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善政走向善治

从善政走向善治

从善政走向善治
从善政走向善治

从善政走向善治

——县级政府行政改革的目标取向

王立京(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政法所武汉430077)

摘要:治理是为了弥补国家和市场的失效,如何使治理更加有效,最好的路径是实行善治。善治实际上是国家的权力向社会的回归,表示国家与社会或者说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良好合作。县级政府是靠近基层的一级政府,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县级政府从善政走向善治,不仅可以为国家各个层级的政府治理提供典范,也将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善治;县级政府;改革;目标

“治理”问题是在全球化大前提下产生的国际通行的对话基础之一,高效率的政府治理对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种非常稀缺的资源,提高中国各级政府的治理效率无疑是确保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实现民族振兴的关键所在。县级政府是靠近基层的一级政府,由于贴近基层、贴近群众,其一举一动都会与本地百姓的利益相关联,县级政府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因此,县级政府的有效治理,不仅可以为国家各个层级的政府治理提供典范,也将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治理与善治理论

1989年世界银行在概括当时非洲的情形时,首次使用了“治理危机”(crisisingovernance),此后“治理”一词便被广泛地用于政治发展研究中。英语中的治理一词(governance)源于拉丁文和古希腊语,原义是控制、引导和操纵。长期以来它与统治(government)一词交叉使用,并且主要用于国家的与公共事务相关的管理活动和政治活动中。但是,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赋予“治理”以新的含义,不仅其涵盖的范围远远超出了传统的经典意义,而且其涵义也与“统治”相去甚远。西方学者,特别是政治学家和政治社会学家,对治理作出了许多新的界定。在关于治理的各种定义中,全球治理委员会的定义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和权威性。该委员会于1995年发表了一份题为《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的研究报告,并在该报告中对治理作出了如下界定: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

就其直接原因而言,西方的政治学家和管理学家之所以提出治理概念,主张用治理代替统治,是他们在社会资源的配置中既看到了市场的失效,又看到了国家的失效。正是鉴于国家的失效和市场的失效,愈来愈多的人热衷于以治理机制对付市场和国家协调的失败。

治理可以弥补国家和市场在调控和协调过程中的某些不足,但治理不可能是万能的,它也内在地存在着许多局限。它不能代替国家而享有政治强制力,它也不能代替市场而自发地对大多数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在社会资源配置中不仅存在国家的失效和市场的失效,也存在着治理失效的可能。既然存在着治理失效的可能性,那么,如何克服治理的失效,如何使治理更加有效等问题便自然而然地摆到了学者面前。不少学者和国际组织纷纷提出了“元治理”、“健全的治理”、“有效的治理”和“善治”等概念,作为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其中“良好的治理”或“善治”的理论最有影响。

自从有了国家及其政府以后,善政便成为人们所期望的理想政治管理模式。善政的内容,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基本类似,一般都包括以下几个要素:严明的法度;清廉的官员;很高的行政效率;良好的行政服务。毫无疑问,只要政府存在一天,这样的善政将始终是公民对于政府的期望和理想。但是,善政在政治理想中的这种长期独占鳌头的地位,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却在世界各国遭到了日益严峻的挑战。对善政构成挑战的是“善治”,其英文名为goodgovernance(可直译为“良好的治理”等),概括地说,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它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善治的基本要素有六个:(1)合法性。指的是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取得和增大合法性的主要途径,是尽可能增加公民的共识和政治认同感。(2)透明性。指的是政治信息的公开性。透明性要求与公民利益相关的政治信息能够及时通过各种传媒为公民所知,以便公民能够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过程,并且对公共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透明程度愈高,善治的程度也愈高。(3)责任性。指的是人们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公众,尤其是公职人员和管理机构的责任性越大,表明善治的程度越高。在这方面,善治要求运用法律和道义的双重手段,增大个人及机构的责任性。(4)法治。其基本意义是,法律是公共政治管理的最高准则,任何政府官员和公民都必须依法行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治是善治的基本要求,没有健全的法治,没有对法律的充分尊重,没有建立在法律之上的社会秩序,就没有善治。(5)回应性。它的基本意义是,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作出及时的和负责的反应。回应性越大,善治的程度也就越高。(6)有效性。它有两方面的基本意义,一是管理机构设置合理,管理程序科学,管理活动灵活;二是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成本。善治程度越高,管理的有效性也就越高。

二、县级政府治理的变迁

县作为一级行政单位,至少可以追溯到秦统一中国之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县级行政确立了在国家行政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概括起来,县级行政有四个特点:(1)基础性。中国是一个尚未完成工业化进程的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牵动国家全局的问题,广大农村的稳定和发展是整个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前提,而县级政府正是面向广大农村的。(2)完整性。县级政府是功能齐备的一级组织,纵向承上启下,横向连接城乡,综合性强。(3)直接性。县级机关是最接近基层、直接同人民群众打交道的一级机关。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是跟县级行政管理成效直接相连的。(4)相对独立性。一个县的工作是相对独立地开展的,这种相对独立性使县级行政机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成为可能。县级行政的这些特点表

明,县级政府在国家行政体系中担负的功能主要是执行,如果县级行政管理强而有力的话,整个国家的基础也就稳固了。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新政权的领导人面临着选择何种发展道路和管理体制组织经济建设,迅速实现强国富民理想的问题。由于当时国际国内环境及苏联模式的影响,中国选择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安排实际上是政治领域统辖一切,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处于政府的全面控制之下,所产生的政府必然是“无限政府”,承担着无限多的经济社会职能,从宏观到微观几乎包揽了全部的经济社会事务,“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政府对社会管理的广度与深度是前所未有的。这时,经济和社会领域处于抑制状态,没有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无所不包,统得过死的行政模式很快便暴露出其缺点与不足:政府职能膨胀,机构庞大,运转不灵,官僚主义严重;企业统得过死,缺乏活力;价格信号扭曲,造成经济活动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浪费严重。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国家的竞争力。

我国现行县级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形成于建国初期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为前提和基础,以部门管理为主要标志和特点。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开始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逐渐从政治领域获得了一部分它们应该有的权力,公民社会开始初步形成。与此相适应,为建立一个结构合理、人员精干、运转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了四次规模较大的县级政府机构改革,虽然在简政放权、转变职能,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从总体上看,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存在种种问题:(1)机构膨胀反弹,政府财政吃紧,机构改革始终没有走出“膨胀———精简———再膨胀”的怪圈。(2)职能转变力度小,存在职能异化。(3)部门之间职能交错、职责不清,造成多头管理和互相推诿,导致行政管理的低效率。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根本原因是没有很好地实现国家权力向社会回归,实现国家权力还政于民,国家与社会或者说政府与公民之间没有实现良好的合作,也就是说没有实现善治。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民主,就其本质而言,是公民对国家权力的制约和对政治生活的参与。中国宪法赋予了公民广泛的民主权利,但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公民的民主权利很难得到有效保障。究其原因,是国家权力的无限扩张及其向经济、社会生活的全方位渗透,使国家与社会出现一体化的态势,政府包揽了社会的大部分事务,形成了“大政府、小社会”的局面。因此,当政府进行机构改革需要转变职能、精简机构和人员时,由于政府对社会长期的高度控制,社会相对萎缩,政府转变职能、精简机构后的社会事务由于没有相应的社会中介组织来承担,造成了管理真空和权力真空,因此,政府不得不又恢复这些机构来进行管理。这也是我国机构改革出现反复、职能转变缓慢的原因之一。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是一对矛盾。没有国家权力,公民个人权利就得不到保护。但国家权力具有扩张的性质和特征,国家权力的扩张总是依靠侵蚀个人权利而实现的。伴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政府权力下放和对政府权力的制约,中国公民个人的独立地位和自由权利正在迅速形成和发展中,它为县级政府实现“良好的治理”(即善治)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三、县级政府实行善治的思路

善治实际上是国家的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善治的过程就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善治表示国家与社会或者说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良好合作。它有赖于公民自愿的合作和对权威的自觉认同,没有公民的积极参与和合作,至多只有善政,而不会有善治。所以,善治的基础与其说是在政府或国家,还不如说是在公民或民间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民间社会是善治的现实基础,没有一个健全和发达的民间社会,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善治。但是,政府是国家政治权力的掌握者,是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者和各种法规政策的制定者,一个国家要实现善治,关键是要实现善政;欲达到善治,首先必须实现善政。因此,从这个理论分析角度出发,县级政府实行善治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转变政府职能,打造有限责任政府。

实现善治必须与政府职能转变相结合。当代的责任政府、有效政府、法治政府都是有限责任政府,这就要求政府实现从过去的全能政府向有限权力政府的转变,将本属于社会、公民、企业的权利回归于它们,这是实现善治的首要条件。实践证明,包管一切,对什么都负责的政府可能什么都管不好,什么都负不了责。善治条件下的政府只能对能负责的问题负责,只能管该管的,只能是有限政府。目前进行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实际上也是在建立有限责任政府。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现阶段我国县级政府的职能应该主要有:(1)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维护本地域内的市场秩序。(2)兴办公益事业,提供公共服务。(3)分清政府机关、中介组织和市场机制的功能,各行其是、各负其责。凡是市场和社会可以自行调节与自我管理的,政府不要干预。

2.建设透明政府,实行信息公开。

透明程度愈高,善治的程度也愈高。当前,我国的信息公开制度几乎在县级国家部门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开展,如权力机关的公开、政务公开、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等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我国是处于转型之中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政治体制改革都有待于深入,透明政府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信息公开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随着民主的演进,公民对信息的欲求日益强烈,公民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积极参与也日渐增多,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协商机制逐步形成。面对全球化、信息化的挑战,社会变得更加复杂,为了在变幻多端的社会中保护自己的权利,公民需要更多的公开度和透明度,需要充分的知情权。为了应对这种趋势,县级政府也应该在坚持公共利益至上、责任性、有限的例外、最大限度公开、成本、便利、保护告密者、促进政府透明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创新地方政府信息公开的制度体系,加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互动,以期在政府与公民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伙伴关系。

3.构建有效政府,推进依法行政。

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经济体制、政治参与以及社会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处在剧烈的发展和变革之中,政府行政的效率和政府形象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巨大压力。对于中国而言,合理的选择不在于政府的大小,而在于能够充分履行社会所赋予的责任和职能,并引导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有效政府。因此,构建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有效政府是实现善政进而达到善治的关键。从西方各国建设有效政府的实践过程来看,我国县级有效政府的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1)重塑政府机构。切实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机构改革精神来重塑政府机构,实现政府机构的法治化和适度化。必须按照各级政府组织法和相关法律法规来设置机构,不得随意增减,保证政府机构的相对稳定性。同时随着环境的变化对政府机构作相应调整,保持行政机构的适度灵活性,这是政府机构功能有效发挥的重要保证。(2)提高公职人员素质。通过严格的公务员“入口”和畅通的公务员“出口”管理制度,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并使之形成合理的结构。(3)下放政府权力,使政府摆脱不必要的职责,集中履行其核心职能,从而提高政府能力;将政府置于更大的竞争压力之下,开展公务员任职竞争和在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提供上加强竞争。(4)推进依法行政,树立行政法治的观念,保证政府的行政行为在法律规范的框架内开展。

4.培育和发展“第三部门”,实现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互动合作。

改革之前,中国的社会领域处于政府的严密控制之下,社会权力完全掌握在政治领域手中。改革导致了社会权力的重新分配,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开始从管制型向服务性转变,政府管理理念也由“统治”走向“治理”,中国公民社会(又称第三部门)开始兴起,在“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领域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但是毕竟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较晚,特别是在目前政治领域依然占优势地位的情况下,其发展存在着种种问题:如政社不分,缺乏自治性;非营利组织成立的门槛过高,其发展受到制约;双重管理造成管理体制的漏洞和运作的困难;非营利组织之间没有竞争;税收法规和税收政策的不健全不利于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等等。从中国长期历史发展趋势来看,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上,国家主导型的色彩将逐渐淡化,而社会主导型的色彩将逐渐加重,合作主义模式将是未来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主要模式。那么县级政府如何走向这个目标模式呢?近期来看,在国家政策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县级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制度创新:(1)调整现行的双重管理体制,业务主管部门的职能和职责限定于制定非营利组织的活动规范和监督规范的实施情况。同时,业务主管部门要逐渐从直接管理活动中退出来,由对个别单位实施直接管理转向对整个专业领域实施行业管理。(2)打破垄断局面,建立非营利组织之间适度竞争的机制,并通过与非营利组织建立稳定的联系渠道,对它们实行全过程、常态化管理,界定好营利组织与非营利组织的界限,并依据不同的非营利组织的类型确定不同的税收制度。

(原载《江汉论坛》2005年3月)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试题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 考场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 第1页(共6页)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 第2页(共6页) 座号 2018-2019上学期入学分班考试 九年级 道德与法治 (时间:60分钟 满分:70分 闭卷) 一、 比较与选择(共20分) ▲单项选择(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中央纪委监察部开通全国纪检监察举报网站后,一些官员的腐败行为被曝光,网略已日渐成为反腐的一把利器。如果就此写一篇报道,较好的标题是 A.公民参与民主选举,官员代表人民利益 B.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政策体现社情民意 C.公民参与民主管理,实践更加广泛深入 D.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网络反腐效果显著 2.近两年来,政务公开、开门立法,政府在公开中走向民主;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决策责任制度,使政府的决策更加透明,公众参与度大大提高。以下说法有误的是 A 人民民主意识和执政能力增强 B.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深入发展 C.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D.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3.今年两会期间,中国政府网联合多家网络媒体平台开展“我向总理说句话”网民建言征集活动,广大网民积极建言献策。这表明 A.我国公民有权直接管理国家事务 B.网民建言是公民行使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唯一途径 C.我国公民的权利意识有所增强,积极行使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D.末成年人可以通过随意享有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4.我国宪法从1954年诞生至今,一直随着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发展,这是我国宪法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下列说法最能体现这一显著特点的是 A.法行于贱而屈于贵,天下将不服 B.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C.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D.法律是治国重器,良法是善治前提 ▲多项选择(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多选、错选均不得分。少选者:若有两个正确选项,只选一项者得1.5分;若有三个正确选项,每选一项得1分;若有四个正确选项,选三项者得2分,选一、二项者均得1分) 5.2018年4月2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全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受法律保护,禁止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的事迹和精神,宜扬、美化侵略战争和侵略行为,将依法惩处直至追究刑责。从中你读出的正确信息有 A.我国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B.法律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C.英雄烈士保护法的全票通过,有利于让崇尚英雄成为时代风尚

论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三个维度-共治、善治与法治

论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三个维度:共治、善治 与法治 下文为大家整理带来的论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三个维度:共治、善治与法治,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由传统国家走向现代国家,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与现代国家的发源地欧美等国的政治发展逻辑不同,中国本土的国家治理现代化道路,存在着中国问题的特殊性。一是超大型崛起。作为有世界影响的发展中大国,具有超大型人口规模、产业规模、经济规模以及社会规模的中国的崛起是史无前例的。超大型崛起本身不仅蕴藏着巨大的发展力量,更会产生超大型治理所带来的巨大问题和困难。实现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必然是对以往大国崛起模式的超越,而不可能是简单的复制和模仿。二是非均衡化发展。在现代国家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存在着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突出问题,其城乡差距、中西部差距、行业差距、贫富差距等,容易导致社会的裂变和分化。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要素,如国家工业化、市场化以及社会组织的自主性得以有效的整合,而包括中国在内的传统国家,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冲击下处于矛盾并发时期,因而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和路径方面出现非均衡化现象并产生矛盾。三是跨越式转型。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是一个现代制度体系的成长与成熟的过程。中国承载着许多非现代化的历史负担,缺乏治理体系理性化的积累和治理方式民主化、法治化的传统。而当下中国改革又步人攻坚期和深水期,面临着

一些重大的转型危机和治理风险。可以认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是一场历史跨越的社会变革。 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制度建设新目标和新任务。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意味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要落实在现代国家治理的制度层面。在国家构建的理论范畴中,国家治理是对旧式统治,风格的一种根本性重构,是一项具有系统性特征的现代化建设工程。构建一个成熟的现代治理体系,其核心是理顺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政治权力与公民权利四大关系。围绕上述四大关系,国家治理方式的现代化构造必须把握以下三个问题。 一、多元共治 现代治理的核心特质在于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从国家统治走向国家治理,意味着从国家的一元之治向国家与社会的多元共治的变革。实现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急需构建一种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平等协商为基础的公共治理模式,具言之,即实现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国家治理机制,形成四者之间良性互动、有机合作基础上的网络治理结构。多元共治的核心问题在于重构公共治理系统,实现治理权能的分化和转移,即由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共同治理。在这里,治理机制和治理关系发生根本转化,社会组织和公民不再简单是公共治理的客体,而应成为治理主体,进而实现治理主体的自我统治,即治理方式的民主化重构。对任何一个现代政治体系而言,公民和社会构成政治发展的内源动力,因此,塑造具有自

《走向海洋》读后感5篇最新范文400

《走向xx》读后感5篇最新xx400 字 《走向海洋》讲述了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母亲,生灵万物都受惠于海洋。海洋不但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还是人类最大的淡水库。海底不仅分布着富饶的油气田,而且还沉睡着数以万计的沉船,装载着数不清的金银财宝和珍贵的历史文物。那么走向海洋读后感怎么去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走向海洋读后感400字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国中国有多大的领土吗?对了,你一定会说有960万平方千米,并且想:我为什么要问这3岁小孩都能回答的问题,真可笑。不过,事实证明,可笑的人其实是你,因为中国不仅有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领土,还有300万平方千米的蓝色国土——海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片蓝色国土吧! 海洋是生命的起源,最初的生命是诞生在海洋里的,可以说,如果没有海洋,地球上就不会出现生命。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3个:1:海洋蕴藏了丰富的生物资源,据资料统计,海洋动物有数十个门类20万种,蕴藏量32、5亿吨,种类和数量远远超过陆地。 2:海洋分布着富饶的油气田,可以说,海洋油气在海洋矿产资源中称霸一方,海底石油的形成,是由于海域有着大量的有机质,并充分具备了形成石油和保存石油地质条件。3:海水还是人类最大的淡水库,总储水量为2160万立方千米,占全球淡水总量的90%。仅凭这三点,就可看出海洋的重要性,不是吗? 有一首歌不是这么唱吗: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他的名字就叫中国······我相信中国这条巨龙将继续向大海发展,更好、更充分的利用海里的资源,令这拥有1260万平方千米领土的泱泱大国能在未来更加繁荣富强! 读了《走向海洋》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生命诞生在海洋,生灵万物受惠于海洋。 所以,如果地球上没有海洋,也就不会有人类,当然也不会有任何生命。

项目管理成功十要素

项目管理成功十要素 美国项目管理学会定义“项目管理”为“应用知识,技能,工具和技术的项目活动,以满足项目需求”(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第3版,美国项目管理学会公司,2005年)。简而言之,项目管理的目标就是让项目得以成功完成。它是在满足项目预算和时间的约束条件,为实现项目交付目标,所进行的项目启动,项目计划,项目执行和资源管理时所要遵循的法则。 一个成功的项目经理从一开始就能规划项目从开始到结束全过程。时刻跟进业务和技术 进展,管理手段灵活多样。 1.灵活应对变化项目 传统项目管理方法被证明是过于僵化,官僚,费时,不适合今天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事实上,这些方法对IT部门是可以使用的。但是你需要对出现的问题和发生的变化作出快速响应。拘泥于传统的项目管理中的文档和流程会将你压垮。 2.不要事无巨细面面俱到项目 理想的项目经理是一位领袖,而不是执拗狂。有些项目经理集中精力实现阶段性目标或完成项目时,太过拘泥细节。敏捷项目管理需要在左/右大脑,硬/软技能间作出权衡。 3.不断提高项目管理实践项目 技术为满足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总是在不断发展。同样,项目管理的方法论也需要和业务和技术与时俱进。与您的团队,客户和业务合作伙伴时时沟通,找到如何可以改善项目 管理过程。 4.计划也要与时俱进项目 项目经理最重要的一个活动是项目规划。项目计划必须详细,有条理,而且是多方参与完成的。现实世界中,计划总是随着变化而变化,变化也改变计划中任务的优先级。因此, 计划,修改计划,再计划。 5.保持工作紧迫感项目 如果项目有无限时间,金钱和资源,那岂不是很棒?不过实际情况是,项目总是在有限的时间,资金和资源的限制下,不断前进的。定期状态更新,例行会议和明确后续行动是必 不可少的。 6.对项目交付物和项目活动多考虑多沟通项目 项目经理和项目团队必须有共同一个影像,来描述项目提交物到底是什么样的。这才能保证大家朝一个方向而努力。在这个问题上要避免模糊不清,要不惜一切代价描述清楚,展 示给大家,并且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 7.分布提交项目交付物项目

法治和善治对于当代社会主义重要意义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2013级)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期中论 文 题目:法治和善治对于当代社会主义的影响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师范) 班级序号:1班 学号:201321011586 学生姓名:朱世明 论文字数:3700字 2015年04月20日

法治和善治对于当代社会主义的影响 朱世明201321011586 (辽宁师范大学大连 116029) 摘要: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到了善治理念,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了依法治国理念,这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何为善治?何为法治?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政治改革和法治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本文从分析法治和善治基础上研究法治和善治的区别和联系,分析社会主义法治和善治对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意义,同时如何让中国社会从法治走向善治给予积极的意见。 关键字:法治、善治、社会主义、政府 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上升阶段,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的大大丰富,当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急待解决,我们的社会两大矛盾依旧存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当然还有物质和精神需要相协调1,社会服务不全面,人民幸福指数有待提高。这些矛盾和问题的真正解决关系到政府改革的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从法治社会到善治社会的转变,如何真正做到约束政府的权利,务实的简政放权放,建设服务型政府。这关系到我国政治体制的真正转型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也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民族发展的前途。 法治和善治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也是社会发展的两个不同的阶段,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充分了解法治和善治的真正内涵,在完善法治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善治的向前发展,贯彻落实真正以人为本精神,才会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活的更加幸福。 一、法治和善治的区别 法治和善治都是治国的方式,也是不同时期对于治国理政的一种理念,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特点和不同之处。 (一)提出的背景不同 法治在我国提出的背景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人民的利益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法治的提出是对封建制度下人治的更改,也是新的社会制度下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保障,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法制化,制度化、。目前,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法律在治理国家和保障人民合法正当权利都发挥着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善治是1990年提出的新概念,20世纪70年代,西方的法治模式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和推广,由于各国经济和现实国情各不相同,法治模式的施行能力和影响也十分有限,于是一个新的概念“善治”被提出,在中国社会也不断完善和发展善治的含义和内涵,用于解决法律无法解决的新的手段。 (二)参照物不同 法治的参照物是封建皇帝专制制度,专制和暴政是对民主的践踏,几千年的封建制度让这种所谓的“奴性”深深的埋藏在人民的心中,民主制度的实施是对人民利益的保障,也是解放人民心底奴性的重要措施。 1庄福龄.毛泽东概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M] 2010-06 (164)

部编人版2018八年级下学期道德与法治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期末试卷 一、 1、201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修订的红十字会法、民法总则、测绘法等法律、这些法律的立法依据是 ( ) A 、立法法 B 、民法通则 C 、宪法 D 、行政法 2、刑警王某在调查刑事案件中,采取非法手段,逼取供词,构成刑讯逼供罪,被依法逮捕。王某的行为是 ( ) A 、做了宪法和法律禁止做的事 B 、拒绝做宪法和法律规定做的事 C 、做了宪法和法律未授权的事 D 、行使了刑警的权利 3、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下列属于宪法中规定的容的有 ( ) ①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 ②我国城市、乡村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 ③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是3500元 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4、我国国家机构贯彻集中制原则主要体现为 ( ) ①国家权力来自人民,由人民组织国家机构 ②在同级国家机构中,国家权力机关居于主导地位 ③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原则 ④在国家机关部,作出决策、决定时不用实行集中制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5、随着房地产价格上涨,党和政府提出一系列措施来为民众的住房提供扶持与帮助指导。可见,国家和政府负有保证公利实现的责任,具体体现在 ( ) ①创造和提供条件来保障公利的实现 ②废除公民的义务来保障公利的实现 ③提供积极的法律保护来保障公利的实现 ④定期发放金钱和物质来保障公利实现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6、我国公民最重要、最基本的权利是 ( ) A 、劳动权 B 、财产权 C 、人身自由权 D 、受教育权 7、以下言行中,能体现公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的是 ( ) A 、“听说你父亲病了?”“这与我无关,我是领养的!” B 、“又该交税了。”“让我想想怎样少交点税。” C 、“征兵工作又开始了。”“我符合条件,明天就去报名。” D 、“妈,开学得交一些杂费了。”“我与你爸离婚了,向他要去。” 8、午休时间,同宿舍的同学都在休息,可昊同学还在大声朗读英语。室友多次提醒,他却说:“学习是我的权利,任何人都不能干涉。”昊同学的观点是 ( ) A 、正确的,因为我国公民的权利受法律保护 B 、错误的,因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 C 、正确的,因为我国公民享有的权利和自由具有平等性和真实性 D 、错误的,因为我们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9、中国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针对菲律宾在黄岩岛制造的种种事端,中国政府明确要求:菲律宾撤走在黄岩岛的船只,决不能干扰中国渔船作业,更不得干扰中国政府公务船依法执行公务。中国做好了应对菲律宾扩大事态的各种准备。这体现了中国政府 ( ) 班级: 姓名: 考场 考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 线 … … … … … … … … … … … … … … … … … … … …

华南师大附中2018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三)【解析版】

华南师大附中2018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三)【解析版】 2018年4月17日龙猫(高映东) 序图:肖培根、乌热尔图 说明:一家之言,请批判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关于良法善治的追求,大致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以礼法为良法善治之法,以中道为良法善治之道,以德政为良法善治之政,以乡治为良法善治之基,以刑罚为良法善治 之剑。而“中道”则一以贯之于其他几方面之中,成为传统中华法系的“法统”。 传统中华法系中的“中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中和”。礼之用,和为贵。“和”是“中道”的基本涵义。和谐、和合、和衷共济、和而 不同,都是“中和”的衍生词。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儒家将自然、社会与人看成一个相互联系、生生不息的大系统,“中和”便是这个系统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 一种基本状态。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乃至人与自然之间、天人 之间,都是和为贵。这种观念深深地渗入到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之中。对于政出多门、朝令夕改、立法偏私等等,古人将其斥为恶法、败法、非法之法,皆因这些法背离了中和。法是一 定社会关系的调节器、稳定器,它所维护的是社会关系的平衡、稳定。稳定性是法的基本属 性之一。“中和”之道求统合、求和谐、求稳定的价值取向正与法的这一属性和功能相契合。 二是“中正”。中,含有适当、适度、公平、准确、不轻不重、不偏不倚等内涵。正,意 为端正、公正、合规矩。程子云:“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 下之定理。”可见,中道即是正道。中正而不偏颇是中道的又一基本义,其核心是追求公平、 正义。这也正是法的基本价值和属性。孔子主张博施济众、忠恕爱人、立人达人,反对聚敛 和不教而杀;认为治国理民重在导德齐礼、宽严相济;要求统治者“使民以时”,做到“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提出“政者,正也”,强调执政者首先要正己,言行合规范,秉公办事。从这些主张中可以看出,他所追求的正是“天下有 。 ,体现了公平、正义的价值。三是“时中” ,即有仁道,仁道也就是“正道”,亦即“中道” 道”,“有道” 如果前面两层讲的是静态的中道,那么,这里讲的就是动态的中道。“中 和”的稳定、和谐、平衡、秩序,“中正”的适宜、公平、公正,不是绝对不变、静止不动, 也不是因循守旧、掩盖矛盾,而是在动中求稳、在变中求衡、在发展中求正。这一原则可称 。“时”是流变不居,“中”是持守正道。用现在的话说,就之为“时中”。时中,就是依“时”而处“中” 是按照社会发展、时代前进和事物变化的实际情势去把握正确之道。“时中”绝非与时俯仰、随波逐流、媚世取容的处世哲学。“时中”包含着审时度势、把握时机、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等一系列价值判断和政治艺术,强调始终坚持原则,保持“中道”,达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随时世而变易”,“因前人之故典而开一代之新规”。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的中道蕴含着高深的智慧,需要我们认真地领会和借鉴。 1.下列对于“中道”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走向海洋》读后感800字3篇

《走向海洋》读后感800字3篇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导语:深蓝,中华民族的底色;海洋,中华民族的未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走向海洋》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走向海洋读后感1 最近我读了《走向海洋》这本书,令我有很多的收获,它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而且还开阔了我的眼界。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就已经被它的封面深深的吸引了,封面是一张以海洋为主题元素组成的。蔚蓝的大海中,帆船正迎风起航,溅起层层浪花,大海里的海豚时不时的在互相嬉戏着。这一番景象令我情不自禁的翻开了《走向海洋》这本书。 本书通过回顾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辉煌与屈辱并存”的海洋之路,重申了海洋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这对于促使中华民族海权意识的崛起,无疑是能起到一种振聋发聩的作用,随着中国航母的首次试航,我们构建“海洋强国”的梦想不再是遥不可及。深蓝,中华民族的底色;海洋,中华民族的未来!海洋与人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与人紧紧相连。海洋也是我

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有许多地方可以接触到海洋如,南京的“海底世界”,以及许多海鲜都得靠着海洋的水去生存·等等。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文明的起源,是蓝色的宝藏,也是人类最终的归宿。因为人们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将会越来越大,导致了海洋资源的枯竭,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所以我们应该齐心协力,保护海洋。不让海洋受到破坏。 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一个开发海洋的新时代己经来临。在开发海洋中,人们将更有效地从海洋中取得更多财富。在上面说道,海洋是个蓝色的宝藏。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海洋中有大量的淡水资源、化学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和空间资源等。矿产资源中的石油、天然气由于需求量的不断增长和人类对这些资源的大量开采,陆地上的这些资源将日益枯竭。这使人类的目光转向海洋,或者另找新能源。我们得合理的开发资源。海洋是世界未来的主宰。我们要好好保护。 面对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将进一步加强服务海洋经济,维护海洋权益,改善海洋生态,拓展海洋发展空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海洋事业新的跨越。我们人类做任何事都要适

善治与善政

1.一个进取的角色:评价地方政府改革创新 《21世纪》:在中国现有的政治空间中,政治创新的标准还未成定论。那么你们关于地方政府创新的评价体系是如何构建的呢? 俞可平:我们在建立这套评估体系时考虑的因素有三个:第一,了解西方发达国家是如何评估其政府绩效的;第二,中国有自己具体的实际情况,有特殊的政治环境和政治制度,一定要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第三,应该具备很强的操作性和可行性。 首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评选标准有6项:创新程度、自愿程度、效益程度、重要程度、节约程度、推广程度。第二届标准调整为:创新性程度;参与程度;效益程度;重要程度;持续程度和推广程度。 至于这些标准的具体“权重”,标准的细化量化指标,现在这些已成为我们的“专利”,在此我不一一细说。在过去几届评选中,我们还引入了西方最时髦的“协商民主”方式。在专家投票计分的基础上,再根据“协商”来决定结果,但“协商”也是量化的。 《21世纪》:地方政府创新需要有内在的动力,您认为这种动力主要是什么?现在两届已经评选出很多优胜奖,还有鼓励奖,似乎现在地方政府创新很活跃,但为什么我们普通大众或舆论界不是很明显地感受到呢? 俞可平:我们研究中国政治的人,既要从横向的比较看现实,也要从纵向的历史看问题。从20多年的长镜头来说,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我想大家都公认中国政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许多重要的进步。 至于你说到的地方政府创新的动力,这是比较复杂的问题。首先,我觉得不少地方政府及地方官员确实有一种干出政绩,为地方做贡献的冲动。毕竟做出政绩,使地方和群众受益,得到人民的拥护,对于一个高素质的政府官员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成就感。其次,是环境所迫,内在和外在的种种压力,使得地方政府不改革不行。当然也不排除其他的动力因素,如通过改革创新得到晋升、博得声誉、获取名利等等。 至于每个创新项目的具体的动力,那就五花百门了。例如近年来在一些地方推行的乡镇长选举改革实践和民主选举,有的是因为乡镇的财政困难,财政危机,有一些地方则是因为干群关系比较紧张,传统的任命方式群众不服气,有的是因为感到周围环境的压力,还有的是由于个别领导人的推动。 《21世纪》:其实每个人,包括地方行政官员,也都是所谓的“理性人”,对自己没有好处的事情他不会干。当然最好的状况是,做的事情既对自己有好处,也对整个社会有好处。要他改革,动力是有的,但对地方官员个人来说,要看成本与收益的关系,还要看收益与风险的关系。 俞可平:政治改革的风险很大,但它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也特别大。所以,我们对那些真正为了社会的进步和公众的利益而进行改革创新的政府官员,应当心怀敬意。对他们的可能失败要给予充分的谅解,而对他们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则要特别地加以鼓励。 真像你所说的那样,要是单纯从官员个人的利益来考虑,他就很难有改革创新的冲动,因为改革的风险预期要比收益预期大得多。我们设立这一奖项的初衷之一,也正是考虑到了旨在增进公共利益的政府创新具有很大的风险,对此要给予特别的鼓励。 《21世纪》:据说,在你们所评的获奖项目中,其中不少创新者得到了提拔,从某种意义上对地方官员来说是不是一种政治信号?一般说影响力决定了权威性,如果创新奖影响力大,地方政府会重视。因此有人甚至担心,牵涉到利益之后,会促使地方政府以某种方式来影响创新奖的评选。同时,你们又希望他们重视。这之间的博弈关系如何处理呢? 俞可平:这之间有一种“张力”:一方面我们希望地方官员重视,并且希望他不是考虑个人升迁才重视;另一方面地方官员也有自己的现实考虑,要他真正重视又与其个人升迁不可分割。 我们当然希望地方政府重视创新奖,但我们也不希望把创新奖和个人职务升迁挂起钩来。这个导向非常明确,我们要让越来越多的官员明白:个人升迁固然重要,但博得群众的爱戴和社会的声誉,可能更重要。其实这也是邓小平同志

职场成功十要素

第十一、十二讲职场成功十要素 1、要有成功的意识 例子:木桶原理 启示:真正成功的方法不是扬长避短,而是补短扬长 2、要设定目标 要有明确的目标,且目标要形象化。 ?实现目标的三个变量 1)数字的概念 2)确定最后的期限 3)承诺 ?承诺的等级 1)试试看 2)尽力而为 3)全力以赴(最高级) 浪费时间是最大的犯罪。你把时间分配做什么样的事,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时间是你一生之中唯一不可再生的资源。 3、要有激励的因素 今天,比不是在计划成功,就是在计划失败。 真正的激励是:激励是永不止息的延续任务,激励是细水长流的永续努力,激励是使平凡的人成就非凡的伟大的环境。 今天,你是和父母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时间赛跑,是在和孩子的童

年赛跑。 4、要有竞争动因 选对战场、选对对手(真正的对手是自己的潜质)、选对项目、选对方法,促成良性竞争。 开发1%的潜能,成就就会加倍。 成功之后绝不声张,失败之前哪怕一秒钟也决不放弃。因为那个位置是你的,你为它而存在,你为它而生,你就是企业最有价值的员工。 5、不断地学习(最快的方法) 未来是不可知的,我们战胜竞争对手唯一的方法就是比对方学得更快——+彼得·圣吉 当你的目标足够强烈,并且有人帮你,你又愿意坚持付出的时候,你就会成为冠军。 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的教练都能当上冠军,但是,所有的冠军都是教练教出来的。 把自己的老板当做教练,从周围企业家身上学习东西,所以我才能在商界当中再一次的当冠军——李宁 你应该向谁学习 1)冠军型高手学习他们的精神、他们的奉献和他们的敬业 2)教练型高手让他们教你成为企业最有用的好员工 不可忽视的教练:你的上司、你的老板 成功绝非偶然,一定有它的道理存在。

天津市中考政治试题(WORD版,含答案)

姓名考生号 考场号座位号 机密★启用前 2015年天津市初中学业考查试卷 思想品德(开卷)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第1页至第4页, 第II卷第5页至第6页。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答卷前,请你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点校、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 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题时,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 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你考试顺利! 第I卷 注意事项: I .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的信息点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的信息点。 2.本卷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 意。 一、单项选择题(共44分) 1.提及青春,我们常常浮想联翩。青春是珍贵的,是充满活力的。青春 A.蕴含着智慧、勇敢和意志 B.没有任何烦恼 C.意味着成长、疑虑和任性 D.永远伴随我们 2.右边漫画启示我们,正确认识自我,要 A.善于表现自己 B.掩饰自身不足 C.全面看待自己 D.排斥他人评价 3.小雨每遇到伤心事,总是鼓励自己:我一定能积极应对!这种调控情绪的方法是 A.注意转移B.自我暗示C.心理换位D.合理宣泄 4.参加合唱团、航模制作等各种社团活动,激发了兴趣,陶冶了情操,让我们感受到了 校园生活的快乐。这种追求高雅生活情趣的途径是 A.对新事物的好奇 B.幽默的生活态度 C.从众心理的需要 D.丰富的文化生活 5.“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揭示的道理是 A.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B.没有圆规就无法画圆

良法与恶法

良法与恶法 法律有良法与恶法之分,正如人有好坏之分。所谓良法,就是捍卫人们的权利和自由,防止暴政,制裁犯罪,维护正义的法律。与之相对应是恶法,恶法就是维护独裁专制、维护暴政、侵害人权、肆意剥夺人们的自由、损害正义的法律。同样的法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有人称之为良法,有人称之为恶法。 对于二者的判断标准,历来都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这也不足为奇,因为“良”与“恶”都属于主观的道德哲学范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层,不同利益角度的人,自然会有不同的善恶观,资本阶层看来是良法的,劳动阶层看来可能是恶法,统治阶层看来是良法的,被统治阶层看来可能是恶法,古代人看来是良法的,现代人看来可能是恶法,中国人看来是良法的,外国人看来则可能是恶法。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辩证的看待良法与恶法的关系呢?这需要我们运用理智客观科学的研究精神,运用法理学知识,来辩证的认识良法与恶法。 在我看来,服从良法与抗拒恶法都是正义的,是我们必须提倡的。 人们应该去寻找一个区分良法与恶法的标准,比如是否属于多数人意志的体现,是否体现多数人的利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是否符合时代精神,是否符合人类的一般道德观念等等。对于已有的良法,我们应该尽力去完善。对于阻碍社会发展,侵犯人民权益的恶法,我们要坚决的改造和剔除。 良法,是捍卫人们的权利和自由,防止暴政,制裁犯罪,维护正义的法律。从形式上来看,良法具有普遍性,明确性,统一性,稳定性,先在性,可行性和公开性。这七个特征是法治之法在形式上所应具有的特征。法自身的这种形式上原则对国家的法治状态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对一个国家的法治状态的初步要求。虽然有了这些原则,或者说法体现了这些原则,并不必然意味着一个国家存在法治状态,但没有这些原则就必然意味着一个国家不存在法治状态。 良法善治。加快法治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法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以法为纲,在全社会树立法律权威,营造崇尚法治的氛围;必须坚持良法善治,认真实施体现科学发展的良法,积极开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善治,把依法治国工作推上新台阶。 要实现良法,必须努力实践法律的终极精神,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良法是维护和保障人民利益的法律,这对其立法程序有着更高的要求,这要求立法的时候要广集民智,广征民意。 良法体现的是发的道德性和人文性,体现的是人民的利益。 在我们服从良法的同时,也必须抗拒恶法。 恶法,是限制人们的行为,规定只有按照其规定的行为才是允许的。具体地说恶法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不符合多数人的意志,二是不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三是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与西方成熟的法治国家相比,中国并无宗教精神与自然法的社会洗礼过程,更没有政府权力三分的制度设计。中国法制现状,融合了部分苏联时代的精神与规范、西方的部分法治精神与规范,以及中国历代传统中仅仅出于稳定社会目的而制定的律条。没有了宗教精神的洗礼,对于中国人的精神塑造有一定的弊端,宗教,本身对人的精神是一种约束,中国少了这种精神约束,所以需要用更加精细的法律去弥补。 在恶法的探讨中还存在着两种理论,这两种理论一种是恶法亦法,一种是恶法非法。恶法亦法与恶法非法之争其实也是双方价值取向之争,恶法亦法者强调秩序,强调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强调执法和守法习惯的养成;恶法非法者强调正义、自由、平等,强调个人的基本权利的不可侵犯性。毕竟秩序和自由都是对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价值,所以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如何防止恶法的通过以及如何有效地废止已经生效的恶法。

《走向海洋》读后感5篇最新范文400字

《走向海洋》读后感5篇最新范文400字 《走向海洋》讲述了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母亲,生灵万物都受惠于海洋。海洋不但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还是人类最大的淡水库。海底不仅分布着富饶的油气田,而且还沉睡着数以万计的沉船,装载着数不清的金银财宝和珍贵的历史文物。那么走向海洋读后感怎么去写呢,以下是我整理的走向海洋读后感400字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走向海洋》读后感范文一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国中国有多大的领土吗?对了,你一定会说有960万平方千米,并且想:我为什么要问这3岁小孩都能回答的问题,真可笑。不过,事实证明,可笑的人其实是你,因为中国不仅有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领土,还有300万平方千米的蓝色国土——海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片蓝色国土吧! 海洋是生命的起源,最初的生命是诞生在海洋里的,可以说,如果没有海洋,地球上就不会出现生命。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3个:1:海洋蕴藏了丰富的生物资源,据资料统计,海洋动物有数十个门类20万种,蕴藏量32、5亿吨,种类和数量远远超过陆地。2:海洋分布着富饶的油气田,可以说,海洋油气在海洋矿产资源中称霸一方,海底石油的形成,是由于海域有着大量的有机质,并充分具备了形成石油和保存石油地质条件。3:海水还是人类最大的淡水库,总储水量为2160万立方千米,占全球淡水总量的90%。仅凭这三点,就可看出海洋的重要性,不是吗? 有一首歌不是这么唱吗: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他的名字就叫中

国······我相信中国这条巨龙将继续向大海发展,更好、更充分的利用海里的资源,令这拥有1260万平方千米领土的泱泱大国能在未来更加繁荣富强! 《走向海洋》读后感范文二 读了《走向海洋》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生命诞生在海洋,生灵万物受惠于海洋。所以,如果地球上没有海洋,也就不会有人类,当然也不会有任何生命。 海洋同时也是个神秘的世界,曾有一些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蔚蓝,投向深蓝……比如:郑和、郑成功、魏源、毛泽东等。他们冒险也是有很大收获,为国家做出了很大贡献。如果我是一只虾米,我将会潜入深海,探索人类还没有发现的海洋秘密。 读了《走向海洋》这本书,使我了解了中国海洋史上的重要海战,同时又加深了对中国历史的了解。比如鸦片战争,英国让中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从此中国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还有中日甲午战争也很著名,中国又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深化。 地球上的陆地资源逐渐枯竭,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现有的资源,合理利用和节约资源。人类已经开始把目光投向海洋,因为海洋里有取之不尽的资源,等待着人类去发现、去利用。 全球的海洋是相通的,人类的利益是共同的,当海洋世纪的钟声敲响之时,让我们团结起来,一起高歌,与海洋同行…… 《走向海洋》读后感范文三 《走向海洋》是一本让我们长知识的书。 同学们我问你们一个问题,中国的领土有多大?你们一定说有960万平方千米。你们错了,你们忘了计算海洋的面积了!在这30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里,就

2011年:《西方公共行政理论》教案(新补2·治理)(拷贝版)

新补2治理理论1 自从世界银行1989年在讨论非洲发展时首次提出“治理”一词以来,逐渐成为一个内涵丰富、适用广泛的理论,并在许多国家是政治、行政、社会管理改革中得到广泛的运用。不仅如此,许多西方国家在行政改革中直接以“良好治理”为口号,探索新的公共管理运行模式。 第一节治理理论产生的根源和背景 治理(governance)一词是相对于传统的统治(government)而言的。“治理”概念之所以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主要是因为在许多学者看来,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人类的政治生活正在发生重大的变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之一,便是人类政治过程的重心正在从统治走向治理,从善政走向善治,从政府的统治走向没有政府的治理,从民族国家的政府统治走向全球治理。因而,治理、善治和全球治理不仅引起了学者的关注,也为政治家和政治组织所关注。 分析一下治理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历程,可以归纳出该理论产生和发展的一些条件和诱因:(1)国际经济一体化及全球化对社会带来的全面影响,尤其是对公共行政管理的影响;(2)工业主义和理性主义对于公私管理的共同启示;(3)治理理论的产生受惠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4)治理理论的出现是一种对国家传统的官僚制和市场形式的批评的回应;(5)世界各国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和市民社会的发展也推动了治理理论的产生。 第二节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所谓治理,是指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机构和个人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这既包括有权迫使公众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人们同意或认为符合其利益的各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2其基本含义是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治理是指政治管理的过程,它包括政治权威的规范基础、处理政治事务的方式和对公共资源的管理;3从公共行政学的角度看,治理理论则强调一种多元的、民主的、合作的、非意识形态化的公共行政。4 从治理理论所包含的内容和所强调的重点来看,治理理论具有如下的一些特征:(1)治理意味着来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2)治理强调国家与社会组织间的相互依赖关系;(3)治理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4)治理强调政府除了采用原来的手段之外,还有责任采用新的方法和措施,以不断地提高管理的效率。因此,治理理论打破了原来传统上的公共与私人、国家与市场的两分法,模糊了国家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分界线,在管理的主体、方法、职能等各方面都作了扩展。治理理论比原来的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理论也具有更为广泛的涵盖面,具有更为广泛的适用性。 第三节“统治”与“治理”的比较与联系 治理,作为统治一词的替代,与统治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联系,这种变化也反映了 1本部分内容参阅:1、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2、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1期;3、胡仙芝:《治理理论与行政改革》,《中国行政管理》,2001 年第1期。 2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1期。 3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1期。 4张璋、治理:《公共行政的新理念》,《公共行政》,2000年第3期。

商业地产成功运营的十大要素

商业地产成功运营的十大要素 第一,理念决定成败 目前,国内商业地产开发商大部分都是由房地产商转化而来,很多人缺乏现代商业地产经营运作理念,往往只重选址和招商,但轻布局和开业。套用房地产思路开发商业地产,以物管方式管理活生生的商场,缺乏专业化开发技能。尽管商场选址好却回报差,招商火爆、炒作轰动,开业却很冷清,往往赚了楼市(或写字楼)却亏了商场。 第二,要规划更要策划 从前期选址、定位、规划布局,到中期招商、租售,再到后期的竞争力经营管理、物业增值等,都离不开整体精心策划的环环紧扣。 俗话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商业地产同样要项目未动,策划先行。整体策划在商业地产运作中是整个项目的灵魂,好策划往往事半功倍,缺乏整体商业形象的商业地产很难开发成功,有了一个好的策划往往就成功了一半。 第三,整体布局事关开发成败 商业地产的整体规划与住宅的规划有着根本不同,布局时理应先商业后地产,而当前国内开发商业地产却往往先地产后商业,一味套用房地产模式搞规划、搞布局。 商业地产必须要有突出商业主题,突出现代商业运作规律的整体规划布局。重选址招商,轻规划布局已成为商业地产的误区之一。由于缺乏商业地产基本概念,缺乏现代商业经营实践,房产专家设计出来的商场往往好看不中用,最终变成"死"场一个,无法后续经营。

目前国内约有70%的商业地产项目就是因为整体布局先天不足造成失误或失败的,"整体布局事关商业地产的开发成败,绝非危言耸听!" 第四,招商成功不等于万事成功 不少开发商认为,商业地产开发的重中之重就是招商。因此往往对商业地产的前期选址、定位、规划布局少做论证分析,一味只重招商,甚至急功近利,商场各种软硬件设施未完善就带"病"招商,以房地产模式搞招商,以求早日回笼资金获得回报。 商业地产开发以经营效益论成败,招商顺利并不代表今后一切都顺利。现实中宣传炒作越轰动,招商租售越火爆的商业地产,开业后往往并不成功,效益差、失败收场都有可能。 有的开发商招商时只顾眼前利益,一味追求招商率,缺乏全盘统筹规划。许多商家不管理主力店、次主力店、小摊档,也很少顾及功能区域、布局位置、经营业态。只要有人租赁商铺就放租出去,套用房地产模式搞商业地产招商,势必会埋下重重隐患。 第五,商业地产开业需要好策略 开发商普遍认为,招商成功后,只要通知客户按时开业就是了,却从根本上忽视商业地产开业需要好策略,缺乏营造一个热闹兴旺的商业氛围的能力。有的甚至不惜孤注一掷,缺乏开业运作资金,负债也开业,如此一来,往往造成开业"开坏头",场面冷清,难以为继,失败也是迟早的事。 开业必须讲究策略和时机,急于求成的结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好的开业策略需要审时度势,做到知彼知己,因市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以求得天时、得地利、得人和。

21世纪的公共治理_从_善政_走向_善治_

2011年10月刊 改革与开放 21世纪的公共治理:从“善政”走向“善治” 杨宇(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进入21世纪公民对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善治”也因此成为中国学术界的重要话语,实现从“善政” 到“善治”的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Abstract:Enter twenty-first Century citizens against government ability put forward higher request,"good governance"has also become the important Chinese academic discourse,implementation from"good government"to"good governance"change has very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关键词:公共治理善政善治 Key words:public governance good government good governance 作者简介:杨宇(1984-),男,黑龙江庆安人,吉林大学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治理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识别码】E【文章编号】1004-7069(2011)-10-0070-01 1989年世界银行在其报告中首次使用了“治理危机”,此后治理一词便被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进入21世纪后治理成为学术界最流行的理论之一。从政治学意义上讲,治理指的是公共权威为实现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公共治理就是一种多元的、民主的、合作的、去意识形态的公共行政,强调政府、企业、团体和个人的共同作用。公共治理是公共权力向社会的一种回归,它代表着国家与社会或者说政府与公民社会之前的一种良好合作关系。公共治理离不开政府,但更离不开公民社会。与传统的公共行政相比,公共治理不再仅仅指望政府去做什么和提供什么,而是希望政府能充分挖掘各种管理和统治工具的潜力;不要求政府整天疲于应付,而希望政府有自知之明,做自己应做和能够做的事;不强求自上而下、等级分明的社会秩序,而重视网络社会各种组织之间的平等对话的系统合作关系。它强调的是主体多元、方式民主、管理科学的多方互动的新型治理模式。公共治理的核心就是为了提供公共服务,增进人类的共同利益和福祉。 一、善政与善治 公共生活领域存在着对善的追求,存在着对“善”与“恶”等行为的评判标准,公共生活领域的善就是公共价值。正如政府的统治有“善政”与“恶政”之分一样,治理亦有“善治”与“恶治”之别。治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罗西瑙认为,“尽管治理与政府统治两者都涉及目的性行为、目标导向的活动和规则体系的含义,但政府统治意味着由正式权力和警察力量支持的活动,以保证其适时制定的政策能够得到执行。治理则是由共同的目标所支持的,这个目标未必出自合法的以及规定的职责,而且它也不一定需要依靠强制力量克服挑战而使别人服从”[1]。政府存在的目的是要为公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国家和政府出现以后,“善政”便成为人们所期望的理想的管理模式,是公民对政府的期望和理想。“善政”可直译为“良好的政府”、 “良好的统治”或“良好的管理”。它要求领导干部具有高尚的执政道德、科学的执政理念、较强的执政本领和良好的执政作风。领导干部能够行善政,于国于民于己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无论古今,善政一般都具有以下特征:法度严明、官员清廉、行政高效、服务完善。但实际上,政府是有限政府,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上存在许多限制。20世纪90年代以后“善政”在世界各国遭遇到不同程度的挑战,挑战的核心便是“善治”。俞可平教授认为,“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进而提出了“善治”的六个基本要素: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治、回应、有效[2]。 二、从“善政”走向“善治” 各国政府都希望有更好的治理,实现最大程度的“善治”。实现“善治”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追求的目标,但是“善治”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善政”便是通往善治的关键所在,“善政”是政府转型不可逾越的路径选择,想跳过“善政”直接实现“善治”的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政府只有通过不断地进行自身的改革和创新才能实现“善治”。“善治”实际上是国家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善治”的过程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善治”不仅要求要有负责任的政府,也要求政府转变执政理念,同时还要求政府与公民社会积极并且合乎理性地协作和互动。在中国要想最终实现“善治”的目标,就是要求政府与公民社会协调合作、积极互动、风雨同舟、共担风险,对社会公共生活实施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管理,进而保证政府提供最大化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使公民获取最大公共利益。这也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实现政府转型所要达到的目标,也是民主政治的基石所在。 在实现“善治”的过程中,“善政”的作用不容忽视,它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善政”体系是走向“善治”的关键。中国政府当前正处在转型时期,要想得到长远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善政”与“善治”的动态平衡。在中国无论进行怎样的政治体制改革,也无论在未来会形成何种治理模式,实现从“善政”到“善治”转变基本思路是不能改变的。只有把握“善政”这条主线,在“善政”中谋求“善治”,才能从根本上妥善化解和处理诸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最终实现公共治理的目标。俞可平教授给描绘了中国治理变革的主要路线:从一元治理到多元治理,从集权到分权,从人治到法治,从管制政府到服务政府,从党内民主到社会民主。同时,也指出治理改革的重点领域:社会公正、公共服务、社会和谐、生态平衡、官员廉洁、政府创新、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3]要实现“善政”与“善治”的协调发展和动态平衡,对于有远见的中国领导人来说,已经十分清楚,这就是要做到:民主、法治、公平、责任、透明、廉洁、高效、和谐。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N·罗西瑙.没有政府统治的治理[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9 [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9 [3]俞可平。中国治理变迁30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70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