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岛屿的成因类型之令狐文艳创作

岛屿的成因类型之令狐文艳创作

岛屿的成因类型之令狐文艳创作
岛屿的成因类型之令狐文艳创作

岛屿的成因类型

令狐文艳

1.大陆岛

大陆岛又称陆岛,指地质结构上与邻近大陆相似或相联系的岛。大陆岛原先是大陆的一部分,后来被海水将它与大陆分开。大陆岛面积较大,地势较高。太平洋中的大陆岛主要分布在亚洲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外围,如日本群岛和新西兰的南岛、北岛等。大陆岛一般位于大陆附近。中国大陆岛总数是6000多个,占中国海岛总数的90%之多,面积占中国海岛总面积的99%左右。中国的大陆岛绝大多数为基岩岛,主要分布于大陆沿岸和近海。由于中国长江口以北主要为平原海岸、东南和华南主要为山地丘陵和台地海岸,使得中国的大陆岛分布不均,形成南多北少的格局,并很有规律地向北偏东方向排列。中国的第一大岛台湾岛和第二大岛海南岛都是大陆岛。

大陆岛的形成原因主要有:①因构造作用,如断层或地壳下沉,致使沿岸地区一部分陆地与大陆相隔成岛;或因陆块分裂漂移,岛与原先的大陆之间被较深、较广的海域隔开。前者如中国的台湾岛、海南岛,欧洲的不列颠群岛,北美洲的格陵兰岛和纽芬兰岛等;后者如马达加斯加岛、塞舌尔群岛等。②由冰碛物堆积而成。原为大陆冰川的一部分,后因间冰则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面上升,同大陆分离,如美国东北部沿岸和波罗的海沿岸的一些岛屿。③由海浪冲蚀而成的冲积岛,其高

度与大陆相一致,周围有海蚀地形,存在的时间短暂,在波浪的冲蚀下很快就会消失。

2.冲积岛

冲积岛是陆地的河流夹带泥沙搬运到海里,沉积下来形成的海上陆地。由于它的组成物质主要是泥沙,故也称沙岛。陆地的河流流速比较急,带着上有冲刷下来的泥沙流到宽阔的海洋后,流速就慢了下来,泥沙就沉积在河口附近,积年累月,越积越多,逐步形成高出水面的陆地,这就叫冲击岛。

世界上许多大河入海的地方,都会形成一些冲积岛。我国共有400多个冲积岛,长江入海口的崇明岛,就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岛,是我国的第一大冲积岛。我国第二大冲积岛是湖北枝江长江中的百里洲。冲积岛的地质构造与河口两岸的冲积平原相同。其地势低平,在岛屿四周围绕着广阔的滩涂。

3.珊瑚岛

珊瑚岛是海洋岛的一种。它是由活着的或已死亡的一种腔肠动物——珊瑚虫的礁体构成的一种岛。因此,称珊瑚岛。在珊瑚岛的表面常覆盖着一层磨碎的珊瑚粉末——珊瑚砂和珊瑚泥。根据它形成的状态,可将珊瑚岛分为岸礁、堡礁和环礁三种类型:岸礁分布在靠近海岸或岛岸附近,成长条形状,主要分布在南美的巴西海岸及西印度群岛,我国台湾岛附近所见的珊瑚礁大多是岸礁;堡礁分布距岸较远,呈堤坝状,与岸之间有泻湖分布,最有名的就是澳大利亚东海岸外的大堡礁;环礁分布在大洋中,它的形状极其多样,但大多呈环状,主要分布在太

平洋的中部和南部,而且多成群岛分布。

4.火山岛

火山岛是由海底火山喷发物堆积而成的。在环太平洋地区分布较广,著名的火山岛群有阿留申群岛、夏威夷群岛等。

火山岛按其属性分为两种,一种是大洋火山岛,它与大陆地质构造没有联系;另一种是大陆架或大陆坡海域的火山岛,它与大陆地质构造有联系,但又与大陆岛不尽相同,属大陆岛屿大洋岛之间的过渡类型。我国的火山岛就属于后一种。

我国的火山岛较少,总数不过百十个左右,主要分布在台湾岛周围;在渤海海峡、东海陆架边缘和南海陆坡阶地仅有零星分布。台湾海峡中的澎湖列岛是以群岛形式存在的火山岛;台湾岛东部陆坡的绿岛、兰屿、龟山岛,北部的彭佳屿、棉花屿、花瓶屿,东海的钓鱼岛等岛屿,渤海海峡的大黑山岛,西沙群岛中的高尖石岛等则都是孤立海中的火山岛。它们都是第四纪火山喷发而成,形成这些火山岛的火山现代都已停止喷发。

火山岛火山喷发的熔岩一边堆积增高,一边四溢滚淌,是火山岛形成中呈圆锥形的地形,被称为火山锥。它的顶部为大小、深浅、形状不同的火山口。由许多火山喷发的地方都形成崎岖不平的丘陵。我国的火山岛主要是玄武岩河安山岩火山喷发形成的。玄武岩浆粘度较稀,喷出地表后,四溢流淌,由此形成的火山岛的坡度较缓,面积较大,高度较低,其表面是起伏不大的玄武岩台地,如澎湖列岛。安山岩属中性岩,岩浆粘度较稠,喷出地表后,流动较慢,并随温度降低很快凝固,碎裂的

岩块从火山口向四周滚落,形成地势高峻,坡度较陡的火山岛,如绿岛和兰屿。如果火山喷发量大,次数多,时间长,自然火山岛的高度和面积也就增大了。

火山岛的形成后,经过漫长的风化剥蚀,岛上岩石破碎并逐步土壤化,因而火山岛上可生长多种动植物。但因成岛时间、面积大小、物质组成和自然条件的差别,火山岛的自然条件也不尽相同。澎湖列岛上土地瘠薄,常年狂风怒号,植被稀少,岛上景色单调。绿岛上地势高峻,气候宜人,树木花草布满山野,景象多姿多彩。

岛屿类型及分布

1.大陆岛又称基岩岛,指地质造构上和大陆有密切联系的岛。大陆岛原是大陆的一部分,在地质历史上曾和大陆联在一起,由于地壳下沉或海面上升,才与大陆分离,成为岛屿。因此,大陆岛多分布于大陆边缘,它的基础多固定在大陆架上或大陆坡上,大陆岛的地质、地貌和其他自然条件与大陆相似。如我国的台湾岛、海南岛,印度洋的斯里兰卡岛、马达加斯加岛,大西洋的大不列颠群岛,北冰洋的新地岛,地中海中的科西嘉岛等都是大陆岛。大陆岛一般面积较大,地势较高。

2.冲积岛指河流携带的物质在海岸河口堆积而成的岛,又叫沙岛。我国许多河流的河口都有冲积岛。形成的原因很多,概括为以下几种:

(1)由河口心滩发展起来的。(2)由沙坝扩大而成的。以上

两种冲积岛在珠江口均很发育。(3)与潮汐有关。如长江口处涨潮落潮的流路不一,涨潮主流偏北,落潮主流偏南,这两股双向潮流之间的缓流区有利于泥沙沉积,同时江流海潮交汇,物理化学条件也有利于泥沙沉积。因此在长江河口段,冲积岛很多,最大的是崇明岛。(4)由沙咀发展而成的,如台湾西海岸的许多沙岛,这些沙岛的分布往往与海岸平行。冲积岛一般地势低平,形成初期不稳定,但有的却发展很快。

3.海洋岛指发育过程与大陆无直接联系的、在海洋中单独生成的岛屿。海洋岛的面积比大陆岛小,与大陆在地质构造上没有直接的联系,分布地区一般离大陆较远。海洋岛按其组成物质和成因,又可分火山岛和珊瑚岛。

4.火山岛是海洋岛的一种,由海底火山喷发物堆积而成,这些岛屿一般面积较小,地势高峻。火山岛有的由单个火山堆积而成,如太平洋的皮特克恩岛;也有的是几个火山共同堆积而成的,如夏威夷岛由八座火山堆积而成,其中最大的是冒纳罗亚火山,它沉没在海面以下有 4600 米,露出在水面上的部分高达 4166 米。火山岛主要分布在太平洋的西南部、印度洋的西部和大西洋的中部。

5.珊瑚礁指由珊瑚遗体堆积而成的石炭岩礁。珊瑚虫是一种腔肠动物,在其生长过程中分泌一种不灰质,形成它的石灰质外骨骼,珊瑚死亡后,留下石灰质骨骼,长期的堆积便会形成巨大的礁盘。而新的珊瑚肢体又在它上面不断向海面和

四周生长,经过几百年、几千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珊瑚就能生长到海面附近的地方,甚至低潮时还可以露出海面,形成珊瑚礁。

造礁珊瑚的生活有着严格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1)温暖的海水。珊瑚生长的极限水温是 16°—36℃,而大量繁殖的水温为 25—29℃。(2)良好的光照。在透明度特别好的海水中,珊瑚可生活在 200 多米的深度,但在多数情况下,仅生长在 40—50 米的深度,而以 0—20 米深处生长最好。(3)适宜的盐度。盐度在 27—40‰的范围内,珊瑚可以生存,但珊瑚生长的最宜盐度为 34-36‰。此外氧气的供应以及适宜的底质都是珊瑚生长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珊瑚主要分布在北纬 30°—南纬 25°之间的热带、亚热带的浅海之中,并且必须在海水清澈又能受到波浪冲击的地方。珊瑚礁顶部一般十分平坦,在低潮时礁顶可露出水面,在高潮时被海水淹没。珊瑚礁通常可以分为岸礁、堡礁和环礁三种类型。6.珊瑚岛属于海洋岛。指由珊瑚礁构成的岛屿,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海洋。这些岛屿地势低平,海拔一般 4—5 米,面积很小,常以平方米计算。在地壳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因海浪不断地把珊瑚遗骸和其他海生动物的贝壳抛在礁盘上,逐渐堆积,便成为高出水面的珊瑚岛,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扩大和加高,同时形成与礁盘固结在一起的钙质胶结海岸,及平行于海岸并高出海面的沙堤。受到这种海岸的保护,使珊瑚岛比较稳定不易变动。在面积较大的珊瑚岛上,

能蓄存淡水,生长植物,如棕榈树。岛上多为鸟类栖息的场所,并覆盖许多鸟粪层。但大型海啸和激浪来临时,珊瑚岛仍有被淹没的可能。在我国,珊瑚岛主要分布在南海海域,如西沙群岛中的永兴岛,海拔 5 米,东西长 2 公里,南北宽1.4 公里,面积为 2.65 平方公里,附近的石岛海拔 12 米以上,是南海诸岛中海拔最高的珊瑚岛。

7.暗滩指海底突起的珊瑚礁滩地,多呈椭圆形,位于水面以下较深处,一般超过 20 米。表面起伏和缓,滩外四坡陡峭,水深骤增。滩面有礁墩向上隆起。如南沙群岛的人骏滩,滩面平均水深 27 米。暗滩是航行的障碍。

1093 暗沙指较浅的珊瑚礁滩,一般深十多米,退潮时一般不能露出水面。指由暗滩上生长起来的珊瑚礁体。如中沙群岛中的暗沙多为深在 13—23 米外,暗沙是航行中的障碍,我国领土的最南关曾田暗沙、深度为—22 米,属于离海面较深的暗沙。

8.暗礁指生长到海面附近的礁体。深度很小,一般不到十米,礁顶在退潮时多数可露出水面。暗滩、暗沙、在珊瑚生长速度不及海面上升速度的情况下,暗礁体多潜没在水下。为了航行的安全,需在航海图上精确地绘出暗礁的位置;如位于航线附近,需设置灯塔或其他标志。

9.岸礁指紧密连着大陆或岛屿的珊瑚礁,在退潮时可看出岸礁好似海岸向外延伸的一个平台,如海南岛东部海岸即有上千米宽的岸礁。

10.堡礁又称“离岸礁”,指有泻湖与陆地隔开的珊瑚礁。由于岛屿或海岸不断下沉(也可能由气候转暖而引起冰雪融化使海面上升),原来岸礁区的珊瑚礁体仍不断向上生长,则礁体与陆地之间有水域隔开,形成堡礁。堡礁一般淹没在水下,退潮时呈链状列岛露出水面。如澳大利亚东海岸的大堡礁,南北长约 2000 公里,东西宽约 2—150 公里,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堡礁。

11.环礁指呈环状或马蹄状的珊瑚礁,由于堡礁环绕的岛屿继续下沉(或海面继续上升),当岛屿全部没入水中,继续向上生长的珊瑚礁就成为环礁的形态,原来岛屿的所在地完全被海水淹没形成澙湖。环礁一般不露出水面,退潮时可见环状礁体。泻湖有水道与外海相通,往往成为优良避风港。

二、岛屿分布规律和成因类型

散布在太平洋上的岛屿,多如繁星,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但在地质构造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各岛屿是有联系的,走向连成一线,大体上作弧形延伸,形成弧形列岛有规律地分布。

分布在亚洲大陆东部外围的群岛,如马里亚纳群岛、雅浦岛、帛琉群岛等,走向大致为南北方向。

分布在澳大利亚大陆东部外围的群岛,有的呈西北-东南方向的弧形,如所罗门群岛、新赫布里底群岛;有的呈东北-西南走向,如汤加群岛、克马德克群岛等。群岛排列的方向与澳大利亚大陆东部海岸线走向一致。

分布在太平洋中部的岛屿和群岛,走向均成西北-东南向,自

北而南有5条大致呈平行直线排列形式,如中途岛-夏威夷群岛、巴尔米拉岛-马克萨斯群岛、豪兰岛-土阿莫土群岛、托克劳群岛-社会群岛和萨摩亚群岛-土布艾群岛。

太平洋岛屿有一万多个,不仅分布有规律,而且大小相差悬殊,外貌形态各异,但按成因,仍不外是大陆岛、火山岛和珊瑚岛三类,后两类又称海洋岛。

澳大利亚大陆北面和东面的美拉尼西亚中的岛屿主要为大陆岛。这些岛屿在地质时期曾是大陆的一部分,后来因地壳某一部分断裂下沉而形成海峡,脱离大陆的一部分陆地被海水包围就形成岛屿。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岛屿面积较大,地势较高,地质构造一般与大陆相似,分布在大陆的外围。新喀里多尼亚岛即属此类。

新喀里多尼亚岛是一个狭长的岛屿,面积16750km2。岛上多山,地势起伏,有两列平行山脉,内陆有高原,沿海为平原。岛的周围为珊瑚礁环抱。新喀里多尼亚岛形成于第三纪,岛上镍矿丰富,开采和冶炼均居世界前列。

火山岛是由大洋底部的火山喷发物堆积而成。这种岛屿矗立在太平洋中,海拔较高,地势险峻。夏威夷群岛、关岛、塞班岛、所罗门群岛和新赫布里底群岛中的大部分岛屿,萨摩亚群岛中的萨瓦伊岛和乌波卢岛等都是著名的火山岛。

夏威夷群岛有8个较大的岛屿,都是由各个时代火山喷发或涌出的岩浆堆积而成的。其中夏威夷岛是由5个火山组合堆叠在一起的。岛上有冒纳罗亚火山和基拉韦厄火山,因喷发形式独

特而闻名世界。这两座活火山的特点是从火山口喷出稀薄的玄武岩流,堆积成盾形火山。与其他类型火山不同的地方是,没有大量气体及水蒸气喷出,也没有火山灰和火山弹,因而在火山分类学中单列一类,叫夏威夷式火山。冒纳罗亚活火山海拔4170 m,海面以下的高度超过 4600m。在近代它不断喷发大量熔岩流,熔岩流覆盖面积达 120km2。

珊瑚岛是珊瑚虫遗体堆积在水下的高地上而形成珊瑚礁,珊瑚礁出露海面便成瑚珊岛。密克罗尼西亚和波利尼西亚中的绝大部分岛屿属于珊瑚岛。珊瑚岛的特点是面积较小,只有几平方公里,很少达到100km2,海拔高度较低,在退潮时也很少露出海面 3—10m。

珊瑚虫是一种腔肠动物。呈圆筒状单体或树枝状群体,它能分泌石灰质。珊瑚虫最好的生活条件是平均水温25—30℃,水深30—40m而且洁静的浅海,故珊瑚岛多在赤道附近。

单独的珊瑚岛只有海底火山上升或下降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出现。当火山岛缓慢下降时,珊瑚虫为追求温暖透光的环境而向海水表层繁殖生长,使珊瑚礁逐渐累积加厚。火山岛被海水淹没,就出现了环状珊瑚岛,这就是环礁。马绍尔群岛的埃尼威托克岛是个巨型环礁。

瑙鲁是个典型的珊瑚岛,四周为珊瑚礁环绕。全岛呈椭圆形,周长19km,面积22km2。岛的外缘是一狭长的滨海低地,再往内,是高达12—60m不等的珊瑚峭壁,最高点海拔64m。岛上5/6的面积覆盖厚达6—10m的磷酸盐矿,含磷量达37%以

上,是世界上重要的磷矿产地之一。

太平洋岛屿中有些岛屿是混合类型,兼有火山岛和珊瑚岛特点,构造极为特殊。岛屿四周围成大小不同的珊瑚圈,圈内散布着许多火山岛,加罗林群岛中的特鲁克群岛就是一例。

三大岩石及其转化过程资料

三大岩石及其转化过 程

描述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主要特征和类型;简述三大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⑴.岩浆岩的主要特征:岩浆岩中有一些自己特有的结构和构造特征,比如喷出岩是在温度、压力骤然降低的条件下形成的,造成溶解在岩浆中的挥发份以气体形式大量逸出,形成气孔状构造。当气孔十分发育时,岩石会变得很轻,甚至可以漂在水面,形成浮岩。如果这些气孔形成的空洞被后来的物质充填,就形成了杏仁状构造。岩浆喷出到地表,熔岩在流动的过程中其表面常留下流动的痕迹,有时好像几股绳子拧在一起,岩石学家称之为流纹构造、绳状构造。如果岩浆在水下喷发,熔岩在水的作用下会形成很多椭球体,称之为枕状构造。可见,这些特殊的构造只存在于岩浆岩中。还有块状构造和斑状构造。除了构造以外还有因为矿物的结晶程度、集合体形状与组合方式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结构,如玻璃质结构、隐晶质结构、显晶质结构。 岩浆岩的主要类型:岩浆岩依据矿物组成的差别,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①超基性岩类:二氧化硅含量小于45%,多铁、镁而少钾、钠,基本上由暗色矿物组成,主要是橄榄石、辉石,二者含量可以超过70%。其次为角闪石和黑云母;不含石英,长石也很少。这类岩石最常见侵入岩是橄榄岩类,喷出岩是苦橄岩类。 ②基性岩类:化学成分的特征是SiO2为45-53%,Al2O3可达15%,CaO可达10%;而铁镁含量约各占6%左右。岩石颜色比超基性岩浅,比重也稍小,一般在3左右。侵入岩很致密,喷出岩常具有气孔状和杏仁状构造。。在矿物成分上,铁镁矿物约占40%,而且以辉石为主,其次是橄榄石、角闪石和黑云母。

基性岩和超基性岩的另一个区别是出现了大量斜长石。这类岩石的侵入岩是辉长岩,分布较少;而喷出岩-玄武岩,却有大面积分布。 ③中性岩类:化学成分特征是SiO2为53-65%,铁、镁、钙比基性岩低, Al2O3 16-17%,比基性岩略高,而Na2O+K2O可达5%,比基性岩明显增多。中性岩类岩石颜色较浅,多呈浅灰色,比重比基性岩要小。主要矿物为角闪石与长石,兼有少量石英、辉石、黑云母等。代表性岩石为闪长石、安山岩、正长岩与粗面岩。 ④酸性岩类:这类岩石的SiO2含量最高,一般超过66%,K2O+Na2O平均在6-8%之间,铁、钙含量不高。矿物成分的特点是浅色矿物大量出现,主要是石英、碱性长石和酸性斜长石,还有云母。暗色矿物含量很少,大约只占10%。代表性岩石为花岗岩与流纹岩。 ⑵沉积岩的主要特征::①层理构造显著,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②沉积岩中常含古代生物遗迹,经石化作用即成化石,即是生物化石;③具有碎屑结构于非碎屑结构之分,有的具有干裂、孔隙、结核等。通常情况下沉积岩由岩石碎屑、矿物碎屑、火山碎屑及生物碎屑等构成,其中包括砾、砂、粉砂和泥等不同粒级的物质。各粒级沉积物使沉积岩具有砾状结构、砂状结构、粉状结构或泥状结构。④沉积岩层面呈波状起伏,或残留波痕、雨痕、干裂、槽模、沟模等印模,或层内出现锯齿状缝合线或结核,均属沉积岩的原生构造特征。沉积岩的主要类型:Ⅰ、碎屑岩类主要指母岩风化碎屑经搬运再堆积后胶结而成的岩石,包括①砾岩与角砾岩;②砂岩在沉积岩中分布仅次于黏土岩。它是由粒度在2~0.1毫米范围内的碎屑物质组成的岩石。在砂岩中,砂含量通常大

常见的岩石种类有哪些

常见的岩石种类有哪些? 虽然岩石的面貌是千变万化的,但是从它们形成的环境,也就是从成因上来划分,可以把岩石分为三大类: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 1、沉积岩 沉积岩是在地表或近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形成的一种岩石类型。它是由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碎屑物质在常温常压下经过搬运、沉积和石化作用,最后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的物质来源主要有几个渠道,风化作用是一个主要渠道,它包括机械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机械风化是以崩解的方式把已经形成的岩石破碎成大小不同的碎屑;化学风化是由于水、氧气、二氧化碳引起的化学作用使岩石分解形成碎屑;细菌、真菌、藻类等生物风化作用也能分解岩石。此外,火山爆发喷射出大量的火山物质也是沉积物质的来源之一;植物和动物有机质在沉积岩中也占有一定比例。 不论那种方式形成的碎屑物质都要经历搬运过程,然后在合适的环境中沉积下来,经过漫长的压实作用,石化成坚硬的沉积岩。 2、岩浆岩 岩浆岩也叫火成岩,是在地壳深处或在上地幔中形成的岩浆,在侵入到地壳上部或者喷出到地表冷却固结并经过结晶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因为它生成的条件与沉积岩差别很大,因此,它的特点也与沉积岩明显不同。在野外观察,沉积岩常具有成层构造,层状构造是沉积岩所独有的特征。而在岩浆岩发育的地区则常常见到节理,而基本上看不到层理;在矿物组合上,在岩浆岩中出现的矿物,如橄榄石、辉石、角闪石等矿物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结晶形成的,在常温常压条件下不容易保存. 3、变质岩

在地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早先形成的岩石,包括沉积岩、岩浆岩,由于后来地质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在固态情况下发生了矿物组成调整、结构构造改变甚至化学成分的变化,而形成一种新的岩石,这种岩石被称为变质岩。变质岩是大陆地壳中最主要的岩石类型之一。 在变质岩的概念中,有两点必须强调,这是变质岩区别于沉 ①火成岩也称岩浆岩。来自地球内部的熔融物质,在不同地质条件下冷凝固结而成的岩石。当熔浆由火山通道喷溢出地表凝固形成的岩石,称喷出岩或称火山岩。常见的火山岩有玄武岩、安山岩和流纹岩等。当熔岩上升未达地表而在地壳一定深度凝结而形成的岩石称侵入岩,按侵入部位不同又分为深成岩和浅成岩。花岗岩、辉长岩、闪长岩是典型的深成岩。花岗斑岩、辉长玢岩和闪长玢岩是常见的浅成岩。根据化学组分又可将火成岩分为超基性岩(SiO2 ,小于45%)、基性岩(SiO2 ,45%~52%)、中性岩(SiO2 ,52%~65%)、酸性岩(SiO 2 ,大于65%)和碱性岩(含有特殊碱性矿物,SiO 2 ,52%~66%)。火成岩占地壳体积的%。 ②沉积岩。在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由风化物质、火山碎屑、有机物及少量宇宙物质经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形成的层状岩石。按成因可分为碎屑岩、粘土岩和化学岩(包括生物化学岩)。常见的沉积岩有砂岩、凝灰质砂岩、砾岩、粘土岩、页岩、石灰岩、白云岩、硅质岩、铁质岩、磷质岩等。沉积岩占地壳体积的%,但在地壳表层分布则甚广,约占陆地面积的75%,而海底几乎全部为沉积物所覆盖。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具有层次,称为层理构造。层与层的界面叫层面,通常下面的岩层比上面的岩层年龄古老。二是许多沉积岩中有“石质化”的古代生物的遗体或生存、活动的痕迹-----化石,它是判定地质年龄和研究古地理环境的珍贵资料,被称作是纪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③变质岩。原有岩石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根据变质作用类型的不同,可将变质岩分为5类:动力变质岩、接触变质岩、区域变质岩、混合岩和交代变质岩。常见的变质岩有糜棱岩、碎裂岩、角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角闪岩、片粒岩、榴辉岩、混合岩等。变质岩占地壳体积的%。

三大岩石的主要特征以及类型知识分享

三大岩石的主要特征 以及类型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上的岩石千变万化,它是一种或多种矿物的集合体,它是构成地壳的基本部分。按其成因可分为三大类: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一、三大岩石的主要特征以及类型 (一)、岩浆岩 岩浆岩又称火成岩,是由地壳下面的岩浆沿地壳薄弱地带上升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后冷凝而成的。岩浆是存在于地壳下面高温、高压的熔融状态的硅酸盐物质(它的主要成分是SiO2,还有其他元素、化合物和挥发成分)。岩浆内部的压力很大,不断向压力低的地方移动,以至冲破地壳深部的岩层,沿着裂缝上升,喷出地表;或者当岩浆内部压力小于上部岩层压力时迫使岩浆停留下,冷凝成岩。 1、岩浆岩的主要特征 ①构造特征:岩浆岩中有一些自己特有的结构和构造特征,比如喷出岩是在温度、压力骤然降低的条件下形成的,造成溶解在岩浆中的挥发份以气体形式大量逸出,形成气孔状构造。当气孔十分发育时,岩石会变得很轻,甚至可以漂在水面,形成浮岩等; ②冷凝特征:岩浆岩是由岩浆直接冷凝形成的岩石,因此,具有反映岩浆冷凝环境和形成过程所留下的特征和痕迹,与沉积岩和变质岩有明显的区别。 2、岩浆岩的分类 依冷凝成岩时的地质环境的不同,将岩浆岩分为三类: 喷出岩(火山岩):岩浆喷出地表后冷凝形成的岩浆岩称为喷出岩。在地表的条件下,温度下降迅速,矿物来不及结晶或者结晶差,肉眼不易看清楚。如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等; 浅成岩:岩浆沿地壳裂缝上升至距地表较浅处冷凝形成的岩浆岩。由于岩浆压力小,温度下降较快,矿物结晶较细小。如花岗斑岩、正长斑岩、辉绿岩等;

深成岩:岩浆侵入地壳深处(约距地表3公里)冷凝形成的岩浆岩。由于岩浆压力大,温度下降缓慢,矿物结晶良好。如花岗岩、正长岩、辉长岩等。 其中,深成岩和浅成岩又统称侵入岩。 (二)、变质岩 地壳中的原岩(包括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经生成的变质岩),由于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所造成的物理和化学条件的变化,即在高温、高压和化学性活泼的物质(水气、各种挥发性气体和热水溶液)渗入的作用下,在固体状态下改变了原来岩石的结构、构造甚至矿物成分,形成一种新的岩石称为变质岩。变质岩不仅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而且还保存着原来岩石的某些特征。 1、变质岩的主要特征 ①有的具有片理(片状)构造如片岩; ②有的呈片麻构造(未形成片状),岩石断面上看到各种矿物成带状或条状 等,如花岗片麻岩; ③有的呈板状构造,颗粒极小,肉眼难辨,如板岩。 2、变质岩的分类 大理岩:由方解石或白云石重新经过结晶而成的; 板岩:由页岩和粘土经过变质而形成原解理状的; 片岩:由片状、柱状岩石组成; 片麻岩:多由沉积岩和岩浆岩变质而成; 石英岩:由砂岩变质而成的等。 (三)、沉积岩 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等疏松沉积物团结而成的岩石。同时也是三种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岩石之一(另外两种是岩浆岩和变质岩)。在地球地表,有70%的岩石是沉积岩,但如果从地球表面到16公里深的整个岩石圈算,沉积岩只占 5%。沉积岩主要包括有石灰岩、砂岩、页岩等。沉积岩中所含有的矿产,占全部世界矿产蕴藏量的80%。 1、沉积岩的主要特征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主要特征与类型,简述三大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题目:试述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主要特征与类型,简述三大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一、岩浆岩:或称火成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 1、岩浆岩的主要特征:岩浆岩中有一些自己特有的结构和构造特征错误!、气孔状构造:在温度、压力骤然降低的条件下形成的,造成溶解在岩浆中的挥发份以气体形式大量逸出,形成气孔状构造。当气孔十分发育时,岩石会变得很轻,甚至可以漂在水面,形成浮岩. 错误!、杏仁状构造:上述气孔形成的空洞被后来的物质充填,就形成了杏仁状构造。 错误!、流纹构造、绳状构造:岩浆喷出到地表,熔岩在流动的过程中其表面常留下流动的痕迹,有时好像几股绳子拧在一起。 错误!、枕状构造:岩浆在水下喷发,熔岩在水的作用下会形成很多椭球体.上述这些特殊的构造只存在于岩浆岩中。还有块状构造和斑状构造.除了构造以外还有因为矿物的结晶程度、集合体形状与组合方式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结构,如玻璃质结构、隐晶质结构、显晶质结构。 2、岩浆岩的主要类型:岩浆岩依据矿物组成的差别,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错误!超基性岩类:二氧化硅含量小于45%,多铁、镁而少钾、钠,基本上由暗色矿物组成,主要是橄榄石、辉石,二者含量可以超过70%.其次为角闪石和黑云母;不含石英,长石也很少。这类岩石最常见侵入岩是橄榄岩类,喷出岩是苦橄岩类。 错误!基性岩类:化学成分的特征是SiO2为45-53%,Al2O3可达15%,CaO 可达10%;而铁镁含量约各占6%左右。岩石颜色比超基性岩浅,比重也稍小,一般在3左右。侵入岩很致密,喷出岩常具有气孔状和杏仁状构造。。在矿物成分上,铁镁矿物约占40%,而且以辉石为主,其次是橄榄石、角闪石和黑云母。基性岩和超基性岩的另一个区别是出现了大量斜长石。这类岩石的侵入岩是辉长岩,分布较少;而喷出岩-玄武岩,却有大面积分布。 错误!中性岩类:化学成分特征是SiO2为53-65%,铁、镁、钙比基性岩

岛屿的成因类型

岛屿的成因类型 1.大陆岛 大陆岛又称陆岛,指地质结构上与邻近大陆相似或相联系的岛。大陆岛原先是大陆的一部分,后来被海水将它与大陆分开。大陆岛面积较大,地势较高。太平洋中的大陆岛主要分布在亚洲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外围,如日本群岛和新西兰的南岛、北岛等。大陆岛一般位于大陆附近。中国大陆岛总数是6000多个,占中国海岛总数的90%之多,面积占中国海岛总面积的99%左右。中国的大陆岛绝大多数为基岩岛,主要分布于大陆沿岸和近海。由于中国长江口以北主要为平原海岸、东南和华南主要为山地丘陵和台地海岸,使得中国的大陆岛分布不均,形成南多北少的格局,并很有规律地向北偏东方向排列。中国的第一大岛台湾岛和第二大岛海南岛都是大陆岛。 大陆岛的形成原因主要有:①因构造作用,如断层或地壳下沉,致使沿岸地区一部分陆地与大陆相隔成岛;或因陆块分裂漂移,岛与原先的大陆之间被较深、较广的海域隔开。前者如中国的台湾岛、海南岛,欧洲的不列颠群岛,北美洲的格陵兰岛和纽芬兰岛等;后者如马达加斯加岛、塞舌尔群岛等。②由冰碛物堆积而成。原为大陆冰川的一部分,后因间冰则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面上升,同大陆分离,如美国东北部沿岸和波罗的海沿岸的一些岛屿。 ③由海浪冲蚀而成的冲积岛,其高度与大陆相一致,周围有海蚀地形,存在的时间短暂,在波浪的冲蚀下很快就会消失。 2.冲积岛 冲积岛是陆地的河流夹带泥沙搬运到海里,沉积下来形成的海上陆地。由于它的组成物质主要是泥沙,故也称沙岛。陆地的河流流速比较急,带着上有冲刷下来的泥沙流到宽阔的海洋后,流速就慢了下来,泥沙就沉积在河口附近,积年累月,越积越多,逐步形成高出水面的陆地,这就叫冲击岛。 世界上许多大河入海的地方,都会形成一些冲积岛。我国共有400多个冲积岛,长江入海口的崇明岛,就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岛,是我国的第一大冲积岛。我国第二大冲积岛是湖北枝江长江中的百里洲。冲积岛的地质构造与河口两岸的冲积平原相同。其地势低平,在岛屿四周围绕着广阔的滩涂。 3.珊瑚岛 珊瑚岛是海洋岛的一种。它是由活着的或已死亡的一种腔肠动物——珊瑚虫的礁体构成的一种岛。因此,称珊瑚岛。在珊瑚岛的表面常覆盖着一层磨碎的珊瑚粉末——珊瑚砂和珊瑚泥。根据它形成的状态,可将珊瑚岛分为岸礁、堡礁和环礁三种类型:岸礁分布在靠近海岸或岛岸附近,成长条形状,主要分布在南美的巴西海岸及西印度群岛,我国台湾岛附近所见的珊瑚礁大多是岸礁;堡礁分布距岸较远,呈堤坝状,与岸之间有泻湖分布,最有名的就是澳大利亚东海岸外的大堡礁;环礁分布在大洋中,它的形状极其多样,但大多呈环状,主要分布在太平洋的中部和南部,而且多成群岛分布。 4.火山岛

野外三大类岩石简单识别

野外三大类岩石简单识别 肉眼对岩石进行分类和鉴定,除了在野外要充分考虑其产状特征外,在室内对手标本的观察上,最关键的是要抓住它的结构、构造、矿物组成等特征。具体步骤可为: (1)首先观察岩石的构造。因为构造从外貌上反映了它的成因类型:如具气孔、杏仁、流纹构造形态时,一定属于火成岩的喷出岩类;具有层理构造以及层面构造时,是沉积岩类;具板状、千枚状、片状或片麻状构造时,属于变质岩类。 三大类岩石的构造中,都有“块状构造”。比如火成岩中的石英斑岩,沉积岩中的石英砂岩,变质,岩中的石英岩,表面上似难区分,此时应结合岩石结构特征的观察进行分析:石英斑岩具火成岩的斑状结晶结构,其中的石英斑晶与基质矿物间呈结晶联结;而石英砂岩具有沉积岩的碎屑结构,碎屑之间呈胶结联结;另外,岩石中的石英颗粒本身也有显著差异----石英斑岩中的石英斑晶具有一定的结 晶外形,呈棱柱状或粒状;石英砂岩中的石英颗粒则呈浑圆状,玻璃光泽已经消失,用锤击或小刀刻划岩石中胶结不牢的部位时,可以看到石英颗粒与胶结物分离后在胶结物上留下的小凹坑。经过重结晶变质作用形成的石英岩,则往往呈致密状,肉眼分辨不出石英颗粒,且石质坚硬、性脆。 (2)对岩石结构的深入观察,可以对岩石进一步的分类。如火成岩中的深成侵入岩类多呈全晶质、显晶质、等粒状结构;而浅成侵入岩类则常呈斑状结晶结构。沉积岩中的碎屑岩、粘土岩、生物化学岩(如

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的区分,主要是根据组成物质颗粒的大小,成份及其联结方式。 (3)岩石的矿物组成和化学成份的分析,对岩石的命名和分类也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与火成岩的命名关系尤为密切。如斑岩和玢岩,同属火成岩中的浅成岩类,其主要区别在于矿物成份。斑岩中的斑晶矿物主要是正长石和石英,玢岩中的斑晶矿物主要是斜长石和黑色矿物。沉积岩中的次生矿物如方解石、白云石、高岭石、石膏、褐铁矿等不可能存在于新鲜的火成岩中。变质矿物如绿泥石、滑石、石棉、石榴子石、红柱石等,则为变质岩所特有。因此,根据某些矿物成分的分析,也可以初步判定岩石的类别。 (4)在岩石命名方面,如果由多种矿物成分组成,则以含量最多的矿物与岩石的基本名称紧紧相连,其他较次要的矿物,按含量多少依次向左排列,如“角闪斜长片麻岩”,说明其矿物组成是以斜长石为主,并有相当数量的角闪石,其他火成岩、沉积岩的多元命名涵意也是如此。 (5)最后应注意的是在肉眼鉴定岩石标本时,常常有许多矿物成份难于辨认。如具隐晶质结构或玻璃质结构的火成岩,泥质或化学结构的沉积岩,以及部分变质岩,由结晶细微或非结晶的物质成份组成,一般只能根据颜色深浅、坚硬性、比重大小和“盐酸反应”等进行初步的判断,火成岩中深色成份为主的,常为基性岩类:浅色成份为主的常为酸性岩类。沉积岩中较坚硬的多为硅质胶结的或硅质成分的岩

三大岩石的主要特征以及类型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上的岩石千变万化,它是一种或多种矿物的集合体,它是构成地壳的基本部分。按其成因可分为三大类: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一、三大岩石的主要特征以及类型 (一)、岩浆岩 岩浆岩又称火成岩,是由地壳下面的岩浆沿地壳薄弱地带上升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后冷凝而成的。岩浆是存在于地壳下面高温、高压的熔融状态的硅酸盐物质(它的主要成分是SiO2,还有其他元素、化合物和挥发成分)。岩浆内部的压力很大,不断向压力低的地方移动,以至冲破地壳深部的岩层,沿着裂缝上升,喷出地表;或者当岩浆内部压力小于上部岩层压力时迫使岩浆停留下,冷凝成岩。 1、岩浆岩的主要特征 ①构造特征:岩浆岩中有一些自己特有的结构和构造特征,比如喷出岩是在温度、压力骤然降低的条件下形成的,造成溶解在岩浆中的挥发份以气体形式大量逸出,形成气孔状构造。当气孔十分发育时,岩石会变得很轻,甚至可以漂在水面,形成浮岩等; ②冷凝特征:岩浆岩是由岩浆直接冷凝形成的岩石,因此,具有反映岩浆冷凝环境和形成过程所留下的特征和痕迹,与沉积岩和变质岩有明显的区别。2、岩浆岩的分类 依冷凝成岩时的地质环境的不同,将岩浆岩分为三类: 喷出岩(火山岩):岩浆喷出地表后冷凝形成的岩浆岩称为喷出岩。在地表的条件下,温度下降迅速,矿物来不及结晶或者结晶差,肉眼不易看清楚。如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等; 浅成岩:岩浆沿地壳裂缝上升至距地表较浅处冷凝形成的岩浆岩。由于岩浆压力小,温度下降较快,矿物结晶较细小。如花岗斑岩、正长斑岩、辉绿岩等; 深成岩:岩浆侵入地壳深处(约距地表3公里)冷凝形成的岩浆岩。由于岩浆压力大,温度下降缓慢,矿物结晶良好。如花岗岩、正长岩、辉长岩等。 其中,深成岩和浅成岩又统称侵入岩。

三大类岩石的比较

三大类岩石的比较 自然界中矿物以一定的规律由一种或多种组成的集合体,称为岩石。有些岩石是由一些矿物组成,如纯大理岩是由方解石组成;而多数是由两种以上矿物组成,如花岗岩是由正长石、云英和云母等多种矿物组成。 岩石是组成地壳的主要物质成分。自然界的岩石种类很多,按不同的成因可分为三类,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岩浆岩是由高温熔融的岩浆在地表或地下冷凝所形成的岩石,也称火成岩或喷出岩。沉积岩是在地表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火山作用的产物经水、空气和冰川等外力的搬运、沉积和成岩固结而形成的岩石;变质岩是由先成的岩浆岩、沉积岩或变质岩,由于其所处地质环境的改变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地壳深处和上地幔的上部主要由火成岩和变质岩组成。从地表向下16公里范围内火成岩和变质岩的体积占95%。地壳表面以沉积岩为主,它们约占大陆面积的75%,洋底几乎全部为沉积物所覆盖。 1、三大类岩石的形成成因及其相关作用: (1)、岩浆岩 岩浆在地下深处有很高的压力和温度。当构造运动使岩石圈局部压力降低时,岩浆就向岩石圈压力降低的方向运移。由于运移途中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岩浆也不断改变自己的性质和成分,最后岩浆上升到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凝成岩石。包括岩浆的形成、运移和冷凝成岩的整个活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由岩浆冷凝而成的岩石叫岩浆岩,岩浆岩约占地壳总质量的95%,是三大类岩石的主体。岩浆作用包括喷出作用(火山活动)和侵入作用,分别生成喷出岩(火山岩)和侵入岩。 岩浆喷出地表的活动称为喷出作用,由岩浆喷出作用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岩浆喷出物有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类: ○1气体喷出物。岩浆在向上运移的过程中,由于压力逐渐降低,溶解在岩浆中的挥发物就以气体形式分离出来而成为岩浆喷发的前导。气体喷出物以水蒸气为主(一般占60%~90%),还有CO2、S、硫化物以及少量的HCl、HF、NaCl、NH4Cl等。

岛屿的成因类型

岛屿得成因类型 1、大陆岛 大陆岛又称陆岛,指地质结构上与邻近大陆相似或相联系得岛。大陆岛原先就是大陆得一部分,后来被海水将它与大陆分开。大陆岛面积较大,地势较高。太平洋中得大陆岛主要分布在亚洲大陆与澳大利亚大陆外围,如日本群岛与新西兰得南岛、北岛等。大陆岛一般位于大陆附近。中国大陆岛总数就是6000多个,占中国海岛总数得90%之多,面积占中国海岛总面积得99%左右。中国得大陆岛绝大多数为基岩岛,主要分布于大陆沿岸与近海。由于中国长江口以北主要为平原海岸、东南与华南主要为山地丘陵与台地海岸,使得中国得大陆岛分布不均,形成南多北少得格局,并很有规律地向北偏东方向排列。中国得第一大岛台湾岛与第二大岛海南岛都就是大陆岛。 大陆岛得形成原因主要有:①因构造作用,如断层或地壳下沉,致使沿岸地区一部分陆地与大陆相隔成岛;或因陆块分裂漂移,岛与原先得大陆之间被较深、较广得海域隔开。前者如中国得台湾岛、海南岛,欧洲得不列颠群岛,北美洲得格陵兰岛与纽芬兰岛等;后者如马达加斯加岛、塞舌尔群岛等。②由冰碛物堆积而成。原为大陆冰川得一部分,后因间冰则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面上升,同大陆分离,如美国东北部沿岸与波罗得海沿岸得一些岛屿。③由海浪冲蚀而成得冲积岛,其高度与大陆相一致,周围有海蚀地形,存在得时间短暂,在波浪得冲蚀下很快就会消失。 2、冲积岛 冲积岛就是陆地得河流夹带泥沙搬运到海里,沉积下来形成得海上陆地。由于它得组成物质主要就是泥沙,故也称沙岛。陆地得河流流速比较急,带着上有冲刷下来得泥沙流到宽阔得海洋后,流速就慢了下来,泥沙就沉积在河口附近,积年累月,越积越多,逐步形成高出水面得陆地,这就叫冲击岛。 世界上许多大河入海得地方,都会形成一些冲积岛。我国共有400多个冲积岛,长江入海口得崇明岛,就就是一个很大得冲击岛,就是我国得第一大冲积岛。我国第二大冲积岛就是湖北枝江长江中得百里洲。冲积岛得地质构造与河口两岸得冲积平原相同。其地势低平,在岛屿四周围绕着广阔得滩涂。 3、珊瑚岛 珊瑚岛就是海洋岛得一种。它就是由活着得或已死亡得一种腔肠动物——珊瑚虫得礁体构成得一种岛。因此,称珊瑚岛。在珊瑚岛得表面常覆盖着一层磨碎得珊瑚粉末——珊瑚砂与珊瑚泥。根据它形成得状态,可将珊瑚岛分为岸礁、堡礁与环礁三种类型:岸礁分布在靠近海岸或岛岸附近,成长条形状,主要分布在南美得巴西海岸及西印度群岛,我国台湾岛附近所见得珊瑚礁大多就是岸礁;堡礁分布距岸较远,呈堤坝状,与岸之间有泻湖分布,最有名得就就是澳大利亚东海岸外得大堡礁;环礁分布在大洋中,它得形状极其多样,但大多呈环状,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得中部与南部,而且多成群岛分布。 4、火山岛 火山岛就是由海底火山喷发物堆积而成得。在环太平洋地区分布较广,著名得火山岛群有阿留申群岛、夏威夷群岛等。 火山岛按其属性分为两种,一种就是大洋火山岛,它与大陆地质构造没有联系;另一种就是大陆架或大陆坡海域得火山岛,它与大陆地质构造有联系,但又与大陆岛不尽相同,属大陆岛屿大洋岛之间得过渡类型。我国得火山岛就属于后一种。 我国得火山岛较少,总数不过百十个左右,主要分布在台湾岛周围;在渤海海峡、东海陆架边缘与南海陆坡阶地仅有零星分布。台湾海峡中得澎湖列岛就是以群岛形式存在得火山岛;台湾岛东部陆坡得绿岛、兰屿、龟山岛,北部得彭佳屿、棉花屿、花瓶屿,东海得钓鱼岛等岛屿,

(完整版)三大类岩石的区别

三大类岩石的区别 一、三大类岩石的概念: 岩浆岩是由高温熔融的岩浆在地表或地下冷凝所形成的岩石,也称火成岩或喷出岩。沉积岩是在地表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火山作用的产物经水、空气和冰川等外力的搬运、沉积和成岩固结而形成的岩石;变质岩是由先成的岩浆岩、沉积岩或变质岩,由于其所处地质环境的改变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地壳深处和上地幔的上部主要由火成岩和变质岩组成。从地表向下16公里范围内火成岩和变质岩的体积占95%。地壳表面以沉积岩为主,它们约占大陆面积的75%,洋底几乎全部为沉积物所覆盖。 二、三大类岩石概述 变质岩是在地球内力作用,引起岩石构造的变化和改造产生的新型岩石。这些力量包括温度、压力、应力变化、化学成分。固态岩石因地球内部压力和温度作用,发生物质成分迁移和重结晶形成新矿物组合,占地壳总体积约27.4%。变质岩的家族非常庞大,其种类远多于火成岩和沉积岩。以表征可分为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粒状岩石等5大类。通过研究变质岩,可了解地球早期历史,研究各种地下深处的信息,推测出地球内部岩石和结构状况,以及地壳热历史、变质原岩的面貌等许多科学信息。同时,研究变质岩,可指导人们找寻相关矿产资源。其主要作用有建筑及装饰材料、工艺品原料、非金属工业原料等,另外变质岩中直接产出金属矿产,可说我们人类的生存是离不开变质岩的。 岩浆岩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还常含微量磁铁矿等副矿物。根据岩石SiO2含量,可分为四大类:SiO2<45%的超基性岩;SiO2=45~52%的基性岩;SiO2=52~65%的中性、碱性岩;SiO2>65%的酸性岩。岩石碱度指岩石中碱的饱和程度,岩石碱度与碱含量多少有一定关系。另外矿物成分也是岩浆岩分类的依据之一,因为岩浆岩中常见的一些矿物的成分和含量由于岩石类型不同而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另外,根据岩石侵入到地下还是喷出地表,岩浆岩又可以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每个大类的侵入岩和喷出岩在化学成分上一致,仅由于形成环境不同,

关于岛屿的知识

岛屿 简介: 岛屿(Island) 散布在海洋、江河或湖泊中的四面环水、高潮时露出水面、自然形成的陆地。彼此相距较近的一组岛屿称为群岛。 比大陆面积小并完全被水包围的陆地。可出现在海洋、湖泊或江河里。成群的岛屿叫群岛。 成因: ①因地壳运动引起陆地下沉或海面上升,部分陆地与大陆分离成岛,如中国的台湾岛。②由海底火山作用而产生的喷发物质(主要是熔岩)堆积而成或由珊瑚虫的分泌物和遗骸堆积的珊瑚礁构成。前者如夏威夷群岛中的大部分岛屿,后者如中国的西沙、南沙群岛。 ③由河流、湖泊中的泥沙堆积而成,如中国的崇明岛。 地热 简介: 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的一种能量资源。地球上火山喷出的熔岩温度高达 1200oC~1300 oC,天然温泉的温度大多在60 oC以上,有的甚至高达100 oC~140 oC。这说明地球是一个庞大的热库,蕴藏着巨大的热能。这种热量渗出地表,于是就有了地热。地势能是一种清洁能源,是可再生能源,其开发前景十分广阔。地球可以看作是平均半径约为6371km的实心球体。它的构造就像是一个半熟的鸡蛋,主要分为三层。地球的外表相当于蛋壳,这部分叫做“地壳”,它的厚度各处很不均一,由几千米到70km不等,其中大陆壳较厚,海洋壳较薄。地壳的下面是“中间层”,相当于鸡蛋白,也叫“地幔”,它主要是由熔融状态的岩浆构成,厚度约为2900km。地壳的内部相当于蛋黄的部分叫做“地核”,地核又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 地球每一层的温度很不相同。从地表以下平均每下降100米,温度就升高3 oC,在地热异常区,温度随深度增加的更快。中国华北平原某一个钻井钻到1000米时,温度为46.8 ℃;钻到2100米时,温度升高到84.5 ℃。另一钻井,深达5000米,井底温度为180℃。根据各种资料推断,地壳底部和地幔上部的温度约为1100 ℃~1300 ℃,地核约为2000 ℃~5000 ℃。 地壳内部的温度产生的热量,它的热量是哪里来的呢。一般认为,是由于地球物质中所含的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有人估计,在地球的历史中,地球内部由于放射性元素衰变而产生的热量,平均为每年5万亿亿卡(即)。这是多么巨大的热源啊。1981年8月,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如开了联合国新能源会议,据会议技术报告介绍,全球地热能的潜在资源,约为,相当于现在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45万倍。地下热能的总量约为煤全部燃烧所放出热量的1.7亿倍。丰富的地热资源等待我们去开发。 西藏地热 西藏是中国地热活动最强烈的地区,地热蕴藏量居中国首位,各种地热显示几乎遍及全区,有700多处。

三大类岩石特征比较 三大类岩石的比较

对岩浆岩的观察,一般是观察其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其含量,最后确定其岩石名称。肉眼鉴定岩浆岩,首先看到的就是颜色。颜色基本可以反映出岩石的成分和性质。 对岩浆岩进行肉眼鉴定 第一步是要依据其颜色大致定出属于何种岩类。比如,若是浅色,一般为酸性岩(花岗岩类)或中性岩(正长岩类); 若是深色,一般为基性岩或超基性岩。由酸性岩到基性岩,深色矿物的含量逐渐增多,岩石的颜色也就由浅到深。同时还要注意区别岩石新鲜面的颜色和风化后的颜色。还可根据其中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的相对含量来进行描述,如暗色矿物含量超过60%者为暗色岩,在30—60%者为中色岩,在30%以下者为浅色岩。 第二步是观察岩浆岩的结构与构造。据此,便可区分出是属深成岩类、浅成岩类或是喷出岩类。根据岩石中各组分的结晶程度,可分为全晶质、半晶质和玻璃质等结构。不仅要对全晶质的结构区分出显晶质或隐晶质结构,还要对其中的显晶质结构岩石按其矿物颗粒大小,进一步细分出等粒、不等粒、粗粒或细粒等结构。对具有斑状结构的岩石要描述斑晶成分、基质的成分及结晶程度。假如岩石中矿物颗粒大,呈等粒状、似斑状结构,则属深成岩类; 假如矿物颗粒微细致密,呈隐晶质、玻璃质结构,则一般皆属喷出岩类;

假如岩石中矿物为细粒及斑状结构,即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属于浅成岩类。观察岩石中矿物有无定向排列,进而就能推断岩石的形成环境,含挥发组分多少以及岩浆流动的方向。若无定向排列称之为块状构造; 若有定向排列,则可能是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或条带状构造。深成岩、浅成岩大多是块状构造; 喷出岩则为流纹构造和气孔构造等。对于岩石中有规律排列的长柱状矿物、气孔捕虏体等均要观测其方向。对于那些在接触面上有规则排列的片状矿物,要描述其组成成分,并测其产状要素。 第三步是观察岩浆岩的矿物成分。矿物成分是岩石定名最重要的依据。岩浆岩类别是根据SiO2含量百分比确定的,而SiO2含量可在岩石矿物成分上反映出来。假如有大量石英出现,说明是酸性岩; 如果有大量橄榄石存在,则表明是超基性岩; 如果只有微量或根本没有石英和橄榄石,则属中性岩或基性岩。假如岩石中以正长石为主,同时所含石英又很多,就可判定是酸性岩; 倘若以斜长石为主,暗色矿物又多为角闪石,属于中性岩;

分析地理成因类

类型四分析地理成因类 原因类设问常以区域图为信息载体,就区域内典型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进行设问,常见的设问形式有“说明××形成的原因”“试分析××地理现象发生的(自然或人为)原因”“简述××地区发展××的理由”等。在分析该类试题时,要注意把握两点:(1)要清楚重要地理事象的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与地理事象之间的因果联系;(2)明确要分析的原因类型。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种。自然原因一般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洋流等方面来分析;人为原因一般从人口、工农业、城市、交通、市场、政策、科技等方面来分析。 考向1自然或人文地理事象的成因分析 [真题再现](2013·广东文综)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河流众多而短小,渔业资源丰富。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印度尼西亚地理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爪哇岛地处板块边界上,北部是平原,南部是熔岩高原和山地,山间多宽广盆地,是世界上雷雨最多、土壤最肥沃、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1)爪哇岛是世界上雷雨最多的地区之一,其原因是什么? (2)分析印度尼西亚渔业资源丰富的自然原因。 答案(1)原因:①地处热带;②周围水域广阔;③地形复杂;④空气对流强烈。 (2)原因:①岛屿多,海域广阔;②热量充足,生物生长速度快;③入海河流众多,饵料丰富。解析第(1)题,地面受热强烈,空气上升运动明显,同时空气要达到过饱和,这时才会形成雷雨天气。第(2)题,印度尼西亚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海域面积广阔;河流众多,从陆地上带来众多饵料;纬度位置低,有利于浮游生物生长。

[模板构建]常见问题的原因及答题术语:1.气候成因分析 2.河流特征成因分析

大类岩石的区别

大类岩石的区别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三大类岩石的区别 一、三大类岩石的概念: 岩浆岩是由高温熔融的岩浆在地表或地下冷凝所形成的岩石,也称火成岩或喷出岩。沉积岩是在地表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火山作用的产物经水、空气和冰川等外力的搬运、沉积和成岩固结而形成的岩石;变质岩是由先成的岩浆岩、沉积岩或变质岩,由于其所处地质环境的改变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地壳深处和上地幔的上部主要由火成岩和变质岩组成。从地表向下16公里范围内火成岩和变质岩的体积占95%。地壳表面以沉积岩为主,它们约占大陆面积的75%,洋底几乎全部为沉积物所覆盖。 二、三大类岩石概述 变质岩是在地球内力作用,引起岩石构造的变化和改造产生的新型岩石。这些力量包括温度、压力、应力变化、化学成分。固态岩石因地球内部压力和温度作用,发生物质成分迁移和重结晶形成新矿物组合,占地壳总体积约%。变质岩的家族非常庞大,其种类远多于火成岩和沉积岩。以表征可分为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粒状岩石等5大类。通过研究变质岩,可了解地球早期历史,研究各种地下深处的信息,推测出地球内部岩石和结构状况,以及地壳热历史、变质原岩的面貌等许多科学信息。同时,研究变质岩,可指导人们找寻相关矿产资源。其主要作用有建筑及装饰材料、工艺品原料、非金属工业原料等,另外变质岩中直接产出金属矿产,可说我们人类的生存是离不开变质岩的。 岩浆岩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还常含微量磁铁矿等副矿物。根据岩石SiO2含量,可分为四大类:SiO2<45%的超基性岩;SiO2=45~52%的基性岩; SiO2=52~65%的中性、碱性岩;SiO2>65%的酸性岩。岩石碱度指岩石中碱的饱和程度,岩石碱度与碱含量多少有一定关系。另外矿物成分也是岩浆岩分类的依据之一,因为岩浆岩中常见的一些矿物的成分和含量由于岩石类型不同而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另外,根据岩石侵入到地下还是喷出地表,岩浆岩又可以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每个大类的侵入岩和喷出岩在化学成分上一致,仅由于形成环境不同,造成它们的结构和构造有明显的差别。根据上述原则,首先把岩浆岩按酸

三大类岩石识别

一)岩浆岩的观察与描述 对岩浆岩的观察,一般是观察其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其含量,最后确定其岩石名称。肉眼鉴定岩浆岩,首先看到的就是颜色。颜色基本可以反映出岩石的成分和性质。 对岩浆岩进行肉眼鉴定 ● 第一步是要依据其颜色大致定出属于何种岩类。比如,若是浅色,一般为酸性岩(花岗岩类)或中性岩(正长岩类);若是深色,一般为基性岩或超基性岩。由酸性岩到基性岩,深色矿物的含量逐渐增多,岩石的颜色也就由浅到深。同时还要注意区别岩石新鲜面的颜色和风化后的颜色。还可根据其中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的相对含量来进行描述,如暗色矿物含量超过60%者为暗色岩,在30—60%者为中色岩,在30%以下者为浅色岩。 ● 第二步是观察岩浆岩的结构与构造。据此,便可区分出是属深成岩类、浅成岩类或是喷出岩类。根据岩石中各组分的结晶程度,可分为全晶质、半晶质和玻璃质等结构。不仅要对全晶质的结构区分出显晶质或隐晶质结构,还要对其中的显晶质结构岩石按其矿物颗粒大小,进一步细分出等粒、不等粒、粗粒或细粒等结构。对具有斑状结构的岩石要描述斑晶成分、基质的成分及结晶程度。假如岩石中矿物颗粒大,呈等粒状、似斑状结构,则属深成岩类;假如矿物颗粒微细致密,呈隐晶质、玻璃质结构,则一般皆属喷出岩类;假如岩石中矿物为细粒及斑状结构,即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属于浅成岩类。观察岩石中矿物有无定向排列,进而就能推断岩石的形成环境,含挥发组分多少以及岩浆流动的方向。若无定向排列称之为块状构造;若有定向排列,则可能是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或条带状构造。深成岩、浅成岩大多是块状构造;喷出岩则为流纹构造和气孔构造等。对于岩石中有规律排列的长柱状矿物、气孔捕虏体等均要观测其方向。对于那些在接触面上有规则排列的片状矿物,要描述其组成成分,并测其产状要素。 ● 第三步是观察岩浆岩的矿物成分。矿物成分是岩石定名最重要的依据。岩浆岩类别是根据SiO2含量百分比确定的,而SiO2含量可在岩石矿物成分上反映出来。假如有大量石英出现,说明是酸性岩;如果有大量橄榄石存在,则表明是超基性岩;如果只有微量或根本没有石英和橄榄石,则属中性岩或基性岩。假如岩石中以正长石为主,同时所含石英又很多,就可判定是酸性岩;倘若以斜长石为主,

岛屿的成因类型之令狐文艳创作

岛屿的成因类型 令狐文艳 1.大陆岛 大陆岛又称陆岛,指地质结构上与邻近大陆相似或相联系的岛。大陆岛原先是大陆的一部分,后来被海水将它与大陆分开。大陆岛面积较大,地势较高。太平洋中的大陆岛主要分布在亚洲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外围,如日本群岛和新西兰的南岛、北岛等。大陆岛一般位于大陆附近。中国大陆岛总数是6000多个,占中国海岛总数的90%之多,面积占中国海岛总面积的99%左右。中国的大陆岛绝大多数为基岩岛,主要分布于大陆沿岸和近海。由于中国长江口以北主要为平原海岸、东南和华南主要为山地丘陵和台地海岸,使得中国的大陆岛分布不均,形成南多北少的格局,并很有规律地向北偏东方向排列。中国的第一大岛台湾岛和第二大岛海南岛都是大陆岛。 大陆岛的形成原因主要有:①因构造作用,如断层或地壳下沉,致使沿岸地区一部分陆地与大陆相隔成岛;或因陆块分裂漂移,岛与原先的大陆之间被较深、较广的海域隔开。前者如中国的台湾岛、海南岛,欧洲的不列颠群岛,北美洲的格陵兰岛和纽芬兰岛等;后者如马达加斯加岛、塞舌尔群岛等。②由冰碛物堆积而成。原为大陆冰川的一部分,后因间冰则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面上升,同大陆分离,如美国东北部沿岸和波罗的海沿岸的一些岛屿。③由海浪冲蚀而成的冲积岛,其高

度与大陆相一致,周围有海蚀地形,存在的时间短暂,在波浪的冲蚀下很快就会消失。 2.冲积岛 冲积岛是陆地的河流夹带泥沙搬运到海里,沉积下来形成的海上陆地。由于它的组成物质主要是泥沙,故也称沙岛。陆地的河流流速比较急,带着上有冲刷下来的泥沙流到宽阔的海洋后,流速就慢了下来,泥沙就沉积在河口附近,积年累月,越积越多,逐步形成高出水面的陆地,这就叫冲击岛。 世界上许多大河入海的地方,都会形成一些冲积岛。我国共有400多个冲积岛,长江入海口的崇明岛,就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岛,是我国的第一大冲积岛。我国第二大冲积岛是湖北枝江长江中的百里洲。冲积岛的地质构造与河口两岸的冲积平原相同。其地势低平,在岛屿四周围绕着广阔的滩涂。 3.珊瑚岛 珊瑚岛是海洋岛的一种。它是由活着的或已死亡的一种腔肠动物——珊瑚虫的礁体构成的一种岛。因此,称珊瑚岛。在珊瑚岛的表面常覆盖着一层磨碎的珊瑚粉末——珊瑚砂和珊瑚泥。根据它形成的状态,可将珊瑚岛分为岸礁、堡礁和环礁三种类型:岸礁分布在靠近海岸或岛岸附近,成长条形状,主要分布在南美的巴西海岸及西印度群岛,我国台湾岛附近所见的珊瑚礁大多是岸礁;堡礁分布距岸较远,呈堤坝状,与岸之间有泻湖分布,最有名的就是澳大利亚东海岸外的大堡礁;环礁分布在大洋中,它的形状极其多样,但大多呈环状,主要分布在太

高中地理 比较分析三大类岩石的特征

高中地理比较分析三大类岩石的特征

(1)组成标本1的主要矿物是石英、长石和云母,则标本1的岩石类型是_______.分析发现,B标本的主要矿物成分是磁铁矿,在采集B标本的岩层处为板岩,则B处岩石类型为_____________.标本3为砾岩,标本4为页岩,这两个标本同属于_____________类岩石,形成较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在B处,有同学发现其岩石类型与标本2相同且比标本3形成要早,几个同学据此推测,正确的是() 甲. 在此地下有煤或石油矿藏 乙. 仔细寻找,可以在B处找到化石 丙. 在B地最有可能找到的矿藏是一些有色金属 丁. B处向上的山地与B处岩石是同一种类型 (3)当地住在海拔250米以下的人多发氟骨症,而住在此高度以上的人群这一发病率极低,试分析原因。 分析:从题干可知,本地的地层剖面下部为岩浆岩,上部为沉积岩,在这两类岩石相接触的地方形成了变质岩。从岩层构造和新老顺序可知应为背斜,愈向下岩层愈老,而氟骨症是由于当地环境中氟含量超标导致的,从剖面图可知,当地氟的来源应为底层的岩浆岩。 答案:(1)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标本3 (2)丙 (3)250米高度以下的地区,其水源接触到了该地底层的岩浆岩,这类岩石中的氟含量超标。 例2、我国在东海大陆架正式开发的春晓油气田,蕴藏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钻探表明该海域的地质构造垂直剖面如下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含油气构造的油页岩从成因上来说属于_______________,最底层的辉石含有气孔构造,属于_______________类岩石的_______________型,具有气孔构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地石灰岩中含有珊瑚的化石,说明该处岩石形成时期,本地为_______________环境,它是属于_______________类岩石的_______________(形成方式)。 (3)从地质构造上来说,春晓油气田处于我国专属经济区范围内,其地质学上的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页岩是沉积岩的一种,而辉石是海底岩浆活动的产物,这类岩石是因为岩浆的喷出而形成的,由于含有大量的气体,这些气体的溢出过程中往往形成岩石的气孔构造。石灰岩有多种成因,本处的石灰岩含有珊瑚的化石,说明其形成时期为温暖的浅海环境,海水的温度高,海水中的碳酸氢钙分解沉积,形成石灰岩。国际上对专属经济区的划分主要是以大陆架延伸为依据,本地是我国大陆架的自然延伸部分。 答案:(1)沉积岩岩浆岩喷出含有大量气体的岩浆在喷出地表后,气体大量逸出,在岩石中残留气孔 (2)温暖的浅海沉积岩化学沉积 (3)本地属于我国东海大陆架的自然延伸部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