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发展与民生福利的改善(一)

经济发展与民生福利的改善(一)

经济发展与民生福利的改善(一)
经济发展与民生福利的改善(一)

经济发展与民生福利的改善(一)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发生变化的根本表现,就是民生福利得到了极大改善。保证公共产品使用上的公平性、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量力而行增加公共福利供给、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等,是今后改善民生福利的方向。

关键词: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民生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或民生福利得到极大改善。回顾30年的发展历程,民生福利是在什么条件下得到关注的,改善民生的指导思想是如何演变的,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方向是什么,这些问题需要进行梳理。

一、关注民生与改革政策的启动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整个经济社会资源都由中央政府和各级政府以行政管理的方式控制。本来,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制度运行的宗旨是为全体人民谋福利。然而,由于我国当时所处的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也由于我国决策层和理论界对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不足,不恰当地采取了所谓“赶超型”的发展战略。为实现这样的战略,我国动员和使用政权的力量,集中社会上的主要资源,优先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重工业。执行这种战略的结果是初步建立了国民经济的基础,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居民的生活水平长期不能提高,特别是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低下,有很大比例的人口不能保证温饱等基本生活需要。

由于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及对经济工作和民生福利的长期忽视,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关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关注民生福利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大幕开启。导致开启新政策的思想原因,是整个社会对长期思想禁锢的冲破。承认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认同人民群众的合理需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党抓住时代主旋律、顺应历史潮流的思想路线和执政理念。正是有了这样的思想路线和执政理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和政策立刻得到人民群众的高度拥护。中国开始走上符合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的正确道路。

二、30年来我国民生福利改善的成就

(一)关注民生与改革指导思想得到了奠定。对于改革的指导思想,邓小平反复强调,一切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都要看“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满意不满意”。早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邓小平就指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们一定要根据现有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1985年,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谈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在许多场合多次提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建设小康社会”就是邓小平最早提出的思想。他的许多论断所形成的思想,都被写进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及以后党和国家的一系列重要文件中,从而奠定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建设指导思想的基础。这个指导思想,明确了我们进行经济社会建设的宗旨,就是不断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增进普通大众的福祉。

(二)小康社会建设与民生福祉事业全面发展。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了著名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三步走”的战略,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生产力水平或人民

的生活状态划分为“温饱型”、“小康型”和“比较富裕型”等几种类型。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广大城乡居民已摆脱了仅能维持基本生存的“温饱型”生活状态,从整体上基本建成了生活比较殷实的“小康型”社会。具体来说,一是在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过程中,脱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功。1978年我国的绝对贫困人口为2.5亿,2008年这个数字下降到2375万。二是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状态明显得到提高和改善。30年来,我国人均收入增加10倍,到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城镇居民家庭则为35.8%。

(三)和谐社会建设与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得到确立。面对民生福利的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种种矛盾,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关注民生福利,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应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是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社会发展要由注重物向注重人转变,由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向实现人、社会与自然全面和谐发展转变。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4月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中指出:“今天,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春节团拜会上也指出:“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课后测试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课后测试 单选题 ?1、2018年我国实现()种抗癌药大幅度的降价,并且纳入了国家医保目录。 (6.67 分) A 17 B 19 C 22 D 25 正确答案:A ?2、李克强总理指出,稳增长首要是为了()。(6.67 分) A 保就业 B 促发展 C 招商引资 D 国际合作 正确答案:A ?3、2017年我们新增新出生人口虽然只有1723万人,但其中的()都是二孩。 (6.67 分) A 五分之一 B 四分之一 C 三分之一 D 二分之一 正确答案:D

?4、大病医疗保险的报销的比例由原来的50%提高到了()。(6.67 分) A 55% B 60% C 65% D 70% 正确答案:B ?5、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已经覆盖了()亿人口,基本养老保险这项制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6.67 分) A 9 B 8 C 7 D 6 正确答案:A ?6、我国的八项社会救助中,最重要的是()制度。(6.67 分) A 最低生活保障 B 特困人员供养 C 教育救助制度 D 医疗救助制度 正确答案:A 多选题 ?1、应该说我们的()建设等,都和我们老百姓的基本生存发展问题是密切相关的。(6.67 分) A 经济

B 政治 C 文化 D 社会 正确答案:A B C D ?2、基本的生存问题包括()等层次。(6.67 分) A 基本民生 B 发展性民生 C 享受性民生 D 幸福性民生 正确答案:A B C ?3、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举措包括()。(6.67 分) A 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 B 明显降低企业社保缴费负担 C 继续执行阶段性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政策 D 落实税法改革 正确答案:A B C ?4、政府应鼓励()利用闲置场地举办托育机构,鼓励社会资本基于托育服务领域,对托育服务提供后备补贴和政策支持。(6.67 分) A 企业 B 机关事业单位 C 社区 D 医院

社会保障第三学期《社会福利思想》A-C卷

《社会福利思想》 A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阐述其整体幸福与社会和谐思想的代表性著作是( A ) A.《理想国》 B.《政治学》 C.《上帝之城》 D.《马太福音》 2、对我国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 )。 A.社会福利从属于社会保障 B.社会保障从属于社会福利 C.社会保障等于社会福利 D.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没有关系 3、以下属于“终老”的是( A )。 A.依年龄段制造费时不等的棺材 B.依年龄生理状况给予老年人不同的饮食待遇和日常护理 C.家里有上了年岁的老人,家属劳动力可减免征役 D.庶民老人可免除力役与事务 4、政府平抑粮价,避免大贾乘人祸天灾囤积居奇,哄抬粮价的制度始于( A )。 A.春秋 B.战国 C.秦朝 D.东汉 5、中世纪欧洲社会救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是( C ) A.个人慈善救济 B.国家慈善救济 C.教会慈善救济 D.书院慈善救济 6、在宗教改革中提出“因信称义”观点的是( D ) A.西塞罗 B.奥古斯丁 C.卡尔文 D.马丁?路德 7、( A )将神学理论和亚里士多德学说强扭在一起,创立了社会国家学说。 A.阿奎那 B.托马斯·闵采尔 C.马丁·路德 D.爱德华三世 8、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性著作《乌托邦》的作者是( C ) A.潘恩 B.圣西门 C.托马斯?莫尔 D.维尔托德 9、世界上第一部《劳工法》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B ) A.关注贫穷问题 B.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

C.解决宗教问题 D.解决国家财政问题 10、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是( B ) A.阿托?琼斯 B.大卫?李嘉图 C.欧文 D.凯恩斯 11、在整个社会福利的发展进程中,( C )一直是关注经济和社会福利问题的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法学家等共同争议的核心问题。 A.到底是相信个体,还是依靠集体 B. 到底是相信家庭,还是依靠政府 C. 到底是相信市场,还是依靠政府 D. 到底是相信家庭,还是依靠市场 12、边沁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法学家和经济学家,由其奠基的学说被称为( A ) A.功利主义 B.国家干预主义 C.无政府主义 D.民族主义 13、下列思想中,不属于梅叶所表达的社会思想的有( D )。 A.否定封建专制制度的同时,提出了激进的革命主张 B.认为要进行斗争,就必须依靠教育改变群众的无知状态,使群众认识真理 C.他认为教权和神权的相互联合造成了社会祸害 D.主张实行实业制度 14、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 A ) A.充分就业理论 B.自由主义理论 C.剩余价值理论 D.自由市场理论 15、《贝弗利奇报告》确立了实施社会保险的原则,是( C ) A.普遍性原则、市场管理原则、全面性原则 B.个别化原则、市场管理原则、特定性原则 C.普遍性原则、政府统一管理原则、全面性原则 D.普遍性原则、政府统一管理原则、特定性原则 二、名词解释 1、公共福利:广义上指一个政府为其公民提供的所有商品和服务,尤其是那些旨在提高其公民的生活质量的商品和服务;从狭义上来讲,是指那些为无力支付的穷人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政府计划 2、帕累托最优:生产资源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和使用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除了损害他人利益外,生产资源的任何重新分配,已经不可能使一些人的境况变好而使另一些人的情况变坏,即不会使任何一人移至更高的无差异曲线上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1.民政福利事业的改革 (1)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①社会福利改革的指导思想 我国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指导思想是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供养方式上坚持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社会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发展方向,探索出一条国家倡导资助、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的新路子,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福利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社会福利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②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总体目标 a.投资主体多元化 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采取国家、集体和个人等多渠道投资方式,形成社会福利机构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 b.服务对象公众化 社会福利机构除确保国家供养的特困群体的需求外,还要面向全社会老年人、残疾人,拓展服务领域,扩大服务范围和覆盖面,并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情况,实行有偿、减免或无偿等多种服务。 c.服务方式多样化 社会福利机构和社区除集中养老、助残外,应发挥多种服务功能,为家庭和个人提供支持。 d.服务队伍专业化。 (2)社会福利机构改革 ①社会福利机构改革的要求 a.国家将社会福利机构及床位数作为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基本建设计划中统筹安排社会福利设施建; b.各地在制定城市居住区规划时,无论是新区建设还是旧区改造,都应按原国家技术监督局、建设部发布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将社会福利设施特别是老年人服务设施纳入公共设施进行统一规划; c.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处理好社会福利工作中政府职能和社会化的关系,抓紧制定社会福利事业的有关法规,研究制定社会福利机构分类管理的政策措施,使社会福利事业的建设与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d.要按照产业化的发展方向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机制。 ②国家的扶持和优惠政策 a.社会福利机构的建设用地,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应当采用划拨方式供地的,要划拨供地;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应当采用有偿方式供地的,在地价上要适当给予优惠;属出让土地的,土地出让金收取标准应适当降低。 b.对社会福利机构及其提供的福利性服务和兴办的第三产业,安置残疾人的福利企业,以及单位和个人捐赠支持社会福利事业的,国家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按照现行国家税法规定

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区别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的区别 政治法律系 社专本101 杨振14号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的区别 1、社会福利的含义及特点 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依法为所有公民普遍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险制度。社会福利作为社会保障的一个组成部分,指政府和社会组织通过建立文化、教育、卫生等设施免费或优惠提供服务和以实物发放、货币补贴等形式,向全体社会成员或特定人群给予帮助,以保证和改善其物质文化生活的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较高层次。社会福利制度一般来讲具有四个特点:社会福利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每一项社会福利计划的出台总是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目的,总是以缓和某些突出的社会矛盾为终极目标;社会福利的普遍性,社会福利是为所有公民提供的,利益投向呈一维性,即不要求被服务对象缴纳费用,只要公民属于立法和政策划定的范围之内,就能按规定得到应该享受的津贴服务;社会福利较社会保险而言是较高层次的社会保险制度,它是在国家财力允许的范围内,在既定的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尽力提高被服务对象的生活质量。 2、社会保障的含义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力给与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是保证劳动力的再生产,从而保证社会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 3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区别 社会保障: (1)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社会,或者政府和国家。 (2)社会保障的保障的受益者是遭遇各种风险和困难的社会成员。 (3)社会保障满足的是受益当事人基本生活的需要。 (4)社会保障的目的是保障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尽管各国由于政治制度过程中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与社会局势稳定的关系

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与社会局势稳定的关系 xx能否保持社会稳定,是关系到小康xx、平安xx、和谐xx建设全局的大事。稳定压倒一切,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就什么事也干不成,发展的目标难以实现,人民的生活难以保障,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稳定,是xx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提,是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这是民主改革以来xx现代化建设一条极其重要的历史经验。 稳定与发展的关系 中央第五次xx工作座谈会立足我国国情和xx区情明确提出,当前xx的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同时,xx还存在着各族人民同以达赖集团为代表的分裂势力之间的特殊矛盾。xx存在的社会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决定了xx工作的主题必须是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第一,xx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由我区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区情和阶段性特征决定的,这个主要矛盾决定了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第二,xx社会的特殊矛盾是由我们与达赖集团和支持他们的

国际敌对势力斗争的客观现实决定的,这一特殊矛盾是对反分裂斗争规律性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完全符合xx实际。第三,xx存在的社会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决定了xx工作的主题必须是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没有发展,解决不了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没有稳定,发展就没有社会条件。要充分认识发展是解决xx所有问题的关键,不断推进xx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把稳定作为硬任务和第一责任,深入持久地开展反分裂斗争。 应当看到,稳定和发展是一对矛盾。既然是矛盾,就应该是既对立又统一、既联系又斗争的关系。 稳定和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基础,互相依赖。一方面,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是基础,惟有社会稳定,人们才能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事也干不成,发展只能是一种良好的愿望。另一方面,发展是稳定的保障,解决存在的矛盾问题,要靠发展;没有发展,稳定只是暂时的,稳定最终要靠发展来支撑和维护。从长远看,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加强民族团结,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当然,经济发展并不意味着能够解决一切问题,但经济落后则是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因素,这一点已被无数的事实所证实。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让广大群众享受更多的发展成果,才能为群众创造更好更优的生产生活环境。xx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说明,我们还处于打基础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

保障和改善民生,重在实践,贵在实效,应结合实际加以运用,要在具体落实上下功夫。就我省而言,民生领域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集中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GDP的增长相关度过低。要让我省人民过上体面的生活,有尊严的生活,必须采取超常措施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要使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措施得到切实的贯彻和落实,应当着力解决好这样几个问题: 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造福人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的成果要惠及全体人民。领导干部为官一任,最大的政绩是造福一方百姓,干任何事情都要想着为老百姓带来好处,从人们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切实关心群众疾苦,解决好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问题,尤其是着重解决好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看病、子女上学、生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这样一些人们最关心、最急迫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要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理顺群众的情绪,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同时,也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承受能力,量力而行。 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转变政府职能。保障和改善民生,关键在于政府职能的科学定位和加快转变。不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来,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就将受到很大制约,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目标就将大打折扣。因此,我们要加快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的行政体制改革,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政府要更加注重强化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政府机构设置、职能明确、资源配置等方面,强化公共服务,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这既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具体体现,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 要用制度来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需要转变观念,更需要加强各方面的制度建设。要把五中全会提出的“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落到实处,需要建立和健全体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明确规定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要与GDP增速基本保持同步,让老百姓的钱包跟着GDP一起鼓起来。这样才能使各级政府真正做到对事关民生的工作决不松懈,对涉及民生的问题决不推诿,对落实民生的政策措施决不敷衍。 保障和改善民生,怎么干? 保障和改善民生,怎么干?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要让百姓的“钱袋子”更鼓。 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首先要促民富。“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年均增长7%,而城镇居

通过改善民生拉动经济发展

今年是我国经济经受严峻考验并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们通过实施扩大内需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有效弥补了出口大幅下降对经济的影响,国民经济回升向好,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取得这一骄人成绩,充分体现了我国经济抗御风险的能力,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正确决策的能力和高超的调控艺术。在即将到来的2012年,我们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和部署,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提高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注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改善民生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形成内生型增长机制,把又好又快的发展局面长期保持下去。 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今年,我们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世界各大经济体中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但应清醒地看到,这种回升仍然不巩固、不稳定、不协调。未来两三年,作为我国主要出口市场的发达国家,其经济增长和进口需求都将处于低迷状态,我国出口不可能恢复到前几年的增长速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会出现明显变化。今年投资的迅猛增长主要靠国有投资拉动,在非国有投资增速没有明显加快的情况下,如果失去国债资金的支持,国有投资增速必然下降,这势必影响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居民消费今年虽然有了较快增长,但单靠消费不足以弥补出口下降的影响。如果当前鼓励消费的各项政策明年取消或减小力度,消费的增长速度也必然下降。所以,如果当前刺激经济增长的各项政策退出或减小力度,经济回升的势头就可能发生逆转;如果经济增长速度滑落,我们就不得不面临第二次启动的任务,届时可能要付出更大代价。同时,由于今年新开工建设项目比上年增加80%以上,如果减少资金供给,就有可能形成一 批“半拉子”工程。因此,明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只有当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形成、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内生机制重新确立,扩张性的经济政策才能退出。 当然,明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不能是今年政策的简单重复,而要根据经济运行的新情况,适时适度加以微调。财政政策的实施应着眼于在拉动居民消费、拉动社会投资、拉动贷款结构优化、拉动出口四个方面发挥作用,实现“四两拨千斤”,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优化。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应不断完善,既要保持一定的贷款规模,又要优化贷款结构,着力增加对小型、微型企业的贷款和对农户的贷款,保持对在建项目的支持力度,增加消费信贷,防止信贷资金流入股市,抬升资产价格过快上涨。 把增加居民消费摆在扩大内需的突出位置 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也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党的十七大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中第一个转变就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这抓住了我国经济结构中最突出的矛盾,指明了实现经济长期、持续、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从20 03年到2008年的6年间,我国投资率平均高达42.5%,成为历史上最高的时期,其中2008年高达43.5%。今年的投资率预计又将超过去年,再创新纪录。而同期居民消费率则降为年

北京大学《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作业含标准答案

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 一、单选题洪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社会福利思想的是()。(教学视频第五章第一节) A. 孙中山 B. 龚自珍 C. 郑观应 D. 洪仁玕 标准答案:C 2?社会福利制度只扮演常态社会结构 -- 家庭和市场功能失效后的补救角色是()社会福利。 (视频教学课件第三章第三节、教材第二章第二节) A. 剩余性 B. 补救性 C. 制度性 D. 福利国家 标准答案:A 3?职业福利的特点不包括下面哪一项()。(教材第八章第一节) A. 以业缘关系为标志 B. 受到单一因素的影响 C. 具有功利性 D. 普遍性与差异性相结合为原则 标准答案:B 4?下列哪一项不是儿童社会福利的需求()。(视频教学课件第七章第一节,教材第六章第一节) A. 满足休闲和娱乐需求 B. 拥有社会生活能力的需求 C. 免于被剥削伤害的需求 D. 无障碍的需要 标准答案:D 5?—些身体健康的老人,他们还希望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属于老年人 的()。(视频教学课件第六章第一节、教材第五章第一节) A. 经济需求 B. 社会需求 C. 健康需求 D. 生活需求 标准答案:B

6?下面哪项是职业福利中政府规定的法定福利()。(教材第八章第一节) A. 工伤事故补偿 B. 企业年金 C. 教育资助 D. 带薪休假 标准答案:A 7?下面实行高福利型社会福利制度的国家是()。(视频教学课件第三章第一节,教材第二章第二节) A. 英国 B. 美国 C. 日本 D. 新加坡 标准答案:A 8?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各种政策和社会服务,旨在解决广大社会成员在各个方面的 福利待遇问题是()。(视频教学课件第一章第二节、教材导论) A. 广义的社会保障 B. 狭义的社会保障 C. 广义的社会福利 D. 狭义的社会福利 标准答案:C 9?对于残疾人,特别是失去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将他们供养起来从而表示对残疾人的责任和 爱。这是残疾人社会福利的哪一种理念()(教材第七章第一节) A. 供养理论 B. 回归社会论 C. 增能理论 D. 活动理论 标准答案:A 10. 德国实行的社会保障模式属于()。(视频教学课件第三章第一节,教材第二章第二节) A. 国家型社会保障制度 B. 储蓄型社会保障制度 C. 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 D. 高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 标准答案:C 二、判断题洪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1. 计划经济时期出现了员工福利的失序、失衡、失范问题。(教学视频第九章、教材第八章)标准答案:错误 12. 医疗康复、教育、就业、无障碍均是残疾人的特殊福利需要。(教学视频第八章第一节)标准答案:正确

经济发展对社会福利影响的实证分析

经济发展对社会福利影响的实证分析 李秀军,2019 内容提要: 当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快车道”,但是相应社会保障水平公平性不足与效率不高存在,阻碍了整体社会福利水平的持续改善与提升。本文立足于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形势的动态变化,对现阶段我国社会福利承载力进行分析 ,同时围绕社会福利水平的界定和测度,以及经济发展的社会福利承载力,以当前构成社会福利体系核心和基础的养老和医疗保障为主要代表,对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水平之间的协调度进行分析和研判,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社会福利水平;经济发展;社会福利承载力;养老保险;医疗保障 引言: 亮丽经济成长的表现是一国的政府致力追求的目标,而随着经济的成长,将使居民享受高品质的居住环境,健全的医疗体系及良好的社会福利照顾。但实质现有的福利制度,跟得上经济的发展吗,具有足够的公平性和效率吗。 正文: 一、社会福利的发展与成长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伴随著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发展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有目共睹,整体的社会福利水平日新月异。作为社会福利重要组成部分的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障制度, 却与时代跟不上。 回顾我国的社会的福利发展,主要可以分成三个阶段,首先第一阶段是计划时期,这也是国内的社会福利体系初步建立的时期,但是由于文革的冲击呈现了曲折的发展历程。第二个阶段是改革的开放初期,由于生产方式和生产资料的变化,社会的福利体系开始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国家统一供给慢慢向商业化过度,这一阶段也是福利体系改革和全新发展起来的时期。最后是第三个阶段,这一阶段迎来了全面发展时期,是全面覆盖的社会体系建设和城乡统筹的时代阶段,民生

经济发展民生福利

经济发展民生福利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或民生福利得到极大改善。回 顾30年的发展历程,民生福利是在什么条件下得到注重的,改善民生 的指导思想是如何演变的,当前存有的问题和改革的方向是什么,这 些问题需要实行梳理。 一、注重民生与改革政策的启动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整个经济社会 资源都由中央政府和各级政府以行政管理的方式控制。本来,我国实 行的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制度运行的宗旨是为全 体人民谋福利。不过,因为我国当时所处的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也 因为我国决策层和理论界对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理解不足,不恰 当地采取了所谓“赶超型”的发展战略。为实现这样的战略,我国动 员和使用政权的力量,集中社会上的主要资源,优先发展作为国民经 济基础的重工业。执行这种战略的结果是初步建立了国民经济的基础,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居民的生活水平长期不能提升,特别是农村 居民的生活水平低下,有很大比例的人口不能保证温饱等基本生活需要。 因为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及对经济工作和民生福利的长期忽视,到改革 开放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1978年党的十一 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注重 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注重民生福利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大幕开启。 导致开启新政策的思想原因,是整个社会对长期思想禁锢的冲破。承 认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认同人民群 众的合理需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党抓住时代主旋律、 顺应历史潮流的思想路线和执政理念。正是有了这样的思想路线和执 政理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和政策立刻得到人民群众的高度 拥护。中国开始走上符合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的准确道路。

新形势下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新形势下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安定问题的关键。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了社会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并作出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效。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要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求不断扩大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理顺分配关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要求不断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其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重点。这项工作涉及面广、纷繁复杂,既要全面推进,又要有所侧重。突出解决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好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保障性住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等关键环节,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一、环保系统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提到了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报告中,胡锦涛列举了7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涉及资源环境、平衡发展、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民生和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基层党组织、干部作风与消极腐败现象等。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报告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为环保工作指明了方向。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民生为先。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绩。环保系统的每一项工作都与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关注和改善民生问题,事关人民群众的利益,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解决民生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清醒地认识到与党和人民的期望相比还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进一步增强解决民生问题的责任感、紧迫感,进一步做好解决民生问题的有关工作。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中共十七大报告将“民生”具体概括为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和住有所居。民生问题源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直接反映群众的生活水准,关系着人民群众长远的利益,并且在一定程度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增进民生福祉,发展为了人民”复习课学案 一、时政热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持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二、与教材知识的结合: 1.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我国现阶段的主义矛盾是人民日益增强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是: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4.国家的根本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5.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6.改善民生的七个方面: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7.维护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9.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做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人民得到更多好处; 10.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11.“中国梦”本质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三、小组合作探究:

改善民生必须遵循三个“优先原则”解读

改善民生必须遵循三个“优先原则” 近年来,民生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个层面共同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同样,如何才能够有效地改善民生,也成为人们所关注的而且是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就此而言,要想真正有效、大面积、大幅度地改善民生,就必须遵循以下三个“优先原则”。 第一个原则,就公共投入总的顺序结构而言,应当以民生问题为优先。 政府的主要职能应当维护社会公正、改善民生,保证社会经济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而政府的主要职能是通过公共投入来实现的。就公共投入的优先顺序而言,应当以民众的基本需求为基本着眼点,应当以基本民生问题为优先。这是一个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公共投入总体上的合理安排和布局。正如胡锦涛指出,应当“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公共投入优先顺序的合理与否至关重要。这起码表现在:其一,民生的根本性改善取决于公共投入结构是否合理。在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社会群体和每一个社会成员都面临着大量的风险因素和不确定性因素。所以,一个社会的正常存在和顺利发展,有赖于一个前提的存在——民生的保障和改善,即:基本生存和基本尊严的保障。而民生状况的改善又有赖于公共投入的力度和投入结构本身的合理。其二,政府的公信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共投入是否以民生为优先。在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定位应当是公共服务型的政府。而公共投入优先顺序的颠倒,必然意味着公共服务的不到位,意味着政府基本职责的缺位。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的公信力必然会受到损伤。 由是反观我国一个时期以来的公共投入结构,则呈现出一种明显不合理的状况:公共投入的优先顺序呈现出一种明显颠倒的状况,很不正常。这几年虽然有明显好转,但由于积重难返,民生状况的根本性改变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努力。一方面,用于基本民生如社会保障、义务教育以及公共卫生方面公共投入比例过小,在世界各国当中位于后列的位置。这与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势”状况形成了鲜明对比。另一方面,形成明显对比的是,用于非民生如行政成本、基本建设等方面公共投入的比例过大,在各个国家当中位于明显前列的位置。比如,公款用车、公款吃喝、公款出国等行政成本以及各种形象工程等的支出位居世界第一的位置。再比如,我国对于基本建设的冲动一直没有得以根本遏止,相反,不时表现出种种“大跃进”的态势。像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等基本建设固然十分重要,但不能脱离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基本民生的具体状况去一味追求世界第一。现在有的落后省份的高速公路规划甚至同发达国家英国持平。类似做法的结果,不但挤占了现有改善民生的资金,甚至由于依靠大量贷款因而透支了未来改善民生的资金;不仅无助于民生的改善,而

乡镇保障和改善民生面临的问题

乡镇保障和改善民生面临的问题 民生问题就是老百姓的生活问题。党的十七大在改善民生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要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大对改善民生的投入力度。按照这一目标要求,结合我乡面临的实际情况,着力解决以下几个人民最关心问题,是解决当前民生问题的当务之急。 一是教育问题。我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巨大,但农村中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农村教育存在诸多问题,表现在:1、农村教学设施不完备、教学手段陈旧落后,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与城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2、当前农村师资力量资源分布不合理,一些优秀中小学教师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中优秀的教师资源比例偏低;3、当前较高的高校收费,对许多来自农村中的大学生家庭来说,仍然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为此许多学生不得不选择一些收费较低,条件差的学校学习。针对上述问题,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扶持力度,完善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济保障机制,确保农村每一个孩子都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加强农村师资力量的配备,提高农村教师的师资待遇和工作条件,健全城乡教师流动交流机制,选派城市教师下乡执教农村,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同时完善国家助学制度,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

二是社会保障问题。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发展,农村老人养老问题逐步凸显出来。由于农村家庭经济状况和供养水平普遍较低, 虽然农村老人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但老人的生活水平大部分还停留在温饱线上。主要表现在:首先,农村家庭的养老仍然主要依靠子女,现今的农村子女外出打工者居多,没有时间照顾老人;其次,农村无养老保险,只能单纯依靠子女赡养老人,经济负担重。这就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落实农村五保政策,完善农村贫困群众救助制度,发展以扶老、助残、养孤、济困为重点的农村社会福利事业。 三是医疗卫生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实施以来,使老百姓得到了实惠,但该项制度在惠农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表现为:首先,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窄,好多医院不能列入到医疗补贴中,不能方便农民就医;其次,医疗报销不及时,报销状况不透明;再次,农民即使入了合作医疗,在定点门诊看病门诊收费高,看病难的现象依然存在。为此,政府应加大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投入力度。一方面,加大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宣传,让农民了解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激发农民参合积极性;另一方面,政府要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加大县、乡、村三级医疗网基本建设的投入,逐步扩大定点医疗机构,使参保农民有更多选择,逐步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为参合农民提供价廉、质优、高效的医疗服务。

学习《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心得体会

学习《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心得体会 学习《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心得体会《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容主要立足于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已然成为我党矢志不渝奋斗的目标。 而如何引领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主要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满足人民需求,使群众真正得到实际利益。 何为民生”?从字面意思讲就是国民的生计与生活。 而从广义上说,民生的概念几乎无所不及,涵盖经济社会政治化等各领域。 因此,关注民生问题,就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即解决人民的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等各方面问题,使群众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拥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舒适的居住条和更优美的生活环境等。

解决民生问题做好民生建设不仅要让人民劳有所得住有所居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还要建设好精神民生,让人民享受到更丰富的精神化生活,实现物质建设与精神建设相结合。 其中,化作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重要的一部分,需要我们化工作者去努力实践和完成,是我们重要的任务与使命。 化建设首先要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化教育的权利。 人人都能受教育,人人都能从中获得知识与力量,形成自己独有的化品味和化情趣。 其次,要保障人民群众化选择的权利。 不同的年龄教育背景职业使得人们对于化产品化活动的选择是 不同的。 因此,只要不选择违法违纪损害社会和他人的化活动,我们都要尊重和支持群众的选择。 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化活动,满足人民群众的化选择权利,提供多样化的化选择空间。

再次,在群众进行精神化活动时,需要基本化设施的完善 因此,要加大化设施的投入力度,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化产品和化设施。 通过化设施的建设,实现常态化多样性的化活动的开展,给予群众充分活动的场所和享受化的红利,使大家时时刻刻处于化氛围当中,享受化的同时又能创造积极健康的化作品。 最后,要切实了解群众对于化的实际需求,提供更优质的化服务。 随着收入的稳步提升医疗服务的完善生活环境的优化,人们对于精神化的需求,也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要拓宽与群众之间的交流渠道,深入基层,倾听人民的心声,从实际情况出发,创新服务内容,优化服务品质,让人民充分享受共化服务。 当然,化建设绝不仅仅是满足精神领域的需求,同样还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具有巨大的价值潜力,为发展提供新的方向 大力建设化旅游项目,形成独有的化品牌,将化实体化,满足群众

改善民生,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改善民生,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场金融危机如海啸般袭来,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民生问题。收入分配、农民工返乡就业、教育等“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挑战的背景下,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引人关注。保民生是应对金融的重要内容,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和措施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民生亮点”。 保民生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改善民生,是政府帮助群众共渡难关的现实需要,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过于悬殊的城乡差距,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仍呈现“全范围、多层次”扩大之势。中低收入群众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住房难普遍存在,农民收入水平过低,农民工失业现象严重,也是我国应对金融危机拉动内需的重要障碍。 保民生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是关键。我们要支持教育优先发展,资助贫困学生接受教育,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解决低收入人口的社保问题,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消除人民的后顾之忧。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保民生,做好农民工的创业就业工作是重点。危机面前切实把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作为爱民之举、执政之责,应摆在重要位置。由于中小企业的“倒闭潮”出现农民工的“失业潮”,农民工就业成为受金融危机影响最直接的问题。对有创业愿望、有实力、有经验的农民工,实行开辟小额贷款发放、税费减免等“绿色通道”,引导他们自主创业、就地创业。同时,积极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加大政策扶持,大力发展各地的特色农业,广泛吸纳农民工就业。各地做好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服务工作,采取送岗进村、送培训下乡等形式,加大就业优惠政策扶持力度,在急需人才和劳动力的地区、单位和待业人群之间做好双向服务,促进返乡人员就业和创业。 保民生,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是保障。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应根据经济发展形势调整政策,适当调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农民增收,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同时,国家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通过降低贷款利率、延长还款期限等优惠措施,促进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 保民生、保增长、促发展是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金融危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危机面前,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的民生问题势必能做到转“危”为“机”,我国的国民经济势必能又好又快发展。

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与老年社会福利设施建设

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与老年社会福利设施建设 ——以南京市为例 陈友华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南京 210093)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21世纪人类社会必须共同面对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人口老龄化使老年社会福利设施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加快老年社会福利设施建设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以南京为例,在分析南京人口老龄化现状、变动趋势及其特点,人口老龄化对南京居民消费水平以及劳动生产率的可能影响的同时,考察与研究了南京老年社会福利设施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未来需求情况,并就如何加强南京老年社会福利设施建设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对策建议。 一、南京市人口老龄化发展态势 2000年,南京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74.7万,占总人口的12.2%。预计到2020年,南京市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153.1万,占当时总人口的24.2%。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南京市人口老龄化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发展速度快。在2000-2020年间预计南京市总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不足0.2%,而老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却高达3.7%; 二是老年人口高龄化态势明显。2000年时南京市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6.7万,占60岁及以上人口的9.0%,到2020年时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将达到19.0万,占60岁及以上人口的12.4%,20年间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数年均增长速度将达到5.4%,大大快于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7%的年均增长速度; 三是老年人口文化素质迅速提高。南京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人口比例预计将由2000年时的41.1%急剧下降到2020年时的12.5%,而小学、初中、高中(中专)与大专及以上人口比例将由2000年时的28.6%、13.9%、8.8%与7.8%分别提高到2020年时的29.4%、27.9%、21.4%与8.6%,其中初中与高中文化程度老年人口比例提高幅度尤为显著; 四是老年人口寿命不断延长。与世界其它国家与地区一样,南京市在未来几十年时间内老年人口平均余寿在目前较高的基础上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现今的老年人比以往任何时期的老年人的健康化程度更高,受教育时间更长,而且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