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人类体质的属性

第四章 人类体质的属性

第四章 人类体质的属性
第四章 人类体质的属性

第四章人类体质的属性

1、何谓体质人类学?它在人类学学科体系中处于何种地位?

体质人类学是关注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现象的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它不同于生物学和人类学,它关注人类的生物属性,同时也关注文化在人类进化和生物属性方面的作用。

体质人类学试图了解过去和当今人类的体质结构,该结构在人类行为中发挥了怎样的功能,以及这些行为和功能如何与人类生存环境相整合的。也就是说,在体质人类学领域,纵向的研究是追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起源与进化过程;横向的研究是探讨族群的多样性、人类生物性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与反应。

2、体质人类学的主要研究领域有哪些?

体质人类学主要关注以下几个领域的问题:

(1)人类的多样性;

(2)人类的起;

(3)分子生物学证据;

(4)行为研究;

(5)实际应用。

3、体质人类学的研究属性和方法是怎样的?

人类学的整体性原则紧紧联系着体质人类学的方法论和思路框架。人类生物性和文化性的整合过程,使体质人类学不得不脚踏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两只船。

(1)体质人类学就其自然科学属性一面,具有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的逻辑框架,这是实践科学的方法论原则。

(2)人类文化的属性决定了另一种研究的方法论。文化,即人类通过习得的社会行为去适应环境,成为体质人类学揭示问题的第二个重要框架。

4、人类起源的进化过程是怎样的?

人科包括南方古猿属和人属。南方古猿属是认可的早期成员,今已灭绝。而人属则包括能人、直立人和智人。现代人即由能人、直立人和早期智人逐步进化而来。

关于现代人由早期智人进化而来的学说主要有两种:一种叫“人类非洲起源说”,认为现代人是非洲和亚洲西部的早期智人进入世界各地形成的;另一种叫“多地区起源说”,认为现代人祖先是从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直立人、早期智人演化而来,在各地人群间可能存在基因交流。

5、举例说明体质人类学的应用。

例如了解不同人群对同一疾病的不同反应及其原因,可以为人类开发更具适应性的疾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又如法医人类学通过研究人的骨骼来推测死者年龄、族属,甚至是个性、受伤经过、死亡时间等。他们帮助警察寻找罪犯,或者帮助寻找失踪的亲属。

6、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的关系是怎样的?

如果说体质人类学是以有形的体质为媒介,研究人与环境的互动,那么文化人类学则是以无形的文化为出发点,与体质人类学一起,力图帮助人们成为自然界和谐的一份子,寻找行动的理由,获得内心的安宁。

高中生物第七章人类与环境阶段综合试卷第四~七章浙科版必修3

阶段综合试卷(第四~七章)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农民向田间施放人工合成的昆虫性引诱剂的目的是( ) A.杀死昆虫 B.延长昆虫的发育期 C.干扰昆虫间的正常交尾 D.干扰昆虫的正常新陈代谢 答案 C 解析田间施放昆虫性引诱剂的目的是干扰昆虫间正常交尾,以使其种群数量下降。 2.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地球上现存的群落大都处于顶极状态 B.在森林群落中对群落影响最大的是树冠层 C.群落的垂直结构呈现斑块性和镶嵌性与空间的异质性有关 D.群落在环境条件相似的地段可以重复出现 答案 C 解析地球上现存的群落大都处于顶极状态,除少数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群落,可能正在进行演替,A正确;在森林中对群落影响最大的是树冠层,B正确;形成顶极群落后,群落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斑块性和镶嵌性是空间异质性的表现,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C错误;只要两个地点所存在的环境和历史条件相似,群落就有可能重复出现,D正确。 3.(选考)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Ⅰ是一级消费者 B.Ⅳ为分解者 C.E1为太阳能,E2为热能 D.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 答案 C 解析从能量流动方向看Ⅰ是生产者,Ⅳ为三级消费者。能量在食物链中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只有C符合题意。 4.某种植物原产于南美洲,生性喜光、善于攀援、生长迅速,后来引入我国某地,导致入侵地许多植物被其覆盖后因缺少阳光而死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植物与被其覆盖的植物间一定是竞争关系 B.引入外来生物一定是对当地生物有害的 C.引入一个生性喜阴植物可以恢复入侵地原有的生态系统 D.导致该植物在入侵地疯长的原因一定是其基因发生了突变 答案 A 5.下面是四个种群年龄结构模型,其中能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种群是( )

体质人类学教学大纲

体质人类学 一、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1026030016 课程名称:体质人类学(Physical Anthropology) 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 开课对象:民族学专业本科生 开课学期:第二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 二、课程目的与任务 中国当前的发展目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内涵有四个维度:一是人与自然生态和谐,二是中国与世界和谐,三是社会阶层即贫富和谐,四是多元文化即民族宗教和谐。人类学是通过研究文化理解人性,促进跨文化理解,追求人类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体质人类学》是人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民族学/文化人类学一起构成整体的人类学学科。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对人的体质特征,人类和生物共同进化的机制,人类体质与文化相互影响有系统的了解,为学生今后从事民族学、人类学和博物馆学研究打下一个生物—文化整体论的基础。同时,通过对生物进化论、人体形态学、人种学、古人类学和灵长类学的阐述,学生将认识到体质人类学是社会文化研究联系自然科学的重要纽带,是文化相对论的生物学基础,同时也是生物文化整体论的完整呈现。本课程特别强调学生对人性与文化互动关系的理解,要求学生在充分认识人类的能力、潜力与局限的基础上,养成在观察、理解、管理和服务于人类社会的过程中以人为本的角度。学科范式上,本课程强调学生把观察多元民族文化的范式从社会发展史转向文化生态学。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 通过本课程掌握体质人类学的认知柜架、研究方法和生物进化机制,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当前的毕业论文和今后的研究和管理工作。本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用以人为本,综合平衡和可持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研究人类的起源、进化、适应与变异,人类体质多样性的形成,人类与自然生态的关系等问题。人体形态学部分要求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人体形态,把握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域性特征及其标志。生物进化论部分要求学生能用生物和文化并行进化的模式来认识世界上的生物和文化的多样性及其含义、进而学会欣赏多样性和探索人类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人类起源和进化部分要求学生掌握人性形成、人类种族和文化发展的总体机制、阶段标志和区域特点。本课程的总体要求是增强学生对人类自身的理解,增强人类在世界生态和文化体系中的责任感和能动性。 突出体质人类学的定义,体质人类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生物进化论、人体形态学、灵长类学、人类的起源(古人类学)和进化过程、人类种族的自然成因及其社会文化含义等内容。其中人体形态、生物进化论、人类进化阶段和人类体质进化与文化进化的关系是四个关键点。本课程讲述不求面面俱到,务求把体质人类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人体结构的基本知识,人体测量学,遗传学与进化论,自然选择与物种起源,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等知识讲透,从而增强学生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研究民族、文化、社会等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导论(4学时)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正面影响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正面影响 人类本来就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近几百年来人类社会非理性超速发展,已经使人类活动成了影响地球上各圈层自然环境稳定的主导负面因子。森林和草原植被的退化或消亡、生物多样性的减退、水土流失及污染的加剧、大气的温室效应突显及臭氧层的破坏,这个切无不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人类必须善待自然,对自己的发展和活动有所控制,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就当然地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要做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很不容易。因为一方面必须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了解和掌握各种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这本身是一项艰巨的、需要长时间实行探索的重大科学问题;而另一方面,人类社会发展的势头,包括人口的增长、社会的变动、活动的范围、消费的方式都是难以控制的。即使为了在一定水平上维持现有人口的生存,也还需要消耗相当数量的自然资源,对自然环境产生相当不小的影响,这些问题在现有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下还很难躲开。所以在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时,人们往往处于两难的境地。要贯彻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首先当然要了解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再不要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来搞发展。这就要适度限制发展的行为,选好发展的领域,改变发展的方式,充实发展的科技含量,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来取得最大的效益。实际上,要充分做到这个点是很难的事,但面对我国自然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我们只能知难而进,不要给我们的子孙后代再出难题了。实际上,如果按当前很多不可持续的方式搞发展,连当代人的生存也会受到严重威胁。各级主持发展工作的决策者实在应该在作出决策之前为此而三思。 展是硬道理,很多问题只能在发展中求得解决。要发展而不动用一点自然资源,对自然环境没有一点影响,或只有正面影响没有负面影响,这也是不可能、不现实的。关键是要在减少资源消耗与环境影响的情况下,求得和谐发展。要发展城镇化,使相当一部分农民逐渐转化为城镇居民,还要发展交通运输而修路筑桥,不占一点儿耕地是不可能的。如何少占耕地,占得合理,占后有所补偿,这是和谐发展的必走之路。湿地被称为地球的肾,应该严格保护,但相当数量已经开垦为耕地,特别是水稻田——人工湿地( 如在黑龙江三江平原),在当前要大面积退耕还湿地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在合理布局和水利建设上面做好文章,使发展水稻田与改善现有湿地的状况相协调。森林是地球之肺,也是应该严格保护的。但森林同时又是以木材为主的一系列林产品的生产基地,这些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是能够也应该合理经营利用的,而且应该通过科学的培育措施,越用越好。除了少数需严格保存的自然保护区之外,合理的采伐利用,仍是必要的森林经营措施,要把森林的保护和经营利用更好地协调起来。在一些江河上(特别是西南地区)修建水电站,这是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有利于改善能源结构,减少C02排放,但水电站的建设也必然带来一些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如何处理这类矛盾必须分清轻重主次,趋利避害,适当妥协,使建设与自然环境的保护协调起来。有些问题的处理,要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能够以发达国家先走一步中得到的教训为鉴,但也不必完全跟着“洋人”的调子走。其实“洋人们”的看法也不是完全一致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和实际工作者之间的矛盾在全世界带有普遍性。我们要学会实事求是全面看问题,以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处理问题。 了解自然,尊重科学,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经过努力,力争取得高效的可持续的发展,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生理学:第四章_血液循环

第四章血液循环 血液系统:心脏和血管组成。 血循环的功能:①物质运输(主要功能) ②体液调节(运输各种内分泌激素和其他体液物质) ③血液防卫功能 ④内分泌功能(研究证实心脏和血管还具有此项功能) 第一节心脏的泵血功能 血液循环的过程:心脏不断地、有节律地收缩与舒张,将血液从静脉吸入心脏,并射入动脉 而实现其泵血功能。 左侧——体循环 右侧一一肺循环 瓣膜起着活门的作用,控制血液沿一个方向流动。 心脏的特点: ①功能合胞体:心肌细胞闰盘处的缝隙连接是细胞间通道,是低电阻区,具有高度的通透性。 兴奋能够以局部电流的形式直接进入相邻细胞,实现同步性活动,增强心肌的收缩力。 ②对Ca2+依赖性大:心肌细胞肌浆网不发达,钙离子储备少。引起心肌细胞收缩的概离子大多来自细胞外。 第一节心脏的泵血功能 一)心动周期(掌握) 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通常指心室的活动周期。在 一个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的机械活动都可分为收缩期和舒张期。心动周期可作为分析心 脏机械活动的基本单元。 心动周期的长短与心率有关。成年人心率为75次/分,则每个心动周期持续 0.8秒。 全心舒张期:心房和心室均进入舒张状态,持续0.4秒。 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的活动依一定次序和时程先后进行,心房和心室的收缩期均 短于舒张期。当心率加快时,收缩期和舒张期均缩短,但舒张期缩短的程度更大,因此,心率过快时对心脏的持久活动不利。 二)心脏的泵血过程(掌握) 1?心室收缩期(0.3s) 等容收缩期(0.05秒):房室瓣关闭一动脉瓣关闭 特点:心室容积不变,血液是不可压缩的,因此室内压ff。 射血期 快速射血期:0.10秒,泵出血量2/3 (此期室内压升高达峰值) 减慢射血期:0.15秒,泵出血量1/3 2.心室舒张期(0.5s) 等容舒张期(0.06 — 0.08s):动脉瓣关闭一一房室瓣关闭特点:心室容积不变,室内压JJ。 心室充盈期 快速充盈期:0.11秒,占2/3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点提示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知识框架 考点解析 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对乡村聚落的影响 地形 地形对乡村聚落的影响明显,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和平坦,村落的形状多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村落集中,且规模较大;而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或山区,村落沿河或谷地伸展,形态多呈带状,村落分散,且规模较小。 水源 聚落一般都尽量靠近水源,多沿河流两岸、湖泊四周分布。一般而言,在水源供给充足的地区,聚落比较集中,规模较大。在水源供给匮乏的地区,聚落比较分散且规模较小。在干旱的沙漠地区,聚落则分布在绿洲或地下水丰富的地区。 气候 降水:降水丰富的地区,聚落住宅房屋多为斜顶,有利于雨水下流;降水多,植被一般较好,建筑材料多为木竹;降水多,一般也较潮湿,故一些少数民族的竹楼和吊脚楼下部要架空,以利于通风隔潮。降水少的地区住宅屋顶为平顶,建筑材料多为土石,如黄土高原窑洞。 气温:气温高的地区,住宅墙壁薄,房间大,窗户小或出檐远以避免太多的阳光辐射;气温低的地方,墙壁厚,房间小,窗户大,以充分接受太阳辐射。 风向:冬季寒冷的地区,迎风的墙壁往往不开窗。在我国北方冬季盛行偏北风,因此窗户一般不朝北开,门也朝南开,院落布局也非常紧凑。

对城市聚落的影响 地形对世界城市分布的影响 地形城市分布区位优势 <200米的平原80%的大城市 地形平坦,开阔,利于基础设施建设,利于城市 扩展,减少投资,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 利) 热带地区的高原如巴西利亚、亚的斯亚贝 巴 低地湿热,高原凉爽 山区的沿河谷地如汾河谷地、渭河谷地 水源充足,水运条件便利,但进一步发展受地形 条件制约 气候对世界城市分布的影响 ①气候影响城市区位 影响因素:气温和降水。 影响分布:大部分城市分布在气候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降水适度的沿海地区,而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以及过分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城市相对较少。 ②气候对城市内部结构和布局的影响 日照与街道方位。建筑物的日照条件与街道方位有关。城镇街道宜采取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中间方位,即街道与当地子午线成30°~60°夹角。 风与城市规划。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由于大气环流条件不同,风向不同,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要考虑污染大气的企业的布局与风向的关系。其原则是:第一,常年盛行一种主导风向的地区,应将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布局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居住区布局在上风向;第二,、在季风区,应使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避开冬、夏季风对吹的风向,将其布局在与对吹风向相垂直的郊外;第三,在无主导风向的地区,将其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水对城市的影响 ①影响城市分布 原因:可作为重要的交通通道;能满足城市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的需要。 分布:有优良港湾的海岸地区和大河河口处;河流交汇处,水陆交通转运点、水运起点和湖岸地区。 ②影响城市形态:位于河流两岸的城市,往往呈带状或组团状。 矿产资源对城市的影响 ①依托矿产资源而形成和发展的城市 世界:英国伯明翰、美国匹兹堡、德国埃森和杜伊斯堡等。 中国:依托铁矿资源发展起来的如内蒙古的包头、四川的攀枝花、安徽的马鞍山等;煤炭工业城市如山西的大同、黑龙江的鹤岗等;依托石油资源发展起来的城市如新疆的克拉玛依、黑龙江的大庆、山东的东营等。 ②城市的规模:取决于矿产资源的蕴藏量和开采水平。 ③城市发展:“资源型城市”随资源的枯竭需考虑城市的转型,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高原地区山区冲积平原 自然条件地势高、气候寒冷差较好

高中生物第七章人类与环境第17课时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学案浙科版必修3

第17课时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考试要求

核心素养要求 1.关注温室效应、臭氧减少、酸雨、水体污染、物种灭绝等全球性生态问题,认同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必然选择,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2.概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措施,形成环境保护从我做起的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自然观。

一、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及影响 1.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 (1)根本原因 由于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温室气体(主要是CO2)排放增多。 (2)温室效应的产生机理 二氧化碳分子能俘获地面辐射的热量,影响地球的热平衡,导致地球变暖。 (3)气候变暖的危害 ①全球性的影响 a.使南极的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一些人类的栖息地将会被淹没,更多人受到海潮和水灾的威胁。 b.引起大气环流气团向两极推移,改变全球降雨格局,影响农业生产。 ②对我国的影响 a.使农业生产能力下降。 b.北方干燥地区干旱加剧。 c.沿海盐场和养殖场将基本被淹没或破坏。 d.有些树种的分布区将发生变化,产量也会下降。 e.永冻土将会融化,造成基础设施的破坏。 (4)防治措施 ①减少煤、石油和天然气的使用,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②植树种草。 2.臭氧减少危及地球上所有生物 (1)臭氧层的作用

吸收对人体和生物有致癌和杀伤作用的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免受短波辐射的伤害。 (2)臭氧减少的原因 人类使用的氟利昂在紫外线的作用下能和臭氧发生化学反应,导致臭氧量减少。 (3)臭氧层空洞的危害 ①使人类皮肤癌患病率上升,免疫功能将明显减退。 ②植物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农作物的产量明显减少。 (4)防治措施 召开国际会议,制定相应的协议书,限制氟利昂的生产和消费。 3.全球各地普降酸雨 (1)酸雨 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所产生的硫和氮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的酸性产物,随着雨雪回降到地表就形成酸雨。所含的酸性产物主要是硫酸和硝酸,pH<5.6。 (2)危害 ①水体酸化,杀死水生生物,破坏水体生态平衡。 ②伤害陆地植物、农作物和各种树木,使树木生长缓慢、易染病害。 ③破坏土壤肥力。 ④腐蚀金属、建筑物和历史古迹。 ⑤酸雨中含有的少量重金属对人体健康不利。 (3)防治措施 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或者从燃料中把这些物质去掉。 4.水体污染 (1)种类:家庭污水、微生物病原体、化学肥料、杀虫剂(还有除草剂和洗涤剂)、其他矿物质和化学品、水土流失的冲积物、放射性物质、来自电厂的废热等。 (2)危害 ①使江、河、湖、海的水质恶化,饮用水的质量下降。 ②化学肥料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水生生物生存。 ③海洋污染日益严重,给海洋生物带来灾难。 (3)水污染的治理 严格控制污染源、发展生产工艺无害化、工业用水封闭化、采用无水造纸法、无水印染法和建立污水处理厂等。

人类学史复习提纲

人类学史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人类学-是自然史的分支,是研究人类和人类种族的学问"。更简明地说,人类学可以称为"人的科学"。它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研究自然人,第二部分研究人与人的关系,换句话来说,是研究社会人的科学。 人类学可以划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人类学的观点一般以英、美两国和其他英语国家的学者为代表,他们认为人类学就是研究人类的科学,其研究领域应包括人类的体质、心理、文化、社会、语言、民族、民俗等方方面面,内容十分庞杂。在他们那里,传统上习惯于将人类学划分为两大部分,即研究人类自身体质特征的体质人类学和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特征的文化人类学。狭义人类学是在欧洲大陆的一些国家,如德国、法国和俄国,人类学一词传统上却仅指体质人类学,日本的一些人类学研究机构也仅限于研究人类的体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他们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人类学"这一概念,认为人类学是专门研究人类体质的学问,同时也包括对人类的近亲---灵长类动物的研究。 2、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生于公元前384年,死于公元前322年。他不仅是用"人类学"这个名词的第一个权威,而且在上古时期,对于人的研究在亚里斯多德那里达到了顶点。他奠定了动物学的基础,创立了"生物阶梯"的思想。按照他的这一思想,一系列生物体的地位逐渐升高,呈阶梯状排列。亚里斯多德是绝对没有进化论思想的,但是他提出的生物以阶梯形式排列的原则对于后来18世纪进化论学说的发展却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亚里斯多德在确定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的问题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他的著作中存在着许多涉及人与动物之间形态特征差异方面的论点。但是在对人手作用的评价上,他认为人之所以有手是由于智慧所致,从而明显地表现出其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3、"地方性的知识"-这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格尔兹提出的一个概念。他写了一本叫做《地方性知识》的书。这种"地方性知识",以区别于其它知识形态,特别是实证论者假定的"普遍性"知识形态。在格尔兹看来,知识的性质是地方性的、多元的,因为人们生活所凭借的符号系统是特定的、地方化的、分殊性的,借助这些符号系统的作用,意义结构才得以形成、沟通、设定、共享、修正和再生。这个系统的作用,是甄别日常行为的意义和类别,地方性知识力图维持这些特定的意义系统,并根据它去组织行动。 4、体质人类学-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的体质变化的一门科学,包括研究过去和现代人体的一切发展和变异 5、赫胥黎-达尔文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是一位杰出的英国博物学家,他在动物学、比较解剖学、生理学和生物学的许多领域都具有很深的造诣。他通过大量的研究,证实了达尔文关于类人猿接近于人类的正确判断,并且重点探讨了人类在动物界中的位置问题,在实践中发展了达尔文主义。赫胥黎在人类起源认识史上首次提出了"人猿同祖论"的观点,向宗教神学提出勇敢的挑战。 6、新达尔文主义学派-以德国生物学家魏斯曼、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和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等人为代表的学派。该学派的学者提出了种质选择论,强调对遗传变异的选择作用,因而是对达尔文选择原理的一个重要的说明。达尔文主张生物的渐变进化,而新达尔文主义者在广泛的实验中发现了自然界中的另一种进化方式---骤变进化。这一概念的引入,对达尔文进化论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另外,该学派还创立了基因论,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生物遗传变异的机制,使进化论研究有可能深入到细胞实验的层次。但是,由于新达尔文主义是在个体水平上研究生物进化的,而实际上进化是群体范畴的问题,因此,该学派在解释生物进化时,在总体上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循环生理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心肌自动节律性 2.窦性心律 3.异位心律 4.房室延搁 5.期前收缩 6.代偿间歇 7.心率 8.心动周期 9.每搏输出量 10.心输出量 11.射血分数 12.心指数13.心力储备 14.动脉血压 15.收缩压 16.舒张压 17.平均动脉压 18.脉搏压 19.中心静脉压 20.微循环 二、填空题 1.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1期复极是因_______外流产生的。 2.心室肌细胞的阈电位相当于_______通道的激活电位。 3.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4._______自律性最高。其原因是由于_______期自动_______速度快,被称为正常心脏。 5.主要根据心肌细胞动作电位_______期去极机制的不同,把心肌细胞分为快反应细胞及慢反应细胞。 6.心脏中传导速度最快的是_______。 7._______和_______是慢反应心肌细胞。 8.心肌快反应细胞动作电位0期是由_______内流所致,2期是由_______负载内向离子流和_______携带外向离子流所形成。 9.窦房结细胞0期去极化是由_______负载内向离子流所致,3期是由_______外流所致。 10.决定和影响自律性的最重要因素是_______。 11.决定和影响传导性的最重要因素是_______。 12.心肌兴奋性周期变化经历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13.决定和影响兴奋性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心肌发生兴奋后,有一段时间,无论给它多强的刺激,都不能引起它再兴奋,此期称为_______。 15.成人正常心率为_______~_______次/min。 16.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室容积保持相对不变的时期是_______和_______。 17.用心音图描记心脏有四个心音。第一个心发生于_______;第二心音发生于_______;第三心音发生于_______;第四心音发生于_______。 18.正常成人安静状态下,心脏每分输出量为_______。 19.正常成人安静时每搏输出量为_______,心指数约为_______。 20.心脏的射血与充盈过程主要动力来源于_______的舒缩活动。 21.心率加快时,心动周期缩短,其中主要缩短的是_______。 22.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心脏后负荷,会同时增加_______,使心室收缩张力_______。 23.剧烈运动可使心舒末期容积从140 ml增加到160 ml,此称_______储备。 24.典型心电图包括五个基本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QRS波群出现在_______开始收缩之前,其波幅与T波相比通常较_______。 26.心电图上的_______间期是冲动从窦房结传到房室束所需要的时间。 27.心动周期中室内压最高在_______期末;最低在_______期末。 28.每搏输出量与心舒末期容积百分比称_______。 29.影响每搏输出量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30.安静和空腹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称_______。 31.血流动力学中,血流阻力与_______ 和_______成正比,与_______4次方成反比。 32.在体循环中,平均血流速度在_______最快,在_______最慢。血压以_______最高,_______最低。 33.平均动脉压等于_______。 34.正常成人安静时的收缩压值为_______,舒张压为_______,脉压为_______。 35.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36.增加每搏输出量将导致收缩压_______,脉搏压_______。 37.每搏输出量正常的高血压患者,由于其动脉顺应性减小,脉压则_______。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土壤生态的影响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和提升生活水平,不断进行了一系列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活动,包括农、林、渔、牧、矿、工、商、交通、观光和各种工程建设等等。人类加以开垦、搬运和堆积的速度已经逐渐相等于自然地质作用的速度,对生物圈和生态系改造有时也会超过了自然生物作用规模。人类活动已成为地球上一项巨大的营力,迅速而剧烈地改变着自然界,反过来又影响到自身的福祉。 人类活动常可使得环境不断恶化,一方面使环境的脆弱性变得显著,自我调整能力转趋薄弱,一方面使人类自身抗灾的能力亦日益下降,再一方面许多人类破坏环境的过程本身就是自然灾害形成的过程。在这些多重因素的效应下,自然灾害的层出不穷和快速增长当然成为意料中事。 各地长期开发下,森林饱受破坏,生态逐渐失衡、土层裸露,控水能力变差,一经大雨就可导致山洪暴发、乾季则缺少基流补注,以致无论旱涝均与时俱增。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由生物群落和物理环境两大部分组成。阳光、氧气、二氧化碳、水、植物营养素(无机盐)是物理环境的最主要要素,生物残体(如落叶、秸杆、动物和微生物尸体)及其分解产生的有机质也物理环境的重要要素。物理环境除了给活的生物提供能量和养分之外,还为生物提供其生命活动需要的媒质,如水、空气和土壤。而活的生物群落是构成生态系统精密有序结构和使其充满活力的关键因素,各种生物在生态系统的生命舞台上各有角色。 生物多样性是指包括自然世界所有的生物资源,如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它们生存的生态系统,同样也包括构造出生命的重要基石――染色体、基因和脱氧核糖核酸。 我们人类自己也是生物多样性的一部分。生物多样性使生命在地球这个行星上的生存变得可能。没有生物多样性,你几乎不能在这个行星上生存,就算你可以生存下来,你也不可能喜欢这个灰暗的、无生气的、光秃秃的、无聊的世界。没有生物多样性,你不会感受到树林带给你的绿意、海洋带给你的蓝色,也不会有你呼吸的空气、吃的食物、喝的水。

生理学试题及答案第四章-血液循环.

第四章血液循环 参考答案在后面! 一、名词解释 1、心动周期 2、心音 3、搏出量 4、射血分数 5、心输出量 6、心指数 7、心力储备 8、自律性 9、窦性心律 10、有效不应期 11、期前收缩/期前兴奋 12、代偿间歇 13、房室延搁 14、血压 15、中心静脉压 二、填空题 1、根据电生理特性及功能的不同,心肌细胞可分为两大类:和。 2、根据去极化速度的快慢和机制的不同,心肌细胞可分为:和。两者去极相主要开放的离子通道分别为:和。 3、心肌细胞有4种生理特性,分别为:、、和。 4、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可分为五期,分别称为、、、 和。 5、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依次为:、和。 6、心脏的正常起搏点是,除此之外的各个部位统称为。由窦房结细胞

所控制的心律称为,若为窦房结以外各个点控制的心律称为。 7、心电图的P波代表过程,QRS综合波代表过程,T波代表过程。 8、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室的射血是由于的作用,心室充盈主要依靠的作用,心房起着的作用。 9、第一心音标志着的开始,第二心音标志着的开始。 10、调节或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 11、心室肌的前负荷是,后负荷是。 12、心力储存由和两部分构成。 13、分配血管一般是指,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是指和。 14、正常成年人安静状况下,收缩压一般为 mmHg,舒张压一般为 mmHg。 15、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取决于和之间的相互关系。 16、在微循环中,迂回通路的作用是,直捷通路的作用是,动-静脉短路的作用是。 17、组织液生成与回流取决于四种力量的对比,其中动力是和,阻力是和。 18、在临床上,肾上腺素常用于,而去甲肾上腺素常用于。 三、选择题 1、关于心动周期的论述,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 A、舒张期比收缩期长 B、房、室有共同收缩的时期 C、房室有共同的舒张期 D、心率加快时,心动周期缩短 E、心率对舒张期的影响更明显 2、在每一个心动周期中,左心室压力升高速度最快的是:() A、心房收缩朗 B、等容收缩期 C、快速射血期 D、减慢射血期 E、等容舒张期 3、心室内压力达最高值在() A、心房收缩期末 B、等容收缩期末 C、快速射血期 D、等容舒张期末 E、心室充盈期末 4、心动周期中,在下列那个时期主动脉压最低?() A、等容收缩期未 B、等容收缩期末 C、减慢射血期末

1.2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教案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教案 【课题】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区域差异的原因,通过对比日本、英国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了解区域内部的共同性或相关性,理解区域间的差异性,学会区域差异 的比较方法;理解我国三大自然区、三大经济区的区域差异。 2.过程与方法:运用日本、英国区域差异的案例分析,学会研究区域差异的一般方法,并能将地理原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借助“中国三大自然区图”和“东、中、西部 经济区图”,列表比较我国的区域差异,培养利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 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区域差异的学习,进一步明确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学会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列表比较法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 【学法指导】学习本课内容可以充分利用比较法。自然环境差异比较可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气候、地貌、地质、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进行,并探究其原因;人类活动差异比较可以从农业生产类型和生产方式,工业,人口与城市,经济等方面。 【教学重点】:比较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 【教学难点】:比较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1)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比较强;(2)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3)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同学们想一想,造成南北方民居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学习区域的相关知识。 (新课讲授) (一)区域差异 1、形成原因:不同区域所处的纬度、海陆位置不同,加上地形等自然要素的影响。 2、表现: (自主探究)自学教材内容,归纳区域差异的表现。 (二)区域差异比较——日本和英国 (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分析日本和英国的区域差异,并总结出区域差异比较的方法。 1、自然环境的比较 (1)相似性 (2)差异性 产生的原因: 具体表现: 2、经济发展的比较 (1)相似性 (2)差异性 产生的原因:

体质人类学复习

体质人类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 1.解剖学姿势:也称解剖学方位。为正确描述人体骨骼、系统、器官而需要公 认统一标准和描述用语。无论描述对象姿势如何,均按此方位进行描述。指:指身体直立,两眼平视正前方,两上肢下垂并靠于躯干的两侧,下肢伸直,两足并拢,手掌和足尖向前。 2.法兰克福平面:也称眼耳平面,由左右侧耳门上点(po)和左眶下缘点(or) 3点所确定的一个平面,当左侧眶下缘点破损时以右眶下缘点代替。(耳门上点:耳门上缘的中点;眶下缘点:眶下缘最低点) 3.头骨上常选用的一些观测性状:眼眶、梨状孔性状等等 1) 颅骨最大长、颅骨最大宽、颅高 2) 眶宽、眶高、两眶宽、眶间宽,前眶间宽; 3) 鼻宽、鼻高、鼻骨最小宽、鼻骨最小高。 4.牙齿的辨识分为几个类型:牙的类型(人类演化特征) 1) 牙齿在生态适应方面是一种变化敏感的器官,哺乳类动物的牙齿发 生了明显的形态分化,即包括有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四种类型,它们分别执行切割、撕裂、捣碎和研磨食物的生理功能。由于食性的不同,某些类别的牙齿在一些种属中已经丧失,这是生物器官“用进废退”的自然法则作用的结果。 2) 在灵长类进化的早期阶段,门齿的数目减少,每块上颚骨仅剩下两颗门 齿。人类的犬齿明显退化,其齿尖一般也不超出齿列的平面。(撕裂功能退化)人类具有连续性的齿列,在门齿、犬齿和前臼齿之间不存在齿隙(发达的犬齿想适应的结构特点)。人类第一臼齿最大,第三臼齿最小,甚至现代人当中第三臼齿终生缺失的比例也很高。(与猿类的差别,猿一小三大)这种差别充分显示出人类的牙齿是在进化的过程中发生了退化现象的器官。 铲形门齿:上颌两颗中门齿的两边缘翻卷成棱,中间低凹,像一把铲子,铲形门齿在东亚现代人群和化石人群均具有较高的出现率。中国绝大多数人是这种门齿,体现中国古人类的连续演化。 5.印加骨:一般指出现在顶骨与枕骨之间人字点附近的两侧对称的缝间骨。印加骨在南美洲印加人有较高的出现率。印加骨是顶骨与枕骨之间的三角形小骨。在中国的古人类中有较高出现率,在现代中国人中出现率较低,但常见于同属黄种人的美洲印第安人中。欧洲和非洲的古人类中则少见或不见此骨。 6.南方古猿以及以后人类演化的几个阶段、生存年代、特征 南方古猿: 440-150万年前古人类的一种,曾分布于非洲东部和南部,1924年首次发现于南非

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选择题,附参

《生理学》 —血液循环 1.一个心动周期中,心室内容积最大的时刻是 A心房收缩期末B减慢充盈期末C减慢射血期末D快速充盈期末 2.一个心动周期中,主动脉瓣开始关闭的瞬间是 A快速射血期初B快速充盈期初C等容收缩期初D等容舒张期初 3.左心室内压最高的是 A等容收缩期末B等容舒张期末C快速射血期末D快速充盈期末 4.左心室内容积最小的是 A等容收缩期末B等容舒张期末C快速射血期末D快速充盈期末 5.第二心音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A房室瓣开放B房室瓣关闭C动脉瓣开发 D 动脉瓣关闭 6.比较不同个体之间的心泵功能,宜选用的评定指标是 A每搏输出量B每分输出量C射血分数D心指数 7.心室扩大早期,泵血功能减退时,宜选用的评定指标是 A每搏输出量B每分输出量C射血分数D心指数 8.心室功能减退病人代偿期射血分数下降的原因是 A每分输出量减少B心室腔异常扩大C心肌细胞增生肥大D每搏输出量减少 9.心率过快时心输出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等容收缩期缩短B心室充盈期缩短C心房收缩期缩短D等容舒张期缩短 10.生理情况下,能代表心室肌前负荷的指标是 A收缩末期容积或压力B舒张末期容积或压力 C等容收缩期容积或压力D等容舒张期容积或压力 11.心室肌收缩的后负荷是 A等容收缩期初心室内压B大动脉血压 C快速射血期心室内压D减慢射血期心室内压 12.心室肌前负荷增加时,将出现 A心室舒张末期室内压下降B心室收缩时最大张力下降 C心室开始收缩时最大张力增加D心室收缩时达到最大张力的时间延迟E心室收缩时最大张力增加 13.心肌通过等长自身调节来调节心脏的泵血功能,其主要原因是A心肌收缩能力增强B肌小节的初长度增加 C横桥联结的数目增多D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大 14.动脉血压突然升高时,将引起 A左室射血速度增快B心输出量增加 C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增加D左室射血时达到最高室压的时间缩短E左室射血时最高室压下降 15.高血压患者较正常人明显增高的心泵功能指标是 A心输出量B射血分数C心指数D心脏做功量 16.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的原因是

人类学参考书目(已分好类,非常全面)

人类学参考书目 人类学理论与方法: 《社会人类学导论》,(英)陆一士著,黄宣卫、容贵译,台北:五南图书公司,1985年。《人的创始纪——文化人类学的源流》,猛等编著,人民,1987年。 《当代人类学》,(美)哈维兰著,王铭铭等译,人民,1987年。 《文化和社会人类学》,(美)莫菲著,吴玫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 《多元文化与社会进步》,P·K·博克著,童奇志译,人民,1988年。 《文化人类学》,马文·哈里斯著,,1988年。 《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构架》,庄锡昌、志民编著,人民,1988年。 《人类学史》,哈登著,廖泗友译,人民,1988年。 《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日)绫部恒雄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社会文化室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 《文化的变异——现代文化人类学通论》,(美)C·恩伯和(美)M·恩伯著,杜杉杉译,人民,1988年。 《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美)墨菲著,王卓君、吕辿基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文化人类学历史导引》,王海龙、何勇著,学林,1992年。 《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黄淑娉、龚佩华著,高等教育,1996年。 《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夏建中,中国人民大学,1997年。 《社会文化人类学演讲集》,周星、王铭铭,天津人民,1997年。 《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美)马尔库斯和费彻尔,王铭铭、蓝达居译,三联书店,1998年。 《社会人类学概论》,,(美)克拉克斯勒著,钟兆麟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1年。 《本土化:人类学的大趋势》,许杰舜主编,广西民族,2001年。 《文化人类学调查》,汪宁生著,文物,2002年。 《人类学通论》,庄孔韶主编,教育,2002年。 《社会人类学》,朱炳祥著,大学,2004年。 《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英)奈杰尔·拉波特和(英)乔安娜·奥弗林著,鲍雯妍、亚辉等译,华夏,2005年。 《文化人类学》(第十版),(美)哈维兰著,瞿铁鹏、钰译,社会科学院,2006年。 《人类学概论》,庄孔韶主编,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人类学历史与理论》(修订版),(英)艾伦·巴纳德,华夏,2006年。 《人类学经典导读》,庄孔韶,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人类学的四大传统:英国、德国、法国和美国的人类学》,弗雷德里克、安德烈·金格里希、罗伯特·帕金著,高丙中、王晓燕、欧阳敏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 《现代文化人类学》,石川荣吉主编,周星等译,中国国际广播。 《人类学理论的新格局》,纳日碧力戈,社会科学文献。 人类学交叉学科: 《人类学》,莫利斯著,周国黎译,今日中国,1992年。 《20世纪西方人类学文选》,史宗主编,金泽等译,三联书店,1995年。 《人类学导论》,金泽著,文化,2001年。 《人类学导论》,鲍伊著,金泽、何其敏译,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测试题(带答案)

初中生物-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专题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叙述与可持续发展观点相悖的一项是() A.当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矛盾时,首先保护当代人的利益 B.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C.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D.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保护环境 2.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下列行为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的是 A.绿化美化环境 B.在田间焚烧秸杆 C.发展新型可再生能源 D.淘汰高耗能企业 3.减轻空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是() A.植树造林 B.清运垃圾 C.洒水 D.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4.爱护环境,保护地球。下列做法与这一理念相符的是() A.使用一次性筷子 B.燃放烟花爆竹 C.使用环保购物袋 D.购买精包装商品 5.下列人类活动不会对生物圈造成破坏的是() ①围湖造田②排放污水③植树造林 ④焚烧垃圾⑤养花种草⑥喷药灭虫 A.③⑤ B.①② C.①②④⑥ D.②④⑤⑥ 6.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下做法与此不相符的是() A.植树造林 B.随意引进生物新品种 C.可回收垃圾的再循环利用 D.节能减排,减少污染 7.我们都应该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参与者,下列做法不利于解决环境问题的是() A.实行垃圾分类及回收再利用 B.农田作物秸秆还田再利用 C.不浪费水电资源和生活物品 D.随意丟弃使用过的废旧电池 二、判断题 8.一次性筷子方便、干净、卫生,应大力推广使用。 9.多植树或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都可以有效改善北京的空气质量. 10.温室效应使地球温暖多雨,对农作物的生长有好处. 11.目前生物圈压力大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南北极的冻土还没有被开发. 12.在我国西部大开发中,大力植树造林的首要目标是增加木材产量. 三、填空题 13.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有乱砍滥伐、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 14.在生活垃圾中,废灯管属于________垃圾;废塑料属于________垃圾. 15.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的________增加造成的,导致地球温度升高. 16.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生态农业应运而生.生态农业是通过建立人工________ ,形成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

体质人类学直立人

第五篇人类的发展 第一章直立人 直立人:直立人是一种古老(最早)的人属成员,他包括了过去称之为“猿人” 的各个类型的化石标本。“猿人” 这一名称最早是由著名的进化论者,德国博物学家海克尔(达尔文主义者、重演律)提出来的。他认为在猿和人之间存在着一种过渡阶段的形态(从猿到人转换,各取一个字),即“猿人” 。直立人生活在距今约200万—20万 年以前的更新世早期到更新世中期,在考古学分期上属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化石只分布于旧大陆欧亚非三大洲。 南方古猿与直立人看不出直接发展关系,之间有缺环,能人填补之间的空白。能人是人属的成员,但能人只在东非发现,不普遍,应是直立人的直接祖先。 南方古猿主要使用天然工具,而能人&直立人则是能制造工具,特别是打制石器。 人科&人属的一部分都是现代人的直接祖先 第一节直立人的起源 从人类进化的方向上来说,直立人是现代人的远古祖先。南方古猿类,不可能是直立人的直接祖先,从现有的化石证据来看,直立人的祖先最为可能的是能人,或者是某种与能人相类似的类型。所以,目前人们通常把能人当做最早的人属成员来看待。 但是一般把能人归为直立人里,所以也有说直立人是最早的人属成员。 能人 发现时间:1960 年 发现地点:(最早的化石发现地)坦桑尼亚的奥杜韦峡谷 体质特征:1. 脑量的扩大(最显著);颅骨壁不太厚,矢状嵴不很明显。 2.能人的上、下颌骨明显缩小,吻部向前突出的程度减弱。 3.能人的手骨比现代人粗壮,拇指虽然仍较现代人略短,但已表现出与现代人相似的性状,表明他 们已经能够直立行走。(完全两两足直立行走,两只手一定要有用,其形态结构是一定与功能统一 的,拇指的对掌功能人的对握功能完善) 4.成年身高大约为120~130 厘米,与南方古猿相比没什么进步 其他:1964 年,路易斯·利基、托拜厄斯和内皮尔将其定名为“能人” 。根据钾—氩法测定其年代为距今210万—170万年前。 在出土能人化石的同一地层中还发现了丰富的文化遗物,这些遗存被称为“奥杜韦文化” ,一般认为该文化是能人创造的物质文化。用砾石和石核加工而成的砍砸器是奥杜韦文化的典型器物,但奥杜韦文化并不是最早期的人类文化。 早期人科成员人属成员进化过程中,优先进化有用的器官(符合生物界的一般规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