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技术课教学感悟

信息技术课教学感悟

信息技术课教学感悟
信息技术课教学感悟

信息技术课教学感悟

当前,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普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社会带入到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它已对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及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有关信息,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学会合作或独立地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电脑的知识与网络技术应该成为他们的基本素质。作为一名教师,该如何把计算机知识既深入又活泼生动地教给学生,学生又该如何学习计算机,很值得我们探索。通过近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搞好信息技术教学,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明确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

如果在信息技术课上只让学生打打字,玩玩游戏,聊聊天,那就严重丧失了课程设置的目的,只有明确教学目标,切实优化教学过程,才能上好信息技术课。如在学习画图软件时,教师优化教学内容,通过边学习边制作,学到某一步做到某一步,最后形成一幅完整的作品。比如,在整个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制作一张漂亮的贺卡送给亲人或朋友,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学习自然就认真,从而很好地优化了教学过程。

学习Word时,在学生基本学会文本编辑、文本框操作、文本编辑、插入图片、艺术字插入、图片设计等技巧后,我让学生按我预先设计的内容,照样子学习Word电脑小报制作,学生制作的非常完美,学生当着大家面展示用自己学到的信息技能制作出的一张张漂亮的电脑小报回家时,这心里就别提有多高兴了。

又如在学习Powerpoint的超级链接前,先让学生花时间制作一份《我的家庭》,目录可以为“我的爸爸”、“我的妈妈……”等等,要求既有文字输入,又有剪辑库的素材。由于学生基本功扎实且善表现自己,在制作上精益求精,作品十分完美。学习超级链接后,鼠标点击关键词后页面不断改换,使得教室里欢笑的声音不断出现。

二、积极创设情境,启迪学生思维。

情景是客观现实存在的东西,同时兼有情感因素,不仅能引发人们思考,更能开启人们的智慧。良好的情境,能使学生产生兴趣,产生联想的物质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情境教学,能起到举一反三,融汇贯通的目的。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注重通过“情境”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教师要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用儿童的眼光去寻找那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与儿童生活背景密切相关的素材,创设一个个使他们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为此,教学要为学生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服务。教学情境是教学的突破口,情境创设不仅有助于学生在不自觉中达到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的“渗透”与“融合”,而且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使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知识的同化与顺应,而且有助于点燃学生头脑中的思维之火。

三、设置问题,让学生自主操作和探究。

自主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依靠教师,而实践操作却很大部分需要学生自行解决,在教学中设置相关任务,通过自主操作、集体讨论,解决问题,这是信息技术课教学常用的方法。跟其它学科相比,软件的操作变化多端,而且这些操作之间常常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所以如果仅仅单独的罗列这些基本操作会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如果教师通过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来把这些操作串接起来讲解,学生就容易接受和掌握,在实际操作中碰到类似的问题就能自己去分析解决。例如在Word文字处理综合练习时,教师可以提出事先打印分发一篇文章,设置相关问题,如标题的排版,文字的修改,段落的连接,分段,段落调整,段落排版,调整字间距和行间距,设置打印页面等等问题,让学生通过上机,依靠集体力量,自行讨论解决任务。也可以采用这样一种方法,如拿一张已排版好的较为复杂的文章或表格,让学生尽量做到与样文或样表一致,通过自主完成的作业就是自己的一件作品,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和喜悦感,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电脑的兴趣。这种方法更能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教师应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教学中应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对于小学生来说,计算机教学中的一些概念的名词术语最难被他们接受,适当运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对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这样一来,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听课的兴趣,而且还能达到帮助理解和记忆的目的。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喜爱游戏是孩子的共性。电脑游戏由于具有极强的交互性、趣味性、挑战性,对孩子们来说更是挡不住的诱惑。教学中可以大胆引入游戏(不以玩为目的),把它作为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学习其它知识、技能的手段。

五、组织协作学习、合作精神的培养

协作学习是指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起,从事学习活动,互促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组织协作学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也便于学生按照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和进度,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协作精神,在协作学习的方式下,学生感受到同学之间不仅仅是竞争的对手,而是促进学习的帮助者。协作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时代需要合作,学生的学习需要竞争。因此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学会在合作中竞争的本领,培养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提高,从合作中走向成功。

六、适时进行评价,激发学生上进心。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应及时评价。教师在上课前在教师机中设定好共享文件夹,让学生把完成的作品保存其中,学生可以互相浏览作品,教师也能及时在课堂上进行评点。如在教学Powerpoint时,我把各个学生动画制作通过网络屏幕让学生共享,来分析每一张图画在图案、色彩、动画设计、艺术字运用等方面的成功之处以及存在问题的地方地方。通过对学生Powerpoint作品的及时评价与反馈,再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掀起学习高潮。学生纷纷打开自己的作品,借鉴性的进行修改,使作品的质量又提高了一个挡次。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动画制作水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