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免疫共沉淀技术的研究进展

免疫共沉淀技术的研究进展

免疫共沉淀技术的研究进展
免疫共沉淀技术的研究进展

免疫共沉淀技术的研究进展

李昊,李义,高建梅

(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影像科,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0)

[关键词]免疫共沉淀;蛋白质;相互作用

[中图分类号]R446.6[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4-0951(2008)04-0452-03

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控制着大量的细胞活动事件,如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死亡。通过蛋白质间相互作用,可改变细胞内蛋白质的动力学特征。如底物结合特性、催化活性;也可产生新的结合位点,改变蛋白质对底物的特异性;还可失活其它蛋白质,调控其它基因表达。因此,只有使蛋白质间相互作用顺利进行,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过程才有保障。另外,还发展了可定性和定量检测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简便又快捷的方法(如表面胞质团共振等)。通过这些方法的联合使用,实验得出的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的结论显得更为可靠[1]。

1免疫共沉淀基本原理

细胞裂解物中加入抗体,这样可与已知抗原形成特异的免疫复合物,若存在与已知抗原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则免疫复合物中还应包含这种蛋白质;经过洗脱,收集免疫复合物,然后分离该蛋白质,对该蛋白质进行N端氨基酸序列分析,推断出相应的核苷酸序列。将包含活性物质的组织或细胞构建成cDNA文库,以上述核苷酸序列为探针从cDNA文库中分离出cDNA克隆。

2免疫共沉淀技术的应用

2.1肿瘤

鼻咽癌细胞中P53相结合蛋白质的分离与鉴定:免疫共沉淀与LC2ESI2MS/MS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H NE1细胞蛋白条带3鉴定的P53相互作用蛋白之一HSP78进行了验证。首次在鼻咽癌细胞中鉴定了9个P53结合蛋白,为阐明鼻咽癌中P53蛋白聚集及失活的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和线索。人肝癌中热休克蛋白70(HSP70)与Pp53的相互作用: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从12例肝癌组织中筛选HSP70与P53均呈阳性表达的标本,并以免疫共沉淀法提取,然后用SDS-PAGE及West2ern blot分析双阳性标本中两种蛋白的存在形式。检测到12例肝癌组织中有3例为双阳性,用抗HSP70mAb免疫共沉淀的样品,可检测到p53蛋白。用抗P53mAb免疫共沉淀的样品也可检测到HSP70蛋白,证明人肝癌中P53H SP70以复合物的形式而存在,此可为肝癌的发病机制及免疫治疗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2]。肿瘤的异质性是指单克隆起源的肿瘤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其侵袭能力、生长速度、对激素的反应、对抗癌药物的敏感性等方面能形成不同表型亚克隆的特性[3]。肿瘤异质性是肿瘤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对解释肿瘤基础及临床研究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于肿瘤异质性的研究方法已从形态学深入到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分子病理学等方面,但其分子水平的研究多处于基因水平,而对蛋白质方面的研究甚少。由于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执行者和体现者,细胞各种重要的生理过程都是以蛋白质间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通过研究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来探讨肿瘤异质性,将更直接、全面揭示异质性的发生机理及调控过程。借助于免疫共沉淀法来研究肿瘤异质性的分子机制无疑是一条很好的途径,随着这一研究方法的完善,它将在细胞异质性的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4]。

2.2酶与病毒

端粒酶(或端粒体酶)是一种能延长端粒末端的核糖蛋白酶。主要成分是RNA和蛋白质,其含有引物特异识别位点,能以自身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并加到染色体末端,使端粒延长,从而延长细胞的寿命甚至使其永生化[5]。应用免疫共沉淀技术,验证新基因AngRem104和糖皮质激素受体特异延伸因子(GR-EF)蛋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相互作用,为进一步研究AngRem104的生理功能奠定基础。AngRem104是我们在血管紧张素ò(Angò)刺激人肾小球系膜细胞(MSC)增生和硬化过程中获得的上调表达新基因,全长1690bp,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37000,是一个多组织广泛表达的基因,在肾小球系膜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均有AngRem104mRNA表达[6]。CD81全基因序列编码蛋白可与HBeAg在酵母细胞中相互作用。采用体外免疫共沉淀试验测了H BeAg与CD81的相互作

用,对深入了解CD81分子的功能及其在H BeAg所致肝细胞损伤的作用奠定了基础[7]。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引起的急性肝炎,症状与甲型肝炎相似,但病死率较高。Grp78作为HSP70热休克蛋白家族中的一员,主要参与蛋白质在内质网的加工、折叠,包括某些病毒在胞内的组装、成熟与转运。前期研究同时揭示P239可以吸附、进入H epG2细胞并有效阻断野生HEV对HepG2和原代培养肝细胞的感染[8,9],证实了P239含有和HEV相同的细胞结合表位。

2.3信号传导

Wnt信号传导的经典通路,即Wnt配体与细胞表面的复合体LRP6/Frizzled相互作用后,激活D-i shevel2ed蛋白进而使细胞质中B-连环蛋白向细胞核聚集,从而激活下游基因的表达[10]。正常的Wnt信号传导通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极其重要,而Wnt信号传导通路的异常活化则往往导致肿瘤的发生[11]。通过免疫共沉淀证实了黑色素瘤相关抗原MAAT1P15与LRP6之间的相互作用,LRP6为Wnt受体的胞内区,MAAT1P15对Wnt信号通路传导有协同激活作用,提示MAAT1p15可能参与了Wnt信号通路对黑色素瘤的发生和转移过程的促进性调节[12]。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在植物的胁迫反应应答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在确定MAPK级联途径中有关激酶的种类时,特别是在与其余相似的激酶进行区分时,免疫沉淀法是一种微量、灵敏和特异性强的检测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MAPK性抗体是通过识别双磷酸化的苏氨酸-谷氨酸-酪氨酸三肽模体pTEpY而发生免疫结合的。使用某种M APK的一段特异性序列制备的单一特异性抗血清可以直接鉴定这种特定的MAPK[13]。接头蛋白是一类只有结合域而没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分子。在细胞的信号传导过程中,接头蛋白通过其结合域将不同的信号传导分子连接起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信号传导级联反应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4寄生虫

鼠弓形体表达两种不同增殖细胞核抗原,它们在速殖体增长过程中处于不同的亚细胞定位,鼠弓形体增殖细胞核抗原(TgPCNA)在细胞分裂周期中TgPCNA1集中分布在细胞核,然而TgPCNA2分布在DNA合成期(S期),在有丝分裂和G1期均匀分布在整个细胞。TgPCNA1、2的相互影响可以通过免疫共沉淀技术来观察[14]。T PR区域在蛋白质-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中有重要的地位,尤其与PP5磷酸酶的调节有关,PfPP5在恶性疟原虫寄生生长与信号途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3免疫共沉淀技术的优点与不足

在体内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免疫沉淀现象是在不添加任何成分的细胞裂解物中发生的。该方法有以下几个优点:1与蛋白质亲和层析一样,检测的产物是蛋白质的粗提物;o抗原与相互作用的蛋白以细胞中相类似的浓度存在,避免了过量表达所造成的人为效应;?蛋白质以翻译后被修饰的天然状态存在;?复合物以天然状态存在,蛋白的相互作用可以在天然状态下进行,可以避免人为影响,可以分离得到天然状态下相互作用的蛋白复合体[5]。但是,这种方法最主要的局限性是需要多克隆抗体或mAb,因而对大规模筛选未知蛋白会遇到障碍。免疫共沉淀同样不能保证沉淀的蛋白复合物为直接相互作用的两种蛋白。用于免疫共沉淀的抗体不总是与操作相合适,与Western blotting或者ELISA相比容易出现假阳性反应[16]。另外灵敏度不如亲和色谱高。

4展望

免疫共沉淀是以抗体和抗原之间的专一性作用为基础的用于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经典方法。多抗与抗原有较高的亲和性,多抗的多个结合位点可以有助于形成稳定的抗原抗体蛋白复合物;单抗的优点是特异性好,缺点是亲和力差,当亲和力小于一定程度时,单抗很难用于免疫共沉淀技术,并不是所有的单抗都适用于免疫共沉淀反应。免疫共沉淀技术是一个比较经典的探讨蛋白质间相互关系的技术,在现代基础医学研究中应用广泛且可信度比较高。蛋白质间相互作用存在于机体每个细胞的生命活动过程中,生物学中的许多现象如复制、转录、翻译、剪切、分泌、细胞周期调控、信号传导和中间代谢等均受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调控。有些蛋白质由多个亚单位组成,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显得更为普遍。有些蛋白质结合紧密;有些蛋白质只有短暂的相互作用。然而不论哪种情况,它们均控制着大量的细胞活动事件,如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死亡。通过蛋白质间相互作用,可改变细胞内蛋白质的动力学特征。如底物结合特性、催化活性;也可产生新的结合位点,改变蛋白质对底物的特异性;还可失活其它蛋白质,调控其它基因表达。因此,只有使蛋白质间相互作用顺利进行,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过程才有保障。由于蛋白质间相互作用具有如此重大的意义,因此其检测方法的研究也备受重视。蛋白质相互关系的研究以后会愈演愈烈,我们不仅仅可以通过免疫共沉淀技术来证实,还有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值得我们去运用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翠芬,叶棋浓.蛋白质间相互作用技术的研究近况[J].中国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1998,14(1):125-128.

[2]崔崇伟,杨守京,刘雁平,等.人肝癌组织中P53与HSP70相

互作用的初步研究[J].Chin J Cell M ol Immuno1,2003,19(2) :195-199.

[3]Heppner GH.Tumor heterogeneity[J].Cancer Res,1984,44

(6):2259-2269.

[4]于莉娜,钟雪云,陈运贤,等.免疫共沉淀法用于肿瘤异质性研

究的可行性分析[J].免疫学杂志,2004,20(1):58-64. [5]Hammond PW,Cech T R,Cech TR.Eu2p lotes telom erase:ev-i

dence for limited base-pairing duringp ri m er elongation and dGTP as an effector of translocation[J].Biochemistry,1998,

(37):5162.

[6]张艳玲,张宏,侯平,等.新基因AngReml04与糖皮质激素受体

特异延伸因子的相互作用[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4,20(4) :246-249.

[7]李伯安,刘岩,李靖,等.H BeAg与CD81分子结合的研究[J].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4,20(6):686-688.

[8]何水珍,郑子峥,吴婷,等.戊型肝炎病毒细胞吸附模型的建立

及病毒吸附区域初步研究[J].病毒学报,2006,(22):426-

430.

[9]吴小成,何水珍,郑子峥,等.HepG2细胞中与戊型肝炎病毒衣

壳蛋白相互作用蛋白的初步研究[J].病毒学报,2006,(22): 329-333.

[10]Peifer M,Polaki s P.Wnt signaling in oncogenesis and em2

bryogen esis-a look outs i de the nucleus[J].S cience,2000,

287(5458):1606-1609.

[11]Polakis P.Wnt signaling and can cer[J].Genes Dev,2000,14

(15):1837-1851.

[12]韩亮,张新军,黄世思,等.黑色素瘤相关抗原M AAT1p15

与LRP6的相互作用及其对Wnt信号通路的调控[J].中国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4,20(6):827-832. [13]Lee J,Klessi g D,Nfirnberger T.A harp in binding site into-

bacco plasma membranes m ediates activati on of the

path2ogenesis-related gene HIN I independent of extracell u-

larcalcium but dependent on mitogen-ractivated protei n

ki2nase activi ty[J].T he Plant Cell,2001,(13):1079-

1093.

[14]M ichael N,Guerini,M ichael S,et al.Bi ochemical an dgen etic

analysis of the di stinct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2tigens of

T oxop lasma gondii[J].M olecular&Bi ochemical Parasitology,

2005,(142):56-65.

[15]Golem i s EA,Brent R.Fused moietles inhibit DNA binding by

LexA derivatives[J].M ol C ell Biol,1992,(12):3006-

3014.

[16]M ariaM onti,Stefan i a Orru,Dan i ela Pagnozzi,et al.In-

ter2action Proteomic[J].Bioscience Reports,2005,(25):45

-56.

[收稿日期]2007-12-01

[作者简介]李昊(1977-),男,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

技师。

肝血管瘤的临床治疗进展

关利君,马和平,张学军

(内蒙古自治区医院介入放射科,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7)

[摘要]肝海绵状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本文综述了肝海绵状血管瘤手术切除、动脉栓塞技术的一些新进展,并回顾了血管瘤捆扎术、射频消融、微波治疗等治疗方法的优缺点。目前微创介入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安全有效、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肝肿瘤;血管瘤;海绵状;栓塞术;平阳霉素

[中图分类号]R735.7,R732.2[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4-0951(2008)04-0454-03

肝血管瘤(H epatic Hemangioma)是肝脏常见良性肿瘤,包括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3种病理类型[1,2],以肝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 a of the liver,CHL)临床最为常见,多为单发,也可多发。瘤体生长缓慢,症状轻微,预后良好,迄今尚无恶变的报道,大多数患者只需要定期观察。但有部分病例瘤体生长速度较快,妊娠期或口服避孕药者血管瘤可迅速增大而出现症状[3],但其机制尚不明确,肝血管瘤是否有女性激素依赖性也难肯定。所以对肝海绵状血管瘤确诊者,即使瘤体较小,也应定期行B超检查观察瘤体生长情况。对于肿瘤直径>5cm,有临床症状、生长较快、压迫周围脏器和影响循环系统,特别在外伤、分娩时,易破裂或自发性破裂导致大出血,其死亡率很高[4~6]。

1外科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常用方法,术中可有瘤体破裂及术后创面出血危及生命等严重并发症[5]。Alper[7]主张用膜外剥除方法治疗肝血管瘤,甚至是破裂的血管瘤。Schwartz[8]提出用规则性肝切除术治疗巨大的肝海绵状血管瘤,而

CHIP技术

染色质免疫沉淀分析ChIP技术介绍 染色质免疫沉淀分析ChIP 技术介绍 (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Assay, ChiP) (Abcam 公司与Upstate 公司都提供ChIP 抗体产品) 染色质免疫沉淀法(Chromatin immunoprecitation,ChIP)就是研究体内DNA 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重要工具。它可以灵敏地检测目标蛋白与特异DNA 片段的结合情况,还可以用来研究组蛋白与基因表达的关系。核小体组蛋白可以发生多种翻译后的共价修饰,如乙酰化、甲基化、磷酸化、泛素化等,这些共价修饰与真核基因的表达密切相关。根据“组蛋白密码”假说,组蛋白的各种共价修饰的组合会以协同或拮抗的方式诱导特异的下游生物学功能,因此,ChIP 也为研究组蛋白修饰在基因表达中的作用,全面阐明真核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研究工具。 真核生物细胞状态就是由内源与外源因素共同影响的,所有信号传递途径的终点都就是DNA。DNA 通过核蛋白复合物组成染色质,染色质就是基因调控的一个重要作用位点。转录激活因子与辅助抑制因子的研究显示存在一种新的调节机制--“组蛋白密码”,其信息存在于组蛋白的转录后修饰等过程中。该类修饰包括组蛋白磷酸化、乙酰化、甲基化、ADP-核糖基化等过程。随着越来越多组蛋白核心结构区域与羧端修饰的确定,组蛋白密码在控制与调节基因功能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明确。参与修饰的酶根据其作用的不同而分类:如组氨酸乙酰转移酶(HATs)可以将乙酰基团转到组蛋白上;组蛋白去乙酰酶(HDACs)可以去除氨基酸上的乙酰基团;组蛋白甲基转移酶(HMTs)可以将甲基基团转移到组蛋白上等不同组氨酸修饰标记对应于不同的生物学过程,它可以作为调节因子的作用位点,也可以用来改变染色质结构。 染色质免疫沉淀分析(ChiP)就是基于体内分析发展起来的方法,它的基本原理就是在活细胞状态下固定蛋白质-DNA 复合物,并将其随机切断为一定长度范围内的染色质小片段,然后通过免疫学方法沉淀此复合体,特异性地富集目的蛋白结合的DNA 片段,通过对目的片断的纯化与检测,从而获得蛋白质与DNA 相互作用的信息。它能真实、完整地反映结合在DNA 序列上的调控蛋白,就是目前确定与特定蛋白结合的基因组区域或确定与特定基因组区域结合的蛋白质的一种很好的方法。CHIP 不仅可以检测体内反式因子与DNA的动态作用,还可以用来研究组蛋白的各种共价修饰与基因表达的关系。而且,CHIP 与其她方法的结合,扩大了其应用范围:CHIP 与基因芯片相结合建立的CHIP-on-chip 方法已广泛用于特定反式因子靶基因的高通量筛选;CHIP 与体内足迹法相结合,用于寻找反式因子的体内结合位点;RNA-CHIP 用于研究RNA在基因表达调控中的作用。由此可见,随着CHIP 的进一步完善,它必将会在基因表达调控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凝胶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EMSA)就是目前研究转录调控蛋白与相应核苷酸序列

免疫分析技术的应用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在食品安全领域中的应用 应化1001 王旸慧 随着分析方法的飞速发展,无论是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还是环境中 痕量元素的检测,或者生物体内功能因子的分析,都迫切需要一种灵敏度高、快速准确、性能稳定的痕量分析方法。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time-resolved fluoroimmunoassay,简称为TRFIA)是20世纪80 年代中 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荧光标记技术。这种方法应用某些特殊的稀土金属,能够区分背景光的散射所引起的干扰,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分析的灵敏度。与传统的酶免疫法(EIA)、发射免疫分析法(RIA)相比,它具有很多优点:灵敏度高达10-19;稳定性好,克服了酶和放射性荧光物质的不稳定性; 动态范围宽;试剂货架期长;无放射性危害等,时间分辨荧光分析目前被公 认为是灵敏度最高的分析方法之一。 一、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的原理及优势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TRFIA)是在荧光分析(FIA)的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一种特殊的荧光分析法。它利用了具有独特荧光特性的镧系元素及 其螯合物为示踪物,标记抗体、抗原、激素、多肽、蛋白质、核酸探针及 生物细胞,以代替传统的荧光物质、酶、同位素、化学发光物质。用时间 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检测仪测定反应产物中的荧光强度,根据产物荧光强度 和相对荧光强度的比值,准确地测定反应体系中被分析物的浓度。TRFIA 所 使用的荧光标记物是镧系稀土金属,由于镧系稀土金属离子螯合物有很长 的荧光寿命(微秒级),有别于传统荧光的短荧光寿命,使其能通过时间分 辨方式区别于背景荧光(钠秒级),正是由于荧光衰变时间长,可以延缓 测量时间,待测样品中短寿命的本底荧光衰变后再测稀土离子的特异荧光,因此可完全消除本底荧光的干扰。镧系稀土金属离子螯合物荧光很宽的Stokes 位移使其容易通过波长分辨方式进一步区别于背景荧光,提高方法 学的稳定性。镧系稀土金属离子螯合物狭窄的荧光发射峰使其荧光检测具 有很高的效率,进一步提高了信号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性。此外,由于检 测时加入了荧光增强液,它可使原来荧光增强100万倍,以上各种因素使TRFIA 的检测灵敏度和准确性大大提高。 二、TRFIA 的反应模式 目前在实践中应用的主要有固相双位点夹心法和竞争法。夹心法多用 于蛋白质类大分子化合物的测定,竞争法多用于小分子半抗原的检测。反 应模式流程如下:

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实验指导

染色质免疫沉淀(ChIP) 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是目前唯一研究体内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在活细胞状态下固定蛋白质DNA复合物,并将其随机切断为一定长度范围内的染色质小片段,然后通过免疫学方法沉淀此复合体,特异性地富集目的蛋白结合的DNA片段,通过对目的片断的纯化与检测,从而获得蛋白质与DNA相互作用的信息。 近年来,这种技术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帮助研究者判断在细胞核中基因组的某一特定位置会出现何种组蛋白修饰,也可结合微阵列技术在染色体基因表达调控区域检查染色体活性,是深入分析癌症、心血管疾病以及中央神经系统紊乱等疾病的主要代谢通路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工具。 实验前准备 在实验开始前,先准备好本次实验所需的各种试剂盒和相关常规试剂,如本次实验分装Pierce Agarose ChIP Kit,此试剂盒,提供了简化的方法来实现交联反交联、蛋白消化、免疫沉淀和DNA纯化。相关试剂从冰箱里取出,室温解冻或冰上解冻待用。还需要16%甲醛,5M NaCl及RNase- free water等本次实验所需的耗材和仪器有:赛默飞公司的Thermo Scientific全波长扫描式多功能读数仪、QSP盒装吸头及冰盒,芬兰百得公司提供的各个量程单通道移液器,离心机,恒温水浴锅等。 接下来进入实验部分,本实验操作流程为:首先用甲醛处理细胞,使蛋白质与DNA交联,然后用微球菌核酸酶进行消化,进行免疫反应之后,解除蛋白质DNA的交联,最后回收得到的DNA。 甲醛处理使蛋白质与DNA交联 在实验前需将待用细胞,用胰酶消化,进行细胞计数后,调整细胞密度到所需的密度后,方可进行实验。在含相应细胞数量的细胞悬液中,根据细胞培养基的体积,加入16%的甲醛至终浓度为1%。 轻柔颠倒混匀,通风橱中室温孵育10min。在含1%甲醛的培养基中加入10×Glycine Solution至终浓度为1×,混匀,室温孵育5min,目的是终止交联。3000 ×g离心5min,弃掉培养基,用适量预冷的PBS洗细胞,离心去除废液。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4-12-16T16:00:48.107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14年第10期下供稿作者:岳伦 [导读] 通过对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及其应用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该项技术的良好效果已经被普遍应用在临床检验与检测当中岳伦 重庆热展建筑工程咨询服务中心重庆 400012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其基本装置。在探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临床检验中应用的基础上,研究了其应用进展。 【关键词】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一、前言 作为一项效果较为理想的分析技术,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近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研究该项技术的应用进展情况,能够更好地把握其运用动态,以更好地指导该项技术的实际应用。本文从介绍该项技术的基本原理着手本课题的研究。 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是由免疫分析和化学发光分析两个系统构成的。其中免疫分析是用标记物直接标记在抗原或抗体之上的,然后再经过抗原与抗体反应生成抗体免疫复合物,其中标记物可以是化学发光物质,也可以是某种酶。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是在免疫反应结束后,加入氧化剂或酶的发光底物,待发光物质氧化后就会形成一个处于激发态的中间体,会发射光子释放能量以回到稳定的基态,发光强度可以利用发光信号测量仪器进行检测,其中被测物的含量就是根据化学发光标记物与发光强度的关系利用标准曲线计算出来的。 化学发光的原理是指分子或原子中的电子吸收能量后,发生能级跃迁而释放光子的过程,能级跃迁过程是电子从基态到激发态的过程,实现了从较低能级向较高能级的跃迁。其中可以根据形成激发态分子的能量来源不同将发光过程分为化学发光、光照发光和生物发光。 化学发光又可分为直接化学发光和间接化学发光,若参加反应的物质是一个反应产物分子,且被激发到能发射光的电子激发态,那么这就是直接化学发光过程。若参加反应的物质激发能传递到另一个未参加化学反应的分子D上,使D分子激发到电子激发态,D分子从激发态回到基态时发光,这种过程叫间接化学发光。 三、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基本装置 1.电极材料的选择与制备 化学发光检测的基本模式决定了其在免疫传感中必须使用特定的光电活性电极。而免疫探针分子则在这种电极表面固定,随后的免疫识别反应也在该表面发生,所以光电活性材料的选择和制备与免疫传感的检测性能密切相关。理想的光电活性电极应该具有较低的电子空穴复合率,以便获得稳定的光电流密度。一般而言,在化学发光免疫传感中,光电活性电极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所设计的检测路径与传感过程。常用的电极有整体电极和氧化铟锡(ITO)修饰电极。整体电极如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电极,ITO修饰电极则由ITO基底和光电修饰材料两部分构成。 2.免疫探针分子的固定 电极制备好后,免疫探针分子的固定是传感器制备中重要的一步,直接决定着传感器性能的优劣。原则上,电化学免疫传感器中可以使用的固定方法都可以用于化学发光传感。但因后者使用的电极材料有所不同,所以具体采用的固定方法往往和电极材料的种类以及实验的设计有关。另外,为了保证探针分子的准确定位与吸附以使探针分子在固定后保持较高的活性和稳定性并形成具有适宜厚度、密度、多孔性的敏感膜,同时为了避免非特异性吸附和结合的干扰,在固定这一步骤中需对电极的表面化学性质进行严格控制,因此需要对实验条件进行多重优化以便确定最佳条件。 四、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 1.激素分析 所谓的激素,其实就是内分泌腺或者内分泌细胞所分泌出来的活性物质,是细胞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化学媒介。各种激素通过化学发光面积分析技术进行测定,然后由化学发光面积分析技术提供各种检测数据,化学发光面积分析技术检测能够为临床治疗、诊断,以及预后等提供相关数据,且数据可靠性非常高,将检测的灵敏度与特异性大大地提高了。 2.对肿瘤标志物的分析 所谓的肿瘤标志物,其实是肿瘤在增殖的过程中,有肿瘤相关细胞的合成与释放,或者是机体与该细胞产生反应后,生成的一种物质,如激素、蛋白质、酶以及癌基因等。在患者的体液、血液以及细胞与组织中都存在肿瘤标志物。化学发光面积分析技术对肿瘤患者(良性及恶性肿瘤)在早期进行辅助诊断,并且对术后进行监测,同时,它还能用于对新肿瘤标志物的寻找。相关检测人员对血清中的相关抗原及cyfra21-1的浓度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对于食管癌患者的诊断,以及对预后的监测,它们能够达到相关标准。相关检测人员对肝病中,细胞色素的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作为肝衰竭病症的新标志物,细胞色素C达标。 3.病原诊断 对于乙型肝炎病症,其病毒表面的抗原与抗体是在感染后,对免疫功能及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是血清标志物。如果应用常规的酶检测法,很有可能会漏检一些病毒携带量少的患者。而化学发光面积分析技术的灵敏度以及线性范围比酶法更高。相关检测人员对容易感染相关病毒的围产期儿童体内的相关病毒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化学发光面积分析技术检测法比常规酶法的灵敏度更高。 五、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应用进展 1.检测细菌及病毒细胞的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本组成单位,人体就是由千千万万的细胞集合而成,每个细胞就是一个独立的小生命,而控制着细胞的核心物质就是核酸,核酸是遗传物质基础,具有贮存、传递和表达遗传信息的功能。因此对标本中的核酸进行定量检测,对于临床准确、及时的诊断疾病,监测治疗效果是十分必要的。传统采用普通的细菌培养方法往往存在培养时间过长等诸多缺陷,因此,现在很多实验室都在寻求快速、灵敏的检测方法。研究表明用放大核酸序列分析的方法对食物中沙门杆菌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应用化学

关于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实验原理及实验总结

关于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实验原理及实验总结 ChIP实验原理 在活细胞状态下固定蛋白质-DNA复合物,并将其随机切断为一定长度范围内的染色质小片段,然后通过免疫学方法沉淀此复合体,特异性地富集目的蛋白结合的DNA片段,通过对目的片断的纯化与检测,从而获得蛋白质与DNA相互作用的信息。 可以利用ChIP研究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 TF)与启动子(promoter)的关联性。由于ChIP采用甲醛固定活细胞或者组织的方法,所以能比较真实的反映细胞内TF与Promoter的结合情况。这个优势是EMSA这个体外研究核酸与蛋白相互结合的实验方法所不能比拟的。当用甲醛处理时,相互靠近的蛋白与蛋白,蛋白与核酸(DNA或RNA)之间会产生共价键。细胞内,当TF与Promoter相互结合(生物意义上的结合)时,它们必然靠的比较近,或者契合在一起,这个时候用甲醛处理,能使它们之间产生共价键。 一般ChIP的流程是:甲醛处理细胞——收集细胞,超声破碎——加入目的蛋白的抗体,与靶蛋白-DNA复合物相互结合——加入Protein A,结合抗体-靶蛋白-DNA复合物,并沉淀——对沉淀下来的复合物进行清洗,除去一些非特异性结合——洗脱,得到富集的靶蛋白-DNA复合物——解交联,纯化富集的DNA-片断——PCR分析。 ChIP实验步骤 第一天:

(一)、细胞的甲醛交联与超声破碎。 1、取出1平皿细胞(10cm平皿),加入243ul 37%甲醛,使得甲醛的终浓度为1%。(培养基共有9ml) 2、37摄氏度孵育10min。 3、终止交联:加甘氨酸至终浓度为0.125M。 450ul 2.5M甘氨酸于平皿中。混匀后,在室温下放置5min即可。 4、吸尽培养基,用冰冷的PBS清洗细胞2次。 5、细胞刮刀收集细胞于15ml离心管中(PBS依次为5ml,3ml和3ml)。预冷后2000rpm 5min收集细胞。 6、倒去上清。按照细胞量,加入SDS Lysis Buffer。使得细胞终浓度为每200ul含2×106个细胞。这样每100ul溶液含1×106个细胞。再加入蛋白酶抑制剂复合物。 假设MCF7长满板为5×106个细胞。本次细胞长得约为80%。即为4×106个细胞。因此每管加入400ul SDS Lysis Buffer。 将2管混在一起,共800ul。 7、超声破碎:VCX750,25%功率,4.5S冲击,9S间隙。共14次。当然,如果实验室有Bioruptor这种神器的话那就轻松了。 (二)、除杂及抗体哺育。 8、超声破碎结束后,10,000g 4度离心10min。去除不溶物质。 留取300ul做实验,其余保存于-80度。 300ul中,100ul加抗体做为实验组;100ul不加抗体做为对照组;100ul 加入4ul 5M NaCl (NaCl终浓度为0.2M),65度处理3h解交联,跑电泳,

ChIP试剂盒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全套解决方案

https://www.doczj.com/doc/8a12535036.html,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全套解决方案——ChIP试剂盒 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assay, ChIP)作为最佳的研究体内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在活细胞状态下固定蛋白质-DNA复合物,并将其随机切断为一定长度范围内的染色质小片段,然后通过免疫学方法沉淀此复合体,特异性地富集目的蛋白结合的DNA片段,通过对目的片断的纯化与检测,从而获得蛋白质与DNA相互作用的信息。 ChIP不仅可以检测体内反式因子与DNA的动态作用,还可以用来研究组蛋白的各种共价修饰与基因表达的关系。而且,ChIP与其他方法的结合,扩大了其应用范围:ChIP与基因芯片相结合建立的ChIP-on-chip方法已广泛用于特定反式因子靶基因的高通量筛选;ChIP与体内足迹法相结合,用于寻找反式因子的体内结合位点;RNA-ChIP用于研究RNA在基因表达调控中的作用。由此可见,随着ChIP的进一步完善,它必将会在基因表达调控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前国内科研情况而言,研究分化,转录,发育,iPS,肿瘤干细胞,表观遗传学等等领域的老师都会做ChIP实验,还有部分老师会自己买抗体,手工配置试剂。但由于这个实验本身实验步骤比较繁琐而且其中很多步骤都非常关键,所需的试剂较多,容易造成配置间的误差,实验周期较长,若未设置阴性和阳性对照,更会导致结果无法分析,从而进入无休的困惑。 经典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试剂盒(p-2002):提供了对细胞样品进行染色质免疫沉淀反应所需的所有试剂。并且本试剂盒中含有一种阳性对照抗体(RNA聚合酶II抗体)、一种阴性对照抗体(正常小鼠的IgG)、GAPDH引物(可以作为阳性对照来保证试剂盒中试剂和操作步骤没出现问题)。在大多数生长期的哺乳动物细胞中,RNA聚合酶II会在GAPDH基因启动子上富集,准备起始转录,因此该启动子能与RNA聚合酶II发生免疫沉淀反应,而不能与正常小鼠IgG发生。在本染色质免疫沉淀反应中,细胞耦合了甲醛,提取出其中的染色质。染色质进行适当的打断,然后加入到微孔中与其表面上吸附的抗体发生免疫反应。特异性结合到微孔上的DNA从抗体-捕获蛋白-DNA复合物上释放出来,翻转后,通过本公司专门设计的高速离心柱纯化。洗脱下来的DNA可直接用于随后的各种分析。本试剂盒是基于96孔板的,市场上同类产品中最快捷的试剂盒,对CHIP过程进行了彻底的简化,操作简捷,方便易学整个处理过程不到5小时,同时可拆卸式的96孔板模式使研究人员能根据自己需要选择手工或是高通量分析。

免疫共沉淀

1.免疫沉淀(Immunoprecipitation, IP): A.蛋白样品的准备: A1.对于10厘米细胞培养皿中的贴壁细胞,吸除细胞培养液,PBS洗涤一次,然后加入500微升至2毫升细胞裂解液裂解细胞。可以使用碧云天生产的Western及IP细胞裂解液(P0013)或各种RIPA裂解液(P0013B、P0013C、P0013D或P0013E)等进行细胞的裂解。 A2.对于组织样品参考贴壁细胞使用裂解液的比例进行裂解。 A3.对于悬浮细胞,离心收集细胞后,PBS洗涤一次,然后参考贴壁细胞的裂解方法进行裂解。 注:详细的裂解方法参考不同裂解液的详细使用方法。对于不同的培养器材,参考10厘米培养皿的裂解液的用量进行裂解。如果裂解获得的蛋白样品浓度过高,可以用裂解液或PBS适当稀释,如果蛋白样品浓度过低,在以后的裂解过程中宜适当减少裂解液的用量。 B.去除非特异性结合(可选做): B1.取200微升至1毫升蛋白样品,蛋白量约为200微克至1毫克,加入约1微克和免疫沉淀时使用的IgG种属相同的普通IgG和20微升充分重悬的Protein G Agarose,4℃缓慢摇动30分钟至2小时。 B2.2500rpm(约1000g)离心5分钟,取上清用于后续的免疫沉淀。 注:所谓种属相同的IgG是指,例如后续免疫沉淀时用的是小鼠IgG,则在本步骤中可以加入normal mouse IgG,如无normal IgG可以加入其它不影响后续检测的其它mouse IgG类型的抗体。通过和nor mal IgG和Protein G Agarose的孵育,可以充分降低非特异性的结合,降低背景。 C.免疫沉淀: C1.加入0.2-2微克用于免疫沉淀的一抗,4℃缓慢摇动过夜。 C2.再加入20微升充分重悬的Protein G Agarose,4℃缓慢摇动1-3个小时。(为方便后续的洗涤操作可以把加入充分重悬的Protein G Agarose的量调整为40微升。) C3.2500rpm(约1000g)离心5分钟,或瞬时高速离心,小心吸除上清,注意宁可留下少量上清也不能吸掉Protein G Agar ose。 C4.用准备蛋白样品时的裂解液或PBS洗涤沉淀5次,裂解液或PBS的用量每次为0.5-1毫升。洗涤时离心条件和吸除上清的要求同上面的步骤C3。 C5.完成最后一次洗涤后,去除上清,加入20-40微升1XSDS-PAGE电泳上样缓冲液Vortex重悬沉淀,瞬时高速离心把样品离心至管底。 C6.100℃或沸水浴处理3-5分钟,取部分或全部样品用于SDS-PAGE电泳,暂时不用的样品可以-20℃保存。 2.免疫共沉淀: 参考免疫沉淀的方法进行,但免疫共沉淀(co-IP)通常必须使用未经冻存的新鲜蛋白样品。普通的免疫沉淀虽然可以使用冻存的蛋白样品,但也宜用新鲜的蛋白样品为佳。 免疫共沉淀 一原理: IP是利用抗原蛋白质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以及细菌蛋白质的“prorein A"特异性地结合到免疫球蛋白的FC片段的现象活用开发出来的方法。目前多用精制的prorein A预先结合固化在argarose的beads上,使之与含有抗原的溶液及抗体反应后,beads上的prorein A就能吸附抗原达到精制的目的。 实验最需要注意点就是抗体的性质。抗体不同和抗原结合能力也不同,免染能结合未必能用在IP反应。建议仔细检查抗体

免疫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免疫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摘要:目的:综述免疫分析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免疫分析技术的研究论文,对放射免疫分析(RIA)、酶免疫分析(EIA)、荧光免疫分析(FIA)、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等免疫分析技术进行了综述,同时指出了发展前景和尚待解决的问题。结果:多种免疫分析方法相互结合,可大大提高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增大检测范围;CLIA和TRFIA是非放射免疫分析的两大主流,其中,CLIA更具有竞争力。结论:目前还没有一种免疫分析技术是完美无缺的,各种技术还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开发出更新、更理想的免疫分析技术。 关键词:药物分析学;免疫分析;放射免疫分析;酶免疫分析;荧光免疫分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免疫分析法(immunoassay ,IA)是基于抗原和抗体特征性反应的一种技术。由于免疫分析试剂在免疫反应中所体现出的独特的选择性和极低的检测限,使这种分析手段在临床、生物制药和环境化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各种标记技术(放射性标记、荧光标记、化学发光、酶标记等)的发展,使免疫分析的选择性更加突出。免疫分析法起始于本世纪50年代,首先应用于体液大分子物质的分析,1960年,美国学者Yalow和Berson等将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和免疫反应结合起来测定糖尿病人血浆中的胰岛素浓度,开创了放射免疫分析方法的先河。1968年,Oliver将地高辛同牛血清白蛋白结合,使之成为人工抗原,免疫动物后成功获得了抗地高辛抗体,从而开辟了用免疫分析法测定小分子药物的新领域。在RIA的基础上,随着新的标记物质的发现及新的标记方法的使用,以及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派生出许多新的检测技术[1],使免疫分析法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新型的独立学科。 1 免疫分析方法分类 (1)根据标记物的不同,可以免疫分析主要分为放射免疫分析(radioimmunoassay,RIA)、酶免疫分析(enzyme immuoassay,EIA)、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hemiluminescent immunoassay,CLIA)、荧光免疫分析法(fluorescence immunoassay,FIA)等。 (2)按反应机制的不同,可以分为竞争法和非竞争法。非竞争法是将待测抗原与足够的标记抗体充分反应形成抗原-标记抗体复合物,产生的信号强度与抗原的量成正比。竞争法是将过量的待测抗原与定量标记抗原竞争结合形成定量的特异性抗体,待测抗原的量越大,与抗体结合的标记抗原量越少,产生的信号强度越小,由此定量待测抗原的量。 (3)还可以按测定过程中的某些步骤的差异分为均相免疫分析和非均相免疫分析两大类。均相酶免疫测定法的特点是抗原-抗体反应达到平衡,对结合与游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实验具体方法及步骤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实验具体方法及步骤 在保持组蛋白和DNA联合的同时,通过运用对应于一个特定组蛋白标记的生物抗体,染色质被切成很小的片断,并沉淀下来。 IP是利用抗原蛋白质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以及细菌蛋白质的“prorein A”特异性地结合到免疫球蛋白的FC片段的现象活用开发出来的方法。 目前多用精制的prorein A预先结合固化在argarose的beads上,使之与含有抗原的溶液及抗体反应后,beads上的prorein A就能吸附抗原达到精制的目的。 一、细胞的甲醛交联与超声破碎(第一天) 1. 取出1平皿细胞(10 cm平皿),加入243 ul 37%甲醛,使得甲醛的终浓度为1%(培养基共有9 ml)。 2. 37℃孵育10 min。 3. 终止交联:加甘氨酸至终浓度为0.125 M。450 ul 2.5 M甘氨酸于平皿中。混匀后,在室温下放置5 min即可。 4. 吸尽培养基,用冰冷的PBS清洗细胞2次。 5. 细胞刮刀收集细胞于15 ml离心管中(PBS依次为5 ml,3 ml和3 ml)。预冷后2 000 rpm 5 min收集细胞。 6. 倒去上清。按照细胞量,加入SDS Lysis Buffer。使得细胞终浓度为每200ul含2x106个细胞。这样每100 ul溶液含1x106个细胞。再加入蛋白酶抑制剂复合物。假设MCF7长满板为5x106个细胞。本次细胞长得约为80%。即为 4x106个细胞。因此每管加入400 ul SDS Lysis Buffer。将2管混在一起,共800 ul。 7. 超声破碎:VCX750,25%功率,4.5 s冲击,9 s间隙。共14次。 二、除杂及抗体哺育(第一天) 1. 超声破碎结束后,10 000 g 4℃离心10 min。去除不溶物质。 2. 留取300ul做实验,其余保存于-80℃。 3. 300 ul中,100 ul加抗体做为实验组;100 ul不加抗体做为对照组;100 ul加入4 ul 5 M NaCl(NaCl终浓度为0.2 M),65℃处理3 h解交联,跑电泳,检测超声破碎的效果。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蒋恩彬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蒋恩彬 发表时间:2014-12-25T08:59:42.297Z 来源:《防护工程》2014年第9期供稿作者:蒋恩彬 [导读] 由于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具有灵敏度高、适用范围广泛等特点,所以受到了人们的认可。 蒋恩彬 重庆热展建筑工程咨询服务中心重庆 400012 [摘要]本文主要对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首先对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相关概念进行了分析;然后从临床检验和兽医学应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进行了新进展研究,希望对有关人士有所帮助。 [关键词]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临床检验、兽医学 一、前言 由于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具有灵敏度高、适用范围广泛等特点,所以受到了人们的认可,在医学、药品等众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主要利用了化学发光测定技术和免疫反应,化学发光测定技术传统的免疫分析,需要的培育时间比较长。 二、化学发光免疫技术的工作原理 1、检测器的检测原理 化学反应的检测过程中,一些化学基团在处于被氧化状态之后,会形成一个激发态,在回归至基态的过程中,会发射出光子,实质上就是免疫反应与化学反应有机结合在一起之后形成的一种分析方法,即微量倍增技术。微量倍增技术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粒径比较小的颗粒磁粉增大复合物表面的面积,提升复合物的吸附量,加强表面能,以此加快反应速度。 2、基本原理 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反应过程主要包括两类,即化学发光反应与免疫反应。化学发光免疫技术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在抗体或者抗原上对化学发光物质或者其它一系列处于发光状态的酶标记物进行标记,使其产生免疫反应,使抗体与抗原能够特异性结合,产生一种复合物,然后在该复合物中加入发光底物或者氧化剂,使复合物可以发光。根据待测物质具备的浓度与仪器监测中获取的发光强度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实现浓度的合理测定。 三、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分类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根据应用于免疫分析体系中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直接标记发光物质的免疫分析这种分析方式是用吖啶酯直接标记抗体,作为抗原,然后与待测标本中相应抗体发生免疫反应,就会形成固相包被抗体一待测抗原一吖啶酯标记抗体复合物,到这一步后再加入双氧水氧化剂,这样环境就会呈碱性,吖啶酯就会在不需要催化剂的情况下分解、发光。 2、酶催化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标本中的抗原在发生免疫反应时所用的标记物为发光的酶,这种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是酶催化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3、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这种分析过程包括电化学和化学发光两个过程,具体是以三丙胺(TPA)为电子供体,用电化学发光剂三联吡啶钌标记抗体(抗原),在电场中因电子转移而发生特异性化学发光反应。 四、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应用 1、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 就目前而言,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已经成为替代RIA的首选技术,且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基础和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下面就简要地谈谈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临床检验中的几个应用。 (1)应用于传染性疾病的病原诊断作为评价和治疗机体免疫功能重要指标的重要血清学标志物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抗体,以前诊断是否感染乙肝病毒用的是常规酶法,常规酶法的缺陷是可能使得部分低病毒含量携带者漏检。但是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具有高灵敏度和线性范围宽的特点,在传染性疾病的病原诊断方面其检测灵敏度比常规酶法高,Bowser等在测定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围产期儿童体内的单纯疱疹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及丙型肝炎病毒时给出了证明。 (2)应用于肿瘤标志物的分析肿瘤标志物包括蛋白质、酶、癌基因产物、激素等,它是由肿瘤细胞合成释放或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而产生的一类物质。在患者的细胞中,血液中以及组织中都存在肿瘤标志物。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可以用于寻找新的肿瘤标志物,也可以进行体外早期辅助诊断和对术后的监测,对恶性肿瘤患者的具有重要意义。Mac等达到了对食管癌患者的诊断和病情监测,他们采用的方法就是检测血清中癌胚抗原的浓度、cyfra21-1的浓度、鳞状细胞癌抗原的浓度。 (3)应用于心脏疾病的特征标记物测定临床上的心脏疾病常常采用同工酶定量测定,标记物为肌酸激酶和肌钙蛋白T\肌红蛋白。Dutra等运用心肌肌钙蛋白受体分子制成了免疫传感器,可用于临床上早期检测心肌梗死。有关资料显示,同时检测了肌酸激酶同工酶和肌红蛋白,相关系数分别为cTnT0.953-0.982;CK—MB0.835-0.999;肌红蛋白0.776-0.992,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可用于检测临床标本。 2、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兽医学中的应用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兽医学中的应用还处于早期阶段,因此没有得到较多的应用。主要原因则是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兽医学的应用中会跨越化学、兽医以及生物学科方面的知识,而这样加大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应用难度,因此没有在兽医学中得到较多的应用。但是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仍然是兽医学中一项疾病快速检测的方法,即通过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可以精准快速的判定动物所发生疾病的原因,而且通过这项技术的运用还可以监测动物体内的疾病发生概率。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我国没有较多的应用到兽医学中,而且技术也没有国外先进,这进一步制约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国外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兽医学中的应用较多,比如国外利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来进行动物肠道病毒检测试验、猪肉中沙门菌抗体检测以及评价胰岛素浓度对奶牛繁殖性能的影响,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五、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新研究进展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运用的重点就是检测内部微观化学反应的情况,而为了达到更好的检测效果就需要发光物质发光时间更加持久发光更加明亮,而这可以通过标记新的标记物来得以实现。各国科学家都致力于研究标记物的发光时间以及发光强度,标记物发光需要特定酶的催化,这需要科学家通过长时间的实践才能够证明哪一种标记物在哪一种酶的催化下才能够达到长时间的发光以及高强度的发光,

染色质免疫沉淀(ChIP)技术自我总结

染色质免疫沉淀(ChIP)技术自我总结 实验原理: ChIP是一项比较流行的研究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 TF)与启动子(promoter)相互结合的实验技术。由于ChIP采用甲醛固定活细胞或者组织的方法,所以能比较真实的反映细胞内TF与Promoter的结合情况。这个优势是EMSA这个体外研究核酸与蛋白相互结合的实验方法所不能比拟的。当用甲醛处理时,相互靠近的蛋白与蛋白,蛋白与核酸(DNA或RNA)之间会产生共价键。细胞内,当TF与Promoter相互结合(生物意义上的结合)时,它们必然靠的比较近,或者契合在一起,这个时候用甲醛处理,能使它们之间产生共价键。 ChIP的流程是: 甲醛处理细胞——收集细胞,超声破碎——加入目的蛋白的抗体,与靶蛋白-DNA复合物相互结合——加入Protein A,结合抗体-靶蛋白-DNA复合物,并沉淀——对沉淀下来的复合物进行清洗,除去一些非特异性结合——洗脱,得到富集的靶蛋白-DNA复合物——解交联,纯化富集的DNA-片断——PCR分析。 PCR验证: 在PCR分析这一块,比较传统的做法是半定量-PCR。但是现在随着荧光定量PCR的普及,大家也越来越倾向于Q-PCR了。此外还有一些由ChIP衍生出来的方法。例如RIP(其实就是用ChIP的方法研究细胞内蛋白与RNA的相互结合,具体方法和ChIP差不多,只是实验过程中要注意防止RNase,最后分析的时候需要先将RNA 逆转录成为cDNA);还有ChIP-chip(其实就是ChIP富集得到的DNA-片段,拿去做芯片分析,做法在ChIP的基础上有所改变,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做法,要根据公司的要求来准备样品)。 具体实验步骤: 第一天: (一)、细胞的甲醛交联与超声破碎。 1、取出1平皿细胞(10cm平皿),加入243ul 37%甲醛,使得甲醛的终浓度为1%。(培养基共有9ml) 2、37摄氏度孵育10min。 3、终止交联:加甘氨酸至终浓度为0.125M。 450ul 2.5M甘氨酸于平皿中。混匀后,在室温下放置5min即可。 4、吸尽培养基,用冰冷的PBS清洗细胞2次。 5、细胞刮刀收集细胞于15ml离心管中(PBS依次为5ml,3ml和3ml)。预冷后2000rpm 5min收集细胞。 6、倒去上清。按照细胞量,加入SDS Lysis Buffer。使得细胞终浓度为每200ul含2×106个细胞。这样每100ul 溶液含1×106个细胞。再加入蛋白酶抑制剂复合物。 假设MCF7长满板为5×106个细胞。本次细胞长得约为80%。即为4×106个细胞。因此每管加入400ul SDS Lysis Buffer。 将2管混在一起,共800ul。 7、超声破碎:VCX750,25%功率,4.5S冲击,9S间隙。共14次。 (二)、除杂及抗体哺育。 8、超声破碎结束后,10,000g 4度离心10min。去除不溶物质。 留取300ul做实验,其余保存于-80度。 300ul中,100ul加抗体做为实验组;100ul不加抗体做为对照组;100ul加入4ul 5M NaCl (NaCl终浓度为0.2M),65度处理4h解交联,跑电泳,检测超声破碎的效果。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的发展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的发展 姚汪劲松发育生物学2013级2013110046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的发展历程、基本原理和优缺点,并且介绍了反向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并对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反向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应用,研究前景。 目前,不断发展的DNA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方法和技术已经成为研究DNA复制、重组、修复和转录的核心。其中凝胶阻滞实验(EMSA),报告基因分析,DNA微阵列,质谱分析法MS,酵母单杂交系统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ChIP)是被广泛应用于研究DNA 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方法。 真核生物基因组DNA以染色质形式存在,研究蛋白质与DNA在染色质环境下的相互作用是阐明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的基本途径。生物体内基因表达调控主要发生在转录过程中,转录调控是顺式作用元件(Cis-acting elements)如启动子(Promoter)、增强子(Enhancer)与反式作用因子(Trans-acting factors)相互作用的结果。基因组DNA的甲基化、组蛋白甲基化、乙酰化和磷酸化修饰,核小体重新定位及染色体结构重建都影响调控。转录调控具有细胞类型、发育阶段和外界环境刺激的差异性,哺乳动物转录调控序列分散在较大区域,组蛋白修饰状态达100多种,这些因素都增加了转录调控的复杂性。 ChIP是一种在体内研究转录因子和靶基因启动子区域直接相互作用的方法,可以在体内直接确定它们之间相互作用方式的动态变化,能够得到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信息,确定其直接靶基因。它早期多被用于研究核小体上的DNA和组蛋白的相互作用以及组蛋白的修饰等方面。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ChIP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被广泛应用于体内转录调控因子与靶基因启动子上特异核苷酸序列结合方面的研究,并成为在染色质水平研究基因表达调控的有效方法。特别是,此技术与DNA芯片和分子克隆技术相结合,可用于高通量筛选已知蛋白因子的未知DNA靶位点和研究反式作用因子在整个基因组上的分布情况,这将有助于深入研究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调控网络。 ChIP技术由Orlando等于1997年创立。其基本原理为将处于适当生长时期的活细胞用甲醛交联后将细胞裂解,染色体分离并打碎为一定大小的片段;然后用特异性抗体免疫沉淀目标蛋白与DNA交联的复合物,对特定靶蛋白与DNA片段进行富集。采用低pH值条件反交联,DNA与蛋白质之间的Schiff键水解,释放DNA片段。通过对目标片段的纯化与检测,获得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序列信息。在上述ChIP过程中,甲醛能够进入细胞并使蛋白质与DNA或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通过希弗(Scihff)键交联,形成稳定结合的复合物。如果交联效果不太好,可以先用交联剂DMA(Dimethyl adipimidate)或DSG (Disuccnimidyl glutarate)处理细胞,以加强后续甲醛交联的效果。破碎DNA可采用超声物理破碎或特定酶切消化,以获得所需长度的DNA片段。由于DNA片段长度将影响抗体免疫沉淀效率,因此破碎DNA是ChIP实验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超声效果与细胞裂解是否充分、细胞浓度及裂解液成分等因素有关。超声处理后的液体应从浑浊状态变为透明状态。选择专一性及亲和力较高的抗体是ChIP成功的关键。非特异性抗体将增加大量的非目标靶点DNA片段信息,从而掩盖了真实的蛋白质结合位点信息;而亲和力较差的抗体,则无法获得高信噪比靶点DNA片段。另一方面,在甲醛交联过程中可能会掩盖一些蛋白质的表位,这会影响到一部分蛋白质和DNA复合体的免疫沉淀反应。因此,用Western印迹或免疫组化等常用的实验方法证明的能够对目标蛋白质进行免疫结合的抗体,并不能保证一定能够成功地进行ChIP实验。例如,Weitsman 等检验了不同的雌激素受体β抗体在ChIP中的免疫沉淀能力,发现有的抗体虽然能够在标准免疫沉淀条件下与抗原结合,但不适合ChIP条件下使用,并

免疫沉淀与免疫共沉淀原理及方法

免疫沉淀与免疫共沉淀原理及方法 一、基本概念 免疫沉淀(immunoprecipitation)是利用抗体可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将抗原(常为靶蛋白)从混合体系沉淀下来,初步分离靶蛋白的一种方法。 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是一种在体外探测两个蛋白分子间是否存在特异性相互作用的一种方法。其原理是如果两个蛋白在体外体系能够发生特异性相互作用的话,那么当用一种蛋白的抗体进行免疫沉淀时,另一个蛋白也会被同时沉淀下来。与酵母双杂交技术不同,免疫共沉淀技术所利用的是抗原和抗体间的免疫反应,是一种基于体外非细胞的环境中研究蛋白质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的方法。 不难看出,免疫共沉淀与免疫沉淀技术所使用的原理与方法大致相似,所不同的是,在免疫共沉淀中,对靶蛋白的结合与沉淀由另一个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蛋白替代。在免疫共沉淀或免疫沉淀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与其它技术的结合,如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还可进一步对靶蛋白的的分子量等特性进行鉴定。 二、抗体的选择 (一)多克隆抗体 多克隆抗体因其制备相对简单,可与靶蛋白分子的多个位点结合,所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较稳定因而应用的最为广泛。但多克隆抗体的缺点在于非特异性结合较多,常会导致反映本底(是否是背景)升高和一定的假阳性结果。 (二)单克隆抗体 与多克隆抗体相比,单克隆抗体往往只结合一种抗原表位,具有单一结合特异性,所以发生非特异结合的机会少,可被用于确定靶蛋白上某一部位的特殊结构,甚至可被用于区分相同靶蛋白的不同形式如构象变化和修饰。但反过来,单克隆抗体仅与单一表位结合的特性也会引起具有同一表位的不同靶蛋白间的交叉反应。 三、免疫沉淀方法 免疫沉淀的靶蛋白一般来自细胞裂解液,可以是被同位素标记的也可以是未被标记的。若为前者,免

免疫共沉淀实验原理及方法

免疫共沉淀实验原理及方法 免疫共沉淀(CoIP)概述及原理 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是研究蛋白-蛋白间相互作用的经典方法,属于免疫沉淀技术的一类,常被用于鉴定特定蛋白复合物的中未知蛋白组分。免疫共沉淀的设计理念是,假设一种已知蛋白是某个大的蛋白复合物的组成成员,那么利用这种蛋白的特异性抗体,就可能将整个蛋白复合物从溶液中“拉”下来(常说的“pull-down”),进而可以用于鉴定这个蛋白复合物中的其他未知成员。免疫共沉淀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两点,第一是天然状态,第二是蛋白复合物。 免疫共沉淀的优势: 与其他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技术(如GST-Pull down、酵母双杂交等)相比,免疫共沉淀鉴定的相互作用蛋白是在细胞内与目的蛋白发生的天然结合,避免了人为的影响,因此符合体内实际情况,得到的蛋白可信度更高。 免疫共沉淀的局限性和注意事项: 1. 免疫共沉淀是建立在蛋白复合物成员间彼此紧密结合的基础上,意味着松散结合的蛋白组分很可能检测不到; 2. 由于蛋白质形成复合物以后,某些表位就会被掩盖,因此可能导致使用某一种pull-down抗体,无论怎么增加抗体浓度,也极少能将不到一半的目标蛋白复合物沉淀出来,如有必要最好使用多种不同抗体分别进行CoIP; 3. 由于检测的是天然状态,因此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处理下,CoIP拉下来的蛋白复合物都可能是不同的,当然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得到的蛋白复合物成员也会越来越庞大;

4. 如果使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的蛋白复合物中的目标蛋白,则需要在试验前进行预测,具有一定的冒险性;当然如果将蛋白复合物直接进行质谱分析就不存在上述问题,但需要得到较高纯度和浓度的蛋白复合物样品也非易事,并且成本较高; 5. CoIP鉴定得到的蛋白间相互作用可能是直接作用也可能是间接作用,进一步区分还需要进行GST-Pull down等实验检测; 6. 为了保证CoIP实验的可靠性和严谨性,需要使用复合物的不同成员分别独立进行CoIP实验,并且结果应该能够彼此验证,因为原则上使用复合物的任一成员进行CoIP都会得到其他所有成员[1] 免疫共沉淀的一般操作流程(中英文对照): 1.用预冷的PBS洗涤细胞两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