, Henan 474780, China) Abstract: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and long-term water injection development, the high-water-consumption zone in the ultra-high water-cut oilfield develops, while the low-efficiency and ineffective circulation of water injection is not conducive to improving recovery and greatly increasing operating cost. In order to accurately identify the distribution of high-water consumption zones, numerical simulation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quantitatively characterize the displacement multiples of different reservoir locations.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placement multiple and recovery degree, displacement multiple and oil saturation, the displacement multiple is graded and evaluated, and the area with displacement multiple greater than 50 times is defined as high water consumption zone. Then, the identification method of high-water consumption zone is formed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results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This method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 i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Shuanghe oilfield, which provides a basis for the formulation of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in high water consumption zones. Key words: Shuanghe oilfield; high water consumption zone; displacement multiple; identification method 油田开发进入特高含水后期,受储层非均质性 影响,注入水在平面和纵向上沿着高渗透段发生突进,形成注水低效无效循环的高耗水层带。在高耗水层带发育的区域,注入水并没有起到驱油的效果,而是直接从采油端采出,大大增加了运行成本。矿场统计结果表明,随着含水上升,运行成本逐渐增加,当含水大于95%时,水油比呈直线上升,运行收稿日期:2019–04–12 作者简介:李远光,工程师,1984年生,2007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专业,现从事油田开发生产研究工作。基金项目:中国石化科研项目“特高含水油田水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子课题“聚驱后油藏水驱提高采收率技术”(P16080)。

剩余油研究

陆相油田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挖潜策略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油田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先后经历了上产期、稳产期和递减期,已进入高、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增储上产、稳油控水的难度越来越大。具体表现为:①勘探程度高,新增储量日益困难,剩余储量可动用性较差;②注水开发油田综合含水率高、采出程度高、采油速度高、储采比低、采收率低,矛盾突出;③油田地质情况复杂,水驱油过程不均匀,大部分油田仍有60%左右的剩余油残留在地下。因此,加强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搞清其分布特征、采取有效对策提高原油最终采收率已成为油田提高采收率的必由之路。 剩余油研究的内容不仅要搞清楚剩余油分布的准确位置及数量,还要搞清楚剩余油的成因以及分布的特点,从而提出挖潜措施,其中剩余油分布位置和数量是剩余油研究的技术关键和难点。 1.现阶段陆相老油田储层特征及剩余油分布 按沉积类型将我国碎屑岩储集层可划分为6类:河流相;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湖底扇(浊积)相;冲积扇相;滩坝相[1]。据统计,我国油田92%的储层为陆相碎屑岩沉积。其中湖泊环境(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湖底扇相、滩坝相)和冲积环境(冲积扇相、河流相)沉积的碎屑岩储集层又分别占我国总开发储量的43%和49%,几乎各占一半。其中河流相和三角洲相储集层是我国石油资源的主要载体,分别占我国总开发储量的42.6%和30.0%,几乎近2/3。其它依次为湖底扇(浊积)相占6.3%,扇三角洲相占5.4%,冲积扇(包括冲积)河流相)相占6.4%,滩坝相占1.4%,另外还有8%的储量在基岩中。这些碎屑岩储层的特征如下:(1)近源短距离搬运和湖泊水体能量较小等基本环境因素,导致了陆相湖盆碎屑岩储层相对海相同类环境储层砂体规模小、分布零散和连续性差,非均质性更为严重,表现为矿物、结构成熟度低,孔隙结构复杂[2]。 (2)湖泊水进水退频繁,使河流一三角洲沉积呈明显的多旋回性,油田纵向上油层多,纵向上砂体相互交错,平面上相带频繁叠加,形成了含油层系十分

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

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 摘要目前我国多数油田都已进入开发后期,综合含水率为85%以上,一些老区块含水更是高达90%以上。在高含水的情况下,准确掌握剩余油的分布状况对老油田调整开发方案、制定增产挖潜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概括了目前国内外研究剩余油分布的几种常用的方法,为现场工作人员提供了理论帮助,并对剩余油分布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剩余油高含水 前言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老油田都已经处于高含水期。高含水期油田开发与调整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认识剩余油,开采剩余油”,其难度比处于低、中含水期的油田要大得多。重要难点之一就是确定剩余油分布及其饱和度变化规律,这是因为我国注水油田大多经历了几十年的开发与调整,地下油、气、水分布十分复杂,但这是一项必须解决的、有重大意义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全世界油田的平均采收率仅为15%~20%,进入90年代提高到30%~35%,预计到21世纪的20年代初将提高到50%左右。我国目前的平均采收率在35%左右,地下还有大量剩余油没有开采出来,这是发展中国未来石油工业的巨大资源潜力。提高采收率,其核心问题就是要搞清地下剩余油的分布情况。 国内外剩余油研究状况 一、研究进展 现在国内外对于剩余油的研究可分成3大项:宏观剩余油分布研究、微观剩余油分布研究和剩余油饱和度研究。前两者是对剩余油分布的定性描述,而饱和度的研究是针对剩余油的定量表征。 1、剩余油宏观分布研究 这一部分是在宏、大、小规模上研究剩余油的分布。 (1)驱油效率与波及系数的计算 一般在油藏、油田、油区甚至在全国的范围内进行研究,求出驱油效率与波及系数的平均值,以提供剩余油的宏观分布特征,为挖潜方向的决策提供依据。 (2)三维地震方法 在油田开发中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①在高含水期油田或老油区中寻找有利的原油富集地区。利用三维地震等综合解释技术进行精细油藏描述,改善了开发效果的例子不胜枚举;②监测油田开发过程。 (3)油藏数值模拟方法 利用油藏数值模拟研究油层饱和度,可以计算整个油层中饱和度在空间上随时间的变化,并可预测未来饱和度的变化,因此有很大的实用价值。这一方法主要用于两个方面:利用动态拟合的方法确定实际

低渗透油田油井高含水处理措施

河南科技2012.2 下 48 工业技术 INDUSTRY TECHNOLOGY 川口油田经过一段时间的开采后,陆续出现了不同的问题,如,地层压力递减、注水后产生油井高含水、水淹、停产等问题,导致油田产量下降,影响了油田的经济效益。 一、油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采油井水淹后,给注水油田带来了新的问题。比如,加大注水量会加快水淹进程,而减少注水量则会导致油井产液、产油、产水,以及地层压力同时下降。 2.加密调整井缩短了注水井到油井的距离,截断了注水井给原受益井的部分能量,加快了采油速度,缩短了油田稳产期。 3.油、水第一性质原始资料不全不准,影响了对油藏地下动态的分析、认识与判断。加密井无单井计量、取样、分析方面的资料,地层压力、原始饱和压力与邻区同层系饱和压力相差太大,前人对储层裂缝研究成果与区域地应力方向不一致,使原有反九点井网的排列方位与裂缝方位基本一致,缩短了水驱油距离,增加了来水方向判断工作的难度。 4.部分死油区影响采收率;部分注采层位不对应,影响了注水开发效果;大砂量、长裂缝还会造成高渗条带的出现,加快了水线推进速度。 5.生产层位单一,油井射孔井段较短。 6.水线推进不均,中、低含水面积所占比例较大。二、油田生产问题的解决措施 1.调整注采井网。选择注采井网是注水开发的重要工作。要依据油藏地质特征,合理选择注采井网,并通过多种方案对比,优先选择投资少、稳产年限长、采收率高的井网。而现有井网基本为不规则反九点井网,而后又在原井网内钻加密调整井,油井水淹严重,死油区大、注水不见效的油井较多,而且井距较小、调整难度大。为此,在示范区对注采井网进行调整,宜采用反九点菱形井网进行试验。反九点菱形井网的排列方向一般与裂缝方向形成20° ~ 25°夹角,菱形对角线方向与裂缝方向一致,长对角线方向与主裂缝方位一致,短对角线方向与主裂缝相垂直的短裂缝方向一致,对角线方位井点成为角井,相邻井为边井。反九点菱形井网如图1所示。 2.完善注采层系。注水井不断补充能量,油井逐渐受益的 陕西省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 川口采油厂 呼园平 前提必须是油井生产与注水井注水层处在同一油砂体内,油水井相互连通,只有注水层没有生产层,形成只注不采;反之,则形成只采不注,这些都不利于优化油层的开采。为落实注采对应关系,可编制注采井组栅状连通图,供决策者使用,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对应的措施。 无论是注水井还是采油井,都应在小层对比、油藏精细描述基础上,将主力生产层系打开,实施分层注水,分层采油。动用纵向未动用油层潜力,涉及面广。宜在示范区由一个注采井组先行试验,取得成果后,再逐步推开。完善油层组内部对应油层注采关系,潜力大,油层多,工作要求严,必须逐层对比,在油砂体内做文章。 3.解决当前注水矛盾。 (1)要有充足水源作后盾。既要充分利用现有水源,也要不断扩大寻找新的水源。油田污水应在处理后进行回注,钻水源井。 (2)实施动态配水,合理配注。按照注采井组实际产液量实施动态配水。在目前地层压力低的情况下,注采比按1.5 ~ 2实施配水;对于井组已出现暴性水淹井、油水井间距离小于150 m 的井组应暂时按注采比1 ~ 1.2配水;对于井组累计注采比达0.8以上的,严格按注采1 ~ 1.5配水。 (3)降低地层损耗,提高存水率。注进储层的水不能随意放出来,对于已有1 ~ 2口油井水淹的注采井组中,可以采取有效的治水措施,但不能停注,因为周围其他油井尚需注水补充地层能量。对此,可以把水淹井关井,也可以将水淹层采取机械方法卡死,以改变水驱油方向,扩大水驱油扫油面积,提高水驱波及体积。 (4)探索单井出油周期,减少伴生气无功损耗。首先可通过听出油声音、摸光杆温度、看出口产油情况、量储罐空高等现场观测法,详细了解一天中有几个小时出油、空抽多少时间,以减少在空抽过程中伴生气的无功损耗。然后,再制定每口油井间抽制度,做到少用电、少磨损管杆,以延长检泵周期和管杆使用寿命。 4. 控制含水上升速度,治理水淹井。在油田开发过程中,随着地层压力下降,油井含水逐渐升高。油井出水是自然规律。无论是注水开发或是非注水开发或是靠天然能量开发,见水井数和油田产水量都会不断增加,油井含水率也会不断上升。因此,控制含水上升是油田稳产的主要手段,解决水淹井问题是当务之急。 (1)寻找水淹原因。对于油井水淹问题,要针对每口水淹井的情况,借助多种手段,综合分析,找出主要问题。例 如,油井注413–2井在2007年8月23日投产,投产时含水100%,成为暴性水淹井,射孔井段646 ~ 650 m ,射孔厚度仅4 m , 低渗透油田油井高含水处理措施 图1 反九点菱形井网

国国内外高含水油田、低渗透油田以及稠油开采技术发展趋势

我国公布的国家“十一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指标,这一目标要求今后5 年内我国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在能源开发、转化、利用等各环节提高效率、节约资源。我国一方面石油资源短缺,而石油需求量逐年大幅增加,另一方面石油采收率不高,开发过程中浪费严重。我国陆上油田采用常规的注水方式开发,平均采收率只有33%左右,大约有2/3 的储量仍留在地下,而对那些低渗透油田、断块油田、稠油油田等来说采收率还要更低些,因而提高原油采收率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也是我国从源头节约石油资源的最有效途径之一。由此产生的对石油高效开采技术的需求也将更为强烈。分析国内外石油开采技术的发展态势,将有助于我国发挥优势,弥补不足。 1 高含水油田开发特色技术30%左右,“三高二低”的开发矛盾突出,即综合含水率高、采出程度高、采油速度高、储采比低、采收率低,仍有约较多的剩余石油残留在地下,这些残留在地下的剩余石油储量对于增加可采储量和提高采收率是一个巨大的潜力。据估计,如果世界上所有油田的采收率提高1%,就相当于增加全世界2~3年的石油消费量。因而通过技术手段提高高含水油田的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情况 已开发的油田进入高含水后期开发后,随着开采程度加深,地下油水关系、剩余油分布越来越复杂,非均质性更严重,给油田稳产和调整挖潜带来的难度越来越大。目前我国东部许多主力油田已成为高含水油田,经过一次、二次采油后,仅能采出地下总储量的 1.1 在油藏精细描述和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基础上,除采取强化采油措施外,国际高含水油田开发技术主要有:井网优化技术(包括细分层系、加密调整井、井网重组)、注水调整技术(包括不稳定注水、选择性注水、优化注水压力、提高产液量、调整注采井网、注污调剖等)、特殊钻井技术(包括水平井技术、大位移多靶点定向井、侧钻井技术等)、油层深部调剖技术等。改善高含水期油田注水开发效果一直是国外油气开采领域的研究重点,国外在不稳定注水技术、水平井技术、油层深部调剖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控水稳油及区块综合治理工作是实现老油田稳产、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进入“八五”以来,我国在搞清地下油水分布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了一套完善注采系统、细分注水、调整注采结构和产液结构、对应调堵的控水稳油配套技术。我国大庆油田、华北油田、新疆油田等主力油田实施的“稳油控水”综合治理开发配套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 1.2 1.2.1 不稳定注水技术 不稳定注水即通过不断改变注水量、注水方向及采出量、造成高渗透层与低渗透层之间以及同一层的高渗透部位与低渗透部位之间的波动压差,充分发挥毛细管吸渗作用,提高注入水波及系数,驱替出低渗透区的剩余油,从而提高采收率。不稳定注水的实施方法多样。

国内外高含水、特高含水油田采油工程技术研究

国内外高含水、特高含水油田采油工程技术研究 随着油田开采时间的增长,国内陆上油田总体上都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阶段,油藏生产动态复杂,稳产期短,油井见水快,产量递减快,油田开发指标预测难度大,预测结果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但对于老油田而言,地下仍含有大量的剩余油,如何准确地描述剩余油的分布和提高油气采收率是当今油田勘探和开发的主要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就需要科学地进行精细油藏述、油藏数值模拟、开发方案调整、精细地质模型的建立和剩余油的分布,不仅是油藏描述的主要内容,也是有效地开发油气藏的基础,在整个油气藏的勘探和开发过程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标签:高含水;剩余油;采收率 已开发的油田进入高含水后期开发后,随着开采程度加深,地下油水关系、剩余油分布越来越复杂,非均质性更严重,给油田稳产和调整挖潜带来的难度越来越大。目前我国东部许多主力油田已成为高含水油田,经过一次、二次采油后,仅能采出地下总储量的30%左右,“三高二低”的开发矛盾突出,即综合含水率高、采出程度高、采油速度高、储采比低、采收率低,仍有约较多的剩余石油残留在地下,这些残留在地下的剩余石油储量对于增加可采储量和提高采收率是一个巨大的潜力。据估计,如果世界上所有油田的采收率提高1%,就相当于增加全世界2~3年的石油消费量。因而通过技术手段提高高含水油田的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 1 国内外情况 在油藏精细描述和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基础上,除采取强化采油措施外,国际高含水油田开发技术主要有:井网优化技术(包括细分层系、加密调整井、井网重组)、注水调整技术(包括不稳定注水、选择性注水、优化注水压力、提高产液量、调整注采井网、注污调剖等)、特殊钻井技术(包括水平井技术、大位移多靶点定向井、侧钻井技术等)、油层深部调剖技术等。改善高含水期油田注水开发效果一直是国外油气开采领域的研究重点,国外在不稳定注水技术、水平井技术、油层深部调剖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控水稳油及区块综合治理工作是实现老油田稳产、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2 采油工程技术研究 2.1 不稳定注水技术 不稳定注水即通过不断改变注水量、注水方向及采出量、造成高渗透层与低渗透层之间以及同一层的高渗透部位与低渗透部位之间的波动压差,充分发挥毛细管吸渗作用,提高注入水波及系数,驱替出低渗透区的剩余油,从而提高采收率。不稳定注水的实施方法多样。该技术很早就在俄罗斯和美国开始工业应用,俄罗斯对于相关应用基础的研究居世界领先地位。我国对该技术已有小规模的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