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3章《社区体育组织与管理》

第3章《社区体育组织与管理》

第3章《社区体育组织与管理》
第3章《社区体育组织与管理》

第三章社区体育活动的管理

第一节我国城市不同类型社区的特征及其体育现状

一、我国城市不同类型社区的特点

(一)我国城市社区四大基本类型

●传统社区:旧城区的旧居住地带,归属于房管所和私人,房屋陈旧

●拥挤,多为低层,环境和卫生条件差,多为商服人员居住

●单位社区:改革开放前单位或机关自建,分给本单位职工居住的中高

●层步梯楼,配套设施比较齐全,居住环境较好,又可依单

●位性质再分为企业单位居住区、文教单位居住区等

●综合社区:上世纪80年代后在城区周围以居住区形式开发的新型居住

●区,就业与居住分离;以中、高层为主;居住分化明显,

●有别墅和高级住宅,也有旧城改造、城市建设搬迁户和供

●低收入人群居住的经济适用型安居工程

●边缘社区:城乡结合部与都市里的村庄(“城中村”),主要是外来人

●口居住,流动性大,居住条件差,呈组团状镶嵌或位于城

●乡结合部。

幻灯片2

(二)我国城市居民居住空间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以居民个人的经济地位及家庭状况为主导的居住分化不明显

●居住空间与就业空间、商业空间和日常娱乐空间重合

●新居住地带功能完善程度差异大,单位制与非单位制并存

不同居住社区特征比较

项目传统社区单位社区综合社区边缘社区

社区居民异质性较强同质性强异质性强异质性较强

社区环境和条件较差好、较好好差

社区互动社区互动频率高单位互动频率高社区互动增强社区互动频率低

社区氛围很强弱较强较弱

社区认同感强单位认同感强较差

强于社区认同感

二、我国城市不同类型社区的体育现状与特点

(一)城市不同类型社区体育现状

略。详见第一章第二节第一条之(二)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与特点。

(二)影响城市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人数 % 排序

缺乏余暇时间 1335 24.6 1

缺乏兴趣 814 15 2

缺少场地设施 672 12.4 3

工作任务重,身心疲劳,精力不足 644 11.9 4

场地远,不方便 490 9.0 5

经济实力不强 379 7.0 6

身体较弱,不宜参加 258 4.8 7

不懂锻炼方法 236 4.3 8

身体还行,没有必要锻炼 210 3.9 9

无特别理由 193 3.6 10

学生时代就不喜欢体育活动 185 3.4 11

体育活动不适合自己的举止行为 98 1.8 12

其他理由 77 1.4 13

担心他人讥笑 49 0.9 14

幻灯片4

(三)城市社区体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城市社区体育急需解决的前三位的问题是:修建体育场地设施、经常组织体育活动、建立各种体育组织(下表)。这三个条件正是保证社区体育活动普遍化、经常化、生活化最基本的条件。特别是体育场地设施,居民的不满意率为51.8%,75.1%的居民要求解决这一问题。

社区体育急需解决的问题问卷结果 (N=5426)

急需解决的问题选择人数 % 排序

修建体育场地设施 4075 75.1 1

经常组织体育活动 2644 48.7 2

建立各种体育组织 2029 37.4 3

加强体育宣传和发动 1856 34.2 4

进行体育技能培训 1136 20.9 5

培养体育指导员 1002 18.5 6

其他 190 3.5 7

幻灯片5

(四)不同类型社区体育的总体特征

不同类型社区在居民异质性程度、社区环境条件、社区管理方式、社区互动频率、社

区氛围、社区认同感等方面的差异,必然对社区体育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比较各类社区的体育特点(下表)可知,目前综合社区和单位社区的体育状况较好,传统街坊社区和边缘社区较差。这是由于综合社区的社区设施条件较好,社区意识、社区氛围较强。单位社区虽然社区意识较差,但由于“单位社会化”的保证,仍比其他两类社区体育状况好。

不同类型社区的体育特征比较

项目传统社区单位社区综合社区边缘社区

居民参与状况面向全体居民、主要面向本单位面向全体居民面向全体居民、

老人为主成员和老人

本市居民为主

体育场地设施条件较差优劣不一

较好差

体育组织管理者社区和离退休办、工会、社区和社区和

居民个人社区、居民个人居民个人居民个人

体育经费来源社区、社会、单位、社区、社区、物业、社区、社会、

个人个人

个人、单位个人

场地设施满意度很低低

低很低

体育活动满意度较低低

一般很低

选择组织者的意向首选社区首选单位

首选社区首选社区

体育总体状况较差较好

较好差

幻灯片6

第二节社区体育管理的基本理论

一、社区体育管理的含义

社区体育管理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社区体育的目标而对社区体育的人、财、物、信息等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和组织协调的综合活动。

社区体育管理包含着以下多层含义:

●社区体育管理是为了实现社区体育目标而进行的一种资源调配和组织协调活动

●社区体育管理要使有限的社区体育资源产生尽可能大的效益

●社区体育管理是社区体育管理组织和管理者通过对社区体育活动的计划、组织、控制

与协调,使社区体育高效、和谐、有序地运行

●二、社区体育“三大件”(社区体育管理资源)基本建设

●硬件:指各类体育场、馆、游泳池等体育设施建设

●软件:指社区体育的有关管理规章制度与措施的建设

●活件:指社区体育组织管理的队伍建设(包括社区体育管理者、指导人员和参加体育

活动的社区居民)

幻灯片7

三、社区体育的目标及其管理任务

(一)社区体育的目标

●增强社区居民的体质,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

丰富生活与社会活动内容

●通过开展社区体育活动产生互动,增进居民间的社会交往和社区感情,提高社区的凝

聚力

(二)社区体育管理的任务

●制定社区体育工作计划:明确社区体育的发展目标,以及为实现社区体育发展目标而

采取的对策与措施

●建立社区体育组织:为社区体育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合理配置、综合利用和开发社区体育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等,主要是指社区

体育的“硬件”和“活件”

●组织开展社区体育活动:包括体育活动站(点)的体育锻炼活动,以及经常性的群众

性体育竞赛活动。为此,还要组织体育活动骨干和积极分子的培训

●建立健全社区体育管理的规章制度:即加强社区体育“软件”建设

幻灯片8

●四、社区体育管理的基本要求

●立足特定区域具体实际,因地制宜。区域性是社区体育重要特点之一,社区体育必须

根据特定区域内居民的体育需求(包括不同文化层次、性别、年龄、职业特点、健康状况、体育基础、经济状况,乃至不同工作时间等)和场地设施、经费等具体情况统筹兼顾、制定计划、开展活动

●搞好单位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合作和协调。现阶段及以后一个较长时期,我国社区体育

具有明显的单位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双重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密切关注两个方面的互补和协同,形成社区体育的综合优势

●培养社区居民的自主意识,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社区体育活动。社区体育应依靠体育行

政部门政策上和资源上的支持,发挥社区本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走社区体育社会办的道路,广泛动员居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

●不断激励居民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形式,营造良好氛围,

调动广大居民积极参加社区体育活动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区体育是社区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公益性和福利

性,因此,开展社区体育必须以大多数居民参与体育活动为出发点,要妥善处理社区体育产业开发与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关系,防止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牺牲社会效益

●注重社区体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要加强体育知识和健康知识的宣传、指导,努力提

高社区体育活动的实效,切实达到发展社区体育的目标

●以人为本,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并重。社区体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资源综合配置

加强硬件建设,从制度建设和政策调控不断提高体育服务的质量

幻灯片9

●五、社区体育管理要点

●妥善处理社区体育组织与体育行政部门的关系。社区体育组织应主动争取和依靠

●体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和优惠政策

●充分发挥驻社区企、事业单位的作用。驻社区的企、事业单位在资金、人力和设

●施上都较社区更为雄厚,由此形成开展社区体育可借助的有利条件

●加强居委会一级社区体育组织建设。较之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的管辖范围一般较

●小且所管人数不多,与社区居民的联系最直接,所以是最适合开展社区体育管理●的基层组织

●通过多种途径筹集社区体育活动经费。首要的是增强社区的自我造血功能,通过

●合法经营和有偿服务等获取经费。同时还可通过一些互利性活动争取社区有关企●事业单位的赞助;也可积极争取体育行政部门一定的经费支持和社区成员的赞助●以多种形式开展社区体育活动。可通过晨、晚锻炼点、辅导站、楼群、家庭等形

●式组织开展多种项目、内容丰富的社区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

●构建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包括社区体育设施服务、组织服务、指导服务和信息化

●服务的完整体系,还可进一步分为社区体育权益保障服务和社区体育照顾服务●(为弱势群体提供特别服务)两个层次

●建立社区体育工作的奖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通过奖励机制提高社区体育工作者的

●义感和改进服务态度;通过约束机制规范社区体育工作者的职责和服务质量要求●

幻灯片10

第三节社区体育活动点的管理

社区体育活动点(亦称晨、晚体育锻炼点)是由具有共同兴趣的群

众自发组织,利用一定的场地设施和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的松散性、区域

性组织形式。

社区体育活动点的基本特点:

●自发性:由有共同兴趣和爱好的居民自发组织

●松散性:没有严格的组织,容易自生自灭

●归属异质性:虽然没有严格的组织,但其归属仍呈多元化

一、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点的发展变化

我国社区体育活动点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初,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余暇时间的增多,老年人口的增加和人们体育意识的增强,80年代群众体育活动点的数量逐步增加。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社区体育活动点的发展更为迅速,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幻灯片11

(一)社区体育活动点的形成与管理

1.社区体育活动点形成的时间分布

据有关资料:将我国群众体育活动点形成时间按5年一个时间区段,1977年5月以前共形成24个活动点,仅占全国现有体育活动点总数的6.9%;1977年6月-2002年的25年间,每5年一个区段体育活动点的形成数量呈持续递增状态,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数量递增尤为明显,有力地证明我国大众体育需求与日俱增的总体趋势。

2.社区体育活动点的形成和管理方式

1996年和2001年全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在体育活动点的形成和管理方式中,由锻炼者自发组成和自主管理的活动点均占55%以上,居第一位;街道居委会组成和管理的占10%以上,居第二位;其它几种方式形成的活动点均未超过10%。

比较1996年和2001年的调查结果,锻炼者自发形成和自主管理及各类体育协会形成与管理所占比例都上升,其他各项所占的比例都下降。这说明城市居民的体育自助、自力、自理意识增强,体育社团在体育活动点的形成与管理方面发挥的作用在增大。

幻灯片12

(二)社区体育活动点的规模与地点分布

1.体育活动点的规模

将体育活动点的规模分为大(90人以上)、中(30-90人)、小型(30人以下)三种,2000年的有关调查发现:中型活动点比例最大,占46.4%;90人以上大型活动点数量居中,占34.9%;小型活动点数量较少,仅占18.7%。而1996年的同样调查表明:我国体育活动点分布情况呈梭型,两头小(大的25.3%,小的26.3%),中间大(48.9%)。两相比较,说明我国大规模的活动点数量在增加,小规模活动点数量在减少。这与近几年我国城市广场、公园建设数量增加有着直接关系。

2.活动地点的分布

社区体育活动点主要分布在八类活动场所。有资料表明:分布在就近的公园、街道居委会场地的体育活动点居前两位。近几年在公园、体委系统公共场地活动的活动点数量有所增加,在街头、巷尾、学校的体育场地、江河湖畔活动的活动点数量减少,这也与我国城市公园建设数量增加有关。但与之相关的一项调查表明,75.6%的居民和48.3%的活动点认为场地拥挤、得不到保证,希望加强场地设施建设。这说明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仍严重匮乏,难以满足居民需要。

幻灯片13

(三)社区体育活动点的活动内容与活动时间

1.不同人群活动内容的选择及原因

从各社区体育活动点的活动项目选择情况看,2000年的调查结果依次为:①健身健美操,占52.0%;②武术,占44%;③秧歌,占43.1%;④交谊舞,占33.3%;⑤广播操,占23.3%;⑥羽毛球,占19.5%;⑦气功,占14.9%;⑧门球,占11.2%;⑨网球,占2.9%。与1996年比较,参加武术、秧歌、健身健美操、羽毛球和广播操锻炼的人数增加;但参加气功锻炼的人数减少幅度较大,从1996年所处的第一位滑落到第七位,所占比重由46.7%减少到14.9%,这与法论功事件的影响有直接关系。

再从社区体育活动点的活动项目经常性来看, 2000年的调查结果:基本坚持常年不变的活动点,占总数的78.1%,与1996年的调查结果(74.8%)大体相当。由此说明,社区体育活动点的管理应根据共同的体育兴趣来稳定参与活动的队伍,这也便于不断提高群众的锻炼水平和锻炼质量。值得关注的是,调查结果还显示:有13.3%活动点的活动内容随季节变化有所变化,有8.3%活动点的内容有随体育潮流的变化而变化的趋向。

幻灯片14

2.社区体育活动点的活动时间段与活动持续时间

据1996年和2000年调查,我国社区体育活动点一般多在早晨8点以前活动和晚上活动,其中更多的是在早晨8点以前活动,上午和下午活动的点相对较少。究其原因,这既与社区体育活动点活动场所较少有关,也与我国群众、特别是老年居民“早起早睡”的作息习惯有关。

就每天活动的持续时间的调查显示:持续时间为1-2个小时的体育活动点最多并呈增加趋势;1个小时以内的活动点最少且呈减少趋势;2-3小时的活动点数量呈增加趋势,但3小时以上的活动点数量又呈减少趋势。总体情况是1—3小时的社区体育活动点数量最多并呈增加趋势。

(四)社区体育活动点参与者的年龄、性别分布和经费状况

1.参与者的年龄、性别分布

调查发现,我国社区体育活动点参与者中老年人最多,60岁以上的人员占74%,离退休人员(66.90%)是在职人员(33.10%)的两倍多;其中男性占42%,女性占58%。进一步

的深层问卷结果表明,老年人和离退休人员身体健康水平下降,开始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他们既有时间也有愿望来参加体育活动,而且还想以此来重建自己的社交圈。

幻灯片15

2.社区体育活动点的经费

据2000年对311个社区体育活动点的调查结果:年活动经费为1-999元的有309个,占99.4%;2000元以上的仅有2个,占0.6%。这表明大多数社区体育活动点对经费的要求不高,符合老年人的体育消费观念和消费水平。从活动点的经费来源看,锻炼者的会费占首位,1996年占52.8%,2000年占66.1%。街道、居委会的拨款居第二位,分别占18.10%(1996年)和17.2%(2000年)。两次调查结果相比其他经费来源比例无大的变化,仅活动点的会费比例有明显增长(比1996年增加了13.3%),这说明随着经济收入的增长和社区体育发展,人民参与体育活动自觉性和体育消费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五)社区体育活动点的组织指导者情况

2000年的调查资料显示:48.0%的社区体育活动点有1-2位、29.7%的活动点有3-4位、22.3%的活动点有5位以上的活动组织指导者;35.3%的社区体育活动点有1-2位、11.4%的活动点有3位以上正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还有53.5%的活动点在这方面是空白。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等级分布上,从国家级到三级级别越低比例却依次增加,其中,国家级和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人数均不足参与体育活动者的1%。

幻灯片16

(六)社区体育活动点尚存的主要困难

据2000年的调查资料,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点存在的前四位困难是:经费匮乏,场地拥挤、得不到保证,缺少器材,缺乏技术指导者。与1996年的调查结果相比,前两位困难完全一致,第三、四位的困难略有变化。1996年的调查结果:排在第三、四位的困难是:缺乏技术指导者,缺乏统一管理。近几年各地都制定了体育活动点管理办法,加强了体育活动点的管理,这两个困难已基本得到了解决。但场地、经费问题依然久拖未决,而且器材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

二、社区体育活动点的主要管理工作

(一)制定活动点管理办法

随着社区体育活动点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必须制定社区体育活动点的管理办法,对活动点的注册登记、活动内容、收费标准、活动安全和卫生保障、活动点指导者的职责等提出要求或作出规定。

幻灯片17

(二)做好活动点的注册登记工作

首先要全面了解本社区体育活动点的数量、规模与分布情况,便于对全社区体育活动点进行规划和分类管理。街道居委会和社区每隔1-2年,应当分片对体育活动点进行注册登记,内容包括:活动点名称、成立时间、主要组织(牵头)者、活动内容、活动地点、活动时间、参加人员数量和成员简况、会费标准等。

(三)抓好体育指导者的选拔培训工作

体育指导者是社区体育活动点肩负双重责任、最为重要的一个角色,他们既是社区体育活动点的组织者,又是活动点与街道社区的联络员。街道社区体协必须认真抓好体育活动点指导者的选拔培训工作,通过讲座、观摩、学习、交流等多种形式,分期分批地对各类项目和活动点的指导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理论水平和组织指导能力。

幻灯片18

(四)组织各体育活动点之间的比赛交流

社区各体育活动点之间的比赛和交流,既可以通过竞争激发体育活动参与者的动机,增强兴趣,提高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又可以达到增进社会交往、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和增强社区认同感、归属感的目的,给社区体育活动带来勃勃生机和活力。

(五)为活动点解决场地、经费等实际困难

活动场地和经费的匮乏是当前我国社区体育最大的困难之一,街道社区应当在这方面切实为体育活动点做些实际工作,一方面要坚决抵制不合理的挤占体育场地的现象,另方面也要想方设法为活动点另辟体育活动场地尽可能提供包括政策与实际的帮助和支持。

(六)搞好社区体育的宣传发动工作

采用多种宣传形式,动员更多的居民积极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同时还要宣传普及科学健身、健康娱乐、文明休闲的知识与方法,指导居民不断提高参加体育活动的实效。

教育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自古以来,就在社会与个人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作为学生的我们来说,对于教育在个发发展中的作用的理解自然是更加深刻。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于千钟栗”,“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教育自古以来被当作达成个人目标的手段。那么何谓教育?教育可以分为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进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教育发展到一定社会阶段的产物,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学校教育。不管是广义的教育还是狭义的教育,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首先,教育让我们能够“成为”人,即教育教会我们能在这个社会上存活下来所需要的一些基本的本领。不是说单靠受精卵的完美分裂,母亲顺利的生产,有充足的食物提供我们所需的营养物质,我们就能够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来。教育提供我们在进行社会生活时所必需的基本知识,技能,必要的生活常识。比如衣食住行,防病抗灾,生命教育等常识。这些都是人类在作为高级动物所必需的东西。如果鲁宾逊不了解这些基本知识,那么我相信他无法在孤岛生存活下来。在一些新闻或故事中,我们听说了狼人的存在。狼人在没有接受教育的基础上存活了下来,可是,“它”却不是以“人”的身份存活下来。 其次,教育让我们能够“作为”人,即教育给我们灌输了一些规范人行为社会法则。在满足的物质需求之后,作为人类,在精神上也要有一定标准,从家庭伦理到民族自信。作为人,我们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礼仪,道德,对社会目的,规范和行为一套标准体系,而教育,是让我们建立起这些认识的一个必需手段。比如,对于善待父母的认识并不是人生来就有的,而是在成长过程中,将孝道融入教育中,父母长辈的言传身教,学校的系统化教育,或是社会宣扬,这样变成一个行为规范和标准,才被我们认识和接受。 再次,教育让我们能够成为“个人”,即教育可以让我为成为自己,过自己的生活。这包括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和个性特征等等。教育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我们的兴趣爱好在哪里,依据这些兴趣爱好发挥我们的潜力,成为自己的特长。教育也可以为我们能力特长的培养和发展提供条件和空间,在我们进入职场以后,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爱好,能力,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找到自己的世界,在自己的世界中发展。就好像我们现在是英语系师范专业的学生,可能有的人不是真的想要在毕业以后当老师,可是还是有人会在学习过程中去发现这个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学习到以后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师所需要的东西。尽管在现实社会中,这一点有些理想化,但不能否认的是,教育是让我们之所以成为自己的一个必要条件。 最后,教育让我们能够成为社会中的人,即教育会传授我们怎样地与他人相处,怎样与社会相处。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我们懂得如何进行合适的着装打扮,怎样与他人相处和交流,如何处事,协调自己和他人,如何处理个人与团体的关系等等。人不能独立的生存在这个世界中,每个人都处在一个庞大的,复杂的关系网的中心位置。怎样处理这些关系,比如与父母亲人的关系,与朋友同事的关系,与学样工作单位的关系等是每个人的人生课堂中的必修课。这些方式方法在教育中并不是以系统的,条理分明的课本形式出现,毕竟实际的情况复杂多样且处于变化中,但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各种各样的例子,我们会面对各种情况,我们就可以将别人的经验与自己的总结结合起来,形成并完善自己的交际处事方式方法。如果在大学生活中,我们会学会怎样当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包括行为着装,怎样与同学老师交往,怎样与班级,院系交流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处理社会关系的一个很好的实践。 当然,不可避免的,教育在个人发展中也有一些消极的作用。因为在目前的条件中,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还没有发展到一个十分完善的阶短,存在一些缺点,比如目前的教育太过保守,抑制个人的个性发展,教育内容及教育者知识水平的局限,像对生活方面的强调不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总结

1、人的发展是指随时间和年龄的递增而发生的个体身心方面的积极变化,包括生理和心理 两个方面的发展。 2、人的生理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制的增强两方面。 3、人的心理发展包括认知的发展和意向的发展两个方面。 4、人的身心发展特征:1)顺序性(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陵节而施)2)阶段性(不 能一刀切,衔接性)3)不平衡性(发展的关键期最佳期)4)互补性(长善救失)5)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5、人的身心发展动力观:1)内发论:认为人的发展动力源自认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 展的顺序也是由机体的成熟机制决定的。美国威尔逊认为基因复制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2)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源自外在的要求,环境的影响、教育的作用是人的发展的动力。(华生、荀子、洛克)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认为人的发展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前提,社会环境是人发展的外部条件,良好道德教育是人发展的重要条件,个人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因。 6、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很多,主要有遗传、环境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7、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生理前提或物质前提。 A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与可能性 B遗传因素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 C遗传因素的差异性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7、遗传作用的性质: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前提,但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因为: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的是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遗传决定论 2)遗传素质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8、环境的定义:是指人生活于其中、赖以生存并影响人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按环 境性质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范围分大环境和小环境。 9、社会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1)环境是人的发展现实基础。2)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对 象、手段、资源、机遇等。3)人事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 10、家庭教养方式:1)过渡保护型2)严厉惩罚型3)过分干涉型4)温暖理解型 11、环境作用的性质:1)环境的影响具有自发性、随机性和复杂型。2)环境对人的发 展虽然其重大影响,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环境决定论 12、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定义: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从意识方面讲,体现为人的需要、动机、目的等主观积极性;从外部表现看,体现为人作用于客观事物的自觉活动。 人的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的关系: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人的发展的内因,环境与教育是人的发展的外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13、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和促进作用: 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 2)学校教育有专业的教师来施教。3)基础教育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的教育。促进作用:加速人的发展发掘人的潜力提升人的价值健全人的个性 14、教育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是有条件的:1)只有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教育才能促进人的发展。 2)只有正确处理好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才能产生积极地成效。 3)要正确处理教育与遗传素质、环境因素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作用。 15、教育的万能论: (1)教育万能论对教育作用的高度评价,对认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具有一定意义。

第三章-教育和社会的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发展水平的最终决定性因素是()。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 D.政治制度 参考答案: A 专家点评:教育发展的水平不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故生产力是教育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 2.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以下哪种文化的统一体? ( ) A.社会文化 B.精神文化 C.人文文化 D.地方文化 参考答:B 专家点评: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一旦形成往往代代相传,具有不易消散的特点,因为它已经成为学校所有成员特别是教师的自觉行为,良好的校风对新师新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首先提出“普及教育”口号的是在( )时期。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参考答案:C 专家点评: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高等中级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二、多项选择题 1.学校文化的内容有( )。 A.对个性的理解 B.对集体的看法 C.对学习、工作的态度 D.对学校功能及社会责任的理解 E.教育的理想与追求 参考答案:ABCDE 专家点评: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包括教青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学校文化包括教育的理想和追求,对学校功能和社会责任的理解,对个性的理解,对学习、工作的态度,对集体的看法等。 2.学校制度文化的形式大体可分为( ) A.教育方针政策 B.学校传统 C.学校仪式 D.学校物质硬件 E.学校规章 参考答案:ACE 专家点评: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现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学校有不同的组织形态和体系;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 三、填空题

第三章教育个体身心发展课堂练习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____是教育的直接目的。____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能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________。(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3、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____过程中实现的。(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____。(社会实践,能动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论有:____,____,____。(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5、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____,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____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____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美国心理学家____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人自身的内在需要,孟子,弗洛伊德,格塞尔) 6、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____,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中国古代代表人物是____。英国哲学家洛克的"____"是一个典型代表。另一个典型代表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____,他甚至说: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们社会烟草从领袖

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外在的力量,荀子,白板说,华生) 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____的结果。(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 8、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____,____,____,____,____。(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9、皮亚杰关于发生认识论的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____、____、____、____顺序发展的特征。(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 10、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认知遵循着从____到____,再到____的发展过程。(前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 11、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________。(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____、____、____和____的影响,____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遗传素质、成熟、环境、个体实践活动,学校教育) 2、遗传是指________。(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含答案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1.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 A)。 A.生理活动B.心理活动C.认识活动D.实践活动 2.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C.)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 3.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 D)。 A.现实性B.必然性C.方向性D.可能性 4.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 D)的特点。 A.顺序性B.个别差异性C.不平衡性D.阶段性 5.与学生主体性内涵不一致的特点是( B)。 A.自主性B.长期性C.主动性D.创造性 6.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C)。 A.遗传素质B.家庭环境C.学校教育D.社会人文地理条件 7.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该观点属于( A)。 A.内发论B.外铄论C.多因素相互作用D.白板说 8.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是( C)。 A.荀子B.孔子C.孟子D.老子 9.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成因,“白板说”观点属于( B)。 A.内发论B.外铄论C.多因素相互作用D.平衡论 10.主张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因素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属于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D)观点。 A.内发论B.白板说C.外铄论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11.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D)。 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 12.从群体的角度看男女性别的差异;从个体角度看发展水平的差异,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A)。 A.个别差异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 13.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D)。 A.遗传B.成熟C.环境D.个体主观能动性 14.“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出现在人生的( B)。 A.儿童期B.少年期C.青年期D.幼儿期 15.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 B)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A.儿童期B.少年期C.青年期D.幼儿期 16.在历史上持“遗传决定论”观点的人物是( C)。 A.洛克B.华生C.柏拉图D.施泰伦 17.在历史上持“环境决定论”观点的人物是( D)。 A.柏拉图和霍尔B.柏拉图和华生C.霍尔和洛克D.洛克和华生 18.环境决定论认为,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 C)。 A.遗传因素B.社会环境 C.教育活动D.自然环境 19.人对环境影响的接受过程是( B)。 A.积极的过程B.能动的过程C.被动的过程D.主动的过程 20.人的身心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 D)。 A.遗传因素B.环境因素C.教育活动D.个体因素 21.人的身心发展速度在其整个发展进程中,呈现出加速与平缓交替发展的状态,这体现的是身心发展的( C)。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 22.人的身心发展特殊性的表现之一是人的身心发展具有(D) A.主观性 B.普遍性 C.基础性 D.能动性 23.“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A)因素对发展的影响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主观努力 24.美国行为主义者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到:“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的概念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 *三、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发展 *是指事物或物质连续不断的有规律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是变化,但是变化不一定是发展。只有向上的变化才是发展。 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诸因素及作用 *内在因素:遗传素质 主观努力 *遗传素质: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解剖生理特点,如有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生理解剖特点。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的过程及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4.遗传素质的可塑性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发展总是要以从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一定的生命力为前提,否则任何发展都是不可能的。 * 若有缺陷,人的身心就会受到影响 *人的遗传素质是逐步成熟的。

*成熟是指个体的器官由于生长发育到一定程度,其机能达到可以发挥某种功用的程度。 *“三翻、六坐、八爬” *实验过程: *选取一对满48周的同卵双生子为被试,其中之一先作每天40分钟的爬梯训练,共6周。 * 然后,测量两个孩子爬5级楼梯所需要时间。 *结果:受训儿26秒,未受训儿45秒完成爬楼梯的任务。 *然后从第七周开始,对未受训儿进行为期两周的相同的爬梯训练。 *结果:未受训儿只用了10秒钟就完成了爬梯任务。超过了受训儿的爬梯水平。 *实验结论 成熟势力说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影响人的发展 4.遗传素质的可塑性 Ps:遗传决定论 * 所谓“遗传决定论”即认为人的遗传基因决定一切,不论后天的生活条件如何变化,社会制度怎样不同,教育上采取什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课后思

一、填空题 1.________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与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要求。 2.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________、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与比例构成。 3.________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4.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取决于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提供的物质基础,以及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________程度。 5.________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利。 6.________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及教育内容和手段的更新。 7.________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 二、单项选择题 1、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 A、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 B、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反作用于教育 C、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对经济没有影响 D、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对教育没有影响2、()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A、政治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生产力发展 D、文化发展 3、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取决于()。 A、文化传统 B、受教育者的需求 C、生产力的水平 D、教育的规模4、社会生产力与教育内容的关系是()。

A、社会生产力制约所有教育内容 B、社会生产力制约与劳动能力有关的教育内容 C、社会生产力与教育内容无关 D、社会生产力制约与意识形态有关的教育内容 5、决定教育目的的是()。 A、家长 B、学校 C、政治经济制度 D、文化传统 6、能改变教育者观念的因素是()。 A、政治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生产力 D、文化 7、政治与教育内容的关系是()。 A、政治决定一切教育内容 B、政治决定与劳动能力有关的教育内容 C、政治与教育内容无关 D、政治决定与思想意识有关的教育内容 8、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是()。 A、社会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 B、生产领域的应用 C、学校教育 D、市场推广9、杜威所讲的对文化的简化、净化、平衡作用,就是教育对文化()。 A、传递功能 B、传播功能 C、交流功能 D、选择功能 10、关于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说法错误的是()。 A、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D、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11、不同民族的教育具有不同的传统和特点说明了教育()。 A、生产性 B、阶级性 C、民族性 D、历史传承性

最新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答案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答案 一、填空题 1、人的发展的内容包括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发展三方面。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以下规律:发展的顺序性、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差异性、发展的不均衡性、发展的互补性。 3、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单项选择题 1、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整齐划一的方法,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B ) A.人不平衡性 B.阶段性 C.顺序性 D.差异性 2、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 D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稳定性 D.个别差异性 3、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 D )的特点。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4、在人的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 B )。 A.顺序性且不平衡性 B.不平衡性 C.稳定性 D.个别差异性 5、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 B )。 A 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 6、“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B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7、人们的生活经验证明,人们由于长期进行某一方面的训练,就可以使脑的某一方面反应能力提高,如印染工人可以比一般人具有较强的颜色鉴别能力,酿酒老工人具有敏锐的鉴别酒质的能力,这种现象说明(D )。 A、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B、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C、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D、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8、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D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9、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说“一两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这体现了以下哪种观点? ( A )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二因素论 D.教育万能论 10、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 C )。 A.决定因素 B.无关因素 C.生理前提 D.补充因素 1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类哪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A )。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社会活动 12、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是( B )。 A.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C.家庭决定论的观点 D.儿童决定论的观点

教育学习题集3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 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不 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人的身心发展特殊性的表现之一是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 主观性 B 普遍性 C 基础性D能动性 2.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的是( )。 A 外铄论 B 内发论 C 环境决定论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3. 我国古代“内发论”代表人物是( )。 A 孔子 B 荀子 C 孟子D老子 4.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的是( )。 A外铄论 B 内发论 C 遗传决定论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5.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 )。 A 孔子 B 荀子 C 孟子D老子 6.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 )的典型代表。 A外铄论 B 内发论 C 遗传决定论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7.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人不同于动物的( )。 A特殊性 B 社会性 C 创造性D自觉性 8.“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D互补性 9.任何知识都可以教给任何年龄的学生,这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D互补性 10.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规律反映。 A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D差异性 11.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高峰:在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 成熟更后。这些现象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 A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D差异性 12.心理学家提出关键期或最佳期概念的依据是个体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D差异性 13. 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 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 有( )。 A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D互补性 14.教育教学中搞“一刀切”、“齐步走”,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 B 个别差异性 C 阶段性D互补性 15.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 )。 A现实性 B 必然性 C 方向性D可能性 16.无论“性善论”,还是“性恶论”所反映的观点都是( )。A教育万能论 B 环境决定论 C 多因素作用论D遗传决定论 17.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若单纯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就会导致( )。 A社会本位论 B 环境决定论C遗传决定论论D教育万能论 18.对残疾儿童的教育要依据( )的特征进行。 A顺序性 B 互补性 C 阶段性D不平衡性性 19.人的生理成熟以具有( )能力为标志。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第三章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概述 概述(易考单选) 影响因素和规律(易考单选,简答,论述,材料分析) 一人的发展 概念:全程,身心,积极地方向。 人的发展包括(易考选择,填空):身心发展,不仅包括身体发展还包括心理发展。填空题要填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所有人都希望向积极方向发展(易考判断)。 二发展动因: 1 实践主体论或二因素论或多因素论或辐合论。 2 内发论(遗传)代表人物记忆口诀,内有四尔董梦佛威尔逊(基因复制)格赛尔(成熟机制)。高尔顿:能力由遗传得来 3 外铄论(环境):孟母三迁;代表人物记忆口诀,外出莫寻落花生第二节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本节易考察选择题、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学生发生变化要考虑哪个方面导致的,例如一个孩子刚上来梦想当科学家,后来只想当狗,谁偷走了他的梦想)。 教育与个体发展影响因素: 遗传(生理基础和物质前提)。 环境(仅仅外部作用)。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属于环境,因为太重要所以单列出来;有时候

简称为教育)。 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性作用)。 一遗传作用(易考简答): 1 提供可能(内部可能)。生理前提(生下来就是盲人不能画画)。造成个体差异原因之一(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人)。 2 成熟制约(由格赛尔证明,易考选择)。错误观点遗传决定论———内发论相同。 二环境作用(易考简答): 提供可能(外部可能)。积极或消极影响(学区房使环境优越,山区环境差)。接受环境影响时是积极主动地(积极主动的可以替换为主观能动性),例如学生对环境影响的接受过程是能动的。 三学校教育主导作用(易考简答和多选) 学校教育特殊作用——独特功能:加速(小彩旗自学六年学不完小学课本)。即时和延时(当时的影响和后来的影响)。规范(老师教给红灯停)。开发(学校老师可以发掘学生潜能)。记忆口诀,速时开饭。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层次: 1 生理活动(主动积极地去做一些事情,是最基层的活动)。心理活动(小孩觉得谁长得美我要娶她)。社会实践活动(赚钱养家,最高层次)。考点(易考单选题):个体主观能动性一般是通过活动完成的。 2 个体主观能动性作用(易考简答题,填空题):潜在的可能状态(头脑中知道的,有可能去做了有可能没去),现实状态(已经去做了)

【中学教资考试】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选择题 1.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 系统性 B 能动性 C 客观性 D 主观性 2.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A 孔子 B 荀子 C 孟子 D 墨子 3.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A 弗洛伊德 B 威尔逊 C 格塞尔 D 皮亚杰 4.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 A孟子B墨子C孔子D荀子 5.提出“白板说”的是() A 华生 B 洛克 C 卢梭D格塞尔 6.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教育、教学工作应() A 有针对性 B 因材施教 C 抓住成熟期 D 循序渐进 7.“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 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均衡性 D 差异性 8.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这是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A 顺序性B 阶段性C 互补性D 差异性 9.“因材施教”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差异性B 不均衡性C 阶段性D 顺序性 10.能够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前提的因素是() A 成熟 B 遗传素质 C 环境 D 教育 11.“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强调的是() 1

A 环境决定论 B 遗传决定论 C 教育万能论 D 二因素论 12.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A 遗传素质 B 环境 C 个体主观能动性 D 教育 13.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指的是() A 幼儿期 B 儿童期 C 少年期 D 青年期 二、填空题 1.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称为是___ 。 2.人的身心发展是在___ 过程中实现的。 3.英国哲学家洛克的___ 是外铄论的一个典型的代表。 4.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___ 曾经说过,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5.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是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___ 、本质的特征。 6.所谓___ 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于形成的时期。 7.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___ 上的特点。 8.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___ 。 9.美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胎儿的发育大部分是由基因制约的,这种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就是___ 。 10.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___ 。 11.所谓___ ,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 1

师范生教育学基础 第三章 教育与人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内涵及特征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内涵 1.教育面对的是人的个体,每个个体人都是共同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共同性体现在个体性上,包括人的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2.人的发展,就个体而言,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 A.身体的发展指向个体身体素质的发展和生理机能的完善 B.心理的发展指向个体认识、情感、意志、个性方面的发展和完善。 3.教育学视域中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各自内部及其整体性结构所发生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尤其指学校教育阶段,个体身心成长发育成熟的过程。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特征 1.顺序性:个体生命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顺序性决定了教育必须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 2.阶段性:个体在身心发展某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一般的特征。阶段性要求教育合适不同年龄阶段,不可“凌节而施”。 3.差异性:每个个体因独特而不同,表现出差异性。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因材施教,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4.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速度不平衡。教育必须抓住关键期、敏感期,及时而教。 5.互补性:身心发展的机能之间互补,协同发挥作用。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人的身心发展是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不确定的。但不管有多少因素,这些因素都是相互联系,共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所以,单一因素的决定论是错误的。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大致有三类: 1.个体自身的因素 2.外部的环境因素和实践活动。 3.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都是错误的。 (一)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个体因素 1.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2.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3.后天获得性素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4.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二)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 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大环境和小环境之分。 1.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性。 2.环境对人的影响方式有自发和自觉,影响的性质有积极和消极。 3.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个体差异性,也与个体的发展水平有关。 (三)实践活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的现实力量,是个体发展从可能状态转化为现实状态的决定因素。 1.人通过实践活动得以发展

最新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答案

第三章教育与个体 一、名词解释 1、个体身心发展:个体从出生到成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和逐渐社会化的过程 2、成熟:一般指不依靠后天经验,自然发展起来的身体和行为方面的变化。 3、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4、关键期:对特定技能或行为模式的发展最敏感的时期或者做准备的时期。 5、遗传: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二、选择题 1、“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泥,与之俱黑”反映出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 A ) A、环境 B、成熟 C、遗传 D、个体实践 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下列( D )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因材施教?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3、对正常发育的儿童来说,遗传素质对其身心发展起( A ) 作用 A、前提作用 B、决定作用 C、促进作用 D、导向作用 4、儿童发展整体来看,生理的成熟先于心理的成熟,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 A )的特点。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个别差异性 D、阶段性 5、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B )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6、“有的儿童情感深沉、持久,而有的儿童则表现为奔放、热烈。”这说明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 D ) A、顺序性 B、不均衡性 C、可变性 D、个体差异性 7、教学中“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 B )。 A、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 B、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C、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规律 D、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 8、成熟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A )

教师招聘考试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高频考题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1. 人的身心发展指人的(D )。 A. 身体发展 B. 智力发展 C. 个性发展 D. 身体和心理发展 2. 儿童的认知发展研究发端于心理学家(C )。 A. 维果茨基 B. 科尔伯格 C. 皮亚杰 D. 巴班斯基 3. (A )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 A.遗传素质 B.身体素质 C.心理素质 D.环境 4. “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是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C )。 A. 阶段性 B. 不平衡性 C. 个别差异性 D. 互补性 5. 人的身心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D )。 A. 遗传因素 B. 环境因素 C. 教育活动 D. 个体因素 6. 教育中的拔苗助长违反了人的身心发展的(A )。 A. 阶段性与顺序性 B. 整体性 C. 稳定性与可变性 D. 不均衡性 7.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强调的是(B )。 A. 环境决定论 B. 遗传决定论 C. 教育万能论 D. 二因素论 8. 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B )。 A. 遗传素质 B. 环境 C. 个体主观能动性 D. 教育 9.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指的是(C )。 A. 幼儿期 B. 儿童期 C. 少年期 D. 青年期 10. 英国哲学家洛克对人的身心发展持什么样的观点?(B )。 A. 外铄论 B. 内发论 C.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D. 平衡论 11. 教育要抓关键期,这是因为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D )。 A. 阶段性 B. 顺序性 C. 稳定性 D. 不平衡性 12. 个体发展具有差异性,由此,教育应该要做到(D )。 A. 循序渐进 B. 教学相长 C. 防微杜渐 D. 因材施教 13. 教育时不能“拔苗助长,陵节而施” ,因为这违反了儿童身心发展的(B )。 A. 阶段性 B. 顺序性 C. 稳定性 D. 不平衡性 14. 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D )。 A. 阶段性 B. 顺序性 C. 稳定性 D. 不平衡性 15. 残疾儿童也能够接受教育,这种信心来自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B )。 A. 差异性 B. 互补性 C. 可塑性 D. 能动性 16. 瞎子能够凭触觉辨别人民币,这是因为他的机能发展上具有(B )。 A. 差异性 B. 互补性 C. 可塑性 D. 阶段性 17 个体发展具有互补性,这一特点给我们的启示是(D )。

第三章 学前教育与社会

第三章学前教育与社会 教学目标: 1、了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含义; 2、理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与学前教育发展的相互影响; 3、运用应用学前教育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分析学前教育的热点问题。教学重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与学前教育发展的相互影响。 教学难点:应用学前教育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分析学前教育的热点问题。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学前教育受社会的影响和制约 一、经济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经济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 是构建人类社会并维系人类社会运行的必要条件。其具体含义随语言环境的不同而不同, 本书所称的经济主要指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总称或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 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1、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和发展受经济发展的影响 (1)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 15 世纪英国的圈地运动使得大批农民聚集于城市, 这些贫民子女的保育问题被提上日程, 出现了一些贫民儿童保护和养育设施, 这是近代欧洲学前教育设施的胚胎和根源。 (2)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受经济发展的制约 学前教育机构的设置和发展, 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这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直接相关。另外, 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需要, 一般而言, 经济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 儿童入园率较高。 2、学前教育的任务、内容、形式、手段等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不同形态的社会,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对未来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也不同。这便导致学前教育的任务、内容、形式、手段也不尽相同。 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 没有出现家庭, 儿童是属于整个氏族的, 因而也就没有家庭教育。 工业革命以后, 随着工厂的日益增多, 妇女开始大规模进入工厂, 出现孩子没人照料的情况, 再加上在西方社会, 孩子成人后都是与老人分开住的, 一般不会像中国这样由老人照看小孩, 因此, 建立社会学前教育机构的需要非常迫切。由此,公共社会学前教育机构首先在西方出现。 20 世纪80 年代以后世界教育改革的浪潮直接影响了学前教育的发展, 以培养个体身体、情感、智力、社会性全面发展的学前教育理念被广泛传播和接受。 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也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经济的发展能够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为丰富教育内容、更新教育手段提供了条件。 二、政治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习题集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习题集 一、填空题 1、人的发展的内容包括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发展三方面。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以下规律:发展的顺序性、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差异性、发展的不均衡性、发展的互补性。 3、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 社会环境。 二、单项选择题 1、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整齐划一的方法,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B ) A.人不平衡性 B.阶段性 C.顺序性 D.差异性 2、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 D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稳定性 D.个别差异性 3、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 D )的特点。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4、在人的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 B )。 A.顺序性且不平衡性 B.不平衡性 C.稳定性 D.个别差异性 5、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 B )。 A 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 6、“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B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7、人们的生活经验证明,人们由于长期进行某一方面的训练,就可以使脑的某一方面反应能力提高,如印染工人可以比一般人具有较强的颜色鉴别能力,酿酒老工人具有敏锐的鉴别酒质的能力,这种现象说明(D )。 A、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B、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C、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D、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8、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D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9、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说“一两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这体现了以下哪种观点? ( A )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练习题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练习题 一、填空题 1.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指每个社会成员的智力和体力都获得尽可能多方面的、、和统一的发展。 2.教育中的个体因素主要是指人的和。 3.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作用。 二、判断题 1.个体的身高、体重有两个发展的高峰,这反映了学生的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 2.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 3.个体因素在人的发展中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 4.遗传素质不能决定人的最终发展。 5.狼孩的案例充分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由后天环境决定。 6.逆境出人才的事例说明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 7.社会化是更高层次的个性化。 8.在个体个性化和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学校教育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三、单项选择题 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要作用是:() A.提供物质基础和可能性 B.主导作用 C.提供客观条件 D.决定作用 四、名词解释题 1. 人的发展 2. 个体社会化 五、简答题 1. 简述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 2. 简述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六、论述题 请结合实际谈谈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各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第三章答案(满分30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5分) 1. 充分的、自由的 2. 主观能动性、实践活动 3. 主导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8分)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三、单项选择题(1分) A 四、名词解释题(每题3分,共6分) 1.人的发展: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中,身心两方面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 2.个体社会化:人类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学习知识、技能和各种社会规范,使个体行为符合社会要求,掌握社会生活的本领,进而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充当适当的社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