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学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学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学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学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学案

一教材分析:

1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它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成为人类历史的转折点。首先,一战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是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总爆发。它改变了欧洲、亚洲的政治格局,使欧洲对世界的领导地位开始削弱,并促使帝国主义国家在新的力量对比上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其次,在战争中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力地冲击和威胁资本主义制度,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

2作用:本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载体。它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之间关系的验证,可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对国际关系的分析,有利于学生树立维护祖国利益的观念。有助于学生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分析和认识当今国际社会的重大问题,引导学生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贡献力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问题框架:本围绕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不断发展”阐述了“一战”爆发的原因、性质、经过和影响。

4教材加工与拓展:

教材加工:将教材的前两个子目合在一起,都作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为,“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实际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的发展。这样,一是使教材更紧凑、充实、完整。二是使本内容更加简明,突出主线。

教材拓展:提供与本相关的资料并设置情景,以便发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与现实意义

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性质

依据:1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属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史的内容,前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相连,后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接,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发展思维能力的关节点。

2正确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有助于揭示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而找到制止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难点:“一战”的影响

依据:此处是学生认知水平提高的台阶,也是学生能力形成的障碍。由于世界现代史初期的许多问题都与此次大战的影响有关,因此,学习这部分内容,又是学好世界现代史的关键所在

二教学目标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历史思维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

的能力基础,熟悉了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和步骤,对问题的深入探讨充满热情和自信。但在挖掘历史的现实意义方面尚有欠缺,个别同学的思想认识还比较肤浅。结合上述学生状况,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了使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确立目标如下:

1基础知识目标: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实质、表现和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大战的爆发;大战的性质;欧洲战场三个阶段战局的演变;大战的结果。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正确把握矛盾的变化,学会抓住矛盾主要方面的方法。通过搜集和整合信息,训练学生史论结合,论证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是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逐渐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意大利退出同盟国集团,加入协约国集团作战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没有永恒的友谊,有的只是永恒的国家利益。教育学生时刻把祖国的利益放在心上。揭露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明确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进而找到制止帝国主义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

三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阅读、分析有关材料,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对研究结果的

展示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通过“历史论坛”和“质疑反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大胆质疑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由于我校具有先进的现代化信息资源和多媒体设备,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并具备了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因此本采用网络研究性学习的模式,进一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五教学流程:

程序一:学生前自学

程序二:师生、生生上多向交流

1导入新:

展示有关20世纪战争的图片,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心灵受到震撼,启激学生憎恨战争、维护和平的历史责任感。

2学习新:

环节一:展示个人自学成果,建构知识体系,组织学生展示知识结构

意图:1通过前预习使学生达到基础知识目标要求,在此基础上设计知识结构,目的是推动学生主动加工教材并从中体会有效学习的基本途径,进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通过展示师生知识结构,达到生生间和师生间的思维交流,实现知识共享。

策略: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采用激励式评价,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同时,利用生生互评和教师点拨,纠正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

预测:学生愿意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思维过程,这既能发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解读教材的能力,又有利于教师有效地对学生因材施教。

环节二:检测基础知识,获得反馈信息根据网络中基础知识检测题,检查和督促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并获得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教学。

环节三:突破重点,深化认识、提高能力

策略:依据大纲的要求,结合知识体系和能力建构的需要,在自学和反馈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认知状况,组织探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研究性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研究,并在网页上展示研究成果,使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达到其最近发展区。

问题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如何?分析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题二: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和实质是什么?你认为“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这种观点正确吗?

问题三:如何看待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意图:使学生明确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导致资本主义各国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旧的平衡被打破,产生了新的动荡的帝国主义大国间的关系。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霸权和殖民地。

环节四:再现历史过程,强化知识目标

意图:利用网络中的资源,将一战的史实活化,让学生体验历史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与兴趣,强化记忆效果,提高知识

目标的达成度。

策略:通过演示和引导学生查阅网络资料库中的照片、形势图、影视录像、具体战役介绍和大战武器库等资源,使复杂的历史过程直观化、简约化。

环节五:探究难点,综合信息,迁移思维

问题:一战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哪些影响?你怎样评价战争?

策略:引导学生搜集查阅资料,整合信息,论证观点。

意图:培养学生深入探讨、多角度论证、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明确一战除了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外,也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记录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记录 本专题是根据英国电视四台播出的10集系列节目制作的。在这10集的时间里本专题将尽量还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本来面目,向您述说这段血与泪,罪与罚,生与死交织的悲剧历史。 01武装上阵 本集介绍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复杂原因.探讨原本看着微不足道的巴尔乾地区的紧张局势如何演变成了一场世界大战. 02鹰的攻击 随着象鹰一般凶悍的德国向比利时和法国发动了猛烈的全面进攻,第一次世界大战野蛮与残酷的战火开始燃烧起来.第一部分讲述西线这边战争的进展,而另一个部分是讲在西线战争进入僵持期时,德国在占领区的暴行。 03全球开战 欧洲大陆的战火蔓延到了整个世德国为了让英国和法国从欧洲战场中分散兵力,从而使欧洲战场的压力减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德国人采取的是在全世界各地对英国和法国殖民地进行打击,以期望能有效的分散英国和法国的兵力的策略。04帝国圣战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也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同盟国的强悍战士,却成为协约国可怕的敌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加利波利半岛和在中东地区与协约国军队展开了"圣战",以图重振帝国曾经的雄风,可是帝国最终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 05横尸遍野 随着东方的炮声响起,德国和奥地利联军与俄国的鏖战开始了.东线战场打得异常残酷,它是真正的血肉屠场,无数人的在战火中挣扎煎熬.这时,意大利也走进了这场屠杀. 06打破僵局 号称铰肉机的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成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杀戮战场,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士兵受伤死去.但随着战役的结束,西线的战事逐渐明朗起来,僵局终于被打破,协约国开始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07大洋封锁 在海洋上进行的战争的激烈程度丝毫不比陆地上的战斗逊色.德国和英国的舰队之间的日德兰海战,是战列舰时代规模最大也是最后的一次舰队决战,但到底谁胜谁负,众说纷坛,战斗中德国U艇的威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展示.与此同时,美国也参战了. 08红色革命 在兵临城下的巨大战争压力下,俄国国内危机总爆发,领导红色革命的共产党人夺取了政权,并选择退出了一战的泥潭.但这个新生的红色国家注定要改变未来的世界. 09德国的最后豪博 1918年,德国孤注一掷,发动了最后豪赌"德皇会战",超过100万德国士兵投入了最后一次大攻势.在世界的各个战线,战火依旧在燃烧. 10无尽的战祸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考点一、世界是物质的 1、物质的含义: ①什么是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性: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 识所反映。但它并不独立存在,而是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 ②什么是物质的具体形态? 物质的具体形态指各种具体事物,它们既有“客观实在”这一共性,又有其个性(形状、色彩各异等)。 ③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物质的固有属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物质的固有属性是运动。 ④马哲物质观的意义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界限 “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客观实在”?克服旧唯物主义哲学物质观的缺陷(将物质混同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必然经不起唯心主义的攻击) 注意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客观实在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 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它既可以指具体的 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 象。(2)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 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2、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世界物质性原理 【特别提示】 (1)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都是正确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 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 界。 (2)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考点二:哲学的运动概念 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 脱离运动的物质和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⑴.区别: ①含义不同: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静止的含义,一方 面,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物体相 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 殊的运动。 ②特点不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⑵.联系: ①运动和静止时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 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不能分割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 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四单元练习新人教版必修3

《文化生活》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主干知识回顾】 1.当代文化生活色彩斑斓的原因: 2.文化生活“喜”与“忧”的原因、表现及我们的态度。 (1)“喜”与“忧” (2)态度: 3.什么是大众文化?为什么要发展大众文化? 4.如何看待当前人们的文化生活? 5.什么是落后文化、腐朽文化?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仍然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原因是什么? (1)含义: (2)原因: 6.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形势下,我们应该奏响的主旋律是什么?为什么? 7.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是: 8.什么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 9.如何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地位、要求)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要求) 10.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根本任务: (2)主要途径: (3)具体表现: 1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因。 (1)必要性: (2)重要性:

12.怎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国家:①基本内容 ②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③倡导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2)公民: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13.为什么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1)意义: (2)作用:①② (3)必要性: 14.解决道德冲突的途径是什么? 15.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含义及其关系。 (1)含义: (2)关系: 16.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 17.公民怎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二、【单元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目前我国文化市场色彩斑斓,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①大众传媒的影响②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③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④市场经济的滞后性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当前“恶搞”作品在网络上可谓“新作不断”,“超越不断”,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①满足了人们日益多样的文化需求②反映了文化市场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③把经典文化流行化,传统文化时尚化④是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思潮 的一种表现形式 A.②④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著名的十大名将

1、?拉斯·黑格将军 黑格在索姆河战役中指挥英国军队作战,在战争的第一天就有多达6万的英军伤亡。 这次战役使得协约国共丧失60万多的兵力——却仅仅向前推进不到八英里。 黑格于1918年率军队重新获胜,然而他也成为一战历史上最受争议的将军之一。 2、德皇威廉二世 德皇威廉二世是一位狂热的军国主义者,在萨拉热窝事件之后,鼓动奥匈帝国采取侵略政策。威廉只是名义上掌管德国军队,真正握有实权的却是他手下的将军们。 一战接近尾声时,他于1918年被迫退位。 3、赫尔穆特·毛奇赫尔穆特·约翰内斯·路德维希·冯·毛奇 赫尔穆特·毛奇俗称小毛奇。 德意志帝国陆军大将,因为他伟大叔叔的老毛奇的名字和他是德皇威廉二世的侍从武官出身,性格软弱的他超越许多比他更能干的人出任德军总参谋长,主持一战初期的施里芬计划,计划失败后被解除职务,默默无闻的死去。 4、埃里希·冯·法金汉 埃里希·冯·法金汉法金汉于1896年至1903年在中国服役,参与了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战争。1913年,他出任普鲁士战争部长(相当于德国国防部长)。他一开始并不主张德国卷入全面战争,但是很快他改变了立场,敦促德皇威廉二世向英国、法国宣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之一。 5、亨利·菲利浦·贝当 亨利·菲利浦·贝当,法国元帅、维希法国首脑。一生颇为坎坷。民族英雄和叛徒集于一身。1878年毕业于圣西尔军校。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领导1916年凡尔登保卫战而出名,成为当时的英雄。在法军索姆河惨败后,他在最黑暗的时候重振了法军的士气。 二战法国战败后,出任维希政府总理,1940年6月22日与德国签订《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1940年7月~1944年8月任维希政府元首,成为希特勒德国的傀儡。1945年4月被捕,同年8月因叛国罪被最高法院判处死刑,后改判终身监禁。 6、约瑟夫·霞飞 约瑟夫·霞飞约瑟夫·雅克·塞泽尔·霞飞,法国元帅和军事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的法军总指挥。性格稳重,木讷寡言,虽略显迟钝,却极其坚韧,人称“迟钝将军”。 7、费迪南·福煦 费迪南·福煦法国元帅,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后几个月协约国军总司令,公认是协约国获胜的最主要的领导人。 一战爆发后参加了多场战斗。在取得一系列胜利后被任命为北部集团军司令,并一直任职到罗伯特·内维尔接替约瑟夫·霞飞出任法军总司令,之后被调往法军总部。 1918年被任命为协约国最高司令。1918年代表法国在贡比涅森林签订对德停战协定,后又在巴黎和会上发挥重要作用。 生平有不少着作,曾提出胜利在于意志的观点,后来认识到军队新装备和机械化程度具有决定性作用,强调歼灭思想和集中优势兵力原则。着有《战争原理》、《战争指南》等。 8、乔治·克列孟梭 乔治·克列孟梭乔治·克列孟梭(1841年9月28日- 1929年11月24日),法国政治家、新闻记者、第三共和国总理,法国近代史上少数几个最负盛名的政治家之一,他的政治生涯延续了半个多世纪,与法国多次重大政治事件紧密相连。 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的胜利和凡尔赛和约的签订作出重要贡献,被当时欧洲人称为“胜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介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介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1914年8月- 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Central Powers)和协约国(Entente Powers)之间的战斗。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Austria-Hungary)和意大利是同盟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帝国和塞尔维亚是协约国。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战场主要在欧洲。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英国、法国及俄国与意大利签订密约,承诺给予意大利某些土地,结果意大利加入了协约国对抗同盟国。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0,000人参战,10,000,000左右的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左右的人受伤。 战争的导火索是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对德作战)和南线1(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作战)。其中西线最惨烈,著名的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摘要 日期: 1914–1918 位置: 欧洲、非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东 结果: 协约国获胜 死亡(约数) 将士: 9百万 平民: 7百万 合共: 1千6百万 详情: 第一次世界大战伤亡统计 主要参战国 协约国同盟国 * 塞尔维亚王国 * 俄罗斯帝国 * 法国 * 比利时 * 大英帝国与其殖民地 * 日本 * 黑山 * 意大利王国 * 更多… * 德意志帝国 * 奥匈帝国 *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 保加利亚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九下第2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果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讲述萨拉热窝事件的主要过程,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概况和进程;知道萨拉热窝事件和凡尔登战役;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及其影响。 二、能力与方法 引导学生结合新旧知识分析大战的爆发与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争夺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探究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模拟报道萨拉热窝事件和凡尔登战役的概况,培养学生综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历史的领悟能力;讨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和性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萨拉热窝事件的主要过程和影响,使学生认识到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通过讨论战争爆发的原因和对大战性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争夺世界霸权的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以凡尔登战役为例,揭示战争的残酷性,帮助学生分析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与影响,使学生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培养学生关爱人类命运之情。 【重点难点】 一、重点:凡尔登战役。 二、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预习新课,并复习前一课的知识; 2.收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资料; 3.整理“萨拉热窝事件”和凡尔登战役的简介,最好能够提供图片或视频材料,准备对萨拉热窝事件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发表看法,以便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

二、教师准备 1.提前指导学生了解资料收集的相关知识; 2.对教材中的图片和地图进行处理,剪辑相关视频,自制课件,使用多媒体; 3.提前预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多种情况,以便在课中处理; 4.设计备选活动发案,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馈有选择地使用。 【教学方法】讲述法、历史问题探究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等多法相结合。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媒体】电脑一台、电脑软件、投影仪、投影片、课本插图。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教师引导回顾)新课前,我们先回忆一下上节课学过的内容。想一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过渡)1、根本原因;2、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3、导火线(直接原因)。(课件显示本课标题,引入新课) 学习新课: 一、战争爆发 教师过渡:斐迪南的死,实际上是对战争狂人的一个惩罚,是对帝国主义战争政策的一个警告。但事件的发生,却使那些渴望战争的帝国主义分子极为兴奋。 象德国的皇帝威廉二世就说: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大家想想,是什么机会啊(学生们答:战争的机会)对,是挑起战争的机会。德奥把它看作战争的极好借口,决定挑起战争。1914年7月底8月初,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德、俄、法、英随即参战,大战爆发。 (教师指导学生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时的欧洲战场形势图》,阅读教材小字,思考如下问题,了解战争初期战况) 第一,战争开始后欧洲形成了哪三条战线?交战双方分别是谁?哪条战线具有决定作用? 第二,一战的主战场在什么地方?战争分为哪三个阶段?分别发生过哪些着名战役?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我们今天重点学习其中的凡尔登战役。 二、凡尔登战役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练习题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二) 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单项选择题 1。(2015·成都考前热身)3D打印即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它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今天3D打印技术已被广泛运用于多个领域。倘若将来能应用于医疗,那么器官移植将会变得非常简单,因为只要在患者身上取一些干细胞培养成为打印原料,就可打印出一个一模一样的器官进行移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 A。自然物的存在及其属性是改造活动的基础 B.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改造世界 C。认识对实践活动具有促进作用 D.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就能正确改造客观世界 2.(2015·东城期末)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 A。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B。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 C.人口因素、生产方式、文化生活 D。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3.放眼周围的世界,我们看到的是高山、河流、森林、原野……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次,探究这些事物的属性和本质,这些事物() A。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B。不存在共同的属性和特征 C。都具有主动创造性 D。不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4。(2015·淮安5月信息卷)即使蒙住了眼睛,也不等于世界漆黑一团。这是因为( ) 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B.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C。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D。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5。(2015·郑州三模)近来,“时间都去哪儿了"成了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人们纷纷感慨时间易逝、岁月无情。这说明( ) ①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②事物的性质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变化③时间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④人们对时间的感慨取决于主体的心理感受 A.①②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练习题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习题 3.美国科学家宣称,已经在一个废弃的地下铁矿中捕获到暗物粒子。几十年来,暗物质 一直是困扰科学界的一个难解之谜。普遍的理论认为,在宇宙中只有四分之一的物质是可 见的,而那四分之三的不可见神秘物质就是所谓的暗物质。如果这一发现最终得到证实,它将成为近百年来物理学领域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从哲学上看,暗物质的存在再次证明 A ?暗物质是客观世界的本原 B.物质世界不是永恒不变的 C.不同事物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 D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答案】D 4.关于哲学上的物质,恩格斯如是说:“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 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恩格斯所说的“物质” ①它包括现实世界中的所有现象,它们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②它是现实世界里各种形态的物质直接相加和积累的结果 ③它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④它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A .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答案】D 6. 10.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云: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该诗蕴含的哲理是( ) ①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②自然界的事物按自身固有的规律发展③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客观物质性④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由人的意志决定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是说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息。这说明自然界的事物按自身固有的规律发展,②符合题意,①不符合题意。“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是说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其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里了,早已化为一抔黄土。这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客观物质性, ③符合题意, ④说法错误。 答案C 2018 年6 月8日,美国公布“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在火星30 多亿年前形成的沉积岩钻探到了有机分子,这可能是火星存在古生命的证据。上述发现进一步证实了自然界中的事物( )①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②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③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④具有可知性,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7.在哲学讨论课上,一名同学说“物质是永恒的” , 另一名同学说“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因为他们所说的“物质”和“事物”( 是) ①抽象与具体的关系②普遍与特殊的关系③少数与多数的关系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对这首古诗的理解,下列正确的是 ①“枯”与“荣”都是“原上草”一种存在方式 ②“枯”与“荣”的转换其实是一种概念的运动 ③“枯”与“荣”的变化离不开特定的物质实体④“枯”与“荣”是物质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 A ?①②B?②④C?②③ D ?①③ 【答案】D 3.《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说风动,一僧说幡动,议论不已。能进说:“不是风动,不是

文化生活第四单元测试题

2010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文化生活》单元测试题 第四单元发展先进文化 测试时间:90分钟测试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题2分,共50分)1.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歌曲红遍大江南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网络音乐这一新鲜事物,许多网民更是亲自参与其中。网络音乐节的举行,使中国成千上万的网迷有了自己的节日。这表明() A.现代人的文化生活离不开网络 B.借助现代生产和传播手段,一种文化产品能迅速被人们认同和接受 C.网络文化是人们所需要的大众文化 D.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文化产品的消费跨越了地域的界限 2.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报道,在很多亚洲国家、欧洲国家以及美国,汉语已经逐渐成为一门新兴的“必须掌握的语言”。从文化的角度看,这是() A.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魅力所致 B.中国和平发展和崛起的结果 C.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缘故 D.全世界正处于“全球化”的热浪之中,日趋频繁的国际交往的需要 3.在我国,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具有一致性,例如,我国宪法规定:“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下列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辅相成、相互促进②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与社 会主义法律规范都是用说明力和感召力来规范社会成员行为的③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都是由社会主义国家倡导、制定或认可的④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都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4.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集中概括为() A.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B.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C.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D.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5.在我国,必须大力倡导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规范。这些基本道德规范() ①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②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③是我国社

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选择题答案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易错点一:混淆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 提醒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1.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表明() ①物质具有可知性②物质就是物质的具体形态③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④感觉是物质存在的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含义、特性。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表明物质具有可知性,①符合题意;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表明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③符合题意;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的抽象、概括和总结,②错误;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④说法错误。 易错点二:混淆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 提醒客观实在是指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特性,它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而客观存在是相对主观而言的,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对于任何人来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以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 A.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B.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C.自然界中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 D.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客观实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抽象概括,但不等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也不是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A、C、D排除,B是对“客观实在”的正确理解,当选。 3.步入21世纪,人类不仅能通过转基因技术制造出各种各样的转基因产品,如棉花、大豆、木瓜,而且还能利用动物的细胞复制出大量相同的生命个体,如猪、奶牛等。这些成果的哲学意义在于() ①证明了自然界不具有物质性②有力地驳斥了“上帝造物”的观点③证明了人类进入随意创造自然物的时代④为自然界的物质性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转基因技术成果的哲学意义在于证明了自然界的物质性,有力地驳斥了“上帝造物”的观点,②④正确、①错误;创造自然物的前提是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③错误,故选D。 4.由于人们大量捕杀猫头鹰、蛇等野生动物,失去天敌的田鼠便大量繁殖,洞庭湖地区就爆发了“鼠患”。这提醒我们() ①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规律②认识和改造自然必须以保护自然为前提③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界已经失去客观性④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①④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界的物质性。材料体现了违背自然界的客观性必然遭到自然界的惩罚,要求我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界必须以保护自然为前提,必须尊重自然规律,②④符合题意。自然界是客观的,规律也是客观的,人不能改变自然规律,也不能改变自然界的客观性,①③说法错误。 5.为全面掌握我国地理国情现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我国于2013年至2015年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这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主要是完成对我国陆地国土范围内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普查。普查的这些要素() ①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②在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③它们具有的客观性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④它们是创造人类社会的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文化生活》第四单元测试题

《文化生活》第四单元测试卷 .报考普通高校不再受年龄和婚否限制,这不仅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在向大众化发展,而且体现了终身教育思想,说明我国正在向学习型社会迈进。活到老,学到老,已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一种生存和发展需要。关于教育的地位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基础②发展教育事业必须加大对教育的投入③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④发展教育事业必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①③②④①②③④ .全国支教模范白芳礼老人患病的消息牵动着人们的心,社会各界纷纷前往探望。岁的白芳礼老人年中用蹬三轮车挣来的万元资助了数百名学生。老人资助的博士生又在资助本校的在校生,被资助者都表示一定要把爱心传下去。在津门形成的这种助人者、受助者、间接受助者之间传递爱心的“白芳礼效应”表明() 人对社会的贡献主要是物质财富人对社会的贡献主要是精神财富 精神财富可以转化为物质财富精神作用的影响是巨大的 .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在当代中国就是() 党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保持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要求 、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决策越来越民主化和科学化,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越来越广泛、多样和直接。如人大开会邀请市民旁听,人大立法向市民征求意见等。这表明()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进程加快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国公民文化素养的提高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对公民文化素养的提出了新的要求 .大学生的成才问题备受各界关注。要使大学生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关键是仔细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大学生进行“成人、成才、成功”,让大学生“成才”之前先“成人”。之所以让大学生“成才”之前先“成人”,是因为() .良好的知识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加强知识文化修养有助于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不注重思想道德修养,必然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邪路 .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为社会造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深叶茂的土壤是() .亿万人民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 .孔子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的话对我们今天的借鉴意义是() .必须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必须努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 。必须将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 .近年来,流行歌曲、小品等大受欢迎,交响乐、歌剧、民族戏曲则有些受冷落,各种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现象。一些有识之士呼吁“文化艺术领域也需要生态平衡”,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孙世国;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的学习,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教学重难点:;1、本课重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2、本课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教具准备:《三国同盟和三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孙世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间及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役——风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及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的矛盾与冲实的酝酿,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对萨拉热窝事件主要过程的学习,了解其“导火线”的作用,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的学习,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引导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得出结论,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本课重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2、本课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与评价。 教具准备:《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图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图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方式:讲解法,提问探究法,比较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如何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2、导入新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只需一粒火花就能点燃世界,萨拉热窝事件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文化生活第四单元练习题

文化生活第四单元练习题

文化生活第四单元练习题 一选择题 1.湖南卫视推出的“爸爸去哪儿”播出后收视率节节高升,引得众奶爸奶妈们一路追捧。节目中我们看到了温暖、成长、乐观等内容,更收获了启迪和正能量。这启示我们 A.文化创新是文化繁荣的根本途径 B.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C.应该满足人们对文化的各种需求 D.要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 义文化 2 、图3漫画说明 A.文化产品要面向市场,满足市场需求 B.要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C.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和引导 D.要不断提高文化创新的能力 3.歌曲《老阿姨》自2014年央视春晚首唱以来,网上点击率已高达500多万人次,深受大众的喜爱,作品以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龚全珍为原型,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

D.②③④ 5、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种文化自信是基于 ①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 ②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 ④中华文化其有其他文化无可比拟的优越性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 6.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使世界进入“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由此也出现了一些网络大V谣翻网络的现象。净化网络环境,不仅需要政府监管,更需要网民的积极参与,做网络中的智者。“谣翻网络”现象折射出 ①公众对网络信息的辨别眼力有待提高②公众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理应得到满足 ③远离网络拒绝谣言是当务之急④对网络文化环境整治要长抓不懈

A.①② B.②③ C.③ ④ D.①④ 7.某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就《文化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综合探究。某组同学撰写论文的主要参考文献有:《社会制度与文化发展》、《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论文化在我国国际影响力中的作用问题》、《传统文化现状研究》。据此推断,该组的研究主题最有可能是A.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要性 B.大力发展人民大众文化的路径 C.公民科学文化素养的东西方比较 D.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反思 8.古往今来,大凡有作为的进步的作家艺术家,都把高超艺术造诣和高尚价值追求作为人生理想;大凡脍炙人口的经典名著,都以美的力量和形式揭示和传播引领社会进步的思想观念。这对文艺工作者的启示是 ①把德艺双馨作为自身不懈的价值追求 ②加强自律,做一个道德上至善的人 ③坚守永恒的道德准则,做真、善、美的追求者 5

最新修订 《文化生活》第四单元 单元检测卷

安顺市西秀区高级中学 2019届高三《文化生活》第四单元检测卷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12个小题,本题满分48分) 1.漫画《“武大”新传》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②新闻媒体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加强行业自律 ③要充分利用报纸、网络等大众传媒,满足人们的各种文化需求 ④文化生活越繁荣,越需要国家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和引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 互联网和数字化生活方式形塑了新一代年轻群体的认知方式、获取信息途径和社会化行为模式。在互联网语境下,未成年人作为“ 数字原住民”,受到了新媒体多元开放、无差别信息传播模式的深刻影响,也存在各种有害信息、错误行为和价值观引导的风险之中,亟需引起政府部门、平台媒体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因此,文化建设应当 ①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净化网络社会文化环境②深入开展道德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道德修养 ③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全方位提升文化竞争力④积极推广信息技术,促进传媒的商业化发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3. 我国网络游戏市场快速发展,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网络游戏也给部分消费者尤其是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一些不利影响。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8部门8月30日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其中提到实施网络游戏总量调控,控制新增网络游戏上网运营数量,探索符合国情的适龄提示制度,采取措施限制未成年人使用时间。针对网络游戏的负面影响,广大网民应该 ①增强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②加强道德修养,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 ③对文化市场加强管理,进行正确引导④主动离开网络,拒绝虚拟世界的诱惑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4. 8月15日,对每一位中国人而言,都是值得纪念的日子。73年前的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2018年8月15日,江苏、重庆、北京、辽宁、上海、江西、河北等地举办多种纪念活动,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展这些纪念活动有助于 ①维护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②发挥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中心作用 ③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全知识点总结)

第一次世界大战 起止时间:1914年7月、1918年12月 原因:根本: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具体: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及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发展 直接(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1916{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 理解:突发事件和恐怖主义有时严重威胁世界的和平 后果:点燃了世界范围内的战争,造成人类社会的灾难 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爆发:时间:1914年7月28日 标志: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性质: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争夺世界霸权的非正义性的掠夺战争 主要战场:欧洲战场 三条战线:西线(关键)、东线、南线 西线主要战争:马恩河战役:1914(英法联军/德意志帝国军)粉碎德军速战速决计 ●凡尔登战役(转折性):1916年2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 特点: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 喻称:“绞肉机”“屠宰场”“地狱” 地位:改变了战局,战略主动权转向协约国一 标志:标志着德国军事进攻的能力已从顶峰跌落,战争主动权逐渐转到协约国手里索姆河战役(规模最大的消耗战)1916(德/英法联军) 日德兰海战(规模最大的海战)1916(英德)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争夺巴尔干半岛最激烈的国家是俄国和奥匈帝国 结束:1918年,奥匈帝国无条件投降 1918年,德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标志) 结果:以同盟国失败告终 武器:坦克:1916年首次在索姆河战役中首次使用,被称为“陆战之王”(英国) 1918年4月1日,美国成立统一的皇家空军 加速一站结束的原因:①美国参战(1917年,一直保持中立的美国参战) ②俄国退出战争(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战争,退出战争) ③同盟国的反战运动风起云涌 影响:1、给人类造成深重的灾难和破坏,欧洲的工业生产倒退了8年 2、引发了一系列革命运动,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共和国 3、改变了资本主义列强的战略格局。欧洲下滑,英法削弱,日美崛起 4、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5、把大多数国家卷入了世界政治漩涡,进一步推动了世界整体化的进程 对中国的影响:1、引发了五四运动 2、列强无暇估计中国,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一定发展(经济发展) 3、引发中国共产主义革命 一战中最大的受益者是美国 被削弱的国家:英国、美国、法国 被摧毁的帝国:沙皇俄国、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实力增强的国家:日本、美国 背叛“朋友”的国家是意大利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学设计教案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自然界的物质性 (2)物质的含义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运动的含义 (5)静止的含义 (6)规律的含义 (7)运动是有规律的 (8)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 (1)世界的物质性 (2)自然界是物质的,不是上帝和神创造的 (3)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 (4)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5)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8)规律的客观性 ◇分析 (1)联系当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 (2)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用课本知识分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4)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4)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 (2)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二、【重点、难点】: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 2、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将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在本上都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详细过程范文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详细过程范文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 为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战争先在8个欧洲国家 (德国、奥匈帝国及其敌对国英国、法国、俄国、比利时、塞尔维亚和黑山)之间开始, 后来逐渐有38个国家15亿人卷入战争。战场遍及欧、亚、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 平洋等海域。欧洲特别是法国战场是决定战争全局的主战场。海上则以北海为主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究其根源首先是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剧,导 致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

争阶段发展到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阶段,各国政府代表本国垄断资本集团为获取最 大限度的垄断利益,积极推行对外扩张和侵略政策,在世界各地以武力争夺殖民地。老 牌殖民帝国英、俄、法占据了世界绝大部分殖民地,而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实力急剧膨 胀的德、日、美等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所拥有的殖民地却相对很少,这种经济发展和殖 民地分配的不均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起来,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 求瓜分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其次,资本主义国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国内阶 级矛盾的尖锐化也使帝国主义各国统治不稳,各国纷纷扩军备战、寻找同盟,企图通过 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早在1882年5月,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形成了侵略性 的军事政治集团——同盟国。 1892—1907年,俄、法、英三国先后签订协约,逐步形成了与同盟国相对立的协约 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加速了双方扩军备战和争夺战略要地的步伐。巴尔干半岛和 地中海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从1905—1913年,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战略要地制造了一 系列国际危机,甚至引起局部战争。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加深,各帝国 主义集团迫切希望从战争中寻求出路。 战争爆发前,两大军事集团都加紧扩充军备。交战双方总的经济军事力量对比,协

第17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的世界真题精选-最新学习文档

第17讲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的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2019·青岛,T37,1分]在工业方面,苏维埃国家仍然直接控制着重要的工业部门,但鼓励私人开设小规模的工厂,同时恢复经贸活动,扩大城乡之间的商品交换。下列各项 与材料相关的是(B) A.《土地法令》B.新经济政策 C.1936年新宪法D.赫鲁晓夫改革 2.[2019·青岛,T37,1分]下表是“1928-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钢产量在欧洲和世界所占的地位”,其地位前后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C) A.十月革命的影响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 D.赫鲁晓夫改革 3.[2019·青岛,T38,1分]1932年,罗斯福在获得总统提名时说:“我向你们保证, 也向自己保证,为美国人民寻求一个新的政策。”这一“新的政策”的实质是(B) A.对工业的调整 B.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 C.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D.消除经济危机 4.[2019·青岛,T39,1分]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不久,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专门给他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对罗斯福说:“您已经成为各国力求在现行制度

范围内运用明智试验以纠正我们社会弊端的人们的委托人。”罗斯福试验的“明智”之处 在于(C) A.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 B.对工业的调整 C.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D.引导资本主义企业自由竞争 5.[2019·青岛,T40,1分]抓住历史事件相关联的因素,有助于梳理知识,加深理解。以下关联不正确的是(A) A.凡尔赛体系——确立帝国主义在欧洲、美洲和西亚统治的新秩序 B.华盛顿会议——确立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C.希特勒上台——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 D.杜鲁门主义出台——美苏冷战开始 二、材料解析题 6.[2019·青岛,T43节选,3分]世界形势风云变幻,扫清迷雾追根溯源;国际关系错 综复杂,抽丝剥茧正本清源。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过是帝国主义上一轮争夺的总结,下一轮争夺的开始。 正如列宁所指出的,“不管是一个帝国主义联盟,还是一切帝国主义强国结成一个总联盟,都不可避免地只会是前后两次战争之间的‘暂时休战’。”一旦……他们必将重开争夺之战,那个时候也就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寿终正寝之时。 ——陶诗永宋洪章《火山口上的分赃》 (1)材料中“争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写出一个“上一轮争夺”期间成立的“帝国主 义联盟”的名称。 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三国同盟(同盟国)、三国协约(协约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暂时休战”的理解。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7.[2019·青岛,T43节选,4分]阅读下列材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