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印巴克什米尔问题的政治文化解读1

印巴克什米尔问题的政治文化解读1

印巴克什米尔问题的政治文化解读1
印巴克什米尔问题的政治文化解读1

印巴克什米尔问题的政治文化解读1

摘要:克什米尔问题集中反映了印巴之间的深层矛盾,印巴克什米尔之争及其“溢出效应”引发的跨国矛盾与纠纷,使整个南亚地区处于某种程度的不安全之中。尽管印巴政府近年来努力改善双边关系,却仍然看不到实现永久和平的美好前景,克什米尔问题是主要的掣肘因素。克什米尔问题关涉到印巴建国理念的存废,从政治文化维度解读印巴克什米尔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印巴两国在此问题上的矛盾和和平谈判艰难的原因。

关键词:克什米尔;政治文化;印巴关系

Abstract: The deep conflict between India and Pakistan has been centrallyreflected on Kashmir Problems. The transnational conflict and dispute resulted from fight between India and Pakistan on Kashmir and its “spillover effect”, have made South Asia into some extent of unsafe circumstances. In recent years, there is still no good future to achieve the permanent peace although either of India or Pakistan government tries their best to better bilateral relations. The most handicapped factor is Kashmir Problems. Why i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India and Pakistan so deep? Why is the peace talk so difficult? The paperwill interpret it in the view of political culture.

Key words: Kashmir; political culture; India-Pakistan relationship

在南亚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中,印巴关系的好坏从根本上决定着南亚安全环境的好坏。两国独立这么多年,意识形态的对立依然

如故,安全疑惧有增无减,紧张对峙的局面没有明显改变。显然,双方长期的武力对峙和激烈争夺严重影响了两国经济与安全等现实主义者所看重的利益,严重地损害了两国形象,并无缘分享区域合作的利好。究其原因,印巴矛盾的无法缓和主要与双方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强硬态度与作法有关。为什么唇齿相依的印巴两国,不能通过互利互让在克什米尔实现和平呢?透过物质层面而深入到政治文化领域,或许能给我们理解印巴关系中的一些沉疴以诸多启示。

一、印巴分治与克什米尔问题的产生

印度与巴基斯坦本来是“古印度母亲”的两个孩子,在漫长的岁月中尽管常常“阋于墙”,却也能外御其侮。直至英殖民统治者进入印度之前,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从来没有发展到强烈排斥和互不相容的地步。英国殖民者来到印度以后,逐渐利用印度的社会分裂及宗教矛盾对印度实行统治,从而有意地放大了印度社会的分裂性和文化的多元性。而且他们发现,宗教分歧最便于英国“分而治之”政策发挥作用。直到1858年英国政府直接统治开始之前,所有印度人并未认识到,英国人对他们祖国的统治是对他们爱国心的公开挑战,也是对他们有能力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维持自己生存的否定,他们仍以自己的宗教派别和文化属地作为其归属的向心力。民族主义、国家主权等这些新鲜和进步的概念随着英国的统治进入了印度人的视野。在反殖反帝的民族解放运动中,一方面,民族主义和国家认同成为一种凝聚力鼓舞和引导着民族解放运动的方向;另一方面,印、穆相异的宗教信仰与价值体系却导致印、穆之间的民族和宗教矛盾开始滋生并一步步恶化,逐渐形成代表彼此利益的组织和集团,最终尖锐地表现在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的建国理念及其政治实践上。

随着世界各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

沿着两条线行进,其各自的目标是政治文化相异的印度教国家和伊

斯兰教国家。尽管有德高望重的甘地和尼赫鲁这样的宗教宽容者和

崇尚世俗主义政治的领导人的协调,随着双方政治理念的越走越远,印度教派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使印度濒于内战的边缘,分治是唯一能

和平解决矛盾的方式。无论是英国政府为了挑拨印度教徒与穆斯林

教徒之间、国大党与穆斯林联盟之间的种族仇恨以便其火中取栗,

还是面对印度复杂、紧张的局势无力回天之时急于扔掉印度这个炙

手的山芋。1947年6月3日英国政府公布的《蒙巴顿方案》和7月4日英国议会制定的《印度独立法案》,使巴基斯坦和印度成为了

英联邦内两个新的享有主权的成员国。在两国人民沉浸于独立的幸

福中时,谁曾料到,由于“蒙巴顿方案”简单地以教民的多少将英

属印度划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因而无疑在印度教徒和穆

斯林之间埋下了宗教分歧和仇杀的火种。

在国际关系层面,印巴之间的矛盾主要围绕克什米尔主权问题展开。克什米尔全称查谟-克什米尔,位于南亚次大陆北部山区。1947年

印巴分治前是一个土邦,面积约为22万平方千米,人口约400万,穆斯林占人口的77%,印度教徒占20%。虽然克什米尔的多数人口为穆斯林,但土邦王公却是印度教徒。按照《蒙巴顿方案》的规定,克什米尔土邦自由选择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宣布独立,但事实

上独立是不可能的。在归属问题上克什米尔土邦内部也发生了权力

之争。印巴之间围绕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分别于1947年、1965年

和1972年进行了三次战争。克什米尔问题使印巴关系时紧时驰,尽管双方政府进行了多次磋商,但直至目前,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几乎

没有任何进展,充其量说只是“两国冰冷关系出现解冻的开始”,

离解决迫在眉睫的一些现实问题仍遥遥无期。

与克什米尔主权争端相伴随的是双方间激烈的军事竞赛,从常规武

器至核武器,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消耗双方有限的发展经济的资金,

造成国内问题突出。尼克松曾对此做过评述,他说:“尼赫鲁最大

特点是:过多地把他那无可否认的出众天才和精力用于印度同巴基

斯坦的冲突。如果他还活着,他能够而且也有力量在巴基斯坦问题

上忍痛做出牺牲,和平解决这一问题。然而不幸的是,终其一生他

都未能使自己做到这一点。印巴冲突是战后历史上无谓的军事开支

中一个最可悲的例子。”直到今天,克什米尔问题已成为严重制约

印巴关系改善的因素,印巴间的任何和平或军事行动,都会与克什

米尔问题关联起来。

我们在追踪印巴克什米尔争端的历史过程中,可以明显地感到印巴

双方立场的强硬。那么,是什么因素支撑着他们不惜损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去争夺这一地区呢?经济和安全原因固然十

分重要,但双方在此地的誓死相争反而大大增加了双方的安全威胁

和经济负担。因此,除经济与安全因素之外,克什米尔争端的后面

还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一般来说,文化常常是影响国

际关系的重要隐性因素,我们不妨主要从政治文化视角做些解读。二、克什米尔问题关涉到印巴建国理念的存废

印巴分治带来的最大恶果是克什米尔问题。克什米尔的战略地位和

经济作用对印巴双方来说的确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克什米尔的得

失还牵涉到不可小觑的民族感情和国家立国理念等政治文化因素。

如果克什米尔归巴基斯坦,就意味着印度承认了“两个民族理论”,也就否定了印度的“世俗主义”建国原则,即与尼赫鲁等政治精英

所言的印度是各宗教和平相处和宗教因素不介入政治的原则相背,

与尼赫鲁想以“大印度联邦”形式全盘继承英帝国殖民遗产实现大国目标的政治意愿背道而驰。因此,尼赫鲁把克什米尔归附印度看作一种手段,通过谢赫·阿卜杜勒的努力,在印度联邦内的一个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建立起世俗的邦,以此向“两个民族理论”提出挑战,证明按宗教分为两个民族的理论是不成立的。(3)(P106)尼赫鲁认为,听任克什米尔归属巴基斯坦,不但使大国梦想遥遥无期,关键是有可能招致印度国内印度教徒的强烈不满,引发印度教徒与穆斯林的种族仇杀,导致印度分裂。相反,如果一个穆斯林人口占多数的地区与印度合并,那么就更加符合尼赫鲁所主张的建立“世俗化印度”的目标,并以此反对以宗教信仰作为民族的分野。因此,尼赫鲁也把克什米尔归属印度看作是他所提倡的“世俗主义的象征”。这样,其建立“大印度联邦”或“有声有色的大国”的努力不会受到宗教和“两个民族理论”的影响,可以放手在南亚实施其大国目标。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态度可以表明印度在南亚地区争取实现大国地位的政治决心和力量。

但对巴基斯坦来说,印度占有克什米尔就意味着其建国合法性被否定,而且,如果巴基斯坦承认穆斯林占多数的克什米尔地区为印度的领土,也就否定了自己赖以立国的根本原则——“两个民族理论”。阿里·真纳领导的穆斯林联盟则认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属于两种不同的文明,无论按照什么样的民族定义和检验标准,穆斯林和印度教徒都是两大民族。……无论根据什么样的国际法准则,穆斯林都是一个民族。他认为两种文明基本上是建立在相互冲突的思想观念上的,穆斯林一定要同印度教徒决裂以成立独立的穆斯林国家——巴基斯坦。真纳曾说:“统一的而似乎又是民主的印度,那是不可能的。印度在不同的时期曾被印度教徒、穆塞尔曼(他总说穆塞尔曼,而不说穆斯林)和英国人用武力统一过,这种统一只有在专制政体(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下才有可能,它从来不是也不能是

以人民的真正统一为基础的。分歧太大太深,它们超过经济和社会的分歧。这种分歧是根深蒂固的。印度并非一国,它是个大陆或次大陆。它决不能只是一个国家。”1944年3月23日,真纳在纪念“巴基斯坦日”的文告中说:“印度穆斯林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巴基斯坦对我们来说,就意味着我们的安全、我们的解放、我们的命运。”真纳使巴基斯坦国成为现实,但他认为,印度图谋克什米尔,表明“印度一心要消灭他所建立的国家”。此后历届巴基斯坦政府也无不认为,印度一定会不断挑战和否定“两个民族”理论,并要从根本上否定巴基斯坦立国的合法性,从而为其武力兼并巴基斯坦奠定思想和理论基础。巴基斯坦领导人的这种担忧在独立后的印巴关系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因此,克什米尔问题在印巴双方看来,不仅仅出于战略和经济上的考虑,更为重要的是对双方立国理念和国家生存合法性的挑战,它已涉及到两国精神深处的政治文化积淀,是不能轻易妥协的。

印巴由于政治文化不同而导致了相互间认同的差异,最后发展到双方立国理念的分歧,“统”、“分”之争最终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对立,最后表现在“两个民族理论”这一核心问题上。该理论虽然强化了巴基斯坦的独立和特性,但它毕竟与印度领袖们的建国理念和意愿背道而驰。这样,在民族独立斗争中,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冲突不仅是宗教之间的冲突,而且是政治文化的冲突,“实际上是两种民族愿望之间的冲突——穆斯林为了生存,而印度教徒为了超人一等。”克什米尔问题在巴基斯坦看来,影响其独立与主权;在印度看来,直接影响到其大国梦想的实现。

三、印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强硬政策是其大国情结的负效应

大国诉求是影响印度外交决策与实践的最值得关注的政治文化内容

之一。印度在南亚地区为实现其“印度中心”和“有声有色的大国”梦想,与其弱小邻国的矛盾时隐时现,控制与反控制斗争一直不断。只要有印度认为可能削弱其大国地位的事件发生、有印度认定对其

地位产生威胁的国家出现,印度就要全力以赴地使其臣服甚至消失。在印度看来,南亚地区是一个战略实体,印巴分治是人为的错误。

印度反对巴基斯坦的建国思想,不承认巴基斯坦国家的合法性,实

际上是耿耿于怀于对印度的分割。而巴基斯坦独立后奉行的抵制印

度称霸的对外政策更使印度认为,南亚各国中敢于向印度的霸主地

位提出挑战的非巴基斯坦莫属。在“印度中心”思想和“小国灭亡论”的指导下,印度全力谋求与巴基斯坦的合二为一,并充分利用

地区力量结构性失衡造成的相对优势,意欲建立起以印度为中心的

南亚体系。对不愿臣服的巴基斯坦,印度从政治、军事、外交和心

理等方面对它保持着强大的压力。分治虽然表面上实现了和平建国

的目标,但从一开始巴基斯坦就认为“这是一个带来很大动荡的分治。它影响到……边界这一侧的心理状态,使人们进一步认为印度不甘心巴基斯坦建国。”

印度对巴的强硬态度源于其“大印度联邦计划”和“有声有色的大国”设想。尼赫鲁在印度独立之前就开始构想未来印度的版图范围

及在世界上的作用,从尼赫鲁自传中可看出,他在1943年的远景计划是建立一个大印度联邦,其中包括印度、缅甸、阿富汗、中国及

其他一些国家。到1944年写《印度的发现》一书时,他对自己的计划做了修正,尼赫鲁觉得把中国囊括到该联邦不现实,最后把“大

印度联邦”定格于南亚-印度洋地区,即从中亚、西亚到东南亚这一广阔的地区,印度将发挥经济和政治中心的作用。这一思想的衍化

形式就是“印度中心论”和“小国灭亡论”。随着世界和南亚局势

的变化,印度虽然不再提“大印度联邦”这一计划,但“印度中心论”和“小国灭亡论”对印度的民族主义者有着巨大的诱惑力,并

被视之为规矩,成为印度政府自建国以来推行地区强权政治和霸权

外交的思想基础。要实现“有声有色的大国”的目标,就需削弱南

亚其他国家的实力,巴基斯坦在印度实现其大国目标中最具“不合作”性,因此,以克什米尔问题为借口弹压巴基斯坦是一箭数雕的

好办法。印度人民党政府拒绝巴基斯坦的橄榄枝,不接受他国的和

平斡旋努力,很简单就是要以自己的意图解决克什米尔问题,在遭

到巴基斯坦的抵制之后,与巴基斯坦兵戎相见也就不足为怪了。甚

至90年代中期的拉奥政府还强调要用武力解决克什米尔问题,实际上是想用武力摧毁像巴基斯坦这样的对印度确立南亚霸主地位不服

的“忤逆者”。对印度来说,克什米尔的得失更多地是对“印度中心”大国地位能否确立的证明,克什米尔是其实现印度中心地位的

战略棋子。即使巴基斯坦答应印度的要求,把克什米尔全部让予印度,但是,如果巴基斯坦力量仍很强大,印度也还会制造出另一个“克什米尔”问题来。

而对巴基斯坦来说,克什米尔的得失直接影响到巴基斯坦存在的合

法性和国家安全。在巴基斯坦看来,克什米尔是其领土不可分割的

一部分,从巴基斯坦的国名构成中就可看出,巴基斯坦一词在英语(PAKISTAN)中,其字母代表次大陆西北部穆斯林占多数的几个主

要地区:P代表旁遮普(Punjab),A代表阿富汗尼亚(Afghania,西北边境省),K代表克什米尔(Kashmir),S代表信德(Sind),TAN

代表俾路支斯坦(Baluchistan)。少了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就不完整。巴基斯坦首任总理阿里·汗曾讲到:“克什米尔就像是巴基斯坦头上的一顶帽子。如果我们允许印度取走我们头上的帽子,那就会永远

受印度的摆布。”巴基斯坦的立国理念要求它不能在克什米尔问题

上做出太大让步。国家理念的对立和印强巴弱的地区力量结构决定

了巴基斯坦的国家安全始终都面临着来自印度的严重威胁。为了国

家的主权和安全,巴基斯坦只能采取结盟政策以自保,这种做法恰恰是印度不能容忍的。

从印巴三次战争的情况看,印巴对抗的实质是,印度为实现其主宰南亚次大陆的抱负千方百计地扫除主要障碍巴基斯坦——印度南亚争霸的真正对手。印度假借克什米尔问题,以克什米尔为军事打击巴基斯坦的切入点来制服巴基斯坦,以确立起印度南亚主宰国的独霸地位,而且,这一杀鸡骇猴的作法是让南亚其他国家顺从印度“领导”的有效手段。可见,印巴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争端很大程度上是印度大国思想作祟的结果。

结论

印巴冲突的主题是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历史和现实表明,妥善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从根本上消除印度教与伊斯兰教近代以来长期积累的仇恨和分歧,以及由宗教冲突导致的国家理念与意识形态的对立,归根结底,就是要培育出新的政治文化以孕育和平与理性思想的种子。但从目前看,这一目标遥遥无期。

印度视巴基斯坦为其谋求大国地位过程中的最大障碍,必去之而后快,但是,与巴基斯坦的不和,严重阻碍印度与亚洲国家,特别是与亚洲伊斯兰国家关系的发展。印度如果想要在其他地方投入更多的精力,首先必须处理好与巴基斯坦的关系,可是直到现在,印度的一些人甚至有些学者的态度令人担忧。印度东南亚研究所的巴拉达斯·戈萨教授在印度核试爆以后撰文说:“当南亚安全被印巴之间的竞赛所左右时,印度不仅可以以国家大、人口多、综合国力强支

配该地区,还可以限制外部力量对印度邻国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说,南亚有一个聚焦点,即:印度以其人口多,地理位置优越和经

济基础雄厚称雄南亚,比让两个不均衡国家(如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保持势力平衡更能确保该地区的稳定。”如果这是印度知识界共

识的话,可以说,印度至今还没有认识到,一个不为南亚本地区支

持的印度,在国际舞台上的作为将受到极大的限制。

印巴克什米尔争端表面上是领土主权之争,实际上,争端的背

后主要还是两国建国理念和国家地位认同的较量,并由此导致两国

间和平安全环境的难产。可以说,印巴关系的沉疴——克什米尔归

属问题主要是由两国政治文化价值取向的对立造成的,在印度方面,其大国主义理念的扭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闽文化概论作业参考答案

《闽文化概论》作业参考答案 《闽文化概论》作业1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简述闽文化的成因? 答:闽文化形成有以下几个方面极为密切的关系:①古越文化的遗风;②中原文化的遗风;③宗教文化的传播;④海外文化的冲击;⑤台湾文化的交融;⑥领域文化的渗透。 2、闽文化的特点哪些? 答:有:①多广性(也称碎状性)闽文化与中原文化不同;②难融性,闽地民俗各异;③双向性;④不平衡性;⑤延伸性;⑥易移性。 3、闽学特点有哪些? 答:闽学特点有:包容性,注重节义,勤政爱民,勤于著述并轻训重义理,注重收徒讲学,热衷于教育,深远的影响。而从地域上看闽学的产生属于闽地,其核心是物须皆为闽人。从时间上看,闽学萌芽产生于北宋,从哲学上看,闽学其思想核心是天理论为中国在封建理论思潮的主要代表。从影响上看闽学内地域上升到全国性并为中国的封建社会的正宗思想。 4、简述闽学在历代的发展状况? 答:北宋时期是闽学的萌芽阶段,北宋和南宋[初是闽学的创始阶段,南宋绿绍兴至康熙年间是朱熹思想形成的时期,也是闽学成熟发展阶段,靠天时地利,闽学进一步发展,时代由于统治者提倡朱熹传说,在全国普及盛行,清代福建理学更为盛行。 5、简述闽籍史学家著述特点? 答:①著述面广泛,各种体制,无所不包;②体制上突破创新;③提出新颖的史学思想,表现出卓越的知识。 6、福建史学兴盛的原因? 答:除了刻书业发达,重科举,读书蔚然成风,教育普及等原因外,还在于福建地外一隅,战乱较少波及,书籍相对保存完好,不少闽人以藏书为乐使史学家有书可查。这就是史学兴盛的原因。 二、论述题 1、试论述闽文化研究的现状和意义? 答:闽文化研究的现状:与其它区域文化研究相比,闽文化研究显然还较为沉寂,还不是那么热火,也没有形成某种阵势,但九十年代以来有了很大的进展。 闽文化研究的意义:有利于进一步发掘闽文化遗产,抢救一些濒濒失传的文化现象,由此推进学术研究,丰富整个中华民族文化。 2、试述为什么在学《闽文化概论》这门课?学习后对自己有什么启发和帮助? 答:学习这门课,能对《闽文化概论》有个别深刻的理解,能对早在福建开发时期,对问南始为主的中原人亡现状在批分期进入闽地,对福建的发展有了一些肤浅的限解。学了这门课后,对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进行了一些肤浅的探讨,它有美闽文化特点的魅力与深厚的内涵,我想,闽文化与其它区域文化有不同之处,是它的影响已仅仅在福建,在国内而是步出国门,具有一定的国际性,增进福建与海外华侨华人的友谊,使华侨人能千方百计返回故里,从而研究闽文化。 《闽文化概论》作业2参考答案 1、简述福建文学的特点? 答:特点如下:长于文化,是福建文学第一特点,擅长写山水诗,是福建文学的第二个特点。 2、简述福建历代作家创作情况? 答: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魏庆文的《诗人珏屑》是研究宋代诗论不可少的诗话集。刘克庄的《后村诗话》与陶孙的《陶器文诗话》元代的扬载的《诗法家教》《诗学正源》等。 3、福建民间舞蹈产生和形成的原因? 答:①产生于本地的劳动生活中;②外地传入;③脱胎于戏曲;④宗教的影响;⑤多方面的影响。 4、简述福建五大地方戏剧种名和所在区域? 答:福建最主要的五大剧种是: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芗剧。①闽剧俗称福州戏,流生于福州方言地区及宁德、建阳、三明等地;②莆仙戏主要流行于莆田、仙游两县及邻县的兴化方言区;③梨园戏流行于泉州等闽南

高二政治文化知识点总结

2017高考复习资料《文化生活》常用知识点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一、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2)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二、文化的社会作用(5个方面回答主观题时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文化与经济交融表现在: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③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3、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与政治交融表现在:①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②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4、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5、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氛围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2)文 化对人影响的表现①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3)文化对人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4)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闽文化概论答案1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 第1题(已答). 傩舞是一种()表演的舞蹈,流行于闽北地区。 A. 宗教 B. 手持藤牌 C. 甩彩球 D. 头戴面具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2题(已答). 剪纸在()被称为铰花,它以鸳鸯、龙凤、牡丹、鱼草、蝙蝠、鹿等组成鞋花、肚围花、猪头花,表示吉祥如意。 A. 泉州 B.

漳浦 C. 柘荣 D. 浦城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第3题(已答). 宋代一首诗描写当时()佛教兴盛时称:潮田种稻重收谷,山路逢人半是僧,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 A. 福州 B. 泉州 C. 南平 D. 三明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第4题(已答). 明代统治者厉行海禁二百年之久,但位于()的月港依然帆樯如栉,海外客商汇聚,成为全国最大的走私港。 A. 晋江 B. 龙海 C. 厦门 D. 东山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第5题(已答). ()不是关闭在书斋里的学者,他关注国家民族兴亡,关心民间疾苦,强调当官要廉洁奉公,认为: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字,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 A. 罗从彦

B. 真德秀 C. 朱熹 D. 黄道周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第6题(已答). 《临汀志》为赵与沐于开庆元年(1259年)编撰,共15卷,是一部研究宋以前()社会的珍贵史料。 A. 闽西 B. 闽南 C. 闽北 D. 闽东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参考书本 第7题(已答). (),字意洞,闽县人,为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长于著述,通外文,写有小说、散文等,其参加起义前夕写给爱妻的《绝笔书》最为后人所推崇。 A. 林觉民 B. 郭柏苍 C. 刘存仁 D. 林文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参考书本 第8题(已答). 同安一带盛行在迎神赛会上进行套宋江游艺。套是模仿、表演的意思,这是一种()的表演。 A.

2011年闽文化概论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作业(1) 一、简答题 1、简述闽文化的成因? 答:闽文化形成有以下几个方面极为密切的关系:①古越文化的遗风;②中原文化的遗风;③宗教文化的传播;④海外文化的冲击;⑤台湾文化的交融;⑥领域文化的渗透。 2、闽文化的特点粗哪些? 答:有:①多广性(也称碎状性)闽文化与中原文化不同;②难融性,闽地民俗各异;③双向性;④不平衡性;⑤延伸性;⑥易移性。 3、闽学特点有哪些? 答:闽学特点有:包容性,注重节义,勤政爱民,勤于著述并轻训重义理,注重收徒讲学,热衷于教育,深远的影响。而从地域上看闽学的产生属于闽地,其核心是物须皆为闽人。从时间上看,闽学萌芽产生于北宋,从哲学上看,闽学其思想核心是天理论为中国在封建理论思潮的主要代表。从影响上看闽学内地域上升到全国性并为中国的封建社会的正宗思想。 4、简述闽学在历代的发展状况? 答:北宋时期是闽学的萌芽阶段,北宋和南宋[初是闽学的创始阶段,南宋绿绍兴至康熙年间是朱熹思想形成的时期,也是闽学成熟发展阶段,靠天时地利,闽学进一步发展,时代由于统治者提倡朱熹传说,在全国普及盛行,清代福建理学更为盛行。 5、简述闽籍史学家著述特点? 答:①著述面广泛,各种体制,无所不包;②体制上突破创新;③提出新颖的史学思想,表现出卓越的知识。 6、福建史学兴盛的原因? 答:除了刻书业发达,重科举,读书蔚然成风,教育普及等原因外,还在于福建地外一隅,战乱较少波及,书籍相对保存完好,不少闽人以藏书为乐使史学家有书可查。这就是史学兴盛的原因。 二、论述题

1、试论述闽文化研究的现状和意义? 答:闽文化研究的现状:与其它区域文化研究相比,闽文化研究显然还较为沉寂,还不是那么热火,也没有形成某种阵势,但九十年代以来有了很大的进展。 闽文化研究的意义:有利于进一步发掘闽文化遗产,抢救一些濒濒失传的文化现象,由此推进学术研究,丰富整个中华民族文化。 2、试述为什么在学《闽文化概论》这门课?学习后对自己有什么启发和帮助? 答:学习这门课,能对《闽文化概论》有个别深刻的理解,能对早在福建开发时期,对问南始为主的中原人亡现状在批分期进入闽地,对福建的发展有了一些肤浅的限解。学了这门课后,对闽文化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进行了一些肤浅的探讨,它有美闽文化特点的魅力与深厚的内涵,我想,闽文化与其它区域文化有不同之处,是它的影响已仅仅在福建,在国内而是步出国门,具有一定的国际性,增进福建与海外华侨华人的友谊,使华侨人能千方百计返回故理,从而研究闽文化。 作业(2) 1、简述福建文学的特点? 答:特点如下:长于文化,是福建文学第一特点,擅长写山水诗,是福建文学的第二个特点。 2、简述福建历代作家创作情况? 答: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魏庆文的《诗人珏屑》是研究宋代诗论不可少的诗话集。刘克庄的《后村诗话》与陶孙的《陶器文诗话》元代的扬载的《诗法家教》《诗学正源》等。 3、福建民间舞蹈产生和形成的原因? 答:①产生于本地的劳动生活中;②外地传入;③脱胎于戏曲;④宗教的影响;⑤多方面的影响。 4、简述福建五大地方戏剧种名和所在区域? 答:福建最主要的五大剧种是: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芗剧。①闽剧俗称福州戏,流生于福州方言地区及宁德、建阳、三明等地;②莆仙戏主要流行于莆田、仙游两县及邻县的兴化方言区;③梨园戏流行于泉州等闽南方言区;④高甲戏流行于闽南方言区,渊源于明代泉州地区民间街头妆扮游行;⑤芗剧也称“歌仔戏”流行于闽南漳州地区。

福建省电大在线作业闽文化概论第一次答案

福建省电大在线作业闽文化概论第一次答案 第 1 大题: ( 得 38 分 ) 单项选择题 1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福建各种木偶头中,以( )最为出色。 A . 泉州木偶头 B . 石码木偶头 C . 漳州木偶头 D . 龙岩木偶头 正确答案: A . 2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宋代福建作家( )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著有《乐章集》。 A . 王迈 B . 萧德藻 C . 黄公度 D . 柳永 正确答案: D . 3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唐代高僧长乐人( )在《禅院规式》(又称《丛林清规》、《百丈清规》)中

制定了一整套不同于大小乘戒律的丛林制度,进一步促进了佛教中国化,在中国 禅宗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A . 慧海 B . 怀海 C . 希运 D . 灵祐 正确答案: B . 4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 )是现存的第一部福建全省性的地方志。 A . 《福州府志》 B . 《八闽通志》 C . 《闽大记》 D . 《全闽记略》 正确答案: B . 5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云笈七签》卷二十七《洞天福地》载( )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中的“第十六洞天”,名“真升化玄洞”。 A . 太姥山

B . 霍童山 C . 武夷山 D . 冠豸山 正确答案: C . 6 . ( 应得 2 分,实得 0 分 ) 清代福建作家( )山水诗尤佳,著有《左海诗集》、《左海文集》等。 A . 陈梦雷 B . 叶娇然 C . 黄任 D . 陈寿祺 正确答案: C . 7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全真道南宋五祖之一为闽清宋代人( ),他提出以精、气、神为核心的内丹理论,将内丹与雷法并传,强调“内炼成丹,外炼成法”,被后世学者称为“道教 南宋正统,丹鼎派中最杰出之才”。 A . 黄舜申 B . 白玉蟾

政治文化生活

欢迎阅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1、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是文化的源泉) (3)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 (423(1)(24 56、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7、中国如何应对文化发展上面临的严峻挑战?(从文化角度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有哪些影响?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特点 (1)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这些文化影响既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又是人们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结果。因此,要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2)深远持久的影响: 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4 5 (1 (2 (3 优秀 随着物6 第三课 1、什么是文化的多样性? 相对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多样性): (1) 民族节日: 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文化遗产: 地位和意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2013秋闽文化概论作业1答案

第 1 大题: ( 得 38 分 ) 单项选择题 1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福建年画产地主要集中在泉州、漳州、福安、福鼎等地,其中以()年画最为有名,它既有北方年画之粗犷,又兼有江苏年画之秀丽。 A . 泉州 B . 漳州 C . 福安 D . 福鼎 正确答案: B . 2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在“闽中四先生”中,()最为重要。 A . 陈襄 B . 郑穆 C . 陈烈 D . 周希孟 正确答案: A . 3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由于()对闽学有重要贡献,人称他为“闽学干城”。 A . 蔡元定 B . 黄干 C . 陈淳 D . 真德秀 正确答案: A . 4 . ( 应得 2 分,实得 0 分 ) 清代福建最著名的两个画家为() A . 上官周、华嵒 B . 上官周、黄慎 C . 华嵒、黄慎 D . 翁陵、华嵒 正确答案: C . 5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元代最著名的福建画家是由南宋入元的连江人(),其《墨兰图》画兰而不画土,寓意国土被异族践踏,兰花不愿生长其上。“露根兰”由此成为一种绘画流派,在福建一直盛行到清末。 A . 郑思肖 B . 林希逸 C . 章友直 D . 吴激 正确答案: A . 6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清代( )主持的《古今图书集成》,是中国现存完整的一部类书,共一万卷。 A . 何秋涛 B . 陈梦雷 C . 李光地 D . 林侗 正确答案: B .

7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明代莆田人()善画人物,美国哈佛大学高居翰教授将他的一些作品与十七世纪初传到中国的一些西洋版画对照,认为他的画必然受到西洋画的影响,其作品如《仙山高士图》、《文杏双禽图》等。 A . 边景昭 B . 李在 C . 吴彬 D . 宋钰 正确答案: C . 8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明代晋江人( )的《国史唯疑》,通记历朝人物遗事,后半卷专记闽事,可补史传不足。 A . 郑鸿逵 B . 王忠孝 C . 黄景昉 D . 谢杰 正确答案: C . 9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天主教第一位中国籍神父和主教为福安人(),1634年由方济各会西班牙籍传教士利安当施洗入教,后赴马尼拉在多明我会主办的圣多玛斯学院半工半读,之后偕西班牙籍传教士多人回闽传教,并曾任南京教区主教。 A . 罗文藻 B . 张赓 C . 李嗣玄 D . 黄子玉 正确答案: A . 10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北宋时,()成为国际贸易港,被称为“涨海声中万国商”,与三十六个岛国有贸易关系。 A . 福州 B . 漳州 C . 泉州 D . 厦门 正确答案: C . 11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闽西十班因其中由十个人掌握()组成班子而得名。 A . 六件乐器 B . 八件乐器 C . 十件乐器 D . 十二件乐器 正确答案: C . 12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福建闽越人图腾() A . 蛇 B . 鸟

(完整版)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1. 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 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产品。 (4)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3. 文化的形式 (1)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念、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属于文化。 (2)其中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4. 文化的作用 (1)总体: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对社会作用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 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文化侵略,提高文化软实力、竞争力、影响力 ③文化对综合国力的作用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 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 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3)文化对人的作用 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综合练习1

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综合练习 一、填空 1、闽文化具有___多元性_______、难融性____双向性______、不平衡性和易移性等特 点。 2、北宋仁宗时期“闽中四先生”是指__陈寰________、___郑穆、_____陈烈______ 和周希孟。 3、北宋末南宋初“南剑三先生”是指____杨时、___罗从彦_______和李侗。 4、福建史学家和著名史学著作有:袁枢的_____《通鉴纪事本末》_____,郑樵的__ 《通志》________。 5、福建寺庙兼有几种功能:__官驿功能、________、_____书院功能、_____、流通渠 道、经书功能。 6、福建道教传入于东汉初年,最盛于___宋代_______、衰微于清代。 7、福建民间器乐主要有__福州十番、______闽南十音_______、____闽西十班 ____和莆田十音。 8、福建陶瓷最有代表性的是宋代建阳水吉_____黑釉器、____________,元明间德化的建白和明清间产于德化、安溪的_______青花瓷器_________。 9、编修《永乐大典》副总裁是福建永泰人___王偁、_主修《古今图书集成》的是福州人_____陈梦雷___________。 10、福建五大戏曲是闽剧、_莆仙戏、___梨园戏_________、高甲戏、芗剧。 11、泉州的洛阳桥是_____蔡襄、_____主持建造的,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医著作《洗 冤集录》是___宋慈_______的著作。 12、福建最著名的石雕是___惠安石雕________和寿山石雕。 13、宋代福建最著名的诗人是___杨亿、最有代表性的词人是__柳永_______和张元干。 14、福建最古老的方志是___梁克家、_____主修的《三山志》,明万历年间何乔远编纂 的福建省志是_____《闽书》_________。 15、福建民间最信仰的神是天上圣母、______临水夫人_________和保生大帝。 16、佛教早在西晋之际就传入闽地,在__宋代_______(朝代),福建佛教寺院之多为全国

电大闽文化概论答案

作业1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简述闽文化的成因? 答:闽文化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其过程是极为复杂的。从总体上看,它的成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古越文化的遗风;②中原文化的传入;③宗教文化的传播;④海外文化的冲击;⑤台湾文化的交融;⑥领域文化的渗透。 2、闽文化的特点哪些? 答:闽文化的独特形成过程使闽文化具有以下特点:;①多元性;②难融性;③双向性;④不平衡性;⑤延伸性; ⑥易移性。 3、闽学特点有哪些? 答:闽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①闽学从其产生到终结,始终是呈动态,是不断发展的;②包容性;③注意节义,勤政爱民;④勤于著述,并轻训重义理;⑤注重收徒讲学,热衷于教育。 4、简述闽学在历代的发展状况? 答:闽学是福建最大的哲学学派,北宋仁宗时期是闽学的萌芽阶段。代表人物如:陈襄,郑穆,陈烈,周希孟等“闽中四先生”注重对儒学经典研究。北宋末和南宋初是闽学的创始阶段,代表人物如“南剑三先生”杨时,罗从彥,李伺。此阶段洛学入闽得到很好的传播和阐发。南宋绍兴至康熙年间,是朱熹思想形成的时期,也是闽学成熟发展阶段,靠天时地利,闽学进一步发展,明代,由于统治者提倡和推崇,朱熹学说在全国曾极为盛行,嘉靖初年出现王明阳学说后,朱熹学说由盛趋衰。但闽学在福建不但长盛不衰,还有创造性的发展。清代福建理学更为盛行,乾隆皇帝曾称福建为理学之乡。 5、简述闽籍史学家著述特点? 答:闽籍史学家著述其主要特点有以下三个方面:①著述面广泛,各种体制,无所不包;②体制上突破创新,开一代风气;③提出新颖的史学思想,表现出卓越的知识。 6、福建史学兴盛的原因? 答:原因是除了刻书业发达,重科举,读书蔚然成风,教育普及等原因外,还在于福建地外一隅,战乱较少波及,书籍相对保存完好,不少闽人以藏书为乐,使史学家有书可查。宋代福建藏书家多集中在闽中和闽北。闽中以莆田为多,闽北以建安、崇武、邵武、建阳、顺昌等为多,这与闽北印刷业繁荣和理学兴盛有关,明代福建藏书家喜欢筑楼藏书,并多给书室取名,一时成为风气。清代福建藏书人数剧增,藏书者以此为乐,如侯宫人冯缙一赴礼闱,即不复出,家藏书万卷,日以自乐。 二、论述题 1、试论述闽文化研究的现状和意义? 答:闽文化研究的现状:与其它区域文化研究相比,闽文化研究显然还较为沉寂,还不是那么热火,也没有形成某种阵势,但九十年代以来有了很大的进展。 闽文化研究的意义:第一,有利于进一步发掘福建民间工艺。如德化瓷业科研人员将古瓷重放异彩,产品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第二,有利于进一步开发旅游文化资源,推出有文化特色的旅游专业。如“93福建山水风光游”,“94福建文物古迹游”,“95福建民俗风情游”等。第三,有利于进一步采撷福建民风。如建瓯排幡等曾被称为“华夏绝艺”“天下第一”。第四,有利于开发闽地精神文化资源。如近代侯宫文化中敢为天下先,以身许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当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第五,有利于进一步发挥闽地艺术优势。如文化部曾先后任命福建的龙海、同安、晋江、莆田、漳平新桥、诏安、建瓯等为“书画之乡”,可由此推动书画在农村的普及。第六,有利

政治文化生活总结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1、文化是什么(重点)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的特点: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B.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C.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或物质载体体现出来的。 (3)文化的形式: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2、文化的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重点)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4、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5、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6、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重点)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7、中国如何应对文化发展上面临的严峻挑战?(从文化角度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高一下册政治文化知识点归纳

(一)横向:多样性 1、主要表现: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2、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3、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差异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原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原则: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4、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传播的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 (2)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大众传媒(依托电子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程度低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现实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3)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二)纵向:继承性 1、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1)继承性的表现:传统习俗;传统建筑(凝固的艺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思想 (2)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3)传统文化的作用:我们要辩证看待传统文化的作用:在社会发展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闽文化概论专科作业参考答案

《闽文化概论》专科作业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简述闽文化的成因? 答:闽文化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其过程是极为复杂的。从总体上看,它的成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古越文化的遗风;②中原文化的传入;③宗教文化的传播;④海外文化的冲击;⑤台湾文化的交融;⑥领域文化的渗透。 2、闽文化的特点哪些? 答:闽文化的独特形成过程使闽文化具有以下特点:;①多元性;②难融性;③双向性;④不平衡性;⑤延伸性;⑥易移性。 3、闽学特点有哪些? 答:闽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①闽学从其产生到终结,始终是呈动态,是不断发展的;②包容性;③注意节义,勤政爱民;④勤于著述,并轻训重义理;⑤注重收徒讲学,热衷于教育。 4、简述闽学在历代的发展状况? 答:闽学是福建最大的哲学学派,北宋仁宗时期是闽学的萌芽阶段。代表人物如:陈襄,郑穆,陈烈,周希孟等“闽中四先生”注重对儒学经典研究。北宋末和南宋初是闽学的创始阶段,代表人物如“南剑三先生”杨时,罗从彥,李伺。此阶段洛学入闽得到很好的传播和阐发。南宋绍兴至康熙年间,是朱熹思想形成的时期,也是闽学成熟发展阶段,靠天时地利,闽学进一步发展,明代,由于统治者提倡和推崇,朱熹学说在全国曾极为盛行,嘉靖初年出现王明阳学说后,朱熹学说由盛趋衰。但闽学在福建不但长盛不衰,还有创造性的发展。清代福建理学更为盛行,乾隆皇帝曾称福建为理学之乡。 5、简述闽籍史学家著述特点? 答:闽籍史学家著述其主要特点有以下三个方面:①著述面广泛,各种体制,无所不包;②体制上突破创新,开一代风气;③提出新颖的史学思想,表现出卓越的知识。 6、福建史学兴盛的原因? 答:原因是除了刻书业发达,重科举,读书蔚然成风,教育普及等原因外,还在于福建地外一隅,战乱较少波及,书籍相对保存完好,不少闽人以藏书为乐,使史学家有书可查。宋代福建藏书家多集中在闽中和闽北。闽中以莆田为多,闽北以建安、崇武、邵武、建阳、顺昌等为多,这与闽北印刷业繁荣和理学兴盛有关,明代福建藏书家喜欢筑楼藏书,并多给书室取名,一时成为风气。清代福建藏书人数剧增,藏书者以此为乐,如侯宫人冯缙一赴礼闱,即不复出,家藏书万卷,日以自乐。 二、论述题 1、试论述闽文化研究的现状和意义? 答:闽文化研究的现状:与其它区域文化研究相比,闽文化研究显然还较为沉寂,还不是那么热火,也没有形成某种阵势,但九十年代以来有了很大的进展。 闽文化研究的意义:第一,有利于进一步发掘福建民间工艺。如德化瓷业科研人员将古瓷重放异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中有关“科技教育”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3中有关科学和技术、教育知识点总结 许昌高中 xcgzzz 1“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4中国应对文化发展上面临的严峻挑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5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符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6文化传播的途径: 商业活动、人口迁徙、教育。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文化传播是教育的重要功能。 7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8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a社会制度的更替、 b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例如:当代信息技术) c思想运动。 9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10、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闽文化概论

闽文化概论 ?《闽文化概论》作业1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简述闽文化的成因? 答:闽文化形成有以下几个方面极为密切的关系:①古越文化的遗风; ②中原文化的遗风;③宗教文化的传播;④海外文化的冲击;⑤台湾文化的交融;⑥领域文化的渗透。 2、闽文化的特点哪些? 答:有:①多广性(也称碎状性)闽文化与中原文化不同;②难融性,闽地民俗各异;③双向性;④不平衡性;⑤延伸性;⑥易移性。 3、闽学特点有哪些? 答:闽学特点有:包容性,注重节义,勤政爱民,勤于著述并轻训重

义理,注重收徒讲学,热衷于教育,深远的影响。而从地域上看闽学的产生属于闽地,其核心是物须皆为闽人。从时间上看,闽学萌芽产生于北宋,从哲学上看,闽学其思想核心是天理论为中国在封建理论思潮的主要代表。从影响上看闽学内地域上升到全国性并为中国的封建社会的正宗思想。 4、简述闽学在历代的发展状况? 答:北宋时期是闽学的萌芽阶段,北宋和南宋[初是闽学的创始阶段,南宋绿绍兴至康熙年间是朱熹思想形成的时期,也是闽学成熟发展阶段,靠天时地利,闽学进一步发展,时代由于统治者提倡朱熹传说,在全国普及盛行,清代福建理学更为盛行。 5、简述闽籍史学家著述特点? 答:①著述面广泛,各种体制,无所不包;②体制上突破创新;③提出新颖的史学思想,表现出卓越的知识。 6、福建史学兴盛的原因? 答:除了刻书业发达,重科举,读书蔚然成风,教育普及等原因外,还在于福建地外一隅,战乱较少波及,书籍相对保存完好,不少闽人

以藏书为乐使史学家有书可查。这就是史学兴盛的原因。 二、论述题 1、试论述闽文化研究的现状和意义? 答:闽文化研究的现状:与其它区域文化研究相比,闽文化研究显然还较为沉寂,还不是那么热火,也没有形成某种阵势,但九十年代以来有了很大的进展。 闽文化研究的意义:有利于进一步发掘闽文化遗产,抢救一些濒濒失传的文化现象,由此推进学术研究,丰富整个中华民族文化。 2、试述为什么在学《闽文化概论》这门课?学习后对自己有什么启发和帮助? 答:学习这门课,能对《闽文化概论》有个别深刻的理解,能对早在福建开发时期,对问南始为主的中原人亡现状在批分期进入闽地,对福建的发展有了一些肤浅的限解。学了这门课后,对闽文化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进行了一些肤浅的探讨,它有美闽文化特点的魅力与深厚的内涵,我想,闽文化与其它区域文化有不同之处,是它的影响已仅仅在福建,在国内而是步出国门

(完整版)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1、文化的外延 (1)文化形式:丰富多彩(比如文学、艺术等); (2)文化活动: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 (3)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4)文化特色:不同区域文化生活各有特色; (5)文化形态:有古今地域之别; (6)文化性质:有先进与落后、健康与腐朽之分。 2、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它既不是指广义的文化,也不是指狭义的文化。 把握文化内涵注意的三个关键: (1)人类:文化的具体内容是与人类直接相关的,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人是文化的主体; (2)全部:强调文化是所有文化现象的总和,并不单指某一种文化现象; (3)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指人们精神领域的一切活动及通过这些活动所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 3、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2)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培养出来的。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或物质载体体现出来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总是物化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的。 4、文化一词具有多义性 (1)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2)狭义的“文化”: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的受教育程度,如“学文化”、“文化课”等; (3)本书所讲的“文化”: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文化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创新性。 5、文化的形式 (1)从静态角度:包括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化、艺术等;(2)从动态角度:是指各种文化活动,即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

秋闽文化概论作业3答案资料讲解

第 1 大题: ( 得 40 分 ) 单项选择题 1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在“闽中四先生”中,()最为重要。 A . 陈襄 B . 郑穆 C . 陈烈 D . 周希孟 正确答案: A . 2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宋代蔡襄撰写的( )不仅为我国第一部果树志专著,也是流传下来的世界上最早一部果树栽培学著作。 A . 《荔谱》 B . 《荔枝话》 C . 《茶录》 D . 《荔枝谱》 正确答案: D . 3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在表现事理的谚语中,讲求稳妥第一的谚语“马背没有牛背稳”出自( )。 A . 武夷山 B . 龙岩 C . 石狮 D . 晋江 正确答案: A . 4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 ),福建经济高度发展,人口急剧增长,山区被大规模开发,农业上实行精耕细作,经济作物如葛麻、甘庶、茶、荔枝等都得以大规模种植;手工业中,以造船业、制瓷业为最。 A . 唐末五代 B . 宋代 C . 元代

D . 明代 正确答案: B . 5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明代()将其离经叛道思想引进史学研究中,其《藏书》、《续藏书》、《史纲评要》等史学著作,表现出力主解放,不囿传统的史学观。 A . 李贽 B . 谢肇淛 C . 曹学佺 D . 赵弼 正确答案: A . 6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宋代福清人()善画龙,其《云龙图》右下角自题四行三言六句,这种三位一体的再现形式和手法,在南宋文人画中已开始出现,但为数很少,其开元代及以后普遍化先河。 A . 惠崇 B . 徐竟 C . 曾世贤 D . 陈容 正确答案: D . 7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从时间上看,可以认为闽越人是生活在( )的福建土著先民。一般认为,闽越人体质强壮,身体较矮、面短、须发少,鼻形广,眼睛圆大,有双重眼脸。这与中原汉人是不一样的。 A . 远古时代 B . 商周时代 C . 春秋战国至汉武帝时代 D . 魏晋南朝时代 正确答案: C . 8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北宋时,()成为国际贸易港,被称为“涨海声中万国商”,与三十六个岛国有贸易关系。

闽文化概论答案

三、判断题(共10题,每题2分) 第41题(已答). 隋唐时期,福建还处于开发阶段,但教育已有较大发展。( ) 对错 【参考答案】对 【答案解析】 第42题(已答). 立雪程门,讲的是宋代崇安人游酢、将乐人邵雍受业于程颢、程颐的故事。() 对错 【参考答案】错 【答案解析】 第43题(已答). 寿山石雕在1500年前就已问世,南朝墓葬中出土的寿山石雕卧猪形象逼真,雕工简朴。() 对错 【参考答案】对 【答案解析】 第44题(已答). 福州习俗家人出远门、亲友远来、长辈做寿、新婚初嫁等必吃两只鸭蛋和一束线面泡的太平面。() 对错 【参考答案】对 【答案解析】

第45题(已答). 宋代宋慈的《洗冤集录》世界上第一部描写侦探的著作。( ) 对错 【参考答案】错 【答案解析】 第46题(已答). 南宋绍兴至淳熙年间,是朱熹思想体系形成过程,朱熹对北宋以来的 理学思潮进行了一次全面总结,建立了一个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集诸儒之大成。() 对错 【参考答案】对 【答案解析】 第47题(已答). 在闽南的传教士为了学习汉语和传教的需要,拟定了一套以拉丁字母为 记号体系的白话字,被称为闽南的白话字(即厦门话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案),其字母一共只有23个。凭这23个字母就可以写闽南地方方言的一切,凡是口里可以说出的,笔下完全可表现出来。() 对错 【参考答案】对 【答案解析】 第48题(已答). 漳浦县湖西乡的赵家堡,是宋朝赵家皇室后人赵范、赵义于宋代末年以1:9缩小的比例模仿宋汴京城修建的。( ) 对错 【参考答案】错 【答案解析】

第49题(已答). 清代福建戏曲的繁荣,最主要原因是大量的外地戏曲进入福建后,与当地的民间艺术融为一体,成为各具特色的地方戏。() 对错 【参考答案】对 【答案解析】 第50题(已答). 福建小说不发达,与语言这个构成小说最基本的要素关系极为密切。福 建方言不但在语音上、还在词义上与传统书面语言差距极大,无法写成书面语言,而小说中最丰富形象的语言往往在这些土话俚语之中,这不能不说是福建小说家的一个悲剧。() 对错 【参考答案】对 【答案解析】 第1题(已答). 傩舞是一种()表演的舞蹈,流行于闽北地区。 A. 宗教 B. 手持藤牌 C. 甩彩球 D. 头戴面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