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窦 娥 冤

窦 娥 冤

窦 娥 冤
窦 娥 冤

窦娥冤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认识并掌握元杂剧的结构及特有的舞台语言

3、赏析《窦娥冤》的戏剧冲突和窦娥性格的典型意义

4、熟读重要曲词,体会尖锐的戏剧冲突与浓郁的抒情性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有风格

2、反复诵读,仔细揣摩,落实背诵要求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请同学们欣赏一副对联:

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

这幅对联明确地告诉我们,戏剧虽说是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但它从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是生活的真实反映,它来源于生活,尽情地展现生活,使我们感受艺术熏陶的同时,也感悟生活的真谛。今天,让我们打开课本,学习一部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展现当时社会矛盾的现实主义作品:元代戏曲大师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完成相应练习

2找几位同学介绍剧情,要求语言简练,交待清楚,故事性强,引人入胜。

目的

一是使学生对全剧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二是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解说

《窦娥冤》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由蔡婆婆的独白开始。四折内容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课本所选的是第三折,写窦娥被押解刑场遭杀害的悲惨情景,使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让我们来体会一下这一剧烈的矛盾冲突是如何展现的。

说明

包括舞台说明和科介要一并读出,为演出作一定的准备。可选五或六位同学分别扮演,通过演出,激发同学们的参与兴趣。

七、作业

思考

1、这折戏可分为几个场面?用简洁的词语为这几场标上小标题。

2、本文篇名为“窦娥冤”,其冤在何处,又是如何造成的?

3、仔细阅读曲词,体味曲词中除了叙述自己的冤情外,还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具体的曲词进行分析。

4、读剧本,看戏曲,就一定要注意其矛盾冲突。本折中冲突的双方是谁?冲突的焦点何在?由此概括出本剧的主题。

解说

这四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围绕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即本文的矛盾而设计,从结构出发,

由浅入深,直至文章的主题。此四题的解决,也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分析。

第二课时

一、分析上节课遗留的问题

1、这折戏可分为几个场面?用简洁的词语为这几场标上小标题。

明确

共三个场面,即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开头至“只落得两泪涟涟”,是窦娥被押赴刑场途中诉说冤屈,指斥天地鬼神的场面,可概括为:指斥天地

(二)“刽子手”至“负屈衔冤”,是窦娥请求走后街并与婆婆诀别的场面,可概括为:诀别婆婆

(三)“刽子作喝科”至结束,是窦娥发下三桩誓愿并应验的场面,可概括为:三桩誓愿

2、本文篇名为“窦娥冤”,其冤在何处,又是如何造成的?

明确

“冤”,简而言之,就是无辜受屈。“没来由”“不提防”就是明证,窦娥与婆婆诀别更是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是怕连累婆婆而屈招可恨的是官府经偏听偏信,毫不作调查研究,更不作情理剖析,严刑逼供,草草结案。正是“三木之下,何患无供”,由此可见,窦娥冤案的造成,是官府的昏庸和残暴、社会的黑暗与腐败。在这样的社会中,造成的冤案何止这一桩,受屈而死的又何止窦娥一人。难怪窦娥在曲词中指天斥地、骂鬼怒神,把斗争的锋芒直指那黑暗不公的社会,“这都是官吏们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三桩誓愿的一一应验,更进一步证明了窦娥的“冤”。

3、仔细阅读曲词,体味曲词中除了叙述自己的冤情外,还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具体的曲词进行分析。

明确

文章分三个部分,用一“冤”字贯穿全篇,但经过仔细阅读,又可看出全文中不仅仅是这个“冤”字,还有“怨”“悲”“恨”的情感。

第一部分中,尤其是[滚绣球]一曲,更能说明这个问题。

※怎样理解在《滚绣球》一曲中,窦娥对天地鬼神的猛烈谴责?

明确

对天地的指斥、对鬼神的怒骂,是她用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社会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是对人世间不公的揭露。在封建社会里,人民不仅受到封建政权的迫害,而且受到神权的严重束缚。按世俗观念,天地鬼神明察世上是非,主持人间公道。封建官吏为了愚弄人民,也每每以青天自况。窦娥起初受到神权思想的严重影响,当张驴儿把谋害人命的罪名强加于自己时,她仍然相信官府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才逐渐觉醒过来,终于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真面目。在《滚绣球》一曲中,她猛烈地谴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得以横行,善良横遭杀戮。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也就是对封建官府,对现实黑暗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时的社会中,天地鬼神是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可窦娥勇于怒目青天,顿足大地,对之进行愤怒谴责,从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激烈言辞中,我们可以看到窦娥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也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和反抗。窦娥的反抗性格正闪烁着剧作家关汉卿的思想光辉。可以说,在这一曲中,窦娥的“冤”是由这一个“怨”来体现的。

第二部分中,以宾白为主,通过窦娥与婆婆的对话,我们了解到窦娥的孤苦无依的身世,看到她那屈找的无奈,令人悲从中来。[快活三][鲍老儿]二曲,可谓是一字一泪,泪中含血。

即使如此,她还在劝婆婆不要烦恼哭啼。这一节,怎一个“悲”字了得。

第三部分中,窦娥更是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反动统治者。一个心地善良的弱女子却喊出了“着这楚州亢旱三年”的呼声,并直斥“官吏们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吏治的腐败。若不是“恨”到了极点,一个善良的女子如何能发出如此的誓言。

可见,这三部分贯穿一个“冤”字: 由冤生怨──由冤生悲──由冤生誓(恨)。前两部分显示了窦娥性格中坚贞刚烈和善良敦厚的不同侧面,第三个部分进一步表现了窦娥对含冤而死的不甘心、不暝目,从而更集中更充分展示了她的反抗精神,三个部分逐层深入,逐步突出人物性格,突出窦娥的叛逆精神。

4、读剧本,看戏曲,就一定要注意其矛盾冲突。本折中冲突的双方是谁?冲突的焦点何在?由此概括出本剧的主题。

明确

从表面上看,冲突的双方是窦娥与桃杌太守、张驴儿等人的冲突。其实,从窦娥的曲词和宾白来看,受冤的不仅仅是窦娥一个人,而是整个生活在黑暗社会中的劳动人民,屈打成招、滥施刑罚、草菅人命、贪赃枉法的也不仅仅是桃杌太守等人,而是整社会制度的腐败。因而,本剧的主题可以概括为通过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二、戏剧结尾,为什么要安排“三愿”?

1、阅读设计

说明

选四位同学分别担任刽子手、监斩官、窦娥(宾白)等角色和舞台说明的阅读。全体女生齐读窦娥的曲词,以增强曲词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2、赏析“三桩誓愿”

(1)请同学们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桩誓愿。

明确

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

(2)运用了哪些典故?

明确

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六月飞霜、东海孝妇。

(3)这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明确

不行。第一愿是血溅白练,是希望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情。让“四下里皆瞧见”,以证明她“委实的冤情不浅”,并且用“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这两个典故说明她的冤枉、悲凄。第二愿是“六月飞雪”以“免得我尸骸现”。让洁白的雪花覆盖她纯洁的躯体,表明她的清白,并用“六月飞霜” 这个典故表现她的冤情深重,足以动天。第三愿是要楚州亢旱三年,为的是“官吏们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已经不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冤屈,而是希望上天惩治邪恶。斗争的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东海孝妇” 这一典故的运用,更加强化了她的斗争性。这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层层深入,不可颠倒。

三、作业

1、这三桩誓愿的提出,每一桩都是先用宾白提出,再用曲词进一步强化,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安排?

2、分析窦娥的形象

第三课时

一、继续赏析“三桩誓愿”

(4)这三桩誓愿的提出,每一桩都是先用宾白提出,再用曲词进一步强化,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安排?

明确

三次宾白依次用“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进一步强调了窦娥之死的冤枉;再加上监斩官的对答,更使得出人意表。难以实现,也就更加衬托出这三桩誓愿的依次实现后的惊天动地,确实是“感天动地窦娥冤”,然后再用三支曲子依次对应,直抒胸臆,可谓是曲白相生,语言朴素而富于感情,把窦娥为其冤屈而抗争的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深切而感人。

(5)这三桩誓愿有两桩即时应验,还有一桩在第四折中也得到验证。这是否可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

在现实生活中,这三桩誓愿均是无法实现的。作者所引用的典故,也基本上是传说,但这三桩誓愿却在作者的笔下一一应验,真个是“连皇天也肯从人愿”,证明了窦娥“委实得冤枉不浅”。这正是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出超现实的情节,并且发生得那样合情合理,使人看不出一点牵强的痕迹,确信它就是生活的真实。这正是作者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手法的一种成功的表现。正是作者浪漫主义的描写,显示了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也正是本剧最成功的一处,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着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人们把《窦娥冤》又称作是《六月雪》,就是有力的证明。可以说,在本折中,作者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

二、分析窦娥的形象特征

明确

窦娥是一位坚强的女子形象,从文章中看,一个“冤”字贯穿其中,由一个冤字引出了窦娥的怨、悲、恨,逐步深入地展示了窦娥的反抗精神,突出了她的刚烈性格。

窦娥从一上场,就先用一支[端正好]的曲子,诉说自己莫名其妙地犯法受刑,接着说冤屈之大可以“动地惊天”。窦娥含冤受刑,对命运的不平、天地的不公充满了愤恨。由于内心悲愤到了极点,所以不由得对天地表示怨恨。这就自然引出了下面[滚绣球]这支曲子中对天地鬼神的指斥、控诉。既抒发了自己的痛苦和悲伤,又表达了对不公正的封建法制和封建秩序的抗议和否定,很好地体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

接着在诀别婆婆一部分中,充分展示了窦娥性格的另一方面,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从窦娥的行动和宾白中我们可以知道,窦娥是刚强的,面对酷刑,坚持正理。但为了婆婆免遭毒打,才被迫屈招的。即使是走后街,也是因为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到了如此悲惨的境地,仍在劝慰婆婆保重身体,不要过分悲伤,窦娥的善良性格和美好心灵,充分地展示在人们面前,窦娥临死前的希望和要求,也仅仅是央求婆婆顾念自己冤屈而死和生前的孤苦无依,对自己“遇时节将碗凉浆奠”,更突出了这一弱女子的悲惨遭遇。窦娥的善良、美好的心灵更突出了她的“冤”和“屈”之深,也就更深入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现实的残酷。

临刑时的三桩誓愿,尤其是第三桩誓愿,窦娥把斗争的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这是窦娥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恨和坚决抗议,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这里,是全剧的高潮,也是窦娥形象塑造最成功的一笔,主人公的反抗精神由此得到完美的体现。这样,一个勤劳、正直、善良,并且具有反抗精神的古代年轻妇女的形象就非常鲜明、生动地诞生了。

二、分析蔡婆婆的形象特征

明确

蔡婆婆也是善良的人,虽然她收养窦娥是为了抵押顶债,十几年的相依为命使她和窦娥之间有了一种同病相怜母子般的情感,这从她的宾白中可以看出来,她对窦娥的受屈也是非常悲痛的,两处“痛杀我也”就很好地表达了这一点,但她在现实面前却没有像窦娥那样坚强,那样敢于斗争,面对张驴儿父子的逼迫,只能是逆来顺受;窦娥受刑时,也不敢作出有利于窦娥的证据,体现了她的懦弱、动摇。不过,赴刑场的路上为窦娥送行,之后又为窦娥收尸,还是可以看出她的那份善良的。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她的软弱,才引狼入室;正是她的动摇,才给了张驴儿可乘之机。所以,她也是逼迫窦娥走向悲剧的一员。

三、既然蔡婆婆间接参与了对窦娥的迫害。为什么窦娥还要替她顶罪呢?这不是“愚孝”吗?明确

窦娥不是替蔡婆婆顶罪,而是不忍见婆婆受拷打而屈招,这充分体现了窦娥也只是当时社会环境中的一个普通女子,包括她为丈夫守节。虽然这是受封建伦理观念的影响,但作为一个儿媳向婆婆尽孝,免使婆婆受罪,这一品行还是能得到社会认同的。“百善孝为先”嘛。小辈向长辈尽孝道,这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还是应该发扬的。我们反对那种无原则的百依百顺的孝道,但对于牺牲自我,以避免长辈受害的“孝”,还是应该赞同的。并且通过窦娥处处替婆婆着想,关怀婆婆,尤其是在本折中,在临刑时仍劝婆婆不要悲痛,更好地体现了窦娥的善良。如此善良又恪守妇道的女子却不为当时的社会所容,可见社会的黑暗、制度的腐败,更有力地抨击了腐朽的社会秩序,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四、鉴赏本折的语言特色

明确

通俗自然、朴实生动是关汉卿语言的最大特色。

元杂剧的语言历来有“文采派”和“本色派”之分。关汉卿是“本色派”的代表。所谓“本色派”,即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关汉卿的戏曲语言,言言曲尽人情,字字当行本色,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

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他的剧作,词汇丰富,句式富于变化,充分地吸收和提炼日常生活中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同时从古典文学名著中汲取营养,把这些和人民口头语言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他“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语言风格,收到了雅俗共赏的演出效果。

在课文中,凝炼而又明白如话的说白,优美而又节奏性强的唱词,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集中体现了窦娥的“怨、悲、愤”。如: “天地也,只合( 只应该)把清浊分辨,可怎生(怎么)糊突了盗跖、颜渊? ”“天地也,做得个欺软怕硬,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直率如口语,便于直抒胸臆,把人物因蒙受冤屈而愤懑不平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有的地方“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更寿延”,这些句式整齐,用强烈的对比有力地揭露了黑白颠倒的社会现实。《滚绣球》整个曲子感情激昂有力,语言通俗易懂,排列错落有致,韵律铿锵,节奏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五、思考

明代有一位叫叶宪祖的人对《窦娥冤》一剧作了修改,并改名为《金锁记》,内容大致是说:剧中窦娥的丈夫蔡昌宗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赴京赶考的途中,在渡过黄河的时候不幸落水,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并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凡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蔡昌宗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

请同学们思考,这样的改动,好还是不好?为什么?

明确

不好,因为如此一改,虽然符合了人们的愿望,却削弱了原剧的斗争性,流于一般的戏曲大团圆的结局的俗套。这样改,说明叶老先生要么是没有读懂原剧的意思,或者是有意篡改原

意,把一出控诉封建统治者迫害无辜百姓的悲剧,蜕变成一出歌颂神明、歌颂清官的庸俗的喜剧。

六、作业

将杜牧的《清明》一诗改写成一个戏剧小品,要求不增减一字,但可换用标点符号。

原诗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改编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七、板书设计

窦娥

怨悲恨

指诀三

天别桩

斥婆誓

地婆愿

现实浪漫

结合

(完整版)《窦娥冤》练习及答案

基础知识训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2.对划线词语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①怎不将天地也生(产生)埋怨②不提防遭刑宪(刑法、刑事) ③错勘(分辨、判断)贤愚枉(徒然)作天④待我嘱咐他几句话咱(自己) ⑤我窦娥向哥哥行(这里、那里)有句言⑥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烧)些纸钱 ⑦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推荐)⑧官吏每(每每、常常)无心正法 ⑨断送(丧失、毁灭)出古陌荒阡⑩兀的(这,与“兀那”意同)不是我媳妇儿 A.①③⑤⑦B.②④⑥⑧C.②③⑤⑥D.⑦⑧⑨⑩ 3.选出划线词注释不准确的一项() A.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餐:吃 B.只合把清浊分辨只合:只应该 C.人拥的我前合后偃偃:昏迷 D.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葫芦:糊涂愆:罪过 4.阅读【滚绣球】后回答选出错误的一项()

①有日月朝暮思,有鬼神掌着生死权。②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穷了盗民颜渊?③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④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⑤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③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①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A.第一句说明窦娥认为人的生与死是由鬼神掌握着,谁该生,谁该死,应如日月分明 B.第二句用设问句询问天地为什么混淆了盗路和颜渊,第三句用对比句揭示不公平的社会现状。第四句指出这些状况是天地“怕硬欺软、顺水推船”,不敢坚持正义造成的 C.第五、六句窦娥愤怒谴责无地失掉职分就不该“为地”、“做无”,这为后面“天地”被窦娥冤情之大所感动使其实现三大誓愿做了反衬 D.第七句窦娥面对法制黑暗的现实,无法伸冤,只感到无限委屈和悲伤 5.对【滚绣球】中修辞格运用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只合把清浊分辨”中的“清浊”是借代,代指“是非” B.“可怎生糊涂了盗民颜渊”中的“盗防、颜渊”是借代,代指坏人、好人 C.“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资又寿延”是对偶,也是对比 D.“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是拟人 6.下列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卜儿——老妇人B.外——老年男子C.净——小生 D.正旦——女主角E.正末——男主角F.丑——滑稽人物 7.关于元杂剧的一些说法,哪一项不当() A.元杂剧的结构一般是四折,有些有楔子。折是戏剧故事发展的大段落,也音乐组织的单元。楔子是指四折以外增加的独立段落

窦娥冤翻译

窦娥冤翻译 外末扮演监斩官走上场,说)我是监斩官。今天处决犯人,叫公差们好好守住巷口,不要让来来往往的人随便走。(花脸扮演公差,打三遍鼓、敲三下锣。刽子手摇着旗子、提着刀,押着带枷锁的正旦上场。刽子手说)走快些,走快些,监斩官到法场上已经很久了。(正旦唱) 【正宫】【端正好】无缘无故犯了王法,没想到要遭受刑罚,叫声冤屈啊震动地惊动天。等一下我的游魂就要先到阎罗殿,怎么能不把天地呀深深埋怨。 【滚绣球】有太阳、月亮白天黑夜高挂天上,有鬼、神掌管着人的生死大权。天地呀!只应该把清白和污浊仔细分辨,可是怎么混淆了好人和坏人?做好事的受贫穷又命短,做恶事的反而享富贵又寿长。天地呀!做事这样怕硬吃软,却原来也是这样顺水推船!地呀!你不分好坏凭什么做地!天呀!你错判善恶白白地做天!哎,只落我两眼泪水涟涟。 (刽子手说)快些走,误了时辰了。(正旦唱) 【倘秀才】只被这枷锁扭得我左摇右晃,人们挤得我前仆后倒。我窦娥向哥哥这边有句话说。(刽子手说)你有什么话要说?(正旦唱)从前街里去法场我死后心中必怀怨恨,从后街里去我死后心中无冤,请不要推辞路远。 (刽子手说)你现在已到法场上,有什么亲属需要见面的,可以让他过来,与你见一面也好。(正旦唱) 【叨叨令】可怜我孤身一人没有亲戚家眷,只落得我吞声忍气空叹息哀怨。(刽子手说)难道你连爹娘也没有?(正旦说)只有个爹爹,十三年前到京城应考去了,到现在音信全无。(唱)早已经是十多年没有见爹爹的面了。(刽子手说)你刚才要我从后街里走,是什么意思?(正旦唱)怕只怕在前街里被我婆婆看见。(刽子手说)你的性命都顾不上了,怎么还怕她看见?(正旦说)我婆婆如果看见我披着枷锁去法场挨刀子呵,(唱)就会将她白白地气死呀,就会将她白白地气死呀。求哥哥,在我临死时就给我行个方便。 (卜儿哭着走上场,说)天哪,这不是我的儿媳妇!(刽子手说)老婆子靠后。(正旦说)既然是我婆婆来了,叫她过来,让我嘱咐她几句话。 (刽子手说)那老婆子到跟前来,你儿媳妇要嘱咐你话哩。(卜儿说)孩子,心痛死我了!(正旦说)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其实是想毒死了你,要霸占我做他的妻子。没想到婆婆让给他父亲吃了,反倒把他父亲毒死了。我害怕连累婆婆受罪,在公堂屈招了毒死张公公,今天到法场受死刑。婆婆,这以后逢着冬至、过年,初一、十五,有倒不了的浆水饭,倒半碗给我吃,有烧不了的纸钱,给我烧上一叠,只当是看在你死去的儿子的面上。(唱) 【快活三】可怜我窦娥被官府糊里糊涂地判了死罪,可怜我窦娥身首分离不完全,可怜我窦娥先前过去操劳家务,婆婆呀,你只看在我窦娥没爹没娘的面上。 【鲍老儿】看在我窦娥侍奉婆婆这几年的份上,逢年过节用碗凉汤祭奠我;你到那受了刑法的尸骨上烧些纸钱,只当是把你死去的儿子来祭奠。(卜儿哭着,说)孩子放心,这些我都记得。天哪,这真的心痛死我了!(正旦唱)婆婆呀,你再也不要哭哭啼啼,忧愁烦恼,怨气冲天。这都是我窦娥的时运不好,糊里糊涂,负屈含冤。 (刽子手喝叫着,说)那老婆子退后些,处决的时间到了。(正旦跪下)(刽子手给窦娥打开枷锁)(正旦说)我窦娥求监斩官大人,有一事如果能依从我,死去后便无怨恨。(监斩官说)你有什么事情,你说。(正旦说)我要一张干净的席子,让我窦娥站在上面,还要一丈二尺的绸布,挂在旗杆头上,如果我窦娥确实冤枉,刀过后头落地,一腔热血没有半点儿沾在地上,都飞溅到白绸布上。(监斩官说)这个就依从你,有什么要紧。(刽子手取来席子,让窦娥站在上面,又取来白绸挂在旗杆头上)(正旦唱)

课窦娥冤节选电子课文

关汉卿是元代杂剧作家中成就最高的。《窦娥冤》是他的代表作。该剧全名《感天动地 窦娥冤》,这里选的是第三折(相当于第三出),或名“法场”。古代戏曲的人民性和悲剧精 神充分体现在其中。 童养媳出身的孝妇窦娥被冤判斩刑,在法场上,她发下三桩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降 雪;大旱三年。她的行为感动了天地,誓愿果然灵验。 元杂剧“本色”(自然)的语言,“当行”(符合人物身份)的性格刻画也由此可见。 9、窦娥冤① 元·关汉卿 决犯人,着做公的④把住巷口,休放往来人闲走。〔净⑤ 扮公人,鼓三通,锣三下科〕〔刽子磨旗⑥、提刀,押正 旦○7带枷上〕〔刽子云〕行动些,行动些,监斩官去法 场上多时了。〔正旦唱〕 【正宫○8·端正好○9】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 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 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错看

10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了盗跖颜渊○ 11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却元来○ 得两泪涟涟。 〔刽子云〕快行动些,误了时辰也。〔正旦唱〕Array【倘秀才】则被这枷纽①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 合后偃。我窦娥向哥哥行②有句言。〔刽子云〕你有什 么话说〔正旦唱〕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 休推辞路远。 〔刽子云〕你如今到法场上面,有甚么亲眷要见 的,可教他过来,见你一面也好。〔正旦唱〕 【叨叨令】可怜我孤身只影无亲眷,则落的吞声 忍气空嗟怨。〔刽子云〕难道你爷娘家也没的〔正旦云〕 ①窦娥冤(节选)选自《窦娥冤》(《关汉卿戏曲集》, 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 角。③[云]说。即“道白” 调名称。按元杂剧常规,每一折在开唱时注明宫调。 原来。

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1 窦娥冤1-人教版

窦娥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文,梳理故事情节与人物冲突,品味曲词的抒情性与音韵美; 2.品人,鉴赏窦娥的反抗精神; 3.品文化,理解“天人感应”的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品文,梳理故事情节,品味曲词的抒情性与音韵美; 2.品人,鉴赏窦娥的反抗精神。 教学难点: 品文化,理解“天人感应”的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方法: 概括法、分角色朗读法、讨论展示法、比较归纳法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戏剧,尤其是元杂剧非常陌生,加之本文篇幅较长,学习存在一定困难。 教学设想: 采用“长文短教”的教学策略,用“品文——品人——品文化”一条线串联起教学环节,用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推进教学进程。品文环节通过概括梳理故事情节,通过分角色朗读品味曲词的抒情性与音韵美。品人环节通过讨论展示鉴赏窦娥的反抗精神。品文化环节通过比较归纳理解“天人感应”的中国传统文化。追求有审美意味,有文化深度,有诗意语言,有成长效能的语文课堂。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这样一部戏剧,他以社会与生命的双重悲剧震撼人心;在古典文学作品中,有这样一个女性,她以善良和美好的品格感染读者。鲁迅曾说呢:“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毁了给人看。”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的名作《窦娥冤》,一起去感受文学之美、文化之深! 一、品文——故事情节与曲词特点 (一)梳理故事情节 1.一名同学概括故事情节,梳理人物冲突; 2.教师板书人物冲突关系表 窦天章借借赛卢医 亲贷贷 父家帮 女蔡婆凶 婆恩 媳冤杀仇 窦娥张驴儿父子 楚州太守 激烈的冲突(第三折) 过渡问:既然第三折是全剧的高潮,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三折,去欣赏《窦娥冤》

《窦娥冤》赏析 (1)

3.《窦娥冤》赏析 第一部分 开折,通过监斩官和其他人的行为,描写了一副阴森肃杀的刑场气氛。窦娥便在这种气氛下以犯人的身份上场了。一上场,窦娥便唱了两只曲子:[端正好]、[滚绣球]窦娥首先把自己的冤枉呈现出来,说明自己无辜被判死刑,冤屈惊天动地,临死之前,把控诉的对象指向了天和地。窦娥控诉天地一场戏,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好文章,千古流传。我们来看一看这段唱词:“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一句是说现实世界有它固有的统治秩序,人们的命运掌握在天地的秩序之中。下一句,一个“天地也!”一声感叹,蕴涵着窦娥无限的感情。有愤激,有委屈,有埋怨,有抗争,有指责,有期待。下一句“只合”“可怎生”两个表强烈反问语气的词,表达了窦娥对天地强烈的质问。作为主宰万物、维持现实世界秩序的最高统治者——天地,本应该使社会清明,公正无私,却是非不分,曲直不明。“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福贵又寿延。”用非常肯定的语气直接指明现实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坏人得志,好人受欺。这种现实世界的不公平和天地间应该存在的公理形成鲜明的对比,不禁使人对主宰万物的天地产生怀疑。“天地也!作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这一句是对前几句的总括性结论,指明了天地并不象人们期望或相信的那样维持现实的公平合理,相反,却和社会上的邪恶残暴的坏人一样,助纣为虐,为虎作伥,残害善良弱小的平民百姓。这句指责,推翻了天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而神圣的地位,对人们现实和精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天地——作了深刻的批判。紧接下来,悲愤之气达到极点,便是对天地的直接而强有力的指责和痛斥。“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不仅是要推翻天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更进一步要推翻天地在现实世界中的地位。这种对天地的大胆的指责批判在古代以天为上的社会里是不多见的,中国古代人民因为以农业为生,特别重视“天”。现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皇帝被认为是承接天的命令,代替天来行使统治权。因此被称为“天子”。窦娥的这一段唱词,把自己受冤屈的原因直接归结到了天的身上,矛头直指封建统治者所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既是对整个封建专制制度的彻底否定,也是对传统的封建专制思想的否定。具有很强的民主主义精神。这种思想也是关汉卿借窦娥之口抒一己之愤。最后一句“哎,只落得两泪涟涟。”是愤怒的控诉达到极点之后的转折,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悲愤而又无奈的叹息。 这段话之所以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感染力,是因为它用精辟而非常概括的语言表达了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不平等的强烈愤慨。表达了普通老百姓要求维持社会公平,惩恶扬善的愿望。在句式上,几乎全用口语,既贴近老百姓的语言,又自然流畅,气势充沛,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千百年来盛传不衰。 在去刑场的途中,窦娥向刽子手提出一个小小的请求,要求从后街走,原因是怕婆婆看见伤心难过,这个小小的细节显示了窦娥的善良细心。在蔡婆婆将张驴儿父子领回家中,劝说窦娥答应张驴儿父子招亲的要求时,窦娥宁死不从,而且批评了蔡婆婆的软弱和苟且行径。窦娥被张驴儿陷害,又被贪官桃杌不分青红皂白问成死罪,经受残酷拷打,拒不承认,当贪官要拷打蔡婆婆时,窦娥顾念到婆婆年迈,经不起酷刑,就含冤承认了贪官要她承认的药死公公的罪行(这在重视纲常伦理的封建社会是十恶不赦的大罪)。在将要赴刑场处斩的路上,窦娥还牵挂着婆婆,怕她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难过,经不起打击。这个细节虽小,却充分反映了窦娥的善良、孝顺。也是对造成冤案的贪官桃杌的强烈讽刺,象这样一个在临死都记挂着婆婆的孝顺媳妇,怎么可能犯下药死公公的大罪呢?而贪官桃杌却是非不明,连这样一个简单的案子都审不明白,糊里糊涂就用酷刑把善良的百姓判成死罪,如此草菅人命的狗官在后文中竟然得到升迁,可见社会是多么黑暗无道。 第二部分 刑场哭别一场戏,是表现窦娥的性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也是本剧悲剧因素组成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刑场上,窦娥再次重申了事实真相和自己的冤情。最后,窦娥向蔡婆婆提出了请求,希望婆婆能在自己死后看在婆媳情分上祭奠一下自己的坟墓。这段哭诉,哀哀怨怨,与前面的愤怒控诉形成鲜明的对比,是窦娥性格的另一方面的体现。也是窦娥在现实中的真实生活和真实性格的写照。它说明窦娥在日常生活中,只是一个勤劳善良,命运孤苦,没有过多要求的普通劳动妇女。她忍受了命运最艰难困苦的打击,从小失去母亲,七岁时又与相依为命的父亲分离,作了蔡婆婆家的童养媳。结婚两年后丈夫又去世。在这种种的命运打击面前,窦娥都忍受了,她只希望能够和婆婆相依为命,过安安稳稳的日子。但现实是如此

窦娥冤1

《窦娥冤(节选)》教案 李蕾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有关知识。 2、理清剧情,把握窦娥的形象及其现实意义。 3、熟读重要曲词,体会尖锐的戏剧冲突与浓郁的抒情性相结合的艺术 特色。 教学重点: 1、鉴赏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有风格。 2、反复诵读,仔细揣摩、落实背诵要求。 教学难点:学习和鉴赏戏曲中常用的浪漫主义和抒情的艺术手法。 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们有谁能说出中国古代四大悲剧中的任何一篇吗?《窦娥冤》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 三、简介元曲的有关知识 1、元曲 2、元杂剧的严格体制 ①结构 ②角度 ③剧本构成 3、古代著名剧作、剧作家 四、读熟全文 五、字词(见《鼎尖》) 六、学生做练习——“基础整合”和课本练习三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了解剧情 1、并列提纲 楔子:窦娥被卖作童养媳 一折(开端):窦娥拒绝改嫁社会黑暗 二折(发展):蒙冤入狱吏治腐败 指天斥地人民受害 三折(高潮)诀别婆婆 刑场三愿 2、学生简述故事情节

二、安排演讲前二折 三、重点分析第三折 1、初步了解第三折剧情和曲牌和宫调, ——第三折共出现多少曲牌?属什么宫调? 2、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为三部分(三个场面)并用四字概括。(指天斥地—诀别婆婆—三桩誓愿) 五、演读,感受曲词的人物的冤情以及感受抒情性和音乐美 1、自由朗读第三折 2、分角色演读——唱读 窦娥——李恒子(唱词和宾白语调不同) 婆婆——李倩或吴慧云 监斩官——孙之钦 刽子手——邓永建 3、全班读:[滚绣球][快活三][耍孩儿][二煞][一煞][煞尾] 4、思考讨论: (1)这几个曲子各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怨、悲、恨) (2)重点欣赏[滚绣球]——指天斥地(从内容主题和艺术手法角度分析)A、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流露出怎样的情绪? ——天道不公,平白受冤,内心悲愤因而指斥。怨愤控诉 B、从思想情感角度和艺术手法上试分析这一曲词? ——这一曲形象地表现了窦娥希望——困惑——控诉——怨叹的情感变化过程。此时的她希望破灭,对天道感到困惑,然后质疑埋怨,最后她的委屈和不满情绪达到了顶点,最后指斥天地没有主持公道,表现了她遭受巨大冤屈时的痛苦不平和满腔怒火。其实是窦娥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社会的控诉和抗议,是对封建法制秩序的否定。这一曲也是作者借上揭露人世间的不公,对干社会作了深刻概括。 运用了借代、呼告、对比等,直抒胸臆,高亢激起,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主人公的满腔怨恨,体现了古代戏曲的曲词富于抒情性的特点。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语言铿锵有力,突出表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 C、性格:坚强,反抗精神 D、到底应该用什么语气和声调读?读出什么情感? ——高亢激越、怒气冲天、坚强急促 (3)第二场面:诀别婆婆 A、性格:善良、孝顺 B、哪些地方表现出她的善良? C、从“诀别”这一折可以看出什么? ——地位屈辱,命运悲惨。婆媳情深 D、读出怎样的情感和语调? ——如泣如诉、哀婉凄惨、徐缓低回

窦娥冤1

《窦娥冤》教学设计 一、背景材料 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四册第四单元也选了《窦娥冤》。第四册精选了小说、戏剧、古代散文等文学作品,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文学之旅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和审美水平;第四单元为中国古代戏曲单元,重点是欣赏中国古代戏曲的语言和艺术手法,把握戏剧矛盾和人物形象。该单元由两篇元杂剧《窦娥冤》《长亭送别》和两篇明清传奇《闺塾》《哀江南》组成。《窦娥冤》和《长亭送别》为讲读篇目,其他两篇为自读篇目。这是学生初次接触中国古代戏曲,因此,学习本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相关知识以及戏曲艺术的鉴赏方法,从而更好地欣赏本剧的矛盾冲突和戏剧人物。 二、教学目标及切入点 1.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整体感知,把握本剧的剧情和结构; (3)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 (4)通过窦娥这一形象的毁灭,体味悲剧的含义。 2.切入点 从“冤”字切入,在品味戏剧语言的基础上,紧扣“冤”字展开教学。 三、教学过程 1.预习 (1)认真阅读单元后《古代戏曲鉴赏》一文。 (2)诵读剧本至少两遍。 2.导入 由“起誓”这一特殊生活现象导入课文,随后介绍作者及其生活的时代,让学生了解戏曲所特有的时代内涵和这种独特文学形式的文体特点,从而为欣赏本文奠定基础。 3.进入新课 (1)检查预习任务“认真阅读单元后《古代戏曲鉴赏》一文”,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检查预习任务“诵读剧本至少两遍”,整体感知,把握本剧的剧情和结构。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进一步把握剧情,然后结合课下注释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剧的情节梗概。注意区别概述与复述的不同。 4.剧本诵读,赏析戏剧矛盾 (1)赏析[端正好]和[滚绣球]两支曲子,理解窦娥冤从何来。 (2)赏析[倘秀才]和[叨叨令]两支曲子,理解为何“后街里去死无冤”。 (3)赏析“卜儿哭上科,云”部分和[快活三][鲍老儿]两支曲子,理解窦娥为何负屈衔冤。 (4)赏析剩下的部分,理解窦娥是如何为自己申冤的。 5.研读剧本,赏析戏剧人物 通过对窦娥负屈含冤、开场鸣冤和发誓申冤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柔弱、善良而又顽强的女子,为了婆婆自愿负屈衔冤,面对黑暗的社会无可奈何,在迷信上天、抱怨上

(完整word版)《窦娥冤》试题练习及答案

自读文本 窦娥冤 (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5分) A.埋.怨(mái)错勘.(kān)前合后偃.(yǎn) B.嗟.怨(jiē) 提.防(dī) 刽.子手(ɡuì) C.罪愆.(qiān) 亢.旱(hànɡ) 哥哥行.(hánɡ) D.阡陌.(mò) 煞.尾(shà) 湛.湛青天(zhàn) 解析A.“埋”读mán。C.“亢”读kànɡ。D.“煞”读shā。 答案 B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5分) A.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 B.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C.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 D.念窦娥服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桨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 解析服—伏,桨—浆。 答案 D 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5分) ①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生:产生。 ②不提防遭刑宪 ..。刑宪:刑罚。 ③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勘:分辨、判断。枉:徒然。 ④待我嘱咐他几句话咱.。咱:自己。 ⑤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行:这边、那边或这里、那里。 ⑥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烈:烧。 ⑦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荐:推荐。 ⑧官吏每.无心正法。每:每每、常常。 ⑨断送 ..出古陌荒阡?断送:丧失、毁灭。 ⑩兀的 ..不是我媳妇儿!兀的:这,带有惊讶的语气。 A.①③⑤⑦B.②④⑥⑧ C.②③⑤⑥ D.⑦⑧⑨⑩ 解析①生:甚、深。④咱:元曲中常用于句尾,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吧”。⑦荐:祭,超度亡灵。⑧每:同“们”。⑨断送:发送,指殡葬。 答案 C 4.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窦娥冤检测人教版

第一单元 第1课窦娥冤 一抹弱红颜,绽放在人间。风吹坟头花,夕阳下凄惨。满天梨花雪,飞遍六月天。血溅白素绢,豪气冲云天。窦娥冤啊,窦娥冤!窦娥窦娥,身世可怜!窦娥冤啊,窦娥冤!窦娥窦娥,怒问苍天!世态多炎凉,人心多苦寒。贪官污吏,肆无忌惮。窦娥冤啊,窦娥冤!窦娥冤魂,久不散。窦娥冤啊,窦娥冤!窦娥冤魂,千古叹。 美 字 体 贪赃枉法官场恶,感天动地窦娥冤。 赏美文 风花雪月终了情 ①有人盛赞,说他是中国的“莎士比亚”。但文艺复兴的时代是多么令人振奋,那是个黑夜即将被撕裂、黎明的曙光即将到来的时代,莎士比亚只是用手中的笔来点缀文明的光芒,用怀旧的深情来赞颂这个新时代。而关汉卿,却是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没有黎明的迹象,没有文明的微 光,除了黑暗,就是万马齐喑。他的笔,正如鲁迅的如椽大笔,是匕首,是投枪,将野蛮的躯体刺透,将肮脏的灵魂戳了个粉碎。他就像一个忍受孤独的英雄,在没有星星月亮,没有方向路标的山路上努力开拓…… ②有人称颂,说他是中国的千古情圣。但他没有柳永“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失落苦恼,也没有同时代词人元好问“问世间,情是何物,只教生死相许”的悲情表白。他不是那种儿女情长的人,虽然他也是性情中人。他知道,情是由恨和爱这两个催化剂发酵而成的。 ③他当然有恨。在元代,最虚伪、最肮脏、最不讲人道的城市是大都。在这个最目无王法的地方,丑恶的行为每天都在上演,外来压力下的生离死别和杀戮每天都在继续。他没有像那些普通人一样熟视无睹或向隅而泣,而是拿起笔来表达恨,希望用恨的表达,来唤出爱的出场。 ④他当然也有爱。他的手中有一刀一笔。那把手术刀是用来疗治民众的肉体的,让他们减除病痛的困扰,让轻者痊愈,让重者减缓,让死者瞑目。他解剖的有三种人:病者、残暴者和自己。

第1课 窦娥冤

第1课窦娥冤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识记重要的文体常识。 2.把握剧情结构,分析窦娥的性格特点。品味重要词句,体会剧中人物的内心情感。 3.把握《窦娥冤》激烈的戏剧冲突和浓郁的艺术特色,感悟悲剧美,理解悲剧的教育作用。 4.通过窦娥的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窦娥冤》历来被评为“元曲四大悲剧”和“中国十大悲剧”之首,是关汉卿重要的剧作之一。其悲剧剧情取自“东海孝妇”这一民间故事。全剧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婆家做童养媳。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蔡婆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被其胁迫。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婆以要挟窦娥,不料误毙其父。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刑逼讯婆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婆自认杀人,被判斩刑。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发誓死后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一一应验。三年后,窦天章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魂出现,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 1.“元曲四大家”之首。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作为“元曲四大家”之首的他,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2.一粒铜豌豆。关汉卿生活的时代,政治黑暗腐败,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突出,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一生“不屑仕进”,生活在社会底层,他的剧作深刻地再现了社会现实,充满了浓郁的时代气息。元人曾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也曾自述“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3.东方的莎士比亚。关汉卿作为中国戏曲史上的剧作大家,也被视为世界文化名人。1958年,中外开展了关汉卿创作700周年的纪念活动。同年6月28日晚,国内1500个职业剧团以至少100种不同的戏剧形式,同时上演关汉卿的剧本。他的剧作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外国人称他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元朝公开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把国内的人分为四等。蒙古人为第一等,色目人(其他少数民族的人)为第二等,汉人为第三等,南人(原来南宋境内的人)为第四等。这四等人之间的社会地位、法律地位都不相同。元朝还大量霸占汉族群众的耕地作为牧场,掠夺汉人为奴。元朝基本不进行科举考试,汉族的知识分子被排除到了官僚体系之外,统治者对汉族的士人极端鄙弃,曾一度把所有人 分为十等,把士人(儒)列在九等,比娼妓还要低下。有才能的士人绝了出仕的希望,但又不甘心彻底改行换业,在衣食迫人之际,就只好和说书、说唱、演戏的倡优合作。关汉卿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和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优秀的元曲大家。 1.窦娥在临刑前发下了哪三桩誓愿?这其中运用的四个典故分别是什么? 2.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说她所希望的是什么,有何作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连累.( ) ②孛.老( ) ③鳏.寡( ) ④忤.逆( )⑤鞍鞴.( )⑥楔.子( ) ⑦刬.的( )⑧撚.断( )⑨盗跖.( ) ⑩埋.怨( )绣闼.( )涿.州( ) 变徵.( )祗.候( )桃杌.( )

高中语文人教版《窦娥冤》第一折课文解读

高中语文人教版《窦娥冤》第一折课文解读 【仙吕】【点绛唇】满腹闲愁,数年禁受①,天知否?(①禁受:忍受。禁,jīn。)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窦娥是一位善 良而多难的女性。她出生在书香之家,父亲“幼习儒业,饱有文章”,但家境贫寒,窦娥三岁丧母,幼小的年纪过早地遭受失恃之 痛和穷困之苦。七岁时,父亲为了抵债,忍心将她出卖,而且远离 她去京城应考,让她成了债主蔡婆婆的童养媳,这加重了她幼小心 灵的创伤。她在蔡家平淡地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岂料至17岁,婚后 不久,丈夫因病去世,二十岁的窦娥随即变为寡妇。世事多变、苦 难接踵而来,“满腹闲愁,数年禁受”,这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她的 苦难人生和忧愁心境。但是,她的苦,她的愁,没有人理解,没有 人同情,因此,她只有询问“青天”:“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 怕不待和天瘦。”“和天瘦”,连天也会消瘦,语出宋程垓词《临 江仙》:“买酒浇愁愁不尽,江烟也共凄凉。和天瘦了也何妨。只 愁今夜雨,更做泪千行。”这是一首写尽愁苦的词,剧本借来抒发 了窦娥孤独无助的苦闷。] 【混江龙】则问那黄昏白昼,两般儿忘餐废寝几时休?大都来① 昨宵梦里,和着这今日心头。(①大都来:多半是。来,句中助词, 无实在意义。)催人泪的是锦烂熳①花枝横绣闼②,断人肠的是剔团 圞③月色挂妆楼。(①烂熳:即烂漫。②绣闼:绣房,指妇女的居室。闼,寝室左右的小屋。闼,tà。③剔团圞:太圆,滴溜溜地圆。剔,加强语气的副词,和现代口语中的“忒”、“太”、“过甚”相近。团圞,即圆。圞,luán。)长则是急煎煎①按不住意中焦,闷沉沉展 不彻眉尖皱,越觉的情怀冗冗②,心绪悠悠。(①急煎煎:十分焦急 的样子。②冗冗:形容心情十分杂乱,烦忧。)[如果说前一曲是概 括抒写窦娥心中的忧愁,那么这一曲则是对这种愁的具体描写。前 四句写窦娥日子难捱,一天不得一天过去,从早到晚,无心茶饭, 都好像在梦里。五六句写窦娥思念亡夫,无限哀伤,回到绣房,见 锦绣花被伤心流泪,来到窗前,望圆月当空,肝肠寸断。最后四句

窦娥冤

§4.1 窦娥冤 学习目标(各位亲,这一节的内容非常简单,请大家跟上步伐,不掉队!) 1. 了能说出元杂剧的特点以及有关知识,体会其艺术特色。 2. 熟了解作家作品。 3. 通过窦娥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认识当时阶级尖锐的阶级矛盾。 一、自主学习(A、B层次) 1. 作者关汉卿: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杂剧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838 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杂剧的语言历来有“文采派”和“本色派”之分,关汉卿是本色派的代表。言言曲尽人情,字字当行本色,这是关汉卿独特的语言风格,也是《窦娥冤》的语言特色。关汉卿杂剧的语言,是在人民大众口语基础上提炼加工的文学语言,清新质朴,通俗自然,明白如话,大量地使用方言、俗语、谚语、成语,“不工而工”,很少典故的堆砌和字句的雕琢,适合于舞台演出,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2. 故事背景: 补充:题目正名:元杂剧结尾有“题目正名”,用两句或四句对偶句总结全剧内容,交待剧名。它不是情节的组成部分,其功能在于广告宣传,可能在演出结束时由演员在下场前念出和写于戏报上。一般取末句作为剧的全名,取末句中最能代表戏剧内容的几个字作为剧的简名。如关汉卿《窦娥冤》的题目为“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末句为全名,最后三字即简名。 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3.初知剧情: 《窦娥冤》全剧四折和一楔子。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蔡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被其胁迫。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不料误毙其父。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刑逼讯婆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被判斩刑。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死后将血溅白练、六月降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三年后窦天章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魂出现,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窦娥冤》全名为《感天动地窦娥冤》。 《窦娥冤》四折的内容分别构成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课文节选的是前三折。 4. 注音: 罪愆.()看觑.()提.防()蓦过隅.头()无捱.无靠() 孛.老()秀闼.()田畴.()鳏.寡孤独()燕侣莺俦.() ?? ..()撚.断()浣.纱()红鸾.天喜()前合后偃.() 恓.惶()讼.庭()错勘.()杳.无音信()苌.弘化碧() 盗跖.()勒.死()邹.衍()古陌荒阡.()亢.旱三年() 缥缃 ..()亲.家()当垆.卖酒()刽.子手() 我的疑惑: 二、合作探究(A、B、C层次) 1.文中《窦娥冤》共三折,概括楔子和每一折的主要内容。 楔子(序幕):交待背景,写出窦娥的悲苦身世。 第一折(开端):赛卢医为躲债欲杀蔡婆,蔡婆为谢恩引狼入室。 第二折(发展):张驴儿为逼婚误杀亲父,窦娥在公堂屈打成招。 第三折(高潮):赴法场窦娥指斥天地,明冤屈发下三桩誓愿。 2.窦娥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有哪些? ①张驴儿误把自己的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主) ②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 ③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却反而被判以死罪;(主) 3.窦娥“冤”是什么?课文中哪一首曲词可以说明其“冤”? 冤,即无辜受屈。窦娥怕连累婆婆而屈招,可恨的是官府竟偏听偏信,毫不作调查研究,更不作情理剖析,严刑逼供,草草结案。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4.从文中找出最能说明窦娥“冤”悲剧根源的一句话,并分析其作用。 “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贪官污吏草菅人命,这是造成窦娥悲剧的社会根源。

《窦娥冤》

《窦娥冤》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2.通过窦娥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以及人民的反抗精神, 从而感知悲剧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1.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 2.把握文章主题。 教学难点 认识窦娥悲剧的社会根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元杂剧的相关知识,了解了作者关汉卿,了解了《窦娥冤》 全剧剧情,朗读了第三折剧本。这节课我们来探讨《窦娥冤》这部杂剧的魅力所 在,这还要从课文第三折说起。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研讨问题。 1.课文所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惨遭杀害的经过,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 2.划分文章结构。 (1).开头至“只落得两泪涟涟”,是窦娥被押赴刑场途中诉说冤屈,指斥天地鬼 神的场面。 (2).“刽子手”至负屈衔冤”,时窦娥请求走后街诀别婆婆的场面。 (3).“刽子做喝科”至结束,是窦娥发下三桩誓愿并应验的场面。 3.窦娥冤在哪里? 恶人当道,贪官污吏,替婆婆顶罪。 4.从选文的内容看窦娥是怎样的一个女子?请结合课文具体分析。 坚贞刚烈,善良孝顺,孤苦无依的可怜人,很强的反抗精神。 小结:窦娥是一个淳朴,善良,坚强,孝顺的女子,但最终却落了个身首异处 的悲惨结局。 5.造成窦娥悲剧的原因都有哪些? 直接原因:贪官污吏,狱刑黑暗,恶霸横行 间接原因:高利贷剥削 (备注:教师在此处可以简略加入元代社会状况的介绍。) 小结:窦娥很不幸地生活在一个暗无天日,是非颠倒的社会。 6.从窦娥的人生悲剧看《窦娥冤》的主题。 通过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 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美好的心灵和反抗精神。 四、课堂小结。 读《窦娥冤》见到了腐败与昏庸,丑恶与无耻,但悲剧是那个时代的。如今的时代,仍有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光明与黑暗的交锋。若干年后,在正义与邪恶 的斗争中你站在哪一边?如果你犹豫了,请你再读《窦娥冤》,再次感受有价值的 东西被毁灭时的悲愤,感受悲剧给你心灵带来的震撼。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懂

窦娥冤_10

窦娥冤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结合“单元知识和训练”,掌握研究性阅读的特点,学会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介绍元杂剧的体制。 教学难点: 1.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教学方法:讲授与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介绍关汉卿: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

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救风尘风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介绍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

《窦娥冤》

《窦娥冤·楔子》翻译及解析 原文见高中语文课本。 卜儿(bǔér)蔡婆上场念定场诗:“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不须长富贵,安乐是神仙。”我是蔡婆。楚州的人,家里有三口人。不幸的是丈夫早已去世,只有一个孩子,年纪已有八岁了。我们娘儿两个相依为命过日子,好在家中还有一些财产。有一个窦姓穷秀才,去年向我借了二十两银子,到今天本金和利息总共该还我银子四十两。我多次催促索要,那穷秀才都说贫穷困难,没有能够把钱还我。他有一个女儿,今年七岁了,长的可漂亮了,让人喜欢。我看上了这女孩子,想让她给我做儿媳妇,就可以抵偿欠下的四十两银子,这难道不是两全其美的是吗?窦秀才说今天是个好日子,亲自把闺女送到我家里来,老身我就不去索要欠债了,专门在家中他来。现在,窦秀才大概就要到了。 解析 楔子:戏曲的引子。一般放在剧本的开头,点明、补充正文,或者为正文做铺垫。 卜儿:元代戏曲里老娘或老妇人的俗称。 定场诗:杂居中人物上场往往先念几句诗,叫作定场诗。有安定场面的作用。 这段内容是蔡婆上场的一番独白。交代她与窦天章的瓜葛,为后面的故事做说明与铺垫。 窦天章带着女儿端云上场念定场诗:“读尽缥缃万卷书,可怜贫煞马相如。汉庭一日承恩召,不说当垆说子虚。”我叫窦天章,是长安京兆人。从小学习儒家经典,写得好文章。命运不好,没有获得功名,真是无可奈何!还有不幸的是妻子又死去,丢下小女儿。小女名叫端云,三岁时,就没了母亲,如今已经七岁。我一贫如洗,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流落到楚州这地方。这里有一个蔡婆婆,她家产很多。我因为没有路费,曾经借了她二十两银子,到现在该还她四十两。她催促我还钱多次了,叫我怎么还得出来呢?谁也没想到过,蔡婆婆常常派人来说,

窦娥冤(1)

《窦娥冤》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结合“单元知识和训练”,掌握研究性阅读的特点,学会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介绍元杂剧的体制。 教学难点: 1.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教学方法:讲授与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介绍关汉卿: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风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2.介绍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窦娥冤第四折

《窦娥冤》第四折的赏析 班级:11涉秘1班姓名:郑辉学号:37 摘要:作为中国古典悲剧的代表作之一,关汉卿的《窦娥冤》在中国以至世界悲剧史上都堪称经典,而剧本第四折,在学术界存在着许多的争议。我以为,第四折的存在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鬼魂诉冤”、窦天章为窦娥平冤昭雪构成了剧本的和美圆满的整体结构。从艺术构思来说,也充分的反映了窦娥顽强不屈的反抗意志和斗争精神。因此,不论是剧本结构、中国审美传统乃至观看戏剧的观众,第四折的存在都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字:第四折存在必然性鬼魂诉冤 《窦娥冤》是元代戏剧家关汉卿根据“东海孝妇”的故事改编的一部著名的悲剧。全剧由四折和一个楔子组成。楔子交代了窦娥的身世,也预示了她充满血与泪的生活和命运。全剧的前三折是矛盾的开始、发展和高潮。从窦娥到蔡婆婆家做童养媳开始,十七岁结婚,三年后守寡,和婆婆相依为命。原本以为一生会就这样和婆婆到老,没想到悲惨的命运还在后头。婆婆去索债,差点被债主勒死,被张驴儿父子所就,他们却因此住进了蔡婆婆家,想逼蔡婆婆和窦娥委身于他们父子,窦娥宁死不从。因给婆婆熬汤意外毒死了张驴儿的父亲。张以次为借口逼窦娥嫁给他,窦娥不从,被告到了官府,张驴儿和官府勾结,窦娥为不使婆婆受苦,招认了罪行。当窦娥被押赴刑场问斩的时候,她为证明自己的清白,发下了三桩誓愿。临死的三桩誓愿对天地提出了控诉,渲染出了浓郁的悲剧氛围。全剧发展到高潮。因此许多学者也认为剧情发展到这里,剧本也就应该结束了,所以有人认为关汉卿所做第四折鬼魂诉冤、窦天章为其平冤昭雪是可有可无的,最终以大团圆结局反而影响了全剧的悲剧性。但从中国人民的心理结构和剧本的完整性来说,我以为第四折的存在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增强了全剧的悲剧性。 和美圆满的整体结构是一种深植于我们民族心理素质的文艺思想和具有“传习”力量的审美传统。长期以来,中国人民就在和残酷的阶级统治者和恶劣的自然环境做斗争,而且始终怀着必胜的信念,执着追求美好理想。他们的这种精神意志和乐观的理想情操,深刻的影响着从民间发展起来又回到民间的戏曲艺术。要求戏曲不仅要反映现实的生活,而且要反映理想的生活。 观众是是戏剧的最大制约。中国戏剧的观众和西方不同,西方看戏的主要是宫廷贵族。而中国戏剧的观众大多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平民百姓。他们是社会的劳动者,生活平淡而且充满愁苦、悲惨与艰辛。看戏往往可以使他们寻求安慰与乐趣,获得享受和休息,通过艺术的享受暂时忘却现实的痛苦和烦恼,在精神上得到一种满足。所以面对本来就不幸福的生活,人们都希望戏剧中的贫苦人物能有一个好的结局。所以就要求艺术的完满。而作者写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观众。所以第四折的圆满结局是必须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