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球化与民族国家

全球化与民族国家

全球化与民族国家
全球化与民族国家

当代民族主义思潮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当代民族主义思潮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摘要]民族主义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政治思潮之一,它是_把双刃剑,对于尚未实现现代化的中国来说,民族主义可以提供强大的凝聚力,是不可缺少的力量,但它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因此我们要倡导理性爱国主义,促进民族主义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爱国教育 1民族主义的概念 1.1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历史范畴,其含义总是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地变化的,例如西欧早期就出现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追求平等、自由和民主,创建民主政治的国家,最后形成以侵略和奴役其他民族为核心的民族主义(nationalism)。同样,具有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民族,其所产生的民族主义也拥有不尽相同的内容和形式。尽管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主义观点,但是它往往都包含着民族感情、民族意识和民族自尊。因此,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本质上可看做是同一民族的所有成员基于民族意识、民族感情、民族自尊上对本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以争取本民族独立、维护本民族健康发展为目标的意识形态和具体实践行为。 1.2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区别 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也就是命运与政治共同体之间的关系。但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主要体现在:首先,爱国主义在本质上表现为人们对自己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把国家的利益与个人的利益统一起来。因此,爱国主义可以与正确的、理性的、包容的民族主义统一起来,在内涵上二者基本一致,在外表上趋于相同,都是人们对自己国家的热爱和对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认同和忠诚,这既是一种情感,又是一种理念,一种改变自己国家面貌,捍卫自己国家主权,维护自己国家利益的需要和奋斗的结合体。在历史上民族主义曾多次等同于爱国主义,例如在18世纪和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兴盛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以及20世纪中期各发展中国家人民反对殖民主义和民族压迫、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革命运动等,那时的民族主义都是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家利益,促进国家发展的精神支柱,它与爱国主义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其次,在民族成分相对单一的国家里,例如德国、日本等,由于国民身份与民族身份的一致性,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在表现上往往是一致的。但在内容上二者却有着较大的差异,例如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即纳粹主

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

2007年第3期总第25卷(总第92期) 毕节学院学报JOURNAL OF B I J I E UN I V ERSI TY NO.3,2007Vol .25General No .92  收稿日期:2007-02-12 作者简介:胡朝映(1957— ),男,贵州瓮安人,贵州省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学理论。 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 胡朝映 (贵州省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都匀 558022) 摘 要:经济全球化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地到来,各民族国家在这场全球化中只有以积极的态度,发挥自己的优势去迎接才会使自己得到发展,反之将会被无情地淘汰,成为经济主流的被奴役者。经济全球化的突出特征和各类民族国家形成的基础也告诉我们,将来的社会,民族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世界将朝着共生的方向发展,和谐世界不仅是人类美好的追求而且是社会发展的规律。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民族国家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059(2007)03-0089-03 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的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经济现象,它的出现对于各个民族主权国家既有机会的一面,又有挑战的一面,在这个大潮面前,如果能主动适应,就将因此而获得利益,反之将在这个过程中要么成为被奴役对象,要么被排斥在全球经济之外,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国力也将大大被削弱,国家安全随之受到极大的威胁。本文就此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人类能够在大自然中生存,就是能结成群体,自从第一、二次大分工以后,人类出现了三大经济部类,作为每一部类的人群已经不能单独生存,而是要不同部类的人们互通有无,当时没有出现全球化的词汇,当时的通讯和交通条件以及经济活动也不能全球化,但是它说明了一个规律:人类要合作,随着经济活动的不断增加,要更大范围的合作,这是生存和发展的必然。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识,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的一种合作,是一种运动,一种过程,是各国经济趋向于某种程度的一体化,是向市场化、世贸相互依赖依存程度大提高的过程,是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越具有一体化的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减少的过程。 早在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内的分工就演变成了国际分工,逐步形成了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这就出现了第一轮的经济全球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新的科技革命、产业革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已经完成,形成了金融资本、工业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资本帝国主义,世界市场被大致瓜分完毕,由于矛盾发展,后来出的结果是在生产力、科技和世界市场继续发展的同时走向反面,重新瓜分世界,导致20世纪上半叶发生两次世界大战,这便是发生了断裂、中断和逆转的第二轮经济全球化。到20世纪中后期,世界进入了第三轮经济全球化,到八九十年代大发展,凯恩斯主义失灵,在金融、交通运输、信息通讯等服务业采取自由化的措施,自由化成为政策取向。 二、民族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冲击着整个世界,在这个大潮面前,民族国家首先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从全球化发展的阶段看,民族国家在各个时期都能得到发展机遇。在优惠贸易协定阶段,有关国家在贸易领域签订协议,互相削减关税和进口限制,对非协议国家则实行贸易壁垒;在自由贸易区阶? 98?

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实力

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实力 对外开放26年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取得了世界历史上不可比拟的增长成就,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现代化经济强国的伟大目标正在成为现实。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国是一个刚刚开始起步发展的国家,综合经济实力还相当有限,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还很大。问题还不仅如此。这些年来我们对国家发展成就和经济实力的评估方面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其核心是在肯定中国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发展的同时,却忽略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一国经济实力评估的新原理、特点,缺乏科学正确的方法,以至于往往过高地估计了发展的成就和相对实力。 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经济实力的评估原理,不仅有利于中国坚持韬光养晦的战略,而且有利于以客观事实回应“中国威胁论”,从而既在正确认识自己中继续切实地发展,又能在一些国际事务中争取主动。 一、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力评估的新问题 中国的综合国力持续增强,尤其表现在经济方面。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6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5%;按美元计算以1.6493万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七位;进出口贸易总额 1.15万亿美元,增长35.7%,由上年居世界第四位又上升为第三位;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06亿美元,连续多年位于世界吸收外资数量之首。 但是,在不同国际比较排名方法中,中国的位置是不同的。根据WEF 的报告,2003年中国的商业竞争力指数在世界102个国家和地区中

排名第46位;根据IMD的报告,中国2002年的国际竞争力在世界最具竞争力的49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31位。1 尽管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但根据对国家制造业的微观竞争力排名,中国在多项指标上落后于美国、日本,接近于俄罗斯和印度。如2003年中国的集群发展状态在27位,品牌拥有状态在第24位,企业创新能力在第22位等2。此外,根据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发布的人类发展指数(HDI),2002年中国排名第96位。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人均GNP排名2002年中国在127个国家和地区和中排名第73位。这些不同排名方法中地位相差巨大的原因显然在于这些方法本身的不同。总体来说,单项指标分析方法对于准确判断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相对地位是有局限性的,且容易引起误解。 “经济强国指数”研究试图通过经济强国指数国际比较的方法较清晰和较综合地反映中国的相对国际经济地位,同时分析中国综合经济实力提升中仍然存在的问题。这一研究的结果表明,9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强盛指数(EP-III)从1990年的第26位上升到2002年的第9位,2008年将达到第6位。从1990年到2008年,经济强盛指数美、日、德、英、法的增长幅度分别为13.4%、11.6%、16.4%、14.1%和13.0%,平均为13.75,而中国则高达57.1%,为前面五个国家平均增长幅度的4.2倍。3 以上分析表明,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迅速提升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客观事实。这是我们更进一步的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尽管综合的经济强国指数评估比单项指标的排名更好反映了中国的

中国的崛起与民族主义

中国崛起是今天被我们提到最多的一个概念,那么中国崛起的方式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势来完成是我们乃至世界都极为关注的一个话题。当前我们提出的“和平崛起”的意义何在呢? 从历史上来看,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都伴随着战争和扩张,这种扩张包括领土也包括文化和军事、经济等各方面,既从总体上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颠峰。那么从矛盾论的立场上来看,有崛起就必然有衰落,从当前来看中国崛起谁是最大的潜在威胁?答案是,美国。从当前的世界形态来看,美国是一超独霸,任何潜在的竞争对手都会引起美国的极度担忧,因为其霸权思维已经根深蒂固,中国要崛起就必须要直面与美国的对抗,认清中国崛起与美国衰落之间的关系,从而制定对美国的长期外交战略。当然除了美国之外,包括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也是潜在的威胁,因为他们和美国的利益基本是一致的,对中国崛起同样存在着忧虑。而日本由于和中国在地缘和历史上存在着极大的渊源,所以对日本的关系是中国的另一个重大外交课题。 在内部中国崛起现在经济基础已经基本构筑了一个雏形,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崛起仅仅依靠经济手段是不会牢固和长久的,必须有文化上的突破。比如中国在秦朝和汉朝形成了历史上的一个高峰,而唐朝又是一个高峰。在此高峰的形成前期都有文化上的突破,这种文化表现为多元化和蓬勃向上的趋势。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奠定了中国第一次大统一的条件。尚武精神是当时最大的特色,法家和兵家当时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秦朝正是凭借这些优势取得了胜利。而到了汉朝,在经过了对西域外部威胁的征伐之后,出于巩固统治的目的开始培养一种相对柔弱文化,儒家开始取得了统治中国文化的地位。一直到后来的唐代都没有突破这个范畴,在经历了唐朝的顶点之后,中国整个文化体系开始进入一种极度衰落的趋势,以至在经历蒙古和金的两次灭国都不能有所改变。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中国在汉朝以后就已经失去了发展的动力,既民族主义已经处于僵化的状态。“五四”运动是一个重大的转折,从实质上来看就是一次民族主义的苏醒和爆发。此后,中国虽然经历了多次革命,但终究因为积弊太深而不能完全改变文化上的病根,民族主义其实一直处于半沉睡状态。 2008年是一个特殊之年,奥运会的举办给中国带来了一些期待。中国的民族主义需要一个机会来唤醒,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机遇。正是由于这些因素,西方对中国的担忧更加的加剧,于是针对中国奥运会西方对中国人民进行了多次伤害,这些不但没有达到其目的,反而激发了中国民族主义的爆发。网络由于其方便和快捷等优势,成为中国民族主义传播的一个优秀的平台。但这些还不足以说明中国的民族主义已经走出低谷,必须要有全民的参与。当前主流媒体一直很忌讳谈民族主义,应该分清楚极端民族主义和真正的民族主义的区别。有些国外媒体更是对中国民族主义大加指责和污蔑,其实就是害怕中国民族主义觉醒对自己产生的威胁。现在中国的汉奸特色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许多要害部门都有他们的足迹,即使披着诸如“教授”“专家”之类的华丽外衣也不能掩盖其出卖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本质。中国要想崛起首先要从内部消除这些蛀虫们,千里之堤溃与蚁穴,对这些败类绝对不能手软。任何不顾大局,损害中华民族利益者都是民族主义者的敌人。现在国际敌对势力也一直没有死心,对中华民

设计的“民族化”与全球化视野

设计的“民族化”与全球化视野 一、设计的“民族化” 民族化是一个具有社会政治色彩的概念,它基本上是中性的,倘若成为事物发展的方向或目标之一,往往带有某种规定性。民族化与民族性有同义的地方,但有程度上的差异。如设计,任何一个民族的设计多少都会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但这种设计不一定就是民族化的产物,设计中具有的民族性也许是因为地理、气候、人乃至文化学诸多因素自然积淀或折射在设计对象中的某种特征,而“民族化”就不是一种自然积淀、无意折射而是一种刻意的追求和展示。 从世界范围的工艺和设计的历史看,在手工业时代尤其是民族文化间的交流较少的情况下,其产品和技艺的民族性、地域性特点往往表现得很充分、很普通;在大工业时代,各民族间的文化、科技交流日益频繁,科技成为一种国际语言和文化,因此,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上的产品和设计其民族性、地域性特点已大大淡化了,诚如前者民族性的强化是一种自然积淀一样,后者的弱化、淡化也是自然的,符合社会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现代设计中存在不存在民族化、要不要提倡民族化的、怎样民族化这些都已成为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首先,从设计的目的和评价标准来看,我们从事设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某种概念本身,如所谓的“民族化”。而是为了创造能为人所用的具体的有实际价值和功能的“物”,这既是设计的目的,又是评价的标准。“有用物”是第一位的。明代思想家李贽说:“穿衣吃饭,既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理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把穿衣吃饭作为最根本的人伦物理,虽然有点不够“学术”,但这确实是真理。设计一部汽车,是为了能行驶,解决代步问题;设计电视机,一定要解决图像接收、视觉、音响效果好的一系列功能性问题。一般情况下,在汽车、电视机设计时,其“民族化”的问题不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和目标之一。 第二,在以科技为主体结构的现代产品设计中,相同的产品,因地域、图像、设计的差异而有不同的风格,乃至可以看到一些“民族特征”,但这是非本质的东西,功能、原理这些本质方面都一样。如汽车,美国的、法国的、日本的,各有特色,这种特色与其民族性和文化有关系,也许是民族和文化深层的东西起着一种独特的作用,但设计的出发点绝不是为了展示所谓的民族性而有意为之的东西,其功能、价值等主体方面是相同的。我们把设计中的这种具有风格意义的民族性的自然流露,既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特异性、个性、优越性来看待,因为设计师、设计团体总是具体的、有一定的民族、国家等身份的;从设计思维到设计表现再到设计成果,很难彻底排除那种内在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因素;因此,在这一意义上,人们既有理由褒扬它,也有理由将其暂时看成先天性的“弱点”或惯性,有时需要有意识地去回避其不自觉地隐含在设计对象之中的这一“弱

浅析近代中国背景下的民族主义

浅析近代中国背景下的民族主义 摘要:中国民族主义发生、发展的历史,就是在现代化和东西方冲突的推动下,中国人民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的历史。中国民族主义在历史上曾有多种选择。中国民族主义同时担任着政治救亡和文化启蒙两大主题,在中国的具体历史环境中,各种民族主义表达了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念。从洋务运动、戊戌维新、经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再经过抗日战争,民族主义意识在中国深深扎下了根。 关键词:民族主义、“天下”文化观念、历史选择、政治民族主义 正文:民族主义作为历史现象是在近代才出现的。民族主义现象是指以“民族”为符号、动力和目标的社会、政治、文化运动,或以民族国家为诉求的意识形态,或以文化传统为依托的情结和情绪。它可以是一种情绪,是关于国家的政治原则,可以是建立民族政权的指导思想,关于民族的一种理想,或者一种历史运动,也可以是个体归属感的需要,等等。民族主义是一个外延和内涵都相当复杂的概念,每一种定义都是在从不同的角度强调民族主义的某一种重要特征,每一种理论都有其所观照的特定的历史背景以及隐含着特定的目的,甚至有非常强烈的价值立场。但是,民族主义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对共同未来的一致向往,也就是说,民族主义的基础是民众对民族前景的明确期待。民族主义的最主要目标是维护民族的整体利益。它的最基本特征是具有政治属性,这是民族主义兴起的最显著的特征。即是说,作为一种社会政治运动,民族主义的基本目标就是要求建立一个属于本民族的国家和政府,它与“追求国家身份”的政治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政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决定现代国家政治发展的意识形态和社会运动,其结果,促进了社会生活的一体化,造就了现代民族国家,即建立主权国家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利益首先是从属于某一国家的,民族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国家利益是崇高的,必须将维护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来考虑。因为国家必须强大,必须富足,必须有发达的现代工业,才能有效的维护民众自身的利益。此外,民族解放被公认为是民族主义的主题。 民族主义最强大的力量在于它的社会动员能力。它能够整合社会力量,使政治力量具有文化的合法性,究其原因,在于它对任何其他意识形态都要具有更高的更有效的社会动员力量,可以凝聚民心,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它作为一种超越地方和社会阶层的广泛的文化心理现象和政治现象,说到底是民族大众性质的,因而主要是非理性的,在民众心中是一种激情支配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激发大众爱憎、造就大众理想的信念,以实际和想象中的民族区分为界的认同感和排他意识,而最终目的是要民族大众尽可能大的物质、精神以至生命的奉献。只要民族主义思想一经转移到大众,便大致成了最简单的信条形态。一旦民族主义思想转变为组织,乌合之众就会变成冲锋陷阵的洪水猛兽。民族主义的历史创造者是由社会精英和知识分子发动的,精英和知识分子是民族主义的创造者,解说者,操纵者,他们表现的民族主义狂热,要比其他的社会集团更为强烈。通过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的意识形态操作,民族主义以群体的自我寻求和情绪为开端,以价值取向表达历史意向,这就是作为民族大脑的知识分子群体所创造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同样的,中国民族主义的创造者、解说者和操纵者也是社会精英和知识分子,他们代表了整个中国近现代激进思潮和反传统的激进思想。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民族”、“民族主义”的概念是在晚清时期从日本传入中国的。可以这么说,中国的民族主义不是“原发的”,而是“衍生的”,需要注意的是,它不是直接和完全的移植,而是“应激型”民族主义。历史上中国从来不曾有过“民族国家”的观念。在中

用矛盾分析法浅析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关系_尚萌萌

用矛盾分析法浅析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关系 尚萌萌 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 摘 要:矛盾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观点。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全球绝大多数国家都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发展本国的经济。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告诉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所以我们在关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要注重经济民族化。只偏重其一都是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的。因此,本文从矛盾观点出发,用矛盾分析法的基本原理解释了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化的辩证关系,并从方法论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矛盾分析法 经济全球化 民族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全球绝大多数国家都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发展本国的经济。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告诉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所以我们在关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要注重经济民族化。只偏重其一都是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的。以下我们就从矛盾分析法入手分别论述了全球化与民族化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用矛盾的观点看待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矛盾即对立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从形式上看,经济全球化与经济民族化其实是世界经济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两种相互对立的经济发展趋势。全球化以各国经济不断一体化的趋势为表现,从矛盾分析法来看就是个别向一般的转化。民族化则是各国通过相互学习把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转化为自己的东西的一个过程,同时,各民族国家经济发展具有多样性和特殊性,这是一般向个别方向的变化发展。从形式上看,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因此,我们既要看到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同时又要意识到在顺应经济全球化这一历史趋势的同时,还要注意从本国国情出发,制定适合本国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本民族的发展特色。 二、用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看待经济全球化 矛盾具有普遍性,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各国纷纷打开国门,充分地利用外资,学习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更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所以一旦发生金融危机,将会波及各国,使世界经济发生动荡,从而严重影响本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点来正确的看待经济全球化的利弊,抓住机遇,趋利避害,迎接挑战。 三、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看待经济民族化 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体现在: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席卷全球的今天,很多国家为了本国经济的发展都争先恐后的融入到全球化的潮流中,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却往往会将经济民族化问题抛之脑后。经济民族化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将国外先进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结合本国的具体国情和实际,走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民族是生活在共同地域的有共同语言文化、共同心理习惯和共同经济生活方式的人们组成的共同体,同时也是经济活动的载体和主体。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历史和国情。所以,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经济发展模式,都应该根据本国的基本国情走一条适合本国发展的具有本国特色的道路。有些国家在发展中没有从本国国情出发,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而是盲目的追逐全球化潮流。这从马克思主义观点出发,违背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也要保持本民族的发展特色,走适合本国国情的特色发展道路。 四、用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看待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化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从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看待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关系问题实际上就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问题。就是说,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共性问题,经济民族化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本国民族经济的个性问题,二者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问题。从形式上看,经济全球化与经济民族化是两种完全对立的经济发展态势。但是,究其本质二者又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化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经济全球化不可能完全独立于民族化而存在,正是各自独立的各民族国家的经济互相联系才促成了经济全球化这一历史潮流,否则,就不可能有经济全球化。这说明共性是不能离开个性而独立存在的。其次,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也表明了各民族国家经济的发展是离不开世界的,世界经济是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这说明个性也不能离开共性而存在。再次,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都具有本国特色,因此,世界各国的民族经济不可能完全被经济全球化所包含在内,经济全球化只是各国民族经济的一部分。这说明经济民族化与经济全球化在相互联系中也存在着差异性。最后,经济全球化不是任意经济的全球化,而是各民族国家经济中优秀部分的全球化,以及各民族在互通有无、互惠互利的经济交往和互相联系中实现的经济国际化和一体化。换句话说就是越是具有民族特色和优势的东西就越容易全球化。同时,各民族国家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也可以向其他民族国家学习优秀的民族文化、先进的技术,把国际先进的东西民族化的过程。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与经济民族化是一个相互作用的互动过程,二者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五、结语 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教导我们,经济全球化与经济民族化是互相联系、相互渗透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看待经济全球化和经济民族化的关系应当一分为二的看待,学会扬长避短,趋利避害,这样,我们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加快民族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周树智.论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化的辩证关系[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1卷第1期. 作者简介:尚萌萌(1989—),女,汉,山西晋城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经 济 论 丛 经营管理者 Manager' Journal 172

全球化_民族国家与国际政治经济关系

收稿日期:2007-05-16 作者简介:程惠霞(1973-),女,四川省夹江县人,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管 理、国际经济。 2007年6月10日第6期(总第319期)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JournalofFujianPartySchool Jun.10,2007No.6(GeneralNo.319) 席卷世界的全球化给国际政治经济带来了日益深刻地影响。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两极对峙的冷战时代的结束,全球化浪潮势头更加迅猛,人类真正进入了全球共存与竞争的时代。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在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涌现出了形形色色的新型的非国家行为主体,典型的代表是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这些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关系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有些国际组织甚至开始具有某种超越民族国家的权力,因而有必要对全球化条件下民族国家、国际组织在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的地位和影响予以探究并作出回应。 一、民族国家与国际社会 “民族国家”是现代国家的一种称谓,是现代国 家籍以体现的身份。从广义角度讲,民族不等于国家,民族的历史早于国家,并非每一个民族均有一个国家。但实际上,民族与国家是不可分割的: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必然具有民族的特征,现代民族也必然具有国家的要素。民族国家是民族意志与国家意志的统一体,前者体现为求得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维护民族利益,强化民族精神;而后者则体现为求得国家 的生存和发展,维护国家利益,捍卫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国家是体现民族利益的形式,因为它拥有强制性的机构与力量,能够采取强制与非强制性的手段实现或维护民族利益,从而实现国家利益。本文谈到的“民族国家”是从现代国家的角度来讲的,它具有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有一定界限的领土,一定数量的公民,有行使管辖权的政治组织以及对内对外独立自主的主权。使用“民族国家”概念是因为它还体现了国家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最深厚的文化基础,作用微妙。 国际社会是包括各种错综复杂关系的综合体,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诸多方面交织在一起,国际关系也就涉及众多的国际关系主体,但民族国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类。它们各自拥有国内的最高管辖权和国际上的独立主权,因而每一个国家是独立、平等、不容侵犯的。但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人类的共同利益追求──经济生活把国际社会各个成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世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共同的政治生活。政治与经济的相互作用,推动了民族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在每一时代形成颇具特色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 一般而言,当各国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时,民族 全球化、民族国家与国际政治经济关系 程惠霞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081) 摘 要:在全球化条件下,民族国家的地位和作用受到了跨国性组织等多方面的挑战。但民族国家、国际组织的特点及其在 国际关系中发挥作用的机制,决定了尽管经受着全球化带来的冲击,民族国家依然是国际关系中占据支配地位的主体。其支配性地位是由民族国家对权力和利益的追求、政治文化等基本因素维系的。 关键词:民族国家;国际组织;国际关系;全球化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88(2007)06-0081-03 ?当代世界? ?81?

经济全球化 高考题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应采取的安全战略——形势与政策考题

经济全球化高考题经济全球化下中国应采取的安全战 略——形势与政策考题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经济全球化下中国应采取的安全战略——形势与政策考题”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https://www.doczj.com/doc/8a11381191.html,的支持! 经济全球化中的国家安全风险防范战略主权国家的全球战略所关注的主要是主权国家在参与全球活动以维持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所必须的成本分担问题以及由此而来的利益分配问题,包括安全利益、经济利益等等。后发展国家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活动是实现经济起飞的一个重要途径,东亚地区的经济成就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在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规模和程度上,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些学者甚至直接对于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提出质疑,认为对外开放得有些过头了,应该有所调整和控制。之所以 1 如此,关键就在于不同的学者对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收益分配与风险分担有着不同的认识。那么,这些经济全球化收益是如何产生并在有关国家之间进行分配的,是什么因素决定了这样一种经济全球化的收益分配格局,经济全球化的风险来源于何处,其成本是如何由相关国家分担的,不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无法正确认识作为一种世界潮流迅速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同样也就不可能对于我们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的国际战略做出正确的选择。全球化最初是指人类经济活动突破国界和地域限制而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一种趋势,它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而逐步形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经济全球化。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布的对经济全球化的界定是,全球化是一个各国在市场上和生产上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的过程,这是货物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以及资本和技术的流动所促成的。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商品、资本、服务、人员、资金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其根本的动

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及特点及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影响

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及特点及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中的影响 摘要:本文对中国民族主义的起源与发展及特点作了介绍,把中国的民族主义与其它一些地区的民族主义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就中国民族主义在21世纪世界全球化浪潮下的中国及与作用以及如何去引导进行了探讨。 正文: 民族主义是一个历史概念,它的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民族的认同为作为单个的人提供了一种合法的归属感,民族国家是人们作为一个群体而效忠的对象。可以说:民族主义是推动近代中国历史变迁最大的思想动力。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让中国在世界上从一个经济文化科技一直领先的国家跌落成了一个落后贫穷愚昧的国家,中国被列强瓜分,成为了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弱国。至1895年之后,中国的民族主义澎湃兴起,我们可以将之约略区分为启航期、操演期、着陆期三个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1895-1918,二十世纪初期,中国民族主义运动的主力,是一批新兴的知识分子。在1898年戊戌政变发生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党人流亡日本,紧接着又有大批青年学生赴日留学,据估计,由1901年至1910年间,中国留日学生共达32,428人,正是这群远离传统体制,赴外留学的新式知识分子,在留学期间,直接、间接受到十九世纪末期盛行欧美之各类民族主义思潮的浸濡,并且通过翻译、著述、散播各项新观念,从而使得中国的民族主义变成一套可以明确叙说的理念。 1919-1949,这是中国民族主义的第二个发展阶段,大致开始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而终于1949年的内战结束,中国共产党建国。1919年五月四日,北京学生为抗议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的解决方式,发动数千名学生游行示威,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在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史上,五四运动无疑是一座具有典范意义的里程碑。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日益显著的侵华野心,直接威胁到中国的存亡绝续,也再度点燃了中国民族主义的热潮。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展史的角度来看,对日抗战无疑是由民族主义所激起的一场对外战争,而这场历时绵长、规模庞大的战争,反过来又强化了中国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绪。抗战结束后,中国如愿取消了长达百年的不平等条约的桎梏,国际地位大为提升,民族主义目标的实现,绽露曙光。 第三阶段:1949-- ,从1949年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上宣布“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那一刻起,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英明领导下开始了艰难而又伟大的民族复兴历程,在经历建国后的成绩与挫折后,中国人民以崭新的姿态进行了改革开放,在经济科技文化方面获得巨大的成功与进步,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中华民族再也不是一个任人欺辱的民族了。原子弹的自主研发,航天器的一次次升上太空,2008年抗击汶川大地震,并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等等,这几十年的诸多成就无一不让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为之一振。 在欧战直接推动的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民族主义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一部分,

全球化与国家、民族文化的发展前景

全球化与国家、民族文化的发展前景 摘要:全球化是指它的超地域性,也就是人类活动和社会关系与特定领土框架的连接变得越来越松散的趋势。领土距离的日趋有限和疆界意义的日益淡化,从根本上冲击着作为政治共同体的国家的传统职能及其价值,国家本身及其作用必然要有一个历史性的调整和转变过程,但国家不会失去对其领土范畴内的社会进行管理的合法性。全球化松懈了空间与文化的关系,对民族文化(尤其是非西方的文化) 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挑战,但全球化越加强,民族性也就可能会越高涨。在此背景下,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将出现杂交化的发展走向。 关键词:全球化;领土疆界;国家;民族文化 以超越领土框架为标志的全球化,突出了与“边界”有关的一系列问题,如国家司法权、经济活动、民族与国家的认同和政治经济治理等。目前,全球化进程已非常明显地冲击着世界政治经济体系,民族与世界的关系,政治、经济、社会活动以及传统的管理模式。其中,地域性最强的国家与民族文化处于全球化影响和冲击的前沿地带。 准确地理解全球化与人类社会几百年来不断呈水平式国际化发展的历史相比,全球化是一个世界向垂直式纵深方向发展的进程,其深刻之处在于它所包涵的民族间、国家间、社会间和文化间的渗透性和全面的高强度的相互依存性。我们可以从对全球化的社会学和经济分析中准确地理解它的深刻性。任何事情都有其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印记,对空间的组织和利用,既界定了时代特征和社会关系,也为取得权力提供了关键的条件,如资本在世界范围的空间内自由流动,使得资本的所

有者拥有了决定性的优势,而工人由于流动性受限制则获利甚少。同样,时间也代表着价值和权力的源泉,投资的获益时间对投资者和引资者的利益与政策均有着很大的影响。这里,起作用的问题是时间与空间的关系。今天,技术的进步“无疑 大大地压缩了时间- 空间的方程式” ,即缩短了穿过同一距离所需要的时间。尽管受到难以逾越的空间距离的制约,但时间已不再是决定性的障碍,而非物质交流则基本上不存在空间与时间的分离问题。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与结合,创造出了一个缩小了和高度流动了的世界,不论身居何处,不论属于何种地域性约束的共同体,人们都已有可能在同一时间内了解到各种重大事件的发生及其发展进程,同步地产生相互间的作用与影响,也可以建立起密切的和深刻的社会关系,甚至组成共同体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也逐步地具有了全球治理委员会所提出的“天涯若比邻”的感受,提高了“全球意识”,从政治、经济、生态等方面谈论全球命运,关注全球事务与个人间的互动关系。因此,罗伯特森指出,全球化的本质特征是全球意识和全球文化的显现,就是认识到我们都参与到了全球网络的互动之中, “全球化本质上是一个社会现象,由它推动着跨国界的经济一体化达到了一个新的强化程 度” 。 全球化的经济属于一种生产、交换和消费逐渐与距离和疆界的地理范畴相脱离的新型世界经济。第一,产品生产和服务的标准化。跨国公司随着经济自由化和技术的进步而在全球范围内灵活地组织生产被认作是全球化的主要内容和标志,但更为重要的是应看到跨国公

思修-经济全球化下的爱国主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怎样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的独立主体,只要国家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要坚持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 1.正确认识全球化与国家利益的关系,树立民族自信心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只有积极、勇敢的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竞争,才能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的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维护国家的安全,这些都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作为一个国民,需要有全球战略的眼光,用理性而积极的心态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在竞争中,力争互利双赢。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给发展中国家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不断开放市场,发达国家一方面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利用他的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优势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其政治观、文化观以及生活方式,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把发展中国家纳入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轨道。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国民,更应该坚定爱国主义信念,捍卫国家利益,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促进祖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事业的发展。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世界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应该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坚信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华民族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一定能够像过去一样,再次创造辉煌。我们要放眼世界,心系祖国,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使国家的安全、荣誉、利益高于一切,只有祖国繁荣,我们才能自豪;只有祖国昌盛,我们才能幸福。每一个公民的命运与祖国民族的命运永远联结在一起。 2.正确处理好民族利益与世界利益的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意识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现阶段我们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必须关心一些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的问题与威胁:如生态环境问题,资源能源问题,粮食耕地问题,水资源供应问题,反恐、贩毒、卫生安全、食品安全问题等等。爱国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时代的新内涵。一方面,我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另一方面,也应该放眼世界致力于解决全世界人民共同关心的问题。正确处理好热爱祖国与关爱世界,为祖国服务与为国际尽义务,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力争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同时我们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的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处理好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处理好爱国与做好本职工作的关系 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思想观念和觉悟,更是一种行动。爱国不仅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建设初期,华罗庚、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等一批爱国科学家,他们放弃海外优厚的物质条件,克服重重阻力和困难,历尽艰辛毅然回到祖国,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做出巨大贡献。作为当代公民,在新的历史时期应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履行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的事情,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刻苦钻研,不断创新,用实际行动报效自己的祖国。

关于民族化与全球化——文化的一个时代命题【精品】

关于民族化与全球化——文化的一个时代命题 文化的民族化与全球化是统一的、辩证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中,文化的全球化进程越来越明显地加快,这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必须予以积极应对,在竞争中稳操胜券。 面对文化全球化的强劲走势,我们的任务就是给民族文化以准确的定位,对民族文化进行继承、丰富、弘扬和创新,在积极汲取和融会世界优秀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地强化民族文化的特点和个性,不断地丰富民族文化的蕴涵和提升民族文化的品位,不断地赋予民族文化以新的姿容与新的涵义,使民族文化在不断实现创新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而决不是相反,也决不能相反。任何弱化和排斥民族文化个性与特点的认识和行为,都是与文化全球化的本义相悖的,也都是不科学和不实际的。 文化的全球化,主要是指文化的全球交融与全球接受,文化内容的延伸与文化受众的扩大,文化观念的更新与文化审美的泛化,以及文化载体与文化形式的多样化,文化创造机制的科学化与开放化,文化生产的产业化与市场化趋向等。毫无疑问,对于文化自身来说,这是一次巨大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是实现飞跃呢,还是走向沉沦?关键就在于如何认识和确定民族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这主要是由于文化与经济、政治和科学技术等虽然同属于构成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同样具有生产力(精神生产力)的性质和功能,同样在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和一个国家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文化又毕竟是文化,它有着区别于经济、政治和科学

技术的诸多个性化特征,在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中,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它总是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发挥着特殊的功能。它的效能虽然不能量化,但却必不可少;它的存在及其所发挥的作用虽然在许多情况下是潜在的,是无形的,但同时却也是明显的和巨大的。一个人的思想风貌、精神境界、道德情操、认识水平、智慧程度、创新能力,一个民族的灵魂与脊梁,一个社会的秩序、公正和良知,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进取精神,一个时代的变革力量、开拓勇气、知识积储和道德素养等,都是文化及其作用所形成的后果,都是文化用自己神秘而万能的雕刀所精心雕塑出来的精神形象、道德形象、智慧形象与文明形象,都是文化的造化与赐予。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文化的范畴越来越广泛,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文化的功能越来越突出,文化的作用越来越巨大,乃至于被认为是经济发展的“大杠杆”,社会进步的“火车头”。人们越来越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践中认识到: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而政治则越来越被文化所融汇,在许多情况下政治常常是以文化的形式出现,并借重于文化而发挥其作用的。 毋庸置疑,文化的作用是广泛而重要的。但是,要使文化充分发挥其作用,就必须充分认识文化的个性化特征和内在性规律,并在实践中尊重这些特点和规律,正确驾驭这些特点和规律。在文化的诸多特点和规律中,最重要的就是它的不可逆性和它的民族性,而它的不可逆性又主要是通过它的民族性来涵载和体现的。所以,只有民族性才是文化的脊梁和灵魂,才是文化的价值所在,也才是文化能够存在并发挥积极作用的前提与基础。文化创造和艺术创作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性质、特征与规律,都是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经济安全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经济安全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自1943年美国专栏作家李普曼首次提出“国家安全”概念,长时间以来政治安全尤其是军事安全几乎成了国家安全的同义语。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国家安全有了新的内涵,人们把以军事安全为核心、包括政治和外交的安全称为传统安全,把其他对主权国家及人类整体生存与发展所构成的威胁称为非传统安全。国家经济安全属于非传统安全,指的是一国经济整体免受各种因素尤其是外部因素冲击,或即便遭遇冲击也能保持经济利益不受重大损害的状态。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间相互交往增加,彼此依赖加深,经济风险在国与国之间传递,经济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日趋严峻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经济安全问题有着显著差异。著名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受支配、依附和脆弱的地位”,这使得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面临更多的安全困境,集中体现在:

市场竞争造成两极分化。国际市场竞争远较国内市场竞争为烈,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富可敌国,不仅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而且在管理经验、技术工艺、市场营销等诸多方面,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都难以望其项背。在一国国内,一般都制定了相应的反垄断等法律来规范市场秩序,但在国际市场上,由于缺乏强有力的超国家机构来规范市场,“丛林法则”居主导地位,竞争态势有利于跨国公司,其结果必然是强胜弱汰,加剧两极分化,使得国际范围内发达国家与最不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 扩大开放威胁宏观经济稳定。市场开放使发展中国家更广、更深地进入国际经济体系,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并轨加快。经济一体化程度加深,国际市场的风云变幻对国内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影响国内经济稳定运行的外生变量越来越多,这将考验发展中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在“外生变量内在化”现象中,最值得关注的要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输入。在国内经济增长对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依赖度越来越高的情形下,国际原料燃料与中间产品价格的涨落、国际市场对发展中国家产品需求的起伏以及本币对主要货币汇率的升降,都会越来越明显地影响国内相关商品价格的波动,导致输入性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