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辽宁大石桥市第二中学高三2015届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模拟(理科)试卷

辽宁大石桥市第二中学高三2015届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模拟(理科)试卷

辽宁大石桥市第二中学高三2015届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模拟(理科)试卷
辽宁大石桥市第二中学高三2015届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模拟(理科)试卷

辽宁大石桥市第二中学高三2015届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模拟(理科)

试卷

语文卷8.16

本试卷,150分。考试时长12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

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符合题目

要求的一项。

1.下列各组词语中的加点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匮乏振聋发聩溃不成军功亏一篑B.憔悴鞠躬尽瘁出类拔萃猝不及防

C.蠕动相濡以沫生性懦弱孺子可教D.寒暄喧宾夺主煊赫一时大肆渲染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淹没湮没不闻是非惹是生非B.抱怨以德报怨坚韧坚忍不拔

C.退化蜕化变质清秀山青水秀D.人世不省人事卓见真知灼见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威风八面的华南虎、高视阔步的长颈鹿、活灵活现的金丝猴……这一带林莽中出没的动物数不胜数。

B.面对彗星撞上木星背面时的惨烈,生活在质量只有木星千分之一的地球上的我们还会觉得杞人忧天可笑吗?

C.三五岁的娃娃粉墨登场,表演他们稚嫩的童心远不能理解的才子佳人、帝王将相,总让人觉得不是个滋味儿。

D.艺术是情感的宣泄,不是政治理念的宣传或方针政策的图解。在这个意义上讲,艺术创作必须“随心所欲”。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对不起,这件事我可办不成,你知道,我是丫环带钥匙呀!还是等我们领导回来再说吧。B.这里天气的恶劣是出了名的,这不,刚才还是一片晴空,现在竟飘起了沸沸扬扬的大雪。

C.这些歹徒居然在警察局附近抢劫,真是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D.他这个人可真是鸡肠小肚,别人提一点意见,他都记在心里,总要找个机会给人穿小鞋。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扼(?)要游弋(yì) 风驰电掣(cha)

B.娱(yú)乐伺(cì)候强(qiáng)人所难

C.蓓蕾(lěi) 犒(kào)赏锲(qia)而不舍

D.讹(?)诈口供(gōng) 行若狗彘(zhì)

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奢靡风靡靡靡之音靡费

B.困难责难难民难题

C. 暖和和面一唱一和和稀泥

D. 炮制炮烙炮羊肉炮火

6.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涌现浅斟低唱坐落枉费心机

B.慑服既往不究聒噪优柔寡断

C.传诵精兵简政皈依仗义执言

D.雷同郑重其事耗费委曲求全

7. 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德国布菜希特创立的“叙事剧”与俄国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中国梅兰芳的京剧“梅派”表演艺术并称世界三大戏剧体系。

B.想一想克隆技术的滥用可能造成的灾难,我们应该记起老子与庄子这两位伟大哲人早就表达过的理念:人类必须有所不为。

C.翻遍赫赫有名的《四库全书》,人们发现为什么大量脍炙人口的戏曲、小说竟然没有一席之地。

D.哲学来自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它涉及到人类如何认识世界,如何改造世界,如何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了解自身。

8. 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在国际反恐呼声高涨的形势下,欧盟召开了一次特别会议,与会者___有各成员国

的国防部长,还有来自世界其他地区的军事观察家。

(2)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___即是民主的。

(3)塔利班和“基地”组织___大量情报,___进行新一轮恐怖袭击。

A. 不止从而搜集企图B.不止因而收集企图

C. 不只因而搜集妄图D.不只从而收集妄图

二、填空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9.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他_________不决地伫立着,缓缓回顾四周的房屋和院中的景物。

(2)他们学习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决心统筹安排,因地制宜,_________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3)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她_________成一个阔太太。

A.迟疑逐渐化装

B.迟疑逐渐化妆

C.犹豫逐步化装

D.犹豫逐步化妆

10.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傍晚, a , b , c ,这时候的大川河真是具有无法比拟的绝妙色调。我凭着渡船的舷,无意中举目眺望着那 d 的河面上, e ,在黑糊糊的房子上空,看到 f ,我禁不住流下泪水。

①夜幕徐徐降临②夜雾渐合③晚霞余辉未尽

④一轮明月徐升⑤在那深暗的绿波远处⑥河面上的水气冉冉而上

A.a②b⑤c④d①e③f⑥B.a①b⑥c③d②e⑤f④

C.a②b④c③d⑤e①f⑥D.a①b④c⑤d③e②f⑥

11.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跋扈惘然若失了了无几一言以蔽之

B.椭圆淹没无闻沽名钓誉万变不离其宗

C.睿智沧海一粟风烛残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D.昏厥老态龙钟转瞬即逝学富五车,材高八斗

12.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老师和同学的误解让班长感到十分___________,他把头扭向一边,不愿让同学们看见自己的眼泪。

②发言人当即表示,中国中央政府愿意与台湾政府早日接触,在一个中国的___________,什么问题都可以谈。

③他的诗作大多是关于爱情和人生的玄想,流露着凄惘和___________的色彩,但也有一些内容健康,格调明朗。

④该公司去年曾有过一次违规不论,单说这一次查出的偷税款竟达几十万元,就该依法制裁。A.委屈基础上神秘尚且B.委屈前提下神秘姑且

C.委曲基础上神奇尚且D.委曲前提下神奇姑且

1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涵养委靡明枪暗剑一言以蔽之

B.恣肆板画彩声满场人世音书漫寂寥

C.震慑企盼民生凋敝万变不离其宗

D.曝光战栗层层相因与尔同销万古愁

14.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毕躬毕敬按部就班防患未然雷霆万钧

B.不记其数发奋图强和盘托出恍然大悟

C.荒谬绝伦琅琅上口滥竽充数死心塌地

D.故弄悬虚东拼西凑哄堂大笑破釜沉舟

三、解答题共5小题,共20分。

15. (本小题满分4分)

《三国演义》擅长描写战争,结合具体事例简述其艺术特点。

16. (本小题满分4分)

《红楼梦》中贾宝玉一生的命运都与他随身的一块玉密切相联,请简述贾宝玉与玉有关的一件事,并作简要评析。

17. (本小题满分4分)

试分析哈姆雷特的个性特点。

18. (本小题满分4分)

简述《边城》中对“美”与“爱”主题的诠释。

19. (本小题满分4分)

请简要叙说《红楼梦》中探春理家时主要做了哪些开源节流的改革。

20. 作文题共1小题,共60分。

(本小题满分60分)

请看下面的作文材料:

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广为人知,郭沫若曾仿拟曹诗写成《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熟萁已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上肥。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曹植用“豆与萁”来比喻手足相残,郭沫若则认为,若站在豆的一面,“可以感到萁的煎迫未免过火”,但若若站在萁的一面,“又是富于牺牲精神的表现”。

请根据以上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引出一个合适的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只要认真阅读所给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就能化难为易了。材料中曹植的《七步诗》“广为人知”,便点出了是一种传统的认识法。而郭沫若的《反七步诗》“若站在豆的一面”和“若站在萁的一面”等语句,则运用了逆向思维,说明看问题应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角度不同,答案也会不同。这样一分析,就不难确定出所给材料的主要意思:

1、对待事物可有不同的看法。

2、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答案也会不同。

3、不能用传统的眼光看待问题等等。

2018年辽宁省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Ⅱ)

2018年辽宁省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Ⅱ)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 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 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 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 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 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 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 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 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 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 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 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 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 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 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 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 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 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 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A.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 B.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C.“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 D.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 B.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C.与重视个人隐私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 D.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 B.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

2018年辽宁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预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2013高考辽宁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3年高考(辽宁卷)语文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同。 (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 1.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的一项是 A.在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之后,汉族的食物来源更加多样,饮食结构 发生了变化。 B.在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华饮食逐渐接受了亚洲其他地区的食物品种,进一步 扩大了饮食范围。 C.任何一个厨师,想要制作出真正的中华美食,就必须将中国本土性饮食原料与中国

[辽宁]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 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现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观象授时,即以星象定季节。比如《尚书·尧典》记载,上古的人们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b5E2RGbCAP

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春秋战图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天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p1EanqFDPw 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DXDiTa9E3d 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25部,其中郭守敬等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360年,达到中国历法的颠峰;观测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最多,其中苏颂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身,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器;恒星观测最勤,平均不到20年一次。RTCrpUDGiT

辽宁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辽宁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这样诠释“敬业”: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社会主义职业精神。 关于“敬业”你有何感受、见闻或思考? 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5年东北三省三校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B(无中生有,“为了能够理解这部电影,人们甚至专门去学习理论物理学”在文中缺乏相关表述。同时并未引发观影热潮。)2.A(B项曲解原意,“也有基于剧情需要所做的大胆猜想和推测”错,原文说的是“基于目前理论所做的合理猜想和推测”;C项偷换概念,选项中将“科学理论”偷换成“科幻场景”,对“硬科幻”的定义错误;D项逻辑混淆,“黑洞”“虫洞”等物理学名词进入了流行文化,为大众所熟知不是《星际穿越》引起的。) 3.D(因果倒置,索恩的《〈星际穿越〉中的科学》是为了解读这部电影特地撰写的。)

4.B 更:改换 5.C 6.D(选项中“以悼念父母的方式祭奠他”的说法是错的,原文说羌人父母去世,以悲哀哭泣为羞耻,都骑着马歌唱叫喊。等听说邓训去世,没有人不大吼长号。) 7.(1)现在趁他们处境危急,用恩德来安抚他们,可能(或希望)会有用处。(“因”“怀”“庶”各1分,句意2分。) (2)邓训当初和马氏交情深,不被窦氏族人亲近,到窦宪被杀时,他因此没有遭受祸患。(“厚”“离”“为……所”各1分,句意2分。)8.“白”写出遍地繁霜使早晨的河岸变白,凸显霜重;“黑”写出浓重的雾气使河流变得黑沉沉,凸显雾之浓。(2分)黑白对比鲜明,营造一种凄清的氛围,(1分)隐含着作者内心的凄凉与沉重。(2分)9.沉重——急切——情怯(心情矛盾)(2分)诗歌前四句借景抒情,表达内心沉重之情;五、六句写诗人逆水而上,匆匆返家的急切之情;后四句抒发离家越近,反觉得路途漫长,愁肠百转之情。 10.(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11.(1)答A给3分,答B给2分,答D给1分,答C、E不给分。(C项文中无法看出他的“自私贪婪”,“不劳而获”也言过其实;D 项“因为无能为力而内心早已麻木”理解不够全面、准确;E项说明信已经产生影响,松户与三不再像原来那样厌恶自己的孩子。)(2)①描述了水泥工人松户与三的劳动情景。②他发现并阅读藏

2006年高考辽宁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河南中医学院 课程考试命题册 2011至2012 学年第1 学期 院(系)针灸推拿 课程名称中医内科学 考试日期2011-12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对象2009级针灸本科班 教务处制表

课程考试命题原则 一、提高各门课程考试的命题质量,是严格教育要求的重要环节。课程考试命题工作应由教研室正副主任亲自主持,或委托专人(讲师以上)负责。命题人不参加辅导,授课人不参与命题,普通基础课执行同一大纲的实行统一命题。 二、命题必须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与教学质量标准的要求相一致。掌握好命题的深度和广度,应有一定的覆盖面及侧重点,既要有知识记忆性内容,也要有综合分析和应用所学知识的内容。每份试卷中,不同难易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较易占20%,中等难易占40%,较难占30%,难度较大占10%。 三、试题的类型。要求客观性试题(包括填空题、是非题、名词解释、多选题等)与主观性试题(包括问答题。论述题等)相结合,根据课程特点,适当调整试题的类型,确定各类题型的分值比例。 四、试题的叙述必须准确、简练、连贯,不能模棱两可,特别是与选择题答案有关的一些限制性或修饰性的词汇,应明确具体。每份试卷的各个试题要相互独立,一个试题不要给另一试题的解答以提示。 五、我院考试时间每场定为120分钟。试题的数量必须与考试时间相适应,要求采用较大题量,一般以多数学生用正常速度答满120分钟为度。总的原则,考试时间以稍紧为好,但不能过紧,更不能过松。 六、各门课程考试命题均应提供深浅、难易度相当,重复内容不超过10%的试卷两套(A、B),并附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凡需要留空格者,应表明字数。试卷经系部主任审批后,提前二周送教务处,由教务处任选一试卷考试用,另一试卷密封保存作补考用。 七、命题时一律用钢笔,字迹要端正清楚。试题内容,标准答案和考试分析写不下,可另附纸张。 八、试题由各教研室按要求录入微机,核对无误后交教务处安排印刷。 九、命题册学期考试结束后,交各系部汇总,送教务处备案归档。 试题内容分布表

2014年辽宁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 语文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人会说,幸福这个东西很难说,好像是很主观的感觉,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确实是这样,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但是,你若深入地问为什么会不一样,其实还是有标准的。一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从大的方面来说,其实是体现了价值观的,就是你究竟看重什么。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幸福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所有的事情其实都是手段。一个人想要赚钱赚得多一点,这本身并不是目的,他是为了因此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有人可能就要反驳了:我不要那么多钱,也可以幸福,比如说我读几本好书,就会感到很幸福。其实对后一种人来说,读书就是他获得幸福的手段。 对于什么是幸福,西方哲学史上主要有两种看法、两个派别。一派叫做“快乐主义”,其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近代以来,英国的一些哲学家,如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休谟对此也有所阐发。这一派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什么是快乐?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就是快乐,就是幸福。他们还特别强调一点,人要从长远来看快乐,要理智地去寻求快乐。你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而给自己埋下一个痛苦的祸根,结果得到的可能是更大的痛苦。另一派叫做“完善主义”。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说道德上的完善。他们认为人身上最高贵的部分,是人的灵魂,是人的精神。你要把这部分满足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等,包括马克思,他们强调的是人的精神满足。 这两派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十分强调精神上的满足。如伊壁鸠鲁强调,物质欲望的满足本身不是快乐,物质欲望和生命本身的需要是两码事。生命需要得到满足那是一种快乐,但是超出生命需要的那些欲望反而是造成痛苦的根源。约翰〃穆勒则强调,幸福就是快乐,但是快乐是有质量和层次的区别的。一个人只有各种快乐都品尝过了,他才知道哪一种快乐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 在中国哲学里,我感觉,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尤其是庄子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还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快乐。儒家比较接近“完善主义”,儒家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的享受就是道德上的完善。 也有哲学家认为,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最典型的就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他说人是受欲望支配的,欲望就意味着匮乏,你缺什么往往就对什么有欲望,而匮乏意味着痛苦。所以,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你是痛苦的,但是欲望满足以后,人是不是就快乐了呢?非也。欲望满足以后是无聊。叔本华说,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幸福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们仅仅从满足身体的、物质的欲望层面来理解的话,幸福确实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我们超越欲望层面来看幸福,这个观点就不成立了。比如你非常爱读书,你渴望去读那些好书,你知道一些好书在等着你读,那个时候你会痛苦吗?你不会。读完了以后你会无聊吗?不会。你感到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你会因此快乐。这就进一步说明,我们谈幸福问题,一定要超越纯粹欲望的层面,要从价值观角度去谈。

2015年辽宁省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无错版)

2015年辽宁省高考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现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田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走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试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竞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竞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

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辽宁卷)

云南省楚雄州东兴中学11-12学年高一语文9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侘傺 ..(chàchì)方枘.(nè)溘.死(kè)壤诟.(gòu) 芰.荷(ji)岌岌 ..(líng pīng) ..(ji)谣诼.(zhuó)伶俜 B、遗.施(yí) 蹑履 ..(niè lǔ) 庇.护(pì)愆.期(qīān) 桑椹.(shèn)惩.罚(chéng)公姥.(lǎo)否.泰(pǐ) C、鸷.鸟(zhì) 方圜.(yuán)兰皋.( gāo ) 箜篌 ..(kōng hóu) 摧藏.(cáng)夙愿( sù ) 罹难( lí) 招聘(pìng) D、杂糅.(rǒu)拊.掌(fǔ) 玳瑁 ..(dài mào)青骢.马(cōng) 白鹄.舫(hú) 流纨.素(wǎn) 明月珰.(dāng) 2、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望风披靡忧心忡忡世外桃园坚如磐石 B、靡靡之音纵横驰骋弥天大谎人才辈出 C、兵荒马乱戎马倥偬仓遑逃窜剑拔弩张 D、寻物启事莫名奇妙沧桑巨变山清水秀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3分) A、在安全生产责任的压力面前,国家主管部门领导与各地各级干部感受一样,都是夙兴夜 ... 寐, ..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B、当初信誓旦旦 ....、备受社会欢迎的“零利肉联盟”,为何仅在两周之内就土崩瓦解了呢? C、药品中的“儿童酌减”字样,的确让人难以操作,这样的文字看似一种善意的消费提 示,实则似是而非 ....,减到多少才合适大多没有明确说明。 D、我们对秦始皇陵开展现代意义上的考古调查已经有四十多年了,多次震惊中外的考古大 发现只是冰山一角 ....,大量珍宝还深藏地下。 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有“诗三百”之称。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五经”之首;“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以《离骚》为代表,因此又称“骚体”诗。 B、《诗经》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又称为《国

2014年高考真题——语文(辽宁卷) 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

绝密★启封前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人会说,幸福这个东西很难说,好像是很主观的感觉,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确实是这样,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但是,你若深入地问为什么会不一样,其实还是有标准的。一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从大的方面来说,其实是体现了价值观的,就是你究竟看重什么。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幸福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所有的事情其实都是手段。一个人想要赚钱赚得多一点,这本身并不是目的,他是为了因此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有人可能就要反驳了:我不要那么多钱,也可以幸福。比如说我读几本好书,就会感到很幸福。其实对后一种人来说,读书就是他获得幸福的手段。 对于什么是幸福,西方哲学史上主要有两种看法、两个派别。一派叫做“快乐主义”,其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近代以来,英国的一些哲学家,如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休谟对此也有所阐发。这一派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什么是快乐?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就是快乐,就是幸福。他们还特别强调一点,人要从长远来看快乐,要理智地去寻求快乐。你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而给自己埋下一个痛苦的祸根,结果得到的可能是更大的痛苦。另一派叫做“完善主义”。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说道德上的完善。他们认为人身上最高贵的部分,是人的灵魂,

辽宁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

201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 语文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同。 (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1.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的一项是

2020年辽宁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 2020年7月辽宁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总分:150分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共9题,共5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那种要么重于泰山、要么轻于鸿毛的两极式的人生意义赋予方式,在现代中国的启蒙 者一连串不切实际的运动带来幻灭之后,导致民众普遍的迷茫,特别是自我的失落。改革开 放以来,经济的狂热,财富的诱惑,曾几何时让人几乎忘掉了意义的需求。如今“无公德个人”的盛行,再次表明了个体面临着深层的意义危机。 启蒙的根本,其实是意义体系的重建。但意义体系必是依托于相应的文明秩序。中国 现代化进程中的第一个意义危机,就是国家的危机。今天依然还有国家真正强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任务,但个人自主和个性解放确也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觉醒的自我如何安顿?相互的关系如何协调?具有奠基性作用的意义体系的重建,无疑是最大的挑战。这种意义体系的重建,不可能是完全新创,而必定是扬弃既往的积淀,顺应未来的趋向,同时能够 满足深层的期待,耦合微妙的情感结构。 中国人的意义体系的重建中,儒家精神是不可能缺席的元素。当然,儒家本身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复合体。历史上展现的儒家,都是特定权力结构从这个复合体中择取了与之亲和的要素进行组合的产物。不少当代学人就是在反思儒家的社会—历史建构中,萃取出了儒家的精神。譬如,杜维明将儒家精神总结为学以成人、现世精神、内在超越和人际关系。这种解读显然基于现代视域而让儒家能在现代文明中继续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时为曾由西方主导的现代文明注入中国的内涵和活力。 在所谓后现代处境中,儒家自我是否可以超越西方伦理自我与审美自我之间的矛盾而 另辟一条启蒙的出路?一种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基本取向的儒家文化,确实主要致力于 心力的建设,而不太措意制度性安排。这种直指人心的学说及其实践,当人心迷失于权势和 利益之中的时候,经常颇为无奈。但当时机成熟,机缘巧合,又如当头棒喝,可以激发和焕发 出勃勃生机,别开生面。 第1 页共20 页

辽宁高考语文卷详解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辽宁卷)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候鸟的迁徙,某些东吴的冬眠等)与季节气候的关系。也指自然界非生物变化(如初霜、解冻等)与季节气候的关系】授时(某些天文台每天在一定的时间用无线电信号报告最精确的时间,这种工作叫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现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观象授时,即以星象定季节。比如《尚书?尧典》记载,上古的人们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 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春秋战图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

法。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詹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 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25部,其中郭守敬等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360年,达到中国历法的颠峰;观测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最多,其中苏颂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身,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器;恒星观测最勤,平均不到20年一次。 进入明代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其次,中国古代擅长代数计算,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论探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是侧重几何学的。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但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 (摘编自陈久金、杨怡《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1.下列对于天文学早期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8年高考试题——语文(辽宁卷)解析版[1].doc

(辽宁卷解析)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现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观象授时,即以星象定季节。比如《尚书·尧典》记载,上古的人们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 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春秋战图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詹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 1.下列对于天文学早期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文学不是一门新的科学,它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我们很容易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发现它的一些知识和观念。 B.为了农业生产的需要,人们很早就已经能够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情况甚至到上一世纪中叶在某些民族中还存在。

辽宁高考语文试题.docx

精品文档 2016 年辽宁高考语文试题 2016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 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 I 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 3 題.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丹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 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题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吧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 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起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统较为落后 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税收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比。受此影响,国外 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 《唐吉可德》中的故事是唐吉可德的行侠其余和所见所闻,17 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在中国 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录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 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质检的区别清晰起来。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小说家常 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 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礼金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 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瓢泼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作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 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的故 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 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 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掷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 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 16 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但这种 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 至摆脱故事本身。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 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 B.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 C.17 世纪的欧洲流浪汉小说和部分中国古典小说,或在叙述形式方面,或在素材来源方面,都受到了传统故事的影响。

高考语文试题(辽宁卷) (2)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 详解答案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金钗(chāi)三缄其口(jiān)颔联(hàn)纨绔子弟(kù) B. 给养(gěi)危如雷卵(lěi)分娩(miǎn)妩媚多姿(wǔ) C. 俟机(sì)沆瀣一气(hàng)奶酪(luò)不容置喙(huì) D. 奇葩(pā)不谙水性(ān)城垣(huán)风流倜傥(tǎng) 【答案】A B给养(jǐ)C 奶酪(lào)D城垣(yuán)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瑞士国土面积不大,但民族众多,语言也多,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等都是日常生活通行的语言,不少人都能随心所欲地使用几种语言。 B. 牡丹居社区餐厅明天将开始营业,消息传出。社区居民口耳相传。以前他们到最近的餐厅都要步行半个多小时,现在出门走几步就能吃上饭了。 C. 岭南的书法艺术历史悠久,但由于气候潮湿等原因,唐代以前的书法作平鲜有传世,即使是宋元墨迹,今天能见到的也是寥落晨星。 D. 灾情就是命令,地震救援人员们冒着大雨,跋山涉水,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按规定时间抵达四川震中灾区,并立即投入了救援工作。 【答案】B 口耳相传:口说耳听向下传授,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口耳相传,或逮后世。”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国皮影戏的艺术魅力曾经倾倒和政府了无数热爱它的人民,它的传播对中国近代电影艺术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启示作用。 B.这篇文章其中分析了形式,辨证地回答了在大开放、大交往、大融合大世界里,我们迫切需要一种全心的观念来协调各种关系。 C.交通台日前播报说,有的人在小轿车内开着空调过夜,由此发生窒息死亡事件每年都有发生,应该引起司机朋友们的高度重视。 D.大学毕业后去农村应聘村官的人当中,多数人希望能在建设新农村这一大环境中找到施展才华、创立事业、实现理想的有效途径。 【答案】D A“它的传播” 它指的是“中国皮影戏”而不是“中国皮影戏的艺术魅力” B缺少回答的宾语,加“的问题” C“由此发生窒息死亡事件每年都有发生”句式杂糅,可以改为“由此发生窒息死亡事件”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出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红星小学门卫王然被区教育局评为“十大感动小热病物”,他的事迹中最突出的一条是认识全校500 多个学生并能叫出他们的名字,为家长提供了很多方便。,。,。,。门卫感动校园,体现的就是一种服务育人的精神。 ①学校里的教师是在教书育人 ②这不只是像背书那样背出来的 ③要叫出全校学生的名字,实在不容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