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构网络融合1
- 格式:pdf
- 大小:5.27 MB
- 文档页数:57
移动互联网下异构无线网融合技术研究摘要:异构无线网络是利用众多网络的互补特性来为用户提供方便安全的接入机制和更好的服务特性。
当前无线宽带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用户业务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不断增长,决定了异构网络融合相关技术研究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重点阐述了异构无线网络的特点及不同的异构类型。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异构无线网络;3G;WLAN;IPv60 引言随着对无线网络带宽的更高追求以及业务的多样化,网络模式越来越复杂,从提供全球漫游和无缝接入的3G,到提供局域网和城域网的WLAN,再到提供设备与设备之间短距离无线传输的Bluetooth 等,无线通信网络多样化的发展格局日益显现。
然而目前不同的通信网络之间是相对独立的,很难互联互通,单一模式的通信设备必然会成为信息孤岛。
没有哪个移动通信系统能够满足人们所有通信需求。
因此用户和市场的需求激励着人们去探讨实现这种通信要求的可能性。
但是重新开辟一种全新的统一的机制是不现实的,因为目前的各种网络投资已经非常大,因此未来的移动通信系统发展需要考虑在多种无线网络间保持通信的连续性,将不同通信模式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异构无线网络融合。
异构无线网络就是将各种不同通信模式连接在一起、实现不同模式通信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的网络。
异构无线网络需要利用众多网络的互补特性来为用户提供方便可靠的接入机制和更好的服务特性。
怎么样将这些网络融合到一起,实现互联互通,提供覆盖范围更为广泛的、带宽更高的、移动性更强的并且费用较低的接入服务,将是下一代通信系统行业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无线宽带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用户业务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不断增长决定了异构无线网络融合相关技术研究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以及实际应用价值。
异构无线网络的研究在1995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发起的BAR-W AN计划中最早被提出,在该计划中提出了多模移动终端在无线局域网和无线广域网之间的垂直切换方案。
之后研究人员在异构无线网络的基本架构及核心功能的实现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果。
一异构网络得融合技术发展现状近年来,人们已就异构网络融合问题相继提出了不同得解决方案BRAIN提出了WLAN与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MTS)融合得开放体系结构;DRiVE项目研究了蜂窝网与广播网得融合问题;WINEGLASS则从用户得角度研究了WLAN与UMTS得融合;MOBYDICK重点探讨了在IPv6网络体系下得移动网络与WLAN 得融合问题;MONASIDRE首次定义了用于异构网络管理得模块.虽然这些项目提出了不同网络融合得思路与方法,但与多种异构网络得融合得目标仍相距甚远。
最近提出得环境感知网络与无线网状网络,为多种异构网络融合得实现提供了更为广阔得研究空间。
通信技术近些年来得到了迅猛发展,层出不穷得无线通信系统为用户提供了异构得网络环境,包括无线个域网(如Bluetooth)、无线局域网(如Wi-Fi)、无线城域网(如WiMAX)、公众移动通信网(如2G、3G)、卫星网络,以及Ad H oc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等。
尽管这些无线网络为用户提供了多种多样得通信方式、接入手段与无处不在得接入服务,但就是,要实现真正意义得自组织、自适应,并且实现具有端到端服务质量(QoS)保证得服务,还需要充分利用不同网络间得互补特性,实现异构无线网络技术得有机融合。
异构网络融合就是下一代网络发展得必然趋势.在异构网络融合架构下,一个必须要考虑并解决得关键问题就是:如何使任何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获得具有QoS保证得服务.异构环境下具备QoS保证得关键技术研究无论就是对于最优化异构网络得资源,还就是对于接入网络之间协同工作方式得设计,都就是非常必要得,已成为异构网络融合得一个重要研究方面.目前得研究主要集中在呼叫接入控制(CAC)、垂直切换、异构资源分配与网络选择等资源管理算法方面。
传统移动通信网络得资源管理算法已经被广泛地研究并取得了丰硕得成果,但就是在异构网络融合系统中得资源管理由于各网络得异构性、用户得移动性、资源与用户需求得多样性与不确定性,给该课题得研究带来了极大得挑战。
异构网络上的迁移学习与跨模态学习方法融合研究引言: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其中,深度学习成为了现代人工智能的代表技术之一。
然而,由于数据的特异性和分布的差异,深度学习在处理异构网络上的任务时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因此,迁移学习和跨模态学习的方法被提出并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异构网络上的迁移学习与跨模态学习方法的融合研究。
一、异构网络的定义及挑战1. 异构网络的定义异构网络指的是由多种类型的节点和边构成的网络。
每种类型的节点和边都代表了网络中的一种实体或关系。
典型的异构网络包括社交网络、引用网络和知识图谱等。
2. 异构网络的挑战由于异构网络中存在多种类型的实体和关系,深度学习方法在处理这种网络时面临以下挑战:(1)异构数据特异性:不同类型的数据具有不同的特征分布,导致现有的深度学习模型不能直接应用于异构网络。
(2)异构数据分布差异:不同类型的数据在分布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得迁移学习不再有效,跨模态学习也面临困难。
(3)异构网络的拓扑结构:异构网络的拓扑结构通常比较复杂,包含多种关系和连接形式,需要一种有效的方法来建模和学习网络的结构。
二、迁移学习方法及其在异构网络上的应用迁移学习通过将从一个任务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另一个相关任务上,以减少训练时间和增强模型性能。
在异构网络上的迁移学习方法主要包括:1. 基于特征的迁移学习方法基于特征的迁移学习方法将源域和目标域的特征表示进行对齐,以实现知识的迁移。
常用的方法有领域适应、主成分分析和自编码器等。
2. 基于模型的迁移学习方法基于模型的迁移学习方法通过共享模型参数或共享网络结构来实现知识的迁移。
典型的方法包括多任务学习、迁移学习网络和迁移强化学习等。
迁移学习方法在异构网络上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交网络分析:将从一个社交网络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另一个社交网络,以加强社交网络的特定任务,如社交推荐和社交链接预测。
(2)知识图谱补全:将从一个知识图谱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另一个知识图谱中,以填补知识图谱的缺失信息。
5G异构网络融合关!谢細罙究古孝红王海涛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摘要:在5G系统中,异构网络融合能够充分利用不同类型网络的优势,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接入手段、通信 方式和网络服务=然而,不同类型的无线网络在融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如移动性管理、无线资源管理、服务质量等,这就给5G异构网络融合提出了新的挑战基于此,本文围绕5G异构网络 融合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探究改善5G异构网络融合效用亟待解决的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为5G的规划 部署和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5G;异构网络;网络融合;系统架构;资源管理0引言从1G到4G,人与人之间的通信是移动通信的核心,伴 随着互联网和物联网的不断发展,未来网络通信不再仅限于人与人之间,而是开始转向人与物之间的通信以及机器与机器的通信。
5G技术从研究走向落地应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避免地要考虑现有2G/3G/4G移动通信网络和新部署 的5G移动网络的协同融合问题。
5G是基于SDN,NFV等更 加智能化、扁平化和开放性的网络系统。
5G的一个典型场景 是长期共存的多种接人网络、多种频谱接人、热点区域密集部署的异构节点,和大规模设备等一起组合成了多层次的异构融合网络。
5G将渗透到未来生活的各个领域,未来5G网 络将应用在教育、工业、环境、交通、医疗等诸多方面,实 现真正的全覆盖。
针对5G网络架构,对不同功能平面进行划分,分成接人平面、控制平面和数据平面异构网络支持不同的协议和技术,面向不同的应用场景和用户,其核心思想是让一切 自由联通;多模终端可以在同一时刻下接人多个不同类型的网 络,在不同网络之间进行切换,通常分为水平切换和垂直切换。
从经济和技术两方面考虑,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不会由单一 的网络满足用户对通信服务多种多样的需求。
网络为用户提 供了种类繁多的通信方式、接入手段和无处不在的接入服务,但是如果不能做到让用户有完美的端到端服务质量(Q oS)体 验,就说明不能充分利用不同类型的网络所具有的不同优势,就难以对异构无线网实现有机融合。
通信网络中的异构网络融合技术通信网络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的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网络。
这些网络多种多样,包括移动通信网络、固定通信网络、互联网等,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
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提高网络的性能和覆盖范围,异构网络融合技术应运而生。
异构网络融合技术是指将不同类型、不同性能的网络整合到一个统一的网络框架中,以达到资源共享、性能提升和服务优化的目的。
在通信网络中,不同的网络之间会存在一些隔阂和不兼容的问题,比如移动通信网络和固定通信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
而异构网络融合技术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一种常见的异构网络融合技术是多无线接入网络(Multi-Radio Access Technology,简称MRAT)。
不同的移动通信网络,比如4G LTE和5G,可以通过MRAT技术进行无缝切换和互联互通。
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用户的网络体验,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利用不同网络的优势,提高网络的带宽和容量。
另一种异构网络融合技术是网络功能虚拟化(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简称NFV)。
传统的通信网络中,网络功能是通过硬件设备实现的,比如路由器、交换机等。
而NFV技术可以将这些网络功能抽象为软件,运行在通用的服务器上。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网络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还能够降低网络建设和运营成本。
此外,云计算技术也是异构网络融合中的一项重要技术。
通过云计算,可以将不同类型的网络资源集中管理和调度,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最优分配。
比如,移动通信网络可以借助云计算平台提供计算和存储资源,从而提升网络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
总结起来,异构网络融合技术在当今通信网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可以将不同类型、不同性能的网络整合起来,提高网络的性能和覆盖范围,满足用户需求。
通过多无线接入网络、网络功能虚拟化和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我们可以期待通信网络更加高效、稳定和可靠。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异构网络融合技术将会在未来的通信网络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异构网络融合浅析院系: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专业:通信工程班级: 07042201姓名:包华广学号: 0704330107摘要:异构网络融合是未来网络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异构网络的融合面临着高延迟、高消耗、低速率等诸多方面的“瓶颈”。
为克服这些“瓶颈”,满足异构网络融合的需求,多无线电协作技术应运而生。
通过多无线电间的相互协作和对多无线电资源的有效管理及合理分配,能够有效地提高网络吞吐量,降低无线设备的能量消耗,减少异构网络间切换的延迟,从而为实现真正的异构网络无缝融合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异构网络;融合;通信技术近些年来得到了迅猛发展,层出不穷的无线通信系统为用户提供了异构的网络环境,包括无线个域网(如Bluetooth)、无线局域网(如Wi-Fi)、无线城域网(如WiMAX)、公众移动通信网(如2G、3G)、卫星网络,以及Ad Hoc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等。
尽管这些无线网络为用户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通信方式、接入手段和无处不在的接入服务,但是,要实现真正意义的自组织、自适应,并且实现具有端到端服务质量(QoS)保证的服务,需要充分利用不同网络间的互补特性,实现异构无线网络技术的有机融合。
异构网络融合是下一代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
所谓异构网络(Heterogeneous Network)是一种类型的网络,其是由不同制造商生产的计算机,网络设备和系统组成的,大部分情况下运行在不同的协议上支持不同的功能或应用。
异构网络的融合具有多方面的优势:融合可以扩大网络的覆盖范围,使得网络具有更强的可扩展性;融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降低运营成本,增强竞争力;融合可以向不同用户提供各种不同服务,更好地满足未来网络用户多样性的需求;融合可以提高网络的可靠性、抗攻击能力等。
异构网络的融合技术发展现状近年来,人们已就异构网络融合问题相继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BRAIN提出了WLAN与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MTS)融合的开放体系结构;DRiVE项目研究了蜂窝网和广播网的融合问题;WINEGLASS则从用户的角度研究了WLAN与UMTS的融合;MOBYDICK重点探讨了在IPv6网络体系下的移动网络和WLAN的融合问题;MONASIDRE首次定义了用于异构网络管理的模块。
异构无线网络融合方法的探讨作者:杨艳丽来源:《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年第06期摘要:本文介绍了异构无线网络融合现有方案,并提出了基于信息标识的融合设计,改进垂直切换算法、接入选择算法,实施接入的认证机制,垂直切换技术将成为异构网络的核心技术之一,较好的解决融合过程中部分问题,努力实现随时随地随人交换任何信息的新网络时代。
关键词:异构无线网络;融合;垂直切换;接入选择;接入认证中图分类号:TN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6-0000-02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现已实现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接入Internet,并获取网络服务。
而如何使多种的无线接入网能够同时存在于异构的大网络环境之中,如何使客户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最优选择和高效传输,就给易购无线网络融合技术带来了挑战,亦是当前和将来一段时间研究的热点。
异构网络融合可以实现用户的自用应用,融合方法可以脱离各种无线接入的束缚,使用户更便利享受网络服务。
1异构无线网络融合技术的进展Heterogeneous Wireless Network被翻译作异构无线网络,其缩写为HWN。
HWN融合指的是根据用户需求,将两个(两个以上)不同计入技术的网络通过融合技术随时随地选择最优无线接入。
融合网络是为了整合各种接入技术于统一的网络情景中,使用户充分利用资源。
目前关于融合方案的研究进展的热点研究主要体现在关于异构共性之融合和个性之协同。
基于全IP 核心网、TTP(可信任第三方)、融合圈以、SIP协议与节点协同机理等研究方向,众多融合方案应运而生,譬如:Broadband Radio Access for IP based Network(简称BRAIN方案);Architecture for Ubiquitous Mobile Communications(AMC方案);MUSE(移动业务环境)长期规划方案等等。
提高射频利用程度并达到协同辐射的融合技术,主要涉及垂直切换以及融合接纳的控制[1]。