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性论对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启示

人性论对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启示

人性论对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启示
人性论对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启示

孟荀人性论对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启示

【摘要】孟荀人性论的精华部分对我国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有巨大推进作用,因此加大对孟荀人性论的研究在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领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位首先从当今人格教育的发展现状出发,提出了我国大学生人格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其次论述了孟荀人性论在人格教育方面的功能[1]。这部分详细介绍了孟荀人性论的基本内容以及孟子、荀子在人道德人格教育方面的主张,最后提出了孟荀人性论在人格教育缺陷中的作用。【关键词】人性论;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

[Abstract] the standard first from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personality education, and put forward the main problems of China's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ity education, then discusses 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in Mencius' personality education function, this part introduces the basic content of Meng Xun's theory of human nature, Mencius and Xunzi in character education moral proposition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of Mencius and Xunzi in personality education in the role of defects.

[keywords]Theory of human nature; college students; moral personality; education.

目录

TOC \o "1-3" \h \z \u HYPERLINK \l "_Toc481953318" 前言3

HYPERLINK \l "_Toc481953319" 一、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现状3

HYPERLINK \l "_Toc481953320" (一)教学方式单一枯燥3

HYPERLINK \l "_Toc481953321" (二)教学内容与现实不一致3

HYPERLINK \l "_Toc481953322" (三)大学生道德人格存在的主要问题4 HYPERLINK \l "_Toc481953323" 二、孟荀人性论在人格教育方面的功能4 HYPERLINK \l "_Toc481953324" (一)孟子、荀子所提倡的儒学思想概述4 HYPERLINK \l "_Toc481953325" (二)儒家学说思想的继承和发展4

HYPERLINK \l "_Toc481953326" (三)孟荀人性论思想与人格教育关系5 HYPERLINK \l "_Toc481953327" 三、运用孟子人性论教育思想解决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问题7

HYPERLINK \l "_Toc481953328" (一)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7 HYPERLINK \l "_Toc481953329" (二)培养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7

HYPERLINK \l "_Toc481953330" (三)培养大学生发扬孝道与感恩情怀7 HYPERLINK \l "_Toc481953331" 四、发扬孟子思想,引导当代大学生塑造道德人格8 HYPERLINK \l "_Toc481953332" 结语9

HYPERLINK \l "_Toc481953333" 参考文献10

HYPERLINK \l "_Toc481953334" 谢辞11

前言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不断发展,一些高等院校的招生人数的不断提高,从而导致了大学生在道德方面严重缺失。因此孟荀人性论的儒家教育思想对我国高等教育仍有巨大的借鉴意义。荀子的立法原则也是考虑到人性,认为立法应以礼为基础。荀子的立法是根据人性本恶为基础的,他认为只有指定严格苛刻的法律才能约束人的规范行为,由礼来引导人们遵守法律。孟子用人性本善来建立他的教育思想,他认为人性本善,而后天环境的影响可以改变人性,故必须加大对人的后天教育[2]。他的思想其实是“以人为本”的前身,更是他主张王道仁政的基础。因此我国高等教育中关于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问题仍可借鉴先哲的教育思想。

一、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现状

(一)教学方式单一枯燥

现阶段,我国的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程一般还是沿袭过去的教育办法,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在课堂上,老师只是一味地填鸭式的教,学生只是一味地跟随老师的填鸭式教育。学生的学习对知识的使用不能够很好的融合在一起,他们没有责任感的教学只是一味地完成任务,这些群体对于理论知识并不是很认同。他们认为实践也是可以忽略不计。这就失去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立的初衷。最重要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实践层面严重脱离,学生的理论水平再高,考试成绩再好都没有达到课程应有的作用。

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程应当结合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比如借助互联网,利用多维度的教育材料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引导大学生接收现代主流思想道德。而大学生对互联网极具好奇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比起简单的课堂教育效果要好很多。

(二)教学内容与现实不一致

首先,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参差不齐,很多高等教材的编写更新并不能与我国社会发展的总体步调一致,这就导致了我国高校道德教育不能很好的与学生的生活、时代的特点相匹配。其次,我国经济的飞速提高,教育事业愈来愈趋近于专业化,学校的教育事业越专业,学生的素质就越高,而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无助于高校的高发,因此,思想政治课程需要与其它专业课程一道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其次,大学里面的老师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并没有深入而全面的认知,所以他们很难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并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针对。比如,最近兴起的老人摔倒讹人问题,不少大学生因搀扶老人被讹巨款,这个问题对社会负面影响是十分大的,大学生由于思想道德观念并未固化,很容易受不良的传播思想误导,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利用思想政治课程理论及时化解学生思想的疑虑,并以此为契机努力宣传思想政治课程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最后,现代社会不仅要求专业素养过硬的高端人才,对思想品德的要求也更高了,但是反观现代高校教育,许多教育材料还停留在上世纪中后期,而且多设计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的比重并不大,最重要的是思想教育知识大多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对学生今后发展并没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更新教学内容,转换教学理念成为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急切任务。

(三)大学生道德人格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会责任教育缺失

通过对部分高校学生的调查,发现不少学生存在对对什么问题都不感兴趣,整体无精打采,对同学对朋友抹布关心;还有的大学生总是抱着无所谓的心态,感觉家事/天下事都不是自己的事,发生什么样的结果都是无所谓的;更有部分悲观主义者认为,人活着就是无意义的,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甚至讽刺那些积极进取的同学或朋友。在宏观上,这部分学生严重的偏差自我定位,个人利益高于一切,高度依赖父母,没有担当意识。

2、诚信教育的缺失

在调查中也发现有不少大学生诚信教育缺失。具体表现有:第一,抄袭他人作业,无论是抄袭者还是被抄袭者都对此漠不关心。第二,47%的学生考试作弊过,不仅是因为他们平时学习不主动,考试不作弊就不能正常毕业,更多的是即使能够正常通过考试,他们也会作弊,认为自己不作弊就吃亏了。第三,通过银行数据显示,有些学生在校申请助学贷款后,毕业后的几年都不能履行贷款合同,大多不是因为缺钱,相反不少薪酬丰富的毕业生也不愿意及时还款。

3、感恩与孝道教育的缺失

在当今社会发展的今天,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小康生活的进步,大学生生活也丰富多彩,这才导致大学生缺乏感恩与孝道教育。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对于生活衣食无忧,认为父母供养她们上学和生活是理所当然的事,老师的教育在他

们看来也是一种义务。由此才出现了不少高学历的不孝“人才”。这些人通常挥霍父母的血汗钱,追求奢华不实的生活,无休止的压榨父母。这些学生走向工作后,没有贡献国家与社会的感恩之心,一味的追求金钱与名利,甚至不惜损公肥私,甘冒法律严惩也要攫取丰厚利益。

二、孟荀人性论在人格教育方面的功能

(一)孟子、荀子所提倡的儒学思想概述

1、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思想

性善论是孟子关于儒家学说的核心主张之一,孟子学说的最重要主张就是在这一点体现。孟子游说诸国施行王道仁政的理论基础也是性善论。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如果不加以后天的教育管理,不严加约束惩治,其必恣意妄为,对社会的危害后患无穷。

2 、荀子“性恶论”与“礼乐教化”的关系

荀子主张加强人的后天教育与礼法约束,不然社会是没办法有序发展的。荀子还认为人的生存环境是确定的,不能随意改变,它对人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在不断地学习进取中,经过后天的教育和约束,使人不断的改变和完善自己。才能提升自己的才能,有所成就。荀子主张人天生性恶,觉得人生来就是坏的,所以人要不断地学习,摒弃那些不好的方面,努力的是自己完美,成为世人口中所谓的“圣人。”但是孟子对“性”的解释为人的原本属性,也包含人的趋向。荀子在自己的主张中,把人的品质分类为两种,一种是天生性,人生来的属于自然的本性,也就是人生而带来的各种自然地本质;另一种就是人经过教育以后在社会中形成社会性和完善性,使人经过学习后摒弃了坏的陋习,成就了完美的自己。

(二)儒家学说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由“外在之礼”到“内在之仁”

荀子的主张是人性恶,也就是人天生就有很多坏的陋习,这些陋习可以后天的学习去改变和完善。所以一个国家应该要有礼法教育,以礼育人,用法律来约束人。对于好人可以加以褒奖,对于那些坏人也可以进行惩戒。但是后天的环境会影响人性的变化,所以应该用外在之礼约束人,甚至可以运用法律手段对那些内怀不仁的分子加以惩戒,使他们怀有内在之仁,这为先秦的儒教开辟了现实的发展道路。

2、从“善美相乐”看“性论本原”

针对孟子对“性”的解释为人的原本属性,也包含人的趋向。荀子在自己的主张中,把人的品质分类为两种,一种是天生性,人生来的属于自然的本性,也就是人生而带来的各种自然地本质;另一种就是人经过教育以后在社会中形成社会性和完善性,使人经过学习后摒弃了坏的陋习,成就了完美的自己。荀子在两千年前就意识到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人又社会属性,而动物没有,这在当时社会是很了不起的成就,因而荀子的思想已涉及到了人的天生性与社会性和完善性,这就要求社会要满足人的自然生存需要,又要服从社会的约束。这就是人的等级差异的根源,决定了社会的组织形式。(三)孟荀人性论思想与人格教育关系

1、秉承并发展于孔子的礼乐思想

(1)社会道德思想的人性基础。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治理国家也应该以人性本恶为基础,这是因为“人能群”故人不可能会向善,但是不向善天下就会大乱。所以统治者就应该加大管理约束,包括教育手段与法律严惩手段都应该用上。

(2)社会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由于荀子处在战国末期,当时群雄并立,天下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统一的王朝建立是大势所趋。而社会秩序十分杂乱,这就需要重新整顿,最重要的是建立稳住社会秩序的思想理念,荀子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与社会的安定为出发点,著作《荀子》,书中详细记载了荀子的政治主张与伦理道德思想,成为影响中

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最终要的一部著作之一。

2 、荀子实现“道德人格提升”的现实途径

(1)荀子社会制度思想的核心——礼义

荀子认为施行礼义教育是国家规范人民行为,培养贤才的重要途径。只有人民遵教化,尚学习,国家社会才能稳定,国政方针才能施行下去。对于普通的大众来说,吃穿住行等,都离不开礼义教化,才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这就是说,礼义教化不仅能够规范大众行为,更能洗涤人的心理与精神,提升大众的道德觉悟,因此礼义教化是维护社会制度的核心方式。

(2)社会治理思想的文化手段——隆礼

虽然荀子自始至终都认为人性天生为恶,但是他对教育改变人性是非常赞同的。“涂之人可以为禹”,就是他高度重视教育的具体表现。而教育的目的最终是让人尊崇礼法,即隆礼。隆礼,能够让社会处在规范化、有序化的运行状态,也只有通过文化教育的办法才能使国家、社会稳定和谐。同样,隆礼还可以让个人发挥主观能动性,修身治国平天下。更能普遍提高大众道德修养,达到小康社会。

(3)社会规则思想的制度手段——至法

荀子在当时提倡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封建社会,是具有很高的战略眼光的,随之君主主义、人治主义等思想泛起,尽管现代社会是极度唾弃的,但是这在当时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在当时的古代中国,维护以农业为根本的国家统治智能靠中央集权的君主主义思想,只能靠法律维护社会的秩序,荀子的至法手段有效的维护了封建统治,更为之后封建统治者所称道。而荀子治国理政的思想在今天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只不过不能再用君主主义思想了,而是用法制的手段维护社会的秩序,只有不断加强法制建设,才能保证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4)社会阶级思想的秩序目标——至平

荀子对普通大众的才能持有公平的人性观念,而不是认为人有先天的差别。第一,荀子打破了一个观点,圣人是先天的,即“天之就也”。他把圣人的偶像形象变为具体的可以接近的真实人物。其次,他宣扬了教育对改变人的作用。普通人主要肯不断学习,积极进取一样能够成为圣人,这就是说普通人的命运是掌握自己手中的,要想不平凡就要积极进取,进而才能超越自我,开辟理想的道路。

(5)荀子社会思想理论结合——礼法相序

但是荀子也不是纯粹的依靠法或者依靠礼就能把社会治理好,而是两者结合两者,共同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但是荀子主张偏重对法的运用,包括不遵循礼的人应该运用刑法进行整治,这种做法严格的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使整个国家阶级分明。荀子在很大程度上赞同法家的主要主张,但是法家主张利用刑法处罚不守规范的人,但荀子主张应以赏为主,罚为辅。最后荀子主张治理国家以礼为先,以法为惩治手段。

3、孟子人性论关于实现人格教育的原则

(1)自求自得原则

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离娄下》)【3】。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君子要想得到更多的学问,就要自觉地进行学习。但是得到学问并不是简单就能做到的,首先是自觉的进行学习,其次熟练的掌握知识,掌握更多的知识就能在生活中更多的应用,就能懂得更多,做的更好,因此君子学习自觉才是关键。

(2)循序渐进原则

在孟子的主张中,他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对于学习也是一样,应该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在学习中,也应该遵循学习阶段的规律,在什么样的阶段去学习什么

样的东西。孟子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尽心上》) 【4】。孟子的意思是学习应该注重连贯性,不能跳跃发展,掌握知识的每一个环节,才能够学成而归。所以学习要遵循规律,不能一蹴而就。同样宋国有人想帮助禾苗快速生长,进而揠苗助长导致禾苗枯萎而死也是这个道理,孟子借此告诫世人学习要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有所成就。

(3)专心有恒原则

能够专心学习并持之以恒的人才能够获取良好的学习效果。孟子用下棋的例子形象的说明了专心与不专心的人学习效果的差异。“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告子上》) 【5】这就是说只有专心学习,并能够坚持下来的人才能获得知识,才能够学有所成。否则,学习三心二意或者专心但是不能坚持则只能是一事无成。

(4)因材施教原则

孟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思想。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要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或者教给他不同学习内容。对此他提出了五种因材施教的办法,“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根据学生的不同,可以温和的教育他,就像及时雨一般点透他,让他真正的明白道理,也可以用适当的方法注重对他的品德教育,也可以教他一些技能,提高他的才能,而对于智力比较高的就对他的提问简单回答,不作具体说明,让他自己悟透。

他认为人天生就是善良的,但是后天环境的影响以及自身学习的状况影响了人的差异,因此教育者要用不同的方法教不同的学生。

(5)开拓进取原则

孟子认为要想学有所成,必须要有积极进取的的精神,不能遇到一些困难就畏首畏尾,裹足不前。只有经历痛苦的考验,用于为事业献身,不断开拓进取,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孟子认为进取精神最值得称道的就是为正义的事业不惜生命也要完成。因此我们也要像孟子一样,为了自己的理想开拓进取,即使失败也要坚持不泄,这样方能成就大业。

三、运用孟子人性论教育思想解决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问题

(一)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孟子的道德伦理主张很多在今天仍有值得宣扬的意义,比如“仁者爱人“仁者无敌’、“大公无私”等仍是当今社会道德的典范,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必要的内容之一。几千年来,我国一直传统者友爱谦和的思想理念,所以我国是热爱和平的国家,又因为我国国民团结友爱,几千年来,我国传统文化、国家一直是屹立在世界上的大国。但是这种思想带来的问题就逐渐显现出来,首先富裕的人群没有社会责任感,更没有奉献精神,认为一切都是自己努力得来的,自己应该享乐。孟旬他们的主张有的在当代是不合时宜的。在遵循孟旬思想主张的同时,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好的方面,摒弃坏的方面。由此用留下来的思想的精华区教育当代的大学生,派样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

(二)培养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

孟子倡导诚信的人格品质,认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诚信问题不断突显。而诚信的市场成本是非常昂贵的。比如我国奶粉问题频发,导致国产奶粉销售困难,比如我国疫苗问题频现,导致好多家长宁愿孩子生病也不愿意打某疫苗。这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是十分深远的。而诚实守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当今时代非常有必要重新建立起来。在当代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人与人之间诚信的缺失,尤其是当代大学生诚信的缺失,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教育坚决不能忽视,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刻不容缓的事。

(三)培养大学生发扬孝道与感恩情怀

尊老爱幼是中国的传统美德,这在当今社会的意义重大。孟子关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6】,孟子呼吁人们对待别的老人要像对待自己的老人一样尊重,对待别人的孩子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这就是尊老爱幼的原始形态,更是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美德。如果高校也对大学生加强这种思想主张教育,不仅对大学生本身是一种素质的提高,更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的发扬。如此人民之间互相关爱的氛围将会建立,和谐的社会必将构建成功。同时对于大学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也会大有裨益。

四、发扬孟子思想,引导当代大学生塑造道德人格

对待先哲的思想主张一定要结合我国实际,发扬其积极的现代价值观。第一,客观评价孟子的人格思想,在继承的同时也应不断创新,使其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毛泽东在对待传统思想与主张时,认为封建社会的糟粕必须要舍弃,社会主义民主思想要继承与发展。

结语

孟荀人性论对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启示,讲述了孟子荀子的道德沦以及关于人性方面的美德,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具体来说,孟子和荀子的关于人性方面的教育思想和儒学思想是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指导思想,从而培养了大学生的诚实守信的道德品德。并且发扬了大学生的孝道和感恩情怀。孟荀人性论的儒家教育思想对我国高等教育仍有巨大的借鉴意义。因此我国高等教育中关于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问题仍可借鉴先哲的教育思想。我国的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程一般还是沿袭过去的教育办法,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大学生需要更加人性化的教育模式,能够促使他们自身自发的学习状态。如果没有自由的学习模式从古至今,都是高压力的学习模式,失去自我个性意识,孟子和荀子讲求一人为本,所以他们的人性论思想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参考文献

李晓楠. 我国大学生现代人格教育研究[J].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1,(04)

赵卉. 新中国教育管理理论创新的哲学思考[J].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2,(06

李雅琴. 荀子的人性论与人格教育心理思想探析[J].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 2002,(02)

魏光明.小学数学教学难度设置需要关注什么[J]. 江苏教育:小学教学

周民孟子教育思想刍议. [J] 西部论坛(陕西)

万清. 老来投资不慎晚年变成“负翁”[J]. 新天地2010,

马晨曦.孟子性善论对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启示研究[J].吉林大学,2016.

张程.论孟子德育思想及其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启示[J].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周孝进.先秦儒家人性论及其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J].闽南师范大学,2013.

王瑾.《论语》道德思想对现代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启示我国大学生现代人格教育研究语文建设,2015,36:

李琳.“道德讲堂”活动对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2016,03:

钟小辉.儒家仁爱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启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4:

邓旭阳. 孔子道德人格榜样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启示[J]. 江苏高教,2014,05:

张力红.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2010.

李娟.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及其实践[D].山东大学,2010.

孙伟.重塑儒家之道——荀子思想再考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徐克谦.荀子一治世的理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徐复观.中国人性史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黄意明.先秦儒家情感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高中生道德与公民自我评价.

高中生道德与公民自我评价 2019-01-01 道德与公民自我评价不会写?多来看看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文吧, 。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生道德与公民自我评价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更多资讯请继续留意自我评价栏目。 第一篇:高中生道德与公民自我评价 一、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 本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以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祖国的每一点变化,都牵动着我的心,香港回归的日子,神州五号发射的日子,申奥成功的日子,都是我最难忘,最让我激动的日子,我和每一位热爱祖国的中国人一样,为那一时刻的到来而欢呼雀跃。 我从小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当在电视里看到国旗升起的时候,就情不自禁地起立敬礼。曾经当过学校护旗手,也一直是我自豪和荣耀的经历。当国旗升起,国歌奏响后,我的内心就充满了自豪感,每天的联播是我必看的内容。学习之余,坐在车里,观看家乡的夜景,是让我最放松的一件事,这几年家乡的`变化太大了,立交桥,景观大道,休闲广场,人们的环境越来越好了,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一定努力学习,争取为祖国和家乡的发展多做一份贡献。我是一名中学生,平时的一言一行我都能按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去做,对学校的规章制度能够严格遵守,课余时间外出,能够遵守公共秩序及交通法规,对公共设施能够爱护,外出坐车我会主动给有需要的人让座或帮助他们。在劳动课上也从不偷懒。 在家里,经常帮助家长做家务,比如洗碗筷,擦地,修理一些简单毛病的电器,家里的电脑中病毒后从作系统等,父母工作忙,不在家时,可以做一些简单的饭菜,帮助表弟表妹学习,爸爸工作忙,家里的力气活,都是我帮妈妈干。在学校和同学相处能够以诚相待,信守承诺,平时不管学习多忙,个人简历https://www.doczj.com/doc/8a13550933.html,,只要同学求我帮忙的事,我都会答应他们。比如他们组织的特色班会,需要我客串的,或需要我帮忙找的材料,我都会认真准备。能够主动帮助老师组织各种活动,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各科老师都把我当成是他们的好帮手。能够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参与并组织班级和学校的各种课内外活动,活动中与同学能够和睦相处,关心集体,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 《》()。乐于帮助别人,在各种劳动中积极肯干,不怕脏,不怕累。 二、学习态度与能力

中小学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模拟题及答案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考前练习题二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的题 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多选不给分。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品德测评反馈功能的反向发挥,表现为()。 A误导作用 B抑制作用 C排斥作用 D 束缚作用 2、根据学生成绩,划分为优、良、中、可、差五个级别,体现了品德测评的()。 A 评定功能 B 区分功能 C 教育功能 D 反馈功能 3、儿童(青少年)能够借助于自身的道德判断、情感等因素自觉体认道德价值与规范,进行道德行为的发展阶段是()。 A. 无律阶段 B. 他律阶段 C. 自律阶段 D. 自由阶段 4、班杜拉认为,影响儿童道德学习的因素很多,但是,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行为主体的观察 B 先天的遗传 C 后天的环境影响 D 教育者的说服教育 5、道德评价能力最初是在()的影响下形成起来的。 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自我评价 D.别人评价 6、针对个体时,教师抓住个别学生表示某种态度、志向、目的、兴趣及活动的时机,做出适当而简短的言语反应,以促使学生对自己的所说所为作进一步的反省与探讨,达到辨析并形成自己的价值观的目的,这种道德判断能力培养的方法称为()。 A.有效的说服—单、双面论据 B.价值澄清 C.价值辩论 D.群体约定 7、中小学道德情感教育的目标包括对象目标、功能目标和()。 A.政治目标 B.教育目标 C.成效目标 D. 阶段目标 8、伦理性道德情感逐渐占据优势,而由道德形象引起的道德情感体验也不断地受到自我意识的自觉调控,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则逐渐减少。这是指的()。 A.初中生 B.高中生 C.大学生 D.小学生 9、小学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水平形成一个“()”型。 A. 马鞍 B.抛物线 C.倒U D.直线

人格教育的含义与特征

人格教育的含义与特征 人格教育是近几年一些专家学者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目前我国对“什么是人格教育”的理解,分歧还比较大。 一些观点主要是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角度入手来谈人格教育,认为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教育,人格教育的宗旨是使受教育者形成一个健全的、日趋完善的人格,把知、情、意统一协调起来,建立一种完整和健全的心理结构;人格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培养健康人格是实现心理健康的途径之一;人格教育的心理学意义是要培养一个能适应环境和周围人的心理健康的人。 另有一些观点则是从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谈人格教育,认为人格教育是着眼于个体的社会自我的生成与塑造的教育;它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人的健全人格;现代人格教育的实质是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应具备的道德、情感、意志、信念等方面人的本质能力和力量的养成,其根本目的是使青少年成为具有主体精神的现代中国人。教育史上的泰斗夸美纽斯认为,人是一个小小的宇宙,“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人有无尽的潜能,“人的心理在天外天内都张不出一个界限”。但是人只有提高教育才能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发展。他指出,“人不是良善的,是变良善的”,“事实上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在他看来,人格教育的目标就是帮助人成为一个人,使受教育者的那种处于劣势的东西能够成为更充分、更真实的东西。一切教育行为的目标与最高追求,必须为塑造健康人格这一课题服务。 上述观点尽管表述不一致,但对人格教育的价值取向的把握基本是一致的,即着眼于每个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而要真正达到发展的全面与和谐,就不能不着眼于每个人的人格塑造与提升。因为在哲学的层面上,人格作为人的本质的存在状态或生存样式是人的最高生存方式的表征。它表示着人之为人的现实历史规定,标示着人之所以如此这般生存的意义与价值依据所在。基于此,笔者试图这样来定义“人格教育”: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心理、道德、精神品质,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心理影响、心理训练、心理建构、品性培养等方式与方法提高学生整体心理发展水平,培养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观念,使受教育者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巨大潜力,把个人价值的最大体现和对社会的最大影响作为人生的追求与乐趣,使每个受教育者的人格都得到塑造与提升,最终形成健全优良的人格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活动。它包括自我教育与外界教育两个方面,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强调自我调节与控制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人格的塑造过程,实质上是个体心理结构

中小学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模拟题及答案

中小学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模拟题及答案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考前练习题二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 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多选不给分。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品德测评反馈功能的反向发挥,表现为()。 A误导作用 B抑制作用 C排斥作用 D 束缚作用 2、根据学生成绩,划分为优、良、中、可、差五个级别,体现了品德测评的()。 A 评定功能 B 区分功能 C 教育功能 D 反馈功能 3、儿童(青少年)能够借助于自身的道德判断、情感等因素自觉体认道德价值与规范,进行道德行为的发展阶段是()。 A. 无律阶段 B. 他律阶段 C. 自律阶段 D. 自由阶段 4、班杜拉认为,影响儿童道德学习的因素很多,但是,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行为主体的观察 B 先天的遗传 C 后天的环境影响 D 教育者的说服教育 5、道德评价能力最初是在()的影响下形成起来的。

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自我评价 D.别人评价 6、针对个体时,教师抓住个别学生表示某种态度、志向、目的、兴趣及活动的时机,做出适当而简短的言语反应,以促使学生对自己的所说所为作进一步的反省与探讨,达到辨析并形成自己的价值观的目的,这种道德判断能力培养的方法称为()。 A.有效的说服—单、双面论据 B.价值澄清 C.价值辩论 D.群体约定 7、中小学道德情感教育的目标包括对象目标、功能目标和()。 A.政治目标 B.教育目标 C.成效目标 D. 阶段目标 8、伦理性道德情感逐渐占据优势,而由道德形象引起的道德情感体验也不断地受到自我意识的自觉调控,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则逐渐减少。这是指的()。 A.初中生 B.高中生 C.大学生 D.小学生 9、小学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水平形成一个“()”型。 A. 马鞍 B.抛物线 C.倒U D.直线 10、()是一个人由不经常的道德行动转化为道德品质的关键因素。 A.道德信念 B.利他行为 C.道德情感 D. 道德行为习惯 11、同伴关系是()产生的必要条件。 A.道德观念 B.道德信念 C.他律道德 D. 自律道德 12、在儿童道德判断由他律到自律阶段之间,有一个称之为()的阶段。 A.中间律 B.过渡律 C.社会律 D.教育律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这是一个自我意识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⑴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⑵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最新公民道德宣传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文明礼仪”主题班会 初一(4)班 日期:2011年3月8日 目标: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并落实到行动中去,培养自身道德素质。 形式:讨论会和文艺节目相结合。 内容: 一、开场白,引入话题 主持人简略地介绍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背景和对于社会和个人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转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二十字的讨论过程 1、爱国守法 主持人引用邓小平爷爷“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切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的名言,指出无论在哪里,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 2、明礼诚信 甲: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讲礼貌不仅仅是一个形式,更要内化为个人素质,要晓之以“礼”,才能导之以行,诚信是明礼基础上进一步的要求,是对人的道德的要求,是平等交往的基础,人无信而不立。 乙:一份报道说:“高校被污染,教师不认真备课,疏于和学生接触,忙着在外赚钱,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学生心胸狭窄,缺乏集体主义精神,文明礼貌。不文明现象比比皆是。”这些都是“明礼诚信”的反面例子。我认为,应该加强科学管理,完善各种制度和规则,化理论为方法和德行,让“不文明”、“不守信”之不正之风不在滋生。 丙:中学生在这方面似乎比大学生好一些,某中学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学生在诚信方面做得较好,但“看到老师给的考试分数高时,马上主动更正“的同学只占14.6%,还有其他一些不良的风气,如“老实人吃亏”、“利字摆中间,诚信撇两边”这样的想法仍存在。媒体也应加强这方面宣传,给全社会制造一个“诚信为本”的舆论环境。

主持人总结:诚信对人格和良心都有重要的地位,要凭着良心做人,以诚信为准则。 3、敬业奉献 甲:职业道德在企业、岗位上的作用,加入WTO后的发展方 向,青年人应提前培养职业道德的修养。 乙:要实现价值,先要创造价值。人在社会中的价值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工作来实现的,要做好本职工作。主持人总结:4050计划中有一个例子,一名下岗女工通过不断地学习,再就业,成为一名营业员,在工作中爱岗敬业,全身心投入,现在成为了营销部经理。所以,敬业是对社会进行奉献的最好的形式。要立足本职工作。 4、勤俭自强 甲: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克勤克俭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优良传统。它不仅是治家立业实践方式,更可升华为一种与人格修养相贯通的美德,可以磨练人的意志,培养人的德行,巩固人在修养实践中所养成的正直、刚强、清廉等种种节操。在新时期,“勤俭”又被赋予了新的涵义。最近水费涨价就是政府的一种宏观调控,它不仅提示我们水资源的可贵,也要求人们要做到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资源,这一政策也是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相一致的。对于企业来说,也应该运用科学技术,加强管理,用更少的资源投入生产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服务质量。 乙:一些小学生使用一卡通,家长可通过磁卡限制花费,但这一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乱用零花钱”的现象。“勤俭”不仅要靠他人监督,更要上升为一种自觉意识。在国外,孩子通过帮家里干家务来挣零花钱的例子已经屡见不了。我们要明白自己父母赚来的钱是来之不易的。 丙:在高校校园内,尚未挣钱的大学生花钱大手大脚的现象也比比皆是,他们的月花费超过家庭开支。有人甚至认为“不会花钱,就不会赚钱”,在食堂,大学生浪费粮食的情况也屡有发生。我们必须认清这个错误观念。希望这类现象不要在我们中间发生。 丁:我想到了高校宿舍楼中的一幕景象:寝室旁的水池边空无一人,十几只水龙头就哗哗地流着水,显然是梳洗完毕的同学没有养成随手关闭水龙头的习惯。勤俭节约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5、团结友善 甲:要成功,必须团结奋斗。大凡取得科研成功的人都有团结协作的搭档,或者同仁,或者助手。有共同的目标,才能共同努力。学生的本职是学习,我们的集体如果能团结起来,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互帮互助,就能共同提高成绩。 乙:团结是国家稳定的根本。友善是团结的前提。历史上有汉武帝不注重团结最终失败而唐明皇带领将士团结奋战,最终成功的先例。所以加强团结协作是很重要的,因为当你有一个思想与别人分享时,别人也有一个思想,通过友善的交流,就会有两个思想。正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团结起来就有无穷的力量。 主持人总结:团结友善是立身处世之本。“一手独拍,虽疾无声”“团结就是力量”这些的警句提醒、告戒、勉励我们:无论是朋友间,还是一个集体,一个国家,相互与人为善,互爱互助,于集体,于国家,便能产生比天时、地利更重要的人和。人和之所以可贵,在于能产生“1加1大于2”的效应。中国有十二亿人口,如果不团结就是一盘散沙,凝聚在一起就成为力量无穷的沙袋。道德修养有时往往是和艺术修养联系在一起的在我们的班

公共心理学第六章 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

第六章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是自发形成的,它的形成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研究和掌握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将有利于我们在品德教育中提出恰当的教育措施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本章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品德的心理实质,品德的形成过程及其规律,阐明品德教育途径和措施的心理学依据。 第一节品德概述 一、品德的涵义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在我国又称为德性或品行、操行等等。它是指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例如,某个学生一贯诚实友爱、热爱集体、乐于助人、勤奋学习、遵守纪律、热爱劳动,我们则认为这个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与品德密切相关的是道德,道德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驱使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人们按照这些行为规范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言行,并以此来要求和评价他人的举止。品德和道德固然都受社会发展规律所制约,但是却不能相互等同,它们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品德与道德的区别 1.品德与道德所属的范畴不同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准则。人们依据规范来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指导或调节行为。遵守它们会受到舆论的赞许并感到心安理得;否则,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并感到内疚。它是以行为规范的形式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它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规律,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而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社会道德在个体头脑中的主观映象,其形成、发展和变化既受社会规律制约,又受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规律制约。品德支配和调节着个体的道德行为,属于个体意识形态范畴。 2.品德与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 道德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总体要求,是对一定经济基础的反映,它是调节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而品德的内容则是社会道德规范局部的具体体现,是社会道德要求的部分反映。可见,从反映内容上看,道德反映的内容比品德反映的内容广阔得多,概括得多。 3.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 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协调物质利益关系、人际关系等社会关系,以保障社会的稳定、和谐的发展而制定了共同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正是这种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赋予了道德的力量。品德产生的力量源泉则是个人的需要。个人为了归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为社会所接纳,就必须遵守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协调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正是人的这种社会性需要(归属、交往与尊重的需要)促使人们的自觉地按照道德要求发展与完善自我品德。 (二)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品德与道德的发展是互动的过程,他们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 品德是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和在个体实践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2.社会道德风气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个体在社会化的 过程中、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和道德教育的影响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社会道德风气的发展变化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个人品德面貌的变化,品德的形成、发展以一定的社会道德为前提。可以说,离开了社会道德,品德就无从谈起。 3.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 即众多的个人品德能构成和影响着社会的道德面貌和风气。某些具有代表性人物的品德可以作为社会道德的典范,对社会风气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离开了社会中具体人的道德品质表现,道德就只能成为无实际意义的行为规范了,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更谈不上发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是以品德心理学和德育原理为基础,以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重点,揭示品德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的一门新设课程。 第一讲品德· 道德· 德育 一、品德、道德与德育 (一)道德的内涵: 道德是一种社会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 道德的职能是抑恶扬善。 道德的作用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形式发挥出来的。 道德的定义: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以善恶为评价标准,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二)品德的内涵 品德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一种个性特征; 品德是最具社会评价意义的个性特征; 品德是一种较稳固的个性特征; 品德具有外化的行为表现; 品德的定义:品德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个性特征。 二、德育的概念与德育本质 什么是德育 简而言之,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德育概念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 广义的德育概念: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划分的,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 (一)德育的定义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德育的本质

道德转化品德 德育 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其本质是将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品德。 如何使学校德育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1.德育内容注重思辩性。 2.德育过程突出实践性。 3.德育活动讲究品牌性。 (三)德育的特征 从活动的目标指向看----培养品德 从活动的内容看——传输社会道德 从活动的方式看——强调亲身体验、感悟 从解决的特殊问题看——是态度、情感、价值观 (四)衡量德育活动的三个基本标准 标准1教育必须包含善良的意图或道德的目的 标准2教育必须包含有价值的内容或产生有益的影响 标准3教育必须采取合乎道德的方式或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 第二讲品德形成的一般特点、规律与教育 一、品德的结构 (一)品德的构成要素(心理形式)——知、情、意、行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和道德行为习惯 (二)品德各要素的表现形式及作用 1、道德认识 概念——是人们对社会规范的理解、掌握。 表现:道德概念(知识)的理解;道德观念的形成;道德信念的确立, 作用:其它几要素形成发展的基础;行为的先导; 2、道德情感 概念: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社会规范评价、体验对象时所产生的情感。 表现: 直觉性的情感体验;想象性的情感体验;伦理性的情感体验, 作用:影响人的选择;调节人的行为——中介 3、道德意志 概念: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进行道德抉择和行动时克服困难的能力和毅力。 表现: 完成动机斗争;选择行为方式;执行道德决定 作用:控制、调节人的行为——调控 4、道德行为(习惯) 概念: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要求作出的外部反映活动。 表现: 顺从行为(他律);认同行为(模仿);信奉行为(自律), 作用:品德形成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对其它要素起着巩固、提高的作用——标志 (三)品德的构成要素(社会内容) 社会公德;公民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是美国现代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家。他认为,个体发展是持续一生的,而不是在成年早期就结束了。他提出了著名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认为在心理发展的每一阶段,个体都会面临着一个需要解决的心理社会问题,该问题引起个体心理发展的矛盾与危机。如果个体能顺利解决每一阶段所面临的矛盾与危机,就会对个体心理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相反,则会产生消极影响。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性发展的八个阶段

埃里克森关于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个体每一阶段危机的解决方式对其自我概念和价值观念有着重要影响。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前一阶段

(或前几阶段)冲突的解决,而早期冲突也可能推迟到后期发展阶段中得到完全解决。如果个体发展的阶段性危机没有得到较好解决,就会影响个体的人格和社会性发展。 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含义 人格发展理论揭示了人格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特别是埃里克森的理论从个体出生到青春期、成年期直至晚年,体现了人的全程发展观,对转变教育观念具有重要意义。适当的教育能够培养学生解决发展危机的能力,促进个体的发展,不适当的教育则会阻碍个体的发展,因而,教育就是要了解学生人格发展不同阶段的独特性。特别是中小学生和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发展最为重要的第四、第五、第六阶段,更需要教师在了解这三个阶段的主要矛盾与危机的基础上,通过设置大量的问题情景,在活动和交往中,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解决好每个阶段的问题,顺利渡过危机,以免儿童的人格发展出现障碍或者迟滞。 四、性别差异与教育性别差异指性别的心理差异,即男女学生在个性、智能和成就等方面的差异。 性别角色的发展是以儿童性别概念的掌握为前提的,男女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而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 特有的行为模式,即性别行为。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

浅谈学生人格发展与学校教育

浅谈学生人格发展与学校教育 学生的人格发展问题是当今教育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学生如果出现人格障碍,小而言之,对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不利;大而言之,会引发诸多的社会问题,甚至造成社会悲剧。 对学生的教育,不外乎两个方面:做人和学习。而做人应该是第一位的,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以德为先,德实际上就是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如果没有其良好的品德,高智商和强健的体魄往往会成为犯罪的帮凶,对社会造成的危害远远高于一般的犯罪。例如,近几年来的以网络犯罪为代表的高智商犯罪案件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其犯罪人员大多具有大学以上学历。所以说,人格教育对学生来说其意义是何等的重要,我曾听到有几位老人在闲谈时,谈到教育子女时说:“我们对子女要求并不高,不求对社会有多大贡献,只要不危害社会就行。”其实,这就是对人格重要性最简单、最朴实的看法。 人格教育实际上就是对人的心灵改造和品格塑造的教育,对学生的人格教育首先就是促进其人格系统健康发展的教育,重视对学生人格健康的教育是现代社会的一项特殊而急迫的任务。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而国际间的竞争主要突出在国民素质的竞争,其本质上是要求学校的教育,培养现代的人才,不仅仅局限于知识能力还具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具有更高的人格素养,即“授业的本质是通过其学历的形成过程去积极谋求人格的形成”。只有具有高素质的人格的人才,在未来社会发展和竞争中才会有稳固的基础,才会立于不败之地。2008年的“5?12”大地震震垮了房屋,震碎了人们的心灵,但在电视画面上有一显著的镜头,有一学校的校训:“人情、人性、人格、人才”始终屹立着。这充分地说明必须先塑造人格,在人格塑造的基础上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从当今社会发生的诸多学生问题中我发现,学生人格障碍的形成有多方面深层次的原因: 1.家庭教育不当,对学生人格的养成有一定影响。当今社会,对经济利益的追逐使得一部分家长认为只要让子女吃好、穿好就尽到了做父母的责任。我曾遇到这样一件事情,有一位学生王某上课经常迟到、不爱学习、说话也比较粗鲁,老师所布置的作业也经常不完成。有次我问他:“你为什么不喜欢学习呢?”他说:“学习有什么用呢?我的父母说,你们当老师的一个月工资才一千多块钱,他挖煤炭一个月的工资都有四五千!”我当时听到这话心里很不是滋味,心想:有父母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的吗?答案是肯定的。父母的一句话也许会改变孩子的一生。我想在这样的父母的教育下,其孩子怎么可能有一个健康完整的人格啊!其实,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言一行都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2.社会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对学生人格障碍的形成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的了惊人的成就,物质文明丰富了,但精神文明的建设却并不尽如人意。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原有的价值观人生观逐渐丢失,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颓废思潮开始在家长、老师、学生之中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一些学生接触新事物但并不知道如何去甄别,如在网上接触的并不是知识而是一些低俗的东西,颓废的文化、黄色的网站迷住了缺乏甄别能力的学生,网络游戏让不谙世事的孩子沉迷于其中而无法自拔……毕竟他们只是孩子不可能“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他们往往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看到这种现象,不禁感叹:校园多年的教育抵不上社会这个“大染缸”几天的“染色”。 3.学校教育片面地追求升学率,重智能,轻人格的培养也是一个误区。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统领着学校,升学率和高分数成了各学校的追求目标也成了考核老师的尺度。学校和老师追逐眼前的利益,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格培养。重视智育,轻视德育。德育及音体美等对学生人格塑造的课程却成了课程表上的装饰之物,大都被所谓的主课挤占殆尽。许多学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法形成,在分数的重压之下学生的心理疾病愈发严重,考试失利者为逃避现实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等事件屡有发生。不良的教育方法成了学生人格健全的绊脚石。 学生人格障碍的形成有诸多因素。而学生人格发展教育则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要以做人的教育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与社会生活不断调适,实现个人从“有机体生物人”即自

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与道德素质

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与道德素质 内容提要:结合我们大学生自己谈如何学习和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关键词: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 大家都知道,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这是实施国家人才战略的一次重要会议,也是部署高校教书育人上新水平的重要会议。对于我们大学生自己来说,认真学习会议精神、深入思考自我思想政治修养的意识水平、增强自我教育紧迫性的认识,是我们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把握学习机遇,逐步走向成熟成才的内在要求。而作为学生干部的我们更应带好头,以身作则。因为在集体中,学生干部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老师与学生间最亲密的纽带,是师生顺利沟通的

桥梁,可以说学生干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集体,所以只要我们学生干部带好头,同学们的政治理论学习的自觉性才会较以往程度上有所提高。 我认为我们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应注重实效,旨在提高我们大学生的素质。 我们知道,国民思想政治觉悟水平直接关系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水平。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壮大,无不包含着该国先进的思想文化,统一的民族精神和正确的价值观念,这决定了一个国家在国际上所具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地位。否则就很容易被外部力量所左右。因此,增强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是成为国家之间软实力竞争的重点。而国家的生存和发展主要是年轻一辈的发展,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明天繁荣富强的生力军,因此,在大学生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可忽视的。而会议也特别强调提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这既是对大学生发展方向的要求,也是国家软实力发展的要求,从一定意义上看,也是关系国家未来命运的大事。 我们应当看到,对如何看待思想政治修养问题,始终存在各

中小学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模拟题 及答案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考前练习题一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 你认为正确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多选不给分。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针对一定的价值测评目标进行差异程度的评定,体现了品德测评的()。 A 评定功能 B 区分功能 C 反馈功能 D 预测功能 2、道德信念的确立是从()开始。 A 幼儿园 B 小学低年级 C 小学高年级 D 初中 3、作为道德人生的最高境界,道德主体对道德的认知已经达到了所谓的“化境”,对自我与世界、绝对与相对、道德判断与决策等等的对立统一的认识都已达到炉火纯青境界的发展阶段是()。 A.无律阶段 B.他律阶段 C.自律阶段 D.自由阶段 4、作为个人品德的重要外部表现形式和客观标志,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高下的重要标志的是()。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情感 C. 道德意志 D. 道德行为

5、道德信念形成的重要时期是()。 A.中学阶段 B.小学阶段 C.大学阶段 D.青年初期 6、反映着人们在道德活动中的各种关系以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行为准则被称为()。 A.道德认识 B.道德观念 C.道德信念 D.道德准则 7、受教育者对他人的“良言、忠告,显示温存或者责备的目光这类极精细而纯人性的教育手段”保持着一种高度快速反应的心理状态,这称为()。 A.定势 B.道德敏感性 C. 心灵敏感度 D.移情 8、依恋感、安全感、自我认同感、归属感、秩序感等情感属于()。 A.自然情感 B.高级情感 C.低级情感 D. 集体主义情感 9、中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发展具有不一致性,有时候会表现出言行不一等等。这反映出中小学生道德行为发展中存在着()。 A.不协调性 B.不平衡性和可变性 C.不均匀性 D.主观性和可变性 10、前苏联心理学较重视研究道德行为,特别是提出了青少年时期道德意志行为具有()的特点。 A.逆反 B.协同 C. 矛盾 D.两极性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 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埃里克森把人格的发展看作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一定要通过几个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普遍的发展任务,这些任务都是由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间不断产生的冲突或矛盾所规定的。如果儿童解决了冲突,完成了每一个阶段上的任务就能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完成得不好就会形成消极的品质。他把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第一阶段,婴儿期(0-1.5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和克服不信任感。儿童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第二阶段,儿童早期(1.5-3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性和克服羞怯感和疑惑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第三阶段,学前期(或称游戏期)(3-6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取主动感,克服罪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 第四阶段,学龄期(6-12岁),主要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第五阶段,青年期(12-18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自我同一性(或称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 第六阶段,成人早期(18-25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克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第七阶段,成人中期(25-50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第八阶段,成人后期(50岁以后直至死亡),主要是获得完善感和避免失望和厌恶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二、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对小学学校教育的启示 (一)多给小学生表扬与鼓励 根据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论,小学生所面临的主要危机是“勤奋与自卑”之间的冲突。该阶段儿童已经进入学校,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他并期望他完成的社会任务。为了完成这些任务,为了不落后于众多的同伴,他必须勤奋地学习,但同时又渗透着害怕失败的情绪。这种勤奋感和自卑感的矛盾就构成了本阶段的危机。如果儿童在学习上不断取得成就,在其他活动中也经常受到成人的奖励,她们的学习会变得越来越勤奋。如果儿童在学习中屡遭失败,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就容易形成自卑感。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懂得承认学生的特别努力,

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上海市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 说明 ——构建塑造人的心灵的德育课程 (社会版) 在现行的学校教育中,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主要的德育课程。在一些人的印象中,思想政治课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远,讲大道理比较多,教抽象的知识比较多,而重视学生心灵的塑造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比较少。其实,近年来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状况,从教学过程到学习训练、学习评价等,已经出现了许多有利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和身心全面发展的变化,这些变化将会在上海市第二期课程改革推出的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之中得到比较集中的体现。 一、贴近学生生活的德育课程 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主导渠道,承担着对 青少年确立正确的为人准则和理想信念的重要 导向作用,同时此课程还承担着对学生进行以 马克思主义常识为核心的有关社会科学的基础 知识教育。

要实现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的任务,重要的前提是课程目标必须切合学生的实际,课程内容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领悟在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中所学到的道理。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 活,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才可能具有针对性,取得教育的实效。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上海市中小学第二期课程教材改革,不再于初中、高中统一设置思想政治课,而是根据初中和高中不同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初中设置思想品德课,在高中设置思想政治课,以便能够更适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 为了使教学内容能紧密地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课程,在学生所熟悉的学校生活、家庭和社区生活,以及更宽广的社会生活情景中进行公民的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国情和社会责任教育,以及健康心理品质的引导,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高中思想政治课,从学生所熟悉的社会生活情景,或者所应了解的社会生活情景中提炼主题,构建教学内容体系,引导学生学习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心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常识,以及有关的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结 合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注意渗透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品质引导和爱国情操的熏陶,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里考纳的完善人格道德教育与大学生道德培养_蒋旻.pdf

2009年 12月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Dec.2009 第10卷第4期Vol.10No.4 里考纳的完善人格道德教育与大学生道德培养* 蒋旻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长沙 410081) 摘要: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现代大学生出现了人格缺失、道德下滑的现象,制约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和谐进步。大学生这一现象也引起各国对人格道德教育的重视,里考纳的完善人格道德教育理论,能够为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和培养提供借鉴之处,有利于培养道德人格健全、知行合一的现代大学生。 关键词:完善人格道德教育;大学生;道德培养 完善人格道德教育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兴起,是当代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流派之一,影响深远。托马斯·里考纳是完善人格道德教育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完善人格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人的完善的人格。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的完善人格,而这种人格的完善既要求个人的个性、动机和行为的综合,又要求有教育者的教育作用。健全人格教育近年来也成为各国大学生道德教育凸现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多元文化的冲击,我国大学生人格缺陷甚至人格扭曲现象的增多,道德教育也需要注重完善人格,培育大学生良好道德。 一、社会进步对大学生完善道德人格的呼唤 (一)大学生道德人格缺陷呼唤完善道德人格大学生是祖国 的未来和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 业的主力军。要承担起这一历史重任,大学生不仅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必须拥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但是新旧体制的交替,思想观念的转换,利益格局的重组以及我国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长期以来重视教育对人社会化的功能,而忽略教育对人个性发展的效用,一定程度上削弱和阻碍了大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导致了我国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多元化和个体人格道德冲突的加剧。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和思想状况主流是好的,体现了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趋势,但是现代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导致部分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扭曲。 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压力的增大,以及心理发展的不成熟,不少大学生产生了严重的拜金主义思想,他们崇尚“有钱能使鬼推磨”,很多青年是一种浮躁心理和失衡心态,缺乏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刻苦钻研、坚持不懈的精神。这种道德人格缺陷往往使他们无法对自身和他人进行客观正确的评价,目空一切或急于求成,而稍有挫折,往往就悲观失望,一蹶不振。 (二)大学生全面发展要求完善道德人格现代社会是一个日 趋开放和多样化的社会,培养青年健 全人格是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对新型人才的需要。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与他的知识和智力水平有关,而且与他的人格特征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有优良的品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可*收稿日期:2009-10-30 作者简介:蒋旻(1985-),女,湖南衡阳人,硕士研究生。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 1.了解道德的含义;了解道德与品德、德性概念之间的区别。 “道”表示事物运动的规律和规则,含有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又被赋予社会理想或道德理想等意义。 “德”同“得”,是个体在实践中成就的一种内在品格,即所谓善心善行。人们认识了“道”,转化为思想感情,然后外化为行为,施与人,便称之为“德”。 日常生活中,“道德”既可以指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也可以指人的思想品质或德行修养,也指对人们行为的善恶评价。 道德:内在品质+外在行为规范和原则 主体不同,可分为个体道德和社会道德 品德:个体道德品质,是个体现象,它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人身上的反映 道德反映整个社会的要求,内容全面完整,品德只是其中一个部分。 德性:内在品质 2.识记潘菽先生的“四要素说”中的品德结构。 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道德认知:是指如何获得是非观念、如何进行道德判断与推理,从而作出道德决策。 道德情感:指对正确或错误行为的感受(如内疚、同情、自豪等),以及激发道德思想或行动的情感因素,如移情。 道德意志:是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观念指导下,自觉地调解内心矛盾、克服内外困难,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心理过程。 道德行为:是指人们面对欺骗、攻击等违反道德规则的诱惑,或者他人需要帮助时实际采取的行为方式。 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者是什么关系? 道德认知对其他各要素起着理性调节作用。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产生的重要推力,是维持人们自觉行为的重要支撑力量,也是道德行为的调节和维持力量,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外在表现,也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得以发展的实践基础。品德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一个人整体的品德面貌。品德各要素的统一性和协调性,决定了品德发展的质量与倾向。 3.理解德育内涵、以及我们应持的态度;了解德育概念泛化的弊端。 西方: moral education,即道德教育 与宗教教育、政治(公民)教育有明显区别 中国: 狭义:指道德教育 广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 更广义:法制教育、心理教育、青春期教育、 性教育、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等 德育概念界定——内涵的角度 1、转化说 在我国,许多德育定义都认为德育只是一种由外向内向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认为思想道德等纯粹是从外部“转化”进学生头脑的。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将人一生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将人一生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其中前三个阶段与学前儿童相关。这三个阶段分别是基本信任对不信任的阶段、自主对害羞和怀疑的阶段、主动对内疚的阶段。这些阶段依次出现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个体能否顺利度过每个阶段,形成相应的良好品质则是由环境决定的,其中家庭、学校、社会都会对个体人格的健康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为帮助学前儿童顺利度过人生的前三个阶段,形成良好的基本人格特征,成人应重视早期和谐亲密的亲子关系的建立,在尊重孩子、为孩子提供独立做事机会、鼓励孩子与他人交往、让孩子体验成功中培养其自信、独立的心理品质,通过创设适宜的家庭环境和家园共育,让孩子在游戏中发展创新精神与能力。培养具有乐观、协作、独立、自信等健全人格特征的儿童,是早期教育的重要目标。与传统弗洛伊德主义相区别,新精神分析学派理论家强调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不是由动物本能和生物因素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其代表便是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它对我们如何培养儿童的自信作出了回答。 埃里克森最早提出了"终生发展"和"终生教育"的观点,他认为,整合人格的过程是由贯穿一生的八个发展阶段组成的,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定的发展任务在

等待解决,每一个阶段又都在为下一阶段作准备,以便去适应社会组织以"某种传统方式"为他准备好了的社会任务。在他的理论中,人的发展是持续一生的,每一个阶段中都存在着一种本质性的危机,如果这种危机解决得好,人就可以顺利地进入下一个阶段,如果这个危机没有解决好,儿童就会产生各种各样心理健康的问题,诱发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 在儿童期,埃里克森这样描绘儿童所面临的心理--社会危机: ⑴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婴儿期):这个阶段儿童对成人的依赖性最大,如果护理者能以慈爱和惯常的方式来满足儿童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信任感,如果他们的父母拒绝他们的需要或以非惯常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儿童就会形成不信任感。得到信任的儿童会对未来充满希望,缺乏信任的儿童则不可能怀有希望。 ⑵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幼儿期):由于社会要求幼儿学会自我控制,因此儿童迅速形成许多技能,这些活动使他们增强了自我欣赏感,减少了自我怀疑感,但同时也使儿童从此便介入了自我与父母相互冲突的矛盾之中。如果父母具有的忍耐精神,保证儿童发展其社会许可的行为,则儿童就会形成自主性;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