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一直是我们课堂教学的“追求”。然而,什么是真正的面向全体?又如何做到面向全体呢?这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思考。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为上好每一节课我总是为课堂提问而精心备课,为的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的每一个活动环节当中去。记得有一节课,我讲的是《乌鸦喝水一课》,提问:乌鸦是怎样喝到瓶子里的水的?它想出来了什么好办法?谁能帮帮乌鸦上台演示一下?顿时,班里沸腾了,连下边坐的听课老师也坐不住了,有的很想冲上讲台,有的拿出自已带来的“精美课件”给学生演示一下,让学生迅速发现秘密,掌握方法。

我还是不慌不忙,有的听课老师实在坐不住了,低声和老师说了想法,我说:“no。”课后听课老师和我进行了交流,才明白了我的本意——让每个学生去选择和运用适合自已的想法。“课件尽管有它的作用,但我不敢保证它对每个学生都适用。因为,每个学生是不同的,很可能有的需要,而有的不需要,我们不能把统一的要求与方法强加给他们,要为每一个学生着想……”我想只有充分关注和尊重每一个个体,才能真正做到实际意义上的面向全体。

面向全体,是一个很值得研究与探讨的话题。“面向全体学生”是指学校、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无论他们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家庭出身如何,不管他们生在农村还是城市、是否有残疾、教师都应赋予他们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的学生在学校都能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低年级语文教学如何让学生动起来(马亮)

低年级语文教学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宿州市埇桥区夹沟镇辛丰小学马亮语文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门学科,但语文课则往往是学生非常怕上的一堂课。其原因,除了教师教学方法上的有问题之外,很大程度上与学生处于被动、不动的地位有关。为此,我认为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动”起来时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动起来呢?我在教学中实现了如下几方面尝试。 一、读一读 语文课让学生动起来,关键是要使学生成为语文教学的主人。而让学生在语文课上读起来,则是学生在语文课上动起来的主要形式。语文课应该成为“读书课”,应该传出琅琅的读书声;朗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应该成为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动起来,朗读是一种最经常而最有效的方式。 当然,如何朗读,也值得大力研究。例如,在哪些环节安排学生读;在不同的教学过程中,读的要求与作用是什么;可以采取哪些读的形式……这不是简单的说一声“朗读”就了事的。在实践中,我感到,朗读是十分重要的,但如果安排不当,也会使学生感到厌倦。因此,从形式方面而言,我们强调以个别读、自由读为主,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感受、自由发挥;从要求方面而言,我们强调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目的,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语言、学习语言的作用;从评价方面而言,我们强调以鼓励学生为主的基础上,对学生作出真切而

具体的评价,既保护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又不断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 二、画一画 课文与画一样,都是反映了客观现实世界。有些课文,就是对画的描述,或者是对如画美景的描述;画和写,都要求我们有细致而敏锐的观察力。如果在语文课上,适当地让学生用笔画一画,有时也能起到比用笔写一写更好的效果。例如,在教第一单元春天来的时候,让学生自己画一画春天,学生就能对春天有切身的感受。也能加深课文对春天描写的印象。 当然,学生的画画水平有限,“我手写我心难”,“我手画我意”更难。但是,只要学生能够通过画一画表达自己的理解、感受,那我们就应该充分肯定学生。我们追求的是画是否有“神”,而不是是否“相似”。而这,也是我们提倡语文课上让学生“画一画”的原因。 三、演一演 让学生成为课文内容中的一员,成为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者,也是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动”起来的有效办法。因此,我们可以让学生“演一演”——做演员,做编剧,做评论员。 低年级童话类课文比较多,如果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演一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时,我们主要要求许文胜能通过演一演了解情节过程,体会不同人物、不同场合、不同心情时不同的语气,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语感之功效。由于能结合人物的动作、表情、体态,通过演一演培养学生的语感,能提高训练实效,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们可以让学生自编自演,以小组形式

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行新课程教学的今天。提出了“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这一全新的课程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面向全体学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要求之一。面向全体学生的含义是指学校、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所有学生,无论他们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家庭出身如何;不管他们生在农村是城市、是否残疾;也不管他们对各项学科是否有兴趣。教师都应该赋予他们同等学习的机会。那在教学中怎样来面对学生呢?一、要更新教育观念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 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位个体差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他们通过学习,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 二、改进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由于个性个体的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在要面向学生的各个方面,特别要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充分考虑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在保证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要注意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从而达到把群体目标同每个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目标统一起来,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分层备课,精简讲授时间,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学、观察、操作、思考、表达、交流、

表现的机会。教师要鼓励学生创造性学习,努力为学生创设宽容、理解、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思维而不是让学生沿着教师的思路思考,通过讨论和交流,让每个学生加深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对错误进行自我纠正,从而构建全新的认知体系。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这样可以给教师创造性地教和学生创造性学留有充分的空间。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各得其所;使每个学生都能体现成功的喜悦。 三、还要在教学中注意张扬每个学生的个性 面向全体学生,要改变过去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被动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学起于思,思缘于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较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学生,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思考、进行练习;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要鼓励学生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促进互动学习,分组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分工合作和相互帮助,教师要让小组角色不断轮换,指导每个学生积极承担职责,通过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师要客观公正评价每一个学生

常见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类型及特点

常见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类型及特点 杨庆余 (上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杨庆余) 提问的目的在于引导,提问的功能在于引起思考。因此,小学数学课中的课堂提问,不能简单视作是一种调节课堂气氛的师生语言交流,也不能简单视作是一种评估学生知识掌握的手段。提问应做到三个明确:其一是目的明确,即提问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其二是方向明确,即提问要给学生明确的思考方向,决不能含糊朦胧;其三是评价明确,即学生在回答提问后,要对其有个明确的评价,决不能有置可否,使其茫然。 现今小学数学的课堂提问,常见有如下几种类型: 一、判断性提问 这类提问多见于学生或教师的解题过程中或结束后,目的是判断其过程、方法和结论的正确性,有时也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其过程、方法或结论的合理性。 常用的语句有:“对不对”“是不是” 这类提问的特点是:其一,要求回答者仅用“是”或“否”就能解决提问,因此,尽管教师也引导学生思考,但提问方式本身容易误导学生不做思考,所以思维程度要求很低;其二,难以发现学生真实水平,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常包含偶然因素,从概率来说,即使是猜,也有50%的正确率;其三,难以找到学生错误症结所在,一个判断失误可由多种因素所致,不找到原因就无法对症下药。 建议这种类型提问后面应紧跟一些引导叙述算理的或引导思考的提问。 二、视读性提问 这类提问多见于一个课题展现在学生视觉之中后,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课题中找到一些相关信息,便于从这些信息入手加以思考。 常用的语句有:“是什么”“怎么样” 这类提问的特点是:其一,能引导学生将注意集中并指向课题,并调节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其二,能提高学生从众多信息中辨认出某些相关信息的能力;其三,其思考性成份很低,有时甚至只要照读一些数据即可。如:“第一班工人生产了几个零件”学生只要读一下题中已告诉的数据即可。 建议这类提问增加些思考成份,诸如只视读一些数据的提问尽量避免,防止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三、复述性提问

浅谈教学中如何以学生为主体

浅谈教学中如何以学生为主体 发表时间:2018-05-24T16:07:54.333Z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18年第2期作者:闫鹤[导读] 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吉林省公主岭市双龙镇中心小学校闫鹤 【摘要】新教学思想的核心是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的改革,更新了教育观念,注重学生的能力的培养,课堂就能“以教师为中心”变成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就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关键词】学生主体,兴趣培养 “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它是求知的起点,是思维培养和能力提高的内在动力,是激发创造思维、开发智力的催化剂,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师不仅要准确地、艺术地传授知识,而且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心理活动指向集中到“知识王国”里来。兴趣的发展有三个层次,从“有趣”开始,产生“乐趣”,然后向“志趣”发展。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利用游戏,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本性活泼、好动,对新奇事物往往具有好奇心。在教学中利用游戏等活动,设法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完表内乘除法后,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目:在黑板上不出声地写出几个数:12、6、4、8、2、3、18,这些看似漫无主题的数,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会想:咦!这些数有什么用处?老师写这些数干什么?问号一个接着一个地出现在学生的脑海里。然后老师告诉学生:用这些数组成乘法或除法算式,要求积和商也必须是所给的数,你能组成多少道算式?比一比,看谁想得最多?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动脑,人人都想争第一,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譬如在教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后问学生: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它们的面积也相等吗?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一提出,就在学生中引起激烈的争论。众说纷纭,各尽所能,方法各不相同。有的从画图、测量、计算的方法入手;有的先假设数据然后计算,利用假设法来计算。大家各显“神通”,最后得出“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正方形大”的结论。学生在学习中自我发现,又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精神,学习兴趣也就更浓了。 (三)探索、提示数学内在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课前我安排同学在预习的基础上,到生活中寻找一些轴对称图形,像树叶等。上课时,我利用课件展示了大量精美的对称图案,包括花朵、脸谱、剪纸、建筑等等。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仅对所学知识掌握透彻,对数学学科的学习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内容十分丰富的美学。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该时常设计适当的数学内容,带领学生步入数学的百花园中,发掘、欣赏数学的内在美,从而使学生有更大的兴趣,自我去探索数学的奥秘。除此之外,教师教学语言的形象性,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教学手段的新颖性,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只有千方百计地注意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才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注重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产生活实际。教学中的素材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课堂提问是讨论型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活动以思考讨论分析为主。以不同的生活现象,侧面引出知识点,以学生的讨论归纳总结知识点。这样课堂更加活跃,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学到一定的知识获得一定的能力,这实际上也对我们教师提供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在了解和掌握更多的材料的基础上合理的组织好课堂。以前对于主要知识都是先提出来,再用实验或者事实去验证它,而新课改要求我们在已经具有的常识上,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来掌握新的知识,而这种知识的掌握是通过学生自己探究实验,小组讨论慢慢得出的共识。提供了更多的贴近生活的新素材引出我们的新内容,用这样的以旧带新的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学生也能够很好的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便于学生们建立知识体系。更加强调层层深入,有目的的提问,便于学生有目的的思考提出的问题。更加强调学生的活动,但这样的活动仍然在教师的监控之下,不是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能够在教师的提示下干什么,得到什么结论。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认识新知识,落实新知识,课后学生的探究也是我们学习的一块很大的平台。各种情景和课堂提问与学生活动来完成,不断为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并验证,不再是老师给出现有的结论,而是在探讨中得到结论。摒弃了旧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了发现知识的主人。提问更有指导性、目的性,学生能够通过这样的问题不断的去寻求问题的答案,不至于学生在这样的探究型的课堂之中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能够通过一步一步的探究,让学生的思维发散,但是又能够学到知识。学生的活动始终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目的性很强,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通过学生的自主的活动不断地让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答案,从而学到新的知识。通过他们自己的探讨来学习新知识,这样的效果是最好的,记忆也是最深刻的。

课堂提问的秘密 心得体会

课堂提问的秘密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巧妙的课堂问答是诱发学生思维的不竭动力,能开启学生心智的大门。所以新课改大力提倡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但是,很多考生实际操作的效果并不理想,大多生硬的理解为教师在一堂课中讲得越少越好,应该让学生多讲,教师讲多了又成了传统的教学式。实质上则成了为了“对话”,而用“提问”来代替教师的讲解,借学生之口说出自己想要说的答案,把“启发式教学”庸俗化成“问答式教学”,表面上貌似贯彻了新课改理念,然师生之间并没有实质上的交流和互动。“对话”也仅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而已。要想能够将一堂“假”的试讲课讲灵、讲活,就须首先把它讲“真”。我们要从实际的教学出发,还原真正的课堂。 一、找准时机,适度把握 课堂提问固然重要,但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具体情况,设计适量的课堂提问。太少,则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教师唾沫横飞,学生听的两眼发直,课堂死气沉沉;太多,则然会降低问题的质量,“一大波问题在靠近”学生晕晕乎乎的回答,毫无重点,一团浆糊。问题的设置要突出重点,就是要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问在最需要、最值得问的地方,以突出重点,巧克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二、抓大放小,目标明确 有些老师由于害怕问题太琐碎,于是干脆提一些大而化之的问题:“你们从图画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结果学生就直观的说“看到了兔子在跑 步”“乌龟在赛跑”“小鸟在唱歌”“开运动会”……。就是提不出一个数学问题来。就是教师的问题缺乏明确的目标,学生的思维直接将课堂进程带跑偏了。虽然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但是须是教师主导的。所以,提问既要开放,又要有针对性,可以引导学生朝向我们的既定教学目标前进。 三、注意倾听,及时指导 问题设置也应该符合所教学生的目前知识储备、认知状态,若过难,学生无处下手,长此下去,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在学生回答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引导。但也不能提出问题后就急着给予解释与引导,教师应学会等待,让学生自行深入思考,适当的留白也是保持课堂节奏的重要一项。 四、多元评价,积极鼓励 学生回答完了,正是急于得到老师的认可,切不可置之不理直接跳入到下一个环境。评价以积极鼓励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很多老师的评价过于单一“好”“很好”“非常好”,太过于敷衍。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针对问题设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培育。这是一项长期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学校教育是我国主要的教学形式,班级授课制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因此,作为"班集体灵魂"的班主任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历史重任。 小学班主任面对6、7岁--11、12岁的儿童,工作更加繁重。我相信,任何一位班主任都希望胜任这项工作并把自己从繁重中尽量解脱出来,那么,如何开展小学班主任工作就至关重要。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亲近学生,研究学生;展现自我,树立威望。 "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班主任要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这是班主任顺利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研究学生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最好的途径是通过活动观察。 了解班风、学风,了解全班主要的优缺点并分析其原因所在,了解家长普遍的文化层次,找到亟待纠正的弱点;二要研究学生的个性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爱好等),了解个人的生活环境,掌握哪些是积极分子,哪些是特别需要注意的学生等等。 在亲近与研究学生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努力展现自身广博的文化与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学生对你"既亲近又崇拜",既认定你是值得信赖的老师,又把你当作好朋友,树立起班主任崇高的威望。那么,你的教育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干部队伍的组建和培养。 一个班的集体面貌如何,很大程度上是由小干部决定的。小干部对班集体有着"以点带面"和"以面带面"的作用,我称他们是"班主任的左右手。"所以唯有慎重地选拔和培养干部队伍,班主任工作才能逐渐从繁重走向简单与轻松。 当选的干部应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干部队伍的组建不能仅仅作为一种形式存在,班主任必须精心培养:其一,要大力表扬干部优点,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帮助小干部树立威信;其二,在鼓励干部大胆工作,指点他们工作方法的同时,要更严格要求干部个人在知识、能力上取得更大进步,在纪律上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亦即"以点带面";其三,培养干部团结协作的精神,要能够通过干部这个小集体建立正确、健全的舆论,带动整个班集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集体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亦即"以面带面"。 三、以强化常规训练带动教育教学工作。 良好的常规是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保障,一个学生调皮捣蛋、不合常规的举动往往会使一堂好课留下遗憾,使整个集体活动宣告失败,甚至使全班努力争取的荣誉付诸东流,直接影响到班集体的利益。因此,要扎实有效地加强一个学生的常规训练。训练的内容包括《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的常规、课堂常规、集会和出操常规、卫生常规、劳动常规、参观常规以及路队常规等等诸多方面。训练可以通过集体或个人、单项强化或全面优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务必使每个学生具有"服从集体,服从命令"的思想,具有自我约束力,形成习惯,保证整个班集体随时表现出"活而不乱,严而不死"的良好班风班貌。 四、拟定集体与个人的远、近期目标。 有目标才有动力。班主任要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和本班实际情况,拟定全班与小组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远、近期目标,让每一个学生明确我们全班和小组正在努力奋斗的目标是什么,避免盲目、低效地学习和生活,从而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动力。然后,要对每一个学生拟定切实的个人远、近期目标,将集体的动力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帮助和鼓励每一个人进步,使每个人都在明显而又易于承受的压力下自觉要求自己。 目标的制定不是目的,如何通过努力去实现目标,提高学生的素质才是目的。因此,鉴于小学生年龄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小课题方案

曙光一小三(2)数学课题研究计划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教师:董其凤 时间:2014.9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某种教学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原理的刺激,或对学生进行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的指示。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特别是对于刚步入小学校门的低段孩子来说,教师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问是非常重要的。 自新课程实施十年以来,对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开展了较多的专题性研究,在数学课堂教学上也总结出了很多好的经验。在新课程、新理念的教学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特别是低段孩子在老师趣味性地提问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这在一些公开课中经常能看到。但是在实践教学时发现,低效的重复性应答式的提问、没有精心准备的提问、只关注优等生的提问等现象还较为常见。有时教师为了制造热闹的课堂气氛,不分主次,不顾学生实际,提问占据了课堂大部分时间,学生只得被动地应付教师的琐碎问题,缺乏质疑问难、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加上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如注意力容易分散,活泼好动等等,往往会出现“人云亦云”,不假思索的盲目跟风的回答方式。甚至有些孩子在“对的,是的,好的……”之类的回答下完成一节课的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老师怎样提问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思考问题掌握知识,哪些问题可以提、有意义,哪些问题不该提,这是我们一线老师一直在思考探究的问题。 二、课题的界定 课堂提问有效性,指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教材的重难点而设置的一系列的问题。在实践和研究的过程中,找到在小学低段数学常态课中不合理的提问,并避免在以后的课堂上出现。对于能促进孩子思维、开启心智类的提问及时总结并进行推广应用,做到去其糟粕留其精华,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该课题实施培养教师的课堂提问的智慧,做到问在疑处,点在惑时,以达到引发认知兴趣,获得知识,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2、通过该课题研究,总结、归纳有关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艺术的有效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唤起他们的学习激情,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激发学生情感的火花,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和预设策略、措施 1、积极参加在“影子研修阶”段期间的观课和议课,努力吸取九龙坡区优秀教师先进经验,高度关注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为本课题提供研究的条件。从如下几个方面关注:

浅谈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浅谈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第一中学张应龙 【关键词】主体性;课堂教学;数学;学生 【正文】今年起,湖南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而所有改革的焦点,不外乎如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创造能力。各项改革措施中所强调的又不外乎更大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行个性化的教育。然而,这一项项改革的结果并不十分理想。有学者指出“多年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工作,但成效并不大,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至今仍统治着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课堂”。 其实,只要我们翻开几千年的中外教育史,便不难发现,所有这些改革建议只能说是旧话重提,实在不是什么新东西。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教学法便是运用对话,列举出机智巧妙的问题进行教学,其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探索新知;古罗马的昆体良所倡导的修辞学方法,则强调教师要乐于提问,乐于回答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学方法,则提倡让学生充分享受生活,在快乐中轻松地学习,既考虑到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又注意到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到近代,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问题教学法,强调从做中学;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布鲁纳的发现法及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所有这些,无一不是突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无一不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我国,古代便有大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早在汉代的王充,便极力反对“信师是古”,他批判死记硬背的教学为“即徒诵读,读诗讽术,虽千篇以上,鹦鹉能言之类也”,主张“极问”,以“订其真伪,辩其虚实”;到了魏晋时期,以嵇康为代表,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教育思想。我国近现代的教育家更加重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如陶行知,晏阳初,蔡元培……都围绕“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出过深刻的见解。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教学基本原则。 1、深刻性原则 深刻性原则是指学生在参与数学教学活动中,数学思维活动的开展不是停 留在表层上的,而是进入深层次的.在数学教学中还要注意以下两点:(1)不要搞成形式上轰轰烈烈的一问一答式的简单提问,要立足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展开,并辅之以必要的讨论和总结,同时加以正确的引导;(2)要把数学教学看成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活动中不仅要让学生参与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的学习,更要鼓励他们积极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2、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指在数学教学中应创造机会让每一位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即要求全体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要让每一位学生体验到参与数学学习所带来的成功喜悦,这无疑可以进一步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主体意识。

怎样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怎样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目的要明确。即设计问题要紧紧围绕教材的要求,教学目标进行,就是问题要解决什么要明确。 2、有启迪性。即所提的问题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探索的兴趣。具有教育意义的问题能针对学生实际,对学生的言行有潜在的影响。教师不要讲什么之后都问“对不对”,“是不是”,“懂不懂”,这些问题所得到的答案然是“对”、“是”、“懂”,但效果平平。 3、有适应性。课堂提问设计以中上等学生为基点,兼顾优、差生。无论哪个班组,都存在“中间大,两头小”的现象——中等生占绝大多数。课堂提问时,中等生回答的机会多一些。因此,要以中上等学生水平为主,使中等生经过思考后能够回答出来,即“跳一跳,摘苹果”。为了适合优、差生的特殊需要,在此基础上将某些问题作一些深化,将某些问题分层次,以便在课堂中向优、差生提出。有的老师将一个中等生难以回答的问题分为几个小问题向差生提出,然后中等生总结,这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4、有灵活性。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提问也是一个样。首先要选择发问的时机,在学生进行“愤”、“悱”的心理状态下进行发问,其次,发问后,不要马上让学生回答,应该给生思考回旋的余地。“开车不等客”的作法,不利于学生的思维。第三,讲究发问的方式,不断改变提问的角度,使问题提得新颖,能发人深思。 5、面向全体学生。即课堂提问要求能使全班学生都能参与思考,不应该只对少数尖子生,而要使全体学生,特别是差生都有被提问的机会,使提问具有普遍性。 (1)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的问题以常规管理性问题 最多。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持久性较差,老师要经常提醒, 组织课堂教学。例如:老师问“准备好了吗?”“你听清 楚了吗?”等等,当然这些不算是实质性提问的问题,但 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中是很有必要的. (2)启发性和创造性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 造能力,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例如教学开始不久 就问:“三种小动物都有各自不同的过冬方式,你觉得哪

语文课堂要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语文课堂要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语文课堂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新课程标准指出:进行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优化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现代的教育理念认为要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应该构建一个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语言的探研活动中来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个教学模式应该让学生动起来,做到“动脑、动口、动手”。 一、动脑。 动脑主要包括两方面:“质疑和创新”。 1、质疑就是善于提出问题。“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李政道教授对自己的学生说过:“最重要的是要会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一流的工作。”由此可见在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质疑”到解疑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因此,教师应创设质疑氛围,鼓励学生质疑,开启思维之门。教师要根据文章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要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 同时,教师应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质疑。培养质疑的能力,如紧扣课文质疑,抓住重点词质疑,抓住课题与内容的联系质缎,从文中看似有矛盾之处质疑等等。2、创新就是创造性思维。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小学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主动地在探索过程中获取新知,产生某种感悟、体验。对于学生的出乎意料的回答或别出心裁的思考方法,教师要细心体察,耐心诱导。对于一些正确的独见之处更要及时加以表扬。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更要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创造条件。要积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并联系身边的生活实际,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 二、动口。 动口主要指“读和说。” 1、读。读主要指朗读。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安排学生读书,要以多种形式反复进行朗读的训练。尤其是阅读教学中,读书更应该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认认真真地读书,应当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和最主要的活动,课文应当主要放在课堂上读通、读懂、读熟。没有朗朗的读书声的阅读课不是好的阅读课。教师备课时要备读,为学生安排好各种方式的读书时间。要引导学生多读、善读。每读一次有一次的要求。比如,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或营造气氛,指导朗读,可以教师范读、带读,学生指名读,小组读,轮读,分角色读等;为了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用心去读,一般采取默读。读书要理解地读,动脑子去读,

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现代课程价值的取向就是要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 的发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正确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在小学英语教学的整体目标上不仅仅是关注小学生知识有所得,能力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要使小学生能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拥有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要让小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换句话说小学英语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既要从事教学活动,又要从事教育活动。 2、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学习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求小学英语教师在教材选用和教法设计时,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考虑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要求与个体差异。以学习为中心,就是要求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把英语课上成知识传授课,不要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小学英语课一定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学习英语,通过说说、听听、唱唱、玩玩等形式,让小学生感受到学习英语的快乐,从而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 3、要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氛围是十分重要的,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有时教法更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小学生的朋友、帮助者的身份出现。

尊重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关爱那些在英语学习方面有困难的学生,要尽可能多地为小学生提供实践英语的机会,鼓励他们所做的尝试,保护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英语的活动中,增强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参与性,培养合作意识。 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 英语课程标准是采用通用的分级方式,将英语课程目标按照能力水平分成9个级别。同时,英语课程标准又将课程目标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描述。也就是每个级别都要以学生在上述五个方面的综合行为表现作为发展目标。在谈到操作的灵活性时,首先得 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分级要求不等于分年级要求,英语课程标准中的级与我们通常说的年级不是对等的关系。以前的英语教学大纲中对各年级的教学要求规定得非常清楚,但现在的英语课程标准采用的是分段管理的方式,即提出每个学段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如二级、五级、八级,而其他级别则作为过渡级别,这样的设置有利于对各层次教学的指导,又为课程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提供了依据。小学英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确定各年级的教学要求,教学研究部门和学校管理层也应该用一种开放的心态支持小学英语教学为此所作的努力。 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小学英语教学在教学目 标设定、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的实施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上都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就目前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来看,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培育。这是一项长期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学校教育是我国主要的教学形式,班级授课制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因此,作为"班集体灵魂"的班主任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历史重任。本学期我担任一(7)班的教育教学工作。在这个学期里,为了搞好本班的班风、学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少年儿童德、智、体、美、劳多方面的素质,我主要做了下面几点工作: 一、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自控力差,纪律涣散。我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入手,课上进行趣味教学,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组织好学生的纪律。利用班队会课、自习课学习学校规章制度,提醒学生做好上课准备工作,并且在课后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根据学生的表现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在日常学习中,时刻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渐养成认真听课、认真作业、下课好好休息、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 (1)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习惯。在学校,纪律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本学期,我结合学校的班风量化评比,经常利用班会课和自习课,教育学生怎样遵守课堂纪律。平时上课经常进行小组评比,发现某些同学或者某个小组做得好及时表扬,在班中树榜样,发现不良现象及时纠正。 (2)培养学生文明礼貌的习惯。即要求学生做到仪表美、语言美、心灵美。强化要求学生执行学校的学生行为规范,衣着整洁,佩戴好校牌和绿领巾,不赤脚、不穿拖鞋上学,由班干部督促检查,结合评比制度,促使学生自觉自悟,现在同学们都已经养成了这个良好习惯。在语言行动上,同学们懂得讲文明礼貌,无论在校内、校外,他们见到老师都很有礼貌地叫声“老师好!”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拾到东西交公的好人好事不断涌现,本学期我班涌现出的好人好事不计其数,光拾金不昧的就三十多件。从他们的行动已经可以看到:在他们小小的心灵里已经发出美的幼芽。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兴趣。如通过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录音,幻灯投影,教学课件,实际动手操作或亲身体验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关心爱护每个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我爱班上的优等生,更爱班级的后进生。在学习中,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如我班巴音胡同学,经常上课发呆,不肯做作业,还说让我不要管他。还有我班的马哈吾亚同学,上课小动作不断,作业也不能按时完成。但是我没有放弃他们,而是手把手的教他们,利用具体的教学情境教他们如何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时间的认识。抓住他们的点滴进步,不断鼓励,在学生面前夸奖他们是聪明的孩子,在六一儿童节时为了表扬马哈吾亚的进步,经过全体同学的表决,决定推选马哈吾亚同学为少先队员。渐渐的,他们不但能完成作业,而且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在生活上,我更是无微不至地关心每个学生,帮他们削铅笔、提醒学生按时吃药、帮学生点眼药水,甚至学生呕吐、摔伤,我都尽心帮助他们,帮他们弄干净或及时送往医务室包扎救治。有一次正在做广播操时,我班虎智敏同学癫痫病突发,为了防止他咬到自己的舌头,我一边掐他的人中一边把自己的手塞进他的嘴里。所以到我们

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课堂提问模式探微-4页文档资料

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课堂提问模式探微毫无疑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我们是启发式教学的成功案例。从继承先人文化和发展思维的角度来看,我们无疑是最佳人选。但是,随着社会和技术的发展,“继承”和“解决”显得颇为被动甚至力不从心。我们失去了创新的基本能力!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该懂得解放和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坚持营造以学生提问为主体的课堂模式,做“二线”教师。 一、学生自主提问的重要性 传统教学中,教师掌控着课堂提问的主动权。学生被动思考,问题意识得不到培育,求知的天性逐渐消逝,创新思维枯萎在萌芽状态。其实在学习开始时,大脑更善于提出问题而不是回答问题。当学生对问题产生浓烈的好奇心,它就会刺激学生关注当前的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其次,古往今来,每一个伟大的发现都需要人们有极大的质疑能力和极丰富的创造力。如“进化论”的提出,以惊世骇俗的方式推翻了神创论,告诉人们人是猴子变来的……传统教学成功地复制出了一批又一批知识渊博的学者,却很难培养出激情四溢的“疯子”和富于创造性的科学家。 二、阻碍学生自主提问的原因 1.教师因素 首先,学生主体的教学往往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讨论,而现行的课程标准和考试要求往往让老师无法两全。其次,传统的师道尊严给老师套上了一个无形的枷锁。在学生主体的课堂上,教师往往需要面对很多学生的“奇思妙想”,而传统的观念不允许老师“不知道”。 2.文化因素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从入幼儿园第一天开始,家长就告诉孩子“在学校,一定要听老师的话”,我们会经常夸奖我们的孩子“真乖”。这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崇尚的“中庸”之道。从小的教育让我们的孩子缺乏大胆质疑的勇气和精神,对老师的“尊敬”和“畏惧”,让我们的孩子逐渐丧失了质疑和自主提问的能力。 3.环境因素 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课堂上的“平等对话”很难出现。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合常理甚至匪夷所思的时候,老师惯性的指责会给提问的孩子产生消极而久远的影响,给课堂上更多观望的孩子产生“杀鸡儆猴”的教育效果。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如此“丢面子”的事,聪明的人都不会继续。 三、实现学生自主提问的途径 新时期,教师需要教会学生的不仅仅是几个定律、几个公式,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质疑精神才是重中之重。实现学生自主提问的途径主要包括: 1.延伸课堂,不做稻草人 现行的课程标准我们必须参照,中考的要求我们必须达到,而学生主体的课堂提问模式我们也必须尝试去实践。解决矛盾的唯一办法就是延伸课堂。学生课前的预习、老师课前准备的课案、课后及时地巩固学案都需要我们老师精心去布置和设计,在发挥学生课堂主体性的同时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其次,我们可以“蹲下身子”和学生一起通过各种途径寻找答案。在找寻答案的过程中,更可以很好地培养师生的感情。

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角色扮演,引发共鸣 近年来,有识之士提出“让学生中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有关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一段情节,就可以让学生以模拟的百货商店为背景,由学生来扮演爸爸妈妈和星星,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这样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 二、组织辩论,深化明理 “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创设道德认知冲突,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开展课堂辩论的环境。例如教学《心中的110》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放学路上,从一辆汽车上走下来一个陌生人对小红说‘我是你班主任的好朋友,能带我去见你的班主任吗?’小红应该跟陌生人走吗?我没有让学生直接回答,而是让同意走的同学坐左边,不同意的同学坐右边,座位调整使课堂成为辩论会场,在对抗辩论中,使学生得到启发,明白生活中许多看似平常的事情也可能暗藏着危险,不要忘了拨打心中的110,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思辩能力和认知水平。 再如上网,这是目前在学生中比较流行的一种活动方式。对于它的利弊,社会上的看法众说不一。但在家长和老师看来,学生上网利大于弊,因为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很容易入迷而耽搁学习。那么学生的想法呢?是受不了诱惑还是逆反心理作祟?以至于屡禁不止。为此我在教学《哪些地方不能去》时,有意安排了学生辩论赛的教学形式,让学生通过彼此的唇枪舌战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进行总结和正确引导,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表扬他们勤于思考,善于辩论,这样在辩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思想品德教育落在实处。 三、开展实践,知行结合 思品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

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数学教学更是如此。在数学教学当中,我们坚决做到顾全每一个学生,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差生。因此,课堂教学转化“学困生”的能力与学业成绩是我们的教学中一个永恒的课题。 针对学困生数学基础差,对数学学习缺乏自信的特点,我们组交流、讨论、制订出补差方案,尝试用多种手段、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学习信心。 课堂、作业两手抓,课堂上尽量点名学困生;作业进行个别辅导,及时更正,不留后患。及时查漏补缺,使学困生树立能够学好数学的信心。 平时下课多与学困生交流、谈心,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让学生愿意与老师交谈。与家长取得联系,常交流,共同关注后进生的学习进展。 针对卷面测试,抓最基础的知识,重点抓计算,每学一个新的计算,尽量使其完全掌握。 及时调整教学模式,针对性地补小面积的知识。 事实证明,从学生期末文化素质的检测情况来看,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教研室安排的每次大型教研活动,参加的教师做到有记载,有点评,会后在组内分享活动过程,交流想法,总结经验。 2、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最终目的,组织开展一系列有实效性的研讨活动。做到定时、定人、定内容,开展有新意,有意义的各种学习探讨活动,转变教研理念,改进教研方法,优化教研模式,力争形成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积极探索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研工作新体系。

3、坚持传统特色,师徒、同伴同研究、互学习,提升工作质量。组织开展师徒结队工作,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同年级的教师多交流、沟通。利用课余时间及时的与同伴研究教学方案,探讨重难点的突破,课后沟通学生掌握情况,交流教学心得、体会,及时的总结经验与开拓创新。在忙碌中我们找到了充实,在细微中我们理解了认真,在总结中我们得以反思,在反思中我们收获了经验。在我校的数学教研组,看到的是我们每位老师的那份善良与真诚,听到的是一个个指导性的建议,一句句温馨提示的话语,这都让我们的内心为之感动。正是这种融洽的教研氛围,使老师们在合作中建立了良好的同伴互助的人际关系,形成相互支持共同进步的和谐群体。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教学质量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和效益的主要标志,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社会的要求、家长的希望和学校教师的立足之本。因此,数学教研组的工作指导思想是以市教育局的工作设想为指导,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全面推行课程改革,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教研组青年教师的队伍建设,促使我校数学教学工作再上台阶。英语组全组教师一直严格要求自己,注意团结,分工协作,努力把教研工作做得有声有色。2008年自新校创办以来我校积极开展创建“先进教研组”活动,我校外语组全体教师更是带头投入到创建工作中去,重教书,更重育人,努力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回顾一年的创建工作,根据我们英语学科的特点,以争创“先进教研组”为契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