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

政治经济学复习简答题

导论及第一章

1、简述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及其三要素

物质资料的生产:指人们以某种方式结合起来运用劳动资料去加工改造劳动对象,使之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

(1)物质资料生产的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2)生产资料: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的总和

(3)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2、简述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容及决定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因素

内容:社会生产关系具体包括四个基本方面(广义的社会生产关系):狭义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因素:生产力

3、试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的内容

a、这个规律也叫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运动的规律。它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起作用,是一切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而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它们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4、什么是经济范畴?

经济范畴就是对经济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5、简述经济规律的性质、特点和类型

性质:经济现象与经济过程的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特点:a与自然规律不同,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联系在一起

b经济规律不是永恒的

c与自然规律不同,经济规律具有阶级性

类型:a、在一切社会形态中都普遍存在的经济规律

b、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c、在某一特定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

**为什么说经济规律是客观的?

怎样理解人们可以正确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a经济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并发挥作用不与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不可以制定,修改和取消经济规律

b经济规律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毫无作为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使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为人们带来经济利益。

6、试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指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用以认识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生产关系)的方法的总和,包括认识论和具体的研究方法。

7、为什么说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

历史阶段?

市场经济就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市场经济以商品经济关系的存在为基础,随着商品经济关系的不断发展,并最终覆盖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过程,商品经济就发展为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体制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手段,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中。市场经济最本质的特征,是由市场机制对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8、如何理解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两者既对立有统一

1)两者是统一的;一个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缺一不成为商品

2)两者又是对立的;

a商品生产者为你获得商品的价值必须要让渡这个商品的使用价值

b消费者为了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要支付这个商品的价值

9、商品价值范畴包含哪些基本规定

①劳动产品②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使用价值)③通过市场交换(价值、等价)

10、什么是交换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互交换的比例关系

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是商品的内在属性;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11、什么是劳动二重性?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具体形式各不相同的劳动它形成了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单纯的人们脑力或体力支出的劳动它形成了商品的价

关系: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

12、为什么说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

矛盾?形成条件是什么?

原因:a、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私有制商品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形成条件: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产生于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特定经济条件的出现:社会分工和私有制

12、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关于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的多少。在同一单位时间内,复杂劳动所创造商品的价值量,是简单劳动所创造商品价值量的若干倍。

1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对商品生产者的意义是什么?

作为商品生产过程中价值决定的规律:

★支配着生产者的行为。商品生产者必须使个别劳动时间符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要求(低于或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才能在竞争中处于强有力的地位。因而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与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决定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的地位乃至命运。

14、商品价值量的变动规律?

商品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商品价值量也不变。但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15、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形式和作用。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商品的交换要以价值为基础来进行

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商品的市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作用

a它能够自发的配置社会资源

b它能自发的刺激生产力发展

c它会促使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16、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货币是商品的价值形式发展的最终结果,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a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b扩大的价值形式

c一般的价值形式

d货币形式

17、简述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起源:货币是商品交换过程中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

本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经济关系的体现。

18、什么是相对价值形式?什么是等价形式?简述其特点。

相对价值形式:相对价值形式是在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相交换时使自己价值得到相对表现的形式。

等价形式:等价形式是一种商品充当等价物并能够与另一种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即用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直接表现另一种商品价值的形式。

特点:①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②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③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19、如何理解价值表现的两极——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的对立统一关系?

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既相依存又互相排斥的关系:

互相依存:它们处于同一价值表现的两极。缺少哪一方,价值都无法表现;

互相排斥:它们各自又必须分别处于等式的一方。一种商品,不能同时既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又处于等价形式上。

20、简述货币的主要职能。

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货币具有衡量其他商品价值量大小的职能

2)流通手段——货币具有媒介商品交换的职能

3)支付手段——货币具有延期支付的职能

4)贮藏手段——货币具有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贮藏起来的职能

5)世界货币: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21、简述货币形式的演变及其原因。

演变:就货币的具体形式演变的总过程来看,一般经历了非金属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这几个阶段。

原因:为了解决商品交换的困难。

22、简述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

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的所需货币量=代售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流通次数

23、简述纸币流通规律的内容,

纸币的发行量应限于它象征的代表着的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第三章,第四章

24、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生产和确立在经济上需要的两个条件

是什么?从历史上看,这两个条件是如何形成的?

条件:a、有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

b、在少数人手中积累了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形成:???

25、如何区别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

a流通的方式不同:货币的流通W-G-W(商品-货币-商品)资本的流通G-W-G`(货币-商品-货币)

b流通的起点不同.终点不同

c流通媒介不同

d流通交换顺序不同,

e流通的目的不同:货币流通是为了取得另一种使用价值以满足生产者的需要,资本的流通则是为了实现价值增值

26、什么是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解决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是什

么(如何理解“剩余价值不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资本总公式 G-W-G`;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表现为资本增值与价值规律要求等价的矛盾;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条件:

——剩余价值不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剩余价值不在流通中产生”:必须在等价交换的基础上说明剩余价值的来源。

“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资本的属性是运动,货币只有投入运动才能变成资本,实现价值增殖。

27、简述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

转化为资本的的关键?

特点:a、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来决定的

b、劳动力商品价值决定的另一个特点是,它包含一个历史和道

德的因素。

c、劳动力商品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使用价值的特性。劳动力商

品的使用价值的使用过程或消费过程就是劳动的过程,劳动不仅能保存旧价值,而且能创造新价值,并能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原因: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关键,从而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

28、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

实质上它是以生产使用价值为手段,以价值增殖为目的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29、什么是价值增殖过程?运用劳动二重性学说分析价值形成

过程是如何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的。

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分析:作为具体劳动过程,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并生产出商品(使用价值)。

作为抽象劳动过程,创造新价值。

如果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正好补偿资本家所预付的劳动力的价值,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超过了这一点,就变成了价值增殖过程。

30、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划分的依据与意义?资本的本质是什

么?

a划分依据——根据资本中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b划分的目的——为了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即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带来的,而是由其中的可变资本带来的,是工人劳动创造的资本的本质

1)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资本体现了资本家与工人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3)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

4)资本是一种运动

32、剩余价值生产有哪两种基本方法?试述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

程。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一是增可变资本总量,以雇佣更多工人,扩大生产规模

二是提高剩余价值率,即提高剥削程度,从每个工人身上剥削更多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相对剩余价值产生的条件是在各个资本家竞相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33、简述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与形式。

本质: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形式:1、计时工资:按照工人的劳动时间来支付的工资。2、计件工资:按照工人在一定时间内所完成的产品数量或作业量支付的工资。

34、简述社会再生产的含义、类型和内容

含义:不断重复、经常更新的生产过程,就是社会再生产。

类型:简单再生产:生产在原有规模上的重复进行的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基础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

内容: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35、简述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方式

外延扩大再生产是依靠资本积累,通过扩大生产场所,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数量来扩大生产规模。

内涵扩大再生产是指主要依靠科技进步,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和劳动生产率来扩大生产规模。

36、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含义

简单再生产——资本家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再生产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扩大再生产——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再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37、什么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实质和动因。

资本积累——就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动因: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

第一,它是由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对剩余价值无止境的追求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因。第二,竞争作为一个外在的强制规律迫使资本家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

实质: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增大资本,扩大生产规模,继续占有工人创造的更多的剩余价值。

38、比较资本积累和资本原始积累两个经济范畴的不同经济实质,明

白这两种经济行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不同

作用。

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家把从雇佣劳动那里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因此,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则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资本原始积累是通过暴力使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发生在资本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形成前的历史阶段,所以称为“原始积累”。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和起点,对农民土地的剥夺,形成整个原始积累的基础。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两种经济行为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资本积累:个别资本通过剩余价值不断地转化为资本的方式使其总额增大。

基本集中:社会上已有的规模较小的单个资本合并起来形成规模较大的资本。

互相关系:

区别:第一,资本积聚不仅使个别资本增大,同时还增大了社会资本的总量;而资本集中只是现有分散资本的合并,不会使社会资本总额增大。第二,资本积聚由于受到资本积累能力和社会财富增长能力的限制,因而使个别资本增大的速度和规模是缓慢和有限的;资本集中因不受种种条件的限制,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因而速度比较快。

联系:资本积聚促进资本集中;资本集中增强资本积聚的能力。

39、什么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的原因和必要前提?

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资本有机构成。

原因:基础:技术进步

动力: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作用

必要前提:资本积累过程中个别资本不断增大

41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理论的意义?马克思运用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分析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哪些经济现象和规律?

意义:资本有机构成理论是马克思的首创,在马克思经济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把握其每一个理论过度的关键。他不仅对于加深理解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为分析资本积累的后果以及资本主义阶级关

系的深化提供了深刻的理论依据;同时,还为资本主义的经济范畴系统,如资本循环周转与再生产、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利息、股息和地租等,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经济现象及规律:

1、利润率,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率与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为负相关,资本有机构成越高,利润率越低。

2、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与社会资本在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所占的比重反相关,与社会资本在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所占比重正相关。社会资本有机构成越高,平均利润率越低。

3、资本主义绝对地租,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与社会资本平均有机构成,是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

4、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不变资本不断增长而可变资本相对减少,从而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出现资本主义工厂中机器排挤工人的现象,形成了相对过剩人口。

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的构成可从物质形态构成和价值形态的构成两个方面考察

物质形态:生产资料:劳动力

价值形态: c : v

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叫资本技术构成。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叫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有机构成是反映资本技术构成与价值构成关系的概念。

42、试述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一级是资本家财富的积累一级是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必将被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

第五章到第十章

43、成本价格范畴对资本主义企业经营的意义?

第一、成本的补偿是再生产的保证

第二、成本是商品出售价格的最低界限,是盈亏分界线

第三,成本高低是决定竞争力强弱的的关键因素之一

44、剩余价值范畴与利润范畴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把剩余价值看作全部预付资本价值的产物或增加额时,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现象形态或转化形式。

区别:剩余价值与利润来源相同,量上一致。区别在于剩余价值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利润范畴则资本主义现实经济运动过程中资本参与分配的具体收入形态,是剩余价值的现象形态。

45、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换形态。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是同一个剩余价值量一不同计算方法而得出来的不同的比率。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以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相比,即m’=m/v;而利润率表示资本家凭借垫付的资本得到的一个多大的附加额,即总资本有多大的增殖程度,是剩余价值与垫付总资本相比,即p’=m/(c+v)。所以利润率总小于剩余价值率。

区别:第一,表示的经济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预付资本自身的增殖程度。

第二,量上不等。利润率总是低于剩余价值率。

第三,变动趋势不同。剩余价值率具有提高的趋势,社会平均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

46、试述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形成的原因、过程与条件。

平均利润:

形成原因:根本原因:资本价值增殖的本性要求有平等的获利权利(社会权利),要求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

过程及条件:资本的平等社会权利所要求的利润平均化,是通过部门之间资本竞争实现的。

生产价格:

形成原因:商品的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它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过程及条件:随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在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同时,价值便转化为生产价格。

47、试述社会平均利润率下降与利润绝对量增加的二重规律。

平均利润率的下降与利润量的增加可以并行不悖。在资本积累过程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总资本中可变资本的相对量下降,导致平均利润率的下降:但同时,在资本积累过程中社会资本总量在增加,其中可变资本绝对量也在增加,导致利润的绝对量也在增加,因而,利润率下降和利润量增加可以同时并存。它们是资本积累发展的二重结果。正因为二者并存,所以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也称为利润率下降和利润绝对量增加的二重规律。

48、什么是商业资本?简述商业利润的获得形式、水平与实质。

商业资本——产业资本运动中商品资本职能独立化的结果

商业利源润的来源:来自于产业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商业利润的水平:商业利润在数量上相当于平均利润

商业利润的本质——商业利润体现了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工人阶级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49、简述借贷资本的来源、作用与特点

借贷资本的来源:

1、供给来源①更新期到来之前的固定资本折旧费。②购买或支付期前的流动资本。③待投资的积累的剩余价值。④食利者手中的货币资本以及社会各阶层的货币储蓄

2、对货币资本的需求①需要更新固定资本而自有资本不足。②购买原材料或支付工资而流动资本不足。③因市场需求扩大需追加资本扩大生产,自身货币资本积累尚未达到足够的数额。

借贷资本的作用:体现着货币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的经济关系。

同时还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瓜分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生产关系

借贷资本的特征:1.借贷资本是独立的资本形态,但却是非职能资本,是从属于职能资本运动的资本形式。

借贷资本运动的公式:G —— G ’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_简答题

重点问题: 1.2/1、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20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产权作为财产权利有如下规定: 第一,所有权表现在一定经济关系中的个体或团体对生产条件的排他的占有或归属关系。人对物的这种意志关系,最初可能是作为一种习惯和传统被人们自觉遵守和维护,之后,在财产冲突的作用下,才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从而作为一种权利保护起来。 第二,财产权利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马克思不否认所有权中体现的人和物的关系,而是要从人和物的关系中揭示出人与人的关系,财产权利,只能在一定的经济关系中才存在。 第三,产权对财产主体有实现利益的要求,财产主体必须作为财产的承担者,通过一定的经济交往过程,使财产权利得以实现。 2、2/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33-34 劳动的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重性。 (1)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它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抽象掉生产商品劳动的具体形式,则所有劳动都是人们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它撇开劳动的特定性质,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 (3)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个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则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了抽象劳动的历史性; (4)只有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具体劳动才需要还原为抽象劳动,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才形成价值;在不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人民的劳动产品不用来交换,他们的劳动就只表现为具体劳动。 理论意义: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它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2)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3)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也都同劳动二重性学说有关。 3.3/2、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34-5 1)先论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含义及其矛盾: (1)私人劳动是指生产资料归不同利益主体所有,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商品生产者按照私人的打算和私人利益进行的劳动,它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决

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二、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30分)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B ) A.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B.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C.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我们从小麦的滋味中根本无法判断它是封建社会的农民生产的,还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农业工人生产的”。这说明( D ) A. 使用价值是一个历史范畴 B. 同一种物品的使用价值会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C. 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一定是劳动产品 D.一种物品具有的使用价值并不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 3.下列经济行为中属于执行货币流通手段职能的是(A )商品交换 A.用现金购买商品 B.交纳税款 C.付房租 D.发工资 4.通货紧缩的迹象是(B) A.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增加,物价普遍上涨 B. 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下降,物价普遍下降 C. 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增加,物价普遍下降 D. 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下降,物价普遍上涨 5.当农业受灾,农业劳动生产率下降时,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A ) A.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B.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C.创造的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D.创造的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6.流通中所必需的货币数量与(A ) A.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次数成反比 B.商品价格总额成反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次数成正比 C.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次数无关 D. 商品价格总额相等 7. 在价值形成过程中,抽象劳动(C) A.转移了生产资料价值 B.转移了劳动力价值 C.创造了新的价值 D.创造了新的使用价值 8.剩余价值(C) A.在生产领域中产生,可以离开流通领域 B.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但不能离开流通领域 C.在生产领域中产生,通过流通领域来实现 D.既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也在生产领域中产生 9.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B ) A.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B.劳动力成为商品 C.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D.货币是一般财富的代表 10.在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问题上,首先要区分(B) A.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B.劳动和劳动力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11.资本有机构成是指(C) A.反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比例关系的资本技术构成 B.反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比例关系的资本价值构成 C.以技术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D.以价值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 12.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C ) A.它们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B.它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大全

政治经济学思考题 (资本主义部分) 一、导论 1、重要概念: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4、如何认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应用? 5、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政治经济学? 二、商品和货币 1、重要概念:商品、价值、抽象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货币、相对价值形式、等价形式、价格、市场机制。 2、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什么要从分析商品开始? 3、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怎样? 4、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和商品使用价值量的关系怎样? 5、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6、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7、什么是货币流通量规律? 8、什么是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有哪些作用? 9、如何理解商品的拜物教性质? 三、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1、重要概念:资本总公式、剩余价值、资本、价值增殖过程、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2、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3、怎样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4、什么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5、资本的本质是什么? 6、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什么?它怎样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四、资本积累过程 1、重要概念: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资本集中、资本积聚、资本有机 构成、相对过剩人口、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资本原始积累。 2、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不仅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而且是生产关系的再生 产? 3、资本积累的实质是什么? 4、决定资本积累量的因素有哪些? 5、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既是资本积累的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 条件? 6、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五、资本的流通过程 1、重要概念: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预付资本总周转、年剩 余价值率。 2、产业资本循环经历哪些阶段和采取哪些形式? 3、什么是资本周转和周转时间? 4、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什么影响? 5、社会总资本运动有什么特点? 6、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什么? 7、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是什么? 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包括哪几个阶段? 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什么?

政治经济学试题(附答案).doc

一、单项选择题 1.劳动生产率越高,同一劳动在同一时期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则其创造的价值总量 A、越多 B、越少 C、不变 D、无法确定 2.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是在被使用时 A、能把自身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 B、把全部使用价值消费掉 C、只能创造出自身的价值 D、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3.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 A.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使用价值 B.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有价值 C.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D.没有价值的东西就没有使用价值 4.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 A.体力劳动为尺度 B. 脑力劳动为尺度 C.简单劳动为尺度 D. 复杂劳动为尺度 5.单位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 A.成正比 B.联系不大 C.成反比 D.无直接联系 6.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A、都是依靠延长工作日获得的 B、都是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 C、都是依靠减少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获得的 D、都是依靠增加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 7、.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 A、获取绝对剩余价值 B、获取相对剩余价值 C、获取劳动力价值 D、获取超额剩余价值 8、.下列费用中不属于生产性流通费用的是 A、保管费 B、运输费 C、包装费 D、广告费 9.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是() A.一般产品生产过程 B.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C.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过程 D.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过程 10.超额剩余价值是() A.商品的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B,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C.商品的价值高于商品价格的差额 D.商品的价格低于商品价值的差额 11.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 A.社会资本增大的两种途径 B.部门资本增大的两种途径 C.单个资本增大的两种途径 D.行业资本增大的两种途径 12.货币资本循环用公式表示是() A.P… W′— G′— W … P B.W′— G′— W … P… W′ C.G — W — G … P … W D.G — W … P … W′— G′ 13.在平均利润率一定的情况下,决定一个国家利息率的最主要因素是 A、历史和道德 B、生活习惯和法律观念 C、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 D、商品的供求关系 14.两块面积和肥沃程度相同的土地,一块离市场较近,一块离市场较远,租用前者必须多交一定地租,它属于 A、级差地租I B、级差地租II C、绝对地租 D、垄断地租 15.20世纪中叶兴起的混合联合公司是 A、一个部门中从事生产经营的垄断组织形式 B、从事同类产品生产经营的垄断组织形式 C、从事同类产品和相关产品经营的垄断组织形式 D、从事跨部门跨行业生产经营的垄断组织形式 16.股票价格是() A.股票的票面金额 B.股票价值的货币表现 C.公平收入的转化形式 D.股票收入的资本化 17.垄断资本主义最本质的经济特征是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论述题与参考答案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论述题及参考答案(部分) 一、简答题 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特点及人们与经济规律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经济规律的特点是:①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②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③各种经济学都带有阶级性,因而会影响经济学对经济规律认识的程度。 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为社会谋福利。但如果人们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而失败。如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由于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后来经济上的蹦溃。 2、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作用是什么? 答: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其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价值量为基础。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有:①价值规律作用于各生产部门内部的关系,刺激生产者通过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在展开激烈的竞争、促进商品生产者发生分化,形成优胜劣汰的局面。③价值规律作用于部门之间的关系,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 3、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分配的因素,该规律 如何实现? 答: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是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之间分配的因素:一是社会的需求结构;二是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 这一规律有两种实现形式:一是完全依靠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实现;二是政府的干预,即有意识的分配。在当代,无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都是实行的主要依靠价值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劳动分配形式。 4、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答:剩余价值规律,就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剩余价值的客观必然性。剩余价值规律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手段,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发展和灭亡,因此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5、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形成及其特征,经济全球化的两重作用是什么? 答: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趋势的形成:生产社会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国际间分工和合作关系越紧密,要求整个世界经济连成一个整体;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资本的不断扩张和国际竞争加剧、跨国公司等新型经济主体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

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政治经济学 一、单项选择题1、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一般物品的使用价值的区别在于( A ) a、前者是劳动生产出来的,后者是天然具有的 b、前者是他人生产的,后者是为自己生产的 c、前者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容,后者不是社会财富 d、商品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句话说明( B ) a、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 b、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c、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3、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 a、劳动产品成为商品 b、生产资料成为商品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资本家手中集中了很多商品 4、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它是在(A ) a、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b、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c、商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d、商品生产者与销售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5、复杂劳动可以折合为倍加的简单劳动,这种折合比例(C) a、参加交换的商品生产者自觉协商出来的 b、由经纪人规定并取得买卖双方同意的 c、在无数次交易中自发形成的 d、由社会职能部门自觉计算出来的 6、商品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C ) a、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对立 b、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c、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d、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7、货币的基本职能是( A ) a、价值手段与流通手段 b、支付手段与世界货币 c、储藏手段与支付手段 d、流通手段与储藏手段 8、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b、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 c、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 d、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9、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商品所创造的新价值是() a、剩余价值 b、商品价值 c、劳动力自身价值 d、剩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之和 10、从整个社会来讲,在不延长工作日且实际工资还有所提高的情况下() a、工人所受剥削就会有所减轻 b、剩余价值率仍会提高 c、资本家攫取的剩余价值量不会增加 d、剩余价值量仍可增加 1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实质,是因为() a、剩余价值被视为不变资本的产物 b、剩余价值被视为所费资本的产物 c、剩余价值被视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d、剩余价值被视为超过成本价格的部分 12、商业利润来源于() a、商业销售人员创造的剩余价值 b、商品购销价格的差额 c、资本在流通领域的增值 d、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13、同一生产部门部的竞争形成商品的() a、社会价值 b、平均利润 c、生产价格 d、成本价格 14、平均利润形成后,商品价格上下波动围绕的中心是() a、成本价格 b、生产价格 c、同一部门商品的平均价格 d、同一部门商品的平均成本 15、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 a、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b、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c、对同一块土地连续追加投资的收益不同 d、土地的优劣等级差别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简答题汇总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简答汇总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之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2 )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形成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也就是社会生产关系体系。 (3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在于揭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实现了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答:(1 )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它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对于某种特定性质的生产关系;各个阶级都从本阶级利益出发,采取拥护或者反对的态度,因而政治经济学必然具有阶级性。各个不同阶级,都有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性质不同的政治经济学。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具有鲜明阶级性的科学,又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代表的无产阶圾利益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同社会发展方向是完全一致的。 3.如何正确看待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答:(1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本质。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整个体系和总体内容来看,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经济理论。 (2 )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应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无论是重商主义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还是当代西方经济学,都应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批判其中的糟粕,吸取并改造其中有价值的成分,为我所用。特别是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其理论体系和根本内容是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但是,它在发展和管理社会化大生产,在发展市场经济和实行政府调控,在经济增长与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在实行与发展股份制经济,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方面的思想和理论,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都具有借鉴意义。 4.什么是劳动、劳动对象及劳动资料? 答:劳动是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的有目的的活动。 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5.什么是生产资料?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 答: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人们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在一定形式下结合起来,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产品的过程。 6.生产力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 答:(1 )生产力的含义。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2 )构成生产力的因素。生产力由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构成,还包括管理等其他因素。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的劳动者,它是生产中能动的主体要素,在生产中起着最根本的作用。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

1、社会再生产的含义及其内容、简单再生和扩大再生产的关系、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方式? 答:社会再生产的含义及其内容: (1)社会生产、总是连续不断、周而复始地进行的。再生产就是、生产的不断重复和更新,再生产过程就是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 (2)任何社会再生产都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另一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因此,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答:简述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关系: 社会再生产按照他的规模来划分。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1)简单再生产是指规模不变的再生产,扩大再生产是指超过原有生产规模的再生产。 (2)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和出发点,如果简单再生产都不能维持,就根本谈不到进行扩大再生产。(3)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再生产总是包含在扩大再生产之中。 答: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方式: (1)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的方式来看,分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 (2)外延扩大在生产是指在生产技术和劳动效率不提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扩大再生产场所,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来扩大生产规模。 内涵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来扩大再生产规模。 2、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2)经济增长是着重反映国民经济数量变化的概念,而经济发展是既反映国民经济的数量变化,又反映国民经济质量变化的概念。 (3)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经济增长,不可能实现经济的发展。 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1)劳动力的数量和劳动者的素质。 (2)科学技术及其应用。 (3)生产管理和劳动组织。 (4)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 (5)自然条件。 (6)产业结构和比例关系。 (7)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 (1)粗放型经济增长是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投入和扩张来实现的经济增长,它是在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不变的情况下实现的经济增长。 (2)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来实现的经济增长。 3、商品价值量是怎么决定的? 答: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两方面的条件决定:一方面,由生产的客观标准条件,即“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决定。另一方面,是由生产的主观标准条件,即“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决定。经验较多、技术熟练的劳动,是熟练劳动;否则是非熟练劳动。劳动强度是由单位时间内的劳动消耗决定的。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第一章 名词解释: 1.生产力: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 三个实体性要素。 2.生产资料: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劳 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生产资料。 3.生产方式 :是指人类社会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取方式。它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 立统一所构成。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4.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它包括三方面:生产 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和交换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中的其它方面。 生产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物质资料生产的总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 5.经济规律 : 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 简答题: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它们 既矛盾又统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它想适应。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则促进生产力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要求建 立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为它服务。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要求改变上层建筑建立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新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保护和发展的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 3.经济规律的分布:一切社会经济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若干社会经济形态共有的经济规 律;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所占支配地位的特有经济规律。 第二章 名词解释: 1.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最大量、最简单的经济细胞。 2.价值 : 是指凝结在劳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 品的本质特征,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决定着商品交换的比例。 3.商品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商品使用价 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4.交换价值:是指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5.商品经济: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6.具体劳动:是指具有特定的目的、操作方法、劳动对象、劳动手段和劳动结果的各种具体形式的千差万别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7.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各种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无差别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8.简单劳动:是指简单劳动力的支出,即任何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头脑和肌体平均具有的劳动力的耗费。 9.复杂劳动:是指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具有一定的技能和知识的复杂劳动力的支出。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简答题.doc

重点问题: 1. 2/1、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20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产权作为财产权利有如下规定: 第一,所有权表现在一定经济关系中的个体或团体对生产条件的排他的占有或归属关系。人对物的这种意志关系,最初可能是作为一种习惯和传统被人们自觉遵守和维护,之后,在财产冲突的作用下,才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从而作为一种权利保护起来。 第二,财产权利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马克思不否认所有权中体现的人和物的关系,而是要从人和物的关系中揭示出人与人的关系,财产权利,只能在一定的经济关系中才存在。 第三,产权对财产主体有实现利益的要求,财产主体必须作为财产的承担者,通 过一定的经济交往过程,使财产权利得以实现。 2、2/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33-34 劳动的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重性。 (1)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它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抽象掉生产商品劳动的具体形式,则所有劳动都是人们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它撇开劳动的特定性质,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 (3)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个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则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了抽象劳动的历史性; (4)只有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具体劳动才需要还原为抽象劳动,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才形成价值;在不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人民的劳动产品不用來交换,他们的劳动就只表现为具体劳动。 理论意义: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它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2)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3)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也都同劳动二重性学说有关。 3. 3/2、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34-5 1)先论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含义及其矛盾: (1)私人劳动是指生产资料归不同利益主体所有,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商品生 产者按照私人的打算和私人利益进行的劳动,它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 (2)社会劳动是指社会分工决定了劳动具有社会性质,是社会总劳动的有机构成部

政治经济学模拟试题(一)

政治经济学模拟试题(一) 一、配伍题:将名词解释的标号填在名词前的括号里。(每小题 1 分,共 8 分) ()1.流动资本 ()2.固定资本 ()3.贸易顺差 ()4.贸易逆差 ()5.有限责任公司 ()6.股份有限公司 ()7.国民收入 ()8.个人收入 A.是一国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年内所创造的新价值。 B.又叫入超,它是指输入商品大于输出商品。 C.是资本分为等额股份,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股东以其所持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的法人企业。 D.是指由厂房、机器、设备、工具等劳动资料构成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E.是指个人和家庭在一定时期所获得的以货币表示的收入。 F.是指投在原料、辅助材料和购买劳动力上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G.是指由两个以上股东共同出资,每个股东以其出资额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的法人企业。 H.又叫出超,它是指输出商品大于输入商品。 二、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将其标号填入括号中。(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1.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是() A.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单位商品价值量提高 B.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单位商品价值量下降 C.劳动生产率下降时单位商品价值量下降 D.劳动生产率下降时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 2.货币的基本职能是() A.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B.价值尺度和贮藏手段 C.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D.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3.在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二阶段() A.货币资本变成商品资本 B.货币资本变成生产资本 C.生产资本变成商品资本 D.商品资本变成货币资本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模式主要是() A.自由竞争模式 B.完全垄断模式 C.垄断竞争模式D.国家干预下的垄断竞争模式 5.下列措施中属于财政收入政策的是() A.增减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 B.增减政府直接投资 C.对垄断企业投资实行的税收优惠措施 D.增减社会福利开支 6.资本国际化的基础是()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 1、简述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2、简述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3、简述生产与交换、分配、消费四环节之间的关系。 4、简述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 5、简述社会分工和个别分工的相互关系。 6、简述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原因。 7、如何理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8、怎样理解科学技术和管理在商品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9、如何理解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作用形式? 10、简述货币流通规律。 11、简述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12、简述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与联系。 13、简述资本经营及其主要方式。 14、产业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是什么?

15、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是什么? 16、怎样认识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17、如何理解社会资本运动和单个资本运动的联系和区别? 18、简述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的关系。 19、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20、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1、的本质是什么?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有什么意义? 22、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 23、为什么说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24、简述影响利润的因素。 25、简述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 26、资本主义垄断是如何形成的? 27、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28、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 29、简述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30、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31、为什么说固定资本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的物质基础?

政治经济学 简答论述题 汇总二

政治经济学”(一考通)简答论述汇总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具有阶级性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涉及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而经济利益关系在存在阶级关系的社会中,会表现为阶级利益关系。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从其整个思想体系来说,是为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政治经济学都是有阶级性的。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总体上说,是研究特定社会制度中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经济规律。 (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它属于经济利益关系。 (3)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诸方面的关系,既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也包括分配关 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4)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时,不是研究它的表面现象,而是揭示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即研究各种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3、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也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理论武器。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武器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的科学依据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提高马克思主义自觉性和改造世界观的指导思想 4、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经济学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提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具有高度科学性和真理性。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实现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因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其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同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相一致,它越是正确地提示经济规律,其理论就越具有科学性,便越符合工人阶级的阶级利益。 5、马克思为什么侧重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马克思之所以侧重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因为: (1)马克思要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发展历史趋势,为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运动和最终以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提供理论武器; (2)马克思并不是孤立地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同时他还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但这是服从于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 (3)马克思也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这也服从于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 第二章 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 1、劳动过程有哪些简单要素?(如何理解生产要素和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 (1)人们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生产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所以是劳动过程最一般、最基本、最有普遍适用性的要素,任何劳动产品都是这三个生产要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结果。任何社会的劳动过程都必须具有这三个基本生产要素,否则根本不可能进行物质生产活动。 (2)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在劳动过程简单要素的基础上,会逐步加入某些新的生产要素,如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济信息等,它们是现代化大生产劳动过程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 2、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人们需要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维持自己生存,就需要食物,衣服,住房等最基本的物质资料,这些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 (2)只有人们的物质生活随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而丰富起来后,政治,文化,科学和教育等才能发展起来; 由此可见,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其他一切活动起着决定性作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整理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 一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是建立在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的,尤其是19世纪人类所创造的优秀思想成果,主要如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经济学说所取得的成就,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 总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二、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生产关系的内涵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是人们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决定了其它社会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的生产过程中、即物质资料生产四个环节中的“生产”环节中所建立起来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它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的全过程中、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全部四个环节中所发生和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广义的生产关系。 三、分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 第一,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首要的变革作用。第二,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第三,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科学化现代化。 四、如何理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1.统一 (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2).作为商品,价值不能离开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3).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作为商品有价值就一定有使用价值. 2.对立: 任何人不能同时占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五、正确的把握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价值尺度是指观念上的货币,而流通手段是真正的实际上的货币。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都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六、概述货币流通规律,并能运用其分析当今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

《政治经济学》题库答案

《政治经济学》题库答案 第一套 一、名词解释 1.市场经济——是以市场配置资源或调节经济运行的经济,它与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的性质无关。 2.价值形成过程——根据劳动二重性学说分析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一方面,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把它们转移到产品中去,并成为产品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工人劳动本身创造的新价值,是通过工人的抽象劳动加到劳动对象上,并成为产品价值的另一个组成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具体劳动不仅可以创造使用价值,还可以转移旧价值,这既是对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应用,又是对它的进一步扩展。在这个价值形成过程中,如果工人在一天里新创造的价值正好等于劳动力的价值,那么,它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过程的结果是: 预付的资本价值没有增殖,没有生产出剩余价值来,货币也没有转化为资本。所以,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不符合资本家生产的目的,资本家必须要把它变为价值增殖过程。 3.资本技术构成——从物质方面看,资本是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比例,这个比例是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的。这种由所使用的生产资料量和为使用这些生产资料而必需的劳动量之间的比率决定的资本构成状况,称为资本的技术构成。 4.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是指由资本积累引起的资产阶级的财富积累和无产阶级的贫困积累的内在必然联系。它是对资本积累理论的科学总结,也是对资本积累过程对无产阶级命运影响的科学概括,它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过程的阶级对抗性。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1)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等方面所结成的经济关系。 (2)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处于重要地位。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社会生产的前提,决定着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决定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交换、消费的形式和方式,从而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2.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哪些特点?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基金,而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但考察资本主义再生产,必须从简单再生产开始。从对简单再生产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到: ①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即支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工人自己创造的。在孤立的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买卖是生产的前提条件,因而工人得到的工资表现为资本家从私人基金中预付的价值。而在连续不断的再生产过程中,工人在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同时还再生产出自身的劳动力价值。资本家不过是用工人上一个生产过程已经再生产出来的劳动力价值来进一步雇佣工人。 ②资本家手中的全部资本,也是由工人的劳动创造的。不仅资本家手中的原始资本是依靠剥削、掠夺劳动者获得的,而且即使撇开一切积累因素的简单再生产,经过若干年或若干个再生产周期,资本家原预付资本就会被资本家用于生活消费而消失,他现在手中的任何资本都是资本化的剩余价值,都是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 ③工人的个人消费是从属于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需要的,是资本生产和再生产的一个要素。工人的个人消费并不是生产过程以外的事情,它不过重新再生产出可供资本家剥削的劳动力。 综上所述,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考察,“它不仅生产商品,不仅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和再生产资本关系本身:

政治经济学试题.及其答案内容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 A. 研究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B. 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 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D. 研究社会经济运行状况 2. 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A. 劳动资料 B. 劳动对象 C. 生产工具 D. 生产的产品 3. 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指() A. 使用价值 B. 价值 C. 交换价值 D. 抽象劳动 4.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 A. 简单劳动 B. 商品的使用价值 C. 价格标准 D.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5. 1只绵羊=2把石斧表示的是() A. 一般的价值形式 B.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 货币形式 D.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6. 在商品供求关系平衡的条件下,商品价格() A. 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B. 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C. 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D. 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7.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A. 劳动力成为商品 B. 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C.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D. 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8. 通过提高工人劳动强度取得剩余价值属于() A. 绝对剩余价值 B. 相对剩余价值 C. 超额剩余价值 D. 超额利润 9. 社会再生产就其内容来讲包括() A.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B. 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C. 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D. 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和消费资料的再生产 10. 计件工资是() A. 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B. 名义工资的转化形式 C. 实际工资的转化形式 D. 货币工资的转化形式 11. 资本积聚() A. 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实现的 B. 是由众多中小资本合并实现的 C. 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来实现的 D. 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 12. 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 A. G—W…P…W’—G’ B. W…P…W’—G’· G—W

2018自考《政治经济学》重点简答题汇总【1-4】

2018自考《政治经济学》重点简答题汇总【1-4】【第一篇】 1、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具有阶级性 政治经济学,无论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包括当代西方经济学还是马 克思主义经济学,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这是因为,政治经济学的研 究内容,涉及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而经济利益关系在存有阶级关系 的社会中,会表现为阶级利益关系。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从其整个 思想体系来说,是为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政治经济学都是有 阶级性的。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一方面,资本主义 经济发展已经成熟,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了政治舞台, 并展开了强大的工人运动。 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中的科学因素,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在继承古典经济学劳动 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 剩余价值学说。 (3)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并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提出了一些预见性设想。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持续发展和创新的经济学科,它在社 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中获得重大发展发。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总体上说,是研究特定社 会制度中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 经济规律。 (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 关系,它属于经济利益关系。 (3)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诸方面的关系,既包 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也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4)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时,不是研究它的表面现象,而是揭 示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即研究各种客观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同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对 象有什么异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与资本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 既相统一,又有差异。 (1)二者有统一面。二者都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经济运动规 (2)二者有差异面。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重在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 关系的研究,揭示其内在矛盾、阶级对抗性和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 展与灭亡的客观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 然性。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则重在研究怎样巩固、发展和完善社 会主义生产关系,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经济利益。 5、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我们理解客观世界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提 供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也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理论武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