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地理实践力养成的“活动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地理实践力养成的“活动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地理实践力养成的“活动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地理实践力养成的“活动教学”策略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a14298928.html,

基于地理实践力养成的“活动教学”策略研究作者:苏杏平

来源:《广东教学·教育综合》2018年第55期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发展。就现阶段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而言,该方面的教育还不是很完善,亟需改善,教师应在地理活动教学中逐步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

【关键词】活动教学;地理实践力;策略研究

一、选题背景

(一)核心素养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新指向

“核心素养”这个概念是在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印发的文件《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的。它的提出是基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是对三维目标的发展和深化,为教育教学的目标指明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党的十九大也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核心素养的提出正是对发展素质教育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写照,它将指引地理课程改革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

地理核心素养由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四大要素组成。其中“地理实践力”这一概念的提出充分体现了教师要让学生学习对其有用的地理知识,切忌使知识严重脱离实际,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一线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二)高考题注重体验和实践,倡导学以致用的实践导向

2017年高考全国I卷第2题,以“城市绿化隔离带的景观照片”为载体,考查景观差异的原因;全国III卷第4—6题,用“城市地铁”引出对交通站点等级、城市功能分区及城市空间形态的考查;全国III卷第10—11题“互联网上四地好友关于各地季节特征的描述”,这些都体现了“生活中处处皆学问”的地理学思想,充分体现了“题目不离书本与生活”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查趋势。顺应新形势下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要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模式,从而改变传统的单纯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实践力的培养,通过开展“活动教学”,设计易操作、趣味性强、与课本相关的课堂(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善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锻炼学生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和合作能力,以此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知识分享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走近洣水河关注水环境 一、主题的确定 1、主题的来源 偶尔看到一片学生的作文: 我是一名从小在攸县洣水河边成长的男孩,我的家就在株洲市攸县大和村靠近洣水河边,所以一直以来对家乡的那片热土,那片山水有一种难言的情感。记得从小的时候洣水河段有着美丽的沙滩,有着秀丽自然的容貌,而如今,随着时间的推移,沙滩渐渐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原本的模样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大堆沙石淘尽后的残留,工业、农业废水,河流里漂浮的鱼。 我读后,觉得这是一个比较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所以让他在班上把看到的情形说给同学们听。同学们对此非常惊奇,也很感兴趣,都想针对这种现象开展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并把这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确定为——走近洣水河,关注水环境。 2、设计理念 洣水河是湘江三大支流之一。它不仅是中华民族先祖的安息之地炎帝陵,同时也是中国革命的摇蓝,所以洣水河有"历史长河"、"红河"的美称。洣水河发源于罗霄山脉西麓的炎陵县枝山。穿行于崇山峻岭之中,源炎陵,绕茶陵,穿攸县,于衡东新塘镇洣水河口流入湘江。对于洣水河,无论从其情感方面还是历史价值以及经济价值方面来说都有重要的意义,然后如今环境的破坏已经使得洣水河满目疮痍。因此需要呼吁人们更加重视和关注那条曾经养育我们的清澈如眸的河流。 二、活动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当前水资源的污染情况。 2.了解水污染对生活造成的危害。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思维能力等。 2.培养学生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与现代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掌握多渠道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学会与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 (三)情感目标

浅议中学地理课堂中地理实践力培养途径

浅议中学地理课堂中地理实践力培养途径 中学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地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地理知识的学习和获取,以实践作为基础,对于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和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现阶段,中学地理教学中,对于地理的实践力缺乏重视,课堂教学方式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学生缺乏课堂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实践力的发展和培养,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受到影响,结合中学地理学科特点,提出几点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教学策略。 标签:中学地理;实践力;培养策略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由于传统教学观念和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多数的地理教师采取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过分注重地理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学生实践力的培养,造成学生理论知识和生活实际出现脱节现象,打击学生地理知识学习积极性,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同时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体验和感悟地理原理和规律,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新课程改革的引领下,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应当加强学生实践力的培养。 一、充分利用教学条件,营造实践环境 中学学习地理学习的过程中,环境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的实践力受到环境的影响。地理课堂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应当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实现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以及学生和环境之间的互动。借助相应的课堂教学条件,营造良好的、多样化课堂实践环境,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例如,在中学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校的校内条件,如地理园、地理教师、气象观测站、天文台等场所,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相关的软件,营造出真实和虚拟相结合的地理环境,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切实感受宇宙的浩瀚和奇妙。教师通过地理教室的利用,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应的天体照片,并且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总结天体的含义。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天体和天体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天体系统的概念。之后借助小天文台,让学生思考宇宙中的天体系统,理解其从属关系。结合太阳系的成员,让学生探索八大行星的具体名字来源,如何进行再次分类。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学校教学条件,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实践环境,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八大行星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关系,进一步了解地球的运行共同特征。教师在课堂探究结束之后,顺势提出相联的地理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如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生命?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学生体检,营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培养学生的实践力。 二、灵活运用地理图表,培养学生实践力 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地理图表是其重要的知识内容,承载着很多的地理知识,也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表现形式。中学地理教学时,应当灵活的运用地理图表,引导学生根据图表和数据,开展相应的自主探究活动,从图表中获取隐含信息,实

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

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 ——“绘制学校平面图”教学案例 设计人:刘振兴 一、案例背景: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更多地强调了生活中的地理和地理知识的掌握以及地理技能的运用,地理教师必须摒弃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地理,即带着地理知识走进生活,带着生活中的问题走进地理课堂,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因此,结合地理教学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是地理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面。 地理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它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学地理教学必须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初中地理课程的开设仅在初一、初二,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地理学科还不甚了解,学习兴趣需要激发,学习方法需要培养,同学间的合作需要锻炼,但他们有的是对新事物的渴望以及蓬勃的朝气与活力。因此,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应定位

在:(一)不能太难、太高;反之,使学生产生畏难情趣,丧失学习地理的信心。(二)不能太简单;反之,使学生“嚼之无味,弃之可惜”,调动不了学习地理的兴趣。(三)学生年龄还比较小,应以家庭、校园和社区为中心。 为此,在学习了《地图》一节后,我尝试设计《绘制学校平面图》的活动。 二、案例描述: 老师在上课时,出示预先准备好的《河流中学鸟瞰图》和《河流中学平面图》(见附录一),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把全班同学分成四小组,讨论如何绘制学校平面图。 学生们的讨论要解决以下问题: ⒈确定绘图范围和图幅大小:如学校平面图的范围以校园为主,可适当兼顾学校附近的道路及周边的主要建筑物;图幅大小可定为16开纸等。 ⒉用什么工具:指南针(罗盘)、卷尺等 ⒊一幅完整的平面图应绘制的内容:如比例尺、指向标、图例和注记等 ⒋确定工作计划: (一)明确分工:分小组进行实地丈量并记录实物名称、方位和距离。

浅谈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

浅谈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 高中阶段地理课程的核心素养就是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一直以来,校园对高中生在地理教学的模式都是局限在课堂上面,对高中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毫不重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得不到任何的提高和发展,笔者针对这一现象,探索出一些旨在提高高中生地理实践能力、地理观察能力等方面的一些方法,在这里和大家一起讨论。希望可以提高现阶段高中地理课程学生们的地理实践力。 标签:高中地理;地理实践力;培养策略 随着社会对教育的不断关注,新课改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践能力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对高中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养成也越来越重视,地理实践力也是接下来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那么以往的教学经验又对现在的教学目标没有多少帮助,所以我们迫切的需要快速的找到如何能在地理教学中把握方向,达到提高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教学方法。我认为我们还是要多多接触新思想下的教育理念,努力在课堂教学上进行摸索、创新,和同学们一起在地理实践力的教学发展中不断突破。 一、教师要更多的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地理实验的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中穿插实验,可以让简单枯燥的课程变得鲜活,在地理实践的课堂上,我们可以让同学们更专注于与地理变化而忽略外界的干扰,专注于实验本身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们对地理实践能力兴趣的培养,在地理教学的过程里我总结发现,学生们对针对性较强的和有趣的地理实验兴趣最高,所以教师们在设置地理实验的时候,不要把简单的教学目标弄复杂,要多设置针对性较强的实验,在实验教学中增加教学趣味性,不要太过呆板的讲解。比如在高中很重要的“地理形态”章节上有一个河流侵蚀模拟实验,教师们一点点的引导学生,慢慢的提升同学们对地理实验的兴趣。首先实验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们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主要内容,让学生对实验更有信心。教师还可以在实验开始之前展示一些河流侵蚀过程中的图片,让学生们了解河流流速过程中侵蚀地点地貌的形成,鼓励学生们通过水流速度和地貌结合推算出沉积地点,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们对本节实验的兴趣,那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对课堂知识的印象,教师可以增加实验内容,比如这个实验可以追加一种情景,比如在有草木覆盖的地方河流侵蚀的情况又是怎样。就可以更加具体的强化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记忆[1]。 二、创新教学方法,更多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测评能力 现在的教学环境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观察和实践测评能力的培养,因为如今社会更需要的是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可以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的运用所学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生活观察能力和实践测评能力的培养。比如我们在山地地形图章节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在教学开始之前提供给同学们一些山地地形图的图片,让同学们通过仔细观察

最新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

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 ——“绘制学校平面图”教学案例 设计人:刘振兴 一、案例背景: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更多地强调了生活中的地理和地理知识的掌握以及地理技能的运用,地理教师必须摒弃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地理,即带着地理知识走进生活,带着生活中的问题走进地理课堂,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因此,结合地理教学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是地理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面。 地理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它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学地理教学必须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初中地理课程的开设仅在初一、初二,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地理学科还不甚了解,学习兴趣需要激发,学习方法需要培养,同学间的合作需要锻炼,但他们有的是对新事物的渴望以及蓬勃的朝气与活力。因此,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社会实践

活动方案应定位在:(一)不能太难、太高;反之,使学生产生畏难情趣,丧失学习地理的信心。(二)不能太简单;反之,使学生“嚼之无味,弃之可惜”,调动不了学习地理的兴趣。(三)学生年龄还比较小,应以家庭、校园和社区为中心。 为此,在学习了《地图》一节后,我尝试设计《绘制学校平面图》的活动。 二、案例描述: 老师在上课时,出示预先准备好的《河流中学鸟瞰图》和《河流中学平面图》(见附录一),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把全班同学分成四小组,讨论如何绘制学校平面图。 学生们的讨论要解决以下问题: ⒈确定绘图范围和图幅大小:如学校平面图的范围以校园为主,可适当兼顾学校附近的道路及周边的主要建筑物;图幅大小可定为16开纸等。 ⒉用什么工具:指南针(罗盘)、卷尺等 ⒊一幅完整的平面图应绘制的内容:如比例尺、指向标、图例和注记等 ⒋确定工作计划:

浅谈提升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有效途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a14298928.html, 浅谈提升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有效途径 作者:李宜欣 来源:《知音励志·教育版》2017年第06期 摘要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随着“以人为本”核心素养的提出,地理实践力作为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是学生人地协调观与综合思维能力在地理实践活动中的综合体现。本文通过探究高中生实践活动,找出目前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活动、课下活动及地理野外活动方面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中学教师组织地理活动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地理实践力;高中生;实践活动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和目的,一切理论和知识的学习最终都要回到实际应用中来。鲁洁教授认为,教育的实践是人的主观世界改造,无疑是一种实践活动。地理是一门实践力很强的学科,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可以不断演示、动手操作,所学习的地理知识可以运用于生产、生活中,还可以跟据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学习地理知识。总体来说,地理学科与实践密切相关。 1 地理实践力的提出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育部“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启动了育人为本的新课改自推行以来取得很大成效,但仍存在许多弊端。在这样的背景下,必须有新的应对措施,“核心素养”正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新高度和新阶段。2014 年3月30日,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制订学生核心素养体系。而各个学科又提出了具有自己学科特色的学科核心素养。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维度。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 2 地理实践力的独特魅力 地理实践力是学生人地协调观与综合思维能力在地理实践活动中的综合体现,也是对学生行动能力与思维品质的全面检验与培养。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受高考和学校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传统教学仍占主导地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演进,地理实践活动教学越来越显示出其在地理教学上的重要性。对于学生来说,实践活动更具趣味性,对学生有更大吸引力。不仅改进课堂教学效果,还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实践活动教学在地理课堂中的应用,对改变“填鸭式”教学现状大有裨益。地理实践能力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是地理教学的最高境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重视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还能促进学生地理技能的发展。 3 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提升途径

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实践与反思(1)

申报材料 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实践与反思 ——以定量的水土流失实验为例

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实践与反思 ——以定量的水土流失实验为例一、问题提出 当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地理基础教育改革也提出了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四大学科核心素养。地理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提出和总结了多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论和方法,都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乃至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 作为一线地理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是让教师最难以把握的。地理学本身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但是在高中因为教学课时、学业压力、教师意向、硬件条件、学生安全等的限制和考虑,与地理学科实践相关的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和模拟实验也基本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消失。笔者通过带领学生完成水土流失模拟实验,让学生总结出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而不是通过老师的说教方式让学生知道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以此期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主动手实验能力,进而利于学生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的形成。 笔者认为当前的水土流失模拟实验主要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定量研究不足,实验设备与用具过于随意的问题,这个问题会导致模拟实验流于形式,学生只能通过主观判断而无法通过数据得到有力证据,不利于学生求真求实科学态度的形成,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二,学生独立设计地理实验的能力尚未得到开发,一般的实验设计都是教师进行思想指导而学生动手操作,在看似学生锻炼了动手能力的背后是学生思考能力的缺位,看似学生为主,其实学生还只是教师思想的执行者,而这恰恰是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培养最应该注意的。 二、实验过程 为了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笔者所在的昌邑一中购买了一批进行水土流失模拟实验的专门设备,该套设备由电子秤、500ml烧杯、12L水箱、电动抽水器、降水槽、承压板、人工草皮、集水箱等组成。之前的水土流失设备只能定性的表

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校园环保节能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校园综合实践活动 2015/2/9 主题校园环保节能 适用年级七年级 设计意图 根据教育部有关学校节能环保的的通知及平舆一中的综合实践实施的实际情况,拟在本学期以环保节能为大主题,以各班为单位,围绕主题自主开展一系列环保节能综合实践活动,并于5月中下旬进行一次成果交流。 活动背景 当下环境问题是全球的热点问题,关系到全人类每个和国家和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尤其是我国人口和环境之间的矛盾急剧上升。结合我我县的实际情况,我省市农业大省,我县是驻马店人口大县,18个乡镇,90多万人口。历年干旱和洪涝灾害现象时有发生。我校的实际情况是:我校是住宿式学校,学生大多是农村学生,亲身感觉到环境对农业的影响,都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活动分析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淡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同时,由于不合理的利用,本来短缺的淡水资源日益紧张。虽然人们对水域污染的原因及其危害、空气污染对人类的危害、控制和减轻空气污染的一些措施、生物和环境、人和环境的联系有一些了解。但孩子们缺少应用保护环境基本知识的实践活动,如考察活动、调查

活动等。根据中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我们应做到趣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并尝试与语文、信息技术、数学、音乐、美术等学科整合,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既有社会实践,又有研究性学习,突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综合性、开放性和生成性,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活动安排 活动过程共计6课时。 活动目标 1、让学生从生活中选择课题,通过课前调查、搜集,课上研究、讨论,课后实践、研究,使学生乐于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他们勤于思考的习惯,勇于探索的精神及自主探索的能力。 2、通过设计各种课题方案,培养学生学会调查、实验、参观访问、查找资料等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分析、整合能力。 3、通过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分析、研究,从而有所发现,体验到与人分享的乐趣及成功的快乐,从而使学生关注社会,关心自然,树立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活动准备 师资准备:成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小组,以及班主任、各班综合实践活动 时间安排:每周综合实践活动课及课外活动时间。 活动计划

地理课外活动总结5篇

地理课外活动总结5篇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也越来越深入人心。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角度来看,素质教育就是要根据学生优势智能的差异而进行因材施教,从而适应学生个体多元化的发展。我校在50年校庆时提出的“阳光育人,多元启智”的办学理念正是适应新形势下学校办学宗旨的具体体现。不管何时,人民群众总会期盼名校的出现,我校作为新乡人民心目中的名校由来已久。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校原来的办学优势正在消失。我校如何才能够持续的创造奇迹,继续领跑新乡基础教育的发展。素质教育必将成为我校今后发展的 ___。“阳光育人”的办学理念正是我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出发点。各个学科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学科特点并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开展的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将成为我校推进素质教育 的重要载体。它的最终呈现形式就是异彩纷呈,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新课程共有三部分组成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我是从20xx年的时候开始关注校本科程的开发研究。最初以学生最喜欢的地理课外活动为突破口,策划组织了一系列的活动进行实验,如:中国政区拼图大赛、旅游图片展、“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参观考察活动等,尤其是20xx年三月份开展的节水活动规模大、参与广、形式新、内容活、意义深、反响好,得到了全体师生和社会的关注。这些活动的开展让我看到了学生高涨、积极的学习热情和主动参与的

意识,它给了我很大的自信和鼓励,也为今后开展其它活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从20xx年的上学期开始,我们在七年级的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开始把我们的这些成果陆续的在课堂上进行推广和应用。各个任课教师都能够根据自身的优势,既借鉴这本书中的长处,又能进行合理的补充和创新。这些课上得都比较轻松,深受学生的喜爱。选报我们课题的人数几乎是最多的打到了39人。我们的工作已经走在了学校工作的前头,但我们不仅不会居功自傲,而且还会更加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势,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继续完善,打造十中校本课程的精品。从多人一本,提高为一人一本甚至是一人多本的境界,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选择。为打造十中的特色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人类的地理环境,是一个包罗万象,有着无限的时、空运动。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视野的拓宽,使地理学科的信息密度大幅度增长,信息质量大幅度提高。这样,地理环境的无限时、空运动与中学生的极为有限的时、空运动之间的距离迅速增大,矛盾日益尖锐。传统的教学方法提供的信息密度低,信息陈旧,已远远不能满足今天的地理学科的教学需要,这就要求地理教学必须进行改革,优化教学结构,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开发种种学习资源,使学生获取更大量、更新鲜的关键信息,使学生所掌握的地理知识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转化,使学生在获取地理知

深入理解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

深入理解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 一、地理实践力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某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 (一)什么是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考察、调查和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户外考察、实验、社会调查等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 “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地理实践力是理论和实际的结合点和粘合剂,它能够很好地综合体现其他三个核心素养。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感悟、体验现实世界中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与其他三个素养相比,地理实践力突出之处是行动能力与具备的意志品质。 (二)从认知能力到行动能力 在四个核心素养中,人地协调观是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指人们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认知能力;而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考察、调查和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突出行动能力的培养,不要用认知能力代替行动能力。人的认知能力是行动能力的基础。一个人对他人或事物有了一定准确的认知,再经过思考分析判断,才能构成一个人的行动能力。没有认知的基础,行动无从谈起。 何谓行动能力?行动能力是自觉自发做事的能力,有兴趣,有策划,有自制,有实施。在行动过程中,能突破自己,实现自己的想法。 德国地理学会2012年编写出版的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第二版),从六个维度对中学地理学习提出能力要求,即地理学科知识、空间定位能力、资料收集与选择、合作与交流、地理信息评价、行动能力。其中对行动能力的解释如下:行动能力中的行动,主要是指地理环境中的人类活动。行动能力主要包括有关行动的知识、行动动机与兴趣、行动意愿、行动评价与反思四个方面,要求学生基于相关知识的了解,养成兴趣,从而愿意去行动,进而要对行动对自然及社会产生的影响进行反思或评价。 (三)从思维品质到意志品质 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两个核心素养体现的是思维品质,而地理实践力体现的是意志品质。思维品质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优秀的思维品质来源于优秀的逻辑思维能力。 意志品质是指构成人意志的诸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独立性(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持性。思维品质与意志品质有明显差别,在培养过程中的策略、方法也是不同的。 在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落实中,要突出意志品质的培养,不要让思维品质代替意志品质。 (四)如何培养地理实践力?

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究

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究 ──野外地貌认识的开放性教学 摘要 地理是以地球表层空间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传统地理学科教学主要在课堂中言传身教,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实地地理环境进行教学,这使得地理学习枯燥无味,且让人感觉地理科不具实用性。为了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我多次开展实地教学,在此把其中一次以野外地貌认识的综合实践课整理,与大家分享。 关键词教学探究野外地貌综合实践 第一部分教学活动设计 一、地理综合实践课的设计背景 大自然是最好的地理教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零距离向自然环境学习,这样既直观又能激发想象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在建立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充分体验地理知识的实用性,最终上升为理性认识。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同时满足学生探索自然的奥秘。”情感态度价值观中也强调:“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关心国情,关注环境,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今年高一是我省课程标准教材第二届学生,在高一的教学中我带领学生们开展过四次野外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还进行当地冬至日太阳高度角测量的实验记录,还有观察日出并据日出时间及当地经纬度计算昼夜长短等一系列室外的地理课的教学。在此我把第三次综合实践活动课做了整理与大家一起分享,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指正。 二、教学设计 1、设计思路 地貌随处可见,很多学生却视而不见,因此完全有必要结合实地情况进行教学。基于“学习生活有用的地理,满足学生对不同地理的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等地理新课程理念,我设计了利用身边的丰富的地理素材进行教学的思路。通过情景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问题的认识,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获得知识,通过拓展应用使知识内化。这样学生所学的知识才牢靠扎实,而且印象深刻。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学科观测、地理实验。 (2)结合实例分析探究具体地貌的形成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让学生对地貌形态进行描述。 (2)让学生对地形的成因做简单分析。

探讨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

探讨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 当前新课标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更要的要求,除了在教学中要教授学生知识之外,还需要注重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地理实践能力就是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培养的一个能力,然而现阶段在这方面的培养并不理想,本文分析了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 标签:高中地理教学;地理实践力;培养策略 新课标强调高中地理教育需要对学生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加强培养,地理实践力就是核心素养中的一个,指的就是学生的操作能力。当前高中地理教学需要结合学生的特征,让地理教育“活”起来,全面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现阶段在教学中对于学生这一方面的培养并不多,无法让教育真正的“活”起来,这也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当前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有效的培养学生这一能力。 1.合理的增加地理实践活动课时,实践活动需要丰富多样 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注重的都是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实践活动的课时比例很少,甚至是没有,这对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培养具有消极影响,这就需要合理的对实践活动的课时进行增加,每月应该至少有两节,让地理实践活动能够有效的进行开展[1]。另外,教师需要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特别是时间较长的寒暑假,给学生布置相应的地理实践作业,如学习完必修二之后,可以设置人口、工业、农业等方面的专题调查等,并且指导学生形成相应的实践报告,并在课堂上对实践经历和成果进行分享展示,这对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具有积极影响。 学校还需要对地理实践课程进行拓展,实践活动需要做到丰富多样,进而更好的满足每个层次的学生需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认知特点等合理设计实践活动,如野外考察、地理模拟实验、地理实验室观测等。野外考察比较适合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教师应把教学及生活进行全面的结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提升行动能力以及意志品质。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该地的土壤、水文、地质基础、植被以及气候等开展考察,由学校组织,教师带队,每个班级为一个单位集体活动。如,考察植被类型,保护区中的映山红以及铃木就属于灌木,蕨类植物是草本植物,它们就属于常绿阔叶林,记录下每种植被的特征以及分布等,让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提升他们情感上的感受。 再比如,通过地理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热力环流是一个很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在生活中也有大范围的运用,如,城市风、海陆丰以及山谷风等。在实验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让他们观察热力环流的形成,并尝试对其形成原理进行分析,将示意图画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就会掌握其形成过程。教师要设计好实验并准备好实验器材,告知学生实验步骤,让他们进行实验,最后撰写实验报告。

综合实践活动课评课要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怎样听评课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听评,就是运用现代教育评价的理论和方法,根据其活动特点、目标、过程、原则,拟定科学、公正的听评标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管理、效果进行全面的、科学的、客观的判断,以便及时反馈信息,改进活动方案,甚至结构体系,也可为评价 对象作出某种资格证明。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有很大区别,所以,它的听评观念与标准也会随之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注的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直接体验和发展情况,它的听评必然要依据自身的目标和价值来制定,它的标准也应当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听评活动要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服务,要为学生发展服务。 一、听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前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它既适应我国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内在需求,又呼应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有很大区别,因此,听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前提就是必须全面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听评综合实 践活动课程提供观念上的铺垫。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1.综合性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整体论视野而开发与实施的,活动内容的选择范围包括学习者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对问题的探究体现了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区别的最大特点就是综合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内容上,而且表现在学生能力、课程目标、学习活动方式、活动空间 各个方面。 (1)内容综合 学科课程是以各学科的系统知识为目标,它主要依据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设计内容,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将学生的思维和认识活动纳入系统学科的轨道。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知识可能会跨越甚至超越于各门学科课程之上,自然、社会、思品、经济、文化、艺术、历史、地理、环境、科学、技术、伦理道德等方面无所不融,同时拟补并强化了学科课程缺乏和生活、社会、劳动技术、科学等的联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以单一的学科知识为中心,而是以学生的心理水平、学习兴趣、社会生活以及跨学科的综合性知识为基础设计学习内容:强调学科间的联系、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综合能力 的培养。 (2)能力综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希望并努力使学生锻炼、获得、提高的不是一项或几项特殊技能,根据活动的需要,它的能力调动是丰富多样的,

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案例:学校经纬 度测量的实验设计 [字体:大中 小] 一、活动目的 此次活动的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合作精神和动手实践的操作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成就感,提高科学素养。 通过对学校经纬度的测量,掌握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培养地理观测能力和时间能力,并且可进一步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地方时差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计算能力。 二、活动内容 依据杆影法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测量出学校的地理纬度;依据地方时差和经度差的对应关系,测算学校的地理经度。 三、理论依据 1、测量纬度(杆影法):太阳直射点在一年之中会作有规律的周期运动,在这过程中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也会随着发生变化,而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不仅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有关,与当地的纬度也有直接关系。 各小组确定好标杆并且量出标杆长度L1(大致1m左右),先通过早上6点日出时的杆影确定方向坐标,接着在中午时标杆的影子与所画的正北线重合时(即石狮当地地方时为十二点时),量出标杆影子L2,利用数学公式计算出石狮当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H,再通过已知该日(秋分日)前后太阳直射纬度——赤道(0°),最后利用公式(H=90°—纬度差)求出学校的纬度δ。 2、测量经度(时差法):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区的时刻要早一些。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一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秒钟,经度上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差。 确定好标杆的正北方向之后,当北京时间12时后(通过校正后的手表或收音机确定),按下秒表;当杆影和正北方向重合时停止秒表,记录北京时间正午十二点到学校地方时十二点的时间差ΔT(由于石狮经度比北京时间所在经线(120°E)偏西,因此北京时间正午十二点之后再过一小段时间,才到石狮当地地方时的十二点),最后通过所得时间差换算经度差,得出学校经度Φ(该地经度=120°E-ΔT/4min) 四、活动准备 1、人员准备 分六个小组,每组6-7人。

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

初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 ——“自制地理教具”教学案例 设计人:丹寨县第二中学徐俊 一、案例背景: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初中地理学科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有机结合,知识面广、空间感强,很多问题比较抽象。直观教具的缺乏,许多无法直接感知的地理现象、难于记忆的地理事物使学生学习时感到茫然无助甚至倍感枯燥,让许多学生对地理课失去了兴趣,从而使地理课的教学陷入了僵局。 自制地理教具的材料来源于生活,成本较低、制作容易、简单易行,教师、学生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制作的地理教具辅助教学同样能达到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效果,既能吸引学生,也减轻了老师在教学中的困难,提高了学生在每节课的学习效率。 因此,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应定位在:(一)不能太难、太高;反之,使学生产生畏难情趣,丧失学习地理的信心。(二)不能太简单;反之,使学生“嚼之无味,弃之可惜”,调动不了学习地理的兴趣。(三)学生年龄还比较小,应以家庭、校园和社区为中心。 为此,在学习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一节后,我尝试设计《自制地理教具》的活动。 二、案例描述: 老师在上课时,出示预先准备好的《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系统示意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把全班同学分成四小组,讨论如何制作展示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地图模型。 学生们的讨论要解决以下问题: ⒈确定制作展示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地图模型范围和图幅大小:如山顶、山脊、鞍部等。 ⒉用什么工具:白纸书本拳头黄泥士水盆小刀毛刷油性彩笔 水粉画颜料、画笔及调色盘、平整的纸盒等等 ⒊自制地理教具的内容:折叠书本------演示褶皱地形、紧握拳头---------演示

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一、主题的确定 1、主题的来源 偶尔看到一片学生的作文: 我是一名从小在攸县洣水河边成长的男孩,我的家就在株洲市攸县大和村靠近洣水河边,所以一直以来对家乡的那片热土,那片山水有一种难言的情感。记得从小的时候洣水河段有着美丽的沙滩,有着秀丽自然的容貌,而如今,随着时间的推移,沙滩渐渐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原本的模样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大堆沙石淘尽后的残留,工业、农业废水,河流里漂浮的鱼。 我读后,觉得这是一个比较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所以让他在班上把看到的情形说给同学们听。同学们对此非常惊奇,也很感兴趣,都想针对这种现象开展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并把这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确定为——走近洣水河,关注水环境。 2、设计理念 洣水河是湘江三大支流之一。它不仅是中华民族先祖的安息之地炎帝陵,同时也是中国革命的摇蓝,所以洣水河有"历史长河"、"红河"的美称。洣水河发源于罗霄山脉西麓的炎陵县枝山。穿行于崇山峻岭之中,源炎陵,绕茶陵,穿攸县,于衡东新塘镇洣水河口流入湘江。对于洣水河,无论从其情感方面还是历史价值以及经济价值方面来说都有重要的意义,然后如 今环境的破坏已经使得洣水河满目疮痍。因此需要呼吁人们更加重视和关注那条曾经养育我们的清澈如眸的河流。 、活动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了解当前水资源的污染情况。 2. 了解水污染对生活造成的危害。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思维能力等。 2.培养学生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与现代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掌握多渠道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学会与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 (三)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亲近周围自然环境的热情和兴趣,进而产生研究的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科学品质和环境保护意识。 三、活动时间:2016.10.23 四、活动对象:初一年级学生 五、活动具体实施 (一)活动准备阶段 (二)调查研究阶段 三)资料整理阶段

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案例

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案例:学校经纬度测量的实验设计 上石桥高中冯正栋 一、活动目的 此次活动的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合作精神和动手实践的操作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成就感,提高科学素养。通过对学校经纬度的测量,掌握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培养地理观测能力和时间能力,并且可进一步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地方时差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计算能力。 二、活动内容 依据杆影法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测量出学校的地理纬度;依据地方时差和经度差的对应关系,测算学校的地理经度。 三、理论依据 1、测量纬度(杆影法):太阳直射点在一年之中会作有规律的周期运动,在这过程中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也会随着发生变化,而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不仅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有关,与当地的纬度也有直接关系。 各小组确定好标杆并且量出标杆长度L1(大致1m左右),先通过早上6点日出时的杆影确定方向坐标,接着在中午时标杆的影子与所画的正北线重合时(即上石桥当地地方时为十二点时),量出标杆影子L2,利用数学公式计算出上石桥当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H,再通过已知该日(秋分日)前后太阳直射纬度——赤道(0°),最后利用公式(H=90°—纬度差)求出学校的纬度δ。

2、测量经度(时差法):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区的时刻要早一些。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一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秒钟,经度上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差。 确定好标杆的正北方向之后,当北京时间12时后(通过校正后的手表或收音机确定),按下秒表;当杆影和正北方向重合时停止秒表,记录北京时间正午十二点到学校地方时十二点的时间差ΔT(由于上石桥经度比北京时间所在经线(120°E)偏西,因此北京时间正午十二点之后再过一小段时间,才到上石桥当地地方时的十二点),最后通过所得时间差换算经度差,得出学校经度Φ(该地经度=120°E-ΔT/4min) 四、活动准备 1、人员准备 分六个小组,每组6-7人。 2、器材准备 标杆、皮尺或拉尺、手表(与北京时间校准)、计算器、粉笔、实验记录本、相机等记录媒体。 3、天气情况 秋分日前后,天气晴朗(正午十二点时立竿见影)。 五、活动过程 2014年9月23日(秋分日)前后,天气晴朗,学校高二年级的

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统计人口数量_”教学案例

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统计人口数量”教学案例 曹风海一、案例背景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更多地强调了生活中的地理和地理知识的掌握以及地理技能的运用,地理教师必须摒弃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地理,即带着地理知识走进生活,带着生活中的问题走进地理课堂,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因此,结合地理教学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是地理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面。 地理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它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学地理教学必须走出课堂,到社会实践中去。初中地理课程对初一学生来说是一门陌生的学科,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地理学科还不甚了解,学习兴趣需要激发,学习方法需要培养,同学间的合作需要锻炼,但他们有的是对新事物的渴望以及蓬勃的朝气与活力。因此,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应定位在:(一)不能太难、太高;反之,使学生产生畏难情趣,丧失学习地理的信心。(二)不能太简单;反之,使学生“嚼之无味,弃之可惜”,调动不了学习地理的兴趣。(三)学生年龄还比较小,应以家庭、校园和社区为中心。 二、案例描述 上课时,全班同学按学习小组(学习小组一般为四人一组,8小组),讨论如何调查统计学校及所住小区人口数量。 学生们的讨论要解决以下问题: ⒈确定要统计人口数量的范围(校园为主)。 ⒉用什么方法统计。 ⒊统计人口数量时会遇到的问题及预解决方案

⒋确定工作计划: (一)明确分工:分小组进行校园、所居住社区人口数量的统计。 (二)统计数据:根据所得数据,进行统计汇总(根据统计的数据,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要求各小组同学有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的态度),使所得统计数据尽量精确。 (三)最后上网查询蝉房乡人口总数量。 师生共同讨论统计数据中几个易出现的问题:统计学校人口时注意将教师及后勤人员进行统计;统计小区人口时最好采用向小区物业询问的方式统计;所住没有物业小区人口时,一定要注意方法,如需上门统计,一定要在白天,并要结伴而行,且尽量统计自家邻居及熟识之人,注意安全;最后可利用网络查询保定市总人口数量。 活动中,同学们感触颇深! 有的说:我以前对人口数量没有概念,通过这次活动,我知道了人口数量在目前还是很多的,基数很大;有的说:我爷爷奶奶说之前他们那个年代的人都鼓励生育,人口增长的特别快;有的说,我查数据是还知道了现在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呢!有的同学不住感慨怪不得上下学人多车多,就是保定的人太多了!地理原来离我们生活这么近等等。 学生热情高涨,有的还向家长询问其所在村的人口数量;还有的小组将学校人口在统计时分性别统计,给出了学校的男女性别比。 三、案例评析 学生刚升入初中后逐渐成长,懂得思考一些社会问题,通过对学校、所住社区人口数量的调查,间接了解到现在的人口数量大,懂得思考人口过多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并认识到人口也需要可持续发展,及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实施的必要性。既可以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又可提高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家乡的热爱之情。

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2010-2011高二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李金环 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 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我校教学计划中一相非常重要的活动课题,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已经纳入我校的教学计划。本学期我们学校又有新的学年加入此项活动。这次综合实践活动是一次社会活动,全体实验年级利用假期时间走出校门,走出课堂,走进了社会这个大课堂的不同角落,他们积极热情地对待自己的这项活动。 在每次初期准备阶段,各个班级的班长和其他的班级干部协同班主任老师进行了周密的安排,保证了这个课程的有序进行。活动期间,同学们克服了各种困难,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用我们的独特视角和方式了解社会、感知社会,在活动中同学们的各种能力得到了发展,实践能力、劳动能力、对事物的辨认能力、交往能力等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活动中,学生们学到了校园里、课堂上无法获取的知识和能力。 按照以教学的程序,我们的实践课,通常是分四个程序。一搜索材料,二是整理材料,三讨论交流,四书写实践报告,每个阶段小组同学撰写实验报告,首先在班级交流,然后各班选出三个优秀小组,每个小组又在学校的交流中经过评选,最后,又选出优秀的进行表扬和作为范文学习。 尽管这学期的实践课内容不多,但是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小组活动中没有注意采集相关的事物材料和相关的影象材料,这是同学们缺少这方面的意识和经验造成的;课题数量少,存在很多小组重复同一个课题,所以,证明了同学们选题时还有一定的局限性;相关资料、实践报告、信息技术不能很好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以上这些也是我们在下次活动中需要改善和需要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2010- 2011高二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李金环 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是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以丰富的自然、社会等教学资源让学生直接获得 经验的一项生活体验性活动。在地理教师指导下,培养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感受生活、学以至用的能力。 【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在野外指导学生对沉积岩、土壤、植被的肉眼鉴定;认识地 质剖面,基本的褶皱和断裂构造的判别;了解重要的内外动力地质现象的认识;某区域的历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