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一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小学一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小学一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小学一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因地制宜,开发小学一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当科技和信息把我们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当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

形态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地悄然兴起,当知识产品生产和脑力劳动在整个社会生产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当可持续发展观念和战略要求社会成员具有终身发展的愿望和能力,又要求发展和保护并重等现象不断展现在人们面前时,我们开始思考:面对全新的社会背景,基础教育该如何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的价值观和负责的生活态度、具有创造意识和能力善于发现和探究、具有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善于和他人共同生活工作、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生态伦理意识、能够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等综合素质的的人?综观全球,显然这已成为各国课程改革的核心命题。在如此大背景下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观照欧美各国和日本、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的课程改革的基础上提出在我国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从上述意义上说,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

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对学校特色的形成无疑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谁能驾驽好谁就可能占据课改的制高点并先行品尝螃蟹的鲜美。这的确是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课题,谁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我们迎春小学也是。

乘着课改的春风,我县从04年9月开始全面实施新课程并初步接触“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崭新的课题。当它真真切切摆在大家面前时,我们考虑的问题便接踵而至。

一、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

(一)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

要解决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选择问题,我们觉得首先得明确何为“综合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与现行各校在使用的课程作出区别并有的放矢地进行规划、设计。为此,我们发动各级力量进行第一阶段的研究探讨,利用报刊杂志学习新课程的相关理念,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即它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放的以学生自主选择直接体验的、研究探索的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

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内容作为课程基本内容,以学生个性养成作为课程基本任务的非学科性课程。

如此看来,我们将要冷静地对这一课题作一些梳理: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综合性:综合性应该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基本的特点,首先它的内容包

罗万象,整合了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会调查、劳动技术教育等,而且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范围广泛,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其学习方式也不是固有的一种或几种,这里面包含着“大综合”的概念,没有“综合性”这门课程将不存在。

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要具有开放性,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并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力求将学生的触角引向更广阔的空间。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倡导个性化的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展示形式,尊重学生的智力特长,给学生更多选择和发展的机会。

实践性:在课程实施中,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实践活动中,通过操作、实验、考察、搜集、探究、体验、创作等一系列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

生成性:课程实施有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具有计划性,但不限制其生成性,不把活动看成是根据预定目标的机械装配过程。在活动中应注重发挥教育机智,捕捉不断生成的新的目标及新的主题,使学生在生成性发展中保持探究的积极性,加深认识和体验,更好地发挥创造性。

活动性:区别于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与体验,因而必须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活动资源,通过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必要途径。

主体性:在课程实施中始终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让学生自主选择,大胆实践,主动参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亲身体验和感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二)在一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效目的

1、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学校发展特色和师资能力相联系,通过丰富多样的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智力潜能,为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调查实践,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作为现行课程的补充,为学生增加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愉悦的心理氛围中促进个性健康充分地发展。

(三)目前实施这一课程面临的问题

1、少借鉴。在国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特别是小学。目前全国第一批三十八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在课改中碰到的最大困难即是如何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因为一方面,教育部下发给各实验区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仅仅给出了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的一些大的要求和原则,缺乏大量的可供借鉴的案例,给课程实施带来了操作上的重大困难。

2、无教材。综合实践活动从课程资源上说具有极强的地方性,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文化传统千差万别,使得综合实践活动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上不可能统一,无法形成统一的教材或参考资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特有的生成性也拒绝固定的统一教材,这对于习惯了以教科书和教参为教学原点的小学教师来说,往往会一下子无所适从。

3、难操作。一些实验区可能由于先行进入课改,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从课程本身的特点来讲,每所学校必须在经历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后才能获得课程实施的经验,才可能在新课程全面推行的时候不致于手忙脚乱,无所适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可能按照别人探索出来的现成模式去套用,只能从同类型学校的经验中得到一定的借鉴,但由于区域的不同,在学校很难马上开展立即见效。

4、时间紧。我县从04年9月开始小学在其始年级全面实施新课程,尽管之前各种配套培训也举行多期,但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的专题培训还从未有过,且一开学就要在一年级开足每周3课时的教学时间,缺少更多准备的时间,加上操作上的仓促给实施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二、对我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思考

当新课程风风火火地走进我们的课堂,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成了学校迫在眉睫的事情,为此我校也紧锣密鼓地开展了一系列准备工作。但这毕竟不同于找一篇教材上一堂课这么简单,因而我校从一开始就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由尹校长担任组长,分管教育副校长潘光贤任副组长,成员由教导处、教科室、一年级组长和部分特色教学课任教师组成。在几次座谈会后,我们就学校实际作了如下思考:

(一)如何统一并提升教师的思想?——组织学习

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当课程表上赫然出现这样一个新鲜名词时,许多老师都满眼困惑,确实我们的老师参与过前几年轰轰烈烈的研究性学习,组织过各种兴趣活动、班队活动,而这个综合实践活动是否就是指那些内容呢?为此,我们特意组织教师先行以年级组为单位搜集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认识方面的资料,并要求每位教师撰写学习体会,教师在不断接触的各类资料中这样表述:有人说:“综合实践活动究竟是一门怎样的课程,对于我来说开始就像瞎子摸象,想什么像什么,经过学习,我渐渐明白这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新型综合课程,其内容及教学方法目前正在探索和研究之中。这多好啊,我首先想到我们教师自己也可以参与课程的编写了。”

也有人说:“看来综合实践活动与研究性学习还是有区别的,它更不同于兴趣活动、班队活动,它强调通过学生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研究性学习包含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还有人说:“当我对它的了解越来越清晰时,我对如何操作则越来越模糊了,目前我们学校究竟可以通过哪些途径选题,该怎么循序渐进地操作太难了,毕竟它无章可循啊!”

……

尽管学校教师的感受各不相同,但不难感觉大家的认识还是逐渐在从模糊走向清晰,思考也在从粗浅走向深入,课程实施领导小组商定需趁热打铁,于是又召集全体教师观看了来自实验区的综合实践活动观摩课,并由课程实施领导小组助长尹鹤校长作了极具针对性的专题讲座。

至此,教师们的思想开始澄明起来,学校全员参与展开大讨论以确定我校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方案。

(二)如何确定课程内容?——学校实际

都说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确定内容也是如此,毕竟我们不能照搬其他学校的方案,而且即使搬过来也是难以在本校得以推广的。那么我校该从哪些角度选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呢?考虑到综合实践活动必须源于生活立

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时间也不允许我们漫无边际地进行找寻,于是我们将视角投入到了学校内部资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成了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立的基本原则。

1、环境资源的启发——《环境课》的创设。

我校眦临富春江畔,环境资源得天独厚,再加上学校对环境建设的重视,目前已投入大量资金,植草皮建塑胶,学校四季鸟语花香,是名副其实的现代花园式校园。于此我们想到保护一所学校与美化一所学校同样重要,尤其在当今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的时代,认识环境、建设环境、保护环境应该是每个小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目前的学科教学中虽然有渗透自然环境的内容,但专门开设一门课程且由师生共同参与创设还前所未有,于是我们大胆地设想在一年级开设一门《环境课》。

2、教师资源的利用——艺术、健身类课程的诞生。

除了环境优势,我校特色教师的比例在同类学校也是首屈一指的,除了上述资源,我们还可以开发什么呢?很自然我们就将目光聚焦在了这些优秀教师身上:国家一级裁判、杭州市乒乓球单打冠军、省教坛新秀陈立平老师,而且我校是全县唯一的一所乒乓球传统学校;桐庐首届民间艺术家称号的吴金德老师;青年书法篆刻教师吴宏伟老师;优秀书法教师孔志红;编排的课本剧获省一等奖的优秀音乐舞蹈老师方琳。灵感就从这里萌发——艺术课程、乒乓球课程应运而生。

(三)如何监控实施过程?——合作共享。

首次开设这样的综合课程,究竟如何与教材规定的学科课程区别,如何对实施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又成为一个新的问题。考虑到开设此课程的目的,考虑到它的特殊性,其过程监控自然也带有特殊性,我们采取“人管人”或说“人助人”的策略:所有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就是一个集体,大家相互沟通,每周集

中一次相互交流实施心得。乒乓球课程的总体规划、实施细则由陈立平老师提供,其他教师修改补充;环境课的实施方案及具体安排由一年级组长王新儿负责;其他艺术类授课教师各司其职又相互沟通补充,因而最后形成的教案是集体合作的结晶。

(四)如何评价实施结果?——注重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坚持以“活动促发展”为指导思想,要求教学评价也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过程结果并重但更关注结果,淡化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提高、有效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提倡评价形式多样化(如文字评价、奖项评价等)、评价内容多元化(认知发展评价、情感发展评价、个性化程度评价、创新能力评价等)、评价时空开放性(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方向多向性(学生间的相互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家长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

为此我们针对学生表现和教师课堂行为进行两方面的综合评价,评价表格如下:

1、学生发展评价表

无论是对教师的评价还是对学生的评价,我们都讲究实实在在的研究过程,即怎么获得,而不仅局限于获得了什么,如此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三、我校一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

(一)课程的设置及内容要求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为指导,依据课程改革的课程设置方案,结合学校特色及师资实际情况(上述分析),一年级各班每周设置综合实践课程共计3课时。分别为乒乓球课为1课时,环境课1课时,艺术课1课时。

为避免将综合实践活动课与一般的学科课程混淆,尤其是避免简单认为是兴趣技能课,我们对各课的内容作了指向:

乒乓球课的教学内容为乒乓球的起源、发展历史、乒乓球大赛、乒乓球冠军等普及性知识的学习;乒乓球的发球、击球等基本的乒乓球技能。

环境课的教学内容为认识校园的绿色植物、培育基本的环保意识、熟悉周边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增强环境意识等。

艺术课的教学内容分为绘画(了解国画最基础的知识、尝试创作富有童趣的作品)、篆刻(了解篆刻最基础的知识、尝试在合适的材料上刻图文)、书法(了解文房四宝的来历、尝试练写毛笔字)、形体课(对身体进行多方位训练,改正生活中的不良姿态)。此四门艺术课分别由四位教师担任,四个班每月各科循环一次即每周进行其中的一门艺术课学习(具体安排见后文表格3)。

(二)教师的安排

乒乓球课由陈立平、蔡小杏、刘炳朝三位老师指导,陈立平为一(1)班指导教师,蔡小杏为一(2)、一(4)班指导教师,刘炳朝为一(3)班指导教师;并由陈立平老师负责乒乓球课程的统筹规划及具体教学内容编排。

环境课由施芳、洪亚星、夏一娟、吴旭君、王新儿老师指导,施芳为一(1)班指导教师,洪亚星为一(2)班指导教师,夏一娟为一(3)班指导教师、吴旭君为一(4)班指导教师;王新儿老师负责环境课程的统筹规划及具体教学内容编排。

艺术课由吴金德(绘画)、方琳(形体)、吴宏伟(篆刻)、孔志红(书法)指导,各教师拟订各自任教学科的授课计划、教学内容。

(三)课程实施的具体时间安排(表3)

(四)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协同教育,学校成立综合活动课程实施领导小组。不定期开展讨论,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典型突出问题。

2、计划保障:结合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实施任课教师集体备课制,落实各自课程的授课计划,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序地进行。

3、师资保障;以教师培训为先导,转变教师教育观念,以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加强实施过程中的交流研讨活动,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交流合作。

4、教材保障

教材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任课教师编写,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完善,听取各方意见,加以甄别、精选,再汇编成册。

5、制度保障:制定管理、奖励等一系列措施,保证上足课时,上好内容,保证课程实施的质量与成效。

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通知在我县滞后于学校其他正常工作的开展,因而当通知下来教师的工作安排已确定,即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无疑额外增加了工作量。尽管我们的教师并没有反应,但校领导考虑实际情况,对每位参与教师上的每一节综合时间活动课作代课处理。

自然,代课一节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与教师的付出相抵的,但教师还是非常乐意地投入了工作。

四、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效果检测

(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几乎都是在系统考虑下生成的,因而更多的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因为许多内容都是考虑到学生的需要从学生中来的,因而实施过程中学生始终热切地关注课堂的发展,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学生活动的点拨者、合作者、帮助者、共同学习者,师生关系是平等和谐的。

例如我们在确定环境课程的时候,就对学生进行了座谈调查,了解他们的需要,并让孩子们众说纷纭,他们涉及的话题广泛而有意义:我们学校有多少种植物,他们各自的名字是什么?我能参与校园的建设吗?为什么老师有时让我们“轻声慢步”有时又让我们“大声些”呢?听哥哥姐姐说,过去我们的校园不是

这样的,现在跟过去到底什么不一样?……学生的思想是开放而自由的,他们的思路无疑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启发,我们的环境课程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逐渐形成的,里面的内容虽然并未原搬学生的建议,但他们的思想、困惑都在以后的课程中体现出来。

(二)拓展了课堂教学的空间,培养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篆刻指导老师吴宏伟说:“这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课程,孩子们都非常感兴趣,但由于这是初学而且学生年龄小在操作上还显稚气,但每当完成一件作品孩子们就会充满期待地跑来问‘怎么样’,得到肯定后便一脸满足地离开。”

书法指导老师说:“在带领孩子们欣赏名家的书法作品时,孩子们见识了许多古诗文,竟提出要读读背背,于是一上书法综合课,孩子们会边欣赏边摇头晃脑地朗读,连他们的班主任都奇怪学生的积极性。”

的确,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孩子求知的目光,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这是一个书本上没有的崭新世界,因为这儿没有学科课程沉重的负担,因为这儿的评价使孩子们都有了成功感。

(三)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和谐地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抛给我们这样一个话题:全面发展是否就是什么都学?通过近一年的实践探索,我们渐渐明白,教育不可能也不需要教给学生所有的知识,有位名人这样说:什么是教育?是学生把学校学的都忘记了剩下的那些东西。我们不由思考,剩下的是什么,是方法、能力、思想、价值观,只有这些是一辈子受用的。

那么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大贡献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掌握了认识世界的方法和途径:你看,当我们的老师带着孩子们认识了校园里的植物时,孩子们第二天兴致勃勃地向老师汇报他认识了他们小区内的许多植物;当老师指导孩子在橡皮上篆刻学生还是有人受伤时,孩子建议用橡皮泥;当老师出示网上找到的乒乓资料时,孩子自己也下载了许多乒乓世界冠军张贴在教室四周——我们的孩子就是在这样的一节节课中意识到如何学习、如何认识世界与人合作的真谛的,或许我们还不能说他们究竟学会了多少,但我们可以说:他们会学了很多!

(四)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型。

随着新课程的逐渐深入,平等的师生关系追求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理论和现实毕竟是有距离的,经历了几千年师道尊严的学校教育不可能在朝夕间改变,尤其是现在的评价制度尚不算完善,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依然是评价的主要内容,背负在学生肩上的重负便不可能完全释放。

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几乎使那不可企及的梦成为了现实,由于课程关注的是学生的综合成长,由于课程更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由于课程评价更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更重视活动的过程,因而教师再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传授者,转而成为学生的共同学习研究者,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大转型。

就拿篆刻来说,按要求所需材料必须是专业的篆刻石、刀,但事实上学生难以做到,很自然的教师便调整思路,材料选用了萝卜、橡皮、塑料刀,这在目前的学科教学中便很难做到,但综合实践活动一切从学生中来,一切为学生发展考虑,教师必然要对自己的角色作一调整。

(五)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形成一套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们的初衷和目的,因而实践过程中我们尤其注意资料的收集,教师的每一个实施方案、计划,学生的每一副作品,师生点滴感悟都成了我们宝贵的资源,我们期望在一阶段的实施后能对以后的实施提供借鉴和榜样。

目前,我们对环境课的实施、艺术课的统筹安排等已有了较为明晰的规划,而且在几次大型的橱窗成果展示后,教师们纷纷认为一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对其他年级也极具指导意义,我们相信再过一段时间的实施,暑假我们就可以整理出较为系统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新一轮的一年级便可以在延续的基础上进行修正。

五、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在一年级几乎是边实践边创编课程还是首次,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其影响是深远的,但实施过程中与教师、学生、家长经过几次座谈,发现存在的困难还是比较大的。

其一:师资与教学时间的矛盾。我校虽是城镇小学,教学条件相对乡下学校优越得多,但是因为班额大,学校硬件跟不上,教师编制还是较紧,表现在教学上,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一部分虽是专职教师但课务很紧,而另一部分则是

班主任和语数教师,本身教学压力就比较大,加上综合实践活动,大家都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者,他们将花费的精力并不比任其他课程小甚至工作量更大。

一方面要完成学科教学额定的量,一方面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这对矛盾简直不可调和。尽管之前我们也有所考虑,比如在教师安排上教材的编制往往单独设一人,但并没有从根本上缓解压力。

其二:一年级学科课程的压力与综合实践课程实施的矛盾。不经历不知道深浅,这句朴实的话也许用在这里更为恰当。我们的环境课全部由一年级的班主任和语文教师担任,教师反映,最初大家都非常认真感觉效果也很好,但是新课程的语文教材选文长、识字量大,按正常进度都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再考虑全体学生的掌握情况,时间几乎不够用。用教师的原话说:一天一节课我们天天在赶进度!现在又把每周三课时的班主任活动时间排作综合实践活动,时间就更来不及了。所以他们坦言:其他课没办法,但环境课是我自己上的,有时便忍不住挪作他用,毕竟综合实践活动没有明确的考核评价标准。

教师的反应自然有所偏颇,但从另一个角度说,事实上在课程设置上不是没有问题的,究竟该如何解决,这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个大、新且紧迫的问题。

其三:兴趣与安全之间的矛盾。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求学生亲历过程,动手、参观、访问,但与之而来的问题是大家都关注的安全问题。比如说篆刻,尽管根据学生情况对材料作了调整,但安全隐患还是存在,因为再改刀还是刀,孩子是稚嫩的,一到感兴趣往往忘了一切,教师可以随时提醒,伙伴可以帮助,但这些办法效果不彻底。

那么是课程选择的问题吗?那么是否继续坚持,任课教师担忧,学校也犹豫。

再比如带孩子出去,安全隐患就更大了,所以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若不解决,教师、学生都会受到束缚。

其四:课程实施与家长支持间的矛盾。篆刻要准备工具,乒乓球要准备球板和球,环境课要出行,这一切的一切需要家长从物质和精神上给予支持,但事实上虽然我们几次召开一年级家长会进行沟通和交流,但家长真正理解和支持的却很少,他们纷纷不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认为学校是华而不实,学生只要学好学科课程就行了,综合课会影响学业的。于是表现在行动上,家长不给孩子准备动手

材料,就乒乓球指导老师说,一年级每个班准备了球板和球的学生都不足10人,20%都不到啊,怎么开展活动?

的确,再反思我校实际,在镇上的学校家长意识都如此淡薄,那么其他乡镇小学呢?

于是我们在期望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蓬蓬勃勃开展起来的同时,更期待我县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春天能如约而至并百花齐放!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蔡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小学(3—6 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一、指导思想 随着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知识也不断出现新的分化与综合的趋势,解决有限的学时和知识量的无限增加之间的矛盾,“综合学习”越来越受关注。从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出发,密切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着眼于发展开辟了面向生活、面向自然、面向社会的广阔空间,立足于让每一个学生健全、完整的发展。 二、课程目标 1、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社会和对自我的责任感。 2、本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等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愿望和能力。 3、社会发展对中小学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素质要求,因此需要具备些基本能力手综合素质; 同时也为了适应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需要,逐步养成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领域 1、研究性学习;

2、社区报务与社会实践; 3、劳动与技术教育; 4、信息技术教育。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1、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实际。 2、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 3、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开展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4、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5、综合实践活动时间统一安排,每周一至二节课,学生全是员参与,教师参与活动小组的活动。 6、采取个人活动、小组活动这两种基本的组织形成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安全、有效的开展。 7、在开放的时空中不能忽视安全保障措施: 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精心规划和组织学生校外活动; 争取社会和学生家长的支持和参与。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与管理 1、范围:小学3—6年级学生 2、根据学校实际和教学目标,学校建立研究性学习指导、管理小组,加 强组织管理。切实保证研究性学习标真正落实到实处。组长: 魏素菊 副组长: 吴孝东冯秋怀 成员: 冯启红刘晓娜王志鹏张继辉指导管理小组根据学校特点、学生实际、教育原理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性学习方案和具体的研讨措施,合理安排课时,科学调整任课教师,使音乐、体育、美 术、社会、自然、英语、电脑等各学科的教师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研究性学习的

综合实践课课程标准

综合实践课课程标准 (一)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是一门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课程。 (二)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其他任何课程都更强调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 学生是通过动手操作实践的方式来获得经历和体验的。动手实践,是综合实践的基本学习方式。 (三)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 “尽信书,不如无书”——“一个人的知识、能力都是有限的,特别是在这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查询、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尤为重要。通过查找资料和学生的实践,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并学会如何鉴别信息,灵活运用信息的能力。学习书本知识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决生活,必然要跳出书本狭隘的圈子,从生活、自然以及社会交往中去学习。关于“尽信书”的感悟,便是在拓展了的学习领域和实践中得出来的。(四)是三级管理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新的课程管理和发展制度。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学校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与实施”,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特征表现。 具体讲,国家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宏观目标和原则要求;地方对落实国家的要求提出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学校负责针对学生和学校实际,来开发具体的活动内容,针对具体内容来预设具体的活动目标、方式方法的采用、基本活动流程、实施针对性评价等,是校本开发与实施的过程。在校本实施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编辑 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河北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推进河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特制定《河北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 课程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课程中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必修课程,是一门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开展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注重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这一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体验并初步学会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具有问题意识,发展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劳动与实践》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一是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为指导,积极探索课程改革新路,着眼于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培养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二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责任感;拓展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并主动参与社会、生活。为学知识、生活、技能的整合建立了操作平台,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可能。 二、活动目的要求 1.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增强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1)走进自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2)关心自然环境,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环保意识; (3)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增强环境保护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和社区服务,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1)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2)关心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

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3)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 (4)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1)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确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2)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3)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4.进行课题实验和课题研究等。在广泛的调查、采访和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丰富的各种知识,撰写实践性的记录等。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1)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制定获得方案,并组织实施; (2)形成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开展问题探究,体验探究过程,对感兴趣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 (4)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形成问题意识,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课程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知识目标: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实践,开阔视野,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法的一些常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最新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价值取向,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为此,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规定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小学阶段,应在3—6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以综合为主要特征、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这一新型课程的产生,既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指导思想 必须实现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努力打破学校封闭性,引导学生遵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综合应用社会、生活和学科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动手动脑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活动,加强与现实社会的沟通和联系,让学生及时了解时代的最新信息,紧跟科技迅速发展的步伐,使他们的情感态度、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学会学习等方面得到发展。 二、培养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性的实践性课程,其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阶段。小学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的具体目标是: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 的初步能力。 三、基本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与其他课程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实施过程中要遵循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等原则。 四、课程设置 1、内容框架设置课程菜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四大领域不是并列的关系,不能相互割裂。基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结合学校、社会实际,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指定领域之间的整合,及指定领域与班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等非指定领域的整合,从“探索自然”、“发展自我”、“亲近社会”等板块着手,整合形成了“生活与体验”、“卫生与健康”、“民风民俗”、“种植与养殖”等小板块的课程内容,形成序列、体现个性差异、体现地方特色。 2、课时安排彰显弹性特点 按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每周为三课时。考虑到现行的课时计划和活动实施的实际,必须灵活安排课时,实行弹性课时制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介绍

综合实践活动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中规定的一门必修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三个部分,总共配置 23 个学分,其中研究性学习占 15 个学分,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分别为 2 个和 6 个学分。研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最重要的内容。作为指导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和意义,把握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规范,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各种操作方法,提高指导的有效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 【课程解读】 作为普通高中的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它不是一门学科课程,而是有着不同于学科课程的规定性的课程。一般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如下基本规定。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所谓经验性课程,是指一方面课程的设计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生活中感受到的问题与需要为中心的,强调学生经验在课程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课程的实施是建立在学生的活动经验和活动过程基础之上的,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和参与。 经验课程的基本规定之一是强调学生经验的发展价值。一般来说,经验课程反对把书本知识作为现存的结论或定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经验获得、经验的重新组合或经验重塑,使学生获得成长的意义。经验课程基本组织方式是“问题中心”,注重学生通过自主的问题探究与问题解决实现课程的发展价值。可以说,在教育史上,经验课程从来都是与学科本位或知识本位课程相冲突的。经验课程重视的不是系统的知识的获得,而是经验重组与改造过程中学生兴趣、爱好、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在经验生成与改造过程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乃至生活方式的变革。 经验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应该说,历史上的各种经验课程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强调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发展的能力。学生是经验者、是经验改造者,是自主发展者。经验课程设计的意义在于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发展环境。如果在经验课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尊重和发挥,那么,其课程价值就难以得到实现。 经验课程的设计面对的不是符号系统,而是鲜活的生活世界,面向学生的生活情景,面向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活领域,并以整合的方式组织经验,是经验课程的基本特点之一。在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和实践,形成问题解决的能力和组织生存的能力。日本新课程中的“综合学习时间”的基本活动领域之一就是自主生存。因为学生的发展不应该完全是在预设的课堂教学和学科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实现的,如何面向现实的生活,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批判反思来获得发展,成为经验课程关注的核心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方案

XX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素质,开发人的潜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充分的发展为宗旨。为了有实效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依托周边社区的资源优势,开发以“乡土特色为载体,感恩教育为起点,实践能力为宗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领学生超越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在广阔的世界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使学生在情感态度、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学会学习等方面得到较大较快的发展,增强他们的探索与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课程目标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初步能力。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强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2、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一些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等活动中的一些具体技能;并在活动中获得参与综合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美人格,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3、学生通过走进社区、走进农田、走进敬老院,亲近、考察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丰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提高自觉遵守

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品德优良、具有良好艺术修养和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现代小公民。 三、课程实施 1.课程组织及职责 为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到位,学校建立领导小组、教研组等活动组织机构。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全校综合实践活动总体规划、指导,教师的培训,实践活动的组织,过程的评价与管理等方面的事务。教研组主要负责做好本组教师备课、上课和活动资料收集整理等活动。同时受领导小组领导,研究并确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及学校、年级、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步骤。 (1)领导小组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特色建设领导小组。审议实施过程中的重大决策,制订相关条例,检查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和开发。 (2)教研组 组长: 成员: 2.课程管理 (1)活动基地建设:为积极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学校建立相对固定的学生活动基地。学校校园内的绿化带、东南镇社区农田等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为学生提供活动的舞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的新型课程。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丰富的活动内容,灵活多变的活动方式,使学生接触自然、社会,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实施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旨在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加深对自然、社会和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培养他们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 3、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具体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 ①、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②、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 ③、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④、了解社会资源,并能有效利用;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哪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哪些? 1、查找文献法 2、调查法 3、访谈法 4、课题研究的探究性学习:包括调查、观察、文献检索与搜集、实验、数据统计、撰写研究报告等 5、实际应用的设计学习:根据学生生活需要解决面临的问题。 6、社会考察的体验性学习:参观、调查、采访、 7、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包括从事商业活动、手工劳动、工业劳动、农业劳动。 8、自我建构的反思性学习:写活动总结、写体验、写收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种具有其规定性的课程形态,简单来说就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性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其他任何课程都更强调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 3.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面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 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而是课程层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教学的现状、反思与对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道通实验学校王崇学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教育课程改革中设置的一门全新课程。它的设计与实施,是以当代课程理论为指导,反映了当代课程发展的理论要求,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我们发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为此,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现状 1.1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理论研究现状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研究内容上,理论的探讨与阐释多,实践操作研究少,尤其是对具体情境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的跟踪、跟进研究显得迟滞。 (2)在研究权威主体上,教育专家、专职研究人员居多,地方教研部门和一线教师研究人员较少,一定程度上表明在实践层面上专家引领的不足,研究型教师成长缓慢。 (3)在研究对象上,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以及教师如何管理课程的研究多,对教研部门如何指导课程实施及学生如何在课程实施中获得发展研究得少。 (4)在研究范围上,对发达地区关注得多,对偏远落后地区留意得少。 (5)在研究成果上,重复研究多,创新作品少。

1.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实践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变成学科拓展活动。由于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教师基本上是任课老师,活动主题的确定很容易变成学科课程的延伸。 (2)用学科教学方式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是两个概念,这两种课程实施的课程目标、过程与手段都应不同。 (3)课程内容窄化倾向。在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开发过程中,自然、社会、自我三个维度不能受到平等的对待和相同的重视,更多的教师青睐于研究性学习。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活动化倾向。由于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缺 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反思 有些学校已经开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在实施的过程暴露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问题。长期以来,“学生学”更多依赖于“教师教”,要转变这种方式,要求学生走出教室,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调查、访问、座谈、报告.查阅资料、体验等。 (2)教师问题。长期以来,教师都是课堂的主导者,教师接受从主导者转变为辅助者需要一个过程。 (3)学校问题。学校管理者认为实施实践活动会耽误学校理论课程的教学,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活动,往往会给学生家长造成学生在学校不务正业的错误认识,从而影响学校声誉和就业率,因而一些学校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实施方案

西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素质,开发人的潜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充分的发展为宗旨。为了有实效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依托周边社区的资源优势,开发以“乡土特色为载体,感恩教育为起点,实践能力为宗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领学生超越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在广阔的世界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使学生在情感态度、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学会学习等方面得到较大较快的发展,增强她们的探索与创新意识,培养她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课程目标 1.总目标: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初步能力。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强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2)经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一些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等活动中的一些具体技能;并在活动中获得参与综合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美人格,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3)学生经过走进社区、走进农田、走进敬老院,亲近、考察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丰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提高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品德优良、具有良好艺术修养和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现代小公民。 2.各年级课程内容及目标

2020年整理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1].doc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何在我校深入开展 第三小学路建平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理念 1、四大指定领域: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 2、课程体系: 是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是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发展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学科教学以外的一门开放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的课程。从学生方面讲,拓宽了学习领域,丰富了学习内容,开阔了学习视野。从教师方面讲,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对我们日常学习生活、教学工作的彻底颠覆。从常规教学上讲,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运行模式逐步引入学科教学,实现学科课程间的整合,更好促进教育教学成绩的全面提高,是我们加快教育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 3、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1)规划与设计的技能(2)组织、管理与协调的能力,(3)探究与问题解决的能力,(4)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5)学科综合的能力等。 4、组织形式(1)小组活动,(2)个人活动, 5、课时安排应是弹性课时制,即将每周3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做到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例如.可以将每周的时间集中在一个单位时间使用,也可将几周的时间集中在一天使用,亦可根据需要将综合实践活动时间与某学科打通使用等等。目前,不少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实验的小学,一般将综合实践活动时间统一安排,一般每周二三课时,学生全员参与,全体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班级或活动小组的活动。 6、课程特点 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综合性是基本特性,实践性是本质特性) 7、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类型 (1)主题探究类研究性学习:主题探究以探究为核心,其基本活动方式是观察、调查、研究,它所涉及的问题领域包括自然现象(问题)研究和社会现象

综合实践精彩活动课程实施方案设计

辛店镇同源完全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的新型课程。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丰富的活动内容,灵活多变的活动方式,使学生接触自然、社会,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实施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旨在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加深对自然、社会和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培养他们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 3、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具体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

①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②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 ③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④了解社会资源,并能有效利用;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⑤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⑥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2、教师发展目标: ①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改变教学策略。 ②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课程开发能力。 ③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④培养教师之间的协作精神。 ⑤拓宽教师的知识结构。 3、学校发展目标: ①营造“自主、合作、开放”的校园文化。 ②密切与社会、家庭的联系。 ③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改革。 ④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更具生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规定体现了其基本理念。我觉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在以 下三个方面。 1.突出学生主体 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综合实践活动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课程,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实践,同时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指导。处理好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的一个基本要求。 第一,学生要形成问题意识,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第二,学生要善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自主制定活学习动方案。 第三,在课题的展开阶段,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方式,主要包括: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班级合作探究的方式;跨班级与跨年级合作探究的方式;学校合作探究的方式等。 第四,在课题的探究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持续、深入地探究,防止浅尝辄止。 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有效指导。在指导内容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在根本上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在指导方式上,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权只赋予某一学科的教师、或班主任、或专门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教师,而应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协同指导。 2.面向学生生活 面向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书本,超越体系化的教材,超越封闭的课堂,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生活活泼地发展,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实际体验,发展综合的实践能力。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经验,从学生所处的实际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出发,展开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学生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鲜活的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或课题要尽可能由学生从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来自主提出,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活动项目要贴近社区和社会现实,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主题或项目要克服以往那种以“课文”的形式呈现的方式,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活动项目。不少实验学校的实践表明,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或课题越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经验、贴近社会现 实,学生越能够较好地操作,越有积极性。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Xx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在小学3-6年级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的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的设置,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举措。我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每周设置3课时,校本课程1课时,实践活动2课时。为了“常态化”实施此课程,根据有关政策特制定此实施方案。 一、实施目标 1、总目标: 拓展学生学科知识领域,提高综合素质,发展批判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能够尽可能地融入到社会大环境中,通过社会考察与实践,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锻炼学生的合作学习及人际交往能力。 2、分阶段目标 三年级 在教师指导下,能选择合适的研究主题,并进行小课题调查,写调查日记。 能在家长和老师的陪同下,围绕主题开展社区活动。 在教师指导下,能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手工和生活自理。 四年级 以系统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指导教师帮助下,思考研究内容和形式,进行研究。 家长组织下参加小组活动或个人社会实践。 完成一些手工制作及生活自理项目,并在周末回家时能帮助父母完成家务。 五年级 能独立思考研究课题,自主选择、确定研究内容。设计调查问卷,开展研究性学习,撰写科普文章。 能独立组建活动小组,独立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注意人身安全。 根据主题创意设计相应的作品,能独立完成或与他人合作完成,

完整地表达自己作品设计的目的。 能根据研究主题,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源搜集。 二、活动方式 个人活动、小组活动、集体活动并存,具体视活动内容而定。个人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精神、鼓励优秀生拔尖,并将过程或成果交流、展示,与他人共同分享。小组活动,倡导学生优势互补,学会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培养相互合作精神,是活动成功必备条件。集体活动,收获的面较广。通过在集体活动中分工合作,体会集体同心协力产生巨大力量的道理。当然这三者不是孤立地进行,可以审时度势,兼而有之,以达到最佳的组合。 1、个人活动 个人活动是在个别学生对某一问题有特别的兴趣,并且对该问题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能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活动。个人活动的组织形式能够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应允许学生独立地进行活动,并完成活动任务。在学生个人完成活动后,应鼓励学生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分享。 2、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的构成由学生自己协商后确定,教师不过多介入他们的选择。小组成员的组成不限于班级内,为使实践与探究走向深入,允许并鼓励各班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甚至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之间学生的组合。 3、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是以班级、年级段或学校为活动单位共同完成一项主题活动的组织形式。通过分工合作、共同探究、集体讨论,以求对某一主题的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三、实施措施 1、健全管理制度,保证课程质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管理,其核心内容就是使课程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质量得到保障的重要基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要做到有计划、有进度、有备课、有评价、有小结。学校要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如:指导教师教研制度、校外活动管理制度等,使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管理走向规范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3-9年级和普通高中阶段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素质教育,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制定本纲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开展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注重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开设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坚持素质教育方向,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体验并初步学会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具有问题意识,发展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包括:亲近并探究自然,增进对自然的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参与社区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认识与体验,发展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发展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积极而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学习并开展力所能及的技术实践和劳动实践,培养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体验并初步学会调查研究与访问、实验研究与观察、技术设计与制作、社会

参与与服务、信息收集与处理等多种实践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和中小学应根据地方实际和学校差异,结合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进一步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 (一)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普通高中阶段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方面。在实施过程中,要联系学生生活背景和社会发展实际,突出问题中心,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整体性、综合性。 1.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增强问题意识;初步学习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发展合作能力,并初步养成科学态度与科学道德。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既可以由学生自行确定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或项目,也可以由教师提供选题或项目建议;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要重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从自然、社会、自我等方面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中小学可以把学生的科技小发明、科技小制作纳入研究性学习的范围;要注重与现代科学发展的联系,让学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实施方案

石庙镇中心小学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9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的新型课程。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经过多种活动项目,丰富的活动内容,灵活多变的活动方式,使学生接触自然、社会,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经过活动使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实施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旨在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加深对自然、社会和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培养她们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她们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 3、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具体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 ①、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②、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 ③、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经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④、了解社会资源,并能有效利用;知道如何保护和改进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⑤、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⑥、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2、教师发展目标: ①、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改变教学策略。 ②、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课程开发能力。 ③、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国内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比较

国内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比较 一、国内外“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名称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挪威、法国等国和我国台湾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都注重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但这种课程在各国和地区的课程标准中的称谓各不相同: 1.美国 在美国各州的课程标准中,没有统一的“综合实践活动”这一课程,但各州都设计了具体的、不同类型的综合实践性活动的课程。主要有: (1)自然与社会研究(studies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即STS)。“科学·技术·社会”是美国中学课程中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它包括自然研究与社会研究两大方面。因而这种课程包含“自然探究”、“社会科”或“社会学习”等方面。社会研究或社会科的基本学习活动方式是主题探究式的,从自然现象、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职业等领域确定不同的主题,通过调查研究和问题研讨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获得探究能力,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科学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的社会实践能力。社会研究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从主题设计,到学习活动方式,都具有强烈的研究性和反思性实践的特征。 (2)设计学习(project or design learning,简称PDL)。 这种课程是一种应用性学习的课程,与课题的研究性学习相比较,设计学习更强调学生的自主设计和实践操作,如综合艺术设计、应用设计、产品设计、活动设计等等,强调对学生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的解决。 (3)社会参与性学习(social participating learning)。 社会参与性学习的重点在于参与社会生活领域,接触社会现实,注重开展各种社会参与性的活动,如社区服务(包括参与养老院活动、社会公益性活动等)、社会调查、考察与访问(包括访问政府首脑或地方政府官员等)。社会参与性学习往往体现不同地方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生活方式和发展状况,它反映在不同学区的课程方案之中。 尽管美国各州范围内的不同学区和学校实施的具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五花八门,但都体现了主体研究性、综合实践性、社会参与性、生活性等基本特征。 2.英国、法国 英国国家课程标准关于综合实践课程的设计与美国各州中设计的综合实践类课 程有相似之处,主要集中在社会研究(social studies)和设计学习(project or design learning)等方面。英国中小学的社会研究围绕公民的形成(becoming informed citizenship),以及突出的政治、精神、道德、社会或文化问题来设计实践和探究的主题。设计学习则主要包括综合艺术设计、信息与交流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等。 法国课程标准中设计了一类“综合学习”的课程,其基本规范表现在两个基本方面:一是综合学习需要跨两门或两门以上学习领域,要求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二是综合学习的活动方式应是多样的,涉及接受、探究、应用等基本学习活动方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