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统】傲慢与偏见文本分析

【传统】傲慢与偏见文本分析

【传统】傲慢与偏见文本分析
【传统】傲慢与偏见文本分析

【关键字】传统

传统与反传统矛盾下的理性思考

——《傲慢与偏见》中的“偏见意识”的流露及分析

总论

《傲慢与偏见》是十八世纪末英国现实主义女作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奥斯丁一生的主要作品有六部,分别是《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花园》、《爱玛》、《劝导》和《诺桑觉寺》,其中有两部还是她去世后发表的。但是,这并不影响她的成就,她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正如爱德蒙.威尔逊在《漫谈简.奥斯丁》中所说“英国文学最近这一又四分之一世纪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几次趣味革命。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望,惟独莎士比亚和简.奥斯丁经久不衰。”他将煎.奥斯丁和莎士比亚相提并论,另外,像司各特、麦考莱等人对她的评价也很高,可见奥斯丁的成就不菲。所以,从奥斯丁发表作品以来就有很多人评论她的作品,喜欢的、不喜欢的、褒奖的、贬低的都不乏其人,本文则是对其《傲慢与偏见》加以分析的。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丁最早的作品,起初简为它题名“初次印象”,但由于某些原因遭到回绝而未出版,继而,在《理智与情感》发表之后重新修改,并该名为《傲慢与偏见》出版取得成功。简自己也对这本书喜爱非常,她曾在给姐姐卡桑德拉的信里亲切地称其为“我的小宝贝”足以表明她对其喜欢程度。

简.奥斯丁的作品细致入微地描绘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绅士、地主、牧师的生活,她更擅长描写英国社会中中产阶级的生活。而仔细读她的作品会让人感觉到一切是那么合乎理性,没有过分的抒情或是激情,没有气势如鸿,没有撕心裂肺,好象一切的一切在她的眼中都是平凡无奇的,甚至于列奥.基尔什鲍姆曾经认为,简.奥斯丁宁愿视世界为冰一样凝滞不动。当然这并不是说简冷酷无情,而是衬托简作品中的理性思维的突出。同样的《傲慢与偏见》中的理性思考也是其特点之一,但不同的是这本书似乎可以让人读到波澜,读到非理性色彩的存在,这是有别于其他作品的一点。本文就是着眼于此来分析文中的理性色彩和非理性色彩的碰撞。

19世纪50年代,乔.亨.刘易斯曾说过“简.奥斯丁的创作才能全部见之于人物和主题”,“剧情展开了;人物说话、生情、行事;每有所言、所感、所为,无不在促成情节的难解难分或有解有分;而我们不仅是这出小戏的观众,还不由分说的几乎当上了演员”刘易斯用这些来说明奥斯丁的写作特点在于擅长主题创作。《傲慢与偏见》的主题正如题目所点名的分为“傲慢”、“偏见”两条,在此,我们就其中的一条“偏见”来展开全文。在书中,偏见主要来自于

女主人公伊丽沙白.班纳特对男主人公达西的偏见,但是经过分析可以看到,文中所流露出的“偏见意识”有很多面,主要的分为阶级偏见和性别偏见。而具体论及这些偏见却会发现在文中不同之处体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认为,这些不同可以归因于作者本身的一种矛盾,在她对这种矛盾加以理性的思考之后想要达到一种融合恰到好处的地方,所以呈现出文章中的种种情节或结局。而这所谓的自身的矛盾就在于简.奥斯丁内心中的保守与非保守思想的矛盾。

一、保守思想根深蒂固的表现——阶级偏见随处可见

自古以来,甚至从原始社会、氏族制开始出现社会分工的不同就相应出现了不同的阶级,无论是中国还是英国都是如此。社会上存在众多不同的阶级是一个处处存在显而易见的事实,这已经存在了几千年,超越了空间和时间,成为每个国家保守思想中最主要的部分之一。即使是现代社会已经有一些呼吁平等自由的口号使社会有了种种变动,但是阶级结构决不会就此消失,所以在18、19世纪的英国,这种阶级结构更是明显突出地展现在每个人面前,简.奥斯丁就生活在这个时间段的英国,所以她的生活中所遇到的所经历的虽然不是上流贵族的生活,可也已经了解了社会阶级各种各样的现象。因此,在她的作品中一直带有极浓重的阶级色彩存在,她以最真实的手笔描绘了最真实的社会,但却因此更深地呈现出了阶级地位的差别。美国的道格拉斯.布什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写到“我们不可忽略的是,虽然现代社会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动,但是阶级结构一直是英国生活中的一种事实”“奥斯丁显然不是一个叛逆者,但是作为一个天生的现实主义者,她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描绘了她所选择的那部分世界”。与此同时,奥斯丁像其他讽刺家一样,目光过于敏锐,处事过于理智,因此不满足于现存世界而且对她那等级分明的社会中流行的许多态度见解加以幽默性的嘲讽或道德上的谴责,不过,也始终有一些读者,象D.H.劳伦斯和哈罗德.尼克森这样截然不同的读者,到底没能理解她那戏剧性的和嘲讽式的表现手法,以至于称她为“势利眼”。通过道格拉斯的这段话,我们不难体会出奥斯丁在其作品中一定是把社会各个阶级各个等级应有的种种态度见解不加掩饰地表现了出来,所以才会招致尼克森和劳伦斯所赠的“势利眼”之称。其实在读过奥斯丁的作品后就会明白,这些阶级不同而体现出来的地位和世俗礼仪的差别是沉积了几千年文化的保守中着力维持的方面,不仅是个人在维持,连整个社会也在维持;不仅是本阶级的人在维持,连其他阶级的人也在有意无意地维持着。所以奥斯丁在作品中流露出的种种,不仅是因为她在内心之中的保守思想在作祟也是真实再现18、19世纪的英国现实社会的必须。她用她所特有的理性笔调描写着这些并努力思考如何去表现揭示在作品中。

在简.奥斯丁的作品中,大多以讽刺嘲弄来回应阶级差别所显示的态度见解的不同,具

体到《傲慢与偏见》,这种手法依然存在切更重要体现为由于阶级不同而产生的种种偏见。

(一)书中地位较高的阶级内心深处自觉不自觉地在维护自己的威严而对地位较低的阶级的人展现出傲慢无礼和贬低。

他们刻意在用语言或是行为疏离或嘲笑地位较低的人,奥斯丁着力刻画出地位的不同引起了种种的误会,有的甚至是喜剧幽默地结局,但看到书中的人物我们清楚地看到类似于达西,彬格莱等上层阶级家族的人他们自身内心深处自然而然的有一种高人一等的心理,这种心理使他们对低于他们地位的人产生一种嘲讽式的偏见,而导致他们的傲慢与无礼。当然,《傲慢与偏见》中的饿所谓上层阶级也分两种,一种是象达西及凯瑟琳.德.包尔夫人,他们不仅是有产业的人同时也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另一种是象彬格莱及其姐妹,他们只占有财产的优势,可以接触到地位高的人。所以这两种人由于身份地位的差别,尽管同样有着偏见但在对待其他低于他们阶级地位的人时也有着不同的态度。

第一、达西及凯瑟琳夫人,由于财富地位的优势使他们从内心深处有一种优越感,认为本身就是一种高贵,无论言谈举止再有教养也是拒人千里的。在身份地位上,达与凯无疑是《傲慢与偏见》一书中的最优者,书中多处点明了这一点,从书的开始达西一出场起,身份地位的光环就笼罩着他,不仅一年一万英镑的进项,还有彭伯利庄园的美丽风景,更在教会中有着很大的权力。他无疑是高贵的,这不用别人,仅他自己内心就无时无刻不这样认为,在书的第三卷第十七章中写到:

从孩提时候起,大人们就开始都给我讲什么是对的,可从来没有人教导我去改好我的性情,他们教给了我好的信条,可任我以那种骄傲和自负的方式去实行它们。由于家中只有我一个儿子(很多年中就我一个孩子),我被父母宠爱坏了,他们虽然自身很好(尤其是我父亲,待人仁厚和蔼)可却允许和纵容我,甚至是教育我自私自利,高傲自大,去关心家庭以外的人,去认为天下人都不好,希望或者至少是认为别人的见解,悟性,品格都不如我,我就这样从八岁活到了二十八岁。

以上是达西自述他之所以回那样傲慢的原因,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上层阶级的人即使内心再善良,但由于阶级偏见的存在他们也会有傲慢存在,这些都是与身俱来的,所以,我们看到文中的达西,一直以来,“虽然他的举止很有礼貌和教养,但仍然是拒人门外的感觉”当然,达西是个例外,作者笔下把他设计为一个在受爱情影响后改变自己本身的态度而学会与人相处,不会或者说尽量少地表现出傲慢和鄙夷,但是从某一角度来说,作者并未过多谴责他,相反,从一开始就很看重很喜欢他,这些也说明了奥斯丁在内心深处也认为贵族阶级也该有他们自己的高贵存在他们的傲慢无礼可以接受,只要他们稍微改变一点态度人们就可以接受

他们,而且回是非常开心的接受,这些从后来的班纳特先生等人对达西的态度就可以看出,种种这些暴露出奥斯丁的保守思想仍然根深蒂固,不过当所谓的上层阶级傲慢无礼得过分或是过于危及自身时,奥斯丁的笔是决不容情的。这些主要体现在凯瑟琳夫人身上,她是达西的姨妈,不仅有钱,还有很高贵的地位,她自视甚高,很喜欢说教,更喜欢指责别人,人们对她多是敬和怕,但却与达西有着本质的不同,她自始至终都在拼命维持自己的高贵地位,她对下层阶级傲慢,不仅是有偏见,更多的是鄙夷,她会指手画脚地指责别人的做法如何不妥说别人自私,她是天生的贵族,是所谓的贵夫人在书中被尊为高人一等的“女主人”。作者用她最独特的语言展示出一个傲慢目中无人的贵妇,明明白白地划出了贵族和平民的界限,但是由于凯瑟琳夫人过于无视别人的感受,作者给予她的更多的就是讽刺和嘲笑了。这些又表现出奥斯丁反保守的一面,她没有阿谀奉承,她的笔下没有巴结谄媚的语言,她对于贵族丑恶的傲慢嘴脸无情地揭露,但又有选择的接受,在达西和凯瑟琳的身上我们正好看出了保守与反保守思想在奥斯丁笔下的矛盾和融合,而最终的喜爱达西和嘲讽凯瑟琳就是奥斯丁在其理性思考后作出的选择。

第二、彬格莱及其姐妹,他们属于拥有财产但缺乏权力的人,所以他们有机会认识相交达西这样的贵人,但却并非真正的贵族,彬格莱是个讨人喜欢的角色这毫无疑问,在此,焦点集中在他的妹妹彬格莱小姐身上。她是仗着遗产和哥哥彬格莱生活的人,她爱慕达西多是看中其外在条件,以她巴结逢迎达西目的是为了和达西结合,但是她对下层阶级则有着极深的偏见和鄙夷。她没有凯瑟琳夫人的高贵身份所以缺乏一定的气势,以至于她的嘲讽和鄙夷显得庸俗和愚蠢。她嘲讽伊丽沙白,鄙视乡下人的粗俗,她带着有色眼镜以嘲讽来面对一切她认为不如她的也无须努力巴结的人,任由对他们的偏见支使着无礼的态度,可以说彬格莱小姐是保守思想影响最深的人,她内心深处充满了对贵族地位的向往和对平民的鄙夷,是典型的势利眼,但她会虚伪的周旋,书中提到“只要她们想,她们可以让任何人喜欢她们”她受到礼貌教育,懂得什么是所谓的高雅,所以她会表现出她们这个阶级应该有的风度,但同样有着尖锐刻薄的一面,保守的世俗小人正是这样的写照。她在书里是一面镜子,反射出真正想攀龙附凤的一群人,这也是在18、19世纪的英国确实存在的一种人,现实主义者奥斯丁真实地再现了这些人,她冷眼观世界还人物本来面貌,我们看着这些人,听着他的话就会感到这样的人确实就会这样说话,这更多地体现了奥斯丁充满理性的特色。

无论自觉或非自觉,无论最终的结局如何,我们都可以看到上层阶级在有意或无意间维护着他们认为必要的阶级身份,让自己在平民中突显出来,归根结底还是对阶级结构存在的种种偏见使然。

(二)下层阶级对上层阶级也存在着很深的偏见,在事实中也配合或者是滋养着阶级结构的分野。

社会结构的分野不仅上上层阶级的维护就可以持久不衰的,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阶级分野还依赖于下层阶级的维持,无论古今中外,上层贵族与生俱来就受到下层人民的敬畏,他们自己在努力抬升自己的饿身份,下层阶级也在努力吹捧着他们,把他们抬高到高人一等的地步,英国是个阶级分明的社会,礼仪形式比之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更重视形式,处处存在绅士与否,处处存在是否失礼。贵族有贵族的风俗礼仪,大多数上层社会家族历史渊源深远,他们世代居住的宅邸,代表着一种保持相对不变水平的文明教化,进一步加强了阶级的分野,《傲慢与偏见》中达西所住的彭伯利庄园就是这样,它象征了身份和地位,人们提及这个美丽的庄园时决不会避而不谈它的主人。同样在普通平民心中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存在,那就是这样高贵的人理应有架子,该高傲。所以在无意中用自己对贵族的偏见将贵族与平民对立起来,将贵族抬高到让人膜拜的高度。保守社会中这种现象比比皆是,奥斯丁也看到了着一点,可以说,在她内心或多或少的也存在着这个思想,只是她有时会理性地意识到这个思想不妥,会加以讽刺、批评、反驳。但在思想深处,这种意识还是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来,这也是一种保守与反保守思想的矛盾冲突,在《傲慢与偏见》中这种矛盾多次出现,奥斯丁理智地思考着设计着每一次矛盾的结局,但并未最终使之消失,而始终存在于此消彼涨的形势中。

一方面,在书中简.奥斯丁意识到抬高贵族地位的可笑并加以反驳甚至是讽刺。最明显的是整本书最蠢的男性柯林斯先生,他对上层阶级的偏见极深。面对贵族谦恭、谦卑。他能不住地恭维着凯瑟琳夫人,不停的为一点点小事而道歉。可以说在其心深处认为对贵族做任何事即使是有失尊严和人格的事他也觉得是应该的,在书中他口口声声都是“凯瑟琳夫人的恩宠”,张口闭口都是凯瑟琳夫人的高贵,他把阶级等级看的很明显、很重要。时时要提醒自己及他认为地位低的人要敬畏景仰贵族夫人,这所有的一切在奥斯丁不加掩饰地描写出来后让人忍俊不禁。而作者对柯林斯先生的态度明显地是讽刺和嘲笑,这些是透过女主人公伊丽沙白全部表达了出来。伊丽沙白对她的这位表哥很是反感,认为他愚蠢自负,更认为好友卡洛蒂和柯林斯结婚是不可思议的。她会经常的感叹“可怜的卡洛蒂”,面对柯林斯先生时,奥斯丁明确提出了对于向贵族谄媚而自贬身份的人的讽刺。还有象彬格莱小姐对达西的刻意讨好也是如此。甚至连作者认为的聪明的卡洛蒂也在时不时地景仰着贵族的身份,第一卷第五章提到卡洛蒂评价达西的话“他的傲慢,并不像一般人的傲慢那样使我厌恶,因为他有他的理由。这么英俊潇洒的一个年轻人,有那么好的家庭,那么多的财产,事事顺心如意,把

他自己看得高一点,也不足为怪。不妨这样说吧,我觉得,他有权利和资格骄傲。”从这段话中我们不难发现奥斯丁展示了这样一种观点就是有好的家庭、财产和地位的人就有权利骄傲,而后来卡洛蒂和柯林斯结婚后对凯瑟琳夫人的殷勤和恭维也不免让人觉得可笑可她自己却也乐在其中,他们并未认为这样做有什么不好,反而认为就该这样,认为别人也该这样并且该羡慕他们的生活。其实,现实中这种拍马逢迎的人也不在少数,贬低自己来满足上层阶级的乐趣是他们最大的特点,而同时也贬低了和他同阶级甚至在他看来不如他的人,18、19世纪的英国等级分明,奥斯丁身为一个乡村牧师的女儿,可以接触到贫苦人民的生活,让她的善良本性一一体现,而她的亲戚中有贵族庄园主的存在,所以她有幸了解到了贵族的生活,同样可以见到吹捧、巴结上层阶级的人。于是在她的笔下真实地描绘了出来,并加以理性评判,所以有了讽刺和反驳,她内心的善良和理智不允许她对柯斯林的行为无动于衷,她不自觉地厌恶反感,冲破了世俗和保守的约束进行了讽刺。

但是,另一方面奥斯丁生活在18、19世纪的英国,她所受的教育,所遵循的保守和她所生活的乡镇,都在促使她与生俱来的就受着等级分明的保守思想的影响,所以虽然她不齿别人故意的曲意逢迎,可是在对待贵族时,她也会不自觉地陷入上下阶级的分明地位中而同样对上层阶级存有偏见,奥斯丁同样也认为着,上层阶级有理由傲慢,会因为上层阶级稍微的一点改变就原谅甚至喜爱他们,可见,在奥斯丁内心深处保守的等级分野所造成的不只是厌恶和讽刺,还有不自觉地顺从和遵循,有时甚至有些羡慕存在,所以尼克森等人才会误解她是势利眼。翻开《傲慢与偏见》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笔下流露出的对贵族的喜爱,尽管只是有选择的,但已然可以说明很多问题。在书的第三卷中伊丽沙白随舅父舅母嘉丁纳夫妇旅游至彭伯利庄园,听到人们赞美达西的美好品德之一就是乐善好施地帮助穷人,这对于任何一个慷慨的人都是一种好的品德,但到达西这儿突显出来,正说明了在人们内心,象达西这样有钱有势的人应该有的是傲慢和自负所以当乐善好施和他对等时,人们就会惊奇,觉得他的品德高尚,而当达西有礼貌地对待嘉丁纳夫妇时,他们几觉得他讨人喜欢了,此时的达西本质上并未变化,他还是富有的贵族,只因态度礼貌就得到了众人的喜爱,可见人们对贵族的偏见之深,试想,任何一个平民对别人礼貌难道不是最基本的一些待人之道吗?而到了贵族这儿就成为难得的了。同样的,体现在女主人公伊丽沙白的行为和思想上我们更可以看到奥斯丁对贵族上层社会的一种说是偏见毋宁说是偏爱的更好。《傲慢与偏见》一书体现的婚姻观就是女性结婚应该考虑财产的因素。伊丽沙白在拒绝达西时因为他的傲慢态度和对她的家人的鄙夷甚至拒绝得那么无礼,可是在达西改变了态度且她知道真相后却一再地为他找理由,再者,班纳特先生,奥斯丁笔下理智和智慧的绅士,在书的最后一卷中面对达西向伊丽

沙白的求婚也说出了这样的话:“我已经答应了他。的确,像他这种人,只要他肯纡尊作出请求,我岂敢有拒绝他的道理。”这儿很明显的一个词“纡尊”即显示出在班纳特先生这样一个智者面前阶级等级依然是很重要的因素,同样可以显示出在奥斯丁内心保守的阶级分野也是植入骨髓的。这样的例子在书中还有很多,像伊丽沙白认为母亲和几个妹妹在众人面前丢脸是很羞耻的事,更会因为她们是在上层阶级面前而羞耻加深。

所以,我们认为阶级的分野不是上层阶级自身就可以维护的,是别的阶级在无意或有意的行动和语言中滋养着他们,使他们可以抬高到一个让人尊敬的地位,即使是像奥斯丁这样以理性见长的作家笔下,仍然是将阶级分得分明,显然有对上层阶级的青睐成分存在。

到此时我们不难察觉,奥斯丁在保守与反保守的矛盾中选择着,有意识地反保守却会无意识的受者保守思想左右,理性色彩和非理性色彩激烈碰撞之后的结果是有意识地讽刺了保守但又无意识地描述着保守,至少在阶级偏见这一方面,非理性色彩稍领风骚,于是保守思想的根深蒂固致使阶级分野成为浓重的一笔。

二、反保守思想的彰显——对于保守性别偏见的反抗

性别偏见问题同阶级偏见一样是随着人类的产生就已经存在的问题,原始社会、父系、母系时期都有男强女弱之分,但大多时期女性普遍处于弱势,这也是跨越了时空仍然遗留的问题,众多文人都曾就此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简.奥斯丁也在其作品中呈现了自己的观点。看过她作品的人都可以从中体味到她对歧视女性有着极大的不满,虽然她没有用激烈的态度尖锐地提出反抗,可是却用她特有的理性视角描绘出了不向男性示弱的种种现象。在《傲慢与偏见》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面对社会对整体女性地偏见,奥斯丁的反抗,。另一方面则是面对社会对大龄未婚女性的偏见奥斯丁的反抗。她以独特的反保守思想彰显了女性的重要性,向对女性有偏见的社会提出了反抗。

(一)面对社会对整体女性的偏见,奥斯丁以女性拥有的理性和智力来反驳社会

奥斯丁生活在18、19世纪的英国,当时的妇女在社会中极其不受尊重。在当时社会中,对女性有偏见的言论极其多,1794年有一种说法:“男女之间无平等可言;为了改善人类的社会组织,男人们既要作为立法者,天赋的理智就要多一些,我们必须首先把这作为考虑问题的总的基础。”这种说法简直骇人听闻,为歧视女性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但对于这种声音并没有太多的人发表自己的厌恶,相反还有很多同意支持的人。像詹姆斯.福迪斯就认为:“在造就你们女性的能力时,大自然似乎没有赋予你们象男人那么多的精力。”.汉内莫尔断言,妇女“不善于象男性那样归纳概括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头脑,也不具备象男性那样理解重大问题的能力。”种种断言都指明妇女们智力比男性低,甚至认为如果妇女们培养了

自己的能力则违反了大自然的安排。于是身为博士的格里高利曾严肃地告戒女性们“但是如果你们碰巧具有某种学识,那就务必要把它作为秘密深藏起来,特别是要对男人们保密,因为男性通常都是以不怀好意的嫉妒的眼光看待有才华的,理解能力受过训练的妇女。”由此可见,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已经不是一点了。与此同时,社会不再培养女性的智力,而只是让该接受教育的女性学习谈钢琴跳舞之类的来代替对智力的培养。正是由于大多数人都这么认为,所以在18世纪最后,妇女的地位被贬低很多,妇女们甚至不能对她们的命运表示不满。

奥斯丁就生活在这个时代,耳闻目睹了妇女所手的偏见,她从内心反抗这种看法,从她的作品中都可以体现出她的反抗。对于保守的歧视妇女,她持否定态度,此时反保守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她用理性的思维创作出一个个杰出的女性,有力地反驳了社会中流行的对女性智力的偏见,证明妇女也可以通过理性来判断社会中的人和事。同时也说明女性也拥有一定的智力值得男性学习和景仰。这种观点在《傲慢与偏见》中表现得尤其突出。

在《傲慢与偏见》中,班纳特先生有五个女儿,可是他的遗产却不能有她们继承而是要由远方亲戚柯林斯先生继承,这是令人想不到的事实,最能体现出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女性在其中受到的偏见已经不言而喻。但这是法律的规定她们即使不满也只能接受,但在其他方面,奥斯丁笔下的女性显示了其特有的理性和才智。

首先,面对婚姻问题,奥斯丁独特的婚姻观令人耳目一新。第一,在奥斯丁笔下,女性的婚姻不再是受到父母的限制,虽然会有一些限制的成分,但争取独立自由的婚姻已经展示了出来。在《傲慢与偏见》中,伊丽沙白和吉英的婚姻都可以说是独立自由的。虽然受到社会阶级分野的阻碍,但终究冲破了一切而得到美好的婚姻。最具特色的应该是丽迪雅的婚姻,虽然很鲁莽,甚至被伊丽沙白所不齿,但是这桩婚姻却是最体现婚姻自由的一个,结果姑且不论,就事件本身着眼确实展示出了女性争取自由独立的精神。第二,同样在奥斯丁笔下最受争议的是作品所表达的婚姻观,即为了财产和地位而结婚是不正确的,但结婚不考虑财产也是愚蠢的。这个观点颠覆了保守的两种思想:有真爱时可以不计一切地结婚,典型的如《茶花女》的故事,不过多是以悲剧结局;另一种思想则是只计财产为了利益而结婚,没有爱情的婚姻结果也是凄凉和悲惨。奥斯丁的这种思想不仅是对婚姻的正确理解也充分展现了妇女的理性,指明妇女面对婚姻时要对自己负责。此时反保守思想支配着她在进行理性思考后得出的最好的结果。《傲慢与偏见》中伊丽沙白的婚姻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当她最初拒绝达西时,显示出她不会只因为贪恋对方的财产而结婚;而当她开始展现出对威科汉姆有好感时,她的舅母曾适时地提醒她:

“你是个非常明理的姑娘,丽萃,你是不会仅仅因为你受到了警告而偏要坠入到爱情里去的,所以我不怕把话说透。我很郑重地告诫你,一定要小心。不要让自己或是拼力使他卷入到那种没有财产做基础的鲁莽婚姻中去。……”

在遇到费茨威廉少校暗示不会和没有财产的女性成婚时,虽然已有好感,但伊丽沙白还是很快使自己放弃了这段感情。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到伊丽沙白作为女性时刻在用理性来思考着婚姻,虽然曾因对威科汉姆的情感而错认这个人,但最终理性地判断了这个人的本质,这一切都说明了女性可以用同男性一样甚至超越男性的理性来判断和面对事情,也体现了作者简.奥斯丁所塑造的婚姻观中对保守的有偏见于妇女的思想的流露。

其次,面对日常生活行为,奥斯丁笔下展示了拥有智力甚至可以让男性来学习的女性,以此来反抗保守社会中所认为的女性的智力不如男性。第一,奥斯丁塑造了众多智慧女性,在日常生活中显示出了她们的聪明与才智。在《傲慢与偏见》中聪明的女性的代表是伊丽沙白和卡洛蒂。伊丽沙白是奥斯丁着力塑造的一个女性,她的身上有着女性所有的优点,也拥有她自己独特的性格。她漂亮、得体、幽默、诙谐、活泼、开朗。更重要的是她反驳了男性对女性的偏见。因为她聪明有智慧,连她的父亲都说:“不过,丽萃倒是比她的几个姐妹脑子伶俐一些。”而且她有认人的本领,当然威科汉姆是个例外,但对别人她的判断是很成功的,如对彬格莱姐妹,她第一次就能够认识到她们的饿虚伪。面对虚伪的表面,她可以理性地判断,这本身就是一种智慧。同时她还会不断地扩充自己的知识,贵族青年达西曾对有才艺的女性的一个定义就是“另外,她还必须具有很高的素养而这惟有通过广泛的阅读,不断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作得到。”伊丽沙白就喜欢阅读,这更加说明伊丽沙白是个聪明有涵养的女孩。另外,卡洛蒂也是一个聪明的女性,这一点从她出次分析彬格莱和吉英的关系就可看出来。她认为:

如果一个女人对她爱的对象一点儿也不透漏出她的感情,她也许会失去得到他的机会。如果那时仍然以世人都还蒙在鼓里的饿想法来自慰,那就不免太可怜了。在男恋女爱中,感恩图报和虚荣的心理几乎每个情人都有,如果不借助这些听任自然是很难成功的。情爱的事开始的时候都好说——对某人有些偏爱好感,那时很自然的事,可是要能真正地去爱,如果得不到对方的鼓励,却很少有人有这样的勇气的。在这类似这样的场合下,女人们最好还是感觉到了七分就的显出十分。毫无疑问,彬格莱喜欢你姐姐,但是如果她不主动地去推他一把的话,他也许永远只能是喜欢喜欢她罢了。”

这段话对恋爱初始的男女关系分析地精辟入里,而且之后吉英和彬格莱的发展也证实了她的看法。足以说明卡洛蒂有一定的智慧,及至她与柯林肆先生的结婚后,每次遇到她老公

的不得体表现,她都能聪明地应付自如。更加证明她作为女性的聪明。她既可以保全自己的生活又顾及到了丈夫的面子,同样会井井有条地持家。即使伊丽沙白再认为“可怜的卡洛蒂”,但是我们还是不得不承认她的聪明和智慧。第二,聪明有智慧的女性在有些方面自然而然的超过了男性值得男性学习。奥斯丁反驳社会对女性的偏见的一点就是塑造出了可以相互学习的夫妻,在她的笔下,男性不再是神圣的,不再是不可侵犯的,他们同样会犯错误,同样需要向女性学习,这点又是反保守思想的彰显。奥斯丁没有简单地高喊“女性万岁”而是通过塑造的人人可以接受的人物来告诉大家,女性有值得男性学习和尊重的地方。在《傲慢与偏见》中男女主人公达西和伊丽沙白就属于这样的关系。在书中,伊丽沙白曾想到:“这样的一桩婚姻肯定会使双方都受益匪浅。她平易活泼,可以把他的心境陶冶得柔和,举止边得温雅;他的真知灼见,阅历颇深,也一定会使她受到莫大的教益。而在最后达西也亲口向伊丽沙白承认是她的一顿大骂使他意识到以前自己是多么的自命不凡,傲慢无礼,也是她让他学会了尊重和温和地对待别人”。他们在交往的过程中不是女性一味地屈就于男性,而是彼此尊重学习。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奥斯丁用她的作品在向社会反驳,反驳社会对全体妇女的偏见,歧视。尽管这只是个人的呼声,但是足以显示出奥斯丁在用理性思考判断着性格偏见的弊端并用事实展示了女性的重要,这就是思考后得出的结论。

(二)面对社会对大龄未婚女性的看法,奥斯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大龄未婚女性在社会中所受到的歧视比普通女性要多得多。对大龄未婚女性的偏见更是跨时空的,我国就是这样,有一句俗语说的就是“女大不中留,留来留去留成愁”。同样在英国也是如此,尤其是在18、19世纪妇女地位低下之时,大龄未婚女性特别是没有收入的,更是为人所鄙视的,所以一般年龄偏大的女性就会随便至少不会多家加选择地结婚,无论她们自己还是其父母亲戚乃至社会上的人都会认为这是最好的结局。但是这些又何尝不是对女性的偏见呢?大龄未婚男性可以是钻石王老五,可女性就成了愁人的以结婚为职业的可怜一族。从这方面看,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在此处尤其严重。但奥斯丁并不这样看,她不仅在作品中阐释了自己的看法,并且还用自己的例子来向世人证明了即使是终身不嫁也不能鲁莽的决定婚姻。

首先,在作品中,奥斯丁极力反对因为年龄大而草率地结婚。在《傲慢与偏见》中,卡洛蒂是大龄未婚女性的代表,书中说她已经27岁了,不只是在英国,在任何一个国家,这个年龄的未婚女性都会受到质疑和责难,更何况在18世纪的英国呢?妇女地位如此低下,并且卡洛蒂完全是在靠父母养活,自己没有丝毫的收入。面对种种不利,她选择了结婚,尽管是同愚蠢且狂妄自大的柯林斯先生。当然我们之前说过卡洛蒂是聪明的,但她做出这样的

选择使人吃惊,她自己却有一套自己的理由。书中第一卷第二十二章写到:“卡洛蒂自己倒是显得十分的镇静。她已经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她现在有时间对它考虑一番了。她对她的思考大体上是满意的。柯林斯先生当然是既不聪明又不叫人喜欢,他的社交圈令人乏味,他对她的感情也一定是他自己想象出来的。但是,尽管如此她还是要让他做她的丈夫——她把男人的品行和或是婚姻的美满都没有看得过分认真,结婚才是她唯一的目的。对于一个家资微薄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女子来说,结婚是他们唯一体面的归宿,不管婚姻能不能给她们带来幸福,它们至少于生计方面是无忧无虑了。她现在就找到了这样一个避风港。作为一个27岁的大闺女,又没有出众的姿色,她对她的命运已经很满意了。”从这段话中我们看到的多是卡洛蒂身为一个女性对于自己的处境的理解,但是从中流露出了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像什么年龄大了,没有出众的姿色,都成为社会评判女性的标准,而聪明如卡洛蒂者,则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这些观点,于是在经过了理性思考之后,选择了一段没有幸福可言的婚姻,这应该是当时英国社会普遍的现象。而这样的结果也是社会所迫。正像书中所写的:“鲁卡斯一家为这件事都喜上眉梢了。几位小女儿们已经开始有了她们能早一两年被嫁出去的希望,男孩们也不用再为姐姐会在家里做老处女担心了。”可见,对大龄未婚女性有偏见的不仅是社会上的人,连自己的亲人也会如此,因此洞悉这些的卡洛蒂选择了柯林斯。

但是,奥斯丁并未这样认为,她不认为卡洛蒂的做法是合适的,虽然在他真实再现了社会所迫之下卡洛蒂结婚已经是合情合理的事之时,她却通过伊丽沙白表示了她的观点。开始是伊丽沙白认为柯林斯认为他自己爱上卡洛蒂的可能性存在,可卡洛蒂会鼓励他这么做似乎是绝对不可能的。而在后来当她确认了卡洛蒂要与柯林斯结婚的消息后,伊丽沙白有了深刻的理性的思考,也正是这个看法,透露甚至是明确表达了作者奥斯丁的看法。书中这样写到:“伊丽沙白一直觉得卡洛蒂的婚姻观和她自己的不一样,可是她却没有想到,当见诸于行动时,她竟会牺牲掉了一切美好的情感,去俯就于世俗的利益。卡洛蒂竟是柯林斯先生的旗子,这是最使人感到羞辱的一幅图画了——她为一个朋友侮辱了自己,降低了在她心目中的地位而感到了痛苦,她更为那为朋友在她所选定的命运中不可能有起码的幸福而感到苦恼。”

伊丽沙白也是奥斯丁的观点,认为卡洛蒂的所为是“俯就了世俗的利益”而世俗的利益正是由于社会的偏见而促使大龄未婚妇女选择无爱婚姻的事实。奥斯丁连用两个“竟”字来表达了内心的苦恼,可见,她对这样的婚姻的厌恶态度。这些正是她反保守思想的表现,她觉得屈服于社会的偏见是在侮辱着自己,足见她反保守思想的激烈。

其次,不只在作品中,在生活中的奥斯丁用亲身经历反驳了为结婚而结婚。了解过奥斯丁生平的人都会知道她终身未嫁。同样,了解她的人都知道她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士,可她为什么没有结婚呢?她的父亲是一位牧师,她是置身绅士阶级的,而在这个阶级,单身女子是没有地位的,况且她没有嫁妆可言,所以对异性的吸引力即使再大,但是要在她极有限的朋友熟人中找丈夫的可能性并不大。奥斯丁并不是不知道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她清楚地知道,她不会有兄弟们的自由和由职业提供的经济来源。并且“当简想乘坐公共马车旅游时,她总得找父亲或一位乐意的兄弟相陪。”这一切都让她理性地意识到女性在社会中受到的偏见,但是她没有屈服,她不愿意像许许多多妇女一样为了生活的重担不仅身体衰竭甚至性命堪忧。于是她选择了写作,她靠自己的收入养活了自己,同时也赢得了名气。当然并非没有人向她求婚,曾经有人向简求婚,且她也答应了,即哈里斯.比格.韦瑟,比简小六岁,且可以拥有汉普郡的曼尼多恩庄园,但仅一夜之间简又改变了主意,因为她没有真正的爱着他,这样虽有财产却无爱的婚姻在她看来是不幸福的,所以她拒绝了,她没有因为要替一天天变成大龄女性的自己找个归宿而屈就于世俗,相反地,她一心一意的写作,用作品来阐述心中美好的爱情和婚姻,而写作也代替了婚姻给了她生命的归宿,她可以有自己的收入,还意外地获得了名气。试想,假如简和哈里斯结婚了,成了生活有保障的庄园女主人,那么即使她可以成为作家,但决不可能写出一篇篇诠释了理想正确婚姻观的作品。然而,简.奥斯丁超出了世俗,她顶住了社会的偏见,用单身但成功来向社会证明了女性的能力,证明女性并非是需要婚姻来作为自己唯一的归宿。在这一方面,反保守超越了保守思想为其创造了成功并留名后世。

总论

保守思想和反保守思想始终交叉在奥斯丁的作品中,为她的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韵味,当然也引来了多种争议。但经过反复地理性思考奥斯丁寻找到一个个融合点,使作品最终趋于圆融,而每部作品的结果也渗透着一次理性与非理性、保守与反保守斗争之后的痕迹。

反映到《傲慢与偏见》,我们可以看到,其主题之一的“偏见”在文中的流露也结合在保守与反保守、理性与非理性的矛盾冲突之中,而最终奥斯丁以互有改变地避免偏见,如达西和伊丽沙白的相互改变;各自唯心的满意,如卡洛蒂和丽迪雅的婚姻,为融合点,使两对矛盾融合。这又是奥斯丁内心思想斗争之后,理性思考出的结果,不管是否合情合理但至少满足了读者的心意。

简.奥斯丁是个虔诚的教徒,她当然地认为人应该真诚、无私、公平、不谙世故,而且美德应以良知美感为标准。这些都影响到她的写作,而使她的作品中显示出了一种公认的价

值标准。同样在宗教信仰下,简始终受到保守思想的熏陶,而在她自己的广泛阅读和理性思考下产生的反保守思想也成为她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主旨,正是这些思想的交融使她的作品拥有无数读者,并且流传至今仍旧兴势未衰。

简.奥斯丁以她特有的理性笔端写出了精简的作品,独特的婚姻观,严峻的思考力,诙谐、幽默地语言风格,真实、恰当的艺术手法使她在某种程度上与莎士比亚齐名,甚至被称为“散文的莎士比亚”由此可见她的影响之大。我们期待更多的读者为她的理性所折服,为她的作品所痴迷。

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