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克隆技术论文

动物克隆技术论文

动物克隆技术论文
动物克隆技术论文

动物克隆技术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动物克隆和植物克隆技术的产生以及发展来阐述克隆所带来的利与弊,并从生物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道德、人性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克隆人出现的潜在可能性,深入人类的本质,了解人类的本性。

【关键词】:克隆、发展现状、伦理道德、利与弊

一、概述

(一)、来源和定义

1963 年J.B.S.Haldane在题为“人类种族在未来二万年的生物可能性”的演讲上采用“克隆 (Clone)”的术语。克隆(clone)从字面上来讲就是复制,但是在生物学里,并不是简单的复制,它是通过“无性繁殖”来达到生育后代的效果。克隆在生物学上的定义是指一个细胞或个体以无性繁殖方式产生遗传物质完全相同的一群细胞或一群个体。在动物繁殖学中,它是指不通过精子和卵子的受精过程而产生遗传物质完全相同新个体的一门胚胎生物技术。

(二)、分类

根据核卵供体的来源不同可分为胚胎细胞克隆动物和体细胞克隆动物两种。

克隆技术(clone technology)在广义上分为“胚胎分割”和“细胞核移植”,在狭义上分为“胚胎细胞核移植”和“体细胞核移植”

二、动物克隆的原理

(一)、动物克隆的理论基础

克隆技术得以实现的理论基础在于“细胞的全能性”。细胞的全能性是指细胞包含个体的全套遗传信息,在特定环境因素的调节下,可回到受精卵一样的状态,从头开始发育成一个完整的生物个体,只有具备全能性的动物组织细胞,才可用于克隆动物。

(二)、动物克隆的基本过程

1.动物克隆技术的核心是核移植。(核移植技术:所谓核移植技术就是利用显微操作技术将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另一个细胞中,或者将两个细胞的细胞核(或细胞质)进行交换,从而可能创造无性杂交生物新品种的一项技术。)

2.核供体动物的选择与细胞核的获得。

3.核受体动物的选择与细胞核的移出。

4.供体核的移入及原核的取出。

5.胚泡的体外试管培养。

6.代母的选择与胚泡移入子宫。

7.克隆动物的体内发育与出生。

三、动物克隆的方法

㈠胚胎细胞克隆

细胞核移植又称胚胎克隆,它是通过显微操作将早期胚胎细胞核移植到去核卵母细胞中构建新合子的生物技术。通常把提供细胞核的胚胎称核供体,接受细胞核的卵子称核受体。由于哺乳动物的遗传性状主要由细胞核的遗传物质决定,因此由同一枚胚胎作核供体通过核移植获得的后代,基因型几乎一致,称之为克隆动物。通过核移植得到的胚胎可作供体,再进行细胞核移植,称再克隆。

1.克隆步骤

⑴卵母细胞的去核:细管吸除法,紫外线照射法。

⑵供体核的准备和移植:将供体胚胎分成单个卵裂球,每个卵裂球即为供体核。

⑶卵裂球与卵子的融合:将卵裂球和去核卵子融为一体,形成单细胞结构。

⑷卵子的激活:在正常受精过程中,精子穿过透明带及卵黄膜时,引起卵子内钙离子浓度升高,卵子细胞周期恢复,启动胚胎发育,这一现象称为激活。胚胎克隆时,通常用一定强度的电脉冲作用卵母细胞。

⑸克隆胚胎的培养

⒉存在的问题

⑴供体核数量的局限性:目前,胚胎克隆供体核的最高发育阶段是绵羊的内细胞团细胞,而其他家畜必须用64-细胞或更早阶段胚胎作核供体,才能获得克隆后代。

⑵受体卵子质量的影响:

⑶核质关系的影响:细胞核和细胞质关系不协调是导致核移植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⑷操作技术的影响

⒊发展远景

胚胎克隆与胚胎分割、卵裂球培养相比,大大提高了生产遗传同质动物的效率。

⑴在研究动物个体的发生发育过程中,胚胎细胞核移植为探索细胞质与细胞核的相互作用和胚胎细胞的分化规律方面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手段。

⑵胚胎克隆技术的完善为体细胞克隆技术发展将提供有益的借鉴,在体细胞克隆没有成功的动物中,胚胎克隆依然是理想的无性繁殖技术。

㈡体细胞克隆

1.克隆步骤

体细胞克隆的主要技术程序与胚胎细胞基本克隆相同,主要差别在供体细胞的选择。

⒉存在的问题

⑴结果不稳定,效率低

⑵后代死亡率高

⑶用其他体细胞作供体的探索

⑷细胞质遗传问题

⑸供体细胞的保存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⒊发展远景

⑴克隆技术的成功将会大大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效率,加强濒危动物的保护力度。

⑵克隆与转基因技术结合将大幅度提高转基因效率,克服外源基因随机整合带来的消极影响。

⑶克隆人的胚胎与胚胎干细胞技术结合可能会解决目前人类器官修复和移植过程遇到的免疫排斥和供体不足的难题。

三、动物克隆的应用

1.动物资源的种质保存包括地球上频危动物的挽救和畜牧业等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克隆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对某些濒危物种来说,克隆技术虽然不能使基因增多,但可培育出更为优良的个体,为保护这种物种开避一条有效的途径。英国某研究所和一公司联合培育出一头乳汁中含有治疗血友病的药物蛋白的转基因羊,这头转基因羊被一家公司以50万英磅的价钱买走;上海与复旦大学医学遗传研究所作也培育出乳汁中有活性的治疗血友病人的凝血因子LX蛋白的转基因羊。克隆技术如果成熟并与动物转基因技术相结合,就可以大量培育这种乳汁中含有药物蛋白的“动物药厂”,既可以使更多的患者摆脱疾病的折磨,又可为研究单位创造巨大的商业价值。

2.生产移植器官,培育优良品种,与转基因技术相结合研制生产食物和药物动物克隆可以培植出人的肝脏、皮肤,甚至心脏、动脉等组织和器官,供医院临床应用,这样既避免了目前普遍存在的移植器官短缺的难题,同时也解决了异体器官移植可能出现的排异反应。比如可以对猪的基因进行改造“诱骗”人体免疫系统放过器官,培育一头带有人基因的猪再进行克隆,把猪的器官移植给人(大小与人相当),医疗界便可得到充分的器官。此外,在大量培育供给人类更好的食品以及药物等方面,动物克隆技术拥有诱人的前景。

四、动物克隆发展状况

㈠、国内

1963 童第周等囊胚细胞核移入核受精卵,获得幼鱼

1990 张涌奖4-32胚细胞核至去核卵母细胞,首次产出5只山羊

1993 杜淼、邹贤刚、成国祥等

1994 唐轶山、窦忠英用32-64细胞期的胚细胞移入体外成熟的兔卵母细胞,获得3窝7只兔子

1995 谭丽玲、石德顺等用桑葚胚至囊胚分裂球移入核卵母细胞,获得国内第一投牛犊

1996 周琪等实验对象:兔子,获得仔兔

1997 卢光琇等实验对象:小鼠,获得鼠仔

㈡、国外

1996年第一只成年体细胞克隆羊“多利”诞生

1997年一头用胎盘克隆而成的荷兰牛亮相。

1998年两头由母牛细胞克隆而成的小牛在东京出生。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宣布克隆出了三代实验鼠

2000年曾参与克隆“多利”羊的英国公司培育了第一批克隆猪

2001年一头稀有品种的克隆亚洲牛诞生,两天后死亡。

2002年法国研究人员克隆出兔子。

2003年美国科学家推出了一匹克隆骡。

爱荷华州的研究人员称他们克隆出了一头濒临灭绝的爪哇野牛。

2004年美国加利福尼亚的一家公司培育出了第一只克隆猫。这只猫后来成为第一只被卖出的克隆宠物。

2005年韩国科学家宣布他们培育出了首条克隆狗叫“斯纳皮”

与动物克隆

四、动物克隆的危险性

1.克隆动物已出现广泛的免疫缺陷或早期夭亡。

2.克隆动物过程中也极有可能产生遗传性的变异(无性系变异),这在植物的克隆中已广泛得到研究和验证,会发生染色体变异,基因组DNA扩增和某些转位因子的激活。

3.克隆人不但面临社会、家庭伦理道德问题,也将面临健康安全问题。

五、植物克隆技术

说到克隆技术,不得不提植物克隆技术,在植物上,也存在着相类似的克隆技术。㈠、植物克隆技术是快速成苗技术与多代循环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技术,在计算机控制的智能环境下,再加上营养液以及激素的人工补充,使植物的离体材料快速成苗。㈡、植物的克隆快速繁殖不仅可用于常规无性繁殖的植物,而且还用于常规方法难以无性繁殖的植物,例如有性杂交不亲和与不育基因型植物的繁殖,转基因植物的快速繁殖,以及繁殖大批遗传性状一致的亲本供大规模杂交制种,大量繁殖果树、花卉、蔬菜、作物、药材等种苗,尤其在抢救与繁殖珍、稀、濒危植物等方面效果更佳。植物克隆技术因其环境因素可人工控制,繁殖周期短、速度快、效率高,可周年生产,节省材料,脱去病毒,提高优良性状等优势,在植物优良品种的快速繁殖及推广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植物克隆技术已广泛的应用于林果、花卉、蔬菜、作物、药材等产业,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苗木、花卉生产繁殖靠种子、扦插、分析、嫁接等方法,能够迅速推广名、特、新、优品种,极大地满足国内外大市场对高产量、高效率、高品质的消费需求。植物克隆技术的应用是一项可以带来高额利润的新兴产业,特别是适逢西部大开发、建设秀美山川、治理水土流失、退耕还林、园艺花卉、果蔬药材、绿色奥运,以及抵御入世后对我国农业的冲击,均具有空前的巨大商机、高额的利润、广阔的市场。植物克隆技术必将在二十一世纪的生物技术时代扮演重要的角色。

㈢、优点

1、可人为控制培养条件植物克隆培养中的植物材料完全是人为提供的培养基及小气候环境下生长的,几乎没有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有利于植物的生长。由于植物组织培养不受气候和季节的限制,因此,在进行苗木繁殖时便于稳定地进行周年生产。

2、生长周期短,繁殖速度快植物克隆培养可人为控制培养条件、生长快、生长周期短,往往十几天到几十天可完成一个繁殖周期,每一繁殖周期可繁殖几倍到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规格整齐一致的优质苗木,尤其在良种苗木及优质无毒种苗的快速繁殖方面是其他方法无可比拟的。

3、管理方便,利于自动化植物克隆培养是在一定的场所环境下,人为提供一定的温度、光照、湿度、营养、激素等条件进行高度集中化的科学生产方式,与盆栽、田间栽培等方法相比省去了中耕除草、浇水施肥和防治病虫等一系列繁杂劳动,可以大大节省人力、物力及田间种植所需的土地,便于实现流水线作业,且利于进行自动化控制生产和管理实现农林业苗木的工厂化生产。

4、培养材料经济由于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故单个细胞、小块组织、茎尖茎段等外植体经培养均可获得再生植株。在生产实践中以茎尖、根、叶子、下胚轴1cm、花丝、花瓣等材料进行培养时,只需要几毫米,甚至更小就可获得一株苗木;在细胞及原生质体培养时,所需材料更少,由于取材少,培养效果好,对于新品种的快速繁殖和良种复壮更新都有很大的应用价值。特别是良种苗木,有的是经过了几十年培育出来的,有的是濒危植物,这些珍稀植物繁殖的问题,单靠常规无性繁殖方法,需要几年或几十年才能繁育为数不多的苗木。而用植物克隆培养方法可在短期内生产上百万株苗木。

六、有关克隆动物与人存在的问题

既然动物可以被克隆,那么人类呢?人类是进化了的高级动物,既然也是动物,与动物具有非常高的相似性,那么人类的克隆会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有该不该去实验?该不该去支持?这就涉及到了人性和社会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

㈠、克隆人存在的问题:

⒈法律地位,人格权和名誉权

⒉克隆人没有监护人

⒊社会、伦理学问题

㈡、生物界对于克隆人的看法

“多利羊之父”伊恩·威尔穆特反对克隆人:“在我有生之年不一定会看到这一天,因为技术上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但即使在我的有生之年技术是可行的话,我也会反对克隆人。因为我觉得每一个孩子应该是被看作是一个个体,如果他跟另外一个人是完全一样的话,人们就会忽视这个个体存在的价值。曾经有人问过我的孩子们,问他们愿不愿意追随他们父亲的道路,走科学家的道路。实际上,我的孩子不一定想

做和我一模一样的工作。对于克隆人来说,道理也是相似的,没有一个人希望成为别人的完全的复制品。”——摘自《时代周报》

“试管婴儿之父”罗伯特·爱德华反对克隆人。爱德华认为,进行“生殖克隆人”试验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就目前技术而言,无法保证“克隆”的安全性,可能出现流产、早产、死产、畸形等不良结果。或许在创造一个健康的“克隆人”之前,科学家们可能会先造出成百上千的畸形儿。制造大量基因结构完全相同的人,可能诱发新型疾病的广泛传播;“克隆人”的出现将对现有社会的家庭结构、伦理体系造成巨大冲击,引起人的继承权、婚姻关系、血缘关系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它违背了人的生命伦理原则,损害了人的尊严。(2002年4月22日答记者问)

【参考文献】

[1] 李宁;朱作言《动物遗传育种与克隆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科学出版社

[2] 刘海军《动物克隆技术》天津新闻出版局第一章、第三章和第四章

[3] 刘志国《基因克隆的分子基础与工程原理》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年8月

[4] 康峰,贾清,动物克隆机理及潜在问题.当代畜牧,2005、

[5] 张文华,朱红英,黄祥辉,克隆和动物克隆.动物学杂志,2006

[6] 《复制生命的克隆技术》编写组《复制生命的克隆技术》

[7]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8] 浙江省丽水市农科所https://www.doczj.com/doc/896185853.html,/INDEX.ASP

[9] 李宁,李青,生物医药中的转基因动物研究与开发.高技术通信,2000

[10] 曹宏楷,动物克隆技术研究进展,江西畜牧兽医杂志,2005

[11] 梁国栋,最新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12] 卢圣栋,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中国协和医院大学出版社,1999

[13] 克纳(德)《我是克隆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14] A.J.布切(德)《克隆人的反击》新华出版社

[15] 时代周报,2011-5-13“克隆羊多利之父伊恩·威尔穆特:我反对克隆人”

《特种经济动物资源及养殖技术》课程教学大纲.doc

《特种动物资源及养殖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特种经济动物资源及养殖技术》是一门研究除传统畜牧业以外的特种经济动物驯化、饲养、驯化、繁殖、育种及、疾病防治和产品开发的的课程。是一门结合野生动物资源和家畜饲养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由于本课程涉及面广,因此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专题的形式进行讲授,课程的重点在于特种经济动物的驯化历史,方法及产品加工内容,以及怎样开发和利用我国丰富的特种经济动物资源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本课程要求学生主要学习生物学和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生物技术的基本技能,结合所在区域的资源特点,受到动物生产、动物产品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经营管理及贸易等方面实践技能的基本训练,掌握特种经济动物及产品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科技推广方面的基本技能。 二、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国家对特种经济动物的福利与经济动物饲养技术法规的基本内容。 2.掌握特种经济动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方法; 3.掌握毛皮动物饲养和产品加工利用的知识和技能; 4.掌握药用动物饲养和产品加工利用的知识和技能; 5. 掌握各类特种经济动物的养殖技术。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 1.特种经济动物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专题。 2.毛皮动物生产与利用专题。 3.药用动物生产与利用专题。 4.特种经济禽类生产与利用专题 5.肉食类经济动物开发和利用专题。 6.其他特种经济动物的的开发和利用专题。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本课程结束后,根据课程基本要求,采取笔试方式进行考核,也可采取学生写课程论文的形式考核。 五、教材及主要教学参考书、网站 1. 余四九主编。特种经济动物生产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21世纪教材 2. 赵万里主编. 经济禽类生产. 北京:农业出版社出版,2000 3. 孙占鹏主编.特种动物生产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2000 4. 朴厚坤.皮毛动物饲养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5. 白秀娟.养狐手册.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9 6. 潘红平.药用动物养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7.郑文波.特种动物养殖与疫病防治大全.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 8.李家瑞.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9.《中国特种经济动物营养需要与饲料配置技术》杨嘉实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 10.《经济动物学报》,主办:吉林农业大学, 11.《特产研究》,主办:吉林左家特产研究所 12.韩坤,梁凤锡,王树志,中国养鹿学[M]1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转基因动物与克隆动物的区别

转基因动物与克隆动物的区别:转基因,用人工方法将外源基因导入或整合到其基因组内,并能将此外源基因稳定的遗传给下一代的一类动物[1]。由于转基因动物体系打破了自然繁殖中的种间隔离,使基因能在种系关系很远的机体间流动(有性繁殖)。克隆,通常是一种生物技术,以人工诱导的无性生殖方式或者自然的无性生殖方式(例如:植物),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组之后代的过程。一个克隆就是一个多细胞生物在遗传上与另外一种生物完全一样。 基因工程的内容,原理,步骤:是利用DNA重组技术,将目的基因与载体DNA在体外进行重组,然后把这种重组DNA分子引入受体细胞,并使之增殖和表达的技术[1];取得符合人们要求的DNA片段,这种DNA片段被称为“目的基因”;构建基因的表达载体;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基因工程是人类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设计,对DNA 分子进行体外加工操作,再引入受体生物,以改变后者的某些遗传性状,从而培育生物新类型或治疗遗传疾病的一种现代的、崭新的、分子水平的生物工程技术 现代生物工程:现代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等五大工程技;可分为农业生物技术、医学生物技术、植物生物技术、动物生物技术、食品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等。[1] 生态系统(Ecosystem)是指在一个特定环境内,相互作用的所有生物和此一环境的统称。此特定环境里的非生物因子(例如空气、水及土壤等)与其间的生物之间具交互作用[2],不断地进行物质的交换和能量的传递,并借由物质流和能量流的连接,而形成一个整体,即称此为生态系统或生态系。 中国的环保策略:科学协调行业间关系,制定持续发展规划;实现森林资源的供需平衡,持续利用;建立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提高人们的“绿色环保”意识;完善相关法律并严格执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公害public nuisance,凡由于人类活动污染和破坏环境,对公众的健康、安全、生命、公私财产及生活舒适性等造成的危害均为公害,由于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振动、恶臭等所影响和侵害的是不特定的公众,所以由此产生的危害一般均称为公害。

经济动物养殖论文

经 济 动 物 养 殖 结 业 论 文题目:银狐的养殖与市场分析

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班级:生物技术本一班 姓名:史康婕 学号:1010122126 指导老师:邵青玲 完成时间:2013年4月20日 银狐的养殖与市场分析 史康婕(晋中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摘要:银狐作为一种珍贵皮毛动物,其皮毛以及副产品备受人们的青睐,故成为有志之士争先养殖的动物。但是银狐的养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们对各方面知识和实践的掌握与总结,例如银狐的生存环境、食性习性、疾病防治以及市场分析等等。 关键词:银狐养殖生存环境食性习性疾病防治市场分析 1 银狐的简介 银狐也叫银黑狐、玄狐等。银狐是赤狐的一种基因突变种,体型与赤狐基本相同。体长62一75厘米,体重5—8千克。面部狭长,吻尖,耳较长。在嘴角、眼睛周围有银色毛,脸上有一圈银色毛构成银环。双耳的背部、腹部和四肢毛色为黑褐色,背部及体侧呈黑白相间的银黑色。针毛为三个色段,基部为黑色,毛尖为黑色,中间一段为白色,绒毛为灰褐色,针毛的银白色毛段比较粗而长,衬托在灰褐色绒和黑色的毛尖之间,形成了银雾状。腿高,腰细,尾巴粗而长。尾部绒毛灰褐色,针毛和背部一样,尾尖纯白色[1]。

2 银狐的生存环境 野外分布于北美洲大陆的北部和西伯利亚的东部地区。银狐栖息于寒冷地带的山地、森林、草原等环境中。昼伏夜出。行动敏捷,嗅觉和视觉都很敏锐。善于奔跑。杂食性,但以肉食为主,捕捉鼠、鸟、蛙、鱼和小动物等,也吃植物籽实、浆果、根、茎等。[2] 3 银狐的生活习性与食性 每年1月下旬至3月中旬发情交配。雌兽的妊娠期为49—57天。3月下旬至4月下旬产仔,平均每胎产4—5仔。寿命为10—12年。人工饲养时,银狐场应选择地势高燥、平坦、通风、向阳透光、排水方便、水源丰富、水质好、有鱼虾或屠宰下脚料等饲料来源充足的地方作为场址。农户可利用房前、屋后空闲地和庭院饲养。场的围墙最好用砖石砌成,也可用竹木、铁皮或铁网围成,高度2米以上,以防止银狐外逃和敌兽侵害。笼舍上一般用水泥板、石棉瓦、油毡等盖顶,以防雨和遮荫。农户可利用废旧钢筋制成笼架,再用12—14号铁丝编织网或电焊网围成笼舍。笼舍的底网眼规格为2.5厘米×2.5厘米,四周网眼可与底网相同,也可加大为3.0厘米×3.5厘米,笼顶网眼可大些为4厘米×4厘米。笼舍的规格为120厘米×90厘米×80厘米。笼舍的正面设置40厘米×80厘米的笼门,便于饲养管理。笼腿用钢筋、角铁或木头制成,一般高60—70厘米。也可垒成砖台,再把笼舍放上即可。舍内放置瓷盆或水泥、铁皮制成的食盆。笼舍内设有窝室,用木板或水泥板制成。也可用砖筑成,再在窝底加垫一块木板。寒冷地区,在早春和严冬时可将窝室做成夹层,中间填充防寒保暖材料。窝室规格为80厘米×55厘米×55厘米,室内用隔板分成55厘米×50厘米的巢室和55厘米×30厘米的走廊两部分。走廊与笼舍、巢室相接处,应分别留有20—25厘米的圆孔或方孔出入口。如用木板制作窝室,要求其厚度为1.5—2厘米,且要光滑,木板间隙应尽量严密,以利防寒保暖。银狐经过长期人工驯化饲养,食性很广泛,主要有谷物性饲料,如玉米、麦麸、碎米、细米糠、高梁、大麦、大豆、花生饼、豆饼等。动物性饲料主要有小杂鱼、畜禽内脏、肉产品下脚料渣、血粉、蚕蛹、蚯蚓等。有条件的可捕鼠喂银狐。果蔬类如胡萝卜、大白菜、油菜、茄子、西红柿、黄瓜,及添加饲料等。在上述四种饲料中,以前两种饲料为主要成分,一般占每日饲料量的80%左右。饲料应多种品种混合,合理搭配。饲喂谷类饲料必须加工成细粉,按配合饲料的配方比例混合,。加温蒸熟成块状后饲喂。糠麸类含有较多的纤维素,不易被银狐吸收,因此饲喂量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谷

动物克隆技术的研究进展

动物克隆技术的研究进展 前言 胚胎发育过程是核质之间、细胞与细胞及细胞与胞外基质按严格的时空秩序相互作用的结果。从全能或多能胚胎干细胞分化为具有独特功能的体细胞,完全取决于基因在时间与地点上的选择性表达。对细胞分化和发育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个别基因的表达,而是整个基因网络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紧密联系和配合。组成包括人体在内的高等动物机体的亿万个细胞,都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像胚胎干细胞一样,分化了的体细胞仍然具有一整套完整的遗传信息。过去人们认为,细胞的分化程度越高,它指导早期胚胎发育成新个体的能力就越低,高度分化的体细胞甚至完全不具备这种能力。近几年体细胞动物克隆技术上取得的突破,不仅给人们的观念带来了很大的改变,而且由于它所蕴藏的商业和社会价值,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 正文 一、克隆的概念 克隆一词是由clone音译而来,在音译名出现以前曾有一个意译名-无性繁殖系。克隆是指由一个细胞祖先经过分裂、增殖而形成的纯细胞系,这个细胞系中的每一个细胞含的遗传特性都是相同的,亦称为无性繁殖细胞系。单个细胞的无性繁殖细胞系叫克隆。动物体克隆是指将一个体细胞的细胞核转移植入去核卵中在母体子宫或其它环境中发育成新个体。 二、动物克隆的理论基础 在许多人眼里,体细胞克隆羊多莉(Dolly) 的诞生是克隆技术的开始。其实不然。“克隆(clone)”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原意是用于扦插的枝条,也就是指无性繁殖。克隆在植物界的应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理论上的突破则是本世纪的事。1902 年德国植物学家

Haberlandt指出,植物的体细胞具有母体全部的遗传信息,并具有发育成为完整个体的潜能,因而每个植物细胞都可像胚胎细胞那样,经离体培养再生成为完整植株。这就是所谓的细胞全能性。许多科学家为证实植物细胞的全能性作出了不懈的努力。1958 年,Steward成功地将一个胡萝卜细胞试管培养,长成了一株具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完整植株。1964年Guha 和Maheshwari利用毛叶曼陀罗的花药培育出单倍体植株。这样,植物细胞全能性获得了充分的论证。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组织培养技术也得到迅速发展。 与植物细胞不同,在动物发育过程中分化了的细胞不能再产生完整的充分分化的个体。然而,动物胚胎的生长、分化和发育是否造成体细胞基因组的不可逆性修饰,即在发育过程中分化了的细胞是否具有与受精卵相同的核等价性(nuclear equivalency) 或基因组连续性,一直是发育生物学要解决的问题。早在30 年代,著名的胚胎学家Spemann 就已经提出“分化了的细胞核移入卵子中能否指导胚胎发育”这样的设想。用两栖类动物进行的一些克隆实验表明,早期胚胎细胞核经移植可产生成熟的动物个体,而从蝌蚪及成体动物细胞中取出的细胞核经移植生成的克隆动物最晚只能发育至蝌蚪期。胚胎分割及胚胎细胞核移植克隆动物已在许多物种中获得了成功。体细胞克隆绵羊、小鼠、牛及山羊的成功,证明高度分化的细胞核仍具有全能性。 克隆的基本过程是先将含有遗传物质的供体细胞的核移植到去除了细胞核的卵细胞中,利用微电流刺激等使两者融合为一体,然后促使这一新细胞分裂繁殖发育成胚胎,当胚胎发育到一定程度后(罗斯林研究所克隆羊采用的时间约为6天),再植入动物子宫中使动物怀孕使可产下与提供细胞者基因相同的动物。这一过程中如果对供体细胞进行基因改造,那么无性繁殖的动物后代基因就会发生相同的变化。培育成功三代克隆鼠的“火奴鲁鲁技术”与克隆多利羊技术的主要区别在于克隆过程中的遗传物质不经过培养液的培养,而是直接用物理方法注入卵细胞。这一过程中采用化学刺激法代替电刺激法来重新对卵细胞进行控制。1998年7月5日,日本石川县畜产综合中心与近畿大学畜产学研究室的科学家宣布,他们利用成年动物体细胞克隆的两头牛犊诞生。这两头克隆牛的诞生表明克隆成年动物的技术是可重复的。 三、克隆在医药领域的研究

特种经济动物养殖课程论文

特 种 经 济 动 物 养 殖 课 程 论 文 题目:肉鸽保健砂的作用与配合方法 班级:网络技术13-3 学号:132108341 姓名:钱仁伟 时间:2014年12月29日星期一

背景: 肉鸽也叫乳鸽,是指4周龄内的幼鸽。其特点是:体型大、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是高级滋补营养品。肉质细嫩味美,为血肉品之首。经测定,乳鸽含有17种以上氨基酸,氨基酸总和高达53.9%,且含有10多种微量元素及多种维生素。 肉鸽性成熟早、繁殖较快、生长迅速。鸽龄5~6个月便可配对繁殖,种鸽每对每年可产乳鸽8~12对,而乳鸽只需经25~30天哺喂即可出售,体重可达500~750克。肉鸽饲养周期短、周转快、投资少、见效快。饲养肉鸽要求的房舍、设备简单,规模可大可小,饲料消耗少,每对鸽日耗粮最高不超过100克,主要以玉米等原粮为主,不用加工,价格便宜,饲料原料方便易得,饲养成本低。购入种鸽当月即可见效益。肉鸽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疾病少,具有饲养管理技术简单,养殖收入高且收入稳定,风险小的优点。 保健砂是养好笼养肉鸽必不可少的物质,它能维持成年鸽的健康,促进仔鸽生长,防止肉鸽软骨症和产软壳蛋、薄壳蛋、破壳蛋等。保健砂能补充鸽子在饲料中不能摄取到的营养和微量元素,并且非常有利于鸽子的消化。 而不喂保健砂的鸽子,生长繁殖缓慢,严重的会出现营养代谢病。笼养鸽不喂保健砂,不仅生长繁殖停止,还会慢慢消瘦死亡。配好保健砂,使日粮的营养价值趋于完善,是养好鸽子的关键技术之一。 保健砂的配方很多,每个鸽场都有自己的配方,而且互相保密,其中的成分有的有十多种,有的仅有几种,每种成分在配方中的百分比差异很大。 为了帮助养殖者配置出合适自己的保健砂,特地写这篇论文经供广大养殖者参考。

动物克隆与转基因

动物克隆与转基因 一、人工辅助生殖通常都指那些技术?这些技术主要针对何种需求(可以从阐述技术优缺点的视角来分析)? 人工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ART)主要包括人工授精(artificial insemination, AI)、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in vitro maturation, IVM)、体外受精(in vitrofertilization, IVF)、胚胎体外发育(in vitro production, IVP)、胚胎移植(embryo transfer, ET)和配子冷冻等。这些技术主要可用于改善动物的生殖性能、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推动基础研究等。在动物方面,可用于商业(如高产)或名贵动物的繁殖及濒危动物的保护研究。此外,还有助于转基因动物克隆和转基因的相关基础研究。 在人类方面,有人工授精、试管婴儿、卵浆内单精子注射技术(ICSI)、种植前遗传学诊断(PGD)及辅助孵化(AH)等,试管婴儿技术(包括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等)主要解决不孕不育症,自我调控人类的生殖。但是,人工辅助生殖技术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对于不同的动物研究进展情况不同,主要在超排卵、核移植克隆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发展。用于人类的辅助生殖技术,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无法保证妊娠率、多胎率较高、伴随着并发症以及费用风险较高等。此外,用于人类的辅助生殖技术还会引发一些伦理问题。 尽管人工辅助生殖技术尚存在一系列问题,但随着其快速的发展和完善,将有着更加广泛的应用。 三、胚胎分割、胚胎克隆和体细胞克隆在技术方法上有何不同?简单

分析体细胞克隆未来的应用方向和途径。 胚胎分割(Embryo bisection)的理论根据是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指借助显微操作技术或徒手操作方法切割早期胚胎成二、四等多等份再移植给受体母畜,从而获得同卵双胎或多胎的生物学新技术。来自同一胚胎的后代有相同的遗传物质,因此胚胎分割可看成动物无性繁殖或克隆的方法之一。 胚胎克隆以未分化或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胚胎分裂球或细胞作为核供体,与体外成熟后去核的卵母细胞融合构建成克隆胚胎,或再从克隆胚胎内分离出细胞移入成熟去核卵母细胞融合后即可发育成再克隆胚胎,将这些胚胎移入同期发情的母体得到克隆体和再克隆体。 体细胞克隆则是取出一个双倍体细胞核移入一个去核的卵细胞,并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核卵重组,再植入代孕母体中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供体细胞均来自高度分化的体细胞,其种类繁多、数量无限。 体细胞克隆技术在动物育种及珍稀动物保护领域具有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异种克隆则为器官移植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行的方法。体细胞克隆技术在未来将会与基因工程、干细胞技术相互结合,往简单、实用、高效等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堃,石艳春等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研究进展(J)Chinese Journal of Woman and Child Health Research Vo1.19 No.6 2008 [2]刑华犬科动物的生殖生物学与辅助生殖 [3]马利兵,王凤梅等哺乳动物体细胞克隆技术的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09,5:51-54

特种经济动物学论文

云南农业大学 2012-2013学年第1学期 本科生期末考试(校公共选修课) 论文题目:特种经济动物——乌骨鸡的养殖 课程名称:特种经济动物生产学 考试方式:撰写课程论文 姓名:LWX 学号:@@@@@@@@@@@@ 专业:@@@@@@@@@@@ 年级: 所属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任课教师: 2012年12月

摘要 乌骨鸡又称乌鸡,是驰名中外的药用鸡种和观赏鸡种。乌鸡外貌美观、奇特,肉质鲜嫩,味道鲜美肌体内富含黑色素、微量元素、维生素和激素,食用后能增加人体的红细胞和色素量,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广泛的滋补和药用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膳食结构也发生着质的变化,对乌骨鸡的需求日益增加。同时乌骨鸡的养殖与加工利用也正在迅速的向规模化、产业化、高科技方向发展,以适应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 关键词:乌骨鸡;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繁殖与育种;

1玉溪自然条件 1.1玉溪地理条件 玉溪市位于云南省中部,地理坐标处于北纬23°19′~24°53′、东经 101°16′~103°09′之间。北接省会昆明市,西南连普洱市,东南邻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北靠楚雄彝族自治州。区域最大横距172千米,最大纵距163.5千米,总面积15285平方千米,人口213万。辖红塔区和江川、通海、易门、澄江、华宁五个县以及峨山、元江、新平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复杂,山地、峡谷、高原、盆地交错分布。玉溪市因粮食高产,烟叶质地优良而享有“滇中粮仓”、“云烟之乡”的美誉。 1.2玉溪气候条件 玉溪市处于低纬度高原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随复杂的地形及受印度洋、北部湾温湿与干燥气流综合影响变化,具有冬春干季、夏秋雨季及垂直与背向、朝向影响而具多样性气候变化特征,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5.4-24.2℃,最高32.2℃,最低-3℃;年平均降水量787.8-1000mm,多集中于6-10月,尤其是雨季集中于5-10月,大、暴雨多集中6-8月,范围小、强度大的“单点暴雨”频繁发生;相对湿度75.3%,绝对湿度13.6毫巴;年平均蒸发量1801mm。1-3月份为霜期,偶见降雪。由于地形复杂,高差较大,一般山区比坝区降雨量大,温度较低,自山顶到谷底,全年和昼夜温差变化亦较显著。 1.3玉溪地区水源 玉溪的河流、湖泊分属珠江和红河水系,有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和阳宗海等四个高原湖泊。玉溪境内流域面积在100k㎡以上的主要河流有元江干流、绿汁江、南盘江及曲江等30多条,东部地表水系除珠江水系的各支流外,还有高原断陷湖波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和阳宗海。抚仙湖面积212k㎡,湖面水位海拔1721m,最深达155m,平均水深87m,是我国第二深水湖,总蓄水量185亿m3;星云湖面积34.7k㎡,平均水深7m,蓄水量1.89亿m³,正常蓄水位海拔1722.15m;杞麓湖面积37.26k㎡,平均水深4.5m,蓄水量1.68亿m³,正常蓄水位海拔1797.25m;阳宗海面积31k㎡,平均水深20m,蓄水量6.02亿m³。 1.4玉溪地区交通 自“八五”以来累计投资7.08亿元,建成或在建高速公路和不同等级公路计3278公里;88个乡镇通车率达100%,652个行政村、办事处通车率达99.8%,6182个自然村通车率达91.1%。至此,以每百平方公里68.84公里的密度和每万人55.7

浅谈动物克隆技术

浅谈动物克隆技术 摘要:世界上第一只体细胞克隆动物——多莉的降生,打破了人们的一个传统观念,那就是多少年来人们一直认为植物体细胞具有全能性而动物体细胞则没有全能性。克隆技术是目前生物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其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重大,本文全面综述了动物克隆技术及其原理,发展历史,现状以及展望与应用前景。 关键词:克隆技术,进程,现状,展望 前言 克隆动物是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科学家们曾在这方面做过许多探索,直到近20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克隆技术日趋完善,使这一目标逐渐成为现实。世界上首只由成年动物体细胞经无性繁殖方式获得的完整个体的哺乳动物——多利一经公开报道,立即在全球引起轩然大波,它说明了在一定条件下,业已经历分化过程的体细胞仍然是可逆的,高等生物的体细胞也具有全能性,这样就使人的克隆在理论上成为可能,所以由多利带来了一场“克隆风暴”,并引起了一场有关于克隆动物的全球性讨论。 1克隆技术及其原理 “克隆”(clone ),即无性繁殖系(asexual reproduction )。无性繁殖的手段有多种,包括孤雌生殖、卵裂球的分离与培养、胚胎切割和细胞核移植等。而产生克隆动物的方法则称之为动物克隆技术[1]。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卷》中,对“克隆”的解释是:克隆又称无性繁殖细胞系和无性繁殖系,是一个细胞或个体以无性方式重复分裂或繁殖所产生的一群细胞或一群个体,在不发生突变的情况下,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结构。同整个生物界的进程一样,克隆技术也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它由单个细胞获得2个以上细胞、细胞群或生物体,发展到生物体内部的生物大分子的自我复制,在DNA复制酶的作用下,DNA分子可以复制生成两个一模一样的DNA分子。所以,克隆技术从细胞到分子、从植物到动物不断向前发展,特别是高等哺乳动物的克隆成功,标志着生命高科技水平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动物克隆技术是通过显微操作技术把细胞核(供体)移人去除遗传物质的成熟卵母细胞(受体)中,细胞核在移人的细胞质的支持下,发生发育程序重编(reprogramming ),形成重组胚,使得核质重组体与正常受精卵一样,经细胞分裂、分化、并在母体内发育成一个新的动物个体称为细胞核移植技术[2]。在高等哺乳动物中,细胞核移植技术是生产克隆动物最为有效的克隆技术,因此,动物克隆技术实际上是指细胞核移植技术。 2 动物克隆的发展历史 193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德国胚胎学家提出了动物克隆的最早设想。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动物克隆技术已实现并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成果。据报道,动物克隆研究可分为3个主要发展阶段[3]。

浅谈克隆技术

浅谈克隆技术 一、克隆与克隆技术的概念 克隆是英文Clone一词的单译,意为无性繁殖系,即通过无性繁殖(如细胞丝分裂)可连续传代并形成的群体,常用于细胞水平的描述。克隆技术(Cloning)则指由众多的基因或细胞群体中通过无性繁殖和选择获得目的基因或细胞的技术操作。如基因克隆是指某种目的基因的分离过程,通常是将生物材料的遗传物质如DNA以酶切成片断,插入到载体中,通过无性繁殖(细菌或细胞的倍增)使其扩增,然后再以某种探针选择钓、取目的基因。 科学家把人工遗传操作动物繁殖的过程叫克隆,这门生物技术叫克隆技术,含义是无性繁殖。克隆技术在现代生物学中被称为“生物放大技术”。 二、克隆技术的发展时期 克隆技术,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微生物克隆,即用一个细菌很快复制出成千上万个和它一模一样的细菌,而变成一个细菌群;第二个时期是生物技术克隆,比如用遗传基因――DNA克隆;第三个时期是动物克隆,即由一个细胞克隆成一个动物。克隆绵羊“多利”由一头母羊的体细胞克隆而来,使用的便是动物克隆技术。 三、克隆的生物学含义 “克隆”在生物学领域有3个不同层次的含义: 在分子水平,克隆一般指DNA克隆(也叫分子克隆)。含义是将某一特定DNA片断通过重组DNA技术插入到一个载体(如质粒和病毒等)中,然后在宿主细胞中进行自我复制所得到的大量完全相同的该DNA片断的“群体”。 在细胞水平,克隆实质由一个单一的共同祖先细胞分裂所形成的一个细胞群体。其中每个细胞的基因都相同。细胞克隆是一种低级的生殖方式-无性繁殖,即不经过两性结合,子代和亲代具有相同的遗传性。生物进化的层次越低,越有可能采取这种繁殖方式。 在个体水平,克隆是指基因型完全相同的两个或更多的个体组成的一个群体。 四、克隆技术的基本过程: 先将含有遗传物质的供体细胞的核移植到去除了细胞核的卵细胞中,利用微电流刺激等使两者融合为一体,然后促使这一新细胞分裂繁殖发育成胚胎,当胚胎发育到一定程度后,再被植入动物子宫中使动物怀孕,便可产下与提供细胞者基因相同的动物。这一过程中如果对供体细胞进行基因改造,那么无性繁殖的动物后代基因就会发生相同的变化。克隆技术不需要雌雄交配,不需要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只需从动物身上提取一个单细胞,用人工的方法将其培养成胚胎,再将胚胎植入雌性动物体内,就可孕育出新的个体。这种以单细胞培养出来的克隆物,具有与单细胞供体完全相同的特征,是单细胞供体的“复制品”。 五、克隆技术的应用及研究成果 在生物学上,克隆通常用在两个方面:克隆一个基因或是克隆一个物种。克隆一个基因是指从一个个体中获取一段基因(例如通过PCR的方法),然后将其插入。另外在动物界也有无性繁殖,不过多见于非脊椎动物,如原生动物的分裂繁殖、尾索类动物的出芽生殖等。但对于高级动物,在自然条件下,一般只能进行有性繁殖,所以要使其进行无性繁殖,科学家必须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操作程序。在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成功地无性繁殖出一种两栖动物—非洲爪蟾,揭开了细胞生物学的新篇章。 013年,日本理化研究所的科学家借助用克隆动物培育克隆动物的“再克隆”技术,成功地用一只实验鼠培育出了26代共598只实验鼠,而且克隆的实验鼠很健康,繁殖能力和寿命与一般实验鼠也没有区别。研究人员认为,这说明再克隆可以无限持续下去。该研究作为封面故事发表在了3月7日的《细胞-干细胞》(Cell Stem Cell)杂志网络版上。 美国俄勒冈卫生与科学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15日在美国科学期刊《细胞》网络版上发表文章,宣布已使用“体细胞克隆技术”,向卵细胞内植入他人皮肤细胞的细胞核,首次成功制造了能够分化成各种组织的胚胎干细胞。 英国和我国等国在80年代后期先后利用胚胎细胞作为供体,“克隆”出了哺乳动物。到90年代中期,我国已用此种方法“克隆”了老鼠、兔子、山羊、牛、猪5种哺乳动物。六、克隆技术的起源及发展前景 克隆技术的设想是由德国胚胎学家于1938年首次提出的,1952年,科学家首先用青蛙开展克隆实验,之后不断有人利用各种动物进行克隆技术研究。由于该项技术几乎没有取得进展,研究工作在80年代初期一度进入低谷。后来,有人用哺乳动物胚胎细胞进行克隆取得成功。 1996年7月5日,英国科学家伊恩·维尔穆特博士用成年羊体细胞克隆出一只活产羊,给克隆技术研究带来了重大突破,它突破了以往只能用胚胎细胞进行动物克隆的技术

动物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动物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摘自(作者:幸宇云任军江西农业大学来源:《百名专家谈转基因》) 转基因是指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导入到其他物种中,由于导入基 因的表达,引起这些物种性状发生可遗传的变化。转基因动物就是利用转基因技术获得的、具 有正常表达和可稳定遗传外源基因的动物。自1982年第一只转基因动物——一只因导入大鼠 生长激素基因而使生长速度倍增的转基因鼠诞生以来,各种转基因动物,如鱼、兔、猪、牛、 羊等先后问世,1997年,举世轰动的“多莉”克隆羊的诞生使转基因克隆动物成为现实,转 基因动物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生产转基因动物的方法有很多,如:显微注射法、精子载体法、逆转录病毒载体法、胚胎 干细胞介导法、体细胞克隆介导法、人工染色体介导的基因转移法等,这些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在转基因动物生产中有着不同程度的应用。 显微注射法是动物转基因技术中最早使用的方法。1982年,美国人Gordon就是利用这种 方法获得了名噪一时的转基因鼠。其基本原理是在显微镜下直接将目的基因注射到受精卵细胞 的原核内,在目的基因与胚胎基因组融合后进行体外培养,最后移植给受体母畜“借腹怀胎”。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靠性高,重复性好,目的基因的整合效率相对较高,导入基因片段的大 小和类型不受限制,转基因在世代之间可以稳定遗传。该方法也有其缺点,主要体现在导入基 因整合的随机性和不可见性,这样会导致基因表达不稳定及可能出现不希望的插入突变。该方 法成功的范例很多,如:美国科学家Hammer等在1985年获得一批转基因兔、绵羊和猪;荷兰 科学家KrimPenfort等于1991年获得了转基因牛;1985年,我国朱作言院士等成功获得了世 界上首例转基因鱼;由中国农业大学李宁院士领导的课题组于2008年获得了一头导入人CD20 抗体基因的转基因奶牛——贝贝。 有的学者另辟蹊径,创立了精子载体转基因法。该方法是将精子与目的DNA进行预培养后,使精子具有携带目的基因进入卵子的能力,精子与卵子结合后,该基因被整合到受精卵的DNA 中。同显微注射法相比,该方法有几个明显的优点:无需显微注射操作,不会对胚胎造成损伤,整合率高,成本很低,不需要对动物进行胚胎移植手术处理等。但该方法成功率不高、效果不 稳定,有待科研人员进一步探索和改进。与显微注射法相比,该方法成功的例子不多。1989 年意大利Lavitrano等首次报道利用精子载体法获得转基因鼠;1996年意大利Sperandio科 研小组报道了采用该方法生产转基因牛和猪。 谈到病毒,人们往往面容失色,殊不知病毒在科学上有很多妙用。逆转录病毒是一种RNA 病毒,在转基因技术中有着独特的应用。人们将目的基因结合到逆转录病毒上,通过病毒感染 可将目的基因插入到宿主基因组中去。该方法具有可同时感染大量胚胎、不需要昂贵的显微注 射设备等优点,但也存在插入外源DNA大小有限、外源基因易发生重排和丢失、逆转录病毒的 序列可能干扰转基因表达等缺点。应用该方法,美国人Salter等(1987)生产出转基因鸡; 德国学者Hofmann等获得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猪(2003),随后又生产出转基因牛(2005); 来自冷泉港实验室的Michael获得能够发荧光的山羊(2006)。 胚胎干细胞是生命体中保留的未成熟细胞,具有再分化形成其他细胞和组织器官的潜力, 被称为“万能细胞”。利用胚胎干细胞生产转基因动物的原理是将外源基因导入分离好的胚胎 干细胞,然后将转基因的胚胎干细胞注射于受体动物胚胎后,参与宿主的胚胎融合形成嵌合体,从而得到转基因动物。这一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对胚胎干细胞进行特定选择。缺点是目前只有小 鼠干细胞系比较成熟,而家畜干细胞系还未完全建立,有不少问题尚待解决。 体细胞克隆介导的转基因是动物转基因技术中的“高级版本”。说到体细胞克隆,很多人都会想到一位“动物明星”——多莉羊,它是于1997年由英国Wilmut等获得的杰作。转基因 克隆技术是转基因技术和动物克隆技术的有机结合,其基本原理是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体细胞

动物克隆技术论文

动物克隆技术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动物克隆和植物克隆技术的产生以及发展来阐述克隆所带来的利与弊,并从生物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道德、人性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克隆人出现的潜在可能性,深入人类的本质,了解人类的本性。 【关键词】:克隆、发展现状、伦理道德、利与弊 一、概述 (一)、来源和定义 1963 年J.B.S.Haldane在题为“人类种族在未来二万年的生物可能性”的演讲上采用“克隆 (Clone)”的术语。克隆(clone)从字面上来讲就是复制,但是在生物学里,并不是简单的复制,它是通过“无性繁殖”来达到生育后代的效果。克隆在生物学上的定义是指一个细胞或个体以无性繁殖方式产生遗传物质完全相同的一群细胞或一群个体。在动物繁殖学中,它是指不通过精子和卵子的受精过程而产生遗传物质完全相同新个体的一门胚胎生物技术。 (二)、分类 根据核卵供体的来源不同可分为胚胎细胞克隆动物和体细胞克隆动物两种。 克隆技术(clone technology)在广义上分为“胚胎分割”和“细胞核移植”,在狭义上分为“胚胎细胞核移植”和“体细胞核移植” 二、动物克隆的原理 (一)、动物克隆的理论基础 克隆技术得以实现的理论基础在于“细胞的全能性”。细胞的全能性是指细胞包含个体的全套遗传信息,在特定环境因素的调节下,可回到受精卵一样的状态,从头开始发育成一个完整的生物个体,只有具备全能性的动物组织细胞,才可用于克隆动物。 (二)、动物克隆的基本过程 1.动物克隆技术的核心是核移植。(核移植技术:所谓核移植技术就是利用显微操作技术将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另一个细胞中,或者将两个细胞的细胞核(或细胞质)进行交换,从而可能创造无性杂交生物新品种的一项技术。) 2.核供体动物的选择与细胞核的获得。 3.核受体动物的选择与细胞核的移出。 4.供体核的移入及原核的取出。 5.胚泡的体外试管培养。 6.代母的选择与胚泡移入子宫。 7.克隆动物的体内发育与出生。 三、动物克隆的方法

水产特种经济动物养殖论文

《水产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本科课程论 文 黄鳝的养殖技术 姓名:xx 学号:xxxx 班级:xxxx级(x)班 学科专业:xxxx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成绩: 动物科技学院 xxxx年x月

黄鳝的养殖技术 xxxx (xx大学xx学院xx专业xxxx级x班) 摘要:黄鳝是—种亚热带淡水鱼类,分布很广,在中国、朝鲜南部、日本琉球、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均有分布。我国除西北高原末见分布外,其他地区都有分布。长江流域的湖泊、水库、池沼、河沟和稻田浅水水体中分布较多。水流较缓的溪流也有分布,但一般均在浅水水域中。 黄鳝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据分析,每l00克黄鳝肉中含蛋白质17.2克,脂肪1.2克,也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水产品,鱼体65%以上可供食用。可以加工成多种美味佳肴,深受人们的欢迎。黄鳝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如补血、补气、阵风湿等。因此,黄鳝无论是内销还是出口都是供不应求。 关键词:养殖技术;营养丰富;药用价值 一、黄鳝的生活习性 黄鳝为底栖鱼类,常生活于稻田、池塘、沟渠和湖泊等水域的底层泥土中,常在田埂和堤岸钻洞穴居,深水和流水的场所, 很少有黄鳝生活。黄鳝以头部钻洞时,动作十分敏捷,洞口圆滑,洞的大小与黄鳝身体大小有关。白天潜伏,夜间外出觅食。 黄鳝栖息巢穴,深度一般约离地面30厘米左右。生活在稻田内的个体,绝大多数栖息于离田基30厘米的范围内,孔道延伸至 田基,只有极少数个体栖息在稻田中间。孔道弯曲多分叉,每个巢穴至少有2个出口,相距60~100厘米左右,其中必有—个出 入口离水面,一方面作为逃避敌害的退路,另一方面作为通气孔。黄鳝的鳃不发达,但口腔及喉腔的内壁布满血管,有辅助呼吸作用。在浅水处,常竖直前半段身体将吻部伸出水面,把空气存储于口腔及喉部。因此,喉部通常颇为胀大。头部若无伸出水面呼吸的机会,即使水中溶解氧丰富,也会窒息而死。冬季在洞穴中越冬,可钻人50厘米以下的深层泥土中蜇居,待开春气温回升、稻田灌水后,再回原位和出穴觅食,蜇居时间可达数月。 二、黄鳝的食性 黄鳝是肉食性鱼类,喜食活饵料。在自然条件下,主要以各种水生、落水的陆生昆虫及其幼体、大型浮游动物、小鱼小虾、蝌蚪幼蛙、螺蚌类等为食。食物中也包括一些有机碎屑和藻类。在食物缺乏的情况下有同类相残的现象,大个体的黄鳝残食小个体的黄鳝。黄鳝的视觉不发达但嗅觉灵敏,平时在洞穴内将头部伸出

动物克隆技术的发展和现状(文献综述)

动物克隆技术的发展和现状 ——动物遗传工程文献综述

动物克隆技术的发展和现状 摘要:本文简要概述了克隆的概念,全面综述了国内外动物克隆技术及其原理、研究进展和现状,并根据当前克隆技术理论和实践,对该技术的应用和价值进行综述和讨论。 关键词:动物克隆;核移植;体细胞克隆 动物克隆技术,又称动物核移植或无性繁殖技术。它是通过特殊的人工手段,对动物特定发育阶段的核供体(如胚胎分裂球或体细胞核)及其相关的核受体(如去核的原核胚或成熟的卵母细胞),不经有性繁殖,进行体外重构,并通过胚胎移植,从而达到扩大同基因型动物种群的目的。 动物克隆技术在畜牧业生产、医药生产和疾病治疗、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以及野生濒危动物的拯救和保护等诸多领域发挥着巨大作用。 1 动物克隆技术的发展 1.1 国外克隆技术的发展: 早在1938年,Spemann就通过蝾螈胚胎分割实验证明了自己的核移植设想。 1952年,Briggs和King将青蛙卵进行核移植,获得重组胚并发育形成小蝌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两栖类、鱼类也相继克隆成功[1]。 1996年,Hoppes克隆小鼠成功标志首例哺乳动物克隆成功[2]。随后,他采用显微去核和病毒介导相继获得克隆羊、克隆兔、克隆猪[3,4]。 1996年,美国克隆猴获得成功,这是人类首次灵长类克隆成功,并引发克隆人与伦理争论[5]。 1997年,克隆绵阳“多莉”的诞生,标志体细胞克隆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1998年,Wilmut等利用核移植和转基因技术,成功地获得了转基因克隆绵阳。 1999年,华裔科学家赖良学等通过基因敲除和体细胞克隆技术相结合,成功获得“基因敲除”克隆猪。 2002年,华裔科学家杨向中宣布成功获得具有两种人类凝血因子的“双基因”克隆猪。 1.2 国内克隆技术的发展 我国的动物克隆技术相对发展比较晚,但几年发展速度较快并且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肯定和认可。无论是在同种动物的胚胎细胞克隆、同种动物的体细胞克隆还是异种动物的克隆方面都有很大进步。 同种动物胚胎细胞克隆:1972年,童第周利用核移植技术首次获得了克隆黑斑鲤鱼。1990年,张涌等由同一个胚胎经过多代克隆之后,分别移植于几个羊受体内获得了45只克隆羊。1993年,王斌和范必勤等通过胚胎细胞核移植得到了3只克隆兔。1995年,邹贤刚和杜森进行了山羊继代研究,得到了4只克隆羊。1997年,陆长富和卢光秀等供货的了6只核移植仔鼠。1998年,杜森等用羊胎儿成纤维细胞获得2头克隆山羊。 同种动物体细胞克隆:2002年10月16日中午,中国第一头利用玻璃化冷冻技术培育出的体细胞克隆牛在山东省梁山县诞生;2005年,我国第一头体细胞克隆猪诞生。2013年,一胎8头体细胞克隆小猪在南京农业大学诞生,这是江苏省首例利用徒手克隆核移植技术生产的克隆猪;2013年,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山羊“元元”在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诞生,这一重大科技事件的发生,标志着我国在世界克隆技术领域占据领先地位。

转基因克隆动物技术涉及的生物学问题 生物学转基因

转基因克隆动物技术涉及的生物学问题生物学转基因 1 转基因克隆动物技术简介转基因克隆动物技术是转基因动物技术与克隆动物技术的有机结合,它是以动物体细胞(包括动物成体体细胞、胎儿成纤维细胞等)为受体,将目的基因导入其中,再以这些体细胞为核供体,进行动物克隆。这种结合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技术的重组、综合和优化,它实现了高效率、低成本的转基因动物制作,已成为当前动物生物技术领域研究的新热点。 1.1转基因克隆动物技术的发展历程 Wilmut研究小组在取得克隆绵羊“多利”后,Schnieke等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外源基因转染到培养的绵羊胎儿成纤维细胞中,然后将细胞融入去核卵母细胞中,经激活后在体外培养至囊胚期,移入同步受体母羊中,最后获得6只转基因绵羊。 Cibelli等用同一方法获得了3只转基因牛。 xx年6月21日,日本静冈县中小家畜实验场宣布,该实验场和北里大学合作,成功克隆出了体内含有水母基因的转基因猪。该实验第一次成功地把转基因技术和体细胞克隆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xx年12月24日,我国东北农业大学刘忠华教授的转基因克隆猪获得成功,3头含绿色荧光蛋白的转基因克隆猪自然分娩。 1.2转基因克隆动物培育过程 转基因克隆动物的培育过程如图1所示。 2 转基因克隆动物涉及的生物学问题 2.1生物技术 2.1.1基因工程 图1中过程A表示目的基因的获取,目前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①从基因文库中获取目的基因;②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

③通过DNA合成仪用化学方法直接人工合成。得到目的基因后,还要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才能导入受体细胞。 图1中过程C表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常用的方法为显微注射法。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是否可以稳定维持和表达其遗传特性,还需要对目的基因进行分子水平上的检测。检测方法包括:DNA分子杂交法、DNA-RNA杂交法和抗原一抗体杂交法。 2.1.2细胞工程 图1中过程B表示从供体动物的某一部位取体细胞,在体外进行动物细胞培养,得到能进行传代的体细胞。过程D和E表示采用显微操作技术,用微型吸管吸出供体细胞的细胞核,注入去核的卵母细胞中(也有人将供体细胞注入受体细胞中)。过程F表示从受体动物中获得卵巢,再采集卵母细胞,在体外培养成熟,即培养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过程G表示通过电刺激使两个细胞融合,得到重组细胞。 2.1.3胚胎工程

克隆技术的发展和现状

克隆技术的发展和现状 摘要:本文简要概述了克隆的概念,全面综述了克隆技术的及其原理、研究进展和现状,并根据当前克隆技术理论和实践,对该技术的应用和价值进行综述和讨论. 关键词:动物克隆;问题;前景 克隆技术 克隆,意为无性繁殖.但是,现在的“克隆”已经不单单是简单的无性繁殖,凡是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群体都叫克隆.在自然界,有不少植物具有克隆的本事,例如马铃薯、草莓、大蒜、康乃馨等.某些低等动物也具有克隆的本领,如草履虫、变形虫等.克隆技术,即无性繁殖技术,1997年克隆羊多利面世,就是利用克隆技术产生的,它是克隆技术史上的一面里程碑。这只不同凡响的羊是由著名胚胎学家伊恩.威尔玛特从一只成年绵羊的乳腺细胞克隆出来的.他从一只绵羊取下膜细胞,利用使细胞处于休眠状态的技术,即将他们置于浓度为0.5%血清之中,不仅可以使这些细胞忘记它们是乳房细胞,而且能使它们记住发育成整只绵羊的遗传指令.处于休眠的乳房细胞的基因极易与卵细胞结合.然后,他从一只黑羊摘取卵细胞,通过技术去掉其核细胞.威尔玛特把白羊的乳房细胞放入黑羊的卵细胞中,利用电脉冲使这两个细胞合二为一.最后,利用人工繁殖技术,将合成的卵细胞植入一只黑母羊体内,几个月后,多利羊就问世了.但是,白色的多利羊与黑母羊颜色不同,这就证实它们不是一个品种,多利羊确实是一个生物复制品. 克隆技术的发展 早子啊1938年,德国生物学家汉斯.斯佩曼最早提出克隆设想,世界各地的科研工作者们相继展开克隆技术的研究,目前用胚胎细胞克隆的动物如绵羊、牛、兔、猪、猴纷纷获得成功。 20世界50年代,美国的科学家就以两栖动物和鱼类作研究对象,首创了细胞核移植技术,他们研究细胞发育分化的潜能问题,细胞质和细胞核的相互作用问题。 1960年和1962年,英国科学家先后用一种非洲蟾蜍进行过克隆实验。实验方法是用紫外线照射蟾蜍卵细胞,破坏其中的细胞核,然后依靠手术从蟾蜍的肠上皮细胞、肝细胞、肾细胞中取出细胞核,放进被紫外线照射破坏了的细胞核的卵细胞中,经过精心照料,这些卵细胞有一部分生出了活蹦乱跳的蟾蜍,这种蟾蜍不是经过精细胞和卵细胞结合产出的,所以是克隆蟾蜍。 1986年,英国科学家魏拉德首次把胚胎细胞利用细胞核移植法克隆出一只羊,以后又有科学家相继克隆出牛、鼠、兔、猴等动物。 我国的克隆技术也毫不逊色。60年代,生物学家童第周对金鱼、鲫鱼进行细胞核移植,1978年又成功地进行了黑斑蛙的克隆试验,他将黑斑蛙的红细胞的核移入事先除去了核的黑斑蛙卵中,这种换核卵最后长成能在水中自由游泳的蝌蚪。1990年5月,西北农业大学畜牧所克隆一只山羊。1992年,江苏农科院克隆一只兔子。1993年,中科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与扬州大学农学院合作,克隆一只山羊。1995年7月,华南师大与广西农大合作,克隆一头奶牛、黄牛杂种牛。1995年10月,西北农大克隆6头猪。1996年12月,湖南医大克隆6只老鼠。同年中国农科院畜牧所克隆一头公牛犊。1997年3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大元率先提出了克隆大熊猫的设想。1999年,陈大元领导的小组将大熊猫的体细胞植入去核后的兔卵细胞中,成功地培育出了大熊猫的早期胚胎,克隆大熊猫面临的两个关键问题中的一个已经解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