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白沟镇基础资料汇编

白沟镇基础资料汇编

白沟镇基础资料汇编
白沟镇基础资料汇编

高碑店市白沟镇总体规划(修编)(2007—2020)

基础资料汇编

1白沟镇概况

1.1 概述

白沟镇是河北省高碑店市所辖副县级建制镇。白沟镇位于高碑店市东南部,容城县、雄县、高碑店市三地交界处,地处京、津、保三角腹地,西依太行山,南傍白洋淀。跨北纬39°5′,东经115°47′附近。北距北京102公里,东距天津108公里,西南距保定62公里。白沟镇全镇域54.5平方公里,其中镇区面积12平方公里,人口10.0万。包括辖区内的白一、白二、白三、白四、白五5个街道办事处;白辛庄、仁合庄、辘轳把、南留村、王庄、魏庄、来远、辛许庄、南刘庄、北刘庄、高桥、小营、许庄、顾村、义合庄、许场、于庄、丰盛庄、王家场、乔古寺、黄庄、华梓营、东卢村、西卢村、宋村、卢辛庄、小高村、大高村等,28个行政村。

白沟镇紧邻白洋淀、温泉城、野三坡等旅游胜地。津保公路横贯东西,高雄公路纵穿南北;京广、京九铁路大动脉于镇域东西两侧通过,京深高速、津保高速在镇区西南交汇,区位条件十分优越。

历史上的白沟就是北方著名的水陆码头和以商品集散为主要特点的商贸城镇,数百年间一直保持着“日过千帆,商贾云集”的繁荣,解放前白沟古镇街商户数百家,有“燕南大都会”之美誉。白沟的崛起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强力推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白沟人以其特有的经商传统和开拓进取精神,创造了白沟前所未有的辉煌,白沟集市贸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个体工商户如雨后春笋迅速出现,尤其是箱包产业得以迅速壮大,集聚效应显著,兴办起以箱包交易城和白芙蓉小商品市场为主的十大专业市场和以箱包生产为主的特色产业。

今日白沟,已由原来的“小市场”变成了“大商城”,已成为以箱包生产和交易为主要特征的小城镇。市场固定门店1万多家,经营摊位3万多个,日上市商品50万多种。近几年来,白沟先后被国家发改委等11部委确定为“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镇”、被国家建设部命名为“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命名为“中国可持续发展小城镇试点”,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全国创建文明村工作先进镇”。

1.2 自然地理

1.2.1 地质地貌

白沟镇位于华北平原北部的海河冲积平原,地势基本平坦,自西北向东南略有倾斜,海拔高程12.6米-14.8米,平均坡降比为0.67‰。白沟镇土壤为沙土和沙质壤土,土地肥沃。白沟镇地质条件一般,地基承载力约为8-10吨/米2。依据2002年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资料显示。白沟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g,地震动反应普特征周期为0.40s,相应地震烈度为7度区。

1.2.2 气候条件

白沟镇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多风,年平均气温11.5℃。其中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为26.4℃;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5.5℃;极端最低气温-26.4℃,极端最高气温41.9℃。全年多东北风,西北风次之,平均风速2.4米/秒,最大风速16米/秒。年日照时数为2533小时,全年无霜期190天,年平均降雨量为545.7毫米,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

1.2.3 水文条件

河流属海河流域大清河北支水系,白沟河流经镇域西部,与南拒马河交汇于镇区西南后流出镇域注入白洋淀。地下水埋深约10米左右,地下水储量相对丰富。

1.3 自然资源

1.3.1 水资源

根据新城县水利志资料:在白沟镇27.3平方公里范围内150米以上地下水储量为401万立方米,允许开采强度为15万立方米/平方公里。白沟自来水公司2006年供水量377万吨。

1.3.2 土地资源

白沟镇镇域总面积54.5平方公里,镇区面积12平方公里。其中农业用地26.76平方公里,园地0.93平方公里,林地5.24平方公里,水利工程用地0.55平方公里,城镇建设用地12.83平方公里,独立工矿用地0.76平方公里。

1.3.3历史变迁与发展

白沟,汉时属范阳郡。史载:汉时范阳有五沟,沟分五色,白沟乃其一,因多白芙蓉而名“白沟”。白沟在历史上就是北方著名的商埠,明清时有“燕南大都会”之称。

白沟,在西晋陈寿的《三国志》中就已出现,所载事件距今已有1700余年。据该书的记述“曹操兵伐吴桓,始雄州,经白沟镇,过易水到白涧”。“白沟河”确切记载,最早则见于南北朝时代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其中写到:“督坑水又南,谓之白沟镇水”。宋代,白沟镇村落已具有相当规模了,宋朝皇帝曾上契丹封事,其中提到:“自雄州白沟镇驿渡河四十里至新城。”白沟镇这时已是驿站,又是渡口,处在一个要道通便的位置上。元朝白沟镇已经逐步繁荣起来,据史料记载,当时过往白沟镇的船只可直接驶入大运河,北达大都(今北京),南抵杭州,白沟镇依然是南北陆路的交通要道,来往客商不绝于途。

白沟于1948年解放,1950年土改,属新城县五区。1953年建互助组,1954年建初级社,1956年建高级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泗庄人民公社管辖。1962年1月建白沟人民公社,1984年设建制镇,1996年合并义合庄乡至今。

解放后,白沟经济继续发展,规模达到17个行业,218家大商户,140余户综合摊商。改革开放后,白沟集市贸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个体工商户如雨后春笋迅速出现,尤其是箱包产业得以迅速壮大,集聚效应显著。现在,白沟已成为以箱包生产和交易为主要特征的小城镇

白沟镇先后被国家体改委、建设部等11部委确定为“国家级发展改革试点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镇”;被河北省政府命名为“九五”时期小城镇建设先进镇、村镇建设先进镇;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确定为“中国可持续发展小城镇试点”称号。2经济社会发展

2.1 行政区

白沟镇现辖5街道办事处28个行政村。分别为白一、白二、白三、白四、白五5街道办事处;白辛庄、仁和庄、辘轳把、南留村、王庄、魏庄、来远、辛许庄、南刘庄、北刘庄、高桥、小营、许庄、顾村、义合庄、许场、于庄、丰盛庄、王场、桥古寺、黄庄、华梓营、东卢村、西卢村、宋村、卢辛庄、小高村、大高村18个行政村。其中现状中心镇区由白一、白二、白三、白四、白五、白辛庄、仁和庄、辘轳把、王庄、魏庄、来远等“五街六村”组成。

表2-1白沟镇行政村现状一览表

2.2 经济发展

2.2.1 全镇经济与增长情况

2006年白沟镇完成社会总产值68.57 亿元,比去年增长8.8 %。历年主要经济指标详见表:

表2-2白沟镇历年各产业相关经济指标

资料来源:白沟镇历年《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数据整理

表2-3白沟镇经济收入一览表

资料来源:白沟镇历年《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数据整理

2.2.2 全镇农业发展情况

(部分资料来源于《白沟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2006)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少的比重,2006年农业总产值达到6748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56%。白沟镇农业发展以户为单位,在规模种植、科学管理、机械化等环节均比较落后。近几年,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用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相对减少。加上大多数农户均从事箱包生产或其他经营活动,部分耕地被闲置、转租、甚至弃荒。

种植业:2006年,全镇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2253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约46800亩,总产量17557吨。其中,玉米播种面积27868亩,总产量10729吨;小麦播种面积15258亩,总产5844吨;大豆播种面积2034亩,总产309吨;薯类播种面积1640亩,总产675吨。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5453亩,其中油料13025亩,蔬菜1628亩。

林果业:白沟镇现有果树面积751亩,品种有苹果、梨、桃、李子、杏、葡萄等,王庄义兴苗木基地规模已达300多亩,共栽植树木108万株,树种有2001杨、速生柳、金丝垂柳、国槐、三倍体毛白杨等,并试种“2025”“2050”“2005”等新树种500棵,花卉品种有月季、玉兰、黄杨等;另外由镇政府与保定市交通局合作建设的1000亩苗木基地也已经初具规模。

养殖业:养殖业主要以养鸡、养猪、养羊和养牛为主,2006年牛存栏605头,出栏710头,生猪畜栏14439头,出栏16050头,羊存栏4510只,出栏6315只。

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情况:三轮车679台,大型拖拉机21台,中型662台,小型1980台;收割机16台,联合收割机13台。

表2-4 2000-2006年白沟镇农业发展状况

资料来源:白沟镇历年《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数据整理

2.2.3 全镇工业情况

白沟镇工业已基本形成了箱包及配件生产、服装、塑料制品等支柱产业。箱包产业是白沟经济的核心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门类齐全,拥有原辅料生产交易、箱包加工制造、产品批发零售齐全、物流基础完善的产业链,已成为以产业集群、配套集群、品牌集群、营销集群、服务集群为特色的全国知名产业。此外,服装针织鞋帽、五金机电灯饰、小商品等产业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2006年,白沟镇乡镇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共4400个,完成产值606265万元,销售收入585046万元,利润153295万元,税收5545万元。目前白沟镇工业已基本形成了箱包及配件生产、服装、塑料制品等支柱产业。

箱包加工是白沟镇最主要的产业,箱包企业历经三十多年的培育和发展,现已形成辐射周边5个县(市)、50多个乡镇、500多个自然村,从业人员超过50万人的区域特色产业集群,成为一个享誉国内外的箱包品牌。目前白沟本地箱包产品有40个大类,30万多个花色品种,箱包年产量近4亿只,2006年白沟镇箱包业生产总值38亿元,箱包市场总成交额突破73亿元,出口交货值4.5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箱包产销基地之一,被河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河北省十大区域特色产业”。

为了促进资源整合,发展要素积聚的优势,引导产业“横向成群、纵向成链”,白沟镇以工业园区和箱包生产小区的建设为基础,构筑起“布局合理、梯度开发、优势互补、整体推进”的白沟工业发展新格局。

2.2.4 全镇第三产业情况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发展非常迅速。2006年,第三产业产值达到253710万元。依托白沟镇箱包产业集群“发展、壮大、集聚、提升”的拉动力,以箱包交易为主的商业成为白沟镇第三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也带动了物流、运输、餐饮、旅游等关联服务业的蓬勃发展。目前,白沟镇已经形成以箱包交易城、服装城、五金皮革城、小商品城等专业市场为主体的商城集群,2006年完成市场交易额188亿元。

白沟箱包产业集群的成长,不仅延伸了产业链,也促使服务链不断完善,除了传统的产、供、销外,金融、科研、传媒、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也十分迅速。

白沟镇现建有大型客运站1个,物流中心3个,开通了公交线路联系周边县、市及附近乡镇。成立了箱包研究所,为箱包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和整体提升搭建技术平台和服务平台。此外,白沟镇的餐饮、宾馆、旅游、房地产等产业也得到了发展。

表2-5 2000-2006年白沟镇第三产业发展状况

资料来源:白沟镇历年《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数据整理

2.3 社会事业

2.3.1 文教卫生

2006年全镇共有学校20所,其中,中学3所,小学15所,其中私立小学3所;在校生总数5397人,在职教师503人。其中,中学教师195人,学历达标率92.5%,小学教师308人,学历达标率100%。其中,中学人数1520人,小学人数3877人,幼儿园32人,全镇小学入学率、巩固率100%,中学入学率100%,巩固率82%。

全共有幼儿园8所,入园儿童780人,幼儿教师52人。

年末全镇共有医院7家。

2.3.2 交通、电力与通讯

2006年全镇有各类出租车辆342辆,从业人员502人,农用三轮车79辆,从业人员121人。市1路车86辆,白沟2路7辆,3路7辆,市内5、6路车20辆,8路5辆,9路2辆,12路车10辆。

2006年全镇总用电量为11462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1%;全镇全年共装话机1560部,累计装机17890部,占总容量的73.3%,新安装宽带网络1440户,新安装小灵通用户700户。

2.3.3 人民生活

随着,白沟镇工农业的不断发展,全镇居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2006年,全镇居民的人均收入达到8800元,比去年增长1830元。

表2-6白沟镇居民历年人均收入

资料来源:白沟镇历年《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数据整理

2.3.4 财政、金融

2006年全年完成财政收入11081万元,比上年增长10%。其中,预算内收入8122万元,预算外收入2959万元。

年末全镇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90506万元,增长27%;贷款额为20848万元,同比增长1.1%,存贷款比例为9.1:1。3人口

3.1 人口

3.1.1 镇域人口

白沟镇以常住人口为主,2006年,镇域居民总户数为11666 户,户籍人口45348人,暂住人口21110人,合计总人口为66458 人。目前流动人口约为每天6-12万人,进行城市人口计算时,需要一个合理的折算系数。历年人口统计资料见下表:

表3-1白沟镇人口及其变动情况统计

注:①表中数据来自白沟镇公安分局②由于人口暂住管理强制力度不够,表中暂住人口数据均低于实际暂住人口,仅2002年人口摸底调查时所得暂住人口较接近准确数据

3.1.2 镇域户籍人口变动情况

表3-2总户数、人口及增长情况

注:表中数据来自白沟镇计划生育办公室提供的人口资料

3.2 镇域人口结构

3.2.1 年龄构成

(根据白沟镇公安分局提供《2006年人口及其变动情况统计年报表》中常住人口)

0-18岁人口为10559人,占总数的23.28 %;18-35岁为12755人,占总数的28.13%;35-60岁为16361人,占总数的36.08%;60岁以上为5673,占总数的12.51%。

3.2.2 文化构成

(资料来源于高碑店市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

全镇各类学校在校生:小学5027人、中学1520人。

高碑店市总人口中接受小学教育占35.97%、初中占41.55%、高中及中专占7.85%、大专以及大专以上占1.45%。

白沟镇接受小学教育人口占36.03%,比高碑店市高0.06个百分点;初中50.60%,比高碑店市高9.05个百分点;高中及中专6.39%,比高碑店市低1.46个百分点;大专以及大专以上0.44%,比高碑店市低1.01个百分点。

3.2.3 性别构成

(白沟镇公安分局提供《2006年人口及其变动情况统计年报表》)

在全镇人口中男性人口22644人,占49.93%;女性人口22704人,占50.07%;性别比例为99.7:100(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率)。

3.3 人口流动情况

全镇2006年年末总人口为66458人,迁入人口903人,迁出人口334人。白沟镇2002年摸底调查居住时间一年以上暂住人口为32362人。由于白沟镇是以箱包加工、箱包交易为主的城镇,其外来人口较多,近几年暂住人口数变化幅度较大,上升趋势明显。根据走访资料,未到公安部门领取暂住证的人口为已经领取暂住证人口的1/3甚至1/2。今后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以及社会人才流动的加剧、劳动就业格局的改变,势必出现暂住人口大量增加的情况,在今后的城市规划和管理中应给予充分考虑。

3.3.1 镇区人口

现状中心镇区人口由白一、白二、白三、白四、白五、白辛庄、仁和庄、辘轳把、王庄、魏庄、来远、南留村、南刘庄、北刘庄、高桥、小营、许庄组成。户籍人口为30933人,暂住人口19717,合计50650人。目前全镇流动人口每天6-12万人,镇区流动人口需进行合理折算后计入镇区人口。

表3-3 2006年白沟镇区人口情况

注:表中数据来自白沟镇公安分局

4建设用地现状

4.1 镇域土地利用现状

4.1.1 土地利用结构

白沟镇土地总面积54.5平方公里,其中农业用地区2675.66 公顷,园地用地区92.79 公顷,林地用地区524.22公顷,城镇建设用地区830.37公顷,村镇建设用地区583.03公顷,独立工矿用地区76.42公顷,水利工程用地区55.23公顷。镇域土地利用情况详见表3-1。

表4-1白沟镇现状土地利用分区汇总表

资料来源:白沟镇国土资源分局

4.1.2 基本农田保护

在白沟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白沟镇规划期内耕地面积共3344.26公顷,其中保护面积为2403.96公顷。

白沟镇近年农田保护面积详见表4-2。

表4-2白沟镇农田保护面积汇总表

资料来源:白沟镇国土资源分局

4.2 镇区土地利用现状

4.2.1 建设用地现状

白沟镇区2007年现状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12.83平方公里,人均用地面积为128.3平方米。其中居住用地622.95公顷,占48.55%;公共设施用地216.28公顷,占16.86%;工业用地159.38公顷,占12.42%;对外交通及道路广场用地180.82公顷,占14.09%;市政公用设施用地19.13公顷,占1.49%。

随着近年来白沟社会经济的发展,白沟镇已由原来的“小市场”变成了“大商城”。近年来在富民路以西、友谊路以南集中建设了国际箱包城、服饰广场、服饰辅料城、五金皮革城等一大批现代市场;镇区东北建设的工业区也初具规模;在京白路以东、团结中路以北建设一批居住小区。

目前,白沟镇区向北和东北方向呈现着良好的生长势头。

4.2.2 居住用地

(1)居住用地分布及配套设施状况

镇区居住用地面积为622.95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的48.55%。

镇区居住用地是城镇建设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是由农村居住用地发展而来,以农民宅基地为主。其中,位于镇区中心的住房大多年代较久,主要集中在友谊路以南、富民路两侧。

镇区居住用地大部分是三类居住,以带围墙的平房居多,其性质大多是私房,层数不超过三层,一般临街住房底层多作为商业用途。由于建造年代久远,三类居住区建筑密度较大,住房陈旧,且道路曲折狭窄,整体环境较差,缺乏公共服务和市政配套设施,整体布局混乱。二类居住,层数为5~6层,用地面积较少,建设水平相对较高,设施也比较齐全。

(2)居住用地现存的问题

就目前来说,白沟镇区居住用地主要问题有:

居住用地不紧凑,土地利用率相对较低。

目前白沟镇区人均居住用地62.3m2,远超过国家一般标准。但镇区内由于以三类居住为主,住宅形式以四合院为主,占地大,布局零散,用地浪费,导致居住用地土地利用率低。

居住用地等级较低,三类居住所占比重大。

由于镇区内居住区建造历史较久,多为私人自建房,住房陈旧,而旧城改造难度大,因此三类居住仍在居住用地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成为白沟镇居住生活区的主体。镇区内新建居住小区刚刚起步,所占比例很低,且居住小区零散分布,不成规模,没有成片聚居的居住区,人们居住档次不高。

居住用地与其它各类用地混杂布置,造成相互间干扰大。

居住区混杂着大量的加工作坊,造成噪声、环境的污染,并且影响了居住整体环境。

居住配套设施不足,难以满足人民生活需要

镇区内现状居住区缺乏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市政配套设施,道路狭窄弯曲,无消防通道,也缺乏公共绿地和活动场所。

4.2.3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白沟镇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有216.28公顷,占建设总用地的16.86%。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主要有商业金融、行政办公和文教体卫三类,其中商业金融用地最多。

(1)行政办公

目前,白沟镇的基本都集中于镇区内。

目前镇区的行政单位大都“独门独院”,从分布来看,整体用地比较分散,不但浪费用地,同时也降低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影响政府部门整体外在形象,白沟镇镇区行政办公机构详细分布见表4-3。

表4-3白沟镇行政办公设施一览表

资料来源:白沟镇镇政府办公室 (2)商业金融

白沟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商贸重镇。白沟镇始终坚持“以商建镇”的发展道路,集市贸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箱包产业得以迅速壮大,集聚效应显著。现在,白沟已成为以箱包生产和交易为主要特征的小城镇,并且由原来的专业市场逐步发展成现代化的商城。

近几年来,白沟先后建成了新箱包交易城、服装城、五金皮革城、小商品城、五金机电灯饰建材城、国际箱包城、服饰辅料城等现代化商城。

表 4-4白沟镇区主要大型商业设施现状调查表

资料来源:白沟镇镇政府办公室

白沟镇区内,商业金融设施主要沿镇区主干道两侧分布,大都为一层底商二层居住的形式。商业服务设施基本上沿主要通行道路呈带状布置。随着镇区的发展,镇区商业服务设施应扩大规模,布局相对集中,并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档次。

白沟镇区金融贸易机构相对集中,银行、信贷、贸易功能齐全,集中在友谊路、津保路一带。

据统计,白沟镇区目前主要有宾馆、旅馆共6家。 表 4-5白沟镇宾馆统计一览表

表 4-6白沟镇酒店(餐饮)一览表

存在的问题:

商业缺乏统一配置,“—层皮”商业用地占主体,并且沿街商业多为临时搭建摊位,影响交通和建筑景观。很多农贸市场沿城市道路两侧布置,占压道路红线,有的摊位甚至摆放在道路中央,严重影响了城市交通,如仁合中路等。

(3)文化娱乐

近年来,镇政府投资建设了电视台、文化广播室、阅览室、娱乐室、科普教育展室、舞厅、卡拉OK 活动室等,并购置了图书、报刊等,但这些文化娱乐设施基本不成规模。另外,白沟镇还组建了秧歌队、腰鼓队、乒乓球队、篮球队、京剧协会等文体娱乐组织,并经常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娱乐活动。

但长期以来,与白沟镇的经济发展水平相比,镇区内现有的文化设施建设十分落后,档

次普遍较低,大型文化娱乐设施严重不足。

存在问题:

虽然镇村两极在文化设施方面有一定投入,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仍然处于较低层次,投资仍然有限,再加上投资方式单一,导致文化设施投入不足。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文化娱乐设施的需求矛盾必将越来越突出。

三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建设落后,缺乏相应设施。传统民俗文化的继承、挖掘、整理、创新远远不够。白沟镇历史上曾经是繁华的商埠,遗留了不少优良的经商传统,另外,民间也存在着一些丰富的艺术形式,比如秧歌、高跷等文化活动,这需要挖掘、组织、与广泛的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

缺少文化广场类的场地,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休闲生活需要难以满足。

(4)体育设施

白沟镇镇区目前体育活动设施缺乏,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处健身场地,远远不能满足白沟镇城区现有健身人口的健身需求。现状的体育设施和场地主要分布在各中小学校和工厂企业部门,目前,镇区内目前面向公众开放的有一定规模的体育设施是游泳池和旱冰场。游泳池坐落在白沟公园北侧,占地面积为2600平米,建筑面积为2000平米;旱冰场座落在白沟公园内,占地面积为800平米,建筑面积为800平米。

存在问题:

①公共体育设施缺乏,无法满足群众体育活动需要;

②体育投资不足,设施建设实施困难。

③群众性体育活动组织较少,全民健身运动开展不活跃。

(5)医疗卫生

白沟镇现有医院5家,各类诊所122个,病床数大约482张,从业人员346人,具备提供一般的医疗和保健服务的能力。另外,白沟还有一所妇幼保健院、一所卫生防疫站以及坐落在居民区内的一些小型诊所,但这些医疗卫生设施普遍存在规模偏小、从业人员不足和功能单一的弱点,因而只能作为镇区医疗卫生设施的补充。

目前,白沟镇已形成了镇区以5家医院(白沟航天医院、白沟人民医院、高碑店市医院分院、白沟法医医院)为主,若干小型诊所和保健院为辅,中心村以卫生所为主的层次分明的医疗卫生机构分布体系。

表4-7白沟镇医疗卫生设施现状调查表

存在的问题:

①镇村两级医疗卫生体系不完善,村镇医疗卫生设施匮乏,规模偏小,村民就医不方便。

②医疗设备不齐全,医疗人员数量不足,医疗水平不高。

③缺乏保健设施。

(6)教育科研

目前,白沟镇有中学3所,在校生人数1750人,教师人数196人;有小学16所,在校生共5970人,教师502人;另外,有幼儿园8所,入园儿童780人,幼儿教师52人。

存在的问题:

白沟镇的教育虽然比一般乡镇好一些,但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本的需求来看,教育面临的问题仍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

①教育经费不足。白沟镇每年用于教育的经费不到财政收入的1%,而发达国家有的高达20%,所以实际用于教育的支出满足不了需求。

②教育设施不足。在白沟镇办的中,小学中,除了少数是新建的学校外,绝大部分学校的校舍都是70、80年代的旧房。电脑、电教设备、教具、体育活动器材等设备提供不足,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内体育设施不足。

③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白沟镇学校的各类教师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不到25%,另外,性别结构也不尽合理,女教师偏多,男教师便少,外语、计算机教师也比较缺乏。

④学校规模和布局不尽合理。白沟镇现有学校布局仍然比较分散,这种格局相对分散的农村是适应的,但办学效率不高,对于临近的几个村庄比如华梓营、黄庄、义合庄和许场可以进一步合并学校,优化配置教育资源。

表4-8现状镇域主要教育设施调查表

数据来源:白沟镇教育委员会

目前,镇区中小学15所数量较多,分布散乱,并造成师资重复浪费。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要加快并校步伐,结合城镇改建,调整学校布局。2007年拟撤并学校3所:南留小学、小营小学、大高村小学,2008年撤并2所:许庄小学、义合庄中学。到2010年使镇区保持1所中学、10所小学(7所国立,3所私立),且分布合理,东西片均衡。

(7)工业与仓储用地

工业用地

现状工业用地为159.38ha,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2.42%。白沟工业区是2000年6月经河北省政府批准建立的省级工业区。现状工业主要集中镇区东北片区,京白路以西,五一路两侧。目前,入区工业企业已达700多家。工业主导的产业以箱包、服装、原辅材料生产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生产为主。

白沟城市工业尚不发达,是较晚发展起来的,大多为二类、三类工业。镇区老城中有一些工业与居住用地混合布置,这些家庭式作坊污染比较严重,对周边影响较大。近年来在京白路以东、团结路以北新建、在建年产5000万只出口箱包生产基地以及中韩合资复兴隆高档合成革生产线等一大批工业企业。

存在问题

①现状工业用地基本围绕城市呈组团状分布,布局比较散乱。

②部分工业用地布局在老城区内,和居住用地混杂,而且有些污染较严重的二、三类工业也分布在居住区附近,对环境卫生和景观绿化影响较大,破坏了居住区的宁静和舒适。

③部分企业没有处理污染的设备和能力,三废任意排放,对城市的环境保护造成了很大影响。

④工业区经过统一规划,投资环境尚可,但建设档次较低,对企业缺乏吸引力。

仓储用地

现状仓储用地15.82ha,仅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23%。由于白沟镇是以商品集散为主要特点的商贸城镇,仓储业较为发达,特别是物流中心在城市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没有经过统一规划,在用地布局上比较零乱。目前白沟镇区内的仓储用地主要有中转、堆放和储备三种性质,主要依靠公路运输。镇区现有“白沟镇物流中心”、“联运市场”两处物流中心。

白沟镇物流中心占地6.7公顷,总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其中包括2000平方米的市场

办公楼以及8000平方米的高标准的库房和大棚,建有3000平方米的货运站、物流公司办公场所。白沟镇物流中心辐射范围以华北、东北地区、华东地区、西北地区为主,覆盖了黑龙江、吉林、辽宁、山西、河北、浙江、内蒙、天津、北京等省、市的各大中小城市,以公路运输为主,以铁路运输为辅。中心内共设线路28条,34个站点,日吞吐量近50个挂车,1300多吨,日交易额近2000万元。

4.3 各类市场建设情况

历史上的白沟就是北方著名的水陆码头和以商品集散为主要特点的商贸城镇,数百年间一直保持着“日过千帆,商贾云集”的繁荣,以“燕南大都会”驰名遐迩。

为确保白沟的持续发展,不断壮大自身优势,白沟镇确立了“以商建镇”、“兴工强镇”两大发展战略,按照“调整、提高、创新、发展”的方针,改造提高原有市场,建设现代化商城,实行“划行归市”管理,培育新的市场体系,促进市场整体升级。

近几年来,白沟镇投资近7亿元,先后建起了近几年来,白沟先后建成了新箱包交易城、服装城、五金皮革城、小商品城、五金机电灯饰建材城、国际箱包城等六座现代化商城。即将建成的服饰辅料城以及汽配汽贸城、精品鞋帽城、电子商贸大厦饮品食品保健品城等五座超亿元的商城。其中主要以箱包交易城及皮革、箱包辅料、五金饰件等为箱包服务的特色专业市场。目前,箱包产品达40大类,30万个花色品种。300家规模企业、3000多家个体加工企业形成了年产箱包3.5亿只的规模生产能力,产销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成为全国最大的箱包产销基地。

4.3.1 “箱包交易城”

白沟箱包交易城是全国最大的箱包交易市场,自1993年5月1日始建,至1994年5月8日建成并投入营业。在2004年12月以前,箱包交易城作为一个二代半市场,相对于当时白沟普遍存在的地摊市场而言,市场档次有了较大的提升,当时箱包交易城分上下两层,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有精品屋300多个,经营商品15大类,300多个品牌,20000多个花色品种,就是这个白沟当时最好的市场被列为了河北省重点的消防隐患单位,各种设施不完备,人性化设施欠缺,冬冷夏热,箱包交易城改造前日客流量仅5万人,年成交额40亿元。

2004年,按照"十城"的总体规划,镇党委、政府下大力度对箱包交易城进行了升级改造。改造后的箱包交易城主体为钢架结构,在两层的基础上建设三层,总建筑面积增加了1.2倍,达到了3.4万平方米,增设了中央空调、电视监控、喷淋式消防、电梯等现代化设施,并对建筑物外立面进行了现代化改造装修。使箱包交易城的整体形象和经营环境与世界接轨,达到了"八最":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品牌最多、款式最新、功能最全、环境最优、服务最好、吸引力和带动力最强。

改造后的交易城全部为高档次精品屋,一层经营白沟本地品牌箱包;二层经营国内外知名品牌箱包和白沟十大品牌箱包;三层经营衣箱、旅行箱,同时增设了餐饮、休闲娱乐场所,为经营购物者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购物休闲环境。箱包交易城以自己的优势、自己的特色、自己的跨越,形成了"千家品牌耀商城,百川汇海富白沟"的繁荣景象。

箱包交易城集天下箱包产品之大成,经营产品种类齐全,名牌荟萃,共40大类,1100多个品牌,30万个花色品种。箱包交易城商品不仅销售全国各地,而且在俄罗斯、南斯拉夫、法国、澳大利亚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销售窗口。"玉兔"等优质品牌箱包已进入各大中城市的商场,目前白沟箱包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6%,在"三北"市场占有率达58%。2006年,箱包交易城日客流量达8万多人,年成交额达28亿元,是1994年成交额的20多倍。箱包交易城以建设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价格廉、经营活、流通快为特色,形成了强大的竞争优势。

4.3.2 “国际箱包城”

白沟国际箱包城是白沟市场“十城”规划项目之一,是省级重点工程,项目总占地100亩,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投资1.6亿元。该项目分两期工程,一期占地50亩,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共有6700多个商位;二期规划为星级商务项目,将为商户、客商提供方便快捷的经商、服务环境。国际箱包城已于2006年5月19日试营业,5月29日将隆重开业。

国际箱包城配套完善,功能齐全,环境优雅,档次一流。内部设有中央空调、自动喷淋消防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防火卷帘、预警装置、扶梯、货梯、背景音乐等现代化设施。三层设有对外贸易商务中心,配齐了商检、海关、物流、翻译、涉外律师事务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办事处、进出口贸易公司等机构和功能,整个商城集

购物、旅游、餐饮、娱乐、休闲于一体,真正实现了整体性升级和跨越式发展。

商城内部经营特色鲜明,布局合理。一、二层均为本地产品,且均为厂家直销,一层经

营旅行包、休闲包、学生包、工具包;二层经营女包、男包、拉杆箱、钱夹腰带;三层开创性地做国际贸易,全部为高档精品间,设计为“洽谈室、样品间、打版间”的模式,云集了众多本地及国内外知名箱包品牌。

国际箱包城所经营的箱包品种齐全、款式新颖、价格低廉,质量上乘,在全国同类市场中做到了“同等质量价格最低,同等价格质量最好”。全国各地的客商及大批外商纷纷到商城采购、定货,商城人气旺盛,货畅其流。

4.3.3 “服装城”

白沟服装城于2001年开工建设,是河北省人民政府重点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投资1.38亿元,有精品屋1000多间,已于2003年9月26日隆重开业,主营服装,以出租精品屋的方式运营。2005年,市场成交额达25亿元,日客流量6万人。

目前,白沟服装城以"规模大、档次高、品种全、成本低、环境好、辐射广、理念新"七大优势,逐步奠定了在中国北方服饰市场的龙头地位。

(1)规模大。商城内服饰名品汇聚,,吸纳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形成了强大的规模集群效应,其营业面积达到了5万平方米。

(2)档次高。作为以品牌区域代理为主导的市场,内装外建档次很高,具有一流的经营购物环境,融休闲、购物、旅游于一体。设有中央空调、喷淋式消防系统、自动电梯、观光购物梯、预警装置、大型时装模特表演台、美食餐饮区、现代化超市、音乐茶座等等,使消费者获得安全舒适的享受。

(3)品种全。服装城经营的商品品种齐全,目前已有包括皮尔卡丹、老人头、波司登、胜龙等800多家国内外名牌服饰厂家在商城内开设了总代理或加盟店,国际国内知名品牌纷纷在这里抢滩登陆。

(4)成本低。服装城算远账、算大账、算活账,政府以其实力和信誉为基础,最大程度地让利于民、让利于经营者、让利于客户。以"低生产成本、低交易成本、低社会成本、低行政成本"创造低价位运营优势,打造"同等质量白沟价格最低,同等价格白沟质量最好"的白沟品牌。

(5)环境好。服装城不仅拥有投资兴业的最宽松环境、最文明诚信的市场氛围、最适合人们经商居住的社会治安秩序,而且政策优惠。实行"一费制"、"一条龙办公";为业户提供网络服务,协助其解决仓储库存、子女上学入托、办理各种手续证照等问题,以一流的服务与一流的场所相匹配。

(6)辐射广。服装城的辐射范围扩展到了北京、天津、保定等大中城市,辐射半径达到了100公里。

(7)理念新。有实力的经营大户转变了以往旧的经营理念,在原来专卖店的基础上,开始发展品牌代理、品牌加盟和连锁店,并逐步成为市场发展的主流趋势。

目前,白沟服装城已与南方服装厂家直接对接,先后引进了广东新塘、均安的牛仔服,沙溪的运动休闲服,佛山的童装,虎门的时装等几十家品牌服装代理落户白沟。使服装城的定位有别于北方其它服装市场,突出自己的鲜明特色,把它逐渐变为南方服装辐射北方的批发基地。白沟服装城的启动运营掀开了白沟品牌历史的新一页,合上了与时俱进的时代节拍,成为白沟走向新辉煌的里程碑。它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流溢着夺目而诱人的光彩,吸引着众多海内外客商的目光,它必将成为国际时尚服饰的信息前沿,成为投资者的明智选择。

4.3.4 “五金皮革城”

白沟五金皮革城位于服装城北侧,是一个以经营五金饰件、皮革、辅料及缝纫设备为主的大型原材料市场。商城总占地60亩,总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总投资1.2亿元,共有商位512家,经营着1061个品牌共11500种商品。该商城于2003年3月开工建设,2004年5月28日正式投入运营。

作为白沟箱包产业的基础市场,五金皮革城建筑结构在总体设计上既注意了精巧又充分考虑了实用性。按主体二层,局部三层的结构设计,为全框架结构,便利的交通条件:商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城内有“两纵七横”九条通道,主通道宽16米,允许车辆自由行驶,可充分满足广大客商进、出货物需要;独立单元式店面设计:内设卫生间,冬季供暖,水电齐全,既可经营,又方便商家居住,是典型的商、住一体化市场;齐全的配套设施:电梯、喷淋式消防、烟感报警、全方位的电视监控、公共广播等现代化系统,以及休闲式的商城管理,24小时保安服务,为广大客商提供了舒适安全的经营购物环境。

目前,全国几乎所有人造革生产厂家和多数五金饰件生产厂家均在白沟设立了经销处和代销点,商品远销中国东北、华北、西北的多数地区,特别是缝纫设备市场整体迁入后,进一步增强了市场的发展后劲,确立了市场在中国北方地区的垄断地位。

4.3.5 “小商品城”

白沟小商品城总投资4000万元,总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总建设面积1.4万平方米,建筑分为地下一层、地上一层、地上二层、地上三层,共四层,且全部对外经营,并根据经营品种的不同,内设有精品屋和柜台两种格局。商城内部设有全方位闭路电视监控、广播、消防喷啉、通风、自动报警、通信、热力、背景音乐、上下自动扶梯、运货电动直梯等现代化系统,绝对保障商户安全、正常、舒适经营。

白沟小商品城紧邻城市主干道,津保高速、112国道、津保路纵横周围,交通极为便利。小商品城地处白沟繁华的政府街,与服饰商城、箱包交易城、综合交易城等大型现代化商城和各大专业市场形成交易繁华的大白沟商业区,吸引着各地商家涌至白沟投资经商。

商城内实行一流的资金投入,一流的物业管理,一流的现代化服务体系,为进入商城内的商户提供便利,创建名副其实的白沟小商品城购物天堂。

4.3.6 “五金机电灯饰建材城”

白沟五金机电灯饰建材城是白沟规划的“十城”重点亿元项目之一,总投资1.26亿元,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由白沟经济建设开发总公司和金猪旺养殖有限公司联合承建。主营五金机电、电料、灯饰、厨卫用品、瓷砖、木地板、窗帘布艺、水暖炉具、家具、建材、装饰装潢材料等13个行业,80大类,3万多个品种。

该项目共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分A、B座主楼,均为大厅式结构,楼体三层、三层均有过街天桥相连,下面为14米宽通道。城内配套设施完善,功能齐全,设有货梯、监控、预警装置、宽带网、中央空调等现代化装置。C座附属楼为三层商住一体结构,户型一致,均为198平方米,共54套,内部配有卫生间、自来水并统一供暖。

一期工程已于2006年3月16日试营业,并于5月19日隆重开业。一期工程A、B两座一层主营厨房用具、卫生洁具、木地板、木门,二层三层为灯饰灯具经营区。A座四层主营窗帘布艺。B座四层主营瓷砖。附属楼c1、c2、c3、c4号楼主营五金、机电、电料、油漆涂料、装饰材料;c5、c6号楼主营水暖炉具。附属楼后附有库房一座,可为商户解决库存问题。商城西区商住楼已建成,集办公、餐饮、金融、娱乐为一体,可解决商户的经营及日常生活问题。

目前,三期正在建设之中。5道路交通现状

5.1 镇域交通

白沟镇域有省二级公路一条,县三级公路两条,联乡公路四条,道路铺设里程已达到36公里,公路密度为0.66公里/平方公里,道路框架初具规模,但公路标准相对较低。

表5-1镇域公路一览表

5.2 镇区交通

5.2.1 城市对外交通

白沟镇至北京市、天津市、高碑店市、雄县、固安县、容城县、都有便捷的交通。津保公路横贯东西,高雄公路纵穿南北;京广、京九铁路大动脉于镇域东西两侧通过,京深高速、津保高速在镇区西南交汇,对外交通十分优越。

5.2.2 城市道路交通

白沟镇镇区道路大多为灰土沥青砼路面,路面形式以一块板为主。镇区道路普遍缺少绿化。富强路作为镇区的主干路承担着主要的过境交通,同时几条主要道路又是镇区重要商业性道路。

表 5-2白沟镇镇区道路现状一览表

资料来源:白沟镇交通局

5.2.3 交通设施

镇区内有一个对外交通的长途汽车站位置在津保路中段,规模为占地20亩,客运量100万人次/年。规模偏小不能满足城市远期发展需要。

镇区没有专门的停车场用地,现状的停车场主要是利用各商场前面的广场作为临时停车场。

全镇区内有加油站10处,分布在富强路中段的西侧、五一路南侧、涿白路东侧、津保路北侧。

镇区内的交通工具主要有三轮车、出租车、自行车、摩托车等。 存在的问题;

老城区有些地方道理狭窄,交叉路口多,人、车混行,相互干扰,通行能力低。 道路设施不完善,人、车没能有效分离,行人过街设施缺乏。 镇区道路骨架尚未形成,道路系统不完善。缺少社会停车场。

6 绿地系统现状 6.1 概况

近几年来,白沟镇的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在镇政府的大力投入下,城乡面貌进一步改变。但在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环境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城市绿化建设滞后。居民宅院及各企事业单位的内院或门前有部分绿化,但整个镇区内尚无成规模的城镇公园、广场和街头公共绿地,同时,道路两侧也缺乏有组织的绿化。镇区富强路西侧现状有一座堤坝贯穿南北,目前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表 6-1白沟镇绿化情况调查表

资料来源:白沟镇市政工程公司 现状存在的问题:

白沟镇公共绿地除一个白沟公园和公墓绿地外几乎为空白,因此在规划中应结合白沟镇的特点,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均衡布局,比例合理,以满足全镇居民休息游览的要求为根本,根据人口密度配置相适应的公共绿地。

道路绿化水平很低,基本无绿化。今后白沟镇应进一步加强道路绿化建设,提高整体道路绿化水平。

从总体上看,白沟镇目前的绿化景观发展与城市建设发展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城区还处于较原始的基本绿化阶段,绿化质量不理想,整体风貌亟需改进。

7 市政基础设施 7.1 给水工程系统

白沟镇镇域内的用水主要来自中层地下水,目前地下水的水质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的Ⅰ类标准。其中镇区内除少数旧村,大部分地区已敷设管道自来水,并由白沟自来水公司的水厂统一供水,镇区其它地区及镇域内的农村居民点的用水主要由自设地下水取水设施供给。

白沟自来水公司目前有3处地下水水厂,各水厂内只有取水设施,没有配备净水设施,水厂详细情况及历年供水情况见表7-1、表7-2。

表 7-1 白沟自来水公司水厂详细情况一览表

资料来源:白沟自来水公司 表 7-2 白沟自来水公司历年供水情况 单位:万立方米

资料来源:白沟自来水公司

7.2 排水工程系统

白沟镇区内的排水系统采用雨污合流制,分为南北两个排水分区,南部雨水及污水经排水管道收集后,排至南污水站,简易沉淀处理后,通过排污泵站排至白沟河;北部排水分区的雨水及污水向北排至北大渠,后经北排污站排至白沟河,日排污水2.8万吨。

镇区内的排水设施的具体情况见表7-3及表7-4。 表 7-3白沟镇镇区排水设施一览表

资料来源:白沟镇市政工程公司

表 7-4白沟镇镇区排水管道一览表

资料来源:白沟镇市政工程公司

7.3 供电工程系统

白沟镇镇域范围内有110千伏变电站1座,位于五一路北侧,用地面积为30亩,变电站变电容量为2×4万伏安,电源一路来自太平庄220千伏变电站,一路来自容城220千伏变电站。供电部门计划在工业城东侧新建35千伏变电站1座,供电容量为2万千伏安。

表 7-5白沟镇镇域近年来的用电请况

资料来源:高碑店供电局白沟分局

7.4 通信工程系统

7.4.1 电信工程系统

白沟镇目前的电信业务由网通公司和电信公司两家经营。

网通公司的白沟中心局位于友谊路、富强路交叉口附近,与邮政局共用办公用地和办公建筑。另网通公司在管辖区内设有10处模块机房,均为租用房。2006年网通公司在白沟有固定电话用户18395门,小灵通用户8760门,宽带5380户。

电信公司2004年在白沟开始开展业务,其办公地点位于富强路西侧,临近友谊路,在镇区内布置有3处机房。2006年拥有固定电话用户2105门,宽带用户977户。

网通公司设施的具体情况及历年的发展情况详见表7-5、表7-6。

表 7-6中国网通白沟分公司电信设施一览表

资料来源:中国网通白沟分公司

表 7-7 中国电信白沟分公司电信设施一览表:

资料来源:中国电信白沟分公司

表 7-8 白沟镇电信近年电信用户发展一览表

资料来源:中国网通白沟分公司及中国电信白沟分公司

7.4.2 邮政设施

白沟镇目前有邮政局1处,与网通公司中心局合用1处办公用地,位于友谊路富强路路口,办公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至2006年邮政局已开展储蓄、特快专递、保险、报刊等多项业务,各项业务的详细发展情况见下表:

表7-9 邮政分局业务量及年增长情况单位:万元

资料来源:白沟邮政局

7.4.3 广播电视设施

白沟广播电视站位于位于白沟镇镇政府院内,包括白沟电视台、白沟广播电台和白沟有线电视服务中心三个部门,总建筑面积为900平方米。

白沟有线电视服务中心现拥有有线电视用户约4400户,已开通60套节目,并计划数字电视、宽带、寻址广播等业务。目前,白沟镇正在进行有线电视线路的光纤化改造,光纤采用埋地敷设,占用网通公司的一条通信管孔。

7.5 供热工程系统

白沟镇现状没有集中的供热设施,居民及企事业单位自备取暖设施,取暖设施的燃料主要为煤炭。

7.6 燃气工程系统

白沟的城镇用气主要为罐装液化气。镇区原有的液化气站位于镇区南部,污水站西侧,由于安全需要现已停用。

镇政府计划未来镇区的燃气采用天然气,起源通过公路运输来自天津,天然气气站选址在镇区东部的汽配汽贸城东侧,现状镇区部分道路已敷设天然气管道。

7.7 环卫工程系统

白沟环卫所位于团结西路北侧,用地面积为0.08公顷,主要负责镇区内的主要道路及市场的清扫,清洁面积123.33公顷。环卫所目前有环卫工人154人,各种车辆13辆,其中垃圾清运车10辆、粪便清运车2辆,其它专用车1辆。

镇区内粪便主要采用清淘的方式处理,日产量约为10吨。固体垃圾日产量约为500立方米,垃圾主要为工业生产居民生活所产生的垃圾,其中工业垃圾中由皮包加工产生的皮革废料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当地已形成对该类垃圾进行回收的从业群体。

白沟镇现有简易垃圾填埋场1处,位于镇域东部,卢西村村北,原为附近砖窑烧砖取土形成的大坑。

镇区内现状布置有垃圾收集站30个,其中地上14个。地下16个,公共厕所4个,全部为水冲式。

8环境保护现状

8.1 环境质量基本情况

根据产业分布和自然条件,白沟镇的生态环境现状总体来说可分为3个环境功能区:综合服务区、工业区、和农业区。从镇区来看,综合服务区包括南部商贸区和西部、西南、西北部以居住为主的综合生活区,该区内具有一定的污染企业,村庄和人口较为密集,存在一定的工业、道路二次扬尘和生活污染。这一区域的环境问题主要在于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以及一些手工作坊的废料垃圾。工业区主要包括镇区东北部的工业园区和一些道路两旁的中小企业,这一区域处在镇区的上风上水方向,对环境造成影响的主要是工业三废的排放。农业区分布在镇区周围,存在的环境隐患主要是种植业施用化肥农药过量对农田环境的污染和养殖业的牲畜粪尿污染。

8.2 环境空气质量

白沟镇除冬季TSP(工业粉尘)日均浓度有时超《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外,SO2浓度符合GB3095-1996)二级标准。

表8-1白沟镇工业企业排污情况一览表

资料来源:白沟镇环保所

8.3 地表水环境质量

白沟镇白沟河水质已受到有机污染,水质超《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主要污染因子COD,污染原因为天然径流和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大量汇入。

8.3.1 2006年度饮用水源地下水水质状况

白沟镇浅层地下水的总硬度较高,含量占Ⅲ类标准的68.3-80.1%,中层、深层水水质良好,符合GB/T/4848-93Ⅲ类标准。

8.3.2 声环境质量

白沟镇在白沟鑫淼水洗服饰有限责任公司设有四处厂界噪声检测(1#52.7、2#41.6、3#48.2、4#43.9)均符合执行标准(昼60,夜50)。声环境质量较好,符合《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Ⅱ类标准。

现状保护措施及实际效果

存在问题和发展设想

存在的问题

(1)白沟镇的环境污染状况越来越严重。

(2)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3)白沟镇的工业以箱包制造极其相关产业为主,企业数量多、布局目前还不够集中,且环保措施不到位,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4)企业对环境保护设施的投入不足。

(5)政府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是还是实际投入不足。

(6)政府、企业、个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不高。

发展设想

今后5-10年要加大治理水、气、噪音污染力度;严格控制并逐步减少工业污染源,合理施用农药、化肥,并提倡使用生物农药,减轻对土地、空气、水环境造成的损害;镇区垃圾处理要达到国家生活垃圾填埋或焚烧污染控制标准。

目录

1 白沟镇概况 (1)

1.1概述 (1)

1.2自然地理 (1)

1.3自然资源 (1)

2 经济社会发展 (2)

2.1行政区 (2)

2.2经济发展 (3)

2.3社会事业 (4)

3 人口 (5)

3.1人口 (5)

3.2镇域人口结构 (6)

3.3人口流动情况 (6)

4 建设用地现状 (6)

4.1镇域土地利用现状 (6)

4.2镇区土地利用现状 (8)

4.3各类市场建设情况 (12)

5 道路交通现状 (14)

5.1镇域交通 (14)

5.2镇区交通 (14)

6 绿地系统现状 (15)

6.1概况 (15)

7 市政基础设施 (16)

7.1给水工程系统 (16)

7.2排水工程系统 (16)

7.3供电工程系统 (17)

7.4通信工程系统 (17)

7.5供热工程系统 (18)

7.6燃气工程系统 (18)

7.7环卫工程系统 (18)

8 环境保护现状.......................................................................................................................................................................... 188.1环境质量基本情况 .. (18)

8.2环境空气质量 (19)

8.3地表水环境质量 (19)

(和平)基础资料汇编

第一部分镇域资源及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一.地理位置 三江侗族自治县和平乡地处桂北山区,位于三江县的东南部,东与高基乡毗邻,南和融安县板榄镇交界,西与丹洲镇接壤,北和斗江镇相连,距县城古宜镇39公里。 二.历史沿革 和平乡民国时期属丹阳区合水乡,解放后并归丹洲人民公社,改乡建制后于1987年10月由丹洲乡和斗江乡划分出来成立和平乡,乡政府驻地和平街,距县城39公里,是全县成立最晚的乡镇。和平乡居住着壮、汉、瑶、侗等5个民族。其中壮族占85%以上,是三江县的“壮乡”。 三.政区体系 和平乡下辖六溪、清江、和平、板六、大寨5个村委会,44个自然屯,72个村民小组。 四.交通状况 和平乡村村都通了等级公路,100%的自然屯修通了公路。2003年修通的和平至板榄四级路南下可直达融安,2008年又改建成油路;2005年竣工的扶平至和平柏油路北接斗江直通209和321国道;2007年修建的和平至六溪水泥路西接209国道通往丹洲。 五.自然条件 (一)地形地貌:三江侗族自治县属于丘陵地带,山多平地少,山地是最主要的地貌类型,面积大、分布广。和平乡拥有丰富的森林和竹林资源,同时也拥

有岩溶洞资源的地形地貌特征。 (二)气候:三江县属中亚热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近十年来年平均气温18.3℃,最冷月份为1月,平均气温7.3℃,极端最低气温5.2℃。最热月份为7月,平均气温27.3℃,极端最高气温39.5℃。活动积温为5691.481%以上。年平均日照总时数1334.3小时。平均无霜期320天,年均降水量为1730.2毫米。太阳辐射量为89.69千卡/平方厘米年,雨热同季,寒署分明。 (三)水文:三江县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为1730.2毫米,水资源总量24.7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7005立方米。和平乡降水量年降水达2200多毫米,春夏降水量较多,秋冬降水量较少。 六.资源条件 (一)土地资源 三江县属红壤地带,县内大部分土地属丘陵地貌,红壤类极为普遍。和平乡土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多,适宜林木特别是竹木的生长。全乡土地总面积108.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9251亩,其中水田面积3351亩;森林面积14万亩。 (二)农林资源 三江侗族自治县处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和黄壤地带,历来是广西的主要林区之一。和平乡林木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全乡森林面积14万亩,森林覆盖率为82%。和平乡共有毛竹面积12000亩,是三江县重要的林业基地之一。农业以种植水稻、早地作物和养殖猪、牛等家禽为主。 (三)生物资源 和平乡境内野生动物资源有:野猪、果子狸、山羊、蛇类、山鸡、野兔、竹鼠、穿山甲、鳖、龟等。 (四)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有:铁、锰、硅、石灰岩、高岭土等。 (五)旅游资源 乡境内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有大明滩生态漂流、三帘瀑布、大地岩洞、和平花街、上花仙女岭、六溪钓鱼山庄和万亩竹林等风景点。

总规基础资料汇编内容

总规基础资料汇编内容 一、区域环境资料 1、城镇化资料 (1)现状村镇的数量,各村镇的常住人口数以及各村镇的非农业人口数; (2)城镇化水平历年变化情况; (3)农村各行业劳动力总数,各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情况和发展可能; (4)农村耕地的总量及历年的变化情况; (5)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流动方向以及不同流动方向上的流量; (6)城市建设投入奖金、建设奖金来源及人口规模扩大所需的城市建设投资增加的数量等。 2、村镇体系资料 (1)村镇在县域城镇体系、经济区划中的地位和作用; (2)镇域范围的资源种类、数量及分布状况; (3)全镇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 (4)镇域范围内的交通条件,包括铁路、航运、公路等的规模等级、容量、利用率等; (5)镇域各村镇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地位与作用,其中包括各村镇的性质、规模及其腹地的范围,各村镇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占潜力,各村镇的经济结构与主导产业,各村镇县有区际意义的企业及其产品,各村镇间经济、社会联系的程度; (6)镇域范围内的基础设施状况 二、历史环境资料 1、自然环境的特色,如地形、地貌、河道的形态及城市的关系; 2、文物古迹,如革命史迹、风景名胜、人文资料等; 3、城镇格局的特色; 4、城镇轮廓景观,主要建筑和绿化空间的特色; 5、建筑风格; 6、期货物质和精神环境的特色,如民俗、土产、特产、风情等; 7、城镇的历史成因、发展沿革、沿袭名称、区划变迁。 三、自然环境资料 1、地理环境资料 地理位置:经纬度、时区、气候区; 地形地貌:坡态、坡度、坡向、标高、地貌; 工程地质:地质构造、地质现象、地震、地基承载力、地一矿藏; 水文和水文地质:江河流量、流速、流向、水位(常年水位、最高水位)、水质、地下水储量和可开采量、地下水质、水位、湖泊和水库的容量以及洪水淹没范围。 2、自然气象资料 风象:盛行风向、风向频率、风速(平均风速、最大风速)、静风频率; 气温:年和月平均温度,最高和最低气温、昼夜平均温差、霜期、冰冻期及最大冻土深度; 降雨:包括降雨量、暴雨及降雨(雪、雹)强度、掌握暴雨量公式; 日照:日照时数、太阳高度与日照方位的关系。 3、自然生态资料 镇域的野生动、植物种类与分布,生物植被、城镇废弃物的处置与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四、社会环境资料 1、镇域的人口资料:全镇总人口、总户数、非农业户数、非农业人口数、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

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华亭镇园头村村庄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附:村庄基础资料汇编 一、区位概况 区位一:莆田市地理位置优越。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台湾海峡西岸,北依省会福州市,南靠闽南“金三角”,是沿海经济开放区之一。全市东起东经119°2’的莆田县南日群岛,西至东经118°27’的仙游县度尾镇境内,南自北纬25°2’的湄洲群岛,北到北纬25°46’的莆田县大洋乡境内。东西长122.4公里,南北宽80.5公里,面积3800平方公里。东北与福清市交界,西北与永泰县、德化县毗邻,西南与永春县、南安市、惠安县接壤,东南濒临台湾海峡。从东至南有兴化湾、平海湾、湄洲湾三大海湾,湾内有南日岛、乌土丘岛、湄洲岛等诸多岛屿,与台湾省隔海相望,距台中港仅70多海里。 区位二:华亭镇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西南部,东邻新度镇,西毗仙游县,南接灵川镇,北靠常太镇。总面积1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万亩,山地面积11.5万亩,森林覆盖率71%。辖1个社区、34个行政村。324国道过境,横贯境内15.6公里,濑榜公路过境7.5公里,区位二:园头村位于华亭镇西部,莆田与仙游交界处,东临万坂村,西靠南湖村,南依仰天山,北伴木兰溪,距镇区仅4公里。 二、历史沿革 园头村古属闽中郡,名为“云庄”,也叫“王仓”,中晚唐期间划归清源(今仙游县)唐末后隶属莆田县文赋里管辖(含金西湖、后山村),现属城厢华亭镇管治。园头村距今有一千多年历史,几百年来,境内聚集其他各姓氏如陈黄曾许张林卢杨詹等组合成的大村庄。清同治三年(1852)木兰溪上游山洪爆发,特大洪水把仙游石码桥冲毁,洪水把盖尾白湖村劈开成南北二个村(白湖村和高峰村)波涛涌入园头时,被溪心小山峦鲎山挡住,湍流涌入后山村又冲成一道新溪流,直到下游,分而又合,造化了木兰溪两岸唯一的溪心小岛,成为现在园头村。 三、自然环境与资源 1、地形地貌 园头村地形特点为南部山体,中部北部为冲积小平原。依山地势整体由南、北向中间木兰溪倾斜。海拔高度在300米以下,低山丘陵和河流谷地貌为主。 2、气象气候 园头村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季风明显,夏不酷热,冬无严寒,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冬短夏长,霜期短暂,冰雪罕见,全年平均气温16-20℃,无霜期为346.4天,全年降水量在1300mm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1996小时,年平均风速2.4米/秒,常年主导风向为东风,夏季以东南风为主。夏末秋初间有台风或带有暴雨,并有可能成灾。 3、水文条件 过境园头村的主要是莆田市的母亲河——木兰溪,木兰溪全长105公里,自仙游汇流后流入华亭,横贯华亭镇内18个行政村,镇域内流程15.2公里,年产水量为5.59亿方。木兰溪水文历年最大和最小水量、最高和最低水位相差悬殊,水位最高日期和流量最大日期大部分出现在每年的6-9月份,尤在6-7月出现最多。解放以来发生过三次大洪水,其中七三年洪水最大,木兰溪流量濑溪水文站最高达3710平方米/秒,水位达15.77米。 4、自然资源 人工果园果林:根据实地调查,人工果园果林是园头现状生态基线最主要的植被类型之一。现状用地及其周边,包括广大的山前地带、山包台地、片区平地坡地、溪河沟渠沿岸、以及村庄房前屋后等均有大面积、或成片或成带的茂密人工果园果林分布。现状果园果林类型,主要有龙眼林、枇杷园、以及上述果树混交等类型。 5、人文景观资源 园头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蕴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或人文景观资源,根据本次实地调查及资料调研和不完全的统计,主要包括已列入市文物保护单位6处,尚未列入4处,古民居8处,还有3处古井,因此又有“文化村”美誉。 古建筑统计一览表

美丽乡村规划基础资料清单

规划设计所需基础资料清单 一、基本图纸资料 1.用地红线范围控制图 2.红线范围内地形测绘图(精度1:1000以上) 3.县域、镇域总体规划(最新版);村庄发展规划(如果有请提供); 4.给水、排水管网规划布置图;暖通、电气管线规划图;建筑资料和图纸 二、地理人文资料 1.区域条件 2.自然条件——包括地形、地质、地貌;气候气象;水文 3.社会经济条件——人口(包括户数、人数;人口结构;耕地面积);经济发展状况(村庄总体收入状况、人均收入状况、村镇及个人的主要收入来源)。 4.公共服务设施——村庄行政办公设施;广场个数及其设施(娱乐、文化、健身)状况;学校(幼儿园、小学、中学等)设施状况,可容纳师生数量等;卫生所或医疗点设施,医疗人员配置。 5.文化相关资料——村庄内是否古迹遗址、寺庙、古树名木,如果有请提供相关资料(包括地点、规模、现状等);村内存留的民间习俗及村民经常参与的文化形式(如戏曲)。 6产业——村庄的支柱产业及其它产业;村内及周边企业。 7居民住宅——民居风格,格局,以及民居的现状情况。 三、基础设施状况 1.道路工程——现状道路状况,路面宽度,路面材质,路面状况,道路长度,道路等级 2.给水工程——村庄的水源与取水点(水库、河流、湖泊);输水设施建设(管道、渠等) 3.排水工程——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处理;雨水、洪水的处理;明沟、明渠所在位置 4.电力工程——照明设施数量、布置与其他状况(如有无损坏、安全状况等);村内供电站分布、供电线路现状,电气的供需状况 5电信工程——有线电话的接入状况、线路布置;无线信号站建设情况;邮政局及邮政站点状况;有线电视、广播线路建设。 6环卫工程——垃圾中转站点、处理站点和垃圾的处理方式7其它天然气、沼气建设和接入情况。

尤店乡基础资料汇编

尤店乡基础资料汇编 第一章基本概况 1.1 区域位置 尤店乡位于罗山县北部,北隔淮河与驻马店市正阳县大林乡、皮店乡相望,西濒浉河与高店乡毗邻,南与县城新区、龙山乡、楠杆镇接壤,东与东铺乡相邻,省道开武路(开封-武汉)穿境而过,是罗山的北大门。全乡总面积87.5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6.4万亩,辖双楼、李湾、田堂、顾寨、方湾、罗洼、罗塘、鱼台、管塘、沈湾10个行政村和尤店、李店两个社区,205个村民组,现有31650人,乡政府所在地位于北李店集镇。 1.2自然状况 尤店乡毗邻县城新区,区位优势日益明显。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客商前来投资兴业。尤店正变成一片投资的热土。 地质地貌:境内地势南高北低,南部是垄岗丘陵,北部为平原,沿河多系河滩地,大部为淮河冲积平原,最高点鱼台村钓鱼台山,海拔155米,最低点方湾村方湾组,海拔45米。 土地资源:区内地质北半部多为冲积平原,土质肥沃,以农田为主,沿淮河多为沙滩地,绿地园林分布在乡区四周,路田林网密布,并呈网格状分布。南部为垄岗丘陵,地质相对贫瘠。 矿产资源:境内矿产资源主要为河沙,地质储量3500万立方米,可采储量为1500万立方米,集中分布在北部沿淮河中心线南侧。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约为2800万立方米。 土壤:土壤以沙壤土为主,沿淮河的砂资源非常丰富。主要有黄岗土、

白散土、粘土、灰潮土、两合土等土属。 气候、水文:属亚热带季风性和暖温带气候的交汇地区,其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降水丰富,季节变化较大。冬夏风向变化明显,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 1、气候: 尤店处于北亚热带气候带内。年平均气温15.8℃,1月平均气温1.8℃,极端最低气温-14.3 ℃(1987年);7月平均气温27.8℃,极端最高气温 41 ℃(1959年)。作物生长期年平均256天,无霜期年平均257天,最长277天,最短227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020.6小时,年总辐射127.4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续期306天(一般为2月18日~12月13日)。年平均降水量1149.7毫米,极端年最大降水量2897.5 毫米(2008 年),极端年最少降水量606.6毫米(2001年)。 2、河流水系: 水资源:尤店乡北依淮河,西濒浉河,后浉河改造,南湾干渠贯穿全境,灌渠境内总长13.8公里。淮河自方湾村方湾组入境,向东流经顾寨、田堂、李湾,双楼5个行政村,由双楼村东湾组出境,境内河道总长11.2公里,历史上淮河泛滥成灾,给南岸村庄和群众造成严重灾害,耕地大量减少。 尤店乡基本情况统计表(2006-2012年)

铜鼓镇城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铜鼓镇基础资料汇编 1.1 镇域概况 1.1.1地理位置 铜鼓镇位于东经105°25′39″——105°30′36″,北纬29°34′06″——29°39′09″,距荣昌县城北34公里,北接大足、铁山、季家,东连河包镇、南抵观胜镇;西面吴家镇接壤,辖区幅员面积38.80平方公里,全镇辖3个村,一个街道社区,共5238户,17198人,农业人口为16517,其中非农业人口681人。 1.1.2历史沿革 铜鼓镇始建于五十年代初,政府所在地地名为万福桥,一九九三年撤并建,以原铜鼓乡为基础,将高坝乡的金华村,柏树村并入铜鼓乡成立为铜鼓镇。 1.1.3行政区划 全镇共辖3个行政村、一个街道(社区)居民委员会,33个社。共5238户,1719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81人,农业人口为16517人。 1.1.4道路交通 铜鼓镇交通通讯便捷,目前境内有“铜观”“铜季”“铜吴”等干线公路,镇政府辐射各村、社、道路里程达65公里,基本形成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络。 现村村都通乡村公路,社社有通院石板大路。 1.1.5气候气象 本镇气候属东亚环流控制的范围,为中亚热带湿润东南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7℃,最低气温—3.4℃,最高气温40℃,年平均日照1282小时,无霜期为327天,年降雨量为1111.8毫米。本镇日平均气温全年通过0℃,其年总积温为6482℃,稳定通过10℃的平均初日为3月4日,终止日为11月27日,间隔天数为268天,积温为5633℃,适应农作物及果木林生长发育。 1.1.6自然资源 ◆地质、地貌 本镇出露于地表的地层主要是侏罗系遂宁组棕红色泥岩夹细砂岩、粉砂岩,普遍含有碳酸钙(石灰岩)间夹石膏;东部及其它区域为方山中丘中谷——窄谷地貌,出露地层为侏罗系沙溪庙组基岩风化而成的沙壤土为主,兼有大夹泥土。 铜鼓镇地表呈现西低东高,一般海拔高程在350—450米之间,最高高程铜鼓山海拔587米,西北部低丘中谷,丘体呈馒头状或连岗状地貌。 铜鼓镇东面铜鼓山脉连贯龙家冲村、高山村,山脉呈南北走向。 全镇土地12514亩耕地,人均耕地0.73亩,38511亩农用地,17001亩林地 ◆矿藏 铜鼓镇域内目前没有矿藏资源。 ◆水资源 实际供需 农业灌溉用水现有电力提灌站4处,210千万。总蓄、引、提有效水量395万立方米,电力提灌渠道6.1公里,有效灌面6140亩(其中田5500亩)。 由于镇域内工业不成体系,工业也不多,镇区没有工业,只有几个小规模的养殖业,用水也主要为堰塘水,无法统计。 城镇人口用水51.4万立方米 农村人口用水300万立方米 大牲畜(猪、牛、羊)用水:以 20万头计,每头每日20升/头天,年需水400万立方米。 存在的问题 铜鼓镇场镇生活用水由宝积寺水库取水,宝积寺水库为观胜和铜鼓镇共同拥有,取水点和水质都存在一定问题,需要改善取水点周围水质。场镇管网系80-90年代建设的,现在已经老化和在布局上存在部分不合理性,且已不能满足场建设发展的要求,有必要重新布局建设。虽在境域有一条季节性河流通过在,水量不十分丰富,况且其污染严重,不宜作为饮用水源。本镇现有小(一)型水库两座,山坪塘177座,石河堰9座,电力提灌站4处,总蓄水量700万立方米。总的来说铜鼓镇存在水质性和工程性缺水问题。 ◆植物 主产水稻、玉米、红苕等。有桃树、梨树、李子树、枇杷树、桂圆树等果树,有黄果树、小叶榕树、白杨树、栾树、尾巨桉树等。 ◆畜牧业资源 养殖业以蛋鸡、生猪、种蛋鸭、土鸡等为主。。 ◆地质灾害 据铜鼓镇气象资料,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低温、阴雨、洪涝、冰雹、大风、雷暴、寒潮、连晴高温等。 1.1.7人口及社会事业现状 ◆人口现状 (1)总人口:17198人 (2)人□出生和死亡:出生135人。死亡98人。,自然增长率为2.15‰。 (3)人口分布 黄檀村1-5:2985人,海月村1-3:1718人,经堂村1-4:2587人,转龙社区6-8:1676人。农业人口43147人,非农业人口:2211人. (4)家庭户人口:3.2人. (5)性别构成:男:女=105:100 (6)年龄构成

村庄规划基础资料收集清单word版本

村庄规划基础资料收 集清单

A 基础资料收集清单 A.0.1 村域辖区范围线。规划面积。 A.0.2 镇(乡)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与对本规划相关的上位规划和专项规划。 A.0.3 历史沿革、自然条件及地理位置。(镇志/统计年鉴) A.0.4 本村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气候等资料。 A.0.5 提供村基本农田分布情况,村域地质灾害评估报告。本村庄建设用地现状,用地性质分类(至小类)。 A.0.6 本村庄现状人口状况(近五至近十年资料)。 A.0.7 本村庄建筑物现状,包括建筑物性质、产权、建筑面积、层数、建筑质量、建筑年代。 A.0.8 本村庄公共设施规模和分布。 A.0.9 本村庄市政基础设施现状情况(包含道路、给排水、供热、燃气、电力、电信、环卫等)。 A.0.10 本村庄历史文化(传说、文化遗迹)、建筑特色、古树名木等资料。 A.0.11 本地区建设工程等造价资料。 A.0.12 本村庄地形图,比例尺为:1:500~1:2000;村域地形图比例尺为1:1000~1:5000。 航拍卫星图。 A.0.13 需与当地甲方即时补充资料(地形图上) ⑴村域界限 ⑵重要水文资料

⑶现状和规划道路情况(名称) ⑷核定工矿、仓储、农副各产业及规模以上林地、果林位置及范围 ⑸核定公共基础服务设施位置范围。 ⑹核定震后保留,新建、拟建建筑位置及规模。 ⑺重要县级以上文物和古树名木保护情况 A.0.14 其他需要提供的规划依据和要求a.是否有地方关于村镇规划的技术规定b.当地政府关于此次规划的相关会议记录(比如产业机构调整的纪要等)。 A.0.15 近期建设项目清单。

崔庙镇基础资料汇编

基础资料 第一章镇域概况 崔庙镇位于郑州市西南25公里处、荥阳市南部12.75公里处,全镇总面积82.89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282个村民组,256个自然村。总户数14731户,总人口50859人。古往今来,一直是荥阳市南部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是方圆百里内农村与城市农产品和工业流通的经济重镇。崔庙镇地处伏牛山系嵩山余脉向豫东过渡地带山区边缘,地势为四面高,中部低,沟壑纵横,坡地毗连,平原散割。属暖温带季风性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崔庙东接贾峪,南邻新密市袁庄、米村、尖山,西毗刘河、庙子,北连乔楼。地处荥阳、巩义、新密三市交汇处,属城市空档地带,是具有相对独立的中心型城镇,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北依国道310线,豫S232省道纵贯镇区西侧徐庄工业区,须刘公路从镇域中心横穿而过,是省道、县道公路交汇中心,纵横交织的公路贯通全镇各村,形成了连南贯北的发达的交通网络。 崔庙镇山川秀美,古迹众多。旧石器时代有中华第二洞之称的织机洞记载着人类先祖活动的痕迹。宋代千尺塔屹立大周山顶。位于万山顶端,原存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郑韩长城”遗迹位于群山峰间,美丽动人的传说佐证了崔庙浑厚的文化底蕴。 崔庙镇矿产资源丰富,工矿企业发达,发展后劲充足。国家勘探资料表明:崔庙镇民用及工业用煤储量在3.6亿吨以上,煤层气166亿立方米,可利用水量约1080万立方米左右。水资源总量中地表水490万立方米左右;地下水总量660万立方米。近年来,崔庙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依据资源、区位优势,狠抓优势产业,实施优势开发。逐步形成了以煤炭、石材开发、机械制造、建材、食品加工为主的经济格局,拥有工业企业近300家,从业人数12500多人。其中煤矿企业10家,年产原煤近200万吨,石材企业120家,年产量达600万吨。 崔庙镇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门类齐全。经过20年的建设,镇区三横四纵道路全部高标准改建完成。四条环镇柏油公路依区而过,22个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交通便捷。工商、税务、农行、信用社、邮政、网通、移动、联通等服务网络遍布全镇。电力丰裕,通讯发达。商贸市场繁荣昌盛,镇容镇貌整洁美观,环境卫生清新宜人,基础设施功能配套。文化、体育、教育设施类齐全,布局合理,运作正常。 2007年,与天瑞集团水泥有限公司达成总投资20亿元,建设日产2X1.2万吨水泥生产线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5.2亿元,利税4亿元,税金1.8亿元。该工程分两期,一期工程计划总投资12亿元,建设一条日产1.2万吨的水泥孰料生产线,并配套年产400万吨的水泥生产设施和一个18MW的低温发电机组。该项目是目前国际和国内单线生产能力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水泥生产线。一期工程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7.8亿元,利税2.2亿元,税金超亿元,并可安排600多人就业。同时可直接拉动区域内运输、电力及金融、保险等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对促进经济繁荣,壮大经济实力将起到重大作用。 第二章历史沿革 金兴定六年(公元1222年)设乡建制,为敦义乡,隶属郑州荥阳县。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至清宣统二年(1910)为曹固堡,隶属荥阳县。1912年(民国元年)为曹固乡,至1941年(民国三十年)先后更名为荥阳县西区、第七区、第三区、第五区;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更名为崔庙镇。1948年解放后,隶属荥阳第三区;建国后,1954年并县,为荥阳县第三区;1956年分为

7、通济镇总规基础资料汇编

彭州市通济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一、镇域概况 (一)地理位置 通济镇位于彭州市西北部,是彭州市北部山区的一个中心场镇,东接丹景山镇,西接小渔洞镇,南接新兴镇,北邻龙门山镇和白鹿镇,地理位置独特、交通便利、市场贸易吞吐量大,素有“三河七场”商品集散地之称。通济镇是省道彭白公路和小夫公路的交汇点,其分别通往旅游胜地龙门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白鹿森林公园。 (二)行政区划 通济镇总人口2.9万人,幅员面积73.9平方公里,是四川省小城建设试点镇。全镇18个村,村村通公路,并有12公里村级水泥路面。 随着1992年思文乡的并入,至1993年,通济镇共辖26个村民委员会和2个街道居民委员会。2005年通济镇对村级区划作了调整,当年全镇辖20个村和2个社区居委会。2006年,因亚东水泥厂矿山项目占地,通济镇村级区划再次调整:将花牌、万福2村合并称“天生桥村”,将雾坪村(迁居至通济场)划入通济场社区,将石羊、白桥2村划入思文场社区。至此,通济镇下辖18个农业行政村和2个社区居委会。(详见附表一) (三)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镇域内山、丘、坝地形俱全。通济镇地处龙门山褶断带及青藏高原冰川漂砾层所形成的丘陵、低山带,镇域内地质地貌复杂,湔江、甘溪河、麻柳河、白鹿河,“一江三河”贯穿境内。 2、气候 通济镇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0℃,年降水量1300毫米,夏无酷暑,秋多阴雨,冬无严寒,主要风向为西北风。 3、自然资源 通济镇土地肥沃、灌溉便利、耕种条件好,盛产各种粮食作物,森林资源较丰富,“三木”药材、黄莲、川芎在川内享有盛名,石灰石矿较丰富。(四)资源条件和经济状况 通济镇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平坝主产水稻、小麦、马铃薯、油菜、大蒜等蔬菜作物、山丘以林为主、黄柏、杜仲、厚朴、川芎、黄莲等药材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禽畜养殖业、菌类栽培已成为本镇一大经济。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以生产石灰矿、石灰精粉加工、煤炭和页岩矸砖为支柱产业。全镇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为2.9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9631万元,第二产业4395万元,第三产业5274万元,一、二、三产业分别占地区生产总量的67%、15%、18%,人均收入4685元。 (五)镇域社会服务设施现状 通济镇历来是彭州市山区文化经济的中心,商品交流的集散地,素有“三河七场”商品集散地之称,社会服务设施以及市政基础设施较为配套。 基础设施:镇境内分别有3座大中小型水电站,并已建成日产2.5万吨的水厂。通讯设施先进完备。现有水泥路面长达22公里,已安装程控电话2821门;有线电视已入户3250户。 道路交能:场镇内有1.2公里长、宽24米的水泥路面成环形状连接各村,已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已实现“村村通”。 社会事业:全镇教育、文化、体育、卫生事业发达,拥有高中、普中各一所,中心小学两所,卫生院3所,公共服务设施较为齐全。 二、镇区概况 (一)基本概况 通济镇在清代属西乡梯云里,始建于清乾隆年间,驻地向家场,后因避

江南镇基础资料汇编

目录 1 江南镇概况 (1) 1.1概述 (1) 1.2历史沿革 (1) 1.3自然地理 (1) 1.4旅游资源 (2) 2 经济社会发展 (2) 2.1行政区 (2) 2.2经济发展 (3) 2.3社会事业 (4) 3 人口 (5) 3.1人口 (5) 3.2镇域人口结构 (5) 3.3人口流动情况 (5) 4 建设用地现状 (6) 4.1镇域土地利用现状 (6) 4.2镇区土地利用现状 (6) 4.3各类市场建设情况.................................................................................. 95 道路交通现状 .. (9) 5.1镇域交通 (9) 5.2镇区交通 (9) 6 绿地系统现状 (10) 7 市政基础设施 (10) 7.1给水工程系统 (10) 7.2排水工程系统 (10) 7.3供电工程系统 (11) 7.4通信工程系统 (11) 7.5燃气工程系统 (11) 7.7环卫工程系统 (11) 8 环境保护现状 (11)

安化县江南镇建设规划(2012—2025) 基础资料汇编 1江南镇概况 1.1 概述 江南镇位于安化县中部,雪峰山北麓余脉,东临小淹,南界洞市,西抵田庄,北至龙塘。介于东经111°21′~111°33′,北纬28°21′~28°32′之间,东西宽12.4公里,南北长10.6公里,总面积138平方公里。全镇共辖31个行政村,1个居民会,总人口6.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683人。 1.2 历史沿革 江南镇始开发于明朝永乐年间,即公元1420年左右,历经数代艰苦创业,沿河一带修筑房屋,始形成江南镇街道雏形。明末清初,杂性人家入迁,在此安居乐业,江南的集市贸易也开始初具规模,逐步成为洞市乡、陈王乡、龙塘乡、田庄乡的重要商贸集散之地。历经清代和民国三百余载,在人们的苦心经营下,至解放前,江南镇已拥有二十余家黑茶精制加工行和二百余家商店,商贾云集,车水马龙,一片繁荣景象。 江南镇历来为基层政府机构的所在地,1950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建制镇,辖五街三村,即东胜街、沙坪街、民主街、人字街、日新街、良塘村、李家村和二房村。1952年,江南镇属安化第三区,良塘、李家、二房三村划归赤竹乡,五街并为东胜、解放、日新、光明四街。1957年,撤区并入江南乡,更名重阳镇。1958年改为江南公社重阳大队。1960年恢复重阳镇,后改为江南镇,列为全县九大建制镇之一,1969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成立革委会,取代镇人民政府。1980年恢复江南镇人民政府,所辖四个居委会即东胜居委、解放居委、日新居委和光明居委。镇政府机关设在现在的江南镇农电站办公楼。1986年,江南乡并入江南镇,辖四个居委和26个行政村,建立镇管村的机制,镇政府机关迁至江南乡乡政府办公址。1995年撤区并乡,又将陈王乡、江南区公所并入江南镇,2008年,洞市并入江南镇。全镇共辖3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 1.3 自然地理 1.3.1 地形地貌 江南镇地处安化县中部,地貌类型主要为中低山及山间盆地。镇内土地类型复杂多样,总体上表现为山地多、耕地少、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境内土壤主要为红壤、水稻土。 1.3.2 气候条件 江南镇的气候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终年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水集中,冬有短寒,夏有长热,春温多变,秋旱凉爽,光照充盈,水热同季,历年平均降雨量达1687.7毫米,常年平均气温16.2℃,无霜期达280天,常年主导风向为北风,夏季多东南风,年平均日照为1356小时,相对温度81%,最大积雪深度250毫米。据记载,1974年2月1日,冰冻最长天数为15天,冰冻厚度为50毫米。由于江南地区的气候适合农作物生长,因而物产十分丰富,主要盛产棕片、茶叶、竹木、油茶、花生、红茹、黄豆等。江南镇属寒武系地层,一般地基层承耐力为10~30吨/m2,适宜承建各种建筑物,虽属地震6度烈度区边缘,但历史上无地震记载。 1.3.3 水文资源 江南镇水资源较为丰富,其中资江横通东西,流经镇内。麻溪、思贤溪、渭溪三大水系流经镇境,汇入资江。

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潦河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班级:104653 学号:105040650051 姓名:苟武林 指导老师:王丹

目录 潦河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1) 1 镇域基本情况 (1) 1.1地理位置及镇域范围 (1) 1.2自然环境 (1) 1.3历史沿革 (1) 2 现状人口 (1) 2.1现状人口概况 (1) 2.2劳动力状况 (2) 3 镇域经济发展情况 (2) 4 居住现状 (2) 4.1居住概述 (2) 4.2乡镇住宅类别 (3) 4.3住宅配套设施 (3) 5 社会事业 (3) 5.1行政办公事业 (3) 5.2科学、文化与教育事业 (3) 5.3卫生事业 (3) 6 工业和仓储现状 (3) 6.1工业用地 (3) 6.2仓储用地 (5) 7 基础设施建设 (5) 7.1道路交通 (5) 7.2给排水现状 (5) 7.3电力、通信及有线电视 (6) 7.5供热工程规划 (6) 7.6环保现状 (6) 7.7防灾工程规划 (6) 8 绿地系统现状 (6)

1 镇域基本情况 1.1 地理位置及镇域范围 潦河镇位于南阳市境西南部。其辖区东与溧河乡以白河为界,南靠陆营,西与镇平县彭营乡接壤,北与王村乡为邻。总面积76. 25平方公里,辖潦东村、潦西村、王营村、崔营村、闫庄村、张茂庄村、胡庄村、姚营村、元西袁营村、清凉寺村、王陈庄村、西粱庄村、大陈营村、吴集村、刘谢营村、中庄村、上范营村、李庄村、丁奉店村、大周庄村、小周庄村、大官庄村、小官庄村、前宋马营村、后宋马营村、辛店村26个村委会,80个自然村 1997年总人口6010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8988人。主要为汉族,有回族、蒙古族、维吾尔族、侗族等兄弟民族。 1.2 自然环境 地形地貌:潦河镇地处丘陵地区,地势东高西低,东有新店岗自北而南延伸,海拔145米,西部海拔110米。 气候特征:潦河地处中原,属北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侯,季风的进退与四季的替换较为明显。四季气侯特点:冬干冷,雨雪少;夏炎热,雨量充沛;春回暖快,降雨逐渐增多;秋季凉爽,降雨逐渐减少。春秋时间55-70天,夏季110-120天,冬季时间110-135 天。年平均气温14.4-15.7℃,七月平均气温26.9-28.0℃,一月平均气温0.5-2.4℃。年降雨量703.6-1173.4mm,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水文:境内地表水、地下水丰富,且水质良好。白河、段长8公里;潦河,段长10公里;沐垢河,段长12公里 1.3 历史沿革 历史上该镇辖区传统手工业比较发达,新店的毛笔、宋马营的柳编制品、清凉寺的陶器、西梁庄的苇编、上范营的稿荐都久享盛名。现在潦河是辖区的中心集镇,80年代以来,集市贸易繁荣,逢集可上市2万余人,商业、服务业沿南邓公路两侧兴起。新店、于刘营、吴集、新集4个传统集镇的开发建设也取得新的进展。 文物古迹有张茂庄村北汉墓、新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潦西村委会潦河遗址。 2 现状人口 2.1 现状人口概况 根据2009年人口统计结果,林坛镇全镇人口30776人,共7702户。其中镇区人口2464人,共684户。

温岭市石塘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_secret

温岭市石塘镇总体规划 (2001—2020) 基础资料汇编 上海交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城科规划设计事务所 2002年6月

目录 第一章基本概况................................................................... 1 一.区域位置及行政区划 ................................ 1 二.历史沿革................................................... 1 三.自然地理................................................... 1 四.资源状况................................................... 1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 一.经济发展状况 ........................................... 2 二.人口状况................................................... 2 三.附表.......................................................... 2

第一章 基本概况 一. 区域位置及行政区划 新石塘地域范围包括撤扩并前的箬山、钓浜、石塘三镇,位于浙江省南部台州湾南端温岭市东南松(门)石(塘)半岛。东经121°35′北纬28°16′,北临松门镇,离温岭市20公里,东南西三面环海,距上海至福州、广州航道1海里。镇域面积28.47平方公里,总人口76373人,辖60个行政村。 二. 历史沿革 石塘历史悠久,原为东海海滨岛屿,清朝时因水道渐淤,石塘逐渐与大陆相连,形成半岛。宋元时黄岩第六十六都,乾隆六十年归太平县所辖,嘉庆时为石塘庄属五都。民国时称石塘镇,属松门区。1948年曾与箬山合为石箬乡。1951年属石陈区,箬山分离为乡,石塘镇为区政府所在地。1956年石陈区撤消,改属松门区。1958年称石塘营,属松门人民公社。1959年改称石塘镇,1979年11月属石陈区。1992年在撤区扩镇并乡中,把原石塘镇、车关乡和上马乡的金星、盐南、盐北、后沙扩并成新的石塘镇。2001年,温岭市城镇体系调整,原石塘、钓浜、箬山三镇合一,成为目前的石塘镇。 三. 自然地理 1、地质地貌 温岭市地质构造属浙闽地质的东南边缘,位于我国东南部新华夏系第一级构造复式第二隆起带南端的东南侧。燕山期总的属隆起剥蚀区,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影响,石塘东南部的剥蚀平原被抬升,经侵蚀切割成山地,这些山脉直通海洋,经长期风化,侵蚀合海浪冲击,切 割较深,坡芭较陡,土层浅薄。沿海山脚深入海洋、岩石裸露、石芽嶙峋,呈独特的岩坡海 岸。其西滩涂平坦,淤泥松软,泥质肥沃。石塘属沿海丘陵,全镇被山体分隔,山多为荒山 秃岭,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以红壤为主,由近代海积物形成,含盐量较高。 2、气候及水文 石塘镇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大,四季分明,冬温夏凉,雨量充沛,阳光适宜,早春回温迟,秋季降温慢,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7.1℃,最热月八月,平均气温28.1℃,极端最高温度36.9℃,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6.3℃,极端最低温度-5.9度。年平均降雨量1570毫米,年平均无霜期258天,年平均雾日数56天,年日照数1840.5小时常年风向为东北偏北。由于风大,陆地年蒸发量1427.5毫米,多年平均径流深度600毫米,同时境内山体小,集雨面积少,植被破坏严重,储水条件差,水资源贫缺,生活用水不足。 主要自然灾害是发生在夏末和秋季的台风,其次为干旱、暴雨。 3、植被 石塘山体多裸露岩皮,植被浅薄稀松,境内缺少成片茂盛的树林。 四. 资源状况 石塘镇海洋渔业资源丰富,主要有海洋捕捞、水产养殖、水产加工、滩涂围垦、海盐生产等,其中海洋捕捞产品中,主要有带鱼、绿鳍马面屯、大黄鱼、中国毛虾、乌贼、鲳鱼、蓝点马鲛等浅海滩涂现养殖有蛏子、泥哈、抟哈、牡蛎、对虾等,浅海岩礁的野生生物品种有50余种,为国家一级渔港,浙江渔业重镇,台州渔业第一镇。 石塘三面环海,旅游资源丰富: 有雷公山、老公头山、狮子山等山石景观;洞下沙滩、三蒜等沙滩景观;有大小蚊虫岛、

崔庙镇基础资料汇编

崔庙镇基础资料汇编

基础资料 第一章镇域概况 崔庙镇位于郑州市西南25公里处、荥阳市南部12.75公里处,全镇总面积82.89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282个村民组,256个自然村。总户数14731户,总人口50859人。古往今来,一直是荥阳市南部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是方圆百里内农村与城市农产品和工业流通的经济重镇。崔庙镇地处伏牛山系嵩山余脉向豫东过渡地带山区边缘,地势为四面高,中部低,沟壑纵横,坡地毗连,平原散割。属暖温带季风性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崔庙东接贾峪,南邻新密市袁庄、米村、尖山,西毗刘河、庙子,北连乔楼。地处荥阳、巩义、新密三市交汇处,属城市空档地带,是具有相对独立的中心型城镇,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北依国道310线,豫S232省道纵贯镇区西侧徐庄工业区,须刘公路从镇域中心横穿而过,是省道、县道公路交汇中心,纵横交织的公路贯通全镇各村,形成了连南贯北的发达的交通网络。 崔庙镇山川秀美,古迹众多。旧石器时代有中华第二洞之称的织机洞记载着人类先祖活动的痕迹。宋代千尺塔屹立大周山顶。位于万山顶端,原存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郑韩长城”遗迹位于群山峰间,美丽动人的传说佐证了崔庙浑厚的文化底蕴。 崔庙镇矿产资源丰富,工矿企业发达,发展后劲充足。国家勘探资料表明:崔庙镇民用及工业用煤储量在3.6亿吨以上,煤层气166亿立方米,可利用水量约1080万立方米左右。水资源总量中地表水490万立方米左右;地下水总量660万立方米。近年来,崔庙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依据资源、区位优势,狠抓优势产业,实施优势开发。逐步形成了以煤炭、石材开发、机械制造、建材、食品加工为主的经济格局,拥有工业企业近300家,从业人数12500多人。其中煤矿企业10家,年产原煤近200万吨,石材企业120家,年产量达600万吨。 崔庙镇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门类齐全。经过20年的建设,镇区三横四纵道路全部高标准改建完成。四条环镇柏油公路依区而过,22个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交通便捷。工商、税务、农行、信用社、邮政、网通、移动、联通等服务网络遍布全镇。电力丰裕,通讯发达。商贸市场繁荣昌盛,镇容镇貌整洁美观,环境卫生清新宜人,基础设施功能配套。文化、体育、教育设施类齐全,布局合理,运作正常。 2007年,与天瑞集团水泥有限公司达成总投资20亿元,建设日产2X1.2万吨水泥生产线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5.2亿元,利税4亿元,税金1.8亿元。该工程分两期,一期工程计划总投资12亿元,建设一条日产1.2万吨的水泥孰料生产线,并配套年产400万吨的水泥生产设施和一个18MW的低温发电机组。该项目是目前国际和国内单线生产能力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水泥生产线。一期工程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7.8亿元,利税2.2亿元,税金超亿元,并可安排600多人就业。同时可直接拉动区域内运输、电力及金融、保险等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对促进经济繁荣,壮大经济实力将起到重大作用。 第二章历史沿革 金兴定六年(公元1222年)设乡建制,为敦义乡,隶属郑州荥阳县。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至清宣统二年(1910)为曹固堡,隶属荥阳县。1912年(民国元年)为曹固乡,至1941年(民国三十年)先后更名为荥阳县西区、第七区、第三区、第五区;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更名为崔庙镇。1948年解放后,隶属荥阳第三区;建国后,1954年并县,为荥阳县第三区;1956年分为

村庄规划基础资料收集清单

***村庄规划基础资料收集清单 1、村庄发展的历史沿革、民族构成、工农业特征和自然条件概况性介绍。 2、行政村围的土地的家庭承包发展概况(户均或人均面积、近年来的调整情况、承包地的到期年份)及家庭承包划分图(可示意性)。 3、行政村围的工业的发展概况(工厂名称、资源能源消耗、工人数量、年产值、雇工来源情况、工厂占地面积及位置、污染处理情况)及分布示意图。 4、行政村的村庄建设的简要介绍,个自然村的户籍户数和人口数,以及常年半年以上在家居住的人口数,常年半年以上外出打工人数,在外读大学人数(把户口迁走的、没迁户口的)。对上述情况近5年来的变化提供数据。 5、行政村村庄各项公共设施和公用工程设施详细列表(名称、用地和建筑面积)及简介。 6、需要进行建设和整治的村庄公共设施的位置、名称、建筑面积、层数、实际使用情况。 7、需要进行建设和整治的村庄的基础设施现状(包括道路、给排水、燃气、电力、电讯、环卫等)。 8、行政村围的具有一定特色值得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古树名木的位置即具体资料。

***村庄规划调查问卷 调查日期:2015年月日调查地点:村 庄 个人基本情况: 1.您的性别: 口男口女 2.您的年龄: 口18以下口18~30 口30~40 口40~50 口50以上 3.您的学历: 口无口小学口初中口高中口大专及以上 4.您的职业(可多选): 口务农口养殖/牧业口务工口个体经商口公务员口学生口自由职业 家庭基本情况: 5.您的家庭户籍所在地是: 口本村口本镇外村口乡镇外县口外省市 6.您家户口本上有个人,其中常年居住在本村的有个人 7.您家的住宅面积大约为: 口50平米以下口50~80平米口80~120平米口120~150平米口150平米以上 8.您家的人均年收入约为: 口3000元以下口3000~5000元口5000~8000元口

控规基础资料汇编20140318

目录 一、上层次及相关规划要求 (2) 二、地理区位及自然条件 (3) 三、社会经济概况 (4) 四、土地利用现状 (7) 五、建筑物状况 (11) 六、道路交通现状 (12) 七、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14) 八、市政公用设施现状 (15) 九、历史文化及建筑风貌 (18) 十、环境保护现状 (18)

铜陵农业循环经济试验区农产品物流加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基础资料汇编 一、上层次及相关规划要求 1、《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2009—2015)》 规划提出皖江地带承接发展农产品加工: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和产业资本,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重点承接发展粮油制品、肉制品、乳制品、果蔬、水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引进和培育知名品牌,提升发展饮料产业。支持龙头企业建设优质专用原料基地。建设与东部地区对接的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物流配送体系和网络化信息服务平台。 2、《铜陵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2009—2015)》 规划对铜陵市循环经济农业示范园的功能和建设重点作了如下阐述: 功能定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示范功能、辐射带动功能、农产品深加工功能、生态保护功能、休闲观光功能和科普教育功能。 建设重点:①形成“五中心三轴五区”的空间布局结构。五中心是指荣光村、沈桥村、高岭村、城山村、考涧村五个中心村;三轴是指规划的主干路1、主干路2、主干路3;五区是指现代生态农业生产区、生态高效养殖区、农产品物流加工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区、森林生态保护与休闲度假区。 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交通建设、基本农田建设、供水系统建设、电力电信设施建设。 ③创新农业循环经营模式。按照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思想和“4R”理论,采用现代园区的建设理念和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构筑循环产业体系,实现功能区内小循环,功能区间中循环,试验区内大循环。重点建立五种循环新模式:农业内部循环新模式:种植+养殖+沼气、种植+秸杆气化;农业产业循环新模式:农产品加工+沼气+养殖、加工+养殖+沼气;现代农业物流循环新模式:仓储+加工+流通、仓储+加工+沼气;生态农业循环新模式:生态保护+休闲度假;土地增值循环新模式:村庄规划、整治+土地利用。 3、《铜陵农业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2006—2015)》 规划将园确定试验区的功能定位为:试验示范功能、辐射带动功能、生产加工功能、生态保护功能、休闲观光功能和培训教育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