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侵权法中的与有过失制度研究

侵权法中的与有过失制度研究

侵权法中的与有过失制度研究
侵权法中的与有过失制度研究

一、与有过失的概念及其蕴涵的价值

1、混合过错还是与有过失?

混合过错之概念是中国大陆民法学界和司法中的术语。这一概念在德国法上是“Mitverschulden”,焦美华将其译为“共同过错”[i].在英国法中使用“contributorynegligence”(共同过失)。台湾的民法学界和司法中使用“与有过失”的概念。在《台湾民法典》217条中明确使用这一概念。很多国家在立法体例上,把与有过失规定在一起,即把侵权的与有过失和违约的与有过失规定在一个条文中。在本文,笔者只对侵权领域的与有过失进行考察。

混合过错这一概念的直接来源是原苏联的民法理论。他们认为,如果损害是由加害人和受害人的过错行为而发生,这种情况下,双方的过错,就是混合过错。这种翻译也许存在着误解,也就是说,这么一个概念也许并不能完全涵盖原苏联关于此种情况的定义。笔者认为这样的一种说法并不科学。笔者更赞同使用“与有过失”这一说法。这是因为:

第一、混合过错指的是加害人和受害人对受害人的损害都有过错的情况的概括。然而,“混合过错”制度在中国大陆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都超越了原苏联中的双方都存在过错的情况,还包括特殊侵权中过错推定责任和严格责任中对受害人方过失的衡量,而不仅指双方都有过错的情况。

第二、混合过错的说法容易产生模糊性。混合过错中“混合”,容易让人产生双方对受害人的损害负有过错的错觉。而混合过错涉及的恰恰不是这一点,它的核心出发点相反是,对自己的损失发挥了作用的原告不能当然地从加害人那里获得完全的损害赔偿。这跟“共同过失”或者是“共同过错”的提法有着同样的缺陷。

第三、混合过错中的“过错”也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因为一般意义上的过错,通常在法律习惯上,包括了故意和过失,是作为这二者的总概念出现的。而这就会对“混和过错”理解为,这里的过错也包括了故意和过失的情况。但实际情况却是:如果原告故意造成了自己的伤害,就根本上谈不上赔偿责任的问题。

综合以上的原因,虽然采用“与有过失”的说法并不能说是完全符合实际,但是,与有过失这一概念相对于“混合过错”这一概念来说,更为科学。在下文笔者都将使用这一说法。

2、与有过失蕴涵的价值及其应承担的功能

法律概念都是应一定的目的或规范意旨而产生,而法律概念在构成法律的规范句子后,法律概念在涵摄具体之事实而适用时,法律概念的功能就会得到发挥。所有的法律概念都是为着公平的和平实现这一终极目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公平的和平实现这一价值是终极价值,是整个法追求的目标。正如法的概念和体系存在着位阶性这一特点一样,法的价值也存在这位阶性,应该说正是因为法的价值的位阶性才导致了法的概念和体系的位阶性。公平的和平实现是法的终极价值,在这个终极价值之下,有着各种下一层次的价值,这些价值蕴涵在不同位阶的法律概念、法律制度和法律部门当中,这些价值的和平实现保障着法的

终极价值-公平的和平实现。

混合过错或者说是与有过失这一概念跟其它法律概念一样,服务于公平的和平实现这一终极价值。但是,侵权行为中的与有过失是侵权行为制度中一个制度,与有过失应该放到侵权行为体系中去进行体系考察和历史考察。

第一、历史考察。

从产生看。与有过失制度在罗马法时期并未被承认。当时有著名的庞氏规则,即:“若因自己的过错受害,不视为受害”。当时罗马法也规定,被告倘能证明原告本身对损害的发生有过失,则原告自负责任。这对于受害人过于苛刻。后来,罗马法注释法学家修正了该规则,提出在加害人有严重过错的情况下,如加害人是出于故意,而受害人单纯的过失时,受害人有权获得赔偿。这是与有过失制度的开始。在英美法中,与有过失制度同样经历了这么个过程。这跟此前的侵权行为法跟刑法的分离的不彻底有关。侵权行为法的惩罚功能仍然在很大程度上被强调。侵权行为法和刑法的分离发生在这么一种观念占主导地位之后,即赔偿的目的不是赎罪而是赔偿造成的损害。当然,侵权行为法和刑法的分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见,与有过失制度在产生之初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受害人的利益保证其获得赔偿的制度。

从发展看。侵权行为法的机能在其历史发展中历经变迁,如赎罪、惩罚、威吓、教育、填补损害及预防损害。发展到后来,越来越强调其补偿功能,发展出了全部赔偿原则。全部赔偿意味着加害人必须赔偿一切因导致赔偿义务的事件而产生的损害,或者说:他必须将现状修复到假设导致赔偿义务的事件未曾发生时的可能情形。所有欧洲国家的法律制度都是从这个原则出发的。[ii]在这样的情况下,与有过失的适用在于弥补全部赔偿原则的弊端,因为很多情况下,全部赔偿原则的适用对于加害人会太苛刻,结果会不公平。在有的国家的司法实践中,全部赔偿原则很多情况都是由公平责任原则来限制的。但是,在很多国家,这一作为全部赔偿原则的例外的与有过失是很有意义的。比如在我国大陆,因为公平责任被定义成“是指加害人和受害人都没有过错,在损害事实已经发生的情况下,以公平考虑作为价值判断标准,根据实际情况和可能,由双方当事人公平地分担损失地归责原则。”[iii]我国《民法通则》第132条规定:“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责任。”在公平责任被限制在这样一种适用范围内的情况下,与有过失对于限制全部赔偿原则以实现加害人与受害人之间的公平显得更有意义。

第二、体系考察

现在的各国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体系的构成通常都由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构成。通常认为,与有过失的基础与过错责任原则的基础有共同之处。而过错责任的基础通常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iv]:

(1)道德观念:个人就自己过失行为所肇成的损害应负赔偿责任,乃正义的要求;反之,如果行为不是出于过错,行为人已经尽注意的能事时,在道德上无可非难,应不负侵权责任。

(2)社会价值:任何法律必须调和“个人自由”与“社会安全”两大价值。过错责任被认为最能达成此项任务,因为个人如果已经尽了注意,即得免除侵权责任,这样,自由

才不受束缚,聪明才智可得发挥。人人尽其注意,一般损害也可避免,社会安全也可得到维护。

(3)人的尊严:过错责任肯定人的自由,承认个人的选择、区别是非的能力。个人基于其自由意思决定,从事某种行为,造成损害,因其具有过错,法律给予制裁,使负赔偿责任,最足表现对个人尊严的尊重。

因而,与之类似的,与有过失制度的存在基础虽然上述的第二项不适用,但通常认为与有过失制度有上述第一项和第三项的的适用。也就是说,无论是在一般侵权行为的过错责任还是特殊侵权行为中的过错推定或者严格责任中,如果受害人与有过失,那么,受害人就应该与过错责任的加害人一样,对其过失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以减轻加害人的赔偿责任或者说这部分由受害人的与有过失造成的受害人自己的损害本来就不是加害人的赔偿责任,因而也就不存在减轻其赔偿责任这一问题了。

综合以上所述,与有过失制度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在总体上服务于公平价值的和平实现。当然在历史上的各个时期和各个国家或地区,由于其法体系中具体制度设计的不同,因而,与有过失制度的功能和蕴涵的具体价值也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同。但在现在,通常认为与有过失制度在现代法体系中的功能是:赔偿权利人即受害人既对损害的发生或者扩大有过失,就应该让权利赔偿权利人对其过失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否则,等于将基于自己之过失所导致的损害转嫁给赔偿义务人负担,这显然是不公平的,也有违民法的诚信原则。

二、与有过失的界定及其与有过失与相关法律制度的功能比较

与有过失的界定这一问题包括的问题是:谁的、何种意义上的过失构成侵权行为制度中的与有过失,从而应该产生与有过失制度的法律效果。上文已经说过,在不同的法体系中,与有制度承担的功能是不一样的。在本文中,笔者我国大陆的民法、侵权行为法体系和相关制度的设计来考察与有过失制度与相关制度的界限及其功能上的比较。至于在司法过程中与有过失制度的运行与相关的要素的考量,也就是说至于与有过失与过错(包括受害人的过错和加害人的过错)的认定、与有过失与违法性的认定(包括受害人的违法性和加害人的违法性)以及与有过失与因果关系(包括责任成立和责任范围认定中的因果关系)的认定,笔者将在另外的文章中进行专门讨论。

关于与有过失的规定,我国大陆《民法通则》第113条规定:“当事人双方都违反合同的,应当分别承担各自应负的民事责任。”第114条规定:“当事人一方因另一方违反合同受到损失的,应当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没有及时采取措施致使损失扩大的,无权就扩大的损失要求赔偿。”第131条规定:“受害人对于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侵害人的民事责任。”

对于这几条的规定,应该说明以下几点:

第一、与有过失制度是放在《民法通则》的民事责任部分规定,其中113条和114条是在违反合同场合的与有过失;而131条是侵权中的与有过失。这样一种立法体例跟日本的相似。《日本民法》第722条第2款规定了侵权行为的与有过失:“受害人有过失的,法院

可以斟酌其情事,确定赔偿数额。”而在很多的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体例的选择上都采用了把侵权的与有过失和违约的与有过失规定在同一个条文中。当然,这只是体例安排技术上的问题。如德国、瑞士。在本文中,只讨论侵权中的与有过失。

第二、在侵权的与有过失的立法131条中,仅仅规定了受害人对损害的发生与有过失的情况,而没有对损害扩大也有过错的应该如何处理作出规定。理论和实践都认为,损害的发生与扩大,都是与有过失应包含的内容。

第三、侵权当中的与有过失制度在《民法通则》中只规定了“减轻责任”而未规定与有过失对侵害人“责任是否成立”和“责任是否应该被免除”。而《德国民法典》第254条规定:“损害的发生,被害人如与有过失,赔偿义务和赔偿范围,应根据情况,特别是根据损害主要是由当事人的一方还是他方造成的,来确定。”可见,在德国民法中,被害人的与有过失制度中要考量受害人的过失,以确定加害人的赔偿义务是否存在;而赔偿范围的确定也属于与有过失制度应解决的问题。《台湾民法典》第217条规定:“损害之发生或扩大,被害人与有过失的,法院得减轻赔偿金额或免除之。重大之损害原因,为债务人所不及知,而被害人不预促其注意或怠于避免或减少损害的,为与有过失。”可见,台湾民法跟德国民法在与有过失制度的设计方面几乎完全相同。在《瑞士债法》第44条规定:“被害人对于发生损害之行为已与同意或者可归责于被害人之事由对于损害的成立或者扩大与以助力,或因而增加赔偿义务人地位之困难者,审判官得减缩赔偿义务或免除之。”可见,在瑞士债法中,与有过失制度的“与有过失”的范围都宽于德国民法和我国大陆民法中的“与有过失”的范围,他们在与有过失规定的不同在各自的法体系中承担的功能显然也不是完全一样的。

第四、侵权中的与有过失制度之后,紧接着是第132条的公平责任条款。笔者认为在与有过失制度的适用时,要考虑与公平责任制度的衔接问题。公平责任是指在当事人双方对造成的损失都没有过错的情况下,由人民法院根据公平的观念,在考量当事人的财产状况及其他情况的基础上,责令加害人对受害人的财产损失给予适当补偿。公平责任在性质上是以公平观念作为价值判定标准来确定法律责任。[v]而且,公平责任的适用仅仅适用于当事人双方都没有过错的情况。至于这一点,在德国、台湾和中国大陆的设置都一样。这在设计方面界限很清楚,模糊性主要发生在司法实践中。在认为与有过失中的过失必须以受害人的识别能力为前提的情况下,在加害人被认定没有过错,而无识别能力之受害人的行为就在适用公平责任制度来调整。但是,有的国家认为与有过失中的过失跟构成要件意义上的过失不一样,并不以识别能力为前提,此时,就是适用与有过失制度来调整。在我国大陆,在与有过失中的过失的认定方面存在着争论,笔者更赞同也应以识别能力为前提,这样适用显得更清晰,而且并没有出现功能上的缺失。

第五、另外,与有过失制度规定在过错责任,过错推定责任和严格责任等归责原则之后,而且在第131条的规定中并未规定此种与有过失制度特适用某种归责原则,因此,笔者认为,从这种体系规定看,在过错责任(笔者赞同将过错推定责任纳入到过错责任原则中)和严格责任归责的情况下,都应该有与有过失制度的适用。在下面,笔者将以以过错责任原则为归责原则的一般侵权的与与有过失相关的制度设计来作一说明。

(1)受害人过错制度和与有过失制度的衔接。通过对法律制度设置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过错责任原则下,加害人承担赔偿责任应该以其有过错为前提,只有在加害人被认定有过错,方有与有过失的考量。因此,针对受害人的过错,我国设置了两种制度:受害人

过错制度和与有过失制度。

过错责任原则下的受害人过错制度跟与有过失制度不同,受害人过错是一种单独的侵权行为形态。[vi]受害人过错制度是指损害的发生,是由受害人故意或过失所引起的,加害人根本没有过错的侵权行为形态。其法律后果是由受害人自己承担损失,加害人不承担任何责任。虽然《民法通则》对此没有明文规定,但按照第106条第2款规定推出这一结论。可见,受害人过错制度解决的问题是:在过错责任原则下,加害人被认定没有过错,而受害人对损害的发生有过错,则由受害人自己承担损失。

而从以上的法条可以看出,受害人过错在德国民法、台湾民法和瑞士债法中,都可以纳入到与有过失制度中直接调整,而无须另设受害人过错制度来实现这一功能。

(2)与有过失制度与共同侵权制度的衔接。共同侵权制度又称共同过错,它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行为人,基于共同的故意和过失导致他人损害,应当承担连带民事责任的侵权行为。而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对受害人损害有过错,而其中有部分人与受害人是有密切关系上的人,在这种情况下,理论上和司法实践中倾向于将其纳入与有过失制度中来考量。[vii]该问题要解决的是:对于第三人的过错,与受害人有密切关系的,通常应该将其纳入到与有过失制度中来规范,而其他第三人的过错纳入到共同侵权中去调整。在瑞士债法中,这也可以纳入到与有过失制度中来调整。

(3)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行为能力的受害人的过错与有过失制度衔接。加害人的行为与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受害人的行为共同构成损害发生的原因时,是否构成与有过失,有的持否定意见,也有持肯定意见。而在理论和司法实践中,将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行为能力的受害人的行为推定其法定代理人有过失,也纳入与有过失制度中调整。

综合以上所述,与有过失制度在各国在制度设计方面存在着差异性,我们应该从大陆现实的制度设计出发来完善与有过失制度与相关制度的设计。

注释:

1《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焦美华译法律出版社517页。

2同上,下卷,184页。

3杨立新侵权法论上卷159页。

4王泽鉴侵权行为法第一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3页以下。

5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94页以下。

6杨立新侵权法论上卷346页。

7杨立新侵权法论上卷345页。

试论缔约过失责任制度

试论缔约过失责任制度 [ 内容提要 ] 缔约过失责任制度是我国《合同法》确定的,旨在保护缔约双方利益而设立的一 项法律制度, 其目的在于通 过对缔约双方之间行为的 审查, 恶意行为,并使 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方承担 相应的责任。 面保护缔约人的合法利 益, 一法律制度的由来、定义、 行较为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引言 正常情况下,在合同的成立至履行完毕这一段期间,合同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 系受《合同法》调整。但在合同的缔约过程中,即在双方接触磋商阶段,因一方当事 人的故意或过失,而使合同未成立,致另一方当事人遭受损害时,既不能适用违约责 任,也不适宜适用侵权责任,传统的合同法和侵权法都无力对受害人提供周全的救济 手段,使那些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损害对方当事人利益的行为,缺少法律责任的约束。 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消费领域,一般消费者缺乏专门知识,以在缔结契约上欠缺 合理正确的判断力,因缔约而遭受损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如何保护这种情况下受损失 的一方当事人的利益,就成为我国法律保护的空白。 为谋求对缔约当事人的保护,促进交易安全,我国在 1999 年出台的《合同法》中 第一次确立了缔约过失责任这一制度。缔约过失责任制度是舶来品,缔约过失责任的 建立,进一步规范了缔约阶段的民事行为,使作为市场主体的合同行为得到进一步规 范。对于有效和全面保护缔约人的交易安全,维护诚实信用原则,维持市场经济秩序 都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缔约过失责任理论和制度的建立 缔约过失责任理论的思想可溯及自罗马法,但首次阐述这一理论的是德国法学家 耶林。 1861 年,他在《耶林学说年报》第四卷上发表了《缔约上的过失,契约无效与 未臻完全时的损害赔偿》一文。文中指出, “从事契约缔结的人,是从契约交易外的消 极义务范畴,进入契约上的积极义务范畴,其因此而承担的首要义务,系于缔约时须 防止一方违背诚实信用原则而采取 作为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补充, 以全 保障交易安全,维护诚实信用原则,维持市场经济秩序。本文从这 构成要件以及与相关责任的区别、我国的适用类形、赔偿等方面进 系统地论述,让读者对缔约过失责任的概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员工上班管理制度word版本

员工上班管理制度

员工上班管理制度 为提高全员素质,保证产品质量,更好的为客户服务特制定本条例。 (一)检验工序管理制度 1. 质检人员必须依据仓库开具的领料单进行领料{打包物料}; 2.质检人员在检测物料(成品,半成品)前必须审好图纸、工艺档及要求,做好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3. 未经部门主管批准,不得随意改动检验工艺和参数,若有必要改动必须与相关工序联系,预防和杜绝安全质量隐患,确保检验工作顺利进行; 4. 在检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解决,并做好记录,与上下工序有关的问题及时联系,预防同病复发,把损失降到最低; 5. 检验过程中实行三检制,即:自检、互检、专检。自检完的产品打上标记,合格品与不合格品分类摆放,不允许混放,依次充好。 6. 不合格及无标记的产品(成品)不允许流入下道工序,并做好标示,放在规定位置;不合格品按《不合格品处理规定》处理; 7. 合格品经检验合格后,做好标示,放在规定位置,待合格产品打包入库; 8. 产品在流转过程中严防磕碰,若有发现,将严肃处理; 9. 质检员依据领料单进行产品首件检验,如有不符,及时通知相关人员并纠正; 10. 质检员在生产过程中要做到首件检验、中间巡检、完工专检。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11. 各工序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若有违犯,将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二)上班制度

1. 全体人员应事先做好准备工作,员工必须提前5分钟到达生产现场(员工之间不准代打卡;如有发现将严肃处理;)。详细了解设备运行情况以及一天的工作内容; 2.质检员工对检验设备仪器须进行检查,并进行书面记录,检验设备每日需打扫清洁 4. 质检员必须做到“五清三”即:五清——看清、讲清、问清、查清、点清; 5. 质检人员按照规定分工到现场进行现场巡视,对发现的问题,现场记录清楚;在检查中发现不符合实际情况时,质检人员应立即处理, 6. 未经批准同意不得私自离岗。 7.检查组长的工作:1)检查人员是否齐全,设备运行、现场环境是否良好;2)检查各项工作是否准备完备准确;3)召开班前会,安排工作;4)向上级及时汇报当天工作;5)及时解决当天遇到的问题; 8.上班期间不准聚集谈天;不准玩手机;不准窜岗;不准做与上班无关事宜;9.下班提前5分钟,总结一天的工作内容并做好工作报表报告上级; 10.确定检工作台面检验设备及周边打扫干净,方能下班; (三)现场管理制度 1. 合格品与不合格品分类摆放整齐,做好标记; 2. 工、卡、量具摆放整齐严防摔碰伤; 3. 设备保持清洁、润滑、无故障; 4. 下班前设备及周边打扫干净,不允许有铁销、产品、油污等存在; 5. 不用的打包工具,不良品等按要求放到指定地点,如有违犯将按规定处理。(四)工具管理制度 1.发动和依靠工人参加工具管理,提高工人爱护工具的主人翁责任感。认真管好、用好工具、不积压、不丢失工具。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知识点汇总

高考《生活中的法律常识》精编版 一、民事权利和义务 (一)认真对待权利和义务 1、实现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责任 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民事责任包括民事侵权责任和民事违约责任。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跟换;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 2、民法对诉讼时效规定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诉讼时效是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自己权利受到损害时起算。 (二)积极维护人身权 1、生命健康权: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或死亡的,应当赔偿医疗费、误工费、伤残补助费、丧葬费等。 2、姓名权: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依法改变自己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 3、肖像权:公民享有肖像权,公民对自己的肖像享有再现、使用、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4、名誉权: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5、隐私权:公民享有隐私权,侵害隐私权,应当依法承担侵权责任。 (三)依法行使财产权 1、所用权:权利人可以支配其所有物,依照自己的意愿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并享有其利益。 ①不动产,必须到相关部门办理产权登记,才能取得所有权。 ②动产,一般是按照交付的方式取得所有权。 ③机动车、航空器、船舶虽然属于动产,但由于价值较大,其产权的取得、变更,通常也需要依法办理产权登记。如果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动产善意取得制度适用条件:第三人不知情;价格合理;不是赃物或遗失物) 2、用益物权:以财产的使用收益为目的的物权。主要包括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等。 3、担保物权:以担保债权的实现为目的而产生的一类财产权,就是担保物权。包括抵押权、质权、留置权。 (四)切实保护知识产权 1、著作权 (1)著作人身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著作财产权分为复制权、发行权、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表演权、出租权、展览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摄制电影权、放映权能等。著作权人对上述权利可以自己行使,也可以许可他人行使著作财产权并获得报酬,还可以将著作财产权转让他人。 (2)著作人身权的发表权只有一次;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属于永久保护。著作财产权的保护期一般是作者有生之年加死后50年。如果著作权是法人,保护期为作品发表后50年。保护期一旦届满,则该作品进入公共领域,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使用。 2、专利权 (1)专利法规定,他人未经专利权人同意,不得实施其享有专利的发明创造,即使独立作出了相同的发明,也不得实施该发明。 (2)专利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种。 (3)专利规定了专利的保护期:发明专利20年,使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10年,均从申请日开始起算。 3、商标权 (1)申请注册的商标必须具备显著性。国民、国旗、国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名称、产品的通用名称等不能用作商标。 (2)商标法规定,商标注册人享有商标专用权,未经许可,他人不得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品,也不得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

论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范围【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法学 论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范围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选题背景: 关于缔约过失责任赔偿的范围,其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指在缔约过程中,因一方或双方的缔约过失行为以致相对方损失时,法律应该对受损方的哪些损失施以救济,以使该损失得到补偿,横平交易双方的利益,维护交易的公平。 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是19世纪下半时期尤其是20世纪以来债法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1861年由德国学者耶林首次提出,它肯定的是当事人因缔约行为而产生的一种类似缔约的信赖关系,这种关系属于法定债的关系,从而完善了债法理论。缔约过失责任理论的提出,弥补了缔约阶段法律调整的空白。这一理论强调的是人与人在缔约阶段的相互接触,应当受到法律的调整,彼此应负有相互注意和照顾的义务,而履行这种义务对维护交易安全,弘扬诚信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罗马法在确定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损失的数额时,要求债务人赔偿债权人因债务不履行而遭受的损失,以及若债务人如约履行,债权人可获得的利益,也即,债务人必须对债权人遭受的全部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承担赔偿责任。但这一标准主要适用于违约责任,在缔约过失的责任中,行为人是应当赔偿履行利益(积极利益)的损失,还是信赖利益的损失,则是一个值得探讨研究的问题。 选题意义: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时期,经济全球化使我国面临着国际市场游戏规则的挑战。市场本身是由成千上万个以交易为内容的合同关系组成,基于此,市场化就是契约化。而我国交易活动的市场化和国际化正在逐步加深,我们应当遵循大陆法系关于缔约过失责任理论的传统,同时积极吸收英美法系关于相关判决规则和理论的合理成分,根据我国经济生活和法治实践,构建我国特有的社会主义法制缔约过失责任理论体系和制度框架。 我国合同法在第42条和43条中专门规定了缔约过失责任制度,但是并未就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范围作明确规定,因此,探讨该责任的赔偿范围不仅完善了交易规则,也有助于完善我国债法制度的体系。首先,有利于弘扬商业道德,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其次,有利于维护受害人利益,填补法律救济的空白。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研究的基本内容:

公司内部管理制度的

内部管理制度 德宏州吉鑫饮品有限责任公司 2007年3月

目录 第一章管理大纲 (3) 第二章岗位职责 (4) 第三章人事管理制度 (6) 第四章考勤管理制度 (8) 第五章处分制度 (10) 第六章出差管理制度 (11)

第一章管理大纲 一.为了加强管理,完善各项工作制度,促进公司发展壮大,提高经济效益,特制订本管理制度。 二.公司全体员工都必须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和各项决定。 三.禁止任何个人损害公司的形象、声誉和内部稳定。 四.公司通过发挥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提高全体员工的技术、管理水平,不断完善公司的经营、管理体系,实行多种形式的责任制,不断壮大公司实力和提高经济效益。 五.公司提倡全体员工刻苦学习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六.公司鼓励员工发挥才能,多作贡献。对有突出贡献者,公司予以奖励、表彰。 七.公司为员工提供平等的竞争环境和晋升机会,鼓励员工积极向上。 八.公司倡导员工团结互助,同舟共济,发扬集体合作和集体创造精神。 九.公司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公司的决策和管理,欢迎员工就公司事务及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对作出贡献者公司予以奖励、表彰。 十.公司实行“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的分配制度。 十一.公司推行岗位责任制,实行考勤、考核制度,端正工作作风和提高工作效率,反对办事拖拉和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 十二.公司提倡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降低消耗,增加收入,提高效益。 十三.维护公司纪律,对任何人违反公司各项制度的行为,都要予以追究。 第3页

第二章岗位职责 一.公司由总经理全面负责公司的经营管理,下设行政副总经理、工程副总经理、研发副总经理、。 二.公司下设行生产部、储运部、经营部、人力资源等部门。 三.储运副总经理: 1)在总经理监督下,负责公司人事、后勤、采购与行政方面日常工作,组织召集公司的重大会议、专题会议。 2)直接接受公司总经理的指令和监督,在规定的权限内独立开展工作,有重要事情向总经理汇报。 3)监督审核各部门成本费用的开支及采购申请 4)协调公司各个部门之间工作关系。 5)为公司提供合格的人力资源,并对其实行程序化管理。 6)监督检查公司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和办公秩序。 7)负责公司员工考评工作。 8)有采购的审核权及限额的审批权,对限额资金有使用的批准权。 9)对人事工作有监督、检查及人事任命权,对公司员工的管理水平、业务水平和业绩有考核权。 10)可受总经理委托代总经理行使职权,分管行政管理部工作。 四.生产厂长: 1)直接接受公司总经理的指令和监督,全面负责公司的产品生产、监督、管理等工作,处理生产部日常工作。 2)在规定的权限内,可单独处理例行公事,有关重要事项,须向总经理请示批准后执行。 3)对下属部门成员有人事任免提议权、奖罚权和监督检查权。 五.经营副总经理: 1)直接接受公司总经理的指令和监督,在规定的权限内独立开展工作,重要情况向总经理汇报。

劳动合同中的缔约过失责任制度

建立劳动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的必要性 缔约过失责任制度是民法债权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是指在合同订立过程中,一方因 违背其依据诚实信用原则所产生的义务,而致另一方的信赖利益的损失,并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早在古罗马时期,罗马法学家就开始在立法及学说上讨论缔约过失责任问题。但对缔约过失责任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的是德国学者耶林。1861 年耶林在其主编的《耶林 法学年报》第四卷上发表了《缔约上过失:契约无效与未臻完全时之损害赔偿》一文。耶林指出“从事契约缔结的人,是从契约交易外的消极义务范畴,进入契约上的积极义务范畴,其因此而承担的首要义务,系于缔约时善尽必要的注意。法律所保护的,并非仅是一个业已存在的契约关系,正在发生中的契约关系亦应包括在内,否则,契约交易将暴露 于外,不受保护,缔约一方当事人不免成为他方疏忽或不注意的牺牲品。”他还指出,导致合同无效的有过错的一方,应对无过错的另一方,因为信赖合同的效力所造成的损害负责,当然无过错的一方不能请求赔偿允诺履行的价值损失,即期待利益的损失。 (一)劳动权利救济的缺陷呼唤劳动缔约过失责任制度。 缔约过失责任的提出,肯定了当事人因缔约行为而产生了一种类似契约的信赖关系,提出了当事人在合同订立阶段,彼此应负有相互注意和照顾的义务,为当事人从事交易活动确定了新的义务规则,使人们意识到,缔约阶段并不是法律调整的一块飞地,人与人之间在这个阶段的相互接触,亦应受到法律的调整,进一步完善了债法理论。耶林的理论提出后,对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各国纷纷吸收和借鉴这一理论。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对合同无效和被撤销的缔约过失责任,合同不成立的缔约过失责任作了较全面的规定。然而《合同法》所调整的是民商事合同关系,并不适用于劳动合同。但在劳动关系领域中,却存着大量的因一方当事人恶意磋商、隐瞒真实情况等与另一方当事人签订劳动合同,致使劳动合同无效或根本不能履行和不成立的情况存在,给对方当事人造成损失。有了损失必须要有人承担,而现行劳动法却不能完全解决这一问题。现行劳动法关于劳动合同的条款仅22 条,而关于劳动合同效力及责任承担的条款仅仅体现在劳动法第18条、第97条和原劳动部发布的规章中。《劳动法》第18条规定:“下列劳动合同无效:(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劳动合同;(二)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无效的劳动合同,从订立的时候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第97 条规定“由于用人单位的原因订立无效合同,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劳动部1995年5月10日发布的《关于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第二条第(一)、(二)项规定:“用人单位故意拖延不订立劳动合同,即招用后故意不按规定订立劳动合同以及劳动合同到期后故意不及时续订劳动合同的”、“由于用人单位原因订立无效劳动合同,或订立部分无效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给予劳动者赔偿。从上述规定中不难看出,我国的劳动立法虽然没有明确使用缔约过失责任这一名称,但对缔约过失责任制度是持肯定态度的。只不过这种规定是非常不全面的。这些规定只能解决因用人单位的原因签订的无效劳动合同而产生的纠纷。而对于在订立劳动合同过程中,由于用人单位或劳动者一方或双方的过错而使劳动合同不能成立并造成他方损失的,有过错的一方应否承担赔偿责任,则完全没有涉及。同 时,由于劳动者的原因订立无效劳动合同,对用人单位造成损害的,应否承担责任则没有规定。这样就形成了实践中关于劳动合同的真空地带,对双方当事人尤其是劳动者的劳动权利保护存在缺陷,这与劳动法的立法宗旨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借鉴合同缔约过失责任制度,建立劳动合同中的缔约过失责任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劳动合同协议书中的缔约过失责任制度

劳动合同协议书中的缔约过失责任制度 文件编号TT-00-PPS-GGB-USP-UYY-0089

一、建立劳动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的必要性 缔约过失责任制度是民法债权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是指在合同订立过程中,一方因违背其依据诚实信用原则所产生的义务,而致另一方的信赖利益的损失,并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早在古罗马时期,罗马法学家就开始在立法及学说上讨论缔约过失责任问题。但对缔约过失责任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的是德国学者耶林。1861年耶林在其主编的《耶林法学年报》第四卷上发表了《缔约上过失:契约无效与未臻完全时之损害赔偿》一文。耶林指出“从事契约缔结的人,是从契约交易外的消极义务范畴,进入契约上的积极义务范畴,其因此而承担的首要义务,系于缔约时善尽必要的注意。法律所保护的,并非仅是一个业已存在的契约关系,正在发生中的契约关系亦应包括在内,否则,契约交易将暴露于外,不受保护,缔约一方当事人不免成为他方疏忽或不注意的牺牲品。”他还指出,导致合同无效的有过错的一方,应对无过错的另一方,因为信赖合同的效力所造成的损害负责,当然无过错的一方不能请求赔偿允诺履行的价值损失,即期待利益的损失。 (一)劳动权利救济的缺陷呼唤劳动缔约过失责任制度。

缔约过失责任的提出,肯定了当事人因缔约行为而产生了一种类似契约的信赖关系,提出了当事人在合同订立阶段,彼此应负有相互注意和照顾的义务,为当事人从事交易活动确定了新的义务规则,使人们意识到,缔约阶段并不是法律调整的一块飞地,人与人之间在这个阶段的相互接触,亦应受到法律的调整,进一步完善了债法理论。耶林的理论提出后,对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各国纷纷吸收和借鉴这一理论。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对合同无效和被撤销的缔约过失责任,合同不成立的缔约过失责任作了较全面的规定。然而《合同法》所调整的是民商事合同关系,并不适用于劳动合同。但在劳动关系领域中,却存着大量的因一方当事人恶意磋商、隐瞒真实情况等与另一方当事人签订劳动合同,致使劳动合同无效或根本不能履行和不成立的情况存在,给对方当事人造成损失。有了损失必须要有人承担,而现行劳动法却不能完全解决这一问题。现行劳动法关于劳动合同的条款仅22条,而关于劳动合同效力及责任承担的条款仅仅体现在劳动法第18条、第97条和原劳动部发布的规章中。《劳动法》第18条规定:“下列劳动合同无效:(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劳动合同;(二)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无效的劳动合同,从订立的时候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第97条规

公司员工管理制度

公司员工管理制度 _#公司员工管理制度#_ 1、员工须每天清洁个人工作区内的卫生,确保地面、桌面及设备的整洁。公司员工管理制度范本 2、员工须自觉保持公共区域的卫生,发现不清洁的情况,应及时清理。 3、员工在公司内接待来访客人,事后需立即清理会客区。 4、办公区域内严禁吸烟。 5、正确使用公司内的水、电、空调等设施,最后离开办公室的员工应关闭空调、电灯和一切公司内应该关闭的设施。 6、要爱护办公区域的花木。 1、工作时间内不应无故离岗、串岗,不得闲聊、吃零食、大声喧哗,确保办公环境的安静有序。

2、新入职员工的试用期为三个月,员工在试用期内要按月进行考评。详见《员工试用期考核表》。 3、公司内所制定的《员工日程表》是衡量员工完成工作量的依据,要求员工每天要认真、详尽的填写,作为公司考核员工工作量的标准。 4、职员间的工作交流应在规定的区域内进行(大厅、会议室),如需在个人工作区域内进行谈话的,时间一般不应超过三分钟(特殊情况除外)。 5、加强学习与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及技能,积极参加公司组织的各项培训(培训将施行签到制,出席记录和培训考核也将作为公司绩效考核的部分)。 6、经常总结工作中的得失,并参与部门的业务讨论,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7、不得无故缺席部门的工作例会及公司的重要会议。 8、员工在工作时间必须全身心地投入,保持高效率地工作。

9、员工在任何时间均不可利用公司的场所、设备及其他资源从事私人活动。一经发现,给予警告,情节严重者,公司将予以辞退。 10、员工须保管好个人的文件资料及办公用品,未经同意不可挪用他人的资料和办公用品。 10、员工要保管好个人电脑,按公司规定进行文档存储、杀毒及日常维护,如发生故障应及时报告综合管理部,由公司安排修理。 1、员工须严守公司商业机密,妥善保存重要的商业客户资料、数据等信息。 2、管理人员须做好公司重要文件的备份及存档工作,并妥善记录网络密码及口令。并向总经理提交完整的网络口令清单。 3、任何时间,员工均不可擅自邀请亲朋好友在公司聚会。 4、员工及管理人员均不可向外泄露公司发展计划、策略、客户资料及其他重要的,如一发现,除接受罚款、辞退等内部处理外,情节严重的,公司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侵权责任法学习心得5篇

侵权责任法学习心得 5 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读后感,观后感。以下是我整理的侵权责任法学习心得5 篇,欢迎阅读参考! 侵权责任法学习心得(1) 通过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感想颇多。为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明确侵权责任,预防并制裁侵权行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制定了本法。责任法列举了11 种侵权行为类型和准侵权行为类型。就几个热点问题,谈几点想法供大家共同探讨。 一、立法首次明确精神损害赔偿 我国现行民事法律对于精神损害赔偿没有明确规定,司法实践中由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来规范,实践中精神损害赔偿已经有了不少案例。 《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这是《侵权责任法》的一个亮点,表明我国在现行法律中第一次明确规定了精神损害赔偿。这个规定,一是把精神损害赔偿严格限制在侵害人身权益上,侵害人身权益就包括侵害生命权、健康权、名誉权、隐私权等,但不包含财产权。二是什么情况下构成精神损害。侵权责任法用了?严重精神损害?这个词。 二、人肉搜索可能构成违法 第三十六条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 承担侵权责任 目前盛行的网络?人肉搜索?,也会造成侵权。法律中指出:?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

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而民事权益则包括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和隐私权等权利。?人肉搜索?中,难免会涉及到当事人照片、阅历等内容,其间不乏个人隐私,网络公开之后又常为当事人带来负面影响。 ‘人肉搜索'等现象已经让我们感到,网络领域对于民事合法权益的保护已经提到了一个重要的议事日程。对网络侵权进行规制,可以说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体现了立法的进步。?西昌学院法学副教授王明雯说。事实上,不仅是网络侵权责任,还有更多保护个人隐私的提法也在这部法律中得到体现,诸如?泄露 患者隐私或者未经患者同意公开其病历资料,造成患者损害的,应承担侵权责任。? 三、校园伤害,事故责任好区分校园伤害时有发生,孩子在学校、幼儿园出了事故,究竟如何区分责任,一直是学校家长关注的话题。《侵权责任法》根据未成年人的年龄、民事行为能力及幼儿园、学校是否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等不同情况,明确责任划分: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幼儿园、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应承担赔偿责任,但能够证明已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除外。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承担相应赔偿责任。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来自幼儿园、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以外的人员的人身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幼儿园、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管理职责的,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是民法典中另一部重要的支架性法律,对保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明确侵权责任,预防并制裁侵权行为,化解社会矛盾,减少民事纠纷,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发生在身边的侵权行为,学好、用好责任法,

论缔约过失责任(一)

论缔约过失责任(一) 摘要: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由德国法学家耶林于1861年提出,被誉为法学上的发现,对各国立法和判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于缔约过失责任的法律基础大致有四种学说:侵权行为说、法律行为说、法律规定说、诚实信用原则说。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有:缔约当事人违反先合同义务;缔约相对人受有损失;违反先合同义务的一方有过错;过错与损失之间有因果关系。我国《合同法》规定了缔约过失责任的三种类型。缔约过失责任既不同于违约责任,也不同于侵权责任,它们之间有明显的区别。 关键词:缔约过失责任诚实信用信赖利益损害赔偿 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在合同订立过程中,一方当事人故意或者过失地违反先合同义务,造成对方当事人信赖利益的损失时,依法应当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缔约过失责任制度是民事责任制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1861年德国法学家耶林提出缔约过失责任理论,被誉为法学上的发现,对各国立法和判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笔者拟就缔约过失责任的有关问题,谈一谈自己的观点,以求教于同同仁,望不吝赐教。 一、缔约过失责任理论的创立 缔约过失责任(CulpainContrahendo)理论是由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RudolfVonJhering)最早提出,1861年,耶林在其主编的《耶林学报年报》第四卷发表了《缔约上过失,契约无效与不成立时之损害赔偿》一文,开始了缔约过失责任在理论上的深入探讨。他认为:“从事契约缔结的人,是从契约交易外的消极义务范畴,进入契约上积极义务范畴,其因此而承担的首要义务,系于缔约时须善尽必要的注意。法律所保护的,并非仅是一个业已存在的契约关系,正在发生中的契约关系亦应包括在内,否则,契约交易将暴露于外,不受保护,缔约一方当事人不免成为他方疏忽或者不注意的牺牲品!契约的缔结产生了一种履行义务,若此种效力因法律上的障碍而被排除时,则会产生一种损害赔偿义务。因此,所谓契约无效者,仅指不发生履行效力,非谓不发生任何效力。简言之,当事人因自己的过失致使契约不成立者,对信其契约为有效成立的相对人,应赔偿基于此信赖而产生的损害。”①耶林关于缔约过失责任的理论,被誉为法学上的发现,对各国立法和判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德国民法典》制订之际,起草者大多认为不能将其作为一个一般责任要件加以规定,只能在特殊情况下予以承认。故《德国民法典》仅在因意思表示发生错误而撤销(第122条第2款)、自始客观不能(第307条)和无权代理(第179条)的情况下,承认了缔约过失责任。但是,德国的司法实践承认了缔约过失责任,而且判例及学说已将缔约过失责任发展为一般原则,形成了一个制度。正如德国法学家拉伦兹指出:“缔约上过失责任,与其说建立在民法现行规定之上,毋宁认为系判例学说为促进法律进步所创造之制度,经长久反复之适用,已为一般法律意识所接受,具有习惯法之效力”。②现在,缔约过失责任不仅适用于合同不成立、无效或撤销的情况,而且在某些合同有效成立的场合也有适用的余地。 在日本,也是通过理论与判例接受了缔约过失责任理论。日本判例学说从接触磋商的当事人之间的信赖关系和诚实信用原则出发,寻找缔约过失责任的依据,并把缔约过失责任的适用范围扩大到如下领域:⑴自始不能履行使合同不成立或无效;⑵合同只停留在准备磋商阶段;

关于员工因工作失误造成公司损失行为处理的规定

关于员工因工作失误造成公司损失行为处理的 规定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关于员工因工作失误造成公司损失行为处理的规定 为规范公司内部管理,现就员工因工作失误造成公司损失行为的处理,公司领导班子经研究做出以下决定: 一、公司对员工因工作失误造成损失的行为,确认其无恶意行为且确认其不能因此获利的,对公司的经济赔偿方案和对员工的纪律处分规定如下。(一)按下表进行经济赔偿。 1、赔偿金按超额累进的方式计算。例:某员工因工作失误,造成公司直接经济损失RMB:23456元,公司确认该员工无恶意行为且不能因此获利,按照本规定直接责任人及其相关管理人员应支付给公司的赔偿金额如下表:

2、直接责任人上级主管,最高追究至事业部总经理赔偿公司相应经济损失。 3、损失金额及赔偿金额,均以人民币计算,外币损失须折合成人民币计算赔偿金。 (二)按下表进行纪律处分。 二、公司对员工因工作失误造成损失的行为,不能确认其是否有恶意行为或不能确认其是否因此获利的,对公司的经济赔偿方案和对员工的纪律处分如下。 (一)公司全部直接经济损失均由直接责任人赔偿。 (二)按下表进行纪律处分。

本规定仅适用于城市预订网(中国区)下属三家公司:广东中旅易达旅行服务有限公司、广州市易达旅行社有限公司、广州市旅库软件技术有限公司。附件:承诺书 如果出现错报或漏报税的情况,应按以下情况进行处理: 1、主要责任人(负责报税人员)承担损失金额30% 2、复核人员承担损失金额10% 3、主管人员(报税人员上级)承担损失金额10% 4、公司承担损失金额50% 5、相关人员承担金额不超过当事人一个月工资为限,若数额较大,超过当事人月工资的,行政人事及财务则按月对当人事进行扣款。 6、如果出现错报和漏报现象,相关人员应及时上报自己的上级主管人员,由主管人员逐级上报到公司领导。如果发现隐瞒不上报,哪一级不上报,损失金额由那一级人员全额承担。 7、未经公司领导同意,私自把相关情况告知客户。如果由此产生损失,由当事人承担。

缔约过失责任法律制度研究

缔约过失责任法律制度研究 摘要:缔约过失责任是起源于罗马法的一项独立的债权制度,它是在订立合同过程中缔约一方当事人因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所应承担的先合同义务而造成对方信赖利益损失时所应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作为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补充,缔约过失责任的承担以违反先合同义务为前提,其赔偿范围以受害方信赖利益的损失为限,以赔偿损失为主要责任形式。法律设定缔约过失责任,旨在以法定责任形式弥补合同法和侵权行为法调整范围存在前契约义务的漏洞,全面保护缔约人的合法利益,保障交易安全,维护诚实信用原则,维持市场经济秩序。 在传统的合同法中,合同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仅仅存续于合同的成立与履行完毕这一段时间。如果合同关系尚不存在或未成立,就无所谓违约责任可言。因此,在合同因一方当事人缔约时的过失不成立或无效时,如何保护受损失的一方当事人的利益,就成为违约责任不能解决的问题。缔约过失责任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而产生的。 一、缔约过失责任的意义及性质 缔约过失责任,又称先契约责任,有的学者直接称为缔约过失。我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均未规定缔约过失责任的具体概念,但国内民法学界通说认为,《民法通则》第61条第1款就是关于缔约过失责任的规定,即“民事行为被确认为无效或被撤销后,当事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返还给受损失的一方。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合同法》第42条也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一)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二)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三)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

员工上班管理制度

员工上班管理制度 为提高全员素质,保证产品质量,更好的为客户服务特制定本条例。 (一)检验工序管理制度 1. 质检人员必须依据仓库开具的领料单进行领料{打包物料}; 2.质检人员在检测物料(成品,半成品)前必须审好图纸、工艺档及要求,做好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3. 未经部门主管批准,不得随意改动检验工艺和参数,若有必要改动必须与相关工序联系,预防和杜绝安全质量隐患,确保检验工作顺利进行; 4. 在检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解决,并做好记录,与上下工序有关的问题及时联系,预防同病复发,把损失降到最低; 5. 检验过程中实行三检制,即:自检、互检、专检。自检完的产品打上标记,合格品与不合格品分类摆放,不允许混放,依次充好。 6. 不合格及无标记的产品(成品)不允许流入下道工序,并做好标示,放在规定位置;不合格品按《不合格品处理规定》处理; 7. 合格品经检验合格后,做好标示,放在规定位置,待合格产品打包入库; 8. 产品在流转过程中严防磕碰,若有发现,将严肃处理; 9. 质检员依据领料单进行产品首件检验,如有不符,及时通知相关人员并纠正; 10. 质检员在生产过程中要做到首件检验、中间巡检、完工专检。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11. 各工序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若有违犯,将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二)上班制度 1. 全体人员应事先做好准备工作,员工必须提前5分钟到达生产现场(员工之间不准代打卡;如有发现将严肃处理;)。详细了解设备运行情况以及一天的工作内容;

2.质检员工对检验设备仪器须进行检查,并进行书面记录,检验设备每日需打扫清洁 4. 质检员必须做到“五清三”即:五清——看清、讲清、问清、查清、点清; 5. 质检人员按照规定分工到现场进行现场巡视,对发现的问题,现场记录清楚;在检查中发现不符合实际情况时,质检人员应立即处理, 6. 未经批准同意不得私自离岗。 7.检查组长的工作:1)检查人员是否齐全,设备运行、现场环境是否良好;2)检查各项工作是否准备完备准确;3)召开班前会,安排工作;4)向上级及时汇报当天工作;5)及时解决当天遇到的问题; 8.上班期间不准聚集谈天;不准玩手机;不准窜岗;不准做与上班无关事宜;9.下班提前5分钟,总结一天的工作内容并做好工作报表报告上级; 10.确定检工作台面检验设备及周边打扫干净,方能下班; (三)现场管理制度 1. 合格品与不合格品分类摆放整齐,做好标记; 2. 工、卡、量具摆放整齐严防摔碰伤; 3. 设备保持清洁、润滑、无故障; 4. 下班前设备及周边打扫干净,不允许有铁销、产品、油污等存在; 5. 不用的打包工具,不良品等按要求放到指定地点,如有违犯将按规定处理。(四)工具管理制度 1.发动和依靠工人参加工具管理,提高工人爱护工具的主人翁责任感。认真管好、用好工具、不积压、不丢失工具。 2.加强对工具使用的技术指导。在使用工具时和操作过程中,严格按工艺规程进行,防止工具过度磨损和损坏,并推广先进经验,改进工具使用方法。

侵权责任法》相关案例分析

《侵权责任法》相关案例分析【例1】甲、乙夫妇因8岁的儿子严重残疾,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而非常痛苦。一天,甲往儿子要喝的牛奶里放入“毒鼠强”时被乙看到,乙说:“这是毒药吧,你给他喝呀?”见甲不说话,乙叹了一口气后就走开了。毒死儿子后,甲、乙二人一起掩埋尸体并对外人说儿子因病而死(2008年司法考试试卷二第7题)。①甲、乙以默示的方式达成杀人的共同故意。②甲以作为方式,乙以不作为方式(母亲对儿子具有救助的义务),基于共同故意实施了杀人,在刑法上构成共同杀人罪,在民法上构成共同故意侵权。 【例2】甲、乙共谋伤害丙,丙中一刀,不知甲或乙所为。①丙只须证明甲、乙共谋伤害自己,自己挨的那一刀究竟是甲还是乙造成的,则无举证责任。②不仅如此,甲即便证明此刀伤是乙造成的,也不能免除自己的连带责任。③共同故意使加害人的行为结合为一个整体,各加害人均应就“可能的因果关系”承担责任,受害人免予承担证明每个加害人的行为与损害均具有因果关系,某一加害人不得通过证明自己的行为与损害无事实上的因果关系而免责。 【例3】甲、乙、丙共谋报复丁,甲将丁打伤,乙放火将丁的房屋烧毁,丙到学校将丁的儿子打成重伤。①甲、乙、丙须对丁的人身伤害、丁的房屋损害、丁之子的人身伤害承担连带责任。②共同故意侵权不要求数人造成“同一损害”,只要求损害具有“统一性”,统一于共同故意既可。 【例4】甲、乙、丙共谋抢劫丁银楼,甲虽未到现场,或者甲对乙、丙表示退出,若其先前的共谋对乙、丙的抢劫行为仍具作用,则甲的作用与教唆、帮助具有同等价值,仍应对乙、丙的抢劫行为负连带责任。①共谋后,仅仅未实施分配给自己的任务,

仍为共同侵权人。②甲事前的共谋对丁的损害仍具“心理上的因果关系”(近期刑法学上的概念)。 【例5】(共抬重物登高案)个体户甲、乙共抬重物登高,预见重物有坠落伤人之虞,但彼此询明,均有不至坠落之自信。结果继续抬行不久,重物坠落伤及随后的游人丙。①甲、乙对丙的伤害具有共同过失,构成共同侵权。②须注意:若甲、乙是同一公司的员工,则加害人就只有一个人(公司),就不是共同侵权了。 【例6】(相约飚车案)甲、乙相约于某日凌晨二时在北京二环路进行飚车比赛,试看谁能打破“二环十三郎”的纪录。甲、乙在比赛时你追我赶,争先恐后,汽车风驰电掣,时速高达每小时300公里。前方出现一出租车时,甲驾车成功闪避,乙因措施不力驾车撞上出租车,导致出租车车毁人伤。①甲、乙对损害有共同过失,构成共同侵权。②甲的行为与损害间虽无物理上的因果关系,但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 【例7】(会诊案)患者甲在乙医院住院治疗,乙医院邀请丙医院的专家丁与本院的专家戊一同对甲会诊。专家丁因疏忽大意,误诊为甲的右肾坏死,专家戊也因疏忽大意没有发现诊断错误,二人决定对甲实施手术,切除甲的右肾。手术后发现甲的右肾没有病变。“甲医院”和“乙医院”有共同过失,构成共同侵权。 【例8】甲(20岁)对乙(12岁)说:“你用石头砸丙养的狗,看它有何反应!”乙见自己的父亲闻言未置可否,就捡起石头砸狗,狗挣脱铁链将丁咬伤,花去医药费3万元。对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有哪些? A. 丁有权请求甲赔偿3万元 B. 丁有权请求乙的监护人赔偿3万元

公司问责管理制度

公司问责管理制度 第一条目的 为强化公司各岗位的责任制,促使各岗位人员恪尽职守,促进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和责任心,防止和减少过错的发生,提高工作业绩,顺利实现公司目标。规范处理在工作中出现的过错,使责任追究有依据、有标准,特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杭州阿斯特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杭州睿达劳务建筑分包有限公司、浙江睿哲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全体员工。 第三条职责 1、综合部根据已发生或各部门反馈的信息汇同相关人员进行查证,提出处理意见并报总经理审批后予以处理并公示。 2、各职能部门负责将收集的工作过错信息反馈给综合部,并配合综合部进行信息查证和过错责任追究的处理。第四条定义 1、工作过错 工作过错指员工工作中由于故意或过失,未履行或未正确履行岗位职责,以致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从而影响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使正常工作秩序受到重大影响或给组织和个人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 2、未履行或未正确履行职责 未履行职责包括拒绝、放弃、推诿、不完全履行职责等情形;未正确履行职责包括无合法依据以及未按照公司标准、规章制度履行岗位职责等情形。 第五条依据 1、衡量工作过错大小的基础是对过错项导致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评估。 2、依据按照公司标准、各职级职责、各岗位工作标准等执行。 3、公司根据各部门的业务特点,制定重大工作过错导致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损失的承担规则,作为责任追究的处罚依据。

第六条内容 1、工作过错责任追究的原则 1.1 岗位职责履行原则:以岗位职责是否履行或履行是否充分为第一要素即工作过错追究以未履行或未正确履行职责为前提条件。 1.2 坚持实事求是、慎重对待、严谨查实求证的处理原则。 1.3 坚持公正、公开的原则,但涉及到个人隐私及公司商业秘密的除外。 1.4 坚持回避原则,工作过错责任追究成员与工作过错行为有利害关系,应当主动回避。 1.5 保障被追究人陈述权、申辩权。 1.6 坚持监督检查与改进工作相结合的原则。 1.7 坚持责罚相适应及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2、工作过错责任层级 工作过错责任分为直接责任、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 2.1 承办人未经审核人审核、批准人批准,直接做出具体工作行为;或承办人弄虚作假,致使审核人、批准人不能正确履行审核、批准职责;或虽经审核人审核、批准人批准,但承办人不依照审核、批准意见实施具体工作行为,从而导致工作过错后果发生的,均由承办人负直接责任。 2.2 审核人不采纳或改变承办人正确意见,经批准人批准导致工作过错后果发生的,审核人负直接责任,批准人负间接责任。审核人不报请批准人批准直接做出决定,导致工作过错后果发生的,审核人负直接责任。 2.3 批准人不采纳或改变承办人、审核人正确意见;或未经承办人拟办、审核人审核,批准人直接做出决定,导致工作过错后果发生的,批准人负直接责任。 2.4 承办人提出方案或意见有错误,审核人、批准人应当发现而没有发现,或者发现后未予纠正,导致工作过错后果发生的,承办人负直接责任,审核人负间接责任,批准人负领导责任。 2.5 集体研究、认定导致工作过错后果发生的,集体共同承担责任,持正确意见者不承担责任。 2.6 两人以上故意或者过失,导致工作过错后果发生的,按个人所起的作用确定责任。 2.7 多部门协作导致工作过错发生的,依据部门职责,主要过错部门负直接责任,次要过错部门负间接责任,主管领导负领导责任。 3、工作过错责任追究的适用范围 工作过错责任追究适用公司任何职级的正式员工、试用期员工及临时工。 4、工作过错责任追究方法 工作过错责任追究是通过绩效考核、工作检查、客户反馈和其他评议及监督形式来进行的。 4.1 绩效考核按照公司绩效考核管理相关规定来进行。 4.2 工作检查根据公司各相关管理制度、标准、工作计划和总结等制度来执行。 4.3 外部评议是指各个管理层级对公司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进行的监督和意见反馈。 5、工作过错责任的追究范围 工作人员在对工作过程中有以下行为的,应当承担工作过错责任,由公司视责任大小给予相应处分。 5.1 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或公司的标准、流程、工作制度给公司造成一定经济损失和不良影响的。 5.2 因玩忽职守,失职渎职、贻误工作、指挥不当或监督不力,造成重大事故及经济损失的。

论我国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论我国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焦富民扬州大学法学院教授 关键词: 缔约过失责任/诚实信用原则/先合同义务 内容提要: 缔约过失责任制度是合同法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合同法》在参酌国外缔约过失责任制度通行做法的基础上,从我国现实出发, 第一次对缔约过失责任进行了较为完备的规定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合同法责任制度的体系, 实现了对缔约当事人利益的扩大化保护,体现了合同法的价值关怀。但在司法实践中, 关于缔约过失责任制度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加以修改与完善, 尤其迫切需要法学界对这一制度进行潜心研究, 以促进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一、关于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的发展 1861年, 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在其主编的耶林学报年报第 4 卷上发表了题为《缔约上过失、契约无效或未完成时的损害赔偿》一文最早系统、深刻、周密地提出了缔约过失责任理论。[1] 在实证法学盛行的年代,耶林以契约法关于缔约过程中的诚信义务为前提, 推翻了实证法学所谓的无合同即无责任的绝对合同责任理论, 肯定了“契约前的谈判是一种有法律意义的社会接触, 因信赖关系产生了一定的 法律义务,一方当事人可归责的违反此种义务, 仍须负损害赔偿责任。” [2] 从而为契约责任的扩大化奠定了基础。在随后的140多年 里,耶林的这一“伟大的发现”对各国立法、判例及学说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900年的《德国民法典》虽未对缔约过失责任进行一般

性原则的规制,但在错误的撤销、无权代理、自始客观不能等有限范 围内采纳了这一理论,更为重要的是,经判例、学说百余年的运用,亦 已形成了精细、庞大复杂、适用范围广泛的制度,建立了一般化的原 则。[3] 受其影响,大陆法系国家如瑞士、土耳其、希腊、意大利、 日本、荷兰,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等都纷纷确立了缔约过失责任制度 尤其是希腊、意大利民法典和以色列统一合同法还对之进行了一般性原则的规制。缔约过失理论对英美法系国家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学说、判例体现出来的。法学界对诚信义务理论的引进,尤其是美国学者富 勒和帕迪尤在参考耶林关于缔约过失理论的基础上对合同法中信赖利益的损害赔偿的研究,为在判例中渐次形成“允诺禁反言”原则奠 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英美法系的“允诺禁反言”原则发挥了与大陆法系缔约过失制度相同的功能,有着异曲同工之处。[4] 缔约过失理论的广泛影响还在国际商事合同统一立法中得以充分体现。如由世界主要的法律及社会经济制度之代表者组成的专家小组起草制定的 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第2?15条对恶意谈判的缔约过失责任进行了 规定, [5] 代表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权威学者经过充分的斟酌权衡之后所达成共识的《欧洲合同法原则》也在第二章“合同的成立”第三节专门规定了“磋商责任” , 其中第2?301条“悖于诚信的磋商”和 第2?302 条“违反信任”则集中规定了缔约过失责任。[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