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美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美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美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美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2011-8-19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在政府干预下迅速发展。美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在目标、内容、途径、评价等方面独具特色:儿童艺术教育以全体儿童的整体发展为目标,构建生活化、综合化的儿童艺术教育内容,打造幼儿园与社区联合的艺术教育生态圈,形成了日益完善的儿童艺术教育测评体系和宽容开放的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等。美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这些特点可以为我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美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20世纪90年代以来,艺术教育已成为美国国民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1994年,美国政府运用立法程序通过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该法对美国艺术教育给予了史无前例的支持,艺术被法定为国家教育目标所列“核心学科”(Core Subject)之一。同时规定,如同其他学科一样,艺术学科也要制定国家教育标准,并纳入“国家教育进步评估”(the 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体系。同年,《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出台,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改进和提高美国的艺术教育质量。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为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已着手制定并推行了早期学习标准。截至2009年,美国50个州及1个特别行政区相继出台了针对3~5岁儿童的早期学习标准。各州(特区)的早期学习标准虽然侧重有所不同,但在内容上大多涵盖五大领域,即身体协调与运动发展、社会性与情感发展、学习态度、语言与交际、认知与常识;在结构上包含四个层次,即子领域、各子领域标准条款、每条标准的行为表现指标、帮助儿童达标的准备性学习活动。[1]至今,美国绝大多数州(特区)已明确提出学前儿童(3~5岁)艺术领域学习标准。可见,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逐渐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美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在目标、内容、途径、评价等方面独具特色,这些特点对解决我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深化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发展、提升学前儿童的艺术素养等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一、美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特点

(一)儿童艺术教育面向全体儿童的整体发展

从儿童艺术教育对象来看,美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面向全体儿童,追求每一个儿童的整体发展。《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指出,全体学生,不论其背景、天赋或残疾,都有权享受艺术教育及其提供的丰富内容。在一个科技日益先进、感官信息日趋复杂的环境中,对这类刺激的感知、阐释、理解和评价的能力便成为关键。艺术有助于全体学生发展理解和辨别

这种充满形象与符号的世界的多种潜力。[2]每一个儿童都有参与、欣赏和表现艺术的权利,并通过欣赏和使用艺术去改善他们的生活。同时,每一个儿童也都拥有接受艺术教育的权利。艺术教育对于建构一个完整儿童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一个孩子没有被给予机会参与艺术——律动、绘画或者音乐,那么我们就剥夺了另一种他所拥有的语言。视觉艺术、音乐、舞蹈和戏剧——工作中的创造性过程将真正改变未来我们思考、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事实上,艺术教育对于建构完整儿童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是一种权利,而不是特权,从幼儿园到高中所有的孩子都能接受艺术教育。[3]在美国,每一个儿童均享有接受儿童艺术教育的权利,而且旨在通过儿童艺术教育建构完整儿童。

(二)生活化、综合化的儿童艺术教育内容

从儿童艺术教育内容来看,美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内容是生活化、综合化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也应该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不少学者认为艺术教学与艺术学习应当与儿童的生活紧密相连。例如,在“为生活而艺术”中,课程的内容是以儿童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情为重点。“为生活而艺术”是通过艺术来讲述的人类个体与群体的故事。[4]艺术必须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用艺术深化生活、丰富生活环境,把生活作为儿童艺术教育的源头,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引导儿童加强两者之间的链接,使艺术真正具备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5]美国前教育总署署长欧内斯特·L·博耶(Ernest L. Boyer)认为,“为了促使儿童的潜力充分发展,艺术的终身学习在儿童生活的头几年就应该开始。我们需要艺术来表达语言不能传递的情感和见识,也需要艺术来扩展学前儿童的求知方式,进行培养儿童创造性的课堂教学”。[6]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综合艺术教育在美国各地广泛兴起,并对世界艺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综合艺术教育趋势反映的不只是在课程组织方式上的一种变化,更重要的是教育价值观的深层变革。它体现了一种以儿童的整体发展为中心的目标取向,旨在促使儿童建立各种艺术感觉、经验、知识、智能相互衔接、融会贯通的生态结构,并具有积极向外探索、表现和创造艺术的能力。[7]美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内容强调各门艺术学科之间以及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力求实现幼儿园(或学校)整体教育方案中课程的相关和综合,同时在最大可能的广度与深度上实现儿童艺术教育的潜在价值。

(三)幼儿园与社区联合的艺术教育生态圈

从儿童艺术教育途径来看,美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是幼儿园(或学校)与校外艺术教育积极合作、互动的。由于校外艺术教育具有许多幼儿园(或学校)艺术教育所没有的优势,

不少学者提出了在校外教授艺术而非仅仅依赖于幼儿园(或学校)来提供艺术教育的正当理由。校外艺术教育在参观作品的机会、用于艺术体验的时间、学习环境、所教内容等方面很少受到幼儿园(或学校)时间安排的限制。而且,许多校外艺术教育机构都有成人艺术家参与,因此儿童可能更轻易地看到他的创作与专业艺术家的创作之间的联系。当儿童看到他们自己的艺术活动与专业艺术家之间的联系时,艺术学习经验在质量上有所加强。在美国,优秀意味着艺术专业人才明白怎么样联合幼儿园(或学校)与社区资源一起工作:“一个优秀的艺术活动应该是一个艺术专业人员是重要的参与者、学校和社区也要参与进来、城市文化社区也要得到最大化利用的活动。”[8]

美国政府和民间投入资金,建造各种各样的艺术中心、博物馆、美术馆、剧院等,为儿童艺术教育提供了较好的社会条件和艺术氛围。美国的一些文化机构开始为儿童提供更多艺术教育方案或项目,而且,近年来两种其他类型的提供者已经萌芽了:课外机构

(out-of-school-time organizations)以及基于社区的机构(community-based organizations)。除了这些机构,还有许多其他的“影响者”(influencers)已经采取措施去促进更多艺术学习:私人基金(private foundations)和商业领导者(business leaders),州和地方艺术处(arts agencies)以及城市文化事务办公室(city cultural affairs offices),高等教育机构(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准备课堂教师和艺术专家以及提供艺术教育的专业发展)。这些参与者的增殖已经创造了一个高度复杂的艺术教育生态。[9]因此,美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拥有一个由幼儿园与社区密切联合的艺术教育生态圈,为儿童营造了良好的艺术氛围。

(四)日益完善的儿童艺术教育测评体系

从儿童艺术教育评价来看,美国非常关注儿童艺术领域学习标准或测评体系的制定,以期更好地保障儿童艺术教育的质量。《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对幼儿园到四年级等年龄阶段的儿童关于艺术(舞蹈、音乐、戏剧和视觉艺术)应该知道和能够做什么作出了详尽的表述。每一能力领域中的两类标准(内容标准和成就标准),用于指导对儿童的评估。其中,内容标准具体地表述学生在艺术学科中应该知道和能够做什么,成就标准具体地表述儿童在完成4年级、8年级和12年级的学习时,在每门艺术中的各项能力上应该获得的理解和成就水平。[10]目前,美国51个州(特区)的早期学习标准中,有45个州(特区)明确提出学前儿童(3~5岁)艺术领域学习标准。这些州(特区)的艺术领域的早期学习标准主要采取两种子领域的分类方式,其中有27个州按艺术教育内容来分类,主要涉及音乐、律动、美术、戏剧四大学科,每一学科都有较为具体、细致的学习指标;另有18个州从儿童的艺术能力,即从儿童对艺术活动的“表现与表达”、“理解与欣赏”出发,将艺术教育内容相互融合,提出具体的学习标准。[11]可见,美国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测评体系是比较健全、详尽的,而且其

测评体系也是开放的、发展的。

在美国,高质量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倾向于同时为不同的目的服务,如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教授艺术技能技巧、发展儿童的审美意识等。人们可以从多个视角透视儿童艺术教育的质量,如儿童学习、教学、环境以及社会互动等,其中最重要的指征是儿童学习经验的质量,而不是他们制造的艺术作品的质量。在非常现实的意义上说,儿童的经验是最主要的作品,不是他们制造的艺术作品。[12]而艺术学习标准的呈现和坚决评估这些标准是否达到,被政策制定者当作是儿童艺术教育中通往质量和责任的途径。

(五)宽容开放的多元文化艺术教育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特别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由于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的增加,加诸美国民族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美国兴起了多元文化教育。在20世纪末至今,在艺术教育领域,美国非常倡导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明确要求把艺术产生的历史、文化、民族背景作为艺术课程研制的基础,强调艺术教育的文化多样性,期待通过理解其他民族往往是很不同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和工作方式,从而达到学会尊重和借鉴其他民族的目的。[13]因此,儿童艺术教育课程必须扩大到包括超出西方标准的艺术形式,以当代艺术、非西方艺术、民间和当地艺术等形式呈现给儿童。尤其是视觉文化艺术教育覆盖了各种形式下的文化产业,并把大众文化与流行文化等也都归入艺术教育中,强调艺术教育与文化本质、内涵、形式上的多元化。[14]视觉文化艺术教育主张艺术教育内容应该包括当代文化中所有形式的视觉意象,尤其是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关的意象。创作和学习当代艺术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视觉文化艺术教育方法,既因为当代艺术是和儿童的生活文化密切相关,又因为参与当代文化形式常常能推进多元文化主义。[15]

二、美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启示

美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对当今世界的儿童艺术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儿童艺术教育业已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但在艺术教育实践中,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却存在不少误区,如强调艺术知识技能,忽视儿童的审美体验和自由表现等;各艺术学科之间人为割裂,在一定程度上远离儿童生活等。近年来,美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特色可以为我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带来有益的启示。

(一)政策支持儿童艺术教育发展

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扶持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日益关注艺术教育的发展,《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明确规定艺术被法定为国家教育目标所列“核心学科”之一,继而《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颁布,到目前为止美国绝大多数州(特区)早期艺术领域学习标准已纷纷出台等等一系列政策的颁布和实施,表明了政府对儿童艺术教育的重视。为了改进和提高美国的儿童艺术教育质量,促进每一个儿童的整体发展,美国不仅为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也提供了理论支撑和资金扶助等。在我国,目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参差不齐,而政府的适时介入和干预可以使儿童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得以缓解。

(二)注重课程的生活性、综合性

美国儿童艺术教育强调艺术源于生活,儿童艺术教育应与儿童的生活、儿童的体验密切相关。生活是艺术的基础与源泉,儿童艺术教育内容应该反映儿童的生活,与儿童的生活密切联系,让儿童感受生活和大自然中的美,学会用艺术的形式表现生活,增强对生活的热爱。目前,我国儿童艺术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有些儿童艺术教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儿童生活,基本上按照学科的角度组织安排教学活动。最初的艺术是综合性的活动,后来逐渐分化成分立的艺术门类,如音乐、美术等。对应人类艺术的发生发展历程及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早期儿童艺术教育内容也应该是综合的。儿童艺术教育不仅要体现艺术学科内部各艺术门类的联系,也要体现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还要体现艺术欣赏与艺术创作的综合等。综合化、生活化的美国儿童艺术教育,可以为克服我国目前一些幼儿园儿童艺术教育内容人为割裂等问题提供借鉴和启发。

(三)关注儿童艺术教育评价

目前,我国的儿童艺术教育评价相对滞后,即我国尚未建立起健全、科学的艺术教育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表现在:首先,缺乏科学、系统、完整的艺术教育评价的理论支持;其次,缺乏统一的测评体系和标准;再次,缺乏可供借鉴的研究成果。[16]在我国,儿童艺术教育评价比较主观、不够科学,有些教师就凭自己心里对于儿童的表现或者儿童艺术作品的既定标准进行评价;有些教师则没有标准,不知如何评价。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对幼儿园至4年级、5年级至8年级、9年级至12年级三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关于艺术(舞蹈、音乐、戏剧和视觉艺术)应该知道和能够做什么作出了详尽的表述。美国各州的早期艺术领域学习标准则指明了3~5岁儿童在艺术领域的标准条款,每条标准的行为表现指标,帮助儿童达标的准备性学习活动。评价的目的是确保儿童艺术教育质量,最终促进儿童的整体发展。因此,在我国研制儿童艺术领域学习标准或测评体系也势在必行。

(四)重视多元文化艺术教育

美国由于其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非常重视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美国各州(特区)艺术领域早期学习标准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与形式的多样性。各州(特区)学习标准不仅涉及音乐、律动、美术、戏剧表演四个主要学科,还包括儿童体验自然之美,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等。[17]而目前,随着国际化的进程加速,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应该对儿童进行多元文化艺术教育,学会在了解自己本国、本民族文化艺术的同时,尊重和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艺术,促进多元文化融合和交流。每一种文化都有它自身存在的价值,都是儿童学习的教育资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颁布的《艺术教育路线图》(Road Map for Arts Education)提出艺术教育的目标之一是促进多元文化的表达。[18]可见,正因为各种文化艺术的差异,才会有整个文化艺术的丰富、精彩,多种文化艺术都应该有表达的机会,而儿童也应该有了解和学习多种文化艺术的权利。

(五)加强儿童艺术教育师资培养

要提高儿童艺术教育的质量,关键在于教师,美国非常重视儿童艺术教育的师资培养。儿童艺术教师要经过严格的专门训练,艺术师资均在高校进行培养,从事艺术教学方面的教师至少应取得学士学位。在加强艺术教师职前教育的同时,通过高校、艺术教师培训中心举办艺术讲座、各种培训等多种途径,加强艺术教师的在职培训,提高儿童艺术教师的综合素质。目前,我国的儿童艺术教育师资良莠不齐,部分艺术教师综合素质太低,教学观念陈旧,难以胜任儿童艺术教育教学。因此,我国应加强儿童艺术教育师资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促进艺术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儿童艺术教育教师的职前教育要重视与儿童艺术教育实践的结合,而且还要通过专家讲座、短期培训、定期教研、参观访学等多种形式,提高在职儿童艺术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王任梅来源:《外国教育研究》2011年第7期

责任编辑:张旭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答案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作业1 (第1至2章)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加德纳认为要想理解儿童的艺术发展就需要理解生命过程中的三大系统,这三大系统是:制 作系统、知觉系统、感受系统。 2.幼儿园音乐作品表现性的二种依附性是对形式的依附、对再现性的依附。 3.儿童艺术发展三阶段是:(0-1岁)前符号阶段、(2-7岁)符号运用阶段、8岁后)继 续进步与可能的退步阶段。 4.音乐的句法因素是旋律、和声、节奏。 5.节奏的两个方面是拍子、节奏型。 6.幼儿拍感的两个方面是合拍、二拍、三拍的强弱韵律感。 7.音乐的非句法因素是音色、织体、速度、曲式结构、力度。 8.早期儿童艺术教育研究者需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让让8岁以后的儿童的艺术表达能力不退化。 9.对于幼儿园音乐教师来说,挖掘音乐作品再现内容一般可以采取以下两个步骤:第一步曲式分析,旨在捕捉再现内容的音乐主题;第二步:动作表现,旨在诠释再现内容。 10.用肌肉感引导幼儿辨认先紧后松节奏型的方法是:双手抱拳与伸展 二、简答题: 1.简述音乐教育的儿童在八岁前没有获得全面而基础的音乐经验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答:第一,早期音乐学习缺乏感受系统的参与;第二,早期音乐学习缺乏音乐知觉系统的参与;音乐学习缺乏制作系统的参与。 2.幼儿节奏感发展特征。 答:3-4岁幼儿可以通过大量的身体动作表演与打击乐演奏表演获得稳定的节拍感;4-5岁幼

儿通过 1 快与慢的配合理解节拍,通过歌谣朗诵理解节奏型;5-6岁幼儿已经能够理解歌曲的节奏型,能独立完成快慢节拍的变换,能理解节奏的主题、动机。 3.简述制作系统,知觉系统,感受系统的含义。 答:(1)制作系统:制作系统的产物是行动,而行动是指向目的的,不只是单纯的身体运动(2)知觉系统:知觉系统的产物是识别,从音乐学习的角度来说,是对各种音乐形式样式的辨别、确认。 (3)感受系统:感受系统的结果是情感,从音乐学习的角度来说,这种情感可以包括任何有关儿童的情绪情感反应。 4.简述音乐作品的形式性,再现性及表现性的含义。 答:(1).音乐作品的再现性:音乐作品中的句法与非句法形式主要用来描绘或刻画人、物、地点、事件等客观现实的性质。 (2)音乐作品的形式性:音乐作品中涉及由句法与非句法因素组成的作曲或即兴的音乐设计。 (3)音乐作品的表现性:音乐作品中的句法与非句法形式对人类情感、情绪的表达性质。 5.简述符合幼儿趣味的歌曲特点。 答:(1)歌词本身生动、具有儿童语言的口味,幼儿容易朗诵;(2)歌词所描述的主题突出、故事性强、幼儿容易动作表演;(3)旋律音调与词调吻合,幼儿容易歌唱。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论述学前儿童的三大音乐趣味。 答:(1)音量要素是幼儿最主要的音乐兴趣;(2)运动是幼儿对音乐感兴趣的第二重要因素;(3)让幼儿感兴趣的音乐作品类型是“关于”某些事情的音乐。 2.论述幼儿园音乐作品再现性的形式规限。 答:幼儿园音乐作品再现特性的挖掘是处理张力的结果,其中再现性是价值范畴,是我们追求的;而形式性是规限范畴,即所有的再现性内容的挖掘以符合形式性为基本条件,离开了形式规限的再现性往 2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作业答案

学前教育(音乐)参考答案,请核对,可能某些解答题还要充实。(2011.12.9) 一、填空题 1.从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产生的渊源来看,我国传统的音乐教育内容是西方音乐作品. 1.加德纳认为要想理解儿童的艺术发展就需要理解生命过程中的三大系统,是:制作系统、知觉系统、感受系统。 2.幼儿园音乐作品表现性的二种依附性是对形式的依附、对再现性的依附。 3.儿童艺术发展三阶段是:(0-1岁)前符号阶段、(2-7岁)符号运用阶段、(8岁后)继续进步与可能的退步阶段。 4.音乐的句法因素是旋律、和声与节奏。 5.节奏的两个方面是拍子与节奏型。 6.幼儿拍感的两个方面是合拍,二拍、三拍的强弱韵律感。 7.音乐的非句法因素是音色、织体、速度、曲式结构与力度。 1.幼儿的三种身体动作类型非移动动作、移动动作、与物体一起移动动作。 2.非移动动作可以从四个方面探究,它们是意识到身体的部分与整体、空间、层次、重量。 3.3-4岁幼儿嗓音能达到的音区是d1-b1。 4.4-5岁幼儿嗓音能达到的音区是d1-c2。 5.5-6岁幼儿嗓音能达到的音区是d1-d2。 7.幼儿的音乐创作形式是即兴。 8.音乐制作的关键经验有动作制作、歌唱、演奏。 9.幼儿音乐学习中的原有知识是音乐音响之外的内容。 10.音乐再现性最重要特征是与幼儿生活经验相连。 11.幼儿音乐感知有效性的两个制约条件是在行动中感知;感知的内容指向音乐形式的样式。 1.幼儿园音乐课程目标的主要取向是表现性目标。 2.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目标的四个层次是音乐课程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具体活动目标。 3.学前儿童音乐课程内容组织的标准是连续性、顺序性与整合性。 4.幼儿园音乐课程评价的四个基本问题是评什么、谁来评、为什么评、怎么评。 5.学前儿童音乐技能类型有身体动作音乐技能、嗓音表达音乐技能、打击乐器音乐技能、即兴音乐技能。 6.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运用铺垫手法的两种目的是为音乐审美经验铺垫;为生活经验本身铺垫。 7.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两种铺垫方式是围绕目的进行铺垫;以综合为视角进行铺垫。 1.节奏经验的年龄目标有稳定的节拍;疏密节奏型。 2.节奏与节拍分离的二种音乐材料类型是童谣与常规游戏;一字一音并具活泼风格的歌曲。 3.学习打击乐器音色所用的三类音乐材料是打击乐器演奏的音响材料;能用打击乐乐器模拟的生活中的声音;即兴创作打击乐作品。4.学习人声所用的四类音乐材料是分辨说、唱、悄悄话与喊叫的音响材料;故事;歌曲;用于辨别的音响。 5.风格经验的年龄目标有摇篮曲、舞曲、进行曲。 6.进行曲的音乐特点是进行曲的音乐特点是用偶数拍子、节奏鲜明、重拍突出、结构整齐。 7.进行曲的二种类型是比较优雅的进行曲、比较喧闹的进行曲。 学前教育(音乐) 二、名词解释 1.制作系统的产物是行动,而行动是指向目的的,不只是单纯的身体运动 2.知觉系统的产物是识别,从音乐学习的角度来说,是对各种音乐形式样式的辨别、确认。 3.音符单一的节奏型只有一到二种音符组成的节奏型 4.音乐作品的再现性音乐作品中的句法与非句法形式主要用来描绘或刻画人、物、地点、事件等客观现实的性质。 5.音乐作品的形式性音乐作品中涉及由句法与非句法因素组成的作曲或即兴的音乐设计。 1.故事性歌曲指那类歌词内容有故事情节的歌曲。 2.音乐即兴是音乐制作的一种形式,在这种形式中一人或多人自发地、同时地对一音乐作品进行诠释、表演、创作。 3.创编歌词活动是利用幼儿语言发展能力先于音乐能力的优势,通过把歌唱的心理能量主要用于编歌词的方式促进嗓音控制能力自动化的活动。 4.自发咏唱幼儿基于一个很熟悉的歌曲片断或一个简单的词,或是无词的,哼唱出在一个简单的音调上绕来绕去的旋律。 5.感受系统的结果是情感,从音乐学习的角度来说,这种情感可以包括任何有关儿童的情绪情感反应。 1.幼儿园音乐课程目标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音乐经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各种音乐教育活动的总和。2.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的内容组织指在音乐价值观的指导下,将选出的课程内容要素妥善地组织成幼儿园教育活动结构,使教育活动要素在动态运行的教育活动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便有效地实现幼儿园音乐课程目标。

浅谈艺术教育研究

浅谈艺术教育研究 艺术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人们普遍意识到,艺术世界是奥妙无穷的世界,艺术经验对丰富人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艺术与人性中最深层的东西息息相通。因此,我们选择了艺术教育课题进行研究。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不仅对幼儿的情怀意趣等精神陶冶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使其创造性得以最大施展,而且能提高幼儿的洞察力、理解力、表现力、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它是一种人文教育之中坚教育。 一、什么是艺术及艺术教育 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 艺术教育: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艺术等的深刻变化。 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通常是指对幼儿进行美术、音乐、舞蹈、文学的教育,从而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二、教育价值取向——知识本位转向体验本位 教育价值取向是人们在判断教育、选择教育、实施教育、评价教育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艺术教育在于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幼儿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因而,艺术教育因从传统的知识技能本位转向体验本位,价值的取向不再是注重知识技能的传递,而是要注重幼儿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注重幼儿的自我表达和精神创造的需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发展,促使幼儿成为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热爱美的人。 三、艺术教育的回归——回归生活,整合教育 艺术教育必须要回归到幼儿的生活中,渗透到幼儿园的各领域的教育活动之中,引导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用自己的语言大胆表述自己的感受和发现,体现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发展参与艺术活动的能力。这才是艺术教育的真正归宿。在我看来,艺术教育应该实现三方面的综合: 第一,还原艺术与世界的有机联系,恢复艺术内部以及它与其它学科的沟通,让儿童在各种关系中学习艺术。 第二,促使儿童建立各种感觉以及感觉与知识、智力的整合。应该说,各种感觉的交汇融合是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的源泉,而且与单一的感觉相比,它能够使人更深入地把握和理解事物。比如:完美的器乐演奏一定要依靠肢体某些部位

关于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文献综述

关于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文献综述 对学前美术教育领域内主要贡献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和梳理,从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和实践研究两个方面进行分类阐述,进而理解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实质。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文献综述 学前教育——人终身发展的起点,美术教育——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是一个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的音乐、舞蹈、美术、队列操练及口语表述等基本技巧和能力,是决定教育活动开展成败的重要因素,尤其美术教育,直接影响着儿童对美的感知。有关美术能促进人发展的研究,一直是众多专家所关注和研究的。而作为人的发展之启蒙阶段的幼儿美术教育更是备受关注。从美术活动能全面促进幼儿和谐发展的基本假定出发,心理学家们运用各种实验结果、基本原理、方法,去观察、解释美术活动的促进作用。我们尝试对学前美术教育领域内主要贡献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并梳理其理论逻辑,进而理解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实质。 一、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 1.以发展人格为基础的美术教育 以发展人格为基础的美术教育,强调美术教育的教育价值,通过美术创作促进儿童健全发展。这是工具论的倡导者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和英国美术家里德提出的。罗恩菲尔德对创造性推崇备至,里德主张通过美术教育促进儿童人格的发展,认为儿童生来就有艺术潜能,并具有不同的表现类型,教师应按儿童的类型进行指导,以发展儿童个性。奥地利的儿童美术教育家齐塞克将注重发展儿童的创造力、注重儿童人格的发展,作为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目的。 楼必生和屠美如指出美术教育有助于一般智力和创造性的发展。美术活动中所整合的各种知识经验,所发展出来的直觉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抽象、逻辑思维起互补作用,有助于一般智慧的发展。杨黎明、刘志红、李建春和陈彤都认为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不仅是智能培养,更在于通过美术教育来发展儿童自己,促进儿童完整、健康人格的发展,可以对儿童在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形成方面产生潜在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学前美术教育在人格教育方面有独特优越的功能,因为在教育情境中美术活动可以将儿童带入一个丰富多彩的美的世界,使他们从感受领悟中体验、创造中获取实现自我的潜能、智慧、价值和乐趣,获得真、善、美高尚的人格素质的熏陶和锤炼。 2.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 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主要价值在于它对个人经验的独特贡献。儿童美术能力不是自然发展的结果;美术学习由创作、批评和历史三方面构成;必须经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作业参考答案

A. 发展幼儿运用嗓音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 B. 让幼儿享受参与歌唱活动的快乐 C. 发展幼儿感受音乐的能力 D ?掌握粗浅的歌唱知识技能 2. 艺术是学前儿童的一种游戏,他们对美的感受往往直接地以动作、 表情、语言和活动等方 式表现,带有强烈的( C )的特点。 A.动作性 B. 思维性 C.表现性 D. 抽象性 3在学前阶段进行的音乐教育,其本质是对人进行 (D )。 A. 美的教育 B.良好的个性教育 C.艺术的教育 D.基本素质的教育 4.经过大量实践和实验研究后提出 “儿童自然发展法”的是(B )。 审美性原则指在音乐教育活动设计中把握好儿童的审美特点, 以审美感知的培养、审美情感 的激发为出发点,遵循将审美的特殊性质贯彻于音乐的欣赏、表演和创造等活动形式之中。 2. 艺术审美活动: 艺术审美活动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一种高级、 特殊的形态,就是感受、领悟客观事物或现象本 身所呈现的美:具体地说,它指的是人在其社会实践过程中与客观事物或现象所历史地发生 和构建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性关系。 3. 有效迁移: 有效迁移作为一个词语时, 它的意思是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或由于自然力的作用从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1.歌唱活动本身的教育目标中,最基础的目标是 3分,共12分) (B )。 A.达尔克尔兹 B.柯达伊 D.奥尔 、名词解释(每小题 6分,共30 分) C.铃木

一地移向另一地。在心理学中,它指的是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指在一种情境中 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积极影响。 4. 示范法: 示范法指儿童的许多行为并非通过直接实践或受到强化形成的, 鸣,从而增加良好行 为的获得或减少、削弱不良行为。 5.演示法: 演示法是指教师陈示实物、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 或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 使学生获取知 识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常配合讲授法、谈话法一起使用,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观察 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减少学习中的困难有重要作用。 (1) 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激发幼儿的创造意识和动机; (2) 丰富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对内在表象进行加工改造; (3) 正确认识创造力与技能的关系; (4) 正确认识、使用示范和范例。 2. 简述“适应性功能”发挥作用的立足点。 顺应儿童生理、心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活动片段能够对儿童 的生理心理发展产生最佳的综合性影响效应。 3. 简述幼儿心理调节的基本方法。 1. 幼儿因素的调节 (1) 满足幼儿对探究、创新的需要; (2) 满足幼儿对秩序的需要; (3) 满足幼儿对参与的需要; (4) 满足幼儿对接纳的需要。 2. 教师因素的调节 (1)情绪表达;(2)行动方式。 3. 材料因素的调节 而是通过观察、学习产生共 10分,共40分) 、简答题(每小题

浅谈小学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夏李街小学四年级郭红彦 摘要:艺术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艺术经验对丰富人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艺术与人性中最深层的东西息息相通。因此,我们选择了艺术教育课题进行研究。对小学生进行艺术教育不仅对小学生的情怀意趣等精神陶冶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使其创造性得以最大施展,而且能提高他们的洞察力、理解力、表现力、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它是一种人文教育之中坚教育。 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爱好,唤起学生对音乐的深刻而长远的兴趣是音乐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音乐课是学校实施音乐教育的基本途径。然而,由于受各种传播媒介的影响,许多学生只爱唱流行歌曲,对音乐知识和课本上的歌曲缺乏兴趣,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从小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体会: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艺术教育双爱好对策 【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一、什么是艺术教育? 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一种社会

意识形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艺术教育: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艺术等的深刻变化。 二、如何培养小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 1. 设计有特色的教学程序,创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为了更好地组织教学,突出的特点,并创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首要设计并采用一些有特色的教学常规。恰当地运用"体语"。如在演唱中,用慢慢地仰起头表示渐高;嘴角微微上扬表示欢快;左右轻偏头表示活泼等。这些教学常规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大大提高了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兴趣,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音乐素质。其次,要创造和谐、愉快、活跃的教学气氛与教师在课上的情绪及师生情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上课时要有饱满的热情和与音乐作品相符的感情,要使自己的语言、范唱、演奏及动作都有生动的感情色彩。当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时,学生自然会在教师的熏陶下出现轻松、愉快、乐于学习的情绪。教师应该微笑看待每一个学生,带给学生的应该永远是朝气和热情,只有这样,才会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 以学生为主体,从实际出发,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上音乐课时,唱歌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寓德育于音乐教学之中的一种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以往的唱歌教学都按照发声练习、节奏练习、视唱练

第七章 国内外儿童家庭教育及其指导的现状与变革

第七章国内外儿童家庭教育及其指导的现状与变革 1.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和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中国社会无论从物质到精神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它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各个领域,表现为一个融经济增长、政治发展、社会建设、精神成长、国家崛起为一体的全面进步过程。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型,巨大的社会转型必然给社会各个系统的发展带来全新的课题。社会要求教育将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着力突破对人才素质的传统认识,用创新的方式培养创新的人才。教育部对此也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做出了全面的部署。 2.儿童家庭教育及其指导现状 (1)家庭变迁给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带来新课题: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家庭类型的多样化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家庭物质生活的改善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如前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家庭精神文化环境的丰富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家长的工作压力大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带来的影响。 (2)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错误的期望观(人才观)导致家长对幼儿的教育过于功利;家长不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实施超前教育、过度教育;家庭教育以知识学习为中心,忽视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过分溺爱,保护儿童,剥夺了儿童发展的机会和权利;不尊重儿童的人格,忽视儿童主体性的发展;家长缺乏科学系统的育儿知识和技能的指导。 3.儿童家庭教育及其指导的变革 (1)家长教育观念的变革:家长教育观念的变革首先应从传统的、狭隘的人才观的改变入手,变革还应包括儿童观的变革。在正确的人才观、科学的儿童观的指引之下,家长应当明确学前阶段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为整个人生奠定基础。因此,家长应当更加关注那些对儿童具有终身影响的品质和素质的培养。 (2)家庭教育环境的改善:在物质环境的改善方面,家长要注意根据幼儿阶段的发展需要,为孩子创造适宜发展的家庭环境;精神环境方面,家长除了创设和睦的家庭氛围,还要注意改进亲子交往方式,与孩子建立民主平等、尊重、关爱的亲子关系。

(完整版)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答案)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音乐教材必须体现幼儿教育()的特点。( D ) A.艺术性、节奏性 B. 感知性、随意性 C. 活动性、艺术性 D.活动性、实践性 2.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 C ) A. 音乐感的发展 B. 学习能力的发展 C. 全面发展 D. 音乐知识技能的发展 3.《梦幻曲》的曲作者是(A) A. 舒曼 B.圣桑 C. 丁善德 D.汤普森 4.奥尔夫体系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嗓音造型、()造型、声音造型三个方面。(B )A. 肢体 B.动作 C. 情景 D.音域 5.歌唱活动本身的教育目标中,最基础的目标是( B ) A.发展幼儿运用嗓音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 B.让幼儿享受参与歌唱活动的快乐 C.发展幼儿感受音乐的能力 D.掌握粗浅的歌唱知识技能 6.整个音乐教育和谐的第一基础是( A ) A.目标和谐 B.过程和谐 C.方法和谐 D.评价和谐 7.艺术是学前儿童的一种游戏,他们对美的感受往往直接地以动作、表情、语言和活动等方式表现,带有强烈的()的特点 ( C ) A.动作性 B.思维性 C.表现性 D.抽象性

8.音乐艺术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具有音乐形象的( B ) A. 确定性 B.不确定性 C.时代 性 D.不可塑性 9.在欣赏河北儿歌《小白菜》时,所提供的视觉材料应是(C) A. 色彩辉煌,构图具有动感 B. 色彩淡雅,构图呈静态 C. 色彩冷峻,构图凝重凄凉 D. 色彩鲜艳,构图简洁 10.为了引导幼儿感知音乐的细节,体验音乐的暗示性,表达音乐速度的适宜性,在教学过 程中,教师可采用( A ) A.现场哼唱或演奏的方法 B.示范和讲解的方法 C.分句欣赏的方法 D.反复练习法 11.经过大量实践和实验研究后提出“儿童自然发展法”的是( B ) A.达尔克尔兹 B.柯达伊 C.铃 木 D.奥尔 12.在学前阶段进行的音乐教育,其本质是对人进行( D ) A.美的教育 B.良好的个性教育 C.艺术的教育 D.基本素质的教育 13.教师在韵律活动中为发展幼儿个性所使用的下列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D ) A.让每位儿童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努力和提高 B.对不同的儿童提不同的要求 C.给每位儿童成功表现自己的机会 D.让儿童相互竞争,相互比较 14.在艺术欣赏活动中,教师应尽力选择最好的艺术作品,使幼儿尽早开始发展对艺术的(C) A. 理解 B.表现 C.敏感 D.创造 15.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把教育目标分成(B )三个领域,每一领域的教育目标又依据能力的复杂程度或品格的内化程度,分成由低到高的不同层次,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 A. 感知、情感、想象 B. 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C. 感觉、知觉、想象 D. 感知、认知、动作技能 主观题部分

华师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教学基础在线作业答案

华师《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基础》在线作业(100分) 单选题判断题 一、单选题(共40 道试题,共80 分。) 1. 儿童画发展阶段中的涂鸦期开始于儿童( D )。 A. 4岁左右 B. 3岁左右 C. 2岁左右 D. 1岁半左右 满分:2 分 2. 皮亚杰发现,7岁以下的儿童(B)的观点相当严重,因此,受主观情绪支配的绘画方式是7岁以下儿童的主要特征。A. 主观印象 B. 自我中心 C. 写实主义 D. 客观印象 满分:2 分 3. 轮船看不见了。”这个事例说明(D) A. 孩子不会爱惜艺术作品 B. 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 C. 艺术对孩子来说没有什么价值 D. 艺术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价值在于作画过程,而非完美的作品本身 满分:2 分 4. 儿童画发展阶段中的写实期,大约发生在儿童(D)。A. 3岁—4岁左右 B. 4岁—5岁左右 C. 5岁—7岁左右 D. 8岁—14岁左右 满分:2 分 5. 7岁以下儿童所画的桌子,往往不论从哪个角度看上去总是加上四条腿;所画物体不论远近,都保持同样大小,甚至大小颠倒,说明:(C)。A. 儿童感觉的强调和夸张 B. 儿童画中表象符号的形成 C. 儿童画他所知,而非画他所见 D. 是涂鸦期的典型特征 满分:2 分 6. 关于学前儿童手工发展阶段的基本形状期的描述,正确的是(A)。A. 儿童由无目的的动作到呈现出有意图的尝试 B. 手工活动没有明确的目的 C. 只是一种纯粹的玩耍活动,不能正确使用手工工具和材料 D. 会借助辅助工具表现所制作物体的细节、特征 满分:2 分 7. 依据艺术的物化形式划分,美术主要是一种(B)。 A. 时间艺术 B. 空间艺术

美国儿童美术教育

标签:教育儿童教育美术教育2010-10-10 11:50 常听人们问:“怎样才能为孩子们选择最好的培养方式?” 笔者想这也是所有父母和教育学家心里的问题。一个孩子的成材原因是复杂的,其中有天份的因素,也有后天学习的因素,当然也少不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做为一个父母所能做的就是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选择科学的培养方式方法。父母的努力往往没有好的着力点,有的人按照自己小时候的方式把孩子培养成缺少创新活力的乖乖儿,有的人采用放任态度把孩子培养成了任性妄为的淘气包,也有人错过孩子关键的学习年龄而无法达到最佳培养效果。所有这些都不得不让我们认真思考:如何才能最有效地运用现有教育资源达成我们期盼的育才效果。 要做到这点,我们应当首先把错误的培养方式排除掉。常见的培养错误有三个种类:一,本末倒置,错把预期结果代替培养过程,比如,看到美术界3D动漫流行就让孩子去硬学,完全忽略了美术创作的基本功和美学修养,更无视观察力与表达能力培育,结果学来学去只会按几个电脑键钮,而对于影像创作的逻辑和美学茫然不知;二,就业挂帅,看到当下怎么行业热门就强迫孩子放弃个人兴趣和天份去学,结果孩子到大学后往往浪费了许多时间,最后不得不转科系或改行,这无疑是一种刻舟求剑的思维方式所造成的损失;三,功名虚荣,面对眼花缭乱的各类奖项无法抗拒引诱,一会想让孩子争取数学奖,一会想让孩子拿个文学写作奖,弄得孩子无所适从,破坏了有序渐进的学习和心理训练,对孩子的心理成熟进程造成很大扭曲。

对于培育儿童的效果有不同的评估方法,其中最主要的内容包括了儿童的心理和身体健康、审美能力、文字语言表达能力、运算与逻辑思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其中创新思维能力是近年特别重视的项目。当我们回顾两岸三地的教育方式时,都会感到死记硬背的痛苦,更不会忘记它所伴随的被罚经历,相比之下美国式的启发思维教育让孩子们获得自然而健康的成长。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美式教育是纯粹的天才式教育,这意味着那些不够天份的孩子被无情埋没掉,只有最优秀的孩子能得到最好的培养资源,相比之下中式传统“秀才教育”能够确保让那些天份不足的孩子们分享较多的资源。做为华人父母如何进行明智的取舍与选择至关重要。 在这里笔者用几个实例说明这种选择的重要性。少年儿童的审美培育是各科目的重中之重,通过学习美术培养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是个关键,这在当代各行业杰出人才中体现得尤其突出。在我们所熟悉的有名文化人物中,古代有王维和苏轼,现代有李翰祥导演、徐克导演、张艺谋导演都有美术专长背景,当今中国思想界名家陈丹青更是画家出身。对于这个有趣现象哈佛医学院华裔讲师甘立维谈了体会:“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心中想把对所见所闻通过画面表达出来,越画越对事物的好奇心浓厚,越多好奇心就越想学习弄明白。我很小就对化学图表感兴趣,对火车头的机械转动好奇,也正是为了弄清这种道理爱上了化学和物理课,而且比同班同学多读了许多书,在后来教研中表现能力也较出色,理当归功于儿时美术爱好”。甘立维补充说:“画画是儿童的‘图像作文’,也是一种经营能力锻炼,让孩子学习办事的整体协调能力,培养耐心和

2015年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一、填空题 1.加德纳认为要想理解儿童的艺术发展就需要理解生命过程中的三大系统,是:感受系统、制作系统、知觉系统。 2.幼儿园音乐作品表现性的二种依附性是对形式的依附、对再现性的依附。 3.儿童艺术发展三阶段是:(0-1岁)前符号阶段、(2-7岁)符号运用阶段、(8岁后)继续进步与可能的退步阶段。 4.音乐的句法因素是旋律、和声与节奏。 5.节奏的两个方面是拍子与节奏型。 6.幼儿拍感的两个方面是合拍,二拍、三拍的强弱韵律感。 7.音乐的非句法因素是音色、织体、速度、曲式结构与力度。 8.早期儿童艺术教育研究者需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让8岁以后的儿童的艺术表达能力不退化 9.对于幼儿园音乐教师来说挖掘音乐作品再现内容一般可以采取以下两个步骤:第一步,曲式分析,旨在捕捉再现内容的音乐主题;第二步,动作表现,旨在诠释再现内容。 10.用肌肉感引导幼儿辨认先紧后松节奏型的方法是双手抱拳与伸展。 二、简答题 1.简述音乐教育的儿童在八岁前没有获得全面而基础的音乐经验的可能原因。 答:第一,早期音乐学习缺乏感受系统的参与;第二,早期音乐学习缺乏音乐知觉系统的参与;音乐学习缺乏制作系统的参与。 2.简述幼儿节奏感发展特征。 答:3-4岁幼儿可以通过大量的身体动作表演与打击乐演奏表演获得稳定的节拍感;4-5岁幼儿通过快与慢的配合理解节拍通过歌谣朗诵理解节奏型;5-6岁幼儿已经能够理解歌曲的节奏型能独立完成快慢节拍的变换能理解节奏的主题、动机。 3.简述制作系统、知觉系统、感受系统的含义。 答:1、制作系统:制作系统的产物是行动,而行动是指向目的的,不只是单纯的身体运动。 2、知觉系统:知觉系统的产物是识别,从音乐学习的角度来说,是对各种音乐形式样式的辨别、确认。 3、感受系统:感受系统的结果是情感,从音乐学习的角度来说,这种情感可以包括任何有关儿童的情绪情感反应。 4.简述音乐作品的形式性、再现性及表现性的含义。 答:1、音乐作品的再现性:音乐作品中的句法与非句法形式主要用来描绘或刻画人、物、地点、事件等客观现实的性质。2、音乐作品的形式性:音乐作品中涉及由句法与非句法因素组成的作曲或即兴的音乐设计。3、音乐作品的表现性:音乐作品中的句法与非句法形式对人类情感、情绪的表达性质。 5.简述符合幼儿趣味的歌曲特点。 答:1、歌词本身生动、具有儿童语言的口味幼儿容易朗诵。 2、歌词所描述的主题突出、故事性强、幼儿容易动作表演。 3、旋律音调与词调吻合,幼儿容易歌唱。 三、论述题 1、答: 1、歌词本身生动、具有儿童语言的口味幼儿容易朗诵。 2、歌词所描述的主题突出、故事性强、幼儿容易动作表演。 3、旋律音调与词调吻合,幼儿容易歌唱。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 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 分。作业总分30 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 题) 1.音乐教材必须体现幼儿教育()的特点。() A. 艺术性、节奏性 B.感知性、随意性 C.活动性、艺术性 D.活动性、实践性 2.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 A. 音乐感的发展 B.学习能力的发展 C.全面发展 D.音乐知识技能的发展3.《梦幻曲》的曲作者是() A.xxB圣桑C.xxD.xx 4.奥尔夫体系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嗓音造型、()造型、声音造型三个方面。()A.肢体B动作C情景D.音域 5.歌唱活动本身的教育目标中,最基础的目标是() A. 发展幼儿运用嗓音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 B. 让幼儿享受参与歌唱活动的快乐 C. 发展幼儿感受音乐的能力 D. 掌握粗浅的歌唱知识技能 6.整个音乐教育和谐的第一基础是()

A.目标和谐 B.过程和谐C方法和谐D.评价和谐7.艺术是学前儿童的一种游 戏,他们对美的感受往往直接地以动作、表情、语言和活动等 方式表现,带有强烈的()的特点() A.动作性B思维性C表现性D抽象性 8.音乐艺术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具有音乐形象的() A.确定性 B.不确定性 C.时代 性D.不可塑性 9 .在欣赏河北儿歌《小白菜》时,所提供的视觉材料应是( ) A.色彩辉煌,构图具有动感 B.色彩淡雅,构图呈静态 C.色彩冷峻,构图凝重凄凉 D.色彩鲜艳,构图简洁 10. 为了引导幼儿感知音乐的细节,体验音乐的暗示性,表达音乐速度的适宜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 A.现场哼唱或演奏的方法 B.示范和讲解的方法C分句欣赏的方法D.反复练习法 11. 经过大量实践和实验研究后提出儿童自然发展法”的是() A.达尔克尔兹 B.xx C.xx 木 D.xx 12. 在学前阶段进行的音乐教育,其本质是对人进行() A.xx教育B良好的个性教育 C.艺术的教育 D.基本素质的教育 13. 教师在韵律活动中为发展幼儿个性所使用的下列方法中,不正确的是()A.让每位儿童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努力和提高 B. 对不同的儿童提不同的要求

浅谈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艺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整个教育事业中,美育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他教育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有助于发展人的全面思维 人的思维分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两类,二者不可分割。如果只重视其中的一种,就是不健全、不全面的思维,它可制约一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对这一点有深刻认识的首先不是艺术家,而是科学家。在一切教育中,艺术教育的根本优势在于发展人的形象思维。因为审美的过程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审美过程需要想象和创造。想象和创造是审美思维过程最基本的品质。形象思维可以突破某些条件的约束,是对思维的解放。“应试教育”恰恰对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种束缚,而且是很大的束缚。如何能够更好地发展大脑的健全的思维,要很好地研究。钱学森说:只注意逻辑思维,埋头于细节,易犯机械的、片面的毛病,缺乏整体的有机联系的认识。正因为受到了艺术方面的熏陶,才使他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钱学森认为形象思维对一个科学家来说很重要,如果缺少它,就不可能在科学上取得重要成就。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一个人必须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形成高质量、高素质的健全的思维。小时候有想象力,思维得到了健全的发展,以后才能有更好的创作。玩沙子、捏泥人、看蚂蚁搬家,对孩子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必要的营养素。离开了这些,没有童心,没有童趣,缺乏想象力,就很难培养出健全的人格。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感情世界 教育不能够离开感情,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必须以感情作为桥梁,作为纽带,才能产生教育的效果。教育离不开感情,感情最能教育人,最能打动人,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艺术教育的特点不仅仅是以理服人,更重要的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现在的儿童、少年,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系少了,疏远了,淡漠了。感情世界的贫乏,会给国民素质带来很严重的损失。所以培养学生健康的、丰富的感情世界,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有助于加强德育工作,以美辅德 实施素质教育中,应强调以德育人是根本,但思想教育不能干巴巴地说教,必须像春

美国儿童美术教育

美国儿童美术教育

标签:教育儿童教育美术教育2010-10-10 11:50 常听人们问:“怎样才能为孩子们选择最好的培养方式?” 笔者想这也是所有父母和教育学家心里的问题。一个孩子的成材原因是复杂的,其中有天份的因素,也有后天学习的因素,当然也少不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做为一个父母所能做的就是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选择科学的培养方式方法。父母的努力往往没有好的着力点,有的人按照自己小时候的方式把孩子培养成缺少创新活力的乖乖儿,有的人采用放任态度把孩子培养成了任性妄为的淘气包,也有人错过孩子关键的学习年龄而无法达到最佳培养效果。所有这些都不得不让我们认真思考:如何才能最有效地运用现有教育资源达成我们期盼的育才效果。 要做到这点,我们应当首先把错误的培养方式排除掉。常见的培养错误有三个种类:一,本末倒置,错把预期结果代替培养过程,比如,看到美术界3D动漫流行就让孩子去硬学,完全忽略了美术创作的基本功和美学修养,更无视观察力与表达能力培育,结果学来学去只会按几个电脑键钮,而对于影像创作的逻辑和美学茫然不知;二,就业挂帅,看到当下怎么行业热门就强迫孩子放弃个人兴趣和天份去学,结果孩子到大学后往往浪费了许多时间,最后不得不转科系或改行,这无疑是一种刻舟求剑的思维方式所造成的损失;三,功名虚荣,面对眼花缭乱的各类奖项无法抗拒引诱,一会想让孩子争取数学奖,一会想让孩子拿个文学写作奖,弄得孩子无所适从,破坏了有序渐进的学习和心理训练,对孩子的心理成熟进程造成很大扭曲。

对于培育儿童的效果有不同的评估方法,其中最主要的内容包括了儿童的心理和身体健康、审美能力、文字语言表达能力、运算与逻辑思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其中创新思维能力是近年特别重视的项目。当我们回顾两岸三地的教育方式时,都会感到死记硬背的痛苦,更不会忘记它所伴随的被罚经历,相比之下美国式的启发思维教育让孩子们获得自然而健康的成长。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美式教育是纯粹的天才式教育,这意味着那些不够天份的孩子被无情埋没掉,只有最优秀的孩子能得到最好的培养资源,相比之下中式传统“秀才教育”能够确保让那些天份不足的孩子们分享较多的资源。做为华人父母如何进行明智的取舍与选择至关重要。 在这里笔者用几个实例说明这种选择的重要性。少年儿童的审美培育是各科目的重中之重,通过学习美术培养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是个关键,这在当代各行业杰出人才中体现得尤其突出。在我们所熟悉的有名文化人物中,古代有王维和苏轼,现代有李翰祥导演、徐克导演、张艺谋导演都有美术专长背景,当今中国思想界名家陈丹青更是画家出身。对于这个有趣现象哈佛医学院华裔讲师甘立维谈了体会:“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心中想把对所见所闻通过画面表达出来,越画越对事物的好奇心浓厚,越多好奇心就越想学习弄明白。我很小就对化学图表感兴趣,对火车头的机械转动好奇,也正是为了弄清这种道理爱上了化学和物理课,而且比同班同学多读了许多书,在后来教研中表现能力也较出色,理当归功于儿时美术爱好”。甘立维补充说:“画画是儿童的‘图像作文’,也是一种经营能力锻炼,让孩子学习办事的整体协调能力,培养耐心和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部分)作业(8-15章 全部答案)

第八章学前儿童音乐经验(一)节奏 综合复习题 一、填空题 1.节奏经验的年龄目标有稳定的节拍、疏密节奏型。 2.用不移动与移动动作合拍的五种音乐材料类型是常规游戏、童谣动作模仿歌曲、不移动动作与歌词对应的歌曲、移动动作与歌词对应的歌曲、移动动作与歌词对应的游戏。 3.节奏与节拍分离的二种音乐材料类型是童谣与常规游戏、一字一音并且活泼风格的歌曲。 二、简答题 1.简述节拍音乐经验获得机制。 答:1、幼儿通过模仿教师的身体动作制作方式来感知拍子2、用同样的身体制作方式在不同的音乐作品中表达对拍子的理解3、对同一音乐作品通过打击乐制作方式来表达对拍子的理解。 2.在语言节奏中让感知节拍教师需要具备的二个条件是什么? 答:1、教师的示范准确并一以贯之2、教师的评价准确并一以贯之 3.简述节奏型音乐经验获得机制。 答:1、幼儿通过模仿教师的身体动作制作方式来感知节奏型2、用同样的身体制作方式在不同的音乐作品中表达对节奏的理解3、对同一音乐作品通过打击乐制作方式来表达节奏的理解。 4.“雨落在草地上,雨落在树上,雨落在房顶上,就不落在我身上。”写出这首童谣的节奏型与节拍。 答:节奏型:A xAxcA xAxcA A’A xAxcA A A’A xAxcA A’ xAxcA A xAxcA/ 节拍:A A A A’A A A A’A A A A’A A A A/ 三、论述题 1.论述幼儿提炼乐曲节奏型可能使用的四种方法。 答:1、提炼出节拍,用打击乐演奏出来2、提炼出音符简化后的节奏型,即出掉附点、切分等难的音符,只留下四分、八分、二分等简单音符,并组织成节奏型。3、基本上也是提炼节拍,但在延续音上又保留了节奏。4、完全根据重拍提炼节奏型。 第九章学前儿童音乐经验(二)旋律 综合复习题 一、填空题 1.旋律经验的年龄目标有声音的高与低、旋律的上行与下行、旋律的级进与跳进。 2.进行声音的高低感知的三类音乐材料类型是能让幼儿分辨并模仿的带有声音高低的生活音响材料;内容含有视觉高低形象的歌曲、儿歌;能用高低身体动作表达音的高低的乐曲。 二、简答题 1.简述声音高低经验获得机制。 答:1、幼儿通过对空间高低的探究来知觉声音的高低2、幼儿通过教师手势的提示来

浅谈幼儿艺术教育

浅谈幼儿艺术教育 本次培训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儿童艺术教育了。一直认为艺术教育就是教会孩子唱几首歌,跳几只舞。画几幅画。家长和学校通常也不是很重视艺术教育。考察艺术教育成果时也往往是看孩子学会了几首歌,画了几幅画。我们经常能听到家长说,看哪个小朋友画的多好,跟老师画的一样。去到一个班里,所有孩子贴出来的画都一模一样。连颜色都跟老师画的一样,还有的老师为了让孩子尽快完成,就动手帮孩子画完了。我们的教育都是重视技能,重视成果。而没有关注孩子在艺术教育中学到了什么? 上美术课的时候,经常有孩子说:老师,我不会画!老师我涂什么颜色?老师,你看,好了没有?我们的孩子不是在画画,而是在完成一件任务。还有的孩子,在老师教唱歌跳舞的时候不跟着老师学,而是在一旁默默的看,等没有人的时候练会了才敢和老师同学一起表演。这些现象都跟老师和家长的评价有关。我们只看到成果,没有看到孩子表现出的东西。以至于孩子小心翼翼,为了达成家长和老师心中的目标机械的努力。 由此培训中,培训老师问我们:“艺术是什么?”大家你看我我看你,答不出来。有人说艺术是奢侈品,吃喝不愁有闲工夫的人才会去谈艺术。有人说艺术就是看不懂的东西,搞的越深奥就越艺术。其实我觉得艺术就是一个人对生活,对身边事物的感想。一首歌注入了感情才会动听。一幅画有了感情才能打动人。我们对孩子的艺术教育也要注入情感,让幼儿把对事物的感情表达出来,不要太注重技法。孩子们画一样的东西,往往画出来的画完全不一样的我们教师不要急着评价谁画的好,谁画的不好。而是要让孩子讲一讲自己画的是什么。让孩子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讲出来。基于此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还能够了解孩子心中的想法。帮助孩子健康发展。 艺术能力的培养对于孩子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培养孩子的艺术能力,同样也培养了孩子其他方面,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其他领域来说也很重要。以前我们教美术课总是示范画,然后让孩子画。在听了老师讲课之后,发现我们长久以来上美术课的方法都错了,孩子见过的都东西,有感受的东西他才能表现出来,有一次我让孩子们画我和我们班另一名老师,孩子们画的都很高兴,虽然画的并不好,但是看得出画里是有感情的。形不似神似。有一个孩子画的我们像怪兽,有的孩子画的像公主,还有一个孩子画了一片黄,我问画的是什么,他说是我,因为我那天穿了一条黄裙子。 在教育幼儿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要改掉。不要再让孩子陷入没有感情没有创造的艺术教育当中了。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作业答案(Y)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作业答案 第一次作业 一、填空题: 1、美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依赖_空间___。 2、美术的基本表现形式和手段是__线条___、形体、结构和色彩。 3、20世纪初期,在我国建立幼稚园时,福禄倍尔、__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思想及杜威的教育思想相继传入我国。就造型美术教学方法而言,当时主要摹仿采纳的是经由日本传来的福禄倍尔以造型性游戏和手工制作为主的教学模式。 4、1994年定稿并出版的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指出:“年幼的儿童以极大的热情对视觉艺术教学所提供的艺术材料进行实验,对各种观念进行探究。他们在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共享过程中表露出欢乐和兴奋。创造是这种教学的核心。” 二、选择题:(每题5分,共20分) 1、美术也称__C____、___D___或___F___。 A、形体艺术 B、影像艺术 C、造型艺术 D、视觉艺术 E、民间艺术 F、空间艺术 2、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内容涉及__C____、__D____和___F___三大板块,它们各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 A 素描、 B 设计、 C 绘画、 D 手工、 E 色彩、 F 欣赏 3、美术教育史上第一个“发现了儿童绘画”、给儿童绘画以崇高地位的人是__A___: A.弗兰兹?西泽克B.福禄倍尔C.皮亚杰D.冈仓觉 4、1923年幼儿教育家___C___先生在南京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园——鼓楼幼稚园,提倡中国化的幼儿教育。 A.张雪门B.陶行知C.陈鹤琴D.蔡元培 三、简答题: 1、怎样理解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涵义? 答:(1)通过美术教育,追求一般幼儿教育的价值。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保证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培养儿童的道德感,审美情趣,认知能力,意志品质以及创造性。(教育取向为主) (2)美术取向为主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旨在延续和发展人类的美术文化而实施的教育的最初环节。幼儿阶段是实施这种价值的最初阶段。 2、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如何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答:(1)运用多媒体教学功能。常用的有图片,实物和师生具体操作的物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