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技术操作规范

针刺技术操作规范

一、针刺的作用

,一,调和阴阳

,二,疏通经络

,三,扶正祛邪

二、针刺的适应症

针刺适应症广泛~如头痛、中风后的轻度瘫痪,颈痹、腰痛、肩痹、关节痛、水肿、呕吐、肾绞痛、心绞痛以及预防保健。

针刺操作步骤

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

2 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 75%酒精棉球消毒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

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 5cm 以内的短针。若为 6.67,10cm 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 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5、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针刺注意事项

1、过饥、过饱、醉酒、劳累过度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身体过于虚弱的患者~手法不宜过强~并尽量选用卧位。

2、孕妇腹部、腰骶部和一些能引起子宫收缩的腧穴~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不宜针刺,月经期间如不是为了调经~也不宜针刺。

3、避开血管针刺~防止出血~有自发性出血倾向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4、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的部位~不宜针刺

推拿技术操作规程

一、推拿的适应症

,一,运动系统疾患:急慢性软组织损伤~如颈椎病、落枕、肩关节周围炎、胸腰椎后关节紊乱、急慢性扭伤、慢性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四肢关节的扭伤、部分滑囊炎、腱鞘炎。

,二,内科疾患:如感冒、失眠、胸痹、风眩等。

,三,儿科疾患:如发热、咳嗽、小儿慢性腹泻、

,四,其他疾患:如痛经、绝经前后诸症:恢复疲劳~亚健康状态等保健~肥胖者减肥。

二、推拿的禁忌症:

,一,恶性肿瘤部位

,二,骨折部位

,三,正在出血或内出血的部位

,四,皮肤疾病,湿疹、藓、脓肿等,患处

,五,皮肤破损、水火烫伤患处

三、推拿的治疗作用:

,一,散瘀消肿

,二,行气止痛

,三,舒筋解痉

,四,整复筋位

,五,温养筋脉

,六,松解粘连

四、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

,一,持久有力

,二,均匀柔和

,三,深透连贯

五、一指禅推法具体操作要点

,一,用大拇指指端罗绞面或偏峰着力于一定

部位,经络穴位,

,二,沉肩、垂肘、悬腕、指吸定。做到“指实掌虚”。 ,三,运动形式:肘部支点~前臂发力带动腕部摆

动和拇指关节屈伸活动。

,四,频率约120—160次/分~紧推慢移。 ,五,特点:手法柔和深透~着力面积小~力面

集中,循经络推穴位。

,六,分类:偏峰推、指端推、指罗纹面。

艾灸技术操作规程

艾灸法的作用:借艾绒的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以温通气血、扶正祛邪、防病治病。

一、艾灸法的适应症:

,一,温经通络用于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致的风寒湿痹、痛经、经闭、寒疝、腹痛等。

,二,祛风解表、温中散寒风寒外袭之表证~脾胃寒盛的呕吐、胃痛、泄泻。

,三,温肾健脾用于脾肾阳虚之久泄、久痢、遗尿、阳痿、早泄。

,四,益气升阳用于气虚下陷之内脏下垂、脱肛、崩漏日久不愈等。

,五,防病保健

二、艾灸法的操作步骤:

,一,体位选择可采取卧位或坐位~应以体位自然~肌肉放松~施灸部位明显暴露~便于医生正确取穴~患者能坚持施灸治疗全过程。

,二,施灸顺序一般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背部~后腹部,先头部~后四肢,先灸阳经~后灸阴经。

,三,可选择使用艾柱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

灸。

三、艾灸法的禁忌

,一,无论外感或阴虚内热症~凡脉象数疾者禁灸。

,二,高热、抽搐或极度衰竭、形瘦骨弱者~不宜灸治。

,三,心脏虚里处、大血管处、皮簿肌少筋肉积聚部位~妊娠期妇女下腹部以及腰骶部~睾丸、乳头、阴部、不可灸。

,四,颜面部不宜着肤灸~关节活动处不能瘢痕灸。

四、艾灸法的注意事项:

,一,施术者应严肃认真~专心致志~精心操作。

,二,根据病人的体质和病证施灸~取穴要准~灸穴勿过多~热力应充足~火力宜均匀~切勿乱灸暴灸。

,三,晕灸者按晕针者处理。

,四,施灸时要防止艾火烧伤衣物、被褥等。

腧穴敷贴技术操作规范

一(腧穴敷贴法的概念

腧穴敷贴法是指在某些穴位上敷贴药物~通过

药物和腧穴的共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其中某些带有刺激性的药物,如毛茛、斑蝥、白芥子、甘遂、蓖麻子等,捣烂或研末~敷贴穴位~可以引起局部发泡化脓如“灸疮”~则又称为“天灸”~现代也称发泡疗法。若将药物贴敷于神阙穴~通过脐部吸收或刺激脐部以治疗疾病时~又称敷脐疗法或脐疗。

若将药物贴敷于涌泉穴~通过足部吸收或刺激足部以治疗疾病时~又称足心疗法或脚心疗法、涌泉疗法。

二、腧穴敷贴法作用

既有穴位刺激作用~又通过皮肤组织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发挥明显的药理效应~因而具有双重治疗作用。

药物经皮肤吸收~极少通过肝脏~也不经过消化道~可避免肝脏及各种消化酶、消化液对药物成分的分解破坏~从而使药物保持更多的有效成分~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

三、操作方法

,一,根据所选穴位~采取适当体位~使药物能敷贴稳妥。

,二,敷贴药物之前~定准穴位~用温水将局部

洗净~或用乙醇棉球擦净~然后敷药。

,三,对于所敷之药~无论是糊剂、膏剂或捣烂的鲜品~均应将其很好地固定~以免移动或脱落~可直接用胶布固定~也可先将纱布或油纸覆盖其上~再用胶布固定。目前有专供敷贴穴位的特制敷料~使用固定都非常方便。

四、适应范围

本法适应范围相当广泛~既可治疗某些慢性病~又可治疗一些急性病症。治疗病症主要有:感冒、咳嗽、哮喘、风湿性关节痛、腹泻、心绞痛、阳痿、月经不调、痛经等。此外~还可用于防病保健。

五、注意事项

(一)若用膏药敷贴~在温化膏药时应掌握好温度~以免烫伤或贴不住。

,二,对胶布过敏者~可改用无纺布制品或用绷带固定敷贴药物。

,三,对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敷贴穴位不宜过多~敷贴面积不宜过大~敷贴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泡过大或发生药物中毒。

,四,对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脏病、肝脏病等的患者~使用药量不宜过大~敷贴时间不宜过久~并在敷贴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五,对于孕妇、幼儿~应避免敷贴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

刮痧技术规范

一、刮痧的原理:

通过刮痧板刮拭皮肤,促进皮下毛细血管血液

循环,从而加快局部身体组织的新陈代谢,增加

人体免疫调节机能。

刮痧具体操作规范:

,一,刮痧的用具十分简单、方便~只要是边缘比较圆滑的东西~如梳子、搪瓷杯盖子等。

,二,皮肤表面涂一层润滑剂~香油、色拉油~“刮痧活血剂”。

,三,刮拭方向:颈、背、腹、上肢、下肢部从上向下刮拭~胸部从内向外刮拭。

二、刮痧要注意事项:

,一,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拭部位。

,二,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

,三,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拭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

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四,刮痧出痧后最好饮一杯温开水(最好为淡糖盐水)~并休息15,20分钟。

拔罐技术操作规程

拔罐法的作用:是利用燃烧、抽吸、挤压等方法排出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腧穴或患处产生刺激~以防病治病的方法。

拔罐法的作用原理:1.良性物理刺激作用:?机械刺激作用,?温热作用2.体内生物学效应:?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能力,?缓解机体疼痛,?调节大脑功能,?调节肌肉功能,?双向调节效应。3.中医认为拔罐法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清热降火、解毒泄浊、吸毒拔脓、祛腐生新、益气温阳、扶正固本等作用。

拔罐的适应症:

1.内科病感冒发热中暑,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高血压病、动脉硬化,面神经麻痹、头痛、三叉神经痛、神经衰弱、中风后遗症、呕吐、便秘、胃肠痉挛、慢性阑尾炎、慢性腹泻、慢性肝炎,尿潴留、尿失禁。

2.妇科病痛经、月经不调、闭经、带下、盆腔炎、

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病症、更年期综合症、乳腺炎。

3.儿科病发热厌食症、腹泻消化不良、遗尿、百日咳、流行性腮腺炎。

4.外科病疖、疔、痈、疽、丹毒、痔疮、脱肛、冲蛇咬伤。

5.皮肤病痤疮、湿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白癜风、带状疱疹、养颜美。

6.五官科结膜炎、鼻炎、牙痛、口腔溃疡、慢性咽喉

炎、扁桃炎。

7.尤其对腰背痛、腰肌劳损、退行性关节炎、肩周炎、腱鞘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落枕、软组织劳损等有效。

拔罐的禁忌症

1.急性严重疾病、慢性全身虚弱性疾病及接触性传染病

2.严重心脏病、心力衰竭

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及血友病等出血性疾病

4.急性外伤性骨折、严重水肿

5.精神分裂症、抽搐、高度神经质及不合作者

6.皮肤高度过敏、传染性皮肤病以及皮肤肿瘤,肿块,部、皮肤溃烂部

7.心尖区体表大动脉搏动部及静脉曲张部

8.瘰疬、疝气处及活动性肺结核

9.眼耳鼻口等五官孔窍部

10.妊娠妇女的腹部、腰骶部、乳房部、前后阴部

11.婴幼儿

12.精神紧张、疲劳、饮酒后~以及过饥、过饱、烦渴时

拔罐法的操作步骤:

1.取合适体位、松开衣裤、暴露确定穴位,注意保暖,。

2.选择和检查火罐罐口有无裂缝。

3.一手持火罐、一手持止血钳夹取95%酒精棉球点燃~伸入罐内中下端绕1-2周后迅速抽出~将火罐吸附在穴位上。

4.适时留罐,一般5-8分钟为宜,~随时观察罐口吸附情况~以局部皮肤红紫色为度~若疼痛、过紧应及时起罐。

5.一手把持罐体~另一手拇指按压罐口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起罐。

中药足浴操作规程

,一,中药足浴保健

以保健为目的~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中药散剂或中药煎出液均匀地与清水混合后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洗浴的中医保健技术。

二、操作步骤与要求

,一,施术前准备

1.环境要求

应保持环境安静~清洁卫生~温度适宜。

2.备药

,1,药物选择

宜选用植物类药~部分情况可选用动物类药和矿石类药。中

,2,剂型选择

可选用药浴散剂和液剂。药浴散剂和液剂制备参见附录C。

,3,药量

药浴散剂单次用量不宜低于150g~药浴液剂单次用量不低于700ml。

,4,储存

药浴散剂和液剂宜臵于阴凉干燥处。

4.足浴器具

选用木桶~应具有安全、保温、光滑、无毒、不易

碎的特性。

,二,施术方法

1.调水

,1,用水要求

宜选用自来水、纯净水或泉水~用符合GB 5749-2006 生活应用水卫生标准的规定。

,2,水温

38-45?~如属于特殊体质或患有疾病者宜选择与之适应的温度。

,3,水量

浸洗法~适量宜为洗浴容器的2/3。淋洗法~水量宜不低于4000ml。擦洗法~水量宜不低于3000ml。

2.加药

将制备好的药袋或药浴液调入洗浴用水中。

3.入浴

受术者宜清洗足部后~使受术部位的一部分慢慢接触药浴液。

4.洗浴

时间宜在20-40min以内。

5.出浴

用38-45?的清水冲洗身体1-3遍~以洗掉身体上残留的药浴液为度。用柔软浴巾将身体擦干。

,三,施术后处理

1.适量饮水、休息~避免受风寒。

2.清洁和消毒药浴后的器具。

三、注意事项

,一,饭前30min、饭后1h内~醉酒、过饥、过饱、过渴、极度疲劳等状态下不宜药浴。

,二,药浴频度不宜过高~每周不宜超过3次。 ,三,药浴后不宜立即站起。

,四,用辛温发汗类药物和经常药浴者~宜适当减少药浴时间。

,五,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慎用。

,六,皮肤病患者慎用。

,七,结核、骨髓炎患者不宜药浴。

四、禁忌

,一,皮肤有溃破或创口者~局部禁用。 ,二,对药浴液皮肤过敏者。

,三,出凝血功能障碍患者。

,四,严重肺系疾病患者。

,五,妊娠期和月经期。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穴位注射疗法 用具及常用药液 它就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激发经络、穴位得治疗作用,结合近代医药学中得药物药理作用与注射方法而形成得一种独特疗法. 1、用具:使用消毒得注射器与针头。根据使用药物得剂量大小及针刺得深度选用不同得注射器与针头。常用得注射器为1ml(用于耳穴与眼区穴位)、2ml、5ml、10ml、20ml;常用针头为4-6号普通注射针头. 2、常用药物:中草药制剂:复方当归注射液、丹参、黄芪注射液、板蓝根、鱼腥草、银黄注射液等;维生素制剂:如维生素B1、B6、B12,维生素C、K3等;其她常用药物:如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盐酸普鲁卡因,注射用水等。 作用: 1、止痛作用 大量得临床资料与实验结果证实,穴位注射与针刺一样,可以兴奋多种感受器,产生针感信号,通过不同得途径到达脊髓与脑,产生诱发电位,这种诱发电位可以有明显得抑制作用.因局部刺激信号进入中枢后,可以激发许多神经元得活动,释放出多种神经介质,其中有止痛作用得5—羟色胺、内源性吗啡物质,这些物质得释放起到了止痛作用。 2、防御作用 穴位注射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主要就是因其针刺可以激发体内得防御机理有关。免疫就是机体识别与清除外来抗原物质与自身变形物质,以维持机体外环境相对恒定所产生得一系列保护性反应。 3、调整作用 穴位注射对人体得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等均有不同程度得调整作用。如对消化系统得调整作用,主要表现在可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调整消化液分泌,调整胃肠蠕动等方面,其调节作用就是双向得,当功能亢进时,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能缓解;当功能低下时,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能增强。 穴位选择 1、一般可根据针灸治疗时得处方原则进行辨证选穴。 2、作为水针得特点,临床上常结合经络、经穴得触诊法选取阳性反应点进行治疗。 ,四肢部则沿经络循行路线触摸,尤其就是 . 3、软组织损伤者可选取最明显得压痛点;较长肌肉得肌腹或肌腱损伤时,可取肌肉得起止点;腰椎盘突出症,可将药液注入到神经根附近。

针灸按摩科适宜技术操作规范指南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一.针灸 1、严格无菌操作,针具必须严密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凡留针治疗者,术者不得离开岗位,注意观察病员变化,取针时注意防止遗漏、断针。采用措施预防晕针、滞针和断针,如有发生迅速处理。使用电针时,应首先检查机器是否完好,输出是否正常,并根据病情,选用适当的强度,治疗完毕后将开关关闭,输出扭到零位。经常检查针灸是否完好,如不锐利或有弯曲时应及时修理,不易修直时应更换。 2、针灸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解剖部位,防止发生意外。 3、对初次接受针灸的患者,如情绪紧张时,要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疑虑,争取患者积极配合。 4、针灸室工作人员必须认真检查应诊病人,做好门诊病历及就诊登记,建立治疗观察卡。分析总结针灸治疗效果,不断改进提高针灸治疗效果。 5、针灸室外作人员应坚持岗位学习,定期参加学术活动和学术交流,努力提高服务质量。 6、针灸室工作人员上班时,严禁在工作室内吸烟和喧哗。

二.推拿 1、凡需推拿治疗的病人,需经推拿室医生详细检查病情并根据病员的体质强弱、老幼、性别、肥瘦等不同情况选择推拿部位及手法后,选好适当的体位,让病人暴露治疗部位,术者应按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慢到快的原则进行施术治疗。 2、在对异性病员推拿时,治疗部位暴露要适当,在进行治疗时要严肃认真,不得与病人开玩笑、聊天等。 3、在治疗室推拿时,术者要文明施术,选用手法要得当,不得为省力用肘部或脚跟等粗暴手法,更不能敷衍了事。 4、在保健性推拿时,病人应穿背心、裤衩、盖好按摩大单后可从上而下,先背后腹,先上肢后下肢,先舒盘扣点穴的原则进行施术。

5、推拿医生应坚持不懈的练功,不断提高推拿技术,真正达到有力、持久、均匀、深透的手法要求。 6、推拿医生在治疗后应及时洗手,注意清洁卫生。 7、推拿室工作人员上班时,不得在工作室内吸烟、喧哗。 中频治疗仪操作规范

睢县中医院针灸科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方案

针灸科开展的中医特色服务项目 一、针灸科开展的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下 1、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2、三棱针技术操作规程 3、敷药技术操作规程 4、熏洗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5、艾炷灸技术操作规程 6、艾条灸技术操作规程 7、拔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8、推拿技术操作规程 9、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10、耳穴埋籽技术操作规程 二、各中医特色服务项目操作规范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头痛、腰痛、眩晕等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 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 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 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 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 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 行针基本手法 3.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中医医疗技术目录2013年普及版

2013年普及版中医医疗技术目录 第一篇针刺类技术 第一章毫针技术 毫针技术,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毫针技术的适应证广泛,用于治疗内、外、妇、儿等科的多种常见病、多发病。 第二章头针技术 头针技术是指在头皮特定部位针刺的一种治疗技术,适用于脑源性疾病(如中风、呆病等)及痛证等病症的治疗。 第三章耳针技术 耳针技术是用特定针具或丸状物在耳郭相应穴位实施刺激以诊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技术。本技术依据中医学中耳郭与人体各部存在着一定联系的理论,以及望耳的形态、色泽可以辅助诊断疾病等原理,通过刺激耳部穴位来防治疾病。其治疗范围较广,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及某些功能紊乱性病症。 第四章腹针技术 腹针技术是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穴位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该技术根据以神阙穴为中心的腹部先天经络系统理论(图1),寻找与全身部位相关的反应点,并对其进行相应的轻微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临床主要适用于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疾病。 第五章眼针技术 眼针技术是在眼眶周围的特定穴区进行针刺的一种微针技术,具有用针小、取穴少、针刺浅、手法轻、操作简、安全无痛的特点,凡用于针灸治疗的疾病都可用眼针治疗,特别适用于中风、眩晕、头痛、不寐、郁证、痿证及痛证。 第六章手针技术 手针技术是指针刺手部的特定区域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技术。该技术的产生,是以生物全

息理论为基础,即把内部脏腑组织器官缩影投射于手部特定区域,通过刺激相应反应区,达到调整脏腑、治病防病的目的。临床上常用以治疗各类急性痛症(如急性腰扭伤、头痛、胃痛、痛经、坐骨神经痛等),对产后缺乳、小儿遗尿、支气管炎、哮喘、心律失常、皮肤瘙痒症等,亦有较好的效果。 第七章腕踝针技术 腕踝针技术是以针刺人体的腕部及踝部区域来治疗疾病的针刺操作技术。其理论依据为将脏腑与体表不同区域相关联,再将不同体表区域与腕踝部各个区域相对应,然后通过刺激腕踝部特定区域,达到治疗相应脏腑疾病的目的。临床上常用来治疗各种痛症,神经系统疾病及内科疾病。 第八章三棱针技术 三棱针技术是用三棱针刺入血络或腧穴,放出适量血液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技术,具有通经活络、开窍泻热、调和气血、消肿止痛等作用。临床主要用于各种实证、热证或瘀血、疼痛等。 第九章皮内针技术 皮内针技术是以皮内针刺入并固定于腧穴部位的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刺激以治疗疾病的技术,临床上主要包括揿钉型皮内针(又称图钉型皮内针)和颗粒型皮内针(又称麦粒型皮内针)两种针具。具有作用时间长、操作方便等特点,主要应用于慢性疾病和疼痛类疾病,如颈肩、腰、腿痛、头痛、痛经、失眠、焦虑症等。 第十章火针技术 火针技术,是用一种特制的针具,经加热烧红后采用一定的手法刺入到人体腧穴或患处的一种针灸治疗方法。火针作为针灸技术中的一种特殊针法,具有温通经络、扶正助阳、祛邪引热的功效,临床可以单独或与其他针法结合应用。常用于颈、肩、腰腿、关节痛,以及带状疱疹、湿疹、白癜风、银屑病等临床常见病和难治性疾病的治疗。 第十一章皮肤针技术 皮肤针技术是运用皮肤针叩刺人体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激发经络功能,调整脏腑气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技术。皮肤针是用来叩刺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的一种针具。按照工具的形式及针数的不同,有梅花针、七星针、罗汉针和丛针(针数不限)之分。临床上常用来治疗皮肤病、疼痛类疾病、失眠等。 第十二章芒针技术

中医理疗技术操作规范

(一)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规范: (1)在操作部位涂上刮痧介质(如刮痧油、冷开水、香油或中药提取浓缩液等)后,操作者手持刮痧板(或光滑的硬币、铜勺柄、瓷碗、药匙、有机玻璃纽扣),在施术部位按一定的力度刮拭,直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 (2)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进行刮痧刮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从内向外刮拭。 (3)刮痧关键在于力度与速度的掌握和控制。“重而不板,轻而不浮”是力度的要求。刮拭操作时,要不停地询问病人的主观感受,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的情况。“快而不滑,慢而不滞”是速度的要求。 (4)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20分钟。 2.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试部位。 (2)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4)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 (5)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 (6)刮痧板一定要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二)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规范: (1)暴露须拔罐部位(选择肌肉较为丰满、平整处)。 (2)用闪火器(镊子、血管钳或细铁丝制作)夹取95%酒精棉球,点燃。 (3)一手持罐,罐口向下,另一手持燃有酒精棉球之闪火器,迅速伸入罐内闪火立即退出,同时将罐叩按在所选部位上。 (4)待罐内皮肤隆起并呈红紫现象,留置5~15分钟。 (5)起罐时,一手按住罐口皮肤,另一手扶住罐体,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6)拔罐后除留罐外,尚可在火罐吸着后,立即拔下,再闪火再吸、再拔,反复多次称闪罐;若待火罐吸着后,一手扶住罐体,用力上下左右慢慢来回推动,称走罐,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若患处皮肤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再行拔罐,留置10分钟后,起罐消毒皮肤,称刺血拔罐。 2.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考核试题----耳穴压豆

耳穴压豆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序号科室姓名计时得分 项目要求分值扣分细则扣分 素质要求仪表大方,举止端庄,态度和蔼。 5 10 一处不符合要求扣2分。着装整洁。 5 一处不符合要求扣2分。 操作前准备医生洗手,核对,对患者评估正确、全面。 5 20 未洗手扣2分,未核对扣2分,未评 估扣2分。 物品 治疗盘(内铺治疗巾)、75%酒精、探棒、棉签、镊 子、一次性耳豆贴、弯盘(无菌物品在有效期内)。 5 用物缺一项扣1分,一项不符合要 求扣0.5分。 患者 核对患者、诊断、介绍并解释,患者理解与配合。 5 漏一项扣1分,不解释扣2分,解释 不到位扣1分。 体位舒适合理(根据患者病情合理取体位)。 5 体位不正确扣3分,不舒适扣2分。 操作流程定位 术者一手持耳轮后上方,另一手持探棒由上而下在 选区内找敏感点。 5 30 选穴定位不正确扣3分,选穴定位 时未询问患者感受扣2分。 皮肤 消毒 再次核对穴位后,用75%酒精擦拭消毒(其范围视耳 廓大小而定,以擦净耳部油脂为度)。 5 未消毒扣5分,消毒不符合要求一 处扣2分。 压豆 压豆方法正确:取压豆贴依次按压在相应穴位上, 并依次按压。 15 按压时未询问患者感觉每穴扣2分, 按压方法不正确扣5分、籽偏离穴 位每穴扣5分、粘贴不牢每穴扣3分。观察 按压过程中观察患者是否有头晕等不适情况。 告知患者注意事项。 5 未观察扣2分,未询问扣2分,未告 知扣2分。 操 作后整理 再次核对,合理安排体位。 5 10 未核对扣2分,体位不舒适均扣2分。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手,物品处理符合要求。 (探棒用75%酒精擦拭消毒)。 5 未洗手扣2分,未口述探棒消毒处理 扣3分。 合计70 注:操作时间为5分钟,从消毒皮肤开始计时至压豆完成结束,每超时10秒扣1分。 监考老师签名:考核日期:年月日

中医药技术方法操作规范标准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 行针基本手法 3.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中医医院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授权及审批管理制度

邳州市中医院高风险 诊疗技术操作授权及审批管理制度 为了规范手术、麻醉、介入、腔镜等高风险诊疗技术的临床应用,加强高风险诊疗技术和人员资质的准入管理,减少安全隐患,保障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结合医院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高风险技术操作的许可授权范围:应当包括所有进行本诊疗操作的执业医师。无操作权的个人,除非在有正当理由的紧急情况下,不得从事诊疗操作。 二、高风险诊疗技术项目目录:详见附件1。 三、高风险诊疗技术项目目录的医生资质准入管理,参照《邳州市中医院手术医师资格准入分级授权管理制度》及《邳州市中医院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进行管理,涉及高风险诊疗技术项目的科室及人员必须严格遵照执行,医院明确规定对需要资格许可授权的高风险诊治操作项目,每项具体诊治操作项目都有操作常规,应做好高风险诊疗技术的操作常规及考评标准培训。 四、由医疗管理等职能部门负责建立相应的资格许可授权程序与机制。 (一)进行高风险诊疗技术项目的人员必须经授权后方能有资格准人,资格认定后,未予授权的人员不得开展相应操作。 (二)由医疗管理等职能部门与专业人员组成考评组织。 (三)提供需要资格许可授权的诊治操作项目的操作常规与考评标

准,并实施培训与教育。 (四)应当结合操作者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对其熟练掌握程度进行认定。 (五)所有资格评价资料都应当是可信任的,是书面的、详细的,并能随时可查。 五、审批程序 (一)各临床科室从事高风险诊疗技术人员填写《邳州市中医院高风险诊疗技术资质申请表》(附件2)。 (二)科室质量管理小组对申请人进行考核,根据其实际操作能力等条件,同意后由科主任签署意见上报医务科。 (三)医务科根据其职称、手术权限申报材料等申报条件予以审核,对符合要求者报手术管理委员会; (四)手术管理委员会根据《邳州市中医院手术分级管理制度》、《邳州市中医院手术医师资格准入分级授权管理制度》、《邳州市中医院手术医师定期能力评价与再授权制度》、《邳州市中医院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邳州市中医院麻醉医师定期能力评价与再授权机制》等规定,结合本人围手术期水平、手术操作能力等进行综合评定,并签署审批意见。 六、高风险诊疗技术实行追踪管理,开展高风险诊疗技术的科室自项目开展日起,每年对高风险诊疗技术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并将总结报告报送医务科备案。 七、高风险诊疗技术的资格许可授权实行动态管理,每两年复评一次,当出现下列情况,医院将取消或降低其进行操作的权力。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目录 一、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 1 、一般护理常规 2 、高热 3 、神昏 4 、中风 5 、中暑 6 、急性出血 7 、痛证8 、暴泻9 、脱证 10 、中药中毒 二、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1 、一般护理常规 2 、风温 3 、感冒 4 、内伤发热 5 、咳嗽 6 、哮喘 7 、悬饮8 、肺痈9 、肺胀 10 、胃脘痛11 、呕吐12、便秘 13 、泄泻14 、黄疸15、积聚 16 、水臌17 、水肿18、肾衰 19 、淋证20 、癃闭 三、中医外科护理常规 1 、一般护理常规 2 、外科手术护理常规 3 、疖 4 、疔 5 、痈 6 、发 7 、丹毒8 、疔疮走黄9 、流痰10 、窦道11 、压疮12 、脱疽13 、乳痈14 、乳岩15 、石癭16 、肠痈17 、肠梗阻18 、石淋 19 、噎膈20 、烧伤 四、中医妇科护理常规 1 、一般护理常规 2 、产科一般护理常 规 3 、妇科手术护理常规 4 、月经不调 5 、痛经 6 、崩漏 7 、绝经前后诸证8 、带下病9 、妊娠恶阻 10 、胎漏、堕胎、胎动不安、小产、滑胎11 、异位妊娠 12 、子痫13、产后发热14 、产后恶露不绝 15 、产后缺乳16、阴挺17 、癥瘕 五、中医儿科护理常规 1 、一般护理常规2、肺炎喘嗽 3 、鹅口疮 4 、泄泻 5 、疳证 6 、惊风

7 、痫证8 、水肿9 、麻疹 10 、水痘11、痄腮12、顿咳 13 、小儿暑温14、疫毒痢15、遗尿 16 、紫癜 六、中医肛肠科护理常规 1 、一般护理常规 2 、肛肠科手术护理常规 3 、痔 4 、肛痈 5 、肛漏 6 、肛裂 7 、脱肛8 、直肠息肉 七、中医皮肤科护理常规 1 、一般护理常规 2 、黄水疮 3 、蛇串疮 4 、面游风 5 、脚湿气 6 、粉刺 7 、瘾疹 8 、湿疮 9 、药毒 10 、摄领疮11 、白庀12 、猫眼疮 13 、风瘙痒14 、皮痹15 、天疱疮 16 、红蝴蝶疮17 、淋病18 梅毒 八、中医骨伤科护理常规 1 、一般护理常规 2 、骨伤科手术护理常规 3 、小夹板外固定护理常 规 4 、牵引术护理常规 5 、石膏外固定护理常规 6 、骨折 7 、上肢骨折8 、下肢骨折9 、脊柱骨折 10 、骨盆骨折11、脱位12 、伤筋 13 、腰椎间盘突出症14、骨折患者的功能锻炼法 九、中医眼科护理常规 1 、一般护理常规 2 、内眼手术护理常规 3 、椒疮 4 、天行赤眼 5 、聚星障 6 、凝脂翳 7 、瞳神紧小8 、绿风内障9 、圆翳内障 10 、云雾移睛11 、视瞻昏渺12 、高风雀目 13 、风牵偏视十、中医耳鼻咽喉科护理常规 1、一般护理常规 2 、耳疖、耳疮 3 、耳鸣、耳 聋 4、耳眩晕 5 、中医鼻科一般护理常规 6 、鼻槁 7、鼻鼽8 、鼻渊9 、鼻衄 10 、中医咽喉科一般护理常规11 、喉痹12 、喉关痈 13 、喉喑14 、急喉风 十一、中医口腔科护理常规 1 、一般护理常规 2 、口疮 3 、牙宣 十二、中医针灸科护理常规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汇编)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松木坪镇中心卫生院中医科

目录 1、针刺技术操作规程…… 2、敷药技术操作规程…… 3、熏洗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4、艾灸技术操作规程…… 5、拔罐技术操作规程…… 6、推拿技术操作规程…… 7、耳穴埋籽技术操作规程…… 8、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9、红外线治疗仪操作规程…… 10、温针灸技术操作规程…… 11、穴位注射技术操作规程…… 12、牵引治疗操作规程…… 13、中频电疗技术操作规程…

一、针刺技术操作规程毫 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进针法 图1-1指切进针法 1.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图1-1) 1.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

穴,如腹部的穴位。 1.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图10-69) 2.进针角度和深度 2.1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骨科)

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 1、中药贴敷治疗: 依据所选取物的功用不同,对肿疡起到消肿定痛,对溃疡起到提脓祛腐、生肌收口的作用。 【适应证】一切外科疾病初起、成脓、溃后各个阶段,均可应用。【用法】 1、告知患者中药贴敷治疗的作用、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以及患者应注意事项。 2、根据患者贴敷部位大小准备厚纱布或棉垫 3、在上面均匀地涂一层软膏 4、根据病情辨证选用掺药并均匀掺入。 5、单层纱布覆盖以防止药物撒落并用少量液体湿润后贴敷在患处。 6、胶布固定或包扎。 【注意点】凡皮肤湿烂,疮口腐肉已尽,摊贴油膏应薄而勤换,以免脓水浸淫皮肤,不易干燥。目前调制油膏大多应用凡士林,凡士林系矿物油,也可刺激皮肤引起皮炎,如见此等现象应改用植物油或动物油;若对药物过敏者,则改用其他药。油膏用于溃疡腐肉已脱、新肉生长之时,摊贴宜薄,若过于厚涂则使肉芽生上长过剩而影响疮口愈合。 2、箍围法

箍围药古称敷贴,是药粉和液体调制成的糊剂,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用于肿疡初期,促其消散;若毒已结聚,也能促使疮形缩小,趋于局限,早日成脓和破溃;即使肿疡破溃,余肿未消,也可用它来消肿,截其余毒。 【适应证】凡外疡不论初起、成脓及溃后,肿势散漫不聚而无集中之硬块者,均可使用本法。 【用法】由于箍围药的药性有寒、热的不同.所以在应用时应分别使用,才能收到预期效果。如金黄散、玉露散可用于红肿热痛明显的阳证疮疡;疮形肿而不高,痛而不甚。微红微热,属半阴半阳证者,可用冲和散;疮形不红不热、漫肿无头属阴证者,可用回阳玉龙散。箍围药使用时,是将药粉与各种不同的液体调制成糊状。调制液体有多种多样,临床应根据疾病的性质与阶段不同,正确选择使用。以醋调者,取其散瘀解毒;以酒调者,取其助行药力;以葱、姜、韭、蒜捣汁调者,取其辛香散邪;以菊花汁、丝瓜叶汁、银花露调者,取其清凉解毒.而其中用丝瓜叶汁调制的玉露散治疗暑天疖肿效果较好;以鸡子清调者,取其缓和刺激;以油类调者,取其润泽肌肤。如上述液体取用有困难时,则可用冷茶汁加白糖少许调制。总之,阳证多用菊花汁、银花露或冷茶汁调制,半阴半阳证多用葱、姜、韭捣汁或用蜂蜜调制,阴证多用醋、酒调敷。用于外疡初起时,箍围药宜敷满整个病变部位。若毒已结聚,或溃后余肿未消,宜敷于患处四周,不要完全涂布。敷贴应超过肿势范围。【注意点】凡外疡初起,肿块局限者,一般宜用消散药。阳证不

常用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范 一、适应症 脑卒中所致瘫痪,脑瘫,周围神经损伤,颈肩腰腿痛,各种关节炎,高血压,神经衰弱,胃肠炎,尿潴留,聋哑,癔症,月经不调,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和功能失调等。 二、禁忌症 晕针,出血性疾病,皮肤感染症,孕妇下腹部,虚脱无脉等。 三、准备工作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四、操作方法 (一) 进针法 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二) 进针角度和深度 1、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 腧穴。 (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 处或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 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行针基本手法 (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2) 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 4. 补泻手法 (1) 补法:进针慢而浅,提插轻,捻转幅度小,留针后不捻转,出针后多揉按针孔。多用于虚证。 (2) 泻法:进针快而深,提插重,捻转幅度大,留针时间长,并反复捻转,出针后不按针孔。多用于实证。 (3) 平补平泻法:进针深浅适中,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捻转的幅度中等,进针和出针用力均匀。适用于一般患者。 五、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 4、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中医科诊疗指南 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目录 一、咳嗽 二、眩晕 三、中风 四、不寐 五、胸痹 六、肋痛 七、胃痛 八、水肿 九、淋证 十、消渴 十一、腰痛 十二、郁证 十三、内伤发热 十四、痹症 十五、汗证 十六、泄泻

一、咳嗽 咳嗽是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成。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辩证分型治疗】 1.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 主症: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自,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代表方: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组成: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麻黄、杏仁、生甘草、生姜。止嗽散(《医学心悟》)紫菀、百部、白前、桔梗、荆芥、陈皮、甘草。 (2)风热犯肺 主症: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咽喉燥痛,咯痰不爽,痰稠或黄,咳时汗出、口渴,头痛,恶风。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代表方:桑菊饮(《伤寒论》)加减。 组成: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杏仁、桔梗、甘草、苇根。 (3)风燥伤肺 主症:干咳、呛咳、喉痒、咽干痛。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或痰中带血,口干,头痛,身热。舌苔薄自或薄黄,质红少津。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代表方:桑杏汤(《温病条辨》)加减。 组成:桑叶、杏仁、豆豉、南沙参、大贝母、梨皮、栀子。 2.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 主症: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痰出咳减,痰粘稠,食后或进肥甘厚味加重。胸闷脘痞,舌苔白腻,脉濡滑。

中医常见操作规程.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 金匮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 目录 1、针刺技术操作规程…… 2、敷药技术操作规程…… 3、熏洗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4、艾灸技术操作规程…… 5、拔罐技术操作规程…… 6、推拿技术操作规程…… 7、耳穴埋籽技术操作规程…… 8、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9、红外线治疗仪操作规程…… 10、穴位贴敷操作规程…… 11、穴位注射技术操作规程 12、穴位埋线疗法操作规范…… 13、牵引治疗操作规程…… 14、多功能脉冲调制中频电疗机操作规程 15、低频脉冲治疗仪操作规程 16、中医定向透药治疗操作规程 17、中药熏蒸疗法操作规程 18、超声波治疗操作规程

一、针刺技术操作规程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图1-1指切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图1-1)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臵,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图10-69)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中医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实施方案

中医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实施 方案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中医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实施方案为进一步强化中医适宜技术推广,提升区属医疗卫生单位中医药服务能力,根据《肃州区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年活动实施方案》精神,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适宜技术推广项目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通过建立创新中医药事业发展机制,激发医务人员使用和推广中医适宜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居民使用和掌握中医药防病治病基本知识,提高社会中医素养,营造良好的中医药发展氛围,并最终为群众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二、实施原则 中医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坚持“因人立项、广泛参与,以点带面、稳步推进”的原则,通过严格审核项目申报人资质、设施设备、团队协调等条件,评估医疗安全环境,鼓励和引导符合条件的医务人员运用辩证施治原则,因人、因病、因时开展和推广适宜技术。 三、实施范围 区属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妇幼保健站,具有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证书的医务人员。 四、实施阶段

申报阶段(2013年12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有医务人员根据申报条件,在本单位同意的基础上,提交申报表及相关资料,进行申报。 审核阶段(2014年1月1日-2014年1月31日):由区卫生局根据申报资料及实际工作情况,确定项目实施人(或团队)。 实施阶段(2014年2月1日-2014年10月31日):有项目实施人负责实施,区卫生局进行督查、巡查,随时了解项目进展及实施质量,作为年终项目验收依据。 验收阶段(2014年1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有区卫生局组织相关人员对项目实施进行验收,出具项目验收评估报告。合格者,拨付项目经费,不合格者,予以相应处罚。 五、项目内容 区卫生局设立以下适宜技术项目进行招标:三步三位九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技术、华佗夹脊穴治疗颈椎病技术、穴位埋线治疗相关适宜病种技术、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温针灸结合刺络放血治疗骨性膝关节炎技术、穴位注射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技术、电针配合艾盒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技术、上病下治推拿法治疗肩周炎技术操作、四步十法推拿治疗失眠技术、健脑调神针刺法治疗失眠症技术、三步推拿法治疗不寐技术、小针刀治疗

精深中医特色康复技术操作要求规范

传统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 一、毫针刺法操作规程 (一)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二)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三)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

肛肠科中医特色技术项目操作规范及流程

肛肠科中医特色技术 一、艾灸法 艾条灸操作技术要求: 1、目的:借助艾绒燃烧之温热性和药物作用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祛湿除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2、适应症:慢性虚弱性疾病及风寒湿邪为患的病症。如呕吐、腹痛、泄泻、脱肛、阴挺、遗尿、寒厥等。 3、禁忌症:凡实症、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和粘膜附近、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4、注意事项:(1)、治疗室及病房要求安静、舒适、光线充足,室温保持在22℃-25℃之间。必要时关门窗或屏风遮挡病人。(2)、采用直接灸或间接灸时,操作者应认真守护在病人身旁,随时询问病人有无灼热感,以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因体位不适引起的肢体痛苦。了解病人的生理、心理感受。施灸时体位要平而稳,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烧伤衣被。灸时余灰应用弯盘接取。(3)、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起泡,小者可自行吸收,无需处理,大者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按常规消毒,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4)、熄灭后的艾灸应装入小口玻璃瓶或铁罐内,以防复燃而发生火患。(5)、病人局部知觉减退或病儿及昏厥病人对局部皮肤感觉迟钝,操作者可用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以测知病人局、艾)6(部皮肤的受

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防止烫伤。. 、7)胸背、后灸腹部、四肢。(条灸施灸顺序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使用过的物品均浸泡消毒后,清洗备用。:艾条灸操作规程 1、素质要求:仪表大方、举止端庄、洗手。、评估:全身情况、局部情况、对疼痛的耐受性、心理状态、健2 康知识、环境。、备物:治疗车、治疗盘、艾条、火柴、酒精灯、棉签、弯盘、3 小口玻璃瓶、必要时备小毛巾、大毛巾、屏风。、患者准备:核对床号、姓名、部位、方法、解释过烫或疼痛4请告诉我。按施灸部位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5、定穴:根据医嘱,确定腧穴部位及施灸方法。 6、施灸:温和灸,手持灸条点燃一端后,对准腧穴,距皮肤2-3cm 垂直进行熏烤,问病人感到温热舒适但无疼痛感为度,随时弹去艾灰,一般每处5-15分钟,灸至局部皮肤红晕。 7、观察:观察局部皮肤及病情变化、询问患者有无不适、防止艾灰脱落,烧伤皮肤、衣被。 8、灸毕:将艾条投入小口玻璃瓶内彻底熄灭艾火,根据情况清洁局部皮肤。 9、整理:协助病人整理衣着,合理安排舒适体位,整理用物及床单元,归还原位,洗手。 10、记录:护理记录单上相应时间栏内记录床号、姓名、施灸腧穴、部位、方法、反应、无烫伤、皮肤稍起红晕、时间、签名。.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 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 达到扶正 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 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

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 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 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 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 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