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7第七章 教学(上)

7第七章 教学(上)

7第七章 教学(上)
7第七章 教学(上)

第七章教学 (上)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不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 )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A、课外活动

B、教学活动

C、实践活动

D、团队活动

2、教育与教学的关系是( )。

A、部分与整体

B、后者包括前者

C、整体与部分

D、前者被后者包括

3、下列关于智慧与教学的关系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

B、智育是教学要完成的任务

C、二者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D、教学就是智育

4、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

A、教学工作

B、行政工作

C、人文工作

D、后勤工作

5、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的是( )。

A、课外活动

B、公益活动

C、团队活动

D、教学

6、人们的认识能力,也叫智力,其核心是()。

A、观察力

B、记忆力

C、想象力

D、思维力

7、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的是( )。

A、孔子

B、孟子

C、朱熹

D、韩愈

8、将学习过程概括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是( )。

A、孔子

B、道家

C、墨家

D、思孟学派

9、主张“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是( )。

A、苏格拉底

B、夸美纽斯

C、卢俊

D、杜威

10、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说明教学过程的教育家是( )。

A、斯宾塞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洛克

11、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的是( ) 。

A、凯洛夫

B、夸美纽斯

C、斯宾塞

D、杜威

12、教学认识的主体是( ) 。

A、教师

B、学生

C、教学内容

D、教学方法

13、教学认识的间接性主要是指( ) 。

A、间接地获得知识

B、获得间接经验

C、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知识

D、在同学帮助下获得知识

14、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争论其实质是关于( )的争论。

A、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B、知识与能力

C、分科与综合

D、知识与思想

15、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 )。

A、学习动机

B、学习兴趣

C、学习目的

D、学习内容

16、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A、巩固知识

B、领会知识

C、运用知识

D、检查知识

17、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中心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是()。

A、教学规则

B、教学规范

C、教学原则

D、教学规律

18、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体现了()原则。

A、直观性

B、启发性

C、巩固性

D、思想性

19、“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的()原则。

A、直观性

B、启发性

C、巩固性

D、循序渐进

20、与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贯彻要求不符的是()。

A、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B、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C、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D、建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

21、《学记》强调“学不躐等””不凌节而施”体现了教学的()原则。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启发性

D、巩固性

22、“拔苗助长”违背了教学的()原则。

A、直观性

B、巩固性

C、循序渐进

D、因材施教

23、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别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这体现了()教学原则。

A、启发性

B、巩固性

C、循序渐进

D、因材施教

24、在教学方法的改革过程中,布鲁纳提出了()。

A、发现学习教学法

B、探究研讨法

C、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

D、暗示教学法

25、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的突出作用在于()。

A、简明扼要地表现知识

B、直观性很强

C、提高了教学效率

D、使教学有效地贯彻了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26、教师提出问题和一定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出学习结果的方法是()。

A、探究----研讨法

B、发现学习

C、暗示教学法

D、范例教学法

27、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是( )。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实验法

28、通过准备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交流,对过程及时总结是()运用时应注意的事项。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实验法

29、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称之为()。

A、实验法

B、讲授法

C、讨论法

D、演示法

30、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是()。

A、演示法

B、讨论法

C、实验法

D、谈话法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教学活动包括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

A、上课

B、作业

C、练习

D、辅导

E、课外活动

2、决定教学任务的因素主要有()。

A、教育目的

B、学生的年龄特征

C、学科特性

D、教师素质

E、教学的时空条件

3、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是()。

A、有所联系,有所区别

B、教学包含了所有的智育活动

C、智育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D、在一定程度上教学等同于智育

E、智育主要通过教学来实施

4、贯彻直观性原则的要求是()。

A、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B、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C、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D、发扬教学民主

E、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5、教学中运用巩固性原则要注意()。

A、准备好问题

B、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C、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D、善于启发诱导

E、在扩充改组和运用中积极巩固

6、教学中运用循序渐进原则要做到()。

A、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B、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C、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D、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E、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7、讲授法可分为()等方式。

A、讲述

B、解答

C、讲解

D、演练

E、讲演

8、关于讲授法的论述,正确的是()。

A、可分为讲述、讲解、讲演三种方式

B、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C、注意启发

D、讲究语言艺术

E、是注入式的教学方法

9、参观教学法可分为()。

A、可行性参观

B、准备性参观

C、现实性参观

D、并行性参观

E、总结性参观

10、教学实践中评价的激励功能可采用哪些方法达成?()

A、将课程分成小单元,及时激励

B、扩展评价范围,各显长项

C、重视对学习过程的检测

D、记录学生学业之外的突出表现,增加学生的成就感

E、注重学生发展过程中的纵向评价

11、探究研讨法突出的教学特点表现在()。

A、从具体材料引发学习经历

B、充分利用各种艺术手段

C、通过集体交流好研讨促进学习

D、鼓励学生的语言表达

E、肯定学生在学习中所犯错误的意义

12、关于谈话法描述正确的是()

A、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

B、可分为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C、可随意向学生提问

D、不会的可以放过

E、善于启发诱导

三、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并在题后括号内打“√”或“×”)

1、教学就是智育。()

2、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是各育的基本途径。()

3、教学无论效果怎样,都具有教育性。()

4、教学是学校唯一工作。()

5、学生学习间接经验是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的。()

6、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就发展了能力。()

7、巩固知识就是把知识保存在头脑里。()

8、教学原则是人们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9、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10、“授人以鱼,不知授人以渔。”说明学习方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11、谈话法就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12、教学方法是教师上课的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

13、启发式和注入式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法。()

四、填空题

1、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及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2、教学以培养的恩为根本目的。

3、教学由与两方面活动组成。

4、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中心地位。

5、教学是解决和人类经验之间的矛盾的强有力的工具之一。

6、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和。

7、学校工作应坚持以为主。

8、教学任务是人们追求的取向决定的,它指明各教学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

9、教学所传授的基础知识,是指形成各门学科的,相应的原理和公式及其系统。它是组成一门学科知识的。

10、学生的主要指他们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和掌握未知的知识的能力。

11、教学始终具有。

12、夸美纽斯主张把教学建立在的基础上,这是以为基础提出的教学论。

13、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和的过程。

14、杜威认为教学过程是“”的过策划那个。它以新的和作为教学理论的基础。

15、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过程。

16、教学认识的主体是,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活动的主体,具有和。

17、教学认识的客体以为基本形式,具有。

18、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反映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的的关系。

19、学生以学习为主,但必须以为基础。

20、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

21、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

2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23、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

24、教学过程的结构是指的基本阶段。

25、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26、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它包括使学生和

教材。

27、直观教具可分为两类:一是,二是。

28、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之中,它的正确和灵活的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29、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而采用的方法。

30、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可分为、、三种方式。31、谈话法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和的能力。

32、谈话法可分为和两种。

五、名词解释

1、教学

2、教学过程

3、直观性原则

4、启发性原则

5、巩固性原则

6、教学方法

7、谈话法

8、演示法

六、简答题

1、教学包含哪几方面的内容?

2、如何理解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关系如何?

4、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有哪些?

七、论述题

1、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怎样才能做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3、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基本内涵是什么?联系实际阐述贯彻该原则应遵循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第七章教学

第一节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意义 (一)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多边互动活动。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教与学作为教学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二者共居于教学的统一体中,各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脱离对方,任何一方都不能单独存在和发展。教有对象,离开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将失去其存在的依据和价值,因此,教以学为依据并体现于学。学有师承,离开教,学不能经济有效地进行,因此,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才能更好地学习。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教学永远包括教与学,二者是有机结合或辩证统一的。在教学活动中,一方得到发展,则必然会影响并促进对方的发展,即教师的教影响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也影响教师的教。 在现代社会,由于各种媒体的普及和信息交流的日益广泛,教师与教师之间学习与交流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习与交流的互动,如角色扮演、游戏、讨论等,使学校教学活动日益呈现多方互动交流的多重色彩,形成了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 (二) 教学和教育 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两个概念。从逻辑的角度看,二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是个大概念,包括学校培养人的全部工作,而教学只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 教学与智育 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而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智育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但教学却不是实现智育的唯一途径,把教学与智育等同,容易导致对智育途径和教学功能的片面认识。(三)教学的意义 ⒈教学是学校的特殊职能,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为一定社会培养人才并为一定社会服务,这是社会赋予学校的特殊职能。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教学所占时间最多,涉及的知识面最广,对学生的影响最大,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 在基础教育阶段,正是青少年长知识、长身体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认真搞好教学,才能保证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智力和体力的发展以及正确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形成,进而为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并不意味着以智育为主,更不是教学唯一 ⒉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实施智育的基本途径。它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用较少的精力获得人类需要漫长岁月才积累起来的大量的知识和技能,它突破了智育实施在时空

最新教育学第七章知识要点

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1、技能、操作技能、心智技能的概念。 2、操作技能、心智技能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阶段、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3、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理论。 4、操作技能、心智技能的培养。 尤其是技能的分类,培养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形成的分阶段理论和现实应用问题。 第一节技能的一般概述 一、技能的含义及其特点 (一)技能的含义 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二)技能的特点 第一,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 技能是在后天的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完善的,研究发现,在学习的最初阶段,练习对技能学习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随着不断地练习,进步速度逐渐减慢,但仍有进步。 第二,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不同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 知识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对活动起定向作用。技能是控制动作执行的工具,要解决的问题是动作能否做出来,会不会做,熟练不熟练。技能的学习要以程序性知识的掌握为前提。 第三,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习惯是自然习得的,它既可能符合规律,也可能不符合法则;而技能是通过系统的学习与教学而形成的,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动作经验的不断内化而形成的。(三)技能与能力的关系 1、区别: (1)从性质上来看,技能指顺利完成一定任务的活动方式,活动方式属于具体的操作程序;能力则是顺利完成活动任务的个性心理特征,心理特征属于个体表现的倾向性。 (2)从范围上来看,技能的活动方式有特定性,某种活动方式只能适用于某类活动的效率中并影响着活动;而个性心理特征具有普遍性,它表现在各种活动中并影响着活动的效率。 2、联系: (1)技能的形成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形成过程中体现着个体能力发展的水平和个别差异。 (2)技能的形成促进能力的发展。要形成和提高能力,必须掌握与之相对应的基本技能。 二、技能的种类 (一)操作技能 1.操作技能含义 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2.操作技能的特点 除技能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如下特点:首先,就动作的对象而言,操作技能的活动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具有客观性。其次,就动作的进行而言,操作动作的执行是通过肌体运动实现的,具有外显性。最后,就动作的结构而言,操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展开性。 3.操作技能的分类 根据动作的精细程度与肌肉运动强度不同,可以分为细微型操作技能与粗放型操作技能。前者指主要靠小肌肉群的运动来完成;后者主要是靠大肌肉群来完成。 根据动作的连贯与否可以分为连续型操作技能与断续型操作技能,前者技能主要由一系列的连续的动作构成;后者技能主要是由一系列不连续的动作构成.构成技能的各个动作在操作过程中彼此间可以相互独立。 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闭合性操作技能与开放性操作技能。前者技能在大多

教育学 第七章 教学(上)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2.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它包括有: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与学两个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同性与多样性的统一。3.(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内居于中心地位。 4.教学的主要作用:(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教学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5.学校工作应坚持以教学为主。 6.教学任务的决定,要受教育目的、学生年龄特征、学科的特性、教学的时空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7.教学的一般任务有:(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8.一般来说,知识的掌握是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础,而技能、技巧的形成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9.智力是人们的认识的能力,即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 10智力主要包括:注意力、想像力、记忆力、思维力、观察力等,其中思维力是核心。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1. 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2.教学是的基本途径,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它包括有:(1); (2);(3)。 3.(教学的意义)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内居于中心地位。 4.教学的主要作用:(1); (2); (3)。 5.学校工作应坚持以为主。 6.教学任务的决定,要受、、、等因素的制约。 7.教学的一般任务有: (1);(2);(3);(4)。 8.一般来说,的掌握是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础,而技能、技巧的形成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9.智力是: 10智力主要包括:、、、、等,其中是核心。

教育学第七章课程(附答案)

第七章课程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关于课程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程”一词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 B.课程与教材、学科的涵义相同 C.课程随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 D.狭义的课程概念是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历史课程 2.课程论研究的是()的问题。 A.为谁教 B.怎样教 C.教什么 D.教给谁 3.真正全面而系统地从理论上论证活动课程的特点和价值的是()。 A.克伯屈 B.杜威 C.卢梭 D.福禄培尔 4.课程论与心理学的联系,最早可以追溯到()。 A.柏拉图 B.毕达哥拉斯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5.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的过程是()。 A.课程分类 B.课程评价 C.课程实施 D.课程设计 6.最早提出“隐性课程”的学者是()。 A.杜威 B.叶圣陶 C.贾克森 D.苏格拉底 7.教育史上,课程类型的两大主要对立流派是()。 A.学科中心课程与活动中心课程 B.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C.核心课程和广域课程 D.接受课程和发现课程 8.综合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怀特海 B.杜威 C.布鲁纳

D.克伯屈 9.下列选项中,与现代课程改革的总趋势不一致的一项是()。 A.重视课程内容的功能化、分科化 B.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 C.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 D.重视个别差异 10.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具备的以“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三基”指的是()。 A.读、写、画 B.读、画、算 C.画、写、算 D.读、写、算 11.以下关于活动课程主要属性的描述中不正确是()。 A.以儿童为中心,依据儿童当前的兴趣和需要来设置课程 B.打破学科界限,按活动主题来组织学习经验 C.课程组织心理学化,要求按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和特点来组织课程 D.活动课程即是通常所讲的课外活动 12.根据课程制定者的不同,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A.分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学校课程 D.综合课程 13.从课程的任务来看,可把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和()。 A.社会中心课程 B.技能性课程 C.拓展型课程 D.地方课程 14.下列属于一级课程的是()。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 D.基础型课程 15.注重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课程是()。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发展型课程 16.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 A.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B.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C.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 D.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17.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 A.教学计划(课程计划)

第七章 课堂教学

第七章课堂教学 一、教育术语解释 1.教学: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2.教学理论:教学理论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既是一门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它既要研究教学的现象、问题,揭示教学的一般规律,也要研究利用和遵循规律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法策略和技术。 3.课堂教学设计:对教学设计概念界定的不同,但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个整体的把握,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4.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和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5.系统分析模式:系统分析模式是在借鉴工程管理科学的某些原理基础上形成的.它将教学过程看作一个输入—产出的系统过程,强调以系统分析的方法对教学系统的输入--产出过程及系统的组成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组合,借此获得最佳的教学设计方案. 6.目标模式:又称系统方法模式,是由美国教学设计专家迪克和科瑞提出的.基本程序有确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分析.分析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列出操作目标.确定测验项目的参照标准.确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材料.进行形成性评价.修正教学等九点,呈直线型。

7.过程模式:过程模式是由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教授肯普提出的。这一模式与目标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它的设计步骤是非直线型的,设计者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可从整个设计过程的任代何一个步骤起步,向前或向后、灵活、实用,教学设计人员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有侧重地设计教学方案。 8.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的规划,它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 9.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是教师认真分析教材,合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以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表达或呈现的过程。它是教学设计最关键的环节,是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成败。 10.教学设施设计:主要包括两方面的设计,一是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设计,二是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 11.教学评价设计: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运用评价的方法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预期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合理设计教学评价,对于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有效性,都有着积极作用。 二、选择题 1.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起源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知识即美德”的传统,其基本主张是( ABC ) A.知识—道德本位的目的观 B.知识授受的教学过程 C.科目本位的教学过程 D.意义学习与非指导性学习 2.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基本主张有( ABD ) A.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 B.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 C. 师生关系的品质 D.程序教学的方法

教育学第七章教学练习题

第七章教学<上.>练习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以下关于教学的正确论述应该是( D ) A、教学就是传授知识 B、教学就是上课 C、教学就是智育 D、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 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思想的提出者是( D ) A、孔子 B、杜威 C、昆体良 D、思孟学派 3、“最近发展区”的含义是( C )。 A、很快要达到的水平 B、明天要达到的水平 C、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水平 D、理想永远达不到的水平 4、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A ) A、认识活动 B、教师教的活动 C、学生学的活动 D、课堂活动 5、在杜威看来,教学过程的实质在于( B ) A、将教材上的学科知识内化为儿童的认知结构 B、从儿童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儿童的现有经验向着教材所包含的逻辑经验不断前进和发展 C、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与培养品格统一起来 D、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矛盾运动 6、主张“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教育家是(D ) A、赫尔纽斯 B、杜威 C、凯洛夫 D、夸美纽斯 7、作为特殊认识过程的教学过程,其间接性主要是指( B ) A、间接地获得知识 B、获得间接经验 C、在教师帮助下获得知识 D、在同学帮助下获得知识 8、教学过程的结构指的是教学进程的( D ) A、基本部分 B、基本内容 C、基本途径 D、基本阶段 9、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居于中心环节的是( B ) A、引起学习动机 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10、领会知识包括感知教材和( D ) A、熟悉教材 B、分析教材 C、巩知识 D、理解教材 1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 D ) A、获得直接经验 B、进行科学实验 C、进行社会实践 D、学习间接经验 12、“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B ) A、知识的传授 B、发展学生的能力 C、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13、取得教学成功的内因是( D ) A、教师的主导作用 B、学科的管理作用 C、教材的媒体作用 D、学生的主体作用 14、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 C ) A、发展智力 B、培养思想品德 C、传授知识 D、发展个性 15、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A ) A、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发展智力、体力和创造力才能 C、培养品德和审美情趣 D、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16、形式教育论的倡导者是( C ) A、卢梭 B、洛克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17、关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说法错误的是(C ) A、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B、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第七章 教学(上)

第七章教学(上) 一、本章教学目的: 1.理解教学概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 3、重点掌握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的有关内容(传授/接受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问题/探究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 二、讲授第一节:教学概述 思考:什么是教学? ㈠教学的概念 广义的教学: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 狭义的教学:指在一定的教育目的规范下,学校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思考:教学与教育、教学与智育、教学与自学关系如何? 教学与教育:教学与教育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途径向学生进行教育。 教学与智育:教学与智育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智育,即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的。但不能把两者等同。一方面,教学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另一方面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流动等才能全面实现,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将阻碍全面发挥教学的作用。 教学与自学:教学还与学生在教学中的自学相紧密联系。教学由教与两方面组成,其中,学既包括学生在教师的直接教授下的学习,也包括学生为配合教师上课而进行的预习、独立作业等自学活动,而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能独立自主地自学。但是教学与学生在教学之外独立进行的自学有严格的区别,后者是学生独立自主进行的学习,根本不同于教学中的预习、复习和作业。教学不包括这种学生自主进行的自学。 ㈡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思考2:一个学期的学校工作就要结束了,甲学校的领导班子决定:为了照顾大家的积极性,从饭堂工人到教师,奖金一律平均分配;而乙学校的领导班子则决定:奖金有比例地向教师倾斜。你赞同哪一种做法?为什么? ⒈教学的地位 在学校教育中,教学处于主导地位。

第7章 教学上

第七章教学(上) 一、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一)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包含以下几方面含义: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由教和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二)教学的意义 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教学的主要作用是: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学校工作应坚持以教学为主,但是教学必须与其他教育形式结合,与生活实践加强联系才能充发挥作用。因此,应妥善地安排教学与其他教育活动,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保证全面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 (三)教学的一般任务 教学任务受教育目的、学生年龄特征、学科的特性以及教学的时空条件等因素制约。教学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教学的一般任务如下: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一般来说,知识的掌握是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础,而技能、技巧的形成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2、发展学生能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智力,一般是指人们的认识的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像力,其中思维力是核心。体力,主要指身体的正常发育成长与身体各个器官的活动能力。学生的创造才能主要是指他们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和掌握未知晓的知识的能力。它是学生个人的求知欲望、进取心和首创精神、意志力与自我实现信心的综合体现。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二、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教育学第七章教学论(下)

第一部分教育学 第七章教学论(下) 一、名词解释:1、教学方法是指师生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要求所采取的工作方式或手段。它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有机统一。 2、启发式教学是相对于注入式教学而言的,是指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教学规律,运用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和维也纳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引导学 生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它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选择和运用教学 方法的指导思想。 3、课外活动是在教学大纲范围以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多种教育活动的总称。广义的课外活动包括正式课程以外的校内外各种教育活动,狭义的课外活动仅指校内的课外活动。 4、班级授课制也称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大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级,由教师按照固定的课程表和教学时间表面向全体同学进行集体教学的组 织形式,它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由夸美纽斯论证确立。 5、教学相长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学互动原则。 6、产婆术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善于用问答方式来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求正确答案,这种苏格拉底法被称为“产婆术”。 7、注入式教学是指教师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否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看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硬性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指导思想。 8、课的类型和课的结构:课的类型是指按完成教学任务的多少而划分的课的种类。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一课,另一类是综合课。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构成部分以 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一般包括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 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五部分。 二、填空题: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最早是由(孔子)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2、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

第七章_踢毽子的教学设计

环县第三中学校本教材 第七章踢毽子的教学设计与活动安排 常见几种踢毽子动作要点: 1.脚内侧踢(盘踢) 动作要点:左脚支撑,右大腿带动小腿,屈膝向上摆,膝关节外展小腿上摆击毽子的一刹那,踝关节内屈端平,用脚弓内侧把毽子向上踢起。 2.脚外侧踢(拐踢) 动作要点:左脚支撑,右大腿带动小腿,膝关节内扣,小腿向外侧上摆,击毽子的一刹那,勾脚尖,踝关节外屈端平,用脚外侧把毽子向上踢起。 3.绷踢(足尖踢) 动作要点:绷踢就是用脚正面踢。右脚前伸半步,左腿微屈,身体重心落在左脚上,当毽子下落到离右脚尖30厘米左右时,右脚稍抬起脚面绷直前伸,用小腿带动踝关节,脚尖快速有力地将毽子踢起。4.磕踢(膝盖踢) 动作要点:右手胸前抛毽,当毽下落到与腰同高时,右腿迅速屈膝抬起,用膝盖处将毽子踢起;同时上体保持直立,大腿抬起应与上体呈90°角,小腿与大腿也呈90°角;脚尖朝下,两臂自然摆动,保持身体平衡。 13

一、单脚内侧(盘踢)踢毽子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我校开发研究的:“主体参与”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课题和新课程标准以“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本课让学生自已选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踢毽球为教材,再由老师来帮学生组织学习。通过“我的选择我运动!我运动我快乐!”这一内心感受,去实施课堂教学,完成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踢毽子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的表现自我,展示自我,超越自我;引导学生运用原有的运动经验,进行合作探究与创新;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心和体会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组织与方法 1、通过讲解“准确的判断、快速的反应、专注的精神”在活动中具有的重要性。引入课堂并利用小游戏让学生去验证观点的对与错。在游戏的过程中同时起到了调节情绪、激发兴趣、提高注意力的作用。更让学生明白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主教材的练习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为无毽练习。 ○1通过平衡性练习让学生明白,踢毽子平衡能力很重要。 14

第七章 教学(上)

第七章教学(上) 1.教学活动的本质是(A) A.认识活动B.实践活动 C.交往活动 D.课堂活动 2.最古老也是应用最广、最普遍的教学方法是(C) A.讨论法B.谈话法 C.讲授法 D.实践法 3.教学具有教育性,是(B)率先提出的观点。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凯洛夫 4.《学记》中说:“学不躐等”。下列哪一条教学原则与其在思想上是一致的?(B) A.因材施教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C) A.孟子 B.荀子 C.孔子 D.墨子 6.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称之为(D) A.实验法 B.讲授法 C.讨论法 D.演示法 7.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 A.引发动机 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8.(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强丽弗抑.开而弗达”,反映的教学原则是(B)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激励性原则 D.巩固性原则 9.孔子说“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说明在教学中必须贯彻(B)原则。A.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B.巩固与创新相结合

C.直观性抽象性相结合 D.循序渐进与反馈调控棚结合 10.在教育史上提出“学而不思则惘,恩而不学则殆”的教育家是(A)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第七章教学(上) 1.教学活动包括了学生配合教师上课而进行的(ABC)等活动。 A.独立作业 B.复习 C.预习 D.社会实践 2.属于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ABCD) A.准备好问题 B.准备好谈话计划 C.提问要明确,引起思维兴奋 D.辞于启发诱导 3.从学校全部工作的比重看,教育工作的主体部分和教育舶基本途径是教学,其理由是(ABCD) A.教学工作所占时间最多 B.对学生发展影响最全面 C.其他工作都是围绕教学来进行 D.对学校教育质量影响最大 4.贯彻直观性原则的要求是(ABC) A.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B.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C.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D.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5.下列关于实验法的论述,正确的是(ABD) A.实验法在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教学中运用得较多 B.它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的、严谨的学习态度 C.要求教师注意启发,讲究语言艺术 D.要求目的明确。精选内容 6.中学教学原则包括(ABCD)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7.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ABCD) A.讲授法

7第七章 教学(上)

第七章教学 (上)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不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 )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A、课外活动 B、教学活动 C、实践活动 D、团队活动 2、教育与教学的关系是( )。 A、部分与整体 B、后者包括前者 C、整体与部分 D、前者被后者包括 3、下列关于智慧与教学的关系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 B、智育是教学要完成的任务 C、二者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D、教学就是智育 4、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 A、教学工作 B、行政工作 C、人文工作 D、后勤工作 5、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的是( )。 A、课外活动 B、公益活动 C、团队活动 D、教学 6、人们的认识能力,也叫智力,其核心是()。 A、观察力 B、记忆力 C、想象力 D、思维力 7、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的是( )。 A、孔子 B、孟子 C、朱熹 D、韩愈 8、将学习过程概括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是( )。

A、孔子 B、道家 C、墨家 D、思孟学派 9、主张“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是( )。 A、苏格拉底 B、夸美纽斯 C、卢俊 D、杜威 10、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说明教学过程的教育家是( )。 A、斯宾塞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洛克 11、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的是( ) 。 A、凯洛夫 B、夸美纽斯 C、斯宾塞 D、杜威 12、教学认识的主体是( ) 。 A、教师 B、学生 C、教学内容 D、教学方法 13、教学认识的间接性主要是指( ) 。 A、间接地获得知识 B、获得间接经验 C、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知识 D、在同学帮助下获得知识 14、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争论其实质是关于( )的争论。 A、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B、知识与能力 C、分科与综合 D、知识与思想 15、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 )。 A、学习动机 B、学习兴趣 C、学习目的 D、学习内容 16、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A、巩固知识 B、领会知识 C、运用知识 D、检查知识 17、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中心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是()。 A、教学规则 B、教学规范 C、教学原则 D、教学规律 18、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体现了()原则。

第七章 课堂教学教学教材

第七章课堂教学

第七章课堂教学 一、教育术语解释 1.教学: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2.教学理论:教学理论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既是一门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它既要研究教学的现象、问题,揭示教学的一般规律,也要研究利用和遵循规律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法策略和技术。 3.课堂教学设计:对教学设计概念界定的不同,但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个整体的把握,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4.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和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5.系统分析模式:系统分析模式是在借鉴工程管理科学的某些原理基础上形成的.它将教学过程看作一个输入—产出的系统过程,强调以系统分析的方法对教学系统的输入--产出过程及系统的组成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组合,借此获得最佳的教学设计方案. 6.目标模式:又称系统方法模式,是由美国教学设计专家迪克和科瑞提出的.基本程序有确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分析.分析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列出操作目标.确定测验项目的参照标准.确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材料.进行形成性评价.修正教学等九点,呈直线型。

7.过程模式:过程模式是由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教授肯普提出的。这一模式与目标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它的设计步骤是非直线型的,设计者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可从整个设计过程的任代何一个步骤起步,向前或向后、灵活、实用,教学设计人员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有侧重地设计教学方案。 8.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的规划,它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 9.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是教师认真分析教材,合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以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表达或呈现的过程。它是教学设计最关键的环节,是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成败。 10.教学设施设计:主要包括两方面的设计,一是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设计,二是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 11.教学评价设计: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运用评价的方法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预期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合理设计教学评价,对于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有效性,都有着积极作用。 二、选择题 1.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起源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知识即美德”的传统,其基本主张是( ABC ) A.知识—道德本位的目的观 B.知识授受的教学过程 C.科目本位的教学过程 D.意义学习与非指导性学习 2.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基本主张有 ( ABD ) A.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 B.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 C. 师生关系的品质 D.程序教学的方法

第七章教学

第七章教学 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了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与价值的实现。基于不同的基础和取向,教学理论 也形成了众多的学派,并有着各自的体系建构。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策略是教学 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教学实践的重要方面。理解并掌握课堂教学设计的指 导思想和方法、明确课堂教学策略及其运用,对从事课堂教学实践操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主要内容 第一节教学与教学理论 一、教学的概念 二、教学的意义 三、教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四、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 一、教学的概念 (一)词源解释 教学”两字最早见之于《尚书.兑命》:斅(xiao )学半”对此,孔颖达的解释是,上学为教xiao ;下学者,学习也。言教人乃是益己学之半也。”宋人蔡沈的解释是斅,教也….始之自学,学也, 终之,教人,亦学也。”这说明其词义是一种先学后教、教中又学的单方面活动,蕴含着“教”与“学” 不可分离的思想。 《礼记—学记》中曾经写道:“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斅学半.其此之谓乎.” 英文中教学为“ teachi ng,与学习一词 "lear ning是同源派生岀来的两个词。 (二)定义辩争 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我 国,教学是以知识的传授为基础的,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有计划、有步骤的 积极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2.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 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思考:哪一种定义更好?二者共同点:强调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的互动;都促进学生的发展;都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一种更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第二种则强调师生的平等地位。 三)教学与相关概念辨析

第七章 课堂教学(教育学·小学)

第七章课堂教学 一、课堂教学概述 (一)课堂教学的性质 课堂教学是指,以班级授课制为表现形式,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为目的,由相对固定的教师和学生在相对稳定的时间和相对固定的空间内围绕特定的内容进行的教学活动。 1.课堂的任务性。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任务性,其直接任务是使学生社会化。 2.课堂的社会性。课堂教学工作不仅存在于师生关系之中,还涉及多种社会关系。 3.课堂的交往性。一般来说,每个个体的一生都是在交往中度过的,在课堂中交往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它是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为了协调、沟通、达成共识,联合力量去达成某个目的而进行的相互作用。 (二)课堂教学的结构 课堂教学的结构是指,课堂教学构成要素之间形成的相互关系。 课堂的三大要素:学习的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情境。这三大要素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教学结构,它包括情境结构和教学结构。 1.课堂的情境结构。 (1)班级规模的控制。班级规模越大,学生的学习效率越低,学习效果越差;然而班级规模太小,又极不经济。一般而言,中小学班级以25~40人为宜。 (2)课堂纪律的建立。课堂纪律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课堂行为准则。 (3)学生座位的分配。座位的分配直接影响到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课堂纪律的维持。所以学生座位的分配,既要考虑课堂行为的有效控制,防止纪律问题的发生;又要考虑促进学生间的正常交往,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并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 2.课堂的教学结构。 (1)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课堂活动可分为学业活动、非学业活动和非教学活动三类。通常情况下,学生用于学业活动的时间越多,学业成绩就越好。 (2)课程表的编制。课程表是使课堂教学有条不紊进行的重要条件,其编制应尽量将核心课程安排在学生精力充沛的上午,将文科与理科、形象性的学科与抽象性的学科交错安排,避免同类刺激长时间地作用于大脑皮层的同一部位而导致疲劳和厌烦。 (3)教学过程的规划。合理规划教学过程,如任务难度适中、时间适宜、及时反馈学生课业结果等,有利于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 (三)课堂教学的基本问题(阐明) 1.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是课堂教学中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基本活动大致包括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师生交往三种。 (1)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关系。 ①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关系十分复杂。就教的活动而言,教师是主体,学生是

幼儿教育学第七章

第七章幼儿园教学活动 一、选择 1、由于幼儿没有学习系统学科知识的任务,所以学习内容没有任何() A.系统性 B.强制性 C.科学性 D.知识性 2、幼儿园教学活动是通过幼儿在具体的活动中的()来学习的过程 A.练习 B.感知和体验 C.认知 D.操作 3、利用每天吃点心的环节引导幼儿感知“1和许多”“大和小”认识各种食物和水果,以及感受分享的快乐情感,体现的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特点 A.生活性和启蒙性 B.活动性和参与性 C.游戏性和情境性 D.科学性和发展性 4、在教学活动中幼儿使学习的() A.客体 B.主体 C.中心 D.重点 5、()是教师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完成教育目标的中介 A.教学方法 B.教师的“教” C.教育环境 D.教育活动的内容 6、()是组织教学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A.教学内容 B.教学方法 C.教学组织形式 D.教学活动原则 7、教师这样来解释雨的形成:云彩在天上挤呀挤呀,挤在一起遇到冷空气,就变成雨降落下来了,教师遵循了() A.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B.积极性原则 C.发展性原则 D.直观性原则 8、()是教师有效地传递信息,促使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以及发挥主体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性的重要因素 A.教学原则 B.教学手段 C.教学方法 D.教学内容 9、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让每个幼儿都有()的机会 A.观察 B.合作 C.操作 D.练习 10、为了更好的照顾幼儿的个别差异,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幼儿的()应成为幼儿园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形式 A.集体活动 B.小组活动 C.个别活动 D.班级活动 11、下列关于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幼儿园的学习内容对幼儿没有任何强制性 B.幼儿是以学习间接的知识和经验为主的 C.幼儿园教学活动是教师创造和体验的过程 D.幼儿园教学活动具有游戏不能取代的作用,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 12、一般来讲,孩子并不知道什么是“摩擦力”,却在比赛中注意到“在不同材质路面上玩具车的车速有变化”,说明幼儿园教学活动具有()的特点 A.生活化和启蒙性 B.活动性和参与性 C.思想性和教育性 D.游戏化和情境性

第七章 教学

第七章教学 1、教学的含义:(1)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的活动。 (2)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至于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教学的意义:(1)教学视频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4、教学的一般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两基”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张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5、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6、教学过程的本质:(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包括教师与教学内容、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其所学的知识三种矛盾,第三种矛盾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别的认识过程(a间接性与简捷性b交往性与实践性c教育性与发展性d引导性与指导性) 7、教学过程的规律:(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a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b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c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既要防止过分强调系统知识传授,又要防止过分重视学生个人的经验积累)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a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b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c在教学中正确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既要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又要探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3)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a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以掌握知识为基础b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的学习知识c在教学中正确处理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的关系,既要避免单纯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的偏向,又要避免脱离知识的传授而另搞一套思想教育的偏向)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a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b学生具有主动作用c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d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承担起历史赋予的培养人的使命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责任;又要承认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作用) 8、教学过程的结构:(1)引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9、教学原则:(1)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直观性原则

第七章教学内容

第七章国际收支及国际投资头寸核算 第一节对外经济核算的基本问题 一、常住性的识别 (一)识别住户的常住性 1.基本原则 (1)住户的常住性取决于它的住所所在地,而不是工作所在地。 (2)一个住户的所有成员必须是同一个国家的常住单位。 2.例外 (1)一国驻国外政府机构工作的本国官员及其家属属于该国的常住单位。 (2)留学生和在国外就医的病人被视为其祖国的常住单位。 (二)识别企业的常住性 1.判断企业常住性的主要依据是该企业在哪个国家范围内长期从事经济活动,而不是该企业的财产所有关系属于哪个国家。 2.对于一国常住单位所拥有的经营流动设备的单位,如果这些单位长期在其他国家境内经营,且被所在国税务和工商部门认可,那么该单位就是东道国的常住单位。如果这些单位在国际水域或空间经营,则仍属于所属国的常住单位。 (三)政府单位的常住性 一国的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所拥有的部门、机关,以及驻外使领馆、军事单位或其他政府实体都属于该国的常住单位,而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设在该国的使领馆、军事单位或其他政府实体则应视为该国的非常住单位。 二、对外经济活动与对外经济核算 (一)对外经济活动的定义 一国的常住机构单位与国外单位之间发生的各种经济活动。 (二)对外经济活动的类型 1.对外贸易活动,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 2.对外投资活动,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 3.对外收入分配活动,包括投资收益分配和劳动收入分配。 4.对外转移活动,包括经常转移和资本转移。 (三)对外经济活动的形式 1.交换与转移。 2.交易与其他对外经济流量。 (四)对外经济核算 1.核算形式 国际收支平衡表:记录国际交易流量 国际投资头寸表:记录核算期期初和期末时点的对外资产负债状况及其当期变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