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实习报告

邵阳学院自然地理野外短途实习

实习报告

一、实习时间、地点和实习单位

实习时间:2011年4月11日——2011年4月24日;

实习地点和主要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

A.中国岩溶地质博物馆

B.桂林园林植物园

C.桂林—─漓江——月亮山——阳朔一线

D.象鼻山——芦笛岩景区

E.桂林市唐家湾一带

F.桂林视角刘家村北渡口

二、实习过程概述

实习时间总时长14天,从2011年4月11日开始,至2011年4月24日完成。地点主要在桂林市及其周边地区。具体时间安排、地点和任务如下:

4月11日邵阳学院

实习准备:实习动员大会、安全教育、资料收集

4月12日邵阳市火车站——桂林车站乘车、安排食宿

4月13日中国溶岩地质博物馆

参观岩溶模型及标本;请专家讲解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形态特征、形成原因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4月14日桂林园林植物园

考察珍稀植物及亚热带生物群落特征

4月15-16日桂林——兴坪——阳朔一线

漓江沿岸岩溶地貌,观察漓江沿岸地下河及溶洞特征。

4月17日七星岩、芦笛岩

考察地下喀斯特地貌。

观察漓江沿岸多层洞穴特征。

4月18日月亮山、象鼻山、伏波山

考察穿山、孤峰等喀斯特地貌特征。

4月19日桂林市郊唐家湾一带

观察大型直立倾伏背斜,认识大型褶皱和张性构造角砾岩。

4月20日桂林市郊刘家村北渡口

观察桂林市区漓江沿岸河流的地质作用及主要产物。

4月21-24日桂林市火车站、邵阳学院

乘车返校,根据实习过程中收集到的资料完成实习报告的撰写。

三、实习内容

由于实习地点太多,我根据在岩溶地质博物馆所看到的资料,选择以喀斯特溶洞及其影响作为主要实习研究对象,加以分析,得出自己的一些综合型结论。

(一)桂林市自然人文地理主要概况

1、区划行政

桂林地处湘桂走廊南端,109°36′E

至111°29′E、24°15′N至26°23′N,

平均海拔150米。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

北部,北、东北面与湖南省交界,西、西

南面与柳州地区相连,南、东南面与梧州

市、贺州市相连,毗邻广东省。面积约2.78

万平方里,人口大约在500万(2008年)。

桂林市辖5个市辖区、10个县、2个自治

县,市内五区分别是象山区、叠彩区、秀

峰区、七星区、雁山区。

2、自然地理状况

桂林地处低纬,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夏长冬短,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且雨热基本同季,气候条件十分优越。8月均温23℃,1月均温15.6℃,年平均气温为18.9℃,有“三冬少雪,四季常花”之说。年平均无霜期309天,年平均降雨量1949.5毫米。全年风向以偏北风为主,平均风速为2.2~2.7米/秒,平均气压为994.9百帕。

桂林境内河流密布,有漓江、湘江、洛青江、浔江、资江5条江,另有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65条,全市多年平均总水量为403.81亿立方米,河流落差大,水利资源丰富。水能理论蕴藏量约270万千瓦,可开发量为107万千瓦,开发潜力巨大。

桂林市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平均海拔150米,是典型岩溶地貌。岩溶峰林地貌是桂林重要旅游资源。桂林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属红壤土带,以红壤为主。酸碱度为4.5~6.5。依其成土的母质可分为红壤土、石灰土、紫色土、冲击土、水稻土等5个土类。河流冲积母质砂壤土和水稻土,土层深厚,耕作性良好,是水稻和蔬菜高产区。中色石灰土和黑色石灰土,宜旱地作物和林业生产。

动植物资源丰富。桂林市的动物种类繁多,有 1593 种,隶属 60 目 295 科。陆栖脊椎动物有 400 多种,其中有云豹、黄腹角稚、穿山甲、果子狸等;水生物有 144 种,有珍贵的娃娃鱼、鳗鲡等。全市有高等植物1000多种,包括银杉、银杏等名贵树种;自然植被以马尾松为主,市区以桂花树为主,桂花是桂林市的市花。林业主产杉木和毛竹,全市森林面积121.56万公顷,森林储蓄量3774.42万立方米,每年可提供木材40余万立方米、毛竹1600多万根。

桂林矿产资源丰富,矿种主要有赤铁矿、黄铁矿、褐铁矿、铅、锌、锡、钨、

铝、铌、钽、锰、滑石、重晶石、萤石、花岗石、石灰石、大理石等40多种,其中探明有一定储量的有30多种,在广西位于全国前列的36种矿产中,桂林占17种,其中大理石、花岗石、石灰石、滑石分布广,储量大,品质优,易开采,前景广阔。

3、人文地理状况

桂林是广西的名城和交通、文化中心,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旅游城市,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桂林市91年以来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城市名片”等一系列城市奖项,08年11月8日桂林荣获中国国际友好城市交流合作奖。获得了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并连续4年获得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是国家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桂林主要是以旅游业为主,工业次之。桂林市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平均海拔150米,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遍布全市的石灰岩经亿万年的风化浸蚀,形成了千峰环立、一水抱城、洞奇石美的独特景观,被世人美誉为“桂林山水甲天下”。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景点有:象鼻山、伏波山、南溪山、尧山、独秀峰、七星岩、芦笛岩、甑皮岩、冠岩、明代王城、榕湖、杉湖等。而我们所说的漓江山水最精彩的一段则在阳朔境内,桂林其他县区也有数不胜数的美景等着我们前去浏览,龙脊梯田、兴安灵渠、资江漂流、五排河漂流、八角寨、宝鼎瀑布等都会为你带来更多的惊喜。由旅游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十分可观的。桂林的工业主要以微电子、橡胶、医药、食品类和工艺美术为支柱,并建立了桂林高新技术开发区。

桂林山水甲天下,奇山异水自然地灵人杰,藏龙卧虎。古有赵观文、曹邺、蒋冕、吕调阳、石涛、陈宏谋、陈继昌、王鹏运、况周颐、唐景崧、近有马君武、李任仁、白鹏飞、李宗仁、白崇禧、周祖晃、梁漱溟、黄现璠、李天佑(以出生年为序)等一大批出生或长期生活工作在桂林的名人,成为“文化名城”桂林的骄傲。

桂林市是广西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积极发展对外战略,桂林涉外服务机构齐全,投资环境的改善,吸引了中外客商纷至沓来,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让桂林闻名于世界。商业和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桂林市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桂林还与世界多国城市积极交流,成为国际友好城市。

市内大规模的城市改造中,两江四湖无疑是最亮丽的一笔。两江四湖环城水系可以说是桂林城区自然景观的灵魂。绸缎似的江,翡翠般的湖,给中外游客的感受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得天独厚、无可比拟的自然优势,使得两江四湖成为桂林城区的主打名片。桂林城市建设的主要特色是“显山露水、连江结湖、开墙通景、增绿减尘”。“两江四湖”工程,连接漓江、桃花江、沟通榕湖、杉湖、桂湖、木龙湖构成环城水系,引水入湖,修建了十八座世界名桥,再现“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景观,水上市区游的梦想成为现实。桂林城市基本完

成了主、次干道改造和立面“穿衣戴帽”工程,建立了比较先进的路灯控制网络和夜景灯光系统。大规模改造后的桂林市,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9.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7平方米,整个城市为世人展现了“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独特风貌。

(二)喀斯特地貌综合概况

1、喀斯特地貌概况

喀斯特(KARST)即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貌,称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里有发育典型的岩溶地貌。“喀斯特”一词即为岩溶地貌的代称。中国是世界上对喀斯特地貌现象记述和研究最早的国家,早在晋代即有记载,尤以明徐宏祖(1586~1641)所著的《徐霞客游记》记述最为详尽。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可溶性岩石有3类: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可溶性岩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和发育的物质基础,全球可溶性岩石总面积达51×106km2,占地球总面积的10%。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

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

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

积约91~130万平方千

米。其中以广西、贵州和

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

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

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

些地区也有分布。其中又

以“南方喀斯特地貌”桂

林山水和路南石林而闻

名于世。

喀斯特地貌形成是可溶性岩石在地下水长期溶蚀下的结果。可溶性岩石又以出路地表的石灰岩最为普遍。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CO2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

逐步扩大。后又由于局部空间内CO 2的变化引起CaCO 3的重新沉淀,形成化学堆积地貌,这就是喀斯特作用的化学过程。

喀斯特地貌形成有几个重要因素,主要的是流动水和可溶性岩石,具体如下表所示。

喀斯特可划分许多不同的类型。按出露条件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此外,还有按海拔高度、发育程度、水文特征、形成时期等不同的划分等。

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现象,统称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黄土和粘土喀斯特、热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区的熔岩喀斯特等。它们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构成,在本质上不同于喀斯特。岩溶地质博物馆里对中国假岩溶地貌也有相关描述 。

喀斯特作用不仅表现在地上裸露的可溶性岩石上,也表现在地下的岩石层里。由于过往的实习曾有过相关概念的表述,在此就不展开,略为提及即罢。

地表上喀斯特地貌主要有石芽、石林、峰丛、峰林、孤峰等正地形。负地形主要有溶沟、溶斗、溶蚀洼地、溶蚀谷地、落水洞、干谷、盲谷 。地表正、负地形间及地表与地下喀斯特类型间常有成因联系,构成一定的地貌组合。

地下喀斯特形态主要有溶洞、(包括溶洞中的石锅、边槽、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灰华、边堤和泉华等)和地下暗河。

2、桂林喀斯特地貌现状

湘西南部和贵东北地区石灰岩石灰岩分布广泛。石灰岩是海相沉积岩,大约三亿年前,该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广西造山运动”后来将它抬出水面,形成了陆地。不久,崀山和桂林、长沙一带的“湘桂海洋基地”再次陷入海底。此后历经 岩 石

流 水 基础 条件 岩石的可溶性:

取决于岩石的成分和岩石的结构。

流水的溶蚀力: 取决于水的化学成分、温度、气压、水的流动性及流量,另外,水的溶蚀

力随深度增加而降低。

扩展 条件 岩石的透水性:(影响到水向地下的渗流,关系到地下喀斯特作用的进行)取决于岩石的孔隙度和裂隙度大小。

流水的流动性:(可增大溶蚀力)取决于气候和CO 2及相关化学变化 外部条件 此外还有一些外部条件,如高温加速、微生物的酸化,矿物氧化含酸,闪电合成硝

酸,植物根系分泌有机酸等等。这些外部条件都是通过岩水之间的内部作用而表现出来。

数十次地壳运动,时生时灭,直至两亿年前,剧烈的造山运动才又把这块陆地从水底托起。桂林市石灰岩形成于潮汐和波浪作用强烈的浅海,分布较广,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石灰岩地区长期被水溶解、侵蚀、形成类型多样的喀斯特地形。地面有峰丛、峰丘、洼地、漏斗等;地下有溶洞、地下河等。有不少溶洞长达几千米,洞内的石笋、石钟乳千奇百怪,栩栩如生,可辟为旅游风景区,著名喀斯特景区有七星岩、芦笛岩、象鼻山、伏波山、南溪山、尧山、独秀峰、甑皮岩、冠岩。

从整体上来说,桂林的喀斯特地貌处于成熟发育阶段。通过我们这几天考察过的地方与其他省份的喀斯特地貌特征来比较,桂林的山峰普遍较为矮小秀气,且孤峰发育较多,峰丛较少,还有广阔的溶蚀平原和大量的穿洞存在,这些都能表明桂林的发育成熟阶段。从局部来讲,越靠近市区,越靠近河流的地段,其喀斯特晚期特征越为明显,表现为七星岩局部溶洞的崩塌,河流作用导致的象鼻山穿洞和伏波山孤峰的存在,而郊区如党校唐家湾、兴坪一带等还有相对较多的峰林峰丛存在。

(三)喀斯特溶洞及其相关现状

1、溶洞和洞穴文明

洞穴是早期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避风港,是人类文明史的摇篮。洞穴对于早期劳动生产力很低下的人类来说,无异于地球对于地球生命一样重要。无论是中国早期人类的元谋人、北京人,还是更早西方的智人、穴居人,都离不开洞穴的保护。从当时的条件来看,洞穴为早期人类提供了避热御寒的场地,也为人类提供了防御猛兽的堡垒。还对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影响,这是因为好的洞穴实在太少,资源的缺乏迫使早期人类采取定居的生活方式,开始驯养动物、培育植物,并逐渐开始发展人类的文明。因此,在有一定历史时期的洞穴当中,常常有一些化石的存在。所以,有的喀斯特溶洞的洞内堆积物中会含有古生物和古人类文化层等堆积,但并不常见,因为喀斯特溶洞内化学作用,流水作用强烈,化石难以保存良好,而且普遍潮湿的溶洞环境不利于早期人类的生活。

那么溶洞又是怎么产生的呢?这就和地下水有密切关系。

2、地下水动态特征与溶洞

A、地下水与溶洞的形成

溶洞是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石各种裂隙溶蚀、侵蚀扩大而成的地下空间。溶洞的发育,初期是地下水沿着细小的裂隙,如层面、接里面和断层面等流动,并进行溶蚀。当孔隙充满水后,水具有承压性,其溶蚀量要提高很多。后随着孔隙的扩大和流量、流速的增加,地下水除了进行溶蚀之外,还产生机械侵蚀,于是孔隙迅速扩大与合并,形成管道式的流水,这就是地下河。

溶洞的发育受构造影响很大。其原因在于溶洞是地下水沿着各种构造的裂隙溶蚀、侵蚀出来的,所以它的纵剖面具有阶梯状升降的特点,如沿单一裂隙发育的多呈细长的管道状,沿二组直交裂隙发育的溶洞呈不自然的转弯等;其二在于

受岩层的构造的影响,如褶曲、倾斜或者水平等对溶洞的发育也有明显的影响。溶洞形成之后,如果地壳抬升,或者潜水面下降,原来发育在水平流动带上的溶洞,抬升到集结变动带以至垂直渗透带中,成为长期干涸或者间歇性的干涸的溶洞,这些溶洞通常位于山体的上部,有时以多层出现,又叫做高位溶洞。如桂林的七星岩。当高位溶洞侵蚀洞穿山体,便成穿洞,如阳朔的月亮山。此外,有的溶洞还因为顶板崩落而消失。崩毁后的溶洞往往出现峡谷,常有看到天生桥存在。

溶洞除了受到岩石构造的制约之外,还受到喀斯特水垂直分带的影响。存在于可溶性岩石内的一切地下水体总称为喀斯特水。喀斯特水的运动方向及其变化状况等称为喀斯特水的动态。在一般情况下,溶洞的扩展方向往往与喀斯特水的流动方向有相对的一致性。喀斯特水垂直分带共有四带,分别是垂直渗透带、季节变动带、水平流动带和深部滞留带。虽然各水带的流动层次和季节变化不一样,对于溶洞扩展存在这反复交替溶蚀的过程,但总体的溶蚀倾向取决于水流方向。具体的制约过程如下图表所示。

(以下图中各带的界线受气候变化和地壳运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溶洞的发育过程饱含一个互逆的化学方程式的两个方面。一边是溶蚀,又一边在堆积,化学元素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这两个互逆的方程式也就形成了两重地貌类型,一是溶蚀地貌,另外一种是堆积地貌。

溶蚀地貌主要有石锅和边槽。如果一个溶洞顶部的某一局部地点受到较为强烈的紊流作用,随着水压增大,溶蚀能力增强,这些地方的溶蚀量比周围大,从而形成向顶侧凹入的弧形面,这样的地貌称为石锅。边槽是指溶洞的边壁在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向洞测凹陷的槽状地貌。这两种溶蚀地貌在溶洞中很常见。 堆积地貌主要形成方式是指重力水的堆积,溶解了大量可溶性岩的水滴断续的从溶洞顶部落下并不断积累,从而形成绚丽多彩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边石堤等。石钟乳是一种呈倒锥状的岩溶堆积物,大的可达数米,小的只有几厘米,主要是岩溶水沿着溶洞顶部细小的裂隙渗出并在滴水处不断沉淀产生的。它紧紧与洞顶相连,不断向洞底延伸。石笋是由洞底向上伸展的岩溶堆积物,主要是岩溶水滴滴落到洞底并不断沉积的产物,它与石钟乳相对生长,一般呈笋状、塔状和锥状。石钟乳和石笋的横剖面都具有同心圆结构。 石钟乳和石笋相对生长,名称

特点 优势地貌倾向 1垂直

渗透带

平时水少,雨雪水多;重力方向渗透;厚度取决于潜水面位置。 多利与垂直性洞穴的形成 2季节

变动带

湿季,潜水上升,做水平流动带;干季,潜水下降,做垂直渗透带。 利于垂直和水平溶洞发育 3水平

流动带 地下水常年存在,水流排入河谷; 流动方向近水平,有自由水面;

在谷底深处,水具有承压性,水流

向上,露头为上升泉。 形成规模较大的水平溶洞或暗河;现有大溶洞的发育地

并逐渐结合成一体,随着岩溶水的不断沉积,慢慢形成粗壮的石柱。石幔是岩溶水沿着洞壁呈薄膜状的漫流过程中CaCO3逐渐沉积的产物,一般呈片状、层状,并且有弯曲的流纹,高者达数十米,非常壮观。边石堤是指溶洞底部两侧堤状堆积物,高度一般几厘米到几十厘米,呈弧形阶梯状。

B、溶洞形成新论

在查找资料的过程当中,我发现在网上有一个“农民学者”的溶洞形成新观点,虽然没有在学术界受到承认,虽然我也有些看不懂,但我认为还是有必要在此略提及下,也是对我们大学生要培养创新意识的一种激励。以下为中国安徽宣城溪口农民李六四的观点的简要概括。

中国安徽宣城溪口农民李六四自发、自费研究地震十七年(截至2010年),他认为:“地震是由地幔中核变的及时效应造成的。煤炭是石油演变产生的,石油是天然气演变产生的。溶洞是因为液体受热转化成气体,其膨胀压力造成的,地球生物是在早期地球的液态有机硅中诞生并进化而来的。”其理论学说为《地球热核演变说》。他的学说有可能成为后人了解地球、地震等的理论基础。但是,由于条件、知识的局限某些内容尚在研究、完善中。

李六四对大量的溶洞进行了实地考察,并搜集了一些资料,对溶洞的成因有了很多方面的突破,就在他的家乡不远处,他特意考察了两个完全没有水的溶洞,结果发现它的里面一点找不到被水溶解碳酸钙或碳酸钙析出沉淀的痕迹,根据很多的迹象表明,90%以上的溶洞不是由水溶解形成的,也不是水受热气化膨胀“吹”出来的(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的溶洞可能占极少数),而是由石油或液态有机硅(主要是石油)受热膨胀形成的,即便是现在内部存有流水的溶洞,绝大部分也是曾经的高分子有机物受热膨胀形成的,可能只有极少数溶洞是由水膨胀形成的,这是因为:

(1)在大量火山爆发的年代恰恰是高分子有机物在地球上大量存在的时代,当时的高分子有机物远远多于曾经的水。

(2)水粘稠度低,当火山熔岩落在上面:它很可能很快就被挤了出来,很少可能被火山熔岩包裹进去,即便被包裹进去,它的气化速度很快,往往不能形成较为丰满的溶洞,而高分子有机物则不同,它们在地球的表面随着不断的被缓慢氧化,其粘稠度越来越高,而且粘稠度越高的有机物越位于较低的位置,这样当火山熔岩落于其表面时,一些较轻的有机物可能被挤出火山熔岩的外面,但底部粘稠度大的有机物却往往被覆盖,其中还有一部分被密度很大的熔岩漂浮上升,进入内部被熔岩包裹,这些有机物在隔绝空气加强热的情况下,或缓慢地直接气化,或渐渐释放出氢气变成煤炭,气体在火山熔岩中升腾、游走,最后在某一个薄弱处突破,放出气体,此时的洞口往往会好长时间地喷火,最后还会在洞内形成爆炸(威力不是很大),爆炸往往不止一次,直至气体熄灭。

(3)当然全面提到的实地考察的情况,一些溶洞里面一点找不到被水溶解碳酸钙或碳酸钙析出沉淀的痕迹,也是一个很好的证据。

(4)在溶洞中发现了在一些较大的凹陷上面还镶嵌着一些小的凹陷,这说明溶洞内当时的膨胀是比较缓慢的。

他通过对对大量的溶洞进行了实地考察,还发现地球曾经的火山爆发不仅很频繁,而且其规模也比现在大得多,因为如果火山熔岩下落地太慢、太少是不可能形成溶洞的。通过这种方式形成溶洞的山脉,因为它们是火山熔岩堆积所致,所以山体往往不是很大(全面讲过最大的山脉往往是火山爆发形成的,但从总体看,火山熔岩形成的小山多,大山少,况且大山并不是一次成形的,而是长期积累的过程),山上的土层较薄,岩体裸露部分较多。在这些山体上,不时还能发现一些所谓的假山,其造型千奇百怪,它们主要是火山爆发时,一些小的(或溅出的熔岩滴)熔岩落于高分子有机物中,用于其自身的高温导致有机物气化,有点像现在的炸油条、麻花一样,假山便制造出来了。地球表面大气层的下层曾经一度处于缺氧状态,在这段时期里,因为有机物不会被燃烧,这对溶洞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他在《煤炭形成》的补充说明里,曾提及有关“瓦斯”的形成,而在溶洞的形成过程中,恰恰是瓦斯形成的绝好的外界条件,所以伴随溶洞的形成,瓦斯也是必不可少的产物(仅限于由石油形成的溶洞,至于高分子有机硅或水就另当别论了)。

这位老兄的观点,我虽不敢苟同,但至少能让我们这些大学生汗颜。

3、溶洞对于地质状况、地表水体保持、矿洞突水、地表坍塌等影响

在地球的各类圈层当中,生物圈是最为活跃的特殊结构,是自然环境的有机组成成分。是持续性作用最强、功能性最为全面、弹性最大,沟通型最强的一个圈层。自然界基本的几大要素中,除了生物要素外,气候、水分、地质地貌及衍生的土壤等,都是比较宏观的、固定的、有独立的内部循环的系统结构,其功能性比较“生硬”,缺少弹性变化和相互联系。如刚性三角结构,当外力作用其上时,看起来稳定,但如果没有扭曲和变形来卸力,当外力超过其本身抗力时,就会被连根拔起。生物圈就是让“生硬”的自然要素保持弹性的,是最重要的“润滑剂”,沟通着自然界的各圈层。在这地球地表一个开放的不平衡系统当中,生物圈成为制衡动态平衡的砝码,不可或缺。这也是目前流行的耗散理论的观点。

中国南方岩溶区岩溶以裸露型与覆盖型主,且受气候和地质条件的影响,发育强烈。根据岩溶地区的发育特点我们可以得知,岩溶地貌以石灰岩岩石为主体和基础,众多的地质地貌也都是由岩石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形成的,生物参与的程度十分低,尤其是地表植被缺乏。生物多样性是评价一个地区生态系统是否稳定的重要指标之一。动态平衡砝码的缺位,使得南方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十分地脆弱,生态系统不稳。当外界因素激发环境因子发生自身变化超出其很小的稳定值时,就会出现能量交换的逆向过程,系统稳定性降低生态环境恶化,出现石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特别是贵州地区。我们实习的桂林市,由于植被保护较好,而且处于喀斯特发育晚期,地表河流作用重新占据主要位置,因而没有出现贵州那样普遍的状况。但在市区外的郊区,情况就略微不同了。

在南方,喀斯特地貌地区普遍出现的生态问题主要是:石漠化、水土流失、溶洞塌陷;在工农业生产方面,主要是干旱缺水、矿洞突水、坝区透水、地表工程塌陷等。下面主要就溶洞对于地表干旱石漠化与坝区蓄水、地表陷落坍塌与地

表工程和矿洞突水等问题简单谈谈南方喀斯特去现状和解决措施。

A、地表干旱石漠化与坝区蓄水

溶洞对于地表干旱和石漠化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最多只能说是由于地下溶洞的存在,加速了地表土层中水分的流失。地表干旱石漠化更主要的原因在于植被、土壤和岩层之间的内在关系。

南方岩溶区地表基质是由可溶性矿物和少量酸性不溶物组成的石灰岩、白云岩等碳酸盐岩类岩,所以土壤的物质来源少,成土过程非常缓慢,地表的土壤覆盖率很小,且土壤一般较多分布于岩溶洼地底部,也只有几米厚,浅薄和分布的不均匀的土层在遭受侵蚀后恢复极其困难。在碳酸盐岩母质与风化土层间没有半风化的过渡层,土层与基岩间附着力很差,当有强降水时,容易诱发土层滑动,造

成水土流失、肥力流失、滑坡等地质灾害。

还有就是地表本身的透水性强,不易储水。

丰水则涝,水过则旱。

南方主要是季风气候,有良好的水热

条件,植被在自然状态下发育很好,当人

为因素介入强度加大后,南方岩溶区的植

被系统发生了改变,原始森林减少,生物

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现

多为人工林和次生林。品种单一且生长发展受限。

南方岩溶区石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影响。南方人口密度较大,人口压力超过了岩溶生态环境容量有限的承载能力,人地矛盾突出。人们被迫“靠山吃饭”,加上政府没有监管到位,使得人类活动对自然产生了极大的恶性影响。人们毁林开荒、大面积砍伐森林,进行掠夺式的农业生产以满足对粮食和生活资源的需求,造成很多动植物灭绝,使生物多样性大大减少,这使生态系统严重失衡。广西省自治区大瑶山水源林保护区就是典型的例子。还有不合理的放牧。成群的牛羊满山遍野采食,任意放牧,不仅破坏了宝贵稀少的植被,而且踩踏土壤,破坏土壤结构,造成降雨时发生土壤流失、岩石裸露,出现大面积的石山。此外还有不合理的原始农耕方法、人类对一些矿产资源、砂石的任意开采等。

对于上述问题的治理,当前普遍采用的有两种方法:(1)生态治理,即退耕还林,实行封山育林,使植被在较长的时间内慢慢恢复,重回顺向演替的轨道;(2)工程治理,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实施一些工程措施保护土壤,进而推动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3)政府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法规和人们自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来保护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合理的利用它而不是掠夺它,协调好人-地关系。重点应放在预防而不是治理上。

在实习过程当中,党校西边的黄村西南600米的小盆地当中,本有地下暗河出露地表的一段。但在我们的去的时候,该暗河已经干涸。据老师讲,去年的此时,此暗河的水量还比较大,水速很急。等到我们去的时候,干谷下段的小洼地

里只有浅浅一泊水影,当地的农民还在打井取水。造成该暗河干涸的间接原因是季节性降水变化,根本原因则是岩石的透水性引起地下水的下渗流。照目前的条件推测,后者的可能性更大,因为桂林地区在我们来之间还有一段时间的降水,虽然量不大,但也不至于使暗河干涸。

中国南方岩溶区有充沛的水热条件,在没有人为干扰或人为干扰较小的情况下可以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系统内的生态环境因子能够自我调整外界干扰带来的波动,使系统恢复到以前的运作状况,进行正向演替。这也是我对南方喀斯特治理方案的一种猜想。我总认为,现有人类对于自然界的研究总是有所偏颇,不能将宏观和微观有机结合起来。就像研究植被能研究到微小的细胞,宏观上又能把握整体的发展规律,然而就总是研究不出大自然的那条“自愈”规律,不知道也惊异于理论上不存在生命的贝尔切利废墟为何在事故八年后长出了第一批绿色植物,也不知道为什么上帝选中了苜蓿。在生态平衡不够稳定的地区,倒不如交给自然来管理,等到人类的认知水平达到能够认知自然奥秘的层次再来接管也不迟。总好过开发——治理——遗弃的模式。

正是由于南方喀斯特地区的缺水状况,有些适宜的地区采取建坝蓄水,来满足人们工农业的生产。然而坝区会不会透水,怎么防治透水,就成了地方人民面临的一个难题了。

坝区透水包括两个途径,一是库区渗漏,通过库岸的分水岭地带向邻谷(洼地)或经由河湾部分渗向坝下游的河道,以及通过库盆底部渗向远处低洼排泄区;二是坝区渗漏,通过坝下或绕过坝肩渗向坝下游。坝区透水的几个必要条件是:有一定的地形高差,发育透水性强的岩层和地下水水文地质状况。其中,地形高差和地下水水文地质状况与潜水面高度有关,而发育有透水性强的岩层主要是指岩溶地区的坝区透水成因。

岩溶的渗漏直接受通道的影响,其渗漏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第一类为溶洞、暗河、落水洞、竖井等,沿这些通道常常形成大规模的集中渗漏;第二类为溶蚀的断裂带,为岩溶区分布最广、最普遍的一种通道,易形成集中渗漏或网状渗透;第三类为岩溶裂隙及孔隙,其渗漏形式为面状或带状,渗漏量较小。在广西等地由于各地局部喀斯特发育状况不一,各种类型基本都有。

根据岩溶发育的特点,常用的防渗处理方法有铺盖法、堵塞法、帷幕灌浆或截水墙法、围井或隔离法和导泄法等。铺盖法是指用粘土或混凝土铺盖,也可利用洪水淤积,形成天然铺盖防渗;堵塞法是用块石、砂、粘土或混凝土。在溶洞、落水洞的进口或通道的咽喉部位加以堵塞;截水墙或帷幕灌浆法适用于坝基岩溶不很发育,当隔水层埋藏较浅时,挖截水墙,较深时用帷幕灌浆法;围井或隔离法,用于库区回水范围内对反复泉或直径较大的落水洞的处理。方法是在反复泉或落水洞的周围筑一围井。水位不高时可用粘土筑,否则用混凝土或浆砌石。

B、地表陷落坍塌与地表工程

岩溶塌陷多发育于地下岩溶发育、松散盖层厚度小于15m、地下水位埋深小

于20m 的地段。碳酸盐岩岩溶发育、松散盖层厚度较小和水动力条件(降水、地

表水和地下水)是岩溶塌陷产生的必要

条件, 其中地下水的作用对岩溶塌陷

的形成至关重要。此外,有构造断裂的

地带对岩溶的发育也有重要的影响。岩

溶塌陷机理主要有地下水位升降致塌、

地表水下渗致塌和动荷载致塌 3 种类

型。溶洞塌陷与地表沉降有一定的相关

性。

喀斯特地区岩性较为脆弱,尤其是

溶洞上方的空洞弧顶结构。岩溶的岩溶

的存在,会导致地基破裂、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引起地基失稳,属于有严重隐患的地质灾害。

我们学校的当年的图书馆建设也曾涉及到地表沉陷的问题。据我们的专业老师讲述,图书馆建成之后,主教学楼曾发现有长几米,宽一厘米的墙体裂缝,主要的原因就是图书馆改变了局部地区地壳地应力的方向,机械承重导致地表局部塌陷。至今在BC区顶楼上仍然能找到那些裂缝。当然,这地表的塌陷程度是很轻微的,甚至不能说是塌陷,至多说是发生沉降。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的人工湖。人工湖的存在对地表沉降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负作用。正是由于人工湖的存在,使得图书馆附近地区的沉降有所缓解。

防治方法主要包括避让建设、合理开采地下水的预防措施和防渗封闭、结构物跨越及地下加固处理的工程措施。现在常见的是钻孔注浆加固或者回石。我们学校的人工湖在实质上就等同于给校区下面的溶洞注水,让水承重,分散地表重压。除了建筑建设之外,铁路建设、隧道建设、架桥等地表工程建设,都要注意到这个问题,做好勘察和工程加固。

C、矿洞突水

在南方,降雨量非常丰盛,加之南方的溶岩地貌,使得地下水储量非常丰富、地下暗河十分常见。地下岩溶可贮存大量水资源,可为生活和工农业用水提供条件。对于南方的矿区来说,矿洞突水就是一个蛮恼火的问题,它对地下作的矿山建设和开采常造成严重灾难。尤其对于岩溶地区而言,地下溶洞随处可见,地下矿业成为高危工种。

我国北方是煤海,南方则是金属矿藏的富集之地。贵州是南方的产煤大省,同时也富含了多种有色金属矿藏。综合各类资源总量来说,矿业对于贵州来说,是很重要的工业收入来源。当然,对于其他省份来说,矿业也是不可忽视的。但同时,贵州又是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充分的省份。这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巧合,注定了贵州矿业的艰难。

地下岩层交替层掩,各种岩层的形成方式也是不一。金属矿藏主要来源与岩浆岩,火成岩。煤矿主要是地表植物死亡后的巨厚遗体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而成。而贵州本身又是海相石灰珊瑚沉积岩抬升而成,有的是沉积岩经变质成石灰岩。

从这里可以看出,云贵地区地质活动频繁,贵州的历史地质作用十分复杂。由于长时期的喀斯特作用,使得地下的溶洞和矿脉大部分呈相间分布。由于地下喀斯特岩石的透水性,地下水往往在地下的溶洞的得以暂时性地存储。在这种地质条件下,炸开一段矿就碰见溶洞,就显得平常了。由于南方的降水十分丰富,地表储水能力差,水向地下的溶洞和暗河富集,这样对矿业就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了。

在工程上,对于矿洞的突水,主要采取的办法是:“引、截、排、堵”。“引”是指在地表修筑的引洪沟,在雨季时将地表径流集中汇入引洪沟,排出区外,减少地表水补给地下,或汇入落水洞渗入井下;“截”是指在落水洞周围,用片石砂浆砌筑圈起档水围墙, 截住地表水通过落水洞直接补充地下溶洞和灌入井下;“排”就是根据地形和流水路线,查明地下岩溶水充水特征,对地下水采用排堵结合,立足疏放降压,将水外排,远离矿洞;“堵”是指在岩溶发育、含水丰富、突水频繁的地段,用钢架和灌浆相结合,阻止溶洞中的地下水向矿洞倾泻。无论采取什么方法,最重要的是提前的勘察清楚地质状况,尽量避开岩溶发育地区,还有就是严格按照矿产的生产流程,树立安全高于一切的意识。

四、实习收获和重要心得体会

这次野外实习是我们班的第一次外省实习。通过实习,我收获很多。首先是开拓了我的知识和眼界。这次野外实习加深了我对喀斯特地貌的知识的理解、体会到了桂林山水神妙之处,也培养了我们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情操。最重要的是收获了关于对“实践和知识”的进一步认识。通过实习,我深刻认识到只有经过实践,才能把知识学好,更加巩固;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更好地去指导实践。例如事先没有复习好岩溶地貌,就会导致在具体的实习过程中跟不上节奏。另外我同时还认识到,要多学科的综合学习和思考,才能将地貌、水文、气象、地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完整地全面地反映真实的地质地貌状况,获得更加全面真实的感性材料,提高我们的科学素养。

五、存在不足和建议

(一)这次的实习事先的准备不足,在知识和仪器上没有预先的准备,在实验过程中感到捉襟见肘。

(二)此次实习所观察到的地形地貌太多,行程安排过于紧张。在整个过程中,偏重于旅游,轻于学习认知,有本末倒置之嫌。实习的地点多位于旅游热点地区,人工开发痕迹过于明显,难以观察到细节问题。

(三)自己在实习过程中,由于准备不足,有时候跟不上老师的节奏,遗漏了很多细节和要点。

六、引用文献

1 百度百科

2 刘维真等 . 注浆法在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治理中的应用 . 2010

3 周建新 . 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分析评价方法 . 2009

4 张炜等.岩溶隧道涌突水原因分析及治理技术探讨 . 2008

5 卢授光 . 试论岩溶水在煤矿建设中的危害及防治_以六枝_省略_角田煤矿二水平主斜井

绳孔道岩溶为例 . 1992

6 李金凯等 . 我国岩溶煤矿床的突水及防治 . 1988

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基本的野外调查工作方法和一些简单的技能。 2、通过野外实习,了解调查地区气候、地貌、母质等成土因素的特点及其和土壤发生的关系。 3、通过对土壤的观察和采集,掌握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发生演变和分布规律,学会土壤剖面点的选择和修整、土壤剖面层次划分,形态描述和记录。 4、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和变化的影响。 二.实习地区自然概况简介 地点:浙江省杭州地区 时间:XX年8月27日—XX年9月2日 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杭州湾西端,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国东南部交通枢纽。____(省、市、区、县)区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0°16'、东经120°12'。杭州西北部和西南部系浙西中山丘陵区;东北部和东南部属浙北平原密布,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的一部分。全市丘陵山地占总面积的65.6%,平原占26.4%,江、河、湖、荡、水库占8%。 杭州地区处于中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温和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夏季平均气温 28.6℃,冬季平均气温3.8℃。无霜期230-260天。年平均降雨量1435毫米,平均相对湿度为76%。

杭州地区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准地台钱塘台褶带,中元古代以后,地层发育齐全,岩浆作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较好。近期由于现代构造运动趋向缓和,地震活动显得微弱,地壳相当稳定。区内地层出露和岩石种类组成较齐全,地质构造复杂而地貌类型多样,有火山熔岩地貌、构造地貌、岩溶地貌、流水地貌等等,地表起伏变化大,山、丘、岗、沟和平原组合,更添人类文化(特别是杭州城市文化)因素影响之叠加。由于以上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作用,使____(省、市、区、县)域土壤、植被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峨眉山——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峨眉山——自然地理实 习报告

目录 第一章实习区概况 (3) 1.1 峨眉山简介 (3) 1.2 峨眉山地质 (5) 1.3 峨眉山地貌 (14) 1.4 峨眉山气候 (15) 1.5 峨眉山水文 (17) 1.6 峨眉山动物资源概况 (18) 第二章实习目的及要求 (18) 2.1 实习目的 (18) 2.2 实习要求 (19) 第三章实习路线、时间、地点、组织单位 (19) 3.1实习路线 (19) 3.2实习时间 (19) 3.3实习地点 (19) 3.4组织单位 (19) 第四章实习内容 (20) 4.1 峨眉山植物 (20) 4.2峨眉山土壤 (23)

第一章实习区概况 1.1 峨眉山简介 峨眉山区是我们此次野外实习的重点,主要为大峨山,重点识别该区所出露的各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划分地层和判断褶曲、断层等构造,认识构造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形态。 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主峰为金顶。最高峰万佛项,海拔3099m。相对高差近2600m。面积154km2,外围保护区域面积为469km2。地理坐标为103°20′E,29°30′N,地处长江上游,屹立于大渡河与青衣江之间,是长江上游唯一的自然和文化双遗产之地,也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古时称作蒙山、牙门山,被誉为“震旦第一山”。 长久以来,峨眉山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神话般的佛教胜迹而闻名于世,故有“峨眉天下秀”之美称。峨眉山,距成都160公里,面积115平方公里,是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的总称。因大峨山、二峨山远望相对如娥眉,故称峨眉山。 英语E-mei, Mount 亦作Mount Emei。峨眉山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举世闻名的普贤菩萨道场。主峰3099米,高出成都平原2,500~2,600米。为褶皱断块山地,断裂处河谷深切。一线天、舍身崖

地理科学野外实践实习报告

地理科学野外实践实习报告 一.序言 自然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野外教学实习对本专业本科学生来说是一次启蒙,是以认识为重点的自然地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三基)训练的实践过程。其目的旨在通过短期的野外实践使同学们对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性的了解,进一步巩固和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为以后我们的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加深们对上学期所学习的关于土壤和植物的有关知识内容的理解,5月3日至5月8日我们环旅学院09级地理与地信学生在辛晓十等老师的带领下在桐柏淮源国家森林公园进行了为期五的野外实习考察。 这次实习主要是通过老师讲解、实地考察与实际操作等方法,来识别不同的植物种类、观察土壤剖面及划分土壤剖面的层次(水帘洞东)、垂直带观察(太白岭)、采取与制作植物样本(桐柏山腹地)、观察植物群落演替的变化及对植物群落的调查(桐柏县城郊乡刘湾村龙潭风景区)。 二.桐柏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概况 桐柏县位于豫南桐柏山腹、南阳盆地东缘、国道312公路和宁(南京)西(安)铁路纵贯县境东西,土地面积1941km2,辖9镇7乡,总人口42万。千里淮河于此处发源,南北气候在这里交替,桐柏山连起豫鄂两省,中原与南楚文化相互交融。桐柏丰富,区位优越。桐柏地处,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生物种类繁多,宜林山坡164万亩,连片草场40万亩,森林覆盖率50.1%,被专家誉为“天然生物物种基因库”。资源富集,尤以旅游、矿产、林果、畜牧、水产、土特产著称,被誉为“全国特大资源宝库县”。已探明矿藏56种,全县人均可采矿量价值是全国人均值的14倍,每平方公里可采矿量价值是全国平均值的

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范文最新推荐------------------------------------------------------ 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绪论:自然地理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是使学生在课程理论学习基础上,通过对基本自然地理(地质、地貌、土壤、植物、水文等)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获得感性知识,并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理论理解,获得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力的必要手段。搞好实习工作对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自然地理课程的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地貌学考察地点:新铺地质公园花江大峡谷北盘江大桥龙宫格凸河考察时间:10月28日——31日考察目的和要求:1,通过实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安顺主要地貌类型,基本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并分析其成因。了解地质、水文、气候、土壤与植被对地貌发育,地貌灾害与防治的影响。2,使学生学习掌握地貌野外考察全过程的程序和方法,包括资料收集、野外观测、标本与样品的采集等3,通过实习,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了解掌握有关一起和工具(罗盘,海拔仪等)的使用原理和方法。考察内容;(一),区域地貌观测实习1,认识安顺主要的地貌类型及其特征。2,通过对地形图地貌的判读,观察安顺地貌的分布规律。3,认识地貌灾害(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滑坡等)及防治。4,初步分析地貌对农业产业布局的影响。(二),北盘江河流地貌观测实习1,观测河流侵蚀地貌特征。2,观测河流阶地地貌特征。3,观测河流凹凸岸的流水作用特征。4,观测河流干流交汇处的地貌特征。(三),喀斯特地貌观测实习1,观测地表喀斯特地貌特征和分布 1 / 6

地理野外实习考察之土壤调查

地理野外实习考察之土壤调查——一、土壤调查的目的与任务 1.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土壤形成发展的过程及分布的规律; 2.掌握观察和描述土壤剖面的基本方法; 3.根据成土因素,综合分析成土过程和土壤性质,鉴定土壤发生类型,诊断土壤肥力水平,评价土壤质量。 二、准备工作 1.人员组成 级地理专业学生;指导教师。 2.实习计划的拟定 2.1地点:三清山 2.2时间:年月日——月日。 2.3路线:以金沙为基地,进行四条路线的土壤勘察 (1)金沙——地震台——岭头村——玉帘瀑布; (2)金沙——西坑村——紫湖镇中学; (3)金沙——玉灵观——风门——三清福地——玉京峰; (4)金沙——西坑村——南山乡(枫林)。 2.4内容:本次考察的主要内容有两项 (1)三清山水稻土类型与特点,分布状况,土壤质量评价,利用改良措施等。此项主要结合上述第一、二两条路线进行。 (2)三清山自然土壤的发生学分类,各类型的剖面特点,土壤分布规律与垂直带谱。此项主要结合上述第三、第四两条路线进行。 2.5主要观察剖面点的选址范围: 01号点:金沙断桥处,实习考察方法与程序的训练;新生体观察:铁、锰结核的特征及分布层的位置关系;冷浸田特点及改造、农耕措施的理论解释。 02号点:三清山山门处,自然土壤的发育程度:母岩矿物组成与土壤矿物组成的关系;根据水稻土的水热条件、地形、母质来源等的综合影响进行分类、分布的考察研究,并绘制路线分布草图。 03号点:西坑村,自然土壤:丰厚均质土状堆积物,淀积层特点、剖面中粘粒含量情况,基岩与母质的关系等;水稻土:平田、冲田的物质组成特点,访问农户作社会经济条件调查 04号点:紫湖镇中学,自然土壤:剖面颜色特点,利用现状观察;水稻土:平田特点,访问农户作调查;等高线种植方式的考察。 问题与讨论: (1)山地红壤与基带红壤的区别与联系;(2)成土因素在地带性土类形成过程中的作用;(3)不同母质的红壤剖面形态的特殊性;(4)不同水稻土类型的分布规律;(5)等高线种植方式与水土保持的关系。 05号点:金沙原锯木厂,花岗岩母质山地红壤剖面特点观察。 06号点:石鼓岭电站,粗骨性土剖面特点观察。 07号点:吊桥与岭头山分叉路口,山地黄红壤的剖面特点观察。 08号点:距岭头村300米处(油茶林下),砾质石灰土剖面特点观察。 09号点:岭头村旁(银杏树旁),山地红壤的剖面特点观察,诊断土层:网纹层特点与成因;水稻土各类型的分布组合模式考察,并绘制草图。

地理野外实习心得体会范文5篇

地理野外实习心得体会范文5篇 通过这次野外的实习与实践,加深了我对课本中理论知识的巩固,以及加强了我的动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地理野外实习心得,仅供参考。 精选地理野外实习心得(一) 大约晚上九点钟我们抵达刘家场目的地——刘家场饭店,进入饭店,住宿环境让我们有点失望,但总体还算凑活,听学姐讲这里的伙食有点让人失望,见识之后觉得一般。 虽然不如在学校,但我觉得野外地质实习本来就是锻炼我们,不仅是知识上的,也还有很多方面,比如学会吃苦耐劳、学会合作等等。同时也让我们体会无论做什么事情要有不怕苦的精神。 8月17号上午我们就去野外了,实习路线从实习基地到水岩屋,老师教我们使用地质罗盘、识别地形图以及观察中寒武统覃家庙群。 地质罗盘是野外地质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工具。它可以定出方向和方位角度,确定观察点的位置。另外,它还可以测出各种岩层的产状。 它的基本结构为:磁针,分别指南和北,其中绕铜丝的一端指向南方;水平刻度盘(上圈),从0°开始反时针方向刻划1°计数至360°,在0°和180°分別记为北(N)和南(S),90°和270°为东(E)和西(W)。既南北线与东北线把360°分为四个象限;底盘水准器,水准器泡居中时,底盘是水平的;瞄准器,包括瞄准版、反光镜等,作瞄准之用;测斜仪,包括垂直水准器(长水准器泡),垂直刻度

盘、刻度指示器和活动扳手,用以测倾斜角,垂直刻度盘计数是从0°向两侧分别记至90°。在野外,我们测过树的方位及倾角,也测过断层的产状。 地形图是由地形工作者把地球表面错综复杂的形状测量出来,最后用特殊方法按一定的比例尺缩绘成一张与实地相似的图。所以,地形图是表示自然界地面的形状、高低起伏、倾斜缓急和地物位置等情况的平面图。地形图是野外地质工作者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因为地形图可以帮助我们工作前对工作区域的地形、地物、自然地理有初步的认识,帮助我们初步选择工作路线。在工作中我们把矿体、各种岩层和其他地质现象描绘在地形图上制成地质图。因此,地形图的精确性是影响地质图质量的重要原因。地形图主要内容是比例尺和等高线。在野外如果不知道自己所在的地方,利用地形图用目测法或者是交会法可以确定自己所在的地点。目测法:在精确度不高时,利用目估在野外观测点与周围地形、地物的距离和方位,进而在地形图上找到相应的位置,固定下来,标在图上;交会法,首先在观察点上利用罗盘使地形图定向。 将罗盘指南北的长边与图的纵坐标相重合,连同罗盘地形图一起转动是罗盘指北针指向正北,使指北针对准刻度的零度,此时地形图的南北向就与实际的南北向一致,图的上方即正北方向且与实际地北方相符,若目标在身后,则人可以转过身来,倒着看地形图;其次,在观察点附近找到三个可以看清楚并在地形图已标出的明显地物(最好是具有特征的三角点、山顶、建筑物等),分别用罗盘进行瞄准,读出指南针所指的度数,然后在图上找出相应点并画出该测线的方向,所作三条测线的方向线,理应交于一点,该点即为观察点的位置。但由于各方面的误差,三条侧线往往并不交于一点,而构成一个小三角形,称为误差三角形。测点位置取误差三角形中点即可。

南京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目录 前言 一、实习目的 二、实习方法 三、实习的相关课程 四、实习时间与地点安排 五、实习内容与具体要求 第一章实习地域地理概况 一、实习区域的地理位置 二、实习区域的自然地理概况 第二章地质地貌 一、南京地区地质地貌简介 二、典型的地质地貌地区 第三章土壤地理 一、实习地点 二、实习目的内容 三、实验工具 四、实验步骤 五、黄棕壤概述 第四章植物地理 一、实习地点 二、实习目的 三、实习区域气候条件 四、本区与山东地区的植物群落比较 五、主要植物 第五章水文学 一、长江 二、玄武湖 结束语 前言 一、实习目的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教学大纲中有明确规定的教学内容之一,观察与实践是学习、研究地质学、地貌学、土壤学和植物地理学等的重要方法,因此,野外实习对于自然地理学就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的目的分为四个方面: 首先,印证课堂上学习的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培养并提高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独立研究的能力以及运用专业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收集第一手资料,为解释相关现象和自然演化规律,了解实习地的地质地貌演化过程; 第三,发现问题,培养并激发兴趣点,培养科学家探索精神。 第四,开阔视野,增加阅历,为将来相关专业研究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二、实习方法

1.?踏勘法。通过对实习地线路的观察和资料分析,了解地质地貌的总体特征。 2.?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3.?地图法。利用已有的地形图资料,填注调查区的相关内容,并进行专业分析。 三、实习的相关课程 实习课程包括本科期间学习的地质学基础、地貌学、生物地理学、土壤学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矿物和岩石的识别,地质地貌类型与构造岩石的关系、了解地层分布、火山活动及其产物的特点、河流与地貌形成、生物分布与地理特征间的关系、不同的土壤类型与母岩间的关系等。 四、实习时间与地点安排 根据地理与旅游学院实习课程计划,本次本科二年级综合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安排在11月下旬进行。根据实习内容、实习条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实习地选为南京及周边地区,主要实习地点根据实习内容,按照“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设计具体实习线路。 实习出发前两天:开准备动员会;实习前室内辅导,进行野外实习的准备工作。第一天:早晨乘客车从日照至南京,途中观察沿线景观变化。下午到达南京前观察六合瓜埠火山。 第二天:南京汤山—孔山—棒槌山—湖山—大石碑—国家地质公园 第三天:紫金山天文台—中山植物园 第四天:小茅山及中山垭口—中山陵 第五天:燕子矶—玄武湖 第六天:地质博物馆 第七天:返校 五、实习内容与具体要求 这次南京野外综合实习,地质地貌部分是在学完《地质学基础》、《地貌学》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实习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基本地质现象的感性认识,包含对三大类岩石的肉眼鉴定,认识底层剖面,识别主要的化石,判识基本的褶皱和断裂构造,了解重要的内外动力地质现象,使书本知识更好地和实际相结合。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判读地形图,在地形图上定点,使用地质罗盘测量产状,记录地质现象、地质示意削面图、地质素描图,采集和编录标本以及编写地质报告等基本地质工作方法和技能受到初步训练。通过实习,使学生对地质工作的性质与内容有所了解,开阔眼界,培养对地理科学的热爱,巩固专业思想,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野外实习是地质地貌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为了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要靠教师讲解,更要靠学生刻苦学习,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第一章实习地域地理概况 一、实习区域的地理位置: 江苏省苏州市与南京市,地理位置为北纬31度14分—32度37分、东经118度22分—119度14分。 二、实习区域的自然地理概况: 南京为江苏省会,地处长江下游平原景色优美是我国着名的风景旅城市,地理优越,风景佳丽,有国家生产力布局中最大的经济核心区——长江三角洲、宁镇丘陵小区、江淮平原,属北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能资源充足,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 前言 自然地理是地理科学系地理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实施自然地理实践环节不仅可以巩固、增加自然地理知识,印证课堂、书本理论,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技能和野外调查研究方法,而且为今后地理教学、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环境调研等积累深厚的知识储备打下坚实基础。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一般方法 一、目的要求 1.建立认识、掌握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一般思路 2.初步掌握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类型判断的方法 3.初步掌握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的观察调查方法 4.能够对观察到的地理事物进行成因分析 5.学会运用和绘制有关地理图表 6.写出有一定见地的实习报告 二、基本内容、方式与阶段 (一)基本内容 本实习对应的课程为自然地理学、地质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等,以各部门自然地理要素(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的调查、自然地理综合现象的考察、各要素相互关系的认识为主要内容。 (二)主要方式 集中时段,长途实习。时间一般安排在自然地理相关课程基本完成以后,约两周时间。主要方式有两种: 基地模式:即选择自然地理现象比较典型、研究比较深入、资料比较齐全的地区。经

过长期建设积累,年复一年安排学生在此实习。在基地中,选择成熟的线路和典型剖面进行比较细致的考察分析。 点线模式: 南京晓庄学院地理科学学院经十多年的摸索、试验,在自然地理的野外实习中,已形成了一整套点、线、面相结合,沿途考察地理环境的实习模式。即:根据自然地理教学的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安排设计野外实践教学。根据需要与可能,安排实习区域,进一步选择高效,经济、实用的路线,确定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地点,实施具体考察。同时沿途考察地理环境,随时随地开展教学。野外实习的区域、实习路线、考察点不是长期固定不变,而是根据情况变化和课程需要加以选择设计。实施全过程野外教学:收集资料、课堂简介实习区与实习内容、沿途讲解介绍、途中地理现象(随时停车)的考察分析、实习区域专题自然地理要素的考察调研、定点自然地理要素考察分析、室内资料整理、撰写野外实习报告。 其实习点、线的选择原则: 1.以南京为中心,400千米左右为半径的实习区域范围。两周的实习日程。 2.以校车为交通工具,根据实习内容确定一线多点。一般不选回头路。 3.实习区域和考察点的选择一般应有:一条河流及两岸:流水地貌;一个溶洞:喀斯特地貌;一个水库或湖泊:水文;一座千米高山:反映垂直带;一片山地:土壤、植被调查,地质地貌考察 4.师生食宿行随遇而安,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三)主要阶段 地学的野外考察工作根据时间的顺序,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野外考察阶段、总结阶段。 1.准备阶段:野外实习必须经过必要的准备,具体包括: ⑴实习计划准备 根据教学计划,确定实习班级,实习科目,实习指导教师,和有关工作人员;确定实

2021年华盖路步行街商业地理考察报告

华盖路步行街商业地理考察报告 华盖路步行街商业地理 胡舜莹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一中初二(5)班邮:528300 调查目的: 通过对华盖路及其附近环境的调查,了解华盖路步行街的布局特点;培养自己收集、分析、处理各种信息资料,以及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的能力。 调查方法: 1、通过上网查找有关华盖路步行街的资料; 2、带齐笔记本和笔到该地进行实地调查; (注:被调查商店为:班尼路服装专卖店、日顺皇皮鞋专卖店、意法运动系列专卖店、大众眼镜连锁店、卡西欧钟表专卖店。)

调查结果: 1、华盖路步行街的概括: 华盖路长约1千米,于前几年曾进行大型改建、维修与装修,使其变成为一条富有古式欧陆风格的步行街,有数百家商铺。现已有数家着名品牌的商店进驻,人流不断,商机无限,使步行街成为大良最热闹的街道之一,也成为大良着名的旅游区和象征之一。 2、调查华盖路步行街商场店铺类别、商品基本结构。 商场店铺类别 鞋类 服装类 百货类 眼镜类 钟表类

商场店铺名称 日顺皇皮鞋专卖店班尼路服装专卖店意法运动系列专卖店大众眼镜连锁店 卡西欧钟表专卖店商品主要 国内 国内 国内、外 国内

国外 商品档次情况中低档 中档 中高档 低档 高档 经营情况评价比较好 好 比较好

好 一般 生意好坏原因分析 位置好,价钱比较合理 位置好,品牌较有名,但价格较高 位置好,信誉好,有固定客源 位置一般,价格偏低,但质量一般 位置较一般,且价格较高 问题分析: 1、如果你开店经营,你考虑的主要货物(类型)有哪些? 答:我会考虑销售一些顺德的特产,如崩沙、牛乳等。

2、请你对华盖路步行街的布局进行评价,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答:我认为华盖路步行街的布局不错。我的建议是:其一,将步行街内显得格格不入的华盖市场搬走,将其改建成一个购物中心;其二,将步行街内一些不该出现在旅游区的店铺,如游戏机室等坚决取替;其三,多派保洁人员清洁步行街,使其更加整洁。 调查体会: 我觉得这次的考察活动开展得很成功,原因在于准备较充足,途中也没遇到太大的困难;不足的是,可能写得不够全面。但总的来说,还是成功的。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乐山—峨眉山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报告

阿坝师专人文社科系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实习项目:乐山—峨眉山地理野外综合实习 专业:地理教育 年级:2010级 学号: 20102385 姓名:吴丽 实习地点:乐山、峨眉山 实习时间:2012年5月 30日—6月1日

本次野外实习主要区域是在乐山、峨眉山进行,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实习,是一次全面综合的野外实习,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一)实习目的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是完成自然地理各课程全部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的目的是获得各自然地理现象的感性认识,深化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以后进行教学工作、开展课外活动、适当进行职业教育准备,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教育。 本次实习着重进行区域地理综合研究学习,结合所学的相关地理知识,通过对乐山、峨眉山的地理研究,整体观察、感知和分析该区域人文地理要素、现象及综合景观,探讨区域人文景观形成机制和人地关系,从而在掌握综合分析研究区域地理问题方法的同时,培养观察分析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化对地理各学科相关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二)实习成果 1、乐山、峨眉山自然地理特征: (1)地理位置:乐山市位于四川省中南部,地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中下游,地处四川盆地向西南山地的过渡地带,总体趋势西南高,东北低,高差悬殊大。峨眉山位于四川省西南边缘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主峰金顶的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峨眉山发脉于 2

昆仑山的北岭,屹立于大渡河与青衣江之间,雄秀西南。 (2)地质背景:乐山地质结构较为复杂,蕴藏着钙芒硝、磷矿等多种矿产资源。地域范围相对较小,但自然生态条件多种多样,浓缩了蜀山岷水秀丽景色。峨眉山保存了从前寒武纪以来比较完整的沉积地层,为研究地壳及生物演进历史提供了难得的地质史料:岩浆侵入与喷溢所产生的侵入岩与火山岩,为研究上地幔的深部作用过程、岩石圈的拉张破裂、地壳的动定转化提供了典型的实例。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所产生的复杂的地壳构造变形,又为研究地壳的表层构造,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峨眉山处于多种自然要素的交汇地区,这里区系成分复杂,生物种类丰富,特有物种繁多,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珍稀濒危物种繁多。保存有完整的亚热带植被体系,森林覆盖率达87%。 (3)地貌特征:乐山市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48%左右;丘陵占38%左右;平原占14%左右。峨眉山由于山顶上是一大片古生代喷出的玄武岩,其下岩层受到保护而得以保持高度,又因山中内部“瀑流切割强烈”,进而形成了高2000米以上的“峡谷奇峰地形”。登山沿途地形因地层之分而多貌并存。 (4)气候环境:乐山因地域处在北纬29度附近,全市属中亚热带气候带,具有四季分明的特点,受季风影响和地形的抬升作用,气候湿润,雨量丰沛,水热同季,无霜期长,农业气候条件优越。 3

2021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第1节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方法课时分层作业含解析中图版必修一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方法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个野外考查小组到西藏考察藏羚羊生存状况。据此回答1~2题。 1.野外考查小组不需准备的仪器设备有( ) A.望远镜B.罗盘仪 C.照相机D.汽车 2.野外考查小组需准备的装备有( ) ①防晒霜②羽绒服③雨衣④救生衣⑤救生圈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①④⑤ 1.D 2.A [第1题,汽车属于交通工具,不属于仪器设备。第2题,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强,天气多变,因此需要准备防晒霜、羽绒服和雨衣等装备。] 3.晚上在野外迷路,可利用辨别方向的一组是( ) ①罗盘②太阳③树木的年轮④北极星⑤手表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②⑤D.①③④ D [晚上在野外辨别方向可利用北极星、树木年轮和罗盘,因晚上没有太阳,无法用太阳作为参照物,手表定向也不能用。] 4.依据房屋朝向可辨别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北半球房屋一般坐北朝南,南半球一般坐南朝北 ②北极点房屋门窗朝南,南极点房屋门窗朝北 ③城市比乡村的房屋朝向更有利于反映光照情况 ④城市中房屋多沿街道分布,目的是充分利用太阳光线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A [为了获得更多的太阳光照,北半球由于太阳一般位于南部天空,房屋多坐北朝南;南半球由于太阳一般位于北部天空,房屋多坐南朝北。与城市相比,乡村对自然的依赖性更强,房屋朝向更能反映光照情况;城市房屋多沿街道分布,主要是为了获得更为便利的交通条件。] 下图为我国某中学生研学绘制的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与图中虚线所表示的分界线相吻合的地理事物是( ) A.分水岭B.山谷 C.河流D.纬线 6.有关图中区域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图示地区气候较为干旱,降水较少 B.图示地貌为河口三角洲 C.M地区的耕地,有可能出现明显的盐碱化 D.绿洲所处地形为冲积扇 5.A 6.B [第5题,图中河流支流从虚线处流下后,在山下形成冲积扇,可判断为分水岭。第6题,河口三角洲出现在河流入海口或入湖口。] 植物的生长具有趋光性,光照条件较好的一侧生长较好。下图为某同学在我国西北某地旅游时所拍摄的一张照片。完成7~8题。 7.拍摄者位于树的( ) A.东方B.西方 C.南方D.北方 8.拍摄时,该地的地方时可能是( ) A.4:00 B.9:30 C.16:30 D.19:00 7.B 8.B [第7题,读图可知,光照好的一侧是阳面,生长较好。图为我国西北地区,阳面是南面,所以拍摄者位于树的西方。第8题,由上题可知,图中树影朝向西北,说明太阳位于东南部天空,属于上午,该地的地方时可能是9:30。] 9.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野外地理考察报告

地理教师培训基地野外考察报告 时间: 考察地点:江苏省中北部地区(长江三角洲北翼) 参加人员:陈胜庆、李功爱、陈大旺、杨志荣、费燕杰、张慧娟、顾四新、马莉、王保卫、董训跃、罗芸英、杨丽萍 一、考察目的: 为了提升浦东新区地理教师的整体素质,培养一批地理教育观念较新、地理教学方法灵活,且能适应“二期课改”教育要求的地理教师,浦东新区地理学会、地理骨干教师培训基地联合组织了长江三角洲北翼地理野外考察活动。一行的39人中,绝大多数是浦东新区地理骨干教师或陈胜庆、吴根才、李功爱地理培训基地的成员,通过利用现代技术设备:如GPS全球卫星定位仪、数码相机、电脑网络等技术,收集沿线考察的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景观资料,将课本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树立新的资源观、能源观和生态环境观。旨在将实践中获取的知识通过加工运用到日常的教学当中去,提升课堂效率和教育教学水平。 二、考察内容: 1、我们考察了江苏盐城大丰--世界 目前最大的麋鹿自然保护区:这里风光秀 丽,生态环境独具特色,生态湿地旅游资 源非常丰富,有“东方湿地之都”之称。 这里建立了麋鹿、丹顶鹤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是地理考察的好去处。

2、参观了施耐庵纪念馆及陵园--施耐庵是历史名著《水浒转》的作者。 3、考察了位于盐城的“新四军纪念馆”,对了解我国近代历史收集了难得的资料。 4、参观了“中国水晶之乡”--连云港市东海县水晶洞、水晶生产和销售基地--我们亲眼目睹了岩浆活动、地质作用的产品:各类岩石、矿产,特别了解了内生矿产的形成条件及产品、水晶矿的价值及加工过程,学习了辨别真假水晶的简易方法。 5、参观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了解了我国大陆的钻探技 术,这项工程的胜利竣工获取了大陆基 岩研究的宝贵资料,对地质勘探提供了 许许多多的科学依据。对进一步研究地 球的演化历史、发展变化打下了坚实的 基础。主钻孔位置:38.095300N、40.3778740E,该工程利用现代深部钻探高新技术,在具有全球地学意义的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东部的江苏省东海县钻探一口深达5000米的科学钻井。 6、考察了位于连云港附近的花果山--花果山是拍摄电视《西游记》的主要外景地,这里的山石、树木、花草都较特殊,对地质、地貌、生物、土壤、气候的考察意义较大。也使我们对自然地理要素

人文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人文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从5月3日开始进入了为期3周(5月3日—22日)的人文地理野外综合实习周,本次实习分为校内准备阶段、野外实习阶段和校内考核总结阶段。实习区主要有潮汕实习区、厦门实习区、湄洲湾实习区和泉州专题调研实习区。 本次野外实习方法主要是在指导教师的现场讲解下对野外实习区进行考察,实习区域路线考察与定点专题调查研究相结合,区域专题实习与不同区域同类专题的比较研究相结合。在分配到的小组专题调研——“泉州中心城区交通”中,以教师指导调研线索为辅,小组自行调研为主,通过小组成员的配合、研究,对泉州中心城区的交通,即四纵八横进行交通道路系统、道路布局、节点、停车场、公交停靠站、交通问题等方面的调研。 1、潮汕实习区 5月5日在潮州参观了开元寺泰佛殿、韩文公祠、广济桥。开元寺泰佛殿属于南传佛教,其建筑是泰式建筑,金、白为主色,三角形、大坡度的屋顶,鱼鳞片状、墨绿和黄色的瓦片。孔雀头麒麟身的吉祥物别有特色。整个泰佛殿的结构为T字形。韩文公祠位于城区东面的韩江东岸。韩愈被贬至此后整治了当地的水患和鳄鱼之灾,对于当地而言功不在禹下,因此当地人民特地建立了该祠庙来歌颂他。广济桥,又名湘子桥,横卧在韩江上,是世界上第一座开启式大桥,是中国四大名桥之一。并且其桥墩之上的亭阁,受中元文化影响,又融合潮州地方风格,形成了以中原文化为主的闽南文化特色,如具有燕尾翼,却是灰砖灰瓦。韩江江阔水深,具有航运价值。 5月6日上午途径国家跳水训练基地,到达位于汕头湾南侧的千佛塔和白花尖大庙进行考察。千佛塔共有7层,呈四方形,每面铸有大小佛像250个,四面合计为一千佛,故名千佛塔。白花尖大庙,分三进,一天井,第二进是拜亭,第三进是主殿。该庙属于道教,但却有属于佛教的双龙戏珠,燕尾翼的部分也是具有闽南特色。 下午和晚上以公园和广场为线索参观了汕头人民广场、滨海公园、时代广场、中山公园和潮州人民广场。广场是城市的名片,是市民表达政策需求的地点。广场的类型有市政广场、商业广场、站场广场、文化广场、体育广场和综合性广场。其选址也有不同的特色,如被称为城市心脏的市政广场通常选址在城市的几何中心或中轴线或重要区域。广场的设计主要是硬化面积必须大,有中心公园、绿地。广场前段是人民活动、集会的场所,后段则是休闲空间。例如汕头的人民广场,主要是以植物配置为主,楼亭阁较少,硬化空间不足,并且无地下空间。而时代广场却不时代,主要功能是乘凉乘风,广场以草地为主,硬化空间少。周边以居住区为主,浪费广场周围的高价值公共空间。汕头中山公园是汕头市现存建园历史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公园。它四面环水,北面濒临韩江,可以眺望韩江的自然景致,三面是人工河道,用三座桥与市区相连。中山公园地处闹市区又没有闹市的喧嚣。园内水面宽阔,绿树成荫,被称为是汕头的“市肺”,还是汕头新八景之一。潮州人民广场是集市政、休闲、旅游、文化为一体的多功能多层次的大众文化中心。人民广场的设计和建造在空间形式上划分了市政广场区(大型集会用)、下沉广场(包括露天舞台)、草坪区、休息区、牌坊街区、运动区、文化区、密林区(包含停车场)等八个区域。广场充分体现了地方风格和历史文化特点。气势磅礴的水幕电影、旱地喷泉、水池音乐喷泉、五彩缤纷的照明灯饰、悠扬悦耳的背景音乐,以及大屏幕电子显示屏,使中心广场增充满了现代感。最后去了北回归线纪念塔,塔身为火箭型,塔基部建筑是天坛式样。 5月7日上午走访了潮州开元寺和牌坊街。潮州开元寺位于老城区,是城区型宗教地,因此面积较小。大雄宝殿为5开间,结构为半封闭式回廊,两侧回廊封闭,建筑风格为闽南式的红砖红瓦。树木、塔较少。与泉州开元寺相比,泉州开元寺中轴长,结构为开放式宽回廊,两侧也是开放式回廊,且有百年榕树。牌坊街是旅游步行街,两侧是两层为主的西洋式

福州地区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福州地区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院系:地理科学系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学号:姓名: 指导教师:邓钟、李林、朱高龙、吴炳玉、陈郁青、 王库、郑宇、吴锡麟、李廷旺、杨柳艺 实习目的:了解地质、地貌、土壤、植被四个基本要素。通过野外实习有利于把抽象的理论与真实的形态和过程结合起来,巩固和理解课堂理论知识,初步掌握野外工作观察的一般方法和技能,培养独立思考与工作的能力。 实习时间:2010 年7月2日——2010 年7月16日 实习地点:福州鼓山、长乐漳港 实习内容:观测河流地貌形态特征,河谷横纵剖面的形态特征,冲积物特点,分析其成因。 实习工具:地质罗盘、皮尺、量尺、地质锤、标杆、地形图、记录纸等。 一、区域自然环境与地理概况 福州市别称榕城,是中国福建省的省会,位于福建省东部的闽江下游及沿海地区,现辖5区2县级市6县,市区人口271万,全市总人口683万,是福建最大的城市。在近现代史上,位列中国最早开放通商的五个城市之中。这里的习俗、文化都自成风格,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 福州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低山丘陵,南部为福州盆地的大部分。境内有闽江、西湖等河湖。矿产有叶蜡石、花岗岩等。郊区产水稻、甘薯、小麦等;工业以轻工、手工业为主。 福州地貌属典型的河口盆地,城区位于盆区中央。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环抱,其海拔多在600~1000米之间,东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五虎山;北有莲花峰。境内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地貌类型通常由丘陵到红土台地到沿海平原,花岗岩、流纹岩等火山岩遍布全区。 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概述 (1)气候 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全年无霜期326天,年平均气温19.6℃,1月均温10.5℃,7月均温28.7℃,年降雨量900~2100毫米,无霜期326天。风向受地貌影响很大,风速由沿海到山地递减显著,6~9月为台风季节,最大风力可达12级。 (2)水文 1、长乐漳港南澳海滩 (1)波浪作用

(精选)高中地理野外实践课的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野外实践课的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野外实践课的教学设计 地理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为了达到培养国家公民的目的,我认为地理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大量实践,尤其是学生的野外实践活动。这样才能让学生从身边环境开始,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然而作为学生,能参与地理实践的机会和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参与地理野外实践并有所收获,我认为需要在本地结合课程内容建立一些适合学生活动的实践基地,开发具有可操作性的地理野外实践课程。 一、地理野外实践基地的开发设想野外考察活动由于受环境安全、学习时间和考察难易程度等条件的限制,适宜选择以就近为主,路线安全,地理特征明显,具有实践价值的地点。而考察活动的时间可以选择天气较好,课业负担较轻的时段,例如针对七星岩景区喀斯特地貌特征明显、类型多样因此设想将其开发为野外实践基地,步骤如下: 1.查阅文献,收集资料教师查找相关资料,研究七星岩喀斯特地貌类型、分布、特点和成因等背景材料。整理这些素材,最后形成基地资料文稿。 2.实地考察,精确考察目标教师进行实地考察是课程设置的重要环节,因为在考察的过程中,要思考如何设计实践课程,计划课程实施的进程和预估效果。如:教师在考察时要对典型地貌作以全面、系统地观察和考察,并做好记录和拍照工作。

西北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材料

师大学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院系: 专业及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前言 自然地理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野外教学实习对本专业本科学生来说是一次启蒙教育,是以认识为重点的自然地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的实践过程。通过对基本自然地理(地质、地貌、土壤、植物、水文等)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获得感性知识,并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理论理解,获得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的必要手段。此次考察目的旨在通过短期的野外实践让我们对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容和特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性的了解,进一步巩固和掌握课堂的知识。并让我们发现新问题,激发新的研究兴趣和科学探险精神。 一、实习目的 1.通过实习,使我们了解主要地貌类型,基本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并分析其成因。了解地质、水文、气候、土壤与植被对地貌发育,地貌灾害与防治的影响。 2. 通过实习,学会用自然地理学理论知识解释地质变迁过程和现象。学习掌握地貌野外考察全过程的程序和方法,包括资料收集、野外观测、标本与样品的采集等。 3.通过实习,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实践能力。了解掌握有关一起和工具(罗盘,GPS等)的使用原理和方法。 二、实习路线、节点及容安排 1.实习路线及地点: ——(翠华山)——凌(中科院水保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省博物馆、中科院寒旱所、家峡)——(湖)——(丹霞地质公园)——中卫(腾格里沙漠)——(地质博物馆)———— 2.容安排: (1)实习: a.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崩塌地貌、秦岭北坡地质构造、堰塞湖、岩溶洞; b.凌科技城,中科院水保所人工模拟降雨,凌科技博览园; (2)中卫实习: a.腾格里沙漠; b.沙丘地貌形成发育过程; c.绿洲的形成及其变化原因探析; (3)实习: a.丹霞地貌的成因及形成过程; (4)实习: a.湖的形成演变、流域特征及资源概况; b.青藏高原地质、地貌、气候特征;

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报告

重庆工商大学土地资源管理 自然地理野外考察 实 习 报 告 曹洪生2012063145 土地资源管理一班

目录 一、报告主题 (3) 二、实习目的 (3) 三、实习时间 (3) 四、实习人员 (4) 五、实习路线 (4) 六、实习区域概况 (4) 一)观音峡地质构造 二)云门镇紫色土 三)涞滩古镇文化景观 四)乡村聚落“空心化”调研 五)缙云山植被演替 七、总结评价 (7)

一、报告主题 —土地资源管理第一次野外实地考察 二、实习目的 野外实习考察是培养我们掌握野外调查与分析的基本方法,培养初步的地理科研能力,巩固我们的书上知识。1.掌握地理野外考察的基本方法,提高野外调查的能力,并通过野外实习加深、加强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了解实习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地域文化景观的构成与基本特征,深入认识其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3.通过对实习区域自然、人文等要素、现象及综合景观的观察、感知,综合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理论与知识去发现、认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化对地理学各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为以后的学习和参加社会经济建设研究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三、实习时间 6月1号:1.上午8点在兰花湖出发 2.上午考察观音峡地质构造 3.下午合川地区 4.在缙云山农家乐住宿 6月2号:1.上午考察缙云山植被 2.下午西南大学博物馆 3考察结束返校

四、实习人员 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土地资源管理带队专业教师—王爱民,臧业君等。土地资源管理一,二班全体同学。 本队组长:李爽 本队组员:曹洪生,陈钊,张程晨,邬普芬,黄晓宇 五、实习路线 本次实习区域位于重庆市北部,考察地点主要有5个:北碚嘉陵江小三峡,合川区云门镇紫色土,中国十大古镇之一涞滩古镇,古村落,国家级森林公园缙云山植物园;室内参观点1个:西南大学地质实验室和天文馆。 六、实习区域概况 一)观音峡地质构造 我们首先在嘉陵江边从车上停下来了,观看周围的群山及巍峨的岩石,特别的壮观,老师给我们讲了这些岩石的构造,教我们如何运用罗盘测量岩石的倾角,岩石的走向,以及嘉陵江的两岸的景观,江边构造,水的流向,还讲了观音峡的由来,观音峡在文笔石旁的悬岩高处,有一个古刹,叫观音阁,观音峡由此得名。嘉陵江也是要通过这里形成壮观的景象,江水比较波涛汹涌,与两岸的岩石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 思考题—用地质思维分析峡谷的形成:观音峡属于背斜,夹在水土和北碚两个向斜中间。嘉陵江从西北向东南横流过,切岭成峡,遇谷成沱,分别形成著名的嘉陵江小三峡:沥鼻峡、温塘峡

综合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综合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9 综合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前言 本次综合地理野外实习活动是在大学学习了自然地理和人地理专业程,对气象、土壤、植物、综合自然地理、人地理等学习完成后,于2012年月13日至2012年月19日,在莫世江教授、陈群利副教授、丁卫红副教授、张群生老师的带领下,和全体毕节学院地理与生命科学学院2008级地理科学本科班同学,在北海海底世界、北海银滩、北海老街、北海金海湾红树林、涠洲岛火等地区,主要针对土壤、植被、气候、地貌、地质、人景观的实习活动。 1实习目的和意义 综合野外实习是地理科学本科专业重要的教学内容和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强化技能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对野外自然地理、人地理的综合考察和调查,能够获得更多典型的自然地理和人地理的相关知识,拓展视野,陶冶情操,加深对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弥补堂教

学的不足,并初步掌握地理野外考察、调查方法和步骤。 2实习时间、地点和线路 21实习时间:2012年月13日至2012年月19日 22实习地点:广西北海 23考察路线:海底世界——北海银滩——北海老街——北海金海湾红树林——涠洲岛火地貌 3实习区域概况 31地理位置:北海市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所辖地级市之一,地处广西南端,北部湾东北岸,面向东南亚,位于东经108°0′4″~109°47′28″,北纬20°4′~21°′34″之间,西北距南宁206公里,东距广东湛江198公里,东南距海南海口市147海里。它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南与海南省隔海相望,西濒越南,是东南亚、中亚、西亚、非洲和欧洲各国与中国大陆海运最近的港口之一,云、贵、川及广西各省区对外贸易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