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球的磁场及起源

地球的磁场及起源

地球的磁场及起源
地球的磁场及起源

地球的磁场及起源

摘要:本文对地磁场理论的确立,地磁场起源的探索做了回顾,并详细介绍了一种已被大多数人接受的地磁场起源的分析.

正文:

1.地球磁场理论确立

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地磁场理论概念的是英国人吉尔伯特。他在1600年提出一种论点,认为地球自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它的两极和地理两极相重合。这一理论确立了地磁场与地球的关系,指出地磁场的起因不应该在地球之外,而应在地球内部。1893年,数学家高斯在他的著作《地磁力的绝对强度》中,从地磁成因于地球内部这一假设出发,创立了描绘地磁场的数学方法,从而使地磁场的测量和起源研究都可以用数学理论来表示。但这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理论,并没有从本质上阐明地磁场的起源。

2.地磁场成因的一种解释

从地球具有的物质结构和运动方式来看,地球完全具备产生整体主磁场的条件,地球不仅能够产生电偶极性,而且地球内部电偶极性物质的运动也必然能够使地球产生和表现出磁场。

地球内部的电偶极性物质是什么呢?一方面,从物质的细微结构来看,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每个原子都是一个内正外负的电偶极性球。另一方面,从地球物质的整体来看,也表现出电偶极性。

就单个的中性原子而言,不管整个原子相对于观测者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只要核外电子的绕核旋转运动都是朝着一个方向,就能够使原子产生相对于观测者的磁场。按照传统观点的分析,对于一般的中性原子,由于核外电子绕核的旋转运动都不是朝着相同的方向,而是杂乱无章的无规则运动,所以单个的原子对外是不显磁性的。在核外电子无规则运动的情况下,不仅单个的原子对外不显磁性,由许多原子构成的质量较大的整个中性物体也不对外显示磁性。但是如果在一定的条件下当每个原子中的全部或者部分的核外电子都按照相同的方向绕核旋转运动时,形成一种环形电流,或者核外电子与原子核相对于观测者的非同步运动形成一种电流,如自转运动的地球在自身万有引力作用下在其内部形成的这种电流运动,就能够对外显示磁性。

与传统分析不同的是,当我们考虑到地心的万有引力作用时,电子绕核旋转表观上的无规则运动遵循着一定的统计规律,这对于我们认识地球物质磁场的起源是非常重要的。

地球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位于原子核外的电子组成的。从单个原子的结构特征和运动状态来看,每个原子都是一个内正外负的电偶极子球,带负电的核外电子绕着带正电的原子核旋转。那么地球物质原子中的电子绕核旋转有没有某种规律性呢?按照万有引力起源于电性力的理论角度分析,地球上处于相同位置的电子和质子在相同的地球万有引力(电场力)作用下必然出现位置偏离或者分层现象,由于电子的质量比质子的质量小将会获得更大的加速度朝着地球质心的方向偏移,核外电子虽然在原子核的电场力作用下做

绕核旋转运动,但是电子的绕核旋转轨道并不是一个圆形轨道,而是一个椭圆轨道,从核外电子和原子核(或质子)距离地球质心的平均位置来看,焦点位置的原子核总是位于上方而核外电子总是位于下方,表现出一定的统计规律,电子与质子因为地心万有引力的作用不可能在完全相同的地球轨道绕地球质心做圆周运动。(这里也可以发现,原子的结构特征或稳定性与地球的引力作用密切相关。质子与电子组成的原子结构受到外界的万有引力作用越大,就越容易造成电子与质子的位置偏离,原子的结构也就越不稳定。)在地心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地球内部物质原子的结构特征是:核外电子比原子核内的质子总是更接近于地心的方向,原子中的核外电子与原子核在绕地旋转轨道上的角速度相等,电子绕地轨道的线速度小于原子核的线速度。由于相对于地表的观测者来说地球存在着较差自转,愈接近地心的物质旋转愈快,原子中一部分相对自由的电子围绕地球质心产生了一个环形电流,这将会使电偶极性的原子表现出电子的磁场,整个地球将会产生一种微弱的磁场效应。

那么,地球物质原子中的电子绕核旋转的方向又如何呢?电子的绕核旋转是逆向的、顺向的还是杂乱无章的运动呢?因为物质的运动规律受到物质的作用规律支配,看似杂乱无章的电子运动也存在着某种规律性、有序性。从电子绕核旋转的统计规律来看,地球物质原子中的核外电子始终围绕原子核旋转,而原子又在绕地旋转,当处于原子核下面的核外电子受到原子核的电性引力作用向上运动到原子核的地球轨道位置时,由于地球的自转必然出现在原子核之后,而当处于原子核上面的电子从原子核的上方受到原子核的电性引力作用向下回落到原子核的地球轨道位置时,由于地球的自转又必然出现在原子核之前。因此说,核外电子绕核的旋转运动遵循着逆向旋转的统计规律。随着地球的自西向东的逆向自转,地球物质的电子与质子随同整个地球相对于地球质心逆向绕转,而且地球的逆向自转更有利于原子中的电子围绕原子核逆向旋转,逆向旋转的概率大于反向旋转的概率,地球内部物质的电子环绕原子核的运动较多的表现为逆向绕转,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原子产生的磁场与地球整体磁场(主磁场)的方向一致,所有原子磁场的叠加合成就形成了地球的整体磁场,即使地球物质没有做相对观测者的运动,也可以产生相对于观测者的微弱磁场。由此可见,地心万有引力作用于随同地球一起自转运动的中性原子能够使中性原子产生一种相对于观测者的磁场,这也是地球磁场起源的重要原因之一。

上面从具有电偶极性的原子角度出发,分析了地球物质原子产生磁场的两种情况,分析表明,地心的万有引力作用和地球的自转运动这两个条件的同时存在能够使地球内部物质的中性原子产生磁场,许许多多的中性原子磁场的叠加合成是构成地球整体磁场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地球产生电偶极性主要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在地球内部产生了热压电效应,一种是太阳和地球的万有引力对地球内部质子与电子两种异性电荷产生的分离效应。这两种情况都是使地球内部正负电性粒子产生分离和使地球成为电偶极性的原因。

3.对地磁场起源的探索及现状

虽然现在科学家们已基本掌握了地磁场的分布与变化规律,但是,对于地磁场的起源问题,学术界却一直没有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事实上关于地球磁场的起源,众说纷纭.历史上曾有来自北极星的传说,但是到公元17世纪初就已经认识到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磁体,不过当时仍不清楚地球磁场是怎样产生的。随着科学的发展,对于地球磁场观测和地球结构的研究不断增多和深入,对地球磁场的起源先后提出了10多种学说。

(1)永磁体学说,是最早提出的一种学说,认为地球内部存在巨大的永磁体,由这永磁体产生地球磁场,但后来认识到地球内部温度很高,不可能存在永磁体。

(2)内部电流学说,认为地球内部存在巨大的电流,形成巨大电磁体产生地球磁场,但是既未观测到这种巨大电流,而且巨大电流也会很快衰减,不会长期存在。

(3)电荷旋转学说,认为地球表面和内部分别分布着符号相反、数量相等的电荷,由地球自转而形成闭合电流,由此电流产生磁场,但这学说缺乏理论和实验基础。

(4)压电效应学说,认为在地球内部物质在超高压力下使物质中的电荷分离,电子在这样的电场中运动而产生电流和磁场。但理论计算出这样的磁场仅有地磁场的约千分之一。(5)旋磁效应学说,认为地球内的强磁物质旋转可以产生地球磁场,但这种旋磁效应产生的磁场只有地球磁场的大约千亿分之一。

(6)温差电效应学说,认为地球内部的放射性物质产生的热量,使熔融物质发生连续的不均匀对流,这样产生温差电动势和电流,由此电流产生地球磁场,但理论估计也同地球磁场不符合。

(7)发电机学说,认为是地球内部的导电液体在流动时产生稳恒的电流,由这电流产生地球磁场。

(8)旋转体效应学说,是根据少数天体观测得到的经验规律,认为具有角动量的旋转物体都会产生磁矩,因而产生磁场。这一学说需要使用一无科学根据的常数,5年后又被提出这一学说的科学家根据精密的实验结果加以否定了。

(9)磁力线扭结学说,认为在地球磁场磁力线的张力特性和地核的较差自转,会使原始微弱的地球磁场放大。

(10)霍尔效应学说,认为在地球内部由于温度不均匀产生的温差电流和原始微弱磁场的同时使用下,会由霍尔效应产生霍尔电动势和霍尔电流,由此产生地球磁场。

(11)电磁感应学说,认为由太阳的强烈磁活动通过带电粒子的太阳风到达地球后,会通过地球内部的电磁感应和整流作用产生地球内部的电流,由此产生地球磁场。在这些学说中,只有发电机学说(又称磁流体发电机学说)在观测、实验和理论研究上得到较多的证认,是目前研究和应用较多的地球磁场学说。

而最近,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指出,地球磁场并不像以前认为的那样,是由熔融金属围绕地球核心旋转产生的,而是由洋流引起的。美国伊利诺斯州西北大学的化学及生物工程学副教授格雷戈里·里士金说:“虽然每个人都接受了这种熔融金属理论,但事实上从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它。这只是一个被我们长期接受,没有提出质疑的观点。”他的研究指出,地球磁场是由海洋运动产生。海水里的盐分具有导电性,这就意味着它在运动时产生了电流和磁场。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英国物理学研究所的《新物理学》杂志上,新理论毫无疑问将引发激烈的科学辩论。地磁场起源的真相的讨论是否能够在此尘埃落定呢?

参考文献:

1《地磁场的起源》

2《大学物理》

3 https://www.doczj.com/doc/899827009.html,/f?kz=501910470

八年级生物下册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 漂市一中钱少锋 杭信一中何逸冬 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课标要求: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教材分析:本节的知识点主要包括:生命起源的四种学说,米勒实验的原理及实验结论,其中米勒实验的原理及实验结论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了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教材中资料分析部分呈现的素材有关于生命起源的不同学说的观点,原始地球的大气特点和气候、地质条件,米勒实验的装置。 教学设计: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冰心《冰心》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2)描述地球生命起源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运用证据进行推测的科学方法。 (2)通过不同观点的介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和发散性思维的方法。 (3)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 (4)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地球生命起源的探讨,培养求知和敢于怀疑的品质。 (2)在课堂渗透无神论的世界观,进行热爱生命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关注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2.难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课前准备 1.有关宇宙起源、星系形成和生命起源假说的视频资料 2.学生课前通过阅读科普书籍了解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广袤的宇宙、绚丽的银河、灿烂的太阳系行星、蔚蓝的地球……)广袤宇宙有无数的星体,然而只有我们蔚蓝的地球母亲孕育了千姿百态的生命。这些生命是怎样来到这地球上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祖先曾经有这样的传说。——“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人也。”(引自《太平御览》卷七八) 哪位同学为大解释一下? 学生:说开天辟地以来,地球上本没有人,女娲黄土捏泥人。 教师:很好,那么什么叫“剧务”,又什么是“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呢? 学生:大概是太劳累了,就用绳子浸在泥里,再举起来,甩出的泥点变成人。 教师:看来我们的同学们知识很渊博呀,那么,今天的科学家们对生命起源又有什么见解呢? (按照事先抽签的顺序进行小组发言。下面是发言的提纲,真正发言中不仅有形象生动的事,还配合了教师提供的录像。) 小组1:我们小组负责介“宇宙起源”这部分内容。根据“宇宙大爆炸”的理论(这是目前般接受的学说),150亿年前宇宙发生了大爆炸,爆炸喷射了由氢和氦组成的星云,星云旋转运动着,并且缓慢地收缩,逐渐形成了一个密度较大的实体。由于收缩时磨擦产生的热量,温度继续上升,直到在高温下发生热核反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时就形成了一颗恒星。在恒星周围还有大量气体和尘埃,它们彼此引、碰撞而聚合成为小的团块。这是行星的形成。 组2:我们小组来介绍原始地球的情况:根据第一小组介绍的宇宙爆炸的理论,地球逐渐收缩过程中温度很高,所以当地球表层温度逐渐下降时就表现为频繁的火山活动。火山喷发出的气体,形成了大气层。这个大气层不同于现在地球的大气层,它是没有氧气、氮气的,但有很多的水蒸汽。随着地球表面温度降低,大气层中的水蒸汽冷却形成雨水落到地面上,雨水在地壳下陷及低落处聚集而成原始的洋。原始海洋盐分很低,但溶解了大量的甲烷等火山喷发出的物质。 小组3:我们组负责汇报“米勒实验”:1953年,斯坦利·米勒在玻璃仪器里模拟原始地球条件进行了一项试验:(用动画展示实验仪器)。一个星期后他检测出很多简单的有机物,包括氰化氢、尿素,最重要的是:米勒还在他的产品中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3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3.1 地球的起源和圈层分异 地球起源问题自18世纪中叶以来同样存在多种学说。目前较流行的看法是,大约在46亿年前,从太阳星云中开始分化出原始地球,温度较低,轻重元素浑然一体,并无分层结构。原始地球一旦形成,有利于继续吸积太阳星云物质使体积和质量不断增大,同时因重力分异和放射性元素蜕变而增加温度。当原始地球内部物质增温达到熔融状态时,比重大的亲铁元素加速向地心下沉,成为铁镍地核,比重小的亲石元素上浮组成地幔和地壳,更轻的液态和气态成分,通过火山喷发溢出地表形成原始的水圈和大气圈。从此,行星地球开始了不同圈层之间相互作用,以及频繁发生物质-能量交换的演化历史。 正是由于地球形成以来经历过复杂的改造和变动,原始地球刚形成时的物质记录已经破坏殆尽。我们是怎样推测它已经有46亿年寿命的?这需要从地球自身的最老物质记录、太阳系内原始物质年龄和相邻月球演化史几方面来探讨。 3.2 地球的年龄 地球上已知最老的岩石(石英岩,一种由石英颗粒组成的沉积岩,后来遭受过温度、压力条件变化)出露于澳大利亚西南部,根据其中所含矿物(锆石)的形成年龄测定,证明已有41~42亿年历史。根据地质学研究,这种岩石和矿物只能来自地壳的硅铝质部分(见第四章1),而且必须经过地表水流的搬运、筛选和沉积。所以我们可以据此作出推论,地球的圈层分异在距今42亿年前已经完成。 地质学领域较精确的测定年龄方法,主要根据放射性同位素的衰(蜕)变原理:放射性元素的原子不稳定,必然衰变为它种原子(如238U衰变为206Pb等),而且衰变速率不受外界温压条件变化影响(如238U经过45亿年后其一半原子数衰变为206Pb,故称为半衰期)。我们只需在岩石中测出蜕变前后元素的含量,就可以获得母体岩石形成的年龄。 不同放射性元素半衰期的长短有很大差异,其测年的精度也存在重要区别(表2-2)。因此,要根据研究对象实际情况选择测试物质,采用合适的方法。例如,时代很新的湖南长沙马王堆考古发掘中,西汉初期(约200BC)的棺木保存完好,可以用14C法测得木材的绝对年龄数值与古墓内的文史资料相当符合。至于地球漫长演化史中保存的物质记录(岩石和矿物),只能采用238U-206Pb、87Rb-87Sr等方法,精度误差允许达到几个百万年。实际操作中包含复杂的技术因素,如测试手段的误差,测年方法使用条件的偏离,野外采样不当(标本已受风化影响,不够新鲜),地质关系观察错误等。这种方法已发展为地质学中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同位素年代学。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doc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1.分析资料,认知原始大气的组成成分;2.讨论原始大气与现在大气的成分有什么区别;能力目标1.分析资料,了解生命起源的几种推测,概述生命起源(化学进化学说)的大致过程;2. 分析有关科学证据,作出科学的推测判断;3.运用证据和逻辑作出科学评价与推测判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注生命起源的科学报道,并与同学们进行交流;2.通过小组讨论和探究推测,体验探究推测活动的科学性和严密性,体验探索生命奥妙的艰辛。学习方法1.推测判断;2.小组讨论辩论;3.分类归纳学习工具1.图片资料;2.学生讲述有关生命起源的故事;3.internet上的资源学习过程课前准备(事先1周安排)课前召开各班生物课代表和生物兴趣小组长会议,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有关生命起源的传说、故事、新闻、媒体报道等。课时1:分析推测有关生命起源的几种“学说”[引入新课]推测判断一:“神创论”不攻自破。学生代表讲述“女娲造人”的故事,全班学生做出推测判断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学生的推测判断安排语言表达较好的学生讲述“女娲造人“的故事。同学们,你们相信这种说法吗?不相信。因为没有确凿的科学证据,只是神话传说。“神创论“不攻自破。学习结论:女娲造人,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没有科学的证据,只是一种传说,不攻自破。[课堂讨论]推测判断二:化学进化论学说米勒实验。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学生的推测判断阅读资料1:分析原始大气中有哪些主要成分?请同

学们完成两个任务:1.写出原始大气中各个气体成分的化学式?2. 推测在原始大气中为什么没有氧气? 1.h2o、h2、nh3、ch4、co2、h2s;2.学生小组讨论推测得出;(1)氧元素,化学性质很活泼,少量水分解产生的氧分子,很快与其他物质形成氧化物;(比较科学)([)没有绿色植物,不能释放氧气;(一种猜测)阅读资料2:分析米勒的科学实验出示导学提示,帮助学生完成下列任务:1.米勒实验中运用了哪些气体?2.米勒实验中火花放电模拟了什么?3.米勒 实验中合成了什么物质?4.米勒实验证明了什么? 1.h2o、h2、nh3、ch42.模拟了原始地球的火花放电;3.合成了多种氨基酸;4.米勒实验说明,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可以能够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学习结论:米勒实验证明了化学进化论中,从无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小分子物质,是有可能实现的。然而,目前由有机小分子物质到多分子体系再到原始生命的进化过程,人们还没有找到科学的证据。许多科学家认为从科学实验来找到能够作为“化学进化学说”的证据,难度很大;在这种现状下,促使科学家另辟新径,寻找新的途径来探索生命的起源。推测判断三:宇宙起源学说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学生的推测判断阅读资料3:分析陨石成分,陨石中含有构成生物体所需要的有机物。同学们,通过分析陨石的成分,大家可以作出什么推测? 1.地球上的生物可能来自星外天体;2.星外天体有形成新生命的可能;阅读sts──探索地球外的生命学生分组阅读,分组讨论分析。导学提示: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案1

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课时训练题 1?科学的推测应该具备的要素有() ①一定的证据做基础②严密的逻辑③丰富的联想和想象④凭空想象 ⑤主观臆断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 2.(2013秋?达茂旗校级期末)能够比较科学的解释地球上生命起源的学说是() A.自然发生论 B.化学起源学说C .宇宙生命论 D.神创论 3.(2014春?泗阳县校级期中)根据目前的有关资料分析,地球上最初生命起源的基本条件是() A.原始海洋B .原始大气C.紫外线、雷电等 D.以上各项 4.(2014春?泗阳县校级期中)在美国学者米勒探索生命起源的实验装置中,泵入的混合气 体中绝不能含有() A.甲烷 B.氧气C?氨气D?氢气 5.美国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和大气成分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A.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 B.原始地球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C.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大气 D .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6.(2015?新泰市模拟)关于生命的起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的物质②生命起源于陆地③原始大气不含氧气④现在地球上不可能再形成原始生命. & (2013春?黄州区校级期末)在生命起源的过程中,原始海洋的作用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2015春?深圳校级期中)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生命起源的实验装置中,生成的主要物质是() A.甲烷 B.氨基酸 C.蛋白质 D.氨 A.为合成有机小分子提供能量 B.为原始生命的诞生提供场所 C.使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 D.使地球上的温度逐渐降低 9.有科学家将蛋白质、核酸、糖类和脂类等物质放在特殊的溶液中,发现这些物质能够浓缩聚集为一个个球状小滴,小滴周围还有类似于膜的边界,并能从外界吸收某些物质,发生特定的化学反应,反应产物也能排出。请问这个实验模拟生命起源的哪一过程 A .形成单细胞生物 B .形成氨基酸等小分子有机物 C.形成原始生命 D .形成蛋白质等大分子有机物 10 . (2015 春?黔南州期末)下列关于生命起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各种各样的有机物在原始海洋中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 B.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水蒸气、氨、甲烷等 C.现代地球不可能再形成原始生命 D.美国科学家米勒的模拟实验表明,原始地球上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等有机物11.(2015 春?保定校级期中)地球上的生命是怎样起源的?() A.“上帝创造的” B.由“外层空间掉下来的”

【精品】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关键字】精品 3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3.1 地球的起源和圈层分异 地球起源问题自18世纪中叶以来同样存在多种学说。目前较流行的看法是,大约在46亿年前,从太阳星云中开始分化出原始地球,温度较 低,轻重元素浑然一体,并无分层结构。原始地球一旦形成,有利于继续吸积太阳星云物质使体积和质量不断增大,同时因重力分异和放射性元素蜕变而增加温度。当原始地球内部物质增温达到熔融状态时,比重大的亲铁元素加速向地心下沉,成为铁镍地核,比重小的亲石元素上浮组成地幔和地壳,更轻的液态和气态成分,通过火山喷发溢出地表形成原始的水圈和大气圈。从此,行星地球开始了不同圈层之间相互作用,以及频繁发生物质-能量交换的演化历史。 正是由于地球形成以来经历过复杂的改造和变动,原始地球刚形成时的物质记录已经破坏殆尽。我们是怎样推测它已经有46亿年寿命的?这 需要从地球自身的最老物质记录、太阳系内原始物质年龄和相邻月球演化史几方面来探讨。 3.2 地球的年龄 地球上已知最老的岩石(石英岩,一种由石英颗粒组成的沉积岩,后来遭受过温度、压力条件变化)出露于澳大利亚西南部,根据其中所含矿物(锆石)的形成年龄测定,证明已有41~42亿年历史。根据地质学研 究,这种岩石和矿物只能来自地壳的硅铝质部分(见第四章1),而且必须经过地表水流的搬运、筛选和沉积。所以我们可以据此作出推论,地球的圈层分异在距今42亿年前已经完成。 地质学领域较精确的测定年龄方法,主要根据放射性同位素的衰(蜕)变原理:放射性元素的原子不稳定,必然衰变为它种原子(如238U衰变 为206Pb等),而且衰变速率不受外界温压条件变化影响(如238U经过 45亿年后其一半原子数衰变为206Pb,故称为半衰期)。我们只需在岩石中测出蜕变前后元素的含量,就可以获得母体岩石形成的年龄。 不同放射性元素半衰期的长短有很大差异,其测年的精度也存在重要区别(表2-2)。因此,要根据研究对象实际情况选择测试物质,采用合适的方法。例如,时代很新的湖南长沙马王堆考古发掘中,西汉初期(约200BC)的棺木保存完好,可以用14C法测得木材的绝对年龄数值与古墓 内的文史资料相当符合。至于地球漫长演化史中保存的物质记录(岩石和矿物),只能采用238U-206Pb、87Rb-87Sr等方法,精度误差允许达到几个百万年。实际操作中包含复杂的技术因素,如测试手段的误差,测年方法使用条件的偏离,野外采样不当(标本已受风化影响,不够新鲜),

地球起源的假说

地球起源的假说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几千年来,人类从没有间断过对自己居住的这个星球的探索。但直到18 世纪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以及望远镜的发明,才使得地球起源的科学假说被相继提出,有代表性的主要假说有如下四种: 1.175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其《自然通史与天体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太阳起源的星云说:康德认为,宇宙太空中散布着微粒状的弥漫的原始物质,由于引力作用,较大的微粒吸引较小的微粒,并聚集形成大大小小的团块。团块形成后,引力也随之增大,聚集加速,结果在弥漫物质团的中心形成巨大的球体,由于排斥力和集结时的撞击力,使这一巨大的球体成为旋转体,原始太阳由此形成。而球体以外的原始物质在原始太阳的作用下,围绕太阳赤道形成扁平的旋转星云,其星云物质又逐渐聚集成不同大小的团块,逐渐形成行星。行星在引力和斥力共同作用下绕太阳旋转并自转。其模式是:基本微粒——团块——行星。 2.拉普拉斯星云说:1796年法国数学家PS-拉普拉斯在他的《宇宙体系论》中,独立地提出了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拉普拉斯认为,太阳系的原始物质是炽热的呈球状的星云,直径远大于现今的太阳系直径,并缓慢地转动。因散热冷却,星云逐渐收缩并变得致密,转动速度也逐渐变快。由于赤道附近离心力的不断增大,星云逐渐变成星云盘,当离心力超过向心力时,赤道边

缘的物质便分离出来,形成一个旋转的环(拉普拉斯环),并相继分离出与行星数目相等的另一些环。星云的中心部分最后形成太阳,各环在烧太阳旋转过程中,环中的物质逐渐向一些凝块聚集形成行星。行星又以同样的方式分离出环,再凝结成卫星。这一成因模式可概括为:炽热的气体云——分离环——团块——行星。 3:霍伊尔-沙兹曼假说:本世纪60年代,英国天文学家E-霍伊尔和德国天文学家-沙兹曼从电磁作用机制提出新的假说。他们认为,原始太阳系是温度不高,转动不快的一团凝缩的星云,随着收缩的加剧,转动速度加快,当收缩到一定的程度时,两极渐扁,赤道突出并抛出物质,逐渐形成一个圆盘。此后,中心体继续收缩,最后形成太阳。由于星际空间存在着很强的磁场,太阳的热核反应发出磁辐射,使周围的气体圆盘成为等离子体在磁场内转动,当太阳与圆盘脱离时,其相互间就发生了磁流体力学作用,而产生一种磁力矩,从而使太阳的角动量转移到圆盘上,并使圆盘向外扩展。由于太阳风的作用,轻物质远离太阳聚集成类木行星,较重的物质便在太阳附的聚集成类地行星。

【公开课教案】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 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教学目标 1.能够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以及新的研究进展; 3.解释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果,锻炼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和推测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关注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2.难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课前准备 1.有关宇宙起源、星系形成和生命起源假说的视频资料 2.学生课前通过阅读科普书籍了解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广袤的宇宙、绚丽的银河、灿烂的太阳系行星、蔚蓝的地球……)广袤宇宙有无数的星体,然而只有我们蔚蓝的地球母亲孕育了千姿百态的生命。这些生命是怎样来到这地球上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祖先曾经有这样的传说。——“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

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人也。”(引自《太平御览》卷七八) 哪位同学为大家解释一下? 学生:说开天辟地以来,地球上本没有人,女娲用黄土捏泥人。 教师:很好,那么什么叫“剧务”,又什么是“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呢? 学生:大概是太劳累了,就用绳子浸在泥里,再举起来,甩出的泥点变成人。 教师:看来我们的同学们知识很渊博呀,那么,今天的科学家们对生命起源又有什么见解呢? (按照事先抽签的顺序进行小组发言。下面是发言的提纲,真正发言中不仅有形象生动的事例,还配合了教师提供的录像。) 小组1:我们小组负责介绍“宇宙起源”这部分内容。根据“宇宙大爆炸”的理论(这是目前一般接受的学说),150亿年前宇宙发生了大爆炸,爆炸喷射出了由氢和氦组成的星云,星云旋转运动着,并且缓慢地收缩,逐渐形成了一个密度较大的实体。由于收缩时磨擦产生的热量,温度继续上升,直到在高温下发生热核反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时就形成了一颗恒星。在恒星周围还有大量的气体和尘埃,它们彼此吸引、碰撞而聚合成为小的团块。这就是行星的形成。 小组2:我们小组来介绍原始地球的情况:根据第一小组介绍的宇宙爆炸的理论,地球逐渐收缩过程中温度很高,所以当地球表层温度逐渐下降时就表现为频繁的火山活动。火山喷发出的气体,形成了大气层。这个大气层不同于现在地球的大气层,它是没有氧气、氮气的,但有很多的水蒸汽。随着地球表面温度降低,大气层中的水蒸汽冷却形成雨水降落到地面上,雨水在地壳下陷及低落处聚集而成原始的海洋。原始海洋盐分很低,但溶解了大量的甲烷等火山喷发出的物质。 小组3:我们组负责汇报“米勒实验”:1953年,斯坦利·米勒在玻璃仪器里模拟原始地球条件进行了一项试验:(用动画展示实验仪器)。一个星期后他检测出很多简单的有机物,包括氰化氢、尿素,最重要的是:米勒还在他的产品中发现了甘氨酸和丙氨酸,这是所有氨基酸中最简单的,也是在各种蛋白质中最常见的。 小组4:我们汇报“其它生物学家的研究”:米勒试验结果公布后,许多生物学家便也开始进行同样的实验,他们都证实了米勒的实验。到1968年,蛋白质结构中的每一种重要的氨基酸,都用这样的实验制成了。美籍西班牙生物化学家胡安·奥罗于1961年和1962年实验生成了嘌呤、核糖和脱氧核糖,这是DNA和RNA的组成成分。1967年波南帕鲁玛又合成了一种属于“卟啉”类的分子,而绿色植物中极重要的叶绿素分子也属于卟啉类。至此,人们已经不怀疑生命所必需的所有化学物质,都可以在早期地球的海洋中被制造出来。 小组5:我们汇报的题目是“从有机物到原始生命”:当科学家通过实验认定原始地球可以形成简单有机物,就推断经过漫长的时间,这些简单有机物就可能形成脂肪、蛋白质、核酸等复杂的有机物。他们浸泡在原始海洋中,可能形成小泡。假如小泡中恰好包住了蛋白质、核酸及其它物质的适当混合物,就可能形成类似原核细胞的结构。但是这些过程完全都是推测,有些科学家做了相关的实验,如奥巴林的“微球体”实验和福克斯的“类蛋白质”实验,但在实验设计中都还有疑点。所以,关于有机物如何形成生命的,现在还没有人能说明白。 小组6:我们汇报的内容是“宇宙中的生命”:首先,类似太阳的恒星在银河系内1000亿颗,其中单星大约是400亿颗。假定所有单星都带有行星,还要行星到恒星的距离恰到好处、有水存在、与地球有类似的化学组成。计算表明,在上述400亿颗单星中,充其量也只有100万颗的周围有能使生命进化到高级阶段的行星。不过每颗行星上的生命应当处于不同的进化阶段。经过科学家计算,能够进化到高科技水平,并能发射无线电波的行星,大概只

简述地球的历史

简述地球的历史 地球,人类的家园,一个神奇的星球。相信大家大多数的人都知道,我们居住的地球距今大约有46亿年的历史,不过,这46亿年的漫长历史中地球到底发生过什么样的变化呢?大概有许多人并不了解。 严格来说,地球的起源至今都是一个谜,人类的科技手段还不能确定地球真正形成的原因,关于地球的起源至今仍只是一些是形形色色的假说,比如神创说,这当然是违背科学的,所以不在讨论之列。还有法国数学家兼天文学家拉普拉斯1796年提出行星云形成说、前苏联的天文学家费森柯夫和英国天文学家金斯的“太阳抛出假说”、肖梅克提出的宇宙撞击和爆炸的假说等等。 以上假说我们把它叫做地球的天文时期,也就是地球的原始形成期,而地球的地质时期是科学家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岩层的绝对年龄得来的,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测得的结果也不是绝对的相同,只是相近,所以在叙述地球的各个时期时数据会有所不同。科学家们又根据长期的实践和地层古生物学的研究,划分了大致通用的地质年代,就如同将人的一生划分为不同的年龄段一样,把地球划分为各个不同的阶段,下面,就简单来了解一下各个阶段的情况: 前寒武纪:这其中又包括太古代和远古代 太古代是地壳的最古老历史,又分为早、晚两个时期,根据放射性同位素测定,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年龄约为30多亿年,科学家一般把46亿年作为地球从天文演化阶段过渡到地质发展阶段的时期,一般来说,从46亿年前开始,地球的原始地壳开始形成,大气圈也已经存在,各种地质作用如侵蚀、搬运、沉积以及岩浆的强烈活动等等开始进行,此时的生物面貌至今还不清楚,但已经有细菌的出现,这一阶段一直持续到大约25亿年前。远古代,这一阶段大约从25亿年至6亿年前,此时的地球生物应该进入了成熟发展阶段,但早期的远古代(早远古亚代)的生物面貌其实也不太清楚,现今只是发现了一些藻类化石,从远古代后期(晚远古亚代)开始,大约18亿年至5亿七千万年,此时的地壳运动以不想前期那样频繁强烈,大量的低等生物开始繁殖,这可由陆续发现的大量迭层石、微古植物化石加以证明,特别是后期已经出现了后生动物如水母类、软舌螺等等。此时的地壳岩石以变质或轻微变质的沉积岩为主,夹杂少量的火山岩。(前寒武纪原称隐生宙,后来由于科学家陆续在世界各地原列入晚远古亚代顶部的地层中,相继发现了以腔肠动物为主的埃迪卡拉动物群,这样,显生宙和古生代的下界就应该下移,隐生宙这个称呼也逐渐不用了) 显生宙:包括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古生代是后生动物开始出现和大量繁殖的时代。由于过去所知的寒武纪是含后生动物化石最早的一个纪,所以将寒武纪作为显生宙古生代的开始。古生代又可再分为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前者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繁盛的时期;后者包括泥盆纪、石炭纪和二迭纪,是鱼类和两栖类大量繁殖的时代。 寒武纪:期限5.7-5.1亿年,是根据英国威尔士西部的寒武山而得名,是古生代的第一个纪,在这个时期,生命发生了爆炸性的发展,俗称寒武纪生命大爆炸。寒武纪是一个广泛海侵的时期,此时的岩层主要是以碳酸盐岩和和碎屑岩为主的海相沉积岩系,其地层中矿产丰富,我们广知的三叶虫化石最早就发现于寒武纪地层中。寒武纪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繁盛的时期,但在植物方面,除低等的藻类、苔藓外,没有发现其它陆生或半陆生的高等级植物。 奥陶纪:是英国威尔士的一个民族的名称,期限大约为5.1-4.38亿年,奥陶纪是地史上海侵最大的时期之一,形成世界广布的海相奥陶系,其沉积的特点是岩相分异,一个是壳相,一个是笔石相。其广布的浅海环境和温和的气候有利于海洋生物的生存,是海生无脊椎动物

地球生命的起源与演化

生命的起源与演化 众所周知,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自那时起,地球便做好了迎接新生命的准备。而此后出现的生命体也为了更好地适应地球多变的环境而演化着。 根据科学调查表明,46亿年前的地球上到处在下雨、地震、火山爆发……很难令人置信,这些活动都是原始地球在做着制造生命体的准备。接着,也许经历了几百万年的时间,大气中的无机物结合,再与原始大海中的物质结合,形成了有机物如磷酸、核酸碱基、核糖等等。这些有机物再进行结合,便有了核苷酸、氨基酸这些可以构成生命体的物质。 又是数亿年的时间,很多氨基酸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蛋白质,而很多核苷酸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多聚核苷酸,也就是RNA。特别强调,由于RNA有着自我复制功能,所以很多人认为生命活动就是因RNA 开始的,称之为“RNA的世界假说”。 但是凡事都是向着完美来发展的,RNA也是如此,又是几亿年,为了自己的繁衍,RNA和蛋白质进行了结合,出现了DNA的世界! 在约38亿年前,细胞膜开始包围着比RNA更加稳定的DNA和核糖,便形成了最初的细胞——原核细胞。有人可能说:当时没有氧气,细胞该怎么活下去啊?其实不然,这种不需要氧气的细胞叫做厌氧性原核细胞。 当有光合作用的蓝藻开始制造氧气之后,为了使厌氧的DNA存活下去,细胞用膜包裹住了DNA。于是,真核细胞出现了!

接下来的近10亿年间,真核细胞成为真核生物,又变成了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看似十分漫长的旅程,但在生物的发展史上却迈出了一大步! 随着陆地生物的出现,生物变得越来越多样和复杂。为了与越来越复杂的地球气候相抗争与适应,生物也演化得越来越高等,但这往往需要数亿年的时间。相比较而言,人类的文明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真的很难以一己之言把46亿年的进化概括在一篇文章中,我拣出的,也大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如此看来,生命也真是宝贵,能在生物演化的漫漫长河中发出一星光,真是多么幸运啊! 很难想象,在此后的多少一年中,人类,哦不!是生物,会向着怎样的趋势发展…… 本篇为原创,摘录请注明,谢谢~

(完整版)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自测题及答案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自测题及答案 基础巩固 1科学地进行推测时不能() A.有确凿的证据B.凭空想像 C.有严密的逻辑推理D.有丰富的想像和联想 2关于生命起源,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B.生命起源于原始陆地 C.现代地球上不可能再形成原始生命 D.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3原始生命起源的大致过程是() A.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有机物→原始生命 B.火山熔岩的主要成分→有机物→原始生命 C.紫外线的主要成分→有机物→原始生命 D.原始地球表面土壤的主要成分→有机物→原始生命 4米勒等科学家通过实验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大气成分,合成了能组成蛋白质的一种有机物,这种有机物是() A.脂肪B.氨基酸C.葡萄糖D.基因 5根据米勒及其他学者的实验结果,可以对生命的起源作出的推测是() A.原始的生命可能来自其他星球 B.原始地球上存在着原始生命 C.原始地球上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D.以上三个选项都是 6有人根据从宇宙探测获得的资料推测,火星上有可能存在着较低等的生命类型,推测的依据是() A.火星上存在游离氧气 B.火星上有丰富的氨基酸 C.火星上存在DNA

D.火星上存在着水 7下图为意大利著名的实验生理学家斯巴兰让尼实验的过程图解,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组对照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肉汤需要加热沸腾,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组烧瓶中为什么有微生物生成?________,通过甲、乙两组实验结果的对比,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实验与我们学过的巴斯德________实验相似。 能力提升 8根据科学家的推测,46亿年前的地球所没有的现象是() A.雨雪现象B.熔岩横流 C.火山喷发D.电闪雷鸣 9原始大气,经宇宙射线、紫外线等作用,形成的物质是() A.简单的无机物质B.简单的有机物质 C.复杂的无机物质D.复杂的有机物质 10科学家认为生命起源的第一步是产生() A.有机大分子B.原始生命 C.原始单细胞生物D.有机小分子

地球的起源读后感

地球的起源读后感 地球的起源读后感(一) 在这个暑假里我看了房龙写的《地球的故事》,有译《房龙地理》。这本书被称为百年畅销的人文地理经典,人类有史以来最佳读物之一。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地球的起源,地理的发展。房龙打破了常规地理书的写作方式,将人的重要性提到首位。在历史的高度解释了人与地球的关系,生动地表现了“人文地理“概念。 在这本书中,我最新欢丹麦,因为它是童话的王国从小听着《安徒生童话》的我们有着不小的吸引力,“美人鱼”铜像是丹麦的标志,也是我们心中童话的标志。 但在《地球的故事》中,我看见了不同的丹麦。脱掉了童话外衣的丹麦在现实中也是耀眼。丹麦人的智慧,使得这个仅有1.6万平方英里,但缺乏自然资源、陆军、海军、矿山和山脉,但却能与一打面积大、人口众多、有军事野心的国家匹敌。他们有着理性的生式方式,时刻保持着警惕,这个小国家在过去的时代曾经进行过一些艰苦卓绝的战争,但它现在却自愿解散陆军和海军。 在某些方面是小国胜过大国的典范。 地球的起源读后感(二) 今天,我在学校里认认真真地读了《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读完以后,我心潮澎湃,受益匪浅。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地球是人类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如果人们不断地破坏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地球就会破碎,所以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 是呀!我觉得作者说得太对了,我太想对全世界人说:“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希望你们停手吧,别再破坏我们的地球了,为了我们美丽的家园,为了我们能快乐的生活,停手吧!如果地球破碎了,我们将别无去处。”再看看在现实生活中,人类是怎样对待地球的。 例如1995年7月份,我国发生的一件事;几家工厂因为过量地向大海和大气中排放污水和废气,以至造成大量酸雨下降,使大-片森林和庄稼受损。这样既污染了环境,又使自然资源受到严重损失。还有,近几年来,人们乱砍滥

八年级生物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3.1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教学目标: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教学重、难点: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地球有多大年龄了?人类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二、新授 如何得知生物是怎么样变化的? 确凿的证据 ㈠科学推测严密的逻辑 丰富的联想和想像 ㈡资料分析 P47资料分析1.2.3. 讨论:①地球上原始大气的成分与现在大气成分有何区别? ②你认为原始地球上有生命吗?为什么? ③根据米勒等科学家的实验结果,可以对生命的起源作出怎么 样的推测? ④陨石中含有构成生物体所需要的有机物,由此可以作出什么 推测? 分析讨论:①原始大气成分:H2O、H2、NH3、CH4、CO2、H2S 现在大气成分:N2、O2、CO2、NO2、等 最大区别:有无氧气

②没有,因为高温、高热、辐射太大等。 ③从无机物到有机物形成完全有可能。 ④其他星球也存在生命物质;也有类似原始地球状态。 ㈢技能训练 P50技能训练 ㈣生命起源 米勒实验原始地球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原始大气高温紫外线简单有机物地球降温与水蒸气 原始海洋 凝结成雨水流入江河 原始生命 10亿年后,有机物形成 三、 练习 P51 1.2.3. 讨论:阅读P51《科学、技术、社会》谈谈各自看法。 四、 作业 完成课课练相应练习 板书:§3.1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确凿的证据 科学的推测 严密的逻辑 丰富的联想的想象 原始大气高温紫外线简单有机物地球降温与水蒸气 原始海洋 凝结成雨水流入江河 原始生命 10亿年后,有机物形成

§3.2生物进化的历程 教学目标:举例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举例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的平均寿命大致是多少?地球已有多少历史?如何研究地球上生物的演化? 二、新授 ㈠资料分析 ①化石:生物的遗物、遗体和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 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 ② ③始祖鸟被覆羽毛,有翼,嘴呈喙状同鸟类特征 前肢末端有指,指的末端有爪,有牙齿同爬行类 讨论分析:①资料1比较化石的研究方法,资料2仔细观测化石的形态结构特征,资料3利用组成生物体的一些重要物质差异性,比较亲缘关系。 ②均采用比较的方法。 ③进化历程: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动物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优秀教学设计

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教学目标: 知识:1、能够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2、解释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论; 能力:解释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论,锻炼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和推测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以及新的研究进展。 教学重点分析: 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关注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对于生命的起源,一直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是科学家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之一,也是学生乐于参与辩论的话题,所以此重点可以在学生讨论和归纳观点的同时得到落实。 教学难点分析: 对于米勒实验的装置和原理是学生理解和记忆的难点,要对装置中各部分模拟原始地球的相似性讲清,学生才能够理解此实验的意义所在。 教学策略: 本课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在七下人类起源中学生已经了解到人类的祖先是森林古猿,而对于生命的起源还存在很多疑问,在这节课中得到进一步讨论。在教师开始讲解前先给学生时间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自己知道的生命起源学说,然后派代表发言,然后教师再总结和补充。总结中,通过对例证的讲解,学生会逐渐认可“化学起源说”,并关注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和结果。而对形成小分子有机物后的过程,有的过程已被实验证实,而在形成原始生命的这一步还没有实验证实,要鼓励学生有探索的精神并时刻关注关于生命起源新的研究进展。本课需要1课时。 课前准备:制作课件,搜集关于生命起源的学说资料。 教学设计:

板书: 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 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一、生命起源学说 化学起源学说 二、原始生命的形成过程 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有机高分子体系→原始生命 三、生命起源大约发生在距今 45-35 亿年间。 课后反思: 本课对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的思维品质的培养,搭建了一个较好的平台。在生命起源假说的讨论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大胆发言,这样才能让学生们更关注生命科学。对于米勒实验的装置的合理性要讲清,学生才能理解并认可其实验结果。在有机小分子形成后原始海洋中形成原始生命的过程要给出学生不同科学家提出的假说,让学生们认识到当出现新的证据时,一切科学知识都可能发生变化。更要通过习题和资料分析加强学生对假说、证据、推测、想象的理解。

地球的起源作文3篇

地球的起源作文3篇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银河之神喜得贵子,众星系神前来献礼,太阳系神送来一个魔力神球,小银河之子,看见这个魔力神球喜爱极了,一脚便把它踢到神殿的大地上,高兴地喊道:“就叫它‘地球’”!“好!好!好!”银河之神和众神高兴地拍笑道!这“地球”,由整个呈蓝色状,中间有一块土黄色的装饰,上面有绿色的珍宝点缀,简直就是高大上!银河之子喜爱地球极了,这份出生之礼被他踢到东撞到银河上,踢到西撞到黑洞边,最后飞向了父神的桂冠,父神躲了一下,一个趔趄差点摔倒,他捡起地球,发现黄色的部分已经被摔裂,正慢慢向两边移动,他语重心长地告诉儿神:“让我们给他放好吧,他已经被你摔裂了,你应当爱惜你的礼物。”于是,地

球被悬空防止在银河之子的书桌上,一根神线牵引着围绕着太阳晶石旋转。银河之子在没事的时候总是欣赏着他的小玩伴。神灵送来神奇的东西,他便取其精华放到地球上。一天,银河之子正在吃饼干,他的饼干渣掉落到地球上,变成了一个个小人。慢慢的,地球活了。有时他把地球推进太阳晶石,地球变的好热好热;有时,他又拉远一点,地球又好冷好冷。他哭了,地球便下雨下雪;他笑了,地球可能有风暴;他手指点一点,地球就地震;他调皮了,哪个东西就被拿走了,这不,马航的飞机还被他拿走玩耍忘在了餐桌上呢!有时候地球也跟他抗议一下,来个火山爆发什么的,可是他看到地球上亮了一下也没太当回事。地球上的饼干渣越来越多,原先的时间长了变质坏掉了就变成了地球的一体,可是地球还是看着越来越拥挤了,银河之子看着地球好像好想再要一个,于是众神快来再给找个吧!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

第四讲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第四讲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地球的起源和演化过程;了解地球系统科学的基本观点;掌握地球的基本状态和物理性质;掌握地球的大地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大地构造学说 教学难点:大地构造学说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内容:地球的起源和演化过程;地球的基本状态和物理性质;地球的大地构造学说;地球系统科学。 地球科学 是以地球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日地空间)的过程与变化及其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的基础学科。主要包括地理学(含土壤学与遥感)、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和空间物理学j以及新的交叉学科(地球系统科学、地球信息科学)等分支学科。地球科学是一个大题目,纵横几万里,上下数亿年,几乎辐射到自然科学的其他各个领域。对地球的认识同世界各民族的起源、历史、文化乃至这个世界文明的进展,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一、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地球,地球的时、空、源。 ① 地球的结构:层圈状 ②地球的构造:指地球各个部分之间关系及其它们的分布规律及演化。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地幔、地核,壳幔作用,山脉-盆地,大陆-海洋; ③ 地球物质:各种元素-矿物-岩石-矿床-地层,它们的分布及其迁移富集规律。 ④ 地质事件:地壳运动在地表反映.如地震、火山、海啸、褶皱、断裂等; ⑤ 预测和预防将来发生的地质事件

二、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 由于地球科学以庞大的地球作为研究对象,并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所以它的研究方法与其它几门自然科学有较大的差异。它既要借助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及天文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同时又有自己的特殊性。 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与其研究对象的特点有关,地球作为其研究对象主要有以下特点: (1)空间的广泛性与微观性 地球是一个庞大的物体,其周长超过4万km,表面积超过5亿km2。因此,无论是研究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固体地球,其空间都是十分广大的。这样一个巨大的空间及物体本身是由不同尺度或规模的空间和物质体所组成的。因此,要研究庞大的地球,就必须研究不同尺度或规模的空间及其物质体,特别是要注重研究微观的空间和物质特征,如不同学科都要研究其相应对象的化学成分、化学元素的特性等,地质学要研究矿物晶体结构,水文学和海洋学要研究水质的运动等,气象学要研究气体分子的活动等。只有把不同尺度的研究结合起来,把宏观和微观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正确的和规律性的认识。 (2)整体性与分异性(或差异性) 整个地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仅在空间上地球的内部圈层、外部圈层都表现为连续的整体性;而且地球的各内部圈层之间、内部与外部圈层之间、各外部圈层之间都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相互渗透的,某一个圈层或某一个部分的运动与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其它部分甚至其它圈层的变化,这也充分表现了它们的有机整体性。然而,地球也是一个非均质体,它的不同组成部分无论在物质状态、运动和演变特点上都具有一定差异,表现出分异性。例如,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环境具有明显的差异,不同地区的水文条件具有明显差异。固体地球特别是地壳的不同地区或不同组成部分的差异性更为强烈,如大陆、海洋、山系、平原等。这种差异性不仅表现在空间和组成上,也表现在它们的运动、变化与形成、发展上。

八年级生物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能够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以及新的研究进展; 3.解释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果,锻炼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和推测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关注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2.难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课前准备 1.有关宇宙起源、星系形成和生命起源假说的视频资料 2.学生课前通过阅读科普书籍了解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广袤的宇宙、绚丽的银河、灿烂的太阳系行星、蔚蓝的地球……)广袤宇宙有无数的星体,然而只有我们蔚蓝的地球母亲孕育了千姿百态的生命。这些生命是怎样来到这地球上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祖先曾经有这样的传说。——“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人也。”(引自《太平御览》卷七八) 哪位同学为大家解释一下? 学生:说开天辟地以来,地球上本没有人,女娲用黄土捏泥人。 教师:很好,那么什么叫“剧务”,又什么是“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呢? 学生:大概是太劳累了,就用绳子浸在泥里,再举起来,甩出的泥点变成人。 教师:看来我们的同学们知识很渊博呀,那么,今天的科学家们对生命起源又有什么见解呢? (按照事先抽签的顺序进行小组发言。下面是发言的提纲,真正发言中不仅有形象生动的事例,还配合了教师提供的录像。) 小组1:我们小组负责介绍“宇宙起源”这部分内容。根据“宇宙大爆炸”的理论(这是目前一般接受的学说),150亿年前宇宙发生了大爆炸,爆炸喷射出了由氢和氦组成的星云,星云旋转运动着,并且缓慢地收缩,逐渐形成了一个密度较大的实体。由于收缩时磨擦产生的热量,温度继续上升,直到在高温下发生热核反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时就形成了一颗恒星。在恒星周围还有大量的气体和尘埃,它们彼此吸引、碰撞而聚合成为小的团块。这就是行星的形成。 小组2:我们小组来介绍原始地球的情况:根据第一小组介绍的宇宙爆炸的理论,地球逐渐收缩过程中温度很高,所以当地球表层温度逐渐下降时就表现为频繁的火山活动。火山喷发出的气体,形成了大气层。这个大气层不同于现在地球的大气层,它是没有氧气、氮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