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最全版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最全版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建瓯七中张木生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内容。它从政治统治思想与方略、经济措施、民族与对外政策、个人修养和为君素质等多个视角,全方位讲述并分析了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一代明君的为君之法和治国之道。唐太宗这一历史人物以其鲜明的个性和富有创造性的行为,有力地影响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课标要求: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感受唐太宗善于纳谏、用贤的优秀品质。

发展要求: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说明:教学时可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等方面去归纳“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并从史实入手分析“贞观之治”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玄武门之变”与“晚年的反省”二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学情分析】

1、学生在初中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汉唐盛世》中已学过有关唐太宗的知识,且平时多多少少也有看过关于唐太宗的影视作品,对唐太宗这一人物应该比较熟悉,这有利于教学的深入和目标的达成。

2、高二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主动参与意识较强,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本课一些基础知识可以通过学生预习解决,突出重点难点的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列举唐太宗在军事上的主要业绩,归纳唐太宗在用兵上的特点。

讲述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原因和经过,探讨在封建社会的宫廷中,类似玄武门之变的事情经常发生的原因。

总结唐太宗民族政策的主要特点,理解它对促进各民族经济的发展及民族间的融合所起到的作用。

了解唐太宗的用贤和纳谏,探讨用贤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①课前通过互联网等途径,查找历史资料,了解唐太宗,学会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方法。

②通过由学生设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让学生展开合作探究,学会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

③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实时体验,评说唐太宗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作用,学会多角度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唐太宗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勇于改过等方面的诸多示例,了解唐太宗的个人品质,并以此为鉴戒,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透过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体会唐太宗在对待各民族问题上的平等态度和开放的胸襟。同时,理解战争只是民族关系的支流,各民族的友好往来才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教学理念】

1、以课标为依托,立足教材,围绕主题重新整合课程资源,达成教学目标。

2、以学生为本,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根据本节内容,初步拟定为“君臣关系组”、“君民关系组”、“民族关系组”与“对外关系组”等四大组。

3、通过猜想历史、探究历史、感悟历史三个板块,把三维目标的落实融会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

难点: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浏览网络等媒体寻找有关唐太宗的资料。

(注意将影视作品混同于历史史实的问题,力避将影视作品中有关唐太宗这一人物的艺术演绎作为立论的依据,使人物的评说建立在真实可信的史实基础之上。)

猜想历史:

隋朝末年,人民不堪忍受隋炀帝的暴刑,爆发了全国性的起义。618年,隋朝贵族

李渊推翻隋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公元626年,其次子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登上帝位,年号贞观。李世民即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李世民执政初期,国家刚刚经过长期的战乱,国力疲惫,人民因饱受战乱之苦,民心思安。

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贞观政要·纳谏》师:如果你是唐太宗,你准备从哪些方面着手稳固江山?

今天,我们来聚焦唐太宗,了解唐太宗如何使天平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你对唐太宗的了解有多少?

让我们透过今天的遗迹,拨开历史的层层烟雾,遥想当年那位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伟大帝王!(出示投影)

师:同学们还看过哪些有关的影视作品?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课——《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东征西讨定基业

1、夺位登基思考:李世民在唐朝创建的过程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起了什么作用?

指导学生浏览教材,归纳出主要史实

(1)劝父其兵,完成建立统一的中央政权的任务。

(2)平定割据政权:①平定薛举父子②击溃刘武周③打败王世充和窦建德。

那么,李世民能够完成统一全国的任务,这与他正确的战略战术有关。

思考:李世民率兵作战的主要战术特点有哪些?

(1)坚壁挫锐。(2)乘胜追穷寇。(3)骑兵阵后反击战术。(4)亲自侦察,部署作战计划。

李世民从晋阳起兵开始,历经磨难,为推翻隋朝统治,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李世民本人兼备文韬武略,又有忠心耿耿的谋士(房玄龄、杜如晦等十八学士)、猛将(程咬金、尉迟敬德、秦叔宝),秦王李世民具有为帝的实力;但按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规定,次子李世民不具备为帝的资格。因此,一场宫廷政变正在悄然进行。

2、李世民登基

李渊之子中,只有次子李世民具有争夺帝位的实力、统治国家的能力与智慧。因此,这场斗争并未影响唐王朝的稳固基业,反而将唐王朝推向更为辉煌的发展阶段。

思考:在宫廷内争中,类似玄武门之变的事情是否带有普遍性?

提示:带有普遍性。在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往往采用的是嫡长子继承制,皇位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只能在嫡长子一支中往下传,从而把宗法制度运用到皇帝制度中来。但这一原则常常遭到破坏,因而在宫廷中经常会出现一幕又一幕子杀父、兄杀弟、弟杀兄、叔杀侄一类的争夺皇位的丑剧,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一个政治现象。玄武门之变的性质就是一场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但是,对于此类事件,我们既不能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也不能以道德评判代替客观的历史评价。

二、贞观之治

1、唐朝出现“贞观之治”局面的原因是:(引导学生从主、客观方面去分析)

①简易分析:

唐太宗在统治过程中,能够吸取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舒缓刑罚的政策,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延揽人才,励精图治,因而形成“贞观之治”局面。

②全面回答:

a隋统一全国,隋采取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为唐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b唐初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进一步完善中央集权制度,励精图治,重用人才;

c经济上,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重视农业生产;

d文化上,完备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e正确处理了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实行友好交往政策;

f广大农民在较为安定的环境里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物质精神财富。

所以唐朝前期经济空前繁荣,政治比较清明,出现了“贞观之治”局面

2、具体措施:

(1)政治方面:

①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唐太宗便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原来太子一派的人,有才干的还委以重任,魏征便是一个著名的例子。唐太宗的宽容化解了许多矛盾,也使许多原来站在对立面的人能够有机会转变过来,成为治理国家的有用之才。

②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房玄龄杜如晦就是一个典型,他们不善于断案和处理杂务,但却善于谋划和决定国家大事,所以用为宰相,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而戴胄则相反,他不通经史,但做事正直,所以让他做大理寺少卿,负责审理案件,结果他办事异常干练,案子从不积压,深得唐太宗赏识。

③广开言路,兼听纳谏。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异常悲痛,他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注意听取各种意见(虚怀纳谏,这是封建帝王重要的政治修养和品质)

——君主虚怀纳谏,一则不必事必躬亲,可借助大臣辅助,二则可以减少政策失误,有利于君主有效管理国家。

【思考】:唐太宗认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请思考:第一、唐太宗为什么非常注意兴替、得失问题?

——唐太宗亲历隋朝农民起义,吸取了隋朝暴政而亡的教训;唐太宗作为唐朝初期似的有为之君,力图维持唐朝的长治久安。

第二、唐太宗是怎样“以史为鉴”和“以人为镜”的?

——“以人为镜”:任用贤臣,注意听取大臣劝谏,听取魏征的建议最为典型;

“以史为鉴”?

(通过问题思考,引起其他“措施”的讲述。顺利转入下一主题)

(2)经济方面:休养生息

①措施: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

唐太宗时期,动用国库粮食和皇室的府库,赈济因水旱受灾的百姓;要求朝廷尽量缩减开支,令臣民勿侍糜费;实施奖励耕作的政策,使农民纷纷回归故里从事农耕,令农业生产得以复兴;实行耕有其田的均田制和减轻服役负担的租庸调制,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目的:缓和阶级矛盾,恢复并发展农业生产。(农业是安定民心、治理国家的根本)

③影响:保证农业生产,减轻对农民的剥削,利于人口增加。

(3)法律方面:慎用刑法,制定《唐律》

①原则:仁义为本,刑罚为末

②措施:立法精简,执行慎重

《唐律》体现了德刑相济、礼法并用、宽仁慎刑、立法精简、稳定法律、执法严明、宁国安民的特点。

③影响:a、稳定社会秩序;(囹圄常空,牛马遍野,外户不闭)

b、《唐律》不仅成为宋律、明律的依据,而且对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国法律的制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4)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

①表现:提请学生回顾复习唐太宗时期崇儒尊孔的表现:尊孔子为“先圣”“宣父”,在孔子庙堂建立国学,学舍有四百余间,学生达到三千余人,还郭请各地名儒前来讲学。唐太宗还命令诸儒核实校订儒家五经,并作出权威性的官方注解,印成儒家经典读本《五经正义》……

②影响:a、兴儒学,完善科举制,加强人才选拔和思想统治;

b、唐太宗对科举制的重视,使并无政治地位的社会中下层人士,可以凭靠自身本领获得参与政治的机会,扩大了唐朝统治的阶级基础;

c、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5)民族关系:积极开明——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①高祖时期——实行求和政策

原因:唐初北方少数民族骚扰,边疆不安定,唐初国力较弱

②太宗时期——实行积极开明政策——民族团结发展

A、原因:贞观之治,统治稳定,国力增强……

a武力征服(战而后和)

东突厥骚扰唐朝边疆——629年,唐太宗发兵10余万打败他们,

并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

b设置管理机构:如设置都护府(安西都护府)

都护府是军政机构,直接派官员、驻军队、管理边疆。

B、措施:——保证边疆安宁和丝绸之路畅通

c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d政治联姻(和亲)

例证:文成公主如嫁松赞干布

e影响:使唐朝和边疆民族地方政权的关系变成“翁婿”关系;

促进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汉藏人民的友好关系。

C、实质:民族团结

促进边疆地区开发与发展;

D、影响:促进民族交流融合;

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唐太宗因民族政策成功,被少数民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为民族关系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6)开放的对外政策:友好开放——导致对外交往盛况空前

①唐朝对外交往盛况空前的表现:

唐朝与世界的交往多,亚、非洲地区的许多国家的使者、商贾、学者、艺术家、僧侣等不断来唐朝访问;外来宗教大量传入,并被译成汉文;玄奘西天取经;长安成为佛教的中转胜地;在朝鲜半岛上,中国的古代典籍、诗歌、艺术、典章制度等广泛传播;日本学习唐朝文化,进行“大化改新”……

②原因:

一方面:贞观时期,国力增强,文化先进,对外交往具有强大实力

另一面:唐太宗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态度,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政策。

a、重视友好来往;(唐朝政府在六部下专设鸿胪寺作为接待外国使者的官方机构;对与中国相隔较远的遣唐使,都复信答礼,并回赠物品)

b、鼓励外国人来华;(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不允许官吏加重税收,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

c、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例如对外来宗教,像玄奘西天取经,为中印文化的交流作出巨大贡献;又如对外来精华,选择性地吸收)

③影响:

a、唐太宗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方针,为中国文化增添多元色彩;

b、唐朝先进文化向外传播,促进了东亚文化圈的形成;

c、物产交换、技艺交流、促进亚洲各国的文化进步,也间接影响欧洲文化的发展;

d、推动日本改革,大大促进了日本的封建化进程;

——唐太宗实行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为促进中外友好交往作出了重大贡献。

3、“贞观之治”的影响:

(1)结束隋末社会动荡局面;

(2)贞观年间使社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社会稳定;

(3)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4)封建统治成就突出,为后世典范。

注意:“治世”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力强盛,但封建“治世”局面下,并不排除阶级压迫和剥削,甚至还存在某些局部矛盾激化的现象。“治世”是相对的,社会基本矛盾依旧,农民地位依旧,这是由社会性质决定的。它实质是统治阶级为维护长治久安而对农民的某些妥协和对地主利益的一定遏制。即使是“治世”的明君,也有贪暴、专制、荒淫的特征。在封建统治下,“治世”不会长久。

三、晚年反省

1、贞观后期,唐太宗执政失误明显增多

2、贞观后期,唐太宗“勉强受谏”,还大修宫殿,求仙炼丹,以致最后服丹暴亡。

——原因:治世已久,成就已在,滋生骄逸

3、晚年仍求进谏,撰写《帝范》,反省过失

——政权创立艰难,政权丧失迅速,皇位难得易失,统治者必须谨慎从事。

——在《帝范》中,太宗总结了为君之道,封建帝王应该加强品德修养,担负国家责任;也说明太宗具有深刻地反省意识和调整能力;总结对后世帝王具有警戒提醒作用。

四、综合评价

先结合教材内容,请同学们初步评价唐太宗,然后综合分析,并引导学生掌握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原则等。

1、功:执政思想强调存百姓,执政用人唯贤,虚怀纳谏,轻徭薄赋,慎法文治,崇儒尊孔,对边疆安抚怀柔,对外政策友好开明,形成“贞观之治”局面,为封建盛世打下坚实基础,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2、过:晚年难免一些过失,享乐思想做法滋生。

3、总评:封建社会走向强盛时期的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关于太宗治国之道,《贞观纪要》为后代封建统治提供了借鉴。

[选择题]

1、使唐初经济得到逐步恢复的政策措施主要是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考试制度

C、修改颁布《唐律》

D、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2、既能扩大唐朝统治基础和提拔有才能的“寒门”出身的人做官的措施是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考试制度

C、修改颁布《唐律》

D、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3、唐朝的措施中对调整生产关系、社会关系起到非常大作用的措施是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考试制度

C、修改颁布《唐律》

D、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4、导致“贞观之治”出现的最主要经济条件是

A、生产工具的重大改进

B、开辟大量荒田

C、人口大量增加

D、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和生产时间

5、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矣。”,造成此现象

的主要原因是

A、科举考试扩大了贡士人选,重视进士科

B、科举考试重视士族

C、修改完善了法律

D、唐太宗知人善任、兼听纳谏

6、导致“贞观之治”出现的因素不包括

A、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B、确立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

C、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考试制度

D、唐太宗知人善任、兼听纳谏

7、下列对隋唐科举制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打击了士族

B、选拔了人才

C、发展了教育

D、禁锢了思想

8、“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雠不弃。”,下面对

这段话的诠释不正确的是

A、“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B、求贤若渴,不拘一格

C、广开言路,从谏如流

D、知人善任

9、下列关于唐初与汉初统治相同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实行宽舒政策

B、都出现了治世局面,经济发展、政治清明

C、都采用科举制度

D、都加强中央集权

10、唐太宗的开明政治和贞观年间的一系列制度创新,造就唐朝出现下列哪些时代风貌

①兼容并蓄②博大开放③昂扬进取④经济繁荣、无土地兼并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非选择题]

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唐太宗不过是个中等人才,其文韬武略不及梁武帝等人,之所以出现盛世,“皆时会为之,非尽由于人力也”。

请从“时会”与“人力”两个方面,分析促成“贞观之治”的原因。

参考答案:

[选择题]:1——5 DBDDA 6——10 CDCCA

[非选择题]

原因:从时会方面看:唐太宗即位时国家已经统一,又有隋朝一系列制度作为借鉴,这些为后来的贞观之治奠定了基础。从人力方面看:唐太宗在执政时期,认真吸收了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确立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为唐朝步入强盛奠定了基础。发展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科举考试制度,延续均田制和阻庸调法,使社会经济逐步复苏;又重视法制建设,修订颁布《唐律》;唐太宗知人善任与兼听纳谏等方面体现出的开明,促成了贞观年间的政治清明和社会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