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汪曾祺散文创作

论汪曾祺散文创作

论汪曾祺散文创作
论汪曾祺散文创作

毕业论文题目:论汪曾祺散文创作

院(系):

专业年级:

姓名:珠珠

学号:

指导教师:

2014年4月26日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毕业论文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

关于毕业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在指导老师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资料(包括图纸、试验记录、原始数据、实物照片、图片、录音带、设计手稿等),知识产权归属平顶山学院。本人完全了解平顶山学院有关保存、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存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平顶山学院可以将本毕业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任何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毕业论文。如果发表相关成果,一定征得指导教师同意,且第一署名单位为平顶山学院。本人离校后使用毕业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广西师范学院。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汪曾祺的散文创作

摘要

自己写

关键词:XX, XX, XX,

英文题目摘要关键词区域

目录

1 绪论 (1)

2汪曾祺散文的特点 (2)

2.1 融自我于其中,蕴浓厚个人情趣 (2)

2.2 于俗世描摹中显不动声色的幽默 (2)

2.3 文言与现代白话于一炉的独特语言 (3)

3汪曾祺散文的“三美” (4)

3.1整体关照:承续传统的古典美 (4)

3.1.1崇尚传统文化的汪曾祺 (4)

3.1.2 受传统散文影响深广的汪曾祺 (5)

3.2主体情感:悲悯情怀衍生出的人文美 (5)

3.3文本语言:营构“生活语境”的亲和美 (7)

3.3.1 独特而系统的语言观 (7)

3.3.2 极具亲和力的文学语言 (7)

3.3.3 不一样的散文结尾 (8)

4汪曾祺的散文创作 (8)

4.1平民意识的理性张扬 (8)

4.2昆明情结的感性梳理 (8)

4.3 “滋润”散文观的话语方式 (9)

5汪曾祺的平民情节 (10)

5.1 平民意识 (10)

5.2 平民化语言 (11)

5.3平民情节形成的原因 (11)

6结束语 (12)

7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1 绪论自己动手

2汪曾祺散文的特点

2.1 融自我于其中,蕴浓厚个人情趣

就像他的老师沈从文教给他写小说要贴着人物来写一样,在讲求“真”的散文这一文体中,他更是紧贴着文中的人、物、景、事的,融自我于其中。无论是记人类、游记类、随笔类、还是小品类散文,他都是通过“我”的情感浸润的,有鲜明的个人特点。他说过“毕竟,人和自然的关系,人是主体”(《目看两不厌》,《汪曾祺全集》卷5),他不会把自己淹没在景物和历史中。如凡到过泰山的文人在写泰山时无一不写它的雄伟浑厚,可汪曾祺在《泰山片石》中却写到:“我是写不了泰山的, 因为泰山太大, 我对泰山不能认同。我对一切伟大的东西总有点格格不入。我是一个生长在水边的人, 一个平常的、平和的人。我已经过70岁, 对于高山, 只好仰止。同样, 我对于一切伟大的人物也只能以常人视之,, 同时我也更清楚地认识到我的微小, 我的平常, 更进一步安于平常CC【1】”。

由此我们看到,本来是写泰山的,却在泰山之“大”中,一下子发现了小小的“我”,于是就写出了“我”眼中的泰山———担山人、石刻、所食野菜,即使写泰山的云雾,也无一句写其壮观的,反倒只写了云雾所带来的麻烦。泰山的这些小而平常之处着了汪曾祺的平淡色,还着了他的文人色,一个接一个典故,说古考据,却没让人感觉到味同嚼蜡的“吊书袋”,原因即在于这些故纸堆里的考据并非死的学问的罗列,而是处处以“我”的眼光和心绪量之,处处显个人情趣。[2]所以他入笔看似平淡,平淡中蕴藏的博学的、性情的自我又使他的散文在平淡中显得不同凡响,别有一番悠长滋味。

2.2 于俗世描摹中显不动声色的幽默

汪曾祺的幽默读起来平淡之极,却能让你在瞬间与作者对视,莞尔一笑。他对幽默的见解是:“人世间有许多事,想一想,觉得很意思。有时一个人坐着,想一想,觉得很有意思,会噗噗笑出声来。把这样的事记下来或说出来,便挺幽默。”汪曾祺的幽默是善意的微笑,无关其他什么影射、批判,他在散文中常夹

杂不动声色的幽默,这使得他在说古考据中不是板起面孔的说教,而是慈眉善目的娓娓道来,时不时以幽默来调剂。《跑警报》中的“人生几何,恋爱三角”的失恋者,侯兄送伞“贵在永恒”的故事,众人皆逃难便有用不完的水,于是在警报中总是留守的煮食莲子者和洗头者,有趣,好玩,面对灾难不在乎,读者于笑中体会到我们民族生存的韧性。《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和《金岳霖先生》等追忆逝者的散文,汪曾祺的幽默笔触使所记人物跃然纸上,在记忆里鲜活起来。金岳霖聚会时捉虱子的自嘲,80岁时坐三轮逛王府井的偶发童心……让我们于幽默中接近人物。一双慧眼于世俗生活中发现乐趣,就是一种幽默。在昆明吃汽锅鸡,说成:“今天我们培养一下正气。”(《昆明菜》《汪曾祺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349页)“一边谈着克列斯丁娜·罗塞蒂的诗,布朗底的小说,一边咯吱咯吱地咬胡萝卜”的联大女生。(《昆明的果品》359页)

2.3 文言与现代白话于一炉的独特语言

李陀在《道不自器,舆之圆方》中这样评价汪曾祺的语言:“把白话‘白’到了家,然后又能把充满文人雅气的文言因素融化其中,使二者在强烈的张力中达到和谐……”(《重读大师———激情的归途》人民文学出版社第355页1999年第一次版)这足以概括汪曾祺的语言特色,他在语言上也显示出了俗趣和雅化结合。汪曾祺从小便接受了儒家经典的熏陶,他的祖父为他讲解《论语》,父亲请当地名流向他传授古典文学。他自己阅读甚广,中国古典文论、古代散文,尤其偏爱接近自己心性的晚明的性灵小品。深厚的的关注,又使他的语言充满口语化,读来不觉俗气,反觉畅快淋漓,甚而叫绝。在《虎头鲨、昂嗤鱼、阵螯、螺蛳、蚬子》一文中说到,苏州人喜欢塘鳢鱼,上海人也是,提及此鱼更是眉飞色舞,吊了作者半天胃口,“后来我知道:塘鳢鱼就是虎头鲨,嗐!”一个“嗐”字,读来过瘾。类似的还有《故乡的食物》写到高邮咸蛋“筷子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吱”字俗白,却极精准,勾人食欲。《葡萄月令》中通篇写种葡萄的过程,“一月,下大雪……二月里刮春风……三月,葡萄上架……四月,浇水……五月,浇水,喷药,打梢,掐须……六月……”。名词的罗列,一目了然,事实的陈述,简单明确,仿佛过于直白口语,但看无意,然连缀成篇,却韵味十足,汉语传递的独特魅力在这里展现出来。融文言与现代

白话于一炉,汉语的表现力被展现和增强了。汪曾祺的散文得宋明小品遗韵,看似散淡无法的结构,驳杂的文体相混,游刃有余,显出深厚老到的文学功力。对一草一木的俗世的生表达一种超然的审美,对凡俗个体显示自己的尊重,举重若轻,暗藏对理想和谐的人世和社会的召唤。他在散文中避开宏大的事物的思考、滤掉生活经历中的丑,避重就轻,使他散文中显示的人生有一种笑而却之的退缩,也缺少了一份峥嵘血性之感,这是必须承认的局限。

3汪曾祺散文的“三美”

3.1整体关照:承续传统的古典美

3.1.1崇尚传统文化的汪曾祺

汪曾祺先生是一位崇尚传统文化的具有较为典型的士大夫情结的文人,汪曾祺的目光轻轻掠过人世间的纷扰与烦乱,一往情深地游走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长廊中,把民族文化的传统精神在散文中挥洒得淋漓尽致,深刻映衬了他那东方知识分子的复杂文化心理,汪曾祺的精神命脉中融入了中国儒家文化传统的长期浸染和熏陶,汪曾祺先生自己也曾明确坦承受儒家影响比较大,这是从社会文化心理视角对汪曾祺先生的深层性格基素进行的开掘,这种文化心理归附到散文创作中,就会使创作方法倾向于传统流脉,从而使散文呈现出一种悠长的承续传统的古典美韵。

在《蒲桥集》的自序中,汪曾祺先生这样表述散文与传统的关系: 看来所有的人写散文,都不得不接受中国的传统事情很糟糕,不接受民族传统,简直就写不好一篇散文不过话说回来,既然我们自己的散文传统这样深厚,为什么一定要拒绝接受呢? 我认为二三十年来散文不发达,原因之一,可能是对于传统重视不够这一席话流露出汪曾祺先生对传统散文精髓的认同与积极接纳,这种传统散文的精要之所在,一方面表征为一种淡雅闲适冲淡的古典心态,而不是流于一种世俗的功利主义目的; 另一方面体现为有感而发讲求实用为事而作注重文才风骨,

而不是流于一种泛滥的情绪宣泄和华美空泛的语言游戏这些传统文化精髓在《蒲桥集》这一文本中都有着较为鲜明的体现。

3.1.2 受传统散文影响深广的汪曾祺

纵览《蒲桥集》中的诸多篇章,比重较大的有这样几个题材类别: 探访游历古迹(《国子监》杨慎在保山等)、缅怀旧人(《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金岳霖先生等》)、追忆旧事(《桥边散文》、《跑警报》等)、赏鉴自然景观(《翠湖心影》、《昆明的雨》等)、品味生活(《故乡的食物》、《泡茶馆》等)而这些题材元素,在传统散文中也是普泛可见的,这充分说明了汪曾祺受传统散文影响之深广,从而使他的这些篇章释放出恬淡闲雅的古典士大夫色彩他特别推崇归有光张岱的散文小品,他曾坦言:“我受影响最深的是明朝大散文家归有光的几篇代表作归有光以轻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物,亲切而凄惋[3]”AA。可见,传统散文在汪曾祺心目中的地位是根深蒂固的,秉承这种传统是他自身主体的能动需要。

其实,除了在题材界域方面汪曾祺有着浓厚的古典传统意识外,其散文文本内核也是以传统文化的各种价值指归为底色的,《蒲桥集》中的文章无论是探寻古迹游历山川还是追忆旧事品味生活,不仅内容方面在谈古论今抚今追昔的同时充斥着巨大的传统知识信息量,漫溢着自己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独立个性评判,而且所有的文章都是以传统价值观为根本基点的,其精神实质是归于传统一域的。[4]而所有这一切都应归因于作为创作主体的汪曾祺骨子里潜存的强大传统认知和难以释怀的古典情结,这就是使蒲桥集在文章选材主题意蕴整体色调文本内核等各个层面都呈现出传统文化支配下的丰腴而鲜亮的古典美。

3.2主体情感:悲悯情怀衍生出的人文美

如前文所述,汪曾祺先生的精神内里是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的杂糅体,这种浓烈的传统基因使其不可避免地具有一种中庸调和的心态,使其理所当然地具备一种随遇而安的行为方式同时,对儒家精神的过度偏爱,对庄子的一度迷恋,加上业师沈从文先生乡下人心态的影响和自己曲折坎坷的人生阅历,使其原本芜杂的精神层面又多出了一份人道主义情怀,一份可贵的悲悯情怀,我觉得儒家是

爱人的,因此,我自诩为中国式的人道主义者韩晓蕙在《中国散文创作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指出: 散文只有具备了人类的终极关怀意识和心灵高度,才能深刻和厚重起来这里所讲的人类的终极关怀意识实际上就是一种悲悯情怀和人道主义意识人道主义是人文精神的制高点,这种潜涌着人文精神和悲悯情怀的主体情感,必然会对作品创作的题旨意蕴产生很大程度上的影响,从而使他的作品在这种悲悯情怀的感召下衍生出一种旖旎的人文美,这份美的韵致在蒲桥集的众多篇章中都有鲜明的体现。

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精神,它关注人,关注个体的人自由运用理性的权力; 关注人在感情和意志方面的自由发展; 关注人自我定义自我的主体性,汪曾祺先生价值意识中的悲悯情怀和人文精神贯穿于他的创作实践中,渗透在《蒲桥集》的诸多华彩篇章中,综观细读《蒲桥集》的许多章节,我们会发现有许多篇章是专门谈论饮食这一较为世俗的主题的,如《故乡的食物》《昆明的果品》、《昆明的食菌》、《吃食和文学》等,会使我们不由地想起周作人和梁实秋的谈论饮食的一系列恬淡小品,在进行比较之后,就会明晰地发现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

《蒲桥集》中的这一类别的散文并不像周作人和梁实秋那样在谈论饮食习俗的过程中品味生活的乐趣把玩闲适的情趣,而是明显地蕴含着强烈的悲悯情怀和人文意识,在看似悠闲的外表下深藏着的是严肃而淳朴的下层民间情怀。如在《故乡的食物》中的炒米和焦屑一节的结尾,作者这样写道:“炒米和焦屑和我的家乡的贫穷和长期的动乱是有关系的。”这样的语句在许多章节中都可以找到,显示出作者谈论饮食的真正用意和终极归宿。这类饮食小品不仅写到的食物诸如“炒米和焦屑”、“咸菜茨菇汤”、“蒌蒿、马齿苋”等都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平民食品,而且在漫谈饮食的过程中处处流露出对下层民众生活的现世关怀和对民众生存状态的理性思索以及对过往艰难生活的重新审视,从而使这一系列作品有别于梁实秋等人的高雅饮食小品而呈现出一种鲜明的人文美韵正是这种人文美韵和朴素的关怀是许多散文作品所缺乏的,附庸风雅,讲一些高深不切实际的抽象事物,这样的华而不实的文章必定会失去读者,失去自身存在的价值《蒲桥集》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3.3文本语言:营构“生活语境”的亲和美

3.3.1 独特而系统的语言观

“语言的运用在散文中有着独特的色彩,故而人们将语言称作散文的外表

可见语言在散文中是占有相当重要地位的”[5]。汪曾祺先生是极其重视语言在文本建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众所周知,汪曾祺对散文的语言倍加重视,他有着自己独特而系统的语言观,以这种语言观为指导,汪曾祺的散文语言呈现出了“亲和美”的景致。在《蒲桥集》的自报家门一文中,他这样写道: “我很重视语言,也许过分重视了。”他认为“语言具有内容性”,“语言具有文化性”,“语言的美不在一个个句子,而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语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篇作品的语言,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否认,对语言功用的重视与独特认知是一个成功作家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也会直接影响到文本语言的风格的形成。

3.3.2 极具亲和力的文学语言

通读《蒲桥集》,我们会感悟到作品语言是平淡自然而极具亲和力的,像是在和读者进行心灵对话,像是在和读者拉家常,娓娓道来,舒缓而有节制,没有佶屈聱牙的晦涩语句,没有叠沓回环的欧化长句,像涓涓细流一样轻盈流淌,投射出一种冲淡平易的亲和美风范最能体现这种风范的是一些怀念故人的文章和谈天说地的小品,如《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星斗其文,赤子其人》、《金岳霖先生》、《老舍先生》、《故乡的食物》等,在这些文章中作者以平和的心态作为情感基调,完全用通俗口语写作,达到了不施铅华而才情迸发的无技巧化境,作者的每一句话都显现出源自内心的真色彩,能够直达读者心灵的最深层,从而形成了强大的审美感染力。“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结尾)“沈先生家有一盆虎耳草,种在一个椭圆形的小小钧窑盆里。很多人不认识这种草。这就是《边城》里翠翠在梦里采摘的那种草,沈先生喜欢的草”(《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结尾)“一九五四年,我调离北京市文联,以后就很少上老舍先生家里去了,听说他有时还提到我”(《老舍先生结尾》。

3.3.3 不一样的散文结尾

散文的结尾按常规应该将感情进行升华与拔高,适当用一些感情激烈的词句,但在这几篇文章的结尾作者却平缓依然,语句也是清一色的口语,但却感人至深,亲和有加,而且给读者留下了进行“二度创作”的巨大艺术空白。可见,即使到了感情最充沛的关口,作者也没有一味大肆宣泄情绪,而是充分考虑了读者的接受角度,以节制性的情感表露方式,和读者拉近距离,从而产生出繁复宏阔的“亲和美”。

4汪曾祺的散文创作

4.1平民意识的理性张扬

汪曾祺的散文天地, 分为故乡高邮、抗战时期大后方昆明、60 年代下放塞外农场果园、寓居北京的世俗生活四个艺术层面。凭着对百姓寻常生活和风物景致的独到领悟和审美发现, 从小的视觉契入, 写凡人小事, 记乡情民俗, 谈花

鸟饮食, 忆友谊亲情, 叙故旧新知, 考词章典故, 谈文学艺术,即兴偶感, 娓娓道来, 传达出自己随意而安的人生态度, 表现了崇尚和谐、平等的平民心态。

他不止一次地宣言: “我的气质大概是一个通俗的抒情诗人, 我永远是一个

小品作家, 我的一切, 都是小品。”汪曾祺把自己定位于一个平民作家, 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于写凡人小事的小品, 体现了他的自觉的平民意识。这种平民意识的理性张扬, 突出地表现在他散文中大量风俗画的展现: 运河里撑篙的上水船、目

光清明坚定的船夫、令人兴奋的鱼鹰捕鱼、紫色长天的高邮湖、秦邮八景之一之二的“甓射珠光”与“耿庙神灯”、闻名全国的“高邮咸蛋”。

4.2昆明情结的感性梳理

“情结”是发生在人身上的一种独特的精神心理现象。它连接着过去, 影响现在并伴随人很长的时期乃至一生的情绪、感觉或观念, 既可以是感性的, 也可以是理性的, 根源在于个人所受的早期伤害或早期某种重大、深刻的影响[6]。汪曾祺在1 9岁时, 跋涉千里, 从江苏运河岸边的家乡高邮投考进西南联合大学中

文系, 在昆明度过了他的韶华时光。他说: “我在昆明呆了7年。除了高邮、北京, 在这里的时间最长, 按居留次序说, 昆明是我的第二故乡。”西南联大的学习风气与昆明古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于一个正在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青年学生来说, 影响是深刻的, 在潜意识里极易酿成情结。当汪曾祺步入回忆人生的年纪时, 正迎来了他文学创作的旺盛期,昆明情结便自然从他饱经苍桑的人生历程中凸现出来, 从潜意识里泛滥出来, 流泻在文本里,成为亲切而温馨的往事回忆。

于是, 在汪曾祺的散文里, 梳理昆明情结的文字与抒写高邮、北京的文字形成三足鼎立的态势。正是这种情结的魂牵梦绕, 六七十岁高龄的汪老于1987年~1991年不到4年的时间里就两度千里迢迢从北京来到云南, 来到昆明, 寻觅他青年时代住过的街、巷, 走过的翠湖, 看过的跑马节, 听过的山歌, 泡过的茶馆, 上过的学校, 吃过的滇味小吃, 赏过的云南名花, 抽过的云南香烟……

4.3 “滋润”散文观的话语方式

“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 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 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7]”从这句夫子自道来考察其创作实践, 如上所析, 汪曾祺持一种“滋润”散文观。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 以“文化休闲”为终极目的的对百姓生活全方位的自觉审美,使他的散文创作必然选择了“闲话”的话语方式。

“闲话”是小品散文最基本的特征。厨川百村说: “如果是冬天,便坐在暖炉旁边的安乐椅上,倘若在夏天,便披浴衣, 啜苦茗, 随随便便,和好友任心闲话, 将这些话照样移在纸上的东西,便就是-Essay . 。兴之所至,也说些不至于头痛为度的道理罢。所谈的题目, 天下国家的大事不待言, 还有市井的琐事, 书籍的批评, 相识者的消息, 以及自己的过去的追怀, 想到什么就纵谈什么, 而托之于即兴之笔者。是这一类的文章。这个经典论断在中国现代散文家的接受过程中, 逐渐中国化了, 更多地融进了中国文化的背景里。在鲁迅先生看来,“闲话”首先是“谈话”,任意而谈,无所顾忌,其本质特征是“有真意, 去粉饰, 少做作, 勿卖弄”。在柯灵先生看来,“闲话”的意义在于“闲话不闲, 如目之于色,耳之于声,舌之于味,鼻之于香,不可或缺。,,是理想的精神度假村”。

在秦牧那里, 他选择了“闲话趣谈”的话语方式, 因此他的散文自觉追求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统一。在汪曾祺这里, 也选择了“闲话”的话语方式, 然而是和谐,是温爱,是平等,是淡泊,是宁静。他与秦牧“闲话”时的语境已大不相同了,人文传统及人文关怀的复苏使他的性灵得以舒展。于是,他从他一生所崇仰的三个现代作家鲁迅、沈从文、废名那里找到了自己话语方式的借鉴。鲁迅的“有真意”。他说: “所谓思想, 我以为即是作者自己所发现的生活中的美和诗意, 作者自己体察到的生活的意义。”沈从文对人的平等与对生活的执着。他说: “我追随沈先生多年, 受到教益很多, 印象最深刻的是两句话,一句是:“要贴到人物来写”。另一句话是:“千万不要冷嘲”。一个人, 总该用自己的工作, 使这个世界更美好一些, 给这个世界增加一点好东西。在任何逆境之中也不能丧失对生活带有抒情意味的情趣, 不能丧失对于生活的爱。

5汪曾祺的平民情节

5.1 平民意识

汪曾祺的平民情结主要体现在他的平民意识上。每个人都有对自己的评价, 有自己的价值取向。汪曾祺的价值观是自认“平凡”, 思想中没有对自我的过高估价,其作品重现世俗生活的体验,重人性关怀和人情温暖。从汪曾祺的作品中,我们注意到他“趣味”的中心, 是在于对“人情物理”的追求。“提一菜筐, 逛逛菜市, 比空着手遛弯儿要‘好白相’到一个新地方, 我不爱逛百货商场,却爱逛菜市, 菜市更有生活气息一些。”

正如他对生活的态度一样,汪曾祺在审美情趣上也是一个“安于微小、安于平常”的人。因为“安于平常”,所以,在汪曾祺的审美体验中,他关注的是带有世俗人情味的景致风貌,审美思维中少有超经验的、具有形而上意义的遐思冥想,而多趋向于对景物所包孕的浅在层面上的心灵感受。

5.2 平民化语言

语言,无论就其自身的产生,还是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无疑都是一个行为过程,因此必须受制于作品的整体风格,同时,作为符号集合,作为动态的语言使用单位,其间充溢着使用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表达了他的人生观和艺术观。因为语言不只是技巧,不只是形式。语言和内容是同时存在的,不可剥离的。汪曾祺冲淡、平和的艺术审美态度, 使得他选择的语言浸透着他的气质,他的才情、禀赋, 他的一切[8]。

汪曾祺的作品平易近人,明白如话,绝不像有些人那样, 把浅显平常的东西用生涩难懂的词汇来表达,弄得高深莫测,以显示其知识渊博。《胡同文化》的开头就平实的近乎老土。“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 四方四正”,这一比喻,实在见不到半点空灵与半点才气。昔日的皇城,今朝的国都——祖国的心脏,竟然被誉为“一块四方四正的大豆腐”,每一个中国人都见过、都吃过,甚至都喜爱过,可谓俗得妇孺皆知了。然而,豆腐的方正、柔和、饱满、纯洁与北京城的形状、北京城的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特点,又何其相似!用其他的比喻还真不妥。宋人范晞文《对床夜话》中所云的“诗用生字,自是病”,汪曾祺视为至理。他自己始终未脱离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角色,这无疑注定他身上具有浓浓的平民情结。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京派作家也对汪曾祺有很大的影响。

5.3平民情节形成的原因

汪曾祺身上何以有浓浓的平民情结?这是和他的出身、所受的教育、个人的生活经历分不开的。汪曾祺出生在古文化渊源甚深、才子辈出、风光秀丽的江南水乡——江苏高邮,他的家是一个带有浓厚儒道文化色彩的开明地主之家。祖父是前清的“拔贡”,却极少遗老气,而富浪漫气质,喜喝酒,好颂诗;父亲则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性情中人。精通乐器,擅长书画,爱制作各种孩子们喜欢的小玩艺。汪曾祺生活在这样一种传统文化气息浓郁而十分宽松平和的环境中, 铸就了他随和亲切、诙谐可爱的平民性格。汪曾祺自己说过:“中国人必须会接受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影响,我接受了什么影响? 道家? 中国化的佛家——禅宗?都很少, 比较起来,我还是接受儒家的思想多些[9]。”他又进而表白了自己对儒家思

想的继承观:“我不是从道理上,而是从感情上接受儒家思想的。我认为儒家是讲人情的,是一种富于人情味的思想[10]。”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养成除了受固有的文化因素的影响之外,还受其活化。

6结束语

文学创作是一种自我选择。任何一个作家都要从一定的审美理想出发, 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表现手法。汪曾祺选择的是平淡、自然、“家常”不矜持作态。他醉心在平民世界里, 满足于对平凡生活中美的发现和挖掘, 潜心于表现普通生命体验中的健康人性和道德。他的作品描述的是他曾经经历过的生活及在现实中随时的所见所感,,他一往情深地用一双睿智的眼睛打量着生活, 以一颗温和平静的心灵看待现实的一切。他的作品折射的是单纯的社会关系, 充满了真挚温馨的情感。这是他身上的平民情结使然。这样的艺术创作追求, 使他的散文创作以其平实、朴素、恬淡、自然和富有情趣的风格,在新时期略显浮躁的文坛上标新立异,独领风骚,成为特色独具的气象。

7 参考文献

[1]汪曾祺,京华心影[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1.

[2]徐蕊.浅谈汪曾祺散文的特点[J].文学教育(上),2013,(02):76-77.

[3]汪曾祺,蒲桥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

[4]仕永波.论汪曾祺散文的“三美”[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2,(11):73-75. [5]王景科,中国散文创作艺术论[M].济南:三东教育出版社,2002(02).

[6]郭之瑗.汪曾祺散文创作探微[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6):71-73.

[7]汪曾祺,晚翠文谈[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8.

[8]毛静.论汪曾祺散文的平民情节[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34-35. [9]汪曾祺,汪曾祺全集·第二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0]汪曾祺,汪曾祺全集·文论卷[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

汪曾祺经典散文精选摘抄

汪曾祺经典散文精选摘抄 【篇一:汪曾祺经典散文精选摘抄】 【 - 摘抄】汪曾祺,江苏高邮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京派 小说的传人。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汪曾祺散文好句摘抄,欢迎大家 阅读。 汪曾祺散文好句摘抄 1. 我初学写小说时喜欢把人物的对话写得很漂亮,有诗意,有哲理,有时甚至很“玄”。沈从文先生对我说:“你这是两个聪明的脑壳打架!”他的意思是说着不像真人说的话。托尔斯泰说过:“人是不能用警句 交谈的。” 2. 每当家像一个概念一样浮现于我的记忆之上,它的颜色是深沉的。 3. 我以为语言具有内容性。语言是小说的本体,不是外部的,不只 是形式、是技巧。探索一个作者的气质、他的思想(他的生活态度, 不是理念)。必须由语言入手,并始终浸在作者的语言里。语言具有 文化性。作品的语言映照出作者的全部文化修养。语言的美不在一 个一个句子,而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包世成论王羲之字,看来参 差不齐,但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有关。好的语言正当 如此。语言像树,枝干内部汁液流转,一枝摇,百枝摇。语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一篇作品的语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4. 我每天醒在鸟声里。我从梦里就听到鸟叫,直到我醒来。我听得 出几种极熟悉的叫声,那是每天都叫的,似乎每天都在那个固定的 枝头。 5. 她问了我一些问题。其中一个是,为什么我的小说里总有水即使 没有水,也有水的感觉

6. 图书馆的管理员是一个妙人。他没有准确的上下班时间。有时我 们去得早了,他还没有来,门没有开,我们就在外面等着。他来了,谁也不理,开了门,走进阅览室,把壁上一个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 拉拉”一拨,拨到八点,这就上班了,开始借书。这个图书馆的藏书 室在楼上。楼板上挖出一个长方形的洞,从洞里用绳子吊下一个长 方形的木盘。借书人开好借书单——管理员把借书单叫做“飞子”, 昆明人把一切不大的纸片都叫做“飞子”,买米的发票、包裹单、汽 车票,都叫做“飞子”,——这位管理员看一看,放在木盘里,一拽 旁边的铃铛,“当啷啷”,木盘就从洞里吊上去了。——上面大概有 个滑车。不一会,上面拽一下铃铛,木盘又系了下来,你要的书来了。 7. 1948年3月,香港出了一本《大众文艺丛刊》,撰稿人为党内外 的理论家。其中有一篇郭沫若写的《斥反动文艺》,文中说沈从文“一直是有意识地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这对沈先生是致命的一击。可以说,是郭沫若的这篇文章,把沈从文从一个作家骂成了一个文 物研究者。事隔30年,沈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却由前科学 院院长郭沫若写了序。人事变幻,云水悠悠,逝者如斯,谁能逆料 这也是历史。” 8. 国子监,现在已经作为首都图书馆的馆址了。首都图书馆的老底 子是头发胡同的北京市图书馆,即原先的通俗图书馆--由于鲁迅先生 的倡议而成立,鲁迅先生曾经襄赞其事,并捐赠过书籍的图书馆;前 曾移到天坛,因为天坛地点逼仄,又挪到这里了。首都图书馆藏书 除原头发胡同的和建国后新买的以外,主要为原来孔德学校和法文 图书馆的藏书。就中最具特色,在国内搜藏较富的,是鼓词俗曲。 9. 新校舍大门东边的围墙是“民主墙”。墙上贴满了各色各样的壁报,左、中、右都有。有时也有激烈的论战。有一次三青团办的壁报有 一篇宣传gd党观点的文章,另一张群社编的壁报上很快就贴出一篇 反驳的文章,批评三青团壁报上的文章是“咬着尾巴兜圈子”。这批 评很尖刻,也很形象。“咬着尾巴兜圈子”是狗。

[汪曾祺散文选读后感]汪曾祺散文读后感600

[汪曾祺散文选读后感]汪曾祺散文读后感600 读《汪曾祺散文》,如同是听一位经历抗战、解放战争的历史老人在向我们娓娓动听地倾述生活小事,下面是为大家的汪曾祺散文选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集《人间草木》第一篇就是《花园》。读了几遍,每次都是一边读一边笑,一边读一边叹,一边读一边摇头——唉,天籁之作啊,我怎么就写不出这样的文字呢。 汪先生的散文好在哪里呢?掩卷思考,说不清楚好在哪里,反正感觉好像就是在一个静静的冬夜,坐在火炉旁,手捧着一杯热茶;又好像在风和日丽的早晨,行走在小桥流水的江南;更多的时候,就是回到了童年,在体味童趣时,既感到温暖又感到淡淡的忧伤,“逝者如斯”啊。 就我的阅读水平,我想这篇散文之所以有如此的魅力,就在于作者用浑朴自然的文字,从小的视角楔入写凡人小事之美,于看似不经心、不刻意之中设传神妙笔,写出了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 通篇并没有多少景物的描写,而是用儿童的眼睛扫描花园。你看,花园的背景是灰青色、褐色、黑色的老宅,里面充满了影子——伸拔到无穷高的大柱子(儿童的眼里当然是“无穷高”),神堂屋里挂

着的鸟笼和“永远眯着眼睛假寐的鸟(儿童的心理!)”。写园子里的草,并不写草如何青如何绿,而写“巴根草”的儿歌、“我”躺在草地上拉草根的声音、草根的甜味和似有若无的水红色、写“我”与草的“游戏”,写被草磨得发光的鞋底、写难闻的“臭芝麻”,一笔带过的虎耳草的腥味和紫苏的红色。写虫,写天牛、蟋蟀、鼻涕虫、蝉、蜻蜓、土蜂,都不是描写虫如何如何,而是写“我”与虫们的故事。写鸟,写冒冒失失飞进花厅里的鸟,写吃偷吃米粉,灶饭,碗儿糕的鸟,写自己养的鸟被猫吃了的“哭”。写花,也并不写花如何美,而是写供花,写掐花,写穿花,甚至写绣球花和白缎子绣花的小拖鞋以及它们是主人小姑姑,还有花匠、花房、含羞草、荷花……。通篇文章都是儿童纯净的眼睛看到的东西,都是儿童纯真的心灵里感受到的美。特别是土蜂的那段描写: “好些年看不到土蜂了。这种蠢头蠢脑的家伙,我觉得它也在花朵上把屁股撅来撅去的,有点不配,因此常常愚弄它。土蜂是在泥地上掘洞当作窠的。看它从洞里把个有绒毛的小脑袋钻出来(那神气像个东张西望的近视眼),嗡,飞出去了,我便用一点点湿泥把那个洞封好,在原来的旁边给它重掘一个,等着,一会儿,它拖着肚子回来了,找呀找,找到我掘的那个洞,钻进去,看看,不对,于是在四近大找一气。我会看着它那副急样笑个半天。或者,干脆看它进了洞,用一根树枝塞起来,看它从别处开了洞再出来。好容易,可重见天日

汪曾祺的散文赏析

汪曾祺的散文赏析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下面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汪曾祺的散文赏析,欢迎大家浏览。汪曾祺的散文赏析【1】 汪曾祺这个名字对不少人来说,可能有些陌生,他不是一个高产作家,也没有写过什么惊世骇俗的作品。他在文坛上最早引起轰动的作品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受戒》和《大淖记事》。有人可能以为他是个年轻作家,错了,他是西南联大的高材生,是沈从文的高足。 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汪曾祺先生就在沈从文先生的指导下开始文学创作。建国后,他沉寂了一段时间,后来被划为“右派”,60年代初写了几个短篇;此后又是很长时间的“静默”,直到80年代初才有了一次真正的“井喷”,陆续发表了不少小说和散文,而且引起了轰动,好评如潮。说来也怪,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汪曾祺先生在文坛上的遭遇似乎也师承沈从文。沈从文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以小说和散文蜚声文坛,建国后,他从文坛上销声匿迹,改行研究起了古代服饰,也成了一代大家。80年代初,他的早期作品再一次走红文坛,一版再版,有的还被拍成了电影,形成了一股“沈从文热”。对此,沈从文戏称自己是文坛上的“出土文物”。这样看,汪曾祺又何尝不是文坛上的一个“出土文物”呢? 我对汪曾祺先生的关注,不仅是因为他的小说、他的散文,一个

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与样板戏的关系。1962年,汪调至北京京剧团任编剧,文革期间,他便开始了样板戏的创作与改编。家喻户晓、万口传唱的京剧《沙家浜》便是由他参与改编、定稿的。文革期间,“横扫”的风暴遍及全国,一个摘帽右派为什么会得到如此的重用?我曾经困惑过,后来才知道,是“旗手”江青赏识汪,宣布“汪曾祺先生可以控制使用”,这才使汪曾祺的才华有了“用武之地”。但他本人是否定样板戏的,同老一代文人一样,对样板戏深恶痛绝。 是汪的才华和经历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开始阅读和走近汪曾祺先生。由此知道了原来关注和欣赏汪曾祺先生的绝不在少数,无论专家或读者对汪都非常喜爱。燕山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世纪经典60家”文学丛刊,汪的作品收入其中,出版社还请专家和读者对所选的60家文学大师的作品打分,汪曾祺排名第十一位。而今汪老已作古12年了,他的作品仍然畅销不衰,我在这里不想、也无力对汪的小说的人物、情节、风格进行探讨和研究,只想就其散文的语言,谈谈我读后的一些感受。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没有苦心经营的结构,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如话家常,是其散文的本色。汪曾祺先生曾说过:“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的大敌。挺大的人,说些姑娘似的话……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因此品读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 汪曾祺先生散文的语言总的说来是平和的、冲淡的、生动的、亲

汪曾祺散文好句及赏析

汪曾祺散文好句及赏析 汪曾祺是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汪曾祺散文好句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汪曾祺散文好句及赏析1 1、有的小说,是写农村的。对话是农民的语言,叙述却是知识分子的语言,叙述和对话脱节。 2、小说的语言是浸透了内容的,浸透了作者的思想的。我们有时看一篇小说,看了三行,就看不下去了,因为语言太粗糙。语言的粗糙就是内容的粗糙。 3、语言,是内在地运行着的。缺乏内在的运动,这样的语言就会没有生气,就会呆板。 4、好的语言都是平平常常的,人人能懂,并且也可能说得出来的语言--只是他没有说出来。 5、往往有这样的说法:这篇小说写得不错,就是语言差一点。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6、我最近看了一个青年作家写的小说,小说用的是第一人称,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才人小学的孩子,写的是“我”的一个同桌的女同学,这未尝不可。但是这个“我”对他的小同学的印象却是:“她长得很纤秀。”这是不可能的。小学生的语言里不可能有这个词。 7、人人心中所有,笔下所无。“红杏枝头春意闹”,“满宫明月梨

花白”都是这样。“闹”字“白”字,有什么稀奇呢?然而,未经人道。 8、我想任何人的语言都是这样,每句话都是警句,那是会叫人受不了的。 9、不单是对话,就是叙述描写的语言,也要和所写的人物”靠”。 10、一个人精神好的时候往往会才华横溢,妙语如珠;倦疲的时候往往词不达意。 11、我的习惯是,打好腹稿。我写京剧剧本,一段唱词,二十来句,我是想得每一句都能背下来,才落笔的。 12、我们不能说这首曲子不错,就是旋律和节奏差一点;这张画画得不错,就是色彩和线条差一点。我们也不能说:这篇小说不错,就是语言差一点。语言是小说的本体,不是附加的,可有可无的。 13、语言的奥秘,说穿了不过是长句与短句的搭配。 14、若我在临水照影里,想起你,若我在柳枝新绿前想起你,若我在一切无从说,说不好的美丽里想起你,我在那一切陶醉里,已非自醉,你可曾感受到,遥远的举杯致意。逝去的从容逝去,重温的依然重温,在沧桑的枝叶间,折取一朵明媚,簪进岁月肌里,许它疼痛又甜蜜,许它流去又流回,改头换面千千万,我认取你一如初见。 15、他(闻一多)在很年轻的时候,写过一篇《庄子》,说他的文字(即语言)已经不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手段,本身即是目的(大意)。我认为这是说得很对的。 16、一个作家要养成一种习惯,时时观察生活,并把自己的印象用清晰的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写下来也可以。不写下来,就记住(真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

可以当笑话看的散文 ——读《汪曾祺散文》有感 我一直讨厌散文,不止是因为考试要考,而且还因为呆板无趣,看着想让人睡觉,每次看着看着都是迷迷糊糊,让人讨厌。所以我的书架上什么书都有,就是没有散文集,。像什么朱自清﹑老舍﹑巴金等人的散文实在是除了被迫才读几篇,否则几乎不看,因为这是在太无聊了。 但是,相比之下我认为汪曾祺的散文要比其他人好多了,他的散文轻松自在,而且总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一丝丝隐秘的幽默,让人嘴巴一咧,会心一笑。他的手法很有意思,总会在文中一些微妙的地方加上几句看似文不对题的几句话,却又在无意间把文章提升到了另一个层次。 有人评价: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汪曾祺则是要从内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种原汁原味的“本色艺术”或“绿色艺术”,创造真境界,传达真感情,引领人们到达精神世界的净土。 在这本书中他的《跑警报》很有意思写出了西南联大在昆明时逃飞机轰炸时的许多趣事,当预行警报的灯笼挂出,人们从驿道撤入郊区的深山老林,警报响起后,男生手里提了一大袋零食在宿舍门口等人,直到女生出来了以后上去“嗨”一声以后欣然地并肩走出后门带着闲适的心,嘴里啃着零食,又因为是跑警报所以不能悠哉悠哉的,得带一些危险感,但还是显得不紧不慢。让人不得不感慨道:“原来跑警报也可以这样” 又比如说《五味》他用了风趣的笔法写出了全国各地的饮食习惯以及一些趣闻,比如山西人的酸,四川人的麻辣,无锡的甜,当然包括全国各地的人都喜欢的臭豆腐。是的,中国人口味之杂也,敢说堪为世界之冠。当我仔细回想一下后,也就发现原来《舌尖上的中国》应该是根据这篇文章改变的吧。我当然也喜欢他的《端午的鸭蛋》就连上课时也很想知道老师到底是怎样上这节课的。 我比较喜欢的还有《多年父子成兄弟》,一对父子之中并不需要过多的语言,那无与伦比的“孩子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早春的时候带着一大堆孩子在田野上狂奔,“我”初恋时,父亲在一旁给我出馊主意,这种父亲哪里能够看见:如此民主而且回去理解孩子,从孩子身上学会不怕担干系,只是本着同学有难就要两肋插刀的的淳朴精神而去帮助他们。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 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境的淡泊和对人情世故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 我真的很喜欢这个作家和他一样幽默自在的散文,自由自在让人一看上去就可以轻而易举的理解,他并没有苦心去钻研如何写,同时也不用我们广大的读者去钻研如何读,只是像饭后的水果让人心里甜滋滋的,只是需要一颗轻松自在的心。篇二:读《汪曾祺散文》有感读《汪曾祺散文》有感 暑假,我买了一本《汪曾祺的散文》。本想在闲暇之余读这本书消磨时光,那知道却对其手不释卷。 《汪曾祺散文》描绘了各个地区风情,人物特色,民风习俗,以及地方特产,这一切,都使人耳目一新 人物传记,上到文学家,下至普通平民,一切都是汪曾祺先生所接触的人。我印象最深的是《吴大和尚和七拳半》这个故事。书中描写了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含辛茹苦的吴大和尚和矮的出奇的七拳半。他们都是旧社会的普通平民,他们都有烧饼店,却拥有不同的故事,吴大和尚开烧饼饺面店,有妻小,本来是个幸福的家庭,结果他的妻子跑了,留下了他孤单一人看家;七拳半是个体户,他也有个烧饼店,而且生意兴隆,作者对其充满了期望。

朴素、平淡、韵味无穷——浅谈汪曾祺作品语言特色

朴素、平淡、韵味无穷 ——浅谈汪曾祺作品语言特色 内容提要:本文以汪曾祺的小说散文为研究对象,论述其作品的语言特色..笔者认为,汪曾祺作品语言特色表现为:独特的口语化的语言.吸取古典文学的营养.突破诗歌、散文、小说的界限.重氛围渲染,表现健康的人性.形成了其具有独特韵味的文学语言.对于打破“文革”后那段冰冻期特有的话语禁忌,功不可没.这决定了汪曾祺作品无可置疑的文体学意义. 关键词:汪曾祺、小说、散文、语言 许多人喜欢汪曾祺,有的甚至是疯狂地喜欢.汪曾祺像一阵清风在中国文坛刮过,让人眼前一亮.他承继了乃师沈从文之风,而又以白描见长,别成一家.他的小说、散文语言如同水中磨洗过的白石子,干净圆润清清爽爽.这种语言魅力显然得益于日常口语,方言,民间文学和古典文学的完美化合.汪曾祺将精练的古代语言词汇自然地消融在文本中,又从日常口语,方言,民间文学中吸取甘美的乳汁,兼收并蓄,克钢化柔,扫除诗歌、散文、小说的界限,独创一种新文体.豪华落尽见真淳.轻盈流丽,小巧精致,如生生燕语,呖呖莺歌,滑而不腻.令人一读之下而悠然神往.汪曾祺那信马由缰干净利索的文字,淡而有味,飘而不散,有初发芙蓉之美,可谓俗极,雅极,炉火纯青. 汪曾祺对中国文坛的影响,特别是对年轻一代作家的影响是巨大的.在风行现代派的上世纪80年代,汪曾祺以其优美的文字和叙述唤起了年轻一代对母语的感情,唤起了他们对母语的重新的热爱,唤起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上世纪80年代是流行翻译文体的年代,一些作家为了表现自己的新潮和前卫,大量模仿和照搬翻译小说的文体,以为翻译家的文体就是现代派的文体.我们现在从当时的一些著作的作品就可以看到这种幼稚的模仿.汪曾祺用非常中国化的文风征服了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的人,且显得特别“新潮”,让年轻人重新树立了对汉

汪曾祺的著名散文

汪曾祺的著名散文 汪曾祺 是当代有名的作家,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汪曾祺的著名散文 ,欢迎参考阅读! 姜妙香 姜先生真是温柔敦厚到了家了。 他的学生上他家去, 他总是站起来, 双手当胸捏着扇子, 微微躬着身子:" 您来啦!"临走时,一定送出大门。 他从不生气。有一回陪梅兰芳唱《奇双会》,他的赵宠。穿好了靴子,总觉 得不大得劲。"晤,今儿是怎样搞的,怎么总觉得一脚高一脚低的?我的腿 有毛病啦?"伸出脚来看看,两只靴子的厚底一只厚二寸,一只二寸二。他 的跟包叫申四。 他把申四叫过来:"老四哎, 咱们今儿的靴子拿错了吧?" 你猜申四说什么?--"你凑合着穿吧!" 姜先生从不争戏。向来梅先生演《奇双会》,都是他的赵宠。偶尔俞振飞也 陪 梅 先 生 唱 , 赵 宠 就 是 俞 的 。 管 事 的 说 :" 姜 先 生 , 您 来 个 保 童 。 "--"哎,好好好。"有时叶盛兰也陪梅先生唱。"姜先生, 您来个保童。"--"哎,好好好。"姜先生有一次遇见了劫道的, 就是琉璃厂西边北柳巷那儿。 那是敌伪的时候, 姜先生拿了"戏份儿" 回家。那会儿唱戏都是当天开份儿,戏打住了,管事的就把份儿分好了。姜先生 这天赶了两"包",华乐和长安。冬天,他坐在洋车里,前面挂着棉布 帘。 "站住!把身上的钱都拿出来!"--他也不知道里面是谁。 姜先生不 慌不忙地下了车,从左边口袋里掏出一沓(钞票),从右边又掏出了一沓。" 这是我今儿的戏份儿。 这是华乐的, 这是长安的, 都在这儿, 一个不少。 您点点。 "那位不知点了没有。想来大概是没有。 在上海也遇见过那么一回。 "站住,把身浪厢值钿(钱)格物事(东西) 才(都)拿出来!"此公把姜先生身上搜刮一空, 扬长而去。 姜先生在后面喊: "回来,回来!我这还有一块表哪,您要不要?" 事后,熟人问姜先生:"您真是!他走都走了,您干嘛还叫他回来?他把 您什么都抄走了,您还问'我这还有一块表哪,您要不要?" 姜妙香答道:"他也不容易。" 姜先生有一次似乎是生气了。文化大革命,红卫兵上姜先生家去抄家,抄出 一双尖头皮鞋,当场把鞋尖给他剁了。姜先生把这双剁了尖、张着大嘴的鞋放在

经典名篇阅读训练:汪曾祺花

经典名篇阅读训练:汪曾祺《花》 荷花 我们家每年要种两缸荷花,种荷花的藕不是吃的藕,要瘦得多,节间也长,颜色黄褐,叫做“藕秧子”。在缸底铺一层马粪,厚约半尺,把藕秧子盘在马粪上,倒进多半缸河泥,晒几天,到河泥坼(chè,裂)裂,有缝,倒两担水,将平缸沿。过个把星期,就有小荷叶嘴冒出来。过几天荷叶长大了,冒出花骨朵了。荷花开了,露出嫩黄的小莲蓬,很多很多花蕊,清香清香的。荷花好像说:“我开了。” 荷花到晚上要收朵,轻轻地合成一个大骨朵。第二天一早,又放开。荷花收了朵,就该吃晚饭了。 下雨了,雨打在荷叶上啪啪地响。雨停了,荷叶面上的雨水水银似的摇晃。一阵大风,荷叶倾侧,雨水流泻下来。 荷叶的叶面为什么不沾水呢? 荷叶粥和荷叶粉蒸肉都很好吃。 荷叶枯了。 下大雪,荷花缸里落满了雪。 木香花 我的舅舅家有一架木香花。木香花开,我们就揪下几撮(zuǒ),——木香柄长,似海棠,梗蒂着枝,一揪,可揪下一撮,养在浅口瓶里,可经数日。 木香亦称“锦栅儿”,枝条甚长。从运河的御码头上船,到快近车逻,有一段,两岸全

是木香,枝条伸向河上,搭成了一个长约一里的花棚。小轮船从花棚下开过,如同仙境。 前几年我回故乡一次,说起这一段运河两岸的木香花棚,谁也不知道。我有点怀疑:我是不是做梦? 昆明木香花极多。观音寺南面,有一道水渠,渠的两沿,密密地长了木香。 我和朱德熙曾于大雨稍歇之际,到莲花池闲步。雨又下起来了,我们赶快到一个小酒馆避雨。要了两杯市酒(昆明的绿陶高杯,可容三两),一碟猪头肉,坐了很久。连日下雨,墙角积苔甚厚。檐下的几只鸡都缩着一脚站着,天井里有很大的一棚木香花,把整个天井都盖满了。木香的花、叶、花骨朵,都被雨水湿透,都极肥壮。 四十年后,我写了一首诗,用一张毛边纸写成一个斗方,寄给德熙: 莲花池外少行人, 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 木香花湿雨沉沉。 德熙很喜欢这幅字,叫他的儿子托了托,配一个框子,挂在他的书房里。 德熙在美国病逝快半年了,这幅字还挂在他在北京的书房里。 (节选自汪曾祺散文《花》) 赏析品味 作家汪曾祺评说对其写作有影响的作家废名:“他不写故事,写意境。”评说归有光“无意为文”,而情感浸透。还曾说“语言是艺术”,语言精练,有颜色、形象、声音。读着汪曾祺的散文《花》,让人深感诗一样的意境和浓郁的情趣弥漫全篇,深感凝练、精美、鲜活、灵动的语言充满全文。如作者写荷花,“小荷叶嘴冒出来”,一个“嘴”字尽现小荷叶犹如新生婴儿的纤巧、可爱之态;写木香花,“木香的花、叶、花骨朵,都被雨水湿透,都极肥壮”,“肥壮”一词形象准确地描绘出浸透雨水的花叶之状,不禁让人联想起杜甫的“花重锦官城”、李清照的“绿肥红瘦”等诗句。没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千锤百炼的炼字功夫,不

汪曾祺散文论析

汪曾祺散文论析 汪曾祺是迄今为止争议最小的当代作家,他的美学气质、作品的审美价值、文学史意义得到评论界、创作界的一致肯定。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汪曾祺散文论析,欢迎来参考! 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他的小说《受戒》、《大淖纪事》、《陈小手》都是当代文坛的经典名篇,对于他的小说吸收他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的京派小说风范评论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而且他的小说那种淡泊恬淡的田园感受,也让很多读者流连忘返。我个人就非常喜欢他的小说,比如看过《受戒》脑子里经常会浮现小和尚和一个小姑娘坐在穿上的画面,也经常会想到两个天真少年在岸边留下的那一对小脚丫。今天我们就来重点探讨一下他的散文。 汪曾祺的散文大多数都写得随意感性又兴致盎然,更接近通常意义上的随笔。汪曾祺的作品多是随随便便、任心闲话、兴之所至的的闲话。他自己曾说,散文是一个大类,也说自己实在无法区分散文和随笔,于是将自己作品中稍长的称为散文,短的称为随笔。——《汪曾祺散文随笔集》自序。他的散文题材非常广泛:个人经历、天文地理、民情风俗、饮食男女、街头巷议、人生世相、文坛曲艺等等无不

可以入文。《文集自序》“此集诸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间作小考证,亦可喜。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他认为散文是一种见性情,见人品,见功底的文体。 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境的淡泊和对人情世故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其实“随缘任运”是汪曾祺所有作品体现出来的一种风格。代表的有《随遇而安》、《猴年说命》、《平心静气》、《觅我游踪五十年》、《我的创作生涯》、《自报家门》、《认识到和没有认识到的自己》、《老年的爱憎》等。他在《随遇而安》中开篇就说:“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的一生就更平淡了。”这是对过去苦难的一种淡泊的心境,接着文章中既无凄楚之词,亦无愤懑之声,倒是写了在下放劳动过程中接触到的民情乐趣。他说“批判是一出荒诞戏剧,每一个上场的人都只是角色。”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清醒。张爱玲曾经说过“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而且也有这样一句名言:“眼因流多泪水而愈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温厚。” 汪曾祺或许就是达到了这种淡泊的温厚,当然这也是一种智慧的象征。他在《老年的爱憎》中讲到“通达”,认为这是对世事看得很清楚,很透彻,不太容易着急生气发牢骚的状态。而且他也区分了通达和冷漠、悠闲,他说“我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不动感情的人,我不喜欢那种口不臧否人物,决不议论朝政,无爱无憎,无事无非,胆小怕

汪曾祺散文集

林清玄散文:小红西瓜 在这个夏天里,我最想吃的就是那美味的西瓜。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林清玄散文:小红西瓜”欢迎阅读,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买到一种小如垒球的西瓜,皮色翠绿、果肉深红 2018-06-27 林清玄散文:鲑鱼归鱼 每个人都对故乡有着深深的依赖,不管我们身在何方,都会思念故乡。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林清玄散文:鲑鱼归鱼”欢迎阅读,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朋友开车带我从西温哥华 2018-06-14 林清玄散文:故乡的水土 不管我们身在何处,对于故乡都永远怀念。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林清玄散文:故乡的水土”欢迎阅读,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第一次出国,妈妈帮我整行李,在行李整得差不多 2018-05-31 巴金散文:静寂的园子 在这个静寂的园子里,我有着许多感慨。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巴金散文:静寂的园子”欢迎阅读,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没有听见房东家的狗的声音。现在园子里非常静。那棵 2018-05-24 林清玄散文:时间之旅 时间的脚步匆匆,时间看似漫长却十分的短暂。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林清玄散文:时间之旅”欢迎阅读,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在李维的大学毕业典礼上,一名神秘的老妇人送 2018-05-09 鲁迅散文集 鲁迅所创作的散文不多但却可说篇篇精品,作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鲁迅散文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想了解更多的写作技巧请继续关注我们的作文栏目。鲁迅散文集

鲁迅:野草 2017-08-02 纪伯伦散文集 纪伯伦是黎巴嫩阿拉伯诗人、作家、画家,是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作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纪伯伦散文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8-01-09 丰子恺散文集 丰子恺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之一,早在二十年代他就出版了《艺术概论》、《音乐入门》、《西洋名画巡礼》等著作。他一生出版的著作达一百八十多部。作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丰子恺散文 2017-08-07 毕淑敏散文集汇总 以下是编辑为您整理的毕淑敏散文集汇总,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https://https://www.doczj.com/doc/8111071402.html,/)查看。毕淑敏散文集汇总毕淑敏散文《我很重要》 2017-03-23 老舍散文集汇总 以下是编辑为您整理的老舍散文集汇总,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https://https://www.doczj.com/doc/8111071402.html,/)查看。老舍散文集汇总老舍散文:东方学院&mda 2017-03-24 查看更多名家散文>>

汪曾祺著名的散文有哪些

汪曾祺著名的散文有哪些 汪曾祺 作品的大气和吞吐,给人静穆的幸福感。他写日常事物、即兴偶感、人投注 于物和时光的温爱。 文字饱含急躁和热烈归于平静之后的淡雅和隽美。 那么汪曾 祺著名的散文 有哪些呢?小编选取了 4 篇,希望大家会喜欢。 胡同文化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 南正北,正东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 声“东去! ”“西去! ”以防碰着行人。 老两口睡觉, 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 说“你往南边去一点”。这是外地少有的。街道如是斜的,就特别标明是斜街, 如烟袋斜街、杨梅竹斜街。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 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胡同原是蒙古语,据说原意是水井,未知确否。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 有的是计数的,如东单三条、东四十条。有的原是皇家储存物件的地方,如皮库 胡同、惜薪司胡同(存放柴炭的地方),有的是这条胡同里曾住过一个有名的人 物,如无量大人胡同、石老娘(老娘是接生婆)胡同。大雅宝胡同原名大哑吧胡 同,大概胡同里曾住过一个哑吧。王皮胡同是因为有一个姓王的皮匠。王广福胡 同原名王寡妇胡同。有的是某种行业集中的地方。手帕胡同大概是卖手帕的。羊 肉胡同当初想必是卖羊肉的, 有的胡同是像其形状的。 高义伯胡同原名狗尾巴胡 同。 小羊宜宾胡同原名羊尾巴胡同。 大概是因为这两条胡同的样子有点像羊尾巴、 狗尾巴。有些胡同则不知道何所取义,如大绿纱帽胡同。 胡同有的很宽阔, 如东总布胡同、 铁狮子胡同。 这些胡同两边大都是“宅门”, 到现在房屋都还挺整齐。有些胡同很小,如耳朵眼胡同。北京到底有多少胡同? 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通常提起“胡同”,多指的 是小胡同。 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它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 很方便,但又似很远。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偶尔有剃头挑子的 “唤头”(像一个大镊子,用铁棒从当中擦过,便发出噌的一声)、磨剪子磨刀 的“惊闺”(十几个铁片穿成一串,摇动作声)、算命的盲人(现在早没有了) 吹的短笛的声音。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

昆明的雨 赏析阅读

昆明的雨赏析阅读 ( 1 )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题了这样几行字: ( 2 )“ 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 3 )我想念昆明的雨。 ( 4 )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雨季。“ 雨季” ,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 ( 5 )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 6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 7 )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 8 )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土从,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土从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土从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有一个笑话: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纵,他跳下去把鸡土从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鸡土从随处可见。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

汪曾祺散文的语言风格浅论

汪曾祺散文的语言风格浅论 思想寓于信笔所至的文字之中,并能做到亲切自然,舒展流畅,感情随笔流出, 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叙述中,透露出人生况味,有一种迷人的风采。 有人说“汪曾祺 的散文 比小说 好”,的确有道理。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汪曾祺散文的语言风格浅论 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汪曾祺散文的语言风格浅论(一) 深沉纯朴、 浓郁深厚的感情寄托,是汪曾祺散文的一大特色。 追求真情,是散 文的灵魂,也是作家的最高信念。这种真情无疑包含着作家主观心态的真诚和所 要描写的客观世界的真实。 这两者是绝对不能离开的。 汪曾祺的散文即注重从真 情实感出发,从熟悉的人和事出发,描绘自己感受的一切,而且不拘于表面和浅层 的真实,敢于深入到内层的真实里去,这就给读者送来可震动心弦的磁力,从而引 起共鸣。 这种真情实感的倾泻程度,显然决定着作品的成功命运。 首先,我们来看 一组汪曾祺关于家乡的散文,如《故乡的元宵》、《我的家乡》、《文游台》、 《故乡的野菜》等篇章,就是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故乡高邮生活充满深情而又 略带沉重的思忆。“任何一篇好文章都是容易上口的。哪怕你没有时间读熟,凡 是能打动人心的地方,就容易让人记住。 我并没有想到要记住它们,它们会时时到 我的脑子里来游历。”汪曾祺散文把人唤入对过去岁月的追忆,你能立刻被其中 纯正的乡音、浓郁的乡情以及稔熟的草木虫鱼牢牢地吸引住,你不由惊叹作者竟 能把四十多年前那些非常艰涩的生活表现得如此生动感人。作者在江苏《雨花》 杂志发表总题为《故乡的食物》的散文,其中《端午节的鸭蛋》一节这样写道: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 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 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 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 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 可以成批输出……我对异乡人的称道高邮鸭蛋, 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我的家乡》一文中,汪曾祺在饱含深情地写了高邮的风俗、风土、风情之 后,又郑重写道:“我的家乡不只出咸鸭蛋。 我们还出过秦少游,出过散曲家王磐,

汪曾祺精品散文三篇

汪曾祺精品散文三篇 汪曾祺 ,江苏高邮人,1920 年 3 月 5 日出生,中国当代作家、散文 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汪曾祺精品散文 三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昆明的雨 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 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 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 左下画了几朵 青头菌和牛肝菌。题了这样几行字: 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 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雨季则有青头菌、牛 肝菌,味极鲜腴。 我想念昆明的雨。 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雨季。 "雨季", 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 受的。 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 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 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 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 于夸张的旺盛。 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 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 旧日昆 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 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昆明仙人 掌多,且极肥大。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种了仙 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 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 都可以有一碗。 牛肝菌色如牛肝, 滑, 嫩, 鲜,香, 很好吃。 炒牛肝菌须多放蒜, 否则容易使人晕倒。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 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纵,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纵是名贵的山珍,但

鉴赏家汪曾祺读后感

鉴赏家汪曾祺读后感 汪曾祺的小说充溢着“中国味儿”。正因为他对传统文化的挚爱,因而在创作上追求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中去。下面是我为大家提供的鉴赏家汪曾祺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我一直讨厌散文,不止是因为考试要考,而且还因为呆板无趣,看着想让人睡觉,每次看着看着都是迷迷糊糊,让人讨厌。所以我的书架上什么书都有,就是没有散文集,。像什么朱自清﹑老舍﹑巴金等人的散文实在是除了被迫才读几篇,否则几乎不看,因为这是在太无聊了。 但是,相比之下我认为汪曾祺的散文要比其他人好多了,他的散文轻松自在,而且总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一丝丝隐秘的幽默,让人嘴巴一咧,会心一笑。他的手法很有意思,总会在文中一些微妙的地方加上几句看似文不对题的几句话,却又在无意间把文章提升到了另一个层次。 有人评价: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汪曾祺则是要从内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种原汁原味的“本色艺术”或“绿色艺术”,创造真境界,传达真感情,引领人们到达精神世界的净土。 在这本书中他的《跑警报》很有意思写出了西南联大在昆明时逃飞机轰炸时的许多趣事,当预行警报的灯笼挂出,人们从驿道撤入郊区的深山老林,警报响起后,男生手里提了一大袋零食在宿舍门口等人,直到女生出来了以后上去“嗨”一声以后欣然地并肩走出后门带着闲适的心,嘴里啃着零食,又因为是跑

警报所以不能悠哉悠哉的,得带一些危险感,但还是显得不紧不慢。让人不得不感慨道:“原来跑警报也可以这样” 又比如说《五味》他用了风趣的笔法写出了全国各地的饮食习惯以及一些趣闻,比如山西人的酸,四川人的麻辣,无锡的甜,当然包括全国各地的人都喜欢的臭豆腐。是的,中国人口味之杂也,敢说堪为世界之冠。 当我仔细回想一下后,也就发现原来《舌尖上的中国》应该是根据这篇文章改变的吧。我当然也喜欢他的《端午的鸭蛋》就连上课时也很想知道老师到底是怎样上这节课的。 我比较喜欢的还有《多年父子成兄弟》,一对父子之中并不需要过多的语言,那无与伦比的“孩子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早春的时候带着一大堆孩子在田野上狂奔,“我”初恋时,父亲在一旁给我出馊主意,这种父亲哪里能够看见:如此民主而且回去理解孩子,从孩子身上学会不怕担干系,只是本着同学有难就要两肋插刀的的淳朴精神而去帮助他们。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 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境的淡泊和对人情世故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 我真的很喜欢这个作家和他一样幽默自在的散文,自由自在让人一看上去就可以轻而易举的理解,他并没有苦心去钻研如何写,同时也不用我们广大的读者去钻研如何读,只是像饭后的水果让人心里甜滋滋的,只是需要一颗轻松自在的心。 最近,我偶然翻到一篇小说,就是汪曾祺的《鉴赏家》。刚翻开那本书,我根本就没有准备看这篇小说,因为鉴赏一类的东西给我一种呆板无趣的感觉。等

汪曾祺散文的基本特点

汪曾祺散文的基本特点 汪曾祺 是中国当代作家、散文 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汪曾祺散 文的基本特点,欢迎大家的阅读。 散文的基本特点 一、流转生动的语言美 一切情感和思想的表达都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读者和作者心灵沟通的桥梁, 没有它一切情感和思想的表达都无从谈起, 汪曾祺尤其重视语言美, 他对语言的 见解也很精到,其中最重要的是他要求语言要气韵生动。他说:“语言像树,枝 干内部汁液流转,一枝摇,百枝摇。语言像水,不能切割的。一篇作品的语言, 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里,他认为语言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的;同时 他也强调文章语言中流动的韵味,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 他的散文语言都有这样的韵味,在平和简约的语言里,或透出一种柔情,或低吟 一分悲悯,或活泼着几许幽默机智,细细咀嚼,犹如“春初新韭”。如在回忆金 岳霖先生的文章里,有这样一段文字: ??金先生有一次也被拉了去。他讲的题目是《小说 和哲学》 。 不料金先生讲了半天,结论却是: 小说和哲学没有关系。 有人问: 那么《红楼梦 》呢?金先生说:“《红楼梦》里的哲学不是哲学。”他讲着讲着,忽然停 下来:“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颈,捉出一个跳蚤, 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 这段文字不长,却行云流水般,气韵流转,寥寥数笔,一个“怪”教授, 跃然纸 上。在这里,作者写出了金教授那“治学精深”的品质,同时也不无幽默地道出 了金教授憨厚、朴实和有趣的性格,他是一个可敬又可爱的学者!湖南的评论家 凌宇曾说过:“汪曾祺的语言很奇怪,拆开来看,都很平常,放在一起,就有一 种韵味”这应该是对汪曾祺散文气韵生动的如水语言美的肯定。另外,这里的 “平常”,讲的是汪曾祺散文语言的平民化特征。这种特征在汪曾祺谈吃食,谈

汪曾祺散文的读后感

汪曾祺散文的读后感 前言:汪曾祺所写的散文有一种独特的韵味,那么在看完他的散文之后,会有怎样的感受呢?现在由本人收集整理汪曾祺散文选读后感,欢迎阅读! 汪曾祺散文选读后感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集《人间草木》第一篇就是《花园》。读了几遍,每次都是一边读一边笑,一边读一边叹,一边读一边摇头唉,天籁之作啊,我怎么就写不出这样的文字呢。 汪先生的散文好在哪里呢?掩卷思考,说不清楚好在哪里,反正感觉好像就是在一个静静的冬夜,坐在火炉旁,手捧着一杯热茶;又好像在风和日丽的早晨,行走在小桥流水的江南;更多的时候,就是回到了童年,在体味童趣时,既感到温暖又感到淡淡的忧伤,“逝者如斯”啊。 就我的阅读水平,我想这篇散文之所以有如此的魅力,就在于作者用浑朴自然的文字,从小的视角楔入写凡人小事之美,于看似不经心、不刻意之中设传神妙笔,写出了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 通篇并没有多少景物的描写,而是用儿童的眼睛扫描花园。你看,花园的背景是灰青色、褐色、黑色的老宅,里面充满了影子伸拔到无穷高的大柱子(儿童的眼里当然是“无穷高”),神堂屋里挂着的鸟笼和“永远眯着眼睛假寐的鸟(儿童的心理!)”。写园子里的草,并不写草如何青如何

绿,而写“巴根草”的儿歌、“我”躺在草地上拉草根的声音、草根的甜味和似有若无的水红色、写“我”与草的“游戏”,写被草磨得发光的鞋底、写难闻的“臭芝麻”,一笔带过的虎耳草的腥味和紫苏的红色。写虫,写天牛、蟋蟀、鼻涕虫、蝉、蜻蜓、土蜂,都不是描写虫如何如何,而是写“我”与虫们的故事。写鸟,写冒冒失失飞进花厅里的鸟,写吃偷吃米粉,灶饭,碗儿糕的鸟,写自己养的鸟被猫吃了的“哭”。写花,也并不写花如何美,而是写供花,写掐花,写穿花,甚至写绣球花和白缎子绣花的小拖鞋以及它们是主人小姑姑,还有花匠、花房、含羞草、荷花……。通篇文章都是儿童纯净的眼睛看到的东西,都是儿童纯真的心灵里感受到的美。特别是土蜂的那段描写: “好些年看不到土蜂了。这种蠢头蠢脑的家伙,我觉得它也在花朵上把屁股撅来撅去的,有点不配,因此常常愚弄它。土蜂是在泥地上掘洞当作窠的。看它从洞里把个有绒毛的小脑袋钻出来(那神气像个东张西望的近视眼),嗡,飞出去了,我便用一点点湿泥把那个洞封好,在原来的旁边给它重掘一个,等着,一会儿,它拖着肚子回来了,找呀找,找到我掘的那个洞,钻进去,看看,不对,于是在四近大找一气。我会看着它那副急样笑个半天。或者,干脆看它进了洞,用一根树枝塞起来,看它从别处开了洞再出来。好容易,可重见天日了,它老先生于是坐在新大门旁边息息,吹吹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